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雜談(續一) 生如法師 著          第一章 因果篇     一、出家的沙彌譏笑出家的老和尚,就得五百世為牛那樣大的惡報,如果在家人譏笑出家人,該得什么惡報?如果在家人譏笑出家人講法,應該得什么惡報?如果在家人誹謗出家人講法,應該得什么惡報?如果在家人譏笑得道的出家人,應該得什么惡報?如果在家人譏笑得道的出家人講法,應該得什么惡報?如果在家人誹謗得道的出家人講法,應該得什么惡報?     因果不是一般人能思議得了的。如果一個人有慢心,喜歡譏笑他人,不管對方是什么人,都有惡報。如果一個人喜歡撒謊欺騙他人,東說西,西說東,妄言綺語,就是不正說,不管對方是什么人,都有惡報。如果一個人喜歡呵責他人(父母師長除外),無尊卑長幼,顯自己聰明才智,也有惡報。     總之,身口意行的十不善業,都有惡報。所以學佛應該懂因果,應該守戒律,應該守護身口意行,應該識善惡之別,努力斷惡修善。心性轉變,接近於聖賢人的心性,才能有機緣成為聖賢人。成為聖賢人的先決條件是具有接近於聖賢人的心性,才有資格成為聖賢人。     以佛那樣的德,完全可以說阿羅漢聖者是焦芽敗種,如果修證水平不如阿羅漢的人,不管他是什么人,都不可以說,說了都有惡報。凡夫的善根不如阿羅漢之一毛,無任何資格誹謗阿羅漢是焦芽敗種,有證據也不行,是事實也不行,必有惡報。在家人說普通的出家人也不行,也有惡報。德高的人可以說德低的人,有戒律的人可以說無戒律的人,先受戒的人可以說後受戒的人。戒,就是德,有出家戒就是德,有菩薩戒就是德,敢於出家就是德,能夠出家放棄世俗就是德。有修有證,更是德了,修證的高,德就高。德低者不可以說德高者,無德者更不能說德高者,否則惡報不輕。      二、凡夫也應該如菩薩一樣畏因     因果,因很細小,果會無限大,菩薩懂因果因此畏因,凡夫不懂因果只是畏果。菩薩害怕種下不好的因,以免得大惡果,而凡夫得到大惡果報來臨時,才覺得這個命運是可怕的,雖然覺得可怕,仍然不會覺悟,不知道可怕果報是因為自己一個細小的心行造成的。     下面是從他處摘引一段,說明因果的可畏。比如你在大眾面前公開誹謗一個老師,這樣你覺得心裏舒服,但是這樣的因地造成了什么果報,你並沒有感覺到。也許因為你的話,有一個人錯過了真正能夠利益他的某些東西,以至於他要多走五年、十年的彎路。而這個因果將會落在你的身上,因為是你造成的——你的一句話,造成了他多走十年的彎路。     他本來可以在這個老師那裏提前十年就能夠學到更珍貴的東西,但是你說這老師是邪師,讓他耽誤了十年,也許二十年、三十年他都不會再碰到同樣好的老師。你耽誤了他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時間,這個因果將來會自動落到你的身上。這是很大的因果,雖然是無形當中形成的,你未來整個命運都是多牟,非常愚癡,求學無果,一無所獲,貧困潦倒,不斷的沉淪於生死。一句話引生出這么大的惡果,值得嗎?     有一個公案是這樣的,有一次,美赫巴巴跟他的門徒一起到遠方去行腳。美赫巴巴在火車的一節車廂裏,他的幾個門徒在另一節車廂裏。其中有一個門徒想試驗一下(他對美赫巴巴有所懷疑):既然美赫巴巴是偉大的大師,我念他的名字可以產生神奇的效果,如果我現在拼命地念,要火車停下來,那火車能不能停下來呢?他就拼命念美赫巴巴的名字,咦!火車真的停了,整整停了十分鐘。     由於美赫巴巴是與神聖力量完全合一的人,任何人念他的名字的確會有神聖感應回來,所以那個火車真的停了十分鐘。當時,美赫巴巴突然感覺到這個停車是非同尋常的,不是人工的,是老天爺在做。他立刻召集門徒問,你們是不是有人發願了?結果這個門徒最終承認了,說我僅僅想試一下念美赫巴巴的名字會產生怎樣的效果,他說,我現在真的是心服口服了。     美赫巴巴當時給了他一記耳光,他說,我必須打你,因為你不知道這列火車上那么多的人被耽誤了十分鐘,這個業力將會給你未來的命運造成多重的負擔。你耽誤了上千個人的時間,每一個人十分鐘,上千個人要多長時間?而且不僅僅是時間問題,也許他們提前十分鐘回到家,就能夠挽救一條生命,這是很有可能的。每個人,他生活當中各種奇奇怪怪、錯綜複雜的事情,摻雜在一起的話,很難說這十分鐘會不會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他說,你人為地耽誤了這一車幾千人的十分鐘,也許耽誤的不僅僅是十分鐘,也許是非常嚴重的事,而這些事將會在你未來的命運當中由你個人承擔,你未來的命運有可能因此變得很悲慘,僅僅由於你好玩、想試驗一下。     往往一件事在開頭的時候,很多人從來都沒有在乎,可是後果非常可怕,沒有人能想到。所以每個人一定要謹慎你的心行,因為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你並不知道跨度二十年之後這些會意味著什么?所以一個人每時每刻應該小心謹慎,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在每一個言行當中,都要謹慎再謹慎。因為它有可能造成大惡果報,而你的一個善也有可能在未來二十年當中,給別人創造巨大的福德。     為什么那些有錢人都願意捐助希望小學、中學和大學以及所有科學研究,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積累功德的方式。你改造了一個人的學曆,意味著你改造了他一生的命運。如果一個人本身是文盲,他的一生可想而知多么悲慘。如果一個人因為你的助學、你的幫助,大學畢業了,他的整個一生因此就獲得了非常徹底的改變。     你幫助了人一生的命運,這也為你自己積累下極大的福德。因果會回來,要理解這個因果、這種循環的規律。並不是說你有意去追求它,而是你理解它。它一定會回來,無論是善、是惡,都會回來!希望大家從今以後能夠更加謹慎你們的言行,而且能夠積累你的善,無論它是什么,無論它多么微小,也許你看不到那個未來,但它有可能會很龐大。     三、因果是通三世的,三世就是前世、今世、未來世。那么現在所作的事以及善惡遭遇,也許是果也許是因。所謂的果,就是前世有因,今世收果;那所謂的因呢,就是今世所作的事情作為因,未來世有果。如果別人對你造作了不管是善法也好,是惡法也好,也許是果也許是因,如果是果呢,那么前世你種了因,今世你該得這個果;如果不是果而是因,那么對方就是在你身上種因,未來是他要得果,這就是因果通三世的法則。所以現在的遭遇不一定是果,也不一定是因,只有神通的人或者大智慧的人,能判斷出來,這件事到底是因還是果。     如果所遇的事情是果,那我們一定要隨緣,不要在意。如果是因,我們一定要小心造作,盡量保證對人和對己種好因和善因,將來好得善果。如果盡力了,也改變不了什么,那就隨緣。但最基本的我們要保證自己種的都是善因,不要種惡因,以免遭未來世的惡果。     四、問: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么師父說"因果也空"呢?     答:空,是不實幻化義,是生滅義。因果也是生滅幻化不實的。如果因果不空,造作了業因,就會永遠有果報出現,果報不會結束,眾生永遠不能消業,永遠不能得解脫,這是不合理的。比如說地獄業種現行,地獄業受報完了,以後不會再繼續受報了,如果繼續受報,眾生就不能能得人身。眾生的生死了了,果報就結束,然後成佛。如果因果沒完沒了的受,哪個眾生也不能成佛,不能脫離六道輪回。     殺人的業受報結束了,以後不會永遠受殺人的業報,這樣的因果才合理。你欠我一百元錢,還我就完事了,這件事就結束,難道還要永遠還下去不成?沒有這樣的因果。因果到底空不空?如果不空的話,我就到處撒錢,得到錢的人將要還無量劫也還不完,那我就永遠不用再布施修福,坐享其成就行了。這樣是不合理的,因此說因果也是空的,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報完就沒有因果了。     五、眾生由於貪吃,付出的代價最大,果報最快最明顯的是什么?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期,那時還沒有眾生,沒有人類。二禪天的光音天天人,飛行到地球表面,著地以後,看到地球表面厚厚的地肥,就覺得很好吃,由於好奇,每個天人都嘗了一嘗。結果由於這一口兩口的美味,天人身體變得沉重起來,有的不能飛了,有的飛不高不遠了,吃的越多身體越沉,越不能飛,於是這夥天人就留在了地球上,回不去天上了。他們人少,害怕寂寞,就喊來了天人其他同伴,同伴到地球上都品嘗了地肥,就都飛不回去了。於是,地球上的人類越聚越多,這些人就成為了地球最初的人類。     欠誰的能行?貪什么能行?結了緣就會連在一起,緣分分不開了。有的人活著的觀點就是,能吃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吃白不吃。知道這樣貪的結果嗎?由於貪吃,就會被飲食所束縛,不得解脫,在欲界裏苦惱無量,因此貪吃得不償失。     六、出了三惡道的眾生,由於愛欲所生。貪愛的後世果報,大多數去鬼道酬嘗業果,貪愛輕微的可以做人,可以升天。貪愛屬水性,水往下流,下就是三惡道。楞嚴經中佛說,可查佛經。有人大肆鼓勵學佛人貪愛男女,說是要結緣。緣是結下了,至於善不善,依佛意,沒有好結果,六道輪回,生死苦惱。     有個人出家不久,就被女朋友糾纏回去了,然後再出家,又被糾纏回去,如此反複七次,苦惱極了。你想解脫,她偏要糾纏你,不讓你解脫,生死冤家一個。一個人想清淨,卻被人糾纏不休,那個滋味,太煎熬難忍。     有的人會說,菩薩應該慈憫於眾生,妻子兒女也是眾生,當然更應該慈憫。但是慈憫要適當,要適可而止。如果只單獨慈憫自己的家親眷屬和有緣人,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耗費在極少的幾個人身上,這幾個人根器又不夠好,以此耽誤自己的道業,那就不值得了。     菩薩的慈憫,應該以慈憫大多數人為主,集中精力修持出來,就會利益無量數的家親眷屬和有緣人,就會利益生生世世無量劫的父母妻子兒女,而不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當前的一妻一子一父一母上。小愛與大愛相比,微不足道,被小愛攝持,就會影響道業。菩薩的目光應該長遠廣大,要發願以自己的智慧之光普照全天下所有眾生,大慈大悲的心才是真正的菩薩心,小慈小愛只能障道,應當盡快舍棄。     七、生死流轉的業緣就是貪愛     因果命終顯現,猶如秋後算賬,當然也有夏天就算賬的,業果非常大的時候,果報就會早熟,不到秋天就算賬。每個人在臨終時,如果內心是貪念,無論是貪家親眷屬,還是貪人間生活,貪財貪情,都要去鬼道受生。如果臨終一念是嗔念,無論嗔什么,比較嚴重的,都有可能去地獄受生。     所以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臨終,以為自己臨終能念佛,能保持心地清淨,那是非常不可靠的,臨終指不定會有什么情況發生,指不定自己是什么心念。如果平時的心念都把握不了,臨終四大分解,業障再現前,冤親債主來討債,極大多數的人隨著業緣起心動念而去三惡道,保證不了不入三惡道,福報非常大的業行例外,可以升天享福。     能保證不入三惡道的,一是斷我見,二是明心見性,三是觀無量壽經中地觀成就。念佛預知時至都不保靠,到臨終時念佛心不專一,誠心不夠,佛就不會來迎接。     百分之九十多的學佛人,臨終時都去了三惡道受生,其中大多數還是去了鬼道,因為百分之百的人都有貪心,都沒有斷除貪欲。斷除貪欲的情況就是斷我見之後,生起初禪定,在定中斷除貪欲和嗔恚,除此都有貪欲心。但是初果和二果人即使有貪欲心,因為斷了三縛結,就不會去鬼道受生了,只能到欲界天或者人中受生接著貪,再慢慢斷貪。     六道輪回就是這樣的無情,不講情面。沒有真修實證,命終撇爾隨業障而去,隨著貪念而去,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平時沒有訓練,也沒有訓練成功。只有斷我見之後的人,才是訓練成功之人。     但是沒有真正斷我見明心之人,仍然屬於沒有訓練成功,仍然沒有斷除三縛結,仍然要隨著貪念而去鬼道受生,不可避免,尤其是違犯五戒菩薩戒的人。無數學佛人都不自覺,還是每天貪吃貪穿貪住,喜歡享受,喜歡所謂的自在,喜歡風光,喜歡舒適,喜歡琴棋書畫各種藝術,這些喜歡就是煩惱結縛,綁縛自己在六道裏,就是心病。每個人該享受的都享受了,活一輩子並不吃虧,沒有虧待自己,可是後世怎么辦?是現在享受重要,還是後世無三惡道苦受更重要?     還有一些高大上的修行方法,說吃肉時不作吃肉想,吃肉時真不作吃肉想的,已經轉了心地的人,濟公和尚算是一人,其他人有幾人能做得到?既然對肉不感興趣了,為什么非要吃肉不可?讓畜生少死一只不好嗎?臨終的時候,肉的主人來討債,是否有能力不還債?          第二章 煩惱性障篇     一、一切的爭奪鬥爭,都是因為有我,無我就不會去爭奪和鬥爭。無我之性分成不同程度,我性也分成不同程度。我性越輕微的,斷我見越容易,反之就越不容易。在斷我見的過程中,我性是要逐漸減輕的,以至於接近於無我,才能在最後觀行時斷除我見。     在平時的修行過程中,要時時檢查自己的我,是否在逐漸減弱。在為人處世中,觀察自己的煩惱是否還很重,慢心執著是否還很重。如果觀察出來自己的慢心重,我心重,就要想辦法調伏自己,壓伏自己。     每個人因為什么有慢心呢?因為自己認為自己的五陰身殊勝於他人,自己比他人重要,因此起慢。這種知見不降伏,很難斷我見。把自己的五陰身當真,把自己的覺知心當真,把自己所擁有的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當真,內心才會自覺不自覺的生起慢心,而淩滅他人,心有高低不平。修行過程中,必須努力克服這些慢心,慢心我心輕微以後,才有可能斷我見。     所有煩惱都是因我而來,無我就無煩惱,越無我越無煩惱,究竟無我,煩惱以及習氣都會斷盡。     二、世俗之爭,讓所有人身心疲憊,爭來爭去結束爭個我,放下自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豈不快哉!為什么非得要自己好,別人不好呢?每個人心中那個我,像巨石一樣沉重,以至於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天每月每年每生每世,活得都非常艱辛、疲憊和沉重。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學會用無我這個工具,一點點的敲掉這塊有我的巨石,讓大石頭變成小石頭,讓小石頭變成碎石,讓碎石一點點的離開心中消失掉。這樣心就輕松沒有沉重感了,心就解脫自在了,心就愉悅快樂祥和了。     三、初地菩薩之前比較容易造作的惡業,大約是改變佛陀修證的標的和軌道,所說法義不是佛意,扭曲佛的教法,貽誤眾生的法身慧命等等。還有互相爭奪一些世俗利益的,以及造作一些誹謗業等等。關於這點,有幾部佛經裏記載了菩薩所造惡業的因緣果報,果報也很慘烈。     初地菩薩之前,都沒有斷除煩惱,還有輕微的煩惱有時要現行出來。嚴重的時候,也會造作比較大的惡業,這樣大的惡業都與佛法修證方面有關,世俗法上的大惡業一般是不會造了,比如殺人放火之類的,這樣大的惡業沒有斷我見的人也不會造,不學佛的人,也不會造。     四、真想解脫的學佛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仔細檢查自己內心的各種覺受,檢查自己在貪愛著什么,對什么事情在意,對什么事情花費著心思和精力。檢查出來以後,就要分析這是什么心理,有什么意義,結果是什么。然後想辦法對治自己的貪愛和覺受,修行就會掃除遮障,道業進步就快了。     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貪習很重,自己很不容易發覺,因為習慣了,習以為常了,只有過來人去掉貪習降伏貪習的人才能發覺自己和他人的貪心。就像久居香庭不覺香,久處糞缸不覺臭,香庭外的人才能聞到清香,糞缸外的人才能嗅出臭穢。     貪的範圍很廣,凡是欲界裏的法,只要喜歡都是貪。那些擅長詩詞歌賦的文豪,揮灑自如的畫匠,幾乎都去鬼道瀟灑去了,因為那都屬於貪,何況其他方面的,情情愛愛的更是貪,離不開鬼道受生。經常畫馬的,畫得神似,死後投生馬腹;經常寫鬼類小說的,寫得極神,死後投胎做鬼;腦子裏經常想什么,死後就去與什么作伴。畫匠畫馬非常專注,心與馬相應,來世就托生為馬;經常寫鬼神小說的人,心都投入鬼神之中,與鬼神相應,死後就會做鬼;我們現在念佛,心與佛相應,就會出生在佛的身邊。心與善相應,就會托生善道,心與惡相應,就會托生惡道。     鬼道的業報結束,還有一些福德,就去畜生道受生,畜生道業報結束,還剩一些福德的人,才會再回到人間受生。所以得人身的時間非常短暫,在三惡道的時間非常長,每個眾生都是苦受多,樂受極少。所以我們還是為未來世著想,少享福,為後世多留一些福,福大才能盡快投生為人。     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在佛身邊,受佛督導和熏染,修行非常快。沒有佛,在斷除煩惱的菩薩身邊,在阿羅漢身邊,修行也非常快,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中的大貪心細一些還可以觀察到,細微的貪極多,幾乎沒有人能觀察得到,除非斷煩惱的人。得人身的機會是多么微少,得人身的時間多么短暫,得人身證果得解脫多么稀少不易。已經得人身的我們,該如何把握這個難得的時機,精勤修證,得微少解脫,這是我們應該經常深思的問題。     五、智慧不足的時候,沒辦法依現量作判斷,能判斷准確需要有很高的智慧,有相當好的擇法眼。很多人都把自己意識的理解當作是現量觀察,如果是證據不夠確鑿的,就不可能是現量觀察出來的,沒有現量觀察智慧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使在世俗法中也是這樣。所以提個現量觀察,要依現量判斷,這也是非常難的事情。     很多人不能實事求是的觀察到自己並沒有現量觀察智慧,對很多的法都不能現量觀察,尤其是比較高深的法,更不能現量觀察。但是眾生往往都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有現量,這就沒辦法了。就像很多人都會說我學的法是正法,我的師父是正師,我的觀點都正確,所以才會死心塌地的跟隨著一直學下去,而不反思。     眾生難度就難在愚癡性上,因為愚癡而不知道自己愚癡。愚癡的範圍極廣極廣,極細極細,細到九地菩薩十地菩薩還有深細的愚癡無明需要破除。一切的煩惱都是由愚癡引發出來,包括貪,包括嗔,包括慢,包括疑,包括所有的邪見。所以愚癡滅盡,煩惱就滅盡,無明就滅盡,那在佛法上再也不用學什么了,徹底畢業。     三惡道眾生,還是畜生道眾生最難度,因為有極重的愚癡性,因為愚癡,吸收不了什么法義,又不會反思。鬼道眾生和地獄道眾生,雖然惡業重,但是很難聽懂人語,能思考,就有辦法救度。     如果一個人沒有現量智慧,想要依正教量,那也是不容易的。佛經白紙黑字,有多少人誤解,有多少人錯解?即使是原封不動一字不差的複述經文,聲音發出來,抑揚頓挫,就能把經文的意思改變了。現在的大藏經裏,有很多都是現代人又重新整理校對的,標點符號都給點錯了。古文佛經的標點符號一般都是句號,現代人校對以後,就改成現代文的標點符號,然後經文的意思就扭了,看不出原意了。總之一句話,愚癡智慧就不足,智慧不足什么事也做不好。     六、慢心的危害性     很多人禁不住贊揚和批評,究其原因,還是由於我心,才出現慢心。三四果以前人人都有慢心,只不過因緣不具足的時候,慢心隨眠隱藏著。等到有因緣現前的時候,慢心就要現行出來。幾乎是人人都要經曆這個階段,只是時間長短不同深淺不同而已。     最卑微的人,一旦自己得勢,往往是最慢的人。因為卑微自卑也是慢心我心的一種表現形式,沒有我心,就不會覺得自卑了。所以有多自卑,就有多慢。     幾乎所有的慢,都表現為世俗法方面的。比如有的人因為富貴多金而慢,有的人因為有地位而慢,有的人因為有權勢而慢,有的人因為相貌而慢,有的人因為有如意的家親眷屬而慢,有的人因為其閱曆而慢,有的人因為有某種特長而慢,有的人因為自己聰明才智而慢,很多人因為色身的緣故而慢,多數人因為頭腦智慧而慢。這些慢的種類頗多,都是內心裏有我有我所,身見我見重而導致的。     慢心最障道,慢心最容易入魔。有的人一臉麻子自己看不到,卻成天緊盯著別人的臉,天天檢查別人,這就是內心有自有他的原因。     七、誹謗正法不能往生和解脫的原因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五逆罪是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殺父、殺母。正法是能夠讓眾生解脫的正確的法義,包括大乘和小乘法。     為什么犯了五逆重罪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甚至不能證果不能明心不能解脫?為什么誹謗正法不能證果不能明心不能解脫?     首先來說出佛身血,因為佛的業種已經徹底清淨,感召不到任何惡業和惡緣,沒有任何惡報。所以任何眾生都不能殺佛,也不能傷害到佛,讓佛的色身上流出血液。為什么還有出佛身血之說呢?佛的血脈就是法脈,就是佛法的流傳,出佛身血就是讓法脈失傳斷流,不能正常傳播。佛法能讓眾生出離生死得解脫,出佛身血就是非常嚴重的了,這個惡業的果報就是無間地獄業,造這種惡業的人不能得解脫不能離開生死苦。     阿羅漢是斷盡一切煩惱的解脫聖人,由於其解脫德人天都應該供養,叫作應供。八地以上菩薩的解脫證量相當於四果大阿羅漢,初地到七地菩薩的解脫證量相當於三果聖人,留一絲惑業,不取解脫果,不入解脫正位,以保證不入無餘涅槃。尊重、供養阿羅漢的果報就是斷除煩惱、得解脫、解除生死。那么反之,殺阿羅漢就不能解脫煩惱,不能得解脫,不能出離生死,所有能出離生死苦的解脫路全部都閉塞不通,因此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證果,不能明心見性。     和合僧團,僧:梵文 Samgha,詳稱僧伽,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意為眾、大眾、團契,廣義也包括女眾,男女出家眾統稱僧尼。僧伽是四人以上的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組織的一個宗教團體。如果沒有出家身份和資格,就不屬於僧尼,人數再多也夠不成團體。至於聖義僧,必須是真正證果真正明心見性的僧人,意識假證果假明心的人仍然屬於凡夫僧人,沒有意識操控的時候,完全顯露的是沒有證果和明心的意根的本性,必隨意根的思想見解和煩惱而生死輪回。     和合是指按照六合敬的宗旨在一起居住,六和敬就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如果意見觀點不一致,就不是和合;如果都不遵守三皈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薩戒,所修戒律內容不一致,不符合佛陀所制,就不是和合;如果色身不能居住共同處所,東西南北各處雜居,不是和合;如果內部之間互相爭吵,互相謾罵,互相攻擊拆臺,是非紛爭不斷,更不是和合;如果見面在一起時都不舒服,內心氣惱不悅,多有隔膜,也不是和合;如果眾生之間利益不均,不管是什么樣的利益,一方只做犧牲付出,沒有回報,另一方只是索取和占有,同樣不是和合。若違反其中一條,都不能構成和合僧團。     真正的和合僧團,能代替佛陀流傳正法於千古,救度眾生於生死火海之中,破壞之,則是破壞度眾生出生死的舟筏,果報則是不能得解脫出生死苦,因此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證果和明心。對於不和合的僧團則無此過,不和合的僧團能帶給眾生煩惱和苦果,讓眾生煩惱之上又增加煩惱,增加系縛和枷鎖,生死更苦甚。     父母帶給自己肉身,有此色身能遇正法修學,能有機緣得解脫,永久脫離生死,因此父母恩重如山,粉身碎骨也難報答父母的生養之恩。眾生不但不供養,反而殺之,殺父殺母之罪,其重無比,死後無間地獄不得解脫,因此殺父殺母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證果和明心。     正確的佛法,眾生依之修學,就是解脫的因,能得解脫了生死。如果誹謗這些法義,那就是不信正法,信尚不足,豈能修學?不能修學,何能解脫?法如度生死海的舟筏,破壞了舟筏,眾生憑何能度生死海?誹謗了正法,不但自己不信,也阻止了其他人信受,其罪甚大,自己必不能出離生死得解脫,因此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證果,不能明心。     能讓眾生解脫的法,包括小乘四聖諦、十二因緣,也包括大乘的如來藏系列法,如般若方廣唯識,五識六識七識和八識的理論,包括戒定慧三無漏學。四聖諦和十二因緣,讓眾生得小解脫,不能永久究竟解脫,大乘如來藏法能讓眾生永久真正究竟解脫。而第七識意根的法,能保證眾生小解脫,也能保證眾生大解脫,以至於究竟解脫。所有的解脫,不管什么程度,都在於意根的解脫,意根不解脫,都是假解脫,煩惱不能斷,生死不能了,苦海不能出,不能涅槃清涼寂靜。     犯五逆罪者少之又少,而誹謗正法越來越多,隨處看見,普遍如此,因此勸導大眾自己禪定智慧不足,證量不夠,應該時時處處謹言慎行,沒有資格當評委的時候,默默修持自己,盡管暫時不能證果和明心,沒有唯識種智,也要做個世間智者,不給自己招災惹禍,不給自己解脫路上設置路障。     八、佛法本是一劑清涼藥,能讓人心清涼得解脫。在什么情況下,這劑清涼藥變成毒藥,服之增加生死,趣向地獄三惡道?     以貪嗔癡的煩惱心去學法,學法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無我的解脫功德,而是為了增加自我的砝碼,以壓倒一切人,淩滅一切人,駕馭一切人,控制一切人。     因此在佛法學得越來越多的時候,我性也就越來越強烈,就情不自禁的拿著佛法的刀杖砍殺一切,以至於煩惱和業障越來越增勝,貪嗔癡越來越嚴重,我性越來越強壯,這樣在佛法中造作惡業之後,最終就趣向地獄,趣向三惡道,不但不得解脫,反而增長生死苦厄。     有些人追求明心見性,就是想當人上人,就是想超越於一切,站在一切人的肩膀上。這樣的人不僅不能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反而增加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增加我執,生死系縛得越來越緊,這是顛倒眾生。     最能救度眾生生死煩惱的只有佛法這一清涼劑,如果把佛法知識當成自己獲得世間法的砝碼時,佛法就成為了煩惱散。那么這樣的人,再也無藥可救,學佛還不如不學。     九、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娑婆世界裏有十億個南瞻部州地球,心量就應該擴展到所有地球的生命輪回上,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生死輪回,也要考慮六道所有眾生的生死問題。心應該站在一個制高點上觀察一切法,不要再局限在一個小小的地球上,更不要局限在自己個人私利上。如果只局限在自己眼前的小利益,其心量和智慧就過於狹隘了,被自己五受陰所迷惑和遮止住了,這樣後世只有生死苦痛,沒有一絲快樂了。     慢心重的人觀察一下,自己在十億個地球裏是否渺小到不能再渺小了?擁有一項技能,懂得一些理論知識,有一定的權勢地位和資產等等,又算得了什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半瓶子的最容易慢,因為有一點,還不足,就有空間晃蕩。滿了的人,因為眼界開闊,見識廣大,眼裏裝的是廣闊天地,心量也大,就不把自己太當回事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十億個地球裏能算老幾?即使修到幾地菩薩,也得問自己:我算老幾?十方世界八地菩薩數不勝數,十地菩薩數不勝數,自己算什么?     但是另一方面,菩薩戒裏佛也要求菩薩一定要認識到菩薩的尊貴,菩薩不能輕賤自己,要好好保護自己,不能讓自己隨便處於危險境地。因為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從發菩提心開始直至成佛,能利樂無數眾生,無邊無際的眾生會因菩薩的發心而被救度出生死火坑。     我們算一算,十億個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眾生?人類有多少,鬼類有多少,地獄眾生有多少,畜生道眾生有多少,大畜生如大鵬金翅鳥有多少,一直到最微小肉眼見不到的細菌眾生有多少,任何人絕對想象不出來,不要說計算了,無數臺電腦也算不出來。單獨一個眾生身體上的細菌就數不清了,何況空中的,所有眾生身上的細菌眾生。所以我們每位菩薩都任重而道遠,好好保重自己,只是不要有太慢的慢心。我們都曾經被很多佛菩薩救度過,因此就要發心同樣的救度其他有緣眾生,以報佛菩薩的救度之恩德,報無數眾生養育自己和親人的恩德。     十、如何斷除貪愛煩惱     修行是為了斷除貪愛,貪愛是在六根觸六塵處生起,那就要在六根觸六塵處止住貪愛。在眼根觸色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耳根觸聲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鼻根觸香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舌根觸味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身根觸觸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意根觸法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按照內心的貪愛習氣,本來應該生起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愛,因為修行有力度,就制止了貪愛的現起,止住了貪愛,這就是修行之功,沒有貪愛,就是修行之德,於是修行就出生了功德。德,就是品德,德行,是心的善的行相,有善就趣向與解脫,有善就近於自在,貪嗔癡煩惱就是束縛,不解脫,不自在。     功德不是容易出現的,因為無始劫以來的貪嗔癡煩惱根深蒂固,習氣深重,不容易降伏和拔除,要經過長久多劫的思惟觀行,觀行貪愛之苦,一點點的降伏貪愛,如果不知道貪愛之苦,就不能降伏貪愛。因為眾生都喜歡樂,都趣向於樂,躲避苦,如果現前觀察到了苦,才會選擇躲避苦,消除苦患。所以修行的第一步,要觀察苦,認識苦,感知苦,才能把心從觸六塵處縮回去,不深入到六塵之中,就不出生貪愛苦。沒有第一步的觀苦、知苦,就沒有第二步的斷集,也沒有第三步的慕滅,也就沒有第四步的修道。所以一個人你發起道心是非常不容易的,貪愛習性使然。     十一、那么多人成天說大道至簡,簡在哪裏?簡在這裏,只要放下自我,剔除自我,就達到無我了。但是做起來就不簡單了,為什么?習氣根深蒂固,自心遮障太嚴重了,以至於很難放下自我,就是連看破自我都是那樣的難,更別說放下了。     學佛修行的目標就是要證得無我和解脫,那我們為什么還要追求個人自我的利益呢?這不與自己初衷背道而馳嗎?學佛不能證得無我之果的原因,就是心中有個我,不與無我相應。有我就是絆腳石和攔路虎,何不盡快除去?     有智慧者,就不要一邊追求無我之果,一邊還以自我為中心,維護袒護各種我,追求小我的私利,與道相逆相違,這樣就不聰明了。何至於如此矛盾?還不是無始劫以來的執我的煩惱習氣造成的,如果自己不知不觀察自心裏的這種煩惱汙穢,不想辦法對治,總是隨順於我心我性,那何時能得到無我解脫?是解脫自在舒適,還是自我束縛自在舒適?兩者比較,選擇哪個?那么多人都是想的明白,做的糊塗,所以才不能證得無我之理,得不到解脫之果。     學佛修行需要有福德善根,沒有在佛法中種過善根福德的,自然就不能在佛法有所受益。那些不皈依三寶,也不皈依佛的人,縱然世智辯聰,也不得智慧解脫。所以世俗人再聰明伶俐,也仍然不具佛法上的智慧,不是佛法中人。佛法只能度那些皈依於佛教,信重於佛教,願意在三寶中種植善根福德之人。不願意皈依三寶的人很難度化,他們即使來學法,也是搞研究,拿佛法作為消遣,不能證果和開悟以求得佛法上的利益。因為沒有信根,也就沒有五根,沒有五根就沒有五力,也就不能具足三十七道品,因此無法深入觀行證果和明心,成為佛法中人。     十二、縱觀一切眾生,無不是貪愛六塵的樂觸,不肯放棄對六塵的觸受。實際上貪愛都是苦受,沒有樂受,結果眾生都處於貪愛苦中而不自知。無數學佛人,學佛的目的還是為了享受世俗生活,追求於樂受,可是結果都是苦,只是無始劫來沒有智慧認識到此理,盲目的追求樂,卻沒有真正享受到樂,這就是愚癡。愚癡煩惱最難擺脫,世尊苦口婆心的勸導,眾生仍然處於愚癡無明之中,修行容易嗎?非常不容易。所以才說,最初斷我見之難,難於登天,應該看到這點,實事求是,不要自大。     十三、修行的目的,不能盯著果位,果位是副產品,以降伏煩惱,去除無明為目標,以獲得大智慧無量智慧為目標,以救度眾生為目標,有這樣的目標就純正沒有障礙了。     戒定慧實質就是戒心定心,使心生智慧。戒就是戒除煩惱,戒除我性,戒除遮障,這是戒的根本作用。戒除遮障,心不起非,才能有定,思惟深透,從而發起智慧。     十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一切無明,得到解脫。沒有無明就沒有煩惱,沒有生死,沒有束縛,一切煩惱因無明而來。如果把修行與其他方面掛鉤,那就是無明,不得解脫。     而要想去除無明斷除我心得解脫,離不開幫助他人共同得解脫。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福德資糧,獲得一切無我的見道資糧,培養自己無我的解脫心,培養自己慈悲喜舍菩提心,所以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二者之間不是對立的,是統一的。     有多少人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知識,用掌握的知識理論,來獲取世間的名聞利養,獲取他人的恭敬,獲取能夠支配他人的權勢,獲得一個更強大的我。這樣就增加了無明,更加束縛,更加不解脫,這樣的知識理論,就是煩惱。而實證之後,卻不如此,自心有相應一部分的解脫和輕安,同時也能帶給其他人清涼,改善周圍環境,能夠利樂他人,自他都得利益。     眾生的無明幾大劫說不盡,如果有空能一點點的數落出來,會有多少人驚訝不已,自己原來怎樣也想不到,內心都是無明。找不到什么法不是由於無明而生起的,誰都有無明,什么時候都有無明,任何事情上都有無明,無明廣泛而普遍的存在。能找出明來都很困難,當有人認為自己是明時,那就是無明。愚癡漫天遍野,無始劫以來,一直到無始劫以後,太多太多了。     十五、如果沒有修持,光是給別人講,就像沒有耳根的聾子給別人放音樂,音樂雖然好聽,但自己一點也聽不到,沒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如此。就像大海裏的舟子(船夫),經常載人渡過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會在大海裏喪命,沒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這樣。          第三章 出家與在家篇     一、出家與在家的區別     首先說什么是家,家的概念是什么。家,第一,先有一所房屋,供全家人在一起生活起居。第二,有家人,或者父母,或者是配偶,或者是子女,互相陪伴,互相依賴依靠。三,有共同的俗世生活,比如飲食、起居、娛樂等等。四,有共同財產物質作為共同生活的基礎,有經濟來源渠道。五,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和規則。     這些條件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家庭,這只適應於娑婆世界的欲界人間,因為人間眾生的欲望濃重,需要有房屋遮蓋其男女欲事,以防他人窺視,被人恥笑。最初娑婆世界人間,就是二禪天人下到地球上來,因為貪食了地肥,身體變得沉重,而不能飛回天宮,不得不留在地球上生活,成為人類,最初的人類就是二禪天人,沒有男女相。後來人多了,人類之間生出情感,互相貪愛,人類就分出了男女相。這些男女在一起搞欲事,先是避諱其他人,後來才建立了房屋,逐漸組成了家庭,有了子女從這開始,才有了家庭,家就出現了。     可見,家,離不開男女,離不開男女欲事。如果沒有男女欲事,人們之間也就不會組成家庭了,也沒有子女。淫欲淡薄的欲界天人沒有家庭,乃至於北俱蘆洲的人間也沒有家庭。色界的所有天人都沒有男女相,沒有淫欲,都處禪定中,更沒有家庭,也不用到處奔波來養家糊口,不用有經濟來源。因此說,家只適應於娑婆世界的人間,出家之事,只有娑婆世界的人間有。沒有家庭,就不涉及出家與否,再加上不需要經濟來源,不需要四處奔波養家糊口,也就不屬於在家人了。     那么佛菩薩所在的佛國土,都是天界環境,甚至比天界的環境更加殊勝,都沒有男女相,也沒有俗世生活,也不用為生活奔波,沒有世俗事業,所作一切都是為了利樂眾生,都是佛事。因此佛菩薩沒有必要再現與娑婆世界人間一樣的所謂出家相,沒有必要剃光頭,去掉煩惱絲,他們沒有煩惱,沒有必要穿娑婆世界人間的出家服,色身本身沒有系縛,佛菩薩以及眾生都不著色身相。他們所現的任何相,都是出家相,不是在家相,因為沒有任何在家事。     我們娑婆世界人間的眾生就不能與十方諸佛相提並論,也不能與所有等覺妙覺菩薩相提並論,也不能與十地菩薩相提並論,認為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不用現出家相,不用出家,就與出家人是一樣的。     事實上,每個人在這個世間生活,出家與在家差距巨大,在家人都被俗世生活所累,無法脫身,在修道上所受的局限非常大,很多人都苦惱於俗世生活的負累,不能專心修道,即使想出家,由於業緣的牽制而不能出家,有的人出家幾次都被業緣又牽制回來。這就是娑婆世界人間的真實情況,我們不可不面對這樣的現實而不顧,非要說在家與出家一樣,沒有差別,其實差別大很多,每個人可以捫心自問,不可以給自己戴高帽子,說自己與出家人一樣。     二、出家是隔離世俗法最好的辦法     佛在經裏說過,出家人即使在山中成天睡大覺,也好過在世俗法裏摸爬滾打。因為什么呢?睡大覺雖然不是修行,但也沒有熏染其他世俗法,漸漸的心裏對世俗法的攀緣就少了,最後就不想世俗法了,這時再減少睡眠,道業進步就快了。     這個道理與往生極樂世界住在蓮花宮殿裏的情形是一樣的。在蓮花裏,由於隔離了世俗法的環境,沒有了熏染的機會,心裏的攀緣逐漸就會斷掉,惡念逐漸減少,惡業種子就會逐漸枯萎,心地清淨了以後,蓮花開敷,見佛聞法,就能悟道。這個是最笨的方法了,但也好過世俗法的惡熏。     所以一個人不管怎么樣,佛都會接納他出家,哪管他出家不努力修行,也能減少惡熏。當年佛陀成道以後,把自己家族中能出家的人都勸出家了,不管有沒有婚姻的,只留下祂的父親淨飯王和一個將來接管王位的人。其中佛陀對自己的堂弟難陀,就是采取非常手段,騙其出家,難陀由於對妻子非常貪戀,不可能通過正常渠道勸導出家,於是佛陀就強硬的帶到寺院中,不允許他回家,他的妻子都不知道。最後佛陀帶他分別到天宮和地獄走一遭,難陀才安心於修道,沒有還俗 ,最後證得四果阿羅漢。可見,出家是多么的重要,佛陀才用各種方法勸人出家,辛辛苦苦成立了僧團,住持在娑婆世界,以接引有緣眾生進入佛門。     佛陀那時候的人如果想出家,有妻子兒女的,不必離婚,也不必征求妻子兒女的意見,直接把妻子兒女送人,安排好以後的生活,於是就出家修道。即使妻子兒女在新的家庭中生活得不好,他們也不會還俗再照顧了,道心非常堅固。     有人想出家又出不了,那就不用再找什么借口,沒有什么借口好找,還是檢查自己的內心,貪心難舍世俗,只此一個原因,無二無他。     總聽到有人抱怨出家人如何不修行,如何不如法。如法的人都不想出家,修行的人都不想出家,這部分不修行的人再不出家,僧團不就沒人了嗎?出家人從哪裏來?就從世俗法中來,如果那些優秀的人都不貪戀世俗,都來出家的話,那么出家人就都是如法的,都是有修行的,佛教事業就會蒸蒸日上了。現在很多人都是能在世俗裏混,就在世俗裏混,能抓取什么就在世俗裏抓取什么,只有那些沒辦法再抓取的人才出家,這樣寺院僧團能好到哪裏去?     三、出家僧在一起的羯磨和懺悔,都是不允許他人偷聽的,在家菩薩的懺悔內容,也不輕易讓他人得知。這是阻止惡法的流傳,以造成不良的影響。     有些違緣,也許能促成佛緣,不應該給解開的就不要解。如果解開,佛緣就不成了。包括各種疾病,不該管的就不用管,管了之後,就不入佛門,入佛門的就不精進修行了。世俗法各方面都順利的,有幾個人能正常順利的出家修道?有佛緣的,逆緣越多越好,就能一心精進修行。把他的逆緣排除了,反而不好好學佛修行了。          第四章 修行篇      一、有人說吃肉與否,不必執著這件事,就是不執相,攝心為戒才是根本。可是事實和結果、因果不依你任何人執著與不執著,它必然是要出現的,一廂情願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     有攝心的本事才能真正持戒,沒有攝心的本事,就不能持戒。什么人能攝心,修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攝心,這才是關鍵,不是自己認為攝心就攝心了,不是自己認為不執相就是不執相了,認為那個東西太不准了,沒有道理。能夠做到不執相,必須證得相應的真理,還要有深禪定,才能不執,才能破相攝心。除此都是口頭禪罷了。     要搞清楚,修到什么程度才能攝心,捫心自問,自己能攝心嗎?如果能,那么任何問題都能解決,吃不吃飯也無所謂了。如果說執著吃肉不吃肉的事情是執相,那就是說不執著吃肉不吃肉,就是心已經不執相了。既然已經不執相了,那你吃什么應該都可以,不再計較了,只吃白米飯就可以了,或者配一盤鹹菜也行,吃沒有肉的生菜也行,吃什么都行。不執著吃什么的人,應該是剩飯剩菜什么都可以吃,只要吃飽肚子,能用功辦道就可以,其它的都不在乎。真正不執著應該是這樣,而不是所說的不必躲避吃肉這件事。     二、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應該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就是要空去各種我的心念,排空心中的我,越空越好,把我排得越淨越好,直至心中無我。而不是向外用功去修他人,讓他人他法隨順於自己的我性。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各種層次上的無我,越無我越好,越無我越成就,越無我越解脫,越無我越自在,越無我越近於佛,最後徹底無我就成佛。然後把心裏裝上眾生的利益,裝上佛教的利益,就是不要自我的利益。最後就會發現自己還是得到了所有的利益,得到了解脫的大利益。這種利益是用無我之心、無我之行換來的,而不是用各種小我行事得到的。     那么每天從早上睜開眼睛開始,直到晚上心念止息為止,時時刻刻反觀自己的內心,反觀各種思想念頭,如果發現了自己的心念都是我,有我的各種利益,那么就思惟有我的不利因素,就要呵責自己,勸說自己,擺平自己,不讓心中的我泛濫而去侵犯他人他法,去順我排他。     讓心像嬰兒一般的單純、純潔、潔淨、清新、不剛不硬,不染一絲塵埃,這樣身心得到滋養,純淨至柔,如來藏就給我們脫胎換骨,一個聖人無我的坯子就成型了,聖人就誕生了,從而聖心成就,聖身自在。這樣才能成為欲界之尊,色界之尊,無色界之尊,成為三界之尊,最極殊勝果報不求而得,得也不著不住。     把眾生看成與己一體,生出無我大悲之心,去用無我的心拯救所有世界的苦難眾生。我們的未來,只有這一件事可做,沒有世俗事,沒有世俗利益之爭,沒有各種權勢和名譽地位之爭,全部是佛事菩薩事,全部是無我利他之事。既然如此,我們最好就從現在做起,不要等到成為聖賢才開始作,等是等不來聖賢之果的。     三、學佛人的精進應該不輸於外道     佛世時有一個外道叫作長爪梵志,他為了與自己的外甥舍利弗辯論,立志學習外道幾大部典籍,發誓不學通達就不剪指甲,人稱為長爪梵志。一個外道為了世間無意義的辯論,都能如此用功,長年不剪指甲,無剪爪的時間,我們學佛人都是如何用功的?每天泡泡茶,聊聊天,逛逛街,收拾收拾衛生,吃吃飯,親人團聚團聚,再養生練練瑜伽氣功,道友之間侃侃大山,吹吹牛,再睡足覺,一天下來,有多少時間用在修道上?     世界上有多少學佛人有外道們修行精進?恐怕很少很少,有多少學佛人如外道一樣看破了世間,放下了世俗去修道?恐怕很少很少。三人之中必有我師,我們真應該向外道多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和優點,以及那種放下的精神和精進用功的精神,看淡世俗的精神。如果學佛人能有這種精神,加上法義正確,想不得道都很難。     那么用功的外道遇到佛就得度,戒行清淨,禪定具足,智慧也好,遇到適當的佛法,凝神一思,就證果。那是真正的證,不是解。我們學佛人能行嗎?戒無法守持,禪定修不出來,在大乘法群裏熏染多長時間,也沾不上證悟的邊,頂多解一解罷了。內道與外道的差距有多大?有一些人還看不起外道,那樣的外道,我如果能遇到教起來多么輕松,絕不會累心,頂多他們不能發大心而已。學佛人發的大心,也是進進退退,都不保靠。     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即為魔業,如何理解?     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先天性的不生不滅的菩提心,能夠作為一切眾生一切善法的所依止處,這是指自性本心、既有為又無為的第八識;另一種是後天修諸善法所生起來的想要自度度他的菩提心,是七識心依止菩提自性所發出來的,是生滅性的,從有為漸趨於無為的。     眾生在最初發起菩提心時往往都是單純的純真的,可是在長久的修道過程中,有可能會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發心,雖然也在修諸善法,其目的就不純正了,夾雜了一些私念和私欲,違背了自性菩提和最初的發心。這些私念和私欲表現為目的指向於個人的利益,而不是無私的為了佛教為了眾生,自己的私利高於了整體佛教和眾生的利益。     那么以這樣的私心而修行的度眾生的善法,就含有了魔的性質,因為魔王和魔民都是有強烈的貪欲的,他們不見得不做善事,可是做善事的目的不純,利益在於個人,所以結果往往不善,善的表面隱藏著惡的實質。所以凡是以利益個人和小團體為目的善業都是魔業。     五、菩薩永遠離不開眾生,只要發心立志成佛不入無餘涅槃,都會生生世世與眾生在一起。菩薩分為不同的層次,首先沒有斷我見的菩薩,即使想離開眾生,也不可能,由於三縛結的綁縛,三惡道不免,與三惡道眾生就不能分離,再回到人中天上,與人天眾生不可分離。斷我見和三縛結之後至地前的菩薩,無論到哪裏都與眾生在一起,離不開眾生。地後菩薩由於發過十無盡願,受願力的牽制,不可能入無餘涅槃,那就必須還要與眾生在一起。     關鍵是各個層次的菩薩要與什么樣的眾生在一起才好,這個問題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菩薩發願,要發什么樣的願才適合自己,要考慮清楚,免得未來後悔。     每個菩薩的第一任務首要任務,就是必須要斷除三縛結,而且是要真正斷除,不留餘結。然後才能談得上去度眾生,相對而隨緣的挑選與自己相應的眾生。     發願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在地球度眾生,不離地球不離娑婆世界,可是自己的三縛結沒有斷除命終卻隨著結縛去了三惡道。明明是發願度眾生,可是自己都沒有度得了,還需要其他菩薩來度,何談度眾生?     無論是學佛,還是行善,還是發願等等,做一切事都需要相當的智慧,不能憑一腔熱血,一沖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考慮後果是不行的。     六、菩薩的十無盡願     諸佛降世普度眾生,示現八相成道,內容要牢記:從兜率天宮降生、入胎、住胎、出生、出家、成道、轉法論、涅槃。所以佛一定是出家人,屬於僧數,不是在家人。佛在華嚴經中教導菩薩發十無盡願,其中一個願,是菩薩一定要有廣大的神通,這是必修的內容。沒有神通,不但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眾生。但是神通最好要在入地以後修,開悟以後修也非常勉強,在這之前都不提倡修神通。     菩薩的心量太小,就無法發這樣廣大的誓願,即使發了,也無法做得到。心量有多大,菩薩事業就有多大。我們每個眾生未來世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自度和度人,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事,都是佛事,沒有三界世俗方面的任何追求。那我們現在就要訓練自己心盡量不著世間相,不追求世間的個人利益,不為了世間的生存利益而與人爭奪,包括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包括家親眷屬,一切一切,心裏能舍盡量舍,這樣心空淨了,就廣大了,廣大到如來藏那樣程度,就達到終極。     眾生界盡,我願乃盡。眾生界能否盡?什么時候盡?記得佛經裏有人問佛,眾生界是否能盡,眾生是否能度盡,佛好像沒有回答。不是佛不知道,無法回答,而是眾生的數量實在是多得無邊無際,不可勝數。每個菩薩的任務極其繁重,即使成佛也要永遠忙碌於度眾生事業。十方世界的芸芸眾生無量無邊,沒有佛沒有菩薩沒有佛法的世界也簡直太多了,那些世界裏的眾生非常苦,等著我們這些菩薩們去發心度化。     我們將來有能力度眾生的時候,一切都要為眾生考量,不要為個人的私利而互相爭奪,菩薩們如果為了各自的眷屬問題和名聲地位問題而打得頭破血流,那些眾生怎么辦?往昔所發的菩提大願那裏去了?我們現在盡量發大願,才能免得未來世不忘失菩提心,一切為了成就自己道業,成就眾生,不為世俗利益。     眾生的善根福德不成熟,就不能遇見佛法。我們都應該盡量為眾生多種植善根,讓眾生的善根早日成熟。如果眾生善根不成熟,缺少福德,即使佛在面前,也沒有用。如果眾生界盡了,沒有眾生了,佛還要佛國土幹什么用?佛成就無數佛國土就是為了度化眾生而用的,沒有眾生了,佛還留形住世嗎?那就不會再留形了,佛國土也沒有用了。所以,看看未來的情景,我們現在還有什么好爭奪的,一切法都是空的,能臨時用一用就行了,沒有必要去執著。     七、舍利弗供養釋迦佛,與釋迦佛供養舍利弗,誰得的福大?兩個人同樣布施一元錢給同一個人,誰得的福大?一個人供養兩個人都是一元錢,供養誰得福大?怎樣衡量這些福德?一個人以不同的心境,供養同一個人,什么時候得福大?     布施的時候,心越無為越無所求,得福越大。佛布施的時候,心最空,最無所求,得福最大。雖然舍利弗布施的是佛這個最殊勝的福田,但是也不如心空福大,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證得小乘法的無為,與證得大乘法的無為,其無為的層次有很大差別。同樣證得大乘法,其智慧程度不同,無為的層次也不同。世間的一切差別相,就是心的差別。只要把心修好,一切都不用管,自然而得,越不想得得的越多,越想得越少。     八、問:末法時期我們應該如何持戒?是不是初學佛人要持五戒和八戒,而久修菩薩就可以不用持有相戒,可以拋棄相不分別相,直接持大乘菩薩的無相的心地戒?     答:首先需要弄清楚初學菩薩與久修的概念內涵,什么階段的人屬於初學,什么階段的人屬於久修,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心裏狀態怎么樣。     久修菩薩因為多生多劫做過菩薩,有菩薩的習氣,不但生來煩惱就非常輕微,或者是沒有煩惱,身口意行都很清淨,不用人教導就是如此自動自覺,而且還能不自覺的習慣性的喜歡教化眾生向善,卻不是為了彰顯自我,完全是希望眾生棄惡從善。既然菩薩生來煩惱就輕微或者是無煩惱,那只有地上菩薩再來才能做得到,前世就已經斷除了煩惱,今世因為有隔陰之謎,偶爾會有很輕微的煩惱,這應該稱為煩惱習氣。     久修菩薩生生世世證悟菩提,今世遇見佛法就會自動自覺的按照前世修行的慣性和方式方法去修行,能很快生起禪定,不久就能自動證果和再次明心開悟,不會很困難。證果和明心以後很快就能與前世的證量相連接,果位還是前世的果位,禪定還是前世的禪定,如果再接續修行,道業進步很快。對於教化眾生方面,不用現學現熏習,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教化眾生,不會引領眾生趨向貪嗔癡,不會姑息眾生的煩惱,很自然的就成為一個嚴師,對弟子高標准嚴要求。     只有這樣的久修才可以有效的持大乘菩薩心地戒,因為心地已經清淨,不會違犯佛陀制定的有相戒,比如五戒和八戒不用特意去守持,自然而然不犯戒,身口意行都清淨。因為有初禪以上的禪定,煩惱斷除了,心地清淨,在這基礎之上,才能持無相心地戒,心裏可以不受戒相的束縛,只要不影響心地清淨的事情都可以做,目的是救度眾生,而不是隨順自己的貪欲。     如果一個菩薩內心還有貪欲,還有嗔恚,愚癡也很重,那就必須嚴格持有相戒,五戒八戒一條條都要嚴格守持,堅決不犯,犯了就要疾首痛心的發露懺悔,尤其是菩薩戒,更要嚴格守持不犯,不能稍微姑息遷就自己。貪嗔癡煩惱一個都沒有斷的菩薩,尤其連最基礎的未到地定也沒有的菩薩,還沒有資格持無相戒,也根本持不了無相戒,因為心地不清淨,起心動念都與煩惱相應,必須持好有相戒,一步一步的從各種事相來約束自心不越距,初禪定生起以後,斷除了煩惱,才能開始試探著拋開相而守持心地的清淨。     如果沒有以上久修菩薩的特征,都屬於初學菩薩,都應該嚴格修持有相戒,不能廢棄身行和口行的約束,任意胡為,隨順自己的貪嗔癡煩惱。有的人因為不能戒肉,不能戒酒,不能戒葷腥,非要享受這些口福,就找借口說,我不取相分別,我持心地戒,雖吃葷腥而內心不著葷腥相。既然如此,直接吃素有多好?為何還要挑食每日菜式變換著花樣,重複一下都不吃?如果心裏已經不著相了,一年365天吃一樣東西應該不會厭煩,善知止足才對,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套衣服就好,渴了只要喝水就好,何必那么講究,又不是進別人的口裏和胃裏。     現在的學佛者,可憐可湣可恨!明明善根輕鮮,卻以久修菩薩自居,明明無法持五戒八戒菩薩戒,卻要高喊著持無相的心地戒,絲毫沒有自知之明,都是高大上的空喊口號者,長此下去佛教必衰亡,沒有人能成就。世尊親口宣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現在就要廢棄戒學和定學,只要一個幹慧的慧學,一個個講起佛法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實際上什么修為也沒有,眼高手低。這就是現在佛教界的亂相,沒法整治,因為眾生強大的慢心所致。     九、做一個合格的佛陀弟子     在學校裏,一個合格的學生,一定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在佛教裏,一個佛陀的好弟子應該是戒定慧全面發展六度具足的佛弟子,是才能與心性完美結合的修行人。德才兼備的人是非常難得的人才,非常稀少,如果只有某種能力,而心性不善不調柔,這樣的人是不能重用的,如果心性良善,能力不足,還可以勉強用,可以培養,如果能力和心性都不行,堅決不能用。     心性體現在無我上,沒有斷我見之前,有的人我性重,有的人我性輕,我性輕微的人當然比我性重的人容易斷我見,容易證果。總想駕馭他人的人,就是我性重的人,不願意被人管理的人不願意服從領導的人,也是我性重的人,心性不調和,都是我心在作祟。我性輕微的人,比較隨意,比較隨和,對於一些人事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太在意自己的位置和權勢。一個團體出現問題最多的就是我性重的這些人,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這個團體就會亂成一片。     一個佛教團體,一定有護法神在護持著,每個人的心性護法神都了如指掌,這個人是什么心性,有什么目的,能起到什么作用,護法神都清楚。所以一個人應該在團體裏擔當什么角色,護法神會管理,有的人私心重,對團體會起到破壞作用,護法神會想辦法弄走和隔離。     十、整個世界都在不斷的生滅變異著,最後都變成了空無,何況我們小小的肉身,更是不能獨自存在,變異得更快,更不能久存。我們每天都那樣的執著自己和周遭的一切,真的沒有必要。     每個人早晚要消失滅亡,趁著有生命存在,著眼於生死大事,不要斤斤計較於不重要的小事,吃喝拉撒這些事都不重要,名聞利養這些事都不重要,生活富裕與否順心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死後怎么辦,來世怎么辦。生命一結束,此世的一切一切的遭遇,都成了過眼雲煙,都沒有意義了,什么激烈的紛爭,人我是非也都煙消雲散,無足輕重了。不如多花時間,用心在自己能帶到未來世的東西上,多為自己儲備後世的資糧,帶不走的就不要再費心思了。     當你感到生活順心自在,家庭和樂美滿,事業有成,名聲權勢增長,自己因此而心滿意足時,就是貪愛成功了,就是迷失了,追求的方向錯了,就失去了重心。當有一天這一切都消失的時候,就會痛苦和悵然若失,就會消沉和失落。莫不如趁好年華,追求道業,不得而得一切,得一切而不得,內心解脫自在,而沒有解脫感,沒有自在感,這就是極樂。     十一、世界之大,佛國土之大,宇宙之大,意識無法想象,我們充其量也就如螞蟻般。螞蟻的世界裏有什么?螞蟻的生活有什么可追求、可計較、可自豪的?螞蟻國裏有什么可值得爭奪的?每個螞蟻的五陰身有什么可值得執著貪戀的?     可是佛看見的螞蟻群體,真的是太執著自己的五陰身了,七尊佛出世,螞蟻還仍然是螞蟻身,這正是螞蟻愚癡性的體現,執著性的體現。我們與螞蟻有什么區別?無量尊佛出世了,還仍然是六道眾生身,還是那樣的愚癡和執著,還是有那么深重的無明。還不羞愧嗎?還不自責嗎?還沒有慚愧二種善心所法嗎?     智慧高於一切,解脫比什么都重要,無論付出多少艱辛去獲得都值得,否則就像螞蟻一樣的永遠愚癡可憐下去,還以為自己多高大呢!     不少人學佛那么久了,還對山山水水的感興趣,四處遊玩,貪愛眼前的風景,不知珍惜寶貴的時間來修行。不知道如螞蟻般的自己能走出多遠距離,一群螞蟻再能行走,日夜不息,也難走出一片沙漠,何況還能走出一個國土。我們即使坐飛機,也難離開地球上的領空,不如打開自心,擴大眼界,包容整個大千世界,探索無窮的宇宙奧秘,讓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者和如佛陀般的能者,擁有無邊無際的心量和智慧德能。     學佛修行,到最後就是證得一切法都是空,連空也空。五蘊是空的,十八界是空的,我是空的,萬法是空的,佛法也是空的,成佛也是空的,佛也是空的。心中空去一切法,一切相,空的觀念也空去,就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中所講的那樣,能空所空都要空盡,空的法也不留存,就到家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訓練自己看空自己,看空與自己有關無關的一切人事物理,只是非常不容易做到。     一般眾生都是順境起貪愛,在逆境當中容易反思,逆境太多就會起嗔心,個別人會自暴自棄。正常的修行環境應該是,有時順境有時逆境,逆境比順境多一些,這樣的好處一個是能消除業障,一個是保持心地的覺醒,不容易被順境所迷惑,道心才能堅固,才能逐漸看空逆境和順境,去除執著性很快速。     十二、鯉魚跳龍門脫胎換骨成為龍神之前,需要蓄勢多久,積聚多少能量和大福德,具有多大的力度,才能猛的一躍,瞬間脫胎換骨?     很多人並沒有積聚出多少力量,沒有付出多少代價,急急忙忙就跳,結果跳的不是龍門,也沒有成為龍族之一員,還是原來那條鯉魚。有的甚至磕得鼻青臉腫,毀身喪形,也沒有得到一片龍鱗。什么貪欲也不肯舍棄,卻妄想著搖身一變成為聖人。這就是現代人最大的貪欲。     很多人不肯真正毀形出家,放不下世間貪欲,就找借口說,出家是出煩惱家,不在於穿不穿僧衣,不在於剃頭不剃頭,心出家是真正的出家。這個借口找的太堂而皇之了,完全遮掩了自己放不下世俗貪欲的心理,而非要有出家的身份,也真是大貪。     現代人都吃不了苦,於是就找借口說,苦行不是道。苦行雖然不是道,可修道離不開苦行,這代表著一個人有能力擺脫種種貪欲,無貪欲之心之行心清淨,修道很快。讀釋迦佛的本生修行事跡,就可以知道,釋迦佛無量世都是苦修行,甚至為了求得半句偈子,而舍身喂羅刹。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當中,都以苦行為主,都不享受貪欲。到如今世間,修行之風馬上就掉頭,變為苦行不是道,都要一邊享受貪欲,一邊追求聖人的名譽。魚與熊掌能否兼得?家雞要想變為山雞,變為鳳凰,嘴裏那口食不肯舍,如何能變成山雞鳳凰?     有那么一些人,因為貪欲重,無法舍離,還要遮掩這種心理,於是就找借口說菩薩是有大福德之人,應該向眾生顯示自己的福德,才能攝受眾生。所以這些人就時時處處講究享受,好像已經成就了的樣子。若如此,釋迦佛當年出家之後從來不享受福德,就是一個無福之人?十方諸佛菩薩修行時都是無福之人,而在修行時都不享福,那么樣的珍惜福德?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過去時代所有禪師大德都是無福之人,都不能享受福德?     十三、有人說:因緣對境,拿起放下,自在灑脫。但是這不是真正的放下,也不能自在和灑脫,這是自我麻痹。想要真正放下,就要真正斷我見,修出初禪定斷煩惱,斷除貪愛,然後才能放得下,才能灑脫。沒有修到這個地步,就不是真正的放下,只傻不脫。     很多人不希望被束縛,都想自在,卻不知道何為束縛,何為自在。於是把戒律當作束縛,把禪定當作束縛,覺得受戒律的約束不自在,再於是就不要戒律,無拘無束。殊不知,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目的就是為了讓眾生得解脫,也所以把戒律叫作別解脫戒。眾生由於守戒,不犯戒,就沒有因果惡報,守戒容易斷我見,容易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斷除煩惱才能得解脫,才能自在,心不逾矩,也無心於人,無心於事,這才是真正的解脫。有想不受約束的心,就是不解脫不自在的心。戒衣,也叫禮懺衣,也叫作解脫服。受戒、誦戒、念經、懺悔時披。由此法事,心漸漸得解脫。     十四、修行要遵循次第     正常情況下,修行是要次第修,一個階段一個修行內容,修行層次不同,修行的內容也不同。凡夫有凡夫的修行方法,賢人有賢人的修行方法,聖人有聖人的修行方法。一個凡夫絕對不能使用聖人的修行方法,差距太大了,根本使不上力。     凡夫只能觀行五蘊的生滅變異無常,觀行四聖諦苦集滅道,或者參禪以求明心。凡夫不能觀行八地菩薩的所證得的境界,比如無所住無所著,比如空卻一切法,比如不取相分別,比如任運自然等等。     凡夫和悟後的賢人,正處於有心和著相修善法階段,雖然賢人已經初步破了一些相,但層次太淺。這時候就不著在相上,不在相上認知一切法,不僅做不到,還會狂妄自大,撥無因果。比如凡夫看到肉,應該想這是眾生肉,出於慈悲心,不應該食眾生肉,這是正確的修行方式。這時候不應該把肉看空看成無相,看成真如,然後想吃了也等沒吃,於是大口吃起來,同時覺得自己入到真如境界裏了,其實是入到貪欲境界裏去了,這是錯誤的修行方法。     比如說凡夫見到男相女相,不應該說我把男女相空掉,都看成真如一相,於是心裏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沒有了男女相,就無所顧忌的交往,結果定力嚴重不足,雙雙走出了軌道。這種修行方法,也可以這叫作惡取空,罪過很大。一個異性如果對自己有特殊要求,而自己卻要不執相,不著相,把對方看作空,看作真如的化身,於是就隨緣。結果菩薩戒的十重戒犯了,那么地獄肯定是掛號的了。所謂的隨緣,你一定要具備隨緣的本事,內心證得了空,能真真正正的做到心空不起心不著相,沒有初禪的定力和初地以上菩薩的智慧,任何人也只是想一想,說一說而已,根本做不到,還是要老老實實的持戒修行,不能跨越修行的界限和次第。     一個凡夫想要懺悔自己過去造作的罪業,應該取相懺悔自己的惡心惡行,以期改變惡的心行。可是卻行大乘無相懺悔,強行自己認為一切煩惱都是菩提,都是真如相,又不能證得無相,這樣認為以後,就覺得心安了。但是心安歸心安,罪業仍然存在沒有消除,果報不饒人。這樣搞,就是惡取空,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學佛修行是有次第有章法的,不可胡來。菩薩能做的事情,凡夫不一定能做,對於異性隨緣度化不是凡夫的能力所及,那是有甚深禪定的地上菩薩所為,凡夫也為,必去三惡道。     現在的佛法簡直亂透了,多數人意識心都很聰明,地上菩薩以及佛陀的修行境界也能了解一些,於是就把地上菩薩應該修行的法,掛在口頭上,認為自己也能做到,這可能嗎?你又不是善財童子,沒有善財童子的善根福德,又不肯踏踏實實修定觀行。我們修行應該改一改口頭禪習慣,佛法要實修,然後才能實證,實修實證不是口號式的,要有實修的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如果沒有,那就不是實修,也不能實證。我們即使能講出佛所說的話,也沒有什么用,只是喊口號而已,腳下要一步步邁步才能有所希望。     十五、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思路應該盡量打開,不要拘泥於固定的套路,反反複複思惟驗證自己的觀點,從正方向驗證之後,再從反方向驗證,任何一方面都驗證無誤之後,才可以勉強相信自己,但也不一定正確。因為大智慧與夙世善根相連,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大智者,一定具有夙慧,不是某世無故突然就能出生大智慧。而有夙骨夙慧眼的人,不崇拜權威,不崇拜名聲,不拘泥於印刷出來的文字,一定能跳出這些框框的圈定,脫穎而出。     不搞權威崇拜,才能把心量打開,心量打開以後,視野也會隨著開闊起來,所見就廣闊,不被已知的固有的理論所圈定,其思惟智慧才能獨特而深利廣大,這樣才能觸證到實相,發現本有的事實。     智慧隨著心量走,心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廣大,心空得像如來藏一樣,智慧才能越來越接近如來藏,成佛有期。          第五章 法理智慧篇      一、什么是幹慧     幹慧,幹是幹的意思,沒有水的意思。幹慧就是沒有定水滋潤的慧,幹巴巴的慧。這樣的慧,沒有實際指導作用,就像土裏沒有水,不能成為泥土,沒有泥土的粘性,不能抹牆,不能鋪地面,不能搞建築。幹慧也是,說得口幹舌燥的智慧,實際上都不是從自己的胸襟裏掏出來的,不是實證的,意識學來的推理出來的分析出來的,這只是學語之流,不是真正的智慧。這是修行的最初一個階段,若只停留在這個階段,以為究竟,那就止步不前,不能入到真寶山中。     二、心經所說的無無明也無無明盡,那是指第八識無無明,所以第八識不用修行,不用破除無明,不用斷煩惱,不用得解脫,也不用成佛。七識五陰不能如此,七識五陰有無明,就需要修行以破除無明,破盡無明時,才能清淨,得大自在大解脫。在破無明的時候,需要修行,需要持戒,需要禪定,需要學習般若智慧,需要參禪悟道,需要斷煩惱,需要證悟,需要成佛。     三、每個討論的題目,相當於一篇小論文一樣,自己要有論點,然後展開論據,運用譬喻說明,或者舉具體事例。     宗,就是宗旨,就是自己的論點。因,就是證據、論據、事實,用以輔證宗旨。喻,就是貼切形象的譬喻,以說明宗旨。學會這個本事,才能登上論壇,與人辯法,沒有這個本事,就不要參與任何辯論。臺下練練口才還可以。但是口才好,不等於邏輯思惟好,不等於能說清楚事實,不等於掌握了真理,不等於有大智慧。口才遠不及頭腦,不及邏輯思辯能力。     四、什么是法     法,就是事實真相,就是真理,所以菩薩講法就要講事實真相,講真理。而每個事物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每個人從自身的角度觀察,如果觀察得准確無誤,那么觀察出的事實真相都是相同的,也就只有一個事實真相。如果說每個人觀察得出的結論不一樣,那就說明很多人觀察有錯誤了,沒有如實觀察。沒有觀察正確的原因有很多,每個人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共同特點是觀察力不足。     既然講法是講事實真相,那么這個事實真相,最好是自己親自證明了的,這樣講出來是最有說服力最親切的。如果講法只能引述他人的言論,那也要有相當好的辨別力,能夠辨別和證明他人的言論所說確實是事實真相才行。我們目前只能確定佛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但自己也沒有能力去實際證明,只是一種對佛陀聖言的仰信和崇信而已,還達不到正信和真信,真信是需要證量的。那么除佛陀之外的人,要仰信和崇信就要冒一定的風險,只有正信、證信和真信才可靠。但是證信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所以末法時期的眾生大多數都是仰信、盲信和崇信,不是正信和證信真信。     五、佛的攝受力類似於催眠     勇施犯重悟無生事,是講勇施菩薩出家受具足戒以後,犯了殺戒和淫戒兩個重戒,命終應該墮入地獄受苦。由於他害怕自己的果報,就去找文殊菩薩救度,文殊菩薩領他去見佛,佛就給勇施菩薩分析,是否有勇施比丘這個人,是否有勇施比丘所殺的這個人,是否有殺人這件事,勇施菩薩當下思惟之後,就明心開悟悟無生,成為真正的菩薩,不僅僅是斷我見證初果。勇施菩薩遇見佛是非常幸運的,不但消了業不會下地獄,還證悟成了菩薩,三惡道業都免。     世尊為勇施菩薩講無生理的時候,就是用的催眠法。勇施菩薩當時極度恐慌、害怕、羞愧,心亂如麻,佛卻能穩定他的心緒,引導他思惟人無我,引導他思惟背後的造作者,最後勇施菩薩的意根確認無我之理,證得了造作者,既斷我見又明心。遇見佛為自己催眠,那要有多大的善根和福德。我們都應該多修福,將來遇見佛,給自己催眠,就能成為地上菩薩,成為聖人。     還有大涅槃經裏,世尊為阿奢世王解心結時講的斷我見部分內容,相當的好。阿奢世王殺父以後,受了現世報,內心相當惶恐不安,見佛以後,佛為他消業,就問阿奢世王,你父親這個人是真正有嗎?你是真正有嗎?有殺父這件事嗎?阿奢世王聽後思惟,說沒有,之後就證得了無根信,沒有證初果和初果向,還是因為殺父的業障遮止的緣故。有了無根信也能消地獄業, 命終可以生極樂世界。     這也是佛對眾生用的催眠法,有福德之人才能遇到。所以說福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只為自己,不願意修福,自私就是傻,自己不會得利益的。     六、如來、慧解脫的阿羅漢與俱解脫的阿羅漢其解脫有什么異同     出離三界世間生死纏縛的解脫智慧是相同的。而佛是究竟的解脫,不僅了了分段生死,也了了變易生死,無有一絲無明纏縛自心,因此是究竟解脫。阿羅漢的解脫還不究竟,還有無明,還有變易生死沒有了。慧解脫的阿羅漢還有等待世間因緣盡才能出離三界解脫生死,俱解脫的阿羅漢不用待時解脫,隨時能出離三界,解脫生死。     七、空間與虛空的區別     空間有時候與虛空等同,有時候並不等同,依於某坐標物而劃分。比如房間,有房子才有房子的空間,沒有房子,就是虛空。比如說中國的領空,也叫做中國的空間,有中國才有中國的領空,沒有中國就沒有中國的空間。空間也是眾生爭奪的目標之一,都想擴大自己的生存活動空間,所以就有爭奪。     人類嫌地球的空間不夠用,還要想占領其他星球的空間。沒有地球和所有的星球,就沒有星球空間,依他而有的法就是依他起性,是虛幻不實的。外宇宙星空是第一次變現,不實如幻;依外星空而變現的內星空是第二次變現,更虛幻不實;依星空色法而襯托出來的內外空間,尤其虛幻不實。     八、物質色法出現,識心出現,識心就能依物質色法來識別判斷時間和空間。沒有物質色法,顯現不出時間,也顯現不出空間。如果沒有識心,更無法識別、認知和判斷時間空間,有也等於沒有。試想,沒有太陽,沒有樹木、房屋和山林,如何能了別出時間?如果連虛空都沒有,更沒有山林河池、大海和高山,空間要如何劃分和界定。那么依著某些法才能顯現出來的法,就是與心不相應的行法,比物質色法還要虛妄,比七識心還要虛妄。     虛空不用物質色法襯托著,與有標的的空間有稍許差別。虛空不是心不相應行法,是如來藏用空大種子生成的與物質色法不同的色法,是沒有色相的色法。     九、時間是依物質色法顯現出來的,物質色法的生滅變異就顯現襯托出了時間。物質色法是依心法和心所有法顯現出來的,心所有法依心法運行,心法歸於第八識。物質色法的次第遷流,幻化出與心不相應的行法時間,時間就是心不相應行法。     十、問:唯識的見道指的是哪個階段?是證三果四果以後了嗎?     答:唯識見道主要是指證得一分唯識種智,小乘是在三果以後,接近四果的時候,大乘是在禪宗三關和如夢觀以後。初地菩薩必須是小乘三果人,煩惱斷除了,也許還有一點我慢和對五陰或者是三界世間的執著沒有斷除。     一般人學唯識法同樣可以悟道,而且一旦開悟,其見地深細而究竟。從禪宗那裏悟道,智慧稍微粗燥淺薄一些,因為般若智慧沒有唯識智慧深細。     初地以上菩薩至七地菩薩,為了留惑潤生,不可以入小乘四果阿羅漢的正位,不可以取證四果,否則必然涅槃。菩薩留一點點貪愛有利於在娑婆繼續修行和弘法,其餘的就沒有任何必要了。     十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裏都有什么意思?     如果把廬山比喻為世俗法,我們看不到世俗的虛偽虛幻不實性,看不到世俗法的苦空無常無我性,就是因為自己的心與世俗法貼得太近了,甚至完全融化到世俗法中,中間沒有縫隙,心就完全被世俗法遮蔽了。結果年年月月生生世世都在世俗法中喜怒哀樂,被世俗法所轉,被世俗所束縛,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和解脫。要想解脫,該如何是好呢?     如果把廬山比喻為自己的妄心七識,要如何認清妄心的生滅變異無實性?要想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心,認清自己的心行,就要把心拿出來,再回頭反觀自己的心,拉開一定的距離,站在一定的高度,來客觀的觀察自己的心行,或者是當作他人的心行來觀察,這樣就會客觀公允一些。     如果把廬山比喻為五蘊身,累生累世在五蘊身中,卻不知五蘊無我,不知五蘊無常生滅變異,不知五蘊的苦空。要重新徹底認識五蘊的真面目,就要按照佛說的四聖諦法觀察五蘊。如果要識五蘊身的真面目,就要修學大乘般若,參究在五蘊身中的如來藏,就會識得五蘊身的本來面目其實就是如來藏,五蘊身是如來藏現起的一個虛幻的假象,真相隱藏在五蘊身中變幻戲法,世人莫測其蹤。     十二、小乘的苦空無常無我,對應於大乘的常樂我淨。七識的無常——第八識的常,七識的苦——第八識的寂滅樂,七識的無我——第八識的我,七識的不淨——第八識的淨。     十三、如何才能做到依法不依人     法,就是事實真相,一切學人都要依據事實真相。如果自己不知道事實真相是什么,一是選擇閉口,不評論,不評價,不表態說是或否。二是要努力尋找發現事實真相,努力去證明某法到底是不是事實真相,在沒有證據證明之前,選擇沉默。     這樣的話,就能避免了盲目依人的現象。每個人只要不是佛,所講的法肯定都有缺陷和不足,如果選擇依人,那就連缺陷和不足之處都依了,這樣後果就不會樂觀。即使是佛所講法,只要不是當面聆聽,中間輾轉相傳,有可能有傳錯部分,有誤傳的現象。作為佛弟子,也要盡量去實證,看看輾轉相傳的法,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有沒有道理,在沒有出生真實智慧的時候,也不要輕易評價。     十四、問: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無餘涅槃是三昧境界嗎?     答:三昧境界,裏面應該有主人,有入三昧境界者,將來就會有出三昧境界者。而涅槃裏沒有主人,沒有人入涅槃,阿羅漢的五蘊十八界全部滅盡了,意根也滅盡了,那就沒有阿羅漢了。既然沒有人入無餘涅槃,也就沒有人出無餘涅槃,因此說無餘涅槃不屬於三昧境界。     有出有入之法是生滅變異法,不是常住法,因此第八識也不入無餘涅槃,也不出無餘涅槃。第八識不在無餘涅槃裏,也不在無餘涅槃外,與無餘涅槃不一不異。     第八識是被世俗所遺棄法,不與世俗一切法為侶。世俗法五蘊十八界都滅去以後,第八識不隨之滅去,安然獨立,所以才有無餘涅槃,否則連無餘涅槃也沒有,五蘊十八界滅去以後一了百了,什么也不存在,也就沒有後世後後世了。五蘊十八界出生以後,第八識也不隨之而出生,原來就有,現現成成的,不用出生。     十五、任何一種理論,自己了解了之後,也理解了,懂得了,知道了,也會運用了,能對答如流了,能講給他人聽了,也能講得明白了,心裏清清楚楚了。     然,等於實證到了嗎?等於是自己的理論、知見,等於自己的見地嗎?     達到理論爛熟於心,並不難,對答如流,舉一反三,也不難。難的是能走到求證階段,去一步步的實證,而最難的是能順利走過實證階段,真正實證得到。     十六、在娑婆世界,人們把日常生活的常識當作現量認知,可是這些所有的現量認知修到八地菩薩的時候,可能都改變了,不適用了。那時候才發現原來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和法則,山可以不是山,水可以不是水,一切物質色法的虛幻性,決定了物質色法的不穩定和不可靠性。     我們認為火有燃燒性,能燒滅一切物質色法,到八地菩薩時,就知道不一定,火的性質會改變,也許連一張紙都燒不了,何況菩薩的色身。我們認為水有淹沒性,到八地菩薩時就知道不一定,也許連一張紙都侵濕不了,何況菩薩的色身。我們認為石頭不能吃,不一定,大修行人完全可以用石頭煮著當山芋土豆紅薯吃。所以普通眾生那些所謂的現量認知,都錯了,都是非量,眾生不要太自信就對了。     泥人都是用泥捏出來的,但是沒有禪定,只能被捏,普通人能捏什么?捏個生死輪回苦而已。現代人喜樂於學語,喜歡背誦,喜歡學知識,喜歡學富五車,不喜歡禪定中實證。     十七、回向是意根願意把功德送給其他眾生,其他眾生的意根也願意接受,兩個人的如來藏就會配合做交接工作。蠢動含靈因其無力修福修慧,全靠其他眾生諸菩薩們回向,而積聚一些福德,再借這些微薄的福德之力,不斷改進其生命質量和層次,無數劫後,才能托生為人。所以我們已經托生為人,並且有機緣學佛修行,應該感謝那些度脫我們的諸佛菩薩和善友,至於如何感謝,應該像諸佛菩薩度脫我們那樣度脫眾生。     十八、牢關,顧名思義還是監牢的關口。什么是監牢?三界是監牢,五陰世界是監牢,出監牢的關口在哪裏?在斷我見和斷我執上,並且對如來藏這個我也不執,心要空淨,這是在證得如來藏基礎上才能談得到的,因此說這是禪宗第三關。能做到這點,就能出生死監牢的關口,解脫於三界,解脫於五陰身的束縛。在小乘說來,最起碼有三果的解脫功德,心是解脫的,斷除了貪愛和嗔恚煩惱,命終斷除我執,斷除一念無明,就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     禪定上要求有初禪定即可,不需要太高的禪定,當然禪定是越高越好的。但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非要把五陰身修得像木頭一樣,或者能滅掉等等,這是幾地菩薩甚至是八地菩薩才能修到的。而處於禪宗第三關前後的人,屬於十行位和十回向位菩薩,離八地菩薩還很遙遠。     十九、眾生要證得四果,成為俱解脫的大阿羅漢,非是一件簡單的事。一般人能證得初果就已經是可喜的成就了,能免除三惡道業,永遠不去三惡道。對於這樣的成果,即使付出世間所有一切,都是非常非常值得的。如果用金錢交換這樣的果報,無量億也換不來,這是無價寶。對於在地獄三惡道的眾生,他們即使擁有地球所有的資產,也未必能換得來一個人身。一個人無始劫以來的執著,用一生的時間滅去,相當於坐飛機一樣,坐飛機也沒有這樣快。     斷除世間貪執的三四果人學佛之前,在世間裏生活往往看不慣世間裏的一切,有時感覺很苦惱,自己的行為舉止又處處與普通眾生不同,好像異類分子一樣,往往不理解為什么是這樣。學佛以後,才能明白,原來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如果一個人時時處處的身口意行與其他人沒有什么區別,眾生貪嗔癡,自己也同樣的貪嗔癡,眾生的煩惱有多重,自己的煩惱也有多重,那么這個人今世證得初果也難,四果就別想了。     二十、心清淨與否,不在於分別不分別,不是把心滅除不用就清淨了。而是在心運行分別的過程中,無有錯謬和異想,沒有無明和煩惱。有人長年累月睡大覺,不分別不做事,但不代表他心清淨,某一天一旦睡醒了,一做事就是貪嗔癡煩惱一大堆。諸佛累劫不停止度眾生,可是其心卻是絕對清淨。如來藏是永遠清淨,可是祂從來沒有停止過運行和分別。          第六章 魔障與加持力篇     一、佛法傳播和毀滅的真相     佛法要滅亡的時候,僧團分裂,互相爭鬥,阿羅漢遭嫉妒,先被活活殺死,最後所有出家僧都被殺死,從此以後就不再有佛法的傳播,一切佛法都不存在了。也就是僧寶一滅,三寶就滅,因為娑婆世界是出家僧寶傳佛的法脈,沒有僧寶,佛寶和法寶就沒有傳播者,佛教必滅亡。這是法滅盡經裏講的,我們學佛要多讀佛經,佛經裏講的法範圍最全,也最准確,多讀佛經,就能多了解佛教曆史,以及佛教的發展和走向,增益我們的智慧,堅固道心。     世尊最初到娑婆世界傳法,首先度憍陳如等五比丘,建立出家僧團,再度大迦葉等等領導的外道出家眾,最後度自己世俗裏的家親眷屬,只要能出家的,佛都度化出家。然後一一傳法,最初傳小乘解脫法,然後傳大乘般若,最後傳方廣唯識。佛滅度以後,囑咐出家弟子廣泛傳播佛法,派以大迦葉為首的幾個大阿羅漢留形住世,以護持佛法的流傳。一些大菩薩們包括他方世界的菩薩發誓要在娑婆世界傳法,佛沒有同意。佛說我娑婆世界有出家僧住世弘法,菩薩們在十方世界都有各自的傳法任務,非常忙碌,娑婆世界就以我出家僧為主傳法吧。所以從佛建立僧團開始,一直到佛法最後滅亡時,都是以出家僧為主弘法,佛說自己也算出家數。當出家僧團破裂,出家僧被殺之後,佛教馬上滅亡,再無傳法者。     末法時期的阿羅漢幾乎都是慧解脫,禪定只是初禪定,所以沒有神通。即使有神通,業障現前,誰也躲不過,還是能被殺的。大目犍連的神通是聲聞弟子中最大的,可是臨終也是被打死的,神通敵不過業力。     釋迦佛的法滅之後,只能等著彌勒佛出世度化眾生,三場法會度化接近三百億眾生證果。那時我們屬於釋迦佛遺留下來的弟子,由於善根福德深厚而被彌勒佛接管度化,所以每個眾生都不是只歸屬於一尊佛,要跟無量尊佛學法,跟無量菩薩一起學佛,才能把所有佛法都修學到手,只跟一尊佛學法是不能成佛的,只跟一個菩薩一個師父修行更不能成佛,所以每個眾生都應該發願供養和護持十方世界所有諸佛菩薩。     二、問:如來藏和意根的法,究竟哪個更重要?如果波旬想破法,他最想阻礙哪個法的弘傳?     答:如來藏和意根的法都重要,如果非要比較哪個更重要,那就是如來藏法更重要,因為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一切法,不證得如來藏,修什么法也沒有用,不證得如來藏,就不會有以後的各種觀行,也就沒有妙觀察智去觀行意根的各種功能體性,意根的平等性智也不會出生。     如果波旬要破壞佛法阻礙佛法,他一定是先破壞如來藏法,然後阻礙意根的法。波旬的福德很大,在佛住世弘法時,他就跟在佛的身邊,很多法會他都參加,極大多數時候是抱著破法的目的參加的,個別時候在佛力和佛法的感召下,在菩薩的懲治下,不得不在法會仔細聽法,而且還護持佛法。他一直都知道佛法非常好非常重要,能讓眾生得清涼解脫,但是他由於極強烈的眷屬欲,希望自己控制的眷屬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所以他不希望眾生學好佛法,不希望眾生心得清涼得解脫,以脫離他的掌控。     所以波旬在得知世尊要講某部重要的大乘法時,就要千方百計的想辦法阻撓,佛明明知道波旬的詭計,卻從來不揭穿他,都由護法菩薩來教訓。這樣波旬就在佛的法會上聽聞了很多佛法,主要是大乘法,他懂得的大乘法也不少,後世由於這個善根福德,就能成為真正的菩薩,將來就能成佛。     但是在他成為真正的菩薩之前,在下地獄受惡報之前,他還有魔性,還有很強烈的眷屬欲,他一定會利用自己所聽來的佛法,為眾生講相似的大乘法講如來藏法,比較接近於佛法。因為他有神通,得知如來藏的大致密意很容易,他講如來藏的時候,就願意把密意告知眾生,他不怕眾生只知道個結果,知道結果沒有用,中間修行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波旬這樣做的話,就很巧妙的達到目的,一是讓眾生崇拜自己,借此就能拉攏眾生,二是不讓眾生真正修行,不能真正得解脫。眾生輕易得知密意,再也無法用功修行了,還會生起極重的慢心,造作惡業,這樣眾生無論如何也逃不出波旬的掌控,波旬就達到目的。所以波旬也不怕眾生都學如來藏法,只要學的不如法,再輕易得知如來藏的密意,更不容易得解脫,這些眾生還屬於波旬的眷屬,由波旬掌控。     那么我們就知道了波旬一定最怕實修實證了,而學法實修實證,都與禪定和意根有關,具足了禪定,就能熏修到意根,就容易證得佛法,這樣離解脫就不遠了。波旬對此一定無可奈何,那他就會對於禪定和意根實證之法橫加阻礙、百般阻撓,表面維護,暗地破壞。眾生看不明白他的招數,還以為他很護法,很有修行,真是菩薩。波旬很詭詐,他表面非常擁護佛法,還會親自講法弘法,但絕不會讓眾生真證得佛法,他暗中做的這些手腳,眾生的智慧絕對發現不了,只有善根福德深厚的眾生,才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被,不受其蠱惑,而能實證,所以善根福德是非常重要的。     三、洗腦,是用巧舌如簧的手段,隨順眾生的貪欲心理,眾生容易相信,從而潛移默化,受了熏染。而正面教育很多時候是與貪欲相逆,眾生不容易接受,不容易受熏。魔讓眾生著魔很容易,佛讓眾生入佛相當困難,所以眾生聽騙不聽勸。     四、學佛修行中所受到的障礙都有哪些     惑障,是思想觀念上的迷惑,也是煩惱障惑。業障,無量劫中造作的無數業行所產生的業報障礙。習障,無量劫中在世俗上的熏染,久已成習,慣性的力量非常大。魔障,有天魔幹擾設置的障礙,有心魔煩惱魔的自心所起的障礙,沒有能力出離欲界的人,天魔是不會來幹擾的,他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往往都是每個人自心所起的煩惱魔障。     這些障礙時時跟隨著學佛人,如果不精進,還不明顯,精進用功的時候,道業有所增進的時候,這些遮障就很明顯,感覺各種阻力很大。就像用腳走路時,雖然周圍有風吹動,感覺也是微風,如果是騎自行車,感覺風力稍微大一些,但沒有什么大礙,如果是騎摩托車,風的阻力就大了,速度越快,感覺到的阻力越大,因為物體之間有個撞擊力的問題。學佛修行也如此,與自己無量劫以來的習氣慣性有個撞擊力,越精進所受到的阻礙越大。如果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不畏阻礙,道業則會不斷增進,成就又快又大。     五、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學佛因緣成熟的人,還沒有開始學佛時,觀世音菩薩或者是其他諸大菩薩或者是佛都可能通過夢的方式加持他,以促成他盡快信佛學佛。學佛以後,佛菩薩也會在夢裏去加持他。有的人病得很重,躺在醫院裏,觀音菩薩就會給他頭頂灑甘露水,第二天病就好了。這樣的事情並不奇怪,其中也涉及到緣分的事情。     感得佛菩薩現前加持,這是前世學佛的善根福德和緣分,這個人不一定修得多么好,也許是初學者,僅僅是信佛而已。菩薩要度眾生,會用各種形式和方法,也不一定只度善根福德深厚的,初學者也會度,讓他們對佛菩薩起信。     六、問:對於現在時代這樣根基的大眾,如果想引導向上,改變社會整體的發展趨勢,我們是選擇報道善行,引導大眾向善,還是報道惡行,以警覺大眾,截斷眾惡?有人會說兩種方法都要用,當然這種是挺好,用得合適,會起到好效果。但是如果二選一,如果兩種方法都用沒有好效果,那么該選哪種?是以楊善為主,還是以抑惡為主?     答:以揚善為主,引導大眾向善。就是說正面信息更能影響大眾向善,負面信息不一定能引起大眾警覺而抑惡。電視電影新聞媒體,宣傳了那么多反面負面的信息,本來是為了抑惡,可結果呢,有些人了解了作惡的方法手段反而去造惡,是誰之過咎?社會上宣傳那些負面信息,大眾的惡行減少了嗎?哪種惡法止住了?     眾生心裏染汙業重,與惡業相應,再去宣傳惡業負面信息,大眾是不容易警覺的,反而受到了熏染,也許就會效仿惡行。所以現在社會上那些宣傳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導惡的作用。     破斥惡法而能讓惡法減少的現象並不多,反倒是揚善更能讓大眾認識善,從而學善向善。還是讓大眾熏習善業效果更好。佛教和宗教以揚善為主,國家法律政策和民俗風情以抑惡為主。到底是哪個最終把眾生引向成佛之路,最終成佛了?還是佛教。宗教的善的引導力量遠遠大於世俗抑制打擊的力量。     所以度眾生一定要多多宣傳善法和正法,不要花大精力去抵制什么所謂的惡法和邪法,抵制永遠抵制不了的,畢竟力量懸殊,引導才是正道理,才是正確的方便方法。佛教裏佛也制定了一些戒律,來避免佛子的不如理過激行為,比如:不說僧過,不說是非,等等,而一切人的善業佛從來不禁止宣揚,還鼓勵大眾多多宣揚贊歎他人的善行善業,以激勵大眾向善。佛是最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