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開示直解 釋生如法師     第一章 七佛傳法偈    一、毗婆屍佛傳法偈    原文: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釋:(一)身從無相中受生。色身就是色陰,能遮擋眾生心識,讓眾生認妄為真,眾生一直以為這個色身就是我,是真實的。無相指阿賴耶識、第八識、如來藏,這是真心,無形無相,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相,沒有三界中任何一相,猶如虛空又不是虛空。虛空是無法,是假相,這個心是真實有,是實相,有真實的體性和作用。    真心能產生萬法,包括色身,色身從這個心中受生。眾生由於我執不斷,意根執著自己,死後就有個中陰身,遇到有緣的父母,意根就與第八識一起投胎,形成名色,也就是受精卵。因第八識有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與母體中四大元素接觸,變生受精卵,七天一變,長出頭四肢眼耳鼻舌身,五個月左右變出識心,就能分別生存環境。六根圓滿了,第八識就吹業風,頭向下出母胎。第八識又吸收四大元素把嬰兒變為兒童少年青年老年,最後死亡。所以色身是從第八識中變生的,第八識又無相,無相卻能變出一切相。    (二)猶如幻出諸形象。第八識變出的色身就像幻化出的一樣,從一無所有到受精卵又到成年那樣大的色身,甚至變出大象那樣大、龍那樣大、大鵬金翅鳥那樣大的色身,從無到有,用種子變現出肉體色身,就是幻化出來的。就像一個魔幻師突然在虛空變化出一個城郭一樣;就像一個畫師在空白的畫布上,隨意描繪出山水人物一樣;就像空中的白雲,聚合離散形成了一只貓、一只狗、一朵花一樣。這些幻化物,空來空去,根本把捉不住,任人如何執著最終仍然要消失而去。    (三)幻人心識本來無。眾生在受精卵中本沒有六個識心,沒有分別性,五個月左右才有意識心出生,繼而有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出生七天後眼識才能分別。這些分別的識心是刹那刹那在生滅著的,並不真實,一刹那中有八萬一千次的種子生滅,眾生才能分別六塵。而每一個種子都由阿賴耶識輸送,若是中間有一個幾個種子不輸送出來,識心的分別性就不存在了。比如燈要發光必須有電流,電流由電子形成,一個電子在前產生又滅了,後一個電子馬上產生又滅了,無數個電子接續起來,形成電流,通過電燈,燈泡就發光了。心識的種子就像那電子一樣。    一股水流的形成,也是一滴水一滴水接連不斷所形成的,心識種子就像那水滴一樣。水流由水泵導出,電子由發電機輸出。阿賴耶識就像發電機和水泵一樣,一個識種一個識種地輸送出來,一刹那八萬一千個識種前後接連不斷,前僕後繼的形成了識心,才有識心的活動,有分別的功能。若阿賴耶識離開不工作了,識心就不出生了,分別性也無,身體就如一塊木頭。    (四)罪福皆空無所住。罪業和福業都由妄心而造,妄心造作了身行、口行、意行的同時,不管是善是惡是不善不惡,阿賴耶識都記載收存。等到來生業種成熟了業緣出現,阿賴耶識輸出業種,眾生就受報,而受報時的五藴已經不是前一世的了。造業者和受報者都是生滅的虛幻的不實的,而罪業福業也是生滅的虛幻的,福報一享就沒有,罪業受完或懺悔就消失,都是生滅法無常法。    比如妄語業,造作出來之前,它並沒有藏在哪裏,造作之後,語言沒有了,業行消失,消失後,也沒有到什麼地方去。但是整個行為過程阿賴耶識全部記載。妄語這一法是虛妄的,是誰打妄語呢?身體不會打妄語,口不會打妄語,舌不會打妄語,否則死人也會打妄語。舌識心意識心不會打妄語,兩個識又是念念生滅的,意根也不會說話,不能打妄語。而阿賴耶識又無口無舌,更不會打妄語。根本沒有打妄語的人,妄語業就是虛妄的。    眾生是阿賴耶識幻化出來的,而一個幻化的假人,猶如一個機器人木偶人一樣,雖然造作了業行,本身也是虛妄的,誰也不能給它們定罪,定了罪它們也不受,幻化的眾生也如是。罪福的虛妄性有很多事實可證,以阿闍世王的事例來說,阿闍世王殺了父親,業報現前,就去見世尊。世尊給阿闍世王分析父親這一法的虛妄不實性,沒有真實的父親,也沒有真實的自己,那麼殺父這一法就是虛妄不實的,阿闍世聽懂了以後,地獄罪業就消失了,命終不但沒下無間地獄,而且還往生了極樂世界,可見罪業福業的虛妄性。    又比如,證羅漢初果,或明心的人,無始劫的三惡道罪業就消滅了,未來永不下三惡道受報,只是在人中受苦。萬法包括罪福業都是生滅的、無常的、空幻的,深刻剖析這個道理,就會悟得大乘無生理,成為實義菩薩。    二、毗舍浮佛傳法偈    原文: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也無,罪福如幻起也滅。    釋:眾生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所構成,第八識依眾生的業緣輸出四大種子,按照四大的不同比例變現出了眾生色身的不同部位,眾生就以四大組成的色身為我。而變現眾生的第八識是本來就有的,不是後天出生的,因此是無生法。祂無形無相,自己單獨無法顯現出來,於五陰和合在一起時,在五陰身上才能顯現出來。祂總是與自己所變現的五陰十八界在一起,有境界出現,就有祂的存在。所以眾生要想識得祂、找到祂,就要在各種境界妄緣上去尋覓祂。    如果五陰的各種境界消失了,眾生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意不思法,識心都滅,那麼第八識就無法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顯現出來,六識滅去的時候沒有識心來識別第八識,第八識就暫時隱居著。既然色身是四大所造,識心虛幻,那麼五陰所造作的罪福業也是虛幻,從現象上看好像是有,其實也是無生,並沒有真實的罪福業存在,因此罪福皆空無我無我所。    三、迦葉佛傳法偈    原文: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眾生者即是五陰,五陰者即是第八識所幻化的,與第八識為不二的關系,其本質都是真如第八識。而真如第八識為自性清淨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無有染汙。那麼依於真如自體而說,祂所出生的五陰眾生即是清淨性的,即是真如如來藏性。    若離開真如第八識,單獨看每個眾生五陰的單個個體,卻是染汙性的、生滅性的、變異性的、無常性的、無我性的。因為真如第八識從無始劫以來就法爾如是地存在著,不是生出來的,從來沒有滅過,而且永遠也不會滅。那麼依於第八識而說,五陰眾生也是無生無滅的,因為本質都是第八識的屬性。    因為第八識中存著五陰的種子,遇緣就會產生眾生的五陰,第八識又長存不滅,那祂就會永遠能生出五陰身不斷絕,那麼五陰從整體和長遠時劫來看,就是常存不滅的,直至成佛也不斷絕,成佛之後更不會滅去,諸佛以此五蘊身心來利樂眾生永無窮盡。如果單獨看每個五陰個體,那才是生滅性的。    由五陰組成的眾生,其色陰之身和受想行識四陰之心識,都是真如第八識依各種緣而幻化出來的,就像魔幻師在虛空中所變化出來的幻人一樣。而幻人無論做什麼罪業和福業,其罪福業也是虛幻不實的,無有真實的罪報和福報。五陰眾生也如是,幻化出來的眾生,無論做什麼罪福業,其業虛幻不實。若是身做,身是虛幻,若是識心做,識也幻化無實體。既然是幻化無實體,其所做的罪福業也是虛幻無實,無有真實的罪報和福報,無有主人,就無業行。    四、拘那含牟尼佛傳法偈    原文:佛不見佛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釋:真如無見無聞、無覺無知,真如自心不見自心,自心不知自心,真如自心不覺知自己,那麼我們就知道了這個不見真如自己的心就是佛。如果有人說真如有知有見,能夠見色聞聲,能知有無妄想,能入定與不入定,這個知就是意識的知,不是真如,認這個知為真如,就再也沒有佛了,無知無見的真如才是真正的佛,是成佛的真體。    有智慧的人能夠知道,一切法都是真如自心所現起的,所顯現出來的,沒有真實不滅性,眾生造惡修善,其行本身也是真如所顯所變,沒有實法可得,其罪福性也空。一切生死現象也是真如所變現出來的虛妄相,沒有真實的生死法可得,生死猶如幻夢和空花,了不可得。因此得道的智者,證得一切法如幻如夢的菩薩,不會再害怕生死,不會像阿羅漢一樣去求取涅槃,滅度生死。菩薩們在幻生幻滅的生死當中,不斷地穿梭往來,在各個佛國土自度然後得以度人。    五、釋迦佛傳法偈    原文: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釋:第一句法本法無法,真正的佛法就是本來而有、本來就有的法,那就是真如如來藏法。這個法不是後天由於各種因緣而出生的法,也不是未來在緣散去時就會滅掉的法,祂是不生也不滅的法。這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法中,本來沒有一法存在,就像《心經》中所說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無……”,他沒有三界任何一種世俗法。    第二句無法法亦法,這個無法的如來藏法亦是一種法,是一種不屬於三界之內的法,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能夠被眾生認知,被眾生證得,被眾生觀察的法,是一種有自己本身運行規律不同於七轉識的法,是一種具有無量功德的法,是一種具有五蘊十八界三界種子而能產生三界世間的法,是一種既能使眾生輪回,又能使眾生圓滿成佛的法,是一種如實實現三界世間因果規律的法。    第三、四句,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我現在正在為眾生傳付著這個無法的如來藏法,講說三藏十二部法,以度脫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究竟得解脫。我所傳授的每一種法中,哪一種法都不是如來藏法本身,都是指向如來藏法的方便法和暫時而有的法,如過河的船筏一樣。又如指月之指,指不是月本身,眾生以指望月,就能證見真實之月亮,從而獲得大智慧,最後究竟成就佛道,圓成佛果。    六、屍棄佛傳法偈    原文: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釋:眾生無論是造作善業還是惡業,都是五陰七識所作。而五陰身沒有自性,不能單獨存在和運行,必須依靠第八識依據眾生的業緣輸送七大種子和業種,才能有五陰的各種身心活動。因此第八識就是五陰七識的種子依,也是根本依。沒有第八識就沒有五陰七識,有第八識才能有一切法的存在和運轉。五陰身的整體都是第八識所幻化出來的,那麼五陰身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行,本就不實,如空花水月。    就像一堆鐵皮制作成一個機器人,設置一些程序,人工控制一下,機器人就可以運轉工作了。那麼機器人所作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因為機器人本身不會作任何事,本身沒有自體性,它是組合起來的一種假相,沒有真實的作用。如果機器人會殺人,法庭也不會判機器人有罪,即使投入監獄,機器人也沒有真實的苦報。因此五陰眾生所造作的一切業行,全部虛幻,非實有。    五陰色身就像大海當中所集聚成的泡沫,本質虛幻,都是海水。七識心也是第八識所變生出來的,也是虛幻的,沒有實質的七識心,其本質就是第八識。因此七識心就像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來來去去都是第八識的性質。    第八識依眾生的業緣輸出七大種子所幻化出的色身五陰七識,沒有根本性,也沒有實體性,沒有自在性。只是依世俗的假相而起世俗的一些利用罷了,晃耀眾生的眼目,迷惑眾生的心靈,遮障眾生的自性光明,讓眾生在虛幻的生死業海裏徒受疲勞,不得解脫。因此有必要剔除虛幻,認清本質,識得真相,返璞歸真,成佛作祖。    七、拘留孫佛傳法偈:    原文: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釋:眾生的別名就是五陰十八界,五陰包括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塵、六識。五陰十八界是由色身和七識和合而成,色身包括內身和外身,內身就是具有一期生命、具有五根的身體,由四大種子組成;外身就是六塵境界,包括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而六塵又分為內六塵和外六塵。眾生所能了別和認知的是內六塵,內六塵是由第八識依據外六塵通過六根而在勝義根形成的影像。    五陰十八界的虛幻不實性,小乘初果人就能證得了,初果須陀洹斷我見,就明了色身虛妄非我,識心虛妄非我。小乘人對五陰虛幻非我的認知是極其粗淺的,都是從世俗諦虛妄相來看待五陰,視野非常狹窄,智慧也很低劣,與佛的無上甚深的究竟智相比,就如井底與蒼天。    證得身心不實如幻的智慧境界,要分很多層次,小乘初果到四果俱解脫大阿羅漢,都是證得五陰無實無我,他們只是證得人無我,對於五陰無我無實之理,還不是究竟了知,還只是停留在五陰的虛妄相上的認知。    大乘菩薩從明心見性的住位菩薩開始,一直到初地之前的菩薩,都是證得人無我。這種人無我的認知,要比小乘羅漢們究竟一些,增加了觀察的角度,又立足於如來藏的角度來觀察五陰的虛妄不實性,知道五陰並不是真正的主人,不是自在法,所以知道五陰不實如空花,但是還不究竟徹底。    直至修到佛地,以佛眼來觀察眾生的色身,和佛的無量千百億應化身,都是如來藏刹那刹那所化現,佛眼沒有一絲無明遮障,所見最為究竟徹底。佛眼也同時能觀察到眾生的心識,都是眾生的如來藏刹那刹那輸出識種子變化而成,沒有真實的心識的功能作用,本質都是如來藏性。    當眾生明心見性以後,智慧不斷得到增長和圓融,就會越來越能深細地觀察到五蘊身心的如幻不實,各種觀行智越來越深細,越來越深知眾生及自我身心的本性,皆是如來藏空性心,沒有一絲五蘊身心的自我存在性。當菩薩的智慧達到如此境界的時候,就接近於佛的智慧境界,而離成佛就不太遙遠了。            第二章 西天二十八祖傳法偈     一、迦葉付阿難傳法偈     原文: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釋: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其實都是指向真如之法,而真如法就是本來就有的法,不是後天出生的法。真如法中無有一法相,無任何一相,雖然如此,真如所現的所有法相當中,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法,法法皆真如。為什麼要在這無二相的真如法中,強分出空和有,是和非呢?非要說哪一法是真如,哪一法不是真如呢?    二、阿難付法偈    原文: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個需自悟,悟了無無法。    釋:曆代諸佛、祖師傳授弟子們的都是真如這個法,而真如這個法雖然無相,但是實有,相空體實。弟子們雖然都得法悟了道,其實是無所得,不得任何法,真如本是自家珠寶,非從外得,只是發現而已。發現了以後,就知道世間五蘊並沒有一法存在,都是真如所變現。內心也會漸漸不再執真如法。祂既是一切法,又什麼法都不是,既珍貴又不值一錢。大心眾生需要各個努力,自修自悟,悟了以後,就知道了世出世間並不是一個法也沒有,並不是全部虛妄的,還有一個法不虛妄,是真實有,這樣就可以放心,不會是斷滅空了。    三、三祖商那和修付法偈    原文:非法也非心,無心也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釋:諸佛諸祖所傳的真如法,不是世間法,沒有世間法相,不是世間七識心,沒有七識心的法相。真如無心於世間六塵,不分別六塵,不住六塵,不在六塵相上分別,而自心又空無一相,不具五蘊法,不具十八界法,不具四聖諦法,不具十二因緣法,不具六度法,空無一法。諸祖們談論真如法、傳付真如法時所用的心,正是世間七識妄心,有七識心的法相,不是所傳付的真如法本身,而所傳付的真如法,沒有七識心的分別體性,不是七識心法,二者有截然不同的體性,差別極大。    四、四祖優波鞠多傳法偈    原文: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釋:眾生的自性清淨心是本來就有的,不是後天出生的,不是因緣所生的法,世間沒有能夠產生祂的因和緣。這個本來就有的心,不是像三界其他法那樣,具足形色,眾生可以六根接觸,可以六識來觸知,這個心空無一相,一法也無有,祂本不屬於三界中法。但是在三界的任何一種有法中,都有祂在執持、在顯現、在作用著。而有別於本心的識陰六識,是由本心結合眾緣所生出來的,不是本來而有的法。    五、五祖提多迦尊者    原文:通達本心法,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悟,無心也無法。    釋:如果通過修行,入了初地,通達了真如自性這個本心法,一切法就沒有是和非,也就知道三界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本心如來藏,都是如來藏所生所顯所執持的,並沒有真實的一切法存在。悟了本心如來藏法之後,知道本心非從外得,五陰自己並沒有增加什麼,還是悟前的五陰自己,只是心行發生了轉變,漸轉清淨而已。心地轉依本心如來藏以後,就漸漸地對於世間萬法清淨無為了,無心於一切人事物,心中無有一法可當情,不見一法為真實有。    六、六祖彌遮迦傳法偈    原文: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釋:悟得本心以後,逐漸發現,這個本心非同前七識妄心的體性,不是三界當中的心行。這個心不可得,不是從外得來的,是五陰自己本有的家珍,只是通過他人指示,發現了祂而已。如果說開悟是得到了某個心,先無今有,後天出生的,那一定是悟錯了,是悟了能生能滅的意識心境界。意識心通過修定,偶爾見空,識取空的境界為本心,這個本心就是從外得來的,是通過修定得來的,定散,空就滅,本心消失,於是再修定保任,讓空常存,這種悟道方法為非道,是錯亂修行。如果明了本心非是世間七識的心行,有別於前七識,八個識都了知,眾生就開始了解了本心的各種法相,各種功能作用,逐漸具備別相智和道種智了。    七、七祖婆須蜜傳法偈    原文: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釋:眾生第八識猶如虛空一樣,無形無相,無為無作,無願無求,無說無示。諸佛以此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開示眾生似等虛空一般的如來藏心法,眾生聞佛示教,精進修行,證得猶如虛空一般廣大心量的如來藏時,慢慢就會發現,世間一切法,都沒有自己單獨存在的體性,都是如來藏依緣而生住異滅,全部是如來藏的功能、體性、作用的結果,那麼每一法當體即空,當體即是空性心如來藏,與如來藏的關系就是非一又非異,即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體性作用,沒有是與不是的分成兩端之說。    八、八祖佛陀難提傳法偈    原文:虛空無內外,心法也如此;       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釋:虛空非真實有,它是心所顯現出來的一種虛幻的假相,因此虛空無內無外,無有邊界、長短、大小和方圓。如來藏心也是這樣,無內無外,無形無相,沒有邊際。如果能夠體認如來藏猶如虛空一樣的體性,不來不去,不增不減,如如不動,無願無求,無為無作,這樣也就通達了如來藏真如之理。    九、九祖伏馱蜜多傳法偈    原文: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       受得真實法,非真也非偽。    釋:真心如來藏曆劫無名,無說無示,寂然而存。諸聖出世,為方便示教眾生,安真心於各種假名,無量之多,只為表顯真心的體相用,方便眾生分別識知。眾生就會根據真心的各種名字,分別了知了真心的各種體性作用。眾生依據真心的各種體性,就尋找到了真如心體,這樣證到了真理之後,就知道了真心非是像五陰世間法一樣,有形有相,可讓眾生看聽嗅嘗觸,讓眾生感到真實有世間法的功能利用。雖然如此,真心也並非是虛妄,而是有真實的理體存在,有真實的功能作用,並不是名言假說,和僅僅是名字而已。    十、十祖脅尊者傳法偈    原文: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無行也無止。    釋:如來藏這個真實理體是本來就是真而不虛妄的,不是通過修行而變成的真實法。因為有這個真實的理體,才說有三界世間萬法的存在,才說五陰世間的運行法則。當我們悟了如來藏並領會掌握了如來藏這個真實法之後,就會知道並沒有三界世間萬法的運行和靜止,並沒有萬法的生和滅,所有的生滅法,所有諸法的動和止,都是誑惑人心的虛妄不實法,並不真實有,都是依如來藏這個實存的理體而顯現的眾多假相而已。    十一、十一祖富那耶舍傳法偈    原文: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       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釋:眾生迷惑顛倒時,不識如來藏,就好像如來藏隱藏起來不現前了;眾生破了無明,悟得如來藏時,在自身以及所有眾生身上都可以發現各自如來藏在運行不斷,在分秒刹那地顯現著,就好像如來藏再也不會隱藏了。其實不管眾生迷也好,悟也好,心中黑暗也好,心中有光明也好,如來藏都沒有離開過眾生,都和眾生在一起,都存在顯現著,沒有故意隱藏過,只是眾生無明閉心,不識如來藏。現在我傳付這個如來藏法,眾生得法之後,就知道迷悟、明暗與如來藏的關系是非一也非二的,迷悟明暗依如來藏而生,是如來藏的一部分,但也不完全是如來藏,與如來藏既有相同又有差別,所以是非一非二。    十二、 十二祖馬鳴大士傳法偈    原文:隱顯即本法,明暗無不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也非棄。    釋:如來藏對於眾生,不管是隱藏還是顯現,都有其本體功能作用,都是本有之法,從不消失滅亡。眾生心中的明與暗,與如來藏不是完全的二法,明暗、迷悟因如來藏而有,依如來藏而生,本如來藏性。我現在傳付證悟如來藏之法,如來藏自心對於世間一切法從不取著,也不棄舍,不即不離,祂沒有三界的心行,清淨無比。    十三、十三祖迦毗摩羅傳法偈    原文: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       悟此隱顯法,非愚也非智。    釋:如來藏本身不會刻意隱藏起來,不讓眾生了知,也不會刻意顯現出來,讓眾生覺悟,祂沒有這些心行。而是眾生有愚有智,愚者不識,智者明見。不管眾生見與不見,識與不識,如來藏都是真實存在的,從不生滅,從不變異,是世出世間唯一真實法。證悟了如來藏這個既隱又顯法,就知道如來藏既不愚癡,也不屬於世間的智慧範疇。祂沒有無明,沒有貪嗔癡,不愚於萬法。可是也沒有三界世間的智慧,不知一切法,不分別一切法,不會籌算、分析、思惟、推理,又不作主宰,只是隨緣現法而不得法。     十四、十四祖龍樹菩薩傳法偈    原文: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無嗔也無喜。    釋:諸佛為了讓眾生明了既隱又顯的如來藏法,出生宣示眾生四種涅槃解脫之理。從三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到依自心如來藏而有的十二因緣法,最後是菩薩所修的真實如來藏法,無不在在顯示眾生無我解脫之理。然自心如來藏本自無縛,對於三界法無住無行,無貪無厭,如如不動,因此就不會被三界法所系縛,沒有生死輪回,也就不用求解脫,證解脫,出生死。    自身就在無生死之彼岸,無煩無惱,無生無滅,常處涅槃寂靜境界,何用再斷除煩惱和無明,求取解脫,心不住法,何用離法證涅槃。是五陰這個我有生死,有系縛,需要修證解脫,斷除煩惱,去除無明,從生死的這岸到涅槃的那岸,其實五陰也在涅槃中,依著自心如來藏,生死即是非生死,眾生不知,才要修證。    十五、十五祖迦那提婆傳法偈    原文: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       於法實無證,無終也無始。    釋:諸佛所說的解脫之理,是對眾生的五陰身而說,非是讓眾生的如來藏求取解脫,因此是修五陰七識,非修真心如來藏。眾生的五陰依佛說的解脫理,證得解脫以後,以自身所證傳示與其他眾生,代代相傳,以致所有眾生都能得解脫。然無論是傳法人還是受法人,都是他們的五陰來修證解脫理,自心如來藏對於解脫理不用修證,因為本來就是解脫的,從來不在生死中,沒有出生過,也永遠不會死,那就是說如來藏沒有開始,也永遠不會滅亡,永無盡期地存在,無壽也無命,不被一切法所系縛。    十六、十六祖羅矦睺羅多傳法偈    原文:於法實無證,不取也不離;       法非有無相,內外雲何起。    釋:自心真如對於一切佛法都不修不證,因為祂沒有無明,就不用修行再去得解脫。對於三界一切法以及自身,從來不取著,也無有離之心。真如之相,非有非無,說祂有,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說祂無,卻有真實的功能利用,真實地出生一切法,含藏無量法種,因此不可說祂無。祂是實相,實相就是真實有,只有祂是真實有,其餘都是空和幻化。因為真如無形無相,就沒有內和外,內裏虛無,外在無形,卻藏萬法,如果不證得祂,任你窮盡思惟度量,也是莫名其妙。    十七、十七祖僧伽難提傳法偈    原文: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花果亦複爾。    釋:第八識這個心體本來就有,不是後天出生的,三界世間法卻是第八識依賴種種業緣而出生現起的。第八識中所含藏的業種與外界的業緣,二者不互相妨礙,當外界的業緣成熟時,第八識就輸出眾生的業種,產生眾生的業報。如果業種不遇緣,或者緣不成熟,眾生的業種也不結果,不得業報。就比如花和果之間也不互相妨礙,花生長以後結出果實,作為種子存起來,種子種到地裏,遇緣又開花結果,生生不已。眾生身口意的業行好比是花,造作之後,作為種子存在第八識裏,業緣成熟時,第八識輸出種子,眾生就受業行的果報,結出業果實。    十八、十八祖伽耶舍多傳法偈    原文:有種生心地,因緣能發蒙;       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釋:心地當中只要有種子存在,以第八識為出生的因,加上種種的外緣,種子就萌發,發芽結果。種子與外緣不互相妨礙,它們相互依存,第八識才能結出果實,才有眾生的業報。當眾生受報的緣具足,應該出生時,第八識就生出眾生的五陰世間,雖然生了,也是沒有真實地出生,都是虛假相罷了。    十九、十九祖鳩摩羅多傳法偈    原文: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礙,何懷決不決。    釋:自心本性,本來無生,這些道理只對求法人說,七識妄心有所求,聞法後能夠信解受持,真如無求,說也無用。因為真如對於一切法都無所得,所以祂不修行,祂的心中,不會對法生起決定心與不決定心,不會信解又受持。有所求、要修行的是七識妄心,有所得的是七識妄心,能成佛的是七識妄心,真如與這些都毫不相幹。    二十、二十祖闍夜多傳法偈    原文:言下含無生,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釋:眾生的語言是生滅法,未說之前,無住處,說了之後即滅去,因此是虛妄不可執的。但是在語言當中卻有大乘無生理在,沒有這個理體,也就沒有語言的產生。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如心體,就是一真法界,那麼語言依止於這個真如心,即是不生不滅的法界性。如果能夠這樣理解一切法與真如之間的關系,那麼對於世間一切事與真如理就都已經通達了。    二十一、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傳法偈    原文:泡幻同無礙,雲何不悟了;       達法在其中,非今也非古。    釋:三界世間如同夢幻泡影,了不可得,雖然如此,並不障礙一實真體的永遠長存和顯現運行。雲何還不明悟,這些虛妄法都是由於真如心體的作用而有,本質也是真如的一部分。如果能通達虛幻的世間法,其實質都是真如,都是一真法界,那麼也就明了,真如不分古今,沒有新舊,沒有年齡,從來不生,永遠不滅,亙古而又彌新。    二十二、二十二祖摩拏羅傳法偈    原文: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複無憂。    釋:自心真如隨於眾生的心境和世間各種境界而運行著,從來沒有間斷過。真如在隨萬法流轉的過程當中,確實是幽隱難覓的,因緣不成熟的眾生只能認各種妄法為真,不知當中有真實的自心本性存在,更不知祂是如何運轉一切法的,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自心真如所出生和執持的。眾生因緣成熟時,就能隨著各種業流識得那個沒有業緣和生死的自心本性。    自心雖然隨於生死業流,卻清淨無為,永遠不變異,永無染汙,那就是真實的自己,也是成佛的真體。祂雖然隨於生死業流和無明流,卻是無喜也無憂,沒有心境的變化,沒有感觸和感慨,隨緣自在。那麼五陰的我,隨順於真如的體性之後,慢慢也會對於出現的一切境界,也無喜又無憂,無煩又無惱,隨緣自在。    二十三、二十三祖鶴勒那大士傳法偈    原文: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    釋:當我們通過修行,明心證悟,認得自己的本有心性時,才知道這個心性確實是不可思議的,眾生無論怎樣用識心意識,情解思量,也思量不了祂,祂的體性是那樣微細難知。雖然認得了自己的心性,這個心性也了不可得,祂是自己本有的家珍,一個老古董,因緣具足時,才能從自身中挖掘出來,非從外得,非是他人給與。當我們認得祂時,也不能說把祂的全部體性都了知了,也只是知道個總相而已,其餘的更多更深細的體性,要待今後的修道過程中,再一點點地探索挖掘出來,最後才能獲得一切種智,圓滿佛道。    二十四、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    原文: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       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是心。    釋:當我們發表言說、知見、看法時,這些語言知見,全部都是從自心當中流露出來的,都是自心所顯現的功德利用,全體都是自心,不一不異於自心。正當我們的知與見形成時,自心當中的一部分種子功能形成了知與見的分別作用,就像一塊黃金打造成了戒子,而不失黃金的自體性,又有戒子的功用。自心也如是,流轉為知見,不失其本具體性。戒子由黃金而造,知見由自心生出,戒子全體就是黃金,黃金不都是戒子;知見全體都是自心本性,自心不都流轉為知見。    二十五、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傳法偈    原文: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其性,無道也無理。    釋:所謂的聖人,沒有一點凡夫性。真如這個聖人與七識這個凡夫和合產生一切法,當祂們一起產生各種知見,用語言描述出來時,這些語言境界、言行、知見無對無錯,無是也無非。說它是,卻是七識的造作活動,說它非,卻是真如之所顯現,全體都是真如。我如今悟得真如的體性時,知道真如中本沒有任何道和理。就像心經中所描述的真如:無色受想行識五蘊、無六根、無六塵、無六識、無十二因緣、無四聖諦、無菩薩六度、無智也無得。真如這個空相中真的就沒有這些道和理,但不妨又把這些道理全部都不費吹灰之力的顯現出來。    二十六、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傳法偈    原文:真性心地藏,無頭也無尾;       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釋:如來藏是眾生心地寶藏,自性為空,卻含藏無量功德性能,能圓滿成就一切法,圓融一切法,無有障礙。自體無形也無相,無頭也無尾,無長短方圓大小青黃赤白,應萬緣而能變化出生萬事萬物。具足無量的智慧,卻不是七識心的那種世俗智慧,為了區別於世俗智慧,區別於識心聰明伶俐的分別性,諸佛只能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起個別名,叫作智。那麼眾生就能分清七識的識心分別慧,和如來藏的無分別的智,二者體性迥然不同,一個是世俗識心,一個是脫俗超然於世外之真如心。    二十七、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傳法偈    原文:心地生諸種,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花開世界起。    釋:自心清淨寶地含藏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子,也含藏眾生的善、惡、無記三業的業種。這些業種緣熟,自心如來藏就依據業種分別輸出地水火風空識大種,產生諸法,一切事相就出現了。這些事相的運行及結果,又作為種子存入自心寶地中,將來再生出新的事相。眾生都是在自心田地中播種、發芽、開花、結果,事事不同,果果不同。修行之人,生生世世修行之果,越來越殊勝,越來越接近佛果。當這些修行之果達到圓滿,菩提大道的修行也就圓滿究竟了,菩提種子就會從心地裏出生、發芽、開花、結果,三千大千世界佛國土就能真正建立起來了。    二十八、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傳法偈    原文: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釋:我本來到東土震旦,來傳佛祖一實相心法印,以此救度那些還在迷惑顛倒中,不識本心的有情眾生。等到禪宗傳到第六代祖時,禪法自然就會形成五個法脈,分別是:臨濟宗、雲門宗、偽仰宗、法眼宗、曹洞宗。這五宗法脈,自然會把禪法一直流傳到後世,永不斷絕,使大乘實相法廣泛流傳,得度者無數,能夠潛通心法,秘密證得實相心的人,千萬有餘。     第三章 東土六祖傳法偈    初祖為達摩祖師,其傳法偈在上章已釋義完畢,這裏不重複講。    一、二祖慧可禪師傳法偈    原文: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釋:本來一切法都是緣於真實存在的那個心地才能有,因為有自性心地,業種才能轉化為花報。但是自性心地中本來沒有業種,是空空的自性清淨心,因此一切花報都不曾出生過。    二、三祖僧璨禪師傳法偈    原文: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釋:花的種子雖然是因為心地才能有,從心地的種子當中花報才能出生;但是如果沒有人造業種下種子,盡大地也不會生長出一枝花。無業則無種,無種則無花。    三、四祖道信禪師傳法偈    原文: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釋:花的種子有生發性,但要借助於自性心地才能生生不已。七大種子的緣,與自性結合在一起,就能出生一切法,一切法雖然出生了,實質卻是無生,生而不生。    四、五祖弘忍禪師傳法偈    原文: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釋:有心的有情眾生造作業行就種下了種子,這些種子種在心地裏,將來因為心地,借助於心地生出果實。沒有心的無情物就不會造作出種子,無情物沒有自體性,因此也是無生的。    五、六祖慧能禪師傳法偈    原文: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釋:眾生心地中含藏著一切法的種子,這些種子遇緣才能出生一切法。學佛修行的人只要頓悟了有情眾生的五陰世間花報是如何出生的,菩提果就自然而然成就了。     第四章 六祖的五個何期自性略解    六祖大悟時悟明真心,觀察真心的運作,深有感觸,說了真如自性的五個特征,內容如下: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以上所說的五個何期自性,是六祖在聽聞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悟道時而說的悟道偈,表明六祖悟的很深很透。其中自性本自清淨,這是悟的如來藏的本體清淨體性;自性本不生滅,這是悟的如來藏本體的不生不滅體性;自性本自具足,是悟的如來藏含藏一切法種子、具足一切法種子的體性;自性本無動搖,悟的如來藏不隨萬法而改變自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體性;自性能生萬法,這是悟的如來藏能出生一切法的體性。    六祖這幾句話,證明六祖悟時就有了別相智,當時就能觀察到如來藏出生五陰世間,如來藏在五蘊的運作中不隨五蘊而動轉,這個智慧是很深的,有前世多生多劫證悟的基礎,今世證悟才能如此之快,如此之深。具體解釋如下:    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原來這個自性心本來就是這樣的清淨,不是後天人為給祂修清淨的。自性如來藏為什麼本來是清淨的?因為祂不對六塵境界的具體相貌,不了知六塵境界為何物,不別六塵的好惡是非長短方圓,因此在運行六塵境界時,永遠不起貪嗔癡煩惱,也不起念想,不自作主張。祂了別業種時,也不知道這個業種善,那個業種惡,雖然了別了,還是不知道好惡,因此祂對業種不做選擇,才能平等的實現業因果報。祂了別業種以後,隨順業種,輸出四大種子七大種子,造佛身、造人身、造地獄身、造天宮,也造汙穢物,善惡美醜祂一視同仁都不分別,全部都造就和執持。    祂的心是如此的清淨,法爾如是的不分別是非好醜的運行著一切法。祂知道往何處輸送四大種子,以什麼樣的比例,輸送多少,輸送多長時間,祂都知道。也知道在什麼時候造什麼物質色法,比如眾生在母胎裏,什麼時候應該造頭、造耳朵、造鼻子等等,在哪裏造,安放在哪個位置上,什麼形狀的,什麼顏色的,祂都知道,然而對這一切法祂又不起分別。    我們想想祂有多奇怪,又是多麼的神秘,無量劫以來一直就是這樣運行著。祂知道造就眾生的身體時手安放在哪裏,內髒器官是什麼樣子的、多大的,皮膚是什麼樣的,祂都順其自然的一一造就出來。五陰色身,無論是造人、造畜生、造惡鬼,祂都能根據業種,就那麼制造出來了,絲毫不錯亂,祂就是這麼神奇。    如來藏的神奇性簡直不可思議,祂能頓現三千大千世界和無數分身意生身,祂要頓時輸出無量數心體裏的四大種子,才能頓時成就無數的意生身,造就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祂心體裏七大種子的數量是不可計數的,也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八地菩薩生一念要分身無數,如來藏馬上就變現出無數的色身出來,如果八地菩薩生一個念要變現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如來藏也能馬上變現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來,一彈指頃的時間裏,三千大千世界就變現出來了,無量數的分身也可以同時變造出來。如來藏到底是如何輸送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呢?如此的快速,如此的神速,我們根本思議不了這件事。但是無論造就多少大千世界和多少物質色法,如來藏從來都不貪著,無比的清淨。    二、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原來自性清淨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不是後天人為讓祂出生的,後天人為也不能毀滅祂。自性如來藏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為什麼祂是不生的呢?因為如來藏不用出生,本來就存在著,世出世間沒有出生祂的那個法,祂不依賴任何法而存在,而所有法卻都依賴於祂才能存在,不管其他法有與無,祂本自存在,不受影響。如來藏永遠不滅,祂自己不能自動消失,也沒有能消滅祂的法,祂就是一個金剛不壞體。    如果如來藏能滅,那麼一切法也就隨著一起都消失殆盡,無有遺餘,那麼眾生的五陰十八界馬上就滅絕,連個影子也不存在了;十方世界馬上就消失,一切世界就都不存在了,連個靜悄悄也不存在。一切法都滅絕之後如來藏要如何出生呢?有什麼法能生如來藏嗎?沒有任何法能出生如來藏,因為世界沒有了,沒有任何一個法存在,如來藏就不能被出生,如來藏不出生,一切法也永遠不會再出生了,從此以後,真的就連靜悄悄也沒有,連個死寂、空寂也沒有,連個虛空也沒有,因此如來藏是不生也不滅的。    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原來自性清淨心本來具足了一切法,一法也不缺,因此隨緣能出生一切法。為什麼如此呢?一切法的種子都在如來藏裏,全部具足,一法也不少。如來藏裏含藏著一切法的種子,要什麼法有什麼法,善法、惡法、不善不惡的法、佛法、外道法、五陰的法、六道眾生的法、十方世界的法、三界裏的一切法,這些法的種子祂都能輸送出來,然後依種子出生一切法。    意識心如何才能觀照出如來藏本自具足一切法、含藏一切法、變現一切法呢?首先要證得如來藏,證得以後有了般若大智慧,就能在禪定中一點點觀察如來藏在五蘊身中的運作,這樣就能把五陰世間法的出生觀照出來。明心證得如來藏時,知道如來藏是如何起用的,慢慢觀察祂的運作,就能知道祂有這樣的法,祂有那樣的法,祂有這方面的智慧,祂有那方面的智慧,祂在此處是這樣運作的,祂在彼處是那樣運作的,祂是這樣產生這個法的,祂是那樣產生那個法的。    悟後慢慢地就知道了如來藏的功能、德能、性用都是什麼,後得智慧就生起來了。後得智圓滿具足,就出生道種智,如來藏所具有的功能作用證得的越來越多了;祂含藏的所有法的種子,都有什麼功能作用證得的越來越多,最後全部都證得了;這些種子是如何變起三千大千世界的,如何創造眾生的,也都知道了;世間裏的法,一接觸到,就知道來龍去脈,裏面運作的細節都是什麼,也都知道了,這時就具有了一切種智,就圓滿成佛了。    成佛時,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愚昧不懂,全部都了知,因為一切法的種子佛都證得,都知道了。佛見到某個人,這個人的來龍去脈,無始劫來的情況,無始劫以後的情況,全部了知無餘,每一個非常微小的細節都不會錯過,此人為什麼有現在的果報,以後還有什麼果報,從前有什麼果報,經曆過什麼人和事,家族、眷屬都有哪些,無始劫以來造過什麼業行,佛全部了知,沒有一法是佛所不知的。    一棵非常龐大的樹有多少片葉子,樹的曆史年齡、年輪、生長的種種情況,佛全部都知道。三千大千世界裏下雨,總共有多少滴雨,佛都知道;十方世界每個眾生的善根福德時節因緣,所起的心念,佛都知道。每個眾生什麼時候善根成熟,佛都知道;對某些人什麼時候應該講什麼法,如何度化,佛都知道。    眾生有什麼要求,為什麼會在六道裏生死輪轉,什麼時候輪轉到哪裏,佛都知道,世間裏所有的法,佛都知道。即使佛沒有做人,不到世間做人,人中的一切事情,佛也全部都知道,人間的一切科技,什麼汽車飛機火箭的制造運轉的原理,那都是小事,不值得一提。人類搞科學、搞研究、搞創造發明,佛都不用,也不用思惟,一切事情全部了知,因為佛有現量智慧。    人間制造個飛機火箭宇宙飛船,就已經是高科技了,可是佛一念間就能變現大千世界,包括大千世界裏所有的物質色法,更不用說人間的飛機火箭之類的東西,佛的一念,全都能變現出來。所以只要能學佛修行,福德具足,如來藏裏所具有的一切法的種子,全部都能轉變成一切法,一切法都會現前。但是這樣的修行需要斷除一切的貪愛,三界世間法都不貪愛和執著,就具有了大福德,一切法都會圓滿現前,隨心所欲。越貪愛,心量越狹小,福報越不具足,越貧窮,越舍越得,不舍不得,只有舍下一切,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出現,五蘊才能具足一切法,最後如來藏裏一切法的種子,都能隨意而用。   四、何期自性本不動搖   何曾想,原來自性是不隨萬法而動轉的,因為不隨萬法而動搖的,在一切境界面前永遠是如如不動的。如來藏在三界萬法中運行,從來不隨境界轉換而轉易其心,當喜事出現時,祂不喜;當可厭事出現時,祂不厭;當五陰生氣的時候,祂不生氣;當五陰發財升官,或者失財、受苦難、下地獄時,祂沒有什麼看法,這一切跟祂都沒有關系,一切法來臨時,祂都不動搖。為什麼呢?因為祂不知六塵境界為何物,祂不具體分別六塵境界的善惡美醜和是非,祂不知道六塵境界如何,好壞都不知道,祂是一顆不知好歹的心,所以才不隨境界的好歹而動搖。    祂如果知道好歹,就會跟著好歹左搖右擺而動搖了,如果知道好歹,祂肯定要起心動念,比如七識想殺人,祂就不能讓七識殺人了,也許還要把七識滅掉;七識想造惡業,祂知道了,就說這不好,祂就不能讓七識造惡業;好聽的聲音來了,難聽的聲音來了,祂就要隨之而動搖,隨著六塵境界動轉起來;可是祂不分別六塵,就不隨六塵動轉。七識渴了,祂不渴,七識喝完水解渴了,祂也沒感覺,這些跟祂完全沒有關系。    如來藏雖然能在一切法上運作,可是從來都不隨著一切法動轉,不起心動念,心不隨著境界轉,那我們七識隨不隨境界轉呢?當然轉了,色身好時七識是一個狀態,色身不好時七識又是一個狀態。喜歡的東西現前了七識是一個狀態,不喜歡的東西現前時七識又是一個狀態,我們的六七識心都是這樣隨著六塵境界飄搖飄動,如來藏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祂是永遠不會動搖的。    七識學佛時,覺得學佛法能得解脫,有真實受用,佛法真好,可是如來藏對此根本沒有什麼感覺,學佛得解脫這件事與祂無關,所以祂不隨著一起學佛,七識造惡業時,祂也不隨著造惡業。七識下地獄受苦時,祂不受苦。七識生天享福,祂無所謂,也不隨著享福,祂永遠對一切法都不動搖,既不歡喜,也不嗔恨厭離。    眾生下地獄時,祂也不會說,趕快從地獄這個鬼地方出來吧,祂沒有這樣的想法,祂如果有想法,趕快脫離色身就完事了。但是祂從不舍眾生,因為祂不知道好歹,永遠隨逐著眾生不舍離,祂也不知道眾生的色身是地獄身,心裏沒有任何概念,也不知道地獄的苦,完全是舍受。   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曾想原來自性清淨心能出生萬法,一切法都由祂出生。如來藏生萬法生五蘊,只有證得如來藏以後,才能現觀到,沒有證得之前,都是學語、猜測和臆想。明心以後,現觀如來藏在五蘊身中運作的時候,就能觀察出如來藏是如何出生五藴的,如何出生所見的色,如何出生所聽的聲,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如何出生的,這時也就知道了如來藏是如何出生萬法的。如來藏出生三千大千世界,悟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觀察不到,地後菩薩有甚深極甚深的道種智,才能慢慢觀察出來,這時不知道已經修到幾地菩薩了。    悟後只能一點點的觀察出如來藏能出生五藴,出生十八界,出生色身的大致情況,再具體一些的就觀察不出來了。很多深法不是短時間能觀察出來的,需要修行到有更深的智慧的時候,才能觀察到一些,修到入地以後,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以後,觀察出來的法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細,越來越廣大,最後全部都觀察到,就成佛了。    剛開悟時能觀察出的法都是很粗淺的,隨著智慧和禪定的增加,觀察出來的法就會越來越深細,智慧越深的時候,領悟和觀察出來的法越深細,越具體;沒有智慧的時候,只能懂個大概,一點也深細不了,深法細法代表著深細的大智慧。    內心沒有智慧,修行沒有入門的時候,說法就是空喊口號,沒有具體的修行入手處,因為沒有修持出來,對於具體修行沒有經驗,沒有智慧,只能空喊口號,說些不切實際的語言。真正修持出來以後,走過那段路,就能有一個很清晰的路線,能引領他人隨後走過來,具體一步步的修行都能指導別人,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喊口號了。    以上是對六祖五個何期自性的簡略解釋,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悟了,那就可以對照一下六祖的悟道偈,檢查一下自己所悟是否與六祖悟的一致,這樣才能不生誤會,不會自誤誤人。            第五章 六祖壇經部分段落詮釋    一、六祖曰:善知識!所謂無,無的是甚麼事呢?所謂念,念的是甚麼東西呢?所謂無,就是無差別相,無一切妄見塵勞的心;所謂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體,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    釋:六祖說:善知識,我們通常所說的無,應該無什麼呢?我們通常所說的念,應該念什麼呢?修行人心中應該無那些諸法差別相,不要去分辨此法高彼法低,應該無有高低善惡是非美醜相,應該無有一切虛妄的分辨塵勞煩惱的心行;修行人心中應該時刻念著真如自性,而不要念著塵勞煩惱相。真如就是能念的本體,而念就是真如的用,有體就能起用,有用就有體。真如自性也能起念,祂所念的,與六識用六根所念的不同,六識念色聲香味觸法,而真如不念這些法,真如所念的法,六識念不了。    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隨緣起念,真如起念,萬法必現。真如如果沒有自性,眼色耳聲當下就會消失散壞。無差別相就是指萬法皆真如所變,與真如不一不異,也都是真如相,無世間諸法相。妄見塵勞的心就是七個識的妄心,既然是妄,就不是真實的,虛幻的、假的、非真有。妄心能念真如,念就是有真如的體在起用,沒有真如妄心就不能念,真如就是念的體,體是本體,實有之體。真如起用,妄心就能念,所以念是真如的用。    真如自己起念時,和六識念的不同,六識念六根六塵,而真如念一切法,又不落入一切法的相貌中。真如也念七識,繼而配合七識來運行一切法。真如有真實的自體性,真實存在,祂若不存在,六根和六塵當下滅亡,也不存在。更不用說產生六識了。    二、大通和尚問智常:如何是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說:汝見虛空有相貌否?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也名如來知見。六祖批駁他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撇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釋:大通和尚問智常說:什麼是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說:你看見虛空有相貌嗎?你的本性就如虛空一樣無有相貌。你反觀自己的自性,根本沒有一物可見,見無所見叫作正見,沒有一物可知的才是真知。不見有青黃長短,只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就是見性成佛了,這也叫如來知見。    六祖批駁他說:如果說不見一法才是見,心裏存著一個無的見,恰恰是天空中的浮雲遮擋住了太陽。心裏一法不知,守著一個空的知見,也就像太虛當中劃出一道閃電。這樣的知見撇然出現,就是一種錯見,還不知道諸佛諸祖的教法。    大通和尚說自性猶如虛空一樣一無所有,這是落在一無所有的無上,否定自性的真實體性。自性不是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祂是實相,是真實的相,雖然是無相,但是體有,有體才能有一切法的用,沒有比祂更真的了。祂那裏有多少的種子功能作用,不可能像虛空一無所有。了無一物可見就是見真如本性,這個知見是邪見,不是正見,正見能見到真如運行的行相。了無一物可知,是邪知,真知能知真如的一切功能作用。    三、六祖雲: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釋:在這一段裏,六祖把法身、報身、應化身也講得很清楚了,既然有法身,就能產生報身和應化身,也能產生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即能產生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事法和理法,也就是萬法、千萬法、無量法。既然能產生這些法,說明真性不是一無所有的空,祂是真實存在的,有真實作用。依佛的三身而有佛的四智圓明,大圓鏡智就是法身真如,平等性智就是意根第七識,妙觀察智就是第六識,成所作智就是前五識。    佛也有八個識,一樣不少,前七個識就是被真如所生,有生就是生滅性的,就是虛妄的。佛用這些妄心分別所有的法,以此利樂眾生,廣度有緣。佛不是只有一個真如,也不是不分別一切法,有七識心就是要分別一切法,而且佛是善用這些分別,眾生是惡用。    自性就是法身佛,佛有三身,並不是空,不是一法也沒有。四智由八個識轉成的,也並不是空和沒有。有見有聞還有因緣,還是有見聞覺知心,有因緣所生法,並不是把因緣法都廢掉不用。    四、六祖曰: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也是邪。    釋:邪正判斷的法則依據是,這個法是真實永遠不變的根本法,還是不斷變化的虛妄法。根本法是正念,虛妄法是不正法,能滅的法,方便說為邪。那麼就看斷除煩惱這個法是根本法,還是後天出生的虛妄法。煩惱是後天而有的虛妄法,斷除煩惱的心和行為是後天而有的虛妄法,是七個識想要去斷除煩惱,這個行為是七個識所做的。    真如心從來沒有煩惱,也不想斷煩惱,更不去斷煩惱。那麼斷除煩惱這個法就不是正法,是一種病態的心所為,有貪嗔癡煩惱的心才想斷煩惱,當然是病態。趣向真如也是邪,是誰趣向真如,求證真如,皈依真如?當然是七個識的妄心,妄心不是本來而有的,那就不是正,方便說為邪。悟道的人證得了真如,但人不是真如,真如是真如,眾生是眾生。有人說無煩惱可斷,還說得過去,但說無真如可趣,就是斷滅見,是邪見。    有人說安詳即真如,而安詳不是真如,真如沒有安詳不安詳之說,祂不對六塵境界,沒有覺受,因此就沒有安詳。只有眾生的意識心對六塵境界,才有安詳有不安詳。真妄不可混淆,真如就是真實而如如性,不是如真,如真的意思是好像是真的像真的一樣,而真如就是真的,沒有好像。    佛住世時證得的是無住處涅槃,不住在涅槃境界裏,而是總現出佛的色身來利樂眾生,不像阿羅漢把五蘊十八界都滅掉不要色身了,佛慈悲憐憫眾生,不為自己享涅槃樂而不顧眾生苦。    有餘涅槃是三果四果羅漢們證得的,是說阿羅漢們還有個身體存在著,因為有這個身體,就有一點苦受存在,風吹日曬,蚊蟲叮咬,疾病侵襲等等。滅去五陰十八界以後,就入無餘涅槃,苦也沒有依賴的,就沒有苦受了。而佛永遠也不取無餘涅槃,並且告誡菩薩們也永遠不能取無餘涅槃,因為入無餘涅槃就不能自利修行,也不能利他度眾。    五、六祖曰:佛法只談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因為禪定解脫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釋:我們本有之性,本身就有定,祂常在定中,從來沒有出過定。如果另外再修個定,這個定就是覺知心妄心的定,不是真如之本來定,後修的定與真如的本來定,是二種定,不是一種定,因此後修的定就是別於真如的二法,不是真如本具之法。    解脫也如是,真如本身就是解脫的,沒有無明可以束縛祂,沒有生死能夠束縛祂,祂不求解脫,覺知心妄心才要求解脫,並且也能求得解脫,因此覺知心的解脫與真如本來而有的解脫,就是二法,因此覺知心的解脫就不是本具的佛法。    佛性就是如來藏所生起的妙真如性,眾生所接觸感知的一切法,都是佛性,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並沒有實質的事物存在。佛性在六根觸六塵時顯現出來,因此是常存,但是如果缺少一根或者這個根不觸塵,沒有識出來了別,佛性就不在這個根上顯現出來,而在其它根觸塵當中顯現,因此佛性也非常。    雖然非常非無常,佛性永遠也不斷。佛性在善法上顯現,在惡法上也顯現起妙用,因此佛性就是非善非不善的。五蘊與十八界,凡夫當作是二法,見道的智者了達,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都是佛性,因此也是不二法。    六、六祖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    釋:心平,就是對待世間一切人事物理,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不分善惡、好壞、是非、對錯,不分性別、年齡、種族、文化、權勢、地位、窮富,不管是佛還是地獄眾生,不管造善還是造惡,不管勝境天宮還是劣境地獄。通通平等對待不分別,一視同仁。    怎麼平等對待呢?對待這些法一律按照因果律則如實顯現,如實實現,需要給與什麼就給與什麼,做惡給與做惡的種子,做善給與做善的種子,造天宮給與天宮的種子,造地獄給與地獄的種子,絲毫不猶豫,不采取主觀的喜厭的行為造作,沒有主觀能動性。對待佛是如法供養,對待惡道眾生也如法供養,善行也助,惡行也助,平等相與,然後平等如實做記錄,又平等如實地實現果報。    這個心沒有主觀能動性,也不想特意造作什麼,祂沒有自己的想法,完全隨緣,因此祂就不用去持什麼戒行。有心才用持戒,無心就不用持戒。這就是心平何用持戒的真實含義。那麼這個心是哪種心呢?觀行一下,我們的妄心七轉識能做到這樣嗎?這個七轉識無論修到多麼清淨,如何的不分別,也做不到。    因為七識心從來都是要分別的,其體性就是有分別性。如果讓七轉識不去分別,那麼世間該怎樣安立,五陰身該如何生存?佛道該如何修行和完成呢?妄心如果隨緣,隨善緣造善業,隨惡緣造惡業,那什麼時候能修持成就得解脫呢?妄心如果造善也隨喜,造惡也隨喜,不去懲惡揚善,不主動助善滅惡,世間又會是怎樣的,自己又怎麼能談到修行呢?其它方面,仔細思惟就能知道。    那麼真正的平等心就不是妄心七轉識,能夠隨一切緣的心就不是七轉識,不用持戒的心就不是七轉識,因為即使修到幾地菩薩境界,也需要持戒,也還有定共戒和道共戒。排除七轉識心,就是真心如來藏,祂確實具足這些功德和體性,又平等又隨緣又不用持戒。    行直何用參禪。是誰的心行最直呢?能夠如實地實現一切因果,毫不含糊,一切事情該如何,就讓它們如何,世間該是何種樣貌,就現何種樣貌。五陰身該是何種形象,就現何種形象。對待一切人事物理,沒有婉轉屈曲心行,不會轉彎抹角的掩蓋什麼、稱揚什麼。祂總是按照事實真相去行持,去履行自己的職責。這是什麼心呢?妄心七轉識做不到這樣,妄心七轉識總想改變什麼,總是希望一切人事物理能夠按照自己的認知和意圖去展現,符合自己的思想意志才歡喜。    而真心如來藏卻不是這樣,祂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知見,該怎樣就怎樣,直直的。維摩詰經裏說:直心是道場,真心如來藏就是個廣大的道場,十方世界都在裏許。    再來看參禪,參禪的目的是為開悟證如來藏,破無明。妄心七轉識有無明,不知自己虛妄,不知真如心何在,需要參禪明心。真心如來藏沒有無明,不需要破無明,因此自性如來藏就沒有必要參禪悟道。所以行直何用參禪,是在描述真心如來藏的體性。六祖是個大悟者,對於真心如來藏的體性很清楚,他說法都是圍繞著真如而說,宣說真如之理,決不在妄心七識上打轉。    因為識得真如,了知真如心的體性,妄心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就會逐漸地依止於真如心的體性,改變自己的心行。只要識得真如,煩惱就不是大問題了,三種無明早晚都會破盡,究竟成就佛道。頭一步證真如如來藏是最難的,入了門裏,就會做內行事,說內行話。才會漸漸與真如心相應,與佛心相應。我們應該善分別祖師意,善解法義,善於用心,善於行持。    七、六祖曰: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    釋:相包括五陰相色受想行識,十八界相六根六塵六識,六塵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塵,宇宙及十方世界都是相,都在六塵中。思惟觀行以後,就知道只有如來藏沒有這些相,如來藏從外形形象上根本沒有相,這就是外離一切相的含義。    內不亂,心不對六塵,不著六塵,就不分別,不起心動念,那麼六塵境界現在面前時,如來藏心就是不亂的。而禪的定義就是真心如來藏,參禪就是參究如來藏,明如來藏心。那麼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就是在描述如來藏的體性。而定慧等持,定慧一體,都是在描述如來藏的體性。    整部六祖壇經,都在描述如來藏真如心的體性,這是毫無疑問的。大悟者與佛所說的法義不相違背,與佛同一鼻孔出氣。不是像神秀和尚的漸修法門那樣,需要七識妄心要降伏煩惱,要修戒定慧,時時精勤地看住自己的妄心不要造業行,不要起心動念。六祖的頓悟法門不如此說。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修行是五陰身的妄心七轉識要修行,因為七識心有無明,才要去修行,以破除無明。而如來藏本身是圓滿究竟的,沒有無明,因此就不用修行。那麼修行的就是妄心七識,七識通過修行,去惡增善,惡業消滅,無明滅盡。    所以起修皆是七識妄心的行為,就是妄動,起心皆妄動。能守的心,守心守戒,不管守什麼,都是妄心七識去守,真心什麼也不守,祂不是守的心,因為祂沒有執著性,又不對六塵境界,就沒有什麼可守的。所以守住匪真精,守住不是真心去守,就不是真精。    八、六祖曰: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釋:自性清淨心就是覺體,也是萬法的源頭,隨著七識心的妄念而流轉著,七識起心,祂就隨著應對配合,隨著五陰的身口意行而流轉著,身口意只要有所為,祂就隨著應對配合著五陰的身口意行。就這樣白白地、無原無故地隨著妄法遷流。自身無喜無悲又無憂,無有善來也無惡,不受苦來不受樂,既無所得也無失,既不取來也不舍。    如果不進入祖師室,得以明心,找到那生命的源頭,識得不生不滅的真體,就會永遠茫茫然然地落在有和無、斷和常、生與滅的兩種極端之中,趣向於六道生死輪回,不脫煩惱,不得解脫。由此可知,覓得真正的祖師隨之修學,就會很快地頓悟覺醒,如果隨著不通道的人修學,不覓真正有道的明師修學,結果不是落在生當中,就是落在頑空當中,不得解脫。要知道名師與明師,有著天壤之別,內涵本質不同,差異極大。    九、六祖曰: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釋:自性產生了一切法,一切法的本質也是自性,自性是常的,一切法依於自性而說也就是常的。如果一切法是無常,一切法就有自體性了,能夠自生自滅,就不是自性所出生的,也不用自性來出生了,那麼自性就有不遍之處。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法依於自性而說,都是真如自性的常性。如果說有一法是無常,那麼這一法就有其自體性,因為有自體性才有生死之說,那真如豈不是就有不遍之處了,有不能出生的法了。    一切諸法依於真如自性來說,都是真如性,不生不滅。因為這些法都是真如自性所生,都具有真如性,因此一切法也是常存不滅的。只要有真如自性,就會總有一切法的出現,如果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那麼滅了就不能再出生了,不能出生,就說明真如自性不起作用,不能產生法了,那就是真如自性有不遍之處。然而這是不可能的,真如自性遍一切處,一切處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有一切法就有真如自性。況且,真如中本有種子不生不滅,永遠長存,只要遇緣,就會生出一切法。    六祖說的意思是,一切諸法如果是無常的,那麼一切的事物都會有自體性,這些事物就能夠自生自滅,生滅不息,那樣就不用真如自性來出生,自性就有不普遍之處,這是違背經義的。所以六祖說的一切諸法是常的,正是佛所說的真實的無常的義理。一切諸法是常的,就表明了一切諸法都是自性所生所顯,那麼一切法就沒有自體性,因此就是無常的。     十、六祖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釋:六祖的意思是說如來藏這個佛法,在五陰十八界這個世間中存在運行著,要想明心開悟找到如來藏,就要在五陰當中來尋覓,離開五陰世間就找不到如來藏了,那就不能開悟了。離開五陰十八界,沒有三界世間,那麼如來藏這個佛法怎麼能發揮其功能作用呢? 世尊在阿含經中的十因緣法中開示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與名色二者猶如束蘆,互相依賴著而能顯現出來,名色依如來藏而生,如來藏依名色才能顯現出其功用,才能被菩薩們所發現和證得。壇經裏六祖幾乎沒有離開如來藏講過什麼世間法,更不用說心靈雞湯了。            第六章 禪宗祖師傳法偈語     一、黃檗禪師雲: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於無,盡是情見。    釋:空性心中一法也無,但不可認為祂不存在。真如心不是沒有,祂確實存在,所以稱為實相心。但也不可認為祂有什麼相,有什麼法。不管我們認為真如是有是無,萬法是真是假,這些知見都是我們意識心的看法。意識心即是虛妄心,各種知見就都是情見,不是真如之見。真如無見,真如無知,但又沒有一法是祂所不知的,沒有一法離開祂而能存在。所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真如既不屬知,也不屬不知。    二、永嘉禪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這是從真心的角度來講的,是說真如沒有妄想,因此也不除妄想;真如本身不修行,不修戒定慧,也不追求明心見性,也不想成佛,因此祂沒有想證得自己的願望。永嘉大師是智慧很深的得道者,因此他能夠現觀真心的體性,開示的都是有關實相心的真理。沒有悟的人,講話就會從覺知心意識心的角度來說話,都是生滅法、虛妄法,不涉及第一義諦。有道與無道,二者智慧往往會有天淵之別。    我們意識妄心的體性,學佛修行以後,總在琢磨怎樣去除妄想雜念呢?如何讓心清淨呢?如何才能做到不貪不嗔不癡呢?如何才能證得真心找到自性呢?而真心從不想這些事。祂也不想如何得解脫,如何成佛,如何守持戒律,如何修定和慧,真心不考慮這些事情,這些事都與祂無關,因為祂沒有生死,所以真心不修行。    三、龐蘊居士偈:心如境也如,無實也無虛。有也不管,無也不居,不是賢聖。了事凡夫易複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舍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釋:真心對一切境界永遠是如如不動的,依真如而有的境界就是如如不動的。真如既不是實如境界可見,說祂實,卻無相無形不可見,說祂虛卻有真實的體性和作用,所以是無實無虛的。一切境界都是真如第八識所出生,所以境界沒有實體沒有真實性,但是這些境界也不是虛假不存在的,本質上也是第八識的屬性。真如心不落於有,也不居於無,既不是賢也不是聖。已經了了生死大事的凡夫對於此理很容易就了知了,知道自己這個五蘊身中有個真實不滅的智慧心。    十方世界都是同一真如佛乘,這個無相的法身真如豈有異?如果有人把煩惱舍棄了以後,想入到菩提真如心中,那就不知道什麼地方才能有佛心真如了。因為佛心真如就是在煩惱之處顯現出來,沒有煩惱,真如就無法顯現出來了。   四、趙州從諗禪師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趙州問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趙州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趙州言下悟理。    釋:南泉說的平常心是道,這個平常心真是平常普通,以至於眾生不能發覺,祂離我們太近太密切了,才覺得自然就是如此,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吃飯、穿衣、走路、言談語笑等等日常生活、五陰活動都是非常正常的,沒有什麼奇特;而且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如此,各個都如此,早已習以為常了,因此也就不去探究其中的奧秘了。那我們就要問:死人為什麼就沒有這些正常事呢?什麼叫作死?什麼又叫作活?眾生從來不去探究自己的生命秘密,生生世世就這樣迷惑顛倒下去。    實際上是這些大家都認為自然而然的平常事裏,確實有個所謂的平常心存在著,眾生才能有這些平常事,這個平常心就是成佛的真體,實在是很不平常,很奇特的。眾生因為無知,才認為平常,有智慧的人,都在探究那個平常心的奧秘。越探究越有智慧,都探究清楚,一點疑惑也沒有,無明滅盡,就成就圓滿的佛道。眾生對於這些平常事為什麼不起疑呢?因緣還不成熟,定力不足,智慧還不夠。因緣一到,必定會起疑情,發心去探究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凡事都會問個為什麼。因為有疑問,努力參究之後就能解決疑問,那時智慧就會大開。眾生還沒有修證上的智慧,因緣不到時,看一切都平常,並不奇特。    趙州問南泉:這個平常心我們還能趣向嗎?意思是:我們還能夠追求祂趨向於祂嗎?南泉說:擬向即乖。就是說:我們准備求證祂探究祂的心,就已經不是祂了,不是與祂同一個性質的兩個心。那麼追求探究這個平常心的心是什麼心?當然是我們的意識心和意根這些妄心七識。    意根想探究解決生死問題,意識就去分別探究參禪,最後證得、明白了其中的奧秘。這些心行造作都是識心七個識的體性功能作用,真心不會有,祂不會起心動念,想探究自己,證得自己,祂沒有這些作意和心行,祂所做的事,都不在這些方面。所以七識心的心行與真心的心行是不一樣的,南泉才說個乖字,是乖離背離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意思。    趙州又故意問:如果不去探究追求祂,怎麼能知道這個心是不是道呢?那我們現在就能夠明白了,探究的心是六識妄心,不是道本身。南泉於是就說出了經典語句: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這是對於真心的如實描述,只是太簡練了,所以很多人只會誦讀,不知其內涵。裏面內涵很複雜廣泛,要說得清楚,就得長篇大論。    道不屬知的知,是七識心的知,知六塵境界的知,真心不知這些。道不屬不知,真心本身也有知,祂不是呆瓜,只要是識是心,就有識別性,所以真心第八識有知性,祂知的範圍很廣,很深細,七識心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真心知什麼呢?大略地說,知一切法的種子,知眾生的業緣,知七個識的心行,知眾生的根身器界。然後才能輸送業種,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輸送識種,與七識心共同和合運作,使得眾生有相應的五陰活動。    其中的細節極其複雜,沒有能力一一細說,有些細節就是知道了,也不好對外講明,因為會涉及密義。南泉說知是妄覺,當然了,眾生的知,就是七識心的知,就是妄法,不知是無記,眾生不知的時候,就是內心昏暗,睡覺或者昏迷或者入深定或者死亡,這些都是七識心的不知,七識心的無記法。南泉把真心的知與妄心的知,敘述的一清二楚,毫不混淆,悟道的禪師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往往聽者尤其是現在的聞者,仍然不曉其理,不知禪師在說什麼。    南泉接著說,如果真正通達了這個什麼也不追求探究的心,智慧就生起了,心量就像虛空一樣廣大了,不會再很勉強而誤會地說,道是什麼,不是什麼。因為內心很清楚地知道了,什麼是道,道究竟是什麼,不是什麼。    五、龐蘊居士問馬祖道一禪師: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人?禪師說:待汝一口吸進西江水,我即向汝道。龐蘊居士一聽,就悟了。他悟了什麼?就悟了這個不與萬法為侶的,不是東西的東西。是什麼東西呢?為什麼不與萬法為侶?    龐蘊居士悟的是自性清淨心。這個心不與萬法為侶,因為如來藏沒有色,不與色為侶,沒有聲音,不與聲音為侶,沒有香,不與香塵為侶,沒有味,不與味塵為侶,沒有觸,不與觸塵為侶,沒有法,不與法塵為侶。如來藏沒有六根,不與六根為侶,沒有六識,不與六識為侶。如來藏沒有四聖諦,不與四聖諦法為侶,沒有菩薩六度,不與六度為侶,如來藏沒有十二因緣,不與十二因緣法為侶,如來藏沒有世間法,不與任何世間法為侶,世間都滅了,祂不滅,所以如來藏就是不與萬法為侶的心。    又因為祂與萬法不相混合,就是阿含經中所說的不相在,五陰十八界不在如來藏裏,如來藏不在五陰十八界裏,二者不是同類,不相混合,不是一個事物,不是一樣的東西,所以混合不了。五陰滅,如來藏不滅,祂自己能夠單獨存在,不依賴任何一法而存在,就不與萬法為侶。    馬祖禪師開示龐蘊居士:待汝一口吸進西江水時,即向汝道。其實這已經道出來了,只是不是一般人意識思惟想象推理所能知的。龐蘊居士也是個伶俐漢,這時他就知道,那個會出來顯現的,祂的智慧非比尋常。不是像我們現在的人認為說,自己根本喝不了西江水,更不能喝幹,而放下了,放下就是悟。或者認為西江水也是我心變現,也是空,明白這個理就是悟,這樣理解就是錯誤,不能悟得我們的如來藏心體,更不知道如來藏是如何產生五陰和萬法的。    很多人每日也喝水,都當平常事錯過去了,從來不知道這裏是有奧秘的,這叫作日用而不知。趙州和尚平日告訴來拜訪他的人說:吃茶去。大禪師言語都是有特別用意,別有用心,可惜一般人不解其義而白白地喝了一次茶又一次茶,最終都一無所獲。我們就應該在喝茶時問一問自己,是誰在喝茶,喝茶的原理是什麼?這樣早晚有一天就能悟得其中的秘密。    六、趙州開示雲:至道無難,唯嫌撿擇。才有語言,是撿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裏。    釋:前兩句是禪宗三祖的開示,意思是想要識得那個大道並不難,就怕你把能夠進行思惟、選擇、分析、判斷、推理、識別等等心裏活動的意識心當作大道,那就南轅北轍了,把這些心思活動當作大道,與道相違背。這些心思活動是與大道本覺不相應的,本覺自性不會撿擇,不會作主,不會分析,不會判斷,沒有思維。第八識本覺,祂沒有這些心思活動,如果有這些心思活動,一定是意識心所為,不是本覺。    趙州為此作個詮注說:只要語言、文字、內心思維一生起了,這就是撿擇,就是明白了,我老僧根本就不在這個明白裏。趙州的意思是本覺第八識,沒有語言,不會說話,不會思維分析判斷,不撿擇一切,不明白、不了知一切六塵境界,這種明白了知性是意識心,不是真實的趙州我。    七、僧問趙州:如何參禪開悟?百齡趙州像有急事似的說:對不起,我現不能告知,因我內急。於是趙州走出去,忽又止步,對僧說:老僧一把年紀,被人稱為古佛,可內急這點小事,還須親自去,無法找人代替。僧聽了就大悟。    釋:僧問趙州參禪開悟的事,老趙州一聽就親自把禪示現出來,告訴那僧從哪裏悟入,第八識在哪裏。那僧問話一落,趙州就開始抖擻禪相,處處告知禪在哪裏,是如何起用。那我們就應該知道了,世俗法當中的一切大小事情都是誰做的,誰做誰不做,怎麼做的。也應該感悟到,萬法確實虛妄不實,猶如夢幻。智者一聞千悟,何必說禪是一種境界,禪有什麼境界呢。禪不是境界法,但是在各種境界上,確實有禪,而且離不開禪,而有境界法。    南泉更是經常抖擻第八識,要不然,他就沒辦法斬貓了。乃至趙州聽南泉斬貓以後,脫下鞋子,頂在頭頂走出去,更是在抖擻,南泉看見後,大加贊歎說,如果你在場,就會代替我斬貓示現,我就不用斬貓了。    八、壇經中六祖所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的公案。這個公案裏涉及到了外相風幡的的動轉,也涉及到了識心的動轉,而且不止這些,還涉及到了真心第八識的不動轉。我們的七識妄心有攀緣,著了境界相,就能看見風動和幡動,六識只要有見有覺受,就是動了,識心一動就見相,見相就取相。六根觸六塵,第八識就產生六識,六識再觸六塵就有了見聞覺知,就知道一切事情了。    所以有了知就有識,有識就說明意根攀緣六塵了,七個識心都在動。如果意根不攀緣,就不想觸塵,第八識也就不會產生識去了別六塵。意根執著攀緣的越重,六識分別的越多,心越不清靜。而在這一切識動當中,真心第八識卻是紋絲不動,一直是寂靜的,寂然不動。任它風如何的動,任它幡如何的動,真心不覺不知,根本就不理睬,不分別,不動念想,極其寂靜。但是在那風幡大動時,足可以找到根本不動的真心第八識,那要看當人的福德和定慧如何了。    在風幡動時,第八識卻是不動,這是對還沒有悟道的普通人而說。第八識也可以說是動的,因為第八識從來沒有閑著過,總是在輸送種子,出生一切法,了別根身器界。第八識如果不起作用,根本就沒有六塵的產生,也就沒有識心的產生,識心就不知道有風幡動了。但是第八識的動,卻不同於七識心的動,祂永遠不在三界世間六塵境界法裏動心思,所以才說真如不動,如如不動。    九、黃檗禪師雲: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於無,盡是情見。    釋:這個法是指實相心,祂是空性的,空性心中一法也無,但不可認為祂不存在。實相心不是沒有,祂確實存在,所以稱為實相心。但也不可認為祂有什麼相,有什麼法存在。眾生不理解實相心的空與有兩種體性,不理解祂的中道性,就會落入兩頭,不是說祂有,就是說祂無,不能把有無性完美結合起來,因此所有知見都是意識心的情思意解。    不管我們認為真如是有是無,萬法是真是假,這些知見都是我們意識心的看法,意識心即是虛妄心,各種知見都是情見,不是真如之見。真如無見,真如無知,雖然無知無見,又沒有一法是真如所不知不見的,沒有一法能離開祂而存在的。所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真如既不屬知,也不屬不知。   十、永嘉禪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    釋:這是從真心的角度講的,意思是真心從來不想去斷除妄想,也不去追求真理,祂沒有任何思想觀念和想法。永嘉大師證得了真心,找到了真心,可以現觀真心的各種體性,說話都是圍繞著真心而展開,從來不關心意識妄心如何。沒有悟的人,講話都從覺知心意識心的角度來說,都是在談論生滅法、虛妄法。    真妄二者有天淵之別,真心不思慮,而我們的妄心,總在琢磨怎樣去除妄想雜念,如何讓心清淨,如何去除貪嗔癡,如何明心見性。而真心從不想這些事,祂也不想如何得解脫,如何成佛,如何守持戒律,如何修定和慧。真心不考慮這些事情,所以真心也不修行。    十一、宋朝時蘇東坡與了元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論法。有一天佛印禪師說,咱們比試比試對佛法的見解如何?誰輸了,就罰誰物,蘇東坡說好。禪師先開口說:我看你像一尊佛。蘇東坡回答說:我看你像一堆大糞。於是佛印禪師就說,你輸了,罰你腰身上的玉帶,於是就把蘇東坡身上的玉帶解下來,自己收了起來。各位評判一下,蘇東坡為什麼輸了?    佛印禪師因為證悟了,能照見自己如來藏的存在與運作,也能了知眾生身當中的如來藏,看眾生都有如來藏在顯現著,將來因此如來藏就能成佛,因此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而蘇東坡由於沒有證悟,不明了自己以及眾生身中的如來藏和佛性,就會著相,看眾生只能看到外表的假相,把佛印禪師的外相看成大糞桶,說明蘇東坡的自心不清淨,不見諸法實相。    佛印禪師有智慧,把對方的相變成佛相,心能變佛,就能做佛,與佛相近,靠佛而住,成佛就快了。蘇東坡一代文豪,舞文弄墨,文筆辯才都好,可惜口頭禪多,實修少,那一世沒有證悟。明朝時又脫生為著名的禪師,還是文筆很好,詩情畫意也多,寫了不少佛法的著作,據說是開悟,實際還不清楚,可是他的智慧仍然不太高。原因是前世文豪的習氣,延續到後世,實修的還不夠深透。    蘇東坡的意根執著禪師的相為壞相,意識心就分別了為壞相,那麼蘇東坡的意根和意識心都是染汙的,第八識輸送出來的兩個心的種子是染汙的,就說明蘇東坡沒有把兩個識心修行好,識心沒有轉變,內心仍然是汙穢的。意根越執著他人的不好,越受染汙,自己無緣無故汙了自心,何苦呢?受了汙染以後,染汙種子就存在第八識裏,將來第八識輸送出來的識種都是染汙不清淨的,那將什麼時候恢複清淨呢?自己染汙自己還得自己去清掃,既麻煩,苦惱又多。且不可總是執著別人的不好,要看別人的優點,內心裏的相就都是好相了,自心就受好相的影響,心就能變好,存到第八識裏的都是好種子,善種子,識心就是善的,這樣修行就好了,越善離佛越近。            第七章 佛經中語句段落講解    一、法華經中佛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釋:法,指第八識如來藏,祂本無所住,不在三界內,不在三界外,也不離三界,不住三界中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不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上。不住色蘊上,不住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上,三界中的法,如來藏一法也不住。三界外又無法,三界外如果有法,就屬於三界內了,無法才是界外,三界之外,有法就有界。但是如來藏也不離三界,因為三界之法都是如來藏所變生和顯現的,有三界法就有如來藏,如來藏又不與三界法混合在一起,互不相在。所以如來藏就是這樣無所住地住著,尊貴無比。祂的所在,誰也到不了,那就更住不了,地位不同所致。    世間相常在,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是要不斷地變現三界世間法,眾生只要有三界世間的種子,如來藏必然要不斷的變現三界世間法相。現見世間眾生無邊,三界種子無量,各個眾生的如來藏就會永遠變造三界世間,無窮無盡,沒有停歇的時日。所以這個世間相必然能夠永遠常在。雖然世間相能夠永遠常在,但是在某一段時間,某個局部,這些世間相還是有生有滅的,都是生來滅去,滅去生來,生生滅滅,無窮無盡,這些生滅現象將會永遠存在下去。從久遠的曆史長劫來看,這些生滅現象是常有常在的,但是從單個個體、從時間分段來看,這些世間相是生滅的,是無常的,不是永遠存在的,不是真實的。    比如說某甲,他的如來藏是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而某甲即使修學佛法,也不能像阿羅漢那樣入無餘涅槃滅掉自己。那麼某甲的三界世間種子就不斷絕,某甲的如來藏就要永遠變造某甲的各種五蘊身。此世的某甲五蘊身滅了,下一世他的如來藏就會變造某甲的另一個五蘊身,叫作某乙,未來還會變出某丙某丁等等,無窮無盡。那麼某甲無數個五蘊身永遠會在三界世間出現和存在著,就叫世間相常在常存。但是某甲的各個五蘊都是生滅的、無常的,並不是真正的某甲,都是暫時而有的假相罷了。    五蘊一期一期的生命叫作分段生死,修到八地菩薩以後,分段生死的現象沒有了,五蘊身的壽命會很久遠,好像是沒有生死了,但是還有變易生死,如來藏裏還有異熟種子,生死現象並沒有真正消失和結束。直至佛地,如來藏中的生滅種子全部消盡,再無生死,那麼佛地的如來藏就是真常不變異,叫作常樂我淨,究竟大涅槃。雖然如此,佛以無量的大慈悲心,悲憫眾生,在無生死當中,不妨假現生死,變造出無數個五蘊世間,大作夢中佛事,度脫無量眾生離開生死。所以佛不真正滅度自己,而是要永遠變現三界世間,以及無量諸佛國土,讓世間相常存常住,以此利樂眾生無窮無盡。    二、圓覺經中佛言: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言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於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釋:彼知覺者,是有知有覺的妄心七識,七識是第八識如來藏所生,因此說妄心沒有自體性,是被出生的虛妄法,猶如虛空一樣的虛妄,本無所有。而知道知覺猶如虛空一樣的這種知覺,就像虛空當中的花相一樣,了不可得,也不可以說這種知覺有自己真實的知覺性,都是如來藏性。有知覺無知覺,這兩種知見都要遣除,因為都是虛妄的覺知心的知覺和觀點,不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中沒有無也沒有有。    但也不能說眾生沒有知覺,因為知覺的假相還是存在的,也不能說知覺性是實有的,知覺性不是實有的而是幻化的,實際上都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的功能體性作用,表面上看是有妄心的知覺性,實際是沒有的。這樣理解知覺性,才是隨順於清淨的如來藏心的圓滿覺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來藏性就像虛空性一樣,不對六塵,因此對六塵境界不動心思,沒有任何心行。如來藏在六塵中,沒有起和滅,六塵生祂不生,六塵滅祂不滅。對於三界世間法,如來藏也沒有任何知見看法,沒有什麼主張。    如來藏清淨圓滿遍於一切法界,從眾生到佛地,十法界都有如來藏,遍布於三界九地眾生當中,也遍布於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無一處不在,無一處不有,遍十方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如來藏性。眾生在未成佛之前的菩薩位中,就要這樣觀察隨順於如來藏的體性,就能對無上菩提發起清淨的信心。末世眾生照此修行,隨順如來藏的圓滿覺性,就能免除邪見和顛倒見,不再認七識知覺心、五陰十八界、三界世間任何一法為真實,就能不隨邪見而生死流轉。    三、圓覺經以幻修幻的真實義    世出世間法,只有如來藏這一法不是幻,不是被其他法幻化出來的,是真實不虛的,是本來而有的,是自在而不生不滅的。除了如來藏這一法,其他的所有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全部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不管是諸佛的五蘊身也好,應身佛化身佛也好,都是佛的無垢識所幻化出來。眾生所有的一切法,除了如來藏之外,全部都是自己的如來藏所幻化出來。    學佛修行是誰來修行呢?我們看看如來藏學佛修行嗎?如來藏不學佛也不修行,因為祂圓滿具足一切法,祂就是法身佛。學佛修行的是五蘊七識妄心幻法學佛修行,所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法也是佛陀的無垢識真如心所出生的,是眾生的七識心修行的,修的就是七識心,這叫作以幻修幻。把七識心修到去除一切的無明,具足了圓滿清淨的一切智慧,福德智慧圓滿具足,就成佛。    能修行的六七識心以及五蘊是虛幻的,以這些妄心來修行,就是以幻來修;所修行的法就是幻法,一切修行成佛之法都是幻法。成佛了,成佛這一法也是虛幻,也是被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法。本來沒有成佛之法,我們想修行,如來藏就會幻化出這些修行方法,是依止於十方諸佛的教導而幻化出來的;成了佛以後,成佛這一法也沒有用了,成佛之法就是虛幻法。    修行的法門,戒定慧也好,禪宗淨土宗唯識宗也好,阿含解脫道也好,都是如來藏依據佛教導的軌則所幻化的。就用七識這個幻心來修行,修行也是修身心這些幻法,修成佛的幻法,這一切修行修到最後,成就的也是一個幻法。最後把幻化的六七識心都變清淨,再也沒有無明了,就會究竟轉識成智,這種修行方法就是以幻修幻。    圓覺經裏說的如木出鍥,如木出火,火出木盡,修行就像是這樣,都是幻法,以這種幻去代替那種幻法,當然是幻法與幻法還有極大的差別。成佛這個法,就是把六七識都轉識成智,福慧兩足尊,用這個幻法來代替六七識無明之幻法,代替六道生死轉回之幻法;用成佛這一法,代替眾生的無量生死煩惱這些幻法,代替眾生的分段生死以及變易生死之幻法,這就叫作以幻修幻。    四、圓覺經原文: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釋:這是指如來藏的自住境界,是講如來藏的體性,不是七識心應該住的境界。如來藏的體性是,不管什麼時候,從來都不起妄念,也從來都不熄滅七識妄心。在各種妄想境界上都有如來藏的顯現,但是如來藏從不知道這些妄想境界,如來藏也不知道自己不了知各種妄想境界,對於自己的不知,如來藏從來不去分辨其真實性,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體性。有道種智的菩薩才能懂得如來藏的這些深細的體性,所以是地上菩薩的隨順覺性。    認取如來藏性的這種境界,就是修行,真正達到這種境界的就是佛。那是一個理性的世界,就是如來藏的境界,大菩薩的覺知心做不到這樣,更何況是凡夫。那上面已經說了,聞是法門,這是個法門,是如來藏法門。能夠信、能夠解、能夠受而且能夠行這個如來藏的法門,是入地菩薩的隨順覺性,只有地上菩薩能夠真正地懂得並且隨順,隨順這個覺性達到圓滿時,就是諸佛的圓滿覺性。到此,這個眾生已經供養了百千萬億諸佛及大菩薩,才能證得一切種智,圓滿成就佛道。    五、大乘十法經簡要    佛說喜樂佛法的菩薩,應該恭敬供養善知識,為聞法故,為得法故,為求法故,忍於世間種種苦惱和不如意事,為成就佛道故,發大誓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至佛地不休不息,這是菩薩們的行持。    佛說菩薩要怎樣行法順法,菩薩觀察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五受陰,是無常的、苦的、空的、非我的,雖然如是觀,如是想,然不能像羅漢們那樣厭離五受陰。羅漢們修行只想能夠滅苦,得解脫,出離三界,不想成就佛道,慈悲心薄,不管眾生的生死苦,不想在這個世間利樂眾生。菩薩不這樣,菩薩們的心量廣大,慈悲心大,悲湣眾生,發願要在無量劫的修行過程中,廣度無量眾,然後成就佛果。    這樣的話,菩薩就不能舍棄五受陰不要而滅度自己,而是要生生世世保有五受陰,用這五陰自利利他。佛說菩薩不但要用五受陰,而且要善於利用五陰,要善用善持善修。羅漢們害怕五陰,認為擁有五陰能給自己帶來苦受;菩薩們了知五陰的實質本如來藏,不再害怕五陰世間,因為五陰是虛幻的,是如來藏所變幻出來的,只要自己不對五陰生起顛倒想,不執著五受陰,就不會有苦受。    佛又講解菩薩如何觀察五受陰苦空無常無我,而又不厭離五受陰。佛用比喻來說明菩薩應該有智慧,不應該厭棄五陰身,譬如一個有智慧的人,販賣毒物,包裝好它,而自己不食這個毒物。又譬如有人供養火神,供了火以後,雖然恭敬贊歎,然不用手去觸火,免得被火燒著,生起苦惱。菩薩也如是,雖然心向涅槃,順於涅槃,然不證取涅槃,不入涅槃。因為一旦入了涅槃,再也不能有五受陰來修學佛法,廣利眾生,成就佛道了,這樣就退失了菩提,損失大矣!菩薩們雖然不證取涅槃,但心無煩惱,不被世間煩惱所染汙,這樣的菩薩是最值得敬重的。    佛說偈贊諸大菩薩。首先菩薩有大智慧,有般若無生忍智和方廣唯識的無生法忍智;其次菩薩有無畏,不畏懼生死,在三界生死長河中廣度無量眾;再其次菩薩有慧眼法眼,智慧清淨。這樣的菩薩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具無生法忍慧,入諸佛家,是佛親兒子,能替佛分擔家業,有度眾生的方便善巧和勝妙的智慧,其廣大名聲超越於聲聞緣覺二乘人。    這樣的菩薩如實了知五受陰的苦空無常無我性,了知七識妄心的生滅流轉性,知自我虛妄不實。雖然如此,不忍滅度,看見世間眾生長處生死,渴望解脫,為眾生故,不證取涅槃,不處涅槃的無為境界,因為那樣無益於眾生。關於慢,佛說菩薩摩訶薩已經離卻各種慢,心地慈憫,常念眾生。常行世間,乞食過活,宣說能使眾生都受益的法教。    世尊四十九年講法,說了很多秘密語,眾生不懂其義,只以表面意思來理解和接受,所以很難做到依義不依語。有以下幾種是世尊秘密語,不被眾生所知。    (一)如來授記聲聞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所說。之所以這樣授記,是因為聲聞人也有佛性,有成佛之性,故也能成佛。又因為如來所授記的聲聞人,是密行菩薩或者是將來會轉入菩薩道修行的聲聞,暫時修聲聞解脫道,斷除煩惱,大乘善根成熟時就會修菩薩六度萬行,修般若唯識智慧,以此將來就會成就佛道。    (二)世尊多次告訴阿難患背痛,非如所說。佛湣眾生故如此說,非真實有病痛。因為弟子們有病不肯用藥,障礙修道。佛帶頭用藥治病,弟子們見佛都用藥,有病時也就不生慚愧心,也用藥治療。    (三)佛說老邁衰敗,要用侍者,非如所說。佛永遠不老,永遠不衰弱,為眾生故示現耳。    (四)如來與外道爭論,非如所說。佛已經沒有冤家對頭了,是故意示現,那麼弟子們遇見冤家對頭時,就說佛尚如此,何況我們,再遇到違緣時就不會很慚恥了。    (五)毒刺傷足,示現受果報,無有其事。佛早已沒有惡業果報了,為湣愚癡眾生造作業行故,示現受果報。眾生見佛尚受果報,何況我們,於是就不敢造業了。    (六)提婆達多與佛作怨對,非如所說。提婆達多多世是佛的善知識,示現處處與佛作對,借以歌顯佛德。眾生見得佛的德行就會無比的恭敬,紛紛皈依三寶,隨佛修學。    (七)如來乞食空缽而出,非如所說。佛的福德無量,可以不用飲食,即使飲食,自己可以變化,即使自己不變,也有十方世界無量眾生供養於佛。佛如此示現,那些乞不著飲食的薄福弟子,心裏與佛比較,就不會自卑,慚愧憂惱了。    (八)女人木盆置腹謗佛,非如所說。這個女人是示現,沒有其事。佛為安慰後世弟子,故作示現。當弟子們受誹謗時,就會想到佛尚被謗,何況我們,於是心就不退於道了。    (九)佛三月食馬麥,非如所說。佛為度五百匹馬故,示現如此。其中馬的頭目也以願力生到馬身中,方便度化五百匹馬,佛也輔佐去度化。所以眾生要與善知識結善緣,下惡道受報時,善知識會到惡道裏去度化,遇見一個善知識何其幸運。佛的福德即使吃任何東西,都是最上味,何況馬麥。佛三月當中食馬麥,不僅度化五百馬,也度化幾百比丘。所以我們學法要依如來的真實義,不依如來語的表義;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總共有四依四不依,要努力修學。    六、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眾生由信而入道,還沒有開始學佛的人,不信有佛,不信有因果,就不能進入佛門來學法。信了佛的人,由於不是正信,還不能真正地來修行,也不想解決煩惱和生死問題,更別說明心見性了。這都是由於根基淺,信佛時劫短,信根不深,信力不足,修行的動力不足,導致修行仍然處於很浮淺的層次。    信分很多層次,有迷信,有仰信,有崇信,有正信,極大多數學佛人都處於在培養自己對佛法僧三寶的信這個階段,也就是信位階段。這個階段從迷信佛開始,要修行一萬劫以上,甚至更長久,這樣累積的善根深了,才能有正信,信佛有無量功德智慧,信有十方世界諸佛及諸佛國土,信自己有如來藏能夠成佛,信所有眾生都有如來藏,也都能成佛。這時信位菩薩的修行圓滿,就轉入住位菩薩修行,開始修行菩薩的六度波羅密,准備明心見性,成為真實義的菩薩。    如果這個人還很慳貪,不肯布施,初住位的內容還沒有開始修,那就還屬於信位的凡夫菩薩。菩薩的各個階段修行所需的時間長短,是完全因人而異的,所以具足信根信力還是很不容易的。這世學佛很久了,還處在膚淺的表面修行狀態,不能深入修學般若經典,那就是前世的根基淺薄,只能自己慢慢打基礎,培養對佛法的正信,別人著急也不行。    十信位修圓滿時,信自己有真如佛性,信眾生都能成佛,信十方世界有無量佛,信大乘經典,誠信三寶在世間住世。然後就修十住位,初住位主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位修忍辱,四住位修精進,五住位修禪定,六住位修般若,開悟明心時就是七住位,不退轉於菩提道,就是阿彌陀經裏講的不退轉的阿惟越致菩薩。修得如幻觀,觀行出來一切法就像幻化出來的一樣不真實,十住位就修完了,就進入十行位修行,證得陽炎觀,一切都像海市蜃樓一樣虛幻,十行位就修圓滿,進入十回向位,證得如夢觀,有了一分道種智,就進入初地,入如來家,成為聖人。    七、問:華嚴經講八地菩薩能知世界怎樣成,怎樣壞; 而不增不減經卻說世間有始有終是邪見。世間到底有沒有成住壞空?    答: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原文:【菩薩摩訶薩。至第八地。從大方便慧生。無功用心。在菩薩道。思惟諸佛智慧勢力。知世界生。世界滅。世界成。世界壞。知以何業因緣集故世界成。何業因緣滅故世界壞。】    《不增不減經》原文:【舍利弗。依畢竟無涅槃見複起六種見。此六種見與無涅槃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六見。一者世間有始見。二者世間有終見。三者眾生幻化所作見。四者無苦無樂見。五者無眾生事見。六者無聖諦見。】    華嚴經中,佛依聖義諦如來藏而說,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成住壞空依如來藏而有,有也是假有,相上是有,實質都是如來藏的空性。八地菩薩以無功用心都能如實徹見世界的成住壞空,能夠明見世界是以集起的什麼因緣而形成生起的,也能明見世界是以什麼因緣的散滅而毀壞的。說明世界的成住壞空在相上是有,在世俗法上存在這些現象。    不增不減經中這段是說,眾生心中有斷滅的邪見,認為畢竟沒有涅槃心如來藏,如來藏是不存在的,不實有的。因此斷滅見而起六種邪見,六種邪見的生起是因為否定有如來藏真實存在的畢竟空邪見而來,因為否定有如來藏能出生萬法,他們就認為世界不用有如來藏,而自然就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存在,這些現象是真實有的,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不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總之,這六種邪見就是否定如來藏的斷滅見的產物。    八、大涅槃經段落解析    有智之人,就是明心見性之人,他們知五陰世間的空,也知不空的第八識真如;知五陰世間的無常,也知佛地真如的常;知五陰世間的苦,也知真如的寂滅樂;知五陰世間的無我,也知具足了我性的無垢識,世俗諦與真諦二諦圓通。苦空無常無我者,即是五陰世間的生死輪回,常樂我淨者,即是佛地的大涅槃。見一切無我,不見有我者,即是二乘人見,不是中道見;中道見即見空也見不空,即是大乘見道者的中道見。涅槃心即是中道心,見者就是中道見,也名見中道。   九、楞枷經第二卷簡釋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    釋: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您在佛經當中說,如來藏的自性是清淨的,卻把三十二相轉入一切眾生身中,只見眾生六道眾生身,不見三十二相。就像價值連城的珠寶,卻被汙垢的衣服所纏裹。藏著如來的寶藏,常在眾生身中永不變異也是如此,卻被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這樣汙垢的衣裝所纏裹,也被貪嗔癡煩惱,以及種種的不實妄想塵勞煩惱所染汙。    原文:一切諸佛之所演說。雲何世尊同外道說言。我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釋:就像這樣被五陰世間妄想塵勞煩惱所纏裹的如來藏法,是一切諸佛所演說之法。為什麼世尊您跟外道說,我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也說有常存不變的造作者,能創造眾生的色身,離於種種因緣,遍於眾生五陰,永不滅亡。世尊,他們也說有我。    原文: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釋:世尊告訴大慧:我所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我。大慧,我有時候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等這些詞語,都是指如來藏。那些愚癡無聞的凡夫,因為害怕斷滅空無,害怕五陰當中無我死後一了百了,十方如來應供等正覺就為眾生宣說如來藏法門,說五陰當中有我、有如來藏,如來藏離於妄想,沒有任何六塵境界,住於眾生五陰當中,常住不滅。    原文: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複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    釋:大慧,未來世以及現在世的菩薩摩訶薩,不應該把如來藏當作我而生執著,因為如來藏是沒有七識那種我性的,並且與眾生的無明、煩惱、妄想和合在一起的,所含藏的業種還有生滅變異,還不是真正不變異的我。譬如做陶瓷的手工藝者,把泥土和成泥團,用人工、水、還有木輪、繩子,等等方便手段做成各種器具。如來也是這樣,把離於一切妄想相的無我法,以種種善巧方便的方式,或者把祂叫做如來藏,或者把祂叫做無我法,以這樣的因緣,來宣說如來藏法。    原文: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釋:世尊說:我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我,外道所說的我,是各種因緣所生成的神我識心。為了開示引導以識心為我的外道們,才宣說如來藏法,讓外道們離開不實的識心我見妄想,入到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境界,希望他們迅速地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要這樣的來宣說如來藏法。如果不這樣宣說如來藏,就是與外道等同。因此大慧,為離開外道邪見故,應當依止無我性的如來藏而修學。    如來藏真實有真實存在,只是佛地前的如來藏是無我性的心體,成佛以後的如來藏是有我性的心體,如來藏名字就改為無垢識,心體裏沒有了染汙業種,變成純淨的心體,具有常樂我淨之性。這是真正的我,純正的我,完全徹底的我,因此佛法裏有我,外道裏沒有我。    十、楞伽經原文:(佛說)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釋:佛說:諸所有識具有三種相貌,一種是流轉的相貌,能把一切法都流轉出來,這是指第七識意根;一種是業報的相貌,顯示的是業行的善惡果報相,這是指六識;一種是真實的相貌,不生不滅,能如實的出生和顯現出一切法,這是指第八識。佛說:大慧,約略的說有三種識,廣泛的說有八種相貌。什麼是三種識呢?一種是真識,是真實存在有真實功能作用的識心,不生不滅,這是指第八識;一種是現行識,能把一切法現行出來,能引導第八識出生一切法,這是指第七識意根;一種是分別六塵境界事的識,這是指六識,能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    原文: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複如是。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釋:佛說:大慧,譬如一面明亮的鏡子,能夠托顯和映照出一切色像。第七識現量呈現出第八識變現出來的一切法,現量了別一切法也是這樣。大慧,第七識現識和前六識分別事識,這兩種識心一種是能去往未來世無量劫,中間而不毀壞,另一種是能隨時隨地壞滅的識心,不能去至未來世,這兩種識心是一切法相出現的輾轉因,直接因是第八識。    大慧,六識受六塵境界的熏習,再次的熏習第七識,這種熏習也是不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對第七識進行邪教導,致使第七識增加我見邪見,更加的貪執三界世間,無法滅除自己,這是第七識生生不已的一個因。第七識不滅的另一個因,是第八識以收集起來的業種,不斷的變幻三界世間法,致使第七識貪執不舍,不斷的出生,生死不斷。    大慧,由於意識取著種種的塵境,不肯舍離,意識自身就會不斷的出生,這是意識出生的一個因。另一個因是,意識從出生開始,就一直不斷的受第七識無始的妄想熏習,被第七識所誘導,不斷的了別塵境,執取塵境,不斷的造作,意識就要不斷的出生,不能滅去。    十一、大乘入楞枷經卷三    原文: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盤。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雲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釋:世尊告訴大慧菩薩涅槃的原理,是能夠分別的六識滅了,不再進行分別了,眾生的五陰七識就都滅,就涅槃了。大慧菩薩就問世尊說:不是說眾生有八個識嗎?既然有八個識,為什麼說六識滅眾生就得涅槃,應該說七識滅就涅槃才對呀?    世尊說:七識是以六識的不斷分別執著為因為緣,才能生起和運轉的。當六識一直在分別六塵,並且也執著六塵為實的時候,就熏染第七識,讓第七識形成了習氣,習氣種子就存在第八識裏,熏染了第八識。眾生的五陰身出生時,第七識意根依第八識就有與生俱來的我執和我所執,意根的恒審思量性隨之運轉起來,就是因為六識不斷分別執著存入種子的緣故。    六識運行的種子存入第八識以後,後世第八識就會輸出種子,現起三界世間萬法,第七識就會繼續執著這些萬法為我和我所。七識以第八識為因為緣,把第八識的見分執為是自己的見,把第八識所出生的六塵境界執為是自己所有的,這樣我執我所執就圍繞著第八識的見相二分而運轉著,七識意根就這樣不斷地運行不滅,因此不得涅槃。七識意根就像大海的波浪,隨著大海所現起的境界風的吹拂而生起。意思是說,第八識這個大海現起了六塵境界,七識就隨著六塵境界生起運作,境界風不斷,就是六識的分別執著不斷,那麼七識的海浪就不斷。世尊說,因此六識如果滅了,不再分別執著,七識就不會再生起運行,七識也就滅了,眾生就涅槃。    這段楞枷經裏所表達的意思,與十二因緣當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眾生心中有無明,身口意行就不斷,身口意行不斷,六識被迫就要現起運行,六識不斷生起,其心行就作為習氣種子存在第八識當中,意根就執取第八識中的種子,生起現行,這樣意根不斷,未來世的名色就不斷,眾生就不能涅槃。    十二、楞枷經原文:佛說:所謂貪者。若取、若舍、若觸、若味。系著外塵。墮二邊見。複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釋:佛說,所謂的貪是什麼呢?對於世俗法或者是有執取心,或者是有厭離心,或者是去碰觸,或者是沉浸其中,心被外塵牽引著,墮入斷常兩邊邪見,不是認為一切法後世永滅不生,就是認為一切法常存不滅,都是貪愛的表現,都會墮入苦受陰之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不可避免了。這一切生死過患,全部是由貪愛所引起的。    貪愛之習,是由熏習了世俗之論法及與世俗論者交往密切所引起的,就生出了對世間法的貪愛。世尊和諸佛都一致把自心熏習之法說名為貪。佛說這樣的熏習是攝取了貪欲,而不是攝取了法。這裏的攝受是指心中容受了貪,接納了貪。貪與法是背道而馳的,貪是世間,法是出世間,二者如稱之兩頭,低昂等時。    原文:大慧。雲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為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    釋:佛說:大慧,什麼樣才是攝取法呢?能善於覺察到自己所知所觸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心如來藏所現起的,是三能變識和合顯現出來的,是真心如來藏依緣出生的,不是真實存在的。第八識是第一能出生法的識心,第七識是第二能促使法出生和顯現的識心,六識是第三能引導和顯現法的識心。三者和合,一切法就會運作出來。    在接觸一切法時,要清楚的覺知五陰十八界是人無我的,覺知一切法相都是無我的,沒有真實存在性,都是被出生的法,都是生滅變異無常不可靠的法。證得了人無我和法無我以後,就再也沒有什麼妄想了,就生出了無相、無作、無願之心,對一切法就不會再有什麼想法,內心不會再依賴這些法,對這些法不再生心動念,不會再生起執著,不再生起善惡、是非、對錯、有利、有弊等等思想觀念。    證得法無我具有唯識種智,成為地上菩薩,要善於了知上地菩薩的相貌和應該修行的法,知一切法都無我,離心、意和意識,沒有真實性,自心妄想所出生。這樣的菩薩一切諸佛都會為他智慧灌頂,內心完全攝受十個無盡句,發地上菩薩的十個清淨大願。對於一切法再也沒有妄想了,不再認為我能如何如何,了知一切法因緣所生都不自在。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墮在一切知見上,不墮在一切虛偽相上,不墮在一切妄想上,不墮在一切法性上,也不墮在一切的有無等等兩邊上。    十三、楞枷經原文: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釋:這段是講如來藏的體性。佛說如來藏是一切善法和惡法的因,由有如來藏才能有一切善法和惡法。如來藏能變造出一切六道眾生的生命體,就像一個善於工伎的伎兒一樣,能變現出一切六道境界。並且不把自己所變造的法當作是我和我的,不覺知自我,也不覺知這些法到底是什麼。這就是如來藏的無我性,與七識的我性截然不同,七識的自我性非常強。    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業種和意根妄想和合生出來的,因緣聚合方便而生。外道們卻覺悟不了這裏的內在之因,就認為這些現象一定有個造作者,比如大自在天、上帝等等,絲毫不覺悟到如來藏的神奇。如來藏無始劫以來,一直被眾生無始的虛偽虛妄的惡習所熏染著,存入了眾生無量數的邪見和執著一切法實有的惡習種子,所以如來藏也叫作能藏種子的識藏。    因為如來藏存入的眾生這些無明惡業種子,就會出生眾生的無明住地三界世俗法五陰十八界,出生這些法以後,就會時時刻刻與七識在一起,共同和合運作變生和執持這些法。就像出生海浪的本體大海一樣,常常出生海浪不斷絕。如來藏常常出生一切法,自身卻沒有無常的過失,也沒有我性。自體之性沒有無明煩惱和汙垢,心性畢竟清淨,究竟清淨。    十四、楞枷經原文: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    釋:除了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其餘都是有生有滅的心意根和意識等等,眾生念念都體現出七識心的生滅變異無常性,因為不知法界實相,而生起虛浮的妄想,執取境界為真,執取六塵的種種形色相貌,然後再安上名言名相。都不知道所有這些境界相貌都是自性清淨心所顯現出來的假相,由此無知,而不覺悟著境所帶來的苦樂,有苦有樂就得不到解脫。眾生無始劫以來,被世俗名相所纏縛,生起種種貪愛煩惱。    過去祖師傳法印證弟子開悟,就以楞枷經為准來印心,到六祖時,才改為金剛經。楞枷經中對斷我見證初果到四果有印證的標准,小乘修行也可以用楞枷經來印證。    十五、楞枷經原文: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    略釋:這裏說聲聞和緣覺辟支佛,他們對於如來藏,只能心想一想而已,心裏臆想有個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是真實的我,他們只是有這種知見觀點,並不能真正的證得,只有發大心的菩薩才能證得,不是猜測和臆想。聲聞緣覺們雖然知道有自性清淨心,但還是被無始劫以來的客塵煩惱所遮蔽覆蓋,不能見得祂,因此知見還是不足,雖然他們已經證得了小乘的法眼清淨,對於如來藏法,還沒有生起法眼,其知見還是不清淨。所以說,聲聞緣覺並不能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如果能證得,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種性就改變了。    諸佛諸如來卻不是這樣,諸佛如來,一切法呈現時都是現前境界,都是現量觀察,不用想象和思惟,更不用臆想,完全是現量境界,境界到面前立時就知,猶如觀看自己手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樣清晰、透明、清澈、真淨。    十六、楞枷經對意根斷身見我見的證明    原文: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雲何為三。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雲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升進。得阿羅漢。    釋:佛告訴大慧菩薩說:有三種須陀洹,在果位上有差別。是哪三種呢?是上中下三種,下種品位的須陀洹,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般涅槃了;中種品位的須陀洹,再托生三五次就會般涅槃了;上種品位的須陀洹當生就能般涅槃。這三種須陀洹人斷除的結縛有三種,分為上中下三種,就是身見、疑見和戒取見三種結縛。這三種結縛不斷的升進,斷除的逐漸徹底,就證得阿羅漢果了。    斷我見證得須陀洹果的人都要斷除三縛結,由於斷除結縛的程度不同,須陀洹的品位就不同,離般涅槃的時間就不同。那這三種結縛是意識斷的還是意根斷的?是斷意識的結縛還是斷意根的結縛呢?從上品須陀洹當生就能成為阿羅漢進而般涅槃的情況來看,一定是斷除了意根的結縛,當然意識的結縛也斷了,兩個識的結縛都要斷盡,我見才能斷盡,我執等等煩惱才能斷盡,才能般涅槃得解脫。    每個人的意識意根的煩惱結縛輕重程度不同,導致我見的輕重程度不同,加之每個人觀行五蘊的深淺程度也不同,那麼斷我見時斷除的三縛結程度就不同,獲得的解脫智慧就不同,品位就不同,解脫三界的時間長短就不同。解脫當然是解脫意根了,生死是由意根的一念無明造成的,斷除結縛,不僅要斷除意識,更要斷除意根的結縛,意根的結縛斷盡,我見就斷盡,我執就斷盡,就不會再主導生死輪回了。    原文: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    釋:楞枷經中佛說身見有兩種,一種是俱生身見,五蘊生來就有的身見,就是意根的身見,這個需要斷除;另一種是妄想身見。妄,就是虛妄,不真實,不是正真,想就是了別和執取為相,執取為實,執取為我和我所,因此妄想的時候也有身見,妄想身見也需要斷除。    妄想有多種,如緣起妄想,不如實的看待由各種因緣所出生的法,虛妄的執取為這些緣起法是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這些法都是因緣出生的,都是虛妄的無常的生滅的變異的苦的,並不是我和我所。緣起妄想不僅有意識的妄想,更是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斷除,不要再妄想緣起法是我和我所,根本不是。    自性妄想,認為一切法都是有自體性的,有真實性的,是可依靠的,是可依賴的,於是就執取為我和我所。這種妄想裏既有意識的妄想,更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斷除,才是斷我見者。各種妄想中,以意根的妄想為主,意識的妄想為輔。    原文: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釋:譬如依緣起自性,執取緣起法有自性之後,就會生起種種的妄想,普遍計度執著緣起法,妄想緣起法非有或者是非無,不有不無,即有即無。因為這些想法都是不真實的妄想幻相,都是愚癡的凡夫眾生的妄想。愚癡的凡夫對於緣起法生起種種的妄想,執著緣起法有自體的真實性,執取緣起法的所有相貌為實,為我我所。    就像天熱之時沙灘上現起的虛幻的炎水,渴鹿卻妄想為真實能喝的水。凡夫如渴鹿一樣,把不實的幻化的五陰身當作真實的我和我所,而不斷的執取之,貪生生貪。斷除我見的須陀洹人,對這種妄想的身見,如實觀照出五陰身無我我所,如實覺知五陰身沒有自體性,斷除了自己無始劫以來的對於五陰身的無知執取性。    以上的妄想身見,還是以意根的身見為主,意識的身見為輔,因為文中處處講到了種種妄想自性計著,自性相計著,久遠的無知計著。這些都是指意根的妄想身見,由意根的妄想身見起意識的妄想身見。意識的妄想身見,並不久遠,只一世而已,然後就滅去。意根不滅,致使下一世的意識仍然要生起妄想身見。所以修行如果不處理好根深蒂固的意根問題,所修僅僅是皮毛,還會再生,唐捐其功。    斷身見分為斷意識的身見和意根的身見,那麼斷識心的我見,更要分為斷意識的我見和意根的我見。    原文: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釋:佛說,大慧,所謂的俱生身見,是須陀洹人所斷的身見觀察自己身和他人身等等。其中受想行識四陰沒有色相,不是色身,色身是有色相的。色相出生時,形成了色身,由四大種子所造就,色相是輾轉出生色身的相,是形成色身的因相。四大種子生後即滅,不能集聚起來形成色相,色相也就不能集聚成色身。因此須陀洹人觀察色身時,證得了色身非有非無,非有無,這樣身見就斷了。    色身由各種色法組成,各種色法就是種種色相。種種色相由四大微粒組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種子組成。前邊講表相,後邊講實質和事實。表面看色身相是存在的有作用的好像真實的,實際上沒有真實的色身相,是虛幻的,是空的,是假的。比如頭昏目眩的人,看見眼前的黑點狂飛亂舞,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黑點,看錯了。不能說黑點是有是無,不能說黑點非有無。色身相也是這樣,不能說色身的有和無,以及非有無,非非有無。一切諸法,離四句,絕百非。    像這樣斷了身見以後,貪愛就不出生了。以上所說為真實的身見相,不有不無,也不有無。有,相上可見,不有,相是空的散壞的生滅的;無,四大不集聚,相就不集聚,不無,相上可見;非有無,不是有也不是無,有無互攝,有虛假之用,用也不真。    原文: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為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釋:佛說,大慧,疑見的心相,就是所說的心裏得到了對於法的如實知見的心相,善知法的相貌,善知法是如理還是不如理,以及剛才說的俱生身見和妄想身見的虛妄想斷除的緣故,心裏對法的疑念不再出生了,不再懷疑法究竟是如理還是不如理的。因為心中斷除了疑念,就不再去別處尋找證據,以證明自己的見解是清淨還是不清淨的,得到了法眼淨還是沒有得到法眼淨。有此狐疑,就是疑相,初果須陀洹人已經斷了疑相。    餘處,是眾多外道的有與無的邪見處。須陀洹斷身見斷疑見以後,不再把外道有無邪見奉為圭臬,那些法清淨與否,自己心中很清楚。    原文:大慧。戒取者雲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釋:佛說,大慧,禁取戒是什麼意思?須陀洹人不取非戒,不持不能得解脫的戒。因為須陀洹善於觀察持不如理戒的苦報苦果相,不能解脫生死,因此不取非戒不持不如理戒。大慧,執取不能解脫的非佛制定的戒者是愚癡的凡夫,他們一定會接受苦行而行苦行,其目的是為了得到世間諸樂,所以就會再次受生。而須陀洹人就不會執取非戒,除非是回心趣向成佛之道,自身已經離開了妄想見,心地斷除了煩惱達到無漏,為方便攝受眾生,才隨緣示現持外道非戒相。這說明須陀洹斷除了禁取戒。    原文: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欲。彼何者貪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釋:佛說須陀洹斷除了三個結縛,貪愛和愚癡不出生。如果須陀洹心裏有這樣的念:這三個結縛我如果不修成就,就會有兩種過失,墮入身見中以及諸煩惱結不斷。大慧對佛說:世尊,您曾說過眾生有眾多貪欲,須陀洹人是斷了哪種貪欲?佛告訴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女人,用種種手段方式,造作身惡行和口惡行,享受當下的快樂,種下未來世的苦果。這種貪愛須陀洹人斷了,不再出生了。為什麼如此呢?因為須陀洹人觀行斷我見時有三昧樂受,不需要貪圖女人之樂。因此貪愛斷,不是斷除了趣向於涅槃樂的貪。    這是說須陀洹人某種貪不生,不是全部的貪不出生,全部貪不出生是三果人。初果身見三縛結斷除了,對於異性的纏綿貪不出生,因為有三昧樂受的緣故。所謂的三昧樂受,是初果證果時的禪定覺受和覺明現象。所以證初果必須有禪定,有未到地定,然後證初果時,才有三昧境界,包括禪定和斷我見的智慧。    所以有人說證初果不需要禪定,是違背佛意的。凡是認為自己斷我見證得初果的人,如果在證果時沒有出現三昧樂受現象,一定沒有斷我見。證果以後,煩惱仍然如從前一樣,也一定沒有斷我見,沒有斷除三縛結。那就要對自己負責任,對未來世的果報負責任,再重新修定觀行參究五蘊無我法。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初果斷除三縛結以後一定要斷除一部分的貪和癡,煩惱有所降伏。初果人開始法眼淨,一定有法眼淨的功德受用,一定有一部分解脫的功德受用。如果沒有,一定沒有斷我見,一定沒有證果。    娑婆世界,尤其是去佛二千多年的如今末法時期,絕對不會出現滿大街都是聖人的現象,即使是釋迦佛在世,也沒有出現滿大街都是聖人的現象。五濁惡世,畢竟叫作五濁惡世,與其他世界有極大的差別,與彌勒佛出世的時代差別都是極大的。滿天下是聖人,那純屬是一廂情願的妄想,夢中未必能見。    凡是自我認為斷我見和明心了,而仍然有非法男女關系的,一定沒有斷我見三縛結,一定沒有明心。楞枷經中佛說,有三昧樂受故,不受男女樂。豈能斷除了三縛結,還能男女之間癡癡綿綿、戚戚愛愛的糾纏不清?那說明自己沒有三昧樂受,有三昧樂受就會排斥男女之樂,不再喜歡男女之樂,因為三昧樂受遠遠殊勝於男女之樂受,誰也不會選擇最低劣的樂受,而舍棄殊勝的樂受,一般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十七、原文:大慧。雲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禪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雲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    釋:佛說,大慧,二果斯陀含有什麼相貌?斯陀含在與人接觸時能立時看透自他色身相,對色身沒有妄想,知其無生,沒有真實的出生,其相苦空無常無我,見相即知,不用意識思惟。意根在初果時就知,再熏修到達二果時知的更深更透。斯陀含善於觀察禪定的相貌和趣向,命終到天上,再從天上直接回到人間,以滅盡苦際,證得無餘涅槃。因此稱作斯陀含。    大慧,三果阿那含是什麼相貌?阿那含知過去未來現在的色身相,其性無自體性,能見色身出生的過患,知妄想色身為我和我所的過患,對於色身相沒有妄想,加之初禪定的力量,斷除了一切貪欲和嗔恚的現行煩惱,因此就稱作三果阿那含。    原文: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為得寂靜一乘道。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    釋:佛說,大慧,什麼是阿羅漢呢?阿羅漢就是證得了四禪八定三昧,以三昧的解脫力,明了世間一切煩惱的苦,因此斷除了所有一念無明煩惱,知自心妄想沒有實性,因此心離一切妄想,妄想不生,所以稱作阿羅漢。大慧對佛說,世尊,您說過有三種阿羅漢,現在說說的是哪種阿羅漢?是一直趣向無餘涅槃,得寂靜解脫道的阿羅漢,還是菩薩摩訶薩為了度眾生方便所故意示現的阿羅漢,還是佛為了度化眾生所示現的阿羅漢?    原文: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餘。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禪者入禪。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    釋:佛告訴大慧,我現在說的是趣向寂靜解脫道的阿羅漢,他們為了盡快解脫,努力修四禪八定,以禪定力得解脫,入無餘涅槃。不是說的其他兩種阿羅漢,行菩薩行的阿羅漢和佛所化現的阿羅漢,是權巧方便示現阿羅漢行,是菩薩和佛的本願力緣故,在大眾中示現受生為阿羅漢的身份,也是為了莊嚴佛的眷屬的緣故。    大慧,佛菩薩於眾生所妄想之處,種種說法,說如此修行能證得阿羅漢果,如此修行能證得四禪八定,修禪定就能入定中。這些也都屬於不實的妄想,是幻化不生相,都應該遠離(才能入到真實中)。諸佛菩薩示現開大智慧,湧現出自心現量境界,示現得初果到四果相貌,起一個名相,叫作得果,實際沒有果,也沒有得果人,都是妄想。(只有自心不生滅的那個,才不是妄想。)    十八、楞伽經中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兩種無我法    (一)五法就是相、名、分別、正智、如如。    相,就是如來藏出生出來的一切法相,包括色法相和心法相以及非色非心的法相。色法,是四大組成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都有其一定的相貌,能被六識所識別和了知;心法是七識心以及心所法,也有一定的相貌,有運行的行相能被意識所識別和了知;非色非心法,如二十四不相應行法,由八個識、心所法和色法所共同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既非色也非心,也有一定的行相,能被意識所了別。    這些相,還包括四相:我相(五陰十八界的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定境相、睡眠相、昏迷相、死亡相、中陰身相、入胎相、住胎相、出胎相、成長相、變異相、毀壞相、欲界相、色界相、無色界相、十方世界相、華藏世界相、世界海相。這些相能被意識了知了別,還有一些能被意根所了知的相,意識不一定能了知到,也包括能被五識所了知的相,也包括暫時還不能被七識所了知的相。    名,就是名字、名稱,與相相符。為了便於區別各種相、稱呼各種相、交流各種相,就把各種相分別安立相應的名字,一個相可以有一個名字或者多個名字,從不同的角度立名,依不同的用處立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語言立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時代也立不同的名字,有時一個名字也代表一個或者多個相。這些相都是如來藏依各種緣變現出來的虛相,何況依著虛相而立的名字,更是虛幻不實。    比如依著五陰的相,就把色身立名為色陰,把六識的感受相立名為受陰,把六識的執取相立名為想陰,把六識的運行行相立名為行陰,把六識的了知相立名為識陰。依著十八界的相,分別立名為眼耳鼻舌身意根、色聲香味觸法塵、眼耳鼻舌身意識,十八界的名字就安立出來了。五陰本虛妄,五陰之名是妄上加妄,何必執取不斷,念念攀緣計較,十八界也本虛妄,十八界之名更是虛妄,何必執著不已,結生死之繩縛。    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其中的分別,是指識心的了知性,五識了別五塵,意識和第七識了別法塵。正智,就是正確如實的智慧,正確的知見和見地,依真如自性而有,是證得真如自性以後出生的般若智慧,因此名為正智。如如,就是真如自性,是第八識的真實如如性。    (二)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是指六識心之性,六識依第八識、意根、六塵、五根、業緣而現起, 緣散即滅,無有自性,虛妄無實。    遍計所執性是指意根末那識,依第八識而普遍計度執著一切法為真實,執取為我為我所,七識都如陽炎,幻化不實。    圓成實性是指第八識,能依緣依業種圓滿成就一切法,如實實現眾生的業因果報。    (三)七種性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集性自性,是第八識能積集收藏眾生造作的所有業行,作為業種收存,緣熟即能如實實現眾生的善惡無記業報之性。    性自性,是指第八識所具有的所有體性,比如出生種子的體性,搜集業種的體性,實現業報之性,讓眾生異時異地異類受報的異熟性,清淨寂靜性,沒有見聞覺知性,八不中道無量不的中道性,圓滿成就一切法性,成佛之性,真實而如如之性等等。    相性自性,是指第八識能出生世間一切法相之性,能出生色法相,也能出生心法相,又能顯現非色非心法相。    大種性自性,是指第八識能依七大種子或者六大種子,出生世出世間一切法之性,其中依四大種子與空大種子共同出生三界世間的色法,依識大種子,能出生五陰世間的心法,依七大種子又能顯現出心所法和非色非心法。    因性自性,是指第八識是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之因,一切萬法依第八識而有而顯現,不管是善法和惡法,以及不善不惡之法,都依第八識而有,一切因果都依第八識而實現,一切世俗法都依第八識而生,一切佛法都依第八識而有,總之,第八識是一切萬法之因。    緣性自性,是指第八識能出生一切法,然後又能緣於一切法而運行不斷,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親所緣緣,一切法與第八識不可分離,第八識也不離一切法,二者永遠互相依賴,猶如束蘆。    成性自性,是指第八識的圓成實性,祂能依各種緣而圓滿成就世間一切萬法,而無一絲一毫的錯亂,一切法都依第八識而安立而出生。    (四)七種第一義: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心境界,指第八識的心行,這需要明心證悟,獲得般若智慧以後,才能了知到第八識所處的種種心境界,才能證知和現前觀察第八識的心行及運行之各種行相,在明心之前,只能想象和猜測,不能實證,也不能真知。    慧境界,指第八識在五陰世間運行時,於五陰六塵境界不覺不知的無分別智慧境界,而同時又能了別眾生的業種、了別七識心行的智慧境界,也能了別根、身、器、界的現行狀態的智慧境界。第八識的這種智慧境界,唯有證悟之人能慢慢了別到,證悟之人在明心以後,不僅要有般若的總相智慧,更要有般若的別相智慧,才能觀行到第八識在與五陰身配合運行時的分別性與不分別性,了知第八識的慧境界,了知第八識配合七識的運作,了知第八識能與意根一起入胎和舍身,配合意根現起萬法,配合意根了別萬法的種種智慧境界。    智境界,指第八識在三界世間運行時的大智慧境界,能依業種出生眾生的五陰身,用六大種子變造三界世間五陰世界,用七大種子現起法界當中的一切法相。證悟之菩薩具足般若的別相智之後,能漸漸觀察到第八識諸多的法性和法相,知世間一切法相皆是第八識的大種性自性,都是第八識用六大種子變現出來的,皆是第八識的七大種子運行的結果,沒有一法能超出第八識之外,由於此妙觀察故,漸漸獲得甚深的妙觀察智。    見境界,指第八識所具有的人無我、法無我的二無我的空性境界。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獲得無生法忍智慧,也能依第八識的二無我空境界,證得五陰十八界的人無我,實證色身以及見聞覺知心的虛妄,斷盡我執煩惱及煩惱習氣,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同時也證得諸法無我,了知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與各種業緣和合而有,沒有自性,也沒有實質性,都是幻化不實的;而第八識也沒有自我的執見,不自覺知自我,也是無我性的,菩薩因此而證知諸法確實無我,斷盡法有真實性的法我見,從此進入空、無相、無作三昧中,心得大寂靜,漸入八地菩薩境界,能隨時入無餘涅槃中而不入。    超二見境界,指第八識超越生死和涅槃,既不生死也不涅槃,生死涅槃皆為第八識之性。菩薩無生法忍智慧修證到八地菩薩,其智慧超越了一切法有無的二種知見,超越生死與涅槃的二種知見,實證一切法皆為空中花,實無所得,因此不住生死也不住無餘涅槃,念念修行利樂眾生,漸漸趣向佛地無住處涅槃。    超子地境界,八地菩薩繼續進修到等覺菩薩果位,超越了佛子之位,處於補佛位,待時節因緣具足,紹繼佛位,弘法利生永不停息。    如來自到境界,諸佛如來八個識全部轉識成智,大圓鏡智現前,圓滿修證了一切法,世出世間無一法不知不曉,不但了分段生死,也斷變易生死,生死已盡,無明已滅盡;福德與智慧圓滿具足,無人能比,堪為三界之尊,從此除了永無窮盡的利樂眾生,別無他事。    (五)二種無我法:人無我、法無我。人無我是指五陰十八界無我無我所,五陰色受想行識是生滅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沒有自性,沒有自主性,因此不是我,沒有我性。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是生滅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沒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沒有我性。十二處六根六塵是生滅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沒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沒有我性。    法無我是指世間出世間所存在的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非色非心法、真實法和虛妄法、凡是第八識所變出的一切法,都是無我的。    十九、大乘密嚴經    原文:善男子。色無覺知。無有思慮。生已必滅。同於草木瓦石之類。微塵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猶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緣所生。如熱時焰。譬如盛熱地氣蒸湧。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諸鳥獸等。為渴所逼。遠而見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無有體性。虛妄不實。    釋:這段經文講五蘊的不真實性和幻化性。佛說,善男子,色藴猶如草木瓦石,四大微塵組成,如水集聚成的泡沫,本身沒有覺知和思慮的作用。受藴是因緣和合而生,識心加之於色身,就有了受藴,就像大海中的泡沫一樣,速生速滅;就像泥土做成的泥瓶、布匹做成的衣服一樣,非本來有,有也不真。想藴也是因緣和合而有,識心加之於色身,就有了想的功能作用,猶如夏日的陽炎一樣,虛妄不實。譬如炎熱的夏天,土地熱氣蒸發,湧向虛空,日光照射下來,水蒸氣猶如水波一樣。鳥獸們為口渴所逼迫,遠遠的看見就認為是真的水。想蘊就是這樣,沒有真正的自體性,虛妄不實。眾生貪於色身六塵,就妄見有五欲六塵境界。    原文:分別智者。如有性見。各別體相。名字可得。定者審觀。猶如兔角石女兒等。但有假名。初無實義。如夢中色。唯想妄見。寤即非有。無明夢中。見男女等。種種之色。成於正覺。即無所見。    釋:有辨別智慧的人,知道這些現象都沒有真實的體性可得,全部虛妄幻化,只是名字而已,了不可得。仔細觀察,就會發覺,這些法就像兔子的角和石女生出的兒子一樣,根本不存在,只有假名字,沒有真實義。世間一切法都只是個假名字,本沒有實際的意義,就像夢中所見的色一樣,因為意根的妄想,才有色可見,才能見色,醒後卻一無所有。眾生因為無明,處在無明夢中,虛妄地見有男女等等種種色,其實與夢中所見是一樣的。佛從無明大夢中徹底醒來,覺知一切法都猶如空花,一法也無,都是自心真如所變現的虛妄相,本質都是自心真如而已,並無一切法。    想蘊依賴各種條件而暫時存在,生起虛妄的分別作用,於是就有了能取的識心與所取的六塵境界,如果自己能夠了知其中的真實相,這一切的虛妄見性與所見的相,就不會存在了,不會再妄取這些虛妄的識心與幻塵,能取所取全部滅去。因此五蘊沒有實體,沒有實在的功能作用,沒有自性,都同於幻化。    原文:譬如芭蕉。皮葉既除。中無有實。行亦如是。離於身境即無體性。識如幻事虛偽不實。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於人。及諸象馬。種種形體。具足莊嚴。愚幻貪求。非明智者。識亦如是。依餘而住。而異分別。謂能所取。二種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轉滅。是故無體。同於幻事。    譬如芭蕉剝皮,皮和葉子已經都除去了,到最後卻空空如也,行藴也如此,離開身根等等境界就沒有了自體性。識藴如幻化,虛偽不實。譬如一個魔幻師或者是魔幻師的弟子,用草木等等物件,幻化出了人物以及種種大象和馬匹,種種裝飾莊嚴。愚癡的人於是就虛妄的生起了貪求和欲望,智者了知都是幻化,不會起諸貪求。    識藴也是如此沒有自體性,依於他法而住,因緣而生暫時存在,再生起虛妄的分別作用,於是就有了能取的識心與所取的六塵境界兩種法出現了。如果自己能夠了知其中的真實相,那麼這一切的虛妄見性與所見的相,就會都滅去不存在了,不再有妄取的識心與幻塵,能取所取全部滅去。因此五蘊沒有實體,也沒有實在的功能作用,沒有自體性,都同於幻化。    二十、善惡業報占察經(下卷)    原文: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    釋:修學觀察一切法皆為是心的人,要這樣修行,在一切時一切處,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心行,全部都要觀察清楚,了知身口意行只是一個心,除此無他。乃至於遇到一切境界,如果心識有所攀緣,有所停留,有所著境,認境為實,都應該察覺到了知到,不要使得心識攀緣境界,落入無記當中,而不覺知已經住境失心了。在念念之間,都要觀察到,如果心識裏有所攀緣境界的念頭思想,就應該觀察到念頭起處,讓自己知道自己的念頭是什麼,然後攝心守心,不令馳散。這就要動用意識的反觀力、覺知力、覺察力,多對自心加以觀照和把持。    原文: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    釋:這時應當知道自己內心自動生起了念想,並不是一切境界有念想有分別,念想和分別的是心,非境界。內心裏遇緣自動生起長短、好惡、是非、得失、利衰、有無等等見解,有無量多的想法和看法。可是一切境界本身並沒有什麼想法而去起分別。所以應當知道一切境界本身沒有什麼分別的念想,那麼境界本身就沒有長短、好惡、以及有無,非有非無,境界離一切相。    原文: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釋:如是觀察之後,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想而生出來的。如果離開心想,則沒有一個法一個相自己能見到其有任何的差別。應當如是守持內心,讓心知道都是妄念而已,沒有什麼真實的境界,不要使心的修行半途而廢。這就是修學唯心識觀的方法。如果心裏處於無記的狀態,不覺悟的狀態,沒有了覺知力覺照力,不知道自己的心念是什麼了,那麼心裏就有了前塵影境,就不叫作唯心識觀。    原文: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嗔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釋:另外守持內心覺察內心的人,就應該覺知到自己內心的貪欲想、嗔恚想以及愚癡邪見的妄想,應該能覺知到自己是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應該能覺知到心裏的勞慮之種種苦惱。如果在靜坐之時,隨著內心的攀緣,念念都要觀察到每個念頭都只是心的生滅相而已。譬如水的流動和燈的火焰,沒有暫時停住之時。這樣就能得到色法空寂三昧。    原文: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    釋:證得這種三昧以後,再次應當修習信解奢摩他觀心方法,以及信解毗婆舍那觀心方法。修習奢摩他(止和定)觀心的人,要思惟內心裏的不可見的那個相貌,圓滿一切法而自心卻不動搖,在一切法上不來也不去,本性不是生的,是本來就有的,對一切法又離一切的分別。修習信解毗婆舍那(觀和慧)觀心的人,如果想要見內外一切色法,一切色法就會隨心想生,隨心想滅。    原文: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複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釋:乃至於修習想見佛陀的金色身,也能做得到,佛的金色身也能隨心想生,隨心想滅,如幻如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鏡中的像,非心也不離心而有,非來也非不來,非去也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佛像是心幻化的,在心上顯現,沒有來相,但是像卻出現了,也非不來;非去也非不去,佛像滅去時,心上沒有相了,像不是去,但是像不見了,也非不去;非生也非不生,佛像在心上顯現,不是生出來的,但是佛像畢竟從無到有,也不是不生的;非作也非不作,佛像是幻化的,不是真實造作出來的,但是佛像是通過觀想出來的,也非不是造作出來的。    原文: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釋:善男子,如果能修習信解這兩種觀心法門的人,能快速趣向一佛乘之道。應當知道,這樣的唯心識觀是為最上智慧的法門,能令其心勇猛精進,增長信解的力量,快速的進入一切法皆為空性的義理中,能發無上大菩提心。    二十一、善惡業報占察經(下卷)    原文: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釋:如果有人要修習真如實觀,就要思惟心性的不生不滅性,隨著甚深的思惟,心漸入定,入到深定中心漸漸不住見聞覺知,永遠離開一切有分別的念想。其禪定漸漸就能到達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等境界相,證得相似空的三昧。證得相似空三昧以後,識陰、想陰、受陰、行陰的粗略的分別相,就不再出現了,只有意識的極其微細的分別相存在。從此以後的修學,就有大善知識大慈悲者來守護培養,因此能夠離開一切的障礙,精勤修習永遠不會休廢了,這樣輾轉的就能入到心寂三昧中。    原文:得是三昧已。即複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釋:證得這種三昧以後,隨即就能入到一行三昧中。入到一行三昧以後,定中能見無數佛,因此發起廣大而甚深的菩薩大行,內心堅信所修之道,對於奢摩他的觀行方法和毗婆舍那的觀行方法深信不疑,有堅固的信念,決定信解,也能決定趣向。此人能隨自己所修學的世間所有禪定境界,而不貪著三昧境界,不樂著三昧境界,修出即舍。最後修遍了所有一切菩提道的分證方法,具足了一切善根,在生死當中再也沒有畏懼,不樂於二乘法,不求取涅槃,而依止於修習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二種觀心的最妙最巧最便捷的方法,因為這兩種觀心方法是一切智慧所依止處,是修行的根本方法。    原文: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釋:複次,修學如上兩種信解的人有二種,一種是利根之人,一種是鈍根之人。其中利根的人,早先就已經知道了一切外面的境界,都是心識所造作出來的,虛誑不實,如夢如幻,其心對此再也沒有疑惑,五陰身的遮蓋很輕微,散亂心也少。這樣的人,應該修習真如實觀,觀行一切法皆真如自性,包括五蘊十八界也都是真如自性,這就是唯識種智。    其中鈍根的人,原來並不知道一切外在的境界,全部都是心識造作出來的,不知道境界虛誑不實,所以對六塵境界貪染心濃厚,五陰的遮蓋時時而起,心難調伏下來,這樣的人就應該修學唯心識觀,觀行一切境界,都是識心所現,是妄想境界,虛誑的妄心所顯現出來的。    唯心識觀是觀行一切六塵境界,因妄心分別而顯現,無分別即無境界,屬於基礎淺層次的觀行方法。真如實觀屬於大乘唯識深層次的觀行方法,觀行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所出生和顯現,全部是真如。兩種觀行方法,獲得的智慧境界不同。    二十二、佛在《雜阿含經》中說,五陰十八界叫作眾生,這個眾生是生滅苦空無常的,不是真實的我。      五陰就稱為我們眾生,眾生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證得苦空無常無我就叫斷我見,叫證果,得一分解脫的功德受用。要證得無我,只有把這五陰的功德作用否定了,不把這個五陰作用當成真實的,不當作是我和我的,就能證果,證果以後,三惡道業就消滅了。      阿含經裏所說的識陰,就是六個識的功能作用,是生滅變異的,不是指阿賴耶識。識陰的陰即是指遮障作用,遮障七識心,只認六識的功德而不知都是阿賴耶識的功德作用。而阿賴耶識不遮障自心,所以不歸於識陰。因外道們都不知道自己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而把識陰當作真實的我,不承認有真實的法身佛如來藏阿賴耶識,所以就不能免除生死輪回苦。      識陰本身有識別的功能,識陰的受想行識功能也叫四陰,四陰加上色陰叫五陰。色陰,即是色身從母胎一直到老死這個階段的身體。受陰,能夠感受六塵境界苦樂憂喜舍的受,遮障著七識。想陰,就是了別、取相、執取,在心上取相作了別,例如名字、概念等分別,然後心生取著,這就是想陰,遮障著七識心。行陰,行就是動的意思,不斷的生滅變異流轉造作就是動,就是行,也遮障著七識。        總而言之,識陰是六識的功能作用,六識是生滅的,識陰一定是生滅的。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的,祂不屬於識陰,雖然祂也叫識,但祂的識別性和六識的識別性是完全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    二十三、觀無量壽經第一觀    原文:(佛說)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於西方。雲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正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釋:佛陀為了心力贏劣的人命終往生極樂世界,教導眾生一種方便方法,就是首先面向西方觀想日落、水觀和地觀,三觀成就以後,保證命終往生極樂世界。總共有十六觀,每一觀裏都有佛力的加持,如果單獨靠眾生自己觀想成就,恐怕很難,因為佛說眾生心想贏劣,觀想力弱。為什麼眾生的心想贏劣觀想力弱呢?因為眾生無量劫以來,業種深重,世俗法的攀緣太多,心思太散亂,無法集中全部精力在一件事上,因此不容易成就一件事,只能依賴佛力的加持來完成觀想。    佛說,我現在教導韋提希夫人以及未來世的一切眾生,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的加持緣故,現世就能見到極樂世界清淨的國土,就像手拿一面明亮的鏡子看見自己的容貌一樣,能現前眼見極樂世界的勝妙莊嚴之事。於是就心生歡喜,由於內心歡喜,當時就證得無生法忍,知一切法依自心而幻化,都是無生,都不真實存在,忍於此事,就得無生法忍。 佛對韋提希夫人說:你現在還是凡夫,心力很弱,沒有觀想能力,沒有天眼通,觀不到太遠的距離,更觀不到極樂世界,諸佛如來卻有一些善巧方便,能讓你觀見極樂世界。    韋提希夫人對佛陀說:世尊,像我現在這樣,因為佛力加持的緣故,能夠見到極樂世界佛國土;如果世尊您滅度以後,後世那些眾生心性汙濁不善,又被生老病死苦所逼迫,他們怎麼能夠現前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佛告訴韋提希夫人說:你和這些眾生應當專一其心的把心系在一處,想於西方。如何想呢?凡是願意觀想的這些眾生,都不是生來就是眼盲的人,有眼能見色的這些人,都能看見太陽要落西山的景觀。    你們應當生起正念,只念一處,面朝西方而端坐,仔仔細細的一心觀察太陽要落下來的地方,讓心非常堅忍的住在這個景象中,專門觀想這個景象不移動。這時應該能可見太陽馬上就要落下去了,其形狀就像懸在半空中的大鼓一樣圓圓的。看完落日以後,閉眼開眼都能很清晰的看見落日的模樣。時時能見,不再失去,就成就三昧。這就是日想觀,就是十六觀中的初觀。    原文佛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為了方便觀想,在太陽下山時,用手機錄像,錄像更生動清晰,更有助於觀行記憶。落日不要白色的,經中說是橙紅色的,紅中稍微帶黃的那種。落日的真實相是什麼樣的,要親眼所見,越真實越好。    西方的落日,一般是五六點鐘時候的,不要想象的,不要P出來的。選定一種自己比較喜歡的,存在手機裏,長期觀看,長期觀想。不要觀好幾種,一定要專一,不要雜,否則禪定不會出現。也不要加其它圖案和背景,有圖案和背景會分散注意力,不容易得定,圖像越單調越好。我們不是要欣賞景觀,有個欣賞的心,就是散亂心和貪愛心,那樣就不能有禪定了。    選好落日景象,然後天天觀看,看完之後獨頭意識再想象回憶。回憶的比較堅固了,時時能回憶得出來,再訓練自己閉眼眼前要看見落日景象;閉眼能時時出現落日之後,最後再睜眼閉眼,眼前都是落日,這個景象不會消失不見了,日觀三昧成就了。    第三觀成就時,佛陀保證眾生命終往生極樂世界,在這期間禪定永不失,這種修法非常殊勝。三昧成就時,重罪變輕,輕罪消失。所以所有禪定三昧成就時都能消業,尤其是修淨土有佛力加持的更能消業,還能保持三昧境界不失。等到第七觀成就時,三惡道業全部消滅,立時開悟,見十方諸佛在面前立。    這是改變和降伏意根的方法,意根一旦降伏下來,再修任何一種禪定,很快就能成就,各種三昧一修就容易成就。日想觀成就之後,再觀水,水觀也能很快成就;之後是地觀,地觀成就,就保證去極樂世界了。    選定一種落日景象,長期觀看,然後回憶。能時刻回憶出來,不會丟掉了,再閉眼時刻在眼前,能時刻閉眼顯現出來以後,再練習睜眼看到,如果睜眼閉眼時刻都能見到落日景象,不會丟失散壞,第一觀就成就。第一觀成就以後,第二觀就容易觀成功,乃至於第三觀也容易觀成功。往生極樂世界就有保證了。第一觀成就以後,修其它任何觀行,都容易成就,念佛三昧,明心見性都不難了。有比較大罪業的,這樣觀行,佛已經保證能滅罪,而且還能往生極樂世界,還能明心見性。    二十三、法滅盡經原文:佛法滅盡時,首楞嚴經、波舟三昧經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複滅,盡不複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釋:佛說,佛法滅盡的時候,首楞嚴經和波舟三昧經首先滅去,佛在娑婆世界所講的十二部經不久之後也滅去了,一點也找不到了,眾生再也看不見這些文字了。出家人的黑色袈裟自然的就變成了在家人穿的白色衣服。    沙門,是穿黑色袈裟的出家人,穿白色衣服的是在家人。袈裟變白,寓意著出家人都還俗回家了,或者是沒有人出家了。結果是,佛法滅盡了。這表明佛法由最初以至最後,都由出家人來荷擔和傳播,如果沒有出家人,就沒有人傳播,佛法必滅亡。一個惡人如果穿上出家服,走在大街上,有人見到就聯想到佛和佛法,那就給這個人種下了種子,種下了善根。這個出家人就是福田,無意當中就積了福。這是佛經裏說的,在家人就沒有這個功德利益,所以出家就是來表這個法的。    所以我們作為佛弟子,有義務護持佛留下來的佛法寶藏,最好的護持就是出家修道,以出家身傳播佛法,以讓佛法發揚光大。如果有人已經心出家了,那就讓身也出家。因為身沒有自主性,完全由心主宰,聽命於心,只要心出家,身出家就沒有什麼妨礙,心只要一個決定一個命令,身必然無條件服從。    所以心出家的人,應該在世間裏沒有什麼掛礙了,不貪世俗五欲樂,不貪世俗財色名食睡,不貪世俗色聲香味觸。至於說世間的職責,那遠遠不如佛教三寶的職責重要。過去時有多少國王皇帝大臣宰官身肩負著整個國家興衰的重任,肩負全國人民的重托,又是妻妾成群,兒女家眷眾多,可是他們義無反顧的還是出家修道了。而佛世時的人由於妻子孩子沒有地位沒有自主權,從屬於丈夫和父親,生活全部依賴於丈夫和父親,男人們為了能夠跟隨佛陀出家,不得不把自己的妻子兒女送給他人,免得他們沒有人照顧,生活沒有著落。他們出家修道,一是為求清淨,二是為整個佛教。佛教因為有這麼多大福德之人出家護持,才得以興盛,代代相傳至今。    那我們如今末世時的佛弟子,既然已經心出家了,還有什麼理由,身不能出家呢?如果是意識心出家,就不能保證和促使身出家;意根如果出家了,才能保證和決定身也要出家。那麼只有意識證果和明心見性,意根沒有證果和明心見性,就放不下世俗利益,不願意脫離世俗讓身也同時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