金剛經唯識深義 生如法師 著     內容簡介    金剛經是繼心經之後又一部家喻戶曉的般若經典,講述眾生那個如金剛般的不壞心體。此經對中國震旦的學佛者影響力非常大,讀誦背誦此經得到感應和加持力的人也非常多,可見這部經是極其重要的。曆來講解金剛經的著述者很多,層次不一,由於佛的智慧深不可測,講解者證量又有限,不能貫通金剛經的甚深義,大多都在表層來解佛意,沒有證悟的依文解義者又更多,致使大眾不能深達佛意,無法依之證悟,也得不到實質的利益。    本書從唯識種智的深度來闡述金剛經的甚深義,力求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大眾理解和信受,依之參究,能稍微容易證悟,不至於繞很大的圈子還弄不清楚裏面的玄機,徒費精力。金剛經中修證之理極深,層層遞進,即使證悟以後,要達到金剛經所要求的深度,還需要接近一個無量劫的時間,甚至要兩個無量劫之久。因此說菩薩修證任重而道遠,需要心空再空再再空,猶如剝芭蕉,一層一層剝盡,直至空無所空。祝願所有大眾心空如金剛般若心!                 第一章 全篇概述    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全文講述眾生那顆金剛不壞心的真實體性。金剛是世間最堅硬的一種寶,任誰用何力也毀壞不了;反之,它卻能摧毀一切。世尊用金剛之性喻每個眾生的真如心體,再恰當不過了。真如心體之不生不滅性,遠遠超過了金剛的牢固性,金剛是世俗物質色法,世界毀壞時,它也不複存在;而金剛心如來藏不隨世界毀滅而毀滅。因為金剛心如來藏不怕水,水淹不著;不怕火,火燒不了;不怕風,風吹不壞;三災奈何不了祂,最現代化的武器也奈何不了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的金剛心都是如此,不生不滅,永不毀壞。    因為有金剛心的存在,才有眾生一世又一世的五蘊色身的出生和滅亡,除非眾生斷了我見,又滅掉我執,對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愛和執著都斷盡,命終入無餘涅槃,把五蘊十八界都滅掉,以後的五蘊才永遠不出生了。但金剛心體還是不滅,自己獨存,不靠外緣。所以金剛心才叫自在心,不需要依賴他緣祂自己就能單獨存在,不需要誰來產生和變現。但是菩薩們證得解脫果,卻不入正位,七地菩薩前不取證四果,就不會入無餘涅槃,菩薩們還要生生世世利用五蘊色身來修學佛道自利利他,直至成佛,永不停息利他之行。    為什麼眾生學佛修行能成佛呢?是因為有這個金剛心的配合,還能夠存善業的種子,種子圓滿成熟就成佛。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細菌也有此金剛心,此心就是成佛的真體,是出生一切法的法身。一個眾生有一個金剛心,一個金剛心就能成就一尊佛,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之多的眾生,將來就有無量無邊之多的佛。有金剛心執持的肉體稱作有情眾生,有五蘊的生命活動,有身口意行;沒有金剛心親自運作,沒有識種子出生的物體叫作無情物,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沒有五蘊(色受想行識),也沒有身口意行,不是眾生,因此不能成佛。    金剛心不同於外道們所說的靈魂之類的東西,外道們也認為眾生都有個永遠不滅的心體,能去到未來世,但他們所指的心體,按照體性來說就是意識心,是生滅變異的、無常的、空的、苦的、虛幻的、無我的,善惡分別性很強的,因此不是永遠長存的金剛心。意識心有滅去之時,睡著就滅,昏迷就滅,入無想定就滅,入滅盡定也滅,死亡更滅了;既然能滅,就不是真實法,不能去至未來世。    金剛心的體性與意識截然不同,永不滅失,一刹那也沒有消失過,否則眾生當下就死亡。祂不分別善惡是非,你我他它,總是隨順著眾生心行,配合著七識,對眾生做大布施,又不求任何回報,盡未來際不住一切法地工作著,無私無我,這就是佛心。祂有無量之多的名字,了義佛經裏處處在描述祂,說祂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第八識、真如、實相、實際、本際、無邊際、一真法界等等,不勝枚舉。    祂遍一切地(三界九地),遍一切處(十二處),遍一切界(十八界),遍一切時,也遍一切法,哪一法上沒有祂的運行,哪一法就不存在。十方世界都由衪變現,無一法不包含在祂心體裏,祂就是如來佛,萬法沒有出過於如來佛手掌心的。佛在楞嚴經中說:虛空在汝心內如片雲點泰清裏,那麼這個心該有多大,有個大,就是小,祂無大無小。    證得這個心在何處出現,在何處存在,如何運作,就是禪宗的證悟。如果只是依文理解了道理,不知道祂在何處,如何運作,不知如何變生五蘊則不屬證悟,只是意識相似的理解罷了。學佛修行要如何證悟金剛心,明得此心之用呢?要用參禪的方法,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個個都是指向於祂的指頭,從佛祖在世至元明清朝的大德們的公案記載,都是指月之指,句句不離此心。         第二章 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乃出世間的大智慧,與世俗間的智慧皆然不同,故而不翻成智慧。世俗智慧是在三界世間當中生存的智慧,欲界中有男有女,因而有男女欲,生兒育女繁殖後代,創造財富,制造生活資具,搞研究發明創造,搞政治、經營事業,天人們一切生活資具皆為心想生,一切時中皆為享樂;色界天人處於殊勝的禪定境界,不分男女不用飲食,但享受禪定樂;無色界天人雖無色身,但有甚深禪定,心在定中享受定福;三惡道眾生總是想方設法減少苦痛,得以溫飽存活。這一切都是三界世間的智慧境界和範圍,皆不出生死輪迴。    而出世間的智慧——般若不在三界裏外,不屬三界法所攝,因此般若不直接翻譯成智慧,以免世俗人誤會說,我們也有智慧,在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各領域各行業都有高超的智慧,但這些都屬世間生滅的無常法,是由般若智慧所出生的,依靠著般若智慧才能存在和發展。般若的智慧無量無邊廣大,宇宙虛空都在裏許,無量個諸佛國土、無量華藏世界,無量個世界海都在虛空中建立,都由無量無際有情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變現,稱作一真法界,十法界(四聖六凡)都由祂產生。人類的太空船不管能飛多遠,再遠也飛不出虛空之外,虛空不出般若心外。    一個佛國土稱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包括十億個南瞻部州、北俱盧州、西牛賀州、東勝神州,四大海、七金山、地獄、須彌山、月宮、日宮也各十億個,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的初禪天各十億個,都由般若心體如來藏變現,太空船能飛到哪裏?況且眾生沒有如來藏就不能存在,更何況還能制造太空船之類的東西,連經商政治,生兒育女繁殖後代,所有一切事業都要止息。而般若智慧能產生萬法、萬億法、無量法,世間眾生意識心的智慧想像不出來,只有佛能全部了知如來藏的智慧、功能、種子、德相,所以稱佛為一切種智。    波羅密,是到彼岸的意思,那一岸沒有生死,沒有苦受樂受和一切受。我們五陰這一岸是生死的海岸,生生死死無有盡頭,有三苦(苦苦、行苦、壞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以及無量無邊的煩惱惑業苦。五陰在這一岸,生來滅去,滅去生來,眾生都不覺厭煩,沒有出離心,也不想出離生死苦。    而般若心體如來藏在那一岸從來沒有生死苦厄,無始劫前本來就存在著,從來沒有滅過一刹那,未來永遠也不滅。祂沒有壽命,說個無量壽也是有量,祂是無量又無量,沒有壽也沒有命。祂不受苦,眾生下無間地獄時,色身和地獄一樣廣大,每一部位都施加刑具,痛苦得只有求死這一念,但他的如來藏一點也感受不到苦痛,祂沒有感受的心也沒有身,所以祂不會說:我受不了啦趕快出去吧!也不會說:五陰太苦了,我帶你離開這死地方吧!祂沒有這些心行,祂無所謂。當眾生升天享樂時,如來藏卻從不享樂,祂連看都不看一眼(因為無眼),祂不了知不分別,又沒有色身來享受,當天人耳聽天樂時祂不聽,鼻嗅天香時祂不嗅,舌嘗甘露時個祂不嘗,進寶池沐浴時祂不觸,當天子回想往事憧憬未來時祂不想。    這樣清淨的一個心,一點業行也不造作(但也並非不造作,五陰所需要的一切都由祂提供,一切都由祂變生,祂無私地奉獻一切,卻從不希求一點回報),祂怎麼會有生死呢?誰造作身口意行,誰受生死,祂不受生死苦。五陰身生生世世造作業行,當然要有生死有憂悲苦惱了。了解如來藏,皈依如來藏,學習如來藏的清淨性,我們就會出離生死苦,到達涅槃的那一岸,得到寂滅清涼樂。           第三章 法會因由分第一    原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釋:金剛經是由阿難敘述當初聞佛所說,開首先說如是我聞,表明是阿難親耳聽佛宣說的,現在來轉述。佛有三十二相,佛的堂弟難陀有三十一相,阿難相貌也酷似世尊。佛涅槃後,阿難結集經典時,如不說如是我聞,眾人可能要懷疑是世尊又回來親自講法了,或者懷疑是阿難自己說的法,為了避免誤會,就用如是我聞,眾人知道是阿難在轉述佛在世時所宣說的法,就會信受不疑。在世尊涅槃法會上,阿難問佛以後結集經典時以什麼為開首,世尊說以如是我聞。    接著敘述一時,不說具體時間,因為在印度是某時日,在其它國家是另一時日,在各層天界又是另一時日,在其它星體又是另一時日,各不相同,時間就不具體表明。其次地點是在舍衛國祈樹給孤獨園,聽眾是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大比丘。    所謂大比丘是除阿難外,都是證得四果的阿羅漢,他們修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小乘法以及中乘的十二因緣:無明緣(產生)行(業行)、行緣識(六識心)、識緣名色(受精卵及受想行識四個陰)、名色緣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入)、六入緣觸(六根接觸六塵)、觸緣受(感受苦樂不苦不樂)、受緣愛(貪愛)、愛緣取(執取、見取、我取等)、取緣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緣生(生命的出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他們修行四大部阿含中的小乘中乘法,證得初果至四果以及緣覺佛辟支佛。    初果是斷我見,認可五陰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苦空無常無我,這樣綁縛自己的三縛結(我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斷了,滅了三惡道的罪業,不下三惡道受報了,人天七返就入無餘涅槃。初果往上修,貪瞋癡煩惱淡薄了,證得二果,人天一返就入無餘涅槃。再修出初禪定,斷除貪欲心和瞋恚心,就證三果,後世到五不還天證得四果入無餘涅槃,或在中陰身證四果入無餘涅槃。三果再深入修行,斷除了我慢心(感覺有我或我有用,都是慢),斷除對三界細微的貪愛結,連禪定境界及天界色身也不貪愛,我執斷盡,意根第七識再也不執著五陰十八界三界世間了,命終就會把自己全部滅去,不再出生,只剩如來藏獨存,就稱為入無餘涅槃,這樣所有的苦都滅盡了,再也沒有苦可依賴的了,叫作滅苦。而阿難為了作佛的侍者,能證四果而不證,因佛不用四果大阿羅漢的侍者。    原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釋:再接著敘述的事情就是密義了,而且是極大的秘密,是所有大乘修行人都想知道的,如果真知道,那就不密了。接下來的事就是: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看看這是幹什麼呢?啰裏啰嗦地講這些,這本是世尊的日常瑣事,每天都如此,再世俗不過了,既然每天都如此托缽乞食、吃飯、洗腳,為什麼寫到經裏來又寫在開頭,在講別的經典時不描述,單單在講金剛經時描述出來,況且是在宣說大般若的法會上,金剛經又是大般若經的精華,世尊講法又從不說無意義的瑣事,除非特殊因緣,就連微笑也不輕易出現。    這裏有極深的奧秘,揭示出一個真理,昭示著諸法的實相,極上根利智之人只讀到這裏就可以了悟真理和實相,金剛經以及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整個宗旨就貫通下來了,此人也就成了真實義的菩薩。華嚴經中講一切法唯心造,是唯如來藏心造,世尊的日常瑣事是不是萬法中的一部分?那裏有沒有世尊的真如心的運作?答案是肯定的。萬法都是真妄和合而生,只有真心什麼也不能成就;只有妄心,妄心也不成立,必須是真妄和合共同變現萬法,所以在我們那些無常的生滅的空幻的現象界當中,一定有般若真心在運作著。    比如我們每日裏的吃喝拉撒、言談語笑、行住坐臥等等,其同時必須有真心如來藏的參與,否則一法不成立。禪宗的一千七百則公案就指示了這個真理,所以禪師們用各種手段,眼色動作嘻笑怒罵舉拂放拂,來引導學人悟入,比如德山棒(打來打去的)臨濟喝(大喝小喝的)無不是慈悲之舉,若到我這裏來,我就用腳踹,學人在被踹了一腳後,緣熟的就能找到金剛般若心。雲門則是被師父用門把腳擠壞了,大叫一聲之後就開悟了。這些都不勝枚舉,悟了以後就是證得無生忍,實相智慧就開發出來了,了知我人眾生的虛妄,沒有真實出生,如來藏自己也不生,認可這個理就是無生忍,只是很難忍!    我們娑婆世界佛教史上第一則禪宗公案,是世尊親自演示出來的,世尊在靈山會上,天人獻完花後,世尊就在人天大眾中手拿那朵花微笑不語,向眾人明晃晃地昭示著世尊自己的真如心。可是人天大眾誰也不知世尊在賣什麼藥,而大迦葉一就就明白了,以智慧眼觀照到了世尊的真如心,也同時明了自己的如來藏心,知道了世尊葫蘆裏裝的是什麼藥,就破顏微笑。世尊知道大迦葉悟了菩薩法,成為阿羅漢菩薩了,就宣說:我有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迦葉就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    什麼是涅槃妙心呢?涅槃為不生不滅,妙心意為空性心中一法也無,一無所有卻能變現出萬法來,無一法不現,連灰塵大小都沒有,卻能變出宇宙虛空,這就太妙了,因此叫作妙心。實相指金剛般若心是真實存在的正真之理體,永不斷滅。無相謂這個心沒有一切相,沒有色相看不見祂,沒有聲相聽不著祂,沒有香相嗅不著祂,沒有味相嘗不著祂,沒有觸相摸不著祂,沒有法相分別不了祂,心經講祂沒有五陰,沒有六根六塵六識,沒有四聖諦十二因緣(無明至老死),無…,總之,一法也沒有,而萬法卻都依祂而生和存在。    教外別傳指禪宗明心見性這個法在三藏十二部經教之外,離開文字相,可單獨另傳,不用語言文字就能指示人悟入,世尊沒說一個字就讓大迦葉悟道,而經教必須用語言文字教化引導。在香積佛國土,佛與菩薩們圍坐一起吃飯,佛用鼻子嗅一嗅飯香氣,菩薩們一見就悟道了,不用講法。但是禪宗雖然不立文字,也非不用語言文字,禪宗也用語言文字引導,也有人因看經教而悟入。    有人說大迦葉看見了佛的真如心在花上就悟道了,但是真如心如果在花上,那朵花就會眉飛色舞歡蹦亂跳,它就是有喜怒哀樂的有情眾生,也能成佛,事實上永遠不可能;真如心若在花上,就與世尊無關,世尊就不是佛也不是眾生,就不能拿花微笑了。那麼真心如來藏在哪裏呢?這是秘密,如果說出來就有違佛戒虧損如來法事。不過還是可以巧設一些機關,讓人悟入,世尊在世時就搞了很多機關把戲,讓弟子們悟道並傳示後人。有一次世尊領弟子走到一個土堆前站住了,然後對著土堆拜了一拜,這就開始作戲了,阿難不知世尊演哪出戲,也許是故作不知,就問:世尊為什麼拜那土堆?世尊用手指著土堆說:三世諸佛都埋在那土堆裏了。    世尊您那葫蘆裏賣的是啥藥啊!我們雖然是未來佛,但還沒成佛,怎麼埋呀?現世的佛都在各佛國土教化眾生並沒埋著呀?至於古佛也埋不到這裏!但這裏是哪裏呢?菩薩們快擦亮眼晴,看看這裏是哪裏,看明白就恭喜悟入了。等到自己菩薩的六度條件具足,因緣成熟了,就能參出來了。    世尊有一次在法座上剛坐好,文殊菩薩就走過來拿撫尺在講桌上拍了一下說:世尊講經竟。說完世尊就下坐了,真的是講完了,如來藏大法傳完了,其實就在世尊一進講堂,推開門的那一刹那就講完法了,完全可以回身退出講堂,讓弟子們目瞪口呆去。梁武帝時的傅大士以及唐朝的禪師,都搞過類似的把戲,只是一般人看不透這裏的機關,只有善根深厚的菩薩才能領悟。    禪宗的第二代祖師是阿難,世尊涅槃後,阿難問大迦葉:世尊除了傳你金縷袈裟外還傳你什麼了?他這是在問如來藏,迦葉就喊了一聲:阿難!就傳這個嘛!可阿難不懂,隨口答應了一聲:哎!答應完應該懂了,可還是不懂,迦葉無奈就接著說:去把門前的旗竿子放倒。阿難一聽,我問密意你讓我放倒旗竿?腦筋一轉,就明白了,原來如此!也就大悟了,於是成為禪宗第二代祖師。從此西天二十八祖代代相傳直至大唐六祖,直至明朝末年,再後來悟入的就極少極個別了,但現在仍有,佛是不會放棄這個世間眾生不管的。    這金剛經第一品,就是一個禪宗公案,世尊不用開口講話就傳了法,只是太難會了,極上根人才能看懂。所有參禪的標的就是如來藏,十方世界不管哪個佛國土都是悟得這個心,祂在哪裏,如何運作,如何產生萬法,如何出生五陰十八界,除此都是偏離了方向。而只懂點理,不知如來藏的體性,不會觀察祂的運作原理,不屬證悟,頂多是個解悟,抵不了生死。          第四章 善現啟請分第二    原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釋:須菩提即是善現,釋迦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他在母胎中即知萬法空寂,這是由於前世多劫累積的深厚善根,他入胎住胎出胎都不迷不顛倒,剛出生時家中的財寶都空卻消失了,表明一切都空,幾天後又都自動出現。尊稱須菩提為長老,長老是指在大眾中有威望的人,是有德之人,與三毒煩惱不相應的人,須菩提由修小乘的空法證得羅漢果,而在世尊講大般若經時回心大乘,走菩薩道。佛講經時總是要借助某個因緣作為引子,借題發揮講出一部經來,很少無人啟請就講經,除非特別重要,這部經就是由須菩提來啟請的。    世尊吃完飯剛剛跏趺而坐,須菩提即在大眾中從座位上起立,合掌問佛: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一開始先贊歎世尊是世間最希有、少有,很難得見的聖人。世尊確實稀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一個日月天從四大海下邊的地獄到地球到須彌山,上至欲界六層天稱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加上色界初禪天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加上色界二禪天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加上色界三禪以上的天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這麼大世界只有一尊佛,而且留形住世時間極其短暫,前後兩尊佛相距時間又長,釋迦佛與彌樂佛相隔最短,56億7千萬年。相距時間比較長的,很多時候好幾大劫幾十大劫都沒有一尊佛出世,甚至更久遠都沒有一尊佛出世。由此可見世尊確實是很稀有難遇。    如來這一稱謂是從眾生性體上來講的,如來從真如中來,真如是真實而如如不動的性體,有真如就有如來,無真如就沒有如來。佛的如來藏中,七識的無明都斷盡了,再也不受熏染,再也不變易了就稱作常樂我淨的真如;而眾生的如來藏裏含藏著惡業種子,含藏著一念無明、無始無明、塵沙無明,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的種子,也稱含藏識。通過修行,眾生如來藏裏惡業種子不斷減少,善業種子不斷增加,無明一點點減少,明一點點的增加,如來藏整體不斷的發生變動,還不是如,與佛的真如有一定的區別。    但如來藏本體是如如不動的,色來不見,聲來不聞,香來不嗅,味來不嘗,觸塵來不觸,法塵來不知,對六塵境界完全無動於衷,從來不生心動念,不被六塵轉,有真實和如如性。如來藏有時也稱作真如,自體不變叫作真如不變異。如來藏本身就像一只幹淨的杯子,七轉識就像杯子中的水,水有清淨和染汙的,杯水就分為不垢不淨的和無垢的。眾生的七轉識是染汙的,種子存在真心這個杯子裏,真心就含藏了汙垢,倒出的水就是汙水,所以眾生的真心就稱作如來藏、阿賴耶識、異熟識等等;而佛的真心沒有染汙稱作無垢識。修行就是淨化七轉識,破除無明,要破除無明就要學習如來藏之理,全部通達就成佛。    如來是如何善護念諸菩薩的?一個眾生從凡夫的十信位開始起修,直到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又到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位,每一階段都離不開佛的加持和護念,否則就被業障遮住,無法往上熏修,所以說佛恩浩蕩,不成佛無以報答。那麼這麼多眾生佛都能護念得到嗎?當然能,因為佛又叫一切種智,智慧德能圓滿具足,世及出世間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曉,十方世界每個眾生的心念佛都知,每個眾生無量劫的事情佛都知道,甚至十方世界同時下雨,總共有多少個雨滴佛都知。佛既然能知眾生的心,就能護持眾生修行,幫助眾生跨過每一關,直至成佛。    菩薩從十信位開始修行對三寶的信心,了解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曆劫修行菩薩道的因緣,佛的十個名號的功德內容,佛國土的形成範圍,以生起向往之心。再了解佛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的粗淺內容,三皈五戒的內涵,再了解僧寶,什麼是凡夫僧住持僧勝義僧以及一體三寶自性三寶,這樣從迷信到仰信崇信就到了正信,就是相信十方世界真有佛法僧三寶的住持,相信十方眾生都有真如佛性,都能成佛,自己也能成佛,具足成佛的信心了,十信位就修圓滿。這當中得修多長時間,依個人善根福德的深淺和精進度而定,這一切的修行都離不開佛陀的護佑。    這一階段修行圓滿後,佛陀會護念菩薩轉入三賢位的修行,初住位開始修布施,修集福德資糧,為明心見性准備道糧;二住位修行持戒,斷惡修善,心轉清淨,不妄攀緣;三住位修忍辱,包括對世俗法人事物理的忍和對如來藏大乘無生法理的忍;四住位修精進,布施持戒忍辱禪定都要精進;五住位修禪定,心能住在一個境界以及大小乘法理上不動搖,達到未到地定,有能力觀行小乘的空和大乘的空性心;六住位修般若智慧,相對圓滿後就能明心,生起如幻觀後,了知萬法皆虛妄,了知一切法就像魔幻師幻化出的一樣,又像空中的雲霧不實。    十住位修完轉入十行位修行,證得陽焰觀,感知萬法如                                                                                             海市蜃樓一般空幻。海市蜃樓的現象是這樣的,當太陽照在沙灘上時,熱氣返上來形成一種幻化景象,有樓房車馬人物,而且人馬還在走動,可是近前一看什麼也沒有。陽炎的現象是這樣的,鹿由於太渴,遠望沙灘幻覺以為看見了一條河,跑過去一看沙灘上並沒有一滴水,眾生就像那渴鹿一樣虛妄的見一切法。    這一法修完過禪宗第三關生死牢關,再轉入十回向位修如夢觀,證得萬法如夢。做夢時,夢裏的一切人事物都如真的一樣,於是在夢裏喜怒哀樂,執著抓取夢境,及至醒來一根毛也找不到,腮邊還掛著悲喜交集的淚水。眾生清醒時也是和做夢時一樣,絲毫感覺不到世間的虛假不實,夢裏來夢裏去,就是不覺醒。這時候再加修一些道種智後就轉入初地,成為聖人,成佛的路已經走完三分之一。    在這整個修行過程中,菩薩生生世世都沒有離開過諸佛的加持護念,當菩薩貪圖世樂忘記修行時,佛陀就用無常來警示;當菩薩必須出家修行時,就會暗中遮止其世俗法上的道路;當菩薩沉迷於小乘的時侯,就引導其走大乘路;當菩薩有能力度眾時,佛陀會安排其到十方有緣世界度眾;當菩薩不慎下三惡道時,佛陀自己或派菩薩去救度;當菩薩證了四果羅漢要入涅槃時,佛陀會用善巧的方法勸導菩薩留形住世自利利他直至成佛不入涅槃,這些都是佛陀對菩薩們的咐囑。等等這一切不勝枚舉,佛陀的慈悲勝過父母的千萬億倍不可說,佛陀的恩德道不盡,贊不完。    這是有形相的報化身佛對眾生的護念,最重要的是眾生自己的法身佛的護念,那個護念非同小可,不可或缺。菩薩在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當中,自身如來這個法身佛無時無刻不在護念著菩薩,未離須臾,供養菩薩們修道所需的一切種子,儲存著菩薩修行所得來的道業種子,絲毫沒有缺失和遺漏,這樣善業種子具足了,菩薩才能成就佛道。    須菩提又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他這是問一個菩薩發了成佛廣利眾生的心以後,怎麼樣安住這個心、降伏這個心,不讓它生起不正確的覺觀、思惟及不如理作意。世尊回答說:太好了,須菩提,正像是你所說的那樣,如來確實是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的,你現在仔細聽,我要為你說了,善男子善女人發了成佛的心以後,應該像這樣安住下來,這樣的降伏自己的心。須菩提就表態說:好的,世尊,我非常願意聽您講解。            第五章 大乘正宗分第三    原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這一品主要是講關於菩薩們破四相,斷除人我見的問題。菩薩教化滅度三界四生九有二十五類眾生,都入無餘涅槃,但也不要生起不如理的思維觀,認為這些眾生是我化度的,我度化了這麼多眾生。菩薩這樣想就不是真菩薩,真菩薩應該依般若實相智慧破除四相,心中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摩訶,漢語是大的意思,佛經中的大菩薩一般指明心證悟以上的菩薩,具備賢人的品德,嚴格來說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稱為大菩薩、法身大士,證得佛的一分或多分法身,有一分或多分無生法忍智慧,有一分或多分道種智,具備聖人的品德心性,也稱為分證即佛。如果只有菩薩的熱心和善心,解悟或者是理解一些佛法,沒有出生無生智慧,不能稱為大菩薩。菩薩剛開悟獲得無生忍,證得人無我,能忍於五陰十八界是虛妄無我的,都沒有真實的出生;而如來藏也不生,是無始劫來就一直存在的,這樣就生起了大乘無生智慧。    佛說菩薩摩訶薩們應該這樣降伏自己的心,而能被降伏的心一定是妄心,真心從來都不起念想,沒有知見和想法,不攀緣三界六塵,不造身口意行,是清淨無煩惱的,因此不用降伏祂。而妄心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根總在攀緣六塵萬法,起心動念,有無量的知見意見看法,人我見人我執、法我見法我執都很熾盛,身口意行與貪嗔癡相應,所以需要降伏,斷除無明,生起智慧的德用。    要想降伏七識妄心,就要了解七識的功能作用。眼識見色,分別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大小,意識心同時分別細相,好壞美醜韻味氣質等等,在這當中生起喜歡厭惡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就有身口意行的出現。耳識聞聲,分別聲音的高低遠近方向,意識同時分別類別意涵等,產生貪愛厭惡等心行,就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進而就有身口意行的出現。鼻識嗅香,分別香臭及方位,意識同時分別香臭的種類程度等,生起喜歡厭惡的心行,就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就有身口意行的出現。    舌識嘗味,分別酸甜苦辣,意識心分別食物種類好壞味的程度,產生喜歡厭惡的心,就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就有身口意行的產生。身識覺觸塵,分別冷熱饑渴飽軟硬等,意識心同時分別疲乏輕安舒適累困等,生起喜歡厭惡等心行,就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和其它身口意行。意識心與前五識同時分別,也可以單獨了別,回想從前打算未來,分析推理判斷,生起苦樂憂喜舍的感受,產生下一步的身口意行。    意根也是心,是無形狀無任何相貌的,也稱無色根,從無始劫來就存在著,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就滅,是我執識,無始劫來就執著自我,把一切都當作我和我的,執著前六識的功能是我的,執著第八識的功能是我的,貪嗔癡慢疑邪見不斷現行,是造業的根本,總是主導六識按照自己的習慣去行事,修行主要是改變祂。意根在開悟入初地以後改變一次,八地菩薩時改變一次,成佛時徹底改變成平等性智,意識心成妙觀察智,前五識就變為成所作智,第八識就變為大圓鏡智。如果能斷除意根的我執性,不再執著自己,命終就會滅掉自己五陰十八界,入無餘涅槃。    佛說要降伏的就是這七個妄心,如何降伏呢?世尊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三界眾生分成四生九有二十五種,卵生指有情眾生不住母胎,不由父母出生,意根帶著阿賴耶識直接入到卵殼中,外緣溫度等條件具足,胚胎生長,破殼而出,如雞鴨蛇鳥。胎生指眾生在中陰意根帶著阿賴耶識投到母胎中,六根生長成熟了,就出母胎。    胎生包括全部人類,大部分畜生,一部分鬼類,一部分阿修羅;濕生指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下(如在水邊海邊潮濕的土壤和空氣中)出生的無福眾生,如各種昆蟲和細菌,一部分阿修羅等;化生指能夠變化而生,如各層天界的天人,其它國土眾生,鬼神類非人類眾生,地獄眾生,一部分阿修羅類及一小部分畜生類,有神通的菩薩羅漢等。有色眾生指有色身存在的欲界色界眾生,色身也叫色陰,從投胎到受精卵中開始直至出生最後滅亡的形體,由於有阿賴耶識和前七識住持著色身,色身才有各種身口意行的行為造作,這叫色陰,否則就是死屍和無情物,如植物類礦物類。    欲界包括六層天、人類和三惡道眾生,色界有十八層天,初禪天至四禪天有十三層,五個不還天,包括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無想天。三果羅漢在這裏修行,斷得最後的煩惱、我慢和三界的貪愛後證得四果羅漢,或入無餘涅槃或回心大乘,重新投胎學菩薩道。其他眾生在五不還天修行,厭離色身後就舍棄色身升到無色界。色界有形累,無色指無色界沒有色身,眾生只有意識心、意根和阿賴耶識存在,心處在定中不動。    色界有四層天: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眾生也修空想,目的要入無餘涅槃,但這個空理沒研究明白,仍處在六道輪回中,就像佛的外道老師鬱蘭頭弗,修得最高禪定非想非非想定,以為在這個定中已經沒有想就是涅槃境界了,其實那個定中還有極其微細的想,只要有妄心就不出三界,不得解脫。佛成道以後想度祂的老師,用天眼一看他已經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不會再出定了,就感歎說他從天上下來後會下三惡道受苦。    佛臨涅槃時,有個修外道的老者120歲,是阿難五百世的父親,也修得非想非非想定,但還在人間住著,佛讓阿難把他叫來後,告訴他那個定中還有微細的想,那個最微細的覺知心也不是我,滅了就能出三界得解脫,了生脫死。老者一聽當下就證四果羅漢,對佛說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先走了,說完就入了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指眾生斷了我見和我執,不再有執著了,願意舍棄自己的五陰和十八界,這樣苦再也沒有可依賴的,就離苦舍苦了,滅了所有的苦就得解脫出三界,只留下阿賴耶識獨存,沒有一個自己了。菩薩們度化了三界中的四生九地二十五類眾生,教化他們成四果羅漢,了生脫死,命終都能入無餘涅槃,得到解脫。    世尊又接著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滅度了那麼多眾生,卻一個也沒有滅度,這是什麼意思?滅度的意思就是剛才講的入無餘涅槃,就是把五陰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自我全部舍棄,都滅掉,就沒有眾生了。有五陰則是眾生,沒有五陰則不稱為眾生,沒有十八界也不稱為眾生,也就是沒有眾生被度,單獨留下的阿賴耶識也不是眾生,這樣就是,一個眾生也沒度,並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即使五蘊十八界沒有滅掉的時候,也同樣沒有眾生,因為五蘊十八界這個相是幻化的,有是假有,不是真實有,是暫時的有,沒有眾生的眾生可言,都是如來藏的相貌,都是如來藏的性質,如來藏又不用度,所以滅度無量數的眾生,其實並沒有滅度一個。菩薩應該這樣度眾生,也不要有度眾生之想。    下面就是大家都關心的破四相的問題。世尊又接著說: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首先看我相,眾生以為的我,是把五陰十八界當成我,以為是真實的,其實不是。五陰包括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色陰是形體,從入胎後的受精卵開始,到成長為胎兒、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色身,它是不斷變化著的,有生有滅,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就是無常的、假的、虛妄的、苦的,不是真實的我。    受陰就是感受,主要指意識心能感受到苦、樂、不苦不樂。眼見色時有受,耳聽聲時有受,鼻嗅香時有受,舌嘗味時有受,身覺觸時有受,心思法時有受,這些受是生滅變化不停的。苦受多了,心麻木就不覺得苦了,於是變成了不苦不樂受。苦減少一點,心裏就覺得高興了,比如一天被打三十棒,有一天減少到十五棒就高興了,樂多了也就不樂,變成不苦不樂了。每月開一萬元工資,有一月開了九千五,就覺苦了。受陰在死亡、昏迷、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睡著無夢時就消失了,是變化無常的,有生有滅的,是苦的,就不是真實的我。    想陰是心上取相為想,了別分別計劃打算思惟判斷,總而言之就是妄想。在五種情況下有想,眼見色時有想,了別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和粗細,心裏分析思惟判斷等。耳聽聲時有想,了別聲音的高低、粗細、遠近,男聲女聲動物聲宇宙聲山穀河流聲等,同時分析推理判斷打算等;鼻嗅香時有想,了別香臭的種類、程度、方向、遠近,分析思惟判斷計劃打算等;舌嘗味時有想,了別酸甜苦辣等等;身覺觸有想,心思法更是有想。這個想陰在死亡、昏迷、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睡著無夢時就滅,它是生滅的、無常的、虛妄的、不真實的,就是苦的,苦的不是我。    行陰指時間的流轉、空間的轉變、地點的變遷,包括身口意的行為,凡是動的不靜止的行為都屬於行陰,呼吸、心跳、脈膊、血液的流動、肢體的動轉,行來去止,語言思想活動等等造作。眼見色是行,耳聽聲是行,鼻嗅香、身覺觸、心思法時都是行陰,入涅槃時、正死位時就滅,它也是刹那刹那在生滅變化不停的,是無常的、虛妄的、苦的、不真實的,不是我。    識陰包括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主要起著分別了別的作用,眼識了別色塵的外觀,粗的部分,意識同時了別細相;耳識了別聲塵,分別大體、粗略的部分,意識同時進行細的分別;鼻識嗅香,了別粗相,意識了別細相;舌識嘗味,了別粗相,意識了別細相;身識覺觸,了別粗相,意識了別細相。識陰在睡著無夢、昏迷、入無想定、入滅盡定、正死位即滅,它是生滅變化無常的,是虛妄的、苦的、不真實的,就不是我。總之,五陰是生滅的無常的苦的無我的。    再來看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六根為眼耳鼻舌身意根,眼根分為浮塵根和勝義根,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在身體外面象葡蔔一樣的稱為浮塵根,也稱外眼根。在後腦部由眼的傳導神經所連,主管視覺的大腦枕葉皮層,為勝義勝,是眼識所依,在那裏生起眼識。勝義根若壞,即使眼根完好,也不能見色,名為睜眼瞎。眼根在受精卵位由如來藏吸收母體中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營養)而造,它是生滅之法,無常之法,虛妄之法,是苦的,就是無我的。    耳根分為浮塵根和勝義根,在身體外面大家能見,象新卷葉一樣的稱為浮塵根;由傳導神經連接在大腦後部主管聽覺的大腦皮層,稱為勝義根,是耳識所依,在那裏生起耳識。耳根在胚胎中由如來藏吸收母體營養而造。是有生有滅之法,是無常法虛妄法,是苦的無我性的。    鼻根分為浮塵根和勝義根,浮塵根在身體表面,象雙嗅球或懸膽一樣,是嗅氣的受納器,嗅氣後由嗅傳導神經傳至大腦皮層,在那裏生起鼻識,才能分別香臭,後腦部的大腦皮層是勝義根,主管嗅覺,是鼻識所依。鼻根也是在受精卵位由如來藏所造,它是生滅的、無常的、虛妄的、苦的,不是我。    舌根由地水風火四大元素構成,在受精卵位由如來藏所變生,分為浮塵根和勝義根。在身體外,張開口即能見到,像半月形的是浮塵根,是味覺受納器,由味覺傳導神經傳到大腦皮層,在那裏如來藏生起舌識,分別各種味塵,後腦部的大腦皮層是勝義根。舌根是生滅的虛妄的無常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    身根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三十六物聚積,外相十二物: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溺、垢、汗;身器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內類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各部分的皮膚肌肉乃至髒腑都有感覺,由傳導神經傳至脊髓又傳至大腦皮層,在那裏產生身識才能覺觸。大腦皮層是勝義根,在後腦部,這部分若損壞,整個身體即癱瘓成植物人。浮塵根象一個肉桶,人眼可見稱為浮塵根。身根是生滅性的、無常的、虛妄的、苦的,就是無我的。    意根是精神體,是心,不是物質,無始劫前就存在著,阿羅漢入涅槃就滅。恒與煩惱相應,所有心思都是我和我的,具有恒常、審察、思量的了別作用,恒執前六識為自外我,恒執第八識為自內我,是染汙的末那識。刹那刹那都在思量作主宰,作決定,執著性很強,但分別作用不強,依靠第六識來分別,是起惑造業的根由。只有通過修行,改變它的染汙性,變成清淨性,斷盡對自己的執著性,才能獲得解脫,它是生滅性的、無常的、空的、苦的,也不是我。    其次,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塵有外色塵內色塵,外色塵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和合構成,包括宇宙器世間,須彌山、諸天天宮、七金山、四大海、四大洲等,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和合造成,是眾生的生存環境。有了環境有緣眾生才能投生其中受業的果報,緣滅了宇宙器世間就會逐漸毀壞,眾生就轉生到其它有緣的器世間。所以外色塵是生滅變化無常的,是虛妄法,是空的,無我的。    內色塵是眾生如來藏通過眼根接觸外色塵,變生出一模一樣的影子訊號,通過視網膜視覺神經傳導到大腦皮層,形成了和外色完全相同的假色,為內色塵,它是影子,不是真實的物質,否則四大物質的形體不能和眼根接觸,也不能通過視網膜神經傳到後腦部。再者眼根若能接觸物質的形體,一定會受損,如眼根接觸刀尖,眼一定會被刀尖刺傷,眼睛接觸火時,眼一定會被火燒,眼睛接觸沙子時,沙子就會迷了眼,所以眼根不與物質的形體相觸而有見,所接觸都是形體放射出的四大微粒,是假相是影子。    這個道理和攝像機的原理相似,外色通過攝像機變成倒影在機器中,肉眼一見又變成正影,就覺得是見到真實的色塵了,其實那是影子和相片,就像電視中所見色塵一樣,眾生從無始劫來就沒有見過外面真實色塵。所以眾生所見的內色塵是虛妄的、空的,也是苦的、無我的。    聲塵分為外聲塵和內聲塵,外聲塵如宇宙山穀河流各種物質發出的,由共業眾生的如來藏依據因緣業緣共同變造,眾生發出的聲塵由眾生個人如來藏變生,它也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構成,是物質的,有生有滅的,是虛妄的、無常的、空的、苦的,是無我的。內聲塵是如來藏通過耳根接觸外聲塵,變現出一模一樣的影子,經過耳的傳導神經傳到大腦皮層勝義根,根塵相觸,如來藏產生耳識,分別聲音,其實這個聲音是自己的如來藏變現的,是假的、虛妄的、生滅的、無常的、苦的,是無我的。這個原理就與錄音機相似,我們聽的錄音機中的聲音都是相似於錄前的真聲,其實只是影像。    香塵分為外香塵和內香塵,外香塵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構成,由共業有情的如來藏依業依緣共同變造,眾生自己身體的香塵是自己的如來藏單獨變造的。內香塵是如來藏通過鼻根接觸外香塵,變現出類似的影子,經過鼻的神經傳導至後腦皮層,與鼻的勝義根接觸,如來藏產生鼻識進行分別,其實只是在分別一個假像而已。內外香塵都是生滅的、無常的、空的、苦的,不是我的。眾生不知,在其中生起執著心。    味塵分為外味塵和內味塵,外味塵是物質的,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構成,是共業有情的如來藏依業依緣共同變造,是生滅變異、無常的、幻化的、苦的,因此是無我的。內味塵是如來藏通過舌根,接觸外味塵變現出相似的影子,經過舌的傳導神經傳至大腦皮層,與舌的勝義根相觸,如來藏產生出舌識,就有分別作用,所分別的只是幻化出的假相,內味塵是虛妄的、無常的、苦的、無我的。    觸塵分為內外觸塵,外觸塵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構成,是共業有情的如來藏依業依緣共同變造,它是生住異滅的,是無常的,是虛妄的,是苦的是無我的。內觸塵是如來藏通過身體與外觸塵接觸,變出相似的影子,通過傳導神經傳至後腦,與身的勝義根相觸,如來藏產生身識了別,內觸塵是生滅的、幻化的、無常的、苦的、無我的。眾生無知,以為所分別的都是真實的,都屬於我所有。    法塵也分為外法塵和內法塵,外法塵是由四大極微組成,是在五塵上所顯現出來的形色、表色、無表色等法處所攝色,是由共業有情的如來藏共同變現出來的。外法塵再隨同五塵一起傳導到勝義根裏,由如來藏變為內法塵,與意根相觸,再由如來藏產生五俱意識來分別內法塵。因此內外法塵都是虛幻的、生滅的、無常的、苦的,是無我的。    而六識就是識陰,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六根觸內六塵,由如來藏出生的。如果意根對六塵不感興趣,如來藏就不出生六識,就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等無心的現象。入到無想定、滅盡定中,意識心也不現起,眾生就一無所知,無一絲分別了。    綜合以上所述,眾生的五陰十八界法全部是生滅幻化的。五陰身就像皮影戲中的一個木偶、一個電動娃娃、一個動畫片中的人物,就像天空中雲彩所形成的貓狗圖像,就像電視中的人物,非常不真實,眾生無知,迷執在其中,妄造身口意業,不出六道輪回。如果一個佛子想超出這個輪回的苦海,就常常按照以上講述,去觀行思惟五陰十八界的虛幻,就能證得小乘果,甚至悟入大乘佛法道,證得真實的如來藏          第六章 妙行無住分第四    這一品講菩薩如何布施,所得福德最多最殊勝。菩薩的根本標志就是布施利樂眾生之行,修大乘菩薩行主要以布施為主。菩薩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樂同行,用這四個方法來攝受眾生,進而度化眾生,如果只顧自己了生脫死得解脫,那是自了漢,不是菩薩,做菩薩不能只為自己,同時也為眾生離苦得樂,為佛法永續流傳。布施這一行,一為個人修集福德,作為往上進修的道糧,二為攝受眾生,布施眾生就能與眾生結緣,眾生就願意聽從菩薩的教化,隨之受學。    菩薩六度波羅蜜的第一度也是布施,布施分三種: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菩薩優婆塞戒經上講,布施給畜生得一百倍果報,布施給普通人,包括惡人、犯戒的人是一千倍果報,布施給持戒的人是一萬倍果報,布施給離欲的人包括外道證初禪的是百萬倍果報,因為證初禪就斷了欲心,命終會生到色界天,這就是德,有德就值得供養。布施初果向及初果以上的羅漢、菩薩、佛都是無量倍,無量還有區別,佛是無上福田報恩田,父母也是最大的福田報恩田。    布施的因緣果報由如來藏來實現,布施整個行為過程都有如來藏攝持和記載,因緣成熟時,如來藏輸出這個業種,眾生就受福德的果報。一般來說,這個果報是後世得,叫異熟業,但這個業如果很大,在現世緣就能熟,那就現世受報。眾生所造的業,果報都不會消失,善業惡業無記業都由如來藏收藏和輸出,絕不錯亂,不會漏失,不會甲造的業記到乙頭上,由乙受報。一般來說,善惡業受報完了,業種就消失,造過的惡業也可以通過懺罪來消除,證果或明心見性以後就能消除三惡道的業,後世就不下三惡道了。哪個業強,先受哪個報,修行人應該總是讓善業大於惡業,惡業就暫時不受報,時間很久以後,業種就幹枯。比如造五逆罪眾生,下品下生到極樂世界,十二大劫在蓮花中,沒有造業的機會,業種慢慢枯萎,心清淨了就從蓮花中出來。    無畏布施包括救濟眾生生命,解決眾生困苦危難,解除心理障礙等,可以得到健康長壽、平安快樂、諸事順利及富貴的果報,有時財布施中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中有財布施。而法布施會得到福德和智慧兩方面果報,也有無畏布施的果報。講經說法替佛宣化是直接法布施,印制經書、護持僧寶弘法等是間接法布施,但最好是經過修證有了道眼,開啟了大小乘智慧,根本佛法不會講錯,不會誤導眾生走錯修行方向,更不會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之後再親自講經說法接引眾生,這樣是最好的。眾生護持法師弘法,也要具備擇法眼,擇法眼是七覺分之一,有能力分辨法之對錯,否則根本佛法宣傳或助宣錯了,其果報也很重,一定要慎重。    眾生沒開道眼時,往往把邪當正,把正當邪,顛倒錯亂,或只認名師,不知名師與明師有很大的區別,有道未必有名,有名未必有道,分清名師和明師,才能做到依法不依人。宣傳正法的福德很大,但如果傳錯了,錯誤的種子種到眾生的心中,生生世世發壞芽結壞果,即使善知識來也很難糾正,因為眾生都以先入為主。而真正的佛法很難與眾生相應,與眾生普遍所認知的習慣了的事理不同,眾生就會產生排斥現象,心理很難扭轉,弘法不可不慎。    原文: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釋:這一段是世尊告誡菩薩修行布施時,不應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上,一法也不住著。布施不為求得三界世間有為的福報,不為求得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樂,不求眾生感恩和報答,不為升天享福,菩薩心應該像如來藏一樣無所住。    如來藏布施時,沒有住著之處,六根六塵是祂提供給我們的,六識是祂變現給我們的,讓我們有眼觸色,有眼識見色,有耳識聽聲;是祂產生的身體,又變現出觸塵,出生身識來覺觸;是祂產生意識心,我們才能妄想分別判斷推理,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又善又惡的心念等等。如果不是祂,我們簡直什麼也做不了,不能經商、政治、生活事業、造善造惡、布施修學,沒有祂就是死人,是祂給我們壽命暖度識心,祂如果離開,我們當下就死亡,壽命沒了,身體冰冷僵硬,呼吸心跳脈搏當下停止,血液也不流動了。    祂就是我們的命根,我們一切的一切,祂真是一個大布施者,而對我們卻一無所求,就連一聲贊美也不需要,對祂歌功頌德祂也不聽,更不要說歡喜了。因為祂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祂沒有喜怒哀樂,沒有知見分別妄想,相反是我們的妄心七個識有我知我見我愛我慢,妄想分別,有見取見戒禁取見,六十二見這些邪見。有見即邪,即是妄心,無見即正,即是真心,所以菩薩布施應向如來藏學習,不住於一切相上。    原文: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釋:住相布施,心被相所局限,心量就小,其福德就有限量,心不超出六塵相就不能得解脫,也不能成佛。能布施的心是妄心七個識,以六識七識為主,決定布施的是意根第七識,也叫末那識,祂思量著應該布施,布施什麼布施多少布施給誰,都由祂作主決定,而布施前的分析推理判斷觀察都由意識來做,把結果報告給意根,說服意根,意根思量後,有時照做,有時不照做。所以我們有時覺得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可實際做起來就相反,自己也覺得無奈,見色原文意根不一定聽從意識的引導和規勸。    學佛後覺得吃肉不好,應吃素,可一見肉就要吃,管不住自己,這就是意根總是按照自己的習氣做事,不容易改變。明明答應布施一百元錢,可真拿錢時就猶豫了,答應時是意識心經過分析覺得應該這樣,拿錢時意根做主,意根我心重,不肯往外施舍,需要經過長期的熏陶,意識長期的開導說服,祂才能轉變,所以意根要變,一切皆變,我們的果報就不同了。菩薩不住相布施,福德無量無邊。像如來藏的福德多得不可說,宇宙虛空屬於祂,三千大千世界屬於祂,華藏世界屬於祂,世界海屬於祂,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屬於祂,沒有一法不屬於祂,但祂什麼也不要,祂的福德說不出來。    原文:須菩提,於意如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不住相布施,福德也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釋:在虛空中以任意一點為中心,向外擴展都有十個方向,每一個方向都無盡止,無邊際,無涯岸,不可思量的廣闊,任誰也到不了它的邊際。如果有邊際界線,那麼那一邊是什麼?說無就是虛空,說有都在虛空裏。虛空不是真實有的法,是假法,是相對於色來講,沒有物質的處所就是虛空,有物質就不是虛空,物質與虛空是相對立的法,有此就沒彼;也可以說是互存的法,虛空能包容物質色法,物質色法裏也有空間空隙。    比如把一只箱子放在一個處所,這個處所原來一無所有,是空的,放上箱子就不空了,那原來的空哪裏去了,何處多了個空?人們在地裏打井挖土,挖出一尺見方的土,那地方就出現一尺見方的虛空,這個空從哪裏來?沒有來處,把土又填回原處,空沒有了,空到哪裏去了?沒有去處,實際上虛空從如來藏來,之後又滅回如來藏。    虛空沒有邊際,所以十方世界都可以在虛空中建立,每一尊佛成佛,都在虛空中建立佛國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都成佛,都在虛空建立一個又一個無量個世界,都能承載得下。這樣的虛空可思量的嗎?誰能思量呢?為什麼菩薩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呢?因為不住在相上,心無所執,就得解脫,了生脫死出三界。但菩薩不出三界,不入無餘涅槃,世世在三界中自利利他,直至成佛。    成了佛的福德可思量嗎?單說八地菩薩的福德,一念之間不用作意加行,就能變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珠寶無數,魚米肉山無數,救度眾生無數。手托著地球上的眾生送到其它星球,眾生不知,菩薩開口把四大海吞入口中,海中眾生不知不覺,菩薩說變一尊佛就變,而且分身無數,廣度有緣。更何況是佛的福德,更加的廣大無邊際,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是這樣廣大無比。我們要把心量放大又放大,千萬不要小心小量拘束自己。菩薩們應該這樣住著,住在無所住上,不執著一切法,一有所住就不成佛,菩薩們應該這樣遵從世尊的教導,如是行於布施。           第七章 如理實見分第五    這一品繼破四相之後,更深一步地破所有相,包括佛的身相,以突顯如來法身,突顯實相法。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釋:佛說:須菩提,你怎麼認為?要見如來是見如來的色身嗎?有色身的才是真佛嗎?是從身相上見如來嗎?須菩提說,不是這樣,見如來不是從身相上來見。真佛未必有相,因為魔王也可以變出三十二相的佛來,那個不是真佛身。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法身是真如理體,不可見聞觸摸,法身無相,又無一相不是祂,不由祂而顯現,不由祂而成就。法身又稱為大圓鏡智,光照大千十方世界,無一法不在祂的照耀下,無一法能脫出這個圓鏡外,都是鏡中像。祂具備無量無邊廣大智慧,無有一法不了知,無有一法不能變現,功德圓滿,萬法具足,也名為一切種智。報身佛是佛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所報得的莊嚴色身,釋迦佛的報身住在色究竟天宮中,為初地至十地的法身大士說法,宣講道種智,成佛的智慧,教菩薩們修學如來藏中所含藏的功能種子。但菩薩必須有四禪以上的禪定,才能生到色界最高層天聽佛親自講法。    報身佛有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是佛自己受用,他受用身是世尊為菩薩們顯現,菩薩的證量不同,所見報身佛的身量身相也不同,這是菩薩的福德智慧所感召的,不是佛有分別。報身佛的壽命是七百萬阿僧祗劫,一個阿僧祗劫有無數大劫,一大劫中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一個中劫有二十小劫,一個小劫有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佛的報身身量非常廣大,地球與佛身比起來,就像佛手中的兵乓球那樣大小,佛兩眉間的一根白毫伸出去,可以環繞五個須彌山。    應身佛是應十方眾生的根機而顯現出的與眾生相似的色身,相同的壽命,需經八相成道而成佛,就是降兜率-入母胎-出胎-出家-降魔-成佛-說法-涅槃。出家以後,世尊示現和眾生一樣托缽、飲食、洗浴、睡眠、起居,佛可以不用這些,故意示現與眾生,因為眾生根鈍,不與眾生平等眾生就不能隨學,以為佛本來如此神奇,我們學不來,佛就沒法教化眾生。應身佛入涅槃,不像阿羅漢那樣灰身泯智,住在一無所有境界中,而是有一個解脫色,總有一個色身來利樂眾生,在此世界滅度了,又在其它世界現起一個色身,而那個色身是解脫的,沒有煩惱和習氣,斷盡所有無明,包括一念無明、無始無明、塵沙無明。    一念無明四果阿羅漢才能斷盡出三界;無始無明菩薩們證悟後就斷除了,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不知道有個真心如來藏,也沒發現祂在哪裏,證悟後才了知,無始無明就打破了。塵沙無明是眾生心中有像灰塵和沙子一樣多的不懂的事理,都存在如來藏裏,開悟以後一樣一樣都弄懂,如來藏裏的種子功能作用都了知,無明沒有了,也就圓滿成就佛道了。很多人所說的所知障就是成佛路上有太多不懂的東西,障礙著眾生成佛,弄懂一個事理就減少一個障礙,都懂了,像塵沙無明一樣多的障礙就都沒有了,萬事就大吉。    化身是佛用神通三昧變化出的無量色身,分布在十方世界廣度有緣,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說法,與諸眾生同事同行。報身、應身和化身都由法身而出生,是生滅變化的、無常的,不是真佛,所以要見如來就不能以身相來見。真佛無相,有相就不真,就是幻化出的假佛,如來就是性德,就是真如,就是法身,不可以身相得見,因為法身沒有身相。        原文:(須菩提言:)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釋:須菩提回心大乘後,修學實相真如理,智慧通利,能深刻理解佛所說的真實義。上一句世尊說的如來身相是什麼相呢?須菩提說如來所說的身相是沒有色身相的相,是無相的相 。法身佛無相具有八不中道無量中道之理,真實存在,有真實功德作用,具有般若德、解脫德和涅槃德。解脫德是指法身不著一法,不住一法,不被一法所系縛,祂不在三界裏,非不在三界裏,不在三界外,非不在三界外,對一切法都如如不動;涅槃德是指法身具有不生不滅性、不來不去性、真常性、寂滅性、清淨性、不變異性、常樂我淨性;般若德是指法身能出生萬法的大智慧。    原文:(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釋:所有相包括眼所見的色相:宇宙虛空、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鳥獸人物等;耳所聽的聲:人畜聲、宇宙聲、河流萬物聲等;鼻所嗅的各種香味臭味酸味腐爛味;舌所嘗的酸甜苦辣味;身所覺的饑渴、冷熱、軟硬、酸麻、疲乏、輕安、煩悶、飽脹痛等觸塵;以及心裏所分別的善惡是非等等一切法相。這些相在眾生看來都是真實的,有真實的作用。從實際理地來說,這些相都是虛妄的,並不真實,都是由如來藏出生和顯現出來的。    如來藏中有地水火風四大種子,這四大種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結構和合在一起,變幻出宇宙器世間、須彌山天宮、四大洲、四大海、礦植物等。眾生的色身也由如來藏變生,由於意根帶著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和執著,不肯滅掉自己,總想有個色身可用,死後就有中陰身,看到未來世的父母和合,就投奔過去,參與其中。該生為男子的就對來世的母親生起貪愛,該生為女子的就對未來的父親生起貪愛,在父母和合的最後一刹那,生起歡喜心,意根和如來藏就被拘執在父精母血中,形成受精卵,入住母體。如來藏吸收母體中的營養元素不斷變化受精卵,七天一變,變出頭、四肢、五根、五髒六腑,四五個月以後產生意識、耳識、鼻識和身識,身心都成熟後,如來藏吹業風,胎兒頭向下出母體,成為嬰兒,又通過吃奶吃飯,如來藏吸收飲食裏的營養元素變化色身,所以色身是由如來藏變現的。    眾生眼見色時,以為真能見到色,其實外面的色眾生從來見不到,眼根所觸到的只是一個假相一個影子,如果外色真的貼到眼根上,也就看不見這個外色了。如果眼真能觸色,眼見一把尖刀,刀尖和眼接觸,一定會刺傷眼球;眼見火,火和眼睛接觸一定燒著眼球,眼見沙子,沙子和眼接觸,一定會迷了眼睛。眼根和色是接觸不著的,色與眼根有一定距離才能傳導色塵的四大微粒,如來藏通過眼根和外色接觸,把外色變為一模一樣的影子,才能見到;如果色貼在眼根上,沒有空間距離,就見不到色。鼻根、舌根和身根與外界的香塵、味塵和觸塵能夠直接接觸到,不需要一定的距離和空間,三個識就能被生出來了別香味觸。    眼識所見的這個影子與外色的物質有差別,不是實物,才能通過視網膜及傳導神經傳到後腦主管視覺的勝義根,如來藏在那裏變出眼識,眼識就分別了色塵,這個色和外色好像是一樣的,實際上是相似,眾生就認為是真的,實際上都是影子。同理,耳根、鼻根、舌根也一樣,都接觸不到外聲、香、味,都是如來藏接觸,然後變現。只要是有生的都是虛妄幻化的,這就是萬法唯心造的道理。總之,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能在五陰十八界的各種相上,找到一個沒有相,不是相的如來藏,就是見如來,明心證悟見實相了。    既然各種相都由如來藏出生和顯現,那麼各種相的運作都離不開如來藏,見相時有智慧的人就能發現與相在一起的實相。是誰發現實相真心呢?是妄心,開悟就是妄心找到了真心,然後獲得了般若智慧。在五陰十八界運行的各種虛妄相裏都可以找到真心,比如舉手投足、迎來送往、念佛拜佛、打人罵人中都有真心一起遠行著,六祖說:若見性,輪刀上陣也見,即是此理。    維摩詰經說:菩薩舉足下足都從道場來;唐朝龐居士說:搬柴及運水,神通並妙用;德山用棒子打人來召示學人這個道理;臨濟用大喝來指示學人;趙州則說:吃茶去;永明禪師告訴弟子:拜佛去。這些禪師無不是在用各種機鋒手段指示學人,福德因緣具足了,就悟入實相,發明大事。一個弟子找到師父說:自某甲到此已三年了,從不見師父為我開示佛法,師父說:我什麼地方沒開示?你遞水來我就喝,你送飯來我就吃,你問訊我就和南,什麼處沒開示佛法?弟子聽後沉思,師父說:要見就見,思個什麼?弟子馬上就悟了。    一個禪師見到弟子總愛打罵,一天弟子終於忍不住了,對師父說:你為什麼不是打就是罵?師父一聽,用手指著他說:你敢誹謗我?舉手要打,弟子就喊救命,師父用手一下捂住他的口,弟子豁然大悟,這禪師多麼會開示啊,百千三昧就在裏許。一個徒弟請教師父佛法,師父說:種地去,這傻徒弟聽不明白話音,真的去種地,種完地還沒明白,又去問佛法,師父說:掃院子去。這傻徒弟就去掃院子,掃來掃去,突然間就掃明白了,原來是這麼回事,找到真心了,回去禮謝師父,這院子就沒白掃。掃地當中就有奧秘,處處都有奧秘,要在當人會參,用對心思,找對路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如來藏的身影,顯現出一個不是相的相,若找到了,就是見如來了。那麼在這裏就恭祝諸位早日在相上見到那個不是相的實相,見到真實的如來,解決生死大事。           第八章 正信稀有分第六    原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釋:須菩提問:難道真的有眾生聽聞了這樣的說法和義理,能夠真實的信受嗎?上一品世尊開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須菩提聽後就生出疑問來,懷疑眾生聽聞這樣深的章句義理,能否會真實的信受。    這個問題提得很合時宜。因為眾生根基利鈍不同,福德智慧不同,對法的信受就不同。薄福鈍根的眾生很難信受真實的大法,往往生起疑謗。古來就有此事,法華會上不是有五千弟子不信受大乘而退席嗎?這也是正常現象,曆劫都有不信受實相法而謗法的事情。因為眾生未斷結縛,恒生我見、見取見、疑見等邪見,不具正知見,謗法不信是必然的。我見是以五藴十八界為主的知見,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五藴的功能作用是真實的。    見取見是眾生以自我知見為主,不管正確與否,他人即使正確也不信受。又因為眾生沒有證得實相心,對世間及出世間的各種看法知見都是錯誤的邪的不正確的,如外道的六十二見。疑見是眾生對正確的法理和善知識不能作正確的判斷和認知,心存疑結。由於這些個結緊緊的束縛著眾生,使得眾生不能擺脫無明。再加上眾生福德因緣不具足,難免謗法謗三寶,更何況末法時期。    世尊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如來滅後的後五百年,有可能指末法臨滅前的五百年,在那時很少有持戒修福的了;如果有,一定是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人,看到《金剛經》講破如來身相,破一切法相這樣的章句,能深信不疑,贊歎如來說法真實,那個人一定稀有難逢。凡是信受金剛經句及義理之人,就是正信之人。    達到正信,非常不容易,在菩薩的修學道上已曆經十信位修學階段,進入修福持戒修忍修定修慧的十住位階段,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修圓滿了,菩提資糧也具足了,破除一切假相,證入實相。這得要經過幾十劫、幾百劫、幾千劫,甚至更久遠時劫,來熏修佛法,從而具備了正見。期間必然經曆、供養過無數諸佛,已在無量千萬佛所聽經聞法、種諸善根、積諸福德,非是短劫所能辦到。無數眾生發心修道,只有極少數人到此地步。所以看到大部分人都在初學階段就不會奇怪了。修學佛道甚不容易,只因無量劫又無量劫地流轉生死,無明根深,善根淺薄,非幾日陽光就能融化久積的堅冰。    原文: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釋:佛也稱為一切種智,就是福德具足圓滿,智慧已究竟徹底圓滿,世及出世間法全部了知,沒什麼可修的了。所以佛佛道同,沒有誰高誰低,誰尊誰卑,誰大誰小的問題。若說世上還有超過於佛,尊貴於佛的,簡直就是狂慢無知之談。若如此,諸佛還需要修行,若還需要修行,就不是圓滿的,也就不能稱為一切種智了。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種子、功能全部了知,世及出世間法全部了知,無一法不知稱為一切種智。這種智慧微細到十方世界同時下雨,佛都知道具體滴數。    一個世界就有十億個四大洲,十億個四大海,十億個須彌山,十億個欲界六層天,十億個初禪天,以及無數個二禪以上諸天。十個方向該有多少個星體,多大的範圍!下的雨滴數佛都了知。若是我們自己,巴掌大的地方下雨也數不出滴數來。佛的智慧再微細到,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生一個心念,佛都了知。若是我們,連自己的心念常常都不覺知,念佛念經很久了,才發覺自己一直在打妄想,意根攀緣什麼就想什麼,心猿意馬,很難制服。    十方世界眾生有多少呢?我們地球這一個星體上的人類大約有六七十億,畜生有多少呢?數不過來,一條魚若產子的話可能有成千上萬條,一米見方的土地螞蟻有無數,各種昆蟲和細菌更沒法數。到處會生細菌,我們表皮每寸肌膚全部是細菌,九孔以及流出的淚汗等分泌物都是細菌,揭開皮膚,裏面的肌肉筋骨骨髓血液腦漿內髒全部是細菌,無一處沒有。    佛經上講,這些細菌三頭六臂,五顏六色,奇形怪狀,互相廝殺吞沒,如果數量種類不平衡了,我們就生病,皮膚病就是如此。所以用藥殺菌時,另一部分有益菌被殺了,又得別的病。鬼神類眾生,荒山僻野、河邊林邊、十字街頭到處都是,甚至一顆小草上,也附著無福眾生。楞嚴經中世尊說:清淨比丘於歧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無福眾生以一顆小草為家,依附在草上,如果踐踏或手拔,那會毀壞眾生的家。再加上地獄眾生,阿修羅類眾生,非人類眾生,一個小世界眾生就這麼多,一個大千世界,十方大千世界該有多少?    這麼多的眾生,每個眾生起個心念,佛都了知。因此,哪個眾生的緣熟了,善根成熟了,佛都知道,就會安排相應的因緣,令其得度。所以如果有人得聞金剛經中的章句,生起一念淨信,如來當然會悉知悉見。每個眾生無始劫來,受生哪道,造作了什麼業行,受了什麼果報,又種了多少善根,積了多少福德,何時能入道成道,佛都了知。    原文: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釋:世尊說:為什麼呢?是因為這些能夠不著如來身相、知凡所有相皆虛妄的眾生,早已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他們先破了四種相,進而又破一切法相,達到無相。因為自性清淨心本無一法相,所現一切相即為空和假。    法分為有為法和無為法、緣生法和非緣生法。五陰是法,十八界是法,三界都是法,真如也是法,是無為法。凡所能被人認知的都是法,不管看得見看不見,存在就是法,有真法和妄法,生滅法和不生滅法,因緣所成的法和先天就有不是因緣所成的法,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都有區別。    法有因緣法和非因緣法,因緣法即是空,即是妄;非因緣法是本來就有的法,即是真實法,不壞滅法。凡是直接指向成佛之法,就是究竟法,明心見性之法、真如之法即是究竟之法;而達到究竟法的方法是方便法。法相為有,非法相為空。不知道有真心的存在,不知真空生妙有,這種無見、空見是斷滅空見。若沒有實相心第八識存在,所有一切相的法相、空相、假相,從哪裏來呢?如果說從虛空來,就是虛空外道,虛空什麼也不能產生;如果說從大梵天、老母娘、上帝、耶穌來,那麼他們又是從哪裏來?斷滅空者否定一切,也就會否定因果。因為因果律是由第八識來實現,是祂收藏業種,輸出業種,平等的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無一法而有疏漏、混亂。    所以眾生生來性別、相貌、父母、貧富、壽命、生存環境等等各個不同,就是第八識所含的業種不同。這些業種是前世所造。能夠對金剛經中章句生起一念清淨信的人,不僅破了四相,也沒有一切法相,更沒有一無所有的斷滅空的法相了。而破四相證了大、小乘果位的人,沒有不信受生死所依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否則就不是證道之人。    原文: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釋:世尊說: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這樣的眾生,如果心裏取了相,著了相,就是著四相。著四相,必著法相。因為沒破我相,站在我的立場和角度,就會見得一切法都真實,五陰身的行來去止、穿衣吃飯,以及知見、看法、感受全部真實,同時就會有其它三相的執著。    法相是三界的有法,三界依著眾生的認知而有,有我才能認知三界的法相。所以若著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若取非法相,認為一切法都空,也沒有實相心第八識,就否定了我人眾生出生的根源,以及壽命所依賴的實體,那麼我人眾生就不是第八識變現的,是自然存在的,沒來由存在的,就不是虛妄的,一切的識心的功用都真實,不是由第八識所供給。這就著了四相,就是生死業障的凡夫眾生。因此眾生學大乘法,不應取著一法相,也不應取非法斷滅法相。    原文: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釋:因為這個緣故,如來常常說:你們這些比丘們,應該知道我說法度人,就像船筏那個比喻一樣,過了河就應該丟掉船筏,不用再踩著不放了,佛法也是,成佛以後就沒有用了,臨成佛時舍棄一切法就能成佛。是法尚且要舍離,何況是沒有一法的斷滅空法,更要舍離。    如來說法為什麼用船筏來比喻呢?船是用來渡人過河的,到了岸邊,需棄船才能上岸,不肯離開船就上不了岸。佛所說的法就是船,眾生乘此法船就能登上大涅槃的彼岸。若眾生心裏還有一法存在不滅,就是不淨,就是汙垢,就是無明,不能圓成佛道,證得大涅槃。心中要棄舍一切法,空有都不著,要像真如心一樣空空淨淨,一法也無。但是沒到岸邊時,千萬不要棄船,生死海未渡,棄船何為?佛法是藥,用來對治眾生各種煩惱病、無明病。如來藏法是一味散,治療眾生所有無明病,服者必去無明,度過生死海,成就涅槃道。唯有此藥能救脫眾生,渡於涅槃彼岸。因此佛子想到涅槃岸,就要棄舍一切有法空法,法與非法。         第九章 無得無說分第七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釋:佛言:須菩提,你如何認為呢,如來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嗎?如來說了什麼法嗎?須菩提言:如我對於佛所説的法義的理解是,沒有一種固定的法,可以稱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沒有固定的、決定不變的法,如來可以去宣說。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法,都不可以執著取著為實有的法,所以不可說。如來所說的法,非本來的那個無為法,也並非不是本來的無為法。為什麼呢?一切的賢人聖人,都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得到無上的正真的覺受覺悟,破盡無明,不含一絲雜染無明,心中都是明都是覺,也就證得了究竟菩提,成就了佛道,圓滿了佛果。既然沒有什麼固定的法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沒有真正固定不變的成佛者,一切法都是因緣所成。佛所說的法也是因緣所成,隨順眾生的緣,有眾生想成佛的因,就講出能讓眾生成佛的法;緣不同,世尊所講的法就不同。因此佛陀所講的法,到最後也不要再執取了,因為不是固定永遠不滅不轉換的法,能說出來的法,都不是本有的固定不變的真如之法,但也離不開真如自性而能生成這些法。    那麼是誰成就了佛道,得了佛果?妙覺菩薩是成佛前的最後身菩薩,為了成佛,來到人間八相成道。在入母胎時,菩薩的色身滅了,意根與異熟識即第八識入胎,出胎時六根具足,六識具足(人類七天之內沒有眼識),五蘊具足,外相上與眾生無異。這個新的五蘊已經不是妙覺菩薩的五蘊了,色身和六識都換了,只有意根和異熟識還是原來那個,是連續下來的。然後出家修道,在夜睹明星大悟見性時,七個識的無明斷盡,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意根轉成平等性智,然後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七個識都轉完了,第八識異熟識中所含藏的七個識的染汙種子滅盡,就變為大圓鏡智,也叫無垢識。八個識都轉完了,圓滿佛道,得佛果,稱作佛。    那我們就分析這個佛是誰作,佛果是誰得。首先佛的無垢識是個無所得的心,本身不想得什麼,即使得,也沒有地方放,什麼也得不到。祂沒有思想,沒有心行,從不自認自己是真實的,自己就是佛,自己如何如何。所有的名稱都是人加給祂的,是什麼不是什麼,祂沒有這些概念。祂又不執取任何一個法,包括善的惡的,染汙的不染汙的。因為不執取,祂從來不受熏染,沒有無明;因為不執取,祂也就不做什麼,不成為什麼。所以祂不取佛的果位,不做佛,如果說祂就是佛,那也是人為加封給祂的,不是祂自己自認的自封的。    其次看佛的五蘊,眾生的五蘊稱作五陰,陰是遮蓋遮擋的意思,遮擋眾生認識真實正理,從而產生邪見。而佛的五蘊,不能遮擋佛,佛已經是究竟覺悟了,就稱作五蘊。成了佛的五蘊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非常殊勝,但是涅槃時也要滅去,生滅之法不是佛,不能取佛果,不能做佛。佛的受藴想藴行藴識藴雖然能取,也是生滅法,涅槃時都要滅去,四個蘊不是佛,不能做佛。意根雖然能永遠到未來世,永遠保留不滅去,但也是生滅性的,是能夠滅的,只是故意不滅掉,為了能永遠生起佛的色身五蘊,而且單獨一個意根平等性智也不能做佛。那麼菩提就是無所得的,所以也沒有定法可以稱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如來沒有定法可說呢?佛到世間說法,都是根據因緣而說的,佛觀察眾生的緣,是什麼緣,就要對機講相應的法。佛成道的最初,先在各層天上講華嚴經,度曆劫跟隨自己修行的大菩薩弟子。而娑婆世界的聲聞弟子卻如聾如啞,佛就回到人間為求解脫的聲聞弟子講小乘阿含經,讓他們修行有了成果,再回轉到大乘法來修學。因為娑婆世界眾生根基淺,都想求解脫,想離苦得樂,所以佛在娑婆世界講了三乘法。    而在其它的佛國土,佛只講一乘法,就是一佛乘法,度菩薩根性眾生成就佛道。佛講法時總是依據一個緣,出現一個事相,於是佛就講一個法,有時是弟子請問,都是有一個前提,一個緣,才講一個法,無緣由而講的法極少,那是特別重要的法,但也是對眾生的機。所以佛說法是沒有一定的,法是由因緣所形成的,不是固定的。所有的法,不管在哪個佛國土講的,都是用來對治眾生的無明病愚癡病的,有那種無明佛就講那種法,無明滅盡了,法也沒有用,不用法了。    所以佛法就如過河用的船筏,到岸就棄,用過就拋掉。這就說明法是依據因緣而有的,就是虛妄的空的,修到一定時候是不可以執著的。因為眾生無明不同,佛講的法也就不同,那就沒有一個定法來讓如來宣說。所以如來所宣說的法是不可以執取的,因為也是空的,因緣形成的,只是用一段時間修行,用完就棄,不可總執取,還有無明存在的時候就得抓著它,把它當作工具來用它。    比如四聖諦法,證了果得解脫以後,這個法對阿羅漢就沒有用了,再修緣覺是十二因緣法,證得了辟支佛果以後,因緣法也沒有用了,需要再修菩薩六度,明心見性以後,外門的六度法就沒有用了,再修內門的六度,入初地。入地以後,內門的六度沒有用了,再修十度波羅蜜,成為十地菩薩後,十度波羅蜜舍棄。修等覺妙覺的法,圓滿佛道以後,一切法都用不著了,全部舍棄,心中空空無法。    因為所有的法都圓滿修持過,成佛後才能為眾生宣說。所以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都不是本來而有的固定不變的法,都是空的,不是真實的法。但是也並非不是真實的法,因為眾生依據這些法能夠證得真實法無為法,而且佛在宣說這些法時也沒有離開過真實的真如法,正是真如法在這裏起了作用,佛才能宣說。這些法都來自佛的自心真如,從真如當中流露出來的,是真如的一部分,與真如是不一不異的關系。    為什麼一切的賢聖人都證得了真實法,證得了無為法,還有差別呢?賢聖人包括初果到四果的聲聞羅漢、證得因緣法各個品位的緣覺人、從明心的第七住位到妙覺的菩薩。聲聞初果二果是賢人,三四果以及緣覺是聖人,菩薩初地以前是賢人,初地開始以後都是聖人。他們所證的都是無為法,然而這些無為法的內容和層次大不相同。初果人證得五陰空、無我,斷三縛結,從此不入三惡道,對於三惡道行無所為,這是初步五陰無為。    二果人因為證了人我空,心行減少,煩惱淡薄,心清淨了一些,無為了一些;三果人進一步證得五陰虛妄,色界禪定境界現前,證初禪滅掉貪欲,斷嗔恚,斷煩惱心清淨,惡業不再造作,七識開始真正的無為;四果進一步無為,滅我慢,斷除對色界無色界的貪愛,煩惱斷盡,得慧解脫,對三界無為,能夠以解脫的智慧出離三界;而定解脫的阿羅漢能入四禪定,息脈俱斷,證不動無為,入無想定,證識陰滅,心得無為;俱解脫阿羅漢能隨時隨地入滅盡定,滅掉意根的受和想兩個心所法,證想受滅無為,隨時可以取證涅槃,出三界。聲聞人因為證五陰無我,心行越來越無為,越來越清淨,他們之間的無為有很大的差別。    辟支佛人包括獨覺和緣覺,獨覺人因為生生世世所修的善根,在沒有佛也沒有法住世的時候,看見世間一個生滅的現象,就引起了深深的思索,一個人到寂靜處修道,探討這些生滅現象的根源,推究十二因緣法和十因緣法,找到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是無明,源頭是第八識心,證得辟支佛果。而緣覺人是隨著佛修行,聞佛說法而悟十二因緣和十因緣法證果。他們無為法的智慧比聲聞羅漢要高深,而辟支佛果的果位、智慧、神通也有淺深不同層次的差別,就是說他們心行的無為程度有差別。    菩薩們是明心證第八識,證真如無為,同時證人我空,知道第八識從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生滅過,在三界世俗法中也不起心行,無為無我,五陰是第八識所生,本質是空。在隨後的修行中,心漸轉清淨,修到第十住位,證得五陰如幻、一切法如幻觀;十行位證得陽焰觀,一切法都像海市蜃樓一樣不實。到十回向位,證得如夢觀,生生世世的五陰身活動就像在夢中一樣,生生世世的修行、行菩薩道也像在夢中一樣;初地菩薩證得萬法如鏡中的像一樣不真實,直至十地等覺妙覺對無為法的證量越來越大,智慧越來越深,神通道行也越來越廣大。那麼佛地的究竟無為更不用說了,殊勝於一切聲聞緣覺菩薩。    從以上內容來說,修行人因為修行的內容不同,所證的無為法就不同,無為的程度本質就不同,那麼他們的心行心量就不同,福德不同,道行也不同,神通三昧境界也不同,智慧更有差別。如果不停止修行,追求佛道,修到佛地,到達終點時,一切都圓滿,所有人的神通智慧福德都沒有差別,可以稱作佛佛道同了。          第十章 依法出生分第八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釋:佛言: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言:太多了,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種布施得的是福德,而不是福德性,福德性沒有多少之分,所以如來才說福德多。佛言:如果有人在這部金剛經中,領受和修持至少一個四句偈,為他人宣說,所得的福德也比布施七寶的福德殊勝。為什麼呢?須菩提,一切的諸佛以及諸佛成佛之法都是從這部經中產生出來的。須菩提,所謂佛所說的法並不是真實意義上的佛法,真正意義上的佛法是指真如佛性。    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包括南瞻部洲地球上的人間七寶,北俱盧洲西牛賀州東勝神州的七寶、四大海龍宮的七寶、七金山的七寶、須彌山的七寶、四天王天的七寶、忉利天的七寶、焰摩天的七寶、兜率陀天的七寶、化樂天的七寶、他化自在天的七寶、色界十八層天的七寶。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四大洲、十億個四大海、十億個七金山、十億個須彌山、十億個四天王天、十億個忉利天、十億個焰摩天、十億個兜率陀天、十億個化樂天、十億個他化自在天、十億個初禪天、一百萬個二禪天、一千個三禪天、再加四禪天、五不還天、四空天、無色界四天。    這麼多的星體山海的七寶無法計算,如果都布施出去,那個福德也無法計算。然而這種布施財寶的福德,全部是有為法,都是生滅法,也都是有量數的法,那麼就可以磨滅、消耗盡、享受完,可以很迅速地消耗掉。在欲界幾層天做天主,住在天宮裏,與天子天女們遊樂幾世、幾十世,福德就享沒有了,之後就是無福的貧窮者,下三惡道的機會還是很大的。而有一種無為福,是永遠也消不掉的,永遠也不磨滅的,那就是如來藏所具有的福德性。    如來藏裏含藏著地水火風四大種子,這四大種子和合在一起,按照各種比例構成七寶、百寶,無數之多的寶貝,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七金山、須彌山、四大海、天宮以及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諸佛國土都來自於眾生的如來藏。所有眾生的色身、聲聞緣覺菩薩的色身、佛的色身都來自於各自的如來藏。    而且這個如來藏是成佛的真體,眾生修行的善法種子都存在各自的如來藏中,多儲存一個善法種子就消掉一個惡法種子,惡法的無明滅盡,就成就佛道。那麼一尊佛的福德,沒有數量無法計算,帶給眾生的福德也無量無邊,不可計數。有為的福德才能計算,才說是多的大的,無為的如來藏的福德性無法計算,不能用多和大來表示和比喻。多多都是少,多大都是小,只要有數量就是小,那個無量的表示不出來的,才是最大最多。所以無為福遠遠殊勝於有為福。    那麼怎麼修這個無為福呢?佛說,如果有人能夠修學金剛經,領受了經中的真實義理,證得了金剛心以後,為他人講說,即使只能夠宣說經中的一個四句的偈子,所得的福德也遠遠超勝於布施七寶的福德。金剛經就是宣講這個像金剛一樣堅實永不壞滅的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是無為無住無相無生無滅的真實和清淨性,證悟祂就獲得根本無分別智。因為如來藏是一切法的起源和根本,祂不分別六塵境界法,具有無量的德能和智慧,所以稱作根本無分別智;再觀行如來藏的各種功德,就獲得差別智或者叫後得智,智慧逐漸深利,福德漸增;再修學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具有一分道種智就入初地,成聖人。    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修學了知的越多,智慧越廣越深,進入八地時,不用加行作意,就能變出一切所需的物質,山河大地金銀珠寶等等,也能變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佛國土,以及能夠發起無量神通三昧利益眾生。越往上修行,智慧越深,德能越大,分身越多,度眾越多,成就佛道以後,智慧無邊,福德無量。這一切全靠證悟如來藏為基礎而發起的,一切的德能和利用、神通三昧都是從如來藏中來,不證悟就沒有什麼功德和受用,縱然如來藏當中具備這些,也不能有智慧和福德的發起。證悟如來藏就是如此的重要。    為什麼能證悟如來藏呢?就是因為讀誦、修學金剛經,貫通了其中的義理,戒定慧福德具足,就證悟如來藏了。然後再為他人宣說,讓他人證悟,為他人打下成佛的基礎,那個福德更是不可思議,也遠遠超勝於布施七寶的福德。    佛告訴須菩提,為什麼證悟以後又為人宣說,其福德勝過布施七寶呢?因為一切諸佛以及諸佛所說的佛法,都是從這個金剛經也就是金剛心如來藏而來的。在證悟如來藏的前提和基礎上,修學如來藏的種子功能,從此以後就能逐漸成就佛道,圓滿菩提。諸佛三大阿僧祇劫所修行的善法種子都存在自己的如來藏裏,惡業種子就沒有了,無明滅盡就是佛。那麼諸佛就是由如來藏而來而成就,成就以後就為眾生宣說一切成佛之法,所說的法也都是從諸佛自心如來藏裏流露出來。諸佛曆劫所修行的善法種子,存在自己如來藏裏,把這些種子流注出來,就成了佛法,所以一切佛法都從此經金剛心如來藏中出來。    佛對須菩提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句話就緊扣主題,成為這一品的中心句。佛所講的一切成佛的法,就是所謂的佛法,人為地把佛說的法稱作佛法。而佛所說的法,是佛所修持的法種留存在佛的如來藏裏,根據因緣,演說出來,這個法種是後天存進去的,後天形成的,非本來的法,佛演說的時候也是根據因緣,說不同的法,這個法也是因緣所生的法,非本來而有的固定的法。既然不是本來而有的固定的法,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    真正意義上的佛法是本來而有的,永恒不變的,不生不滅的,非因緣而有的,本來如是的,法爾如是的如來藏、無垢識、真如、第一義諦、第八識、異熟識、大圓鏡智。其它都是人為的命名稱謂,方便說為佛法。總而言之,世出世間法只有真如一法是真實法,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是本來法,實相法,其它都是後天生起的,因緣形成的,能夠生滅的法,都不是實相法。         第十一章 一相無相分第九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釋:佛言: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須陀洹能不能這樣想,我得了須陀洹果?須菩提言:不能,世尊。為什麼呢?須陀洹已經入了聖道流了,雖然如此,也沒有所入之處,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才稱作須陀洹。初果人名為須陀洹,證得五陰十八界苦空無常無我,斷三縛結,成為賢人,入了聖流。即使懈怠不修行,也能人天七次往返,成四果羅漢,得解脫出生死輪回。    須陀洹斷我見以後,不會再把五陰當作自己,當作我。所以證果以後,不再認為有個我證果了,我能證果,我證果了,是須陀洹果,如果是這樣,內心裏還是有個我,那就沒有斷我見,沒有證果。須陀洹人雖然入了聖道流,其實是沒有一個入處,凡夫認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真實的,是自己所擁有的,總是取著六塵,攀緣六塵,心入六塵。斷我見以後,不再認六根六塵六識是真實的,是自己或者是自己所擁有的,不再取著六根六塵六識,也不入六塵中,這才是須陀洹人。    佛言: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斯陀含能不能有這樣的念頭,我得了斯陀含果?須菩提言:不能,世尊。為什麼呢?斯陀含是一往來人,然而確實沒有往來,這才稱作斯陀含。二果斯陀含,煩惱比凡夫比初果人要輕微,命終升天一次,回人間一次,就取證四果羅漢,得解脫出輪回。他同樣不把五陰十八界當作我,心中沒有我的概念,所以不認為有個我證了斯陀含果,不認為我能證斯陀含果。斯陀含人不再把欲界境界當作真實有法,這些都屬於六塵境界,都是虛妄,所以他往生天上,也就沒有所往之處;回來人間,也沒有所回來之處,沒有一個五陰的斯陀含能夠來往人天,所以實沒有往來。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釋:佛言: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阿那含能不能這樣認為,我得了阿那含果?須菩提言:不能,世尊。為什麼呢?阿那含稱作不來人間,而確實沒有不來人間的人,所以名為阿那含。三果阿那含命終以後,再也不回人間,直接在中陰身入涅槃,或者在色界各層天證四果,得解脫入涅槃。阿那含人同樣心中沒有五陰十八界我,不認五陰為我,沒有我證阿那含果的概念。既然沒有我,也就沒有阿那含人不回人間這回事,所以才稱作阿那含。    佛言: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阿羅漢能不能這樣想,我得了阿羅漢道果?須菩提言:不能,世尊,如果阿羅漢有這樣的念頭,我得了阿羅漢道果,他就是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證初果就已經破了我相,不認五陰為我,沒有我相了,同時就沒有了與自己一樣的人的相了,那麼六道眾生的相也就破了,沒有了;在眾生身上的壽者相壽命相也是不真實的,沒有壽者相了,四果羅漢更是沒有四相,不著四相了。    所以阿羅漢不會認為有個我得阿羅漢果了,也沒有什麼法稱作阿羅漢,色陰不是阿羅漢,受陰不是阿羅漢,想陰不是阿羅漢,行陰不是阿羅漢,識陰不是阿羅漢,六根不是阿羅漢,六塵不是阿羅漢,六識不是阿羅漢,和合起來也不是阿羅漢。既沒有阿羅漢,也沒有阿羅漢的果位,這些果位都是施設的假名而已,並沒有真實的果可得。    原文: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釋:須菩提言: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在所有聲聞人當中是第一的,最為超勝的,是離欲最徹底的阿羅漢。世尊,我不作這樣的念想:‘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如果有這樣的念頭:‘我得了阿羅漢道果’,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喜歡寂靜行的人。因為須菩提確實沒有什麼可得的可作的可行持的,才名為須菩提是喜樂於寂靜行的人。四果羅漢不僅斷了我見,也斷了對自我的執著,意根對自我五陰的貪愛、執著斷盡了,我慢斷盡,心中徹底無我了,既然沒有我,就不會去與人爭論高低上下對錯,是非長短強弱,心中寂靜清涼了,這就是無諍三昧。而須菩提是最無諍、最寂靜的,最隨順於人和事的。    離欲是離開各種欲望、各種欲界所有的希望欲求,以男女欲為主,包括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五塵。證初果以後,發起初禪,色界境界現前,身心極樂,因為這種樂觸遠遠殊勝於欲界的各種樂,也超勝於男女欲的樂,於是就對男女欲不喜樂,對欲界的五塵不喜樂了,對財色名食睡不喜樂了,這就斷欲了,再斷嗔就是五下分結斷盡,成為羅漢三果人,那麼四果羅漢更是斷欲離欲。    須菩提斷欲最徹底,是第一離欲人。然而須菩提沒有我是離欲阿羅漢的念頭。如果須菩提有這個念頭,那麼他就有個我,有離欲這個事,心就不寂靜,不清淨,世尊也就不說須菩提是喜歡寂靜行的人。因為須菩提心中無事,無欲無為,又看空十八界中一切法,認為一切行都是空,所以須菩提也就沒有什麼可行的,在空幻法中虛妄法中沒有什麼可做的,所做一切都是空,並沒有其事。這樣須菩提才是一個喜樂於寂靜行的人,無所為行的人。         第十二章 莊嚴淨土分第十    原文: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釋:佛告須菩提:你怎麼想呢?如來往昔時在燃燈佛所,有法可得嗎?得到了什麼法嗎?須菩提言:沒有,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對於法確實沒有得到。佛言: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菩薩莊嚴佛土嗎?須菩提言:不莊嚴,世尊。為什麼呢?莊嚴佛土的行為就不是莊嚴,是假名的莊嚴。佛言:是這樣,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該這樣生清淨心,不應該住在色上生心,不應該住在聲、香、味、觸、法上而生心。應該無所住地來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體像須彌山王一樣高大,你怎麼認為,這個身體是不是很大呢?須菩提言:非常大,世尊。為什麼呢?佛說不是真身,才是大身。    釋迦菩薩遇見燃燈古佛時,剛入八地,在此之前,釋迦菩薩生生世世值遇佛,做國王、轉輪聖王、諸天天主,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於佛,從不間斷,甚至以身供佛。但是每尊佛都沒有為釋迦菩薩授記何時成就佛道,因為菩薩那時對於佛法的修證,還處於有為行,以有所得心而修證,和供養每位世尊,還沒有達到無所得無所求的無為。直到遇見燃燈古佛時,釋迦菩薩進入八地無為不動地,心裏無所為無所得了,燃燈佛才授記釋迦菩薩,何時成就佛道,佛國土是怎樣的,弟子有多少,壽命多少,佛法住世多久。    佛給菩薩們授記大多數都在菩薩們已經入八地了,八地菩薩對於佛法的修行已經達到念不退,所有八地菩薩的修行速度都差不多的,祂們的成佛時劫是定下來的,不會再改變了,這時為菩薩授記是不會出差錯的。而初地到七地菩薩的修行境界是行不退,就是在修行度眾方面的行為是不退的,無論如何都會修行和度眾,但有時遇到逆緣還會有心念上的退轉,這種退轉時間長短不一,有一兩天,有幾小時,有幾分鐘,有一刹那不等。    因為有這種心念的退轉,修行的速度就不一定,授記難免有時間上的偏差,而且也會讓菩薩生起懈怠心。明心開悟到初地之前,是位不退,修證的果位不退了,但是還有行為和心念的退轉。有時會被世俗法所障住,忙些世俗上的事務,或被逆緣所障,或被病魔所障,而沒法修行了。但無論修行與不修行,明心的第七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是不退的。    為什麼釋迦菩薩在八地不動地時,於法實無所得呢?八地菩薩不僅斷了煩惱,也斷了煩惱習氣。解脫的功德受用也超過了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人我執早已斷盡,法我執也斷除很大一部分,無生法忍智慧也很深利,雙證人空和法空,心裏不會有一個我修行了法,證了法,得了法,同時也不會認為有法可修可證可得,內心是純無為境界。因為是無為、心空,不用作意加行就能變現出眾生所需要的一切,甚至變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國土。    一個無所得的心,心量是極大的,就有極多的功用,而有所得的心,心量是狹窄的,心的功能作用就有局限,不能完全發揮出來。菩薩為什麼不莊嚴佛土呢?我們首先看佛國土的形成,是由佛的無垢識大圓鏡智所產生變現出來的。與佛有緣的眾生要往生到那裏去,眾生的如來藏也在變現著那個佛國土。佛所現的國土,是佛三個無量數劫修行所感召和化現的。三個無量數劫中,菩薩發大清淨願,修行六度萬行、十度萬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修行的善法種子都存在自心如來藏中,成就佛道以後,佛的無垢識可以把修行的善法種子輸送出來,就形成佛的清淨國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建立起來了。    佛的國土是如何的莊嚴,要看佛修行過程當中所發的大願具體是什麼,修行過程當中的行為造作是怎麼樣的,也就是佛的無垢識裏的種子都有什麼。那麼菩薩三個無量數劫的修行,就是在莊嚴著自己未來的佛國土,這種莊嚴的方法根本不是世間的莊嚴方法,所以菩薩不莊嚴佛土。這種莊嚴方法,並非真實有,只是給這種方式方法取個假名,叫作莊嚴而已。    為什麼這種莊嚴不是真實的呢?因為菩薩所發的清淨大願,是意根和意識心所發,是虛妄法,發過以後又滅去了,因此發願就是生滅法,不是真實本來而有、永遠不滅的法。菩薩在行菩薩道時的所有行為造作,都是生滅法,都已經消失滅去了,生生世世七識妄心的造作也都滅去了,所有的菩薩六度萬行、十度萬行都是七個識的妄心去做,是生滅法,菩薩行為是生滅法,都滅去了。因為這些六度、十度菩薩行的莊嚴方式方法不是真實的法,不是永遠存在不滅的法,不是本來而有的法,就不是真正的莊嚴。    世尊說,因此諸菩薩摩訶薩要生清淨心,不應該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而生心,應該無所住、什麼法也不住地生心。菩薩生活在世間,在世間行菩薩道,與眾生往來,七個識妄心不斷地生起,產生各種行為造作,不斷地分別六塵境界。這些心識的體性就是用來分別六塵、了知六塵的。要了知六塵,一定是在六塵上生起分別性,就要與六塵相對,接觸六塵,就住在六塵上了。所以只要有妄心七識的分別活動,就是住六塵的,不是無所住的心。但菩薩通過修行,在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分別之後而不生起覺受,就能不住六塵,心無所著,心無所想,心無所思,其心漸漸空淨,無相、無願、無所作。    菩薩還有一個心如來藏,那是真正的無所住心,是不用修行本來就無所住的心,時時生心運行,卻什麼法也不知,看似呆呆傻傻,實則心量廣大,智慧無比。如來藏在菩薩的身口意行中刹那刹那現行不斷,時時配合七個識運轉,心中卻無一法,不分別六塵,不知六塵,不住六塵,所以如來藏是一個無所住的心。當眼根與色接觸,眼識分別色,住在色上分別,如來藏不見色的相貌,不分別色的美醜,不住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思法時,如來藏不聽、不嗅、不嘗、不觸、不思,不分別,完全不住在這些法上,所以如來藏心就是一個無所住的心。那麼妄心七識要得到清淨,就應該像如來藏學習,減少住著,減少了知,就能少生心動念。    六祖悟時,就是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悟道了,悟得了那個本來無所住的如來藏心,知道了如來藏的功德作用,說出五個何其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佛說,如果有個人的身體像須彌山一樣的高大,這個人的身體是不是很大呢?須菩提說,很大,世尊。為什麼呢?佛說非身,不是真實的身體,才稱作大。有個大,就是有量數的,只要有數量,就不是無限量的,就是小。有數量的身體,不管多麼高大,都是生滅的,生生世世生來滅去,滅去生來,不是真實性的,不是永久常存的。而非生滅的如來藏,任何數量也沒有,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形體的大小,沒有一切相,又能包含一切相,十方世界都在其中,所以是無限量的大,是真正的大,什麼也不能跟祂相比。           第十三章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原文: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釋:佛言: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數量,像這麼多沙子數量一樣多的恒河,你怎麼想呢,這些恒河中的沙子,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說,太多了,世尊,光是那些恒河就已經很多了,何況這麼多恒河裏的沙子。    佛言: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遍滿所有恒河中沙子數量之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都用來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言:太多了,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此金剛經中,受持整部金剛經甚至四句偈子,並且為他人講說,所得的福德遠遠勝過布施七寶的福德。    這一品前面部分都容易理解,後面的受持金剛經為人講說的福德勝過布施七寶的福德,不容易理解,我們就來看為什麼是這樣的。布施七寶的福德都是有為福,這種福是能消耗掉的,能享受盡的,而且極大多數是在世俗法中享,沒有道心、沒有智慧時,福大了還容易造業,就會感受惡業的果報。    就像魔王波旬,做人時修的福報很大,死後生到欲界最高層天——他化自在天做天主,管轄著欲界眾生,總是希望自己掌控的眾生越來越多,不願意眾生減少。如果有修道人修到初禪,他就來阻撓,甚至佛在講法時,他也去障礙,目的是不想讓眾生出欲界脫離他的掌控。在末法中,他為了破法,常常變成各種模樣混入佛教中來破法,正法說邪,邪法說正,眾生不能識別,依之修行,誰也不能得解脫,都在魔王的控制中,等波旬的魔福享盡了,就要下地獄受惡報。所以有福無慧無道,也不是好事。    那麼讀誦金剛經,證悟了金剛心,那個福是無量無邊的廣大,可以獲得無量的威德和利用。第一,斷了我見,斷三縛結,永遠不下三惡道受苦,能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第二,智慧會越來越深利,有智慧就會有更多更大的福德;第三,有了定共戒和道共戒,不再造作身口意的惡業,苦受越來越少,修的善法越來越多,樂受就越來越大,天上人中樂受無窮;   第四,壽命越來越長,如果在天上做菩薩,行菩薩道,壽命是幾千年幾萬年不等,在其它佛國土也是極長的壽命。修到八地菩薩,能斷分段生死,壽命就不是一段一段的、一期一期的,壽命可以是無盡的長;第五,能隨意改變四大種子的結構,可以隨意變現一切物質,眾生生活的資具、七寶百寶、山河大地、甚至大千世界;第六,可以獲得甚深禪定,發起無量神通三昧,分身無數,度脫無量眾;第七,能夠變化極為殊勝的物質財富,廣利大眾,甚至能變化三千大千世界,行菩薩道,利樂眾生;第八,最終成就佛道,圓滿菩提,成為三界尊,福德智慧無窮無盡。   受持金剛經證悟以後,智慧越來越大,就有能力為人宣說佛法,讓他人也能證悟。法布施本身的福德是很大的,眾生受益了,福德就更大。在成就佛道的三個無量數劫中,由於度脫眾生的生老病死苦,與無量眾生結緣,將來就有眾多弟子隨學,可以依此建立自己的佛國土。一個國土的建成,必須有各個層次的弟子組成,沒有弟子是不能建立國土,更不能成就佛道的。只有帶領著弟子們修行,弟子們成就了,自己的修行才能上一個臺階,獲得更高的果位。所以受持讀誦金剛經,證悟金剛心,這個福德是無量的廣大。   金剛心也是無為的心,沒有三界法的心行,無所作為。正因為無所作為,才能做一切,成就一切法。無為心中所含藏的福德是極大的,是永遠不能磨滅的,是誰也破壞不了,誰也奪不去的。那麼這個無為的福該有多麼殊勝,無以言表,要遠遠殊勝於布施七寶的有為福,不可比擬,不可說。         第十四章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原文: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釋:佛言:須菩提,凡有談說金剛經,乃至金剛經中的四句偈子等,應當知道這些地方,一切的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該供養,就像供養佛的塔廟一樣,更何況有人完全能夠受持的讀誦金剛經。須菩提,應當知道,這個人已經成就了最上第一稀有之法。如果是有這部經典所在之處,就是有佛。就像尊重佛的弟子一樣,尊重這部經典。    為什麼佛說不管在哪裏,有說金剛經以及經中四句偈子的地方,應該供養,而且應該像供養佛塔一樣?這句話含著佛法的大秘密,甚深密義,如果如實解答清楚,就會破了這個秘密,那麼後果是極為嚴重的。在這裏只能輕描淡寫地敘述一下,不能深說。佛法中有言: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無心不成事,成事的心,不只一個,真妄和合,都參與。其中第一能變識是第八識這個金剛心,祂是產生萬法的主體識,法種直接從祂那裏輸出來,祂有觸、作意、受、想、思五個遍行心所法,與種子接觸,心專注於種子上,領受種子,了別種子,然後輸出種子,變現與種子相應的法。    第二能變識是意根,祂首先攀緣於種子,起心想造作業行,但自己不能具體做什麼,需要讓第三能變識意識心按照自己的意圖打算具體去執行。第八識知道後就配合意根和意識去完成想要做的事。所以在講說讀誦金剛經以及四句偈子的地方,就有金剛心——這尊佛的出現,那麼就應該供養。供養是供養金剛心,而五蘊身就像佛塔一樣,裏面有金剛心——佛在住持著。因此,供養講說金剛經的地方,就像供養佛塔一樣;如果有人能夠完全受持讀誦金剛經,更應該供養。    什麼樣是完全受持金剛經呢?就是已經證得金剛心的人,這個人對於金剛心的整體全貌都了知了,對於金剛心是怎樣產生五陰十八界以及大千世界的已經了知了,對於金剛心中所含藏的各種功能種子也了知了,到這時已經是地上菩薩了,當然更應該供養了。沒有證得金剛心的人,是不能夠完全受持讀誦金剛心的,他對於金剛心的體性是模糊不清的,怎麼能完全受持呢!    佛告訴須菩提,這個證得金剛心的人,並且有了道種智的人,已經成就了最上的第一的稀有之法。修行到達這種程度的人,當然是很稀有的,一個大千世界也沒有多少。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一個金字塔,在塔尖的是佛,只有一尊,無第二第三;佛的左膀右臂是等覺菩薩,往下是十地、九地到初地菩薩,一直到剛開悟的第七住位菩薩。越往下越多,越往上越少,剛剛接觸佛法的人是極大多數。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更多,三惡道中的眾生無法計算。無量學佛人發心修行,修到開悟是極少的,入地的菩薩就極為稀少了。所以能夠完全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更應該去供養,那個福是極大的。    佛說如果哪個地方有金剛經,哪個地方就有佛在。金剛經就是金剛心,金剛心就是佛。而且這個金剛經的形成和宣說,都離不開金剛心,還是有佛在,都是金剛心所形成和顯現出來的。那麼就應該像尊重佛的弟子一樣,尊重這部金剛經。           第十五章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原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釋:這時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何命名這部經典呢?我們這些人怎樣來奉行受持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因為這個名字,概括了整部金剛經,你們應當好好地理解其中的義理,然後貫通受持。為什麼要受持這個名字呢?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並不是真正有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這只是一個假名詞、一個概念罷了,暗指沒有生死的金剛心處於涅槃的狀態。    須菩提,你怎麼想呢?如來有所說法嗎?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來無所說,如來並沒有說過什麼法。佛言:須菩提,你怎麼認為,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微塵,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言:太多了,世尊。佛言:須菩提,所有這些微塵,如來說都不是微塵,只是一個假名罷了;如來說世界,並非真有個世界,只是一個假名字罷了。    佛言: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可不可以在三十二相上見如來呢?須菩提言:不能,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為什麼呢?如來說三十二相,不是真正的相,這些相是幻化的,並非實有,只是假名三十二相罷了。佛言: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中沙子一樣多的色身布施,如果另有人在這個金剛經中哪怕他受持四句偈子,為別人說,所得的福德也比前者所得的福德多。    須菩提請世尊命名這部經典,並請問如何奉行受持。世尊說:這部經就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的含義都明白領悟以後,才能奉行受持。經題的含義已經在文章開頭講過了,金剛是世間最堅硬的一種寶,什麼也不能摧毀它,反過來它能摧毀一切。用它來比喻我們的真心如來藏,這個心無論什麼人用什麼力量,永遠都沒辦法摧毀,除此之外的世間一切法,都是祂所變生,都有生住異滅性,都是不可靠法。    般若的含義是大智慧,主要是指真心如來藏先天而有的智慧。比如祂的能變生一切法的智慧,祂的不入生死又能現生滅相的智慧,祂的能生一切法又不與一切法相混合的智慧,以及祂的種種中道不著兩邊的智慧。這些智慧與七識心的智慧截然不同,七識心的智慧是對應於世間法的,即使是斷我見的智慧,證悟了如來藏的智慧,對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了知的智慧,以及佛的一切種智的智慧,都是後天通過修行所生起的,不是本具的本有智慧,與如來藏的本有智慧有很大差別。因此,般若這種智慧還是指真心如來藏的智慧。五陰身有生死,萬法萬億法都有生滅都不保靠,只有真心如來藏沒有生滅,不在生死的此岸,方便說為彼岸。整部金剛經的經題就包含了這些義理,證得了以後,才能真正貫通,也就能奉行受持了。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用般若波羅蜜大智慧在彼岸這個名稱來概括真心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是實有真有,而那個名稱不是實有真有,是世尊為祂取的一個假名,祂的假名有無量之多,都是用來體現如來藏的體性的。六祖說過: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說:是諸佛之本源。六祖說:向汝道無名無字,汝還喚作本源佛性。這時候應該用機鋒暗示諸佛之本源,不應該說名字,名字不是祂。萬法都是一個名字,並非實有,如來藏不屬於生滅的萬法,因此是實有之法。    世尊問須菩提,如來說過什麼法嗎?須菩提說,如來沒有說過什麼法,世尊聽後首肯。可是世尊明明講了四十九年佛法,為什麼又說沒有說過法呢?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佛就是佛的金剛心,祂無形無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五蘊十八界,既然沒有五蘊身,就不能說法;而報身佛和應化身佛有五蘊身,有十八界,就可以用心口來說法;報身佛在色界的第十八層天天宮,為地上的大菩薩講道種智的修行內容。    應身佛為了滿足眾生求法的願望,應眾生的根基現佛身度眾生,宣說佛法。化身佛會分身無數到十方世界化度眾生,演說佛法。但是報身佛和應化身佛是法身佛所變現的,離開法身佛,也沒有報身佛和應化身佛。後兩種佛說法時離不開法身佛,所以每尊佛說法時,就有說法的佛和不說法的佛,說法的佛不能離開不說法的佛。所以釋迦佛講了四十九年法,而說我沒有說過一個字。這裏的如來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是不說法的。了解了三身佛的概念義涵,就會知道佛有沒有說法。因此說佛有所說法是謗佛,說佛沒有說法也是謗佛。    世尊又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裏的所有微塵是不是很多呢?但是這些微塵,如來說不是微塵,只是給它取名為微塵;如來說世界,也不是世界,也是取個名字叫作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裏的微塵,是如來藏所含藏的地性所現,非實有,把這種生滅的顆粒物質取名為微塵,所以微塵是個假名詞,一個概念。世界也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根據眾生的業緣,輸送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變現了眾生生存的世界,緣盡時,世界即散壞滅去。所以世界非實有真有,只是給眾生生存的器世間取個名字叫作世界,因緣所生的法都是非實有,都是空法和假法,都是一個假名詞和概念罷了。    世尊又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須菩提說不能,因為須菩提已經明了世尊說法的義趣,不用世尊再往下敘述,自己就又接著說,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如來的三十二相,是佛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所修得的相好,無限莊嚴。在凡夫位時與眾生的身相是一樣的,越修相貌越好越殊勝,直至後來修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可是世尊的色身滅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隨之滅去,那麼三十二相就是後有的生滅的,不是本來而有的不生滅的實相,不是真實相。只是把佛的相好命名為三十二相,因此是一個名詞概念。    世尊又對須菩提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自己像恒河沙一樣多的色身布施出去,如果又有人在這部金剛經中能夠理解受持乃至於一個四句偈子,並且為他人說,所得的福德也比布施像恒河沙一樣多的身命要多。世尊在前文已經兩次說過,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子為人解說,所得的福德遠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像恒河沙一樣多的七寶所得的福德要多。這裏又強調,比布施像恒河沙一樣多的身命得福多。布施七寶錢財是外財布施,布施色身是內財布施,布施內財遠比布施外財得福多,不可比擬。因為外財依於內財而有,外財失去了,還可以得,內財失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    眾生無始劫來都牢牢地執著自己的色身生命,不肯讓自己的身體壽命受到一點危害,何況布施舍棄出去,如果不是發清淨大願的大菩薩是極難做到的。等覺菩薩因為成佛的福德還不足,為了早日成就佛道,在一百劫當中,專門修福德,布施自己的內財。眾生需要身體哪部分就布施哪部分,要什麼布施什麼。甚至在饑饉世,變成大身,讓眾生食用,解決眾生的饑餓。這樣累積夠了成佛的福德,才成為候補佛,在兜率內院,等著因緣成熟,下到人間八相成道,圓成佛果。    雖然布施色身生命是如此重要,福德如此大,世尊說也不如受持金剛經以及四句偈子為眾生演說所得的福德大。因為受持金剛經明心見性,是成就佛道的基礎,明心見性以後智慧就能越來越深廣,最終能夠具足佛地的智慧。但是,布施外財和內財的福德都應該具足,沒有布施外財得的福,福德不具足就沒辦法明心見性,沒有辦法成為地上菩薩一步一步地往上進修。而布施內財,直接把自我這個小我完全棄舍,才能達到徹底的無我,證得究竟的大我,佛地的常樂我淨的我。    世尊反複講布施的重要性,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都是很重要的,沒有前兩種布施所修的福德,就沒有辦法進行法布施,因為沒有證得法而行的法布施,往往會誤導眾生,不但無福,還有罪報。所以修行人要善於修布施行,這是菩薩六度、十度萬行最先要修的內容。     第十六章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相,是指三界世間一切萬法,一切世俗相。金剛經裏這個相,第一是指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第二是指佛的三十二相;第三,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以及三界世間一切相。離,是指離開,不對應,不具備,沒有的意思。那麼是誰能離開這些相、不對應於這些相,沒有這些相呢?很顯然,只有金剛般若心體了。    金剛心因為能夠離開這些相,不對應於這些相,所以祂才是寂滅的。如果不離這些相,那就有能和所的對待,就有能知和所知,對六塵境界就有受和想,那就和七識心一樣,處於喧鬧的境界,心不能寂止,就不是一顆寂滅的心了,那也就不稱其為涅槃心體了。    寂滅的意思是說,祂自己本身沒有色,也不見色,所以心是寂滅的;祂自己本身不發聲音,也不去聽聲音,所以心是寂滅的;祂自己本身,不散發香味,也不去嗅香,所以祂是寂滅的;祂本身沒有味塵,也不去嘗味,所以心是寂滅的;祂本身沒有觸塵,也不去領受觸塵,所以心是寂滅的;祂本身沒有法塵,也不去分別和領受法塵,所以心是寂滅的。金剛心不管六塵是如何的喧鬧,祂本身就處於寂滅狀態,和阿羅漢處於無餘涅槃境界的寂滅狀態是一樣的。所以這個題目,就是在標明金剛心的體性。    原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釋:這時候須菩提,聽佛講了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後,就已經深深的領悟了這部金剛經所有的法義和理趣。既然說是深解義趣,就說明須菩提對於金剛經的義理不僅僅是理解,而且是深深的證得了。證悟要分好多層次,有淺有深,淺的就是十住位的證悟內容,證得如來藏的總相智。    稍微比較深一些,是證得如來藏的別相智,菩薩的階位在十行位和十回向位。悟得再深一些的,就具備了道種智。這裏沒有表示,須菩提到底是證悟了十行位,還是十回向位的別相智,還是證悟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但是已經表明,須菩提對於金剛經當中如來藏的宗旨,是深深的證解了,所以不是淺悟。    因為須菩提對這部經的義理已經深深的證解了,因此他悲喜交集,感激涕零地對世尊說:稀有難得的世尊,您能說出這樣理趣甚深的經典,我從古昔以來,所修得的慧眼,從來沒有聽聞過這樣義涵甚深的經典。    文中的慧眼,就是指有智慧之眼,智慧包括小乘法的智慧和大乘般若、唯識的智慧。小乘從斷我見開始,就有了慧眼,大乘從明心的七住位開始,就有了慧眼,一直到第十回向位為止,再以後就有了法眼。須菩提前世就有了慧眼,那說明前世他就已經證得了大小乘的果位,至少是證得了小乘的果位,此世他在母胎中,就知道諸法空寂,沒有隔陰之謎,他是佛弟子當中解空第一,那麼須菩提在佛道當中修行,至少也有無數劫了,善根非常深厚。以須菩提久劫修行的善根,都沒有聽聞過金剛經這樣的甚深經典,說明金剛經是稀有難遇的甚深法寶。如果善根福德不足,就遇不到這樣甚深的般若經典。善根淺,福德薄,更不能在聽聞之後,就證得了金剛般若心。    須菩提繼續對世尊說:世尊,如果有人遇到了這部金剛經,並且深信不疑,就能信受自己身中確實有此金剛不壞心常住在世,也深信所有眾生都有此金剛不壞心,常住在世。此人以此清靜的信心,就能證得這個金剛不壞心,從而就證得了諸法實相。知道了一切法的源頭,就是金剛不壞心,知道了真心如來藏就是法界實相,真實不虛,不生不滅,其餘一切法都是虛相,都是依實相心而有。    那麼這個人就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此人的福德和智慧,都是世上第一稀有難得的。從此以後,這個人的福德就會漸增漸大,智慧就會越來越深廣無邊,而且能夠廣利無量眾生,最終就能究竟成佛。所以證悟般若實相心,其福德不可思議,其智慧不可思議,世間裏任何法都不能及。    即使擁有世間無量財寶,與此福德也不能相比,即使精通世間一切技藝的巧慧,與此般若實相之智,也不能相比。世間這些世俗的福德和智慧,都是生滅變異之法,並不可靠,享受之時,也具足了煩惱。眾生因此煩惱,而流落六道,仍然如乞丐一樣,過著乞討的流浪生活,苦惱不斷。只有證悟了不生不滅的般若實相心,才能漸滅諸煩惱,心得清涼,心地越來越清靜,越來越富足。    原文:(須菩提說)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釋:須菩提又對世尊說:世尊,我們所說的實相,是沒有一個法相的,祂不具備任何一個三界世間相。實,是真實,不虛妄,是真實存在義。因為祂是真實存在的,可以證得的,所以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都已經證得了祂,而且也都具足了無量無邊的福德和智慧。如果祂不是實有,只是一個名詞概念,只是一個名相,那證得就沒有什麼用處了,也就不能出生般若大智慧,更不能成就佛道。因為金剛般若心是真實存在的,是真實的有,體性常存,作用真實,因此眾生才能參禪尋覓找得到祂,從此就成為了一個佛法當中的大富長者。   雖然說金剛般若心體是實相,體性真實,但是要想把祂與世間相對號入座,去尋覓祂的世間相,那是了不可得的。因為祂非世俗法,非世俗相,沒有色相,沒有聲相,沒有香相,沒有味相,沒有觸相,沒有六塵法相,因此,實相也就是非相。要想尋覓證得祂,就要離開這世俗六塵相,離開七識的覺知心相,離開五蘊相,取識得沒有這些相的那個心體。    不要認為實相就是有這些相,因此就把真妄混淆起來,那樣就會悟錯。但是尋覓證得祂,也要在這些五蘊世俗相裏尋覓,實相與世俗相緊密相連,相依相靠,彼此不分離。實相依世俗相而顯出自身的德能和利用,世俗相依實相才能存在和運行,才能有表面的虛假作用,二者猶如束蘆,彼此相依。    須菩提說:世尊,我現在能夠聽聞到如是甚深的經典,不僅能夠生起清淨的信心,證得實相,深解其中的法理、義趣,深領其中的般若義味,還能夠發心去受持和流通這部經典。我現在能夠如此做,都不算難,因為有世尊您在世,有您親自教導和加持,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契入。如果在未來末法世的最後五百年,能有眾生得遇到這部經典,聽聞到如來藏之實相法門,他就是一個稀有難得的大福德之人。    這個眾生在聽聞這部經典之後,能夠像我一樣的對實相法生起清淨的信心,相信自己有金剛不壞心,絲毫不懷疑,也能夠證得實相,並且深解義趣,還能夠發心受持金剛經,依此實相心去修持,那麼這個眾生就是世上最最稀有難遇的。    因為在那個末法世,眾生惡業所感,魔強法弱,佛法幾乎快要滅絕了,在那時還能有眾生遇到金剛經,信解大乘實相法,真是難能可貴,他的善根福德也是世上最稀有的。那時的眾生,執著世間法,著世俗相,比現在有佛住世時,將會更加嚴重,人心將會更加漏劣。卻有人能夠對沒有世俗相的實相心生起清淨的信心,信解受持,那是甚奇稀有,第一稀有難遇。    須菩提說:為什麼是這樣呢?世尊,因為在那時普遍著相的世道裏,這個人卻能證得無相的金剛般若心,內心離開了四相,所以此人才是稀有難得。此人證得實相以後,內心就沒有了五陰我相,不再認五陰為我,即是斷我見之人。同時,他內心裏也會泯去相似於我相的人相,不再認人相為真實。    繼而這個人就會知道,類似於我相和人相的眾生五陰相,也都是虛妄不真實的,內心也就舍棄了眾生相。再進一步,他會觀察到,依眾生五陰而有的壽者相,也是虛妄不真實的。眾生一期一期的壽命,依幻化的五陰而存在,五陰既然是虛妄的,壽命更是虛妄不實的,因此壽者相也就泯滅了。能離此四相之人,在那末法世,實在甚為稀有難得。    原文: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釋:須菩提說,世尊,為什麼證得實相般若心以後,內心會沒有四相、離開四相了呢?因為我相,不是一個真實的相,表面上看,好像是有,其實並不真實。證得實相之人,就會觀察真心如來藏的運作,觀察如來藏是如何出生五陰我的。他漸漸地就觀察到了自己的五陰,都是如來藏刹那刹那幻化出來的。    五陰的一切活動,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五陰自己並沒有真實地做過什麼,五陰之法,虛幻不實,實質都是如來藏。比如一個魔幻師,幻化出一個五陰身,這個五陰身就會有一定的功能利用,但是這個五陰身並沒有真實性,其功能利用也不是真實有,都是魔幻師所為。又比如一個木偶人,登臺演戲,這個木偶人在戲臺上,無論怎樣表演,都不是它自己所為。    所以木偶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幻化的,沒有其事,實質都是後臺操縱者所為。我的五陰活動也如此,因此五陰的我相,是非相的,不是真實的相;同理,類似於我的人同分的人相,也是如此,沒有真實的人同分的五陰相。人類無論在世間怎樣生活和活動,做種種事業,都沒有真實的五陰活動,其實質都是如來藏性,因此人相就是非相。    再同理,類似於人相的眾生相,也是虛妄不真實的,表面看好像是有,實質是無,實質都是眾生的如來藏性。眾生的五陰活動,就像是機器人在做工一樣,機器人本身不是自在的,沒有自主性,它還得需要人為的組合和操縱,那麼機器人就不可能真實地去做什麼工作,都是設計、制造、操縱者所為,機器人只是現個假相,恍人眼目罷了。    所以老板絕對不會為機器人開工資,也不會獎勵和懲罰機器人。因為老板清楚地知道,機器人不是人,沒有人的智慧和能力,他只是一個被人利用的工具罷了,工作並不是它做的。眾生的五陰就是這樣的,一切事業並不是五陰做的,五陰只是一個工具罷了。因此眾生相就是非相,不真實,也不實有。    那麼依眾生的五陰,而顯現出來的生命相、壽者相,也是非相,不是真實有。眾生在一個時間段之內的生命活動,比如呼吸、新陳代謝、吃喝拉撒等等,表面看好像是真實有,好像有真實意義,實際上也是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假相,是如來藏所賦予的,本質也是如來藏。這一期生命無論時間有多久,其生命的實質,就是如來藏。眾生沒有真實的生命相,因此壽者相就是非相。    為什麼說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就是非相,是不真實的相呢?因為法界實相是離一切相的,有四相就是虛相、假相、生滅相,就不是法界實相,也不是真實相。實相金剛般若不壞心,也就是諸佛法身,法身離一切相,沒有四相,也沒有一切相。所以說真佛無相,真佛也不說法。離一切相的佛,就是諸佛的法身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有五蘊相的佛,是報身佛、應身佛和化身佛,是法身佛所幻化出來的佛,不是真佛。    世尊告訴須菩提: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如果有人能夠聽聞到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聽聞之後,內心裏能夠不驚訝,不恐怖,也不畏懼,應當知道,這個人確實是很難得,很稀有的,他就是一個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    為什麼世尊要這樣說呢?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裏,全部是講大乘的空理,教導眾生要離四相,離所有相,不執取一切相。而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是在執著四相,抓取一切相,不肯舍離。眾生的內心裏都是我執深重,我見深重,都是見一切相是有,不見一切相是空。    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一直是深深地依賴著有,這時聽聞到金剛經當中講空、講無,眾生一定會很恐懼、很驚畏。就會害怕自己落空,害怕自己變得空無,一定是不肯把自己無始劫以來一直依賴的拐杖扔掉,不肯變得無依無靠,於是就害怕自己變得空蕩蕩的,害怕自己不存在了。所以就會心生恐懼和怖畏,這是善根和福德不足的人,前世修行時劫很短,才會如此。相反,聽聞此經中講無四相,離四相,而心不怖畏的人,那是已經修行了很久時劫的人,是所種善根已經很深厚的人。這樣的人,聽聞金剛經,不僅不驚怖,還能生起清淨的信心,並且能夠證得離四相的金剛般若心,可見這樣的人,確實是稀有難得。    原文: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釋:世尊開示說:為什麼說離四相的人是第一稀有難得呢?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也沒有真正第一波羅蜜的相,只是給它取個假名,叫作第一波羅蜜。菩薩們修行六度波羅蜜,就能明心見性,達到涅槃的彼岸。但是這六度波羅蜜,也是非相,不是實有之相,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生滅假相,依如來藏實相而有。也依菩薩的五蘊幻身,才能修行六度波羅蜜,既然五陰身不實,是假相,那麼依五陰身而修行的六度波羅蜜,當然更是假相,更是非相了。所以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沒有第一波羅蜜的真實自體性,只是名字為第一波羅蜜。    世尊接著說: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不是真實而有的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羅蜜也是非相,不是實有的實相,因此就假名為忍辱波羅蜜。所謂的忍辱波羅蜜,其實只是一個個或者是無數個虛假的事相,都不是實相本身。這些個虛假的事相,是七識心的心行之相,是七識心運行所表現出來的,也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顯現出來的相,表面上看是有,實質上卻是無,與如來藏是不一不異的關系。    因為這些忍辱波羅蜜的修行,是生滅變異的法,不是常恒不變異的,一種忍辱行為造就出來,隨後會滅去,然後另一種忍辱行為產生出來,又滅去,無數的忍辱行為,構成了菩薩的忍辱波羅蜜,菩薩依此,就能到達生死彼岸。    忍辱行為是五陰身和七識的行為,五陰本身尚是非相,七識刹那生滅變異,六識每日都斷滅一次,都是虛妄不實,何況依五陰七識而有的忍辱行,更是非相,更是虛妄。所以忍辱波羅蜜,沒有自體性,不是自在的,只是一個表相,是一個名字罷了,是以名字而命名的虛妄的行為造作,其本質就是如來藏。    原文: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釋:世尊說:為什麼呢?須菩提,就比如我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我在那時是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的。我如果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身體的肢解都被一節一節的分解開的時候,我如果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就會對歌利王生起嗔恨心,而在那時,我確實沒有對歌利王生起嗔恨心。    世尊那時如果有我相,祂就會想,我的身體被毀壞了,我被欺辱了,於是就會感覺身體很疼痛,心裏很氣憤,很痛苦,就會對歌利王生起嗔恨心。而世尊當時,並沒有感覺身體疼痛,心裏也並沒有感覺不平,也沒有被欺辱的感覺。世尊因為智慧和禪定的證量,證得了受陰盡,身體上可以沒有受覺,所以被割截身體時沒有疼痛感,才能忍受住四肢被肢解了,也沒有昏過去。    世尊那時如果有人相和眾生相,就會對歌利王很氣憤,認為這個人在欺辱自己,對自己很殘忍,很霸道,於是就會對歌利王生起嗔恨,並且會詛咒歌利王,想報複歌利王和手下的人。世尊那時如果有壽者相,就會奮起反抗,阻止歌利王以及殺手來割截破壞自己的身體。因為割截身體就預示著即將死亡,生命將會消失,一期壽命就會結束了。而世尊那時並沒有反抗,也沒有生起嗔恨,因此證明 世尊那時是無四相的。    須菩提,我又回憶起過去世中,有五百世都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我在五百世每生每世的修行當中,都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那時世尊就是一個離四相的菩薩,在修行六度波羅蜜的菩薩,祂示現為忍辱仙人而修忍辱行,已經離於四相的修行,已經有五百世了。    原文: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釋:世尊說:因此,須菩提,菩薩應該離開一切相,發起成佛利樂眾生之心。真正的菩薩發心修行,應該離開一切相,不應該住在色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聲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香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味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觸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法塵上發心修行,應該一法也不住地來發心修行菩提。    如果心有所住,住在六塵相上,著在六塵相上,那就是不如法的住,與無上菩提不相應。因此佛說,菩薩發心修行布施,不應該住在色上布施,不應該為了色法上的利益而行布施。不應該住在聲香味觸法上,不應該為了聲香味觸法的利益而行布施度,應該像金剛心一樣對一切法都無所住的發心。    為什麼菩薩不應該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心呢?第一,因為金剛般若心,是不住相的菩提心,祂本身一法也不住。識心若與菩提心的體性相一致,才能成佛,識心如果住在六塵相上,就違逆於金剛心之體性,不與金剛般若心相應,那就不能成就佛道;第二,因為六塵相是生滅變異法,是不可久住之法,住相而修行,就會唐捐其功,不得菩提;第三,住相布施,心中有相,就有遮障,就有無明,不能徹見法界實相,心不空淨,就不能到達涅槃彼岸,心中有法,就不能成就佛果。因此菩薩修行佛道,就應該無所住地發心修行。    原文: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釋: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該這樣的無所住而行於布施。如果菩薩心有所住,行於布施,得利益的眾生就少,不能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其心有限量,福德有限量,智慧也有限量,就不能普遍廣泛地利益所有眾生。如來說,三界世間一切相,都不是真正的實有的相,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的虛妄生滅變異的相。因此世間所有相,都沒有自主性和自在性,沒有自己的實體性存在,其實質,都是如來藏。    同理,所有一切的眾生相,也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虛妄相,沒有自主和自在性,沒有真實的自體性,其存在也是一種幻化相。表面看起來,好像有眾生屬性,有眾生的五陰活動,實際上都是如來藏顯現和幻化出來的,沒有真實意義上的眾生相。    世尊說:須菩提,如來是說真實語者,從來不說虛假語言;如來是說實語者,從來不妄語;如來是不打虛誑語者,從來不欺誑眾生;如來也是不說兩頭語者,從來不說兩種語。    如來一詞,明指五蘊身佛,暗指法身佛,法身佛無形無相,就是佛的無垢識和眾生的如來藏。成佛以後,佛的七識與法身無垢識,其性德相近,七識完全轉依了無垢識,滅盡所有的無明,其心性就與真如非常接近,心所法都是一樣的,有五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善十一個心所,八個識都是二十一個心所法。    法身佛的如來,是指真如心體,是指如來藏。真語,是正真之語。是現量語,意思是如來藏能夠變現出現量境,沒有比量和非量。都是符合實事、符合事實的,也符合眾生的業種,總是如實地呈現出眾生業行的原貌。    實語,是如實之語。眾生造業,不管是善惡還是無記,如來藏都如實記錄、收存、輸出,如實實現眾生的業果,從來不會更改和疏漏眾生的業行、業種,和業果報,該是什麼業,就記錄什麼業,該是什麼果報,就實現什麼果報。    如語,一方面指如實語,真實語,一方面指心體的如如不動性,不動心思,沒有心行。如來藏在變造一切法時,內心如如不動,不生心動念。沒有情緒,沒有情感,完全是舍受。    不誑語者,誑,誑騙,欺騙,欺詐,如來藏從來沒有欺誑過眾生,從來沒有欺騙過眾生。而眾生的六識卻總是口業不善,語言欺誑,不說真實語,不說如實語,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不斷。經常聲東擊西、指桑罵槐,還會隱瞞事實真相,編造謊言,習慣於說不如實語、妄語,謊言、護短,嫉賢妒能,什麼口業都造。    不異語者,異,是變異、不同、改變、另一種、別異。異語,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對甲說一樣,對乙說另一樣,或者是此時說一樣,彼時又變成另一樣,這是兩樣語,或者是說完就改變,說了不算。這些心行都是六識心的心行,六識所造口業不善,沒有口德,就是如此。又不知懺愧,不知愧悔,無懺無愧,即是煩惱惡習。而如來藏從來不說二語,不說不一樣的語言,不會變過來又變過去,也不會顛三倒四。祂不會收存眾生的善業種,而輸出惡業種,讓眾生受惡報;反之,也不會收存惡業種,而輸出善業種,讓眾生受善報。祂不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不會發生任何變異,不會不忠實於業種和因果。    而有五蘊身的報身佛、應身佛和化身佛,也與法身佛一樣,永遠是真語者,永遠是實語者,永遠是如語者,永遠是不誑語者,永遠是不異語者。因為佛的七識心已滅盡一切無明煩惱及煩惱習氣,已究竟轉識成智了,其德無比無上,其口業盡善盡美,無有一絲瑕疵,圓融無礙,令十方世界的所有眾生,無比仰慕和頂戴。    那麼如來究竟能得什麼法呢?為什麼無實又無虛呢?如來所成就的法,簡單概括地說,有五蘊身的如來,去除了一切染汙和無明,最終證成了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了無上菩提,具足了無比莊嚴的三十二相,建立了清靜莊嚴的佛國土,以接引有緣眾生,共成佛道。而沒有五蘊身的法身佛無垢識,最終轉識成智,成為光照大千的大圓鏡智,由原來只具足五遍行心所法,又增加了五別境心所法和二十一心所法,其功德性能圓滿普照一切法,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覺,無一法不照。    不管是有三十二相的報身佛、應身佛、化身佛,還是無相的法身佛,其所得法無實也無虛,不有也不無。如果說,這些法是虛,可是諸佛畢竟具有了三十二相,畢竟轉識成智了,畢竟證成了佛果,畢竟廣度了無量眾生,畢竟可以分身無數億,畢竟可以建立無數佛國土,畢竟圓滿了一切種智,畢竟無法而不知,無事不圓明,智慧清靜無餘,也畢竟增加了無窮無盡的智慧功用和德能,達到圓滿和極限,成為了無上尊。這些法,如來都真實存在,不是虛構,不是想象。諸佛如來三大無量數劫的辛苦修道,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為眾生,為佛教,付出了無盡的心血和勞苦,其功德,無數劫也說不盡,贊不完。    若說如來所得這些法是實,可是這些法畢竟是生滅變異的,由無垢識所幻化而來,由無垢識所顯現出來。比如如來的五蘊身,也是因緣所生,緣滅也散,其隨五蘊身而有的三十二相,也會隨緣散去。緣具,如來又會現起無數又無數的五蘊身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來為度眾生所化現的佛國土,緣起即現,緣滅即散。緣聚,又會化現出無數諸佛國土,以此接納和攝受無量又無量之多的眾生。只有如來的無垢識、大圓鏡智,才是永遠永遠不會變異的真實法,實有而不虛妄。    原文: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釋:世尊說: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在行布施時,心住在六塵相上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個人進入到一個黑暗處所,他什麼也不會看見的,只能見到黑暗。如果一個菩薩,行布施時,心能不住六塵相,不住任何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個人眼睛完好,太陽的光明也正好照耀下來,他就能看見種種的色相,不被黑暗所蒙蔽。    為什麼心住相布施,就能被黑暗所蒙蔽,不見色相呢?因為這位菩薩,心目中都是色相,只認色相,就不能見到色相背後的真實法相,心就被色相所蒙蔽,其所見,都是虛妄相,不與實相相應。此菩薩被虛妄相所系縛,終究不得解脫。比如菩薩布施是為了得到外貌的莊嚴,為了得到富貴的果報,為了升天享樂,為了得到他人的羨慕,為了得到轉輪聖王的王位和對眾生的統治等等。這些都是世間有為法,緣散必滅。此等心行不與金剛般若實相心相應,心不得空淨,就不能得到菩提正果。    如果菩薩布施,著在六塵相上,就不能見到六塵相的真實相,就不知道六塵都是實相心所變現和執持的,不知道都是實相心如來藏的功用,就不得無生忍和無生法忍。住相布施,以有所得心,求於世俗法,其心量狹小,所見有限,其智慧不廣不大,不與無所得的金剛般若心相應,就不能成就佛道。    如果菩薩心,不住相布施,心無所得故,與菩提心相契、相符、相應,必能證成菩提。因為此菩薩不著六塵相,也就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內心空淨,心無所得,時時能見諸法實相。其心量廣大,福德廣大,無生智和無生法忍智,也會逐漸廣大無邊,這樣就會迅速成就佛道,圓滿菩提。    原文: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釋:世尊說:須菩提,在未來末法之世,如果能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盡心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我以如來所具有的清靜廣大智慧,就會知道所有這些人,就會見到所有這些人,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為什麼這些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呢?因為能夠聽聞到金剛經的人,知道自己以及所有眾生都具足了金剛不壞心,其福德已經不可思量了。聽聞之後,能夠如理修行,證得這個金剛般若實相心,其福德更是不可思議。其智慧也會越來越深廣,所度人天大眾也會不可限量,將來就會快速成就佛道。要想受和持金剛經,必須是已經證悟到金剛般若實相心的人,否則就不能真正的受,也不能真正地行持。    行持,就是依止於金剛實相心,來修除七識心的染汙和無明,增長般若大智慧。讀,就是解讀、了解如來藏的般若義。誦,就是其般若義已經嫻熟於心,深植於心。受,領受領納,證得如來藏之後,就能領受、觀察、觀行如來藏的體性和運作。持,依止於如來藏,改變自己的心行。所以不證悟如來藏,就不能真正地讀誦受持,不能廣泛宣傳如來藏法,不能廣度無量眾生。所以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第十七章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這個章節的內容論述了持經的功德非常廣大,有無量無邊之多的功德。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功德呢?那就要看持經是什麼意思。持,以前說過是受持的意思,主要還有依止、行持的意思。行者通過讀誦金剛經,依金剛經當中的法義而證悟金剛般若實相心,從而能夠真正地領受、觀察、體悟實相心如來藏的有為和無為的清靜體性。之後才能依止於如來藏的清靜體性,發心隨學過去,並且能夠依止於如來藏的清靜體性,來熏修和改變自己的身口意行,以斷染還淨,去除無明。在此基礎之上,再為廣大有緣眾生廣為宣說,度諸有緣,同入菩提大道,同入毗盧性海。從此走上自利利他的菩提大道,當福德和智慧資糧二者圓滿具足以後,就會圓滿成就無上大菩提,成為人天矚目的兩足尊。    因此,持經的功德確實是無量無邊的廣大,那麼所持的經是什麼,也就很清楚了。經,表面上指金剛經,實際上是金剛經所指的甚深義趣——實相心如來藏,以此如來藏來貫穿整部經,成為整部經的經緯線和主軸,貫穿修行的始終。因為此經如來藏是成佛的真體,因此讀誦和證悟此經,就是今後修學佛道的基礎和入門,而入門以後,依此經而熏修,才是入門以後的實修。逐漸轉依如來藏成功以後,七識妄心與如來藏真體,同具無量功德,功德圓滿,大乘修學以及所有佛道的修學即畢,無上菩提已成,自利利他行就圓滿。可見,持經的功德,真正是無量無邊的廣大,不可思議。    原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釋:世尊說: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一天當中,太陽剛出生時的上午時間,以自己恒河沙數之多的色身,來布施給眾生;在日到中天的中午時間,以自己恒河沙數之多的色身,來布施給眾生;在太陽即將落下的午後時間,以自己恒河沙數之多的色身,來布施給眾生。像這樣,在自己百千萬億劫的生命時光裏,每天都是以這樣多的色身,來布施給眾生。    這裏佛是假設眾生能有這麼多的色身,其實能有恒河沙數之多色身的人,只能是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和諸佛了。普通眾生,沒有證悟如來藏,沒有修出四禪八定,就不會有意生身,不會有分身。那要布施自己的色身是非常艱難的,即使布施色身之外的所屬物,也是舍不得。布施分為外財布施和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就是布施除色身之外,屬於色身所有的錢財物等等;內財布施,是專門布施色身,供眾生飽饑果腹,免去眾生饑餓之苦。    外財屬於依報,依色身內財而有,本是無常變幻的。但是一般眾生,就連布施身外之物,都不肯,很是慳吝,更何況要布施內財,更是寧死不舍。因為沒有色身,就沒有了一切,色身就比身外的一切更寶貴。即使能夠做外財布施,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其福德也是很廣大,無量無邊不可說。如果能夠做內財布施,布施色身,意味著舍生忘死,身心不吝,四大皆空,其福德更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須菩提,如果又有人,聽聞到這部金剛經,心生清靜的信解,深信無四相的金剛般若心,其心不與經義相違背。佛說無四相,破四相,此人就不會說,四相實有,真實不虛,也不會執取四相不放,而內心願意空卻自我,空掉自心。佛說,此人的福德要殊勝、超越於那個在無量百千萬億劫當中,日日布施恒河沙數之多色身的人。更何況此人,不僅信心清靜,能夠讀誦金剛經,證悟金剛心,依止金剛實相心來修持自己,並且又能夠廣為人解說金剛經,教導眾生證悟金剛實相心,護持金剛經的廣泛流傳,那麼此人的福德,就會遠遠超勝於布施色身內財的人。    須菩提,總而言之,這部金剛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量無邊之多的功德。如來世尊都是為發大乘菩提心之人而說,為發最上佛乘菩提心之人而說。因為只有發大乘菩提心之人,具有大乘根基之人,心量廣大,慈悲眾生,智慧深廣,才能願意讀誦金剛經,解其義理,證悟實相,之後才有能力受持如來藏法,傳播如來藏法,將來才能進入初地,荷擔如來家業,廣度無量眾生。    原文: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釋: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廣泛為眾生開演如來藏實相義理,這個人所有的善根和福德,所有智慧和功德,他為眾生所做的一切事業,如來都悉知悉見,不會錯漏,不會隱藏。因為如來都悉知悉見,所以此人所做一切,都功不唐捐,一點也不會被埋沒。他將來要成就不可量、不可稱數、無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    為什麼此人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為眾生所做的一切功德,如來悉知悉見呢?這個如來一是指色身如來,一是指法身如來。色身如來,因為有無量神通德能,以佛眼觀故,悉知悉見此人受持讀誦金剛經的所有功德,悉知悉見此人度化無量眾生的所有功德和福德,無一遺漏。因為佛有無量智,有一切種智,世出世間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見,圓滿光照大千,無一遺漏。    而法身如來,因為隨時隨地跟隨此人,此人所做一切,必有法身如來的照應和護持。法身如來就是此人的如來藏,因為如來藏了知此人的心行,又會配合此人完成一切事業,又會記錄收存眾生的業種。因此此人所做的一切,如來藏悉知悉見,業種又會全部收存,將來就會實現此人的所有功德果報,使得此人功不唐捐,最後能圓滿成佛。    世尊說:像這樣能夠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且能夠為眾生廣泛宣說的人,他們都能夠荷擔如來的家業,將來也能夠畢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這樣說呢?為什麼此經是為發大乘菩提心者說,為發最上乘的人而說呢?須菩提,如果一個人喜樂於人天小法,那肯定是執取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他就會為著虛妄的五陰而修行人天小善法,目的是讓五陰升天享樂,享受富貴榮華的果報。他會見有我可享樂,有人會接受布施,有福可獲得。    那麼他就不會信受如來所說,不會信受金剛經中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真實法,不會信受有離四相的金剛實相心是真實的我。他就不會讀誦金剛經,更不會證悟實相如來藏,更不會去為其他眾生演說大乘實相法。而樂著自我解脫的小乘人,因為內心也是著於四相,錯見有自我五陰,因而害怕自己的五陰自我再會受苦和輪回,就急急忙忙進入涅槃,出離三界生死,不肯回心於大乘菩薩法的修學。因此他們也不會來聽受讀誦此經,當然就更不能去為人解說這部經典了。    世尊說:須菩提,不管在任何之處所,只要有這部金剛經,有金剛不壞心如來藏,一切世間天人以及阿修羅,都應該來供養這部經典,供養大乘如來佛。你們應該知道,有這部經之處,就是一座佛塔,就是一個莊嚴道場。所有眾生都應該恭敬供養,整個身心都要圍繞著佛塔而作禮,並且用種種的花香散播此處,以香花來供養佛的塔廟。    為什麼若有此經之處,都應該供養呢?因為此經就是法身佛,就是如來,只有供養這尊佛,才能最終成佛;而且主要以受持讀誦來供養,依止修行來供養,才能最終成佛。為什麼有此經處,就是道場呢?因為一切修行都是圍繞此經而修;一切修行都是在此道場中而修;一切法都從此道場來;一切度眾事業,在此道場而實行;最終成佛,也在此道場而成;一切種智,在此道場而圓;一切佛國土,也在此道場而成就。為什麼要對此經作禮圍繞呢?因為任何眾生、任何法,根本也離不開此經,不圍繞也是圍繞,不得不如此,認誰有無窮的力量,也脫離不開此經此塔。              第十八章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首先說標題:能淨業障分。業障,大家都清楚,是眾生過去世所造作的惡業行,能夠障礙自己五陰獲得正受,獲得福德和善報。對於修學佛道的菩薩來說,業障最大的障礙,就是障礙自己對於佛法的修學,障礙自己獲得正知見,障礙自己的禪定。總而言之,業障能夠障礙眾生一切正報和依報,對於修學佛法的阻礙,就會使後世五陰的正報和依報更加低劣和不如意。因此,菩薩修學佛法,能夠清淨業障,是非常重要的;業障清除,佛道修學沒有阻礙,就會獲得圓滿的福德和智慧,斷除一切無明,成就究竟的無上正等正覺。    金剛經這一品當中,世尊就講到了,修學金剛經,證悟金剛實相心,依實相心而修行,就會逐漸淨除業障,減少遮障。因為金剛經能直接破除眾生的四相,破除了四相,世俗有為相的遮障就拔除了。而且以證悟實相心如來藏的福德,轉依實相般若理的功德,就會感得重罪輕報,讓惡業果報提前現前,從而拔除此業障。那麼一個個的業障都如此拔除清除掉以後,無明滅盡,無業果報,眾生就成佛。    原文: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世尊說: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在讀誦和受持金剛經,依照經中的甚深義去行持時,如果有人在這時候,對他進行誹謗、欺辱、謾罵和輕蔑,那麼他的惡業就會消滅了。這位讀誦受持金剛經的人,因為前世曾經造作了惡業,惡緣還沒有成熟,因此從前世到現在,還一直沒有因此惡業而受惡報。他所造作的那個惡業,如果惡緣成熟的話,本來是應該下墮惡道而受惡報的,現在因為他讀誦受持金剛經的緣故,就促使前世造作的那個惡業業緣提前成熟了,應該受惡報了,他會受到什麼樣的惡報,那就不一定了,但是一定會重罪輕報的。    為什麼今世讀誦受持金剛經,前世的惡業緣會提前成熟呢?因為此人讀誦受持金剛經,修出了福德和功德,福德功德的表現之一就是惡業的緣提前成熟,提前成熟就會重罪輕報。無論善業還是惡業,都是有高額的利息,也叫作孽息,就像銀行裏的存款,存的時間越長,利息越高,存款就會增加。這個存款就相當於善惡業的業報一樣,善業存的時間越長,應該得到的善果報就越大;相反,惡業存的時間越長,應該得到的惡果報就越大。    修行得力時就會讓惡業的緣成熟,提前受惡報,感得的惡果報就輕微。這樣的話,菩薩造作了善業時,不要希望善業的果報盡快現前,讓自己盡快享受到,這是沒有智慧的心行,善業果報越早受,越享受不到高額的利息,也享受不到利滾利的優厚待遇。真正的大菩薩不應該目光短淺,只考慮自己目前的果報,更應該為後世,為無量劫以後的無上果報而著想和打算。    因此這個讀誦受持金剛經的人,因為修行得力,功德福德現前,不僅使得惡業緣熟,而且能讓下墮惡道的惡業,變成為僅僅受到他人的輕賤這樣輕微的惡報而已,那個惡業就消滅了。他就這樣輕巧地受了惡報,這是善業所感,福德所感。如果一個人不斷又不斷地精進修行,福德越來越大,功德越來越多,逆境就會一個一個不斷地現前,那麼前世所有的惡業,就會一個一個地消滅了。當所有的惡業都消滅的時候,這個人也就快成就佛道了,業了,佛道即成。    原文: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釋:世尊說:須菩提,我回憶起過去世,在無量阿僧祇劫當中,遇見燃燈佛以前,曾經值遇了無量諸佛世尊,對於這麼多的諸佛世尊,我都親自四事供養,飲食、衣被、臥具、醫藥從不吝惜,都會盡心盡力供養每尊佛;而且我也親自在諸佛前,聽命於每尊佛的吩咐,侍奉於每尊佛。在這當中,每尊佛出世,我都沒有空過,都值遇到,都做了四事供養,都親自侍奉,聽從吩咐。    這是世尊在敘說自己在遇見燃燈佛之前的事,修證到八地菩薩之前的事。那時世尊的心,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純無為,還在著重於行有為有漏行,以世俗法來供養諸佛,都是著相供養,有漏供養。因此,每尊佛都沒有為釋迦菩薩授記成佛,只有在釋迦菩薩的心行達到純無為,修到八地的不動地果位時,遇見了燃燈佛,燃燈佛才為釋迦菩薩授記成佛,這時世尊已經值遇了無量諸佛。    八百四千萬億,是印度語,漢語應該是四千八百萬億,代表數量非常多,數不清的數目。我們應該知道,在修行佛道的過程當中,都會值遇和供養無量諸佛,不僅四事供養,而且還要親奉諸佛,最重要、最關鍵的還是要做法供養,以法供養為最。所謂的法供養,就是親自隨從諸佛修學各種佛法,而且還要普遍教導眾生一起修學佛法,替佛宣傳佛的法教。如果能夠按照佛所教導的去修行,逐漸相應於佛法當中的無為宗旨,心地達到純無為,這是真正的供養諸佛,必然會得到諸佛的授記。    世尊說,如果還有人在佛法即將滅掉的後世當中,能夠受持讀誦這部金剛經,此人所能得到的功德,要比我在無量世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還要多;我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與此人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相比,還達不到此人受持讀誦金剛經功德的百分之一,達不到千萬億分之一,用所有的數目字來譬喻和形容,都形容不了,也譬喻不到,無法言說,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無有譬喻,功德極大,直至成佛。因為金剛經所指,都是純無為法,把此無為法修學圓滿,就會圓滿佛道,快速成佛。那麼受持金剛經的功德,當然是無比地廣大,任何有為法的功德,都不能與此相比擬。    原文: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釋:世尊說: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即將滅亡的末法世中,能夠受持讀誦這部金剛經,依止如來藏實相法而修行自心,他所得的功德,那是非常多又非常多的。我如果具體來說,這個人所得的功德究竟是怎麼樣的,到底有多少,具體都有哪些,那麼有人聽到我這樣說,心就會狂亂,就會滿腹狐疑,不能相信。那就說明,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太殊勝了,一般人是無法想象和相信的。    須菩提,從這裏我們就應當知道了,這部金剛經,其中甚深的法義,是多麼地不可思議,多麼地深妙難測。那麼受持這部金剛經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按照金剛經當中的義理來修學,證悟了這個般若實相心,從此福德和智慧,就會逐漸增廣,智慧越來越深妙無比,當福德和智慧都圓滿具足以後,就會成為三界世間裏的無上士和無上尊,這個果報確實是不可思議,也無法思議的,這個果報和功德,真是多少劫也說不盡,贊不完。           第十九章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這一品世尊講究竟無我,告訴須菩提菩薩發廣大甚深菩提心,廣度無量眾生之後,要滅除我想和眾生想,無我相和眾生相,心中要逐漸無我究竟無我。因為實際理地也確實無我,不管是人我還是法我都要滅盡。這樣才與甚深的菩提心相應,降伏了自我,心得清淨,諸佛才與之授記成佛。即使成佛,心中也是無我的空的,沒有成佛這一法相,沒有度眾生這一法相,沒有任何一法相。    原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釋:這時須菩提就對世尊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後,內心應該怎樣住著,怎樣把持自己的心,怎樣降伏自己的心呢?    這是須菩提代替眾生向世尊請問,菩薩們發了大乘菩提心以後,該如何住持把捉這個心。這個心是哪個心呢?是指能夠發菩提心的六七識心,而不是指真正的不發菩提心的真心如來藏。如來藏什麼心也不發,祂沒有心行,沒有願望,也不想成佛,其心行是無所住的。以須菩提的智慧,是不會問世尊如來藏應該如何住持著,況且世尊也講了金剛般若心無所住的體性。須菩提是問,能夠發菩提心的妄心,既然發了清淨的大願,是否還應該像從前一樣,住在世俗法的色聲香味觸法上,住在五陰上,是否為了這些世俗法而發心。發了大乘菩提心以後,不應該再像從前一樣,著一切世俗法相,不應該貪嗔癡煩惱熾盛,應該降伏這個心,那應該如何降伏呢?    原文: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釋:世尊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後,應該這樣生心而住:我(五陰)應該滅度一切眾生,把這一切眾生都度盡,都滅度了以後,內心裏知道,實際上我沒有滅度一個眾生。世尊的意思是說,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應該積極度化眾生,教導眾生證得五陰無我的解脫之法,也教導眾生金剛般若波羅蜜到涅槃彼岸之大乘實相法。眾生被教導之後,就會實證如來藏實相心,證得五陰無我法。    這裏的滅度,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眾生證得五陰無我法以後,慢慢會斷盡我執,修到四果得解脫,然後就取無餘涅槃。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五陰全部都滅,七識全部都滅,十八界法全部都消失,三界世間相,一切都消失。只剩下一個不生不滅的金剛不壞心如來藏,處於一無所有的寂滅無所為的境界,這個眾生就消失滅亡,這樣叫作滅度。    滅是滅了,為什麼說是度了呢?因為這個眾生,由原來在六道裏輪回,不斷造業,受無量無邊之多的苦惱,現在他沒有五陰了,意根滅盡一念無明了,就不再造作生死輪回業,更不會隨業輪回三界世間,受生死苦。從此以後,他不再有生死,不再有苦受,也不再有他,已經沒有所謂的他了。真正的他如來藏又不造業,又沒有生死,更不會受苦,純是寂滅無為。所以,度是度越生死苦,度過六道輪回,沒有生死輪回苦就是度,度到沒有五陰生死苦的涅槃境界了。    滅度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菩薩教導眾生證得實相心如來藏以後,這個眾生漸漸地轉依如來藏的清淨體性之後,七識妄心一步步地滅掉了無明煩惱,滅掉了煩惱習氣,成佛路上的所知障全部滅掉,八識全部轉識成智,成為究竟圓滿的無上尊,再也不是眾生了。這樣,這個眾生就被滅度了,完完全全成為一尊果位的佛世尊,再也不僅僅是理上的佛,而實際上卻是無明眾生了。    這樣眾生被滅度,是究竟被滅度,是最好最完美的滅度,盡善盡美,無有一絲遺憾。就這樣,滅度了所有的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被滅度了,然後心裏也沒有這樣的念想,認為自己滅度了所有眾生,而是覺得自己並沒有度化一個眾生,一個眾生也沒有被度化。這就奇怪了,為什麼說一個眾生都沒有度呢?明明是度了所有的眾生。    原文: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釋:於是世尊自問自答: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內心裏,還有我相,還有人相,還有眾生相,還有壽者相,那麼這個菩薩就不是真正的菩薩。他還沒有破四相,沒有證得實相,還不是真實義的大乘菩薩。為什麼著四相的菩薩,不是真正的菩薩呢?須菩提,因為確實沒有一個世間法相是真實存在,有實體性,能讓菩薩發出大乘菩提心的,也沒有能夠發大菩提心的這個人。    證悟了實相心的菩薩,才開始進入到佛門裏,才是真正的菩薩,從此以後,這位菩薩就破了四相。知道五陰的我相非實有,五陰的人相非實有,五陰的眾生相非實有,依五陰而有的壽者相也非實有。內心不再認各種五陰虛妄相為真實,漸漸不再著世俗五陰的各種有為法相。菩薩這時再去度眾生,就知道沒有眾生可度,沒有眾生被度,沒有我去度,沒有我去發心,沒有法使得我去發心。    為什麼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呢?這句話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個方面是說,沒有能夠發大菩提心的菩薩,因為菩薩是以五陰相出現的,菩薩的五陰也虛妄非實有,不是真正的菩薩。第二方面是說,沒有什麼法,使得菩薩依止而去發大菩提。菩薩發起成佛利樂眾生的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和理由,有的是因為看到眾生苦而發心,有的是因為自己苦,而想到眾生也同樣苦而發心,有的是欣羨諸佛的無量功德而發心,這些發心起因眾多,不一而足。但是所有發心所依止的內容,都是虛妄,幻化不實。    第三方面是說,沒有發大菩提心這一法存在。發菩提心這一法,是五陰與世俗法相結合起來而有,而顯現出來的。五陰虛妄不實,世俗法相虛妄不實,那麼依二者而有的發大菩提心這件事,就是虛幻不實,是生滅法。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世尊說,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如來在燃燈佛那裏,獲得了什麼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嗎?須菩提說:世尊,就像我對於您所說的法義的理解,您在燃燈佛那裏,並沒有獲得什麼法,而能夠得佛果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在遇見燃燈古佛時,證得了八地不動地的果位,心地清淨無為,心中無一法可當情,空空落落,心中無一相可著,空淨一切法,舍棄一切法,這時,燃燈佛才給釋迦佛授記成佛。可是就連授記成佛這一法相,也是空幻,所證得的八地的果位也是空幻,心地清靜無為的這一法相,也是空幻,“不執一切法”這一法相,也是空幻,“內心空空落落”這一法相,也是空幻,如今世尊已成佛,成為三界尊這一法相,也是空幻。世間所有一切,沒有一相,不是空幻的,沒有一相是真實的,除了那個不在世間裏的不生不滅的金剛不壞實相心。所以佛在燃燈佛所,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原文: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釋:世尊說:是這樣,是這樣,須菩提,確實沒有一法,能讓如來得成佛果,如來也不依止一法而得成佛果。如果有一法,或者多法,如來能夠依止,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燃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說:你於未來世某某時劫,就成就佛果了,你的佛名字叫作釋迦牟尼佛,還授記了佛國土如何,弟子如何,佛法的流傳如何等等情況。世尊又接著說:因為內心確實認為,如來沒有什麼法可依止,而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所以 燃燈佛才為我授記說:你在未來世某某時,就會成佛了,佛號是釋迦牟尼佛。    這裏的如來,明指有五蘊身的佛世尊,暗指真如心體金剛般若心。佛的金剛不壞心,從無始劫以來,從來不得一法,即使連成佛這一法,祂也不得。因為祂不是有所得心,不是貪得心,祂本身又圓滿具足一切法,一法也不欠少,凡是世間所有,都是從此心中而來。對於佛法,真如心體也不得,祂從來不學佛,不學法,而佛與法,都是指祂自己,那就沒有必要自己學自己了。    祂也不修戒定慧,也不熄滅貪嗔癡,也不破無明,因為祂本身具足了戒定慧,本身又沒有無明和貪嗔癡。祂也不用除四相八相的,因為祂本身一相也沒有,也不貪著任何相,不與相相應,反而能變造出無量無邊之多的相。因此如來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有五蘊身的如來,依止於無相的真正的如來心體,也不得一法,也不得佛法,身心內外,都是淨裸裸、赤灑灑,一法也沒有,與真如心體相應,舍棄一切法一切相,就連佛法也全部舍棄,最後才能成佛,心中有一法不空淨,都不能成就佛道。雖然成就佛道,得佛果位,實際也沒有佛果可得,連不得這一法也不得。凡是有所得法,有相之法,全部空幻,只有這樣才能成佛,才是佛世尊。    原文: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世尊說:為什麼說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我所說的如來,就是指一切諸法的真如之義,一切諸法本具的理體。如果有人說,如來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成佛了。這樣說就意味著如來真的是有法可得,如來能夠得什麼法呢?其實如來是無所得的。須菩提,確實沒有一個法,能夠讓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法也不得,才能得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假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到底得了什麼?得了佛果了嗎?以什麼法得佛果了呢?得,是表面現象,實際什麼也不得,也得不到。表面現象很多人都能看到和感覺到,但是看到和感覺到的,都不是真實的,都是業緣所生,都是幻現。得是表面現象,不得是實質,表面現象與實質結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得佛菩提果。如來於一切法都無所得,因為祂一切萬法本自具足,祂又不貪求任何一法,所以一切法祂都不得,也不得佛菩提果。    原文: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釋:世尊說:須菩提,如來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實際上並非實有,也並非虛妄,是虛實二者結合,共成菩提大道。因此,如來說一切法都是佛法,這一切法當中有實有虛,真真假假構成了一切法。須菩提,我所說的一切法,不是真正有什麼才叫作一切法,一切法也不是真正實有的一切法,因此也就假名為一切法。    為什麼佛說如來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實無虛,不能說是實,也不能說是虛呢?因為成佛這一法,是虛實結合,單有虛法,虛法就不能成立,單有實法,實法沒有緣和動力,什麼也不能作,一無所成。這個實法就是出生五蘊世間萬法的根源,法身佛如來藏無垢識。而虛法就是無垢識所變現出來的五蘊世間法。那麼我們就知道了,成佛這一法,是由如來藏與五蘊身共同和合而成的。如果說成佛這一法虛妄,卻都是如來藏所為,都是如來藏性;如果說成佛這一法是實,可是都有佛的虛妄五蘊的參與和運作,離開五蘊,找不到佛的身影,離開五蘊,也不稱其為佛了。因此,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實無虛。    為什麼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呢?因為表相上的一切法,都沒有自己存在的自體性,都是如來藏依順各種緣而變現出來的,空幻不實如空花幻影般,因此就不能把一切法當作實有自體性的法。既然一切法,在現象上好像是存在,那就不妨把這些法,都取個假名,以利眾生之間語言交流溝通,和世間生存的需要。    比如:修學戒定慧法,是五陰身心的表面活動,五陰身心沒有自體性,都是如來藏在其背後運作出來的功能屬性,所以假名為修戒定慧;讀誦經典,也是五陰身心的表面活動,沒有自體性,也假名為讀誦經典;惡口辱罵,是五陰身心的行為造作,是表面現象,恍人眼目而已,也假名為惡口;明心見性,五陰身心的智慧境界,沒有自體性,假名為明心見性;思惟觀行,是五陰身心的活動,是虛妄生滅法,不實如陽炎,假名為思惟觀行;行走坐臥,是五陰身的行為造作,沒有自體性,幻化而有,假名為行走坐臥,總之一切法都是個假名而已。    原文: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釋:世尊說:須菩提,譬如說人身的長大,就是一切法中的一法。須菩提回答說:世尊,如來所說的人身長大相,並不是真正的大身,只是取個大身的名字罷了。為什麼如來所說的大身,即為非大身呢?因為人身體的大小相貌,只是如來藏虛幻出來的假相,沒有實質,也沒有實質的大小相。是如來藏用四大種子堆積起來的一個幻相,其大小長短,都是相對而說,必須要參照某個物,有個比對,才能定名為大小長短。而其比對物,也非真實,沒有可依賴性和可比性。因此人身長大,就是非大身,是名字大身,沒有實質大小之說。    原文: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釋:須菩提,菩薩也是這樣,心地當中不著一法相,而行於菩薩行,才是真正的菩薩。如果一個菩薩發願要度諸眾生說:我應當要滅度無量眾生,那麼這個菩薩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還沒有證得實相,進入實相當中。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因為實際理地當中,沒有什麼法,可以稱作菩薩、稱作我的。因此,佛說一切法當中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這四相。    真正的菩薩是已經證得實相的菩薩,證得實相的菩薩,心中就不應該再執取世俗相。所謂世俗相,就是四相。首先菩薩不應該有一個我相,那就不應該再有菩薩相,不應該再有被度的眾生相。這些相就是五陰相,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假相,不是實有法,就像天上的白雲幻化出來的貓狗形象一樣,沒有真實的貓狗可去把捉,都是白雲相。真正的菩薩不應該執取一個菩薩相,不應該執取我相,不應該執取眾生相,但是還要有我去度無量眾生,要無心行於這些菩薩行才行。    原文: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釋: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這樣說:我應當莊嚴佛國土。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為什麼這樣說呢?如來說,所謂的莊嚴佛國土,不是真有佛國土可莊嚴,不是真有莊嚴其事,只是假名莊嚴佛國土罷了。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已經通達了無我法,證得了諸法無生,如來才說這名菩薩是真正的菩薩。    菩薩三大無量數劫修行菩薩道,究竟是如何莊嚴佛國土呢?每個菩薩的修行,都是通過身口意行的造作來實行的,菩薩的每一點點善法的修行,善業的累積,都是在莊嚴著佛國土,那麼莊嚴佛國土就是通過菩薩的身口意行來莊嚴的。為什麼所有的菩薩行都是在莊嚴佛國土呢?我們應該知道,佛國土是從哪裏來的,是如何出現的,佛國土為什麼有區別。    菩薩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成就了佛道,然後就能現起無數的佛國土。這些佛國土,都是從佛的無垢識當中所變現出來的,是無垢識根據佛的善業種所變現出來的。那麼善業種是哪裏來的呢?當然是佛從學佛作菩薩開始起修,所修得的種子,點點滴滴地都存在如來藏裏,然後如來藏依種子而現起佛國土。    菩薩的修行,包括發大清淨願,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讀誦受持一切佛法,修行菩薩六度,去除煩惱,滅除無明,滅除染汙種子,存儲清淨種子,最後轉識成智,成就大圓鏡智,變現無量佛國土,廣利無邊眾生。而菩薩在修行過程當中,由於願力的不同,具體行持的不同,其業種也不同,那麼成佛時所變現的佛國土也不同。所以菩薩修行的所有善業行,都是在莊嚴佛國土,也都是五陰身心的行為造作,而五陰身心幻化不實,因此莊嚴佛國土,即非莊嚴佛國土,假名為莊嚴佛國土。    最後,世尊總結說,如果一個菩薩能夠通達無我的法,那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通達無我法的菩薩,會漸漸通達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以五陰我為中心而展開的,五陰我沒有了,也就沒有一切法了。五陰我不實,一切法都不實,五陰我沒有實質,一切法都沒有實質。那麼當菩薩通達了一切法無我以後,就證得了越來越深的無生法忍智,其菩薩果位就會地地增上,其道種智圓滿之後,就成為一切種智,佛道也就圓滿了。              第二十章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因為佛有五眼六通,能徹見一切法,徹見一切眾生,所有眾生的心,如來悉知悉見。如來既能見眾生,也能見眾生的如來藏心,就知了眾生心。而眾生的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都不可得,因為是生滅幻化的,不能久長。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如來有肉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這樣,世尊,如來有肉眼。世尊又問: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如來有天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這樣,世尊,如來有天眼。    肉眼,是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浮在身體表面,能與色塵相對,負責傳輸色塵微粒進入勝義根,依此,眼識就能出生,然後就會明辨各種色塵境界。眾生肉眼形狀、顏色、功能各異,在身體頭部的處所也各異,依眾生的業種而顯現不同的形態與功能,其見色功能也各異。依業力的不同,眾生所見色的高低、遠近、上下、大小、範圍、色彩、內涵也各有差異。    以人眼為例,肉眼受障礙物所限制,障礙物之外的色體就不能見,只能見眼前到障礙物之間的物體。沒有障礙物時,普通人的肉眼最遠只能見到幾千米的距離,離眼一尺之內,越近越看不清楚,貼近肉眼,則完全看不見了。肉眼受光線的限制,光線太強或太暗,則不能見物。色體越精細,越看不清楚。肉眼有病變和障礙的更是如此,比如老花眼、近視眼、遠視眼、青光眼等等,所以眾生的肉眼會有很多局限性。    而佛的肉眼則不如是,佛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業障全部徹底滅盡,肉眼見色則無絲毫障礙。佛的肉眼就像四大海水一樣清澈明亮,又深又廣,深不可測。佛經裏比喻佛眼為清蓮花眼,又廣又長,是極慈悲相。佛眼沒有圓圓的、鼓鼓的,沒有杏眼圓睜相,那是嗔恚相;佛心慈柔,因而眼也是廣長、細長相,與慈心相應。佛的外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完全與佛心一致,是佛心的外現。    眾生的外貌也如是,是眾生心的外現,與眾生心相一致。貌如其人,眾生心貪,相貌則現貪婪相;眾生心嗔,相貌則是嗔恚相;眾生心癡,相貌則是愚癡相。佛的肉眼見色,要遠遠殊勝於眾生無量倍,佛的肉眼永遠不會出現病障,永遠不會見色扭曲。佛的肉眼見色,會見到極微細處,甚至如細菌般極微細色,肉眼也沒有障礙,都能看得清楚,不會像人類一樣,還要用顯微鏡和放大鏡,佛的肉眼完全能夠代替顯微鏡和放大鏡,佛的肉眼能看見極遠處的極迥色、極略色。佛肉眼的功德,無論何人也贊不完全。    天眼,也是見色,與色塵相對,但是天眼見色沒有障礙,可以透過物質的遮障,見到極遠處的色塵,如能見到其它星體其它世界,見到一切遮障物後面的色塵,如地殼裏的物質,須彌山後的物質色法。天眼一般是指天人的眼睛,因為天人的色身比較輕微,不是像人類的色身是由粗重的四大物質組成,所以天人有神通,天人的眼睛有神通,能夠透視,能夠見極遠的其它星體的色塵。鬼神阿修羅非人之類的眾生,他們的色身也不是粗重的物質色法,而是由微細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因此見色也沒有障礙,或者障礙小一些,所以他們都有小神通。其神通大小不一,依業力的不同,而有一些差異。    人類眾生如果有天眼,一個是生來就有的果報通,一個是通過修禪定而獲得的。也依果報不同,禪定不同,天眼通就有許多差異。而佛的天眼通,要遠遠超勝於所有的天人、所有的阿羅漢、所有的辟支佛,也超過所有的諸大菩薩,能見十方世界無量諸佛國土,沒有障礙,這是諸佛三大無量數劫修行所得的殊勝果報。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釋:世尊問: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如來有慧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 世尊,如來有慧眼。世尊問: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如來有法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如來有法眼。世尊又問:須菩提,你怎麼認為, 如來有佛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如來有佛眼。    慧眼,顧名思義,是智慧之眼,是指意識心所具備的智慧。智慧又分為小乘見道的智慧,和大乘見道的智慧。小乘的慧眼,是在小乘斷我見時開始獲得的,依此智慧之眼,知小乘五陰空理,看世間一切法,都是苦的、空的、無常的,都是非我的。小乘的慧眼圓滿通達,則具備小乘的一切智:包括世俗智、法智、類智、苦諦智、集諦智、滅諦智、道諦智、知他心智、盡智、無生智。這十種智慧是四果羅漢所能具備的,知五陰世間一切法的苦諦真理、集諦真理、滅諦真理和修道真理,知一切法都是空,生而不生,也知如何滅盡自己的五陰,出離三界生死,得到解脫。    大乘菩薩的慧眼,在初明心開悟時就獲得。由於證得了不生不滅的真實心如來藏,知五陰身依真如心而有,是真如心所生,因此五陰虛幻非我。而真心本來而有,也不用出生,現前觀察真心如來藏的運作,能夠了知更多真心體性,從而獲得更多智慧。慧眼圓通之後,通達大小乘之理,見道之後所獲得的智慧具足,就進入初地,獲得法眼。有法眼的地上菩薩,能夠現觀世間一切六塵萬法,都是由真心如來藏而生,除此如來藏,沒有一法能夠獨立存在,沒有一法有其自體性,全部是如來藏性。    無論眼根所對的一切色法,無論耳根所對的一切聲法,無論鼻根所對的一切香法,無論舌根所對的一切味法,無論身根所對的一切觸法,無論意根所對的一切六塵法,都是由如來藏所生,沒有例外,這是有法眼菩薩的現觀智慧境界,知心外無有少法可得,心外無一法存在。    法眼圓通之後,轉識成智,大圓鏡智現前,圓滿佛道功德,成就一切種智,就具有了佛眼。佛眼能夠徹見一切法的實質,了一切法的實相,見一切法都是真如,見一切眾生也都是真如。世出世間,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曉,無一法不見,毫無障礙。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所有心行,無一遺漏,無一差池,無一錯謬,心得無礙。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釋:世尊說: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比如說恒河當中的所有沙子,佛是否也同樣稱作沙子呢?須菩提回答說:是這樣的,世尊,如來也把這些沙子叫作沙子。世尊說:須菩提,你怎麼想的呢?就像一條恒河中的所有沙子,又有像這些沙子一樣多的恒河,然後這樣多的恒河裏的所有沙子的數量,佛國土就是這樣的多,那麼這麼多的佛國土,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那簡直是太多了。就像一條恒河裏的沙子,就已經數不清了,何況像沙子一樣多的所有恒河裏的所有沙子,那簡直不能數,也不能想象了,佛國土就是這樣的多,那麼佛國土也是不可想象的。    原文: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釋:世尊告訴須菩提,在這麼多的佛國土中的所有一切眾生,他們的種種心,如來全部都知道,毫無遺漏。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來說所有這些眾生的種種的心,都不是真正的什麼心,只是名字,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心,只不過是給這些心取個假名,叫作心罷了。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這些所謂的心,都是生滅變異無常的。能夠過去的心,那就不可得,因為過去的已經消失了;現在的心,還在念念遷流變化,也把捉不了,也是不可得的;未來的心,還沒有出現,更是不可得的。不可得的、把捉不了的心,就不是真實的心,只是一個幻化的假相。    為什麼說眾生的種種心,如來都知道呢?這裏的如來,一個是指有五蘊身的如來,包括報身佛和應化身佛;另一個是指無五蘊身的法身佛如來。應化身佛,三大無量數劫修行,成就了一切種智,神通道力圓滿無礙。其智慧能夠徹見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眾生的所有心行,所有眾生的心念一時全部了知,哪裏眾生的因緣成熟,就會應化在哪裏,宣傳法教,度脫眾生。另一個法身佛如來,能夠了眾生的心行,七識心的現行運作過程當中的心行,如來藏都知道,然後才能配合七識生起現行,繼續運作。因此說眾生種種心是指妄心七識,不是指金剛心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只有一種,沒有種種。    如來藏了眾生的心行,以了別第七識意根的心行為主。六識在了別六塵萬法當中所了別和思維的內容,都要傳遞給意根,意根依此,生起作意等等心所法,再做自己的思量和抉擇,如來藏就會了別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意根的所有抉擇和打算,如來藏都能了知到,於是就會隨順意根的抉擇,生起六識心的身口意行。所以如來藏了意根的心行,就能讓六識的身口意行按照意根的抉擇來現行,意根思量的內容也就是六識所了別的內容,所以如來藏了別意根的心行,也就等於了六識的心行。如來藏也了別眾生的業種,了別之後,就會輸出業種,也就知道眾生會現起什麼心行出來。    而這些七識心,其實沒有七識心,表面看是有,有是假有,眾生妄見、妄知,實際都是如來藏心。如來藏輸送出識種子所形成的七識心,實質還是如來藏心,眾生妄見有七識心,實質就是如來藏。都是如來藏自己在自己變現的幻化境界當中玩鬧著,所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這裏的非心,不是指如來藏,是指七識心,意思是說,沒有真正的真實的七識妄心,都是第八識如來藏,假名為諸心,假名為七識。    後邊又補充說了三心,前後一致,都是指七識妄心。七識妄心了不可得,因為都不是實法,是幻化的、生滅的,所以才說不可得。過去未來現在的三種心,主要指六識心,以意識為主的心,意根則沒有過去未來和現在之分。這些心都抓不住,留不住,刹那生滅,念念不停留,才說這些心是不可得的,也確實得不到。              第二十一章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對於這樣的事你怎麼想呢?如果有人把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都拿出來布施,這個人因為這樣布施的因緣,他所能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回答說:是很多的,世尊,這個人以這樣布施為因為緣,將來的果報就是所得的福德,是極多的。世尊對須菩提說,如果眾生所獲得的福德有其真實性的話,我就不說他所獲得的福德非常多了,因為福德並沒有真實性,沒有實質,沒有自體性,所以我才說此人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所獲得的福德非常的多。    為什麼世尊說福德沒有真實性呢?套用世尊的語言說:所謂的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福德屬於世俗法,沒有自性,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我們看看福德是以什麼形式表現出來的。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錢財屬於物,是色法,無畏布施屬於心法,是意識心的精神世界,不出六塵境界。當眾生布施修福的時候,是五陰把屬於自己所擁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布施給對方五陰受用。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屬於世俗法,布施世俗法,其果報也是會獲得世俗法的回報,就是所說的福德。    那麼世俗法的回報,無非就是三界世間裏的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而已。具體表現為:名聲、權利、地位、眷屬、錢財、色身的受用、健康、長壽等等這些世俗法福德。這些世俗法一個是享用完,福德就消失,享受一點,福德就消失一點,最終都享用完,福德就消失殆盡。所以世俗福德有受用了盡的時候,那麼眾生所擁有、所受用的福德就是生滅性的,那就不真實。真實的永遠受用不完,猶如佛的福德永遠受用不完,因為那不僅僅是世俗世間裏的福德。    世俗法中福德的非真實性,再從另一方面來說,所有的福德,都是因緣所生法,布施是獲福果的因,而且這個所謂的因裏,主要還有如來藏的真正的因存在。布施作因時,如來藏現起五陰身具體實行布施的行為造作,同時如來藏收藏布施的業種。之後,如來藏再依賴各種緣,比如此人發財要有發財的緣現前,得權勢要有得權勢的緣現前,得眷屬要有得眷屬的緣現前,得長壽要有長壽的緣現前,得名聲要有得名聲的緣現前。這樣緣具足現起時,如來藏輸出業種,此人就會獲得相應的福德果報。    這些果報,也是如來藏配合現起的五陰身得,五陰身受用。每一個微細的環節,都有如來藏的協助,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虛妄不實。那麼總體來說布施的所有行為,得福德的所有過程,這些因與果,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和現起的,因此全部是虛妄的,不真實。也因於此,佛說眾生修福布施,所得的福德多,虛妄法才有多與少的數量之說;實相法中,沒有數量,沒有多少,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方圓……這些福德表面看似有,有是假有,恍人眼目罷了,其實質都是如來藏。    那麼法布施,所得的福德,有沒有實?是不是福德性?能不能受用完呢?法布施得什麼福德呢?法布施所得的福德,包括兩方面,一個是會獲得世俗法當中的福德,獲得殊勝的色聲香味觸法,另一個是會獲得出世間法的福德。而出世間法的福德,會不斷地積累起來,直至成佛,福德永遠不會消失,也受用不完。法布施,能夠獲得出世間的智慧,證得出世間的如來藏實相法,從而智慧不斷得到增進,地地增上,終究能夠圓滿菩提果。所以,法布施所得的福德,有很大一部分具有福德性,有真實性,遠遠要殊勝於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              第二十二章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如果眾生想要見真正的佛,是不是應該要見完完全全的具足身相的有相佛呢?是否是以身相來見佛呢?須菩提回答說:不是的,世尊,想要見真正的如來,不應該以具足色身相來見如來,應該見真實的如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按照您所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假名為具足色身。    世尊又接著說: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如果眾生要見如來,是否應該要見具足一切相的如來呢?見具足一切相的如來,能見到真實的如來嗎?須菩提回答說:不能,世尊,眾生見如來,不應該以具足諸相來見如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按照您所說,具足諸相,即非具足諸相,只是假名為具足諸相。 既然具足諸相只是假名字,沒有實體,那就不能見到真正的如來。    眾生由於習慣於著相,總是在各種有為法相上來分別如來,不知真正的如來無相。世尊慈憫於眾生,與須菩提對答,開示眾生真佛無相,不應該執著有一切相的如來。這樣就會只見相,不見真正的如來。真正的如來,離開一切的色法,離開一切的相,無形無相,才是真如來。    如來分為有色身相的如來,和無色身相的如來,無色身相的如來,是法身佛,是真正的如來,因為祂是萬法的起源,永永遠遠不變異,不生滅,真真實實,長存永在。祂能變化出來無邊無量的有色身相的如來,所有有色身相的如來,既然都是由無相的法身如來所幻化出來的,幻生就能幻滅,那就不是真真正正的真實的如來。    所以世尊問須菩提,想見真正的如來,是否一定要見具足一切色身相的如來,以色身相見如來,是否能見到如來,須菩提即知佛意,馬上回答說不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這樣呢?因為具足了色身的相,不是真實的相,也並不是有個真正的具足了色身的相存在,這些相都是幻化的,只是給這種幻化相取個假名字罷了。    所有色身的相,身相都具足存在的色身相,是沒有一點點色身相的法身如來所幻化出來的,表面看是有,祂也有五蘊的各種活動。可是表面看似有的相和五蘊活動並不真實,都是幻化的假相,是空相。有是假有,五蘊活動也是幻現的假相,虛幻而已,其實質都是法身如來,只是依五蘊身的表相,為這些虛幻的現象取個假名字,方便眾生辨別和稱呼,方便眾生恭敬和供養,方便眾生布施和修福。    世尊又繼續問須菩提,眾生想要見真實的如來,是否要以具足所有法相而見如來呢。須菩提即知世尊意,馬上回答說不是,不應該以具足一切諸相的如來而見,不應該認為具足諸相的如來才是真正的如來,不應該著於一切虛幻的色相。具足諸相的如來,一定是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如來,那就是有相的如來。    這些都是世尊三大無量數劫修行所得的果報,而所有的相,都是無相的法身如來,依據各種緣而變幻出來的,有生即有滅,因此有三十二相的就不是真實的如來,而三十二相也不是真實的相。這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表面看好像是有,其實只是個名字。都是法身如來所變現,實質就是法身如來,只是為了眾生方便識別、恭敬、供養而取個假名而已。    那麼,在具足色身相、具足三十二相、具足八十種好的如來那裏,是否能夠見到不具足色身相、不具足三十二相、不具足八十種好的真如來呢?這是一定的,否則如來色身相就不會現起,三十二相就不會現起,更不會具足。大家會問:在具足色身相的五蘊裏,哪個是真如來呢?要覓真如來,且聽偈言:五蘊身中龍隱身,龍雖隱身常鳴吼。欲在五蘊覓真龍,六個洞口聽龍吼。龍常出沒六洞口,眾生著相不識龍。欲要識龍除色相,除去色相真龍現。              第二十三章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原文: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不要說如來有這樣的念頭:如來要為眾生說法,廣利眾生。如來沒有要為眾生說法的念頭和想法。須菩提,你一定不要這樣認為,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告訴你不要有這樣的觀念、不要認為如來想要說法呢?因為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法可說,或者說如來已經說了法,那就是謗佛,此人並沒有真正的理解我所說的法教。    既然如來是大慈大悲,為什麼世尊不允許須菩提認為,如來有要說法度眾生的念頭呢?如來為什麼沒有說法度眾生的念頭呢?如來分為三身如來,那我們就要把三身如來分開來講,正確理解三身如來各自的德能和功用,就會知道如來為什麼沒有說法度眾生的念頭。三身如來分別是: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和化身如來。其中法身如來,是真如心體和理體無垢識,祂無形無相,沒有五蘊身相,沒有三十二相,卻含藏萬法。而報身如來和應化身如來,卻都有五蘊身相,有三十二相,這些身相都是由法身如來變化而來。    那麼如來要說法,就得利用五蘊身來說法,沒有五蘊身就不能說法。有五蘊身有六識心,才能有說法的念頭,沒有五蘊身和六識心,就沒有想說法的念頭。法身如來既然沒有五蘊身,祂就不能說法,沒有說法的道具之故。如果有人說法身如來也說法了,而且還說了三藏十二部經,那就是謗佛。因為真如心體沒有口,沒有舌,也不對應法塵,那該如何說法呢?既然真如不能說法,還說如來說了法,那就是錯解真如體性,誹謗世尊,他就沒有如實理解世尊所說的真如體性,不解佛所說法義。    世尊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即使能說法的人,也是沒有法可說的,只是假名說法罷了。為什麼如此呢?三身如來當中,法身如來不說法,沒有五蘊道具故。只有報身如來在日日不斷地說法,度地上菩薩,應化身如來在十方世界常常說法,度化愚凡眾生和諸大菩薩。報身佛和應化身佛,雖然能常常說法,可是也無法可說。雖然說了三藏十二部經,說了恒河沙數之多的佛法,但其所說法,也不是真實存在的法,是籍各種因緣而出生的假有法,緣滅即散,緣起即生,幻生幻滅,假名為法。    而說法者的五蘊,也是幻生幻滅,因緣俱而有,因緣散即滅,都不是真實法。那麼有五蘊身而說法這件事,就是虛幻不實的,假名為說法,只是給這種現象取個假名而已。既然無法可說,那麼如來也就沒有說法的念頭,也無眾生可度,如來也就沒有度眾生的念頭。況且,如來一直住在常寂光土,心常寂滅,無念無想,不念三界法,也無一法可念,無一法可想。說法度生事業,祂都不念不想,況且其它雜念,那就更不會生起了。但是祂卻不妨配合報身佛和應化身佛說法度眾,利樂有情。雖然配合,內心仍然無念無想,寂靜無為。    原文: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釋:這時候,大德智慧比丘僧須菩提對世尊說:世尊,在未來末法世,是否會有很多眾生,聽聞到這樣甚深的佛法,能夠生起信心呢?須菩提這樣擔心地請問,是因為這樣的佛法是如此地深奧難懂,破除了一切法相,很難讓眾生接受。而眾生無始劫以來又習慣於著相,常行於有中,很難於有相的淤泥中拔出來,空卻自心。如果是善根福德不夠深厚的眾生,著於世俗相,著於名字相,聽聞這樣甚深的大乘實相法,是不會生起信心的,有的人就會驚恐不安,狐疑不信。只有累生累世修集了深厚的善根福德之人,才能歡喜信受。    世尊說:須菩提,那些眾生表面看是眾生,實際不是眾生,也不能不叫作眾生。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所謂的叫作眾生的眾生,如來說他們不是真實的,不是實有眾生,是假名為眾生,只是名字罷了。世尊在此再一次破眾生相,眾生相是幻化相,非法相,非真實有。依實相心如來藏,依業緣,才能幻化出五陰身。    五陰十八界和合在一起的幻化相,我們取個假名,叫作眾生,沒有實質的自性存在,只是一個假相恍人眼目罷了,因此那些五陰身不是眾生,但也不能說不是眾生,我們就把這種假相,取名為眾生,名字已經安立好了。所有的相,都是名字,而且各有各的名字,不相混淆。五陰的虛幻相,就用眾生的名字來代表,說個眾生,說明就是五陰身這種相。因此,佛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是名眾生。一切有相的世俗法,都僅僅是個名字而已。因此這一品,叫作非說所說分。如來並沒有說法,所說的法,也非真實有說,都是幻化罷了,沒有實義。             第二十四章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原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須菩提對佛說:世尊,您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為了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即使是這樣,也是無所得的,是這樣嗎? 世尊說:確實是這樣,就像你所說的,須菩提,我雖然已經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我確實沒有得到一點點微少的法,一法也沒有得到,只是斷盡了一切無明。只有無法可得,才能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然也只是在名義上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果位也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這樣的結論,如果不是佛親口所說的,眾生就會滿腹狐疑不信,甚至要毀謗。因為眾生都是認為,佛既然是已經成佛了,一定是得到了無量無邊無數之多的法,才能成佛,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得到了,才能成佛,否則就不能成佛。即使成為菩薩,也是得到了很多的法,才能成為菩薩,否則就是凡夫。即使是凡夫,也是不斷地在得失之間搖擺,非是一法都不得。    眾生知佛、知菩薩、知自己都是在哪些方面有所得呢?當然眾生都是在相上知道佛有所得,知道菩薩們有所得,知道凡夫眾生的得與失。那麼眾生知道成佛了在相上都得到了什麼法呢?首先從佛的色身上看,成佛時,佛得到了圓滿的報身、應身和無量無數的化身,得到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妙相身,因而,佛才能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眾生說法。    在國土上,佛得到了無數清淨莊嚴的勝妙佛國土,並且有無量無邊之多的弟子隨從修學。佛三大無量劫的辛苦修行,修得了無量三昧,獲得了無量的神通道力,能降伏所有的天魔外道。最主要的是,佛得到了一切種智,獲得了最勝妙的大智慧,世出世間法,無一法而不了知,因此而能隨自意隨時為眾生講述三藏十二部經典,講述出全部佛法。    佛所得到的這些法和功德,都是最粗略而說,細說百大劫也說不盡。然而,這些功德,這些法,佛在當凡夫時,並不具備,都是從凡夫位時開始起修,一點一滴地逐漸獲得的。那就是說,佛得的這些法和功德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不具足到圓滿具足。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這些法,從無到有,是生;生則不是本來而有,不是本來而有,就是幻化的,幻化則不實。既然是幻化不實,那麼就不能真實得到。就像火爐得冰,了不可得;就像虛空中花,了不可得;就像夏日陽炎,了不可得;就像夢中物,了不可得;就像石女之子,了不可得;就像水中泡沫,了不可得……    這些法相,在相上都可了知到,都有相貌。但是這些相是從哪裏來的呢?都是從佛的實相心無垢識當中而來,都由無垢識所變現和幻化出來的。佛三大無量劫的修行,其功德一點一滴地都存在佛的因地心如來藏當中,毫無遺漏,無量功德都作為種子存下來了。因緣成熟時,其果報就會不斷地顯現出來,顯現出來的都是相,由如來藏變現出來,那麼這些相就都是虛妄的、生滅的、幻化的,不是實法。實法只有一個如來藏,不生不滅,或者叫作佛的無垢識,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其餘一切,都不真,都由真所幻化和顯現。    再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虛妄的法相,是由誰得呢?我們來看看,佛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佛也是由身心兩部分組成,佛身也為四大合成,雖然有無量相好,也是無覺無知,緣盡,四大散壞,色身即消失。色身自身尚且不自在,況能從外得法,且也不是心,如何能得法?佛心有八:大圓鏡智(第八識)、平等性智(第七識)、妙觀察智(第六識)、成所作智(前五識)。佛的大圓鏡智第八識,是一個無所得的心,一切法都不得,因為自身本自具足一切法,絲毫不欠少什麼,一切法都是由自身所生出,都由自身而來,那祂就不會自己再得自己;而且本來也都是屬於自己的,還得個什麼呢?    佛的七識心,雖然是有所得的心,然而佛的七識心已經達到純無為了,內心已經空空淨淨,不會再貪得任何一個法,也不覺自心有所得什麼法。況且,佛的七識心,雖然已轉換成智,種子徹底清淨,沒有一絲無明,但是,也仍然是由佛的無垢識,流注識種子而生成,因此是虛幻的,有生滅性;有生滅,那就是不自在法。那麼七識自身尚且不自在不可得,況且還能得其他的法。佛的七識心,如果認為有法可得,心就不空淨,心不空淨,還不能成佛,因此佛的七識心也不得一切法。    佛雖然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得了無量殊勝的妙法,於法,也實在是無所得的。對於成就佛道這一法,中間過程以及結果,都是由佛的如來藏無垢識來圓滿成就一切法,每一法都是由如來藏無垢識配合七識所幻現出來的,都由如來藏無垢識所成就,都是如來藏性,本非實有。所以就把成就佛道這一法,取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是一個名字,實質是無垢識所幻化的。    總而言之,佛是因為無所得而成佛,一法也不得才能成佛,如果認為有一法可得就不能成佛。為什麼這樣說呢?佛是以大智慧無上智慧而成佛的,佛的智慧是如何得到的呢?佛從凡夫起修,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逐漸的破盡了所有的無明,每破除一種無明,就顯示出一種明,心地的黑暗消失一部分,就出現一部分光明,這光明就是智慧。所有的無明滅盡,一切種智就出現,所以佛的無上智慧無等等智慧,不是獲得的,也不是得到的,是滅盡無明顯現出來的,也就是說成佛不是得到了什麼法,而是一法也不得,去除了所有的遮障,心地光明就自然的顯現出來了。所以我們每個人學佛修行,目的就是要破除無明,而不是非要得到什麼,有所得的心,就是無明,就是遮障,智慧不會出現。              第二十五章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原文: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世尊又接續為須菩提講解說:複次,須菩提,凡是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並沒有高下之差別,證得如此的境界,就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得成了無上佛道。    是法,就是指三界世間所有一切法,凡是稱作法的,凡是存在的所有法相,點滴不漏,都是平等一如,沒有高下,沒有差別,全體即真如。站在真如之理體上來觀察,一切法相,都是平等的真心理體,無有二相。證得如此之大智慧,假名為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佛在成道之時,佛的第七識已經徹徹底底的轉變成了平等性智,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認知,已經達到究竟徹底的平等,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平等心智。首先以佛的最究竟無上的第六識妙觀察智來說,觀察三界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基於實相心體真如的運作,而產生出來的一切法相,其實質都是本體真如。    就如黃金打造出的所有黃金制品,包括所有的裝飾品,所有的日用器皿,以及各種人物畫像,凡是所有黃金打造成的物品,其本質都是黃金,沒有他物。不管是黃金裝飾品也好,還是黃金塑造的各種人物畫像也好,都是黃金,都可以當作黃金來使用和流通。若有人,不見黃金,只見物品的相貌,此人即是著假相不識貨之人。不知真金之可貴,棄金而取假相,此人名為無智之人。世間凡夫也如是,只見世間一切虛妄相,不見虛妄相的實質,執著名相,不識本質。因此愚癡著相,而在六道生死輪回不盡,苦痛不已,甚為可憫。    佛的妙觀察智,不僅見一切法都是真如,而且能夠現觀,真如是如何流注心體當中的種子,成就了三界世間的一切萬法之相。因此,佛的第七識平等性智,能夠平等對待三界世間所有眾生,無有分別其高低貴賤之差別相。佛平等看待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是因地佛,未來時日,都會圓滿成就果地覺。因此佛對眾生生起無緣大慈,廣利有情,只要眾生根熟,不管眾生是善是惡,都會平等施與法食,度其得道解脫。    原文: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世尊說:眾生內心當中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心行,來修行世出世間一切的善法,就會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在金剛經開篇不久,就給眾生破了四相,只有破四相之菩薩,才能與金剛般若之理體相應,才能與諸法實相相應,才能與真如相應,最終就會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應。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一直在執著於四相,不與空性理體相應,因此為了四相,廣造無量無邊的惡業,積劫沉沒於生死業海中,受苦無量,無得出期,根源就在於執著四相之病。世尊大慈,為挖眾生著相、執相之病根,巧設種種方便,來破除眾生的四相,以無四相,就能出離生死大火坑。    為什麼無四相就能出離生死大火坑呢?從小乘法的角度來講,眾生只要能破除我相,就會出離三惡道,當修到能夠斷除對自我五陰身以及對三界世間法的執著的時候,就有能力出離六道生死輪回,這樣就出離了分段生死的火坑,暫時得到休歇。當眾生繼續往菩薩道和佛道進修之後,就會逐漸破除種種法執,斷除種種變異生死,證得涅槃真淨,從此了無生死,生死的大火坑,才真正徹底地出離了。    而進入菩薩道和佛道的起點,就是要證得本來就無四相的金剛般若真如心體。依此無四相的理體起修,內心轉轉清淨,就會破除世間一切的有為法相,連真如之相也不執,內心空淨極空淨,無餘一絲法相的存在和執著,這樣才能與真如心體徹徹底底的相應,最終就會圓滿成就佛道,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世尊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與真如體性相應,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原文: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釋:世尊又對須菩提說:須菩提,我所說的善法,和眾生們所認可的善法,如來說也非善法,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善和法,都是一種表相罷了,因此就假名為善法。    善法分為很多種層次和內涵,有世俗間的善法,也有出世間的善法,有小善法,也有大善法,更有究竟意義上的善法。世間善法,就是五戒十善。世尊最初到娑婆世界,首先就講人天善法,讓眾生依之修行,得世間福德,這是小善。眾生得到世間福德之後,才能接續跟隨世尊修學阿含解脫道,出離三界世間苦,這是中善。繼而世尊又用二十多年時間,為眾生宣示般若之理,讓眾生依之修行,都能證得般若實相,成為真實義的菩薩,然後發起各種甚深般若智慧,這是上善。之後世尊又宣說方廣唯識甚深之義理,度化大乘菩薩們漸具甚深道種智,這是大善。最後世尊再宣講法華涅槃等一佛乘之究竟義,度化所有眾生,都進入成佛之道,修行成佛之法,以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究竟的善。    這些善法,都有相對應的法相,而這些法相,都是依無四相的無相之心體如來藏而顯現和幻化出來的。這些法相,都是如來藏依各種緣,流注出種子而成就的。表相是有,眾生可見,但是有非實有,相非真相,其本質就是真如如來藏,都是真如一真法界中物,不出真如之外。所有一切的善法相,就如黃金之器,都來自於黃金,本質都是黃金如來藏。因此就都是一個真實的法界——真如之體。那麼就把這些所有的善法假相,非是實有的法,取名為善法,名字雖為善法,實質是真如理體。             第二十六章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原文: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裏類似所有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都聚集起來,然後拿出去布施,這個福德應該是非常多的,相當的多。但是,還有一個人,他能夠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者僅僅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當中的一個四句偈子,並且為其他人講說。那麼這兩個人所獲得的福德,後者要遠遠超勝於前者,受持經典所獲得的福德比布施像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的人所得福德,多百倍百千萬億倍,乃至於多無量無數倍。其中的差距,用人間的各種計算方式也計算不出來,用人類的語言的各種譬喻,也形容不出來,二者差距是太大了。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會有十億、百億個須彌山,一個須彌山比地球大無數倍,而地球上就有無數大小山丘以及廣闊無邊的土地。如果一個人,僅僅能夠布施一座小山丘的七寶,那個福德就已經沒法計算了,何況布施整個地球的七寶,何況布施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更何況布施十億百億個與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此人所獲得的那個福德,無數臺電腦也算不清楚。這麼大的福德,佛說都不算大,遠遠沒有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福德大,而且比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福德相差極大,不可比擬,也不可數說。即使受持讀誦金剛經中的一個四句偈子,其人所得的福德,也遠遠比布施如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裏所有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的福德,要多數不清的倍數,那麼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福德該有多大呢?    以前講過,真正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或者是經裏面四句偈子的人,都是真正明心證悟般若實相的人,才有能力受和持金剛經,才真正的會讀會誦金剛經,才知道如何讀金剛經,如何誦金剛經。金剛經全部是講述般若實相心的智慧功德,其理甚深又甚深。    找到金剛心,證悟如來藏以後,才能讀懂如來藏法,才能誦出如來藏裏的內涵,才能接受如來藏所有的法義,才能逐漸按照如來藏之理去行持,從而改變七識妄心的所有心行。從此以後,七識妄心的煩惱會漸漸消除,煩惱習氣會漸漸減淡,無明會漸漸薄弱。依如來藏而修行,就會了知更多甚深法義,以及如來藏裏的所有種子內涵,這樣塵沙無明惑就會越來越少,以至最後全部滅盡。    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福德之大,確實難以述說和描述,僅舉其中一小部分例證來說其中大概,大家就能曉了其福德的廣大無邊性,不可思議性了。比如說,菩薩證悟般若實相以後,依如來藏而修出了四禪八定,就會有百、千、萬、億個意生身,以此來利樂無數眾生,超出生死輪回苦。這個福德,真是無價的,無有比擬的,沒辦法計算,其福德永永遠遠也受用不盡,而且會無限量的增多。    而布施大千世界須彌山的福德,雖然也是極大,不可算數,但是還是有限的,能夠被消耗殆盡。這個福德也不能抵消惡業,也許還會因為無明,享福之時就會利用福德造作大惡業,那就會隨著惡業,而去受惡報。造作惡業之時,其福德也會損減消耗,最後福德就會以各種方式,享用殆盡。而菩薩讀誦受持金剛經的福德,不但不能損減,還會增加,福德集聚的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隨著菩薩智慧的不斷增長,其福德就會無數倍的增加。當菩薩修到八地菩薩的果位時,菩薩只要心一作意,就能變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裏面充滿了七寶,比須彌山還要多無數倍,菩薩都會布施給眾生,那個福德更是無法計算。菩薩還會變出更多的眾生所需要的各種物質生活資具,來布施利樂於眾生,這個福德也是無法計算。再加上菩薩分身無數,到十方世界去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那個福德,就不用再計算了,因為根本沒辦法計算,也不可想象,不可思議。    這才是八地菩薩所獲得的福德,或者是八地以前的菩薩所獲得的福德,這些福德都無法計算。那麼菩薩再修到等覺菩薩的果位,一百劫當中,菩薩變現無數大身眾生,供無量眾生食用度過饑餓,所獲得的福德,更是不可想象的。再修到佛的果位,廣度十方世界無量眾生,所獲得的那個福德,所有眾生共同計算,也算不出來,所有的言辭也表達不出來。所以世尊說,受持讀誦金剛經以及經中四句偈子的人,其福德要大於布施七寶的人的福德,無量百千萬億倍,也不止於此,二者真是無法比擬。    既然受持讀誦金剛經,會有這麼大的福德,那麼我們會不會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會不會讀誦一個四句偈子呢?如果會讀,金剛般若的密意,就都能顯現出來;如果不會讀,會不會聽呢?如果會聽,金剛般若的密意,也都能聽出來。為什麼有人不會讀呢?因為眾生都是把讀經這樣的事情,當作很平常的事來對待,以為沒有什麼呀,就是口裏冒出聲音就行了,上下嘴皮子一開一合就行了,這有什麼呀?人家會讀的人,可不是這樣認為,會讀的人,能把其中的奧秘讀出來,這是對佛最大的供養了;會讀經的人,也能把經裏的奧秘,顯露給眾生,從而開導眾生正確的知見,破除眾生的迷茫和黑暗;會讀經會誦經的人,個個都是日用處處知,不迷惑,不顛倒。    如果不會讀金剛經的人,我現在就教你們讀和誦。要這樣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一字一頓,抑揚頓挫,聲音要時高時低,音流要一會兒長,一會兒短,同時,要回光返照自己的能讀性,尋覓聲音的起落處,結結實實的給它來個大大的問號。如果這樣還是不會讀,那就要訓練自己會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想象旁邊有人就是這樣讀誦的,再想象他是如何讀出來的,他的舌頭、牙齒和嘴皮子,是如何配合的,想象他的聲音,是如何出來的,從哪裏出來的。    然後自己思維:    夢……這一切是不是夢呢?這些聲音是不是夢呢?面前讀經的人,是不是夢呢?讀經聽經這件事情,是不是夢呢?    幻……這一切事情,是不是幻呢?文字、語言、人物,能聽的心,所聽的音,都是如何幻的呢?    泡……這一切事情,是不是像水泡一樣呢?從哪裏冒出來的?泡滅,又滅到哪裏去了呢?    影……這一切事情,是不是影子呢?如何幻化出的影子呢?是誰幻化出來的影子呢?怎樣抓住那個幻化影子的主人呢?    等自己的前行基礎工作都做好了,水到渠成時,自然會揭穿謎底,真相大白,找到那個金剛般若實相心,證悟如來藏。從此以後,就真正地會讀誦金剛經了,也就會受持金剛經了,那就好極了!              第二十七章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對於如來度眾生這件事,你怎麼想呢?是否認為如來一心念著、想著我要度眾生呢?你們不要有這樣的觀念,認為如來有度眾生的念頭。須菩提,你們心裏不要這麼想,不要說如來念念想著度眾生。為什麼不讓你們這樣想呢?因為實際理地,確實沒有眾生如來可去度化的。如來如果真認為有眾生可度的話,如來心裏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這些相,如來也就不成其為如來了。    法身如來,無相,無念,無所念,祂從來不會念著眾生,也不會度眾生,也不知道什麼叫作眾生,心中也不起念想,因此法身佛不念眾生,也不度眾生。為什麼呢?因為法身佛無道具,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眼不見眾生相;無耳不聽眾生音;無身不面對眾生;無口,不能為眾生說法;無意,不緣念眾生。因此,度眾生這件事,法身佛就無能為力。    但是報身佛和應化身佛要度眾生時,還真得有法身佛來幫助不可。需要法身佛把佛國土現出來,把地點環境現出來,把眾生相現出來,把佛法現出來,把度眾生的所有道具和資糧都准備好。所有一切法,法身佛都必須要布施出來,報身佛和應身佛、化身佛,才能度眾生,缺少一樣,都不能度眾生。由此看來,度生事業,是因緣所生法,需要真佛和假佛共同合作才能完成,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既然應化身佛度眾生,法身佛必須把眾生相變現出來,才能度化,那麼這些眾生,是實有的嗎?當然不是。世尊說:實無眾生如來度者。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實無眾生,就是確實沒有眾生,因為佛所度的眾生,是法身佛變現出來的,法身必須要先顯現出來,應化身佛才能度化。    那麼法身佛把眾生是顯現在應化身面前,還是顯現在應化身的心中呢?當然是顯現在應化身佛的心中,眾生是佛心中的眾生,佛也是眾生心中的佛,心外無法。因為心外無法,面前即心中,心中即面前,都是幻化出來的假相,依緣而起,緣散即滅。而眾生自己原本的五蘊身,也是自己的如來藏,依各種業緣而化現出來的,也非實有,緣滅也散。    所以在如來的心裏,是沒有眾生可度化的,雖然如來度化了無量又無量多的幻化眾生,也確實沒有真實的眾生可度,心中的眾生,都是影像,如來也就沒有度化過一個眾生。如果如來心中有念,我要度眾生,那麼如來就把眾生當作實有,把眾生的幻化五陰相,當作實有,那麼如來也就不能稱作是真如來,也並非是真菩薩,只能是凡夫的知見罷了。    而真正的如來,心中是無我相的,不在一切法當中做主宰,也沒有五蘊色身相,沒有覺知六塵的心相。那也就沒有人類的色相,沒有眾生相,同樣也沒有壽者相,因為如來無始無終,沒有斷滅過,沒有終止過,祂的壽命是無限綿長的,所以如來沒有四相。而在報身佛和應化身佛的心中,也沒有四相,內心已經徹底無任何法相,空淨極空淨,舍棄了一切法,才成就了究竟圓滿的佛。    原文: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釋:世尊接著對須菩提說:如來所說的有我,並不是真的有個我,可是凡夫們卻都以為有個我,以為這個我的五陰活動是這樣的真實。須菩提,所謂的凡夫眾生,如來說,也不是有個真實的凡夫眾生,只是假名為凡夫罷了。    每尊佛在為眾生講法時,有時口裏也說我如何如何,來敘述事情,其實這是諸佛的方便說法,如果不說我字,眾生就不知道世尊在說什麼,也沒法正確理解 世尊所講的內容。所以諸佛口中說我,是為了與眾生交流方便,教化方便,讓眾生能夠很好地理解自己所講的內容。諸佛雖然口中說我,內心卻是完完全全的無我,從不把自己的五蘊當作我,也不執著自己的無垢識和佛性,所以諸佛如來,都是徹底無我的。    凡夫眾生心裏都認為有個我,認為我是真實的。他們普遍認為,色身我是真實的,身體的五官、骨骼、肌肉、皮膚、內髒,身體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有真實的功能利用,這就是我,或者是我所有的,於是就會生起貪戀和執著,不容他人侵犯。凡夫眾生認為,在色身上生起的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的六識功能作用,是真實的,就是我,或者是我所有的,於是就會生起貪戀和執著,不容忽視。    凡夫認為,在色身上生起的六識的各種覺受,是真實的,就是我,或者是我所有的。於是就牢牢地抓取,追求感官的各種覺受刺激,一旦遇到違緣,內心就會非常痛苦和嗔恨。凡夫們認為,在色身上生起的各種了知性,思惟分析判斷推理的功能作用,就是我,就是我所有的。於是也就會生起貪戀和執著,時刻不肯休歇自己的心念,時刻都想感知一切法。    凡夫們認為,在色身上生起的各種觸覺,是真實的,就是我,或者是我所有的,於是就會貪執各種觸塵,講究活得舒適自在,講究享受,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凡夫們認為,在色身上生起的各種行為造作,是真實的,就是我,或者是我所有的。於是就會不斷奔波勞碌,營造一切事業,不斷地造作身口意行,不肯休歇。    凡夫眾生無始劫以來,就是這樣的錯會、誤會,就是這樣的不斷執取,辛苦奔波於六道,不知疲憊,真是可憐憫者。如來憐憫眾生的愚癡和苦痛,出世為眾生宣說,五陰之一切法本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五陰依緣而起,生滅變異,作用雖有,幻化不實。就比如,沙土與水,合成為泥,用泥捏成五陰色身,咒力作用於泥身,於是泥人就有種種行為造作,愚癡凡夫不知此理,執取泥人假相,不知泥人不是人。智者即知,不取泥人假相,而只認取泥和用泥。    世尊又說,執取五陰為我的凡夫,也不是真實有的凡夫,而是幻化而有的五陰相,本質為空。只是為了語言交流,取個假名,假名為凡夫,其本質也是其人的如來藏。用金作器,器器皆金;用泥捏人,人人皆泥;如來藏幻化一切法,一切法皆為如來藏,名為一真法界,旁無他物。若人見一切法實有,名為病眼,若人見一切皆真如,名為慧眼、法眼和佛眼,皆是大智慧之眼。    凡夫眾生認為五陰是我,是我所有的。這個我,是指誰呢?這個我是指第七識意根,第七識把什麼都當作我和我所有的,貪得無厭。實際上,第七識是錯會、誤會了,祂不知道這些都不是祂自己,都不是祂自己的功能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第八識的功能作用,其中還有六識的功能作用;而六識的功能作用,實質也就是第八識的功能作用。明心開悟以後,第七識意根就會醒悟過來,知道原來這些都不是我,到入地以後,就會對一些法開始放手了,不再執取和抓取五陰世間了。              第二十八章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怎麼認為,眾生觀如來,是否要從佛的三十二相上來觀如來呢?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回答說:是的,是這樣,眾生就是以佛的三十二相來觀如來。如果有三十二相的就是如來,沒有三十二相的,就不是如來。    世尊慈悲,在這裏不僅再一次地為眾生破相,而且又舉示給眾生無相的如來,這樣眾生參禪,就不會再去覓相錯會。前文已經說過,真正的如來,法身如來沒有任何一個相,三大無量劫修行,修出的三十二相,是報身佛得,應化身佛得,法身佛還是空無一相,不得一法。因為金剛經全文都是講無相的金剛心如來藏,講眾生未來的法身,世尊自始至終都在開示眾生,如何證得無相的法身,所以世尊也就處處講解無相的法身如來,指引眾生悟入諸法實相。    世尊從開篇伊始,就一直不斷地為眾生破相,以便眾生都能趣向於無一切相的法身如來,與實相心法身如來相應,通過參禪明得自己一絲不掛的主人翁,從而找到回家的路,得個安歇處。世尊故意問須菩提,見真佛,是否從三十二相上來見,須菩提也故意回答說,眾生確實都是在三十二相上見如來,於是引起世尊具體講解,為什麼不能在三十二相上見如來,為什麼三十二相不是真實的相,不與法身如來相應。    世尊說:須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的話,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他也就是如來了。事實上,他是不是如來呢?在這裏世尊具體解釋說,有三十二相的不是真如來,三十二妙相是通過修福所獲得的,轉輪聖王福德極大,也有三十二相,卻離佛甚遠;乃至魔王波旬也能變出三十二相,冒充釋迦佛;八地以上的菩薩,也可以變現出三十二相,也可以以佛身度眾生。所以眾生要想明得真心而成佛,必須要見真佛法身如來,而真如來卻沒有三十二相,有三十二相的就不是真佛真如來。    須菩提對世尊說:正如我對世尊您所說法義的理解,眾生不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因為還沒有成佛的人,如果修出大福德,也有三十二相,這樣就容易錯會,以至於認假為真,不得菩提。這時須菩提聽佛解說,假裝醒悟過來,知道了不應該以三十二觀如來,不應以三十二相尋覓如來,其實須菩提對此理早已明了,只是故意引起世尊進一步破相。佛與弟子默契配合作戲,以此來度眾生。    原文: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釋:世尊聽須菩提如此說,就說了一個偈子:如果以色相來見我如來的話,如果以聲音來尋求於我如來的話,這個人就是行在邪道上,沒有走在正路上,那就不能見到真實的如來。    這是金剛經裏有名的四句偈子,指示我們要證悟法身如來,就要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不要以色聲香味觸法相而見如來,如來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那麼見如來就不能用眼見和耳聞,眼見的是色相,不是如來;耳聽的是聲音相,不是如來。這些相都與如來相違背,必須舍棄這些相,排除這些相,才能見到真實的如來。所謂的舍棄和排除,不是說把這些相都消滅掉,而是說要擦亮心眼,不要認這些相為真,並且要在這些假相當中,識得那顆真實而寶貴的明珠——如來藏。這才是走正路,才能見如來,才能成佛道。    那到底要如何見如來呢?諸位且看我揮手招呼大家:快到經堂誦經來!大家見我揮手時,切莫著我五指山的虛相,切莫著我五蘊之行相,撇開這些五蘊的幻相,在這些幻相裏,尋覓那個不是幻,且也沒有相的摩尼寶珠。祂定在五蘊山中上上下下、出出進進、來來回回,雖然如此,祂卻是如如又不動,並沒有上上下下的相,沒有出出進進的相,沒有來來回回的相,祂不上不下,不出不進,不來不回。祂在五蘊山中忙裏忙外,已經無量劫了,沒有停息過,卻從來不覺忙和累,如來又如去。祂好像來了,也好像去了,其實祂不來也不去,本自如如。那要如何見到如來呢?再看我揮手:來,來,來,誦經來!    這裏沒有五蘊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凡夫相,沒有菩薩相,沒有三十二相,沒有色相,沒有聲音相,沒有六塵相,排除這些相,就是如來相。大家睜大眼睛,在這些幻相當中仔細尋找吧!             第二十九章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原文: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世尊又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如果心裏有這樣的念想,認為如來不是以具足了所有相好的緣故,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趕快把這個念頭熄滅。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念頭,認為如來不是以具足了無量的相好莊嚴,而得成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正是以具足了無量的相好莊嚴,才得成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眾生因為智慧淺薄,不能圓融看待和理解一切法,其知見就會偏狹和有缺漏。因此眾生一見世尊破了四相,破了色聲香味觸法相,又破了如來的三十二相,有些人就會認為,如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好像可以不具足所有相而就能得成菩提,成就佛道;那些相可有可無,無關緊要,不具足相好也能成佛;不圓滿所有的功德,也能成佛;或者認為成佛不是在相上成就,相不重要,可有可無;成佛不需要一切相,不需要五蘊相,不需要三十二相;佛沒有五蘊身,只是一個心。這些思想觀點,也是謗佛,類似於斷滅空的思想,貽害自己和他人,修行就不會有成就。如來必須針對這些邪見,來給與糾正,這樣才能護持思想知見不偏不倚,行於正真。    為什麼認為如來不具足所有的相好,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斷滅空的思想呢?因為有這樣的思想觀念,就會忽視或者否定了有實相心如來藏的存在和起用,否定了如來藏的功能作用的實有,就是斷滅論。每一位菩薩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所修行的每一個善業,都作為種子存在如來藏裏,因緣具足時,就會次第得到大大小小的善業果報,直至成佛,果報也不盡,而且果報越來越殊勝。這些果報就包括了菩薩的色身五蘊相的莊嚴和相好;包括了菩薩所生存的環境,所居住的佛國土;包括了菩薩座下所有的弟子和親眷;包括了菩薩的所有三昧和無量神通;最主要的是包括了菩薩的無邊智慧和德能;還有菩薩的如來藏裏業種的清靜和轉變。    那麼菩薩成佛時,業種已經徹底轉變清靜無餘,無明斷盡無餘,因此八識才能轉換成四智,當四智圓明時,一切種智就現前。而佛的四智,就是佛的八個識。佛有八個識,就有五蘊,否則八個識就沒有依托之處。而佛的五蘊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因為佛三大阿僧祇劫對於善法的修行,其善業種子全部都存在如來藏裏,緣熟成佛時,種子現前,就感得了五蘊的相貌是極其莊嚴相好的,圓滿具足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與倫比,殊勝至極。    如果說佛成佛時,不是以具足的相好莊嚴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那就有極大的過患。第一,會讓眾生誤認為,佛沒有具足無量劫所修行的善業種子。而事實上,佛卻在無量劫的修行過程中,圓滿修得了所有的善業,種子都收存在佛的如來藏中,成佛時就會感應到最殊勝的相好莊嚴。    第二,會讓眾生誤會說,成佛了還沒有感應到相好莊嚴,可能是佛的如來藏沒有收存善業種子。而事實是只要有如來藏存在,就會法爾如是地收存善業種子,沒有一絲遺漏。    第三,第三,會讓眾生誤會說,佛和眾生都沒有如來藏,如來藏只是方便說,因此沒有收存佛修行過程當中的所有善業種子,所以佛成佛時,就沒有具足相好莊嚴。基於以上過失,我們應該說,佛是以具足相好故,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如果說佛成佛時,沒有感應到善業種子的果報,沒有善業種子,那就等於說佛根本就沒有如來藏。那這就是最根本的、最嚴重的邪說邪見,是根本的斷滅論思想,害人極大,應該趕快滅除這種邪見。應該確信如來藏真實存在,有真實的功能作用,能夠收存佛和菩薩無量劫所修行的善業種子,將來成佛時,這些善業種子都會現前,佛就會得到相好莊嚴的殊勝果報,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沒有如來藏,善業種子就不能被收存,成佛時善業種子也就不能現前,佛就不能具足相好,那就還不是佛,還沒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至此大家應該明白,如果說佛成就佛道時,不是以具足三十二相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是否定如來藏實有的斷滅論,會有無量的大過失。所以 世尊以勸導須菩提的方式,來間接勸導所有眾生,不要有斷滅論的思想,不要認為佛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以具足相故得成的。要這樣說,佛是以具足相故,得成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才符合佛說,契合佛法的精髓,不違背大乘實相法。    原文: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如果心裏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空,本無所有,成佛時也沒有一切法,不具足一切法相,那就趕快滅除這樣的想法,不要有這樣的思想觀念。為什麼不應該有這樣的思想觀念呢?因為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是因信受有不斷滅的實相心,才能發起成佛之心的,他就不會再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    真正發心想成佛的人,這時信位菩薩的條件已經滿足了,他就會對每個眾生都有不生不滅的真實心如來藏,已經確信不疑了;他相信十方諸佛都有真實心如來藏,並且依此如來藏修行,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相信自己也有真實心如來藏的存在,將來也能證悟如來藏,並且與諸佛一樣能夠成佛,十方世界的眾生也因為有不生不滅的金剛心如來藏,因此也都能成佛。因為他生起這樣的信心,十信位就滿足了,就進入十住位開始修行六度菩薩行。如果不相信自身有如來藏,不相信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那麼他對佛、對法、對三寶的信心還沒有滿足,十信位的修行還不具足,他就不能真正地發起成佛的道心。    十信位沒有滿足的人,還不能相信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往往認為如來藏只是一個假名詞,一個概念而已。他們認為如來藏的空,就等於如來藏不存在,如來藏這個概念是諸佛方便假說。因為他們不能正確理解佛所說義,就把佛所說的究竟了義法,都誤解為是佛的方便說、方便法。他們只是沒有公開說是佛逗眾生玩兒而已,這話一般人也不敢公開說,但實質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想法就是謗佛、謗法,把佛的所有了義究竟說法,當作是佛的不了義,不究竟之法,嚴重曲解了佛之真實義。眾生謗佛謗法的惡業普遍存在,並不奇怪,都是因為眾生曆劫修行時間太短,福德不足所致。    只要否定了如來藏的真實存在,是真實有,那就是斷滅空言論,危害極大。因為沒有如來藏,一切法都無從生起,都會斷滅,一了百了。持斷滅論的人,往往會說,一切法緣起性空,都是因緣所生,都是空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那麼既然都是空,沒有真實的如來藏法存在,那麼一切法又是從何而有呢?不能說,空的一無所有的法,能夠出生另一個空的一無所有的法,沒有這樣的道理。就像烏龜的毛,是空無之法,它不能生兔子的角這樣的空無之法,都沒有實體故。只有有實體、有自性的法,才能出生無實體無自性的法。無實體無自性的法,不能出生其它法,這是法爾如是的道理,沒有什麼好解釋的。    如果說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沒有如來藏實體法的存在,那麼眾生的五陰世間就會滅去,不再生起,也就不會有後世的出生,那就更不能修行成佛了。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有後世五陰的出生,因為沒有如來藏來存儲眾生的業種,眾生所修行的善業就會唐捐其功,種子不能集藏起來。善業種子不能集藏起來,修行就沒有用,不會產生後世善業的果報,更不能感得成佛時的更圓滿的善業果報,不會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會有佛的種種殊勝功德和利用,不會有佛的十方諸佛國土,不會有佛的莊嚴報身,不會有佛的無量應化身,不會有佛的無量神通道力,也沒有轉識成智之說,那就更不會有佛的一切種智。    為什麼說沒有實體如來藏的存在,就不能轉識成智呢?因為七識一世的修行,心行由染汙轉變清淨,清淨的業種如果不能收存,來世就仍然是染汙的,那就白白修行,沒有真實的受用,七識的染汙性沒有發生轉變。那麼到佛地時,也仍然是染汙的七識,七識業種沒有轉變,心行沒有清淨,那就不能成佛。因此沒有實體如來藏的真實存在,起其相應的功德作用,眾生就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不說如來藏只是一個假設的虛相法,沒有如來藏心體的真實存在。             第三十章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原文: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釋:這一品,世尊通過講述菩薩布施七寶所得的福德,來深細描述實相心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對於五陰修布施度所得的福德,根本就是舍受,祂並不享受一點點一絲毫,也不在意福不福,禍不禍,也不知道有福與禍。又因為如來藏沒有貪心所,不會貪著福德以及其他一切法,祂對一切法都是無欲無求,不喜不厭。菩薩悟後依止於如來藏這種體性,對於福德以及一切法,也都不會生起貪求心行,不喜也不厭,保持中道的舍受,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心行。    原文: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如果有一個菩薩,用遍滿像恒河沙一樣多的世界的七寶來作布施,如果又有一個菩薩,了知到世出世間一切法當中,都沒有一個我,因此修成了無生忍和無生法忍,那麼得忍智的菩薩所得的功德,要遠遠地殊勝於布施七寶的菩薩所得的功德。    菩薩布施七寶所得的福德, 世尊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其福德是無量無邊,不可勝數。菩薩布施,不僅有福德,其中也能生出功德。因為福德增長了,心地就能得以清淨,心性得以調柔,禪定就能得到增進,智慧就能得以增長,道業就會得到增進,自身就會得到真實的功德受用,這是菩薩財布施所得的果報。而另一位菩薩,已經修到了得忍的程度,內心深深地覺知到一切法都是無我的,因此證成了無生法忍智。    忍一切法當中都是無我,這是哪種程度的忍呢?忍,有小乘斷我見所證得的五陰無我的無生忍,有大乘法的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小乘的無生忍,分為四向四果。其中初果向的忍,雖然不是真正斷我見的忍,但是在意識上,也忍可了五陰的虛妄不實,也在努力精進地觀行,趣向於真正的斷除我見。此時就差意根對於五陰無我之理的認可,這就需要意識不斷地思惟觀行,把五陰無我的道理傳遞給意根,讓意根明了。意根一旦明了,就是真正的斷我見,這時就成為初果人。    成為初果人以後,對於五陰無我之理,還要進行深細的觀行,這個過程是意識獲得更深的無生忍智的過程,是逐漸獲得定力斷除煩惱的過程,更是意根慢慢斷除對於自我五陰執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意識和意根都需要不斷地忍,更深層次的忍,直到意根徹底斷除人我執為止,這是小乘人獲得的無生忍。    大乘的無生忍,是菩薩們證得第八識以後所獲得的,菩薩不僅要忍於五陰無我之理,更要忍於第八識如來藏的不生不滅之理,要深忍於第八識的無生;忍於第八識的空和有兩種體性;忍於第八識的不垢不淨體性;忍於第八識的所有中道體性;忍於第八識的所有方方面面的體性。然後菩薩的心就會越來越清淨,定力越來越增強,煩惱越來越輕微,智慧就會越來越深細。其自心的功德受用就會越來越廣大,菩薩的果位就會由七住位,逐漸增進到十行位、十回向位,由破初關,到重關,再到牢關,定慧都會更加深細。    然而,這也只是五陰人無我範圍內的忍,範圍還不夠廣大,忍度還不夠深邃。必須達到初地菩薩以上的無生法忍,其忍的範圍才是更廣大,其忍智才是更深廣。地上菩薩的無生法忍,是忍一切法當中都無我,這不僅是證得了人無我,同時也證得了法無我,其法無我慧、無生法忍智地地增上,越來越深妙。    因為地上菩薩能夠現觀如來藏在五蘊中的運作,能夠現觀如來藏在十八界萬法上的運作,因而深知如來藏是如何出生五蘊,如何出生十八界萬法的。菩薩會在一切法上,觀察如來藏的運作行相,知道每一個法,都是如來藏運用心所法輸出種子而生成的。沒有一個法能夠離開如來藏,而能有自身的生住異滅,都是因為有如來藏,才能生出一切法相,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暫留一段時間,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漸漸地變異,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散壞消失。離開如來藏,就沒有一個法相能出生,能停留,能變異,能滅去,因而一切法相本身就是虛妄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如空中花,了不可得,其本質都是如來藏。一切法既然都不真實,沒有自體性,都是如來藏性,當然就是無我的。    其中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只要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後天出生的,三界世間當中存在的,包括過去世的一切法、未來世的一切法以及現在世的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的一切法,這些都是無我的。具體來說,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色法包括宇宙器世間,包括眾生所需要的生存環境,主要包括了眾生的五陰色身,也就是五根、五塵和法處所攝色。    心法包括七識心和七識的心所法。總括起來說,就是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這些十八界法、十二處法、五陰法。這些法,都在一真法界如來藏裏存在、生滅、變化、起用,都是真心如來藏所出生、所變現、所執持。因為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變現的,那就是有生有滅的法,就是不自在、不自主的法,就是不能自己做主宰的法,就是無我性的法。而有我性的法,是不會生滅變異的,是能夠自我做主宰的,是能夠自我獨立存在的,是不需要他緣,就能永遠長存的,是圓滿具足一切功德利用的。    無我的法,就不具備這些性質,無我法不能自己獨立存在,需要依賴一些外緣才能存在和起用,也需要如來藏不斷地輸送種子來維持其存在和運行,否則就會滅去。所以三界世間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的,都是無我的。而出世間的如來藏法,雖然有一部分的我性,能夠自己獨立存在,不需要外緣,不用出生和滅亡,能夠自在,能夠自主。但是裏面還含藏著七識的染汙業種,這些業種是要生滅變異的,會拖累如來藏也發生轉變,使得如來藏的功德利用也受到一些影響。    因為這時的如來藏裏的種子是要受七識的熏染的,既然裏面的種子能受熏染,如來藏整體就不是不變異的,那就不是完全有我性的。從另一方面來說,如來藏本身也有自身的識種子流注,這些識種子刹那生滅變異,才能維持如來藏的存在和運轉,因此如來藏也不是完全有我性的,還是無我性的。    只有佛地的法身無垢識,才是完全有我性的,那時七識的業種生滅變異就結束了,無垢識不再受熏染,不再變異,沒有生滅的種子了;自心的識種子流注也停止,沒有刹那生滅的現象存在。因此佛地的無垢識就是完全徹底的我性,完全是我,其功德利用能夠完全得到發揮,不再受到七識染汙業種的局礙和限制,心所法由原來的五個變為二十一個,因此是完全徹底究竟的我性。    菩薩因為證得了一切法無我,能夠忍於一切法當中都無我,獲得了甚深的無生法忍智慧,其功德受用是極多極大極深的,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菩薩會以此甚深的唯識種智,漸漸進入佛地,福慧都圓滿具足,成為三界世間所尊,人天大眾之師,具足十個名號的功德利益。能夠在十方世界建立諸國土,示現成佛,廣度無量眾生。因此菩薩證得一切法無我,其無生法忍智的功德受用,要遠遠超勝於菩薩布施七寶的功德和福德,其中的差異不可比擬,無以言說。    原文: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釋:世尊又開示說:為什麼是這樣呢?須菩提,是因為諸菩薩們都不受福德的緣故。須菩提對世尊說:世尊,為什麼菩薩們都不受福德呢?世尊回答說:菩薩們所做的一切福德,都不應該貪著,因此才說菩薩不受福德。    這裏的菩薩,世尊暗指實際理地的真正的菩薩,那個真正的菩薩,不受一切受,對於一切法,都是舍受。這位真正的菩薩圓滿具足一切法,對於一切法都不貪求,因為沒有貪求,所以才無所得。菩薩的五蘊布施世界七寶的時候,其感得的福德果報是菩薩的五蘊七識得,七識來受用,真正的菩薩——如來藏並不得一分一毫,也不受用一分一毫。而菩薩的五蘊在行布施度的時候,七識也要依止於如來藏,不貪求於福德。    菩薩在布施時,其心觀行布施度三輪體空。所謂三輪體空,就是沒有真正布施的人——我,沒有接受布施的人——他,中間沒有布施的物——七寶。為什麼沒有布施的人呢?因為布施的人——五蘊,是如來藏所變生的,色身是如來藏四大種子刹那輸出形成的,就相當於如來藏這塊黃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戒指色身;七識是如來藏刹那輸出的識種子形成的,那就相當於如來藏這塊黃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項鏈七識,色身和七識合一起組成了五蘊,五蘊整體金制品就是黃金如來藏。    那麼從這裏我們就能看出,到底有沒有五蘊呢?五蘊是個什麼東西呢?五蘊全體當然就是如來藏,無有其餘。所以菩薩布施時,沒有布施的菩薩五蘊——我,同理,也沒有被布施的五蘊——他。那麼中間所布施的七寶呢?七寶也是四大構成的物質色法,是如來藏刹那輸出四大種子形成,是如來藏這塊黃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耳環等等這些七寶物,那麼七寶物到底是什麼呢?七寶物就是黃金如來藏,那就沒有真實的七寶,都是如來藏。而如來藏之體,也是性空,無有一個實質的相存在,空無一相。所以整個布施度,就是三輪體空,了不可得,菩薩根本就不必執著。    同理,菩薩所得的福德,也是空。首先菩薩的布施行,會作為業種存在如來藏裏,緣熟時,如來藏再輸出業種,實現菩薩的福德。其福德實現的形式,會以物質色法和七識心所法的形式來實現。物質色法無非是以金錢、財產、權勢、地位、家眷等等形式體現出來;而這些色法,都是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形成的,本質都是如來藏,沒有真實的物質色法,物質色法與如來藏不一不異。那就沒有真實的福報可得,都是如來藏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在享受這些物質色法的福報時,是七識的覺知心來受用,是七識的受心所來領受、感受、享受,受心所會覺得舒適、快樂、自豪、自傲、自喜。而受心所法是隨順七識而有,是七識的助伴,七識一出現,與六塵對境,就有受心所的運作。七識是如來藏輸出識種子形成的,本是如來藏,與如來藏不一不異。七識心體了不可得,那麼七識的覺受,也了不可得。所以菩薩的福德實現時,福德以及對福德的享受,都沒有實質,本質都是如來藏。    菩薩們證得此種智慧境界,也就會對福德不再貪求,不會再有心去享受福德。並且把修得的福德都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的修行就是為了早日成就佛道,不會為了世俗法的福德享受,而行布施度。這樣菩薩的修行,才能達到內心空淨,一法不著,心空及第歸,就會證得無上的佛果,圓滿菩提大道。            第三十一章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原文: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釋:所謂的威儀,是指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行來去止,迎來送往等等身口意行,有修行的人,身口意行都要端嚴而有理法,符合一定的規範。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威儀,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威儀,身份不同,威儀也不同,每個眾生的威儀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這一品,開示佛的威儀,佛的威儀與眾生有同,又有不同,畢竟佛已經修行了三大無量數劫,身口意行都已經清淨至極,完美無瑕,無一絲紕漏和瑕疵,堪為人天典範。    這一品的標題,叫作威儀寂淨分,僅僅四五個字,就把金剛經的主題和中心點,全部揭示出來,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與金剛經開頭世尊著衣、吃飯、乞食、洗足的威儀密意,遙相呼應,有理有事,理事雙全,指示予眾生身中那個金剛不壞之心,從而佛法精髓彰示無遺,度化眾生個個進入大乘實相般若第一義諦之中,開啟眾生無量的智慧寶藏。    那麼威儀寂淨到底有何密意呢?佛的八萬威儀,三千細行,著衣乞食,吃飯洗足,講經說法,度化眾生,這些身口意行,明明都是動,都是佛的行蘊所攝,本是動蕩不止、生滅變異之法,為什麼還說是寂淨呢?這裏就給大家留個懸念,自己去發心探得其中的天機,我在此不能說破。    這個懸念,就作為參禪的疑情,深深地懸在腦海裏,朝也提斯,晚也提斯,吃飯也提斯,洗足也提斯,行走坐臥都要提斯。提斯來,提斯去,有那麼一天,噗通那麼一下,心裏豁然大亮,開了天窗,疑情打破,歸家穩坐。從此每日裏悠悠然地享受自家寶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再不向外征討,不再掠奪非己之物,太平盛世從此降臨,最終登上轉輪寶座,天下唯我獨尊。善哉!善哉!何樂不為!    原文: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釋:世尊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這樣來,如來這樣去,如來這樣坐,如來這樣臥,在這些表相上見行來去止的如來,這個人就沒有真正理解,我這麼長時間以來所開示的佛法大義,因而迷於如來表相,不見真如來。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真正的如來,是沒有任何處所從其而來,沒有來處,也沒有任何處所至其而去,沒有去處。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者,是名真如來。    世尊是多麼地慈悲,為了眾生,著弊膩垢衣,屈尊來此濁惡世間,開示眾生,佛之知見,講經說法,不知疲累。世尊在此,一再地畫龍點睛,不惜口沫,眉毛已經拖地很長很長了,袈裟角在泥水裏都已經侵濕了,就為了把眾生拖出邪見泥沼,悟入佛之知見,然後與佛同見同行,再也不行曠野小路,和荒郊野嶺,險惡之處。    眾生著相的習氣早已徹入骨髓,邪見的毒刺實在難拔,無奈只有勞祂世尊不斷地破相又破相,種種譬喻言辭,開示於眾生無有一絲相狀的實相之心。但還是有極多之人,不見真實的無相如來,只見來來往往、行來去止的有相如來。然而有相的如來,其來去相、坐臥相,會不會消失滅去不見呢?來去相、坐臥相消失以後,又到哪裏見如來呢?其來去相、坐臥相,又是從哪裏來,滅到哪裏去呢?又為什麼有來有去、有坐有臥呢?有心之人,在這裏要大大地劃個問號,深深地疑著,不要放過。    如來的來相,依五蘊色身而現相,依五蘊七識心而顯現,本為五蘊中的行蘊,若無五蘊七識,也沒有來相讓眾生睹見。而這個來相,在來之前,又在何處呢?因什麼而來呢?因為這個來相是生滅法,生滅法都是因緣所生,來相有各種緣的聚集,而由因而出生,有因有緣,來相現前。眾生睹見,就會只見來相,不知來相從何而來,不知來相之因,此為迷人著相,不識真理。眾生因於著相迷理,合塵背覺,故發塵勞,世間相不斷,生死不絕。要想出離生死相,該怎麼辦呢?當然要覓起相之因,識真如之理,剔除惑業,回歸本來。    如來的去相,依五蘊而現相,依七識而顯現,本為五蘊中的行蘊,五蘊七識依因什麼而顯現呢?去之前,有來有住,來、住之前有因,去時也不離因而去,否則就不能去。去之後呢,其相蕩然無存,而去的因不滅,因此而能不斷地去,再不斷地來,生住異滅,因此循環不已,此為生機盎然,生緣處處,恰似一個大好的春天。如來的坐相和臥相呢,也本為五蘊當中的行蘊,依色身和七識而現相,色身和七識也有其現相的因。以此因,相生相滅,眾生只見相以及相的生滅,從來不見相生滅之起因,迷於表相,不識真理。因此而生生不已,死死不斷,輾轉流浪,迷途不返。    眾生積迷難返,無奈,勞世尊祂老人家八千餘次,來此娑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開示眾生: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大顯如來智慧德相,為眾生解黏去縛,洗去塵勞惱垢。若非大慈之父,孰能若此!我等若是如來孝順之子,在世尊手指天地之時,就要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口呼我佛,如來至尊,我今得見,真實如來。從此漸能紹繼佛業,替佛宣化,接引眾生,去迷顯智,入佛知見。若能多此,孝順之子,我佛事業,後繼有人,佛法光大,慈航普渡,普天同慶,十方同入,薩婆若海。    那麼眾生要如何識得真理呢?世尊又接著開示:如來者,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故名如來。無所從來,就是沒有一個處所,是如來可來之處,那麼就沒有來處。雖然沒有一個來處,可是如來卻畢竟在時時處處出現,雖無身而不隱。那麼沒有來處的如來,即為不生,本來就在,不依他緣,自在自主,此如來者,為真如來也。也無所去,所,是處所,沒有一個處所可去,就是不滅,不滅即時時處處存在,時時處處顯現,時時處處起用,此如來者,即為真如來也。真如來者,沒有來去相而來來去去,雖來來去去而湛然不動,威威堂堂,如如而來,如如而去,不來不去,不生不滅。    為了讓眾生識得真如來,世尊與文殊共同演戲示現予比丘真實如來義。有一次,比丘們在講堂中都坐好以後,世尊推開講堂門,五蘊的三十二相就赫然地顯現在大眾面前。世尊於是就邁著鵝王腳步,徐徐地走到法座前,慢慢地盤腿坐下。等世尊盤腿坐好之後,文殊菩薩手拿附尺,在講桌上一拍,宣布說:世尊講經畢!比丘們正准備聆聽世尊布法,忽然聽文殊菩薩如此宣布,個個都傻愣愣地,不知是何道理。而世尊也不管比丘們如何發愣,就慢慢地從法座上站立起來,徐徐地徑直走向門口,然後推開門,走了出去,五蘊的三十二相就此消失不見。    諸位,應身佛的如來相,大家已經見到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威堂堂,巍巍煌煌,好不莊嚴。可是這些相,在娑婆世界,畢竟僅停留了八十年載,就不見了,這肯定不是真如來了。那麼真如來在哪裏呢?是哪個呢?其實法身如來,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應身如來,從世尊推門而入的一刹那開始,到世尊推門而出的整個過程裏,法身如來就一直以祂無面目的面目而顯現著,眼尖之人,直下便見,慧眼識得五蘊背後的那個祂。如此識得,多麼地暢快!多麼地輕松!各位把世尊的五蘊假相拋開,試試見那個拋不開的,離不掉的,從來不生滅的,不來不去的,那個法身真如來。好馬見鞭影而行,智人見五蘊影子,就能識得真人。真人在哪裏呢?咄!就在這裏。            第三十二章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原文: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釋:金剛經這一品主要介紹一合相,佛說一合相是非相,非相就是虛妄相,是一個假名,是一個假相。什麼叫一合相呢?這篇主要就是介紹我們所生活的三千大千世界,它就是一合相。這個一合相,非真實存在,是各種相組合起來的假相。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由什麼組合起來的呢?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個中千世界組合起來的;一個中千世界是由一千個小千世界組合起來的;一個小千世界是由一千個單位的小世界組合起來的。一個小世界是由四大海水,再加上四大洲,再加須彌山,再加日月天,再加欲界六層天,再加色界的初禪天,這就組成了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再加二禪天,就組成了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再加三禪天,就組成了一中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再加四禪天和四空天,就組成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說這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組合起來的虛妄相。它是由個個分相、零散的相組合到一起,形成一個總體的相,這叫一合相。那一個單位的小世界呢,也是組合起來的,它包括四大海水,四大海水下面有七金山,七金山下邊有地獄;四大海水上邊,就是四大部洲,分別為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四大部洲在四大海水的上邊,在須彌山腳下的四方。    須彌山在四大海水當中,伸到四大海水水底一半,伸出四大海水上邊又一半,呈立體圓錐形,須彌山中間是四天王天,四天王所居住的北天王天、南天王天、東天王天、西天王,四天王天就在須彌山半山腰四邊。須彌山頂上是忉利天,釋提桓因所住的三十三天就在那裏面。再往上是欲界其它的四層天,欲界四層天上邊還有色界初禪天,這加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單位的小世界。    一個單位的小世界,其中每一個組成成份,還是個組合相,比如說我們的地球,地球是由山河大地,以及樹木、花草、房屋之類組合起來的;也是由各個國土,每一個國家的國土所組合起來的。其中一個國家,它也是一合相,也是組合起來的,它也是由山川、樹木、房屋、土地等這些相組合起來的。再加一個國家由各個省份,各個州縣所組合起來的,每個省份,每個州縣,也是組合起來的,到具體的每一戶人家,每一家住戶,它也是組合起來的,以至於每一家裏的所有物品,也是組合起來的,物質還能細分,最後就能分成微塵顆粒。    所以說這三千大千世界,整體來說就是組合起來的,每個組成部分的最微小的部份,也是組合起來的,都是一合相。小世界是一合相,到中世界也是一合相,到大世界更是一合相,這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一合相,全部是組合起來的。既然是組合起來的,這個世界就不是真實的,只是一個假名詞,一個概念罷了。所有的一切色相都是由如來藏輸送四大種子,形成了最微小的微塵顆粒,微塵顆粒再聚集起來,形成各種物質,物質聚集起來,形成更大的物質分部,這些分部再組合起來,就形成一個一個的小世界,一個一個的山河、大地、宮殿等等,這些都是組合相。只要是組合相,就是非相,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相。    原文: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了,粉碎成了微塵,你該怎麼認為呢?這些微塵的數量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非常的多,世尊。為什麼微塵數是非常多呢?因為如果這些微塵是真實存在的,是實有的,佛就不說這些是微塵了。    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呢?算起來好像包括有十億百億個地球,十億百億個須彌山,十億百億個忉利天,十億百億個欲界天,十億百億個初禪天,十億百億個四大海,十億百億個七金山,全都是十億百億之多,非常龐大。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可是無邊無際的廣大,無量的廣大,如果碎為微塵,這些微塵的數量該有多少?那簡直沒法計算了,因為三千大千世界就很龐大了,龐大的實體再把它分零碎了,中間加上空隙,所形成的這些微塵比三千大千世界所占的面積體積還要大,所以說把三千大千世界碎成微塵了,那些微塵的數量就不用再數了,根本就數不過來。    佛說一個善男子、善女人,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你的意見如何呢?這些微塵的數量,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說簡直是太多了,那就不用數了,怎麼數也數不過來。即使把我們一個人的身體碎為微塵,這些微塵的數量就沒法數了,把一個小動物的身體碎為微塵,這個微塵的數量也是沒法數。什麼叫作微塵呢,就是把一個物體給它分散開,分成最微細最微細,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程度,最後成為最小單位的顆粒,這就是所謂的微塵了。其時那時候還是四大物體組成的小顆粒,非常微小,非常微小的小顆粒,幾乎接近於空無了,但是還是有物質色法的。這些小微粒也是由如來藏所生出來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形成的,非常微小,非常微小,幾乎沒有,但是還是有,還是有四大組成的微塵物質。    這麼多數量的微塵物質,是不是太多了?須菩提說,太多了,為什麼這麼多呢?為什麼叫作多呢?佛說: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須菩提因為聽世尊講這部金剛經,早已了解世尊所講法義的真實內涵,於是他就說:這些微塵眾,如果是真正實有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實存在的微塵數量的話,那麼佛就不會把它叫做微塵眾了(眾是代表多,數量極多的意思)。    原文: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釋:須菩提說:為什麼佛說微塵眾,都只是名字叫作微塵眾呢?因為佛所說的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這些微塵眾都是假名,不是實有的,佛才取一個假名字,叫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不是真正實有的三千大千世界,只是給它取個假名字,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這些微塵眾,都不是一個真實相,每一個微塵也都不是真實相,微塵的組成,微塵的數量,也不是真實的相。所謂的微塵,只是把物質色法細分成一個個的微塵,這些個微塵是不是有真實的相呢?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合而成的,如果把這個物質給它細分了,分成最小最小單位的物質,名叫微塵,但是這個微塵還是物質的,仍然是色法,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合而成。    只不過大的物質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合而成,四大種子的數量非常多罷了,再把這個大的物質細分,分成小物質,每一個小物質還是由原來那麼多比例的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只不過是四大種子的數量減少了。種子的數量減少了,物質的體積與面積也就減少了,減少到最微小的程度,它就叫微塵。不管你把物質分得多麼的小,肉眼看得見或者是看不見,它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合而成的。微小物質,微粒物質,最小最小的微粒,它也還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合而成。    而這些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是由如來藏刹那刹那輸送出來的,刹那輸送出來,才能維持這些微塵微粒的生、住、異、滅,讓這個微粒、微塵停留著,在起著作用。如果如來藏不輸送四大種子,那麼這些微塵就消滅不存在了。消失了以後,就連一丁點的物質實法都沒有了,就變成空無了。既然這個微塵不是空無,就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形成的,如來藏刹那刹那在輸出,輸出以後,形成了微塵的生、住、異、滅,生滅生滅生滅,組成了這個微塵的這個物質暫時的不生滅現象的存在。    所以佛說這些微塵眾,即非微塵眾。非,就不是實相,不是實有的,不是真實的,就給它起個假名,叫微塵眾。如果是實有的,佛說,就不名為微塵眾了,那麼微塵眾不僅有名字,還有實體存在,有實體存在,就是不生不滅的,與第八識等同。實際情況是,微塵眾確實是生滅的,由四大種子構成的都是生滅法。所以給這些生滅法,起個名字叫微塵眾,微塵眾就是一個假名詞。    微塵眾的相是根據四大種子組成的微粒、顆粒的相,給它取個假名,叫作微塵眾。既然這些微塵都是四大假合的物質顆粒,這些物質顆粒再組合成比微塵更大一些的物質,更大一些的物質也仍然是地水火風所形成的,也是如來藏刹那刹那輸送四大種子,所維持、所執持而能存在的,所以它也不是真實的相,都是虛妄的,有生滅變異的。    因緣散去的時候,如來藏不輸送四大種子了,這個微塵形成的物質顆粒,組合成的物質,它就滅去,不再存在,就消失了。再由這些物質,組成更大一些的物質,不管多大的物質,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形成,如來藏輸送種子,刹那刹那的在維持著這些物質色法的存在。這些物質色法再組合,就組合成一個星體,多個星體再組合,形成一個小世界,小世界再組合,就形成一個小千世界,小千世界再組合,形成一個中千世界。    中千世界再組合,就形成一個大千世界,物質顆粒,微塵顆粒都是虛妄的,不是實有的。那麼組成的三千大千世界呢,它同樣也是虛妄的,不是實有的。都是共業眾生,他們的如來藏,共同輸送四大種子所組成的物質世界,這些都不是真實的相,實質上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都是假相,本質就是如來藏性。所以佛說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虛幻的、空無的,都是如來藏性。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既然這三千大千世界是由物質顆粒、微塵所組成,是四大假合,刹那刹那生滅變化,生滅變異,那麼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不是實有的世界,就是虛妄的世界,不是真實的,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只是一個假相罷了。那麼我們根據這個假相,給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取一個假名,叫作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個假名詞,它的相是虛妄相,是如來藏所執持、所變現出來的一個虛妄假相,本質上都是如來藏。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既非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那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原文: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釋:世尊說: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世界確實是真實有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是一合相,如來所說的一合相,它就不是真實的相,並沒有真實的一合相,只是名字叫作一合相罷了。這個世界如果它是真實存在著的話,那也最終是由無數又無數個微塵顆粒所組成的一合相,如來說這個一合相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合相,也沒有真正有一個叫作一合相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本質都是如來藏性,所以把一合相,也取一個假名字,也叫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就是不可說,也沒法說的,但是凡夫們都在貪著這些相。    佛說由物質顆粒、微粒、微塵所形成的一合相,這個一合相就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都是四大假合之體,沒有實有相,不是真實的,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都是如來藏相,其本質也都是如來藏。既然如此,就沒有一合相可說,那麼一合相也就不可說,也不用去執著。因為它不是真實的,所有的相都是生滅虛幻的。但是對於這些生滅虛幻的假相,凡夫之人,無始劫以來,一直都在貪著這些虛幻的假相,認為都是實有不虛的,凡夫一貫地貪著六塵境界,而六塵境界也是由物質、四大微粒所組合成的假相,並非實有,沒有真實的相。只是一個名字,凡夫不知,往往都貪著這些名字假相。    凡夫們無始劫以來,一直貪著自己所生存的國土世間和生活環境,其實這些也都是由物質微粒所形成的,這些都只是一合相,都是虛幻、生滅、變異的,都是如來藏輸送四大種子,刹那刹那的輸出而形成、維持、執持著的,沒有如來藏,就沒有這些一合相。其實都是如來藏相,這些相並非實有,都是一種假合幻化相,就像夢幻和空幻出來的一樣,就像夢裏的相,空中的花一樣,並非真實。但是凡夫不知道此點,不知道這個事實,就把所有接觸到的一切相,全部當作真實。然後貪著、執著、計較,因為貪著、執著、計較,就被這些假相所系縛,被系縛在六道生死輪回中,不得解脫。    所以佛說,凡夫之人(即是愚癡之人),不知諸法實相,只是一味的貪著虛幻的妄相,只有眾生學得了真正的大乘實相之法,知道整個一個世界,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所接觸的人事物理,都是如來藏輸送種子,所形成的虛幻之相,本質都是如來藏相,並非實有。證得這個事實真相,眾生的貪著性,才能減輕,才能滅除,那麼生死的因,也就滅除了,眾生就可以從生死輪回中出離出來了。         第三十三章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原文: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釋:世尊開示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也說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那麼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是真實有的。須菩提,你意下如何呢?這個人懂得我所說的法義嗎?須菩提回答說:這個人並不真正明了世尊您所說的真實義。    世尊在講經說法時,必須隨順眾生的心理認知,使用眾生所用的名詞概念,這樣講法才能與眾生溝通,眾生才能聽得懂,從而佛才能引導眾生,過渡到佛法的真實義當中,最後達到與佛相同的境界。因為眾生有個五陰我的知見,也有人的概念和知見,有眾生的概念和知見,有壽者的概念和知見。而且眾生對於這些概念的認知和理念都是錯誤和顛倒的,那麼世尊就必須隨順於眾生心裏的概念,使用與眾生相同的名詞概念,來破除眾生錯誤的認知,顛倒眾生錯誤的知見。    所以世尊在講法時也要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並且要具體講解為何我見是邪見,為何人見是邪見,為何眾生見是邪見,為何壽者見是邪見。這樣,就能破除眾生的四種顛倒邪見,從而讓眾生斷除內心的生死結縛,割斷捆綁自己在三惡道中的枷鎖,最終得到解脫。若不如此,世尊如何能廣度眾生,讓眾生明了真實的佛法,從而能自利利他呢。    原文: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世尊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是真有個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所謂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法,沒有真實的法相,只是假名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都是一個名字而已。    須菩提說的這幾句話,否定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些知見存在的真實性,正好也順應了經文前邊的般若之義。因為這些見不上真實的法,所以通過修行才能除去這些見,才能破除四相,就可以那個公式:所謂……即非……是名……。這個公式的義理,就是否定了世間萬法的真實存在性,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世間萬法,都是虛妄。因為都是如來藏所生所變現,都是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作用,實質也都是如來藏。因此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假名字,沒有實義。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四種邪見,也是世間萬法當中的法,是後天出生又能滅掉的法,是先無後有,有後還無的法。其實存在之時,就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因為生滅的速度太快,眾生不覺,就誤以為是真實存在的,這樣就形成了各種錯見和邪見。這些邪見都是虛妄的假相,並不真實,如果真實,眾生就不能通過修行,來斷除這些邪見,從而具足正確的知見和見地。這些邪見都沒有其自體性,也沒有自主性,都是依賴外緣而有,是由如來藏輸送種子而生,本質就是如來藏之性。    那麼我見是什麼呢?又是如何出生的呢?我見,就是對於我相的知見,正確的知見是認為我相是空,錯誤的知見是認為我相是有。首先說我,眾生認為的這個我,一是指色身,一是指六識心,一是指第七識意根,或者是三者合起來的五陰我和十八界的我。這些我都是假我,並不真實,都是因緣所生,沒有實體,幻化而有,緣滅即散,無可依估。    色陰由如來藏四大種子生成,生住異滅,變異無常,現象上是有,實質是無,本質是如來藏;受陰是六識的感受,是如來藏輸送六識種子而生成,生住異滅,幻化非實,緣滅即散,不可依估;想陰是六識對於六塵相的執取和了知性,由如來藏輸送六識種子而生成,幻化而有,緣滅即散,不可依估;行陰是六識身口意行的遷流變化,以及色身的改變和變動,由如來藏輸送七大種子而生成,生住異滅,幻化不實,緣滅即散,不可依估;識陰是六識的了別性,由如來藏輸送的六識種子而生成,幻化非真,緣滅即散,不可依估。四陰也沒有實體性,沒有自在性,現象上是有,實質是無,本質是如來藏。    這就是眾生所認為的五陰我,刹那生滅,刹那變異,眾生不覺,以為實有,執著不已。眾生所認為的我,也包括十八界法,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這些法也都是如來藏輸送七大種子而生成,生滅變異,現象上有,實質是無,本質都是如來藏。是誰認為五陰十八界為我,而有我見呢?是第六識和第七識。第六識叫作斷續我見,第七識叫作俱生我見。因為第六識的存在是一段一段的,不能去到未來世,生命結束就消失,生命出現即出生,因此是斷續的。第七識從無始劫以前就一直存在,能去到未來世,證得四果羅漢,斷盡執著時才有能力滅掉第七識,因此叫作俱生我見和俱生我執。    有我見的主要是這兩個識,而這兩個識,如來藏輸送識種子,才能出生和存在,才能起用,因此六識和七識都沒有自主性,沒有實體性,沒有自在性,生滅變異,幻化無常,而且是刹那刹那生滅變異。那麼六識的我見和七識的我見,即非我見,就不是真正存在的我見,不是有實體的我見,是幻化的我見,本質就是如來藏。因此把六識的我見和七識的我見,取名為我見,我見就只是一個假名字而已。    與我見相對應的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是此理,都是如來藏幻化的六七識心所生起的錯誤的邪見,這些邪知錯見,也不是真實存在,猶如陽炎,空幻不實。表面看是有,實質是無,本質都是如來藏,並沒有真實的這些邪知錯解。就像煩惱即菩提一樣,煩惱的本質就是菩提心如來藏,邪知邪見也是菩提心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因此本質也是如來藏,除此無他。    原文: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釋:世尊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對於一切法,都應該這樣的來了知,都應該如此地看待一切法,都應該如此地生起信解,內心裏不要再產生任何法相,也不執取任何法相,空空淨淨,坦坦蕩蕩。    世尊在這裏就此勸導發大菩提心的菩薩們,對於一切法,都應該尋根究底,徹見其本源和實質。深知一切法的本質,不著虛幻的假相,不執虛假的名字。把一切法分析了又分析,觀行了又觀行,思惟了又思惟,猶如剝芭蕉一樣,一層一層地剝去外皮,徹見其最中心最根本之處,才知道芭蕉原來是空的,並沒有芭蕉實質的相貌。    以此來觀察一切法,就會知道原來都是空,並沒有實質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空相。於是心息,除卻妄想,不再希望求取一切法相,不再向外追尋乞討,就此回歸到心地的本源,回歸到自性的家園。這樣內心就不會再生起任何法相,把一切法都看成是夢幻和陽炎,都看成是鏡像和水月,再也不會當作實有之法,而執著抓取。這樣就會免去生死造作的因,滅去生死的業果。這樣無明斷盡,異熟果空,大圓鏡智現前,十方世界坐道場,廣利無量無邊有緣眾。    原文: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釋:世尊說:須菩提,眾生所說的所謂的法相,如來說都不是真正存在的法相,不是真實有的法相,都只是名字罷了,所以就假名為法相。    法相,包括三界世間裏的色法相和心法相。色法相就是五根,以及六根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不管是外相分的色聲香味觸法,還是內相分的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是真實存在的法相,表面上看似有,實質是空。這些色法相都是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所構成的,因此就是幻化的,猶如虛空中花,猶如陽炎,猶如光影,猶如水中月。其本質都是如來藏的法相,而如來藏的法相也是空,因此色聲香味觸法以及五根,都是空相,因此即是非法相,只有名字,沒有實質。    心法相,就是七識心的法相,以及伴隨七識的心所法法相。七識的法相,是由如來藏輸出七識的識種子形成的,識種子刹那出生,又刹那滅去,生滅變異,虛幻不實。七識運行時的行相,表面上看來是有,實質上是空,猶如陽炎,恍人眼目罷了。所以七識也非真實存在,沒有真實的法相,其本質就是如來藏的空相。    七識運行的行相,是以心所法的形式來運行,包括作意、觸、受、想、思,這五遍行心所法,以及其它的所有心所法。七識一運行,這五個心所法就陪伴著七識現行出來了,其它心所法,有時也會伴隨著七識而現行,七識生,心所法就隨之現行,七識滅,心所法就會隨之滅去。七識心生滅虛妄,非是真實,心所法更是生滅虛妄,非真實。其表面的運行行相看似有,實質卻是空幻,了不可得,本質都是如來藏的空相,因此心法相也是空,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所以佛說法相,即是非法相,不是真實存在的法相,都只是名字而已,不可當真,也不可執取。            第三十四章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原文: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釋:世尊開示須菩提說:如果有人用裝滿無量阿僧祇世界裏的七寶,都用來布施,這樣所得的福德是相當廣大的。再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了大乘菩提心,修持此經,或者是此經中的一個四句偈子,不但自己能夠受持讀誦,而且還能為眾生演說,那麼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的福德,要遠遠殊勝於布施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的人。    阿僧祇,是印度語,代表非常多、數不清的意思,阿僧祇世界,就是無數個數不清的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有人把一個小世界裏的七寶布施出去,其福德就不可思量了,何況布施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其福德更是不可思量,那麼布施數不清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其福德還能想象和思惟嗎?簡直是不能思議了。可是另外有一個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發了大菩提心,想要圓成佛道,並且廣利無邊眾生。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金剛經,修學如來藏成佛之法,自己能夠完全受持和證解此經如來藏,還能為其他有緣眾生開示演說,其所得的福德,要比布施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的人所得的福德要殊勝得多。    為什麼這樣說呢?真正能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已經是證悟了般若實相的大菩薩,這是真正有福德有智慧之人。他們自己不僅廣有福德和智慧,也會教導其他眾生去獲得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大福德和大智慧,因此他們自己的福德和智慧又會得以增長。當他們的智慧和福德都增長到極限,達到圓滿的時候,就成為福慧兩足尊,成為天人師,成為佛世尊。天上天下無如佛,三界世間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既然如此,那麼布施阿僧祇世界七寶所獲得的福德,又算得了什麼呢?這些世界、這些七寶都是有為有相的生滅之法,都是金剛心中物,都是自性摩尼寶珠中的一小部分。而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證得了這顆摩尼寶珠,也就擁有了這顆摩尼寶珠,也就等於擁有了阿僧祇世界的七寶,也同時擁有了未來無量的阿僧祇世界。這個福德當然會遠遠超勝於布施阿僧祇世界七寶的人。    原文: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釋:世尊開示說:為人演說金剛經以及四句偈子、開演如來藏妙法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要如何為人演說呢?應該要依止於如來藏的體性,內心裏不取著任何一法相,而且對於一切法相,都要如如不動,不見法相實有,心不隨外境法相而動轉,像如來藏一樣清淨無染,不取於相,也不起心念,對境無心,如如不動。    菩薩們證悟如來藏以後,就會越來越多地觀察到如來藏的清淨無為性,同時也能越來越多地感知到一切有為法的虛幻無常性,菩薩們的心就會漸漸地不再對有為法生起意樂,而趨向於如來藏的清淨無為性。菩薩們漸漸地觀察到三界世間的一切有為法相,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幻化的,因此也就漸漸地不再執取世間的一切法相了,對於一切法,心也就漸漸地不隨之而轉動了,最後就能達到如如不動,類似於如來藏的無為性。    原文: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為什麼為人演說金剛經時,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呢?因為一切有為造作出來的法,都像夢一樣;都像幻化的一樣;都像水泡一樣;都像影子一樣;都像露水一樣;都像空中的閃電一樣。每位菩薩在面對世間的一切有為法時,都要作這樣的觀照,都要如此的看待一切有為法。世尊開示完這部金剛經以後,當機者長老須菩提,以及所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以及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之法,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世尊在法會要結束時,開示出了有名的四句偈子,來說明一切有為法的虛幻不實性。因為都是虛幻不實的,那麼菩薩們就沒有必要再牽掛,再執取,再隨之動轉。就像在夢中,無論我們如何執取夢中的一切人事物理,如何隨之動轉、動搖,造作業行,可是最終畢竟是一無所有的,執取不到半分毫。誰也沒有從夢裏得到過什麼,那還徒勞其心,有何益哉!    一切有為法,都是如來藏依緣所幻化出來的。就像是魔幻師,意念所成一切人事物,突然在虛空中顯現出來,可是當魔幻師收回意念時,一切人事物終將歸於空無,何勞把捉,徒役其心,有何益哉!一切有為法,都是從如來藏這個大海裏出生的泡沫,在如來藏大海裏漚生又漚滅。三界世間裏所有的一切人事物理,就像海水裏的泡沫,生了滅,滅了又生,生生滅滅都歸於大海,何必徒勞執取泡沫,而不見大海。    一切有為法,猶如月亮的影子,落在千萬個河海之中,似有似無,看似有,卻打撈不得。只有凡夫,恰是癡猴,執手去撈,空空無物,菩薩智者,以智慧眼,觀照是影,有何可捉;一切有為法,猶如晨露一般,朝陽生起,轉瞬即逝,速生速滅,有何可執;一切有為法,也如雨中的電閃雷鳴,刹那間劃過虛空,瞬間即無蹤影,任你驚魂未定,任你驚恐萬狀,它已消失,無影無蹤。    世尊教導說,菩薩們悟後應該常作如此觀照,則自心清淨,無執無取,不染一塵,不執一法。這樣就與本心真如相應,隨順於真如,就能得成無上菩提。以此無執無取之心,為眾生演說金剛經,度諸眾生,同出幻塵,共滅幻影,同入諸佛大智慧海,共圓諸佛一切種智。    如此受持讀誦金剛經,演說如來藏法,其福其智,世間眾生,堪誰能比,其誰能勝!如此自利利他,豈不妙哉!豈不快哉!最後世尊演完此經,四眾弟子,人天大眾,莫不信、莫不受、莫不奉、莫不行,名為信受奉行如來演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