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如來藏第三部 生如法師 著 內 容 簡 介        如來藏乃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發源地,貫穿一切法的始終,是世人所不識的摩尼寶珠,具足一切法的種子,隨緣應物無不周。本書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了如來藏的各種功能作用,盡顯如來藏主人公的真面目,讓學人透徹的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部都是如來藏的真實法界,全體皆真如,無二無他。從五蘊十八界的所有現象界上,仔細剖析了一切法如何都是如來藏的真實功用,其中最深細的部分是如來藏與科學,從科學的角度更細微的剖析出如來藏在其中的生成與執持作用,這樣使得大眾對如來藏是萬法源的真理信受不疑,從而有力的否決了外道斷滅論。    書的後部分介紹了實證如來藏的方法和意識與如來藏的體性區別,分清真心與妄心的區別,並且按照這些方法去實修,能保證學人證悟如來藏而不是錯悟生滅的意識。證悟以後定力有所提升,就能逐漸觀察如來藏在五蘊十八界上的種種運作,智慧不斷的增進,與無我相應,心越來越空,解脫的功德受用越來越大,這就是證悟如來藏的利益。證悟如來藏非常重要,希望廣大學人都能依止此書,精進修行,早日證得如來藏,發起甚深的解脫智慧,以快速圓成佛道!                       如來藏功德頌                    我有侍者,日夜相守;百般隨順,孝養備至。        我若向東,祂不向西;我若坐臥,祂不站立。        我若吃飯,祂不飲茶;我若視物,祂不聞聲。             我若為人,祂不做鬼;我若上天,祂不入地。        我若行善,幫我積德;我若作惡,助我一力。        我若修行,隨我出世;我若隨流,與我入俗。        我若思惟,贈我識種;我若息心,賜我壽暖。        我若行樂,祂則隨喜;我若尋死,祂也順我。        一切秘密,祂全掌握;善業宣揚,惡也不藏。        人說祂癡,祂實無私;公平公正,平等一如。        成佛由祂,流轉依祂;成事是祂,成人也祂。        諸佛國土,由祂成就;閻羅地獄,由祂變造。        無量功德,聚於一身;是褒是貶,祂全不顧。        自性清淨,不緣塵俗;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淨染皆存,自體不汙;不慕諸佛,不棄凡愚。        曆劫無名,心性無我;壽量無盡,不生不滅。        具足萬法,一無所得;無價珍寶,不享分毫。        本為豪貴,屈尊示貧;入我身中,穿弊垢衣。        摩尼寶珠,光照大千;若不隨祂,永處暗宅。        與祂相較,慚愧疚恥;今我發誓,向祂學祂。        擦洗弊膩,去除無明;顯祂尊貴,示我德能。        福慧二足,常樂我淨;圓滿一切,慧日朗照。                 第二十九章 如來藏與內外塵的關系    一、問:如來藏是否只緣實法,比如十色五根五塵,也就是地水火風?那麼我們看到的山的高低、樹的大小,是實法還是假法,如來藏是否能緣?如果不緣,那麼是誰造成了器世間的差別,物體的大小形狀形色的差別?    答:實法就是外五塵,色聲香味觸塵,但是也包括外法塵,就是五塵上同時具有的法塵,比如說色塵上的形色表色和無表色等等,離開法塵也沒有五塵。那麼外面山的高低、樹木的大小也是實法,如來藏也能緣。因為如來藏出生一種色法時,不僅僅要出生色塵的顯色色彩,而且必須要同時出生色塵的形色表色無表色等法塵,否則色塵就只有色彩一種相貌,不是完整的色塵了。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如是,都有外法塵同時存在和顯現。    如果沒有外法塵,色塵只有顯色色彩的話,所有的色塵就會只有色彩,沒有形色表色無表色,那就沒有形狀、高低、大小、長短方圓和厚薄,沒有品種種類的差別相,沒有美醜、巍峨、挺拔、氣勢、年輪、軟硬等等表色無表色,宇宙器世間的色塵也就只有色彩的差別,除此之外,就模糊一片,混沌不分了。    這樣不但業種無法實現,如來藏變現萬物也就極簡單了,大千世界只有色彩斑斕,毫無形質,也就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了。眾生看到的也就是色彩一片,沒有長短方圓大小美醜之分,那麼一切色塵物質都不可用,眾生也無法在這樣的器世間生存。    而實際上,如來藏在出生色法時,是要用四大種子完整的變現出各種不同的色法物質,包括色彩、形狀、姿態、品質、軟硬度等等內涵;然後眾生見色時,如來藏依外六根,傳導完整的色塵到勝義根,包括法塵。意根主導見色,眼識和意識才能共同了別出完整的色塵,這就是所說的如來藏如鏡現像的原理,所現的像與外色塵相似相同。而不可能沒有外法塵,就能出現內法塵。    眾生的五陰色身也屬於色法,屬於實法,包括一切形象,在母胎裏時就存在了,都是如來藏親自所緣。如果沒有外法塵,人就只有色彩,沒有四肢、頭顱、五根、性別、年齡、相貌、氣質、高矮、胖廋、學識、修養等等形色表色無表色。如來藏在出生色身的時候,如果只出生色彩顯色的話,所有的人都不叫作人,不知道是何物了。所有的色塵,也就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了,世界將是混沌一片,只有色彩,這樣的事不存在。    因此說,形色表色無表色等法塵也是實法,如來藏既出生,又能緣,能依之變現內法塵,眾生了別的就是完整的色塵,所有的信息都具足存在,不是無中生有後變出來的內法塵。其它幾塵,也是如此,都有外法塵,依外法塵而有內法塵,不是依內五塵出生內法塵。    如來藏把實法傳導到勝義根,變成假法,意根緣之,如果感興趣,想要細致了別,可是自己了別不了,如來藏就在根塵相觸處,出生六識了別。眼根與內色塵相觸時,如來藏在其中出生眼識;耳根與聲塵相觸,如來藏出生耳識;鼻根與香塵相觸,如來藏出生鼻識;舌根與味塵相觸,如來藏出生舌識;身根與觸塵相觸,如來藏出生身識;意根與法塵相觸,如來藏出生意識,這樣六識就能現行了別內六塵。    二、問:物質的形色如高低大小姿態等等,是在外界就已經存在,還是在勝義根裏才出現的?    答:如來藏如實變現一切法,外界沒有的,如來藏如何依之而變現內法?在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有差不多固定多的四大種子,不斷的向外放射四大微粒,每個色法的四大微粒是不同的,這些微粒不可能是無序的堆積在一起,其排列肯定都是有序有規則的,那就有形狀;既然有形狀,就有形色這種法塵,同理就要有表色這種法塵,有的還要有無表色這種法塵。所以法塵在勝義根之外,是早就存在著的,是如來藏用四大出生的色法塵,是實法,是外界本來就已存在,如來藏再依之變現內色塵,六識緣之才能了別出來。    如來藏變現萬法就如鏡現像一般,變現出與外境一模一樣的影像,或者相似的影像。一模一樣和相似是什麼意思?比如我們看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自己心裏的影像,不是外面的真正的人,不是本體的樣子,但是與本人應該是一致的、一模一樣或者相似的。我們所見到的勝義根裏的影子,是自己的如來藏依據外面的真人如實變現出來的,外面的真人只有如來藏能見到接觸到,那麼外面的真人有沒有大小高低長短方圓和高矮胖瘦呢?肯定有,而且是在母胎裏他的如來藏出生的,包括四肢頭腳、輕重、高矮大小等等法塵。他人見此人,他人的如來藏就會依此人的原貌,在自己的勝義根裏變現同樣或者是類似的內六塵影像,他人就同時見此人的色彩,見此人的高矮胖瘦、大小、五根的形狀、性格脾氣秉性等等法塵相。    因此說,如來藏變現自己的五陰身的時候,也同時變現自己的高矮胖瘦形狀重量,別人看時,如來藏就能依之變現出他人心裏一模一樣的影像,他人才能如實了別到此人的大小高矮胖廋和重量。自己心裏顯現出來的他人的肢體形狀、高矮胖瘦、氣質、神態等等法塵,不可能是自己的如來藏在勝義根裏創造出來的,只能模擬勝義根外的真人的形象如鏡顯像一般的映照出來的。    潛水艇的潛望鏡、坦克車上的類似潛望鏡的折射鏡,鏡中所顯都是和真實場景及人物一模一樣,分毫不差。這與如來藏的鏡像原理相同,佛說的鏡像觀就是這樣。如果眼根有問題,如來藏采集的信息通過眼根時發生形變,到達勝義根處的信息也會發生形變,那麼如來藏給出的鏡像也將出現形變。眼識和意識看到的就是扭曲的,可能是色彩或是形狀的失真。除去業力相同和五根健康的約束條件,如來藏變現出的鏡像與實物肯定是幾乎一摸一樣的。    我們可以拿自己色身來推論,如來藏是否給自己變造出了四肢和頭,我們看見的他人的頭和四肢是否應該與他人本人差不多,他人看我們自己的四肢和頭,是否與自己真實的四肢和頭差不多。如果說如來藏沒有給我們變造出四肢和頭的形狀這些形色外法塵出來,那每個眾生憑什麼知道自己有頭和四肢、能看見內法塵的頭腳、四肢、五根和高矮胖瘦?憑什麼能有身根的各種用?這些內法塵,不可能是無中生有的,不可能是沒有依照物就能出現的,一定是如來藏在母胎裏就出生了眾生的頭和四肢等等形色、表色和無表色。其他的物質色法也如是,在最初形成時,一定有形色、表色和無表色外法塵。    三、外五塵上的法塵是否存在    五塵上的法塵,也叫作法處所攝色,是意根和意識了別的內容。在色塵上,分為顯色,是眼識了別的,這是內色塵;形色、表色和無表色是意識了別的部分,這是內法塵。形色是指長短方圓大小薄厚,如果內法塵有此形色,這是如何出現的?從哪裏來的?沒有外形色,是否能有內形色?表色和無表色也如是。    比如一個桌子的形狀是形色,意識見到的是內形色,如果沒有外形色,也就不能有內形色。比如人工制作桌子的時候,肯定也要制造桌子的形色,本質境的桌子一定要有長短方圓的形狀;如果本質境的桌子沒有形狀,那麼工人們制造的是什麼樣的桌子?不同廠家所制造出來的桌子就沒有區別了;不僅如此,還與其他物質色法也沒有什麼區別了。因為所有這些東西只有顯色這種色彩,沒有硬度和軟度,也沒有質量之說,其他信息都沒有。那麼如來藏如何依照本質境的桌子,如鏡現像一般的幻化出勝義根裏的一模一樣的桌子?    一切物質色法在形成的時候都有形質,以互相有所區別,顯現自己的本有的特色,否則物質與物質之間就沒有差別了。比如眾生在母胎裏,如來藏一定要出生色身的四肢現狀,身體的大小和胖瘦,有肉質的表色,還有結實健康與否、可愛與否的無表色。出母胎以後,每個眾生還是要有四肢、頭腳、高矮胖瘦等等形色,以及表色和無表色。四肢等形色對於他人來說是外形色,他人看見的則是內形色;如果眾生本身沒有四肢的形狀,他人就不能看見眾生的四肢等等形色,也不能知道眾生是否健康活波好動、脾氣性格秉性等等表色和無表色。    如來藏如鏡現像,如實顯像,內色塵與外色塵一模一樣,內聲塵與外聲塵一模一樣,如果不一樣,就不是如鏡現像了(業力的原因除外)。好比一個人站在鏡子面前,鏡子現出與本人真人一模一樣的影子,鏡子不會做任何加工,因為鏡子無心。因此說,一切物質色法都有外法塵,包括聲音、味塵、香塵、觸塵,都有形色和表色外法塵。又比如外色在視網膜上會形成倒影,樹在河水裏也能形成倒影,色塵有正有倒有邪,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裏有外,說明色塵是有形色的,有形色,就有外法塵,經過意根傳導到勝義根裏,讓意識了別。    四、外相分一定包括外法塵    外相分如果只有五塵,沒有法塵,那麼進入眼睛裏的影子,就不會有倒影了,正倒就是法塵,是形色。如果外相分沒有法塵,進入眼睛裏就是一片色彩,沒有形狀和姿態,沒有質量質地之別。每個人可以觀察一下,他人眼睛裏的像都是什麼樣子的,那就知道了。比如照鏡子,鏡子外面的相,就是外相分,鏡子把外相分的影子攝受過來,在鏡子的表面形成的相,叫作內相分。沒有外面的相,就沒有鏡子上的相,事實就是這樣。    而鏡子上的相一般來說都是與外相差不多的,外面有什麼,鏡子上就有什麼,外面的的相是什麼,鏡子上的相就是什麼。那內相上有法塵,外相怎麼能沒有法塵呢?如來藏如實現像,如實,就是與外面一樣,外法塵的形色表色無表色,都會通過鏡子顯現出來,與外面的相是一樣的。無論從定中現量觀行,還是邏輯推理,結論就是這樣的。    五、根塵觸,如來藏生識,是根先觸塵,還是塵先觸根?    六根觸六塵,根塵是同時觸到一起的。當如來藏把六塵變到勝義根裏時,根塵就互相觸了。而意根觸法塵時,意根有主動性,因為意根先作意以後,才能觸。意根觸塵以後,如果不感興趣,或者不想細微了別,如來藏就不產生六識。意根作意,並且決定了別,如來藏才能產生六識。    六識滅掉時,比如在睡著無夢時,意根接觸到的法塵如果特殊,與平常有所不同,意根作意決定要仔細了別,如來藏就生六識來了別;如果六塵不重大不特殊,意根了解個大略,知道沒有什麼大事,就讓身體繼續休息,意識就不知道有什麼事發生。    如來藏是外識,能夠接觸外六塵,然後把外六塵變為內六塵,通過五根把物質四大微粒傳導到後腦勝義根那裏,變現出五塵和五塵上的法塵。如來藏通過五根攝像,將外六塵變為內六塵,意根感興趣就作意,如來藏隨順意根產生六識來識別,六識了別的是如來藏變現的內塵。    眾生只要有生命體存在,如來藏就要不斷的變現六塵,供養眾生,包括在中陰身裏也從來不休息,除了在無餘涅槃當中不工作,其餘的時候,一直都在工作。在世間裏都是如來藏自己在玩轉一切法。祂任勞任怨,做了無數又無數的工作,從來不厭倦,又不喊累,也不抱怨,菩薩們遠遠不如祂,因此需要永遠向祂學習,直至成佛。    六、問:眼的勝義根是四大組成,也是實法,如來藏能親自緣;內色塵如鏡像,是假法,如來藏是否也能緣?如果如來藏不能緣內色塵,祂是如何在根塵相觸處出生眼識,把眼識種子輸送在根塵相觸處?    答:法法皆真如,沒有一個法不是真如所變,不是真如所緣,不是真如所執持,其實質全部是真如。因此說,內色塵,內六塵,也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變現的,實質也是如來藏,如來藏也緣,而且是親自所緣,獨自緣。而外六塵,是所有有緣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出生,共同而緣,那麼單獨的如來藏緣外六塵與緣內六塵,其方式就有區別。    外六塵,是所有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以後,形成四大,所有如來藏共同用此四大共同變現和執持,其生住異滅變化得相當緩慢。比如娑婆世界的生住異滅需要一大劫,其他佛國土要更長的時劫;眾生所用的各類色法的生住異滅的時間可能要幾天幾年幾十年幾百年不等。    眾生如來藏單獨執持的色法,其生住異滅相對來說周期就短,其中色身的生住異滅時間是從幾分鐘到幾年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不等。而勝義根裏的內六塵,由於六根所接觸的境界不斷的轉換,如來藏隨之所傳輸到勝義根裏的內六塵就要不斷的轉換,其生滅的時間相對來說就更短了。這表明如來藏要不斷的切換六塵境界,不斷的讓內六塵生住異滅。由此可知,如來藏單獨變現的法,由於所受到的制約和限制比較少,出生和變異就比較靈活,生滅和改變得就快速。    七、問:六祖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的公案,這個心動的心,指的是哪個識?    答:如果七識不動,風幡境界就不能出現在心中,意根如果不攀緣風幡,就不會有眼識和意識了別風幡,因此說七識是動的,因為有了別性,有個知,有了知的結果,那就是動的結果。    內心裏的風幡動是依七識心外的本質境而來的,外界的風幡也一直在刹那生滅著,如來藏又不斷的把風幡的影像傳導到勝義根裏,那就是說如來藏在不斷的出生和變現著風幡,祂一直在動著變現著。但是這種動是一種假相,如來藏卻從來沒有因此而動心過,從來不為此而起心動念,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來藏就是動而不動的。    外界的風幡,其實也是不動的,因為風幡是物,是生滅法,四大種子刹那刹那向外釋放四大微粒,風幡就刹那刹那的生滅變異著。所有的物質色法都沒有自體性,因此物不自動,因如來藏才有相似的動相。從實質上來說,一切法的出現,還是如來藏動的結果。而如來藏無形無相,動也是不動,從哪裏也找不到祂的動相。    因為意根動,如來藏不得不隨之現起意根所需之法,如來藏有為性動性就顯現出來了,祂以這種有為的動性永遠全心全意為意根服務,無我無私的為眾生服務。    八、外物是第一次從無到有的虛幻的變現,是本質境,只是相對的真實,絕對的真實法只有如來藏。六識所接觸到的內相六塵是第二次虛幻的變現,是性境和帶質境,假上加假,因此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幻不實的。外界事物與我們心裏認知的六塵境界相比,是實際存在的,都是由無數個如來藏共同變現和維持的,實際上還是虛幻出來的假相,只是六識見不到罷了。    九、問:人眼所見的山河大地都是自己如來藏參與共同變現的那一分山河大地;人眼所見的動物、昆蟲以及我們的親人、花草樹木,是否是對方流注出來的四大種子所出生的影像?    答:有情眾生的色身也都是由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這個物質色法也是由他們自己的如來藏單獨變現出來的,跟其他眾生沒有關系,其他眾生的如來藏不參與變現。當我們看見這些有情眾生時,我們自己的如來藏把對方眾生的色身如鏡現像一般,在我們自己的勝義根處變現出內相分,而眾生的色身對我們來說是外相分,跟我們沒有什麼關系。我們的如來藏把有情眾生色身變成我們自己的內相分,變成內相分以後,就產生六識,六識再了別這個內相分,那麼我們就看見了對方人、昆蟲、各種動物以及鬼神、天人之類的有情眾生。    凡是對方有如來藏存在的,有八個識存在的,或者是少於八個識存在的,都是有情眾生,他們的色身就是他們自己的如來藏變現的,跟我們沒有關系。我們看見了,是我們的如來藏攝取了對方的四大影像,變成我們自己的內相分,這個內相分才跟我們有關系,跟我們的如來藏有關系。外相分的有情眾生跟我們自己的如來藏就沒有關系。    就像我們自己的身體,是我們自己的如來藏單獨變現的,與其他的眾生都沒有關系,與佛也沒有關系。但是別人看見我們身體的時候,是他的如來藏把我們的身體變成了內相分,他才能看得見。這和看山河大地這個關系不完全一樣,外面的山河大地,那是我們的依報環境,這依報環境有我們參與變現的那一部分。我們如來藏攝取過來,也是攝取自己參與變現的那分外色塵,然後再變成內相分,我們才能夠攀緣得到,能夠識別出來,能夠看得見,我們看見的花草樹木也都是如此。    十、外六塵與內六塵是如何形成的    外塵叫外六塵,通過外根傳導到內根,形成了內塵,這整個過程全部是如來藏所為,不是外根和內根本身所為。外根和內根由四大組成,它沒有什麼作用,如果沒有識在裏生發作用,外根和內根就與石頭、木頭和無情物是一樣的。正因為有識在外根、內根、在四大色身上運作,四大色身就好像有作用了,這個外根和內根就好像能夠傳導物質色法,就有了能接受物質色法的作用了,其實這些作用全部是如來藏所為。外根本身的作用是如來藏所為,內根本身的作用是如來藏所為,內根和外根的構造是如來藏給創造出來的。外面的一切物質色法六塵也是如來藏所創造出來的,那麼如來藏通過外根把外六塵傳入到內根裏,形成內六塵,也是如來藏所造作的。    內六塵是微細的四大組成,也是如來藏產生出來的,是用四大種子生成的,外塵和內塵都是四大種子的堆積物。但是四大種子有區別,外塵是本質境,是實的四大種子所組成,內塵就不是本質境了,是依據外塵所幻化出來的影子,是更加微細一些的四大種子所組成,構造稍微有點差別,所以叫影子。就像那個鏡子,鏡子外面那個物是實物,叫外塵,鏡子裏面那個,就不是實的物質了,所以叫影子,雖然它也是由四大組成的,這個有點不好理解。影子和外面的形狀是一樣的,但本質不一樣,是有區別的。    十一、如來藏是如何知道根塵相觸的    根,不管是外五根,還是內五根,還是意根,都是如來藏親自變現出來的,如來藏都要時時刻刻緣著和執持著,那麼五根的大略信息如來藏都知道,意根的運行情況如來藏也知道。    塵,不管是外六塵,還是內六塵,都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外六塵屬於實質色法,如來藏刹那都在緣著,其所有變化,如來藏都知道;內六塵是如來藏親自傳遞到勝義根裏的,與內六塵須臾不可分離;那麼內六塵傳遞到哪裏,如來藏一定知道,不會傳遞到非勝義根處。    這樣的話,內六根,如來藏也緣也觸也知,內六塵,如來藏也緣也觸也知,根塵相觸處,如來藏當然也緣也觸也知,這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再根據意根的作意和決定,如來藏就會出生六識,六識在勝義根裏觸內六塵,就能了別六塵法。    十二、筷子放在水裏出現折射現象的原理    比如外面的陽光照射進入房間裏,中間沒有玻璃的阻隔,其光與外面的陽光完全相同,沒有差別,是同樣的四大微粒組成。外面的陽光通過一層白色的玻璃進入房間裏,進入房間裏的陽光中的四大微粒受到白色玻璃四大微粒的阻礙和影響,就有所改變,與外面的陽光有所不同。如果陽光通過深色的玻璃進入房間裏,深色玻璃的四大微粒與白色玻璃的四大微粒有所不同,對陽光的阻礙和影響也不同,進入房間裏的陽光又產生了一定的差別。    如果白色的玻璃加厚,由五米毛變成八米毛的或者十米毛的玻璃,玻璃的四大微粒又有所變化,對陽光的阻礙作用增大,進入房間裏的陽光又有所不同。如果兩層玻璃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陽光透過兩層玻璃,進入房間裏,其光又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中間的介質不同,透過來的光澤就有所不同。這是物質四大微粒之間的阻礙和影響作用。這些僅僅是物理作用,還不涉及化學作用,如果能發生化學反應,那結果就更複雜了。    放在水中的筷子也是這樣,筷子刹那都要往外散發四大微粒,水外面的筷子,由於沒有水中四大微粒的阻礙作用,散發出來的微粒不發生改變,而水裏的筷子散發出來的四大微粒就要受到水中的四大微粒的阻礙,其形成的筷子的相狀與水外面的筷子的相狀就有所不同,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兩截筷子連起來,不是在一條線上,這就是所謂的折射現象。    那根放在水裏一半的筷子,在水面開始是折的了,一根筷子看起來就折成了兩段。即使沒有一個人看這根筷子,筷子也是那個折射的樣子。所以不要想的太多,又是勝義根問題,又是別業問題,又是眼識意識意根有問題的。也別弄出什麼帶質境,什麼境的,都不相幹。弄出那麼多的唯識名稱,就是纏裹自心。    想想宇宙混沌未開之時,地球無有一人之時,一個生命都不存在之時,天地之間,日月穿梭、鬥轉星移,與眾生的什麼勝義根、意根、意識、五識有關系嗎?(當然還是與意根有關系,只是顯得不那麼太緊密。)沒有關系。那水裏的筷子是什麼樣子?還是折射的樣子。為什麼是那個樣子?你在與不在,物質世界就是那個樣子的。什麼樣子?人類在地球上都滅絕了,世間照樣還是風吹樹搖,該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不會因為有人去看而發生改變。不管人是否站在樹邊,風吹時樹自然要搖擺的,折射的筷子,不管有沒有人看,該折還是要折,不該折的就是不折,人為幹涉不了。    但是,以上所說只是從一個側面來說,並不全面。全面的話,要一大篇子的語言描述。人類在與不在,自然界的現象並不完全相同。就像房子長期來說幾年之內,有沒有人住,其變化是截然不同的。裏面有很多道理,有人住的房子,意根執,那麼他或者說他們的如來藏就會維持房子的存在,盡力的保持房子的現況,所以房子毀壞速度慢。而沒有人住的房子,沒有意根去執持,也就沒有如來藏維護,房子毀壞的就快一些。但與水裏的筷子折射是兩回事。    如果沒有一個人去看那根筷子,而是用一個自動攝像機自動錄下來拍攝下來,然後我們把錄像機裏的視頻拿到電腦上看,結果是什麼呢?攝像機並沒有勝義根沒有六七識,沒有如來藏,那個影像會是怎麼樣的?就是應該成為的那樣,是折射為兩段的。野外生物學家經常用這個辦法錄制野生動物的生活狀況,那些狀況有人看與無人看,有什麼不一樣的嗎?沒有不一樣的。沒有識心的時候,有沒有蘋果和筷子的自然現象和區別?我們都睡著了,水裏的筷子仍然是折射的,不會變成直的了;醒著時看孩子是漂亮的,睡著沒有六識,孩子仍然是原來的樣子,不會變成醜陋的;白天家裏的鮮花看起來很美麗,睡著了或者沒有人看時,鮮花仍然是美麗鮮豔的,不會變成難看的樣子。這些人和物不會在人前和人後是兩個不同的樣子。    在父子合集經裏,世尊描述了世界毀滅時的情形,那時早已經沒有人類了,可那些自然現象還是照樣存在和生住異滅著,不管有沒有眾生和識心分別。孩子沒有出生時,是沒有父親和母親的名義名稱存在,但是這兩個人還是存在的,不管孩子出生與不出生。沒有鮮花的名字和美麗的名詞存在,但還是有鮮花的美麗的狀態存在著。就像一個人的性別,並不在於是否有人去分別而發生改變,生來就是固定的。如果性別不是固定的,是隨著識心的分別而出現的,那娑婆世界就有意思了。    唯識界發明了那麼多的名詞概念,搞出那麼多的名相,把研究者的心搞得混沌一片,還是解釋不清楚事實真相。鑽進那些名詞概念裏的人,是否有人鑽出來了?如果像福爾摩斯那樣的頭腦,進入唯識界,佛法就會完全不一樣了。學佛人的智慧並不比世俗人的智慧高。我們所學的唯識再不究竟,有一定的錯誤,智慧不足的人全盤照搬,就會受到錯誤理論的影響,知見扭曲,還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別人都是邪見。其實是自己過於自信,過於信他。那些唯識名相,只有智慧很深的人才能不被纏繞,不被羈絆,不被誤導,那麼多人都陷在其中,不能自拔,還津津樂道。    如來藏形成的物質四大微粒的問題,是甚深的唯識種智問題,即使古代唯識,也沒有幾人具有唯識種智,把唯識講對講透徹了。好多都是沒有開悟的人逞能,非要著書立論,留給後人苦惱和笑柄。即使開悟的人,那個智慧也離唯識種智的智慧相差很遠,根本也弄不明白唯識問題,還要著書立論,貽誤他人。後人不知,還跟隨其後,追捧不已,可歎!    十三、問:科學家們用億萬倍顯微鏡放大鏡觀察物質時,是觀察的勝義根裏的物質色法,還是觀察勝義根外邊的物質色法?如果科學家觀察到的是勝義根裏的內塵,那麼這個內塵經過了多少次的轉折變現,才成為眼識意識所見到的極細小微粒的波動態?    答:只要眼識意識知道了,就是知的內塵,永遠不可能知外塵。儀器本身沒有了知性,六塵境界都是意識觀察出來的。科學家觀察的是內塵,外塵不知道是什麼狀態,與內塵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狀態。因為四大微粒在傳導過程經過顯微鏡,經過肉眼,經過各種傳導神經,最後才到達勝義根。經過每個程序時,都出現一定的阻礙,四大微粒就要改變一些,到達勝義根究竟改變了多少,我們就不清楚了。    中間經過的程序越多,改變的越多。經過十層玻璃,和不經過玻璃眼識直接通過眼根所見到的色法,肯定有區別。有興趣的可以試一試。外塵本質境經過每一層玻璃鏡片,四大微粒都要發生改變,玻璃鏡片就會阻擋或者過濾掉一些比較粗的粒子,最微細的粒子才能通過各層鏡片和眼根的玻璃體以及傳導神經,其中色彩要改變,物質的形態等等要發生改變,清晰度要小。如果鏡片不是白色的,而是彩色的,四大微粒通過時,阻擋和過濾掉的粒子可能要更多,即使是不同種類的白色鏡片,四大微粒通過時,受到的阻礙也不同,最後到達勝義根裏的粒子形成的影像就有差別。    研究來研究去,意根是否對物質色法感到虛幻了?意識研究,意根絕對不同步,意識證,意根不能同時證。需要修定觀行,意根才能給與認可認證。    十四、為什麼六塵境界越遠了別的越不清晰    不管眾生有沒有五色根,意根依如來藏都能緣一切法,只要如來藏能見一切法。其中如來藏緣外六塵的時候,攝取外六塵的四大微粒,立時形成與外六塵一模一樣的影像,意根就能緣到這個影像。如果有五浮塵根和勝義根,如來藏再傳導到五浮塵根那裏,意根仍然能緣到,再傳導到勝義根那裏,意根更能緣到。如來藏在攝取外六塵的一刹那,一直到傳導四大微粒到勝義根裏,這一路的影像是在不斷的生滅變異的,中間有介質的阻礙作用,四大微粒的數量以及排列結構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影像就會發生變化,與勝義根的距離越大,影像變化越大。    所以我們看到遠處的物質就會模模糊糊的不清楚,越遠處的聲音聽著聲音越小越不清晰,越遠處的香塵越淡,陽光越遠熱量越小,那都是因為六塵影像受到中間介質阻礙影響四大微粒發生改變的結果。    因為意根能緣到傳導到勝義根之前的六塵,所以遇到重大而突然的六塵境界,意根就會非常快速的提前有了反應,好像提前有了准備似的。                第三十章 如來藏的四分和心所法     一、八個識的四分    四分就是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八個識裏,不僅六識有四分,有證自證分,第七識也有證自證分,第八識如來藏也有證自證分。八個識都有四分,只是對沒有觀行能力、不能實證的人不說罷了。有很多甚深的法,佛對信根不具足,智慧力不具足的人,或者是不說,或者是曲曲方便說,而不是直接說,因為直接說眾生無法理解,徒增其疑心。    隨著修行的不斷加深,煩惱的降伏和斷除,智慧力的不斷提升,八個識不僅識性要不斷增強,智性也越來越強,越來越深。每個人的七識功能絕對不一樣,也就是心所法絕對不一樣,這就是修行與不修行的區別,修行得好與修行不好的區別。    隨著修行的不斷深入,不僅第六識有所變化,第七識的變化也越來越大,最主要表現在心所法的轉變上,表現在識心的智慧上,也就是說修行成功的標志就是轉識成智。即使沒有修到入地,其識心智慧,也應該與凡夫不同,也在暗暗地轉變著,只是眾生有沒有能力觀察到而已。沒有能力觀察,就說明其識心的智慧性還是不夠好,還有遮障。對於沒有觀察能力信根又不足的人,那就不能再說甚深法了。    二、如來藏也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所以如來藏也有知,祂知的範圍非常廣泛。因為如來藏有了別性,能了別意根和身根器界,了別業種,這個了別性就是如來藏的見分,而身根器界就是如來藏的相分。如來藏因為有了別性,所以如來藏就有知。這個知,就是自證分,能夠親自證知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證知身根器界,證知業種。    如來藏也有證自證分,能夠反觀自己,知道自己了別了意根的心行,知道自己了別了身根器界和業種,但是如來藏不知道自己,也不執自己,因此如來藏是無我的。如來藏的見分極廣,也就是說祂的了知了別範圍非常廣,了別七識,了別身根器世間,了別業種,這種了別性,就是如來藏的見分。    三、如來藏的四分都是什麼    如來藏的見分,就是對眾生的根身器界的了別性,如來藏能夠了知意根末那識的心所法,了知以後配合意根現起三界世間萬法,因此如果沒有意根,如來藏就不能運轉出生一切法。如來藏的見分也體現在能了別眾生的根身器界和業種上,如來藏的見分能見一切法,祂除了不知境界為何物,其餘祂都知。如來藏的相分,包括外六塵和內六塵,以及眾生的五陰身、宇宙器世間和七識心。    如來藏的自證分,就是如來藏能夠親自證知祂所了別的對象,如來藏了別意根和根身器界之後,如來藏就有個知,這個知就是自證分,所以如來藏有知,對於六塵祂雖然是無知,不知具體相貌,沒有名言、定義和概念,對於其它的法都能知。如來藏的證自證分,依地上菩薩的現觀智慧來觀察,如來藏能夠了知證明 自己已經了知了意根的心行,已經了別了根身器界,已經了別了業種,就是說如來藏能夠反觀自己的運行狀態,能夠反觀到自己正在做什麼,這就是如來藏的證自證分。    如來藏對於六塵,還是有覺有知的,只是覺知的方式方法與內容,不與七識相同,意識無法了知到如來藏的那種覺知性和內容,到底如何,因為根身器界也屬於六塵。    四、問:關於如來藏的見分,從聖教量和理論上來推論,如來藏既是識,就有了別的功能。但現觀如來藏的見分,應當在明心後的總相智和別相智階段就可以現觀。比如從祂配合七轉識運作一切法上,是否就可以現觀祂能了別七轉識的心行?這就是維摩詰經中講的: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答:現觀如來藏的見分,必須要有悟後的別相智和道種智,才能觀察如來藏的更深細的運行,才能證得如來藏具體的了別性,只有開悟的總相智,還是不能了知如來藏的了別性,這種所謂的了知也只是依聖教量想象出來的,不是實證。而要證得如來藏的見分,觀察如來藏的見分,必須要有道種智才行,至少要有極深的別相智。    五、如來藏是否有相,運行的行相是否屬於如來藏的相    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世俗法的所有相是虛妄的,不是指真如心體。真如心體本身是無相的,雖然無形無相,但是祂在五陰上能與五陰七識和合運作,既然能運作,就有運作的行相存在,這種行相,也不是世俗的法相,因此也是無相的。譬如風無形相,肉眼不能見,但是通過風對物體的作用上,從物體被吹拂的形態上,可以觀察到風以及風的大小,物體表現出的形態,就屬於風的運行行相,但風本身還是沒有形相。同理,如來藏的運行行相是在五陰身的變化上體現出來的,如來藏本身還是無相的,那麼如來藏的運行行相也不是真實的,五陰一滅,其在五陰上的行相就消失了。    六、八個識都有證自證分,所謂的證自證分就是識心對自己心行的反觀,對自己心所法的反觀,對自己運行程序的反觀。如來藏也有這種反觀的能力,否則祂在出生萬法的時候,就不能避免錯亂,有可能要重複出生或者是有缺漏,這樣就不能完全如實的按照業種出生萬法,不能客觀公正的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    那麼如來藏的證自證分體現在何處呢?首先說如來藏在了別眾生業種的時候,祂知道什麼業種緣熟了,什麼業種緣沒有熟,緣熟的業種祂要現行出來時,就要輸送四大種子,或者是七大種子都同時輸送出來實現業果,這些工作祂不一定都能在一時間內完成,祂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按照業種逐漸的完成。有的業種的現行需要很久時間才能全部實現,祂就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來逐漸的完成業種的現行,所以業種是慢慢的一點一點現行出來的,現行了多少,實現了多少果報,祂是清楚的,往下還需要實現什麼樣的業因果報,祂也是清楚的。這些事都是祂自己做的,祂都清楚。    這個所謂的清楚,一個是祂的自證分的功能,一個是祂的證自證分的功能。自證分的功能是祂了別了業種,了別了作業的程度;而證自證分的功能是祂自己能證知自己了別了業種,能證知自己都做了什麼,能了知自己實現業種的程度和過程,以此就能知道自己下一步還需要做什麼,直到完全把業種都現行出來為止。    其二,如來藏完全實現了業種以後,祂自己也知道,那就不再了別此業種,不再實現此業種,就要轉移到下一個業種的了別中,讓下一個業種現行出來,這就是如來藏的證自證分功能,這樣祂才能有條不紊的不斷的實現眾生的業因果報。下一步還需要輸送哪一部份的業種,要實現眾生什麼樣的果報,祂都很清楚,所以如來藏生成一切法,都是有條不紊的。祂法爾如是的了別業種,輸送業種,現行業種,實現眾生的果報,在運行過程中祂能反觀自己運行了多少,到了什麼程度,這就是祂的證自證分,這樣祂才能知道下一步還需要如何運行。    在輸送業種變生眾生色身的時候,整個色身全部變完,一個業種才算實現完了,但是變完色身得需要多長時間呢?也許幾個月也許幾年也許更長時間,在這其中如來藏要不斷的輸送四大種子,一點一點的變生色身,祂時時都能知道色身已經變化到什麼程度了,變現出了多少,下一步應該接著變化哪部分,輸送四大種子的比例成分是多少,輸送到哪個部位,多長時間輸送完,還有什麼沒有實現的,如來藏都知道。變生眾生的頭,變生眾生的手,什麼時候變,變多少,變什麼樣子,祂都知道,所以自己在做什麼,還需要做什麼,祂都能夠證得和了知這些內容,有反觀力,這就是如來藏的證自證分。    其實大多數時候如來藏要同時現行多個業種,有善業種,有惡業種,還有不善不惡業種,這些業種混在一起,如來藏都能逐個同時了別,不會混亂不清;也能同時把這些業種都現行出來,同時實現眾生的善惡業果報而不錯亂,如此複雜的程序,如來藏都能有條不紊的運行,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這些複雜程序的運行當中,如來藏能反觀到自己的了別狀態和運行情況,所以才能刹那抉擇後面要如何運行,要輸送出怎樣的四大種子,讓各個果報都如何的實現,這就是祂的證自證分的功德。    其三,如來藏在了別眾生五陰身的時候,五陰身現在是什麼情況,下一步五陰身應該要如何變化,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不好,哪裏應該變得好,哪裏應該變得不好,輸送什麼樣的四大種子,是否是協調的,如來藏依業種都能知道。因為眾生有因緣果報,什麼時候應該出現什麼病況,這個病什麼時候消失,如何輸送四大種子以改變色身的狀況,改變了多少,還要如何改變,是否還需要改變,如來藏都能知道。在這一系列的運行當中,祂自己的行為造作自己都能知道,這就是如來藏的反觀力,就是證自證分。    因為有這種反觀力,有這樣的證自證分,如來藏才能接續進行下一步的運行,不會重複從前的運行,不會重複以前的行為造作,不會變出五個手指頭以後,還要再重複變出五個或多個手指頭,不會變出一個頭以後,還要再重複的變出一個頭;也不會把眼根變出一半,就不再變出下一半。這些證自證分都不是在對於六塵的分別性上,都在於分別眾生的業種,分別眾生的根身的運作上。因為祂要維持眾生的五陰身,五陰身的情況祂都能掌握,當祂輸送四大種子維持著五陰身的時候,輸送什麼樣的四大種子,自己輸送了多少,應該再怎樣輸送,祂都知道;自己在某個法上的運行到什麼程度了,祂也都清楚,所以祂既有自證分,也有證自證分。    其四,再說了別器世間的時候,如來藏因為能了別業種,就知道宇宙器世間要如何變化。祂要輸送四大種子,來維護和變化器世間,那麼祂維護到什麼樣子,器世間應該有什麼樣的變化,變到什麼程度,祂都清楚,什麼時間出現什麼樣的災難,或者這個災難什麼時間消失,祂都知道。在這期間,祂自己的運行情況都能掌握和了知,所以祂能知道下一步應該如何的運行,不會重複運行,也不會有所缺漏。既然如來藏有這些方面的知,祂就有自證分,也有證自證分。    因為如來藏能了別業種,也能了別五陰身,那麼五陰身下一時刻,下一分,下一秒,色身該如何變化,如來藏應該都清楚。因為能了別業種,就知道此時該現行什麼業種,業種現行後五陰身的四大種子就要發生改變,身體就隨之發生變化,與業種一致。五陰身之所以能一直悄悄的變化著,就是因為如來藏有了別業種的功德所引發出來的,祂根據業種輸送四大種子,四大種子隨時隨地在發生著改變,四大種子是調和的還是不調和的,輸送的比例是多少,這些如來藏都知道。祂自己對於這些改變完成了多少,到了什麼程度,還需要如何運行,如來藏都知道,那麼這裏不僅有如來藏的自證分,還有證自證分,如來藏清楚自己的運行情況,這就是證自證分,如果不清楚,就無法完全按照業種現行果報,因果就要錯亂了。    其五,四大和五蘊的改變實際上是刹那刹那在變化的,我們的覺知心根本了知不到。等到這個色身變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覺知心就知道了,但是身體已經出現病障了,或者是已經變化很明顯了,某個部位出現了不適,這時眾生的五陰才感覺到,也包括往好的方向轉變。其實色身是刹那刹那一直在變化的,五陰不容易覺知到,等積累到一定程度,非常明顯了,我們六識才感覺得到,眾生的覺知心都是後知後覺,如來藏才是先知先覺,如來藏在了別業種時就知道這些情況了。   有些特別重大的業種要現行出來時,如來藏了別到,意根依之也能了別到,意根就會警覺意識,引起意識的注意。如來藏和意根有時要提前一年或更長時間讓眾生意識知道,但是意識心往往無法猜測出來要有什麼事情發生。如來藏對業種的了別,自己是確定不疑的,所以才會發出信號,意根了別再警覺五陰,讓五陰知道。無始劫以來,如來藏從來沒有做過錯亂的了別,如來藏對自己的確定不疑,就是祂的證自證分。    因為如來藏能了別業種,根據業種就能知道五陰身和器世間要發生的變化,所以如來藏叫作先知先覺,宇宙器世間沒有發生變化之前,祂就根據業種先知道了,業種緣熟時,祂就輸送四大種子來運行和變化宇宙器世間,讓宇宙器世間的改變符合業種,當然這不是一個眾生的如來藏所能單獨完成的事情。宇宙器世間該毀壞時,如來藏會輸送變異的四大種子,四大種子的比例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使得宇宙器世間慢慢的發生了改變。    當宇宙器世間變化到一定程度時,我們這些人類或者其他眾生才覺知到宇宙器世間發生變化了,是如何變化的,是變好了,還是變不好了。只有器世間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眾生才能了別到自己的生存環境變成這個樣子了,再往下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可能就不太清楚了,但是如來藏始終是知道的。    而在宇宙器世間沒有發生變化之前,如來藏就了別了業種,知道要發生的變化,知道該怎樣變生宇宙器世間,該怎樣輸送四大種子,以形成或者毀壞宇宙器世間,所以如來藏叫作先知先覺。如來藏在變化宇宙器世間的時候,祂能知道已經變化到什麼程度了,還需要如何變化,能知道自己是如何運行的,還要如何運行,這就是如來藏的反觀力,就是證自證分,沒有這種反觀力,祂的運行就會混亂,不能如實變化器世間,與業種就不一致了。    眾生的五陰身都是在漸漸的成熟,然後再漸漸的衰老,只有變化到一定的時間和程度,才發現自己長大了,自己改變了,或者發現自己衰老了。但是每個眾生成熟和衰老的時間早晚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前世所造作的業行不一樣,業種不一樣。眾生該什麼時候開始衰老,衰老到什麼程度,如何衰老的,色身如何變化,如來藏都會根據眾生所存的業種了別到,祂就知道該如何變化色身,緣熟時祂就輸送四大種子形成和改變色身,讓色身一點點的發生變化,變化到一定程度,眾生就覺知到老了,長白頭發了,腰彎了,腿走路不靈巧了,臉上出現皺紋和色斑了。    其實在這之前如來藏一直在輸送著四大種子,使色身一點點的發生著變化。在改變色身的運行當中,如來藏都清楚自己的運行和造作,祂不時的了別業種,依業種往下運行,繼續變造色身改變色身,既不重複也不缺漏,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因為祂有反觀力,能知道自己運行到了什麼程度,就知道下一步該如何運作,這就是如來藏的證自證分功能。    其六,眾生到臨終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死亡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死亡,但是如來藏了別業種以後,就知道眾生到什麼時候應該死亡。臨死之前如來藏依據業種,知道生命還有多長時間,現在身體狀況是怎麼樣的,下一時刻身體應該是什麼狀況,如來藏都知道,因此在眾生死亡之前,如來藏要發出一些警覺信號來告知眾生。    其實是讓意根了別,還不是有意讓意根了別,如來藏永遠是無意的運作,無心的運作。意根了別到如來藏運作出來的一些法,就知道即將要發生的事情,一年兩年或者是更長時間要發生的事情。意根知道以後 再想方設法警覺意識,讓意識知道,這是主動性的,有意的,有思心所的運作,而如來藏卻沒有這方面的心行。這是如來藏的運作與七識運作的差別,雖然如來藏也有自己獨特的心行。    因為眾生的第六識不了別業種,是後知後覺,不能先知先覺,所以第六識不一定能感覺到自己要死亡了,需要如來藏和意根的警覺暗示,得到暗示以後,第六識也不一定能覺察到,如果第六識比較敏感,也許能感覺出來自己可能快不行了,這一生快結束了。    如來藏能刹那改變色身,顯現色身的各種狀況,意根能了別色身情況,知道身體的狀況意味著什麼,只是第六識不太清楚,等到如來藏把死亡的征兆都顯現出來時,第六識就能完全了知,沒有疑問了。如來藏對於業種的了知,和對於眾生要死亡的了知,是確信無疑的,因此就要警覺眾生,讓眾生知道自己要死亡了,讓眾生心裏有所准備,這個確信無疑,就是如來藏的證自證分。    從以上的分析和整理當中,我們應該知道,如來藏不僅有見分和相分,還有自證分和證自證分,這四分都很重要,功德都很廣大。如來藏依此四分,就能成就三界世間萬法,如理如實的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讓眾生的所作所為都功不唐捐。這四分幾乎都體現在如來藏在有為法上的運作,雖然祂有這麼多的有為法的運作,可是如來藏從始至終都是一種無為的心行,從不貪著任何一個法,也不執著任何一個法,為眾生顯現出來的都是一個心量廣大的大人相,我們的七識心真的應該好好向祂學習,才能獲得無比的自在。    七、見分和相分本質都是如來藏    八個識的見分是識的體性,也是識的用,自證分是識的體性,也是識的功用,乃至於證自證分也是識的體性,也是識的功用。    識種子是清淨的,形成的識是清淨的,可是識的用就不清淨了,因為心所法參與輔助運行,心所法不清淨,識的功能就不清淨。但是這些功用也沒有不清淨相,因為本質都是如來藏,全體都是如來藏性。就像黃金做成的馬桶,相是黃金相,本質是黃金,性質是金性。七識的本質是如來藏,性用是如來藏性,沒有不清淨之說。這是萬法最了義的內涵,是了義中的了義,不能再了義了。一般根性的人吃不消,這是肯定的了,那就從虛妄的相上來說,相有不清淨相。    相分,包括色法相、心法相和非色非心法相。心法相本質是如來藏性,是清淨的;而色法相和非色非心法相,是如來藏出生和顯現出來的,本質同樣是如來藏性,同樣也是清淨的,但是不妨礙虛妄相上的不清淨。    八、對於凡夫來說,如來藏沒有返觀自己的功能,所以說祂沒有證自證分。證自證分的功能能夠證明自己的存在,感知自己的存在和運行。能夠感知自己存在的七識心有我性的心,能自認自己,自證自己的存在和運行。    意識心能觀法塵,觀境界,觀五識和第七識,明心後能觀如來藏。意識心也能觀自己,所以祂不僅有自證分,也有證自證分,祂能了知到自己在了知法塵境界,了知自己的運行狀態,了知自己的心行。而真覺如來藏沒有我性,祂是無我性的心,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真實的,也不做主宰,也不觀六塵。因為祂不覺知六塵相貌,所以祂對境界不起心動念,沒有煩惱和習氣,沒有無明,沒有想法,沒有知見,清淨無染。    明心悟道以後,智慧增長時,就會觀察到第七識和如來藏也有證自證分。學大乘法總的原則就是,如來藏不是在五陰十八界裏的世俗心,是沒有我性的心,祂不認為有我和我所。而七個識心都是有我性的,總是在說我怎樣怎樣,總是在說我和我的,都有我與我所。    九、之所以對普通眾生說如來藏沒有證自證分,第一,是說凡夫和地前菩薩觀察不到如來藏的證自證分,所以不說如來藏有證自證分;第二,如來藏的證自證分的內容與意識的證自證分的內容不同,也與其他妄識的證自證分不同。如來藏無我,不知有我,但是祂也能知道運行了哪些法,已經運行了的,祂不重複運行,沒有運行完的要繼續運行,知道要如何運行。    如來藏無我性的證自證分,語言很難說清楚。就像如來藏的了別性了知性一樣不容易對普通眾生說清楚。如來藏是否了別六塵?當然了別,否則祂如何變現六塵、改變六塵、執持六塵。但是第八識的這種了別,又不能如六識一樣了別具體內涵,了別了六塵之後,知道了別是什麼東西。如來藏了別六塵之後,什麼也不知道,然後再繼續了別和運行。如來藏機械化的那種了別方式就像電腦了別程序一樣,電腦也能了別字體,寫出字體,但不知字體是何東西,而意識就知道字體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如來藏的那種了別也像洗衣機了別指令洗衣服一樣,但洗衣機不知道指令的具體內容意義是什麼,意識就知道。如來藏的運作了別了知性猶如機器人那種無心,工作了卻不知道究竟做了什麼,而意識就知道。    十、八個識的證自證分是否能時時現前運行    證自證分,也就是反觀力和覺照力覺知力,七識心的證自證分不能時時出現,因為禪定力和智慧力不足,識心就不會有能力反觀反照自心。第八識可以時時有反觀力有證自證分,因為第八識的定慧永遠存在永遠不改變,永遠不增不減,不用修行就存在。    比如意識的證自證分,時時覺照自心,需要很強的定力,慧力也要好。佛在大念住經中教導的觀行方法就是覺照自心的方法,自己在做什麼都要知,有這個知,心就有定,不知心就散了。佛為什麼這樣教導呢?因為眾生心都是散亂的,不能覺知自心。覺知自心是證自證分,不能覺知自心,就沒有證自證分。    能有反觀力,能覺知自心的人,一方面是有一定的慧力,一方面有一定的定力,學佛與不學佛都是如此。所以每個人的智慧不同,有的人了解自己,有的人不了解自己。同理,其祂幾個識心也是這樣,證自證分不能總是現前運行。    證自證分就是反觀力,能觀察自己在做什麼,已經做了什麼,有什麼打算。這裏面當然離不開見分和相分,離不開自證分。做什麼的“什麼”,就是相分,做就是見分,做什麼就是自證分,知道做什麼了,就是證自證分。             第三十一章 如來藏的心所法    一、五遍行心所法中的一切俱,是指五遍行心所法與一切識心俱,與一切法俱。只要有識心在運行,一定有五遍行心所法在運行著,如果離開五遍行心所法,識心就不能存在,無法運行,不能有了別活動。那麼在一切法上都有識心的五遍行心所法,因為在一切法上一定至少有第八識和第七識的運作,五遍行心所法必然要伴隨著兩個識運作。    五遍行心所法互相俱生的意思是,這些心所法是聚集在一起出生運行的,比如第八識要出生一個法,五遍行所有心所法都要伴隨第八識至始至終的運行,一個都不缺少。而六七識則不一定,六七識作意以後,如果不感興趣,就不會觸,尤其是第七識意根;觸了之後,未必要受,尤其是第七識意根;受之後未必要想,尤其是第七識意根;想之後未必要思,尤其是第七識意根。意根心所法如果不往下運行,六識就不能出現,即使出現也會消失停止運行,尤其是意根的思心所法不出現,六個識都不能出現。可見意根的王者統治地位,祂的權利有多大。    佛法甚深,思惟稍微不得力,就會出現偏差,而極大多數人思惟都是有偏差的,自己無法發現,也不願意承認。很多人就是因為自己思惟不得力,沒有辦法只好百分之百信受名人的言論,依止一個現成的答案,以為究竟,認為這是保靠的,錯也不知。這是目前佛教界極其普遍的現象。    二、心所與心王的關系    心王是主,心所是隨從,是主的用;心王每一刹那都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不能離開心所法,心所法離開心王,也就不能存在、不能運行了。心王出現的時候,就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沒有心所法的運行,肯定就沒有心王。其中五遍行心所法與八個識刹那都不能離開,其他心所法只是個別時候才伴隨心王運行。心所相當於心王的柱杖一樣,心王猶如皇帝,心所就如黃袍和皇冠。    識心的運行,就是心所法的運行,沒有心所法,就見不到識,見到心所法的運行,就等於見到了識。其中作意、觸、受、想、思心所法,就是八個識對所緣境生起的識別作用,心所法就是八個識的工具,心王從來離不開工具,就像一個人走路必然要用腿和腳一樣,離開腿和腳就不能走路。八個識相當於身體,心所法就像兩條腿,身體要走路必然用腿,八識要運行造作,必然用心所法。    為了便於理解心王與心所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八識比喻為色身,心所法比喻為眼睛、耳朵和鼻子;色身要活動,就要依靠著眼睛、耳朵、鼻子等等,如來藏要運行,就要依靠心所法。或者把心王比作機器人,心所法比作機器人的四肢,機器人要運作,就依靠著四肢,四肢活動起來,就表明機器人出現和工作了。    其中五遍行心所法與如來藏最密切不可分,分秒刹那都不能離開;五別境心所法在其次,別別現行,不是時時都能出現;善十一心所法則時有時無,煩惱心所法,也是時有時無,最終都要滅去。那麼心王要運行,每刹那都用五遍行心所法,有些時候就要用五別境和善十一心所法,煩惱心所法不一定每個心王都有,如來藏天然就不具煩惱心所法,七識的煩惱心所法,通過修行,最終要滅盡。    除了五遍行心所法一直不變的跟隨著識心運行,其他心所法如五別境心所法只是在某些個別時候起用,煩惱心所法也不是一直都要起用的,而且隨著識心的清淨程度,煩惱心所法要逐漸減少和滅除不用。用得太頻繁的人,一定是煩惱重的人。心行還沒有修善的人,善十一心所法不容易起用和現前,心行變善的人,善十一心所法要常常現前起用,起心動念與善相應。    有的時候,幾種心所法可以並行起用,比如說五遍行心所法肯定是刹那都在運行的,同時識心裏生起了欲望,欲心所出現了;同時心裏還有念頭,這是念心所;同時自己還知道有念頭,這是慧心所在運行;再同時生起慚愧心認為不應該有欲望和念頭,這是善心所起用;如果同時心裏想起某人某事,心裏起了恨意,這是煩惱心所運行出來了,這時善心所就沒有出現,二者只能有一。    善惡心所法不能並行,意識正對一個法起善心時,不會有惡心出現。貪心所是惡,不貪是善,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時存在現行,有貪就沒有不貪,二者只能有一,或者一個也沒有;嗔是惡,不嗔是善,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時存在和現行,嗔與不嗔是一對,有不嗔,就沒有嗔,二者只能有一。修行好的人,善心所要增加,現行的時候多;定力好,心清靜的人,善惡心所都很少現起,心就不善不惡,對境而不動。    五別境心所法和五遍行心所法可以並行,與善惡心所法二者之一種,可以並行。因為識心有明就沒有無明,有無明就沒有明,對立的法不能同時現行,可以前後現行。修行得越好,證量越高,在日常生活中,心思就相對簡單一點,也就是並行的心所比較少。即使是五遍行心所法,其現行時,運行過程也比較簡單而不複雜,五別境心所法中定心所法現行時間比較多和長,欲、念、勝解心所法就很少現行,煩惱心所法更是少於現行。    三、如來藏的五遍行心所法    三界唯心的意思是說,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心體當中出生的。為什麼如來藏能出生萬法呢?因為如來藏心體裏具足一切法的種子,有種子就能出生一切法,種子是出生義。一切法的種子就是如來藏心體中的七大種子,同時有業力種子配合,三界法就能被如來藏現行出來。如來藏在三界世間法當中運行,是以心所法的方式運行,當祂運行時,同時就輸出業種和七大種子,如來藏用七大種子生出心法和色法,心法和色法具足,三界世間法就具足。    眾生位的如來藏只有五遍行心所法,其中如來藏的作意,是對種子作意,對五陰身作意,對七識作意,對器世間作意。如來藏的觸心所,是觸業種,觸五陰身,觸七識心,觸宇宙器世間,觸外六塵。觸之後是受心所的運行,對觸的那些對象領納和領受,也就是接納下來,在其中並不生起苦和樂覺受,沒有苦樂受,完全是舍受,也就是沒有覺受。納受之後,想心所運行出來,想是了知、了別,然後就取相、持相,如來藏這種取相和持相的方式與七識有截然不同的區別。最後思心所起用,思量抉擇,決定要造作,於是就輸出七大種子開始變造,於是乎三界世間法就出現了。    四、如來藏的思心所有什麼功能作用    思心所的作用主要是抉擇,做決策和決定,然後開始實際行動。八個識都有思心所,都有抉擇性,都能作出決定,只是抉擇的內容不同,權利大小的不同。八個識都是根據什麼作抉擇呢?八個識在作抉擇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心識活動,如果沒有任何心識活動,就不能作抉擇。五遍行心所法是八個識都具有的識心活動,對相分的作意、觸、受、想、思,這些識心活動運行到最後,就對所了別的法生起決定心,准備有所造作和行動。    比如如來藏的思心所的造作,如來藏創造了一部分耳根,祂要時刻決定下一刹那如何再創造剩下的部分。如何創造,在哪個位置創造,創造成什麼樣子的,什麼色彩什麼形狀的,如來藏都要不斷的作決定。這些決定是在如來藏了別業種和耳根狀態時決定的,其了別過程中有對業種的作意、觸受、想、思的識心活動,也有對耳根已經變造部位的作意、觸、受、想、思活動,然後就在相應的部位輸出與業種相應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耳朵就慢慢的形成和完善了。    再比如胖人要減肥,如來藏就得隨順意根,根據業種和現行的業緣,決定輸出四大種子,吸取色身上的四大微粒,不斷變化四大種子的比例結構和排序,同時配合七識進行身體運動和調節飲食結構,最後身體就發生變化了。當然如來藏沒有五陰和色法的概念,也不具體了別色法的相貌,祂只是了別業種,了別意根的思心所,再根據色身所攝取的四大和業緣,也許能讓色身逐漸瘦下去;如果業種不允許,業緣不具足,瘦下去就很困難。    一切法的運行,如來藏都要有思心所作決定;而作決定之前,祂一定有心識活動,作意觸受想思,只是一般人無法了解到。第七識只知道決定要身體瘦下來,第六識只知道讓身體變成某種樣貌,具體如何改變意根就不知道了,反正改變色身也不是祂改變的,盡管意根認為都是自己所為,實際卻不是。第六識觀察智慧不足時,也不知道身體具體是如何瘦下來的。如來藏幫助色身減肥以後,六七識就覺得自己可瘦下來了,好像祂付出了什麼代價似的,實際上意根只是作個決定,其餘的事,都是如來藏完成的。    如來藏了別意根的心行,就像機器人了別人的指令似的,就像電腦讀取數據似的,就像電腦識別人手的操作似的;如來藏了別業種就像電腦讀取程序似的;如來藏輸出和實現業種,就像電腦完成某個程序似的。所以如來藏雖然造就了一切法,就像什麼事也沒有做似的,祂的了別,根本不是了別具體的人事物的樣貌,而是一種抽象的了別,像了別符號似的;就像音樂家識別樂譜,就能譜曲一樣。    五、如來藏的運行,依自體的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五個心所法在本質境上運行,就能對業種,對眾生的根身器界有了別作用,有見分作用,就能見一切法、照了一切法,這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見的相分。而如來藏的思心所運行之後,就能顯現出帶質境,是如來藏思心所變造出來的,帶質境就是如來藏的相分,是如來藏見分運作的結果,是見分所顯示出來的法塵。    第七識依如來藏的見分,也就能緣到如來藏見分帶起的相分——帶質境。所以第七識雖然能緣如來藏的見分,但與如來藏所見的相分是不同的,一個是本質境,一個是依本質境所變起的相似境,如鏡子中的火,是幻化的。雖然如來藏見分所見的本質境也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第七識所見的帶質境是幻中幻,是二次變現。    勝義根處的相分是帶質境和獨影境。帶質境包括真帶質和假帶質,分為變帶和狹帶,有色法也有心法,還有非色非心法。如來藏所緣的本質境是四大組成的微粒,是比較粗重的,比較實的色法;而帶質境的色法雖然也是四大微粒組成的,但卻是微細的色法,不太實了,比較虛幻。就像人類的色身與鬼神類的色身的差別似的。本質境比如說是四大組成的火和水、大地山河等等,帶質境就好比是鏡子裏的火和水、大地山河等等。一個實,一個虛,七識只能了別虛法,不能了別實法,實法只能由如來藏了別。    六、如來藏裏的識種子輸送出來形成了七個識,七個識一現行開始運作時就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首先是五遍行心所法,然後五別境心所法不定時跟隨著運行,也有善惡心所法不定時跟隨著運行,七個識有時善有時惡,有時善惡都不現起,但五遍行心所法一定時時刻刻跟隨七識現前運行。可是這些心所法都沒有種子,七大種子裏沒有五遍行的種子,業種裏也沒有心所法的種子。但是七識一現行,五遍行、五別境與善惡心所就跟著出來運行,於是身口意的業行就生出來了。    識種子像水滴一樣,水滴連續起來形成水流,水流相當於七識的識流。但是七識本身依賴著心所法才能運作,要有心所法的輔助運行才有七識的功能作用。七識出生後就對所對應的法作意、觸、受、想、思,這就是七識的運作過程,其中夾雜著其它心所法。識種子本身是清淨的,形成的識流也是清淨的,可是心所法參與運行的時候,七識就不一定清淨了,因為心所法有不清淨的,有染汙的,那麼七識帶著心所法所形成的業種就不一定是清淨的了。如來藏裏存的是什麼樣的業種,意根就有什麼樣的表現,所以意根一定與業種相應。    如來藏根據業種現行七識,業種染汙,七識的心行就染汙;業種清淨,七識的心行就清淨。染汙種子成熟了,意根就要現行染汙業,染汙業又作為種子存進如來藏,而識種子回到如來藏裏,仍然是清淨的。七識所造作的惡業種緣熟時現行出來,在現報中又生起不善的心行,依不善的心行又去造作不善業,又以這個為因產生了不善的果,業果就是這樣周而複始,生死輪回不絕。七識所造作的善惡業種遇緣現行而了,業種雖然消失了,但一切法一切心行都像檔案一樣永不消失。眾生無始劫所經曆的越多,這個如來藏存的就越多,曆劫生命長河裏的東西一點一滴如來藏都存檔。如來藏無形無相,如果不是無形無相就儲存不了這麼多的檔案,那麼檔案也是無形無相的。    七、如來藏在無餘涅槃裏心所法是否還存在和運行    阿羅漢如果還能出無餘涅槃,一定是某種業種成熟,如來藏依業種再運作,出生意根,然後意根和如來藏一起投胎出生五陰十八界。業種成熟時,如來藏一定能了知到,業種不成熟時,如來藏也應該能了知到。那麼如來藏這個知是什麼?    如來藏依業種運作的時候,是思心所的造作,思心所運行之前,有想心所的運行,想心所就是了別取相,了別業種,取業種成熟與否的相。想心所之前是受心所,接受領納業種,受心所之前是觸心所對業種的觸,觸之前一定要作意於業種。如來藏在無餘涅槃裏沒有其他什麼事,只此一件事可作,就是用五遍行心所法了別業種。    而如來藏運作這一件事,自身必須存在和不斷的運行,才能保證能不斷的了別業種。如來藏自身的存在,不斷運行,依靠如來藏自身的識種子不斷的流注,形成連續不斷的如來藏識流,五遍行心所法伴隨著如來藏不停止的運行,這就是如來藏相續不斷,不生不滅的原理。    八、如來藏的知和意根的知,內容完全不同。比如意根證得如來藏,知道如來藏時,如來藏卻不能證得自己,不知自己。當意根證得色身非我非真實時,如來藏並不能知道色身非真實非如來藏自己。如來藏的思心所所思的內容與意根思心所所思的內容完全不一樣,差別很大。所以意根證得的法,如來藏不能證得,意根的抉擇決定,如來藏不能作同樣的抉擇決定,只是配合隨順意根的抉擇罷了。    當意根參究一個法時,什麼時候能參究出來,如來藏是不知道的,但是如來藏能了別意根的思心所,了別因緣,了別業種,主要是提供意根所需要的識種子,配合意根思量參究。而具體事相上的事,如來藏都不了知。這是如來藏與七個識的區別。    九、如來藏本身是無相的,但是祂有運行的行相,有蹤跡可尋。這個無相的行相,不需要如來藏變現,因為這樣的行相不是如虛妄的五蘊世間法那樣的相,比生滅法更虛幻不實,沒有實法,所以不用如來藏出生,就像雁過虛空了無痕一般。如來藏本身是真法,真法不需要變現就能顯現出來,因此說如來藏不屬於內外相分,只要如來藏有所運作,就能被有智慧的第六識發覺,抓住祂無形無相的蹤跡。    如來藏心所法的運作,也是有行相的,轉識成智的第六識完全可以現前觀察得到如來藏心所法的無形無相的運作方式。我們從物體的搖晃上,完全可以觀察出風的勢力有多大,風的勢力就是無形無相的相,第六識完全可以現前觀察得到,但風的行相和勢力無須如來藏出生,是風本身所具有的相貌,如來藏出生風時就有了,觀察如來藏的運行行相也是如此。觀察如來藏心所法的運作,與觀察如來藏的運行行相,還是有些微的差別。    意識觀察到如來藏的行相,這個行相不用如來藏變現,因為它既不是假,也不是真,比如說如來藏的真實性與如如性,既不是真,也不是假,也不是實法,實法只有如來藏本體和佛性。    在阿羅漢的無餘涅槃裏,像佛那樣的無上智慧,都觀察不到如來藏的本體,也觀察不到如來藏的運作行相。所以說如來藏是無相的,不可見的。其運行的行相也是依如來藏的運作在五蘊的虛妄法上才能顯現出來,是附屬於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不是實體。    如來藏運行的行相,不管意識心智慧認知怎樣,意識存在不存在,這種相永遠存在,是如來藏運作時顯現出來的,不是變現出來的,意識沒有智慧時就識別不出這種行相。再比如如來藏的心所法的運行,是一種法塵相,不管意識是否存在,不管意識是否有智慧識別,這種法塵相永遠存在,不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是如來藏運作時自己顯現出來的。就像人在白天太陽光下行走坐臥,就能有行走坐臥的影子出現,這些影子不是人主觀變現出來的,二者的道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太深細的法,無法講得太清楚和細致,有觀察智慧的人之間能心領神會。    十、心王、心所是否各有其運行行相     心王的運行行相體現在識種子的流注和運行上,心所的運行行相體現在善心所法、惡心所法,還有不善不惡的心所法上,以及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別境心所法上,這些心所法不是從識種子帶過來的,和識種子不是一體的,各有各的運行行相。但是它們能完美地融合到一起,配合的天衣無縫。    心王的心所法中,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別境心所法的運行,與識種子的運行和流注不好區分,雖然如此,二者也不是一體的,各有各的運行行相。因為心所法是要不斷變動的,不僅能夠增加和減少,還能變得更完善,它的運行和識種子的運行,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這個區別非常不好區分與觀察,即使觀察出來,語言也不容易表達清楚。    比如說五別境心所法中的定心所,七識心王能夠定下來,出現禪定,這個定能增加,也能減少和消失,定心所是不斷變化的。這些變化肯定不是識種子帶過來的,識種子的流注是受如來藏支配和決定的,當然如來藏是隨意根動轉的。定心所法是從另外一個處所來的,比如從業種帶過來,隨著業種出現。如果心所法與業種混在一起,心所法前後世就有一定的連接性,比如前世修過禪定的人,今世稍微修禪定,定心所就容易出現。心所法雖然和業種有關系,但是心所法沒有單獨的種子,和前世的身口意行的種子是捆在一起的。    再比如說勝解心所、念心所、欲心所,每個心所法都會產生變異,心所法不是固定的,能夠增加,也能減少,還能產生變異,這個不是從識種子那兒一起出來的,也是和業種有關系,但是又沒有單獨的業種,這裏的內容非常深。    比如五別境那個慧心所,肯定是隨著環境的熏習要不斷增加或不斷減少,是不斷在變異的。可是心王的識種子卻不是變異的,識種的本身永遠是那樣的清淨,只不過種子流注的是集中的還是分散的,有這個區別。    識種子流出來就形成了心王本體,心王本體是清淨的,因為識種子是清淨的。識種子沒有染汙性,也沒有善與惡性,但與心所法和合在一起,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後,識心就有善與惡、不善不惡的心行出現。所以八識心王的心行和心所法的心行其實就是一個,心所法就是心王的心行,八識心王運行起來,是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尤其是以五遍行心所法的形式運行。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第一章裏講,五遍行心所法是心王的助伴,心王只要運行,必須以五遍行心所法為助伴,沒有五遍行心所法,心王就不能運行,這是《瑜伽師地論》第一卷所說。比如識種子要出生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出生的方位,要確定它出生在何處,例如出生在眼見花的花色上,意根確定了這個處所後,識種子就奔勝義根那個花的色塵處出生出來;或者奔向某個聲音的處所,在勝義根聲塵出現的處所出生,或者在其它意根想要了別的處所出生。所以識種子出生之前有個作意,作意就是有出生的方向,出生的位置,在識種子沒有出生之前作意心所法就開始運行。心所法和心王運行的行相就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行相應該是完全一致的,表面上體現的都是心所的運行行相,也隱藏著心王識種子流注的運行行相,二者雖然是一致的,卻各有各的運行行相。    還有五遍行心所法最後一個思心所,思心所的作用是抉擇決定,最後功能作用就是造作,思心所造作完了,就等於心王造作完了,於是識心在此法上滅去,轉移處所,那麼心所法在此法上也就消失了。從這個原理上說,心王和心所的運行行相是一致的,它們的運行是扭在一起的,行相是體現在心所法運行的行相上,隱藏著識種子流注的運行行相,它們是不可分開的。    十一、八識心王的了別,是借助於心所法完成的,沒有心所法的運行,八識心王就不能了別,了別就是心所法對識心的輔助作用。比如意識的了別,要通過作意心所法對相分的作意,要有觸心所對相分的觸,要有想心所的取相執取性,要有受心所的接納和感受作用,要有慧心所的智慧分別;有的時候要有定心所的專注力,之後意識要有對相分的勝解力,有的時候還要有欲心所和念心所的輔助和引發作用,其中可能還要有善惡心所法的參與作用,使其行為造作具有一定的善惡性。因此說八識心王的了別就是通過各種心所法實現的,沒有心所法,識心就無所作為。    心法必須要依賴心所法才能顯現和運行,心法的作用,就是心所法的作用,心所法的作用就是心法的作用,心所法一定要刹那刹那伴隨心法,二者不能離開須臾。心法的了別,一個是通過心所法的運行實現的,一個是通過見大種子形成的佛性實現的。    十二、八識的舍受             舍受的特征是對境無心,既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是一種不苦不樂的心境。八個識都有舍受,第七識舍受的出現,一是因為祂對六塵不能具體和細致的了別,無法覺知到疼痛、酸甜苦辣等等六塵境界,因此心裏就沒有苦樂受;二是所對的境界不重大,心裏也就平靜和平淡、沒有苦樂受,只有舍受。一旦六識了別到重大而有特別意義的六塵境界,尤其是對自身自我影響和意義都不一般時,意根就有苦樂受,不是舍受了,祂就有情緒,有可能迫使六識表現出自己的苦樂受,如:高興得手舞足蹈興高采烈、氣得渾身發抖、痛苦得哀嚎大哭等等,都是意根的情緒發泄。    六識的舍受,與第七識稍微有些區別。六識是直接了別六塵,了別以後,並不覺得六塵有多好和多不好,心境屬於中性一些,平和一些,中庸一些,覺得六塵有無都可,六塵不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既不喜也不厭,也無所希求,這樣六識對六塵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這就是六識的舍受。    如來藏也有舍受,但是如來藏的舍受,與前七識又不相同。如來藏的舍受,是因為如來藏面對著六塵境界,不知六塵境界為何物,分別不了境界的好壞美醜,不知善惡是非,不知興衰利弊,因此如來藏沒有什麼感受,方便說為舍受。而七識的舍受,是對六塵的受,七識對六塵的時候,既不感興趣,也不厭惡,是這種舍受,是分別了六塵以後又不具體了別的受。如來藏因為其本身不能分別六塵的好惡是非大小長短方圓,因此自心沒有感受,沒有情緒,真心和妄心的舍受有這種區別。    舍受就是對境界既不是喜歡,也不是厭惡,而是覺得無所謂。見六塵也行,不見六塵也行;有六塵也行,沒有六塵也行,七識心就是這種感受,這叫作七識的舍受。如來藏這種舍受,是分別不了具體境界的受,不知具體究竟為何物,對境界沒有定義和概念,也沒有覺觀,因此第八識就是平淡無奇的那種舍受。如來藏還有一種舍受,是祂了別相分以後的舍受。祂了別什麼呢?了別眾生的根身器界,了別業種,了別七識心行,了別七識心行以後,如來藏也不知道七識心行的善惡,不會說七識太清淨了,或者認為七識心太汙穢了,因此祂就不會對七識生起喜歡和厭惡的感受,祂是完全的舍受,根本不在意七識的心行如何,照樣會配合七識的運行。如來藏了別了眾生的業種以後,不會說,這個業種很好,那個業種很糟,因此祂就不會喜歡業種,也不會厭棄業種,照樣會如實的輸出業種,實現眾生應有的果報,這就是如來藏的舍受。    如來藏在記錄、收存眾生的業種時,不會說,這個業種太糟糕了,記錄下來,這個眾生將來可就慘了,我就隱瞞不作記錄,也不收存了吧。如來藏也不會說,眾生造作的這個業行太好了,我可得好好收存,不要丟失了。因此如來藏對於眾生的業行,不會生起樂受或者苦受,祂完全是舍受。當如來藏了別了眾生的根身器界時,不會說這個根身器界有多好,也不會說這個根身器界太糟糕了,我要給往好點變造。因此,如來藏就不會對根身器界生起苦受和樂受,也是完全的舍受。    十三、心王與心所,所緣一定是同一個,不可能不同。心所是識心的助伴,是伴隨和輔助識心運行的,心所不可能離開識心的所緣境界,而單獨去緣其他的境界,這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沒有識心,就沒有心所,心所不陪伴識心運行,識心就不能有任何作為,那就要滅去。比如一個沒有腿的殘疾人,只要走路,就用柱扙,離開柱扙就寸步難行。因此不可能說人在一個地方,而柱扙則在另一個地方,二者所在地不同,那這個人要如何走路呢?    學佛人盡量不要去背誦名人名言,這是世俗人所作的事情,佛教裏只要不搞崇拜,佛教發展就會快速,眾生智慧就能增長,理論就會越來越完善。崇拜就把智慧卡死了,把佛教卡住了。過去唯識宗的十大論師,還是多少大論師,他們的唯識觀點僅僅是他們自己的唯識觀點和理念而已,並不保證百分之百都正確無誤,因此不可全部照搬。如果都正確,各大論師的觀點應該完全一致才對,至少應該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和出入,可是他們的觀點並不一致,爭論起來沒完沒了,究竟誰對誰錯,有可能都錯,但絕不可能都對。    任何一位菩薩的智慧都是有限量的,所說不是完全正確無誤,不可完全照搬,不可完全隨順。只有佛的智慧才是圓滿無漏的,必須百分之百信服和接受。幾千年前的唯識理論,不可全部隨順,應該帶著疑問來修學。但是極大多數人是不會有智慧生起疑問的,往往都是要全盤接受,如果全盤接受的話,道業就會受阻礙,其錯誤部分就要流傳到後世,貽誤後人。           第三十二章 如來藏是如何記錄業行輸出業種的???????    一、意識欺騙他人的行為,如來藏如實記錄,即使不是故意欺騙他人,說話不算數,不實現諾言,如來藏都如實記錄,將來果報不虛。如果告訴他人說,自己要布施多少錢財,幫助做什麼事情,結果並沒有做,有心無心做,如來藏都如實記錄,都有果報。那麼答應他人的事,要翻倍償還。因為答應要做的事,如來藏馬上記錄,業種存下,錢財就換新主人了,所有權歸新主人,不管錢財在誰的手裏。如果不按照自己答應的事去做,就是欠人家的,將來連本帶利一起還。口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說把錢布施給人家,就已經屬於人家的了,至於錢在誰手裏,那不重要。有心做是意根想做,意識也想做,無心做是意識口頭說說而已,意根不想做,這就有點欺騙人的意思了。    很多人就願意不負責任的許諾,意識像是說著玩似的,為了博得他人歡心,不夠真誠,結果人家是歡心了,事沒給人家辦,那麼將來翻倍還。有些人還故意欺騙父母,總是許諾父母很多事,可是從來都不實現,將來的果報,一是需要償還更多倍,二是也被人同樣的欺騙,到時也很苦惱。    我們應該記住一個最重要的事:說話的當時,意識的心行和意根的心行,如來藏都要刹那刹那存檔作記錄,檔案是要建立的,我們就要為這個檔案負責任,不可能是說話等於沒說一樣。如果你說給人家一元錢,那麼一元錢就是人家的了,錢可以暫時放在你手裏,但是所有權已經不是你的了,你就沒資格使用。如果不給人家這一元錢,那麼將來還人家至少一千元。前提,這個人是普通人,如果不是普通人,那就更翻倍。    如果能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運作,一言一行自己都會小心,不敢輕易造作,意根想做的,意識才說,說了就要實現,意根不想做的,意識就不要騙人。無知者才無畏,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作,膽大包天,這種人非常多,學佛人也不少,並不比不學佛人好到哪裏去。    當你對他人說話和承諾的時候,兩個人的如來藏同時記錄存檔,兩份檔案,將來都要翻開對賬。如果對他人造了惡業要懺悔,就要在那人面前懺悔,兩個人的如來藏重新記錄存檔,讓兩份業種都消失。如果那個人不在面前,懺悔也有一部分作用,作用不是最大最好的。    當有人在自己面前許諾時,你可以不動聲色,當他以後根本不再提這個諾言時,你照樣不作聲色,為了將來大豐收,要帶高額利息的,連本帶利一起收。如果是被人逼迫許諾,不是真心許諾,不是從內心深處情願許諾,意根不真正同意,不真正認可,業就輕微不嚴重,果報也輕微。總結起來說:壞事不要誠心去做,好事一定要誠心去做,將來的果報不可思議。    二、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來藏能夠在自己身口意造作的同時,就記錄和收存了自己的所有業行,緣熟時如來藏就會根據自己的業行輸出業種,自己就會得到相應的果報。因為不知此理,就懷著僥幸的心理妄造惡業,以為不會真有什麼果報。有一些人雖然知道如來藏能記錄和收存業種,但是也不知道如來藏當時就做了所有的記錄,一絲也沒有遺漏,於是迷迷糊糊地知道有因果,但還是不知道如來藏是如此細密地記錄了所有的業行,於是就有一些心存僥幸的心理,在身口意上仍然要造作一些惡行,以為能躲得過因果,可是最終沒有一個因果能躲得過去。    那麼如來藏究竟是如何記錄收存業種,祂又是如何輸出業種,來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的呢?這個問題很重要,有必要講一講,讓大家都清楚,之後就能小心自己的身口意行,少受惡報,少吃虧。    如來藏記錄、收存業種,然後再輸出業種,這一切都是如來藏的法爾如是的功能作用,祂本來就具備這樣的功能,祂是任運而為的。什麼叫任運而為呢?祂自己會隨著七識的運轉而運轉,會隨著六識的身口意行而運轉,運轉的同時隨時隨地就記錄了六識的身口意行,記錄了第七識的心行,這些心行就作為種子存儲在如來藏的心體裏。而如來藏在這其中,沒有自己的任何心行。沒有心行的意思,就是說祂沒有一個選擇性,祂沒有自己的觀點、意見和看法,毫無選擇地就把六識造作的身口意行作為種子存了起來。    祂沒有能力去分別這個是善的,那個是惡的,這個有是非,有對有錯的,祂不會生起喜厭的心行去作任何一種分別和選擇。祂把一切法全部是任運而為地存儲到自己的心體當中,祂沒有心行沒有思想的就做了這些事。就是說,祂不是有為的去做,不是參與了自己的觀點、意見、看法去做;祂不是有為的主動的造作,祂是法爾如是的,就這樣運行下來了。祂所存的種子,就是六識的身口意造作的業行,這個業行造作的同時,就作為無有行相的種子,任運而自然的就存到如來藏心體裏。如來藏也不是主動的要作記錄,也不是主動的去存儲種子,祂沒有主觀能動性,祂做一切都不是主動的,而是任運的,被動隨緣的去做這個記錄和存儲工作,這就是祂本身所具備的功能體性,不是有心去做,這稱為沒有心行。因為祂不分善,不分惡,不管是非與對錯,這說明祂就是一種無記性,無記性就是其心行沒有善性也沒有惡性,行為造作不屬於善業,也不屬於惡業,所以如來藏是無記的。    三、如來藏是如何記錄和收存業種的呢?那就要看如來藏在這六識的身口意行當中都做了什麼。如來藏因為有七大種子,其中一個就是識種子,如來藏有識種子,識種子分成七個識的識種子。祂能同時分別為這七個識輸送各自的識種子,輸送出來以後,這七個識現行出來,就能運作了。七識的運作是靠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別境心所法運作,還有貪嗔癡等等煩惱心所法的運行。比如說六識在運行當中不僅有五遍行心所法;有時還有五別境心所法;還有一些善十一心所法,雖然有時候善十一心所法不具足現行;還有些貪嗔癡這些煩惱心所法,都會現行出來。    第七識意根也是如此,祂除了五遍行心所法,還有其它的煩惱心所法,比如貪嗔癡慢疑等等。七個識一運行出來,相應的心所法就會表現出來,識心是以心所法的形式來運行的。而心所法有清淨的,有染汙的,有不屬於清淨和染汙的,有時都要現行出來。識種子一生出來,七識就能運行了,而且是刹那生、刹那滅。生,是從如來藏裏生出來,識種子滅了,它會滅到哪裏去呢?如果這個種子滅了,就等於自然而然的消失了,那麼如來藏當中會有多少識種子不斷地生出來,而不會流失殆盡呢?那些個識種子生了就滅,生了就滅,如來藏裏面是不是要不斷地在產生識種子呢?不是這樣的,再也沒有產生識種子的法存在了。    識種子是本來就存在如來藏裏的,是不生不滅的。沒有出生識種子的法,識種子就是法爾如是的存在如來藏裏的,其數量雖然是非常非常的多,但總數量是固定的。既然數量是固定的,那麼識種子出生以後滅了,滅到哪裏去了?滅了以後又回到了如來藏裏。這樣如來藏當中的識種子的數量就是固定的,不斷的生出來,又回去,輸出去又回來,輸出去又回來,數量就是不變的。    如來藏總是用這麼多數量的種子來產生七識,識種子輸送出來,就形成了七識的心行活動。七識的心行產生出來,就分為染汙的、清淨的和無記性的。如果心所法是染汙的,七識就造作染汙的業行,心所法是清淨的,七識就造作清淨的業行。而識種子一回到如來藏當中,就把七識心所造作的心行以及所了別的內容,全部帶回到如來藏當中,這叫作如來藏法爾如是的記錄,法爾如是地存儲眾生的身口意行,將來再法爾如是地輸出業種,法爾如是地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    而這一切都不是如來藏主動的記錄,不是主動的存儲,也不是主動的要輸出業種。如來藏沒有這些心行,祂是無為法,無為的心行不會主動和有打算的去造作什麼,都是祂法爾如是的功能體性,祂本來的工作就是這樣,祂存在的作用也就是這樣。不是說祂有什麼心行,我一定要記錄眾生的業行,而且要分善分惡,祂沒有這樣的心行。祂輸出識種子,了別、造作業行之後,識種子又回去。回到如來藏當中的時候,隨即就把七識的心行、了別的內容、造作的行為,也帶到如來藏裏,就作為業種子存儲起來了。但是業種子與識種子不在一起,不是同類,一個不生不滅,一個是生滅的;一個是清淨的,一個是染汙的。    這樣,如來藏就把七識了別的內容,七識的心行,也存儲起來。如果心行是善的,就作為善種子存到如來藏裏;如果心行是惡的,這個身口意行就作為惡業種子存到如來藏裏;心行如果是不善不惡,身口意行就作為無記業存在如來藏裏。這就是如來藏記錄、存儲七個識業行的運作,眾生的身口意行就是這樣被記錄下來的。    身口意行造作的同時,一點一點的在記錄著,一點一點地在存儲著。識種子是連續的輸出也連續不斷地回到如來藏中,這樣記錄、存儲的內容就形成了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完成了,就作為整個的一個業種收存了。如來藏是一點一點一點的記錄,一點一點一點的收存,最後形成一個總的業行、業種。在這當中,一丁點的心行都沒有丟失過,最微細的心行如來藏都沒有遺漏過。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識種子都是連續不斷的,一個一個的回到如來藏中,七識了別一點存一點,了別一點存一點,最後,了別的內容連續起來,就是整個事件。    這整個事件是善的,是惡的,還是無記的,都作為種子存下來。這些心行和業行,如來藏是不會有一點點改變和變動的。如來藏也不會作任何選擇,不會說這個業行記錄,那個業行不記錄,祂沒有選擇性,種子都回去了,都回去就都收藏到庫房裏。輸出的識種子回來以後,再把了別的內容及造作的內容帶回來,全部作為業種子存到這個庫房裏。存到庫房裏以後,等到將來遇緣時,如來藏再從庫房裏把這些業種子輸出去。    具體用水泵作比喻,來說明如來藏輸出識種子和收回識種子的整個過程。水泵輸出的是循環水,所謂循環水,就是水出去了還會回到水泵當中,然後再輸送出去。如來藏好比是水泵,如來藏輸出的識種子猶如水滴,水泵能把水一滴一滴的輸送出去,形成水流,水流相當於如來藏輸出種子形成的識流。水泵把水輸出去以後,水流所經過的路線就把周圍的泥土、沙塵、草木、珍珠等等物質都帶回來,水流經過的地方,會把那些地方的雜物帶回來,因為水泵是循環水。    如果水泵裏有雜物,就會順便把雜物也一起帶出去,有金剛砂就帶出金剛砂,有泥土就帶出泥土,有雜草就帶出去雜草。然後水流在一路上所經過的路線,還會順路把一些雜物又帶回到水泵當中。這樣水就不是輸送出去的原來的水,而是帶著雜物的水,這些物品也許是髒物,也許是清淨的寶物,其中有泥土,有塵沙,還有一些水草之類的東西;也許還帶著什麼金剛沙、珠寶之類的寶物。水流所經過的路線相當於六塵境界,水流就相當於身口意行,六識了別六塵境界時,所發生的身口意行也都帶回來,有染汙的業行和清淨的業行。    水泵裏存儲的是些什麼東西呢?存儲的不僅有水,還有水這一路上所帶過來的所有的雜物,不管是髒物也好,清淨物也好,金剛沙珠寶也好,石土泥沙也好,全部都帶回來。帶回來的東西越多,將來隨著水輸出的就越多。水泵裏存多了存滿了,就容易輸出去,帶的東西越多,緣越容易成熟,水泵越容易把這些雜物輸送出去。如果帶的金剛沙多,緣成熟了,水泵在輸出水的時候,水就帶著金剛沙被輸送出去,帶著寶貝的水流是很珍貴的。    如果水流在一路上帶的泥土、沙塵比較多,存儲到水泵裏,水泵在輸送水的時候,也會把泥土、沙塵、石塊或者是雜草這些雜物也一起輸送出去,這樣的水,就叫作汙水,相當於識心的惡業,這個過程叫循環。輸送出去以後,水流再回來,這一路上帶回來的東西可能還不一樣,也許又帶回金剛沙,也許又帶回沙土,也許又帶回其它的東西,也許把金剛沙甩掉了,也許把泥土甩掉了,這都不一定。    同理,如來藏輸出識種子,出生七識,就會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六識身口意行所造作的善惡業是不一定的,隨時隨地會發生變化。造作什麼樣的身口意行,一個是要看所遇的緣是什麼,就是周遭的環境,這就相當於水流經過的區域;一個是要看如來藏輸出的業種是什麼,相當於水泵輸出的水質。而六識的身口意行所造作的內容,要作為種子存到如來藏裏。這相當於水泵把水輸送出去以後,這一路上水流裏發生的變化,它的含容物、所裹挾的內容物又會回到水泵裏,水裏的含容物可能要發生變化。內容物不一樣時,水也許更渾濁,也許變得更清涼,那都不一定,就看這一路上所經過的區域是什麼,遇到了什麼物質,讓水流給裹挾過來,一起帶回水泵裏。    而原來水裏帶出去的雜物,可能會因為有阻力而被卡住,沒有被帶回水泵裏。這些雜物也許是珠寶,也許是沙土爛草。這說明身口意造作的時候,善惡性也是不一定的,在於遇到什麼樣的境緣。如果遇到的是惡緣,輸送出來的識種子,雖然是清淨的,但是還會造作惡業。識流就會把這個惡業一點一點的帶回到如來藏當中,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業行,作為種子存儲下來。也許如來藏輸送出來的是染汙的種子,可是遇到的是善緣,六識的身口意造作的可能是善業,善業就隨著識心的流動一起被帶回到如來藏裏存儲起來,如來藏裏的種子就發生變化了。    那麼如來藏是不是如實記錄了眾生造作的業行呢?祂一點都不含糊,一點遮蔽隱藏的都沒有,一點選擇性都沒有。如來藏即使有心行想選擇,也沒辦法選擇,識種子就像水流一樣,刹那刹那回到如來藏裏,所有了別造作的內容,全部帶進來收存了,沒辦法選擇,祂沒有過濾器,況且也沒有那個心行,如來藏什麼都不分別。    這樣,七識的心行,六識的心行,身口意的造作,全部點滴不漏地存到如來藏裏。如來藏裏存的業種越多越重大,業種越容易成熟。同樣的業行存的越多越深刻,緣越容易成熟。比如貪的業越大,貪的業行越容易現行;嗔的業越大,嗔的業行越容易現行;清淨的心行越大,清淨的業種越容易輸送出來。好比積聚物越多,越容易流露出來。    整個身口意的造作,清淨和染汙的業行存下來以後,業緣成熟了,如來藏再把這七個識的識種子輸出去,同時還可能把業種一起輸出去,善、惡和不屬善也不屬惡的無記性的業種都被輸送出去,之後七識開始運行,識心就有了清淨性和染汙性。六識造作的身口意行也許是清淨的,也許是不清淨、染汙的,也許是不善不惡無記性的,那就不一定了。    這裏還涉及到六識造作的心行熏染意根,意根的改變再熏染六識的情況。在這身口意行造作當中,六識遇到一定的環境,也許會受熏變得清淨,也許會受熏變得染汙。不管是變得清淨還是變得染汙,六識都會來熏染意根,都可能會改變意根。因為六識了別思惟的內容信息刹那刹那傳遞給意根,意根依此信息再生起思心所,來思量這些法,那就有可能受到熏染。其中意根的心行也會熏染六識,因為六識是要按照意根的指令而現行的,其心行要遵從意根的心行。身口意造作的一切行為,包括第七識意根本身的所有心行都會作為種子存下來。    種子存下來以後,就作為意根的習氣種子,意根就帶有相應的習氣。六識的種子輸送出來時,六識現行出來,一方面要符合意根的心行,因為意根是作主識,主導六識的身口意行;一方面會遇到新的環境,會受環境的熏染。就像水流過一個區域,有可能把這個區域周圍的雜物也帶著混到一起,水就會受到熏染一樣。六識遇到的環境不一樣,身口意的造作可能就不一樣了,六識受到熏染以後,會反過來熏意根。    比如六識,原來心行是染汙的,現在忽然間遇到佛法,就學佛修行了。學了佛法以後,懂了因果,就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然後意識要把自己所明得的理,傳遞給意根,讓意根也明白,這樣就熏了意根。六識學佛的身口意行就作為種子存到如來藏裏,意根如果受熏了,其心行也作為種子存在如來藏裏。如來藏再把種子輸送出來,身口意行就符合佛理,這樣就把意根熏染了,意根的心行就改變了。    在這當中,一切身口意行,意根起著決定作用,如來藏存儲身口意行的業種,意根是如來藏和六識聯系的紐帶或中轉站,如來藏存儲業種和輸送業種,意根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樞紐。因為意根對具體六塵的了別慧比較劣,對六塵不能做具體的了別,六識具體了別的內容刹那刹那都要傳給意根,這樣意根就了別了六識所了別的內容,然後意根就生起思心所,決定要如何的造作。這些決定,也許是按照意根自己的習氣慣性而做出的,也許是按照六識的思惟分析而做決定,這是不一定的。    意根也許是隨順於習氣,也許按照六識新熏的內容、新了別的信息和意識的思惟判斷來作抉擇。是自己的習氣起主導作用,還是六識的思惟判斷起主導作用,那就不一定了。意根思量做了抉擇以後,如來藏了別到祂的心行,就會生出六識,按照意根思量的內容,按照意根的心行來生起身口意行的造作。身口意行如何造作,意根的思量抉擇是很關鍵的。    而意根了別完六識所了別的信息以後,祂如何思量,如何抉擇,起什麼心行,心行是染汙的還是清淨的,如來藏也會如實的做記錄,存儲心行的種子。如來藏也把意根的心行,所有的心行,不管是善的惡的,都帶回到如來藏當中,作為種子存起來。意根的心行是什麼呢?一個是自己原來的習氣,再一個是六識所了別的內容對意根的影響,也就是說六識身口意的造作,也會通過意根存儲到如來藏當中。其中在這個身口意行當中六識是什麼心行,如來藏就記錄存儲什麼心行;第七識意根是什麼心行,如來藏就記錄存儲什麼心行,相當的如實,一點也沒有遺漏,而且是刹那刹那的同時存儲,一點環節都沒有遺漏過,都存儲下來以後,整個事件就作為業種存起來了。    比如說,我和某一個人在談話,在談話當中,我的意根的心行是清淨的還是染汙的,都會作為種子存到如來藏裏。我的前六識了別的所有內容,所有的造作,所有的心行,是帶著貪,還是還帶著嗔的,還是屬於無記不善不惡的心行,都會作為種子存到如來藏裏。因為識種子是刹那刹那地回到如來藏裏,連帶著了別的內容,所有的心行,也全部存到如來藏裏。    與這個人談話結束以後,整個事件,整個過程,就毫無遺漏地全部存下來,最後做一個總的存儲。我和這個人談話的整個事件,具體的心行表現是什麼,包括時間、地點、心理的表現、面部的表情,用什麼語言等等,全部的過程細節,如來藏全部存儲,存儲了以後就是業種了,業種成熟以後,就有果報。如果存儲的越深刻,所謂越深刻就是六識越用心,七識越用心,越感興趣或越憎恨,那麼存儲的業行就越清晰,越明顯,業果就越容易成熟。    當業緣成熟時,如來藏就把這個業種輸送出來,再遇到這個人時,我和這個人因為從前的關系,那麼見面時表現就不一樣了,就帶著從前的心行出來。原來是憎惡的心理,遇到這個人就討厭;原來是喜歡的,再遇到這個人,心就帶著一種喜歡的心理,就會喜歡這個人,心行就會完全地表現出來。我與這個人見面時的身口意行,就與從前存的業種有關系,與意根的心行有關系。    識種子從輸出到收回,就像循環水泵似的。如來藏記錄業種、收存業種、輸出業種的整個過程,就是如來藏任運而為的過程,祂沒有心行、沒有主觀,完全是無為的。說是有為,表面上如來藏一直在運行著,一直在生成一切法,可是實際上祂都是任運而為,沒有主觀能動性,沒有作主性,都是無為性的心行。因為祂沒有心行,沒有選擇,不了別善和惡,也不揀擇善和惡,無論善業和惡業,祂一律收存。祂收存業種也不是主動收存,而是識種子輸送出去,了別了六塵,造作了身口意行以後,識種子就會自然的把造作了別的內容帶回來,把身口意行整個業行都給帶回來。    其中的心行,貪嗔癡性和清淨性的心行都帶回來了,自然而然的法爾如是地就做了存儲。不是如來藏主動去存儲,主動去收存的,而是法爾如是,自然而然的,本來如此的一個過程,整個過程點滴不漏的都收存了。什麼叫點滴不漏?每個識種了別的內容都會收回來,一點點的遺漏都沒有,這叫點滴不漏。並不是如來藏自己要一點也不漏,或者是有意漏點,都不是,而是識種子自然而然帶回來了,祂沒辦法作任何一種選擇,也不會去作選擇。六識的身口意行造作出來了,如來藏就沒有一點選擇性,沒有說存與不存,沒有說存什麼不存什麼的選擇,根本就沒有。    所以我們身口意行的造作,一定要小心謹慎,造作的不管是善還是惡,哪怕是一丁點善和一丁點惡,都作為種子存儲起來,將來就有輸出種子受果報的那一天。因為識種子會回到如來藏裏,心行就要如實的帶到如來藏裏。就像水流這一路上經過了什麼地方,沖刷了什麼,就把什麼東西帶回來一樣,自然而然就是如此。如來藏也不會做選擇,就自然而然的存進來,然後水泵自然而然把帶回來的那些東西,不管是金剛沙也好,沙土也好,都收存下來,然後再輸送出去。    水泵把水輸送出去以後,肯定要把金剛沙帶出去,要把沙土、泥土、爛草之類的東西帶出去,從水泵裏和水一起輸送出去。輸送出去的水就分為清淨的和染汙的。我們身口意行也是這樣,如來藏把收存的業種輸送出去的時候,肯定帶著清淨性和染汙性,業種本身就分為善惡和染汙的。我們六識的身口意或者第七識意根的心行,就帶著善惡性,帶著清淨和染汙性,然後再造作,再存儲。如果都造作惡業,眾生就沒辦法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了。    如果我們的業緣比較好,有一定的福德,就會遇到善緣,身口意就會隨著造作善業,同時再熏染意根,轉換意根的染汙性,種子就會得到汰換,心地就會逐漸清淨下來,將來就會得到善報。六識遇到一個好的緣分,遇到清淨的外部環境,就像水泵把水輸送到有金剛沙的地方,有珠寶的地方,水流就會裹帶一些金剛砂和珠寶回來,把沙土和爛草撇掉一些,水裏的內容物就發生轉變。我們的六識遇到一個清淨的環境,善的境界,就會造作清淨的、善的業行,識種子就會把清淨的、善的業行帶回到如來藏裏存下來,將來就會得善報。    如果沒有善緣,六識遇到的環境不好,境界不善,我們六識也許會隨著惡的環境,而造作貪嗔癡的惡行,惡業就會被記錄存儲,將來就會輸出,受到惡果報。就像水流再把那些沙土、肮髒物帶回來,肮髒物就會越來越多地存儲到水泵裏,再輸出的時候,都是髒物,都是汙染。我們身口意行的造作如果越來越染汙,業種都存儲在如來藏裏,輸送出來全都是染汙,只有受惡報的結果,不會有善報,那麼在生死輪回中,就會活得相當痛苦。    我們了知了如來藏記錄、收存、輸出業種的整個過程,就要對身口意行小心的造作。如果我們的心行具有貪嗔癡煩惱,非常惡劣的,就要作為惡業種子存下來,緣熟就要受惡報,受染汙的果報。嗔有嗔的果報,貪有貪的果報,愚癡有愚癡的果報,只要造作了業行都會有相應的果報。業因果報是絲毫沒有遺漏的,因為一切行為造作全都存在如來藏裏,祂早晚有一天都會給輸送出來的,不可能永遠存在如來藏裏,輸送出來時,就是受惡報之時。    所以說,我們身口意行造作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又小心,謹慎又謹慎。身體造作什麼,一定要慎思;口要說什麼,一定要慎思;心裏要想什麼,一定要慎思。不要隨便不注意地就造作不好的身口意行,給自己帶來不好的果報,那樣得不償失。即使遇到不可意的惡劣的境界,我們也要盡量忍耐下來,仔細思惟,小心行事,不隨惡劣的境界而轉,把持好自心,不造作惡行。等意根被善緣熏染到一定程度,再遇到任何惡的境界,也能不造作惡業行,那時就好了。               第三十三章 參禪與證悟    一、如何證得自性如來藏    學佛要想證得自性如來藏,明心見性,成為真正的菩薩,就要修菩薩所修的法,菩薩修什麼法呢?菩薩就要修六度波羅蜜和菩薩四攝法,六度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菩薩的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樂、同行。作為菩薩一定要先修布施波羅蜜,布施一方面能與眾生結善緣,讓眾生信受我們,跟我們一起學佛修行,就會成為我們度化的弟子,我們才能夠帶著與自己有緣的大眾,不斷地在菩薩道上邁進,將來我們成佛時,這些眾生都在佛國土裏精進護持佛法,所以布施很重要。布施的另一方面能快速地積累福德,福德具足,才能保證道業不斷增進,最終才能明心見性,入到佛門裏。    六度波羅蜜的第二條是持戒,因為持戒心能清靜,持戒不犯就不受惡業果報,也不會有惡業拖累和障礙道業的增進,不受生死輪回苦。因為持戒心得清靜,才能有禪定的出現,有了禪定才能觀行,才能參禪,才能明心證得如來藏,所以持戒也很重要。如果一個菩薩還不能持戒,說明他的性障煩惱還很重,離真正菩薩的標准還很遠。要想當一個真正的菩薩,一定要持戒,一開始由嚴格約束自己守戒,到後來自動自覺持戒、守戒,再最後就達到無戒可持。因為他的心已經清淨下來,沒有犯戒的心行,一切的行為造作都與自性清淨心相應,這個時候不用再主觀的持戒,時時處處身口意行都合乎戒律,不越矩,符合佛法,這是不持而持的持戒。    六度第三條是忍辱波羅蜜,修忍辱行也能使心得清淨,從而降伏自己的性障,與眾生結善緣,化解惡緣,雖然眾生帶給我們很多辱境,如果能忍伏下來,不回報於眾生,不嗔恨於眾生,就和眾生化解了冤仇,自己的性障煩惱也能夠得到降伏,與真正的菩薩心性相應。忍辱的另一方面是於聞所未聞法生忍,於甚深法生忍,於未證法生忍,這樣智慧才能得以提升,道業才能不斷地進步,才能盡快的得證甚深法。    六度第四條是精進波羅蜜,作為菩薩一定要在佛法上精進修行,不能懈怠,在各個方面都要精進。在布施度上精進,在修福德與眾生結善緣上精進,在持戒上也精進,在忍辱上也要精進,在修禪定上也要精進,在修自己的般若智慧方面也要精進,時時處處精進,善法就會得以快速的增長,這是菩薩第四度精進度的修行。    第五度是禪定波羅蜜,菩薩心一定要有定,這個定一方面是指四禪八定,有四禪八定的功夫,尤其是初禪定和初禪之前未到地定,必須要修持出來,在這兩種定中才能很好的做觀行,有觀行能力才能參禪,進而實證,由定而出生佛法的大智慧,定也能生福,叫定福。定的另一方面是指心定,心得決定,對於甚深大乘般若實相法,心已得決定,不可移轉,確信不疑般若經典是走向成佛之道的重要法寶,從而精進修持。    菩薩六度最後一度就是般若波羅蜜,菩薩一定要修般若智慧,所謂般若就是指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祂是不生不滅的,般若經典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主講般若實相心如來藏的體性,以《心經》《金剛經》等經典為主,宣說般若心體的殊勝功德,引導眾生悟入實相,開啟大智慧。這些經典菩薩們要修習,要理解,理解了以後在禪定中參證,時節因緣具足時,就能證得般若心體如來藏,從而獲得般若大智慧。    作為菩薩主要是修這六波羅蜜,最後一條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我們現在都在熏修般若智慧,熏修如來藏法。每個菩薩熏修的時劫不同,證悟的快慢就有所不同,因為我們曆劫以來,都非常執著五陰的假相,執著十八界的假相,把虛妄法都當作真實的,於是就遮蔽了真實之心相,我們只能認假相,不認真實法。    因此很多菩薩就要先修小乘法《阿含經》,先求斷我見,成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後,內心把假相都一一排除掉,然後就在假相裏尋找真相,斷我見以後就容易找到那顆不生不滅、常放光明的摩尼寶珠。在沒斷我見之前,就容易把五陰中的某些法當作明珠,真正的自性如來藏這顆明珠就不容易找得到,因為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等我們把五陰十八界都排除掉以後,就容易證得自性清靜心如來藏,這樣明心也就很快了。    二、修足菩薩六度才能證悟    世尊拈花微笑的公案裏,世尊拈花微笑,迦葉頓悟。迦葉頓悟時不是明白了花是生滅幻化的假的,而是頓悟了如來藏,找到了佛的無垢識在佛身上的運作行相,他就明心開悟了。公案是引導開悟明心證得如來藏的。至於佛拿的花以及萬法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是生滅幻化的假象,但是從這些假象當中,我們可以悟得一個真相,把那個真相找出來就明心開悟了。    要想開悟,證得如來藏真心,要怎樣修行?要修行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就是修福,我們得在大乘佛法裏種福,福德積累夠了才能成為明心見性的菩薩,所以福德是必須要修的。沒有福德也不可能獲得禪定和智慧,福德是修行一切法的基礎。布施之後要持戒,因為持戒能夠攝心,讓心不散亂,持戒心就清淨,不造作惡業;心清淨以後就能生定,定力生起來,就能住於定境當中思惟佛法、觀行佛法,這樣才能夠把佛法參究出來,就能證果和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還需要什麼條件?需要般若智慧,要懂得如來藏的體性,才能知道在五陰萬法的運作上如何尋找如來藏;需要把般若的體性,如來藏的體性弄清楚,然後在五陰萬法的運行上證悟如來藏,因此需要我們把五陰運行的脈胳弄清楚,清楚五陰是如何運作的。這樣五陰搞清楚了,如來藏搞清楚了,六個識七個識搞清楚了,在禪定的狀態下,在識心的運作上、在五陰上參究如來藏,因緣具足就能夠證得如來藏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這些條件具足了,就能明心見性。佛法已經給我們指明了道路方向,只差自己實際去修行了。修行修什麼?修布施修福德、修精進行、修禪定、修般若智慧,修忍辱改變心行,這些內容修好了,就能開悟。    三、阿羅漢和緣覺佛們都把三界世俗法放下了,放得再徹底也沒有了,仍然沒有悟得自性清淨心。他們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時刻不起念想。眼看色時,眼識接觸到色,就停住,不往下進行了,不再產生受想行等身口意的行為,更不去分別這個色,不起心動念,其它幾個根也是這樣。六根對六塵只是接觸就移開,保持心的清淨,有誰比他們更有修行,然而他們只能得個小乘的涅槃。而菩薩們不怕六塵境界,很清楚六塵都是自心所變的幻化相,根本不去執著。該用六塵時照樣用,可是六塵根本侵擾不了菩薩的心。    所以要想悟道究竟成佛,就要修菩薩的法。修菩薩六度,具備福德,守持戒律,精進修般若智慧,有相應的定力參話頭,才能悟得那個心,這是最正道和根本的修行。    百尺竿頭的意思是說還在竿子上,在世間法的頂上,這是落在一無所有的空上了,還不究竟,還需要進一步找到五陰世間背後的實質的東西,能夠支撐和凸顯五陰世間虛幻存在的東西。有的人內心裏沒有念想,就認為是空了,但這不是實相境界,是一種定境,還有一個真實的有,不生不滅的,能產生萬法的,要去證得祂。那就需要在百尺竿頭上,再往上更進一步,這樣就證得了那個真實有的空性心了,就從空落到了有。本來無一物,就是在百尺竿頭,後來悟得了應無所住的心,才知道這個心不空,能產生萬法,這才是證實相。    四、第六識如何才算是證得如來藏     第六識有見分,就是第六識的知性、覺性,見分能夠感知到一切法,了知到一切法,這些法包括色法和心法。第六識的相分,就是第六識能夠知和覺的對象,只要能被第六識覺知觀察到的法,都是第六識的相分。第六識知和覺的對象,包括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七個識的心法和心所;除此,第六識也能夠覺知到如來藏以及心所法,那必須是在第六識找到證得如來藏以後,證得如來藏就是明心證悟了。    第六識在有般若智慧之時,能夠證得如來藏,也能夠覺悟如來藏,能夠找到如來藏,能夠觀察如來藏,如來藏就可以是第六識的相分。但是如來藏祂本身卻沒有一個形和相,也沒有色彩,來讓眼識、讓耳識、讓鼻識去感知祂,只能由第六識來覺察到、覺悟到如來藏的運行行相,在祂運行的法相上來證得如來藏。    雖然如來藏的運行法相也是無形無相的,但是第六識能夠覺知到、領悟到。第六識察覺到如來藏以及祂的運作,是有很多前提條件的,這些條件不具足,第六識就不能感知到如來藏,不能覺知到如來藏的運作。那些菩薩條件具足了之後,第六識是如何覺知到如來藏的運作呢?怎樣才能算是證得、找到如來藏呢?    證得和找到如來藏,不是在眼識見祂的色彩色相上,不是在耳識聽到如來藏的聲音上,因為如來藏沒有色彩,沒有形相,沒有聲音。但是如來藏還是有運行的法相,祂無始劫以來一直在不停息地運作著,那麼祂就有運行的相能夠被意識心所了別到,無形無相的法相也能被識別出來。就是說如來藏有運作的行相和法相。    這裏用個比喻來說明如來藏的運作,然後就能知道如何去證得如來藏。可以把如來藏比作風,這個風不管是大風、小風還是微風,都沒有任何形相,但是我們這個第六識心,還是能夠知道有風吹過來了。這個風既然無形無相,我們的眼睛肯定看不見,雖然大風刮起來有聲音,但是耳識聽不到風本身的聲音,風本身是沒有聲音的,我們聽到的聲音不是風的聲音,而是風與物或者是虛空中的氣體相接觸撞擊所發出來的聲音,風的勢力越大,碰到物體發出的聲音越大,因為有沖擊力和撞擊力。但是意識知道有風吹過來,仍然需要眼識耳識鼻識身識的共同運作,才能知道有風了;同理找到如來藏雖然是意識的發現,但是也離不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的密切配合,需要意識在五塵六塵上六個識和合運作找到如來藏,實際上是八個識和合運作證得了如來藏。    那第六識要想知道有沒有風,是不是風刮過來了,是多大的風,第六識要從哪些方面來觀察了知?那就從風所起的作用上來觀察。風能起什麼作用?風的勢力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帶來的影響和物體的狀態就不同。那大風起的作用是,大風一來了,大樹都會搖晃起來,再嚴重一些,樹倒屋塌,大風就起這個沖擊和毀壞的作用,它能夠吹折一切。大風吹過來時,甚至房屋就能被吹倒塌了,樹也能被吹倒連根拔起,或者把一些物品給吹飛上天,從這些相上,第六識心就能知道,這是暴風刮來了,就證得了暴風。所謂證得風,不是見到了風,而是見到了風所起的作用。那小風吹過來,只是樹葉搖搖晃晃,樹枝搖搖擺擺,小草晃晃動動,風的作用比較小,意識心就知道這是小風,這樣就證得了小風。這個證得也不是看見了風的形相,不是聽到了風的聲音,而是從風所起的作用上,來證得和找到了這個風。    從風與物體撞擊所發出的聲音上也能知道風,知道風的大小,這也是證得風。雖然風刮到樹枝上,或者刮到吹到各種物體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聲音,物體不同,發出的聲音就不同。那就說明這些聲音不是風本身所發出來的,如果是風所發出來的聲音,風如果有聲音,那我們聽到的聲音應該都是一樣的。可是風吹到各種物體上,祂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可見這個聲音不是風所發出來的,而是風吹到物體上,風與物體和合運作,互相接觸撞擊到一起,所產生出來的聲音。實際上,不管是刮風,還是風與物體的撞擊,還是風聲,都是如來藏的作用。《楞嚴經》裏講都是如來藏性,都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其實都是如來藏性,這裏暫時先不說。    微風也有微風所起的作用,比如說我們拿個扇子來扇,風產生出來時,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也聽不到,但是我們能感覺到清涼涼爽,薄薄的衣服會有浮動現象,我們就知道有微風吹過來了,這就在微風所起的作用上證得了微風。一個是涼爽的感受,再一個是能產生物體微微的動相,從這些方面我們就找到和證得了微風。那大風小風,各個不同的風,都要從風運作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形相上來識別、認取、了知、覺知到風。    如來藏也類似於風,也是無形無相的,那麼我們就不能從色相上來看見祂,不能從聲音上,不能從嗅覺上、味覺上,不能從觸覺上,來證得找到如來藏。只能用意識心來觀察、捕捉如來藏祂所起的那些利用,當然這種觀察必須要與五識一起觀察。當我們般若智慧打開時,在五蘊運作起來的時候就能發現其中的秘密了,知道如此如此之作用,就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而且要把與五蘊本身的虛妄作用區別開。    雖然入地以後,會觀察到五蘊的實質就是如來藏,但是初悟,不可能證得此點,只能把五蘊與如來藏所起的作用嚴格區分開,不能混淆不清,否則那就是悟錯了。如來藏就像風一樣無形無相,怎麼找到祂?觀察如來藏所產生的一切相,這些相都是祂運作的結果,在這些相上就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就能證得如來藏,和風的作用是一個道理。    剛證得和捕捉到如來藏的時候,有可能捕捉到如來藏作用的一刹那,偶爾的這一刹那,就是如來藏的一點點小作用,沒有把祂的作用連成一條線,也沒有連成一片。發現祂的出現只是在一個點上,在一個刹那上。這悟的層次就非常非常淺,是刹那刹那的悟,如來藏的作用是斷開的,沒有連成一條線,也沒有連成面和片。嚴格來說,這不算悟,悟至少要證得如來藏的作用是連成線的,最好是連成一片,大悟徹底之人,是連成了一大片。    所以說驗證一個人悟沒悟,各有各的標准,手稍微一松,就可能毀了一個人後續的大智慧的開發,使得往後的路非常難走,困難重重,不僅能耽誤這個人的前程,有可能會影響佛教事業的穩定發展。在悟得如來藏刹那的作用的時候,應該乘勝追擊,繼續參究,把一個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把智慧再擴展開來,把如來藏的功能作用由點連成線,在整個一件事情上要悟透,然後再從線到片。    最初找到如來藏是在某一處起用,再深入思惟參究,就知道了這裏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那裏也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那邊也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這些點還是分散開來的,沒有連成線,慢慢的再給祂連成線。那麼最初可能在眼根上,在見色法上找到如來藏,但卻不是找到如來藏的色彩形相,而是意識發現了如來藏是如何運作的。    最初在眼根上發現如來藏的運作,然後就會在其它幾個根上也發現如來藏的運作,知道祂在六根上都是如此運作的,這樣就在六根上都觀察到了如來藏的運作行相。但是有的人可能是證得如來藏的刹那起用,不知道祂是如何連續運作的。再漸漸通過觀察參究,智慧打開的時候,就能把如來藏的起用連成線連成片。    我們知道,如來藏是一直都在運作不斷的,不可能有刹那暫停不起用之時,祂遍一切時、蘊、處、界、地,遍一切法。但是這裏所說的一直,還不是無始無終的那個一直,只是一段時間內的一直,那麼悟得如來藏在一個事件上的運作,其智慧還很淺。那就再參究,把智慧再打開一些,不僅要悟得如來藏的更廣泛的運作,還要悟得如來藏更深細的一些運作。    再觀察時就會發現,如來藏是無始無終遍一切法的,在五陰色身上,在一切事物上、在一切相上,在六根上,十二處上,十八界上,祂都是這樣運作的,從來沒有停止過,每時每刹那都在這樣地運作著。到這種程度,悟得的智慧可能就要連成面,或者是連成一片了,這一片也分小片、中片和大片。根據證得的如來藏運作的範圍有多大,這個片有多大,說明智慧就有多深。以此來判斷每個人的智慧程度。觀行的智慧越深,連成大片時,就可能到了牢關,甚至可能過了牢關,再可能到達初地。那麼最初證得如來藏的運作,只是在某一點上,某一處上,然後連成線,那只能是菩薩七住位,智慧還不夠深,然此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第六識找到和證得如來藏,就是捕捉到如來藏所起的那些利用,最初證得的智慧非常淺,可能在一刹那上,捕捉到如來藏是這樣起作用的。然後捕捉的面積稍微擴大一些,範圍稍微廣一些,證得如來藏的作用就能有一些連續性。最後悟的程度可能就要深一些,從方方面面都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那麼此人的別相智就出現了。    如來藏配合五蘊的運作非常深細,都是刹那刹那連續性的,每個人證得如來藏的運作的程度都是不同的,其智慧程度就不同。因為悟前第六識的智慧深淺不同,證得如來藏,捕捉到如來藏運作的程度和深度就不同。有的人在參究時,心非常細致,定力也夠用,參究的範圍比較廣,參究之處也比較深入細致,悟的就可能透徹一些。    相反,定力不足,心比較粗,悟得就非常淺,其智慧就可能根本沒有被開發出來,尤其是被人幾乎是明白告知的人,他只是知道如來藏起了某種作用,其它一概不知,根本觀察不到如來藏的運作情況,嚴格來說,這不能屬於證悟。真正證悟的人,最初可能觀察不到如來藏和五蘊、七個識是如何在一起和合運作的,但是他馬上就會思惟整理,尤其是被智慧深細的過來人所指導,就會觀察到如來藏與五蘊七識的和合運作情況,了知到了如來藏運作的一些細節,那麼以後的觀察智很快就能具足。    有的人悟後,可能到了牢關那個境界,甚至過了三關,這種人極其稀有難遇。有的人悟了,只是七住位,就悟了一個小片面、小片段,如來藏的運作根本連不起來。那麼智慧再深一些的人,能把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都能連起來,在六根上(不止是在眼根和耳根上)祂都能知道如來藏是如何如何起作用的,每一個簡單的事件具體是如何完成的。    再以後,就能知道如來藏在五蘊上、十二處上連續的功能作用,其細節內容了知的也比較多了,到最後就會由只知道如來藏初淺的作用,到能夠觀察到如來藏所起的更深細的作用,再最後智慧比較深,過牢關以後,就能夠觀察到如來藏心所法的運作。在此之前根本觀察不到,因為這屬於比較深細的智慧境界,等你悟了能夠觀察如來藏心所法運作的時候,那就已經成為地上菩薩了。對於如來藏的觀行智慧,有深淺廣狹的不同,證得的如來藏的智慧程度的不同,其大乘果位就不同。    五、如何撇開虛相順藤摸瓜抓住如來藏    在一切法的運作上都有第七識和如來藏的和合運行,二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不可能在一個法上只有如來藏的運作而沒有意根,也不可能在一個法上只有意根的運作而沒有如來藏的運作。那麼只要證得意根,就能順藤摸瓜,抓住如來藏,那是不難的。當第七識決定不要命根的時候,如來藏絕對管不了命根,眾生必死無疑。有情眾生和無情物都有如來藏的執持作用,那要看是哪種有法,無情物上如來藏和第七識不能親自和單獨的執持無情物,都是所有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執持的。    其實證得如來藏還是很容易的,知道任何一個法都有如來藏的運作,在各種生命活動中,都是如來藏維持的結果,七個識的運行,都是如來藏護持的結果,色聲香味觸法的出現,都是如來藏變現的結果。沒有哪個法的出現,不是如來藏的功勞,一切事業都是如來藏成就的。只要能把虛相撇開不認,就能發現如來藏的功能作用,那就能證得如來藏,抓住如來藏了。    虛相法是什麼?就是五陰的活動,五陰的活動嚴嚴實實的遮蔽了眾生的雙眼,使得眾生只見五陰的活動,不見其背後如來藏的功能性。只有把五陰的活動觀察清楚,認清其不實性,虛假性,就把五陰像枯枝敗葉一樣撥開,從而露出如來藏這只鮮花。    怎樣認清五陰活動的虛妄,斷除我見?應該要把五陰的功能作用都找出來,概念弄清楚,內涵捋清,活動規律抓住,再思惟其來龍去脈,證得其虛妄性。然後就能把五陰活動都撇開,托顯出如來藏的功用了,從而證得如來藏,就像證得風的存在一樣。    如來藏在第七識後面垂簾聽政,就像演雙簧戲一樣,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無縫,所以有人才說潛意識裏有一部分如來藏。如果能把潛意識和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分開,當下就證得了如來藏。打字,是如來藏、第七識、第六識、身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生滅法也有不生滅法,能清清楚楚的分得開,才是智慧。    要在一切法上順藤摸瓜,摸到如來藏,首先要找准藤條。如來藏猶如瓜蛋子,瓜蛋子是結在藤節上的。藤節就相當於五陰當中的十二處,就是六根六塵處,這是最活潑的,簡直活靈活現,生機盎然,賊人在此猖獗,君子在這裏處事,可謂凡聖同居,龍蛇混雜,一切交易都在這裏進行。此時就看當人的眼力,辨得出君與賊、凡與聖、龍與蛇,若有火眼金睛之人,必能擒賊又能識君子。    六、如來藏遍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那就是在六根的用當中找到如來藏,在六塵的顯現當中找到如來藏,在六識的活動當中找到如來藏。這就是所謂的生緣處處。而六識的活動,包括了受想行識的四陰活動,那就是在色法的五根、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上有如來藏的顯現,在心法六識上有如來藏的顯現。在這之前,要觀行色法的虛妄,觀行心法的虛妄,就能證得五陰非我,斷我見了,然後再參禪,就容易證悟。    要想悟得徹底,就要在十八界任一個法上都找到如來藏的運作,不要丟掉任一個法,這樣智慧就會非常深利。在欲界當中,一切法都是六識的作用,有識就有一切法,所以一定要把六識的體性作用搞透徹,那時再來悟,就能徹底,這叫作大悟成片,而不是只悟得一個小片段。只悟個片段,智慧非常的淺,無法觀察如來藏的運行。    所以學佛,一定要把小乘的基礎打好,底子厚厚的,再參究大乘法時才能順利,容易證悟,也容易悟得透徹,獲得的智慧比較深。    七、譬如萎花枯葉,遮蔽了花中俏麗而生機勃勃的鮮花,要想顯露出鮮花的崢嶸和芳香,就要除去萎花,剝落敗葉,美麗的鮮花才能躍然於眼前。同理,五陰的萎花敗葉,正遮蔽著真如自性,我們也要撥開五陰的遮障,排除七識的掩蔽,真如之性,就會大放光明。那就需要我們認清五陰的虛幻,認清七識的虛妄,不認這些假法為真實,那麼真我就能漸漸顯露頭角,躍然於心,從此識得主人,歸家穩坐,天下太平。學佛要把六七識的體性認清楚,把如來藏的體性認清楚,然後修出禪定,在定中觀行妄心的虛妄,真心的作用處,就能實證真如。    八、佛為什麼不能找到無餘涅槃裏的如來藏    在無餘涅槃裏沒有了五陰身,如來藏沒有依托,就不能顯現出自己的行相。沒有運行的行相,佛的任何一個識,就無法發現如來藏。    找到如來藏,觀察如來藏,只能在五陰身上,觀察如來藏要在五陰身上的運作上來觀察。沒有五陰身,就觀察不到如來藏,就像觀察風,必須在樹上、在物體上來觀察風,沒有樹、沒有物體,那麼虛空當中有風,它沒法表現出來,如來藏與風的情況應該是一樣的。    無形無相的東西,必須通過有形有相的法,才能夠顯現出來,否則無形無相,怎麼被發現呢?比如說你發現了風,必須發現風吹在自己身上的涼爽性、清涼性,或者衣物飄動起來、樹飄動起來、物體動了,才能發現風。如果沒有自己五陰身,那怎麼發現風呢?沒有外界的樹和草的揺動,你怎麼發現風?發現風就得從這些物質色法上、從風的運行行相上動性上找到風,從物體的飄動性上找到風,從風吹到身體感覺到的清涼性、涼爽性和寒冷性或者是熱性上發現風。    那麼找到如來藏也是同樣原理,必須通過五陰身的運作,通過五陰的活動上來感知。有五陰活動,就表示如來藏在色身上執持著、維系著、運轉著。如果沒有五陰身,如來藏無法顯現其運行的軌跡。    佛在十二因緣經裏說名色二者是互相依賴的,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就是指五陰,識就是指阿賴耶識如來藏。五陰能緣著如來藏才能夠運作,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五陰。識緣名色就是說,阿賴耶識必須緣著五陰身,才能夠顯現自己的存在和運行,沒有五陰身,如來藏就沒法運行。    九、如何悟才是最根本的悟    找如來藏最貼切的作法就是像尋找風一樣,從作用上發現風的蹤跡,發現如來藏也是從如來藏的蹤跡上發現的。雖然如來藏無影無蹤,但是祂遍界不藏身,到處都是祂的影子,就是不見祂本人。從四大種子的作用處不容易發現如來藏的蹤跡,證得如來藏都是從識大種子的作用上,來發現如來藏的運行行相,所以才有唯識之說。這樣悟就悟在六個識上,最利根的人就悟在第七識意根上,這是深層次的悟,最究竟的悟,最根本的悟,最徹底的悟,是唯識宗的悟,而不是粗淺的禪宗的悟。    十、如何現量證得八個識    八個識都是無形無相的,發現八個識,就是發現八個識的運行行相,看不見八個識的識體。可以用風的那個比喻,八個識猶如風,我們看不見風,只能發現風的作用;同理,我們也看不見八個識,只能發現八個識的作用。如果只有如來藏,沒有五陰時,如來藏就不能顯現出來,這時佛也發現不了如來藏本身。    風吹大樹時,樹一搖動,就知有風,就證得了風;五蘊就是大樹,七識本身,也可以是大樹,也可以是風,識心就像風,五蘊這棵樹搖擺起來,就知道識心的風現前了,就知道有識心風的存在,就證得了識心風。意識也是無形無相的,意識卻能發現祂自己的運行行相和心所法,了別自己的思想念頭和心行。這些識心和心行都是無形無相的,可是卻能有了別性,能被證得和感知。    如果根據樹的搖晃,證得了風,這個證悟是比量了別還是現量?當然是現量了別,因為樹確實在眼前搖晃,搖晃確實是風的作用,這不用與其他法比較,直接就能了知。如果根據如來藏的運作來證如來藏之心體,這個同樣是現量,而不是比量。風吹到臉上,感覺涼爽,就知道有風,這個絕對是現量了別和證得,除此沒有其他途徑現量證得風。    一個人在房間裏覺得憋悶時,就知道房間裏氧氣不足,於是就到屋外透氣。覺得氧氣不足,是現量了別還是比量了別?肯定是現量了別和證得,因為親身經曆了,最能說明問題。當你看見太陽光覺得刺眼時,就躲開了,這時就知道自己的眼識看見了太陽光,同時就證得了眼識;知道自己看見眼前物,就知道是眼識看見的,就現量證得了眼識。    當你思惟時,就知道意識心現前,就證得了意識,這也是證得意識自己,是證自證分,是自我反觀力。這是現量證得意識,不是比量了知。喝水時,覺得水是涼的,這個感覺就是身識的覺,是現量證得了身識,不是比量了知。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只要當下能了知到的,不是比較得出的結論,都是現量境界,都是親證。    十一、如果想參禪尋覓證悟如來藏,不僅要了解如來藏的體性,更要知道祂都在哪裏顯露頭角,在何時何地何處露出蹤跡。這樣,我們才能在某時某處某種境界上去捕捉祂,與祂相認,從而攜手歸家穩坐,其樂融融。如來藏出現的時和處都是什麼呢?如來藏祂時時刻刻都存在和顯現著,時時刻刻都在起利用,祂與五陰身從不相離片刻須臾。    在六根處,在六塵處,在六識處,在十八界上,在五陰上,到處都有如來藏的顯現,處處都是見祂的緣,因此處處都能得逢渠。就像過去禪師所說的生緣處處,就是這個意思;哪裏沒有祂,哪裏不是祂,沒有祂的出現,就沒有哪裏,祂活活潑潑的,觸緣皆是,無一處不是,那麼找到祂的機緣,就有無限之多。那就沒有必要讓意識盡量不分別,如果意識不分別,如何能識得自家寶貝,如何能識得久違的父母雙親,而在分別之處,也正是祂大顯身手的時候!    如來藏自心本來就是離念的,祂不分別六塵,不念諸法,也不行諸法,本體就是這樣的功能體性,與意識的有念無念沒有關系,與意識的分別與不分別也沒有關系,因此就不用我們刻意把意識心也修成無念,修成不分別了。修成的無念,無論如何也不是本來就離念的如來藏,心體不同之故。就像白薯漆成紅色,也不可能是紅薯,本質不同之故。    所以參禪,尋覓自心如來藏,不用我們把意識心離去念想,根本沒有這個必要,相反我們還要善於利用意識的念想,來參證如來藏。如來藏不僅在意識離念時顯現,更是在意識念念動轉時顯現,而且生機勃勃。如來藏的蹤跡,遍一切時,遍一切地,遍一切處,遍一切界,遍一切法,那麼任何時候,任何處所,如來藏都在靈靈活活地顯現著,從來不會隱藏絲毫,只是意識心在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很難發現和證得祂而已。如果意識心離念時,就有如來藏,或者離念的意識就是如來藏,那麼意識心又有念時,又該怎麼辦?有念、無念本是生滅變異法,如來藏心體永遠不生滅,不變異。    還有人說,如來藏是無所住的心,要想證得如來藏,我們的意識心就要念念不停留,也要做到心無所住。暫且不論意識心能不能做得到無所住,即使意識心真修到無所住了,那也仍然是意識心,不會變成如來藏,本質不同之故。如來藏的無所住,是本來就無所住,根本不管意識心的住與不住。而當意識心念念攀緣的時候,也正是如來藏大露風光之時。我們盡管停留,盡管住,停留之處,住之處,就有如來藏的身影,這時識得祂,就可回到祂的家鄉故裏,但只恐怕這時只顧追逐六塵緣影,不能識得出真心如來藏了。    如來藏既然遍一切處,哪裏不是祂,何處沒有祂;沒有祂,就沒有一切,也沒有何處,也沒有哪裏;有祂,就有一切,就有何處,就有哪裏。如來藏是多麼靈活的法,不必把意識弄得死死板板,也不必在意識心上大作文章。我們只要讓意識心反觀,觀其來處,觀其起處,自然就能找到歸家之路。找到證得祂以後,大智慧自然就會生起,從而發起實相般若智慧,等到智慧圓滿具足時,就成就佛道了。    十二、要證得如來藏,就要找出前七識,把前七識排除,不與如來藏混淆,就能容易證得如來藏了。首先要了解意識心的體性,以及意識心在各種法當中運行的各種相貌,把在各種情況下出現的意識,都要找出來,就能全部證得意識心了,前五識的體性也要弄清楚,要一一找出來。然後再了解意根的體性,在每時每刻做決定、做主宰的心就是意根,在某件事情當中那個做抉擇的心就是意根,如果心思能細致一些,就能發現找到意根。    最後就剩下如來藏,將來找出來時就是明心開悟了。我們只需要把八個識分一分,看看各自都是做什麼用的,哪個是生滅性的,哪個是不生滅的,這樣我們心中就能清楚了幾個識的體性和功能作用都是什麼,對佛法就不再迷惑不清了。八個識心,每個識自己都要親自去找出來現前觀察。    修行佛法,需要我們去修的是妄心七識,真心如來藏不用我們去修,但是需要找到,找到祂就能真正明白祂,觀察祂的運作,明白祂的運行情況叫作明心。明心以後,觀察智慧越來越深,智慧就會越來越增長,增長到極限,就圓滿了,圓滿了就成佛。我們在無量劫的生死輪回中無明深厚,要做到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做,那就更不容易,在生死流轉中所遭受的生死苦惱就會無窮無盡,永遠沒有出期。因此需要我們忍於一切難懂的佛法,知難而進,就會漸有所成,最終就會證得無上菩提。    十三、如何參禪    所謂離相,是讓六識心離開世間一切虛妄相,不認這些虛妄相為真實,繼而能破除虛妄的我見,識得世出世間的真實相。而真正的離相者,是本來就離一切相、沒有任何一種相貌的如來藏心體。    所謂的離,就是剝離、排除的意思,所謂的排除,是不認世間生滅的虛妄法為真實,觀察世間所存在的任何一個法,都是無常的、生滅的、變易的、苦的、幻化的,凡是具備這幾個特性的法,都不是真實的法,那麼內心當中就不能再把這些法當作真實。    把這些虛妄法一一都否定之後,我們就可以尋找在這些虛妄法當中,究竟哪一法是本來就離一切相的、不生滅的、常在的,哪一法是不變易的,是不空而有真實作用的。如果我們找到一法,認為那就是真如,就是真正的自己,那我們就要比對一下心經中所講的空性心的體性,觀察這一法是否有增減、有變易,是否有生滅和無常的現象,是否是變化無常的,是否是不自在的,是否是因緣生的,是否是受很多因緣條件所制約的。    如果是這樣,那就是生滅的虛妄法,如果不是這樣,確實是符合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空不有的體性,那就是真實永恒不變的真如如來藏,這樣才是找到了真正的實相心,才真正的證悟了如來藏本心。    所以剝離法不是滅掉什麼,而是確認世間法的虛妄不實性,不認它為真,都剝離之後,剩下一個不生滅、不變異的才是真。這個方法不是讓我們打坐修定,把覺知心都滅掉,如果把覺知心都滅掉了,就不能知道哪個是真如如來藏,不能明心開悟了。    證悟真心如來藏也不一定是在打坐修定時覺知心稍微清淨一點,沒有妄想了,認為這就是開悟。因為這時候意識暫時沒有妄想,好像是清淨了,等一會兒意識心的妄想還會出現,不可能永久保持清明,沒有一絲妄念。即使永遠沒有妄想,永遠清淨,那也仍然是意識心,祂永遠不能變為真心。這是妄想的法塵境界生滅變異的現象,不是不變易的真如心,這時是一種暫時而有的某種定的境界,不是開悟的境界,所以不可以當作真實法去認取。    那麼世間的虛妄法都是什麼呢?世間法,就是世俗法,是五陰世間法,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與眼根所對應的是色塵,與耳根所對應的是聲塵,與鼻根所對應的是香塵,與舌根所對應的是味塵,與身根所對應的是觸塵,與意根所對應的是法塵。    五陰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陰十八界就是整個三界世間,其中每一法都是虛妄的、生滅變異的、無常的,五陰世間都是有為法,有行為有造作的法,是後天出生的法,所以才是虛妄的。出世間法是指如來藏,祂不在三界世間裏,祂沒有任何相對立的法,所以才是真實的法。    十四、枯木龍吟,修行到某種程度,定力非常好時,有一天就會覺得五陰色身確實像一個枯萎的木頭似的,好像是一個空殼,並沒有實質的功能作用,表面上的那些五蘊作用看似有,實際就像被操縱的一個機器人,只是被動地動轉罷了。就像木偶被人牽線,才有舞戲雜耍的產生,實質沒有什麼意義。就像一個大力鬼附身,身口意一切造作都是大力鬼所為。我們只需要找到這個大力鬼,找到這個牽線的人,找到機器人的開關按鈕,那麼無窮無盡的奧秘就會全部揭開。枯木裏只要有龍在,枯木就逢春,然後發芽開花結果。只要有龍在,鐵樹也開花,一切都會萬象更新,欣欣向榮,一片生機盎然。聽……聽……龍吟了。    十五、問:如來藏的作用無處不在,就是這個無處不在,才無從下手。如來藏如何尋找?用哪個手段?    答:必須修好定力時再參究,否則解悟成分多;如果是解悟就不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情況,不能知道如來藏究竟是如何出生五蘊的,智慧也就不能增長,只有真正的證悟才與如來藏相應。如果定力不足,暫時不要下手參禪。    斷我見以後,很容易證得如來藏,把五陰的功能作用全部否定,如來藏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如果還把五陰的作用當作真實,如來藏的作用就感覺不到,證得祂就很難。當福德、定力和慧力具足,菩薩六度修行成就,用參禪參公案的方式,就能證悟,那時就有下手處了。    十六、龍牙和尚居遁頌    龍牙山裏龍,形非世間色。世上畫龍人,巧巧描不得。唯有識龍人,一見便心息。    釋:龍牙山指五蘊,龍指阿賴耶識,五蘊之中有阿賴耶識在隱居著,供養著五蘊身,執持著五蘊身,五蘊身才得以運作。世間色都是物質色法,有形有相,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嗅得到,觸得到。而這個阿賴耶識卻不是這樣,祂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聽不見,嗅不到。世上最會畫龍的人,也描畫不出阿賴耶識的形象,因為阿賴耶識沒有三界世俗相,那就沒有比照,也就沒有下手處。只有懂得阿賴耶識的人,以智慧之眼識得祂,就再也不向外攀緣了。因為只有這個是最真實的,其餘的都是祂所變現出來的幻化假相,認識到此點,心就止息下來,不再外求了。    既然阿賴耶識無形無相,那麼如何才能尋覓到五蘊身中阿賴耶識這條龍呢?那就要了解阿賴耶識的體性,知道祂是如何出現的,都是在哪裏出現的,然後在祂出沒處,看著祂。五蘊身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洞口,雖然這條龍無身不出洞,但是祂會從六個洞口裏,常常鳴吼,當祂鳴吼時,只要能識別到祂的聲音,就能找到祂的蹤跡。從此,就可以循聲認得自性,找到歸家的路。    十七、有學人問百丈和尚雲:對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百丈和尚答:一切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系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幹種解,起若幹種見,生若幹種畏愛。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顛倒取相而有,知心於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處寂滅,當處是道場。    解:有個學人對百丈和尚說:對一切境界時,如何才能讓心像木頭石頭一樣不動,不起念想呢?這個學人,是在意識覺知心上用功夫,想要強壓抑意識心不起念想,讓意識心面對著六塵境界時,就像是沒有看到沒有覺知到一樣無覺無知,好壞不管,善惡不分,是非不計,木然無所用心。那這是幹什麼呢?這是在修定,讓覺知心對六塵境界不起分別,不起觀照作用,盡量把覺知心滅掉才好。    那麼這樣修的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覺知心能夠深入定中,無念無想,無覺無知,像木頭一樣,與石頭無別。但是這樣是不會有智慧出生的,因為內心不起觀照,就不能有智慧識別各種境界,更不能識得境界背後的真如心體,那就不能明心見性,也不能觀照諸法斷除我見了。其結果就是不出六道生死輪回,不斷苦,沒修滅,沒證道,不得解脫,也不能知諸法實相,不具般若智慧。這個學人只知道修定,不懂觀照諸法實相,這是修行的大忌,也是修行的邪路,因為解脫是依賴智慧解脫,成佛是依賴智慧而成佛,禪定僅僅是出生智慧的一個助緣,不是主修,深定不出生智慧。    百丈和尚回答說:一切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系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幹種解,起若幹種見,生若幹種畏愛。    解:一切諸法本來就不會自己說是對是錯,是染是淨,都是眾生的識心去分別諸法的是非、對錯、垢和淨;一切諸法也沒有心行,想去把眾生的識心系縛住,讓識心生心動念,不得解脫。但是眾生自己卻虛妄地計較諸法,對諸法起種種知見和見解,生起種種的貪愛和憎厭。    百丈和尚接著說: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顛倒取相而有,知心於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    解:我們只要明了,諸法不會自己就能出生,都是因為識心自己種種顛倒執取於相,諸法才出生了,識心對於境界來說,根本就不能與境界相接觸,根本不能觸到境界,那就是說,本沒有境界。沒有境界,我們卻虛妄的強行去分別,當然是徒增系縛了。如果我們把心看空,把境界看空,知道識心本無,境界也本無,那我們當下就能得到解脫,也不會有境界來系縛自己的心了。同理,虛妄的識心,也本不有,那就不會有心再被境界所系縛了。這樣來作觀行的話,無心也無境,心境不相到,還有什麼不是解脫的呢。    百丈和尚說: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處寂滅,當處是道場。    解: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下就是寂滅的,虛妄相本不存在,實質就是那顆寂滅的真心,這樣一切心境所在之處,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自心真如。    這樣觀照諸法,何愁心不了境,何愁不見諸法實相,何愁心不寂止,何愁不得解脫,何愁不成無上菩提。    十八、黃龍禪師有偈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是描述禪師們過牢關的境界,過牢關的人,心得清淨,內心不再貪戀世間,生活在世間,一事也不牽掛,一法也不再留戀,對自我五陰不再執著,對自己所證得的真如也不執著,內心坦坦蕩蕩,不留一物。雖然在人間生活照樣經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是心中卻無一法可當情,景是景,色是色,人是人,物是物,一切法各住法位,與我不相幹,活在世間照吃照喝,卻不貪執世間,內心已經得到解脫,沒有拘執。    十九、只有因緣條件具足才能悟道    證果和明心的條件如果具足,遇到相應的因緣,不管是什麼因緣,人為設計的也好,自然環境也好,只要能觸動內心,就能證果和明心。如果遇見佛講法更能證果和明心見性了,佛的威德加持力是非常大的,佛講法的法會磁場效應也是非常大的。況且佛世的修行人普遍都有甚深禪定,心地都很清淨,都有出離心,煩惱都輕微,善根福德都深厚,所以一聞法,就能隨著佛的音聲觀行思惟,立即就能證果和明心。    如果學佛還沒有修到位,內心沒有疑情,沒有起心參究,心裏沒有念茲在茲,即使遇到很多應該悟道的緣,也會白白的錯過去,不能悟道。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跟佛世的眾生沒法比,善根輕鮮福又薄,內心浮躁,都沒有禪定,佛法即使講的再細,也不能入心,所以都無法真正的實證什麼果位,最多理解理解,就很不錯了。    正因為眾生普遍都沒有禪定,無法具足禪定,所以就出現一種說法,不用修定,直接就可以觀行佛法,可是沒有禪定如何有觀行能力?能觀行出什麼?能觀行多長時間?每個人自己可以試驗一下,修定之前的觀行,與修定之後的觀行,其效果差別到底有多大,可以說差別太大了,結果有本質上的區別。    一個法義,有禪定時思惟和沒有禪定時思惟,簡直天差地別。所以很多人思惟佛法,根本不能真正理解,錯會誤會太多,無法理解真實義,要想實際證得和現量觀行,那真是太難太難。即使這樣,很多人還非常相信自己的理解力,動不動援引一段經文,以證明自己的觀點。其實經文的意思和自己的觀點並不一致,自己錯會很多,也不自知。不少研究經典的人,根本不能如實理解透徹經典的真正義理,還覺得自己很能。其實佛法根本不是搞研究能研究得出來的,必須甚深禪定的如理思惟觀行參究,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實證。研究不能實證。    一些人往往是看佛經裏記載,眾生在聽佛講法的當下就證果和明心了,那些人也沒有修禪定,直接就證果了,好像是只要能聞法,稍微一思惟就能證果,不用特意修定。這個誤會是相當大的,不知道那些聞法當下證果的人,都已經具足了禪定,善根福德都深厚,只差因緣了,遇見佛講法這樣最殊勝的因緣,當然會非常容易的證果和明心見性了。這些人只能看見最後的結果,看不到證果的人之前已經走過了多長的修行路程,聽佛講法之前是如何用功的,如何發心和行持的,如何努力修禪定的,這些必要條件都不看,專門截取最後證果這一段,這是最嚴重的斷章取義了。    現代人浮躁得都想走捷徑,越簡單越直接越好,佛所走過的路都不想走,以為自己的辦法比佛還實用,還直接,不用那麼辛苦。難道說一個凡夫比佛高明,比佛還有智慧嗎?佛的修行都是繞彎子,自己走的路最直接,不用打基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不用辛苦修定降伏自心,研究研究就能取得很大成果嗎?癡人說夢,研究出的果,都是紙糊的,風一吹就散壞了,遇火就化掉了。如今世間假果太多,蓋的都是蘿蔔印章,抵不住風吹草動,死後果報自知。    二十、修行就是依真修妄而不是借妄修真    除了如來藏本體,都是虛妄法,包括學佛修行,包括行善度眾生,包括成佛這個法,所有的佛法也都是虛妄法,由如來藏出生,生生滅滅。只有如來藏不生不滅。涅槃也是虛妄法,第八識的圓成實性也是虛妄法,第八識的真如性也是虛妄法,依靠如來藏才能顯現出來。五蘊身心更是虛妄,這些虛妄法,我們要如何對待?    我們應該依靠真心如來藏修行妄心七識,去除七識的無明和染汙,無明盡,究竟轉識成智。而不是修真,因為如來藏不用我們修,祂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戒定慧也圓滿具足,無無明,具足一切善法功德,心體無為,自性清淨。因此無煩惱,無生死,無輪回,本自無縛,自性解脫。如來藏自己不修行,我們也不用去修祂,只需要七識像如來藏一樣清淨,不再有生死,就解脫自在了。所以需要七識證得如來藏,才能有所依靠。    二十一、事修和理修的區別    一切法分為事和理兩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來藏理體。在談論事的時候,就要從相上來破除相的真實有性,這時候就不能從如來藏理的角度來說了。那會讓有些人認為相就是真實的,就會生起執著,從而心被束縛,不能解脫。    小乘法都是從相上來破有,大乘法是從理和事兩方面來修行,從理上來破相,認理就好辦,但是也不廢相,不會執理而廢事,要求理事圓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則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圓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圓融還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薩和等妙二覺。明心以後的菩薩也許能圓融一點點,如果觀察力不具備,那就一點也不能圓融。    如果沒有證果也沒有明心的人,告訴他五陰十八界法,世間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他就會認為是真實的,那執著這些沒有錯,沒有什麼不好,因此就不會想辦法去滅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這樣的話,眾生的生死問題就不能解決了。一切法皆真如,這是地上菩薩以及佛的現量觀行結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從基礎五陰十八界的生滅相上來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陰十八界當作不生不滅的真如來對待,沒有人能現量觀察到這個理。    四禪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滅,沒有不生滅的相,除了第八識的空相,空相無相,所以不生滅。四禪八定裏的六識從相上看就是生滅變異的,第七識從相上看也是生滅變異的。談論生滅變異的法,修相的時候,就要有生滅變異的相。如果這時候要說七個識和四禪八定,都是不生滅的,那就顯得不倫不類了。既然都不生不滅固定不變了,那我們就沒有什麼好修行的了,已經完美了。    二十二、如何悟後起修    五祖說:守本真心,自是妄念不生。五祖的意思是讓我們認自性清淨心為不生滅的真心,不要去認虛妄的五陰身為自己,也不要認生滅的妄心為自己,只要做到這樣,就是真正的明心悟道之人,才能夠免得生死流轉。    而證得真心以後,也不需要去守護看著祂,因為真心不管你守不守護,祂都在運行著;祂也不跑,祂也不丟,祂也不滅亡,你守祂作什麼?只要我們意識心依止於真心如來藏的體性,改變自己,心就能越來越清淨,不是說讓我們看住抓住祂。這個守是依止認可的意思,以祂為真,再不向外貪求。我們的六識心身口意行應該依止於如來藏的清淨體性來造作;依止如來藏的清淨體性,也要清淨自己的妄心七識,這也是守。    悟後沒有必要成天去看住真心,執著真心,這樣反倒增加束縛,增長執著;內心一旦不執著真心,也不執著三界的法,就能到牢關,然後再過生死牢關。有些人說開悟以後需要保任,而需要保任的是意識心,保任意識心不起妄念,他們認為起了妄念,就不是真心了,因此就需要讓自己盡量長時間地無念,認為這就是守真心了。實際上他們守的是意識妄心,真正的真心,不用守,祂本來就那樣,本來就如此,不跑不丟,不變異,更不消失。但是需要守的是,明心以前知道真心為真我,認取真心為自性,明心以後應該依止於真心的體性,來改變自己的心行,降伏自己的貪嗔癡慢等等煩惱,心得清靜,不起私心慢心,是這樣守法。    二十三、問:證得如來藏後能現觀其體性,這個現觀如何理解,用意識心去觀,還是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觀?    答:如來藏無形無相,肉眼肯定觀察不到,因為眼識只能見有形質的色,意識心才能觀察到無形無相的如來藏的運行情況。意識出生般若智慧以後就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行行相,就知道了祂在各個方面是如何配合七識五陰而成就一切法的,知道祂的各種體性。這樣就具有了有關如來藏的別相智,智慧再增進又能出生道種智,道種智圓滿具足,就成就了一切種智,那時就是一尊圓滿的佛。    因為如來藏在運行當中是有行相的,這個行相就是法相,只有意識心才能了別和證知這個法相,這是意識心的見分和自證分的功能作用。八個識本身的運行都是有行相的,意識心都能夠了別觀察得到。意識觀察自己本身運行的時候,就是證自證分,祂能夠證明自己的存在和運轉,以及自己本身所處的狀態,這叫作反觀。其祂幾個識的這種反觀性,悟前觀察不到,地前也很難觀察到。    二十四、悟後起修的內容    修禪宗的人通過參禪明心開悟以後,再接續往下修行,叫悟後起修。因為悟前沒有證得真心如來藏,他的智慧沒有發起來,就沒法真正的修什麼,悟後因為證得如來藏,智慧生起來了,就知道自己需要修什麼內容,悟後進了門裏,發現需要修的佛法內容非常非常的多,於是就迫不及待的想把所有時間用在佛法上,不想在世俗裏耗費精力,耽誤時間,有的人就選擇了閉關修行,這時自己修行一般來說不會走錯路了,對於法義有了一定的辨別力,只要用功,道業就能增進。    悟後修什麼法呢?悟後修禪定是一個內容,修四禪八定,讓自己的定力道力更增強,獲得初禪定就能斷煩惱,心得解脫,就有能力過禪宗三關,進入如來家,成為真佛子。悟後的各種觀行,都離不開禪定,否則就不能過三關,不能證得更深的佛法。再一個悟後需要讀佛經,看經典,三藏十二部經需要慢慢通達。因為證得如來藏以後,就能比從前更容易看懂佛經,通過看佛經增長自己的般若智慧,發起後得智。悟後要修到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過禪宗三關,或者入初地,這都是悟後起修的內容。    悟後修的法非常非常的多,禪宗祖師一般都選擇悟後才去閉關,悟前都不去閉關,悟前是到各個道場去尋找善知識來參究,想盡辦法尋求開悟,他們都不選擇閉關,因為不知道佛法的來龍去脈,不懂參禪,閉關沒有用,只能浪費時間。    悟後才選擇閉關,因為獲得了佛法的總相智,有智慧觀察和參究如來藏,修行不會走偏了。在閉關靜修當中,要來觀察如來藏在各種法上的運作,以獲得更深的別相智,也要學習佛經來提高和增進自己的智慧。悟後修行的內容,初關過去了,還有二關,還有禪宗三關,這都是悟後需要靜心修行的,尤其是大乘經典三藏十二部,需要閉關來靜修,需要專門的時間來修行,才能不受世俗法的打擾。    六祖悟了以後,因為他沒有文化,不能修學三藏十二部,他就選擇修禪定了,在獵人隊裏十五年都在修禪定,同時也在定中觀行如來藏與五陰的和合運作,般若智慧越來越深。修了十五年以後,他的禪定修成功了,神通修出來了,這個時候六祖覺得弘法的因緣到了,他才從獵人隊裏出來。    六祖悟後十五年,講了那本壇經,從來沒有說悟後需要保任的事情,因為他打坐不是保任什麼意識心不起念想讓心清淨,恰恰相反,六祖知道真心本來就是清淨的,不用再讓祂清淨,多此一舉。況且真心本來就是那樣子,外力改變不了祂,只能改變妄心。六祖從來也沒有說過打坐入定要保任如來藏這個事情,因為如來藏不需要保任。他開悟證得了如來藏以後,認定如來藏真心就絕不再退轉了,還保任什麼呢?不需要保任。六祖所修的內容就是四禪八定,再觀察如來藏的運作,具足了別相智,然後過禪宗三關,這是六祖修的內容。其他禪宗祖師修的內容各各不同,都有差別,不過大致都是為了獲得更深的智慧。    二十五、悟後修行的次第    開悟以後的修行,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要眼見佛性,證得如幻觀,感覺身心世界都像幻化的一樣,進入十住位;然後繼續往上修行,證得初禪定,斷除貪嗔煩惱,成為三果,再觀行證得陽炎觀,成為十行位菩薩;再參禪過禪宗三關後,觀行證得如夢觀,就有能力入初地,以後次第修行到八地到佛地。這是一種修證的方式途徑。    另一種途徑是,可以不經過眼見佛性的階段,只要九地菩薩之前能夠眼見佛性就行,開悟以後努力觀行修定,淡薄貪嗔癡,成為二果人;再發起初禪,成為三果人,繼而再進行各種次第觀行,分別證得陽炎觀和如夢觀,以後入初地、二地,直至八地九地,最後圓滿成就佛道。    證得如幻觀時,能感受到身心內外都是假相幻化相,非真實有,不再把五陰世間的一切法當作真實,從此貪嗔癡煩惱非常微薄,幾乎沒有,禪定就會生起。明心以後逐漸感受到身心內外都不實如幻化,從此貪嗔癡都非常微薄。再以後禪定會增進,達到初禪時,斷掉貪愛和嗔恚,就是三果人,如果斷得幹淨,就能次第過禪宗三關,通達三乘法,有能力入初地。當然這其中還需要有很多證量,就不一一細說,因為大家現在離到初地還很遠。    如果不明心,直接證二果,貪嗔癡淡薄,不能證得如幻觀,即使修到四果也不能成為七住位,更不能進入十住位。但是大阿羅漢們一旦明心,就不一定是七住位了,也許更高,大乘道的修行會非常快速。有一種戒定直往的初地菩薩,修得神通,可以飛往百佛世界,面見百佛。但是智慧不深,不能為眾生講法,這是只靠禪定神通就能入初地的例證。    二十六、學法修行,不管學什麼程度的法,沒有斷我見的人,要思惟觀行這一切法都是無常變異生滅的,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變現的,都不是我,也不歸我所有。沒有明心見性的人,要思惟觀行,這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執持的,都是如來藏運作出來的,要如何尋覓到如來藏的蹤跡,證知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出生和運行的。明心證悟以後的菩薩,要思惟觀行,如來藏是如何出生這一切法的,如何運行這一切法的,與五蘊都是如何密切配合的,與七識如何和合運作的,讓智慧越來越深廣。    這樣的話,我們無論接觸什麼層次的佛法,都能發起深思,都能得到受益,學法功不唐捐,各種觀行智慧都能出生,並且得到增長,以後才能慢慢做到理事圓融。理,通常指如來藏心體,而如來藏對六塵境界是無知的,祂不是能知六塵的心體,也就不知事。而事本身無根,事的來源是如來藏理體,所以事的根源就是如來藏理體。    明心以後,見得佛性,證得如幻觀,身心世界感覺如幻如化,不實在。觀察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感覺身心世界並不真實,這是實際感覺,不是想象出來的,因此心行改變,對自我和世界的看法改變。對自我身心的改變,是意根認識到佛性真實、自我五陰幻化不實的真理,因此放松對色身的控制,身心松動,就出現輕安愉悅等等殊勝的境界。在此觀行中,由於意識現量證得佛性,現量感覺到佛性的殊勝美妙,意根了知並認可佛性真實,能夠顯現出六塵境界,自我五蘊就是幻化出來的,於是不再束縛五蘊身,色身就此得到某種解脫,出現輕安舒適等等一系列的轉變和變化。意根認可就是現量證,這時貪嗔癡煩惱都輕微,但還沒有斷除,相當於小乘二果的薄貪嗔癡。修學大乘之人,沒有見佛性,沒有證得如幻觀時,不能薄貪嗔癡,就不是二果人;如果覺得自己貪嗔癡輕微,那僅僅是一種感覺而已,不是現量證得二果。    初禪之後,觀行自他的七識心,猶如陽炎一樣,就像沙灘在強烈的太陽光照射下返上來的熱氣形成的虛幻的河水一樣不真實,這是實際觀行親身體驗,不是想象出來的。證得陽炎觀以後,能現量觀察每個人的心識非常的虛假,於是就除去一分對自他的執著和貪愛,識心覺受非常,因為觸動了意根。這個觀行,沒有禪定,也不可能現前實際觀行出來,不能親證。    禪宗過三關之後,能親自觀行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理,就如在夢中一樣,都是那樣的不真實,也能觀行到自己過去世的經曆都像是夢裏的一樣。前世的事情,自己能了解到一些,知道一些自己前世的身份,所做過的事,接觸的人等等。這也是親證的境界,不是想象出來的,不是理解的。所有理解的理和法,都蒼白無力,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要想不僅僅是理解和想象,就要在禪定中觀行實證,除此沒有其他途徑。    二十七、佛法修證的步驟    許多事實擺在面前,如果不進行認真思考,就不會得出一個結論。只有對這些事實生起疑問,反反複複仔細的思考,才能發現事實背後的真理,才能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新的認知,也是智慧的結晶。日常生活中是如此,佛法的修證上也是如此,都必須經過收集證據、發現事實、生起疑情、專心思考各個階段,然後得出結論,就破除無明出生智慧了。    這裏哪一步是最難的?收集事實資料、發現事實、生起疑情,還是專心思考最難?生活中的事實很多,我們往往視而不見、麻木不仁,不會對這些事實起疑,更不會思惟這些事實背後的道理是什麼,於是就不能有所發現,不能顛破從前的錯誤知見,不能增長智慧。不能起疑,就是不覺悟。    二十八、修行的次第    習氣的消除在明心見性修到初地菩薩以後直至八地菩薩為止。先明心見性,後斷除煩惱,再以後才能斷除煩惱習氣,這是修行次第。煩惱以見道的智慧加上禪定才能斷除,沒有智慧沒有禪定不能斷除煩惱,更不能斷除煩惱習氣。    如果把明心見性比喻為開燈的話,這僅僅是打開了一盞小小的燈,還不夠光明,成佛時最後的明心見性,才是最輝煌的,所有的燈都打開了。如果把明心見性比喻為從夢裏清醒過來,那麼剛開始的明心見性還沒有從夢裏徹底清醒過來,是小醒,成佛了才是完全從夢裏醒過來,從此不再做夢了。    二十九、開悟是否還會退轉    關於開悟以後是否能退轉,這裏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開悟是真開悟還是假開悟,是如何開悟的,開悟的過程如何;另一個問題是什麼叫作退轉,退到哪裏去,轉向哪裏了。    第一個問題,開悟這個概念,是開啟自心,悟得真心自性如來藏。開啟自心是非常不容易的,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把五蘊身心當作是實有的我,一直對之執取不斷,非常貪愛和執著。把這樣貪愛執著的心扭轉過來,讓六七識否認五蘊身心,去認一個從來沒有見過面的非常陌生沒有把捉的真心如來藏,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這件事非大丈夫而不能為,需要相當大的善根和福德,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和毅力,去一步步的降伏自心固有的錯誤知見,不斷的否定無始劫以來的認知習氣;需要不斷的與舊有的思想偏見進行搏鬥,直到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五蘊身心,樹立身中有不生滅的真實心如來藏為我的正確觀念,心性得到了調伏,對於真心自性有了柔順忍,才能有因緣找到證得真心如來藏。    在找到證得如來藏之前,需要觀行五蘊身心的虛幻不實性,不斷的否定五蘊身心,不斷的打倒五蘊身心,直到斷除五蘊身心為我的邪見,才能有辦法真正的認得真心自性。也就是說五蘊身心必須倒下死去,才能在死屍當中找到那個活潑潑的自性如來藏。必須有一死,才能證得那一生龍活虎的,不然還把死人當活人,就不可能去認那個真正的大活人。所以在開悟之前必須斷我見,哪管在斷我見之後的一小時一天幾天時間裏找到真心如來藏,也是先斷我見,死去五蘊身心,才證得真正的如來藏真心。沒有這個斷我見的過程,不可能真正明心開悟,那就是假悟,心沒有打開。    另外一個問題是,凡夫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悟過,第一次悟必須有一個很長時間的參究過程,在這過程中七覺分都要發起來,都要具足,八正道也要修完,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都要成就,菩薩六度的條件也要都滿足,心性調柔下來,初步具備了一個大乘菩薩的品質和心地,才能明心開悟,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菩薩。這樣開悟的人才是真悟,不是假悟。真悟的人,經過長期辛辛苦苦參究過程才得到果實的人,會非常珍惜和看重這個得之不易的果實,就不會退轉於真心自性如來藏。    第二個關於退轉的問題,退是從真心如來藏退出去,不認如來藏為真實的不生不滅的真心,而回到從前認五蘊的功能作用為真實為不滅的我的知見上,從真心轉向妄心七識,繼續認妄為真。    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原因是所悟不真,知見不牢固。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經過斷我見的過程,五蘊為我的我見沒有斷除,五蘊沒有死,或者是沒有死透。    另一個原因是沒有長期參究如來藏的過程,對於如來藏沒有一個越來越清晰透徹的認識,沒有忍可於如來藏那種無我的體性,沒有忍可如來藏那種無形無相的默默無聞的運行機制。對於如來藏就像霧裏看花,最多就是一個理解,根本沒有真正的找到和證得如來藏。也根本觀察不到如來藏在五蘊身心上的運作,觀察不到如來藏在五蘊身心運行當中那種清淨性和無我性,以及真實性。    因此對如來藏這種朦朦朧朧的認知,就不實在,震撼不了自己的內心,也就無法寶愛真心自性如來藏,只能再去執取好像真實的五蘊功能作用為我。這就是退轉以及退轉的原因。真正的實實在在的明心開悟,五蘊死透,所悟非常真實,能現前觀察真心的運作,不會再執取五蘊的功能作用。所以任誰勸說和誤導,都不會退轉於如來藏無上菩提。    三十、開悟以後轉依成功的問題    關於開悟和轉依成功的問題,真正徹底轉依如來藏清淨無為性成功的人是佛世尊,其心已經徹底究竟清淨無餘,無明盡,染汙盡。佛世尊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明心開悟以後,不斷的在自他五蘊身心的造作上觀察如來藏在造作世間有為法時的清淨性無我性,六七識就一點點的受到了感染和震撼,一點點的隨學過去,一點點的轉變其染汙性為清淨性,越來越無我。先是斷除了我執,後又斷除了法執,內心越來越空,越來越無為,越來越與如來藏相像,轉依的程度越來越深,直到徹底無我,斷盡無明,轉依才究竟成功。    其餘的菩薩都是從真正開悟明心以後,六七識才開始一點點的轉依如來藏的清淨體性,轉依一部分,染汙性消除一部分,清淨性增加一部分,菩薩的智慧就增長一部分,果位就躍進一個階位,直至成佛。    如果沒有真正開悟,而是解悟和假開悟,只是得知一個密意,知道一個結果,沒有中間實修的過程,那就不能涉及到轉依如來藏的問題,與轉依如來藏不沾邊。因為並沒有證得如來藏,不能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運作,不知道如來藏是如何清淨的,六七識沒有找到榜樣,那就無法隨學,其心就不會變得清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如來藏必像如來藏一樣無我和清淨,在有為當中其心越來越無為。沒有真正證得如來藏,就與五蘊近,與煩惱近,其心就無法清淨,不能變得無為,沒有無為性。    現在佛教裏為什麼流行退轉之說?就是因為很多人沒有真修實證,沒有中間參究的過程,更沒有觀行斷我見的過程,所以都沒有實修實證。再加上大部分人禪定不足,定力不好,也不會觀行思惟,不會參究,所悟不真,只知道個結果,不是打聽來的,就是猜測出來的,都不是真悟,所以就有退轉之說。其實根本沒有修到如來藏這裏,談不到退轉的問題,也談不到轉依如來藏的問題。如果非要說轉依如來藏成功才是開悟,那麼在轉依成功之前最多就是個解悟,不是證悟。    三十一、意識也有無分別智,在證得如來藏時,就具有了觀行無分別性的如來藏的般若智慧,轉識成智以後,就有唯識種智的智慧。    轉識成智,需要明心見性以後,修出初禪定,斷除煩惱,成為三果人,然後過陽炎觀和牢關,再過如夢觀,具有一分唯識種智,就轉識成智了。    證得如來藏以後,定力和慧力要相當好,才能觀察到如來藏在各個方面的運作,甚至還能觀察得非常深細,具有別相智。    三十二、明心開悟的實質內容    (一)開悟是悟本來,本來就是本來面目,就是禪師們常說的主人公,就是自性清淨心。過去禪師們喜歡問來參訪的學人:有主還是無主。意思是你找到主人公,還是沒有找到主人公。那麼我們就知道了,主人公一定是存在的,是實有的,祂不是一個虛構的假名詞,不是空一無所有的概念,祂是有實體的,只是無相。那我們就不用把心放得空空的,以求與本來面目相應,因為覺知心無論怎樣空,都是妄,永遠不能變成真心。    眾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本來面目,祂是什麼樣的,具有什麼體性,只有通過參禪才能清楚,就像六祖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五個何期。這就是找到主人公以後,智慧顯發出來,證得了世出世間的事實真相,證得一個真理。    如果我們修定,讓意識心處於安詳狀態,或者沒有念頭狀態,見個一無所有,或者認為當下虛妄,當下皆空,當下就是,這樣就是悟,那麼六祖說的五個何期自性怎麼解釋呢?怎麼能知道自性產生萬法呢?怎麼能知道自性出生五陰十八界呢?這些悟道內容怎麼與六祖悟的不一樣呢?    維摩詰經中說:菩薩舉足下足皆從道場來,如果悟了自性,就應該懂得這句話的內涵,不懂一定沒有悟。如果悟了自性,禪宗的那些公案應該懂一部分,般若經典也應該看明白一些,這時就應該知道佛在經中都已經把我們的本來面目,明白地告顯示給我們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我們所悟的方向就不對了,應該及時換個方向,重新尋找參禪的目標和下手處。這樣才不會耽誤自己的道業。    (二)明白如來藏某些道理,只是明白了理論,並不代表證得如來藏,不代表明心開悟。開悟是要發現證得如來藏具體在何處運作,如何運作的,能觀察祂的真實存在性,能觀察祂運作的法的不真實性,從而真正懂得了世間的事實真相,內心真正能生起五陰身心虛無不實的感受,對如來藏生起喜樂好奇心。    真正開悟以後對如來藏的描述都有自己獨到之處,非常具體真實,不是對理論的一種空洞的描述。    (三)明心見性,是明了如來藏這個心,證得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見如來藏性,就是見佛性。這是妄心見真心,因為妄心一直有無明,不知道法界的實相是什麼,把五陰世間當作真實,當作我我所,才有我執和法執,證得如來藏這個法界實相以後,才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變現顯現出來的,不是真實的,就會慢慢斷除我執和法執,從而斷盡無始無明以及塵沙惑,成為一切種智。    (四)五八果上圓,不是指到佛地才證得五識,而是說在取得佛的果位時,五識和如來藏才能徹底的轉變,究竟圓滿的轉識成智。所謂的證得五識,就是找到和知道了五識,能現前觀察五識。證得五識和轉變五識,距離相差極大,五識徹底轉變要到佛地,而證得五識凡夫就能證得,不必是聖賢人才能證得五識。住位菩薩就能證得如來藏,轉變習氣要從初地菩薩開始,中間距離很大,需要修行接近一大劫之久。就像我們要找眼鏡,發現了眼鏡,就是找到眼鏡,證得了眼鏡,能拿到手裏,現前觀察它,看著它,這就是親證。    發現以後,能現前觀察,就是證得。而思惟到的,不一定是證得,無法現前觀察,心裏就沒有信心;現前能觀察到的,才是證得,心裏有底氣,信心具足。就像思惟如來藏,理解如來藏,都不是證得如來藏,而親自發現和找到如來藏,才是證得如來藏,因為知道祂在哪裏,能現前觀察祂具體起什麼作用,這是實際證得,不是思惟理解和想象出來的。    只有迷人才開悟,有迷才有悟,七識有迷,無始劫以來因為無明,迷失自心,通過修行,找回自心,從此就覺悟了自我。而如來藏沒有無明,從來不迷,祂不需要開悟;即使是如來藏開悟,如來藏證得了自己的存在,七識還是迷茫不知,還是有無明,七識如果不開悟,仍然是凡夫一個。如來藏從來不是凡夫,也不作聖人,既不迷,也不悟。    (五)三界萬法是有,這種有表面上看是存在的,是有作用的。但實質上,這些有法,就像魔幻師所幻化的一樣,而且還要魔幻師時時刻刻分秒刹那的幻現著。魔幻師一旦停止心念,不再幻化時,一切有頓時消失,蕩然無存。所以一切法都屬於魔幻師所有,一切法都是魔幻師所為,由魔幻師掌握。魔幻師就代表了一切法,而魔幻師本身不是一切法,但有魔幻師就有一切法。既然一切法都是魔幻師所為,那麼在一切法的生滅變異中,就可以找到魔幻師。這個魔幻師是誰呢?如何幻化萬法的?解決這個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能直至解脫,不再有生死苦。    (六)親證的重要性    很多人沒開悟之前,各種想象真如佛性,可是開悟親證以後,卻發現,原來真如佛性是這樣的,從前都是錯會了。從別處聽來學來的,再加上自己意識的思惟加工,與現實的差距可謂不小。想象對的,無始劫以來有幾人?可能一個人也不能有。所以還是老老實實的修定觀行意根親自證明的最靠譜,要想親自證明,就要親自思量考量,不能把意識思惟的結果直接接受下來,當成自己的現量結論,差之毫厘,謬以千裏。這點對於學佛修行,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十四章 如來藏與科學    一、書本放置時間長了為什麼會泛黃    書本泛黃的原因是因為紙張長期與空氣中的離子等顆粒接觸,發生化學反應的結果。空氣中有各種化學物質,虛空中漂浮著各種氣體的原子、分子、離子等等,這些原子分子離子是由四大種子組成的顆粒,四大種子是如來藏輸送出來的,原子離子等顆粒由如來藏出生。書本和氣體顆粒都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執持的,書本泛黃是氣體離子把書本氧化的作用,實質也是共業眾生如來藏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眾生的業力使然。一切法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是如來藏的功用,三界世間一切法,每個角落和邊緣,都有眾生的如來藏共同運作。離開如來藏,世間就一無所有,也沒有三界世間,也沒有大千世界。    正信佛子都應該明了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而已在如來家的佛子,應該時時發現和感知,所接觸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除此無他。空氣當中的原子離子之類的,就是由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生成的,氧原子再作用於書本,起化學反應,書本就泛黃。這些無情物雖然本身沒有單獨如來藏的親自執持,但是也屬於眾生的色塵之一,屬於眾生的十八界之一,因此就有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執持作用;有情眾生的如來藏一直在執持維系著自己的十八界法,包括無情物。無情物的生滅毀壞,都與眾生的如來藏有關,但是無情物本身確實沒有如來藏變現的識心功能作用,不是眾生,不是有情,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執持的無情物,因此沒有五陰活動。    二、各種能量都是物質色法,由誇克、中子、質子、電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等顆粒組成,這些顆粒實際上都是單獨存在而靜止的。而在人類眼裏,尤其是科研人員眼裏是處於運動狀態,而且是按照一定的軌道運動著。為什麼實際上是靜止的物質而表面上看卻是運動的呢?這與四大種子的生滅流注有關系。    四大種子刹那刹那輸送出來,生成了最小的微粒物質,微粒物質又互相組合,形成更大一點的微粒物質,依此類推,就組成了眾生肉眼看得見的物質色法的存在現象。而四大種子生成的微粒,也是刹那生滅的,互相之間刹那組合和分散,就形成了微粒的運動形態。而且是按照一定趨勢的組合分裂,就好像微粒是沿著軌道運行的一樣,由於運行作用就有一定的勢能和能量。    各種物理化學的反應變化,就是物質四大的變化,四大的變化就是如來藏的作用。而如來藏自己不會無事生非,一定是有意根的執取作用;意根的執取,也與六識的分別執著有關,世界一切事物的生住異滅,都是八個識共同所顯現變現出來的。    任何一種能量都是四大微粒生滅變化產生出來的,四大種子組成的微粒,裏面和外邊如果沒有空間,也就談不到有勢能和運行軌道,也談不到有能量的作用了。四大微粒,按照一定的軌道和區域,不斷組合,不斷生滅,這樣就產生了動能,微粒按照一定的軌道運行變化,就是所謂能量的傳播。這種傳播表面上就具有了一定的力度,就是所說的引力和重力之類的力量和能量。    一切物質的運動和變化,實質就是四大種子生滅代謝的作用;物質的運動,也就是生滅代謝的結果,生滅的表面也能表現出一種趨勢和能量。量子物理學中認為,誇克、輕子、玻色子是目前科學已知的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它們組成了質子、中子、原子、分子直到宏觀物質。那這幾種基本粒子,還能再分嗎?分到不可分處又是什麼呢?有質量還是沒有質量?人類的科學到這時就很難觀測和測量了,因為在這個量級上,已經沒有更精密的儀器能夠觀測得了的,人類的肉眼功能也不能更微細,已經到極限了,物質顆粒接近於四大的狀態,肉眼和儀器已經沒有辦法了,只有佛的天眼、法眼和佛眼才能觀察最極精細的物質顆粒。所以佛是無上士,佛法永遠超越於人類的科學,永遠能解決人類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量子力學的理論和廣義相對論本身就有一些無法調和的矛盾,所以又有科學家提出了弦理論。雖然弦理論最開始是要解出強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模式,但是後來的研究則發現了所有的最基本粒子,包含正反誇克,正反電子,正反中微子等等,以及四種基本作用力“粒子”(強、弱作用力粒子,電磁力粒子,以及重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動的能量弦線所構成,而各種粒子彼此之間的差異只是這弦線抖動的方式和形狀的不同而已。    不少科學家認為,弦理論很可能成為終極理論,這個理論還在探索發展中,無法獲得實驗證明的原因之一是,目前尚沒有人對弦理論有足夠的了解而做出正確的預測。另一個原因則是目前的高速粒子加速器還不夠強大,科學家們使用目前的和正在籌備中的新一代的高速粒子加速器,試圖尋找超弦理論裏主要的超對稱性學說所預測的超粒子。    從我們佛學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同樣認為弦理論更接近於真相,因為我們知道一切物質是四大種子在連續的刹那生滅中產生的一種現象,這與弦理論中認為所有粒子都是由一小段不停抖動的能量弦構成很相似,如果弦理論進一步的研究成果出現,可能就會發現,這個能量弦的不停抖動其實就是四大種子刹那生滅所產生的一種現象。    四大種子從如來藏生出,又回到如來藏裏,前一個生滅與後一個生滅極其快速地連續起來,給我們的錯覺就是出現了各種粒子的運動狀態,產生了能量,產生了運動,產生了整個物質世界。四大種子構成的物質的宏觀表現是成住壞空,微觀表現是刹那生滅,宏觀和微觀都是生滅無常,這些都是物質發生改變的秘密。    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其自傳中說過,“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理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曆時得到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中國著名科學家朱清時在其演講《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一文中最後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由此可見,佛法不是一個宗教,它是包羅宇宙森羅萬象的真正的智慧,而我們修證佛法,就是打開自己的心量,最終獲得最大而全部的智慧。    三、問:把酸和堿兩種物質放一起,會發生反應,生成新的物質“鹽“,酸和堿為什麼會自動發生中和反應?    答:物不自物,因心故物。楞嚴經中佛說過,如果認為一切法都是自然性,那就是自然外道;如果認為一切法都是因緣性,那就是因緣外道。一切法的本質都是如來藏性,才符合真理和事實。物理化學反應都是如此,都是如來藏性,酸堿中和反應不會自動自覺出現,都是如來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酸堿化學物質當中的分子、離子等等物質,是由如來藏四大種子組成的,四大種子刹那刹那生滅,形成了分子離子等等的運動,四大微粒的生滅代謝,造成了離子的運動,產生了叫作能量的東西,能量與能量之間,會產生吸引和排斥現象,有吸引和排斥力,就會發生化學和物理反應。    能量是由於四大種子的不斷變化,不斷生滅運動而產生的。一切物質的生滅變化,都是由於四大種子的輸出又回收造成的,物質只要四大種子的數量比例成分發生一點點變化,物質一定會發生變化。四大種子生出來,又回到如來藏中,這個循環過程,就有能量的產生。    而且火大本身就是能量,風大的作用也會產生能量,地大和水大的作用,都能形成能量,所以物質能夠傷害到眾生,有破壞作用,地大有堅硬支撐作用,水大有滋潤潤滑作用,也有承托等等作用。四大組成的原子分子結構不同,物質所具有的能量就不同。化學反應,原子分子運動中各種能量之間的反應,都是四大種子的數量比例在其中發生變化的結果。    四大微粒生滅變化不一樣,原子電子等等的運動就不一樣,形成的能量趨勢也不一樣,或者叫作運動的方向不一樣,那麼兩種物質遇到一起,就會出現兩種情況,或者相互吸引,發生化學反應,或者相互排斥,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物質本性就不變。同類物質裏的電子原子運動的形式方向相同,就沒有引力作用,也就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物質性質的變化是因為四大種子數量比例結構發生變化了,物質就改變了屬性。而酸和堿是兩種不同屬性的物質,其化學分子式不同,物質結構不同,四大種子的形成的微粒的運動方向和形態就不同,物質顆粒運動時,遇到以前,就會產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就會形成一種新的物質“鹽”,這就是化學反應的奧秘。    四、減肥的原理    某人嫌棄自己180斤的體重太胖,通過運動和減少飲食,瘦身到140斤的標准體重,此人減掉的40斤肉哪裏去了?肉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四大種子從哪裏來?是從如來藏裏輸送出來的。如來藏根據眾生的業緣,不斷的輸送四大種子來維持和改變色身,其中四大種子的比例成分和種子數量要不斷的發生改變,與眾生業力和業緣相應。那麼有人通過運動和減少飲食,想要減肥,如來藏配合意根的想法,通過調用和不斷改變四大種子,就會排除多餘的脂肪和水分,身體就瘦下來了。    可見減肥的實質,是如來藏在背後配合五陰、意識和意根所完成的,還有前五識。如果減肥不成功,一是因為眾生的業緣所感,二是手段方法還不適當,因緣不成熟,如來藏暫時滿足不了意根的要求。每個人為了未來世有個勻稱莊嚴的外貌,就要多造善業,不造惡業,尤其是不造殺業,身體就會健康,就不會感得不合心意的外貌。    真實的情況是,色身是刹那刹那生滅變化著的,既然身體是刹那變化的,從四大種子的角度來思惟,種子是刹那生滅的,四大種子隨時隨地在調換,種子能輸出來又能回到如來藏中,這樣身體也就能隨時隨地發生改變。    四大組成的最微小的微粒是什麼?在身體裏是細胞,細胞裏有質子、電子、原子、分子,這些顆粒最後組成了細胞。細胞組成了什麼?細胞不斷的累積組合,最後組成了血肉、筋骨、五髒六腑等等物質器官。物質器官刹那刹那都在發生變化,後一刹那已經不是前一刹那的物質了,所以色身是刹那刹那在不斷生滅變化的。而色身的變化,要依循著自己的業緣,不會違背前世和今世的業種和業緣。所以一個人的高矮胖瘦,美麗醜惡,都由自己的業所決定,由如來藏來實現。另一方面,也與生存的環境和臨時因素有關,比如氣候條件、不適當的飲食等等。    如來藏是如何實現色身改變的呢?如來藏吸收飲食裏的四大營養元素,讓細胞不斷新陳代謝,身體就不斷發生變化了。細胞由水、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礦物質組成。水是由氧原子和氫原子組成的分子結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中子是由誇克組成,誇克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四大種子來自於如來藏。同理,礦物質、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等也是由分子、原子、電子、中子、誇克組成,最終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由如來藏變造。細胞裏各種物質的四大不同,細胞的營養就不同。飲食不同,如來藏吸收的營養不同,細胞的組織結構就不同,新陳代謝就不同,身體的機能就不同,健康程度就不同,高矮胖瘦也就不同。細胞發生變化,肌肉就發生變化,人就有胖瘦;運動消耗能量,排除水分,身體就能改變,或胖或瘦。那麼減掉的四十斤肉哪裏去了?實質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物質色法生滅代謝而已,四大種子刹那生滅而已,如來藏依業緣不斷變造而已,沒有實質的物質色法肌肉之說。    五、物體重力和地球引力是如何產生的    所謂的重力和引力實質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共業眾生的如來藏依據眾生的業力,不斷的輸出四大種子,以維持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維持地球的存在和運行。共業眾生的如來藏也不斷的輸出四大種子以出生和維持各種物質的產生和存在。由於物質色法中四大種子不斷的生滅變異,形成了一種物質生滅的運動趨勢,能使得地球按照一定的軌道運行。地球內部的原子、質子、中子、核子、電子之類的運行也有一定的軌道,這些軌道也是四大微粒生滅變異形成的,是四大生滅的痕跡,這樣地球物質內部的運動也有一定的趨勢,會產生一種能量,於是地球就有了向心力和引力,地球上的物質要受到地球運動產生的向心力的影響,好像就有了重力。    物質在內部四大種子形成的微粒不斷的生滅變異過程中,能產生各種運動的力量和能量。這些運動的力量是四大微粒在相互的作用中,各個方向、各種不同性質的力能形成一個合力方向,這就是事物運動與形成的方向,就是物質運動的趨勢,就是一種能量和慣性作用。四大微粒作用的合力與分力,又會促成其他物質的運行與產生,這就涉及到了物質微粒的裂變。裂變能形成正負,正負和合,又產生聚變,各種層次的正負又雜和,如此聚變與裂變交相混雜,就在能量變化中實現了宇宙的生成。裂變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什麼在裂變呢?又是什麼促成了裂變呢?裂變和聚變都是如來藏依眾生的業力輸出四大種子形成的微粒生滅變化的作用,是如來藏出生物質色法的法則,也是如來藏促使物質滅去變異的法則。    如果只說共業別業創造了世界,這還不夠深細,特別是在當今世界量子物理學、多重空間、弦理論、平行宇宙等理論已如此深入的情況下,我們大乘菩薩盡量要能配合前沿科學,把佛法把宇宙器世間探討得更微細更細致,為眾生解決更多的謎團。宇宙的生成特別複雜,如同我們背後拉著橡皮筋走迷宮,雖然走到繁雜混亂到極致,但我們順著背後的皮筋,感受著它的彈性牽拉,總是可以走出來,這就是對佛法修行的貫通。依止於如來藏,學佛就是提綱挈領,抓住如來藏以及七大種子的綱領,我們就不會被各種複雜的現象所迷惑了。    一切物質的生成和發展都是如來藏所現起的幻相,這些現象就好像大海的潮起潮落、浪生浪滅一樣。海水的起落促使海中的物體被動的在海中飄動,被動的湧向岸邊,實際上物體本身是不動的,是海浪的生滅變動促使了物體按照波浪運動的方向而漂浮。大海相當於如來藏,海浪相當於四大種子,海中物相當於如來藏用四大種子生成的物質,物質本身是不動的,由於四大種子的刹那生滅,而且有一定生滅的方向和趨勢,於是導致了物質的生滅變異有一定的趨勢和軌道。實際來說,物質的運動現象是假相,物質沒有能動性,也不能動,是四大種子刹那生滅導致物質的刹那生滅,其生滅的跡象和趨勢,造成了物質運動以及運動軌道的幻化相,都是不實的,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使然。    宇宙中各個星體的運行規律都不一樣,地球有引力和向心力,在其他星球上就沒有引力和向心力,物質也就沒有重力,到其它星球上就會有失重的現象發生,這實際上也是由眾生的業力所決定和感召的一種宇宙器世間存在的現象,是由眾生的業力所決定的。比如恒星世界有恒星世界的運行規律,行星世界有行星世界的運行規律,地球有地球的運行規律,月球有月球的運行規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生命就要受到相應規律的制約和限制。就像眾生在六道中的生存環境不同,其自由度就不同,不同星體的眾生生存環境不同,其自由度也不同,就是因為所處世界的運行規律和法則的不同。觀察現實生活中,我們能發現任何事物與現象的形成與發展,都是有一定規律的。規律是由業力決定的,宇宙器世間的所有現象和運行規律、物理化學和各種科學的規律,也都符合眾生的業力,與眾生的業力息息相關。    宇宙器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創造出來的,但是如來藏創造一切法,是有其規律的,祂完全依據眾生的業種,不能隨意而造。同樣一個物質,由於眾生福德不同,所顯現出來的品質也不同,這就是業力的作用,也是各自的如來藏的作用。任何事物的運動與形成,都是業力作用的結果。萬事萬物看似雜亂無章,紛繁複雜,不可捉摸,但只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佛法的智慧,僅僅圍繞著如來藏,仔細觀察與思惟,就會發現,一切都是業力作用的結果,都是如來藏執持與變現的結果。當眾生的業改變了,規律就改變,正報的色身和依報的生存環境就改變,改變到徹底究竟,不能再改變時,就是佛的正報和依報,眾生即成佛。佛眼裏的世界和我們眾生眼裏的世界,差別太大了,就是因為福德和業的差別不同所致。    為什麼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種子不斷的生滅變異,就能形成物質色法的運動和能量呢?我們想想打臺球時,球的碰撞,一個球碰撞另一個球,不斷的傳導下去,就是一種運動趨勢,也有一種能量。每個球體就好像是一個種子一樣,球的靜止就相當於種子滅去一樣,在一個球體上施加某種程度的力量,就相當於如來藏輸出種子一樣,然後球體的傳導,就形成了運動趨勢,就是所謂的能量。這也相當於四大種子的生滅,使得物質不斷的生滅變異,這樣就促成了物質色法的表面運動,這種所謂的運動就產生了所謂的能量。為什麼臺球相碰到最後變成了靜止?因為由於眾生業力所致,四大種子生滅的趨勢總要發生變異,趨勢要減弱,減弱到最後就靜止。四大種子就像臺球一樣,不斷生滅又生滅,就形成了一種趨勢,一種能量,而且有一定的運動規律,有一定的運行軌道。這樣就形成了物質色法的運動和能量。    物質之間的能量能相互轉換,比如水能轉換成電能,物質運動能轉換成熱能,說明物質四大組成的微粒,其生滅變異是有能量伴隨著出生的。物質不同,能量的形式不同,各種能量之間能夠互相轉換。物質運動的能量是如何產生的呢?是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形成的微粒生滅變異的結果。水能轉換成電能是因為什麼?是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形成的微粒不斷的生滅變異的結果。動能轉換成熱能又是因為什麼?是如來藏輸出的四大種子形成的微粒不斷的生滅變異的結果。四大種子形成的微粒是一種生滅幻化的假相,這個相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如來藏的實質運作規律,我們可以籍此再向上推導,那就能推導到一切法的源頭了,到最後就能證明整個世界就是一真法界。    六、問:大地裏的種子在陽光雨水具足時自然就發芽了,如來藏是否一定要去變現這些樹木植物?    答:三界唯心,三界裏的一切法都因有如來藏而存在。如果說地裏的種子是自然生長的,無異於自然外道,離開真心而說有物能獨立存在,就是心外求法的外道。如果沒有如來藏,就沒有大地;如果沒有如來藏,就沒有陽光;如果沒有如來藏,就沒有雨水,如果沒有如來藏就沒有物種;如果沒有如來藏就沒有物種的發芽和生長,眾生也就沒有食物可吃。    其實三界這一家子事,不管是宇宙器世間,還是山河大地、動植物,所有的有情無情,都是如來藏變現和執持的,沒有一個物不是如來藏祂老人家操勞出來的。如來藏養了五陰三界這一大家子人,添置了無數的財物,事無巨細,全部包辦,可是從來不喊辛苦,真是神人也!地裏生長植物,大地是管不了的,大地不是有情,沒有心,沒有主動性,它只是出生植物的一個緣而已,因此所有東西都不是大地生的,大地沒有能力出生,它自己還得靠如來藏管理,都不能做主,沒法管理植物的生長。    我們眾生的五陰身都是受如來藏照顧著的,所需要的一切都是第八識如來藏給予的,眾生知恩報恩是非常不容易的。何況無數眾生無明深重,還不知道如來藏的存在,不知道如來藏是幹什麼用的,眾生並不知如來藏的恩德,沒有證得如來藏,看不見祂如何耕耘之故。    有人做一點事就叫苦不迭,要功勞要苦勞,可是如來藏,無始劫以來做了多少事,一句話都沒有說過。光是地水火風這四個原材料的搭配組合,就已經讓人頭暈,無所適從了,可是如來藏給搭配調和得井井有條,井然有序,絲毫不違背因果,誰能做得到?養的七個孩子是那樣的不聽話,成天惹是生非,打打鬧鬧,糾葛不斷,如來藏既要容忍,還得要給祂們喂食喂料,事事照料,多麼不容易,可是如來藏從來就沒有呵責過七識一句,也從來沒有抱怨過。對比之下,就能感覺到如來藏的偉大是沒有任何詞匯能夠形容得了的,我們只有完全的學習效仿祂,才能向祂一樣的自由自在,無有生死,了無掛礙,得大解脫。    七、問:地球、天界、四大海水、七金山以及宇宙星空中的所有星體都在虛空當中存在,是虛空承載和執持了這些星體嗎?虛空能起這些作用嗎?物質色法是有法,所以物質色法能增加和減少,能改變,能毀壞。但虛空能改變能毀壞嗎?虛空有什麼用呢?    答:接觸認知到的一切法,都是相;色聲香味觸法、五陰色身、七識心都是相。物質色法有邊際,虛空沒有邊際,說明虛空不是什麼東西。十方諸佛國土都在虛空當中建立,虛空也不減少。當我們這些眾生都成佛時,都有自己的佛國土,而這些佛國土都在虛空當中建立,虛空也不減少,仍然是無邊無際。乃至於將來所有的細菌螞蟻也成佛時,也各有自己的佛國土,這些佛國土都在虛空當中建立,虛空也沒有改變,不增不減,仍然毫無邊際,不可限量。如果虛空有邊際,就能增加和減少,那也就不叫作虛空了。    宇宙當中星體之間靠著相互的引力和重力以及眾生的業力來存在和運行,不是靠虛空承載。重力引力就是能量,能量有四大種子本身特有的屬性,四大種子形成的微粒,無數個生滅相續形成了微粒虛妄的波動現象,波動就能產生能量。四大種子形成的微粒生滅相續,互相撞擊傳導能量,使得微粒能夠按照一定的軌道而生滅相續運行,也就形成了引力和重力。物質之間就會互相吸引、執持和排斥。    物理作用和化學反應,也是如此道理。都是眾生的所有如來藏共同生成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物體越大,共業的有情越多,參與變現的如來藏越多,其能量越大,生住異滅的周期越長。物體越小,參與變現的共業有情越少,形成和生滅的越快速,能量也越小。宇宙器世間當中某個星體的形成,三界九地當中的某一地的生存環境的形成,都是共業有情的如來藏共同成就的,依著眾生的共業來變造。必須是所有共業眾生的業種都同時成熟時,各自的如來藏才能同時都輸出業種,輸出四大種子,然後所有的如來藏共同用這些四大來變造各種生存環境,互相都是協調一致的,所以共同變現的物質色法是有很多條件制約的。    共業的範圍越小,有情數量越少,各自如來藏共同變現的越快速,其制約的條件越少。因此三千大千世界的變造是極其緩慢的,可能需要幾個大劫,一個星體比如地球的形成需要四分之一大劫,也就是二十小劫。而某個地區的變造其時間就要相對少些,比如某地山脈河流的形成,某個國家的建立等等。範圍再小些,某個小區域的建設,某一處房屋田宅的建設,就比較快速。更小的桌椅板凳的制造,單件衣服的縫制,那就更快速了。因為涉及到的有情數量非常少,參與合作的如來藏少,業種實現的就快。    宇宙器世間各種色法,形成的過程漫長,其毀滅的過程也同樣漫長。娑婆世界星體的毀壞也要四分之一大劫,就是二十小劫的時間,暫住的時間也是二十小劫,徹底毀壞以後的空無時間也是二十小劫。然後再經過一大劫的時間,再從頭開始生住異滅。而涉及到共業比較少的物質的生住異滅,其周期就短,地球上的蒼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其周期就在幾百萬年之間。    八、世間的能量都是如何形成的呢?能量是由生滅的現象所產生的,一生一滅,一生一滅就是動,這個動就是能量,而且四大本身就具有各自的能量,這個動性就是四大種子的生滅性。四大種子總是在生滅變化著,而且生滅變化得非常快,還是沿著一定的軌道來生滅,那就產生了能量,能量就按照這個軌道發射出去,都是由生滅現象所產生的能量。    七識心也是一樣,識種子也是在刹那刹那的生滅,這種生滅現象就有一定的能量,但是這個能量與物質的能量是截然不同的;這個能量指的是一種能力,能夠識別了別的那種力,這是一種力量。能量也是一種力量,包括心的力量,也包括物質的力量,物質的力量就是物質運動的力量。物質運動也就是四大的生滅變化作用,還要加上外力,使得四大的變化沿著一定的軌道,這些東西可能就是現代科學家量子力學研究的方向。這個力是這麼產生的,力的產生是由生滅現象散發來,反映出來的;沒有生滅,就沒有力;有力就代表世間一切法都是生生滅滅的,無窮盡的生滅下去。或者力是在一段時間內,物質的生滅現象所產生的能量。    九、量子力學最根本的理論之一:遠隔很遠距離的物體可以瞬間互相作用。    這是如來藏的作用,一切物理現象、化學現象、數學問題、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等等一切世俗科技現象,都是如來藏的作用,離開如來藏一個現象也不存在,一片空無,連空無也沒有。    如來藏裏沒有距離,多遠的物體都受如來藏調控和左右。如來藏也沒有時間,所以說一個光速,已經是很慢了。物體裏四大種子不斷的刹那生滅,一生一滅的過程,向外傳遞四大微粒,也就是能量。所以物體即使是靜止不動,也有其相應的作用,有磁場效應,有引力作用,物體之間就存在著相吸和相斥的作用。    同樣人體之間也存在著這樣的效應,存在著磁場,有相吸和相斥的現象。兩個人之間,不僅存在著前世的因果因緣關系,肉體的磁場作用也不可忽視。我們經常看到兩個人或者是多個人相處,與某個人接觸,心裏有種反感和堵心的現象;而與另外的某個人接觸,就產生愉悅感,身心舒暢,這不僅是緣分的問題,也與色身的磁場有關。當一個人安靜獨處時,另一個人過來,內心就不安靜了,那個人的磁場把自己的磁場破壞了,兩個磁場起了沖突,當然也有相反的現象存在。    物體之間,存在著共振現象,都是磁場作用,是物體的引力作用,實質都是如來藏的作用。如來藏依據業緣,不斷的執持和改變物體的四大種子,物體上就要不斷的改變四大種子,向外釋放四大微粒,產生磁場效應。也就出現了量子力學、量子糾纏現象,其中四大微粒的運行生滅的速度,就決定了能量散放的速度。這些現象都是如來藏不斷調動、輸出和收回四大種子的結果,當然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作用的結果。    還有風水問題,也是磁場效應的問題,也是如來藏的作用使然。不僅外界宇宙空間山河大地的風水影響一個人的磁場和心境,與色身最近的房間裏的風水,也能影響一個人的色身和心境。所以在不同的環境修定,其身心反應也不同。房間裏物品太多又淩亂,能擾亂磁場,致使身心不安寧,不清靜,修定效果就不好。    磁場信息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能存在一定的時間,才能完全滅除。比如一個人離開房間,房間裏還有這個人散發出去的體溫和氣味,以及我們暫時還認識不到的其他物質能量,有神通的人能感知到,味覺靈敏度高的動物如狗能感覺到,公安局破案靠這樣的信息,蛇也能感覺到一段時間以前有人住此,就會循著氣息的痕跡追到人。人走過的腳印裏,就留著人的氣息,狗就可以一路追蹤。這些氣息都是如來藏執持著,可能要變成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執持。    十、物質色法的虛妄性    眼鏡能輔助眼根見色的原理是,透明的物質能夠傳導色塵,也就是說色塵能夠通過透明的鏡片之類的物質,不被這樣的透明體所遮障。眼睛近視或者是老花眼的人,外色塵進入眼根就有障礙,在後腦勝義根變現的內相分色塵就會與外色塵有差別,影像模糊不清,眼識意識就了別不清。如果帶上近視眼鏡或者是老花鏡,就能輔助眼根傳導外色塵,如來藏就會通過眼鏡鏡片的傳導作用,在勝義根變現出清楚一些的內色塵,眼識意識就能把內色塵了別的清楚一些了。    再比如放大鏡,能把外色塵上的光波光子稍微分散開,這樣色塵就變大了;放大了的光波光子通過眼根的視網膜和傳導神經系統傳導到勝義根,眼識所見就是一個放大了的內色塵——外色塵的影像,這樣眼識就能了別得到,看得清楚。可是放大了的色塵,與沒有進入放大鏡的外色塵是有一定差異的,眼識了別後,就會感覺不真實,影像不夠清晰。那麼通過放大鏡所見的色塵,就是虛幻的,不實的。眼根所見也類似於使用放大鏡和眼鏡的原理,也是不真實的。    外色塵是由四大構成的物質色法,包括色聲香味觸。四大最初先組成極微小的最微小的微粒,比如誇克之類的粒子,粒子又不斷的聚集,形成越來越大的微粒,比如核子、電子、原子、原子核、分子、離子、光子等等,再聚集就形成有形的物質色法。物質色法不斷的生住異滅,因為如來藏要不斷的輸出和收回四大,四大種子要不斷的生滅變異,那麼物質就會不斷的生成和釋放四大微粒。    如果眼根要見色,與物質上釋放出的微粒或者叫作光子的東西相接觸,如來藏攝取這部分光子,這部分光子通過眼球的玻璃體,通過光電效應激發出電子,電子通過神經系統傳導到後腦勝義根,最終成為內色塵——物質的影像,被眼識了別到,就叫作見色,色塵就在心中顯現出來了。這中間經曆了這麼多的轉化和傳遞,已經和真正的外部世界的物質有了一定的差別。即使眼根完全正常,色塵上的微粒光波光子等通過眼根的傳導也會出現一定的變異,不完全是傳導之前的色塵了。    這就像你用眼睛看,和用放大鏡看,用顯微鏡看,看到的世界現象就不能完全一樣。也就像物體在水外和水裏,經過水的折射作用,其所顯現出來的影像,就與水外的物體有所差別,不完全一樣。也就像我們帶有色眼鏡所見的物體與不帶眼鏡時所見的物體有一定的差別,不完全一樣。在眼根出現眚病時所見的色塵與正常眼根所見的色塵有一定的差異,不完全一樣。從這些事例可知,物質色法經過各種傳導器的傳導,就會出現改變和變化,不完全與傳導之前的色法完全一致,其中的改變,是隨著傳導器的不同而不同。    眼鏡是一種能夠傳導色塵四大微粒的透明器具,對光波和光子沒有阻礙作用,可以作為傳導光波光子的傳導器,以輔助眼根的傳導功能,彌補眼根功能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其傳導功能與眼根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並不能完全如實的傳導所有的光波和光子,因此通過眼鏡傳導的光波和光子,到達外眼根和勝義根以後,就與外界沒有經過傳導的光波光子有所不同,那麼眾生所見就與外界實際色塵有差異,並不能完全如實的反映出物質色法的原貌。可見,眾生所能見到的世界是不真實的,是虛幻出來的。而眾生所見不到的外部世界原貌,也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在不斷的出生、執持和改變著,因此也是虛幻不實的。    同理,助聽器也能輔助耳根傳導外聲塵,讓耳識能聽清勝義根內的內聲塵。外聲塵是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其微粒能夠透過不同的物質色法進行傳導,而且聲塵之間沒有障礙,不像色塵那樣互相之間有遮蔽的現象。聲波相對於光波更加微細一些,其障礙比較少,可以穿過牆體、鐵器、木器等等非透明物質,也能穿過透明物質。因此人類就能通過助聽器來傳導聲波,把聲音的微粒傳導到後腦勝義根,形成內聲塵。    當然不管是透明物質還是非透明物質,都不能主動的有任何傳導作用,世間一切的現象都是心識使然,是心識的功能作用,非心的色法沒有什麼作用,其作用也都是如來藏的作用,是如來藏通過各種物質器具傳導色塵和聲塵,以及香塵、味塵和觸塵,任何物質都沒有主動傳導的作用,只是不阻礙如來藏的傳導作用,和出生萬法的作用罷了。因此說,一切的物質色法,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被出生,被變現,被傳導,被整合,被幻化出來的,都是生滅變化不實的,我們都不可以認為是實有而去執著。    十一、地球、天界、四大海水、七金山以及宇宙星空中的所有星體都在虛空當中存在,是虛空承載和執持了這些星體嗎?    物質有增減性,能增加和減少,能改變,能毀壞。物質色法是有法,但是虛空不是物質色法,是物質色法邊際的一種無物質的色,不是四大組成的色,是空大種子形成的色,因此沒有物質那種增減性,沒有變化性。眼識見之,是見個一無所有的空,見不到物質色法,空是可見之法,見個無物的相貌為見空。虛空既然不是物質的,就不能改變,不能增加和減少,也不能毀壞,物質才有這些現象。    虛空沒有邊際,說明虛空不是什麼東西,是沒有什麼東西的東西,才沒有邊際,沒有界限。十方諸佛國土都在虛空當中建立,虛空也不減少。當我們這些眾生都成佛時,都有自己的佛國土,而這些佛國土都在虛空當中建立,虛空也不減少,仍然是無邊無際。乃至於將來所有的細菌螞蟻也都成佛時,十方世界再也沒有眾生時,所有諸佛也都各有自己的佛國土,這些佛國土都在虛空當中建立,虛空也不會改變,仍然不增不減,沒有邊際,不可限量,因為它是空的。    宇宙當中星體之間是依靠著相互的引力和各自的重力以及眾生的業力來存在和運行,不是靠虛空承載的。虛空是一種特殊的色法,都是如來藏的變現和執持作用,是如來藏輸出空大種子產生的現象。    其中星體物質的重力和引力可以說是一種能量,能量有四大種子本身特有的屬性,四大種子形成微粒以後,微粒的無數個生滅相續形成了虛妄的波動現象,波動就有力量,就有能量。四大種子形成的微粒生滅相續,互相撞擊傳導能量,使得微粒能夠按照一定的軌道而生滅相續運行,也就形成了引力和重力,物質之間就會互相吸引、執持和排斥。    十二、波粒二象性    四大微粒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波動性,說明粒子態極其微細,肉眼不可見,因為微細,才呈現波的狀態,也說明四大微粒非常多。動,是四大種子的不斷生滅,導致了粒子有規律的波動狀態。說是混亂,其實都是有規律可循,粒子是有軌道生滅的,呈現運動狀態。之所以粒子能運動,裏面有空大種子形成的空間和空隙,那麼所有物質都是由五大種子構成。    不過科學家發現的物質沒有實質的物質,都是波動的形態,這是符合佛法的。色法由四大組成,四大微粒不斷的生滅變化,如果有透視眼,看到的就是微粒波動的各種不同現象,一堆粒子的動態,沒有實質的物質色法,這就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是如來藏性。科學家觀測到的接近於事實了。我們學佛者只是信佛說,觀察不到事實,不知其所以然。    光和光速是兩個概念,光是物質色法,光速是心不相應行法,不屬於心所有。量子力學裏面有我們佛法所需的重要證據,裏面涉及到如來藏出生的四大種子運行方面的秘密,這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和觀行如來藏對萬法的出生和執持作用,也能了解到如來藏在宇宙器世間運行當中所起的作用。    能量也是四大微粒,屬於物質色法,是四大微粒運動的趨勢所形成的,有時單獨存在,有時依物質存在。物質分到最後微塵的時候,是極其微細的物質色法,叫作能量也可以。依義不依語,只要是正確的意思,表達有誤都沒關系。    時間是心不相應行法,並不是真正存在的東西,依物質色法而有,比如依太陽的轉動,依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才能有時間的顯示,所以時間不能劃分為暗物質裏,它不是物質,也不是心法。    物質世界也來自於三個能變識,如果科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等等都知道是有第八識創造和維護一切物質色法,也知道有第七識意根在推動第八識的創造和變革那就好了。創造物質的想法來自於第六識,第六識的想法傳遞給意根,那麼意根做決定,做決定之後,第八識配合,三能變識和合,創造了物質世界。    世俗裏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只要能信受如來藏,再證得如來藏,那個智慧就了不得。可是他們缺少善根和大乘法的福德,心不皈依佛門,不皈依三寶,對不生不滅之理就接觸不到,掌握不了。    像這些內容都屬於道種智方面的,很深細,娑婆世界的佛經裏沒有。佛不講太具體和深細的唯識種智內容,只講個大框,讓眾生能修到地前菩薩的層次就可以了。深細而具體內容專門給地上菩薩講,跟在佛身邊才能學到。    我們現在應該明白了,佛說自己已經講出來的法如手指甲裏的土,沒有講的法,就像大地上的土那麼多,道種智的內容該有多麼深、廣和細,包括了方方面面,世間各個領域。                    第三十五章 如來藏雜談    一、如來藏裏的信息是共享的    如來藏都在互聯網裏,隨時隨地往外發布自己五陰的信息,一點也不保密。然後如來藏從另一個如來藏獲取的信息,讓意根知道了,意根就了別到那個五陰的信息,這就是眾生之間的感應和互通的關系,也叫作如來藏信息共享。如來藏能隨時隨地攝取五陰身外界的一切信息,意根也能隨時隨地緣到六塵境界,對自己有用的,重大的信息,就要警覺意識知道,不重要的信息,意根自己就處理了,或者是不理,或者是存在如來藏裏。    如果眾生六識之間能夠共享信息,沒有隱藏,都是透明的,沒有陰暗角落,就沒有殺盜淫妄,那世界該有多好,活著該有多輕松愉悅。諸佛之間的心都是透明的,沒有遮掩的,有神通的菩薩之間,心也是透明的,沒有遮掩,這樣的生命質量才是最高的。    二、諸法實相,是說在諸法生生滅滅當中,有個真實而永遠不生滅的實相心存在。因為有這個不生滅的實相心存在,才值得我們無量劫去努力追求,堅定不悔地奔向佛道,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和困苦,直至圓滿成就佛道。如果沒有這個實相心存在,那麼一切的努力都將化為泡影,因為眾生死亡後,就會一了百了,所修一切都會化為烏有。既然如此,我們學佛就沒有用處,修那些善法也沒有用處,因為善惡業都不能存種子,後世都將沒有果報。    正因為有這個實相心存在,我們所修行的一切善法種子才能夠得以收存,下一世以這個善業為基礎,又能接續往上進修,那麼學佛修行就功不唐捐。因為每個人實相心裏所存的福德種子和業種千差萬別,那麼修行到成佛的時間,長短就不一,所受的業果報就不相同,因此離開實相心而修行,就猶如水中撈月。    阿羅漢們修行雖然證得五陰我空,沒有證得如來藏實相心,但是都信佛語,首先都知道有個不空的所知依實相心存在,他們才能斷我見,斷我執,然後才敢滅掉自己,入無餘涅槃。因為他們知道滅掉自己以後,還有個不滅的存在,不是斷滅空。小乘是先知法住,後證果位和涅槃。知法住就是知道有真實的實體法存在,所以他們證果後,沒有一個會謗大乘如來藏的,知道大乘如來藏的重要性。    這個實相心是如此的重要,沒有祂就沒有一切,了解和證知如來藏,就能破除無明,消除業障,了知越多,破除的無明越多,無明破盡,生死了然不相幹,那就再也不用懼怕生死。其實菩薩們在證得真如時,就知道生死是一種假相,能了生死而不了,在一次次的生死當中,自由穿梭往來,度盡苦難眾生,魔王一點辦法也沒有。    三、胡來胡顯,漢來漢現。如來藏就像一面鏡子,誰來照誰,一切法猶如鏡中像,都是由如來藏如鏡現像般地所顯現出來的。大地山河猶如鏡中像,色聲香味觸法猶如鏡中像,鏡外無物,心外無有一法。但是眾生心不同,所現像也不同,因此一個像現出來,各人的心不同,就會生出不同的觀點、意見和看法,互相爭執,互相紛爭,世界就不太平。    昔有三人去印度朝拜觀音菩薩,進入石洞中,三人面對同一觀音菩薩像,由於修行道行不同,所見的像就有差別,一個人見的是觀音菩薩的出家像,一個人見的是在家像,一個人見的是觀音菩薩帶帽像,且所見的身色也大不同。外相分都是相同的,各人看到的內相分卻有差異,那就說明各人心的境界不同。    同樣是一條河,人看是河水,天人看是琉璃,餓鬼看就是火焰,福德不同,所現的像就不同。可見像是唯識所變,八個識和合變出來的。眾生修心,心變清淨了,娑婆世界的土地就會變成黃金地,與極樂世界不差分毫。是心作佛,是心作餓鬼,心完美清淨了,還用求生西方,又求生東方的嗎?迷人修相,不修心,修得百劫不見相好。    四、有人說自性本來就有,不用找,眾生本來就是一尊佛,還用找什麼求什麼,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妙用,因此不用找自性。如果不用明心見性,不用找到如來藏,如來藏本來就沒有失去過,所有眾生本來就是佛,這個論調完全背離修學佛法的宗旨。    如來藏就是眾生本有的摩尼寶珠,是眾生最寶貴的資財,雖然是本有,如果不找出來,仍然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就比如你家裏的金銀財寶,本來屬於你所有,但是放在哪裏不知道了,而你說不用找,我本來就有那麼多錢財,我是個大富人,任我的財產埋藏在哪裏都無所謂。那麼你沒有找到財寶,怎麼能享用福德呢?那就與貧人一樣靠打工生活,或者沿街乞討過活,找不到金銀財寶,你就不是富貴人,只是名義上的假富人。    同理,不找到如來藏,不明了祂,我們仍然不能真正地依止於祂,不能真正地皈依於祂,也不能了知祂更多的功能體性獲得大智慧,也不能修學如來藏裏所含藏的種子,那麼無明縛不能去除,生死也不能了。如來藏的無量功德不挖掘出來,我們就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只是名義上的佛,不是真佛,沒有佛的德能。    如果說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妙用,我們不用刻意去做什麼,不用刻意去斷除什麼,那麼下地獄受苦報也是如來藏的妙用,眾生為什麼不願意在地獄裏好好地享受這個妙用?殺人放火也是如來藏的妙用,為什麼眾生都不願意這樣做?造惡業也是如來藏的妙用,佛為什麼給我們制定戒律,禁止造惡業?    即使不學佛的眾生,也都有如來藏的妙用,三惡道眾生也都有如來藏的妙用,都可以認可這個妙用,那麼我們何苦來學佛修行呢?愚癡也是如來藏的妙用,也是佛性的顯現,佛性也並沒有失去,那我們是否願意永遠愚癡著,永遠享受著佛性的這種妙用?如果不用斷除愚癡,我們就會永處黑暗,苦患無窮。眾生學佛,不明佛經的義理,胡亂任意地思惟想象佛法,以為究竟,自誤然後再去誤人,甚可哀憐。    五、戒本無戒,意思是說戒法是因緣所生的法,本來沒有,因為娑婆世界眾生的身口意不清淨,心地染汙,佛陀才制定了戒法用以約束弟子們的身口意行。如果沒有五陰身,就不會用戒法來約束了,如果五陰修行以後達到清淨無為了,也不用戒法來約束。另一方面來說,本心如來藏沒有色身,沒有身口意行,沒有染汙,根本也用不著戒法來約束,祂不受戒,不守戒,更不犯戒,是五陰色身需要受戒、守戒,有時要犯戒,所以說戒本無戒,戒是後天形成的,有生有滅的法,就是虛妄的法。 六、六根互通的原理    比如大家在看手機屏幕上的字體,同時心裏能夠知道是什麼內涵,而手能夠觸動屏幕翻頁,知道看到哪裏應該翻動屏幕了,然後心裏又有想法,忍不住就會打字提問。明明是只有眼睛在看字體,其它幾根卻能互相配合,搞出一系列的活動。這說明一根動,六根都能動。    為什麼六根都能動呢?其背後肯定有一個共同的東西,把六根統攝在一起,雖然是各個不同的六根,實質還是一,沒有什麼不同。因此,修到一定程度,六根是能夠互通互用的,沒有區別和障礙。    世尊在楞嚴經第五卷中說:(六根)在畢竟同中,生畢竟異。意思是說,六根之體本來是一個,沒有什麼不同,可是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不守自性,欲向外求,故在一根之中,生出各個不同的六根。如果通過修行把六根都解開消去,那麼最後一根也沒有,全部是真如自性,別無少法,這樣眾生就住於本來之中,回歸自性,不再流轉。    七、只有如來藏能產生一切法,因為如來藏有一切法的種子,種子是能生義。第七識是產生六識的一個緣,一切法都是如來藏依第七識的無明和願力產生出來的,沒有第七識,如來藏自己什麼法也不能產生。如來藏產生前六識必須通過第七識,第七識是無始劫以來就存在的,無餘涅槃時才會滅去。    八、涅槃不系縛任何一法,因為涅槃心沒有主宰性,祂不攀緣一法,也不束縛一法。祂是一種隨緣性的心,萬法有因緣出生,祂就生萬法,緣不具足時,祂就不生萬法。所謂的緣就是業種以及業種現行的條件,比如家具的制成要有人工、木板、膠、油漆、鐵釘以及工具等等,但是家具肯定不是這些因緣生出來的,而是如來藏藉這些因緣輸出四大種子出生的,家具的最根本最基本是由四大種子構成的,只有如來藏有四大種子,能給予四大種子。萬法的好壞,要看是善業種還是惡業種,如來藏不強行地變生什麼,也不主宰生什麼和不生什麼,一切都看五陰造業的種子和緣,祂很會了別業種,從來沒有錯亂過。如來藏一點也不糊塗,祂沒有無明,完全按照特有的規律而運行。    九、執著佛法到底好不好    關於執著,對於自我五陰的執著,四果羅漢以前都有;對於佛法的執著,沒有修到大乘無學位的菩薩都有,滅了法執就成佛,八地菩薩修行達到無心無為,在佛法修證上還有很多法要修行,也沒有斷盡法執。    佛法是靈丹妙藥,是眾生脫離苦海的指路明燈,是摩尼珠,是大寶聚,是生死海中的航船,是救命稻草,凡是好言都可以用在佛法上。各個佛經裏已經說得很多很好很清楚了,也有極多的譬喻。佛法就是渡河的船,到岸才能棄船,眾生在生死海中漂泊,如果不緊緊抓著船,掉到海中就會被淹死。沒有得道的凡夫眾生更應該抓著佛法,救自己的性命,以期離苦得樂。    凡夫人極大多數是不執著佛法的,執著佛法的人太少了,如果能執著佛法,就不會再執著自我、執著世俗法,造成生死輪回不斷。執著佛法是好現象,都學通達了,貫通了,再把法執斷盡,就能登上彼岸。如果還屬於生死凡夫階段,就不執著佛法,那肯定是要執著世俗法的,在佛法的修行上就要懈怠。一個身體懈怠心也懈怠的人,肯定不執著佛法,修與不修無所謂,修什麼也無所謂,怎樣修也無所謂,毫無疑問是這樣。最初學佛修行,能執著佛法還是有很多益處的,貪佛法也是善貪,對自己只有益處、沒有壞處。這樣能把對自我對世俗的執著轉移到佛法中來,把貪五陰自我貪世俗五欲六塵轉過來,執著佛法貪佛法,心地就能得解脫,等到佛法通達了貫通了,再一步步去掉對佛法的貪和執著,然後才能成就佛道。    十、第八識是否屬於識蘊    識蘊,主要指五蘊中的六識的蘊集作用和第七識的蘊集作用,都是生滅性的。因為蘊就是生滅性的造作,識蘊就是生滅無常無我的,空的。    第八識能蘊集業種,但是這種蘊集作用就像機械化的一樣,是無心的,是法爾如是的作用,是法界的自動規則,沒有人為的造作和安排,沒有心行。所以第八識的蘊集作用不是生滅性的,不能歸於五蘊的生滅的蘊集作用裏。    十一、佛為地上菩薩講甚深的種子功能,也就是道種智,不特意為沒有明心的凡夫眾生講甚深的道種智,也不會為聲聞緣覺們講甚深的道種智。所以佛說:“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這個凡,就是凡夫,愚就是二乘人,他們愚於大乘的實相法,沒有般若智,更沒有地上菩薩的道種智,因此甚深的如來藏法,佛不是為阿羅漢、辟支佛們來開演的,更不為凡夫而開演。    十二、四大禪病:止,作,任,滅。止:如來藏這個禪,不是把妄念止下來就有,不止就沒有的,如來藏是本來就存在的,不管你心止與不止。    作:如來藏這個禪,不是通過修行而修出來的,而是本來就有的,不管你意識心如何折騰,如來藏天然就存在。    任:如來藏不是你把意識任心隨意,隨緣自在,不修福德禪定六度,就能找得到,尋覓得到的;如來藏雖然不是修出來,但是不修也是不能證得的。    滅:如來藏本來就存在,時刻在顯現,時刻在起利用,不是你把意識心止滅、滅掉,如來藏才能顯現和出現的。    十三、一切法都是真妄和合而生,真就是真心,妄就是妄心七轉識。五陰世間裏一切活動都是八個識共同和合運作的結果,菩薩的生活起居、學佛修行以及弘法利生,都離不開真,也離不開妄,眾生永遠都依賴於真和妄才能得以生存。有真,才能變現出妄,所以真很重要;如果沒有妄,只有真,眾生就不能存在,一切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妄也很重要。    七識心雖然是生滅變異的,但是也不能滅除,既然不能滅除,就要加以改造,改造好了,就成佛。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修七識妄心,破盡七識所有的無明,轉化七識的所有染汙,七個識由無明的識性轉化成智慧性,轉識成智以後,修行就圓滿結束。所以修行的目的不是要滅掉七識,而是要轉變七識,也不是要滅掉一切境界,而是要轉變一切境界。三界世間一切的虛妄法都要轉變成清淨、純淨無雜染的,那就是佛的境界了。    十四、日用而不知,本心時刻刹那都在生起利用,只是眾生由於無明不能了知,更不知祂是如何起用的。本心時時在用,祂自己知道如何去運作,如何去出生萬法,祂會按照祂自己的運行規律去起相應的利用,不用我們去用祂去操縱祂。事實上我們也操縱不了,祂的運行規則裏我們完全插不上手。但是在凡夫階段,我們的本心現在都是在幫助我們造作染汙的業行,造作很低俗的事業,造惡業的時候多,而祂自己卻從來不抱怨這些。    相反佛的本心用的就很圓滿,達到了極致。七識心越清淨,本心用的就越好,越有智慧,用的越好;七識心越染汙,本心用的就越不好。這個本心既然時時都在用,那我們就應該想辦法找到祂,了知祂到底是如何用的,如何能用得更好,更完美,更究竟,如何能達到像諸佛世尊那樣的用,這就是我們無量劫所追求的目標。    十五、每個有情眾生都有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且本來就大放光明,時時都在起利用,維持和顯現著萬法,這樣眾生才能有正常的生命活動。不管眾生執著不執著,不管眾生有妄想無妄想,顛倒與不顛倒,本來面目都在清淨地顯現和作用著,根本不用把煩惱、妄想、顛倒都消盡才能證得祂。菩薩都是在煩惱當中覓得菩提,因為煩惱就是菩提顯現出來的,有煩惱肯定有菩提,那就能在煩惱出現處找到菩提。    煩惱滅盡了就是阿羅漢,妄想顛倒滅盡了就是佛世尊。這都是修行證得菩提以後的結果和果報,六道生死業障的凡夫,在他們身上,同樣有本來面目,照天照地,洞徹無礙,因此凡夫在煩惱當中證得本來面目,就不是凡夫了,以後才能慢慢斷除煩惱,斷除所有執著,去除顛倒妄想和染汙,究竟成佛。    世尊剛一成道時就說: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煩惱妄想,不能證得。世尊的意思是說,眾生本來就有本來面目,只是不能證得而已。而要證得,也非必把煩惱妄想顛倒都滅盡。    佛說,菩薩不離煩惱而證菩提。就是說菩薩們是在煩惱當中找到菩提心,找到菩提心之後,煩惱就會漸漸脫落,最後煩惱消失滅亡,習氣也滅盡,無明也能斷盡。沒有證得菩提本來面目之前,不可能滅盡煩惱習氣和顛倒妄想。    十六、如來藏不是相對待法,祂不與萬法為侶,不與一切法相對。因為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滅,如來藏不滅。沒有一切法存在的時候,如來藏照樣能夠存在,祂不依賴任何緣而有,不屬於三界法,獨尊於三界。三界裏的法,都不能與如來藏相比對,所以如來藏當然是無對待法。而如來藏這個真,是絕對待的真,三界世間法當中沒有一法與祂相對比、相比較,而三界外又無法,更沒有與祂相對待的。    因此如來藏就是沒有相對的絕對的真實法。世俗法當中的真是與假相對待的,相對待的真也是假的真,是有生滅的法,如來藏不是這樣。如果認為如來藏不是真實的有,是假有,是因緣生的有,那麼這個知見會讓自己永處黑暗的深坑,不得出離。    我們學佛的目標是要找到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實我,破除五陰為我的邪見,進而讓五陰假我依止於真我如來藏,從而破除一切的無明,成就佛道。如果不開悟,不找到如來藏真我,就不能破除無明,更不能破盡無明,也就不能成佛了。我們仍然要處於無明當中,生死不斷,苦惱不斷。開悟找到如來藏,般若智慧就會生起來,有了智慧,就能解脫,就能成佛。    十七、如來藏沒有來去,沒有生滅,沒有增減,沒有垢淨,但是祂所產生的法有生滅,有來去,有變化,有增減,有垢淨。只有這一個心體沒有生滅,其餘都是生滅幻化的,包括應身佛、化身佛能出生,也能滅去,所有大菩薩的色身也能出生和滅去。所以佛和菩薩們到這個世間來,本身就是不生滅的如來藏和生滅的五蘊的組合體,佛菩薩就是在世間的生滅法中來來去去。因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生滅的,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就要接觸這些生滅法,利用這些生滅法來廣度眾生。    如果沒有這些生滅法,佛菩薩只剩下如來藏,那就無所作為了。單獨一個如來藏的存在,就是阿羅漢的無餘涅槃境界。佛經常告誡菩薩們不要取這樣的涅槃,取了這樣的涅槃,就不能成佛。佛自己永遠也不取這樣的涅槃,佛地的涅槃是無住處涅槃,心不住一法,也不住在涅槃裏,而處處現身,隨緣現出無量無邊之多的色身五蘊,度化諸眾生。而現出的色身五蘊就是有生有滅的,隨時可以滅掉,滅掉以後,還會現出無數的五蘊身在十方世界利樂有情。    十八、佛法中的平等,是指每個生命體的如來藏真如心的體性是平等的,每個眾生的真如如來藏體性都相同,沒有差別,沒有高低、大小、勝劣、強弱等等,與十方諸佛的真如心也是平等無差別的,體性清淨,自體不汙,不染六塵,能夠平等地顯現一切法,不分善惡是非好醜男女等相。真如體性雖然平等,但不妨所變現出的相的不平等,因為眾生的業緣不同,業種不同,相就有不同;如果相上也要平等,那就是不平等的,違犯了因果律。平等心的真如心體依緣顯現出不平等的幻相,這才是平等又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平等一如。一切不平等的相都是平等的真如理體,平等無差別,一體無二。    十九、即見處便有不見;居見聞之境而見聞不到;居思議之地而思議不及。此三句話都是說如來藏離見聞覺知性,我們六識的見聞覺知也不觸及如來藏,正符合心經中所講的如來藏的空性體性。    第一句即見處便有不見。在我們眼根觸色塵之處,眼識看到色塵的時候,就有個不見色塵的如來藏存在著,我們眼睛既見不到如來藏,如來藏無眼也不見色。    第二句居見聞之境而見聞不到。在我們見色聞聲六識分別六塵境界時,有個如來藏,我們見聞不到,分別不到,因為如來藏沒有六塵相,眼識就看不見色,耳識就聽不見聲,六識就不知六塵。    第三句居思議之地而思議不及。當我們思考、回憶、想象各種境界法塵時,有個如來藏,是我們六識思議想象不到的,因為如來藏是不可思議的,不能用情思意解的方式去猜測和想象祂,要如理如法地參究,依一定的軌則,去細心地尋覓,才能證得如來藏。    二十、楞嚴經中有一句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意思是眾生都有見聞覺知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知性,當作真實,樹立知六塵境界的知性為真,為常住不滅的我,能去到未來世,那麼這種見解就是邪見,是無明的根本,那樣就會流轉於六道生死輪回中,不得解脫。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如果我們通過觀行,了知到這些見聞覺知性,都是生滅變異的妄心,不能常住,不能永遠存在,也不是真實的我,心中就再也不認見聞覺知性為我了。這樣的知見確立起來以後,就斷了我見,將來就能斷我執,證得無餘涅槃。如果能在見聞覺知上,證得那個沒有見聞覺知性的自性清淨心,就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再確切地解釋這句話,知見無見的意思就是說,在六識的各種知見上,同時有一個沒有任何知見的本心如來藏,祂在背後一直在運作著;斯即涅槃,祂就是涅槃境界裏的不生滅的本心如來藏,也就是涅槃心。    二十一、時間不是四大組成的實法,是與心不相應的行法,不是由如來藏直接出生的,是如來藏出生物質色法以後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不是外塵,如來藏不能緣。只有把眼識意識生出來以後,才能依物質色法判斷和了別時間。沒有眼識意識時,比如睡覺時,意根也能判斷時間,也是依如來藏出生的物質色法來了別判斷。所以沒有單獨的時間這個法,也不屬於外相分和內相分。意根也能了別不屬於外相分和內相分的心不相應行法。    二十二、語言只是一個指頭,不是如來藏本體,無論怎樣說,說的本身不是如來藏,而是指頭,語言可以指向如來藏,他人順指就可以證得如來藏。我們面對著一幅畫,語言可以隨意表達,只是表達出來的都不是那幅畫,但是他人可以根據語言描述,理解那幅畫,認識那幅畫,想象那副畫。    所以說,他人證得如來藏用語言描述出來以後,自己可以理解,但不代表是自己證得的。只有自己親自現前觀察到了,不管能不能用語言描述,都是現量觀察如來藏,都屬於證悟了如來藏。所以語言雖然虛幻,可是有用,這是見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乃至於一切妄法,都是一種道具,都有用處。各種名相,都是指月之指,都是道具,都是通向如來藏的地圖,也都有用。只是不要把地圖畫錯了,把指頭指錯了方向。    二十三、涅槃是否是生滅法    涅槃的狀態是如來藏幻化的,不是實有的,是通過修行得到的,不修行就沒有涅槃狀態,之後還要從涅槃狀態出來。涅槃狀態是會消失和改變的,這說明這種涅槃是有生有滅的,因此說涅槃也不真實,只有如來藏本體才是真實不虛的。如來藏顯示出來的寂靜的涅槃性是真實的,但也是相對的真實,依如來藏本體才能存在。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都是先無後有,後天生出來的,因此是虛幻的現象,是生滅的現象。除了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永遠不會消失,但是有生,也是依無垢識本體才能顯現出來,因此不是實有法;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都不能長久不滅,也是生滅變異法。只有如來藏顯示的涅槃德是真實的,不變異的,不生不滅的。    把一個定義定錯了,不至於影響證果,定義正確,也不一定能證果。證果與否,實修與否不在於概念的定義。四果阿羅漢還有不會講法的,凡夫也有講四果阿羅漢修證境界的,修行不在於如何講法,而在於實證和心行。    二十四、眾生能否度盡    一個如來藏對應一個眾生,所以如來藏也叫作眾生界。心經中說如來藏不生不滅,眾生界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就是不變異,不生不滅就是永遠不滅,所以如來藏的數量永遠是固定的不變的,而且是無窮無盡之多。因為眾生太多,如來藏太多,無法數得清楚,所以才說是無量數。    這麼多數量的如來藏對應這麼多的眾生,眾生是否能被度盡?只要眾生界不再增加,佛菩薩越來越多,眾生早晚都被度盡,再多也有度盡那一天,只是時間不定,無限長遠,不可說不可說的無限長。眾生都成佛時,沒有可度的眾生,諸佛住世也就沒有什麼必要,沒有意義了,應該都會涅槃去了,諸佛們沒有必要無事找事,十方世界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最後成佛的那些眾生,修行非常省力,一尊佛護持著一個眾生,修行就像做火箭似的。最後一批眾生沒有機會造惡業,無明業種消除非常快,不用度眾生就能成佛,因為沒有無明時就成佛了。    二十五、問: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是不是說對如來藏法證悟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別?也就是對空性的證悟程度不同?    答:聖賢人包括聲聞阿羅漢和緣覺辟支佛,還有菩薩和佛,叫作四聖,其中小乘初果二果是賢人,明心以後至初地菩薩之前是賢人。前兩種聲聞和緣覺人是小乘根器,不走大乘成佛之路,不參究大乘如來藏法,也沒有證悟如來藏,只有大乘菩薩才能參究如來藏證悟如來藏,這是大乘菩薩與小乘聲聞緣覺的區別。    佛所證得的無為法,是最究竟徹底的,不但我空,法也空,我執法執全部斷盡,心中空空如也,連如來藏法也空也不執。證得大乘如來藏的菩薩是證得了如來藏這種出世間無為法,以後七識心也會越來越無為,像如來藏一樣在有為法的造作中心行卻是無為的,既有為又無為;而小乘聲聞人是證得了五陰無我的我空,這是小乘的無為法;緣覺證得了十二因緣的緣起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所以是空,這也是一種無為法。之後聲聞緣覺的心就要無所造作,七識也要無為,這種無為性與如來藏有所不同,如來藏是在一切有為法的造作心行是無為的,是不廢有為的無為,而聲聞緣覺是要廢棄有為的那種無為,連成佛度眾生這樣最有意義的大事都不為,佛說為焦芽敗種的無為。    聲聞和緣覺證得的無為法是一種假相,是依真正無為的如來藏才有的,既不究竟也不真實,還把法相當作真實有的,把三界和六道當作真實有的法,把苦受當作真實有的。不知道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實質是沒有的,都是如來藏性,所以他們證得無為法的層次很低。菩薩雖然證得了如來藏無為法,層次比聲聞緣覺要高,但是由於修為程度不夠,沒有完全依止於如來藏,心行還不是完全的空和無為,也是不究竟的,只有佛才是究竟的徹底的無為。    有人說聲聞緣覺也證得了如來藏,如果是這樣,那麼聲聞緣覺也是菩薩,與菩薩沒有區別,發心應該一樣,願力應該一樣,都應該繼續深入修行如來藏法,走菩薩之道,自利利人。可是他們的行為卻與菩薩道相違背,慈悲心沒有發出來,害怕三界苦,害怕自己輪回,不肯繼續修行,不肯救度眾生,選擇了入涅槃,完全不是菩薩心行。    如果聲聞緣覺也證得了如來藏,那他們就應該知道如來藏在五陰身上是如何運作的,是如何出生五陰身執持五陰身的,就不應該害怕有為法和三界苦而選擇入涅槃,可他們對如來藏法完全無知,不知道五陰苦也是幻化的,不用害怕躲避。證悟如來藏應該能現前觀察如來藏,如果只是聽到如來藏的名字就相信有如來藏,那離證悟還有十萬八千裏。所以聲聞緣覺絕對沒有證悟如來藏這種無為法,而是證得小乘五陰無我和十二因緣這種無為法。由於證得無為法的不同,聖賢們才有大小高低不同的差別,菩薩們也因為證得如來藏的程度不同,而有智慧和果位上的差別。    外道也有無為法,修到四禪定的時候,就是不動無為,身心都不動,沒有呼吸,沒有脈搏,沒有心跳,沒有分別,沒有心念;修到無想定,意識滅了,心更無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意識滅去受和想兩個心所法,叫作想受滅無為。不做不行不動,就是生滅法的無為。    二十六、心不住法,明心見性,定慧一體,無有頓漸。    心不住法,一個是覺知的妄心不再把五陰十八界當作真實的我,不再把意識心的各種變相當作真實的我,在五陰的運行當中就能排除妄法,找到真實的如來藏,從而明心見性。另一個是,找到如來藏以後,發現祂根本不住在任何一法上,祂不知六塵境界,不知好惡、是非、長短,不識別任何境界相,包括定境法塵,祂總是如如自在,不動心念。    定慧一體,如來藏即在定,也在慧。定,是心永遠不散亂、不攀緣、不動轉、不動搖,祂對六塵不分別,不起心念,沒有貪嗔癡。慧,祂沒有無明,不愚癡,不愚於萬法,含萬法種,變萬法,顯現萬法。而變萬法、顯現萬法,是要有極大智慧的,我們覺知心七個識的智慧望塵莫及,永遠也做不到。如來藏定慧同時具備於一身,就是定慧一體。無有頓漸,當我們找到如來藏的時候,當下就悟,悟是頓時悟,但離不開漸修。頓悟的前提是漸修,需要一點一點地累積福德定慧資糧,資糧滿足了,才能頓悟。    二十七、六祖講的坐禪,是七識妄心面對一切六塵境界,不著善惡境界相,境界雖然有好醜,而心不起非。真正的坐禪人,在各種境界上,只見真如自性這個禪心,而不著一切虛妄相。道人心在行走坐臥、語默言笑中,見的都是真如自性的起用,六根觸六塵時,無非都是自心本性如來藏,這樣念念打成一片,名為真如三昧。而盡管妄心著相,時時要分別一切法,真如自己卻不著一切相,心本不動,性自清淨。    盡管妄心見境思境,貪嗔熾盛,真如本心自不生念,每日二六時中,心常在定,從不起非,從不起念,此則名為那伽大定,也名為首楞嚴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因此祂沒有出定入定時,即為真定。而妄心定,有出有入,出即散亂,入則一心,妄心入的定還有心行有生滅,即非真定。     楞嚴是一種最堅硬的寶,用它來比喻如來藏的不可毀壞、不可摧折的堅固性,楞嚴經中講的楞嚴定就是指如來藏的如如不動性。如來藏常在定中,祂不對應六塵,從不散亂地攀緣六塵,也從不昏沉掉舉,對於六塵無念、無覺、無知。如來藏的這種定,沒有入時,也就沒有出時,任何人事物都不能破壞祂的禪定,都不能讓祂出定,不能讓祂散亂和放逸。所以如來藏也就不用受戒和持戒,因為祂永遠不犯戒。    想要證得這種楞嚴大定,就要通過參禪明心見性,證得如來藏,這樣就獲得楞嚴大定了,到這時最低是第七住位的菩薩,往後還有十住位,十個行位,十個回向位,十個地位,等覺菩薩,然後就是妙覺菩薩,最後就成佛了。               第三十六章 問題解答    一、佛的八個識的妙用    問:當阿闍世王放大醉象要殺佛陀時,佛陀對於此事的反應是怎樣的?在這些反應當中,都有哪些心參加?    答:當佛陀看見大象凶猛地沖過來時,佛的意識心所轉成的妙觀察智,馬上就知道大象來的目的,以及它的危險性。但是世尊是不會生起恐懼心和嗔恨心,不把大象當作仇敵,更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虛幻相,沒有真正的大象。    世尊的意根轉成的平等性智,立刻決定入慈心三昧來降伏它,於是佛陀就入慈心三昧,大象嚇得失糞,並且匍匐在地,給世尊頂禮,皈依於佛。    世尊是用什麼看見大象的呢?金剛經上說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這五個眼佛有時是單獨用一種眼,有時是二種或五種眼都用。在看見大象時,佛不會用天眼,因為沒有這個必要,那麼肯定用肉眼,肉眼見色,眼識轉成的成所作智,了知了大象的相貌,那這樣是不是分別了大象呢?成所作智是否起作用了呢?當然世尊的這種對境界的分別是非常殊勝的,不帶有煩惱和無明,我們無法想象和猜測。    那麼佛的耳識所轉成的成所作智是不是能聽見大象奔跑過來的聲音呢?佛的鼻識所轉成的成所作智是不是能嗅到大象揚起的塵土味道呢?佛的妙觀察智是不是知道大象來做什麼,是誰放的大象,目的是什麼呢?妙觀察智是不是要分析該怎麼辦?平等性智是不是要決定該怎麼辦呢?佛的大圓鏡智是不是也要配合七個識起相應的作用呢?如果說佛在這個世間作事,與眾生打交道,是用一個心,是用哪個心呢?其餘的心留著做什麼用呢?還是說根本沒有其祂的心,只有一個心,那麼佛的五眼都是做什麼用的?佛長著肉眼有沒有用?佛的耳朵有沒有用?佛的六根有沒有用?還是只是一個擺設?    綜上所述,得出一個結論:佛也有八個識心,其功能作用大大優異於眾生,不含藏煩惱及煩惱習氣,也沒有無明。而眾生的識心當中就有無明,有煩惱習氣,或者有煩惱,應對人事物時,心不清淨,有染汙,因此識心的心量就小,功能作用就有局限。修行就要不斷的打開心量,心量越大,功能作用也越大,成就也越大。    二、問:佛有化佛化菩薩,這些化佛化菩薩是不是都用佛的一個如來藏變化的?佛的如來藏的妙用與眾生的如來藏的妙用是否是一樣的?    答:佛的如來藏應稱作大圓鏡智或者是真如,或者是無垢識。佛的大圓鏡智因為已經轉識成智,沒有了七識惡業種子的纏縛,脫離了染汙種子的束縛,完全恢複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和本來德能,能夠現起無量的化佛和化菩薩,這是佛的如來藏的妙用。    佛的妙用是依已經轉換成平等性智的意根和已經轉換成妙觀察智的意識而現起的,但是佛的大圓鏡智無垢識也能單獨現起利用,起妙行。無垢識沒有了七識無明的拖累,已經具有了我性,有我的作用,並且是常樂淨的。    三、問:如來藏有七大種:地水火風空見識,四大形成的法是色法,識大形成的法是心法。但心法與色法有時候很難劃分,比如說無表色,一個人的年齡、性別、氣質、風度、學識、修養、性格、脾氣、秉性等,這個無表色是意識比量或非量了別的相分,到底應該是色法還是心法?    答:這些無表色是在色法上顯現出來的色法塵,是色法的一種,依靠著五塵色才能顯現出來的法塵,是五俱意識了別的相分。    法,包括了色法和心法、非色非心法。七識和心所法是心法,如來藏和心所法也是心法。色法和心法和合運作,形成了一切法。無表色是色法,是用四大種子生出來的,由微細四大組成,意識可以現量了別。鼻識所嗅的氣味都是四大組成,色塵上的無表色同樣是四大組成的色法,陽光照到色身上的暖融融的觸塵都是色法,何況色塵上的無表色,更是色法。既然已經叫作色了,就屬於色法。    四、問:無情物沒有如來藏,不能成佛,為什麼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裏的種智是否指一切種智?    答:圓種智就是圓滿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指有關如來藏裏的所有種子的功能作用,全部都證得都了知,一點遺漏也沒有,就圓滿成佛了。這時世出世間法就會全部都知曉,再也沒有不懂的了,即使是極細微的法,也沒有不知道的;一切眾生來問難,沒有能被難倒,而回答不了、應對不了的,這就是佛陀的無上智慧。    但是佛陀會觀眾生的根基,知道眾生還沒有辦法理解的問題,或者暫時理解不了可能會謗的問題,佛就不予回答,告訴眾生說此是無記法。其實在佛陀那裏,一切事情,無論大小巨細,都是洞明無礙的,如來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眾生沒有成佛時,永遠沒辦法搞明白。    至於無情也能圓成種智,這個說法,在佛經裏沒有出處,這是後人自己創造的說法。無情是物質色法,四大組成,沒有心識,就沒有了知性,世間法就不知道,何況還能知道佛法;更不能明心見性,以及觀察如來藏裏的種子功能,它連如來藏都沒有,要如何觀察呢?它沒有七識心,又如何去觀察呢?它用什麼工具來做這一切事呢?但是無情物是可以轉變的,隨著有情眾生識心的轉變,無情物也要變得更加的圓滿和莊嚴,直到成佛以後,佛所接觸到的無情物都是極其殊勝的。只有眾生成佛時,隨著佛的無情物就是最有名殊勝的,是佛力所感召化現的。    有五蘊的叫作眾生,沒有五蘊的就是無情物,物與眾生非一類。人就是人,石頭就是石頭,歸不到一起。所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無情不能成佛,不能圓種智,這些物最低等的識別能力都沒有,何況能識無上大法,但物能隨眾生而轉。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無情物也屬於種智裏的一部分內容,有情眾生通過修行成佛以後,隨眾生而有的無情物,就會轉變四大,成為清淨而完美的無情物,物質的屬性得到了轉化,這是眾生修行之功所致,屬於眾生的依報。眾生成佛以後,正報色身和依報的物質色法,全部都得到徹底的轉變,圓滿而達到極致。比如佛的所有色身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所在的世界國土,都是七寶所成,百寶所成,眾寶裝飾,美妙無比。這些無情物都是隨佛的一切種智而有,是佛的無垢識清靜無餘,所感召的極其殊勝的果報。    五、問:打乒乓球時,球來來往往回合很快,總是需要迅速反應並指揮步法招數,手臂肢體全部配合好,才能准確回球。有的時候,對手打來的球太快,於是本能的就有回應,不像是意識指揮出來的,請問這個過程怎樣解釋?    答:在打球時,有八個識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打球的比賽活動。其中,意根是總指揮,輔助調動六識對球的了別和處理運作;意識配合意根,負責分析判斷,前五識和意識收集六塵信息,尤其是色塵的信息,球來的方位和角度。意識最忙碌,要隨時隨地分析判斷球來的方位、角度和速度,以及思惟和分析如何應接,不敢輕忽怠慢,把分析抉擇迅速的報告給意根,由意根決定具體如何出手應對,六識服從。    六識接收的所有信息都要匯總到意根,由意根統一作決斷,之後七個識和如來藏一起配合,完成下一步的活動。如果對方的球來的太快,或者對方出其不意,意識沒有防備,來不及反應和分析、判斷,這時意根就根據以往的經驗,快速地做決斷,作出回應,當然有些時候就措手不及,不能准確的接住球。如果不是這種情況,中間就有意識極其快速的思惟、分析、判斷的機會,然後再把判斷的結果交給意根,由意根做決斷該如何出手回應。意根能了別色身和六識的狀況,不斷的接收六個識的信息情報,又要刹那刹那思量決斷,其工作量要超過第六識,可是意根本身從來不感覺累。    八個識密切配合,天衣無縫,其中最最忙碌的還是如來藏,如來藏比七個識的工作量都大,祂有自己本身的工作,還要兼顧七個識,以及根身器界。雖然祂內外兼顧,但從來都是有條不紊,從來都不忙亂出錯,總是運作有序,沒有情緒,沒有起伏,沒有波瀾。隱藏身份,毫無怨言,默默無聞,輸贏無畏,不爭功名,不要利祿,大德威威,真乃我等,學習典範。    七、懺悔滅罪的原理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個懺悔偈的真實義是什麼?    這裏的心滅,可以理解為:妄心七識因為證得了如來藏實相心,就不再認為自己是真實不滅的我,同時就斷了七識的我見,不再認七識為我。心滅是斷我見的意思,不是真正滅除七識,不讓七識起作用了;七識心若滅除不起作用,那就是無餘涅槃境界,那樣眾生也就不能存在了。    全偈釋義如下:    眾生五陰造作罪業之行,都是由於七識心的貪嗔癡煩惱所引起,既然是七識心造業,那麼就要讓七識心來懺悔自己的貪嗔癡煩惱性障。真正的懺悔,是要認識到五陰七識本身的虛妄不實性,斷除七識的我見,我見一斷,依五陰七識之我而造作的罪業也就隨之消滅,未來不複再下墮三惡道中。    而要深切地認可五陰七識的虛妄非我性,就要參禪證得真正的主人如來藏,證得如來藏時,就知道七識是由如來藏所生,都來自於如來藏,那麼七識當然就不是真正的我,不是真正的主人,而是暫住的客人;客人由如來藏輸送的識種子刹那刹那變現出來,生滅不已既非我,這樣就徹底斷除了七識為我的我見。    這同時就知道了五陰七識所造作的罪業,也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虛妄相,當體即空,三惡道業即消,未來永遠不下三惡道。不但七識心是虛妄空幻不實的,七識所造作的罪業也是空幻不實的,這樣心滅罪消,才是真正有效的懺悔,自心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才是大乘菩薩的實相懺悔。    正如永嘉禪師所說:證實相,無人我,刹那滅卻阿鼻業。其滅罪的原理是:證得實相如來藏時,就知道七識都是如來藏所生,本沒有七識,都是如來藏的功用。從如來藏的角度來講,本沒有人,所有眾生都是幻化的,那就沒有造業者,也沒有受報者,也沒有罪業,一個幻化的眾生,造作的業行也是虛妄的,都是如來藏的功用。真證得此理,就可以滅除三惡道的業,永遠不下墮三惡道中受惡報。大乘的無生懺,就是如此地懺,重罪必消。    八、問:大悲懺裏有句: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這句話何意?    答:法性就是一切法的實質性,一切法的真正性質。一切法本來是由如來藏所出生,因而本質上就是如來藏的性質,所以法性就是指如來藏性。如來藏是在纏的因地法身,被七識的無明所纏裹著,而佛地的真如無垢識是出纏的真正的法身,沒有七識的無明所纏裹了,也叫作法性身。如來藏有自體的真實而如如性,因而是法性身。這個身,雖然沒有實體的色相存在,但祂的體性是真實的,祂有真實的功能作用,因此是實相心,那麼這個法性身就是指自性清淨心如來藏。    觀世音菩薩引導我們發願早同法性身,其用意就非常明顯了,這是讓我們修行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成為無上尊。同,就是要讓七識妄心與如來藏的清淨無為性靠近,轉依於如來藏的清淨性,讓七識心轉識成智。這裏涵蓋著菩薩六度萬行的修行,也告訴我們,發如此清淨的大願,最後就能引導我們奔向佛地的終點站,圓滿一切種智,福慧兩足尊,究竟成佛。    九、問:眾生的第七識執取五陰世間,如來藏就會出生三界世間萬法,但是佛的第七識已經沒有無明,不執取五蘊世間了,為什麼還出生五蘊十八界,出生世界國土呢?    答:佛的第七識已經不執取任何一個法了,完全可以不出生一切法,但是佛是靠願力來出生三界世間法,永不取滅度,不會灰身滅智入無餘涅槃。地上菩薩的第七識也不執取五蘊,也可以滅去五蘊,但是依靠清淨的十無盡願,永遠不取滅度。    菩薩在入初地之前和之後一定要發十無盡願,因為發了這個願以後,由願力牽引,就能隨願往生十方世界,普度眾生,永遠不取無餘涅槃,生生世世有五蘊出生來實現自己的清淨大願,直至成佛,也不滅度自己。所以佛是永遠也不滅度的,如果有人說佛是真的涅槃了,那就是謗佛,不解佛意。    十、問:前五根等待著接收五塵,如來藏通過五根接收著五塵,意根了別著重大法塵,是這樣嗎?    答:五根不是識心,像木頭一樣無知沒有分別性,是被識所用的,不可能有心等待著接收五塵六塵;五根就像一個攝像機,是被意根操縱的,自己本身沒有等待的心,什麼想法知見都沒有。如來藏通過五根攝取五塵的微細四大物質,變成內相分以後,意根攀緣,六識出生。其中意根接觸法塵以後,也知法塵,只是不能了別具體內涵,只能是意識來了別具體內涵,然後將了別的內涵傳遞給意根,意根才了別到法塵的具體內容,並且以此來作思量和決定,下一步的身口意行就產生出來了。    意根默容一切法,所有法意根借著如來藏的見性全部都能接觸和了別,不管大小輕重緩急,一律了別,然後判斷重要與否、緊急與否,有選擇性的讓意識進一步了別和處理。意根不是像某些人說的只能了別重大法塵,微小法塵更多,意根都了別,然後意識才能出生仔細了別這些微小的法塵,有的時候細微的呼吸聲和心跳的聲音都能了別到,當然重大法塵更能了別到了。    十一、鬼神能附體嗎?    眾生有八個識,楞嚴經第一卷中,佛說妄心七識不在色身裏,也不在色身外,也不在中間,俱無所在,如來藏也是不在色身的裏外和中間,但是八個識要和合起來支配控制著色身,色身才有五蘊的活動。自己的八個識都不能真正地附在色身上,何況其他眾生的八個識。但是其他眾生的識心也能夠控制自己的色身,就是說自己的色身也能夠被其他眾生所利用,使得自己的識心不由自主,不能自我作主。    過去的時候,如果有人死在外地,屍體要運回家鄉,那時又沒有車,於是家人就雇人念咒,讓那個屍體自己起來走路,一直走回家,念咒的人必須一邊念咒,一邊跟隨著屍體才行,念咒人一旦停下來,不念咒了,屍體也就倒下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那人念咒能招攬鬼神附體,念咒時,就有鬼神控制屍體,讓屍體站起來走路,肯定是鬼神的識心在控制著屍體,只有如來藏是不能單獨控制屍體的,只有七識,也不能控制屍體,鬼神的八個識中至少有四個識和合在一起才能控制屍體,屍體才能像活人一樣走路,但是鬼神的識心不能真正地附在屍體上,也不在屍體的裏外和中間,我們活人也如是。    所以有人念咒有感應了,就覺得很好,那不一定是佛菩薩加持的,念一些鬼神咒,就有鬼神的加持,有時也是感覺不錯的,也能把病治好,也能解決一些小問題,但是得到鬼神的加持和幫助是要付出代價的,往往得不償失。    十二、問:楞嚴經中八還辯見裏講的“見精明元 ”是指什麼?第一月、第二月、月影都指什麼?    答:楞嚴經第二卷原文是: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佛所說的妙精明心,是指第一月如來藏,此月是能幻化萬法的摩尼寶珠,是能明了一切法的微妙心體;見精明元,是指如來藏性,就是佛性,佛性是依如來藏本體而有的能見一切法的性質,與如來藏不一不異,如來藏是體,佛性是用。    如來藏是第一月,佛性是第二月,第二月是捏目所成,是第一月的複制品,而其他的一切法都是月影,月影是不真實的,幻化出來的,完全是生滅變異的假相,得也得不到,執著也執著不了。七識就是月影,五陰十八界就是月影,萬法都是月影。所以當七識影月有見時,同時就有真月如來藏的見,那麼如來藏的見,一個是如來藏本體的見分,一個就是第二月佛性,佛性也是不生不滅的。佛性在六根上都能運行並被發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上,六識都能見到佛性的妙用。   十三、我們如何才能快速成佛    六祖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說的此心,就是真如自性如來藏,如來藏是成佛的真體。眾生因為有如來藏,把自己所修行的功德和福德累積在如來藏裏,累積圓滿了,就成佛。如果沒有如來藏,眾生生生世世所修行的功德就要散失掉,那樣永遠也不能成佛,況且如果沒有如來藏,眾生就沒有未來世,更談不上成佛了,所以六祖才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眾生學佛修行,要在三個無量劫中,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部都了知無餘,這樣無明就斷盡了,無明斷盡即成佛。佛必須要有一切種智,沒有一絲無明,如來藏裏所有種子的功能作用全部了知,就是一切種智。我們要把八個識所共同現起的三界世間一切法,八個識的全部體性都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就能全部了知和掌握,所有的無明才能都斷盡,智慧就圓滿通達無礙,我們就成佛。如果我們學佛修行不懂八個識的體性,尤其是如來藏的體性不懂,就不能證得如來藏,不能明心見性,大智慧不能生起,修行就被卡住,關口越不過去了。    成佛的方法,就是以修學般若智慧,明心見性證悟真如如來藏為主修,只要能證得如來藏,智慧和福德就會逐漸增長,成佛有期。曆代的祖師們都是這樣修行的,他們所講的法也都是圍繞著真如如來藏而展開。六祖講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也直接體現了這個主題,明了真如如來藏,才能成佛。因為明了真如如來藏,才能直了成佛,這既是主修也是正修。    六祖在壇經中處處都講真如的體性,把真如自性的總相講得很清晰,理路很清楚。修行之後所獲得的智慧都是圍繞著八個識而獲得的,等到道種智圓滿時,就是一切種智,那就成佛了。菩薩的修行路線就是這樣,學八個識的理是正修行,之前都是在打基礎,為證得如來藏明心見性做准備。所有的祖師開悟,都是悟得真如如來藏,以這個為基礎,最後就能直了成佛,用這個如來藏直了成佛。    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靜,這也是講的如來藏的體性,六祖從來就沒有離開真如自性講過法,曆來的祖師們沒有一個離開如來藏清淨自性講過法,他們都是圍繞著自性清淨心這個主題來講法的。因為自性如來藏是現起三界世間一切法的因,明了這個因,才能直了成佛。    十四、楞嚴經中講的因地心和果地覺同是什麼意思?    因地就是還沒有成佛的時候,正在菩薩階位時,果地就是已經成就的佛地階位。眾生在因地菩薩位所證悟的心,應該是與佛地的那顆圓滿覺悟的心是同一個,不能是兩個,否則因地心,就不能到佛地去,那就是生滅性的妄心,不是真心如來藏。菩薩明心時所悟的那個心,應該是不生不滅的真實心,不能是有生滅性的妄心七個識。明心悟道時,要悟得真,不能悟錯了,悟錯了就不能成佛。    很多人悟得意識心偶爾沒有妄念時,就認定那就是原本清淨的自性如來藏了,這個誤會就大了。如果像這樣認賊為子,就要自劫家寶,最後將要一貧如洗,顛倒輪回,不得解脫,既不得真實受用,更談不到成佛了。    成佛的真體就是自性如來藏,這個心一直到佛地都不滅失,妄心不能一直到佛地不變不滅,也沒有什麼真實的功德,都是如來藏賦予的功能作用。當菩薩時所悟的心應該原本就是清淨沒有妄念的自性如來藏,不用通過修行來強求克制自己不生妄念,然後再認為這個壓制了妄念的心就是真如,這個假真如不是佛地那個具足常樂我淨的真如,不能認此賊為親子,否則就不能成佛。    十五、如何善護自心如理的修行    悟前和悟後的心都有兩種,一種是真心,一種是妄心。善護其心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要善於護持妄心,使妄心去除染汙和邪見,逐步獲得清淨的智慧,明了更多更深的般若之理,這樣才能保證自己走在成佛的正路上,沒有偏離正軌。善護其心的另一個意思是,悟前要通過學真心般若之理,明了如來藏是成佛的真體,只有修學如來藏法,才是正修行,要明了如來藏的體性,認如來藏為真實不生滅的我,是實相心體,是出生五陰十八界我的本心,這樣才能證悟如來藏,從而獲得大智慧。悟後也要善於學習和觀察如來藏的功能體性和運作,廣修福德,才能不否認如來藏為真心,才能不退回到妄知妄覺之中,成為不退道的菩薩。    實際上真心不用我們護持,祂不貪不喜不厭,沒有無明煩惱妄動,是一尊本來大好的天然自在佛。每個修行人所要做的就是善護七識妄心,要讓妄心具備開悟的菩薩所應具備的條件,讓妄心與聖性靠近,修行菩薩六度,好好地行持戒定慧,修學正確的般若理,修學正確的禪定,才能滿足菩薩六度的條件。悟後也要福慧雙修,不能只修慧而不修福,只有福德具足的時候,心性才能柔軟和調和,才能接近於大乘的菩薩的心性,從而能承擔起菩薩引導眾生、教化眾生的重任。    十六、有情與無情的區別    有情有如來藏在身中運行,如來藏親自執持色身,眾生就有血肉之軀,有受想行識的功能作用。無情沒有單獨如來藏的親自執持,就沒有肉體和色身的功能作用,沒有受想行識的功能作用。眾生生存就需要有色聲香味觸這些無情物來作為供給所需,無情物是眾生生存的環境依報,是眾生賴以生存的器具。    沒有眾生的七識,也就沒有無情物的出現,無情物依眾生的如來藏第七識而有。器世間既有有情眾生,也有無情物,都是共業眾生的所有如來藏共同執持著,也不離如來藏而有。當我們吃蔬菜水果的時候,蔬菜水果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執持的,我們吃時,進入口中,就會漸漸地成為自己的如來藏單獨執持的了,只是執持的方式與執持五陰七識有所不同罷了。因為無情物沒有肉體和識心,也就沒有覺受,因此就不會痛苦。    十七、佛法怎樣在世間裏得到應用    世間是指五蘊六塵,五蘊十八界的一切法都包含在世間裏,五蘊修學佛法,就是在世間裏修行,修行以後五蘊得到受用,就是在世間裏受用。修行所得到的受用,包括自受用和他受用,他受用也是世間裏的受用,所有的受用都在世間裏,不出世間外。佛法的修行必然是在世間裏應用,只要是必須在世間裏修行,就要應用在世間裏。我們所學所修的大小乘法,都要在三界世間裏得到應用,學得好就能用得好;學不好就用不好,不學就更不能用。佛法不能在世間裏得到應用時,眾生永遠造作苦業而不自知,然後再受苦果,在生死輪回中受苦不斷,沒有止境。    修學小乘法,斷了我見,不再認五陰為我,漸漸就不再為五陰假我造作惡業,心漸轉清淨,達到無為,能了生死苦,這樣所學所修就在世間裏得到了應用,而且應用得很好,能滅除一切世間苦惱。修學大乘如來藏法,明了如來藏的清淨無為性,對比自己的妄心心行,就知道自己的妄心七識是多麼汙穢,生起慚愧心以後,就會逐漸減少惡業,心行越來越清淨,福報也越來越大,樂報就會越來越多,世間生活也就會越來越自在,同時也能度化有緣之人,讓他人也能得到佛法的滋潤,這樣佛法也在世間得到有效的應用了。    修學佛法,不僅能解決自身身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能解決心理上的所有困擾,內心裏的煩惱越來越輕微,最後心能得到清淨和解脫,這樣的受用是無窮無盡的,也都是在世間裏的受用。最究竟的受用,就是佛的受用,佛不僅徹底解決了三界世間的生死大問題,而且也斷除了內心當中所有的無明和黑暗,其佛法修證的智慧不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一切有緣眾生,這一切都說明了,佛法就是在世間裏得到應用的。    十八、眾生本來是佛,是否還用修行再成佛    眾生雖然本來都是佛,都有佛性,可是佛性卻被七識的無明所遮障,眾生一直在惡用佛性,造作惡業,受惡果報,還不能起到佛的善用,所以眾生要學佛修行。如果不學佛修行,雖然有佛性,一直在起作用,但是我們的妄心還有無明和染汙,還在迷惑顛倒地不斷造作惡業,五蘊身就要長久地處於生死輪回中,受無量惑業苦。而自己的自性和佛性又不能代替五陰身去受輪回苦,雖然受苦這樣的果報也是虛妄,但是這種虛妄法畢竟存在著,不能消失,因此就有必要把虛妄法變得清淨、愉悅、適意,都是樂受才好。    要想把虛妄的五蘊變得清淨適意,就要通過修行佛法,懂得五蘊萬法虛妄的真實道理,破除無明,心得清淨,一切無明煩惱就消失殆盡,那時身口意行都是清淨的,造作的都是善業,所得的果報都是善報,所有的感受都是樂受,最後就能證得佛地的常樂我淨,獲得究竟徹底的清淨無為的寂滅樂。如果不修行,五蘊雖然是空,但是內心不能承認,實際的行為造作還要把五蘊當作實有,煩惱不能降伏和消滅,就要廣造無量惡業,仍然要受惡業的果報,五蘊身就要隨著業行而受生死輪回苦。    修行也是要找到真實的不生不滅的真我,依賴祂修除七識妄心的無明染汙,七識妄心沒有無明了,才與自性清淨心相應,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和獲得究竟的寂滅樂,才能究竟成就佛道。    我們的自性雖然是本來就清淨無染的,但是內裏卻含藏著眾生造業的業種,使得眾生的五蘊惡報不斷,受苦無窮。修行就是要破除七識五蘊的無明,轉變染汙性,心得清淨,得大自在;修行就是修七識妄心,不是要修本來自性和天真佛性,所以眾生雖有佛性,還是要修行。眾生的自性雖然本來是佛,而眾生的五蘊卻不是佛,要把五蘊七識修得清淨,沒有無明了,才是真正的佛。眾生現在還只是理上的佛,事上卻還是生死業障的凡夫,因此需要修行。修行就是想辦法讓五蘊也與自性清淨心一起作佛,那樣才是真正的佛,是究竟大解脫的佛世尊。    十九、問: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都起什麼作用?為什麼說八個識都懂就成佛?    答:八個識都懂還不行,必須都證得,然後再把如來藏裏所含藏的所有種子都證得明了了,才能成佛。    前五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第六識是意識心,了別的是法塵,起思惟、推理、判斷、計劃、打算、回憶、妄想等等的心理作用。第七識也叫作末那識,也是意根,是時時處處作主宰的識,能刹那刹那主宰身口意行的出生和演變。如來藏是真心如來藏,是出生五陰身和三界萬法的根本識。    佛也叫作一切種智,如來藏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功能和體性,全部都要了知修證到,一法也無遺漏,沒有一絲無明,智慧已經達到究竟圓滿,不能再有所增加了,已經達到了大小乘的無學,無需再修行了,福慧兩足都尊,就是一切智人佛世尊。所以學八個識之理,是正修行,都學通達,就成佛;如果還有一個法不知不懂,那就不是一切種智的佛,還需要去修證。所以學佛修行,最後把如來藏裏的種子都修證到,八個識的所有法都要全部徹底通達,這樣就能破盡無明,清淨無餘,八個識都轉識成智,就是三界至尊。    一切種智裏包含了七識心的所有功能體性,萬法萬萬法也都包含進去,這些法全部證得,了知無餘,就是佛,八個識全部了知無餘,就成佛。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八個識和合運作出來的,一切法都能用八個識來解釋,八個識的所有體性全部了知,一切法的本質,就全部了知,世出世間一切法就全部證得了,這只有佛能做得到。佛法就是唯識之理,離開識,就沒有一切法,一法也無。    如來藏用七大種子造就了一切萬法,用地水火風四大種子造就了五蘊身和宇宙器世間,用見大和識大出生了七識心,八個識共同和合運作產生了一切法。這些法究竟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運行的,如來藏是如何實現這一切功能利用的,如何實現這一切的因緣果報的,這些都要一一地修證到,這樣慢慢地就能破除所有的無明,不愚於任何一法,全部明了,那就圓滿了一切種智,達到無學,成就佛道。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