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真義 釋生如法師 著 心經真義簡略介紹      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是唐代玄奘法師翻譯的經典,僅二百六十八個字,短小精悍,在古代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熟知,是般若經的精華,深受廣大學佛者的喜愛。鑒於這部經義理的深奧性和流傳的廣泛性,以及對廣大學佛修行者的重要性,有必要對此經在通達般若的基礎上作以全面而深入的講解和剖析,以引領廣大佛子對五蘊自身和法界真實相貌的全面了解,盡快證悟般若真實義,開發佛子的般若大智慧,心得解脫和自在。能依此經而修行的人在了解了五蘊的實相,證得五蘊皆空以後,身心越來越解脫,智慧越來越深利,就像觀自在菩薩一樣心無掛礙,越來越自在,有能力渡越一切生死苦厄。願越來越多的人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第一章 經題略釋    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的全名叫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名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解釋。    第一部分,“般若”梵語Prajna的音譯,中文意為大智慧。這個大智慧是指出世間的智慧,是真如自性本具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修出來的,先天本具。因為這種智慧不屬於三界世間的世俗智慧,不是後得的智慧,因此這種智慧不生也不滅,永遠不會退失。七識心沒有這種先天本具的智慧,七識心如果能獲得大智慧,一定要通過修學佛法才能獲得,所獲得的智慧是從無到有的,因此是生滅性的。為了區別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與七識心的世俗智慧,因此般若就不采用意譯的方式,而直接音譯般若。    第二部分,“波羅蜜多”意為“到彼岸”。佛法中的“彼岸”與有生死煩惱的“此岸”是相對的,“彼岸”是真如自性——如來藏的寂滅境界,那裏沒有世俗法當中的見聞覺知,因此沒有喧鬧,沒有生死、沒有煩惱,寂靜無為。而我們的五藴生生滅滅生死不斷,在“此岸”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轉個不停,除非證得五蘊空以後才能得解脫,才能出離生死的輪轉,否則永無停息之日。    第三部分,“心”指的是什麼心?《華嚴經》中有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的就是這個心,也就是“三界唯心”的心,是指第八識如來藏這個般若心體。心經就是圍繞這個“心”而講的,祂是我們成佛的真體,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和總綱。    釋迦世尊八相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先講四大部阿含經,讓眾生依之修學斷除我見、證解脫果,有能力入無餘涅槃得解脫。講完四大部阿含以後,接著講六百卷大般若經,六百卷大般若經全部圍繞這個般若心來講。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起來就是一部金剛經,金剛經也是講這個成佛的真體——金剛不壞心;金剛經再濃縮起來,就是這部二百六十八個字的心經。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和精華,心經的源頭就是般若心體——如來藏,因此,如來藏是般若經典的總持,也是三藏十二部的總持。    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結集成了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從哪裏來的?是從世尊的本來自性清淨心中流露出來的。眾生是如何成佛的?成佛的究竟原理就是因為有這個如來藏心可依止,能存修證的種子,並且以如來藏作為榜樣去除無明,七識心如果像如來藏一樣無為和清淨,就成就佛道。菩薩通過修行證悟如來藏,然後明了這個心體中所包含的所有種子的功能作用,證得祂的全部功能體性,依止於祂的清淨無為性,斷除全部的無明遮障,究竟轉識成智,最後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佛。    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眾生都有如來藏,有如來藏在身中運行的才叫眾生,沒有如來藏在其中運行的是無情物。有這個心的才是有情,有情才能成佛,無情物不能成佛。能成佛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如來藏,因為祂是成佛的真體,有了這個心體存儲成佛的種子,才能出生十方三世的佛寶;有了這個心體,十方三世諸佛才能說出成佛的法寶——三藏十二部;有了這個心體,才有真妄和合的五蘊僧寶,所以一切三寶皆由此出。    《華嚴經》說這個心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多大?所有眾生都在這個心中生滅不斷,諸佛國土都在這個心中示現,一切法都不出這個心體之外。一個佛國土叫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個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一個華藏世界,無量個華藏世界形成世界海,所有的世界海形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指這個心,十方世界都在這個心中。無論是十方三世諸佛,還是無量無數的有情眾生,永遠都不出這個心之外,就像孫悟空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因為一切法本來是這個心所生,本來就在這個心當中生、住、異、滅。    這個如來藏心是我們修行的根本依止,離開祂無一切法,也不會有學佛修行這件事。即使能夠修行,也沒有結果,因為我們修行所形成的清淨種子和善業種子要靠祂來收藏,後世種子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通過修行成就佛果。沒有這個心,眾生無法成佛,也不會有六道輪轉的現象存在。因此,所有學佛修行的有情眾生,都必須要相信這個心的存在,並逐步了解這個心的體性,證得這個心,觀察這個心,以獲得越來越深廣的智慧。整個佛法大廈都是以如來藏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如果否認如來藏的真實存在,或認為這個心只是佛的方便說,就等於否認全部佛法,就成為斷善根、斷佛種子的一闡提人。               第二章 觀自在菩薩的真實含義    經文:【觀自在菩薩】    心經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什麼是觀自在菩薩?有人說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觀世音菩薩這個尊稱是從大慈大悲心這個角度來說的,代表菩薩專門觀世間眾生的音聲來尋聲救苦,讓眾生離苦得樂的。從這個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角度,尊稱為觀世音菩薩,但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並不是專指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慈悲心性。    什麼是菩薩?佛法上講的菩薩從某種角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指沒有生滅的如來藏心體,因為祂無微不至地關照著眾生的五蘊身,從來不知辛苦而有刹那停息過,所以稱祂為菩薩;另一種是指有生滅的五蘊身的菩薩,這樣的菩薩在三界六道依靠本體如來藏與眾生共同修行,用佛陀教導的佛法智慧和方便善巧,度化廣大眾生同時成就佛道。    總括起來說:“觀自在菩薩”是指明心後,能現觀本來自在的第八識如來藏自性的菩薩。下面作具體講解。             第一節 自在與不自在    什麼叫“自在”?自在的第一層意思,是指不依賴任何法、任何緣,自己就能單獨存在的法。那什麼法才能自己單獨存在?只有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才能不依賴他緣而單獨存在,因而祂是自在的,本來自己就能在的。自在的第二層意思,是指五蘊七識心能夠不受業障業緣的束縛,心得無礙地做一切事業。那是心得解脫的聖人境界,普通人的五蘊都要受業緣的束縛,受六塵境界的束縛,具足貪嗔癡煩惱而不得自在。我們學佛修行,從初基的信位菩薩到成佛需經曆的五十二個位階當中,位階越高七識心越得自在,到即將成佛時前七識全部轉識成智,就與如來藏一樣完全徹底自在了。    一、凡夫眾生的不自在    佛法中的“自在”不同於世俗法中的“自在”,世俗法上講自在,一般是指一個人沒有外緣的束縛而自由自在,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隨心所欲沒有障礙。但在世俗法中,根本沒有真正的自在,因為在很多方面都有種種約束和制約,不可能完全自在,最起碼還必須每刹那都得依賴如來藏才能存在和運行。    眾生的不自在,一是於生不自在。我們想出生到清淨的佛國土做不到,我們想出生在天道享樂做不到,我們想出生在有權勢的、有福報的父母家做不到,以至於我們想得到人身來修佛法,也沒有保證。我們生作不了主,想不生也不能作主,完全被業風吹動,飄落在三界六道裏輪回受苦。    二是於死不自在。舍報的時間到了,想多活一秒鐘都作不了主;想提前舍報做不到,想延遲舍報也做不到;無常來了,再怎麼留戀世間眷屬財產萬般不舍,也不得不撒手人寰。    三是於福不自在。我們在世間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但不勞作,就沒有衣服飲食;不修福,就沒有任何物質的享用。只有遵循因果如法而求,才能保證飲食、衣服、臥具等資財受用不缺。    四是於身不自在。世間有很多有財有勢的人,在一般人看來,他們高高在上,應該是自在快樂的。但實際上,他們比一般人活得要辛苦,因為權勢和財富是無常的,沒有的時候拼命追逐,擁有的時候又要想方設法保住,時刻擔心會被他人奪去,,明爭暗鬥爭權奪勢;即使是最有權勢的國王,也不能隨心所欲而不被拘束。普通人更是不自在,在團體有規章制度和國家法律的約束,在家有家庭約束,出門還有交通管制,如果犯了罪行,就被關押起來失去人身自由。    五是於三惡道不自在。畜生大都為了飲食和繁衍後代終身奔波忙碌,或相互爭鬥廝殺,或被人類奴役、殺害為食;餓鬼道眾生飲食衣服臥具嚴重缺乏,終日困苦不堪;地獄眾生純苦無樂,唯一的希望就是快點死掉免受痛苦,但只要罪業未消,受報就不會停止。三惡道眾生想解脫痛苦,超出三惡道,可是受業報所拘,不能出離三惡道,除非苦報受盡;三善道眾生喜樂於善道和天界的生活,可是臨終受業報所拘,也免不了去三惡道受苦。所以六道眾生於三惡道是不自在的,不能自己作主作抉擇。    六是於天不自在。天道是六道眾生最渴求之處,最覺快樂之處,但即便尊貴如忉利天主釋提桓因他也不自在。天人的天福盡了或天壽盡了,仍然要輪回,也許就會隨著業力流落到三惡道中受苦,這是天人們最不情願的,他們都想要脫離六道輪回,或者想一直在天界享樂,但卻不能作主,即使知道自己即將生到三惡道,也仍然留不住天命。釋提桓因如果不是菩薩化現的,他就是凡夫身,還沒有人間的阿羅漢自在,沒有菩薩自在,與佛比就更不自在了。因此,只要不證解脫,無論做人、做天人都不自在。    二、自性清淨心的根本自在    為什麼說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是本來就自在永遠自在的?因為祂不用出生,永遠也不會滅去,自身能不依任何法而存在。祂沒有六根,不對六塵,沒有六識的了別性,不分別六塵萬法,因此就不會對六塵境界生起任何的煩惱心行;祂沒有貪嗔癡煩惱,不造作惡業,也不造作善業,因此就不隨業行而生死流轉。祂沒有眼根,不對應色塵,不了別色塵,就不被色所迷、所轉、所縛,於色自在;祂沒有耳根,不對聲塵,無論是贊祂還是辱罵祂,祂都聽不見,因此祂不在聲塵中起各種煩惱,於聲是自在的;對香塵、味塵、觸塵亦複如是。因此,如來藏在六塵境界中,永遠是如如不動,永遠是自在的。    眾生的七識心對六塵必起見聞覺知,在六塵中是不自在的,眼見色被色所迷,耳聽聲被聲所轉,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全都被縛。七識心離不開六塵境界,見色住色,聽聲住聲,嗅香住香,嘗味住味,覺觸住觸,知法住法;而如來藏對六塵不起任何見聞覺知,不沾、不染、不粘、不縛於六塵法,所以祂在六塵中是自在的。    一切法都無自性,不自在,不可能離開如來藏單獨存在;而如來藏具有真實性、如如性、不依他性,不用他生,永遠不滅,因此是自在的。五蘊我不可能離開六塵而獨存,只要一根不具,就是殘疾之人,就要少分別一塵,內心就要痛苦一分;當六根再也不能觸六塵時,五蘊必然舍報而成為死屍。所以眾生如果不依如來藏而求解脫,永遠都要被五蘊所束縛,在三界六道裏不能出離生死苦。    如來藏因為不對六塵起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就沒有苦受和樂受,六識心受苦樂的時候,祂不受苦樂,因此是自在的。然而如來藏既然是識,就有識別了別的功能作用,實際上祂也有受有想,這受與想與前七識的受和想有很大的差別,未悟的學人很容易誤解,容易混淆不清。即使是有般若總相智、別相智的菩薩,也只能遵從聖教而從理上推斷,真正能現觀的,是具有道種智的地上菩薩。菩薩悟後修學百法明門、千法明門、萬法明門,學唯識經典,就能逐步體驗如來藏更深、更細的體性,就會發現,祂與我們覺知心的體性完完全全不一樣,這是唯證乃知的事情。    三、賢聖人的解脫自在    凡夫眾生可以通過大小乘法的修行,而使五蘊身心逐漸趨向自在,甚至達到完全的自在。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的五蘊是自在的,但自在的層次不同,差別也很大。    首先講聲聞人的自在性,聲聞人斷我見證了初果,與凡夫比,心能自在一些。他知道五陰十八界是虛妄的,對六塵的貪著性就會減輕,漸漸修成了二果人,在六塵境界裏就自在了一分。接下來證得了三果至四果阿羅漢,對三界的貪愛都滅了,完全不被三界世俗法所系縛,心得解脫,內心更是自在。阿羅漢未入無餘涅槃時,雖然還有五蘊身的存在,但他可以見色不著色、聞聲不著聲,心不粘著六塵,六塵對他的束縛非常的輕微,因此他在六塵裏是相對自在的。有神通的阿羅漢就更自在了,修出天眼通,天上的境界、地獄的境界、其他世界眾生的境界,他都能看得到,俱解脫的阿羅漢不僅有天眼通,還有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有這六神通,無事不知,無事不曉,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五蘊身心非常自在。他對於生死,相對凡夫來說也是很自在的,阿羅漢命終想把意根滅掉就能滅掉,想滅掉五蘊就能滅掉五蘊,想長壽就能長壽,想涅槃就能涅槃,可以永遠不在三界世間裏生死輪回。    緣覺聖人(出生在無佛之世的為獨覺)通過觀行、思惟十二因緣法,而斷我見、我執和三界貪愛,最終能出離三界生死,入無餘涅槃。因此,對於六塵萬法,對於五蘊十八界法,緣覺聖人是自在的,對於生死也是相對自在的。緣覺聖人與聲聞聖人相比,雖然智慧要深廣一些,但與菩薩相比,其心還是不夠自在,還是懼怕三界生死系縛。無論是緣覺聖人還是聲聞聖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能證得本來自在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需要在未來因緣具足時,回心修學大乘,再來明心,證得本心如來藏,成為大乘菩薩,才能更自在一些。    菩薩的心要比聲聞和緣覺自在很多了,因為證得了萬法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對於萬法無所畏懼。心經所講的就是觀自在菩薩的智慧境界,甚深又甚深。這樣的菩薩早已經明悟了真心,定與慧都非常深細,能夠任心自在地觀察思惟甚深的佛法義理,能夠隨時隨地現觀自己的真心是如何運作的,如何與五蘊七識和合而產生萬法,也能夠觀察出其他六道眾生如來藏的功能體性。    菩薩明心後,發現自已和所有眾生都有真如心體在時時運作著,這個心是本來就存在的,不依賴任何外緣就能單獨存在。菩薩認可依止這個真心理體以後,妄心七識能夠漸漸的不著相、不執著、不被萬法所染,內心也就有幾分自在了。證悟的菩薩摩訶薩修出四禪八定以後,十方諸佛國土能夠隨意來去,能隨緣變現不同種類色身以利益眾生,這種自在是遠非聲聞緣覺所能比的。    菩薩登地以後修四禪八定,三地滿心修學神通,他的神通境界比阿羅漢殊勝極多,用意念就可以變出成千上萬個意生身。修到八地菩薩,可以隨意變現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還可以有無量分身;八地菩薩如果想把地球移到別的星系,馬上就可以移過去,眾生都無法感知到;菩薩看到眾生生活艱苦,悲心運化,就能變化出無量多的飲食衣具來資助貧窮的眾生。菩薩如果想以佛身度眾,就可以變出佛的色身,示現八相成道以度化眾生。眾生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可以隨緣現什麼身,這個自在的層次不知又高了多少,聲聞緣覺們無法與之相比。修到等覺、妙覺菩薩就更自在了,最自在的自然是十方世界的諸佛,對佛來說,無有一法不自在。    作為末法時代的修行者,要以菩薩為榜樣,時常觀察我們的不自在處,要生起出離心,生起厭離生死煩惱的心。有了這個厭離心,才能發起修道心,修行才能成就。已經有初步成就的菩薩,要不斷檢視自己的自在處與不自在處,要有智慧了知自己與佛地境界的巨大差距;要以佛究竟解脫的大自在為終極目標,勇猛精進的修行;要悲憫眾生輪回生死受種種苦不得自在,發大願盡未來際救濟眾生同成佛道。              第二節 如何觀行得大智慧    下面再講講“觀”的含義。什麼叫作觀?觀就是觀行、觀察,也包括思考、思惟的意思。觀自在菩薩,是能觀察眾生的如來藏自在不自在、覺知心自在不自在的菩薩,菩薩從開悟明心的第七住位開始,就能做這種觀行。我們學佛修行首先經過十信位,十信位修行圓滿再進入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然後進入十地位,最後是等覺位、妙覺位共五十二個階位。明心見性以後,菩薩就開始觀察、思惟如來藏的各種體性,入地以後,菩薩對佛法越來越通達,就能進行更深入的觀行,越往後觀行的內容就越深細,智慧就越來越深廣。    一、觀行的種類差別    觀行大致分為三種:小乘的觀行、中乘的觀行和大乘的觀行,成佛以後就不用再觀行了,成佛之前的各個修行階段都要觀行,因此觀行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不可或缺,是獲得智慧的必由之路。    小乘的觀行對象和範圍是五蘊十八界,通過觀行五蘊十八界,證知了這個假我的虛妄性,就能斷我見、我執,證聲聞初果至四果阿羅漢,最後心得解脫。中乘的觀行對象和範圍是十二因緣法,通過對十二因緣每個環節的思惟、推理、論證,最後證得辟支佛果,從而斷除一念無明得解脫。    大乘菩薩悟道之前,要在外門廣修菩薩六度,修完菩薩六度,再靜慮觀行——參禪,依次過禪宗初關、二關和三關。菩薩在明心證悟本來自在的如來藏之後,要觀行如來藏運作的總體相貌和具體運作的細相,獲得總相智和別相智,觀行證得如幻觀成為十住位菩薩後,再觀行證得陽焰觀和如夢觀,成為十行位、十回向位菩薩,然後具足一分道種智就可以進入如來家,成為初地菩薩。進入初地再觀行如來藏的種子功能,證得如鏡像觀;初地滿心進入二地,然後地地觀行越來越深細,直到種智具足,圓滿成佛,就不用再觀行了。    二、菩薩如何修觀行    觀行也叫禪修或思惟修,就是在心止於一境的前提下,在定中深細地觀察思惟佛法的真實義、究竟義,從而開啟智慧,定越深獲得的智慧就越深。菩薩若不修觀行,學佛就成了純粹的佛學理論研究,永遠不能證果,不能破除無明而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也就不能出離生死輪回,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修持觀行的功夫很重要,止觀雙運就能破除一切無明,否則就無法“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只有淺層次的情思義解和乾慧狂慧,沒有真正的解脫智慧。    初學菩薩修觀行應由淺入深,首先要修外門的觀行,觀行思惟世俗諦五蘊十八界的虛妄而斷我見;接著熏習般若正知見,先從理論上明白如來藏的體性,明白五蘊活動不離如來藏的運行,明白有如來藏潛轉身中作諸事業;然後在善知識的指導下,進入看話頭、參話頭等禪修觀行,也就是參禪階段,等到時節因緣都具足時,就能發起般若實相智慧,證得實相心如來藏,從而獲得般若總相智,從此以後就可以進入內門修觀行了。    所謂內門觀行,是指菩薩開悟明心,真正進入佛法殿堂以後所要修的觀行,主要是觀行如來藏運行的細相和含藏的種子功能,觀行如來藏是如何與前七識和合運作,而變現六塵萬法和成就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菩薩的觀行越深越細,智慧就越來越猛利,直至一切種智全部成就。    菩薩修觀行要以定力為助緣,初學菩薩要想斷我見,要想參禪明心,要想思惟甚深的法義,意識心不能散亂到處攀緣,不能過多地分散精力去關注不相幹的俗世事務,心裏不能有過多的掛礙。一定要具足相應的定力——未到地定至初禪定,這樣意識心定在一處,止於一處,專注力強,觀行的力度才深透,才能出生大智慧。要斷我見乃至明心證悟,至少要有欲界未到地定的定力;想要入地修學道種智,至少要有初禪的定力。在定中觀行的時候,要注意定慧等持,不能過於專注在定境上,否則就容易進入深定,無法再思惟參究了。               第三章 五蘊空的具體內涵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能夠觀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至少是明心見性的菩薩,這樣的菩薩具有甚深觀行智慧,是具備般若總相智、別相智和唯識種智的菩薩。菩薩修到初地以後,通達大小乘法,其觀行智慧就更深細了,八地以後菩薩的觀行智慧,我們根本無法想象。    經中說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以後,就能度過一切苦厄,既然能度過一切苦厄了,生命中再也不會有苦受了,徹底的解脫和自在了,這就不是一般明心見性的菩薩所能做得到的。真正能度過生死苦厄的菩薩,必須要斷除煩惱和習氣、斷盡人我執,法我執也要斷除,這是八地以上菩薩甚至是諸佛的解脫境界。七地以下的菩薩還沒有徹底度過苦厄,因為有分段生死和業障的負累,心還沒有完全解脫,還會有苦受。因此,這裏講的觀自在菩薩,其觀行是極其深細的,所修證的果位已經超越了七地菩薩,只有這樣的菩薩,才能在觀行照見五蘊皆空時,度過苦厄,得大解脫,得大自在。    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指菩薩在觀行甚深的般若義理,觀行如來藏的所有體性和種子功能。這裏說的“般若”,並不是指意識明心以後所出生的般若智慧,而是指本具解脫智慧的如來藏,“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這個真體如來藏本來就在沒有生死的彼岸,要觀行祂具足什麼樣的大智慧,如何的解脫和自在,因為什麼沒有生死束縛。菩薩通過參禪證得如來藏,找到如來藏並能現觀祂的存在和運作的時候,就明心開悟,之後能觀察和證得如來藏的真實性和如如性,觀察和證得自已及眾生的五蘊十八界如何由祂變現出生,如何由祂配合運作的,證知自己以及眾生的五蘊十八界並沒有真實不滅的體性。    地後菩薩能現量觀察如來藏裏種子的功能作用,真切了知一切法都是如來藏運作的結果,全體即如來藏,這種現量境界的觀行就是深觀,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深觀以後就能照見五蘊如夢幻泡影、如陽炎、如鏡像、如水月,就能證知五蘊原來就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全部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與如來藏非一非異,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內涵。這時菩薩就有了般若解脫的大智慧,就能斷人我執和一部分法我執,不再認五蘊的功能作用為我為真實,不再執著五蘊的功能性和一切法有真實性,這樣才能度過種種生死苦厄,心得大解脫。菩薩雖證五蘊皆空,卻也不求滅掉五蘊之身,一定會留一點點思惑來潤澤生命以自利利他。    無生死的是如來藏,有生死的是五蘊身,五蘊本空,生滅無常。如來藏就像一個遼闊無垠的大海,五蘊不過是大海泛起的一個個泡沫。眾生五蘊造作的業種存在如來藏大海裏,因緣成熟時,如來藏把業種輸送出來,變現出下一世的五蘊十八界;這個五蘊十八界就像泡沫和波浪,在藏海中飄了若幹年後又滅了,滅了以後又有一個泡沫冒出來,就這樣無窮無盡地流轉於如來藏海中生滅不已。    如來藏就像大海一樣真實存在,無有生滅,五蘊就像是如來藏海裏幻化出來的泡沫,我們不能說泡沫就是大海,但也不能說不是大海,大海和泡沫只是形相不同,本質是相同的,泡沫屬於大海的一點一滴,本質也是大海水,五蘊的生生滅滅本來就是如來藏功能體性的顯現。大乘法中的“五蘊皆空”並不是說五蘊是空無的,沒有功能作用;也不是小乘所說的無常空或緣起性空,而是從實相法界的角度,來說五蘊無真實不滅的自體性,是空性心如來藏無量功德所顯現出來的部分德用,本質無異於空性心如來藏。    菩薩在深入細致地觀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回過頭來觀照五蘊,就明白了五蘊的實質是什麼。這種觀行智慧好比黑夜裏的探照燈,燈光一照,眼前的景物馬上就明了了。菩薩的般若智慧就如這只光芒四射的燈,將我們的五蘊照得內外通透。從此,我們就明白通向究竟解脫的路徑在哪個方向,往日發起的成佛大願,現在就更堅固了。雖然我們的五蘊身暫時還不能遠離生死之苦,但依止本來離苦、寂滅的實相心如來藏,終將到達“常、樂、我、淨”的究竟涅槃境界。    五蘊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藴是藴集、集起的意思。五蘊也叫五陰,因為陰有遮蓋如來藏的性質,使得眾生不識真心而執妄為真。為方便學者修學觀行,下面逐一進行簡述。               第一節 簡述色蘊    色蘊是如何形成的?色藴是如來藏依業種變現出來的,是由如來藏輸送四大種子逐漸形成的,色藴全部來自於如來藏。眾生在中陰身階段,因為意根不滅,沒有斷掉對自我五蘊的執著,也沒有斷除貪欲,因此就要投胎以重新擁有一個五蘊身,於是在中陰身裏看見未來世的父母和合時,就起欲心參與過去,然後意根被拘束住,和如來藏一起入住母胎,意根就這樣投胎了。投胎之後形成五蘊身時,意根就把五蘊身當作我,對其百般執著貪愛,只有斷除意根對五蘊的我見和我執,才能不再投胎,解除三界生死系縛,得到暫時的解脫。要想永久解脫,還要繼續修學大乘如來藏,斷除意根對一切法的執著,無明滅盡,就能永久究竟的解脫自在了。    意根是心法,無形無相稱為“名”,受精卵是色法,意根和受精卵結合一起就有了最初的“名色”五蘊身。接下來,如來藏依業力,以母體為緣吸取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受精卵就不斷生長發育。如來藏不斷執持這個名色,變生出血液、肌肉、骨胳、內髒等組織器官,慢慢地胎兒的頭顱、軀幹和四肢就長出來了,五官也成形了,六根逐漸完備起來。    胎兒發育到四、五個月大的時候,勝義根基本具備,如來藏依六根就能變現出意識、耳識和身識,這時就具有了別的功能,能了知一部分外面的環境和子宮裏的環境,了知以後,就有了覺受。有了覺受胎兒就不老實不安分了,這時會隨著自己的覺受而產生各種活動,就有了胎動。由於這時胎兒有識心的分別,能夠了知母親體內和體外的一些聲塵,子宮裏面的冷熱、擠壓、軟硬等觸,也能少分了知,就可以對胎兒進行胎教了。    胎兒有了身識和意識的了別功能,就會有苦受和樂受,如:母親吃涼一點的東西,他就感覺像在寒冰地獄一樣難受;母親喝一口熱湯他就覺得燙得難受;吃辣的東西時也感覺不舒服;母親彎腰時,就感覺身體受到擠壓;但如果聽到舒緩的音樂,就感覺到舒服和愉悅,因此胎兒能起貪愛之心。等到九個月、十個月胎兒的六根圓滿具足,六識心也具足,五蘊十八界都具足了,如來藏了知這種狀況,就會促使胎體動轉,讓胎兒出生了。    嬰兒出生以後通過吃奶、吃飯,如來藏從飲食裏攝取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將外部的營養元素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元素,繼續執持嬰兒的色身,隨著器官不斷發育,嬰兒的身體一天天長大、成熟。這個嬰兒的身體就是如來藏變現的,有人不信,說是母親變的,如果說在母胎裏是母親變生的,那出了母胎怎麼辦呢?嬰幼兒童身體一天天長大,是誰之功?除了如來藏沒有任何法能產生色藴物質的色法,因為色身由四大種子組成,只有如來藏有四大種子,所以眾生的色藴身根是由如來藏變生出來的,色藴來自於如來藏,本質就是如來藏。    雖然色藴是如來藏變生的,但是如來藏不在色藴裏,也不在色藴外,不在色藴中間。因為如來藏是無形無色的,無形無色之法不能說有處所,只有物質的色法才有方所,才可以說住在某處。如來藏不住色蘊,也不離色蘊,不住在身體內,也不住在身體外。祂裏外都不在,又裏外都不離,祂從不隱藏自已,也沒有隱藏的想法,可我們就是找不到祂。沒有證悟的時候,確實很難理解祂的這些體性,因為祂不是世俗法,用世俗的智慧確實無法理解祂。只有般若智慧開啟以後,以菩薩的慧眼、法眼才能觀察祂的運作,了知祂的體性,那時才會感歎,原來如來藏如浩月當空,萬丈光芒普照大地,而眾生完全被無明煩惱遮障,如盲人一般視而不見。    每個眾生的色藴都是自己的如來藏一點點變生出來的,是如來藏制造形成的,如來藏本有的獨特的大智慧,什麼時候造哪部分,造成什麼樣子的,祂都能知道。如來藏能了別業種,並根據業種輸送不同比例的四大種子,眾生的業報身就一點點的長大。如來藏能了知色身的生長情況,色身長大成熟後就要衰老,祂就會改變四大種子的組成比例,於是色身就一點點的衰老。如來藏知道什麼時候臉上應該長出皺紋和斑點,知道什麼時候身體功能下降、內髒器官代謝開始減退、行動變得遲緩。當眾生的業障現前時,如來藏就輸送出不調和的四大種子,眾生就會出現各種疾病。    當色身嚴重衰老時,身體的各種機能接近衰竭,如來藏也知道眾生什麼時候應該舍壽,臨終前就會發出死亡的信號讓人警覺,比如身體出現臭味、高燒等等身體上的四大變化。意根了知到死亡的業緣現前,也會警覺意識,就會非常貪戀親人,說一些依依不舍的語言,舉止行為怪異;有的人臨死前意識會預感到,心裏就作准備,提前給自己安排後事。如來藏常常顯示給我們很多信息,有時候我們的意識心能了別,有時候不能了別,有時相應了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比如兩人前世結了很深的緣,而且是善的緣,今世見面了,彼此感覺就很親切,相互幫助關懷備至,雙方都不知道為什麼。這是各自的如來藏輸送出來的往世的業種,覺知心不自覺地與之相應並隨業流轉,眾生不知道這些信號是誰給的,其實都是如來藏了知業種而輸送出來的,意根離如來藏最近,首先能感知到,再傳遞給意識,意識有智慧也會感知到,沒有智慧就會無覺無知。眾生往世結的緣不一樣,今世相遇在一起時感覺就不一樣,有的人讓你覺得很親近,有的人則讓你覺得很厭惡。菩薩要廣度眾生,就要每一世都與眾生多結善緣,因為一旦與某個人結了惡緣,即使將來你成佛了,想度也度不動他。    這都是如來藏了別眾生的業種而呈現出來的現象,而我們卻不知道究竟為什麼,沒修出神通,過去世的事情就不知道。所以一切事情的發生,對一切人、事、物的感受,都是如來藏先知先覺給我們顯示出來的,只是我們不懂。為什麼不懂呢?因為無明,眾生的無明遮障太重了。怎樣才能不愚癡?學習如來藏法,然後證悟如來藏,悟後再起修,無明就能一點點地破除,智慧就漸漸生起了。無明斷盡,智慧究竟圓滿,即成佛道。               第二節 簡述受蘊    什麼是受蘊?受藴是各種感受的藴集。受可分為苦、樂、憂、喜、舍五種,或者分為苦、樂、舍三種。受藴的“受”,它的主體主要是指前六個識心,不包括第七識和第八識的受。眾生的識心共有八個,前七個識心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末那識,第八識就是如來藏。前七識是如來藏輸送識種子變現出來的,都是虛幻的妄心,凡被如來藏變生出來的都是生滅的、虛幻的、無常的、空的、苦的、無我的。要說“受”,八個識都有,但受藴只指前六識心的受,不包括第七識和第八識的受。百法明門裏講八個識的五遍行心所法,才講到第七識、第八識的受。    前六識的受以第六識為主,前五識雖然也有受,但比較直觀和粗糙。第六識的感受比較細膩、豐富,有感情色彩和情緒化,內涵比較深細,範圍比較廣。佛在阿含經中說:六根觸六塵,生六識,三者和合觸,生受。六識心什麼時候有感受呢?眼看色的時候,出生眼識和意識,眼識和意識觸色塵就有感受。看到自已喜歡的、感興趣的人、事、物就心花怒放,樂受就生出來了;看到不喜歡的、討厭的就生起厭惡心,苦受就生出來了;看到自己不關心的東西,感覺不喜也不厭,舍受就生出來了。    見色的時候有感受,聽聲音的時候也有感受,耳識和意識同時感受,喜歡聽這個聲音,不喜歡聽那個聲音,這個聲音聽起來很不舒服,那個聲音聽起來很悅耳,或者是聽這個聲音無所謂,不感覺好壞,聽與不聽都可以,這就是苦、樂、舍這三種感受。鼻嗅香、舌嘗味的時候,同樣都有這三種感受。    身覺觸的時候當然也有感受,風吹到身體上感覺有時苦、有時樂、有時不苦不樂;太陽照在身上時,就會出現這三種受,吃飯、喝水、睡覺、穿衣乃至打坐修定也不離這三種受。第六識在五識現起時,隨同俱起,多數時候是和前五識一起感受,眼看色的時候,和眼識同時分別和感受;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都有第六識同時分別和感受,它是受蘊產生的主體識。    意識在沒有前五塵的情況下,單獨分別法塵時也有受,有時內心裏突然想起某人某事,就會生起感慨,受覺就出現了,苦樂舍受都有。一想起昨天某個人說的話,心裏就氣起來了;一想起曾經中過獎、晉級升遷,心裏就高興起來了。這是意根和獨影境法塵相觸的時候,第六識自己單獨對法塵的感受,是散亂獨頭意識。還有一種情況是做夢,意識在夢境裏也是單獨感受法塵,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有苦樂憂喜舍的覺受,都沒有前五識的參與,這是夢境獨頭意識單獨受。所有前五識以及第六識的感受,都屬於受蘊。               第三節 簡述想蘊    什麼是想蘊?所謂“想蘊”就是所有了知性的積聚。從字的結構上就可以看出,“想”就是心上有個相。心上有相,就是取了相,就是有了分別,所以想就是知,就是了別和執取的意思。什麼叫心上有相?當我們看到色的時候,就知道:哦,是這個東西呀,這時心裏分別完成,就有了相,因此了知並認取某個事物就叫想。眼看色的時候,知道這個是花,那個是人,這就是取相分別,就是想。了別以後,接下來進行思惟、分析、判斷、推理、研究等,這是進一步的“想”。乃至我們經常做的計劃、打算甚至夢想、妄想等,這些都是“想”。    “想”是我們識心的功能作用,只要六識現起,心就有所住,有住就有想,心中有語言文字時是想,沒有語言文字時還是想,意根的想就沒有語言文字,乃至於如來藏的想更沒有語言文字。眼見色時有想,耳聽聲時有想,鼻嗅香時有想,舌嘗味時有想,身覺觸時有想。六識只要對六塵有受,一定會產生想。意識最初的想可能沒有語言文字,當反複思惟分析時,語言文字就在心中產生了。    六識在一切法上都會有想,前五識有想,第六識有想,但以第六識的想為主,第六識的想也最為複雜。意識除了與五識一起分別一起想,也可以單獨對應法塵有想,比如做夢時就是意識心單獨有想,還有平時的散亂思惟、胡思亂想、定中的思惟觀想,還有狂亂妄想,都是意識單獨的想。前五識不能離開當前的五塵境界而有想,但第六識可以,凡不在當前五塵境界上分別思惟的想,都是意識心單獨的想。想藴就是六根觸六塵時,六個識的思想分別活動。        第四節 簡述行蘊    什麼是行蘊?什麼是行?行就是事物處於運動、變化、遷移等非靜止的狀態,無論是色法還是心法,只要有變化都是“行”,包括時間的變化和空間、地點、方位的遷移,也包括幾個識心的運行造作。現相界的一切法,沒有一個是止息不動的,無論是看得見還是看不見的,無論是六塵萬法,還是我們的身心,都在不停地遷流變化,這就是行蘊。    首先我們來看看山河大地,祝願別人長壽時往往會用“壽比南山”這個詞匯,因為我們祖祖輩輩都過去了,南山還在那裏,似乎沒有變化,其實南山也是生滅變化的,眾生因為壽命不夠長,無法現前觀察到這個事實,就認為南山不會長存不會滅去。經常有人在山石中找到貝殼和魚類的化石,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這裏原來是大海,南山是從大海中長出來的,而原來的大海早就消失不見了。其實南山也一直在刹那變化,億萬年以後也會消失,只是人類的壽命太短,無法感到山河大地明顯的變化。再看看時間,時間在不停地流逝,從沒有停止過,一分一秒一刹那,就在我們看這段話的時候,又有幾秒過去了。    我們的色身就像從未停止運轉的機器,即使我們什麼也不做,乃至讓意識入定。色身也不會有瞬間的停息,血液流動、呼吸心跳、胃腸蠕動、消化吸收、細胞新陳代謝等等,這些都在動,都在如來藏執持下生、住、異、滅著。我們天天和家人在一起,似乎感覺不到家人的變化,但如果你離家幾年再回來,就會看到父母明顯變老了,孩子明顯的長大了。其實我們一轉眼哪怕間隔不到一秒鐘,你所看到色身已不是一秒鐘前的那個色身了。    我們的識心也是刹那變化的,比如眼識對色塵進行了別,是如來藏將眼識種子一個一個地生出來,前一個種子生出來落謝後回到如來藏,後一個種子又在前一個種子落謝處生出,種子一直這樣不停地生滅著,一彈指就有八萬一千次種子生滅變化過去了,這才能保證眼識正常發揮其功能作用。我們如果對某個物體一直在看、一直在分別,識種子的運轉就不會停止,這就是動,屬於行蘊。其他五個識的運作亦複如是,只要有識心存在,就有行蘊。總而言之,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造作都是行藴,都屬於行藴的範疇。               第五節 簡述識蘊    最後講一下識蘊,“識”就是具有了知、分別功能的心。識蘊的範圍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個識,識蘊就是指六識功能的積聚。    六個識的功能是有差別的,比如,眼識負責分別色塵,眼根的扶塵根與外相分色塵相觸,如來藏就在勝義根處生成內相分色塵,根塵相觸處,如來藏產生眼識;同時意根與色塵上的法塵相觸,如來藏就產生了意識,眼識和意識產生出來共同了別色塵,就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了,這是眼識意識共同的分別結果。眼識與意識對色塵的了別範圍是不同的,眼識了別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塵霧以及虛空等顯色;意識則了別色塵境上所顯現出來的法塵——法處所攝色,就是形色、表色、無表色。眼識與意識共同合作,我們就看清了色塵。同理,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也是根塵相觸時,由如來藏出生的,五識與意識永遠都是共同和合運作的,所以意識被稱為五俱意識。五識只能了別五塵的粗相,細相則由第六識來了別。    實際上六識對六塵的了別,是八個識共同配合運作的結果,八個識和合運作極其快速又非常複雜。無量數的識種子都是刹那生滅的。這個過程,比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電腦都要複雜無數倍。我們五蘊身有時好象是在做一件簡單的事,但背後都是八識心王無間的配合,等到明心以後再來觀行、思惟,就會發現真的非常不簡單。            第六節 度一切苦厄    一、眾生的苦是從哪裏來的    眾生為什麼會有憂悲苦惱?因為有煩惱和無明,貪愛五陰身和三界世間法,因此而廣造眾業,導致生生世世五蘊身不斷以受無盡的苦報。如果五蘊滅了,就沒有人來受這個苦報了,所以說有身即有苦。無色界天人雖然沒有色身,但是他有識心在,還有行苦和壞苦。在無色界的四空定裏根本沒有時間長短的概念,一入定幾萬大劫過去了,出定後就感覺好像只過了一會兒似的,若天福享盡,有可能直接下墮三惡道去受苦報。    無明煩惱是一切苦的來源,五蘊身心的存在是一切苦的受報器,四果阿羅漢雖然已斷盡我見、我執,心中不再有煩惱現行,但未舍壽就有色身和識心的存在,在人間生活就有微苦、餘苦要承受。當被蚊蟲叮咬的時候,身體就會覺得痛癢;夏天太陽太曬了,身體會感到熱;冬天冷風太冷了,身體會感到冷;生病的時候身體也會有苦受;還有一些因果業報需要了結;但心裏是沒有多大的苦受,因為心已經得解脫,不在意任何色身的苦受。所以阿羅漢涅槃的時節因緣一到,與此世間的緣盡了,就不願意再接著受五蘊苦,要滅掉五蘊身心,出離世間,入無餘涅槃,離苦得解脫了。    二、聲聞人度苦厄    聲聞人是如何度過一切苦厄的?聲聞人只能度一部分苦厄,不能度一切苦厄,只能了分段生死苦,不能了變易生死苦。他們依聖教觀行自已的五蘊身心,發現它是生滅無常的;無常故空,空故是苦,苦故無我;要度過苦厄,就要徹底滅掉苦厄的承載器——五蘊身心,入無餘涅槃,讓苦厄找不到主,從而不苦不樂,也沒有舍受。    定性聲聞人不證實相,只能在蘊處界觀行,通過對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一觀行,發現沒有一法是恒常不變的,都是遷流不止、生滅變異的。於是斷了我見,斷了三縛結,證了須陀洹果。證了初果以後,繼續觀行思惟,貪嗔癡煩惱越來越淡薄時,就成了二果人——斯陀含。接著降伏五蓋,修出了初禪,斷了貪欲心和嗔恚心,就證了三果阿那含。三果人再斷掉我慢,去掉內心當中對“我”的最後無明,意根對於自我的執著性就斷盡了,徹底滅掉了對三界的貪愛,就證了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等到壽命終了,就將意根滅掉,不再投胎,不再有後世的五蘊名色出生,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自存在,這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    阿羅漢沒有證得本來解脫、本來無苦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因此就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來照見五蘊皆空。阿羅漢是滅掉五蘊我而離苦,沒有人繼續受苦,方便說已度一切苦厄了,其實還有苦種沒有斷除,生死苦並沒有徹底了斷。套用《金剛經》的話來說,所謂得度,即非得度,是名得度,因為實無有眾生得度。    三、菩薩度一切苦厄    菩薩是如何度過一切苦厄的?回到經文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這句話來看,菩薩度一切苦厄看起來非常簡單容易,實際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修的法甚深又甚深。其真實之理是什麼呢?能夠觀自在的菩薩,至少是已明心開悟的菩薩,但僅僅是開悟的菩薩,其智慧和禪定不足以度一切苦厄。當菩薩修到斷除煩惱,能了分段生死時,才能度大部分苦厄,還有一絲變易生死苦沒有了盡,了盡之後,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菩薩有了實相般若智慧,就能從實相法的角度來觀行現象界的一切法,並不真實存在,生死皆如空花,證得此理,再也不懼怕生死系縛自己。菩薩了知只有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才是真實不滅的法,沒有生死,不在此岸,也不在涅槃寂靜的彼岸,五蘊十八界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幻化的、假有的,五蘊的所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是虛妄不實的。    菩薩證得了真心如來藏,就不會再認五蘊這個假我了,真我如來藏自性清淨常住涅槃,從不與苦樂相應。菩薩內心深處舍妄歸真,在理上就度一切生死苦厄了,菩薩不滅五蘊而離苦,不離世間而得度一切苦厄,因為所皈依的自性如來藏根本沒有苦,由祂護持的五蘊苦也不苦。菩薩開悟後,不妨色身在世間還有苦,憑著廣大的誓願和悲心,陪著眾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中,不斷救拔有緣眾生脫離生死苦海。    證悟的菩薩雖然從理上說,已度一切苦厄了,但是在事上還做不到,因為還有對三界貪愛的煩惱未斷盡,還有無量煩惱習氣存在,還有無始劫的塵沙無明沒有斷除,還有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存在,因此就要不斷修集禪定、福德和智慧。初地以上的菩薩有能力斷掉對三界世間的貪愛,可以不來三界,但因為想成就佛道利樂眾生的緣故,不願出離三界。八地菩薩斷盡了煩惱習氣,沒有了分段生死,壽命極長,表面上看好像沒有生死了,但是還有生死的業種和無明存在著沒有滅盡,識心還會有動轉和變化,還不是真正的無生無死。只有修到究竟佛地,所有的無明全部斷盡,無垢識心中含藏的種子永遠不會發生轉變,前七識轉識成智,如來藏就是真正的常、樂、我、淨了。因此,修到佛地才能真正了生脫死,究竟的度一切苦厄。              第四章 “色空不二”的真實義    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第一節 色蘊與如來藏非一非異    為什麼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因為色藴不可能離開如來藏單獨而有,不能離開如來藏獨立存在和運作。它是如來藏輸出的四大種所變現,依靠如來藏才能現起,依靠如來藏才能有自己的功能作用,它是如來藏的全體種子功能當中的一部分。而如來藏通過變現和運作色藴,才能顯示自體的存在,顯現自體的種子功能作用。空性心如來藏與色藴的關系,如同水滴與海洋、塵埃與高山、樹木與森林,既非一又非異。    這個“空”字,代表空性心如來藏,如來藏為什麼是空的?因為祂沒有三界法當中的任何一個相,沒有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也沒有法相。祂沒有六塵相,我們看不到、聽不到、嗅不到、嘗不到、觸不到、感覺不到,祂就是這樣子無形無相的存在著,這就是如來藏的空相。祂雖然無相,但也不是空無,因為祂是真實有的法,所以叫祂空性心、實相心。祂以不屬於三界有的法相而存在著,祂有自己特有的行相。因此,菩薩才能以參禪方式找到祂,悟後才能觀行祂。沒有熏習如來藏法正知見的人,不容易相信祂;沒有證悟如來藏的人,不容易理解祂。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來藏雖然無相,看不著摸不著,卻能變現出一切法相,一切法只有祂是真實的。如來藏雖然是空性的,卻含藏一切法的種子,能出生一切法,除了祂,任何法都沒有這個真實的功德。祂無相而空、空而有性、相空性不空,一切有相的人和事物都由無相的祂來成就。    一切色法,除了我們的五蘊色身,還有我們生存的宇宙、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等器世間,這些器世間同樣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所變現的。如來藏含藏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緣熟輸送出來,就能形成眾生生存的物質器世間。四大種子中,地大是堅硬性承載性,水大是濕潤性潤滑性,火大是溫熱性,風大是流動性。萬物的形成和生長需要的四大種子,都是由如來藏來供給的,如來藏依緣、依業,把種子一一輸送出來,眾生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就都形成了。至於如何形成的,有道種智的菩薩能少分了知,到了佛地才能究竟了知。    我們這個世界,是所有有緣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變現所成的,變造的過程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地球生、住、異、滅一個周期是一個大劫,包含四個中劫共八十小劫,一小劫是1680萬年。地球的形成需要一個中劫(成劫)共二十小劫,所有共業眾生的如來藏用這麼長時間,才生成了適合眾生居住的生存環境。組成宇宙器世間和組成我們色身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是一樣的,都是如來藏輸送出來的,所以《楞嚴經》上講眾生色身內的地水火風和色身外的地水火風是不二的,都是如來藏自身的功能屬性。眾生的如來藏含藏四大種,能變造色身、創造宇宙萬物,這就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切唯心造”,這個心就是如來藏。    法不孤起,必仗緣生。如來藏雖是萬法形成的根本因,但萬法也不可能唯因無緣而生。如來藏沒有想變生萬法的主觀心行,因此,盡管祂有能造萬法的七大種子,也不會無緣無故去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能造萬法的識分三個,第一個能造的識心是如來藏(第一能變識);第二個是第七識意根(第二能變識),意根想做什麼、攀緣什麼,如來藏就會去隨順配合;第三個是第六識(第三能變識)。十方三世一切有漏無漏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而顯,獨有一個如來藏,是不能直接造就眾生的藴處界和器世間所有法的,雖然如此,一切法究竟還是如來藏單獨變造出來的,六七識只不過是緣,能促成一切法的生起。    眾生的一切行為造作,都是真心妄心合作運行的結果,有真無妄,諸法不起。只有妄心,這是不可能的,只有妄心沒有真心這種情況不存在,因為妄心不自在,必須要由真心來出生,並與之一起運作,妄心才能存在和運轉,離真無妄。眾生行、住、坐、臥,作一切事業,都是真心妄心和合一起運行出來的。究竟是如何和合的,證得如來藏明心以後就逐漸能現前觀察了,五蘊、十八界一切法的運行,及其功能作用的體現,背後都有一個真心如來藏。    所謂“色不異空”,意思是說色蘊與空性心如來藏是不二的,此為不二法門。色蘊是如來藏出生的,它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因此不異於空性心如來藏。這是從色蘊的角度來看色蘊與如來藏的關系,從如來藏的角度來看如來藏與色蘊的關系,就是“空不異色”。空性心如來藏隨緣、隨業流注出一部分種子功能成了色藴,二者不是完全的二體,本質上有密切的關聯,是不二法。如同電視機放出影像,電視機與屏幕上的影像是不二的,是有關聯的;也如黃金打造成金指環,黃金與金指環是不二的;也如一堆泥巴捏成了泥人,泥巴與泥人是不二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從色藴的本質屬性上來說的,色藴的本質就是空性心如來藏,因為色藴全體都來自於如來藏,如來藏用四大種子出生了全部的色藴,因此色蘊自身沒有真實的體性,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色藴全體即如來藏,所以說色即是空。從另一方面說,如來藏的一部分功能成就了色藴,成就了色藴的如來藏就是色藴,所以說空不異色。就像黃豆經過浸泡變成了豆芽,那麼這些變成豆芽的黃豆就是豆芽;水經過冷凍結成了冰,這時候的水就是冰。    我們說色空不二,可不可以說色空是一呢?不可以這樣說,因為色藴和空性心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屬性,一個生滅,一個不生滅,二者的功能作用並不一樣,不能互相代替。總括起來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的究竟關系是不一不異,二者既有相同的性質,也有不同的內涵屬性,本質都是如來藏,又不能互相代替,二者就是這種關系。如果說如來藏與色藴是一,那麼色藴滅了,如來藏也就滅了,而如來藏是永遠也滅不了的;如果是一,那麼色藴就能代替如來藏產生一切法,實際上卻不能;如果是一,如來藏就有色蘊的相貌,真實眼睛就能看見,事實卻看不見,因此二者還不是一。如果說如來藏與色藴是異,那麼色藴就能夠脫離如來藏,自己就能單獨存在,而實際上色藴不能單獨存在,不能離開如來藏,離開如來藏就沒有色藴了,如來藏離開色藴也不能顯現其作用了。因此二者是不異的關系。不一不異,既不是同一,也不是完全的異體。             第二節 五蘊與如來藏非一非異    同理可知,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蘊不異於空性心如來藏,離開空性心沒有受蘊;空性心如來藏也不異於受蘊,受蘊是空性心顯現出來的法相。受藴是如來藏產生出來的,是如來藏的一部分種子功能,也不異於如來藏,眾生的各種覺受就是如來藏流注出的種子所產生的功能作用,本質上就是如來藏。感受就是如來藏流注出識種子形成的識,在分別六塵時所形成的受覺作用,如果沒有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受蘊就不會出現,人就與一塊木頭沒有區別了,任人宰割,也不會感覺疼痛。    所以說受蘊和如來藏不是二法,這個受蘊就不異於如來藏,如來藏變生出了受藴,那麼如來藏也不異於受藴,受藴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的一部分種子功能轉化成受藴,如來藏就是受藴,受藴與如來藏的關系就是不一也不異的,二者互相依存不能離開,又不能互相代替。為什麼真妄不異又不能互相代替呢?比如說黃金是本有之物,打造成金盆以後,二者就是不一不異的關系,但是不是互相代替,如果想要裝水,就要用金盆,不能用黃金塊;如果要打造一個金屋,金盆就不行了,就要用黃金。大意如此,比喻不能完全恰當。    真妄互依才能把如來藏的各種功能顯現出來,如來藏動起來才能有妄法色受想行識,如來藏的運行行相也就出現了,真妄和合才能現起一切法。所以當我們有感受的時候,背後一定有真法在配合著,不是只有虛妄的感受作用,找到這個真法是至關重要的。當我們五陰現起的時候,是真妄和合的結果,不是只有表面的五陰相。五陰相是不自在的,不能自己出生自己,一定有現起五陰的真法如來藏存在和運行。真法如來藏是如何起作用和運行的呢?自己獨自去參究,明白內裏的運行機制才能開悟。    所謂的開悟就是證得了如來藏在萬法中運行的事實真相,不是用眼睛看到了什麼,而是心眼打開了,慧眼打開了,觀察到了五陰的運行秘密和如來藏的運行機制。同時就知道哪個是自己的如來藏,哪個是真實的我,那麼就不再認五蘊為我,知道五蘊確實是假的了,都是如來藏在起作用。找到如來藏的同時,小乘的我見肯定已經斷除了,大小乘的果位都能證得。    證果,說快也快,但如果學佛的路走的偏斜一點,或者是繞圈子,那就會非常的慢,也許越走離正道越遠。福報大的人,就走這個直道,修行非常快。福報不足再繞,繞彎的過程是在積累福德資糧的過程,也是修菩薩六度的過程。六度的條件缺少哪個都不行,布施不足不行,戒律、忍辱力和精進度不足也不行,定力、慧力不足,都沒辦法參禪,沒辦法明心證悟,所以菩薩六度都要修好。    同理,想蘊和如來藏的關系也是不一不異的,行蘊和如來藏的關系也是不一不異的,識蘊六個識和如來藏的關系也都是不一也不異的。識蘊六個識是如來藏出生的,六根和六塵一接觸,如來藏就產生六個識。所以整個五蘊都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因為都是變現出來的緣故,所以才說五蘊是空的,並且是空性。空,是空幻、空無、不真實義,空性的意思就是如來藏的性質。    五蘊自己不能單獨存在,不能自己從無到有,從有又到無,即使有的時候,也不是真有,是假有,幻化的有,不是真實的。就像一個魔術師在空中變現出一個寶石一樣,這個寶石雖然看似有,但不能單獨存在,它沒有真實的體性,是虛妄的,是空的,說沒有就沒有,根本執著不了,也抓不住,因此就是空幻的。從另一方面說,寶石是魔幻師變幻出來的,屬於魔幻師所有,變幻與收回寶石由魔幻師掌握。    五蘊中,識蘊是心法,受蘊、想蘊是心所有法。根塵相觸,如來藏就流注出六識心的種子形成了識,六識在分別六塵時就有了覺受、有了取相分別。因此,識蘊、受蘊、想蘊都是如來藏產生出來的,是如來藏的一部分種子功能,所以也不異於如來藏,本質上都是如來藏,與如來藏是非一非異的關系。    再看行蘊,我們的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造作都是行藴。眾生的身心為什麼會刹那生滅,皆是因為背後有個如來藏不斷輸出業種而產生的。從世間現象來看,一切法遷流不止,沒有刹那停止過。而從空性心如來藏的角度看,一切法的變化,是如來藏不斷變現執持的結果。如來藏輸出業種,現行後再落謝回到如來藏心體中,再輸出業種,再回到如來藏心中,這樣不停地快速的生滅。一切法的生住異滅,本質上就是如來藏輸出種子的生住異滅的過程。因此,行蘊與如來藏是非一非異的關系。    大乘行者的開悟就是明白一個事實真相,懂得了五蘊的運行機制以及與如來藏的關系,證得了如來藏,知道了祂就是真實的我,從此不再認五蘊這個假我。因為當下就能現觀,五蘊身如同木偶人,如來藏就是背後的操縱者。           第三節 如來藏對眾生的隨順性    整個五蘊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所以五蘊才是空的,不實在的。五蘊不能獨自存在,有如來藏親自所緣和執持,它在如來藏法界當中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生生滅滅永無止歇。如來藏離見聞覺知,是相對於意識覺知心了別的範圍來說的。如來藏有自已獨有的了別性,能隨順我們成就世間法。祂有時像一個最忠實的僕人,對我們言聽計從、百般隨順:我若向東,祂不向西;我若坐臥,祂不站立;我若吃飯,祂不飲茶;我若看物,祂不聽聲;我若為人,祂不做鬼;我若上天,祂不入地。    如來藏也有不隨順的時候,祂有獨斷專行不講情面的一面。這是什麼情況呢?這是在眾生業緣已經成熟,如來藏不得不按照業力來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五蘊身心造作的所有業行的種子都存在如來藏心體裏,如來藏隨時都能了別這些業種,根據業種來執持眾生的六道色身和改變生存環境。未來世如果該得人身,就在第七識的配合下,入母胎投生人道;如果該得畜生身,就與意根一起投入畜生胎,在畜生母胎中變出畜生身。    應該為眾生變現什麼樣的色身,如來藏都清楚,是男身還是女身,色身是莊嚴還醜陋,健康還是殘疾,如來藏都能依業、依緣准確無誤地變現出來。如來藏執持我們的色身,祂不會有自我意識說,畜生身體那麼醜陋,我不想執持,我還是變現一個人身或者天身。祂沒有我見、我執,五陰造的是什麼業,該得什麼的果報,都瞞不了祂。祂不聽從意識的建議,也不與意識商量,如來藏有自已的本覺智,這種智慧是如來藏本有的,不是修學來的,與意識覺知心了別六塵萬法的智慧有本質的區別。    有些人日日都想發財,就是發不了財;有些人希圖長壽,中年未到就已離世;有些人想追求健康,卻整日藥不離身;有些人想升天享福,壽終時卻下墜惡道。不要抱怨如來藏不隨順,如來藏既了別眾生的心,也了別眾生的業,眾生想做什麼,祂都會隨順配合,祂自已卻沒有選擇的餘地和念想。眾生想成就的事,如來藏中如果沒有收藏這樣的業種和業緣,祂也沒有辦法,祂也做不了無米之炊。緣熟時,不管眾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也不管是惡、是善,不管眾生要不要,祂一律把業種現行出來,如實實現果報。如來藏的運作有自已特有的規律,不以我們的意願所轉移,祂忠實地記錄我們所造作的身口意行、造作的所有善惡業,無一絲一毫的差錯。業種成熟時祂知道業的果報是什麼,該升天享福的,就給你造天人的色身,該下地獄受苦的,就造地獄的色身和地獄的生存環境,正報依報都是由祂來成就,所以地獄、天堂都是唯心所造。    如來藏自性清淨,沒有自我,絕對隨緣,不分善惡,隨緣的同時又不改變其自體清淨性,不變當中又完全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我們的妄心七識,自我性非常強,總是想讓他人或者外界一切境界順從於自己的意志,總是想擺布一切,非常的主觀,我執很重。如果七識心通過修行能像如來藏一樣清淨,我們就能圓滿成就佛道。因此,我們應該要知道如何真正修行,應該通過修行菩薩六度,明心找到如來藏,依止於祂斷除我見和我執法執,滅除煩惱習氣,滅盡無明,從而究竟解脫。    學佛之人要認識五蘊的虛妄性,知道祂不能長久住世,人生百年不過刹那之間,要有解脫生死的急迫之心,力求早證菩提。一旦證得如來藏以後,十方世界可以隨意往生,因為這時心與十方諸佛國土相應,明心悟道的菩薩是諸佛國最基本的組成成員,只要有願力想往生,諸佛都會接引,這是由願力和善業作主的。如果不修行、不證真,就不得自在,當惡業的緣熟時,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抗拒業力,瞥爾就隨惡緣而去受生死流轉的果報去了。               第五章 如來藏的中道性    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第一節 五蘊十八界的空相    什麼是諸法呢?心經所說的諸法總分為兩大類:一個是色法,一個是心法,合起來就是三界世間五蘊十八界當中的所有法。五蘊是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識藴;十八界包括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五蘊包括色法和心法,十八界中,六識加上意根第七識是心法,其餘都是色法,前五識所了別的五塵和意識所了別的法塵,都屬於色法。眾生都活在六塵萬法之中,自身所受用、所接觸的法,都沒有超過這六塵,生存環境、宇宙器世間,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都不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之中。    五蘊十八界,無論是色法還是心法,都是有相的,都有三界世間裏的法相。色有色相,心有心相,但是這些相都是幻有,都是空的,所以叫作空相。五蘊十八界法為什麼有相而空?《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的相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是不自在的,說消失就消失,有也是空幻,如夢中物一樣;也好比陽炎和海市蜃樓,虛幻不實,似有實無。    菩薩明心以後,用般若智慧和定力來觀行,就會發現:五色根是如來藏執持的,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維持其存在,生住異滅從未停息;六塵是如來藏變現的內相分,似色非色,如鏡中之物;七轉識也是如來藏輸出的識種子,刹那生刹那滅。五蘊十八界一切法,沒有一法是真實不滅的,只是眾生無量世以來,無明煩惱執空為有,如在夢裏追逐幻影,導致輪轉生死不得解脫。    什麼是海市蜃樓呢?太陽光照在海灘上,海灘上的熱氣返上來,就出現了樓房、人物、車馬,而且車馬還在走動,虛幻的景象就顯現出來,那個現象就叫海市蜃樓,是熱氣形成的一種假象。遠遠看,那個樓房像宮殿一樣真實,有馬在奔跑,人物還在走動,就像真的一樣,遠看看不出那些現象都是假的,走近一看,卻什麼也沒有。什麼是陽炎呢?當太陽光照在沙灘上的時候,熱氣返上來,霧蒙蒙的,那些鹿因為口渴的緣故,就以為那是一條大河,趕快奔過去想喝個飽,等跑到近邊一看,沙灘上什麼也沒有。那些野鹿的心,被幻化出來的河水的假象迷惑住了,牠們認為河水是真實有的,可實際上是空的,什麼也沒有。陽炎就像那幻化出的河水一樣,表面看好像是有,實際上是空的,渴鹿被自己的識心欺騙了,不識真相。    眾生的心就像渴鹿一樣愚癡,不辨真假虛實。我們現在心還被迷惑著,還處於顛倒狀態,沒有清醒過來,與在夢裏是一樣的。七識心就像那渴鹿一樣,以為萬法真實有,每日裏追逐著萬法,追求了一輩子甚至無量劫,到最後還是空空如也。眾生生活在人間,七識心生生世世執著五欲六塵,為了金錢、房產、地位、名聲,還有子女、家庭,為了財色名食睡,謀劃攫取,廣造惡業。有些人覺得成功了,志得意滿,殊不知所見所得都是幻相,等到無常到來,眼睛一閉,臭皮囊不得不丟下了,哪有一法可得。所謂:一日無常到,方知夢中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而無常不是專指死亡,才叫作無常,刹那生滅、了不可得,這是真正的無常,就在一切法表面存在的當下,就是生滅無常而幻化的,就像陽炎一樣。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    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五蘊萬法和如來藏兩種相,不管是假法也好,實法也好,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實質都是空性心如來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之相是空的,無相之相也是空的,兩種空含義不同,有相的空是了不可得,無相的空是沒有相貌,沒有色相。    五蘊十八界是有相而空,如來藏是無相而空。五蘊十八界是有相無性,所以說空;如來藏有性無相,也說是空。同樣說空,但這兩種空卻有很大的區別,一個是虛妄法,一個是真實法;一個是虛相,一個是實相;一個是用,一個是體;一個是權,一個是實;一個是依祂起性,一個是圓成實性。但二者又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相依性而有,性以相而顯。如來藏雖空卻是真實法,五蘊十八界雖有卻是虛妄法。五蘊十八界並不是滅了以後才說空,而是存在的當下就空,因為它無自體性,非真實存在。正如金剛經所說的如夢幻泡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而顯現出來的。其實五蘊十八界就是如來藏空性心,全體都是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作用,如果非要說有相,就是如來藏相。             第三節 諸法空相為什麼不生不滅    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幻化的,所以說諸法都是空相。如來藏這個能生萬法的真如心體雖然是真實有,但祂不是三界有,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觸不著;凡是三界有的東西都是要生滅的,如來藏不是三界有,因此不生不滅。“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意思是說空性心如來藏不是有生之法,祂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凡是有生之法都會有滅,但如來藏不是有生之法,所以永遠也不會滅。    五蘊世間萬法為什麼是不生不滅的?這是從法的理體上來講的。五蘊世間萬法沒有自體性,它的體性都是如來藏性,是空性心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五蘊的法相有生,法性未生,所以不是真生;五蘊的法相有滅,法性本來未生,又何曾滅,所以滅也是幻滅。一切法在如來藏心體的表面虛妄的生滅,但從如來藏的立場來說,一切法只是如來藏功能體性的一部分,這種功能體性是本有的,從未生過,也不會滅。    舉個例子來說,夢裏的景象是如來藏變現的獨影境,我們做夢夢見自已發財了,有很多房產田地、金銀珠寶、汽車飛機等等,突然一覺醒來,這一切財富都消失不見了。有智慧的人自然不會說夢裏的財富真實出現過,既然夢裏的事沒有生過,就談不上有滅。同理可證,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大夢,一切五蘊世間萬法都是如來藏幻化給我們的,包括這個所謂的我們,也同樣是幻化的,如果執著五蘊說它有生有滅,豈不是愚癡。    菩薩修到十回向位證得如夢觀,就能現觀一切有情所受用的一切境界法,以及造作的身口意行,皆是無得無失。猶如迷人眠夢,於夢中悲歡離合,喜樂無常,而不知是夢,又於夢中造作諸多善行惡行。菩薩再來觀行自身所行菩薩道,亦如在夢中廣修六度一般,悉依世界六塵幻相,及自心所現七識妄心諸心所法,而行菩薩道,皆是夢境所現,無有一法真實可得,故雲菩薩道如夢。                第四節 無量的中道性    前面講了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的中道性,如來藏除了這個中道性,還有無量的中道性。    一、不垢不淨    接下來心經中說到了“諸法空相的不垢不淨”。前面我們已經講到了,諸法空相指的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為什麼是不垢不淨的?    如來藏也叫作自性清淨心,所謂自性清淨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說如來藏有自體真實存在之性,不需要什麼法來變生祂,除了祂,一切法都沒有真實不滅的自體性。二是說如來藏對於六塵境界沒有見聞覺知,祂變生六塵萬法而對六塵萬法不起心、不動念,不起貪嗔癡煩惱,也沒有我性,沒有我執和法執,所以說祂是清淨的。    七識心造業,五蘊造業,造業的種子存在如來藏那裏,如來藏就收存了七轉識染汙和清淨的業種。如來藏好比是一只杯子,業種就如杯中的汙水,杯子本身是幹淨的、清淨的,杯中水卻不幹淨,那麼整杯水就是不垢不淨的。說如來藏“不垢”,是說杯中水可以被染汙,也可以轉為清淨,但杯體卻永遠不會被水染汙,如來藏本體沒有汙垢,沒有無明煩惱;說如來藏“不淨”,是因為裏面裝的水是肮髒的、不清淨的,如來藏裏含藏著染汙的業種。如來藏中含藏七轉識染汙的種子,生出的七識心就有煩惱和無明,是不清淨的,但如來藏無始劫以來,從不與煩惱無明相應,總是在一切法的運行中顯示出自體的清淨性。    如來藏心體一直是清淨的,而且永遠清淨不變質,自性本來清淨而常處涅槃。清淨的是如來藏,不清淨的是前七識和種子。修行是修前七識,轉染汙為清淨,如來藏本來清淨,不用修如來藏。只有到佛地,如來藏中所有的染汙種子才全部轉變為清淨種子,這時如來藏不再是不垢不淨,而是究竟清淨的無垢識了,又叫作真如,是名符其實的“真”和“如”了。    二、不增不減    “不增不減”的含義,一是指如來藏的心體中含藏著七大種子,這些種子輸送出來,能產生三界世間萬法,這些種子的數量永遠不增不減,產生萬法的功能作用也不增不減、不變化;二是指法界當中如來藏的數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眾生界不變;三是指如來藏心體永遠不發生變異,祂不持戒、不修行、不學世俗法,也不學佛法,祂的本覺智慧既不增加也不減少。    眾生的前七識心是有增有減的,無明減少,智慧就增加;定力增加,散亂心行就減少;戒行增益,作惡就減少。如來藏心沒有得失、沒有增減。通過修行,染汙的心行轉變為清淨的心行,七識種子的數量並未發生變化,七大種子的數量不會發生任何增減變化,那麼七大種子所變現出來的一切法就不增不減,因此說諸法空相不增不減。    三、不門無量中道性    如來藏除了心經中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中道性以外,還有其他的中道性。龍樹菩薩作的《中論》講了八不中道,所謂八不中道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此外還有:不空不有、不長不短、不上不下、不前不後、不說非不說、不行非不行、不吃非不吃、不作非不作、不修非不修、不看非不看、不聽非不聽等等無量的中道性。這些中道性需要悟後一一實證和體驗,未悟實相而去思惟,只能落得個“情思意解”,沒有絲毫受用。               第六章 真心涅槃畢竟空寂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第一節 真心空寂無五蘊    《雜阿含經》中佛多次講“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有時候也說十二處、十八界都“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意思是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不是真實的我,不是真心如來藏,但也不能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與如來藏是二法,在五蘊中沒有如來藏相,在如來藏心體中也沒有五蘊相。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所謂“空中無色”,是說空性心如來藏心體中沒有色藴。如來藏本身無形無相,沒有長短大小、青黃赤白,連虛空都沒有;如果如來藏有色蘊,我們就可以眼見如來藏、手摸如來藏,那證得如來藏就太容易了;如果如來藏有色蘊,就有長短方圓大小和方位,五蘊身在如來藏何處安放?與如來藏是否要重疊?如來藏色蘊之外又是什麼?是在虛空裏還是在虛空外?肯定是在虛空裏,那麼虛空大於如來藏,包圍如來藏,不是如來藏所生,與楞嚴經佛說虛空在如來藏裏如太虛中一片雲相違背,因此說如來藏有色蘊是錯誤的,如來藏沒有色蘊。    “空中無受想行識”也是此理,如來藏心體中除了沒有色蘊,也沒有受藴、想蘊、行蘊和識蘊。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對六塵萬法不見、不聽、不嘗、不觸,而見聞覺知性都是六識的功能。如來藏對一切法都是舍受,祂的舍受與意識心的舍受有所不同,意識的舍受是意識對應法塵時不感受苦和樂,而如來藏的舍受是如來藏根本就不明了六塵為何物,不知道是非好惡美醜,自身也沒有煩惱,沒有我性,因而不對六塵境界生起苦受和樂受,祂的舍受要比意識的舍受深細的多,很難真正理解,二者區別很大,與意根的舍受區別也很大;如來藏也不分別六塵境界,不知色聲香味觸法,不知東南西北,沒有對六塵的分析、計劃、打算,沒有意識的那種思想念頭。    妄心有分別,前七個識都有分別,只是意根第七識分別的不能具體和細致,但也有大略總體上的分別和了別性。妄心就是用來分別六塵境界的,真心不分別六塵。但是妄心在分別六塵的時候,就有真心不分別的配合,所以我們分別的時候,同時就有一個不分別的真心同時存在,二者和合運作,並行不悖。    如來藏沒有行蘊,因為祂沒有色蘊和識蘊,就沒有身口意行的造作,沒有動轉施為,也沒有變化和遷流,也不會念念生滅代謝。如來藏中沒有識蘊,識蘊是對六塵境界的見聞覺知,如來藏對六塵不見聞覺知。既然如來藏沒有六識那種識蘊,也就沒有如六識那樣的受蘊、想蘊和行蘊。雖然如來藏也有五遍行心所法受想思心所法,但與六識和七識的受想思心所法有很大的區別,六七識的心所法帶有無明和煩惱性,有我性和執著性,有主觀性,有喜厭的心理,不平和;如來藏的心所法如木石般的運行,不受境界影響,沒有我性和執著性,也沒有主觀性和喜厭的心理。    阿羅漢滅掉五蘊入無餘涅槃,而無餘涅槃裏滅掉七識,只有如來藏獨處,如果如來藏有五蘊,這個涅槃中就有色有心的動轉,不但是否諸佛可以找得到阿羅漢的如來藏,開悟的菩薩都可以找得到阿羅漢的如來藏,乃至於凡夫也能找得到阿羅漢的如來藏,那也就等於找到阿羅漢了。可實際上阿羅漢涅槃以後,即使十方諸佛的神力也找不到,因為如來藏無形無相,眼見不到、耳聽不到、鼻嗅不到、舌嘗不到、身觸不到、情思意想不到。所以總結起來說如來藏無五蘊(的功能作用)。              第二節 真心空寂無十八界    經文:【(是故,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是從總體上來講如來藏空性心中沒有十八界法。如來藏心中沒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沒有眼識界乃至意識界這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叫作十八界,五藴十八界組成了一個眾生。    一、如來藏心中無六根界    (一)六根簡介    六根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1、什麼是眼根?    眼根包括浮塵根和勝義根(又稱淨色根)。眼的浮塵根就是浮在身體表面,像葡萄形狀的東西,裏面有水晶體、視網膜,還有傳導神經。眼的勝義根是四大種所造的清淨色,有傳導神經與浮塵根相連,在後腦的下丘腦那個位置,屬視覺中樞,是大腦皮質中與形成視覺有關的神經元。    眼勝義根很重要,它是出生眼識的重要因素,比如說,眼的浮塵根即使完好無損,如果勝義根毀壞,也不能見色,因為根塵不能相處,如來藏不能出生眼識,不能見色,那就是個盲人。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的勝義根都在後腦那個位置,這個部位的勝義根如果出現病變,人的身體就失控了。如果僅僅是浮塵根毀壞了,色身還有一部分功能。如果勝義根毀壞了,浮塵根再完好也發揮不了作用,那就是植物人了。    眼的浮塵根是由如來藏變造出來的,如來藏在母胎當中,吸收母體子宮裏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變造身根,到一定時候就變造出眼根的浮塵根。眼根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所組成的,眼睛有肌肉和玻璃體,堅硬的部分就屬於地性;眼睛的濕潤性,就是水性;眼球裏面有溫度,那就是火性;眼睛裏面還有風性,眼球就能動轉,視覺神經就有傳導功能。    如來藏有很大的智慧,能制造這種高精密度感光的眼根,從受精卵開始變造,在出生前就要全部造好,出生後,就能用它來了別色塵。眾生的色身及三界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制造的,祂才是真正的“上帝”。    2、什麼是耳根?    耳根也分為浮塵根和勝義根,在頭部一邊一個,長得像新卷葉,再加耳蝸,這就是外耳根也叫浮塵根,大家都能看得見。外耳根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構成的,那是在受精卵當中,如來藏把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輸送出來變造出的外耳根,造出了人這樣的耳根,或者是畜生那樣的耳根,或者是某種眾生的耳根。    耳朵的肉和脆骨那類的都屬於地性,以地大為主;耳朵裏的血液,屬於水性,以水大為主;耳朵的溫度屬於火性,以火大為主;耳根的神經傳導作用屬於風性,傳導神經在風力的作用下,才能把外聲塵傳導到後腦的勝義根,在那裏變現內聲塵,然後如來藏在那裏產生耳識,那地方損壞了,耳根即使完好也聽不見聲音,那就是耳聾、耳背了。後腦勺那個部分是耳的勝義根,也叫內耳根,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耳的外根與內根組成了整個耳根。    3、什麼是鼻根?    鼻根的浮塵根位於面部中央,由外鼻、鼻腔、鼻旁竇三部分構成。勝義根嗅覺中樞位於大腦半球內的梨狀葉,浮塵根中的嗅覺神經分布在鼻腔中,一直通往位於大腦半球的勝義根。鼻根也是由四大種子構成,如來藏通過鼻根攝取外相分香塵,然後在勝義根處變現為內相分香塵。一旦鼻根受到損壞,不管是外鼻根和內鼻根,如來藏都無法出生內相分香塵,鼻識就不能生起,無法了別香塵。    4、什麼是舌根?    舌根在口腔裏像半月形的,一張口大家都能看得見,這叫浮塵根,也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所構成。在母胎裏成為受精卵的時候,如來藏把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輸送出來就形成了這個舌根,至於如來藏如何形成的舌根,需要在以後修道種智的時候,一點點了解,這些細節全部了知了,就可能到了佛地。舌根有傳導神經,一直通到後腦勺那裏,也叫味覺神經,後腦勺那個部位是舌根的勝義根,也是由四大種子組成的,是出生舌識生起味覺的地方,那個部位如果出現障礙,我們就不能品嘗味道,吃什麼東西都沒有味覺,就不喜歡吃東西了。    5、什麼是身根?    身根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從頭到腳,分為浮塵根和勝義根,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身根的浮塵根比較複雜,其中:皮膚、肌肉、骨骼、內髒等屬於地性,以地大為主;血液、汗液、尿液、眼淚、唾液等等屬於水性,以水大為主;身體裏的熱量、溫度,屬於火性,以火大為主;身體的動轉、呼吸、血液循環、胃腸蠕動,以及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屬於風大。    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和合在一起組成了身體,單獨一類種子不能構成色身某部分物質。比如肌肉是堅硬性的,有地的成分;但是肌肉也是濕潤的,就有水性,沒有水性的肌肉就象木頭似的幹硬,沒有相應的功能;肌肉裏也有溫度,就是火性,沒有火性,肌肉就冰冷僵硬的,不能活動;肌肉裏也有風性,如果沒有風性,細胞就不能新陳代謝,我們也不能呼吸,皮膚上的毛孔也就沒有用,飲食也不能被消化吸收和排泄,氣血也不能流動了。    身體的每個組織或器官,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組成的,只是各個部分四大組成的比例不同罷了。有的部分是地性占多數,有的部分是水性占多數,有的部分是風性占多數,火性在身體各部分的分配也有所差別。四大比例不同,組成的物質也不同。地大占的比例多就形成了骨頭、肌肉、筋絡、血管,水大占的比例多就形成了身體的各種體液。但不管什麼成分、什麼比例,都全部包含地水火風四大元素。    身根的勝義根,就是軀體感覺中樞,主要位於大腦皮質的中央後區,與身體表面遍布的觸覺神經相連。如果勝義根受損,我們對身體就失去覺知能力,整個身體就癱瘓不能動了。所以勝義根是最重要的,有意外發生時,我們會習慣性地先保護頭部後腦,這也是意根無量世來的執身習性。    6、什麼是意根?    意根是心法,祂無形無相,是無色根,既有根的功能,也有識的作用。六根中,意根是一個特殊的根,祂是第六根,也叫第七識、末那識,既是根又是識。與前五根不同,五根是有色根,有形有相、有方所。意根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著,沒有一個開始,雖然無生,但是可滅。什麼時候能滅呢?四果阿羅漢入滅盡定時,就能滅掉意根的一部分功能,就是心所法中的受和想兩個心所法,入無餘涅槃時意根就全部滅去了。    意根也是不自在的,依如來藏不斷輸送識種子才能存在和運行。既然祂是能滅的法,就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凡是有生有滅的,都不是真實的法,都是幻化的、空的、非我的。意根也是如來藏所出生和執持的法,如來藏輸送出識種子,祂才能有心所法伴隨著運行,才能有各種識的功能作用。如來藏如果不輸出意根的識種子,意根就滅掉消失,所以意根是虛妄不真實的。    意根的體性是時時思量,事事作主,處處攀援,具有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等煩惱。正因為祂的散亂攀援性,導致意識心識散亂,很難集中。我們打坐需要制心一處時,祂卻到處攀緣,牽動意識浮想聯翩。有時好不容易稍微有些入定了,突然心中又冒出一件事來,心念立刻就散亂了,這就是意根不甘寂寞到處攀緣造成的結果。    我們生生世世的所有行為造作,全部作為種子存在如來藏裏。意根曆緣對境運作的時候,就要按照自己所熏修的習氣去作主作決定。尤其在中陰階段,意識所起的作用微弱了,一切行為造作、所思所想都是以意根的習氣為主,是什麼習氣,就按什麼習氣投胎。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運行著,從來沒有中斷過,無明煩惱非常深重,熏染了什麼業習,中陰身就表現出什麼樣的習氣慣性,非常強烈,第六識沒有理智的分析思惟能力,無法對意根進行約束和督導,於是意根就按自己的習氣去投胎。貪習去鬼道,嗔習下地獄,愚癡做畜生。    意識在五蘊身中活動時,意根有貪嗔癡煩惱,思量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第六識還能通過思惟制約一下意根,能夠嚴密深入思考分析事情的利弊得失,給意根出謀劃策,對意根有約束勸導作用。中陰身階段的意識覺知性差,因為所依止的勝義根不發達,意識分析思惟性就弱,對意根的約束力不強,意根就完全按照自己的習性慣性去行事。過去生熏習收藏了什麼種子,就表現出什麼習性,然後就按照習性去投胎。    修學佛法最重要和根本的問題就是要降伏意根,因為意根是五陰身的主宰,能夠主導身口意行。意根知見觀念改變,無明煩惱就降伏消除,身口意行就清淨。修學四聖諦義理,明白五蘊十八界無我、虛妄不實,但如果僅僅是意識接受這個道理,意根不接受不認可,就不能說已斷我見證初果,因為內心深處的意根不知道五陰無我,心裏還有我。有些人談論佛法口若懸河,但內心深處的這個意根並不認可,那就沒有真實的解脫受用。所以說學術研究不能代替實際修行,修行最重要的不是在口頭上的理論知見如何,而是在於真正改變內心,真正認知那個理、受持那個理、轉依那個理,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才可以消除無明煩惱。    改變意根是修行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修學佛法只是淺層次的理解還不行,還要深細的思惟觀行,這過程能充分熏修意根,讓意根參與觀行的過程。意識經過反複分析、考量,真正弄清了法義,不再有疑慮了,意根把這個過程和結果充分深細的考量,就會思量清楚,沒有疑慮了參究觀行就結束,意根成功受熏證法,身口意行就出現變化。如果意根未被熏染,常常是嘴上說一套,實際上做一套,口是心非。比如說:學佛的人都明白布施能得大福報,貪心和吝嗇心重,來世可能要落入惡鬼道,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在真正布施的時候,卻又因為意根的吝嗇而遲疑不決,不肯布施,這就是因為意根還沒有懂得布施對修行的助益,意識沒有思惟過此理,意根不知,就不能決定布施。    意根為什麼難於認知真理、難於證法、難於改變呢?一個是因為祂的了別智慧不足,處處攀緣,識心分流多,了別勢力不強;一個是因為祂無始劫以來,熏習的邪見太多,含藏的無明太深厚,深重的習氣很難扭轉。有時候意識把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都能說服別人,可是自己做事還是老樣子,習氣毛病很重。所以很多事不能光聽別人言,還要觀其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說明意根受熏明理了。很多學佛修行的人,都存在這個誤區,以為將法義弄明白了就行,沒有深入到意根這個層面,沒有說服意根、降伏意根,話說起來像聖人,一做事就是凡夫。還有些人,讀他寫的文章,有情有理,感覺思想情操很高尚,可實際為人行事卻完全兩樣。世俗上說這種人是虛偽,佛法上講這種人只有意識理解了一些道理,意根內心深處還沒有相應,身行意行不與口行一致,只會教育別人,不能改變自已。    (二)為什麼說如來藏心中無六根界    六根各有各的功能作用,相互不能替代,所以叫六根界,有六種功能界限。六根的主要功能是在如來藏的運作下,攝取六塵萬法,然後如來藏才能出生六識來了別六塵,眾生才有見聞覺知性。六根中有色法五色根,有心法意根末那識,如來藏是心,是能藏識,含藏著六根的種子,能籍緣出生六根。但如來藏心中沒有六根,如果如來藏心中有五色根和意根末那識,就有六根的功能作用,自己單獨就能觸色聲香味觸法,不需要眼耳鼻舌身意觸六塵了,也不需要輸送四大種子出生五根輸送識種子出生意根,也就沒有色身五陰了,如來藏自己就可以代替六根的功能作用。實際上如來藏沒有六根,我們見不到摸不到觸不到如來藏的五根,也不見如來藏有意根那樣的作主性,更沒有我見和我執。所以如來藏沒有六根界。    二、如來藏心中無六塵界    六塵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如來藏心中沒有六塵。    (一)如來藏沒有色塵,因為祂是無形無相的。色塵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有質礙的東西,和眼根相對,眼識能了別。如來藏不是由四大組成的,不是物質色法,不與眼根相對,眼識不能識別。色塵分為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顯色是大家能看到的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塵霧等信息;形色是物體的形狀、大小、長短、方圓等信息;表色是色塵形體所處的狀態和眾生色身的行走坐臥、屈伸俯仰等肢體運行;無表色就是色塵上所顯現出的內涵、神韻、風采、美醜、年齡、新舊等信息,比如高山的巍峨、瀑布的壯觀、樹木的繁茂,人的文化、氣質、涵養、風度、柔軟、跋扈、粗魯等。    如來藏不具備這些色,這些色法,都不在如來藏心中,所以眼睛看不見如來藏,眼識無法證得如來藏。如果如來藏有色塵相,那就可以不用參禪來找祂,只要眼睛沒問題,可以直接看見所有眾生的如來藏,在眼根上就能證得如來藏了。事實卻不是這樣,如來藏是無相無形的,眼睛看不見,因此如來藏無色塵相,不是四大組成的。尋找如來藏不能用眼去見,眼睛是看不見如來藏的,必須用智慧之心眼發現和證得如來藏,才是明心證悟。進入定中參禪,意識心就能非常細膩和專注,參到某個環節,內心靈光一閃,就能觀察到如來藏在五陰上的運作,意根也同時確認如來藏的運行行相,然後可以兩個識一起現觀,如來藏是如何與五陰和合在一起運行的,就會明白什麼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    比如娑婆世界的第一則禪宗公案:靈山會上天人獻花,釋迦世尊拈花示眾,不說而說,默然開示真如心法無上法門。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因為迦葉尊者就是在佛拈花示眾的當下,一念慧相應,證得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真如心既是無形無相,眼識便不能見,大迦葉憑智慧識得了佛的真如心,發現了真如運作的秘密。發現了這個秘密的同時,也就知道自己的如來藏也是那樣運行的,知道了所有眾生的如來藏都是那樣運行的,那樣起作用的。然後就能進一步觀察到,如來藏是如此與五蘊七識配合運作,顯現世間一切法,這些秘密和內涵慢慢就都明白了。繼續觀察修行,會明白如來藏更多的體、相、性、用,般若智慧就會越來越深利,悟後的別相智就會具足,道種智也就漸漸生起了。    (二)如來藏沒有聲塵,祂既不會說話,也不會發出任何聲音,我們想用耳識來聽如來藏肯定聽不見。但祂會變現出宇宙天籟之聲,還有各種風聲、雨聲、鳥聲、人畜之聲,在聲音這一法上有如來藏所顯現的功用。香嚴智閑禪師就是聽聲開悟的,有一天他在割草整理禪院的時候,撿起草叢裏的瓦石拋了出去,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清脆一響,瓦石裂開,他忽然大悟。聽聲而悟的祖師,就是在參禪參得疑情正濃的時候,聽到某種聲音,靈感一閃,智慧出現,就悟到如來藏了。    (三)如來藏也沒有香塵,我們聞不到祂,但香塵的出現有如來藏的功能德用,因此就有人通過聞香而證得如來藏,證悟實相。在香積佛國土,佛與菩薩們圍在一起吃飯,佛用鼻子嗅一下飯香味,菩薩們馬上就開悟了,佛只是用鼻子嗅一嗅,菩薩們就明了真心,就這麼簡單。那個世界眾生鼻根利,聞聞味就能開悟,神奇不神奇?    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耳根比較利,可以通過說法聽法在音聲上接引。其他世界的眾生,都各有其伶俐之根,因此,善知識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其接引的方式都不相同。在伶俐的根上引導開悟,能很快得悟。佛有無量智慧有很多善巧方便,讓眾生得悟自己的如來藏,因為如來藏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界,無所不遍,無處不顯。雖然如來藏沒有香塵,聞不到如來藏,但可以聞香為緣找到祂。我們只要把菩薩六度修好了,再去參究,等到有一天真的開悟了,就知道所言不虛了。    無論是參話頭還是參公案,如果福德因緣具足,都能很快證悟。禪宗祖師經常說悟道因緣是,生緣處處,山色溪聲、舉拳豎拂乃至街市從鬧,都能明心。若是福德因緣不具足,想明心比登天不知還要難多少倍。如來藏時時處處在顯現著,從來沒有藏著躲著,只是我們沒有慧眼,就像太陽的光芒普照大地,但盲人就是看不見。唐朝時有個龐蘊居士,一家四口都是開悟的菩薩,一日,龐蘊在茅舍裏打坐,想起明心這件事,忽然有所體會,自言自語道:“難難難,十石麻油樹上攤!”妻子聽後,覺得好笑,隨口應道:“易易易,如下眠床腳踏地!”女兒靈照正在舍外編竹籬,父母的對話一並聽在她的耳朵裏,她覺得有意思,在外邊高聲地說:“也不難也不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所以說開悟這法,說難是真難,說易也容易。只是那麼多參禪的人沒有正確的方法,佛法的知見也不具足,參一輩子,自然沒有什麼結果。因為沒有善知識引導,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參,用什麼方法,怎麼入手,在那裏苦思冥想,一輩子幾十年就那麼過去了。    (四)如來藏沒有味塵,祂不屬於酸性的、甜性的、苦性的、辣性的、鹹性的、淡性的,任何人沒有辦法嘗出如來藏是什麼味。但是我們在嘗味的時候,如果心很細致,靈感智慧生出來時,就能識得祂,那就能解決生死大事了。如來藏沒有味塵,但是在我們分別味塵的時候,品嘗飲食的時候,舌識和意識就知道了這是酸味,這是甜味,這是苦味,這是辣味。我們如果精進地參禪,因緣時節到時,就要反觀是誰在品嘗酸味、甜味、苦味、辣味呢?知味是是誰?味塵是如何出現的?這樣就生起了疑情,因緣具足時就能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明心證悟了。    (五)如來藏沒有觸塵,不是軟的也不是硬的,不是薄的也不是厚的,不是光滑的也不是粗糙的,不是冷的也不是熱的,沒有渴的觸塵也沒有餓的觸塵,沒有癢的觸塵也沒有痛的觸塵,沒有累的觸塵也沒有輕安的觸塵,我們不能觸到祂。但如來藏無量劫以來都不離我們的身體,從入胎開始就一直執持著色身一秒一刹那沒有間斷過,直至一期生命結束,在眾生生命的曆史長河中祂從沒有休息過,無論是觸塵還是身識都不可能離開祂而能顯現和運作。    如來藏時時刻刻都在不停地運作,時時刻刻都在布施給我們需要的法,祂從來不覺得累,不覺得厭煩。誰有厭煩的心行?覺知心這個假我有厭煩的情緒,能感覺厚薄、軟硬、冷熱、觸痛,真我如來藏沒有這些覺受,祂沒有觸塵,也不了別觸塵。但是在我們觸塵的時候,就能證得這個無觸塵的如來藏,比如禪師們舉手打人的時候,用腳踹弟子的時候,雖然這些觸塵不讓人感覺舒服,卻能開啟眾生的智能,如佛法大門的鑰匙,所以開悟的弟子被打被踹的很歡喜,認為撿到了大便宜,有智慧的人誰不希望被禪師多踹幾腳呢?    (六)如來藏裏沒有法塵,法塵是與意根相對應的,意識所了別的對象。在色塵上能顯現出法塵相,意根和法塵相觸時,如來藏產生意識,意識就能了別是什麼法了。在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上都能顯出法塵來,五塵上顯現出來的法塵,都是和意根相對應的。這樣,色塵和眼根相對應,聲塵和耳根相對應,香塵和鼻根相對應,味塵和舌根相對應,觸塵和身根相對應,法塵就和意根相對應,六根就能觸六塵,如來藏在根塵相觸處產生六識來了別六塵,我們就能了知六塵的境界了。    如來藏中沒有法塵,因為法塵也是法處所攝的色,是四大所組成的微細色法,如來藏無形無相,空空如也,不可能有色法,也不可能有屬於色法的法塵相。但法塵也不可能離開如來藏而出現,因為只有如來藏含藏四大種子,能出生法塵。    我們打坐的時候,意根到處攀緣法塵,就牽動意識去了別,心中的妄念不斷出現。如來藏從來不打妄想,也不考慮什麼事情,但祂時刻配合著意根。意根一攀緣,如來藏就變生出法塵相,意根作意就引導意識去分別思惟,結果弄出很多法來。前世甚至無量世之前發生的事情,意根也能攀緣,但意識心沒有神通不能相應,也不能了別。今世小時候發生的事情,比如說誰欠我一角錢,和誰吵過嘴,在打坐時突然就能想起來,平常既想不出來也不會去想這種事,因為打坐時心稍微靜下來,意根對現量境界作意少了,就將過去的事給攀緣出來了。意根的攀緣性很厲害,打坐時到處攀緣,睡覺時也到處攀緣,死亡以後在中陰身裏也照樣攀緣執著,從不停歇。    如來藏、意根和意識,這三個識和合起來能變生萬法,產生萬法,第一能變識是如來藏,第二能變識是意根,第三能變識是六識,其中如來藏是出生萬法的第一因,直接出生一切法,意根和意識輔助如來藏把一切法顯現出來,或者是促成如來藏出生一切法。八個識當中,前五識就是雇員,負責在門前搜集情報,意根分配做什麼就做什麼,各負其責,只管與自己相對應的一項,不能越界。    第六識這個會計師除了與五識在一起工作,自己還有單獨的工作,包括計劃、打算、回憶、推理、分析、判斷等等,算計來算計去,不斷地給意根這個總經理出謀劃策。而如來藏這個董事長不管五蘊的具體家務事,祂從總體上分配協調七個職員,意根這個總經理卻到處指手畫腳,具體事卻一樣也不能做。八個識就這樣和合著形成一個集團,各負其責,往來於三界六道和十法界。    如來藏這個董事長,雖然不管五蘊的家務事,但是實質卻是大小一切事情都是親力親為,柴米油鹽都祂包辦,家中所需一切祂全負責。表面上看好像祂什麼也不管,像個甩手掌櫃。但實際上祂卻像個跑堂,隨七識的緣,隨得就像個跑龍套的小夥計。意根要幹什麼如來藏都去照辦,如來藏從來沒想過要做什麼,祂只是隨順。雖然如來藏是隨順七識的,但一切事又是祂在掌控著。一切法都是祂弄出來的,都是祂成就的,沒有祂就沒有一切,祂就是一個大家長。祂的作用是非常複雜的,每分每秒每刹那都在布施供養我們,從不覺得累、不覺得煩,也不要求任何回報。祂配合五陰修福,是五陰上天享樂,祂不知什麼是樂。五陰造五逆大惡,祂也配合隨順,五陰下地獄受極重的苦,祂也不了別什麼是苦,但是五陰去哪裏,祂就跟隨到哪裏,實際還是祂先去的,是祂造就的六道。    以上講的,就是如來藏沒有色聲香味觸法,不具六塵的內涵。    三、如來藏心中無六識界    經文:【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如來藏沒有眼識界、沒有耳識界、沒有鼻識界、沒有舌識界、沒有身識界、沒有意識界,如來藏心中沒有這六個識心,不能直接感知六塵境界。六識也叫作識藴,是識心的藴集和集藏作用,其功能就是分別和了別。    (一)如來藏沒有眼識界,眼識是分別色塵的,如來藏從來不了別色塵。金銀珠寶都擺在面前,如來藏不知道是金銀珠寶,因此不會生起貪愛心,想占為己有,也就不會造作業行,沒有業種也沒有果報;面對肮髒之物,也不知道是汙穢的,不會心生厭惡,而去躲避或者是想辦法處理掉,因此如來藏對任何一種色塵相都一律平等,沒有喜厭等等煩惱,不造業行。眼識所見的色塵境界,都是祂變現的內相分色法,眼識本身也是如來藏出生的識心,用來見色;而如來藏雖有見性,卻不分別色法的具體相貌,不知高矮胖瘦、大小方圓和美麗與醜陋 。    (二)如來藏沒有耳識界,祂從不分別聲音,不管什麼聲音來了,如來藏也聽不見,面對優美動聽的音樂,如來藏不會去欣賞,也分別不出是什麼音樂,不知道好聽與不好聽,因此也就沒有喜樂和厭惡。聲音是耳識和意識去分別的,音樂是意識去欣賞的,如來藏沒有耳識的功能作用,因此祂不分別聲塵,你罵祂,祂不會有任何反應,不會起嗔怒;如果有人贊揚祂,祂也不會歡喜,因為祂聽不見就沒有苦樂的覺受。祂不對六塵,不知六塵,所以對六塵境界沒有任何反應。但是我們可以在聽聲音的時候,在分別、了知和感受的時候,能夠在耳識運作的當下找到如來藏,這時般若智慧就會生出來了。    如果如來藏有耳識的功能作用,就能分清音樂的優美旋律,心就不清淨,就會造作貪愛的業行,遇見惡劣的聲音就會厭惡,心也不清淨,就會造作業行,真心和妄心如果都造作業行,一個結果眾生會發狂,果報慘重;另一個結果如來藏就會無法再正常的公平公正的運作,因果律則就要發生改變了。正因為如來藏沒有耳識,即使佛來講殊勝的妙法,如來藏也聽不見,因此祂也不學佛法,祂沒有眼睛不能看書,沒有耳朵不能聽法,沒有身體不能拜佛,沒有意識不能思惟,也不能依照佛法去做任何修行。但是祂卻把所有的事情都圓融地做到了,祂本來就是一尊佛,具足一切法,那就不用再修行。    (三)如來藏沒有鼻識界。臭味來了,祂不知道臭,香味來了,不知道香,祂是真正的香臭不分者,因此就不會在嗅香的時候造作業行,自心永遠清淨無染。這些香塵是誰來分別的?是鼻識和第六識一起分別的。前五識分別的時候,第六識就要同時一起分別,第六識如果不參加,五識就不能單獨起作用。意識心在五塵境上分別深細的內涵——法塵,前五識只能分別粗淺的概況。比如眼看色的時候,我們眼識分別明暗和青黃赤白等顯色,第六識分別長短、方圓、大小、質量、新舊等信息。    我們看人的時候,眼識識別對方的膚色和衣服的色彩等,第六識分別高矮胖瘦、男女、年齡、容貌、氣質、學問、修養等等,然後再去分別對方是否學佛修行,修什麼法門,修到什麼程度,心性如何,煩惱如何等等。第六識分別得很細,眼識只是分別色彩,比較粗淺;我們聽聲音的時候,耳識只分別是動還是靜,聲音是刺耳的還是不刺耳的,第六識分別的就多了,聲音的粗細、遠近、類別、內涵、來源等等。這個聲音從哪裏來,什麼物體發出來的,都是第六識負責分別的,第六識如果不一起分別,耳識就不能單獨起作用,就是說前五識如果起作用,一定是和第六識同時一起作用。    眼識和意識同時起作用,耳識和意識同時起作用,鼻識和意識同時起作用,舌識和意識同時起作用,身識和意識同時起作用。前六識只有意識可以單獨起作用,分別法塵,心裏的所思所想所回憶的,是散位獨頭意識,還有夢中和定中的獨頭意識。不管前六識如何運作,都離不開第七識意根和第八識如來藏的配合。    (四)如來藏沒有舌識界,祂不嘗味,不分別味塵。我們吃東西的時候,如來藏沒有舌識無法分別,從來不知道酸甜苦辣,因此就沒有貪愛和憎厭,不會造作業行,也沒有果報。誰分別這些味塵呢?是舌識和意識分別這些味塵。如來藏雖然不分別味塵,並不是說如來藏在舌識了別味塵過程中不起任何作用,如來藏有獨特的了別性,否則就不會現起飲食和味塵相,也不會生出舌識和意識。所以在舌識、意識分別酸甜苦辣味的過程當中,還是有如來藏的身影顯現的。如果機緣到了,那麼在吃飯的時候,就能找得到如來藏,證得祂。    五陰十八界屬於世間法,如來藏沒有五陰十八界法,不屬於世間法,我們用找世俗法的方法,找不到祂。祂雖然不在十八界裏,但也從未離開過十八界,如果離開十八界,十八界世間就都滅失了。哪個界當中都有祂身影的顯現,哪個界都不能離開祂。在我們吃飯的過程中,十八界都顯現出各自應有的作用,每一界背後都有如來藏的執持作用,緣熟的人就容易找到如來藏,能夠明心開悟。發現祂、找到祂需要十分細致的意識心行,參禪明心就是用妄心找真心,用第六識去尋覓發現這個如來藏。如果沒有第六識心的現起,沒有在五陰十八界上細致的觀行,就不能找出如來藏。    既然妄心六七識迷惑顛倒有無明,不知自心當中有不生不滅的智慧德相如來藏,那就要六七識通過參禪去發現和證得如來藏,所以開悟就是用妄心尋找真心,開悟就是六七識開悟,是意識找到了如來藏,明白了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意根也同時證得了如來藏,開悟的就是意識和意根。六七識心無始劫來一直迷惑顛倒,不識真理,現在找到如來藏,知道如來藏的功德和功用,就明理開悟了。    真心如來藏不用開悟,祂本來不顛倒不糊塗,沒有無明,就不用破除無始無明,也不會自己再找自己,頭上安頭。如來藏不用修行,因為祂既不受戒、也不持戒、也不犯戒,祂不修福也不造罪,別看祂幫五陰布施了很多的錢財,這福報祂不得。雖然祂幫五陰殺人放火,那個業也不是祂造的,祂也不受那個果報。以上這些道理,如果沒有修學接觸過如來藏法的人,聽了以後是沒法接受的,真聽不懂。所以學佛不修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真正信受和理解大乘法。    (五)如來藏沒有身識界,祂感覺不到冷熱、觸痛和饑渴、溫飽,不覺疲乏、輕安、舒適,不覺澀滑、順暢、堵塞,所以如來藏不管遇到什麼觸塵,遇到什麼舒適和惡劣的環境,心裏都是如如不動的,不會被境界所轉,也不會造作什麼業行,自心清淨。身識和意識在感受觸塵的時候,如來藏只是在背後默默地配合。    (六)如來藏沒有意識界,不能了別各種法塵境界,也不能回憶和展望未來,不能分析、打算、籌謀,不能調查、不能觀察、不能參究、不能考量,這些都是意識的功能作用,如來藏無可奈何;如果如來藏有這些功能作用,心就不清淨了,也不是自性清淨心了,無法正常有序的配合五陰運行。意識心只要出現就有分別了別法塵的功能,即使在大多數定中和做夢的時候也都能了別,都有個知,知六塵境界相。如來藏沒有意識性,不知五塵上的法塵,不知定中的法塵,也不知夢中的法塵。    以上所說的十八界法,如來藏都沒有,祂沒有這十八界的功能,但是這十八界要起相應的作用,都是如來藏配合的結果。五陰十八界本身是做不了什麼事的,因為五陰十八界沒有自體性,全靠如來藏維持和運營。如來藏心中雖然無十八界法,沒有六根,不是六根;沒有六塵,不是六塵;沒有六識,不是六識。但祂又什麼都有,什麼都是,因為一切法都是祂出生的,都是祂的功能。    五陰雖然具足世間法,但五陰什麼也不是,沒有一法是真實的自己、有真實的自性存在。雖然能造作很多業行,其實五陰什麼也做不了,就像是一個機器人,所做的一切,都不是自己做的,它需要人為地設計許多程序,並且有電流通過,才能被動完成一些設計好的工作,五陰也如此。    如來藏裏沒有五陰十八界,祂不是眾生;雖然不是眾生,可是眾生卻是祂做,離祂無眾生;如來藏也不是佛,離祂也無別佛,祂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什麼都是祂。祂對於一切都無所謂,說祂是什麼、不是什麼,全然不在意。祂不會說,我就是一切,一切都是我的,祂沒有這個心行,沒有這個觀念。如來藏沒有無明煩惱,因此不用修行;五陰十八界有種種無明煩惱,因此就要修行,以離苦得樂,遠離顛倒夢想,脫離眾生身,成就佛道。    如來藏不學佛,也不成佛;五陰學佛成佛,但是成佛的時候不是現在的五陰十八界,早已改換無數次了,只有意根和如來藏沒有改換,還是原來的那個,其餘的都是新出生的。如來藏自己不成佛,祂對成佛這件事不感興趣,對修行這件事不感興趣。意識和意根對這事感興趣,想要修行,想要轉變染汙性,知道自己流轉的時間太長了,感覺太苦,不想再當眾生,不想再生死流轉,於是決定修行。意識感覺苦了,意根就決定修行;如來藏無所謂,修不修行跟祂沒有什麼關系,但離開祂的配合眾生也無法修行。    明心見性時,六七識明白了一個真理,就是五陰虛妄、無生、非我,如來藏真實永恒、本來而有,不是後天出生的,意識從此不再迷惑顛倒,以妄為真了。而如來藏沒有意識心的心行,又不對法塵,祂就不明白這個事實和道理,明不明心這件事跟祂沒關系,祂不用找自己,不想明白自己,是意識心一直在參禪找祂,如來藏對此無所謂,但是參禪明心的這些事祂都參與了,事事無關,卻又事事都參與,無為又有為,有為又無為,無為無不為。    證果斷我見的時候,是第六、七識斷了五陰為我的邪見,不再認為五陰十八界是我和我所有的,觀念顛倒過來以後就有了正知正見,知道了五陰十八界不是我,也不異我,不相在。果位是五陰得,如來藏不證果,也不得果,如來藏從來沒有我見,也不認為有個我是真實的,祂沒有這個想法和觀念,就不需要斷除我見。祂沒有覺知心的心行,沒有類似五陰十八界的任何心行,沒有世俗法的心行。其實如來藏還是有自己獨特的心行的,只是不同於五陰世間七個識的心行。這些法證得越多,修行就會越增上,最後究竟成佛。總之,如來藏沒有五蘊十八界的任何一界,如來藏不屬於五陰十八界的範圍,祂沒有五陰十八界的功能和作用。但是離開如來藏,五藴十八界就不存在了,什麼功能作用都沒有了。            第三節 真心空寂無無明    經文:【(如來藏)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本身沒有無明,也不用滅盡無明。    什麼叫無明?無明的意思就是不懂,不懂五蘊、不懂十八界、不懂生死輪回、不懂四聖諦理、不懂解脫、不懂涅槃、不懂如來藏、不懂成佛之理等等無數的無知,無明就是內心裏的愚癡昏暗和無知。無明大略分為三種:一念無明、無始無明、塵沙無明(塵沙無明也叫無始無明上煩惱)。無明也可以分為兩類: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    二乘人所斷的無明叫作一念無明,也叫作四住地無明,包括:見一處住地無明、欲界愛無明、色界愛無明、無色界愛無明。證得初果斷我見,就斷了見一處住地無明,再修得初禪定,斷欲界愛,欲界的無明就斷了。四果阿羅漢斷我執以後就把色界愛和無色界愛的無明斷盡,就有能力出離三界、解脫生死了。眾生修學四聖諦理和四念處的觀行,就能證得五陰十八界是空的、非我的,逐漸地就斷了四住地無明煩惱,成為四果阿羅漢和緣覺辟支佛。若沒有斷我見,一種無明也不能斷,對三界的貪愛全部具足,貪嗔癡煩惱全部具足,內心裏都是無明,常處愚癡黑暗當中。四果阿羅漢四住地煩惱全部斷盡,初果人只能斷見一處住地煩惱。    無始無明,是指從無始劫以前到現在,我們都不知道有一個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是真實的自己,祂不生也不滅,出生了無量世的假我——五蘊十八界。我們從來沒有證得這個心的存在,即使聽聖教知道有個祂,也不知道如何修證如何成就佛道,這就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明心開悟的時候就打破了,但是關於如來藏的體性以及應該修證的法還是所知甚少,那麼這個無始無明仍然還存在著,沒有斷盡,直到成佛時才能全部斷盡。    打破無始無明,後面還有塵沙無明,也叫作無始無明上煩惱,就是說我們成佛路上,還有如塵沙一樣多不懂的法理需要修證。即使我們明心開悟了,所知所學都還少得很,用禪宗的話說,開悟以後才打開無門之門登堂入室,內門修行才剛剛開始,還有無量多的煩惱惑需要斷,還有無量多的無明需要破除,四禪八定無量神通需要修行,八個識需要轉識成智,後得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需要逐漸具足。還有修行路上出現的煩惱塵沙無明未修未斷,修行的障礙還有很多,障礙著我們成佛,要把那些塵沙無明、無始無明上煩惱全部斷盡,才能成為究竟圓滿的佛。對絕大多數眾生來說,這三大類無明,或者是兩大類的無明都具足著,既沒有證果也沒有開悟,這些無明都會存在著,說明我們還是生死業障的凡夫,心還處在大黑暗當中。    與無明、黑暗相對的就是明,明就是智慧和光明。我們的七識心最初全是無明,沒有智慧和光明使得我們看清事理,使我們不愚癡於一切法。而如來藏是最明的,內心全都是明,一點無明也沒有,一點愚癡也沒有,祂有大智慧、無量智慧、無上智慧、無等等智慧,這些智慧都不是世間的智慧,是世間七識的智慧所不能比的。整部心經就是講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講這個沒有生死的如來藏的大智慧,講這個在彼岸的大智慧。    這個真正的大智慧,只有如來藏才具有,因此祂心裏都是光明,不處於黑暗當中,因為沒有無明。無明是七識的專利,其中第七識的無明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存在的,從來就沒有明過,這個無明不是後天生出來的。如果是後天所生出來的,那麼生出來之前沒有無明,沒有無明就是佛。倘若之後無明又出現,就說明佛又變回凡夫眾生了,這不符合圓覺經所說的,諸佛成佛以後永遠不會變回眾生之理。眾生有無明時,除了做惡,還會修善,都是有所貪求,為己之利,貪求享樂。如來藏清淨明慧,無欲無求,不做這些世俗有為事,但七識所做的這些俗事,實際上都是如來藏做的。    如來藏清明的智慧非常廣大,五陰十八界及三界世間萬法都能產生出來,祂能了知眾生的七識心行,了別所有的業種和宇宙器世間。祂知道在中陰身讓眾生遇到什麼樣的父母緣,知道什麼時候投胎,知道投的是什麼眾生的胎,什麼時候變造頭和四肢,變成人的還是畜生的,或者是其他眾生的,祂都知道。祂知道眼睛在哪裏變出來,耳朵在哪裏變出來。眼睛變什麼形,耳朵變什麼形,鼻子變什麼形,祂都知道。頭發什麼時候變出來,變成什麼顏色和樣式的,祂都知道。    如來藏的智慧無量無邊,眾生什麼時候出生,什麼時候死亡,變現眾生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什麼樣的色身,六根具足還是不具足的,什麼樣的膚色,祂都知道都能變。祂知道眾生的業種,畜生懷胎多少個月出生,人懷胎多少個月出生,祂都知道。這個人該得什麼業報,就給他變現出相應的業報環境和業報的五蘊身出來。    祂知道該變男身還是變女身,是變天人的色身、人的色身、畜生的色身還是鬼的色身。如來藏太有智慧了,純粹是大明,是真正的明。我們七識心能明了這一切嗎?七識心處在愚癡無明當中,自己生生世世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都不知道,就連自己的五蘊十八界的概念內涵都不知道,生生世世受苦卻不知道自己苦,愚癡得無話可說。    上述說的是如來藏沒有無明,都是明和智,既然如來藏沒有無明,那就不存在把無明消滅這一法,不用像七識心一樣,通過修行把無明滅盡,滅盡無明的法對如來藏來說就不存在了。眾生無論怎樣修行,也不涉及滅除如來藏的無明,只能是讓七識心的無明越來越淡薄。既然如來藏沒有無明,就沒有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沒有生滅變異。五陰七識有無明,是不斷要生滅變異的,需要滅除無明,甚至滅盡無明,才能了一切的生死,最終究竟成佛。總之,如來藏沒有無明,祂也不想成佛,不需要滅無明,也就沒有滅盡無明這一法。              第四節 真心空寂無老死    經文:【(如來藏)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意思是說如來藏永遠不老,祂沒有時間和壽命,也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祂亙古而又彌新,是個真正的無量壽佛。    一、如來藏本無生死    五陰十八界念念都在生住異滅著,色身不斷變化衰老,那是如來藏在刹那刹那地輸送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讓組織細胞刹那刹那地新陳代謝的結果,於是我們就一點點地長大、衰老。如來藏知道眾生的業種,在相應的時間段就會變現出與業種相應的色身,與業種相一致,是如來藏一點點讓我們變老。五陰色身就是如來藏根據業種和各種隨時變化的緣,輸出相應的四大種子而產生變化的。色身變來變去,都是如來藏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的功能。身體不健康了,是因為如來藏了知業種,給我們輸送出不調和的四大種子。四大不調和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過去造的業,應該受的果報。如果是善業,就會感得善報,那麼如來藏輸出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就調和,身體就是健康的,造惡業所得的果報就是身體不健康。有的人得各種重病,都是前世殺業重,跟眾生結惡緣的結果。所有的業種都存在如來藏裏,緣熟時業果報就現前了。    所以生死是從哪裏來的?是如來藏顯現出來幻現出來的,沒有如來藏就沒有生死,但如來藏是隨順眾生的生死業種來變現一切法,完全隨緣,不做主宰。但有些小病不一定是前世的業造成的,也許是由於外界的因緣轉變,如來藏因應這種轉變,四大暫時不調和,就出現了疾病。這個不調和,是如來藏輸送的種子比例結構改變,色身的某部分狀況就改變,也是自己感召的。健康與疾病也是唯識所變,唯如來藏、意根、六識,三個能變識和合變造,就會出現五陰色身的各種病症。    一切法都離不開能造一切法的識心,這就是萬法唯識。比如:發怒生氣、上火生病等種種法,都是自己的識心造的。遇到同樣的事情,別人不上火你上火,心態不同,顯現的相就不同,感受就不同。五陰色身在念念之間變老,是如來藏隨順業緣而現出的相。祂知道什麼時候長白頭發,什麼時候長皺紋,什麼時候身體功能衰退,什麼時候死亡,祂都知道,意識覺知心卻無法了知。    如來藏不老,也不年輕,因為沒有壽者相。祂既不是小孩,也不是成人或老人。說祂100歲不對,一萬歲不對,無量歲也不對,因為祂一直存在著,永遠也不死。我們修行成佛需要三大無量數劫,這個無量劫還是有量的,因為最終能夠成就佛道。一旦成佛,無量數劫就結束了。而如來藏真的沒有量,祂沒有結束的時候,永遠也不會斷滅,所以就不能用個量來比對祂。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佛,阿彌陀佛雖然是無量壽的,祂的壽命也是有量。當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緣了時就退位,然後由觀音菩薩接任其位做佛。所以阿彌陀佛的壽命還是有量的。祂退位之後,會到其祂的有緣佛國土繼續做佛,並且可以同時在無量的世界裏做佛度眾生。釋迦佛就有無量個佛國土,祂有無量個應化身、無數分身,在無數的國土度脫眾生。成佛以後,佛是不會滅亡的,也不會再變回眾生,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祂只是換個佛國土來利樂眾生。    釋迦佛的莊嚴報身,現正在色究竟天為那些初地至十地菩薩說法,那個報身佛的壽命700萬阿僧祇劫,我們成佛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佛的報身有700萬阿僧祇劫那麼長的壽命。雖然這個時間很長久,但還是有盡的,盡了以後怎麼辦呢?還有更多的佛國土要去住持。為什麼有那麼多國土呢?因為如來藏無形無相、沒有界限,佛國土和佛的分身就無量無邊。    既然如來藏沒有老死,就不存在滅掉老死的這個法了,也就是無老死盡了。五陰的老死是因為有如來藏,祂能夠顯現五陰所造作的生死業的果報。生死的出現,是因為凡夫眾生有生死的業緣。沒有生死業的菩薩們,發出永遠不入無餘涅槃的清淨大願,如來藏就會隨順於這些業緣和願力,為眾生顯現出這些生死的假相。既然如來藏沒有老死,就沒有老死盡這一法,就不需要把老死的現象給消滅掉。五陰七識修行的目的是想讓五陰永遠不老不死,不受老死的系縛,而如來藏沒有長生不老的想法,祂本來就長生不老,沒有念念變遷的時間流逝相,沒有生滅代謝,永遠不老不死、不會滅去。    二、依十二因緣滅老死入涅槃    無明和老死的相關內容就是十二因緣法,是辟支佛所修的中乘法。辟支佛又分為緣覺和獨覺,他們有什麼區別?獨覺辟支佛因為生生世世修道,善根非常深厚,在沒有三寶住世的時候,他能夠發起修道心,看見世間的一個生滅現象,他就警覺起來,認識到世間這些生滅現象肯定都是有因緣的,於是就去山中探究這些生滅現象的來龍去脈,於是就解決了生死的大問題。    (一)順推十二因緣法    獨覺辟支佛一個人在深山裏修道時,他觀察發現,每一個法都是因緣所生,推究十二因緣的每一支,他就悟得了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法即是空。他斷盡了一念無明,斷了意根的我執,就把自己滅掉涅槃了。緣覺辟支佛生在有佛之世,他隨佛聽從教導來修行,參究了十二因緣的每一個生起支和還滅支,證得緣起性空。    十二因緣法的十二個生死鏈條: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1、無明:就是不明,就是愚癡。前面已經講過,這裏不再重複。    2、無明緣行:十二因緣法就是十二個生死鏈條,因為所有眾生都有無明,有無明就要造作各種身口意行,所以整個鏈條是由無明引發的。無明緣行,這個“緣”指的是產生、生出、牽引、引發的意思。身行就是身體的行為造作,口行就是各種語言造作,意行就是各種心行,心裏的各種思想念頭。無明不斷,身口意行造作就不會停止。    3、行緣識:身口意業不斷造作的同時,必然要牽涉六識不停地了別、不斷地運作。因為六識不肯寂止,意根也就攀緣執著不斷,意根斷不掉執著性,就不能滅掉自己。    4、識緣名色:七轉識要能正常運作,必須依賴色身。這樣死後就會有中陰身出現,在中陰身裏,意根不肯滅掉自己,還執著色身,於是就拖著第八識去投胎。投胎以後,就有了受精卵,名色五陰就逐漸產生出來了。因為無明而有了下一世的名色,這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道理。    5、名色緣六入:在投胎到受精卵裏的一刹那,前六識都滅了。意根和第八識入胎,意根是名,受精卵是色,這就是最初的名色。如來藏吸收母體中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來變生受精卵,於是受精卵逐漸發育長大,就會生出頭、四肢和五髒六腑,身根慢慢成形以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也都變生出來了。六根具足以後,如來藏就能通過六根把外六塵傳入內六根,變現出內六塵相分,這樣六入就產生了,這就是名色緣六入的原理。    6、六入緣觸:如來藏在胎兒四五個月的時候,就能產生意識,當六根和六塵相觸的時候,如來藏就會產生出六識,六識能觸六塵相分,這就是六入緣觸。    7、觸緣受:六識觸六塵就會生出感受,眼見色有受(胎兒發育到一定的階段,能對光的明暗有感知),耳聽聲有受,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思法都有受。這就是觸緣受。    8、受緣愛:受分為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六識有受就會產生貪愛的思想情緒,這就是受緣愛。有時候眾生對苦受也會生起貪愛,為什麼呢?因為意根的體性就是執著一切法。比如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是這樣的苦,世尊勸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多人還不願意去,年齡大的人,告訴他趕快發願求往生,他就會說我還有事沒完成,等我把事情做完了我再求往生,一直等到臨終也沒有做完事情,仍然是牽掛不舍。    我們這個世界這麼苦,極樂世界那麼樂,眾生都沒有真心求生極樂的願望。眾生這個心理狀態就是無明,因為無明而貪愛,樂的時候貪愛,苦的時候也貪愛,就是因為意根的無明執著,才貪愛眼前的生死塵勞。我們娑婆世界是這樣的苦,無數眾生還是貪戀不舍,不想出離,就是因為無明深重,這就是受緣愛。    9、愛緣取:有感受就會產生貪愛,貪愛產生出來以後,眾生就會執取抓取所貪愛的一切境界,總想擁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理。只要沒有修得三果四果的境界,眾生都會有貪愛,只是貪愛的對象、範圍和程度不同而已。而那些修出禪定或者是已經證了果的人,命終沒有能力入涅盤,也都是因為有貪愛和意根的執著,貪愛沒有斷盡,或者貪著色界、或者貪著無色界的各種禪定境界,就不能出離輪回,解脫生死。眾生有貪愛以後一定是想得到、占有、執取、抓取,這樣的話,三界世俗法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眾生就會在這裏生生死死如旋火輪,輪轉不息,這就是愛緣取。    10、取緣有:有取就會產生三界有的法,這就是取緣有。我們生活的三界世間因為意根的執取不斷,就這麼產生出來了。如果我們不再貪愛和執取,這些世間法就不會再出現。    11、有緣生:我們貪愛執取了以後,就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世間,有了生存的環境和空間,我們的生命才會出現,才能在這裏生存下去,這就是有緣生。    12、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生命出現了以後,就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無量無邊的苦惱就都出現了,這就是生緣老病死。    眾生有五陰的出生,有這些三界生活環境的產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內心有無明。如果無明都滅了,對三界的貪愛就會滅盡,就會像阿羅漢和辟支佛一樣,有能力入涅盤,滅掉全部的五陰十八界不再出生,就沒有三界當中的任何一個法的顯現,三界裏的一切事情就結束了。    (二)反推十因緣法    上述是辟支佛所修證的順推十二因緣法,還有一個反過來逆推的十因緣法,就是從生老病死往回推,一直推到生命的源頭如來藏。    我們的生老病死從哪裏來的?為什麼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呢?辟支佛就思惟,因為有這個生命體——五陰的出生和存在,就有老病死憂悲苦惱。這就是“老死緣生”;    他們又思惟,生命體是從哪裏來?是因為有這個三界的生存環境,生命體才能出生,這就是“生緣有”;    三界的生存環境從哪來?是從執取三界法,抓取占有三界法的心行上來,這就是“有緣取”;    因為什麼產生了執取呢?因為貪愛三界法才有執取,這就是“取緣愛”;    因為什麼會產生貪愛呢?是因為對觸的法有感受就有貪愛,這就是“愛緣受”;    因為什麼有感受呢?是因為六根觸了六塵,知了六塵,這就是“受緣觸”;    因為什麼有觸,觸是從哪裏來的?是因為有六入,這就是“觸緣六入”;    因為什麼有六入,六入從哪裏來?是因為有受精卵名色才有六入,這就是“六入緣名色”;    受精卵名色從哪裏來?辟支佛推測一定有一個本際——入胎識來出生名色。於是得出一個結論: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順觀十二有的生死鏈條為流轉門,有此即有彼;逆推十個有支,尋找老死的根源,滅此先滅彼,就是還滅門,推到入胎識阿賴耶識(如來藏)以後再也推不動了,因為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本際和源頭,一切法都不能過彼,所以只能齊識而還,到阿賴耶識如來藏這裏為止,沒有再能產生阿賴耶識的法了,如來藏先天地之先。如來藏產生名色,名色和如來藏有一種互相依賴的關系,名色離開如來藏就不能出生和存在了,如來藏離開名色也無法顯現,因為離開名色就找不到如來藏了。    十二因緣裏行緣識、識緣名色的這個識,是生滅的六識。逆推的十因緣,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是指入胎識——如來藏。名色從如來藏來,沒有如來藏不會有受精卵,沒有受精卵就沒有名色,沒有名色就沒有六入,沒有六入就沒有觸,沒有觸就沒有受,沒有受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取,沒有取就沒有三界的有,沒有有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憂悲苦惱。    這個順推和逆推的因緣法,是獨覺佛在深山裏修了很多年才證得的,他們都有出離心,都想滅苦,心很清淨,禪定非常好,所以觀行思惟都很深細。如果我們來修十二因緣法,就要比過去世的辟支佛付出更大的代價,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我們的根基太差,出離心很弱,求取解脫的心不堅固,禪定不太好。如果菩薩明心以後再從大乘法的角度,把十二因緣法細細的思惟,細細的推證,那時候所獲得的智慧是要超勝於辟支佛的。同理,地上菩薩再來觀行四聖諦法,所獲得的大乘四聖諦的智慧,也是阿羅漢無法比擬的。因為二乘人不證實相,只能在蘊處界觀行,所獲的智慧只能算是世俗諦,而大乘的四聖諦法和因緣法是甚深極甚深的。    獨覺佛善根深厚,在沒有佛、沒有法、沒有聖僧出世的情況下,自己到深山修行,思惟推證,就證得獨覺佛的道果。然後六種神通顯現,在空中飛行,自由來往。他們度眾生,主要是以神通為主,眾生看到辟支佛的神通是這樣的廣大,就很羨慕,發心跟隨修道,辟支佛就是這樣度人的。因為在深山裏修了很多年,他的禪定是相當高的,證了果以後,神通馬上出現,就能感化其他有緣眾生進入佛法裏修行。    辟支佛證得了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理,了知是如來藏借助於各種緣而產生了名色五陰,之後就有了生老病死各種現象,證得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緣起性空。於是就斷盡了我見我執的煩惱,證得辟支佛果位,世間緣盡時,就取證了涅槃,離開這個三界世間。阿羅漢、辟支佛壽命終了都會去入無餘涅槃,因此阿羅漢和辟支佛不會留在人間傳解脫道的法門,他們都不想留在世間傳法度群迷,除非七返人天的初果人從天上回到人間的時候,根據自己所修證的四聖諦,隨緣傳法度眾生,或者是一往來的二果人回到人間時,只能在一生中傳授四聖諦法,然後就涅槃,聲聞三果人後世去五不還天受生,然後再入涅槃,也不能弘法度眾,只有開悟的菩薩才能生生世世弘法度眾生。    如果眾生都只學小乘、中乘法,沒有慈悲心,只想個人得解脫,不憐憫眾生,到最後這個世間就沒有傳法的人了,沒有聖人來傳法弘道,所有眾生都會處在無明大黑暗當中,不得解脫。菩薩有悲心,發誓永遠不取涅盤,不取滅度,生生世世在這個三界世間自利利他,傳法度人,自己也勇猛精進修行。最後不但自己成就佛道,也帶領眾生一起邁向成佛之路,這就是菩薩的品格!阿羅漢和辟支佛的心量遠遠不如菩薩的心量,他們只管自己離苦就好,眾生出不出這生死苦海就不管了,只要自己能出離三界就行。但是他們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將來緣熟時,還是要從涅槃境界裏出來,回到娑婆,回心於大乘,修學大乘,再廣度無量眾生。              第五節 真心空寂無苦集滅道    經文:【(如來藏)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就是“四聖諦”解脫道的義理,它包括:苦的真理、苦集的真理、苦滅的真理、苦滅道的真理,諦就是真實義理。這是眾生的五陰七識應該修行的法,如來藏不用修行,因為如來藏無苦集滅道。    苦諦就是關於世間苦的真理,包括三苦、八苦、無量的苦。三苦有行苦、壞苦、苦苦。八苦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然後從這八苦當中,又衍生出無量無邊之苦。我們的苦太多了,如果是有智慧之人,仔細分析世間法裏沒有一處是不苦的,處處不自在,處處是苦惱,可是眾生還是貪戀著這些苦,不想學佛修行求取解脫。    苦是如何出現的呢?這些苦是我們收集、積集造作的身口意業所感召的。身口意業造作的當下,如來藏就把業種收藏,收藏以後,業緣成熟時如來藏輸出業種,苦果就現前。苦是眾生無量劫累積的身口意業行所感召的,眾生生生世世造惡業,生生世世受苦報。學佛修行就是要讓大惡業的緣不具足,讓惡業種子漸漸萎縮,將來受點小的果報,就把大的惡業消滅了;或者是修到有能力承受時再受,那就輕松了。比如證小乘初果,斷了三縛結,就把無量劫的三惡道業消滅了,只在人中受點小苦就代替了。眾生無量劫造作的那些業,如果一一都要受報,到成佛時無論如何也受報不完,只能是在我們修行得力時消除一部分惡業,證果時消一部分,開悟時消一部分,入初地時消一部分,念佛得三昧時再消一部分,念經念咒時又消一部分,但還是有無量的業種子存留在如來藏裏,將來緣熟就要受果報。    眾生生生世世都在受業報,即使行菩薩道的時候也要受一些業報苦,受過之後業緣就了,成佛之前要將所有的業障都消盡。我們修行就是要滅去大的惡業種子,讓善業大於惡業,讓苦報的因緣始終不具足,讓善業的因緣不斷增上,就能總受善報,長此以往有些惡業種子就萎縮了。修行越精進得力,惡業就消得越多越快,所有的惡業都消盡就成佛。    有些造了阿鼻地獄業的人,下品下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在蓮花裏要住極樂世界的十二個大劫,住那麼長時間,就是在消那些地獄業種,讓那些貪嗔癡煩惱永不現前。長時間沒有惡業現前的緣,惡業的種子就萎縮了。也由於長期沒有造惡業的緣,貪嗔癡煩惱就漸漸地壓伏下來了,心漸漸清淨時,就從蓮花裏出來,面見化菩薩聞法。在極樂世界十二大劫的時間等於娑婆世界多長時間呢,真沒法算,因為極樂世界的一天,就相當於我們這個世界一個大劫。由於深重的惡業,這種人花開不能見佛,只能看見菩薩的化身為其說法。    眾生所受的種種苦,都是如來藏收集造業業種,緣熟讓業種現行所感召出來的。要想滅掉這些苦,就要修學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語、正業、正命、正行、正思惟、正精進、正定、正念。大小乘法都要修八正道,但在內涵和層次上有一些差別。凡夫眾生在沒有修學正理之前,大多數的身口意行都是不正的,所以才需要修行八正道,修好證果以後才能滅苦。我們應該對照佛的教導,對照八正道經常反思檢查自己。眾生在還沒有證果、沒有明心開悟的時候,身口意行有極多的不正,所以才有苦受,都是因為我見重、我執重,因我造作惡業感召的。    如來藏為什麼沒有苦呢?因為如來藏從來不造作善惡業,就不領受善惡果報,因此就沒有苦報,不受苦;如果有苦,如來藏就不是清淨的了。如來藏既然不造作煩惱業,也就不會集聚自己後世的苦,不會招感後世的苦受。因為如來藏沒有苦和苦集,祂就不用通過修道去滅苦,祂就沒有苦滅諦和修道諦,不需要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如來藏所收集的是眾生五陰業行的種子,祂自己本身沒有業行,就沒有業行的種子,就沒有集。八正道是五陰身要修的,如來藏從來不走邪路,因此不需要修行八正道,祂一切法都圓滿具足。             第六節 真心空寂無智無得    經文:【(如來藏)無智亦無得。】這個智是指世間的智慧和修學出世間法的智慧,是七識心所具有的,是七識心對於世出世間法的認知和理念,是對於六塵境界的了別智慧,是七識心所修所學得到的智慧,不是指如來藏的本覺智慧。    如來藏沒有這種世間智慧,因為祂不對六塵,不識六塵,祂本來不在世間裏,本來就在彼岸。七識的智慧有生滅,與如來藏本具的不生滅的智慧大不相同。我們在世俗法當中搞發明、搞創造、搞研究,如來藏不懂這些,祂從來都不屑一顧。我們的五陰色心學手藝技藝,如來藏不懂也不學。我們的意識覺知心學一些大學課程、研究生的課程,如來藏不學也不懂,世間法的智慧祂一樣都沒有。    意識覺知心有這樣的智慧,讀書學習,可以學到博士後,搞研究發明創造,能制造飛機、火箭,這個心有時候的確是聰明多智。意識心還能學佛法,明心見性,證得無我的大智慧,這些智慧如來藏不感興趣,也不具足,但是意識心的這些世俗智慧都來自於如來藏的支持。如來藏所具有的大智慧,不是世俗法方面的智慧,祂的智慧境界是本有的,不是修學來的。比如輸送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創造色身、創造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創造宇宙星空。祂有這些智慧,祂知道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變生什麼樣的東西,是山川河流,還是金銀鐵礦,祂的智慧在於此。祂還能知道你的心思,知道以後就會配合你,無論是打妄想還是修禪定,祂都能配合你,祂的智慧與意識覺知心不同,是不可思議的。正因為如來藏的本覺智,與我們五陰識心的智慧存在根本不同,如果按照世俗方面的智慧標准去找如來藏,就無法找到。    我們的五陰身心因為有生死輪回之苦,就要修小乘解脫道和大乘成佛之道,通過修學,我們的意識心有了四聖諦八正道的解脫智慧,乃至有了般若的總相智、別相智甚至道種智的大乘解脫的智慧。但這一切智慧,如來藏都不修、不學,祂與一切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的智慧都不相應,祂不需要修學解脫的智慧,祂本身就解脫,一切解脫的智慧依祂而有,祂本身沒有任何系縛。    如來藏也無得,對於一切法祂都不得,因為祂圓滿具足一切法,並不缺少什麼。五陰身心因為貪求世俗法,才會得到各種名聞利養;追求解脫才會得到二乘菩提的智慧;修學大乘佛法,才會得到菩薩位乃至究竟佛位的果報。有所得是五陰七識,但實際上五陰什麼也沒有得到,所謂有所得,只不過是一個虛妄的假相而已,就像一個幻化的遊戲,沒有實質。得,只是一個名相,沒有真實性。    如來藏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都不取不得,眾生成佛了,祂還是祂。祂其實是真正的佛,這個佛不是修出來的,如果是修來的,就是有所得法,就是生滅法。比如說學佛修行,獲得智慧和解脫,是五陰身心得智慧和解脫,與如來藏沒有關系,祂本身沒有系縛,既有智慧又是解脫的,佛的果位祂也不喜歡,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祂都不取不得。如來藏也不得佛的果位,如果祂得佛的果位,那麼祂就不是本來的佛,是後天修出來的佛,這就有違佛意。    五陰可以擁有一切世俗法,可是無論五陰自身還是五陰所擁有的法,都沒有自體性,全部是空幻虛妄的,如鏡花水月。五陰的有和如來藏的有完全不同,如來藏本身是空還是有呢?祂既空又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說祂空,祂無此無彼,三界世間的一法都沒有;說祂有,祂含藏一切法種,能變生萬法,功能德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一切法如來藏都沒有得,但祂能依據各種緣,變現或顯現出這些法。如果緣不具足,或者相應的緣消失了,如來藏就不會出生和顯現任何法。比如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出了三界,與三界世間的緣都斷盡了,那麼阿羅漢的如來藏就不再變現任何法了,自己就處於完全寂滅的境界。    以上所說,就是如來藏無智亦無得的體性。              第七章 大乘賢聖所證涅槃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一節 如何證得無所得的如來藏心體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前面已經講過,“無所得”是指如來藏這個實相心一法也不得,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一律都不得,祂是真正無所得也無所著的心。菩薩們證得這個無所得的心,明心見性以後,就叫作菩提薩埵,就是已經覺悟的有情。如果沒有證得這個無所得的如來藏心,仍然是凡夫菩薩,因為沒有覺悟大乘菩提,就不是菩提薩埵。菩薩隨著修行的深入,其覺悟的程度就會越來越高,覺悟的內容越來越深、越廣、越細,究竟圓滿的覺悟,就是佛了。佛具足一切種智,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了知,全部都證得,卻全部都不得而得。    如來藏為什麼是無所得的心呢?上一章講了祂無所得的體性,祂確實是無得的,一法也不得。這世間五蘊六塵萬法,三界中的法,如來藏從來不得。為什麼不得?第一、祂對六塵沒有七識那樣的見聞覺知性,沒有七識那樣的分別、了知性,因而對一切都沒有覺受,沒有受就不能得;第二、祂心中不念任何法,因此也就不得任何法;第三、祂沒有貪求之心,心中不執取、不希求、不追求任何法,祂本身又是圓滿具足一切法,並不缺少什麼,因此就不需要從外得;第四,一切法對於如來藏來說都沒有用,祂用不著任何一個法,不用就不得;第五,因為如來藏是空相的心,一切法都無處安置,無處可放,因此如來藏不得一切法;第六,如來藏心是清淨的,如果有所得,心就不清淨了。如來藏不得三界世間任何一法,也從來都沒有得過什麼,是一個真正清淨的無所得心。    有所得都是有覺知的妄心體性,因為覺知心對一切法有欲求、有需求、有念想、有執取,可以用各種策略手段去抓取,才會有所得;一切法對於有覺知的心有用處,妄心能用一切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用得著一切法,所以妄心七識才是有所得的心。比如說錢財、家親眷屬、名聲、權勢、地位、田宅、房屋等等六塵境界,這些都是覺知心得,覺知心受用的,但對於如來藏來說就沒有用處。即使是人間極富極貴的國王或王子,也是五蘊身做,如來藏不做國王太子,祂也不做官、不發財、不要名聲、不搞財色名食睡。世出世間法一樣祂也不得,就連佛的果位祂也不得,即使我們給祂起了名字叫作真如,祂也不得真如名,祂從不希求任何名聲、權勢、地位和果位。    如來藏不圖名聞利養和財色名食睡,不圖一切法,證得這個無所得的心,就是一個覺悟的菩薩摩訶薩。菩薩分為五十二個階位,凡夫菩薩的十信位,主要修行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對三寶生起清淨信,信自己也有真如佛性、也能成佛,具足清淨信,十信位修完,進入十住位修行。    十住位剛開始主要修六度波羅蜜。初住位主修布施波羅蜜,為未來明心見性積累福德資糧。六度以布施波羅蜜為首要,為初住位的正修,布施波羅蜜能積累大乘證悟的福德,福德是修行的基石,以此就能踏上菩薩道的所有階梯。二住位主修持戒波羅蜜,嚴持五戒八戒菩薩戒,無有毀犯,這樣心就能逐漸清淨下來,禪定就會出現,漸具菩薩的心性。三住位主修忍辱,不僅忍於人事的紛擾,更要忍於甚深的法義。四住位主修精進,對於布施精進修持,持戒精進修持,忍辱精進修持,禪定、般若也都要精進修持。    五住位主修禪定,這個禪定就是指四禪八定,也通外道的禪定,修到無論靜坐及行走時,都能攝心一境,心不外緣,有此定力才有能力參禪、思考法義、觀行取證。明心見性需要具備一定的定力,至少要修到未到地定具足,以此定力來做相應的觀行、思惟和參禪,才能斷我見和明心見性。一般學佛參禪人都把禪定當作禪來修,誤以為打坐就是參禪,靠打坐修定就能開悟。實際上打坐修定,只能深入定境,定而不參,有定無慧。單純修定只能讓意識心靜止下來,減少思慮,從而讓身心得以休歇。真正的禪是指佛心——真如、般若、如來藏,祂是成佛的主體識,禪宗宗門就是參禪證悟這個禪心,通過參禪明了這個心,證得這個心,離開這個心就沒有禪,也不是禪了。打坐靜坐修的是禪定,外道也修四禪八定,卻沒有般若這個禪,所以禪定是指四禪八定。五住位修禪定,具足了最基礎的未到地定,就可以觀行五蘊十八界的虛妄,觀行成功就能斷我見,證得了初果須陀洹,這樣離明心見性就不遠了。    六住位主修般若智慧,修學如來藏的般若之理,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經,以心經和金剛經為主,熏習般若正知見,六七八識的體性都要學習了解,明了真妄心的差別,為開悟明心做好准備,不至於悟錯,把妄心當作真心來悟就誤會了。六度都具足了,因緣時節一到,就能證得無所得的如來藏心,成為覺悟的有情,或者是能夠覺悟有情的菩提薩埵。當我們斷我見或者明心證悟如來藏的時候,就知道五陰本來虛幻,造作的業行也虛幻不真,三縛結一斷,三惡道的業就消了,未來可以永遠不下三惡道。但是菩薩因為慈憫眾生,可以示現在三惡道裏受生,以度墮落在三惡道的有緣眾生,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裏修菩薩道時,就曾做過鹿王,所以菩薩都是以慈悲心而入三惡道的。    有個禪宗公案,講的是溈山靈祐禪師開悟了以後,對弟子們這麼說:百年以後,我要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菩薩明心見性以後,本來不下三惡道了,溈山禪師為什麼要去做頭水牯牛呢?他說:我做這頭水牯牛時,在這頭牛左脅下寫“溈山僧某甲”。溈山禪師接著就問了:你們看看這頭水牯牛,你們管牠叫水牯牛,還是叫溈山靈祐啊?如果叫作水牯牛,左脅下卻寫著溈山僧,如果叫作溈山僧,卻是一頭水牯牛,到底叫作什麼為好呢?    那我們就想一想,溈山靈祐禪師是誰做的,水牯牛又是誰做的呢?到底叫什麼?把這個問題真正弄懂了就開悟。水牯牛的左脅寫著溈山靈祐禪師的名字,如果額頭上再寫一個溈山禪師前世的名字,每一世的名字都寫在牛身上,就是把身上都寫滿了也寫不完,因為過去有無量世的五蘊身,五蘊身不斷變換,但如來藏卻只有一個,從未生滅。    這是講明心證悟以後,因為斷了捆綁在自己身上的三惡道結縛,就不去三惡道受報了。三惡道的業如何消才快呢?只有證果開悟,獲得無生忍或者是無生法忍以後消業才快。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惡業太多了,要是把那些惡業都用受報的方式消滅,永遠也消不完,因為惡業太多了,造業的時劫也太久遠了。一句誹謗三寶的語言一出口,就會在地獄受多劫的惡報,何況每個眾生在一生裏不知道要造多少身口意惡業。    我們修行得力證了果時,就會消去三惡道業。雖然不去三惡道受苦,但還是會重罪輕報,要在人中受一些餘苦。再有其它的惡業,證得初地無生法忍時又消一部分,二地、三地、四地都在逐漸地消業,到最後所有的業都消盡,無明也斷盡才成佛,有不善業就不成佛,無明就是業,等覺菩薩的無明斷盡就成佛了。    菩薩明心開悟證個無所得的心,就叫作菩提薩埵,從明心開始一直到等覺妙覺都叫作菩提薩埵。這樣十住位修行圓滿了,證得如幻觀;還要修行十行位,證得陽焰觀;十行位修圓滿了,再修十回向位,十回向位修完,證得如夢觀,生起一分道種智,就進入初地。修完初地內容,又證得鏡像觀;之後進入二地,修完又證得光影觀;之後進入三地證得如穀響觀,然後,其無生法忍的智慧地地增上,最後成為等覺菩薩;等覺百劫修相好,圓滿了以後就成為妙覺菩薩,這就是五十二個階位。妙覺菩薩就在兜率內院等著因緣成熟,到人間八相成道,就成為究竟圓滿的佛,菩薩道佛道修行就是這個次第。    菩薩要成為圓滿究竟的佛,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如果不精進,那麼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實實在在的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們精進的話,就用不著那麼長時間。你一天時間的精進,也許就跨越了一劫甚至更長時間,有人用一天時間就明心見性了,有人修了很短的時間就證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還有更快的,比如善財童子一生成為等覺菩薩,龍女八歲就成佛,真是大精進。    精進的內容就包括菩薩的六度波羅蜜,以及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行。每一個層次的內容不修圓滿,修行就停滯不前,果位也不會提升,就像十信位,有的人一劫就修完,有的人就得修一萬劫甚至更長久。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條件不一樣,修行的時間長短就不一樣,所以這五十二個階位,有人用了很短的時間就過去了,有人就得足足用三大阿僧祇劫。    每個人的福德不同、智慧不同、禪定不同、修行的精進度不同,那麼修行所用的時間長短就不同。比如說這個人內心非常的貪吝,他就不肯布施修福,一提布施,他就感到頭疼不耐煩,甚至起嗔恚心,那麼他就總處於信位階段。即使到了初住位,這個初住位的內容也總是修不完,布施的精進度不夠,這個階段就不容易越過去,修行時間就會非常漫長。別看他好像懂一些佛法道理,其實是皮毛,很浮淺,福報不具足,他就理解不透徹,更不能證得,他的修行就卡在這個弱點上,攻不破這一關。    眾生無始劫以來都是很貪吝的,因為貪吝,每一世都會貧窮困頓,苦不堪言,卻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榮華富貴,生活舒適自在安樂,因為自己的這個貪吝心,卻不能如己所願,眾生沒有智慧,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是因為無明太重了,有些有權有勢的人,一輩子都在貪,貪得無厭,一億不夠要百億,結果活著的時候進監獄,死了以後下地獄,世世無明,世世痛苦,所以精進修行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去慳貪心。    明心以後,菩薩要轉依於所證得的無所得的真心如來藏,進入內門廣修菩薩六度萬行,要發廣大心自利利他,依照諸佛的教導精進修集智慧福德,力求快速修完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第二節 菩薩依無生死的如來藏才能漸漸無掛礙    經文:【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菩薩證悟後,依靠如來藏這個大智慧心的緣故,就能到達無生死的涅槃彼岸,從此心中再也沒有掛礙了。每個眾生的如來藏本來沒有生死,不在有生死的此岸,所以叫作波羅蜜多。菩薩修行六度波羅蜜,為的就是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但戒經中說:有人修行六度有波羅蜜多,能到彼岸;有人修行六度沒有波羅蜜多,不能到彼岸。為什麼這樣講?因為能不能到彼岸,關鍵在於以什麼心來修六度。    證悟後的菩薩,有了般若波羅蜜多為依靠,心中慢慢就沒有掛礙了。因為自己的如來藏本來沒有生死,生生世世的五蘊身雖然有生死,但五蘊不是真實有,包括生死也是虛妄的。五蘊十八界的生住異滅是幻化的假相,但也是如來藏的涅槃相,五蘊雖有生死,但菩薩能依止於如來藏,逐漸汰除染汙種子,最終能夠滅掉五蘊的分段生死。菩薩不僅能滅除分段生死,還能滅除變異生死,從而達到無生無死的究竟涅槃。菩薩知之證之,不會再考慮死後怎麼辦,受苦怎麼辦,對這個生死問題就沒有掛礙了,不再害怕有生死苦,也不會想如何活得更舒適自在,依廣大願力勇猛無畏地來往奔波於六道之中,救度有緣眾生。    菩薩證悟以後,七識心轉依於如來藏時,就不再掛念五蘊將來要如何離苦得樂,要如何獲得一切世俗法方面的利益。因為如來藏是真正的自己,祂本具足一切法,也不需要任何世間、出世間法的利益。如來藏自性清淨常住涅槃,五蘊本是祂所幻化的,就像大海裏的泡沫,漚生漚滅,而大海從來沒有生滅過,其水也不增不減,泡沫滅了又會生,有海水總會有泡沫存在。大海就是眾生的如來藏,泡沫就是眾生的五蘊。所以真正依靠如來藏的時候,五蘊也就沒有生死了,因此菩薩也就不會掛礙生死。    既然真我如來藏沒有生死,不在六道裏輪回,祂就沒有苦了,依止這個真正的我,菩薩還有什麼可掛礙呢?所以成為大乘菩薩以後,就不會畏懼五蘊的生死,發願生生世世都取一個色身來廣利眾生、自度度他。菩薩要這樣想,反正我本來是沒有生死的,也不會落在三惡道中,更沒有苦受,不如就幻化無數個色身來普度眾生吧!    通過修行菩薩道,菩薩五蘊身虛妄的苦受越來越少,最後都能滅去。菩薩因為廣行菩薩道的緣故,福德越來越廣大,色身受用越來越自在,在大眾中越來越有威德,不害怕在六道裏現身度眾,不會為了個人的享樂而不顧眾生,就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廣行菩薩道。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證得如來藏的人,不懂如來藏的無苦之理,就會有非常多的掛礙,顧慮自己死後下三惡道怎麼辦,在六道裏受苦怎麼辦,輪回怎麼辦。而外道們是掛礙死後斷滅,再也沒有我了,害怕整個我會徹底消失滅亡,所以就執靈知的意識心為我,希望永遠不滅,執意識的各種定境為涅槃境界。    一般學佛人如若不信有如來藏不生不滅,雖然有時口裏說死了好,一了百了更好,可實際上心裏還是怕死的。他不知道死後是什麼狀態,也怕一了百了,害怕斷滅,不知道從無始劫來,真正的自己從來沒有死過,死的都是祂現起的種種假相,因此就有極多的掛礙。六道輪回是假相,生死是假相,業也是假相,真相就是實相,永遠不能消滅,只有幻化的虛相才能消失滅亡,比如五陰是虛幻的,能毀壞和滅亡,業行是虛幻的,生了又滅。    凡是能夠生滅變化的都是假有幻有暫有,不是真實實有的,這是真理。只要有生就有滅,不生就不滅,五蘊器世間有生有滅,實相心如來藏不生不滅、永遠不變。色身的生滅變化,從未有過刹那停止,從一無所有到針尖大小的受精卵,再變成一百多斤的色身,然後一點點地衰老、病變直到死亡消失;身體狀況不斷的改變,就說明這個色身是不實的;識心也是念念在變,更是虛幻,剛想了一個計劃,不久就改變,剛才還發個誓,一會兒就退轉,識心就是這樣變化無常。依止如來藏以後,識心有了一定的智慧和定力才可靠一些,有修有證的人識心才可靠穩妥一些。    總是在不停變動的就是妄心,以六七識為主,真心如來藏永遠不改變,也沒有這些思想和念頭。有人會說,入定時我的心就不變動了,也沒有念頭了,這就是真心,證得這個不動的心就是開悟。打坐入定,這個沒有了念想的心是不是真心?肯定不是,因為入定之前還有妄想,等一會兒出定,妄念又出來了,說明這個心是能變的,能變的心就是虛幻的,是妄心;那個從來沒有念頭、沒有妄想的心,以後永遠也不會有妄想念頭的心才是真心。辨認真心和妄心要按照不生不滅的原則:凡是變化無常、有生有滅的就是妄心,任何情況下都永遠恒一、如如不動的才是真心。              第三節 菩薩正知正覺而證涅槃    經文:【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菩薩不畏生死救拔眾生    菩薩證悟實相以後,漸漸就能具有了脫生死的智慧,漸漸解除對五蘊生死的恐怖,不再害怕在六道裏陪著眾生漂浮。菩薩知道,要成就自己未來的佛淨土,就要廣度眾生、利樂有情,因此菩薩就敢發願,用未來世無數個五蘊身來自利利他,不會像阿羅漢辟支佛那樣,因為害怕六道生死輪回之苦,早早地就取了滅度,入無餘涅槃。而菩薩不取無餘涅槃,為了成佛,為了眾生得度,依止於涅槃真心如來藏,不掛礙五蘊生死的煩惱,永遠不滅掉五蘊身,不會出離三界躲避苦受。    菩薩也不害怕下三惡道度眾生,知道三惡道是一個幻相,不妨就利用這個幻相來大作夢幻佛事。釋迦世尊當菩薩的時候,由於大慈悲於眾生苦的緣故,也經常下地獄去度眾生,釋迦菩薩是依願力去地獄救度眾生,沒有造地獄業,也就沒有地獄的業報,地獄的苦報不能加到菩薩的色身上;如果菩薩憐憫眾生,發心替他們受地獄的苦報,他剛一發心,獄卒一棒過來就打死了,菩薩就從地獄裏出來。    我們將來如果能遇緣,發心當一匹馬,去度那些馬類的同修道友,因為他們過去生造惡業,導致今世投生為馬,可是得度的因緣成熟了,我們敢不敢去呢?很多人說不敢,不敢是正常的,因為自已還沒有那個能力和魄力,心中還有很多後顧之憂。等到證悟以後,再修到一定程度有了那個能力,就有了那個膽量,那時,你即使投了馬胎成了畜牲,也不會有其他馬那樣的苦報。就像釋迦牟尼佛,為了去度墮在馬中的五百位菩薩,應供到一個齋主家,結果齋主疏忽了供養,佛就吃了三個月的馬麥;但同樣是馬麥,佛吃來其味勝過天饌妙食,因為佛的果報無比殊勝,無論什麼飲食,吃到口裏都是最美味的。菩薩不斷精進修行,地地增上,果報也會越來越殊勝,為了救拔眾生,就不會再畏懼生死了。    二、眾生顛倒執妄為真    菩薩依著沒有生死的如來藏,就沒有恐怖了,慢慢地就會遠離各種顛倒夢想,心得明慧。眾生的顛倒總共有八種:(一)以苦為樂,以樂為苦;(二)把空當有,說有為空;(三)無常說常,常說無常;(四)無我說我,我說無我。這四條展開就是八種顛倒邪見。    佛最初開始說法時先講世俗諦,告訴眾生五陰苦、空、無常、無我,到佛臨涅槃時講大涅槃經,就講真正的勝義諦——佛地的常、樂、我、淨,表面看前後顛倒,實際都是真理,只是層次不同,都是用來對治眾生的顛倒想的。眾生把五陰苦當作樂,把無我的五陰當作我,把無常的識心當作常,把不淨的色身當作淨,對五陰貪愛不舍,這是四顛倒。    另外四顛倒就是,把佛地常樂我淨的涅槃心,當作無常、無我、苦和不淨。    (一)眾生把無常當作常,執著不能去至後世的意識心為長久存在的真我。意識靈知心本為斷續、生滅的,不可把捉,眾生卻當作永生不滅的真我,認為靈魂不滅,能去至未來世,執此為真實,成為常見外道,不出生死輪回。外道們不知有不生滅的如來藏實相之法,就執取斷常見,認為死後斷滅,一切皆無,或者認取靈知意識為永恒的常法,因此邪見而不得解脫。他們認為輪回的主體是靈魂,而靈魂就是生滅的意識心,佛說眾生輪回的主體,卻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他們所說的靈魂意識在五種情況下就滅了:睡著無夢時、昏迷時、無想定、滅盡定、死亡時,阿羅漢入涅槃時意識也滅掉了。既然靈魂是能滅的心,就不是輪回的主體,所以認為靈魂不滅,是外道的常見;認為眾生死後一無所有,沒有延續到未來世的不生滅心,這是外道的斷見。這些都是顛倒的邪見。    (二)眾生以無我為我,把非我的五蘊十八界,當作是我和我所,不知其刹那生滅變異,不是真實的我;真實的我永遠不生滅不變異,永遠長存而無苦。因為眾生內心有無明,就把這個五陰假我當成真實永遠不變的我,於是為此造作了無量的身口意惡業,起心動念皆為五陰假我,起各種顛倒想,不斷的維護自身的利益,都是把無我當作我,因此生死流轉無窮。    (三)眾生以苦為樂,生生世世流轉在六道裏,苦惱無量。因為無明,不知六道是苦,反以為樂,貪執、貪愛苦海不肯舍離,就像糞缸裏的蛆蟲不知臭穢。即使得到人身,忙忙碌碌活一輩子,也是苦多樂少。但奇怪的是,絕大多數人不覺為苦,反執苦受不肯舍離。眾生習慣於苦,以苦為樂,不知苦諦,不知出離,都是因為無始劫以來的無明遮障所致,這是受六道輪回苦的根源。要救拔他們,斷除這些無明,只有宣講佛說的解脫之理,有緣眾生才能發起修道之心,才能遠離顛倒得證解脫。    有一些學佛修行的人,雖然明白五陰虛妄的道理,但對自我五陰的執著一點沒有減輕,臨終舍報時,怎麼也不肯舍離色身,一個星期甚至半個月咽不下最後一口氣,即使身心非常痛苦,也願意保住瀕死的色身,不願意求生極樂世界。有人為了獲得錢財無惡不作,感招了那麼多苦報,卻仍然不願舍離惡習。這些人皆因不知五陰本是苦、空、無常、無我,不知除此六道還有更自在的四聖法界,不知追求佛菩薩的殊勝境界。    (四)眾生把不淨當淨,五陰世間,到處都是汙穢肮髒,色身九孔常流不淨。從頭到腳、從皮膚到內髒都是細菌,眼淚眼屎、鼻涕鼻屎、口腔唾液都是細菌,皮膚以及皮膚裏面的肉、筋、骨頭、骨髓、血液、腦漿,都是細菌。佛說眾生的身體就是一個活動的大糞桶,非常肮髒,五髒六腑,屎尿臭味,腥臊惡露。色身如此肮髒,眾生不覺知,貪戀不已,迷執其中。七識心也肮髒不淨,無量劫來的染汙,貪嗔癡慢疑,無數的邪見煩惱,染汙其心,久熏成種,眾生卻迷執其心,不知返照,就是因為無明。我們的無明太深厚了,要經過無量劫對佛法的熏修,一點一點地破除這些無明,無明破盡,就是一尊本來清淨的無垢佛。    三、世尊為什麼先說無我後說有我    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前,在大涅槃經裏講常、樂、我、淨,剛成道時卻講苦、空、無常、無我,並不是前後說法不一。因為眾生都有認五陰為我的邪見,因此邪見而不得解脫,佛就要先講無我法,讓眾生斷除有我的邪見,先解決生死問題。外道認為五陰中有我,或者認為靈魂不滅,能相續到後世,或者把定境中的各種意識心當作真實的我,佛為了破外道邪見,就要宣講四聖諦法,讓眾生證得五陰無我。外道們說沙門瞿曇講無我時,我們還能忍受。等到佛臨涅槃時,講常、樂、我、淨,說無我這個法是世俗諦,勝義諦是有我的,佛地的真如心就是最真實的我,常不變異。外道們聽後都迷悶了,說沙門瞿曇是顛倒說。    其實佛一開始講無我,是為了破除外道五陰為我的邪見,然後佛才能講真實法——佛地的大涅槃,就是常、樂、我、淨的我。佛為什麼講有我呢?因為佛的如來藏無垢識,就是完完全全究竟的我,有真實永恒的我性。無垢識裏已經沒有了生滅變異染汙的種子,分段生死沒有了,變異生死也沒有了,這就是真常的我。佛的無垢識有二十一個心所法,能夠單獨成就一切事業,那個才是真真實實的我。外道們聽說佛法裏有個真我可求,不是修到最後成為一無所有的斷滅,於是就紛紛都跑到佛那裏來出家,隨佛修學大乘法。    常樂我淨的“常”,是說佛地的如來藏無垢識,祂沒有變異生死和分段生死,沒有生滅變異的無常種子,永遠不再受熏和改變了,所以叫作常。眾生的如來藏,還含藏著生滅變異的種子,分段生死沒有了盡,變異生死更是潛伏著,還有極多的無明種子,所以不是常恒不變異的。眾生的如來藏時時都在受熏,學了邪法受熏成種,學了善法也受熏成種,善惡種子不斷的發生改變,根本不是常。    常樂我淨的“樂”,是指佛地的無垢識,祂沒有苦受,不對一切境界,舍離一切受,寂靜無喧,那是真正的樂,是究竟的寂滅樂。世俗法的樂受總是伴隨著苦受,只要如來藏含藏著有七識心染汙和煩惱的種子,就不是無垢的,因為變生的七識心不清淨、不寂靜,就不是真樂。而無垢識的樂,離開一切相,處於清淨寂滅當中,沒有苦苦、行苦和壞苦。    常樂我淨的“淨”,是指佛地的無垢識究竟清淨,斷除了所有的染汙種子,全部轉變為清淨的業種,斷除了煩惱以及煩惱習氣,斷除了所有的無明,已經是究竟清淨了。而眾生的如來藏裏,因為七識造的業種都存在著埋藏著,使得如來藏具有生滅的阿賴耶識性,八地菩薩以前的如來藏就是具有阿賴耶識性,表明裏面含藏煩惱和煩惱習氣種子。菩薩通過修行,清除阿賴耶識裏的染汙業種,存入清淨業種,最後阿賴耶識才能轉變成清淨的、沒有染汙的無垢識。    佛講了常、樂、我、淨的真實法以後,外道頭目就忍不住了,說瞿曇你講苦空、無常、無我,我們還能忍受,因為與我們的法差不多;現在你說常、樂、我、淨,有我了,結果我們的弟子都到你那邊出家,這我們就不能忍受,然後紛紛找佛去辯法,結果佛三言兩語就讓他們證果。佛一生說法,度了無數的外道,六師外道與佛較量的時候,有幾億個外道弟子,都被佛度過來了。    佛臨涅槃的時候還在度那些外道,那些外道裏有很多是佛前世的弟子,事先在外道眾中攝受弟子,最後都回歸到佛法當中來,證了羅漢果和菩薩果。他們有的人證羅漢果非常快,佛說幾句話就解決問題了。可是末法時代的今天,我們要想證個初果不知有多難,很多人修行一輩子也不見蹤影。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因為佛世的外道們多數是厭苦、有出離心的,禪定證量也很高,三十七道品已經修完,煩惱已經得到降伏,他們只要信受佛語,稍微思惟一下四聖諦理,就能證果。    但是外道們無論如何修行,如果沒有佛的點化,不可能斷我見,永遠在六道中輪回。只要佛為他們開示,在禪定當中的是生滅的意識心,不是涅槃心,他們思惟一下認可,就斷我見得法眼淨,有的當時就成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如果沒有佛那關鍵的一句話開示,他們永遠在六道裏輪回,即使生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入定享樂,福報一享盡,惡業現前,就到三惡道裏流轉受苦去了。因此,要想脫離生死輪回之苦,一定要修學佛法,學阿含解脫道的四聖諦,學般若之理、明心見性之法。真正的佛法就是如來藏法,是究竟解脫的成佛之法。    以上是講顛倒,眾生還有夢想,都在生死大夢之中,開悟時就從生死夢中醒過來一點,但還沒有徹底,只有佛從生死大夢中徹底覺醒了,得到究竟的解脫,證得無上的大涅槃。凡夫眾生生生世世都是在生死大夢裏,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諸大菩薩們也都是跟佛一樣大做夢中佛事。    四、三乘賢聖四種涅槃    眾生無始劫以來長處生死大夢之中,渾渾噩噩,不知覺醒,菩薩明心證悟以後,才有了始覺智,從生死夢中開始慢慢覺醒,但還沒有徹底;只有成佛才算從生死大夢中徹底覺醒了,所以佛被稱為究竟覺。菩薩知道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已經有所覺悟,雖然覺悟還不圓滿、不徹底,但是再也不像凡夫眾生那樣完全迷惑顛倒,妄執五陰世間為真實有。所以菩薩證悟以後,漸漸地就對五蘊世間沒有掛礙了。依靠這個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也就沒有恐怖,就會遠離各種顛倒夢想,最終證得佛地的究竟涅槃。    涅槃總共有四種:    (一)自性清淨心涅槃,這是如來藏本身所具備的涅槃性。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如來藏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心體,祂不依其他法而出生,本來就在,永遠也不滅,本身就是中道涅槃性。所以第一種涅槃就叫作自性清淨涅槃,七住位菩薩明心開悟就證得了。    (二)有餘依涅槃,是三果人和四果人所證得的涅槃。四果阿羅漢斷除我執,斷除對三界的貪愛,心得解脫,可是有色身在世間活動,仍難免有微小的苦受,這些苦受是依賴著阿羅漢的五蘊身而存在的,只要有五蘊身就有苦受。比如天熱時,他們仍然會感覺悶熱,仍然會躲避陽光的照射;天冷時仍然會感覺寒冷;蚊子叮在身上仍然會感覺痛癢;石頭砸在身上仍然會覺得疼痛。色身所領受的這些苦都屬於微苦,也叫作餘苦,所以四果人所證得的境界叫作有餘依涅槃。雖然如此,他們的心已經得解脫了,沒有三界世間的貪愛,命終就有能力滅掉自己不再出生。心得解脫。未入無餘涅槃,有壽命存在時,就是有餘依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四果阿羅漢斷除我執,四住地無明都斷盡,其中慧解脫阿羅漢必須等到壽命終了,才能滅掉自己的五蘊十八界,只留如來藏獨在,這是不留而留;俱解脫阿羅漢可以隨時滅掉五蘊十八界,只留如來藏獨在。阿羅漢滅掉五蘊,苦受就沒有了,因為沒有五蘊,就不會感到苦受。剩下的如來藏,無受無苦,這種只有如來藏獨存的狀態,就是無餘依涅槃。    辟支佛雖然是中乘聖人,智慧勝於阿羅漢,但舍壽後仍然要入無餘涅槃,其五蘊存在時,就處於有餘依涅槃境界。    (四)無住處涅槃。無住處涅槃是諸佛所證的處處解脫、處處無系的究竟圓滿解脫境界。佛是究竟大解脫者,祂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不住在一無所有的寂滅境界。佛雖然證得無住處涅槃,得到了究竟的解脫,但是佛不會像阿羅漢那樣灰身泯智,無所作為。佛不會把自己的五蘊滅掉,獨自住在寂滅境界,一無所用;佛仍然要用色身五蘊度化無量眾生,而且還會用無量的五蘊身分身度化。    佛沒有生死,不住生死,卻可以隨緣方便現出無量的生滅化身,只為利樂眾生,解脫眾生之苦。佛所現出的色身叫作解脫色,祂不被任何無明煩惱所系縛。阿羅漢所證的解脫裏就沒有色,沒有五蘊色身,如果再現色身出來,仍然要有變易生死,所以阿羅漢的解脫是不究竟的。佛在無住處涅槃中,能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度群迷,在一個世界弘法的緣盡了,就到其他的世界現身,雖然在無量佛國土現色身,卻一法也不住,所以佛證的是無住處涅槃。    佛四種涅槃都證得了,證得這四種涅槃,就徹底遠離了顛倒夢想,成為一尊究竟圓滿的佛世尊。阿羅漢的涅槃還不究竟,還有顛倒夢想,還沒有從生死大夢中徹底醒來,還認為真有生死,因此就害怕生死,一心要入涅槃。阿羅漢雖然將五蘊身滅了,但他並沒有真正解脫生死,只是把如來藏裏的分段生死業消滅了,還有變易生死沒有滅,生滅的種子還存在如來藏裏。所以說他們的解脫不究竟,他們的涅槃不究竟,只有佛的大涅槃是究竟常樂我淨的。            第四節 三世諸佛依真如心體成無上正覺    經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包括:過去世已經成佛的佛世尊,現在正在住世的佛世尊,以及將要在未來世成佛的佛世尊。三世諸佛都要依靠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是通過證悟如來藏這個真如心,依靠如來藏這個真如心,最後才能究竟成佛。佛在這裏表明了如來藏是成佛的真體和主體,是成佛的關鍵和根本所依。    證悟如來藏的眾生叫作大菩薩——菩薩摩訶薩,在諸佛國土中,他們是未來佛的主要成員。凡夫眾生因為都有真心如來藏,從理上也可以說是未來佛,但因根性迥異,成佛畢竟過於久遠而無法預期。未來諸佛要成就佛道,必須要證得如來藏,然後轉依於如來藏的清淨性,學習如來藏本有的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才能最終轉識心成大智,成為究竟圓滿的佛。               第八章 佛法修證的總持    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第一節 如來藏是佛法修證的總持咒    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世尊在這裏贊歎了如來藏的無量功德,揭示出如來藏是整個佛法修證的總綱和總持,因為以如來藏為主體,才能衍生出三藏十二部經,衍生出十方三世無量諸佛國土,以及眾生的五陰世間。如來藏這個大智慧無有能比,祂就是一個大神咒,有無量的神通道用和德能。    祂無形無相,是真正的空,一無所有,卻能運用其大種性自性,變現出無量個世界海。祂沒有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沒有五蘊,沒有四聖諦解脫道,沒有十二因緣法,也沒有菩薩六度,沒有一切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智慧,沒有一法可說,沒有一法可得。盡管祂什麼也沒有,但祂卻能變現無量的法來,沒有一法不依祂而有,沒有一法能出得了祂的心體之外。    祂本身無形無相,摸不著,看不到,但是有形有相的法都是祂變現出來的,什麼法都是祂為我們提供的,祂太神奇、太奇特。祂提供給我們山河大地,提供給我們宇宙星空,供養給我們諸佛國土,提供給我們三界世間的生存環境,支持我們五陰的生活、工作、學習,一切法都是祂提供的。我們有所需求,祂都知道,每個心行祂都知道,不用我們呼叫,祂都會配合努力去實現。這個不是東西的東西真神,連一個微塵大小的物質都沒有,卻能變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變出無量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虛空都包含在祂心中,無論哪個佛國土、哪尊佛都是從祂哪兒出生的,簡直神奇無比,所以說如來藏是一個大神咒。    如來藏是大明咒,這個明與無明相對,如來藏沒有無明,全都是般若的大智慧,世間萬法中,祂不愚於一法。祂收存眾生所造的所有業種,然後依據業種,變現正報的五蘊十八界,變現依報的生活環境。祂知道是應該造人身還是造畜牲身、惡鬼身,祂知道是應該造天人身還是地獄身。知道頭長在哪裏,鼻子長在哪裏,四肢長在哪裏;色身是什麼形狀,多長、多短、多粗,什麼顏色的,祂都知道,全都給安排好好的,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錯亂。    祂肯定會把眾生的業完全呈現出來,沒有差錯,不會說眾生造了畜生的業,卻變現出天人色身和生存環境;不會說眾生修十善業、行善積德,本來應該升天享福的,卻造一個地獄身給他。祂絕對不會讓因果錯亂,也從來沒有錯亂過。如來藏實現業報時永遠不會出錯,變造眾生的五蘊十八界不會出錯,變造眾生依報的生活環境不會出錯。眾生應該受哪種果報,一定會創造相應的環境和五陰身,祂完完全全根據眾生的業緣來變現這一切。    與娑婆世界有緣,就讓五陰出生在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的環境中生存。該升天享福,就讓五陰在天界出生。極樂世界的業緣成熟,就讓五陰在極樂世界出生,同時也參與變現極樂世界的生存環境。眾生臨終往生的時候,觀世音菩薩手拿的那朵大蓮花,就是如來藏根據眾生所修的淨業而變造的。    如來藏有大智慧,祂沒有一法是不明的,真是大明咒,總持眾生的五陰世間,總持著三界萬法。眾生生時祂知道,眾生死時祂也知道,眾生五陰的樣貌祂知道,眾生的依報祂知道。眾生的心行祂知道,眾生的業緣祂還是知道。如來藏明了眾生的心行,眾生想要往東,祂知道。眾生想要往西,祂也知道,眾生想升天,祂知道,眾生要入地,祂也知道。眾生要吃穿住用祂都知,祂沒有一法不知道,知道以後就會隨順配合。    祂也有不知道的,祂不知六塵境界,不了別色聲香味觸法,色來不知什麼色,聲來不知什麼聲,味來不知什麼味。觸來不知道是什麼樣的觸。因此對於任何境界,祂都不貪染,如如不動。但是祂也不是完全不知道,不然祂就沒辦法變現了,祂雖然沒有六塵的概念,卻了知六塵的種子,依種子依業緣而變現眾生所需要的六塵。眼看花時,祂依外界的花,如鏡現像般的變現出花的影像,供我們所需,六識所識別的內六塵都是祂如此變現出來的。但如來藏不是完全的不知,祂有祂所知的法,有祂所了知的那一部分內容,所以說如來藏是大明咒。    如來藏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世出世間沒有比如來藏更高上、更尊貴的法,沒有更超勝於如來藏的法。如來藏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根本,是萬法的源頭。如來藏就是法身佛,法身佛是最尊最貴的,是無等等的,依法身而有的圓滿報身佛和清淨化身佛,同樣是最尊貴和無等等的。若有人要說自己的修行比佛還高,眾生學佛要先皈依他,後皈依佛,這種想法就是無明顛倒妄想。    如來藏唯我獨尊於三界,不與萬法為侶,與如來藏相等的都沒有,更別說上之於祂了。世間任何法沒有一個能跟如來藏相比擬,所以要形容如來藏心體,還真的找不到什麼類似事物來相類比,因為即使能找出來的,也都屬於三界世間裏的虛妄法,如來藏不屬於三界裏的法,沒有和祂相等相似的。實在沒辦法,有時候就用虛空來比喻,也只能比喻如來藏像虛空一樣清淨無為,像虛空一樣對六塵境界如如不動。但虛空是頑空是假法,裏面一無所有,而如來藏有真實的體性和作用。    如來藏雖然沒有相,但祂是真實有的法,是實相法。虛空不同於如來藏,如果說虛空就是如來藏,那就是虛空外道論,非佛所說。很多人學佛法,把佛說的法義理解錯了,而自認為懂,然後按照自己的錯解講出來,就把佛法變成了外道法,福德智慧不足,就會錯解經義,以己所解當作佛義,就是謗佛謗法。佛法的義理甚深又甚深,不是淺智薄福人能夠通達的。              第二節 依如來藏能滅除一切苦    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為什麼般若波羅蜜多能除一切的苦呢?因為這個般若波羅蜜多不在生死的此岸,祂沒有生,就沒有老病死苦。又因為如來藏沒有五受陰,也不對六塵境界,根本沒有受,又哪裏來的苦。三界世間對於祂來說,根本不存在,因此就不會感知到世間的任何苦受。證悟如來藏以後,五蘊身心依止於如來藏,也就漸漸滅了苦,直到最後成佛,就會滅除一切苦,證得常、樂、我、淨。    如來藏無有苦受,真實不虛,佛地的寂滅樂,真實不虛。虛妄的五陰有三苦,苦的就不是我,因為不真實,真實的我——如來藏沒有苦。五陰假我生滅變易無常,無常即是苦,苦即非我。如來藏本體常住不變,因此無苦,無苦即是我,我是不苦的。所以能夠感覺苦受的心,就是生滅的妄心,不是真心。妄心七識依止於如來藏真心,逐漸達到無為,滅除如來藏裏舊有的苦種,不再集積新的惡業種子,五蘊苦報就越來越少,最後就能滅除一切苦。所以如來藏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第三節 心經中的心咒    心經中的心咒:【揭諦。揭諦。般羅揭諦。般羅僧揭諦。菩提莎婆訶!】    最後世尊做總結,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咒,這個咒就是心經的總持咒。心經是講述如來藏總體相貌的經典,如來藏就是三藏十二部的總綱領和核心,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三藏十二部。釋迦世尊大慈憫於眾生,從自心真如當中,流露出三藏十二部,以此三藏十二部來攝受和化導無量眾生歸於佛法,證得解脫,達到究竟涅槃。而心經就是三藏十二部的總持,把從凡夫開始起修,到成佛的整個修證之理,全部都概括地描述出來了。    世尊也把心經總結成一個咒語,來概括和歸納整部心經的內涵,這個咒就是心經總持咒。所有的經和咒都依如來藏而有,每尊佛都依靠著這個大圓覺海,演說出無量佛法,度脫無量眾生。佛在某些經典裏要宣說一個咒,這個咒就代表整部經的總持,概括了這部經的全部內涵,也叫作陀羅尼。    心經的總持咒內容:“揭諦。揭諦。般羅揭諦。般羅僧揭諦。菩提莎婆訶!”此咒語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對應於現代漢語的意思有兩種,一種就是:“來吧,來吧!快到彼岸來吧!快到涅槃的彼岸來吧!趕快成就圓滿究竟的菩提大道吧!”另一種意思就是:“來吧,來吧!皈依波羅蜜多吧!轉依波羅蜜多吧!最終就能成就究竟圓滿的菩提大道!”這兩個意思、兩種翻譯都符合咒語之義。    學佛修行,從開始迷信三寶,到仰信、崇信再到正信三寶,然後就開始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之後就會證悟如來藏。在我們越來越多地觀行和了知如來藏的各種有為和無為體性之後,妄心七識就會轉依過去,就會具備菩薩的悲心、願心和無為心性,心地的種子清淨了以後,就會成就佛果,證得究竟的大涅槃。    如來藏的無為性表現在,祂沒有見聞覺知性,對於六塵境界,祂不分別、不動念、不貪染、不執取,不造任何貪嗔癡業。如來藏的有為性,表現在祂能圓滿成就一切法,變現眾生的五陰十八界器世間,卻不執我能如此,不求取回報,是完全的無我性。如來藏在成就六識分別六塵法時,自心卻是清淨無為的。    如來藏不僅布施我們六根,也布施我們六塵,再布施我們六識,我們才能有五陰的一切活動,才是個完整的正常人。如來藏用五遍行心所法成就這一切,當祂觸色時,先作意,引心到色塵上來,然後觸色塵,領納色塵,了別色塵(非六識之了別),最後決定變現。整個過程極其快速的完成,非常精細准確。我們接觸樹木祂變樹影,接觸花祂變花影,接觸人祂變人影,可是祂都是忠實於業果而變,不存私心,不存己意,公正無私。    如來藏就像攝像頭,把外面的色境變成影像,供我們分別。如來藏有四大種子,能夠與外色塵直接接觸,通過眼根和視覺神經傳導到勝義根,生成內相分色塵。勝義根與內相分接觸,如來藏就會產生眼識,同時意識也產生出來,眼識、意識再觸內相分,就開始了別,知道了這是樹、這是花、那是人,分別以後就生起了覺受。我們所見的一切人、物、事的色塵,都是如來藏變現的影像,所以萬法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當我們看見一個人時,所見的實際上是那個人的影子,但我們從來都誤以為真,生起各種錯誤的知見和感受,不知道是對著虛空中的幻影而做種種分別和思惟,所以眾生才有種種的顛倒,不斷地受生死輪回之苦。    我們聽聲的時候也是一樣,如來藏通過耳根和聲塵直接接觸,把外界的聲塵變成虛假的內相分聲塵,然後經耳識、意識分別,就聽到聲音了。同理,鼻識、舌識、身識乃至意識所了別的香塵、味塵、觸塵以及法塵,都不是真實的外境,都是如來藏變現的內六塵影子。無始劫以來,我們從未接觸到外面真實的境界,接觸到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變現。這就是萬法唯心造的真正內涵,凡所有相皆虛妄,說的也是這個理。    如來藏就是這樣成就眾生的五陰十八界,祂雖成就一切法,心中卻究竟無我,既有為又無為,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轉依祂的無我性,永遠無怨無悔地利樂眾生。如來藏雖然能有為地變造一切法,自性卻是無比清淨的,對一切法不貪、不厭、不執、不棄。我們轉依了祂的這種有為法當中無為的清淨體性,七識心就會漸漸汰除一切的染汙性。眼見色時,知道了是什麼色塵就好,不要再起貪嗔等心行;耳聽聲,知道是什麼聲就行,也不要生起憎厭喜樂的心行,這就轉依了如來藏的清淨性。只要有六根對著六塵,就會生起六識來分別六塵,知道六塵的虛妄,不要再起心動念,不要妄起種種思惟,不要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心無染汙地面對和處理一切人事物理,這就是修行。    假如轉依成功了,七識妄心的分別性還是存在的,否則就不能修行、工作和生活。即使成佛也要分別六塵境界,因為應身佛和化身佛也要應對六塵境界,不能對六塵一無所知,那就沒辦法度眾生。但佛的七識心已經沒有無明和染汙,完全和如來藏本體一樣清淨。我們轉依如來藏的清淨性、平等性,還要轉依如來藏無我無私的奉獻精神。祂給我們布施了一切法,要五陰給五陰,要六根給六根,要六塵給六塵,要六識給六識,但是祂不求任何一點回報,對我們一無所求。我們要向祂學習,度眾生不求回報,這樣修積福德的速度反而會越來越快。    如來藏的功德無量無邊,開悟以後一點一點的觀行修學,七識心就會慢慢地轉依過去,染汙減少了,心性就改變,完全轉依以後就成佛。學佛修行就要每天曆緣對境,對照如來藏的體性,熏習轉變自心的種子,直至所有的無明全部去除,種子徹底清淨了,那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才算完成。    菩薩十信位圓滿,進入初住位開始修外門六度波羅蜜,七住位明心開悟,進入內門修六度波羅蜜,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圓滿後,般若總相智、別相智具足,進入初地修道種智。十地圓滿後成為等覺位菩薩,等覺位菩薩百劫修福,福德圓滿成為最後身妙覺位菩薩,在兜率天等待時節因緣下生成佛。菩薩五十二位階,三大無量數劫,所依、所靠、所證、所修、所學都是自性清淨心——第八識如來藏。在三大無量數劫裏,菩薩要遍曆無量諸佛國土,親近供養無量無數佛菩薩,但這一切都是在自已的真如法身中所作的幻化事業,菩薩修學的所有智慧,都是自已的如來藏本自具足的,如來藏才是最究竟圓滿的真佛。修學心經就要總持這個咒:“修學如來藏吧,證悟如來藏吧,轉依如來藏吧,才能成為究竟圓滿的佛,才能圓成一切種智,究竟涅槃!”            附錄:《華嚴經》覺林菩薩所說頌    《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覺林菩薩承佛威力說了一首頌,其中有四句:“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這四句頌被印在每部《地藏經》的篇首。意思是說如來藏就像一個善於繪畫的畫師,能畫出三界的宇宙器世間,也能畫出眾生五蘊色身,一切法都是祂變造繪畫出來的。    我們首先看工畫師是怎麼畫畫的,他先把顏料調好,准備好畫筆、畫布,然後根據頭腦裏的構思,或者眼前的景物,用畫筆描畫臨摹出來。腦子裏想山,就用畫筆沾取顏料,畫出山;腦子裏想河,就畫出河;腦子裏想佛像,就畫出佛像來。而如來藏也像工畫師一樣,能夠畫出我們的五蘊十八界,畫出三界世間。可是如來藏卻沒有構思,沒有想象,不按己意來畫,完全根據所存的業種來畫。    是人的業種,就用七大種子畫一個人;是男人的業種,就畫一個男人;是女人的業種,就畫一個女人;是畜生的業種,就畫一個畜生;是惡鬼的業種,就畫一個惡鬼。畫山河大地,如來藏就輸送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變出山河大地,變出地球、宇宙星空,變出須彌山,變出各層天的天宮。地球下面的四大海水祂能變出來,七金山也能變出來,下面地獄也都能變出來。這些變來變去的五陰器世間,都是根據眾生的業種子而變來的,祂不是無緣無故、沒有依憑、隨意就變出來的。    如來藏就像工畫師,業種就像畫師頭腦中的構思,七大種子就像畫師用的顏料,如來藏的心所法就像畫師的畫筆。祂那裏存著什麼業種,就用七大種子畫出與此業種相應的五陰世間,祂是有理有據畫的。如來藏究竟怎樣變造出山河大地,如何輸送七大種子,如何變造我們的色身五蘊,如何出生我們的七識心,這些細節需要在修出道種智以後,一點一點的去觀察觀行,就能生出越來越廣大的智慧,道業就會不斷的增進,福德不斷的增長。學佛修行真是優哉遊哉的最快樂自在的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此全部講完,祝願大家學法無礙,道業精進,早證菩提!    修法總回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完稿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五日           再次校對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