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显识经讲解 生如法师 著        第一章 贤护童真请法因缘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释:“如是我闻”四个字,表明这部经是阿难复述佛当时讲经的内容,不是阿难自己讲的。“薄伽梵”是指释迦佛,“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是佛常住的用来讲法的一个精舍;大比丘都是佛的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另外还有五个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常随佛各处闻法,护持佛的法藏。    为首的几个大比丘,各自带领着自己的弟子众,跟随世尊闻法修行。大迦叶带领五百弟子,舍利弗等人也各自带领着一部分弟子,他们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大比丘、大阿罗汉,已经证得四果,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了。但不包括阿难,阿难还是初果人,其余所有人都是四果。阿难为了作佛的侍者,他只能是初果人,不能当四果罗汉,佛不用四果罗汉作侍者,所以阿难故意不证四果,只保持初果人的身份。    佛涅槃后,在大迦叶带领比丘们集结经典的时候,大迦叶就强迫阿难证四果,把他赶出结集经典的石窟中,说初果人不能参加结集经典。阿难出去后就开始用功,有一天在准备睡觉时,头刚好要碰着枕头还没有碰到的时候,他就证了四果。然后他就去石窟中敲门,大迦叶问他是否证果,并且让他从钥匙孔里进来。因为阿难有禅定,只要证了四果,就有神通,于是阿难就从钥匙孔里进来了。之后就以阿难为首,开始集结经典,复述当时佛讲过的所有大小乘经典。    阿难还没有出家之前世尊所讲的经,阿难要如何复述呢?这部分内容,在阿难当了世尊的侍者后,世尊就再专门讲给他听,世尊讲一遍阿难就能记住。阿难在场的时候,佛就不用单独给他讲了,他没有在场讲的经,世尊都要再给阿难单独复述一遍,阿难都能记住。他就有这样好的记忆力,过耳不忘,就像录音机一样,这是他无量劫前与佛一起起修所获得的殊胜善根。    “漏”指的是贪嗔痴烦恼;“尽”是断尽,贪嗔痴烦恼都断尽了,叫作漏尽。断我见证初果以后,修出初禅定,开始断除一部分烦恼,证得三果。初禅定发起以后先断贪欲烦恼,后断嗔恚烦恼,再加初果的三缚结的断除,这就断除了五下分结,到四果的时候再断除五上分结。这时,凡夫异生的散乱心、我慢心、对三界的贪爱、我执、我爱等等都断除了,即意根对自我的执著性断尽了。所有的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些见思惑都已经断尽,对三界法一点贪爱也没有,这些烦恼都通通断尽,就是“漏尽”。如果还有烦恼就有漏,有漏就不能出三界,仍然在三界里受苦。    比如说三果人还有我慢我执烦恼没有断尽,他就不能直接出三界,他可能要在中阴身里再思惟观行,断尽烦恼以后才能出三界。有的三果人命终升天以后,在天上再断除剩余的烦恼,之后才能出三界。烦恼能把自己束缚在三界六道里,不能出离,因此每个众生必须在了断烦恼以后,才能出三界。只有证了四果阿罗汉,具有尽世间智,才能了尽三界世间法。也就是说阿罗汉们都知道如何把自己的五阴灭尽,以出离世间,这属于小乘人的智慧。阿罗汉们都具足一切智,具足出离生死的智慧,叫作慧解脱。    断除了烦恼才能获得自在,这个“自在”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七识心的自在,没有了烦恼的束缚,对于世间一切法,心无挂碍,心得解脱,不受束缚。当然,世间一切法不包括大乘法。对于大乘法,阿罗汉还是不自在的,因为他没有证得大乘法。但在五阴世间的世俗生活当中,他的心是自在的,能够不被任何六尘境界所束缚,对三界的贪爱结缚全部都断尽,他们的心已经得到了解脱,智慧也已经得到了解脱。心解脱就是心得自在了,智慧解脱最起码是慧解脱的阿罗汉。    阿罗汉分为慧解脱和俱解脱两种,慧解脱的阿罗汉只是修到了初禅定,还没有修到四禪,没有五神通,他在智慧方面已经有能力获得解脱。什么叫以智慧获得了解脱?就是说他以这种智慧就可以出离三界,虽然他还没有二、三、四禅定,但是他有初禅定,他的烦恼断尽,没有烦恼和我执的束缚,他命终就能灭尽五蕴十八界,出离三界。有解脱的智慧,就能不再被世俗法所系缚,这叫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原文:于去来今。照了无碍。是大那伽。如佛之教。所作已办。弃大重担。获于己利。已断流转。生死有苦。以正智力。善知众生。心之所趣。如是大声闻众。长老舍利弗。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俱在会集。    释:这些阿罗汉们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法,都明了通达无碍,这是俱解脱阿罗汉所具有的神通道力。对于四圣谛的观行,佛在《杂阿含经》中讲过,观行五阴的虚妄,还要观行过去世的色身和觉知心的虚妄;观行未来世的色身和觉知心的虚妄,观行这些法都不是“我”;观行现在世的色身、现在世的心行、现在世的识心,也都不是“我”;观行过去、未来、现在的五阴,无论好的五阴、不好的五阴、粗的五阴、细的五阴,全都不是我。这就是“于去来今照了无碍”的意思。    慧解脱的阿罗汉也能如此观行,也证得过去、现在、未来世的色身和识心觉知意识,都不是我,于去来今照了无碍。阿罗汉不仅认识到了现在的我是虚妄的,也同样认识到未来世的我也是虚妄不真实的,因此他们就不欣乐于未来世的色身五蕴,才能够灭了意根对自我的贪爱,命终就能灭除五蕴,灭除意根第七识,出离三界。如果对未来有一念的喜心,这就是一种系缚,不能出离三界。要想出离三界,他连这一念的喜乐心都没有,对未来世一点希求都没有,所以才能够照了无碍,从而达到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出离三界。    那伽梵指龙族,这些阿罗汉就像大龙一样有力量,如实奉行佛之教导,一生求解脱就得解脱,弃舍了生死的沉重担子,从此得解脱休息身心了。四果阿罗汉常常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阿罗汉所要作的就是断尽贪嗔痴烦恼,能够出离三界得解脱,这是他们一生所要作的事情。“所作已办”就是该作的事全部都作完了,三果阿罗汉还不能这么说,只有四果罗汉才可以这么说。因为三果人还有烦恼没有断尽,我执我慢没有断尽,四果阿罗汉所有的贪嗔痴烦恼都断尽,诸漏已尽,才能说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弃大重担,这个重担是什么呢?五阴十八界就是个生死大重担,五欲六尘就是个大重担。阿罗汉能够弃大重担,心无烦恼,三界的负担都没有了,也不管众生苦不苦,卸下所有的包袱和担子,冲出三界。获于己利,自己终于得到利益,能了生死苦,得解脱了。阿罗汉只要自己能出离三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其他的就不管了;学佛的人如果都是这样的心态,佛法就不能延续下去,佛法就将灭去,后世的众生,无人宣传佛法,无人教导,众生也就不能从佛法中获得什么利益,生死苦恼不能解脱,常处黑暗深渊。    所以说小乘阿罗汉法,不是究竟的法,只能修学一段时间。我们学大乘佛法的菩萨,小乘佛法虽然不可避免一定要修证,但是不走涅槃这条路,自己成就以后还要利他,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菩萨心量广大,不但要度自己,还要度和自己一样受轮回之苦的所有众生,使他们同样都获得究竟的解脱,那就是大心菩萨的所为,所以菩萨也叫大心众生。    “已断流转生死有苦”,阿罗汉们已经截断了流转在三界的生死之苦,“有”包括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即欲界有欲界的法,色界有色界的法,无色界有无色界的法,这三界的“有”都是苦。不但三恶道是苦,我们人道也是苦,那么天人呢?他们也同样有苦。在“乐”当中有没有苦?乐当中也有苦,而且这个所谓的“乐”本身就是一种苦,乐过后也是苦。    佛说的苦,有苦苦、行苦、坏苦三种。天人虽没有苦苦,但是还有行苦和坏苦,因为他们的那种乐不是永久的,是留不住的,早晚会消失,这种苦叫“行苦”。乐的感受消失了,就叫“坏苦”。尤其是临命终时,天人会有五衰相现,一、身体臭秽,二、花冠萎谢,三、衣落尘埃,四、两腋出汗。天人的身体就变得臭秽难闻,没有哪个天人愿意去接近他,都躲避远离他;天上的宝座坐不住了,头上的花冠也枯萎了,原来衣服都是干干净净,永远不落灰尘,现在衣服就有灰尘了,两个腋窝也出现汗臭了,有这些现象出现时就表明天人的生命快要结束了,他要受苦去了,这叫天人的“五衰相现”。这三界当中的生死有苦,阿罗汉都已经断尽了,未来不再受生死苦受,不再来三界受生。    “以正智力,善知众生心之所趣。”阿罗汉修行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获得解脱智慧,具足一切智,以此智慧,就能如实观察众生的心行,到底趣向于哪里。见众生所贪所喜乐的法,就能知道众生命终会趣向于六道里哪一道,也能知道众生是否能获得解脱,入无余涅槃。大多数众生的心都在贪着三界世间法,未来不可能摆脱世间法的束缚,都要受于六尘的束缚,趣于六道,趣于世俗五阴,趣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不出生死轮回。    在这大会之中,声闻众以舍利弗为首,长老是对阿罗汉的尊称,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的人叫作大声闻众,长老舍利弗在他们当中是智慧第一,所以舍利弗居于声闻众的首位。无数菩萨摩诃萨在大会中列在大声闻众的后边,表示菩萨摩诃萨有很多是在家众,出家众里面比较少。佛在世的时候以出家众为首,所以先表出家众,再表在家众。声闻众弟子和菩萨众弟子都聚集在世尊讲法的法会上,听从世尊教诲。    原文:尔时。诸比丘。在世尊所。多有疲睡。失容阿委。不能自持。于是世尊。面门晖发。如莲花开。时诸比丘。咸悉醒悟。各自严正。作如是念。今佛世尊。颜容晖焕。面光照朗,。欲开何法眼。作大饶益。    释:这时,比丘弟子们在世尊讲堂中,大多数都有些疲倦,而睡意朦胧,颜容萎靡,即将要把持不住,快要睡着了。佛在上面讲法,下面的比丘有些已经疲倦,要睡了,形态不端庄,有打哈欠的,有打瞌睡的,身体就不能保持端正了。    世尊看到这种情况,为了让这些比丘们清醒清醒,于是就显现神通。“面门晖发”,意思是说面部就像莲花开放一样光辉灿烂。这时比丘们一看佛显神通放光彩,全都没有了睡意,精神充足,各自端正身体坐姿,心想:“佛现在开始显现神通,面色光丽,光明朗照,将要开讲什么样的大法,对众生作大饶益呢?”    原文:尔时。贤护胜上童真。修容丰美。柔和光泽。色相具足。六万商主。前后围绕。侍从轰郁。声如地震。来诣佛所。见佛世尊。寂静安隐。众德之藏。巍巍赫朗。如大金树。深心信重。合掌思惟。作如是念。众共称赞。佛一切智。普见一切。是如来阿罗诃。正等觉。诚实不虚。顶礼佛足。谛视而住。    释:这时候,有一个在家人名字叫贤护胜上童真,童真的意思是说他还是一个童子身,胜上表示这个人比较殊特,或者在福德方面,或者在智慧方面,超越一般的人。他外表修容丰美, 柔和光泽, 色相具足美好,这里是在暗示贤护菩萨前世修的福德很大,才感得如此庄严的色相。有六万商主们前后围绕着他,伺候他的侍从人数众多,众人走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像地震一样,说明贤护菩萨的福德是多么的广大深厚。    这时众人一起簇拥着贤护来到佛讲法的场所,贤护菩萨看见世尊端坐在本座上,显得寂静而安稳,在神态祥和的外貌里隐藏着一切巨大威德的德藏。在佛的五蕴身上,在言谈举止和面容里,都隐藏着佛陀数不清的德行,处处都显示着佛是众德之藏。佛的外相三十二相,巍巍堂堂,威严慈蔼,赫奕明朗,如一棵高大的金树。    贤护胜上童真见佛如此相好庄严,对世尊就发起深深的敬重之心,于是合掌思惟,作是念:“所有众生都共同称赞佛德,佛陀的一切智能见一切法。”一切智按小乘来说,代表佛能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智慧,而佛的大乘法的一切种智,代表着佛陀证得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佛的无垢识里面含藏的所有种子功能作用,佛陀全部了知无余,没有一法不懂不知,叫作一切种智。    贤护菩萨又接着想:“世尊确实是如来阿罗诃正等觉,真实不虚。”贤护菩萨赞叹世尊具足了佛的十个名号功德,佛的十个名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是贤护胜上童真顶礼佛足,仔细的瞻仰世尊。    原文:佛见贤护。举身放光。流照贤护。贤护尔时。便获无畏,。绕佛三匝。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悲愍教授,。我今始于佛所。得净信心。心悕妙法。欲有所问。而我久处生死。溺烦恼苦。乱念纷杂。于戒等业。无作冥资。虽心奇重。我今不知。于此愚惑。疑网之中。如何超出。得度生死。世尊是一切智。普见一切,。佛出甚难。希有逢遇。如如意珠。施众生乐。佛是大如意宝。 一切众生。咸由依佛。得大安乐。是大父母,。众生善本。因佛父母。得见正路。唯愿悲愍。开晓疑闇。    佛告贤护。汝有所疑。恣汝意问。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尔时贤护。蒙佛听许。心专请问。在一面住。    释:佛看到贤护菩萨后,全身放光,照耀在贤护身上。佛放光是有目的的,这是鼓励贤护向佛请法,让贤护心无畏惧,就能在佛前提问请法。因为他提出问题以后,佛以此因缘,就可以开示演讲一场殊胜的大法。佛有时候想讲某种法,又没有人请法,无因无缘,佛不能讲法,于是世尊就故意提示某个人,让他心生疑问,进而请法,提出问题,佛就根据他所提出的问题,来开示宣讲一部佛法。贤护得到佛的加持,就右绕佛三匝, 表示对佛的恭敬尊重,然后顶礼佛足,就开始提问请法。    众生对佛的信心,有的是不清净的,有的是清净的。初学佛法的人,对佛的信是不清净的,是怎么样的不清净呢?他是迷信佛,有求于佛,对于佛的功德还不了解,对于佛的神力大智慧,所有的德行,都不了解,所以不能够生起清净信心,心里面还有很多的疑问,所以不叫作净信。在佛举身放光流照贤护以后,贤护就对佛法生起了净信,他心里面就希望听佛宣讲妙法,想请问佛法。    贤护对世尊说:“希望世尊能够悲悯我、教授我,我现在刚刚在世尊您这里获得了清净的信心,心里非常希望听闻胜妙之法,正有问题要请问于世尊。我无量劫以来久处生死,沉溺在贪嗔痴烦恼苦中,心里杂念妄想纷呈,无心修持戒律,没有储备资粮和道粮。虽然内心非常想出离生死,但我现在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这样愚痴疑惑之网中,如何才能超脱出去,度越生死苦海。”    贤护菩萨忏悔了自己于修行心生放逸,于戒定慧等没有修持的懈怠之心行,可是却得到了佛菩萨的暗暗加持。他对自己的业行和贪嗔痴烦恼了解一部分,但是还没有完全了解,现在他的心还处于愚痴当中,没有获得真正的智慧,还有很多的疑虑。他想把自己的疑问都解除,让自己断除愚痴解除疑惑。他问佛如何才能超出烦恼的深渊和生死轮转,出离生死的苦海。其实他的疑问代表了所有初学佛法的众生的疑问:如何能够得度生死,超出生死轮回的苦海,得到解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学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益。    贤护菩萨接着说:“世尊是一切智人,能够普见一切法,也能了知每个众生的根器和烦恼根源,无量劫以来,众生造作了什么样的业行,将来获得什么样的果报,这一切世尊都能了知。佛出这个世间真是太稀有,太难值遇了。佛就像如意宝珠一样,施予众生一切快乐。佛是大如意宝,所有众生都能依赖着佛而得到大安乐,佛是众生的最亲最敬爱的父母,能带给众生最根本的利益,是众生善法之本,众生依靠佛这样的父母而得见正路,走上正路,最终得解脱。惟愿世尊您悲悯我们,开示晓了我们心中的疑惑和暗冥。”    佛出世确实是非常稀有难遇的,佛在经中告诉过我们,在娑婆世界都是多长时间才有一尊佛出世。在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佛是第四尊,第五尊佛是弥勒佛,释迦佛出世和弥勒佛出世之间相差多少时间,佛经记载是96亿年,这两尊佛出现的时间差算是最短的,很多时候是多少个大劫之内都没有一尊佛出世,甚至有时候在几十大劫内都没有一尊佛出世。几十大劫是多长时间呢?地球成住坏空一个周期,是一个大劫,这么长的时间就是1680万年(一个小劫),再乘以八十,才是一个大劫。几十大劫内都没有一尊佛出世,那么在这个世间上生存的众生应该有多么苦恼,生死无人解救,轮回无有出期。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佛出世,那么佛出这个世间真是太稀有,太难值遇了。    “众生依佛得大安乐, 佛是大父母”,这是从表象上说;从实际理地来说,一切众生依着五蕴身内的如来佛,才能得到大安乐,如来藏是出生五蕴的父母,是带给众生一切法的父母。五蕴身内的佛能把三藏十二部,把成佛之法、把解脱之法带给众生,众生依照着修学,就能得到大安乐。一切众生,咸依自己的如来藏,才能得到大乐。如来藏也是众生的父母,带给众生一切。如来藏是众生的善本,有如来藏众生才能修行善法,众生因佛这个父母,得见修行的正路,上了正路就有希望得解脱。只愿世尊能够悲愍我们,为我们开晓,开启我们的疑暗,让我们去除无明疑惑。    佛告诉贤护:“你有什么疑问允许你随意问,你问什么我都一一回答。”其实佛已经知道贤护要问什么,所以才这样说。贤护知道佛允许他提问,就站在佛的侧边,一心想要提问题了。    原文:时长老阿难。见贤护童真。姿容晖泽。色相具足。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此贤护童真。有大福德。光色丰盛。诸王威相。咸蔽不现。    佛告阿难。此贤护胜上童真。福业所致。虽处人间。受天胜果。安宁适乐。欢娱嬉戏。畅悦恣心。犹如帝释。阎浮提中。唯除月实童真。更无比者。阿难白佛言。贤护童真。果报资用。宿植善根。唯愿为说。    释:这一段回过头来介绍贤护菩萨,介绍他前世如何修行福德,才获得这一世的大福德大福报。这时长老阿难看见贤护童真,他的外貌庄严、端庄和美妙,容光焕发,就对佛说:“世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人,这位贤护童真,有大福德,全身上下都放出光芒,庄严无比。所有国王的威德相,在他面前都隐蔽显现不出来了。”    从他的待从上来看,从他的六万商主上来看,说明他的福德相当的广大。他一出现,所有的国王都显得没有威严了,那些国王虽然也具备大福德,但是跟贤护童真一比,他们的威德相就都被隐蔽不现,只看见贤护外貌光色丰盛。    佛告阿难:“这是贤护童真过去所修的大福德所感召的,他虽然在人间,得为人身,但是他所享受的果报,全部是天人应该享受的果报,安宁、舒适、快乐、安逸、欢逸、嬉戏、畅悦恣心,犹如欲界第二层天的天主帝释(玉皇大帝)一样,他的果报足以与玉皇大帝相媲美。在阎浮提(南瞻部洲)之中, 除了第一具有福德的月实童真, 他排在第二,再也没有超过他的了。”    阿难对佛说:“贤护童真多生多世培植善根福德的事,果报资用丰盛的事,请世尊为我们解说解说吧。”    原文:佛告阿难。贤护现受乐报。资用广大。及宿胜因。汝今当听。阿难。此贤护童真。六万商主。资产丰饶。金宝盈积,。恭敬受教。 随逐奉事。六万床座。敷设卧具。毡褥缯绮。并倚枕等。杂色晖发。妙丽庄严。俱罗帷幕。及憍奢耶。火浣币帛。支那安输。周匝施布。众宝雕间。相宣焕烂。交错如画。    六万妓女。被服安输。众色间杂。金宝璎饰。鲜华炫丽。光彩耀目。其触细软。如天迦遮。轻重随心。适称情意。戏容笑语。歌唱相娱。闲婉严洁。柔敬事主。于他人所。心绝爱欲。惭耻低首。或覆头为容。肌肤平满。柔软细滑。手足支节。踝等骨脉。咸悉不现。齿白齐密。发绀右旋。如削蜡成。如工画作。氏族华望。名誉流远,。如是妇人。而为侍从。    又有六万。供食妇人。饭饼诸物。种种异色。香味调美。如天肴膳。饮具八德。见令心悦。宁身适意。不劳而熟。是福之食。应心而至。涤净拥秽。去诸病恶。庭宇台楼。具足六万。摩尼真珠。琉璃诸珍。罗布垂饰。众宝间钿。行列端美。绮彩蒙悬。缀以铃铎。随风飖飏。铿锵和发。地若琉璃。现众影像。杂花散布。清凉快乐。遨游栖息。畅心适志。又有细腰。般拏箜篌。长笛铜钹清歌。种种音声。数凡六万。美声调润。响亮闻远。喧嚣杂作。震警方域。福业所致。欢乐不绝。    鸽等诸鸟。飞翔游集。异声间和。畅心悦耳。藤蔓众花。萦缘台阁。鲜葩标秀。蓊郁晖焕。铃铎乐器。响若天宫。房廊昭晰。如须弥窟。神药流照。有六万城。高墙峻峙。楼橹备设。街街布列。四衢三达。美丽填溢。诸方凑集。种种服饰。种种言语。法制万差。殊容异状。奇货列肆。商侣百千。交易嚣喧。声震城域。园林郁茂。大树小树。藤蔓卉药。众花竞发。清波环映。间错光鲜。粲如舒锦。象马车乘。其众百千,往还不绝。充遍城邑。    阿难。六万城中。名德高人。 及诸豪富。并诸商主。日日称赞。贤护童真。播扬声德。虔恭合掌。礼拜修敬。娇萨罗国。波斯匿王。福力富盛,。比之贤护。状类贫下。月实童真。无量百千。妓从侍绕。恭敬奉事。爱悦欢戏。众乐所依。虽天帝释。百千万倍。不及月实。贤护童真。容色丰美。富有自在。安宁适乐。亦百千万倍。不及月实。斯皆宿福所感。非力致也。    阿难。贤护童真。又有如意宝辂。天宝雕严。光晖赫烂。天金金刚。光玉日受。种种诸宝。钿厕间错。丽若观星。运速如风。如金翅飞。乘此宝辂。宝洲等所。应念而至。身不疲劳。戏乐而返。    释:佛告阿难说:“贤护现在所受的乐报,一切资生用具广大丰厚,他待从众多,走起路来象地震一样,说明人众是多么的广大。他生生世世所修得的福德,获得果报的因缘,以及他宿世以来所培植的善根因缘,你们现在聆听,我对你们说。阿难,这位贤护童真,有六万商主,资产丰饶,金银珠宝盈积库房,却对贤护童真非常恭敬,受他指教,追随于他奉事于他。他的家宅中,有六万张床座,都铺设了卧具,毛毡被褥及倚枕等等,色彩鲜艳,美妙庄严。”这是介绍他的房间卧具,这一段都是描述过去印度卧房里的装饰品,房间里富丽堂煌,非常豪华,非常富贵的豪华装饰。    佛接着说:“还有六万个待女,都懂得各种乐器与歌艺,穿着非常的华丽,琴棋书画样样都通,外貌亮丽端庄,举止投足庄重而适人意,欢歌笑语柔心敬侍主人,对他人都心绝爱念。常露羞愧遮挡容颜,肌肉丰满平滑,手足支节等骨脉不露,牙齿洁白齐密,头发绀青色向右旋绕,像用腊削成的一样,像画师画的一样,她们家族名声都很广大,这些外表美丽的女人都是他的待从。”    “又有六万供养他饮食的妇女,米饭面饼所有饮食色香味俱全,就像天人的饮食一样,吃饭的用具也都很殊胜,具有八种功德,让人一见,心生欢喜,身体安宁。饮食放入这些餐具里,不用人动手劳作,都是自然而熟。这是福德之食,随心而现。还能自动洗净饮食里的污秽,祛除疾病,这是欲界的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的享受。这些天人每天的饮食,都是心里一想,百味饮食自动就到面前来,天人修来的福德,贤护童真在人间就享受着这些福报。他是作为一个人,而享受着天人的福报,享受着玉皇大帝的果报。”    “他的楼台庭院,都是由各种珠宝珍珠琉璃等等装饰而成,庭院台阁众宝间杂,装饰精美,配上宝铃,和风悦耳。地如琉璃托显影像,庭院里各种花辦散布在琉璃地上,让人感觉非常清凉快乐,心情舒适愉快。”    “又有种种乐器,发出种种的音声,总共有六万种美妙的音声,声音柔润响亮,能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声震家族所辖区域。整个家族都是因为修了深厚的福业所感召的,以至于欢乐不绝。大福德之人,鸟类众生都围绕着他们飞翔遨游,各种鸟叫声和畅悦耳。各种花草藤蔓环绕着台阁,争芳斗艳,蓊郁晖焕,乐器的音声犹如天宫里的美音一样。”    整个段落都是佛在描绘他们因为修了大福报,都过着的非常奢华生活的情景。城墙高大、街道宽广、服饰众多、货品丰富、象马车乘成百上千,往返穿梭,遍及城市。商侣交易声震整个城市,居住环境优雅,整个城郭都归他们家族所有。    佛告阿难:“六万个城市的名高望重之人,以及所有豪富贵族及其商主,天天都来称赞贤护童真的富贵与德行,宣扬贤护童真的福德,对贤护童真都是虔诚、恭敬、礼拜、敬仰。娇萨罗国波斯匿的国王福力,已经是很盛大无比的了,但跟贤护童真相比,就像一个穷人一样。”    “另一个大福德之人月实童真,也是有无量百千妓从,侍从围绕于他,对他恭敬奉事,爱悦欢戏,是众生快乐所依之人。虽然欲界天的帝释的福报,百千万倍都不如在人间的月实童真,月实比帝释的福德超胜百千万倍。贤护童真虽然容色丰美富贵自在,安宁舒适,也不及月实童真的百千万倍。”    这都是他们生生世世种植的福德所召感的,不是这一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我们现在的人总要追求升官发财,富贵发达,如果你前世没修福积福,今生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福德。尤其是现在的贪官通过贪污手段就想享受荣华富贵,这是想强行获得不该获得的福报,结果还是要散去,其实有福报的不必去贪,自己自然就来。    佛又接着说:“阿难,贤护童真,又有如意宝辂,能乘着飞行各地,是用天上的珠宝所雕刻和装饰的,显得光晖绚烂。上面有天上的金子和金刚,光玉日受,种种诸宝镶嵌而成,钿厕间错,美丽得像点缀的星星,飞行速度就像风一样,像金翅鸟的飞翔一样。贤护童真,乘此宝辂,所有的宝洲等处所,就能应念而到。 不管飞到多远的地方,身体都不疲劳,总是欢欢乐乐的返回来。”    原文:是时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贤护童真。种何善根。 修何福业,。资产广大。受大乐报,。宫室妙丽。宝辂奇特。    佛告阿难。贤护童真。由先于佛法中。修植福业。故今获此。广大乐报。过去有佛。名曰乐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贤护尔时。于彼佛法之中。出家作比丘。名曰法髻。多亏戒行。然善讲说。修多罗、阿毗达摩、毗奈耶等。三藏深教。咸悉明达。常为众生。宣畅敷演。法施不绝。美音深重。正直高亮。剖析明辩。    听者欢喜。闻所说法。思惟修行。脱恶趣者。其数无量。阿难。法髻比丘。以法施功德。于九十劫。受天人报。又见清净。持戒比丘。身羸瘦瘠。恒施饮食。及屣履等。殷重诚彻。净心布施。故今获此。大富乐报。胜妙宫室。奇特宝辂。又遇迦叶如来。示教指诲。而告之曰。汝于未来。释迦牟尼佛所。当得授记。故今见我。我为说法。而成熟之。    释:这时,阿难就顶礼佛足对佛说:“贤护童真是种了什么善根,修了什么样的福业,他的资产是这样的广大,他能受到这样大的乐报,宫殿房屋美妙而华丽,还有奇特的宝辂随身而行?”    佛告诉阿难:“贤护童真,由于从前在佛法中修过福业,所以现在才能获得这么大的乐报。(如果一个人在世俗法中修福,也获得乐报,但可能就没有这么大。)过去有佛, 名曰乐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每尊佛的十个名号),贤护在遇到这尊佛时,当时出家作比丘,名字叫作法髻,他不守戒行,却能讲说经、律、论三藏。对三藏甚深法都能很明了通达,常常为众生宣传和讲说,不断的为众生法布施。其讲法的音声美妙而深沉凝重,其语正直而高昂,对佛法的深义能够剖析明了,辩才无碍。”    贤护菩萨当时虽然出家不守戒律,但是他善于讲法,而且总是不断的为众生讲法,经律论都很通达,他的果位应该很高,他是守心戒,而不注重小乘戒的表相。他讲法的音声很沉稳,很深重,能把佛法讲得很透彻,听他说法的人,内心都很欢喜,出离三恶道的人非常多,其数有无量。并且听了他所说的法之后,都能思惟修行。我们听了法之后,也一定要思惟,思惟之后,就要去努力去实修。    “阿难,法髻比丘因为为众生说法这种功德,上天界受九十劫的天人乐报。(受天人的乐报,福德消的很快;在人中受报,福德就消耗得少,福德还可以积攒下来,在成佛的路上多在道业上用。如果在世间法上用的多了,道业上用的就少,修行的成就就少。)法髻比丘也很有善心,看见清净持戒的比丘,身体赢痩虚弱,他就长期布施饮食和衣服鞋履等等,并且对他们进行法布施和财布施,他的布施不求回报,就希望对方过得快乐安稳,他以这种心态来布施,心地非常清净,所以今世获得这样大的富贵快乐的果报。”    “贤护又遇到第二尊佛——迦叶如来,迦叶如来为他授记,说:你未来世将会在释迦牟尼佛处,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这个授记不一定是修到几地菩萨,佛才给授记。)所以法髻比丘现在见到我,今世来见我,我为其说法,让他对授记这件事,早日得到成熟的因缘。如果我不为你说法,因缘不容易成熟,遇到释伽佛时,不能给你授记。”    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贤护胜上童真。如是财富。金宝盈积。豪盛自在。谦柔卑下。无憍慠心。甚为奇特。    释:阿难对佛说:“世尊,贤护胜上童真,像这样的财富堆积,金宝盈积下来,豪富又自在,但内心谦虚柔软,甘于卑下,没有一丝骄慢心,也是非常奇特的。”    尽管法髻比丘修了这么多的福报,又修了大智慧,可是自身心性柔软,谦微卑下,没有高慢心,没有骄傲心,人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很难。现在有的众生稍微有一点突出于人的,慢心马上就起来,很难管教他,反而是他来管教你。福德越薄的人,慢心越重。大福德的人,一般都没有慢心,因为福德所致。    原文:佛言阿难。大智不于。财宝欲乐。而生矜慠。贤护久修善行。善法所资。常食福果。    释:佛说:“阿难,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因为金银财宝和五欲之乐而心生骄慢,有智慧的人,绝不会在自己的财富上生起骄慢,这个不值得骄慢。因为贤护久修善行,善法的福德在润助着他,让他常常享用着福德的果报。”    原文:贤护蒙佛阿难。共称叹已。恭敬合掌。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怜愍摄护。一切众生。欲少请问,。愿垂听许。    释:贤护得到法和阿难的共同称赞,恭敬合掌,顶礼佛足,对佛说:“世尊怜悯救护一切众生,我有一点问题要请问世尊,希望您垂心听允。”这是贤护正式的提问,也是让佛借机正式讲法,前面的这一些都是序言。    原文:佛告贤护。我先听汝。汝有所疑。今恣汝问。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释:佛告诉贤护说:“我是允许你提问,你有疑问的话就赶快提问,我可以为你解说。”     第二章 阿赖耶识云何迁身受身    原文:贤护白佛言。世尊。众生虽知有识。如宝闭在箧中。不显不知。世尊。不知此识。作何形状。何故名识。众生死时。手足乱动。眼色变异。制不自由。诸根丧灭。诸大乖离。识迁于身。去至何所。自性如何。作何色相。云何舍离此身。更受余身。    释:贤护对佛说:“世尊,众生虽然知道自己身中有阿赖耶识,就像珠宝被藏在五阴身中一样,不能显露出来,自己也不了知。世尊,不知道这个识心是什么形状的,因什么而取名为识。众生死时,手脚乱动,眼神黯然失态,渐渐的就不由自主了。諸根渐渐灭去,四大互相分离,阿赖耶识也就离开色身,祂到哪里去呢?阿赖耶识的自体性是什么样的?有什么色相吗?祂为什么要离开这个色身,再接受其他色身呢?”    学佛众生对于这个识的认知有两种,一种是只知道有六识有意识,另一种除了知道有六识,还知道有一个阿赖耶识。意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识哪个是这里所形容的宝呢?因为六识不能变现一切法,所以六识不是摩尼宝珠,这个能被称为摩尼宝珠的宝,是指能生万法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如宝闭在箧中,这个箧是指五阴身,因为隐藏在五阴身中,这个宝就不被众生所发觉。其实这个宝时时刻刻都在大放光明,只是众生自己不知道。不是宝不显,而是众生的心被五阴遮蔽住了,是众生的心有无明产生了遮障,就看不见我们自身中的这个宝贝。祂一直在众生的五阴身中大放光明,照耀一切,只是众生自己因为有无明,阿赖耶识隐藏在五阴身中,不被发觉,其实宝自身并没有闭藏起来。    贤护菩萨问阿赖耶识是什么形相,这个识有没有形状,有没有长短、方圆、大小和颜色,是否与世俗法当中的六尘一样,有声音,有色彩,有色相,有香尘,有味尘,有触尘,有法尘,祂是什么相状的,为什么叫作阿赖耶识。众生死亡时,阿赖耶识肯定要与身体分离,但是有的众生在死亡时, 痛苦得手足乱动,这是造了恶业的众生,他们的死相比较难看,死亡时比较痛苦,因为痛苦,手足就乱动挣扎不已。    “眼色变异, 制不自由”,眼珠变混浊,是因为眼识渐渐从身上消失了,这时候阿赖耶识和意根也都要陆续离开了。他再想看自己的家亲眷属,就看不见了,眼识不由自己作主就消失了,但这时候他的意识心没有消失,还有知。这时视觉开始变的模模糊糊,到最后一点也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见声音了,这些功能作用渐渐的都灭掉了,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却根本作不了主。    他的意根原来是能作主的,这个时候为什么作不了主?意根原来一直是我要这样,我不要那样,要统治这个要控制那个,但在这时候却没有办法了。这叫随业流转,死的业缘出现,意根根本作不了主。能作主的是什么?其实还是业力。这个业又是从哪来的呢?是阿赖耶识集藏五阴造业的业种,再输送出来而现行的;也就是说,实际上最终能作主的还是阿赖耶识,祂依据业力种子产生什么样的五阴,众生就有什么样的五阴,所以祂才是主人公。    意根只是一个假的表面作主的主人公,祂只能对某些小事作主,真正需要作主的时候,祂却作不了主。在临终的时候,意根并不不想死,可是照样得死;受恶报的时候,祂也不想受,但祂照样还是要受恶报,对于这些祂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五阴身造业是由意根作主决定的,是由意根的无明使然,那么果报最终还是由意根决定的。    “诸根丧灭, 诸大乖离”。色身死亡之后,眼根不再起作用,阿赖耶识不能通过眼根变色尘,这时候内色尘也没有了,眼识就无法继续出生,根尘相触生识,前面的浮尘根不行了,后脑勺的胜义根也不行了,外边的色尘还能进来吗?进不来了,因为根不能起传导作用了。没有内色尘,就没有眼识,所以他就看不见人。耳根也是同样,耳根也要坏灭,虽然耳朵的形状摆在那,但是传导神经已经不行,不起作用了,声音就传不进来。耳根坏了,声尘也就消失,声音不能再传导到胜义根变现出来内声尘,耳识就慢慢消失。他听的声音就越来越微弱,越来越微弱,最后就听不见了。鼻根也不能起传导作用,香尘不能传导过来,鼻识就渐渐的消失了;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渐渐的身根也不起作用,第八识不再传导触尘,没有了触尘,身识也就渐渐的不起作用了,整个身体慢慢就没有了知觉。    意根这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意根这时候也没有办法了,祂心里明明白白,这个身体不能用了,但还会支撑着,因为意识心还没有灭。等到意识心也灭的时候,意根感到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就会从身体上撤离,阿赖耶识也就跟随着离开,不能单独执持色身,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其实不是最后离开,是与意根同时离去。如果意根不在,阿赖耶识立时不能持身,不能留在色身中;如果阿赖耶识先走,那意根也就不能存在,必须灭去;阿赖耶识不能先走,也不能最后走,必须与意根同时走。    那么阿赖耶识是不是第一个来到色身中呢?也不是,阿赖耶识不能单独执持色身,祂也没有心思要执持色身,是受意根思心所的影响,随顺意根刹那进入受精卵中执持受精卵,与意根同时入住母胎中。因为意根与阿赖耶识形影不离,阿赖耶识与意根形影不离,刹那都不能离,所以二者入住母胎时,离开色身时,没有先后。如果有先后,就说明二者能互相分离,那意根就能单独存在,阿赖耶识也能单独运行,这样就违背阿赖耶识和意根的体性了。    四大种子是从阿赖耶识中出来的,阿赖耶识要离开色身,肯定要把四大种子全部收回,这样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才能不增不减,遇缘继续输送出去,出生万法。众生临死之前,甚至很长时间之前,阿赖耶识就知道,因为祂能了别业种,知道死亡的时间,具体时间也知道,祂要慢慢的改变四大种子,让身体发臭,让身体机能衰弱,快咽气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的四大分解,收回四大种子,全部收回时,色身就成为僵尸。    前五识不再生起现起,五俱意识随后也就消失灭掉了,由于胜义根四大分解,独头意识也渐消失,这时就处于正死位。死亡的过程,做善业的人可能相对较短,也没有痛苦;造恶业的人可能死亡的时间较长,承受的死苦比较多。这个过程的时间可能是几个小时,六七个小时、八个小时,有的人就得十多个小时。    六识陆续消失的过程,也是四大逐渐分离的过程,这时会感觉到特别的痛苦。四大种子一一分离,分离后的四大种子又回到阿赖耶识中,而阿赖耶识不再输出四大种子,身体就渐渐没有暧度了,因为四大种子中的火大分离出去了,身体慢慢变的冰冷冰冷的,地大、水大、风大也都陆续分离出去了,回归到阿赖耶识当中。    但是做善业的人这个时候不感觉痛苦,这是做善业所感得的果报,可能弹指之间,他就已生往天界。但是在没断我见时,他照样留恋三界,只是因为他做了善业,有善的果报,要去天界享福。这时候天乐可能会响起,天界的父母在盼望着他。得善果报的人,八个识离开色身没有这么长时间,弹指之间就升天了,所以他不经历痛苦。生往人道的人,他咽气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没有这么短,死亡过程也不太短,但没有多少痛苦。    越造恶业的人临终四大分解时就越感痛苦,在临命终时就会手足乱动,表明他在痛苦的挣扎。但是对于这些痛苦,已经无法表达了,口不能动,舌、口、牙都属于身根,身根不行,他就无法说话。这时候如果有人碰他一下,他会感觉特别痛苦、特别疼,有可能会起嗔恚心,嗔恚心一起来,也许就会随着嗔心而下地狱。所以人刚死的那段时间不能碰,那时候不能给他洗澡或者换衣服,要等祂死透了再处理这些事情。多长时间能够死透呢?或许八个小时,或许十多个小时,时间不一定。一般去往三恶道的,死后身体都是僵冷僵冷的,脸色都不好看。地狱众生的脸色是发黑的,鬼道是发青的。    最后六识全部灭尽,六识消失就没有了五蕴,意根不能再利用五蕴身,祂谁也指挥控制不了时,对色身就觉得没有希望了,只好离弃色身,重新再去投胎,再去给自己找个身体,于是就有了中阴身。这是诸根丧灭的过程。    还有一个诸大乖离,是指地水火风四大分解(其实还有一个空大),四大种子各个离散的过程。原来地水火风是和合在一起组成了色身,现在都分解开了,色身的生命功能就消失了,虽然还有肉身存在,但无法再活动,色身就如木头一般。    阿赖耶识在众生色身四大分解以后,就与意根一起离开色身,再去投胎到下一个色身中。祂还会变现另一个色身出来,至于什么样的色身由业种决定,由业力说了算。多数情况下是先有中阴身,然后再去其它各道里。如果生往天道就没有中阴身,如果是下地狱也没有中阴身。阿赖耶识要去至何所,要看此人临终时是什么业缘成熟,比如说我们前世造了恶业,我们今世如果不学佛不学善法,随着所造的恶业就可能会下三恶道。但是今世我们造了善业,如果这个善业的缘成熟了,善业又大于恶业,就随着善业的缘生到善道中去,阿赖耶识是随着众生的业缘而迁。临终的时候要看是哪种业缘先成熟,如果我们今世造的善业小,抵不住那个恶业的缘,虽然学佛了,恶业缘现前,也照样去三恶道受报。    虽然学佛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善业大的人是非常少的,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人会下三恶道,尽管这一辈子学佛,仍然免不了三恶道。因为他此生所做的善业非常小,而他过去世和今世的恶业很多很重。比如心中有贪,贪吝心重必生饿鬼道。还有嗔恚和愚痴业重,一个下地狱受报,一个做畜生受报。学佛人中,这些恶业烦恼几乎都没消除和降伏,贪嗔痴烦恼要到证了三果时才开始断除,证到初果时都还不能断除,但是证了初果后三缚结断了,也就没有了三恶道业的系缚,不生往三恶道了。    可能有人要说,佛经里讲守持五戒就能得人身,自己是守五戒,肯定能得人身。但这可不见得,一是因为自己不能正确判断是否确实守护好五戒了;二是假如说自己真的守持好五戒了,但是前世的恶缘正好成熟了,那他必须随恶缘去三恶道而生死流转,没有选择。至于守持五戒的功德,等善缘成熟时,才能受善报。天人也守五戒,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人,他们都不犯五戒,什么恶业都没有造过,但是他们死后有很多都直接下地狱,这说明地狱的恶缘成熟了,那就躲不过去。天人的福报享尽了,就下到地狱去,因为他无始劫以来的恶业种子还存在着,如果善业的缘小,还没成熟、势力不够大,他仍然会堕恶道。众生临终生往哪里是要看哪个引业的势力大,哪个业缘先成熟。    有些人虽然造作了恶业,但是他能诚心诚意的发清净大愿,临终时善的愿力如果大于恶业的业力,凭借这种大愿力也可以生往善道。所以学佛人,证初果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此生证了初果,下辈子又能证初果,或者能证二果,生生世世不下三恶道受苦。以后再继续证得三果四果,断除烦恼,就能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了。三果是断贪欲、断嗔恚两种烦恼,需要修到初禅定,证得初禅当然是稍微困难一点,初禪以后,断除烦恼就不那么困难了。    可是有不少人都说自己断贪欲了,感觉自己好像不贪人间的法,对人间的一切事情都不感兴趣,可实际上并没有断除一丝毫,那是一种压伏状态,不是断除状态。因为没有断我见,也没有证得初禪,五盖也没有修除,不可能断除贪欲烦恼。还有一些人表面上没有淫欲事了,就说自己已经断除淫欲烦恼了,其实那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压伏和抑制罢了,心理上并没有断,在中阴身里,还是要因为贪欲而去投胎。只要因男女欲而投胎了,有了下一世的色身,贪欲就没有断。真能断掉贪欲的人不会再去投胎,证得初禪以后的菩萨们例外。    障碍初禅发起的原因主要是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尤其是五盖中的贪欲盖,如果对于人间和欲界天的欲望重,就不能生起色界初禪定。人间和欲界天上的欲求都降伏了,才能发起色界初禪定。要发起色界初禪定需要降伏各种欲望,包括男女欲和饮食欲等等。如果一个人讲究吃穿住用,喜欢色声香味触,初禪定就修不成功,对于生活环境太在意了,也不会有禅定。如果心里真能做到什么生活环境都无所谓,好坏都行,好的不贪,坏的不逆厌,对于环境都不起心行,才能有禅定。欲求的心念一生起来就没有定,真做到无所谓才是不起心。平时生活中对于什么都无所谓不在意,环境的好坏都无所谓,真做到这样禅定才会发起。如果还讲究吃,讲究营养,讲究色香味,这样不会有初禅发起,入不了色界定。    在刚刚证果和明心的时候,如果禅定不能发起,不能深入,过了这段时间这个时机,再往后就不容易发起初禅了。应当趁着断我见这时候有觉明出现,内心有喜悦出现,抓紧修习禅定。如果没有觉明,定力浅,再往后初禪定就不要想,不容易出现了。尤其是在家人,与日常生活联系太密切了,更不容易发起初禪,出家人相对还稍微容易一点,世俗的东西离得远一些。在家人修习佛法很不容易,生活中到处都有引起自己起心动念的事情发生,不容易修得禅定。    过去的外道出家以后,不要说初禅,证得四禅、四空定的人都有,甚至连禅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定都能证出来。他们到深山中专门修禅定,真能做到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求。可我们现在修个未到地定、欲界定都这么难,从这点来讲,我们现在甚至连外道都不如。    我们现在学佛人的根基,怎么能跟人家外道相比,还瞧不起人家外道。人家外道修四禅八定,从不喊口号说放下放下的,但五欲六尘确实都放下了,是实修实证禅定的人;可我们学佛人成天喊口号,却对世间的东西一辈子都没能放弃掉一点点。他们修外道法只是前世的业缘不好,比如前世他可能也修禅定,只不过修的是外道法,即没皈依三宝也没有受戒,今世才没有得遇佛正法。所以皈依三宝很重要,今世皈依了三宝,来世还是要皈依于三宝,就不会到外道法中去修行了。学佛不提倡受五戒、不皈依三宝,是绝对不行的,这样根基不稳,后世容易流落到外道中。今世如果不修禅定,来世对修证禅定仍是疏远,还是进不了修定的门槛,佛法就无法证得。所以佛让我们修什么法,我们就要修什么法,不要自己搞发明创造,佛要我们如何修就要如何修,佛所讲的都是圣言量,我们要百分之百的遵从,才能得到佛法上的利益。    贤护菩萨问佛,“自性如何? 作何色相?云何舍离此身, 更受余身? ”这里说的自性,就是指阿赖耶识、第八识,祂有其自体性,其他的法都没有自体性,都是祂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识的自性如何,是什么样的色相,命终阿赖耶识是怎样弃舍现在的色身,再去受其他色身的?怎样再去变生其他身体的?贤护菩萨问了众生轮回的关键问题。这个受是指阿赖耶识要去执持另一个身体,把将死亡的这个身体弃掉,去变现、执持、接受另一个色身。    原文:云何身分。弃之于此。而牵诸入。获当来报。受种种身。差别不同。世尊。云何众生。身谢灭已。更生诸入。云何今生。积聚福业。来生得之。今身为福。当来身食。云何识能。滋长于身。云何识入。随身转变。    释:贤护菩萨继续问佛,为什么阿赖耶识把身体丢弃不管,而带着六入去获得未来世的果报,接受未来世种种不同的色身?世尊,为什么众生色身死亡了,还要出生六入,有新的生命?众生为什么今世集聚了福德之业,来世得福,现在的色身种福,来世的色身享福?为什么阿赖耶识能滋养和生长色身?为什么阿赖耶识能入住色身、随逐色身、转变色身?    色身如果没有识的参与,就没有了蕴集的作用,就不叫蕴了,色身加上八个识,就有五蕴的功能作用,其中不能没有阿赖耶识、第七识和第六识,五识中可以缺少一至四个,六七八识是不能缺少的,七八识是必须有,不可或缺的。“弃之于此”,色身死在哪里,就被阿赖耶识弃在哪里,生在娑婆世界,就弃在了娑婆世界。阿赖耶识再把六根六入带入新的色身上,众生就受当来世的果报。诸入就是指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即六根所对应的六种趣入功能,又迁这六根获当来报。比如说众生现在是人身,死了之后,来世做畜生,在畜生身上阿赖耶识出生了六入,就把六入迁到那里了,六根就能起用。畜生身上就有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内六入具足,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就能传导到色身中,六识依之就能出生,之后就出现了别活动。    当来报就是还没有出现,以后要出现的果报。中阴身生起又灭去之后,才会有下一世的色身,所以叫当来,以后应当来的意思。要迁诸入到色身中,五蕴完全出现,才能有当来报。迁诸入的意思,不是说把原来的眼根等五根直接带到未来世色身里,而是说阿赖耶识投胎以后,在母胎中依据业种,又生出了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的功能,六根具足,才是正常的众生。    阿赖耶识受种种身差别不同,众生今世受畜生身,畜生业了以后,下一世会得个人身,再下一世也许会得个鬼身,再下一世要受地狱身,也许要受天人身,有时还要受阿修罗身,众生就是这样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受种种不同的色身,不出生死轮回苦,这就是众生六道身的差别不同。至于要受哪种身,还是要根据众生所造的业种,业不仅是今世所造,连同过去世所作之业都加一起,看哪种业缘先成熟,就受哪种业报身。    众生的这个色身灭失、消失、不起作用了,在另个胎里又生出了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如何生出来的呢?众生今生积聚的福业,来生会得福报。但若是积聚了很大的福业,现世就受福报,不一定是要等来生再得福报。只要现世的业缘出现,现世的福报就会现前,来生的福报将会更大。现世得的果报叫花报,后世得的果报叫果报,花要远远小于果,果是最重的。后世的果报最大,那时候受报的缘才彻底的成熟。    来世的色身是不是同一个众生?众生是一个,五阴有差别。比如说今世以鲜花供佛,来世的色身相貌可能很庄严,那个相当庄严的色身与前世是不是同一个众生?还是同一个众生。在新的色身上,意根和    阿赖耶识还是原来的那个,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六识,意根同时把习气带着,那时在众生身上显现出的习气肯定与前世相同。比如前世好抽烟,这一世还是好抽烟;前世喜爱吟诗作画,来世还是喜爱吟诗作画;前世爱读书,后世仍然喜爱读书,前提条件是在同类色身上,现行习气的缘要具足,如果不具足,某些习气就无法现前,意根就带着习气和业种流转在任何一世里。    从这里可以看出,众生前生今世会有相同的部份。比如说一个人前世当你父亲当习惯了,今世遇见你说话仍是父亲的口气。从一只狗身上也能看出来它前世做人时的习气,一只狗表现如果挺厚道的话,它前世当人的时候也是厚道的。仔细看每一个人的今生,大概就能知道他前世是什么习气,也能判断出他后世的性格脾气秉性。知道了业种是连续的,意根是连续的,看人的时候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前后世的大概情形。即使一个人修行成为了阿罗汉,其习气也仍然存在,身口意行同样要沿袭前世的习气惯性,不能轻易改掉。每个众生的习气,都会生生世世带着,一直带到未来世,并且不自觉的就表现出来。众生投胎都带着前世的第七识,第七识的表现就要与前世相同,一般来说变化都不太大。阿罗汉如果不入无余涅槃,也带着第七识投胎,也仍然现出前世的习气。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在现有的条件下,能改一点恶习就改一点恶习,尽量不要带往后世。    众生生死流转,意根带着的习气,还包括情执。无始劫来,众生之间什么关系都出现过,流转到下一世,就要把各种情执都带着,继续执著情感,以至于生死不断。众生的生死流转依赖着情执和贪欲,贪欲没有断除的人,在中阴境界时,一看见男女和合时,马上就会生起欲念参与过去,然后就被拘执,被动的被业牵着就投胎了。    如果贪欲不断除,意根就会带着这种习气去投胎,生死轮转就不能停息。尤其在中阴身的时候,意根特别秉直,本来是什么习气就表现为什么习气,意根不具备这种分析思考判断的功能,烦恼习性完全现行,意识控制不了。因为中阴身胜义根不发达,意识的思惟力比较弱,不能通过有力度的思惟分析而牵引意根,意根就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气现行。在五阴身上,胜义根发达,意识依之就能有较强的思惟分析能力,能有效的提供给意根所需的信息和资料,意根就可以受到引导,不至于让习气完全现行出来。    要想控制和改变意根,不再投胎进入生死轮回中,就要断除意根的贪欲;而要断除意根的贪欲,须要先断我见,之后修出初禅定,在禅定的力量下,就能断贪欲。否则在中阴身里意根一定要因为贪欲而投胎。意根的贪嗔痴烦恼,是在断除我见之后才能断除,这是修行的次第。如果没有断我见,只有初禅定,那贪欲只是被压伏着,不能断除。世尊在世时,有些外道们禅定功夫修的很高,看起来都没有欲贪,那只是靠定力暂时压伏着,等到来世投胎后,禅定消失了,欲贪还是会出现。所以只靠定功压住烦恼不行,必须要有断我见的智慧,可见断我见有多么重要。断除我见再修禅定,定慧结合,可以断除所有烦恼。    走大乘路线修菩萨道,断我见之后,是否也要把所有烦恼都断除?如果把所有烦恼都断除,临终那就要舍弃三界世间一切法,入无余涅槃,没有了未来世,也就不能修学佛法。因此菩萨们需要留一点对三界法的贪爱,比如对禅定的贪爱,或者是对佛法的贪爱,只要能保留一点点贪爱,因此贪爱就能投胎受生,继续修学佛法和帮助有缘人学佛。但是贪爱不能留太多,如果留个男女欲贪,那么初禅就消失,就不是三果四果的证量了,果位就退失。如果想要不断出生修行,可以发个清净大愿,让愿力起作用,就能保证投胎,保证有三界的种子,又能在三界出生做人。    如果对三界的法一点都不喜欢了,临终意根就能灭掉,一切法就会都消失,这样就不可能再有五阴身学法行菩萨道了。所以到证得三四果的时候要留那么一点贪爱,不要全部断除,不要取四果的果位,但我们现在离那个境界还很远。修到初地菩萨后,就要开始留一点贪爱,不能厌弃一切。地上菩萨再出生来到这个世间,与其他众生有很大区别,就是不喜欢世间法,喜欢修行,在世间里生存也觉得相当无聊。世间法什么都不喜欢,却还要在这个世界上混,是不是很痛苦?所以做菩萨也很不容易。不是做菩萨就很快乐,感受都好,他无法合众,跟众生没有多少共同点。而众生活在这个世界有他喜欢的,有他追求的,还有所谓的乐趣,可是菩萨对世间法没有追求,常常是不愿意随顺也得随顺,那就常常心生苦恼,直到遇见佛法为止。    云何识能滋长于身? 阿赖耶识又投胎了,进入到另一个受精卵里,阿赖耶识是如何把色身一点点滋长起来的?滋就代表着滋养、维持、执持、变生的意思,用什么滋养色身呢?用四大种子滋养着。四大种子输送出来以后,胚胎开始一点一点长大,如果阿赖耶识不输送四大种子,胚胎就不能生长,阿赖耶识是用六大种子执持众生五阴十八界。    云何识入随身转变,阿赖耶识入了色身当中,是如何随逐着色身、转变色身的?色身一点点变大,然后身根具足,识心出生,色身上有了行蕴和识藴,五蕴开始运行。阿赖耶识是怎样追随着色身而动转色身的?识潜于身中作事业故,阿赖耶识潜在众生身中,作一切事业。作什么事业呢?这涉及到别相智和道种智,这些智慧非常深,阿赖耶识究竟作了什么事业,如何作事业的?    贤护菩萨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说明他有智慧,毕竟前世当过法师,教导众生经律论三藏。虽然他不完全守戒律,但是为众生开导经律论三藏,积了那么大的福德,今生又遇到佛,问的都是大乘如来藏的法,问得很深,涉及到道种智。他的智慧能到什么程度?前世讲经律论三藏集聚了那么大的福德,如果他没有开悟,没有修出甚深的智慧,讲的法肯定有错误,就有损他的福德,福德就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讲法当中有根本错误,还要有恶报。从贤护菩萨现世的福德来看,并不涉及恶报的问题,那么贤护菩萨讲法就没有问题,符合佛意。    道种智是地上菩萨证得的唯识智慧,是关于如来藏里种子的智慧。如来藏里含藏的种智,菩萨懂得了一分两分三分或者更多,就有道种智。一切法都是属于如来藏里种智的一部分,如来藏里的种子功能作用全部了知,叫一切种智,了知一部分,叫道种智,所以唯识是佛法当中最深奥难懂的。唯识都学完就是大乘的无学果位,就没有什么可学的了,那就是佛。禅宗的法都学完后能入初地,唯识学完后就成佛。万法都体现在识上,有识有万法,没有识什么都没有,所以学唯识,就能懂得最究竟的佛法。    贤护菩萨曾经遇到两尊佛,这两尊佛相隔的时间很长很长,有很多大劫,八十乘以一千六百八十年为一大劫。这部经里讲述了两尊佛是如何教导他的,贤护菩萨如何遇到释伽佛,释伽佛如何给他授记。如果前世那尊佛不教导他,他就不能修这么快,今世遇到释伽佛也不能被授记。贤护菩萨应该有道种智,最起码是初地菩萨,所以他问的法都挺深奥和关键。    如来藏在身根当中的运作属于唯识种智的部份,普通人讲不出来,那要有非常深细的唯识智慧。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是讲不了这些法的;事实上就算是证得如来藏,普通证悟菩萨也讲不出来这样甚深的法,这需要有唯识种智。具有初地以上菩萨的证量,能观察如来藏的运作,才能把如来藏具体的运作表述出来,这叫观行。在成佛之前一直都用得到这种观行,所以我们现在修好禅定,学会思惟和观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受用。自己没有禅定,不会观行,生生世世都要依赖别人学知识,而不能证得。如果懂得观行,就不是在学知识,而是能亲自证得,表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心得。学法时,边学边观行思惟就能证得,那样智慧发展就很快,所以学会观行相当的重要。    原文:佛言。善哉善哉。贤护。善哉善问。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贤护白佛言。世尊。唯然奉教。    释:佛说,贤护,你问得很好啊!你要仔细的听,仔细的思惟,我现在就为你说。贤护回答佛说:好的,世尊,我一定奉行您的教导。    如果不仔细听,有些法就不能听懂,听闻以后还要善于思惟,按照正理如理的思惟。有些人听了法也思维,但他是邪思惟,中间的思惟推理过程,全部是错乱的,那样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佛告诉贤护菩萨要善于思惟,好好思惟。    原文:佛告贤护。识之运转。迁灭往来。犹如风大。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能发动万物。示众殊状。或摇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声。或为冷为热。触众生身。作苦作乐。风无手足。面目形容。亦无黑白。黄赤诸色。    释:佛告诉贤护菩萨,阿赖耶识在色身中的运转、迁入、离去,不断的往来于色身,祂不在色身上,色身就灭;祂在色身上,色身就存在,阿赖耶识就这样在色身之间来来往往。就像风大一样,无形无色,不能显现出来,却能够动摇万物,示现出众多不同的状态。风大,或者摇晃和震动森林树木,吹断树枝,吹落树叶,摧折树干,发出大的怒吼声;风大,或者以热风的相状触众生的身,或者以冷风的相状触众生身,让众生生出或苦或乐的诸多感受。风大没有手足、面目和形态,也没有黑白赤黄等等诸多色彩。    风大无形无色,显现不出相貌,我们不能看见风,但是我们可以知道风来了,通过风大的作用,我们就能看见风,是通过风的作用知道风出现了。风能吹拂万物,通过万物各种各样的姿态显现出风的作用,从这些作用上,就知道风出现了。风吹过树林的时候,大风一摇,树就被吹折了、吹倒了,树一倒,轰隆隆的声音就出现了;或者吹落了树枝树叶,就会发出撞击的声音,这个声音是谁发出来的?风本身没有声音,风触树上就有声音,这里面有很多都是如来藏的秘密,这些声音其实都是如来藏和合运作所产生出来的,包括风所起的作用,树木的摇动,全部是如来藏的作用,这些法都非常深。    天气热时,热风吹到身上,使人感觉热;天气凉时,风吹到身上,使人感觉冷;通过这一热一冷就能知道,来的是什么风。有的众生觉得热风吹到身上感觉苦,有的众生觉得热风吹到身上很舒服感觉乐,同样是热风,却让众生有苦有乐。冬天吹热风,当然感觉乐了,夏天吹热风,就感觉苦受了;冬天吹冷风就感觉苦受,夏天吹冷风就感觉乐受。    风无手足,也没有什么面貌、容貌,没有形态,也没有黑白赤黄等种种色彩,什么可见的形相都没有,阿赖耶识也是这样。祂也没有颜色、没有手脚、没有面貌、没有形状。但是祂和风一样,一起作用时,众生五阴七识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就都显现出来了。    用风来比喻阿赖耶识非常恰当。阿赖耶识无形无相,不可显现,怎么能证得祂呢?要在祂的作用上面证得。这需要参禅,在五阴的活动上参,就能证得阿赖耶识如来藏的作用。不是用眼睛看见祂,因为祂没有形象,也听不见祂,因为祂没有声音,而是要通过思惟观行祂配合五阴所起的作用上去发现祂。最后知道了这个作用是祂生起的,那个作用是祂生起的,知道了祂是怎么样运作的,这叫证悟。    原文:贤护。识界亦尔。无色无形。无光明显现。以因缘故。显示种种。功用殊异。当知受觉法界。亦复如是。无形无相。以因缘故。显发功用。    释:佛说,贤护,阿赖耶识法界也是这样,无形无相,也没有光明显现出来让众生眼见,肉眼看不见阿赖耶识,也摸不着祂。只有通过种种的因缘,显示出祂有种种的功能作用,相当殊胜特别,这才知道有阿赖耶识;没有因缘祂就不能显现。同理可知,能受能觉的识心法界亦复如是,无形无相,要通过各种因缘才能显发出识心的各种功用。    阿赖耶识无形无相,因缘现前,五阴起用,就能显现出阿赖耶识的各种功能作用,我们就知道阿赖耶识存在和运行着,就能证得阿赖耶识。而在无余涅槃里,什么因缘都没有,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性显现不出来,即使佛也找不到无余涅槃中的阿赖耶识。不在无余涅槃里的时候,各种因缘层出不穷,所谓生缘处处,阿赖耶识随种种缘配合运行,其功用就不断的显现出来,证得祂就很容易了。    一切法的现行作用全部都是阿赖耶识的功用,但是明心证悟之前很难分清,哪些是五蕴的作用,哪些是阿赖耶识的作用。这些真假作用混在一起搅在一起,真妄和合在一起,般若智慧不具时,就不知哪是真哪是妄。因为阿赖耶识以因缘故显现众生的五蕴,当六根触六尘时,六识的受觉就出现,虽然出现,意识无形无相,不可眼见,只能领会和感受;当六根不具,功能受阻,六尘不能现前,六识的受觉就不能现前。    原文:贤护。众生死此。受觉法界识界。皆舍离身。识运受觉法界。受余身者。譬如风大。吹众妙花。花住于此。香流至远。风体不取。妙花之香。香体风体。及与身根。俱无形色。而非风力。香不远至。    释:佛说,贤护,众生于此世界死亡以后,六识的受法界、觉法界以及阿赖耶识法界,全部都离开色身。阿赖耶识又运载着受觉法界,去承受另一个色身,这种情况就像风大,吹拂着众多美妙的鲜花一样。鲜花在此地,花香却因风的吹拂而飘散至远方。风体并没有取着鲜花的香气,香体和风体都没有形色,但是如果不是因为风大的力量,花香也不会飘散到远方。    众生死亡后,六识和阿赖耶识,全部舍离这个身体,身体没有了阿赖耶识,也就没有了六识,没有了六识就没有受蕴;既没有了受,也没有了觉,身体无觉无知,就是尸体一具。六识没有了,意根也离开了,阿赖耶识也离开了,尸体无觉无知。阿赖耶识再把受觉法界迁移到另一个色身上,祂是如何迁移的呢?受觉法界灭了以后,阿赖耶识又去投胎,形成另一个色身,到一定时候,祂在另一个色身上又变生六识,受觉法界就出现了,新的色身也有了受和觉,就能觉知和感受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阿赖耶识以出生六根六尘和六识的方式,把受觉法界迁移到其他色身上,让其他色身产生受觉法界,色身就有了五蕴的功能作用。    这种现象如同风大,吹过美妙的香花,风吹花的时候,没有把花吹跑,但是祂能把花的香味带到远处。风比喻是阿赖耶识,香比喻为五蕴的受藴,花比喻为众生的色身。阿赖耶识虽没有把色身带走,但把受觉法界带走了。这只是个比喻,其实是阿赖耶识又在另一个色身上显现出了六识的功能作用,色身就有受、有觉知,也就有了见闻觉知性,能觉察六尘了。    花香随风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五蕴身能迁到哪去呢?有可能很远,到其它世界佛国土,也可能会迁到天上或地狱,离我们人身很远。风体自身没有想要获取香味,但香味还是被它带走了。阿赖耶识自身并没有五蕴,他只是把五蕴的种子带到了其他色身上,又生出了五蕴,于是就有受觉法界。    花香自身和风大自身都无形无色,同样,众生的身根种子也是无形无色。阿赖耶识含藏着身根的种子,在因缘具足的时候,阿赖耶识含藏的身根种子就会生成另外一个色身,这是阿赖耶识携带的身根种子与各种因缘配合的结果。也许生起的是中阴身,也许会是投胎以后下一世的色身。中阴身也是身,只要是由种子形成的身根,就是有形有色的。阿赖耶识好像风一样,如果不是因为阿赖耶识的力,五蕴以及受觉法界就不能够迁流到其它世界的其他色身上去。    原文:贤护。众生身死。识持受觉法界。以至他生。因父母缘。而识托之。受觉法界。皆随于识。亦复如是。如从花胜力。而鼻有嗅。从嗅胜力。而得香境。又如从风身胜力。得风色触。因风胜力。香得至远。如是从识有受。从受有觉。从觉有法。遂能了知。善与不善。    释:佛说,贤护,众生色身死亡了,阿赖耶识带着受觉法界的种子,又到下一生去了。在中阴身里因父母的缘,阿赖耶识就托入到受精卵当中,名色产生。受觉法界都随着阿赖耶识而迁入下一生色身中,也是这样。就像因为鲜花的殊胜力,鼻子才能有嗅闻性;因为鼻子殊胜的嗅闻力,才能嗅到花香尘境。又比如因为风体上的殊胜力,就得到风和花色体的相触;再因风的传送力量,花香漂流到远方。同样的道理,因为阿赖耶识才能产生受;因为受才能有觉,因为觉才能有法的显现,众生就能了知到法的善性与不善性。    阿赖耶识中含藏有受觉法界的种子,因缘成熟,输出受觉的业种和六识种子,受觉就出现,众生就有受和觉的功能作用。身根种子最先依着父母的因缘生出身根,然后识种子也陆续出生起用。眼耳鼻舌等四根种子依着身根出生,依着六根六尘的因缘,六识的种子也开始发起功用,如此种种,受觉法界又生起了。    因为花有香味,鼻根具有嗅觉功能,依着鼻根的闻性及鼻识的力量,使我们能够嗅得到花的香境。鼻根摄取到了花香的味尘,根尘相触,鼻识出生了别到香尘,即摄取了香尘的相,也就觉到了花的香,由鼻识和意识心的作用,取了香尘的相而得香境。有识才能得,没有识不能得,得是取相的意思,执取的意思。    因为风大本身有传送的力量,使得风色相触,风和花一相触,花香就飘到了别的地方。同样的道理,阿赖耶识也有输送种子的功能作用,人死后阿赖耶识与业种相触,就把五蕴带到了其他世界的另一个色身上。因为有风的推送,花香才能飘到很远的地方。同理,因为有阿赖耶识,才能把受觉法界的种子迁移到另一个色身上。风大比喻阿赖耶识,花朵比喻身根,花香代表受觉法界和五蕴的种子。鼻根有嗅闻性,是因为有鼻识的作用,我们才能闻到香,才有觉知,说明受觉是六识的作用,六识能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能在心识上显现出来。    为什么六识能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为有色身,有六根,又因为有如来藏,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把六尘传送过来,六识依之出生,受觉就出现,尘境就显现出来。说明阿赖耶识可以变生六尘,又可以变生六识,六识才能取得六尘。从阿赖耶识上,能产生受,从感受上就会有觉知,有觉知就能现相。比如阿赖耶识把声音传送过来,根尘相触生耳识,耳识闻声有受,有受就要感觉,声音就在耳识上显现出来。因为有鼻识,香尘才能被了别到,才能显现出来。从觉有法,因为有觉知,才有六尘法的出现,法代表六尘,觉就代表六识。    六识的觉知,就是眼识能看、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觉,意识能知,这叫觉。从眼识上有什么法?有色尘出来 ,没有眼识你能知道有色尘吗?眼识取了色尘,色尘就出现了。比如说有眼识才能取桌面上的杯子相,没有眼识能不能取到这个杯子相?那就不知道有杯子了,只有眼识的出现才能了别杯子,眼识就取了杯子的相,这就是眼识取色尘。    再比如,因为有耳识能听到声音,耳识就把声尘取过来了,没有识能取得了吗?这个取的过程就是想的过程,一个是了知作用,再一个是取相作用。想就是想心所,也可以叫作想蕴。想蕴先了别,了别以后,知道这个是什么,就是取了,分别后就是取相了,然后安上个名字,这是想的全部过程。有鼻识,才能取得香尘,有身识,就能取得阳光的温暧、饿、渴、乏等这些触尘。因为有意识,取了法尘,就能了知一切法,就知道了善恶、是非、好坏。    原文:贤护。又如画工。料理壁板。诸所画处。如法端洁。随意所为。图绘众像。则工之识智。俱无形色。而为种种。奇容异状。如是识智。无形而生六色。谓因眼见色。眼识无形。因耳闻。声无形色。因鼻知香。香无形色。因舌知味。味无形色。因身知触。触无形色。法入诸境。皆悉无形。识无形色。亦复如是。    释:佛说,贤护,又如画工在画画之前需要整理壁板,先把应该绘画的地方整理干净,上面应该没有杂物,没有灰尘,以便于画画。画布整理干净以后,就可以随意绘画了,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工绘画凭借的是想画画的意识心来创意和构思,有智慧的意识心是无形无色的,却能造作出来种种有形有色的秀丽山水、人物景观的奇容异状,画的意境全部都能画出来。但画工画画时能创意、构思的心,都是无形的。    同理,阿赖耶识的智慧性也是无形色的,却能生出六种尘境: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因眼而见色,眼识是无形的;因耳根而闻声,耳识是无形的;因鼻根而知香味,鼻识是无形的;因舌根而尝味,舌识是无形的;因身根而觉触,身识是无形的;因意根而觉知五尘上的法尘,意识无形。阿赖耶识无形色,也是这样。    没有阿赖耶识,六识不能出现和了别。佛在这里也把实相的内容揭示出来了。画工的六识和阿赖耶识都无形无色,但是却创造出了种种的画境和意境。    原文:贤护。识弃此身。受他生者。众生死时。识为业障所缠。报尽命终。犹如灭定。阿罗汉识。如阿罗汉。入灭尽定。其阿罗汉识。从身灭转。如是死者之识。弃身及界。乘于念力而作。是知彼如是。我某乙生平。所作事业。临终咸现。忆念明了。身之与心。二受逼切。    释:佛说,贤护,阿赖耶识把此世的色身弃舍了以后,又到下一世的色身上去了,接受另外一个色身(他生就是另一生)。众生死亡的时候,阿赖耶识被七识所造的业行业障所缠裹着,这一期的果报尽了,到临命终时,与入到灭尽定里的阿罗汉的阿赖耶识一样。当阿罗汉入灭尽定,从灭尽定中要入无余涅槃时,他的阿赖耶识就从色身上消失,进入寂灭境界中。众生死亡时也是这样,阿赖耶识舍弃了众生的色身和十八界。阿赖耶识舍身是随着意根的念力而为,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的功能作用而为。这时亡者就知道自己这一生结束了,这一生所作的事业在临终前的一刹那,全部都出现在脑海里,一一都能回忆得出来,法尘清晰明了,同时身心全部都能感受到痛苦逼切。    因为死者一生造的业行,业种留存,临终时阿赖耶识就会随着业种,而流转到下一世。如果他造了畜生业,就被畜生业所缠缚,阿赖耶识就接受畜生色身;如果他造了恶鬼业,就被恶鬼业所缠缚,阿赖耶识就到饿鬼色身上去,他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结束了。命终时,就像灭尽定里的四果阿罗汉的阿赖耶识一样,舍弃色身而离开了。    阿罗汉修完四禅八定,入灭尽定时,前六识都灭,剩一个第七识和阿赖耶识,第七识的五遍行心所法,灭掉了受心所和想心所,第七识意根就没有受的心所和想的心所,没有了知的功能,还有作意、触和思三个心所,还能对阿赖耶识现起的根身器界作意,色身上的状况祂还是能作意、能触,然后生起思心所,能作决定,比如说生起决定心,祂要想把六识现起来出定,或者祂想把色身都灭了入涅槃,这些都由意根的思心所决定。众生死亡时阿赖耶识离身,与灭尽定里阿罗汉的第七识和阿赖耶识离身入无余涅槃的情况是一样的。    临死的人前六识灭去的时候,意根了知到,同时观察色身的情况,知道是不可用没有指望了,思心所就决定离开色身,重新寻找色身,阿赖耶识随顺意根慢慢离开色身,二者一起离开。阿罗汉入灭尽定,又想离开三界入无余涅槃,是由意根思心所决定的。如是死者之识把色身和十八界都弃舍了,是乘于意根的念力作用,因为这一切作为都是意根驱使的,受意根的思心所指挥。    之后意根还想投胎拥有一个色身,阿赖耶识随顺意根此念力,或者出生中阴身供其使用,或者是直接上天受生。意根不想灭去自己,因为祂没有断除对自我的执着性,总想让自己继续存在,有另一个五阴身可以使用,阿赖耶识就随顺祂,现起中阴身,这是乘于意根的念力而作。阿罗汉把色身和十八界都灭了,也是阿赖耶识乘于意根的念力而作,阿罗汉的意根念着要离开三界,离开生死,阿赖耶识就随顺离开色身,不再生起任何一个法。一般凡夫众生临死的时候,意根也决定离开色身,念着还要投胎到下一世身中,阿赖耶识也随顺现起中阴身,是乘于意根念力而作。    众生临死亡时,知道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一辈子所做的善恶所有事业,全部都显现出来,忆念得清清楚楚,丝毫不错乱,这是意识心中所现起的回忆。这个时候众生还没有咽气,人在要走之前,这一辈子的全部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快速闪过,意识心就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做了些什么,要到哪里去,是要生到善道,还是要到恶道,他都知道,之后意识心就灭了。意根知道没有什么指望,就离开色身了,带着对自我的执著和贪爱,于是就出现一个中阴身。    在意识还没有消失的时候,身之与心二受逼切,身和心都非常的痛苦。身体的痛苦,是因为四大分解,心的痛苦一因为对生命的绝望,一是因为与亲人的别离,一是因为不能再贪爱世间了,因此身心受到痛苦的煎熬。     第三章 阿赖耶识之事用云何而显    原文:贤护。识是何义。识名为种。能生众类。杂报身牙。知觉想念。同苞于识。知苦知乐。知恶知善。及善恶境。故名为识。如汝所问。云何识离此身。而受余报。    释:佛说,贤护,识是何义?识名为种,是种子识,含藏种子的心体,含有众生造业的种子和出生五阴世间的本有种子,阿赖耶识依种子而生众生各种复杂业报身。众生的知性、觉性、念性和想性,也同时包含在阿赖耶识识体中,众生出生后才能知苦知乐知恶知善,以及知各种善恶境界。因为包含这些种子,所以才叫作阿赖耶识。就像你所问的那样,阿赖耶识是如何舍离此身,而去受余下的业报身的?    因为阿赖耶识里含藏有五阴身的种子,祂就能出生五阴身芽,种子就是出生义,能出生所有一切种类的业报身,什么果报都有,因为什么业都造过。身芽是指身根的芽,一般是指在胚胎中的身根。同时众生的知性、想性、觉性、念性的种子也含苞于阿赖耶识当中,心体当中的识种子输送出来,众生就有知性、想性、觉性、念性,这些心识的作用出现,就知苦、知乐、知好知坏、知善恶境。知性都是六识的知,不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知苦、不知乐、不知善、不知恶、不知善恶境界。这两种识性容易混淆,我们读经的时候,要分清经里所说的识是指六识还是指阿赖耶识,才能正确理解经义。    佛说,就像你所问的那样,为什么阿赖耶识离开色身,而去受其他的果报身?六道众生的色身都是果报身,四种圣人的色身也是果报身,不过是善报身。而阿赖耶识本身不受果报,祂所变起的六识身受果报,阿赖耶识只是去变现和承载众生的果报。实际上还是意根受果报,但是意根没有苦乐受,是舍受。如果是六识心受报,六识心在临终时灭了,下一世的六识心是新的,原来的六识受不到果报,阿赖耶识更不受果报,祂不感觉苦和乐,也完全是舍受。祂也不会去当畜生、恶鬼、人和天人等等,祂什么都不当,所以不受报。    天人等六道众生是谁做的呢?是意根做的,但是意根不知苦,不知乐,六识才有苦乐受,才有恶报,因此受报的还是六识。但六识临终就灭了,下一世又是新的六识,原来的六识造业以后不受报。那有没有真正受果报的报主呢?其实是没有真正受报的人,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万法都是这样的虚妄,没有真实性。当我们感觉到得失的时候,应该分析思惟,到底有没有得和失的这个人,有没有真正的得和失,都没有,没有得失的主体,一切法都是这么虚妄。    就如我们平常说的赚钱,赚钱是谁赚,是谁得钱?如果说是色身得钱,色身如木头,本身不能动,又不能享受,怎么能得钱?如果说是六识得钱,六识无形无相,又刹那生灭,怎么赚钱得钱?如果说意根赚钱和得钱,意根却什么事也不能做,都靠六识做,意根也不享受,都是六识享受。第八识更不会赚钱和得钱了。如有人每月得几万元,是怎么得的呢?什么才叫得?身体得吗?经过反反复复观察,也找不到赚钱得钱者。    反过来说,当我们失去东西的时候,仔细思惟一下,到底是谁失去,其实并没有失去者,没有得失者。諸法都是因缘生,各种因缘和合在一起,一个虚妄相就生起。万法也因缘而灭,各种因缘逐渐散去,一个虚妄相就消失不见了。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法,但是我们却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真实的。然后在这些法里痛苦、欢乐、造业、受报,那受报有真实的受报人吗?其实也没有真实的受报人。    原文:识之迁身。如面之像。现之于镜。如印之文。显之于泥。譬如日出。光之所及。众闇咸除。日没光谢。闇便如故。闇无形质。非常无常。能得其处。识亦如是。无质无形。因受想显。    释:佛接着说,阿赖耶识从现在这个色身上,迁到下一世的色身上去,就像一张面孔从镜子里显现出来一样。阿赖耶识犹如镜子,面相比喻另一个色身,下一世的色身被阿赖耶识显现出来。就像印文在印泥上显现出来一样,阿赖耶识犹如印泥,色身犹如印文。譬如太阳出现,光明所照之处,所有黑暗全部消除;太阳落下,黑暗如前现起。黑暗并无形色和质碍,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没有一个真正的处所所在。阿赖耶识犹如太阳光,色身犹如黑暗,黑暗因于太阳光或隐或现,色身因于阿赖耶识或灭或生。阿赖耶识也像黑暗一样,没有质碍,没有形色,因众生的受想心所出现,就能显现出阿赖耶识的作用。    这段把阿赖耶识比喻为镜子、印泥、太阳光,阿赖耶识无形无相的特性也犹如黑暗一样没有形象。如面之像现之于镜,就好比在镜子上显示出面相来,色身五阴就如面相显现于阿赖耶识心中。如印之文显之于泥,阿赖耶识如印泥,印泥就相当于阿赖耶识,色身五阴就像印文显现于阿赖耶识印泥上,印文全部是印泥,色身五阴也都源自于阿赖耶识。    再比如太阳光一出来,凡是太阳光所照到的地方,所有的黑暗都没有了,黑暗跑到哪里去了?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比如房间里本来是黑暗的,一开灯,灯光所照之处黑暗就没有了,黑暗跑到哪里去了?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是一种假相罢了。太阳光下去以后,黑暗又像原来一样现出来了。这日光比喻为阿赖耶识。黑暗没有形,也没有质碍,是空的,手摸不着它。它不是常,也不是无常,没有一个真正的处所所在。同样阿赖耶识也无形无相,无有质碍,不能眼见,不能手摸。众生受觉和念想出现时,就把阿赖耶识烘托出来了。想就是了别性和取相性,众生受想出现之后,在受想上,就显出阿赖耶识的功用,也就是在五阴上能显出阿赖耶识的作用。阿赖耶识虽然无形无相,但在有形有相的五阴身上运行,能显现出阿赖耶识运行的行相。    原文:识在于身, 如闇之体。视不可见, 不可执持。如母怀子, 不能自知。是男是女。黑白黄色。根具不具。手足耳目。类与不类。饮食热刺。其子便动。觉知苦痛。众生来去。屈伸视瞬。语笑谈说。担运负重。作诸事业。识相具显。而不能知。识之所在。止于身中。不知其状。    释:阿赖耶识在五阴身上就像黑暗一样,无形无色。用眼睛看,看不见,我们要想把捉祂,把捉不住;要想碰触祂,也碰触不到,我们根本执持不了祂。这是形容祂的无形无相,却能在万法当中显现出来的特性。就好比母亲怀孕时,自己却不知道怀的孩子男还是女,肤色是黑色、白色还是黄色,也不知道六根具足还是不具足。因为过去那个时代没有检测设备,怀孕时没法检测出胎儿是男是女,色身相貌也都不知道,有没有手足、眼睛与耳朵等等都不知道。    然而母亲在吃饭时,如果吃热饭,孩子受到热的刺激,便在母胎里乱动,胎儿怕热,而孩子一动,母亲就觉得非常疼痛。母亲如果要吃凉的东西,孩子也受不了,也会乱动,母亲就能感觉到痛苦。这时母亲就知道孩子的活动了。    胎中子比喻为阿赖耶识,母亲比喻为众生五阴。当众生五阴来来去去,弯腰伸腰,眼目顾盼,语笑谈说,担水运柴,身体负重,作一切事业的时候,阿赖耶识的相貌就全部显现出来了。可是众生却不知道阿赖耶识在何处运作;阿赖耶识居止于身中,众生也不知道是何状态,犹如怀孕的母亲不知其子一样。    阿赖耶识无形无相,众生不知道祂是什么样貌,但是五阴运作的时候,就知道阿赖耶识现前了。这样一个禅宗公案就出来了,阿赖耶识很容易证得,明心相当快。这部经几乎把阿赖耶识,很明白的表露出来了。再参禅参公案时,那就很容易参出来,参禅其实不难,就是定力不足,证悟难一些,解悟是相当容易的。参禅的方向以前抓不到,现在学大乘显识经这段内容,就能很清楚,阿赖耶识从来不离五阴,真法不离假法,当然假法也不离真法,在假法的运作上就有真法的显现。这个参禅的方向是很明确的。而有些学佛人参禅一参就是三十年,到死时还是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参,不懂得如何取证阿赖耶识,也不知道参禅是悟第八识,悟如来藏。    众生来去,屈伸视瞬;语笑谈说,担运负重;作诸事业,识相具显。这几句如果要细致讲解出来,那一般的禅宗公案就能看懂了。但是虽然能看懂,里面阿赖耶识实际的运作还是不知道的话,也仅仅是解悟,不是真正证得。还需要去仔细参究,把阿赖耶识具体的运作情况参究出来,这才是证悟。证悟之后,智慧马上就提升。参禅参出个大概情况,具体运作不知道,不知道细节,最多是解悟。阿赖耶识在众生身中,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一般知见不具足的时候,只知道阿赖耶识在各处都起作用,但祂究竟在何处起什么作用却都不知道,这时离证悟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继续努力。    原文:贤护。识之自性。遍入诸处。不为诸处。之所染污。六根六境。五烦恼阴。识遍止之。不为其染。由此而显。识之事用。    释:佛说,贤护,阿赖耶识的自性,遍入一切处,遍入六根与六尘之十二处。六根触六尘处就是:眼见色处、耳听声处、鼻嗅香处、舌尝味处、身觉触处、意思法处。阿赖耶识在六根触六尘处,赫然显现,这里就不详细说了,留点秘密自己参究,以增智慧。阿赖耶识虽然遍入諸处,却不为诸处之所染污。那就是说,众生眼见色时,阿赖耶识不为色尘所染污,看见美色的时候,不起喜念,不生贪爱;看见丑色,不生厌恶心行,心不被这些色尘所染污;众生闻声时,听见赞美的声音,阿赖耶识也不高兴,听见咒骂声,阿赖耶识也不起嗔恚心,心不被声尘所染污;众生鼻嗅香的时候,遇见香味阿赖耶识也不喜欢,遇见臭味,祂也不厌恶,不被香臭所染污。在六根触六尘的时候,阿赖耶识心永远都不受染污。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阿赖耶识并不能真正接触到六尘,祂听不见声音,所以骂声对祂不起什么作用,赞美对祂也不起什么作用;祂不见色,你拜祂,祂也不高兴,对祂瞪眼,祂也不生气;所有一切法对祂来说,都无所谓,所以祂不被染污。如果阿赖耶识像六识一样,能接触到六尘具体境界,肯定就被六尘染污了。因为六识能分别善恶美丑,是非好坏,喜厌心很容易生出来。阿赖耶识不能分别善恶是非美丑大小长短,所以祂不会生起喜乐心和厌恶心,祂不被六尘染污就是因为这点,不分别六尘具体内涵。    阿赖耶识还居止在哪里呢?在六根处,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上都有阿赖耶识隐藏执持着,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摄持,这几根就灭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上都有阿赖耶识隐藏执持着,如果阿赖耶识不摄持六尘境,色声香味触法就消失不存在。五烦恼阴,就是五受阴,阿赖耶识更是居止于其中,否则五受阴就不能存在,也就没有众生了。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这五烦恼阴,都有阿赖耶识隐藏着。阿赖耶识普遍的居止于六根六尘和五阴身中,却不被这些法所染污。由五阴、六根、六尘处的作用,就显示出了阿赖耶识的事用,这叫日用。日用而凡夫不知,知了就不是凡夫。阿赖耶识刹那刹那都在六根六尘六识上运作,在五阴身上运作,众生却不知道,这就是无始无明。    原文:贤护。如木机关。系执一所。作种种业。或行走腾跃。或跳掷戏舞。于意云何, 机关所作。是谁之力。贤护白佛言。智慧狭浅。非能决了。    释:佛说,贤护,就像是木头做的一个机关,给它放在一个处所,作种种事业,比如说机器人,或者冼衣机之类的,让它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它设置好程序,通上电,木人机关、机器人等等就开始运转了。其实不是木人和机器人能运转,是背后人为操控的结果。同理,阿赖耶识按照自己的程序也在运转,祂一运转,众生五阴就运转起来了,五阴是怎么运转的呢?佛在这里都说明白了。或行走腾跃,或跳掷戏舞,这都是五阴所做的事情。    佛说,贤护,你怎么想呢?木人机关所作的事业,是什么力量推动的?谁是那个机关的按钮?如果佛在这里再说明白一点,我们就不用参禅了。比如冼衣机,一按按钮,它就开始动转了;电灯一按开关,电灯就亮了;机器人一按按钮开关,机器人就开始工作了;电动娃娃一按这个按钮,它就开始唱歌跳舞了。    佛问贤护:这些的机关按钮是谁按的呢?贤护菩萨谦虚说,自己的智慧狭浅,不能知道。可能是贤护菩萨故作不知,是为了让佛为众生开示,好演绎出一部佛经。    原文:佛告贤护。当知皆是。作业之力。作业无形。但智运耳。如是身之机关。以识之力。作诸事业。仙通乾闼婆龙神人天阿修罗等。种种趣业。咸悉依之。识能生身。如工作机关。    释:佛告诉贤护说,木人机关,都是一种作业的力量操作出来的,而这种造作的力量是无形无相的,只是以智慧的形式让木人运转起来,成就了木人的事业。众生的色身也像木人一样,身体的机关运转,也与木人机关运转的原理一样,是有一种智慧之力在让机关运转,作种种的事业。色身机关运转是以阿赖耶识的力量,使得色身作诸一切事业;这一切的事业,就是五阴的事业,包括所有的身口意行。业,代表业行,不是指世间法的创业与事业。凡是五阴的运作,就叫事业。    有神通的仙人、乾闼婆、龙、神、人、天、阿修罗等等,种种六道众生所作的事业,全部依阿赖耶识而有。阿赖耶识能产生色身,就像能作工作业的机关一样,这个工作就是运转了,就像机器人与冼衣机的工作,一按钮就运转了。    原文:识无形质。普持法界。智力具足。譬如日光。恶业众生。及诸不净。死尸臭秽。无偏等照。不为诸恶。之所污染。识亦如是。虽处猪狗。食不净类。诸恶趣身。而不为彼。之所染污。    释:阿赖耶识无形无质,无色无相,但能普遍的执持一切法界,所说的法界是十法界,四圣六凡法界,再加上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一切法都是由祂执持。阿赖耶识智力具足,善能运用一切种子,造就一切法。譬如日光,遍照一切法,恶业众生以及所有不净者,死尸臭秽之处,没有不普遍而平等的照耀着,日光从来不被恶秽之法所染污,不被恶秽所熏染。阿赖耶识也像日光一样,普遍执持一切法,虽然处于猪狗身中,帮助猪狗食肮脏不净的食物,投身于三恶道恶业众生身中,却不被恶业众生以及恶业果报所染污。    譬如日光,不管是恶业众生,还是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死尸臭秽的东西,日光都普遍照耀着,一点不偏护,普照一切。阿赖耶识像日光一样,没有选择,遇到什么缘,就出生和执持什么法,不偏不倚,不管什么业种的众生祂都能出生,不管什么果报祂都实现,不管什么恶劣的环境祂都制造出来,甚至是大粪与死尸,祂都能出生和执持。而且不为一切恶法之所染污。出生恶人和恶行,却不被众生的恶心恶行所染污,出污泥而不染,处幽兰之室而不沾香。    阿赖耶识虽然处在猪狗身上,又与猪狗同吃肮脏的饮食,处三恶道恶趣身,不被恶业所染污。祂不会像猪狗一样的愚痴,不会像恶鬼一样贪吝,不会象地狱众生一样嗔恚,虽然这些众生都是祂所变现出来的。    原文:贤护。识舍此身。随善恶业。迁受余报。譬如风大。出深山邃谷。入于薝卜。众香之林。其风便香。经于粪秽。死尸臭恶。秽污之所。其风便臭。    释:佛说,贤护,阿赖耶识在众生临终的时候,舍下此色身,随着众生所造的善恶业,迁转于下一世色身中,让五阴再受剩余的果报。譬如风大出过于深山邃谷而飘入到薝卜树香树林中,风中就带有薝卜树的香味。风大经过粪秽、死尸、臭恶的污秽之处,风中就带有肮脏的臭秽之味。    众生的身口意造作出来,刹那刹那的身口意行就作为业种,被阿赖耶识收存下来。等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一生所造的善恶业,全部显现出来,意识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一辈子所造的善恶业全部了别,内心就清楚自己即将要到哪里去了。然后阿赖耶识依据业种,变生下一世的色身,阿赖耶识就随着善恶业种,迁受余报到另一个色身上,让众生受报去了,善业强就受善报,恶业强就受恶报。    阿赖耶识比喻为风大,香味比喻为善业。风大从深山邃谷中出来,入到一个薝卜香林中。薝卜树是香树,有香味,风进林中来,就挟带着香味,又出去了。这是比喻阿赖耶识在众生身中,把众生所造的善业带走了,带到下一世的色身上去了。那下一世的色身就随着善业有善报身,果报身就生出来了。    当风大经过粪秽、死尸、臭恶、秽污之所时,风大就挟带着那些臭味,飘到其他处所。臭味比喻众生造的恶业,众生造恶业,阿赖耶识在众生临命终时,把恶业种子带到另一个色身上,迁转恶报到下一世五阴中,众生的恶报就现前。但是善恶业不是阿赖耶识造作的,是众生自己七识心造作的,阿赖耶识只不过是随顺着而已,然后把业种带走,实现善恶业报。佛说的风大的比喻非常适当,风大本身没有香臭味,所裹挟的都是各处的物质上的味尘;同理,阿赖耶识不造业,没有业,所带的都是众生自己造的业。    原文:若风香臭俱至。风则香臭并兼。盛者先显。风无形质。香臭无形。然风持香臭。迁之于远。识弃此身。持善恶业。迁受余报。亦复如是。犹彼风大。持物香臭。致于他所。    释:如果风大不管是香处还是臭处,它都经过了,那么风大就既带香气也带臭味。要看哪个味浓,哪个势力大,就显现出哪种味尘,或者是混杂的味尘,或者有的时候是香味,有的时候是臭味,那就不一定了。佛把阿赖耶识比喻风,确实很恰当,善恶业比喻为香臭味也很恰当。风大香味臭味的地方它都到,然后就带着香和臭两种气味,并兼就是一起全部挟带着。盛者先显,就是哪个势力大,就显哪种味尘。    阿赖耶识也如风大一样,随顺着意根善业和恶业都配合造作,种子都收留下来,临终带着善恶业种到下一世五阴身中,临终看善恶业哪个业重,就随重业去受报。为了避免到三恶道受苦,那我们在平时以及到晚年时,就应该修大善业,赶快忏悔恶业。忏悔过后,临终之前,内心里都要意念自己这一辈子所做的善业;如果善业不足,就要再做善业弥补,再发清静大愿,让这个愿力大于恶业业力,自己就能暂时逃脱恶业的果报。如果总是善业大于恶业,善业的缘总是先成熟,恶业的缘总是先隐藏着,那未来恶业业种就不一定是什么结果了,也许就能消失。有些小恶业埋藏时间长了,业种就慢慢的枯萎不显现出来了。    原文:风无形质。香臭无形。然风持香臭。迁之于远。识弃此身。持善恶业。迁受余报。亦复如是。犹彼风大。持物香臭。至于他所。    释:风大无形无色,裹带的香臭味也没有形质,但是风却能裹挟着香臭味飘到远方。吹得越远,气味就越淡,在漂移的过程中气味要散发消耗,因此越远越淡了。阿赖耶识本身也无形无相,善恶业种本身也无形无相。业种如果有形有相,就不能存在无形无相的阿赖耶识里,那会把阿赖耶识弄成有相的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阿赖耶识弃舍要灭亡的色身,带着善恶业种,迁受到另一个色身上,受余下的果报。迁就是改变,流转到另一个色身上,让另一个色身来受报,也像风一样。阿赖耶识带着善恶业让另一个色身受报,也像风大裹携着物体上的香臭味飘到远方一样。    原文:又如人梦见众色像。种种事业。而不自知。安眠而卧。福德之人。命尽识迁。亦复如是。安隐不觉。如梦迁化。无所恐惧。识之迁出。不由喉口。及诸窍穴。莫测所从。莫知径户。    释:又比如说一个人在做梦时,梦见种种的色相,还梦见自己做了种种的事业,事业就是身口意造作的业行,这个人却不知道自己躺在床上在睡觉。有福德的人,在临命终阿赖耶识迁走时也是这样,就像做梦一样,忽悠一下,就到另一个色身里去了,严格来说,是阿赖耶识不知不觉的变现出了另一个色身。作善业的人,阿赖耶识离开时,意识没有痛苦的感觉,安详而逝,随着阿赖耶识直接就升天享福,没有经过中阴身,就像做梦一样,一点恐惧感也没有。到了天上自己才知道自己当了天人了。临死之前,这一辈子所造的善业恶业也都能显现出来,一闪而过,他就知道自己要升天享福去了。    福德大的人,临终的时候没有那些的痛苦,没有挣扎,比较安祥安稳,阿赖耶识离开色身的时间比较短,如梦迁化,无所恐惧。大福德之人,阿赖耶识离开色身时,不从喉咙口及身上任何一个窍穴离开。从喉咙这里出去有可能是要投生人中,因为喉咙口和心脏离得比较接近。窍穴是指眼耳鼻口大小便处,这些都是窍穴。有福德的人,阿赖耶识离体,不知道从哪里出去的,也没有具体的处所。    前面说的造恶业的人,临终有恶相出现,手脚乱动,眼睛翻动,那是恶相,眼睛、色身、都不自由,不由自己说了算。众生临命终时,阿赖耶识从色身出去的处所不一样,表明往生之处不同。从膝盖出去,是当畜生,从脚心出去是当地狱众生,从肚脐出去是当恶鬼众生,从胸口出去是做人,从额头出去是当天人,阿修罗道从哪出去,没有表示。从头顶出去是到其它的佛国土。这里说升天的人,阿赖耶识不知道从何处离体,说明善业的人,是不知不觉死亡的,没有痛苦。        第四章 识入胎中入香入油    原文:尔时贤护胜上童真。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鸡鹅等子。其卵未熟。周匝细密。识从何入。子死卵中。卵壳不破。无隙无窍。识从何出。    释:这时贤护菩萨顶礼佛足,对佛说,世尊,阿赖耶识能入到色身里,那么鸡蛋与鹅蛋要孵化出小鸡仔、小鹅仔,当还没有孵化出来的时候,鸡蛋和鹅蛋严严实实的,蛋壳周围细密,一点缝隙也没有,阿赖耶识是如何进入到蛋里去的呢?其实在蛋形成之前,阿赖耶识就已经进入了。    阿赖耶识是如何进入蛋里的,是通过孔隙进入的吗?不是那样的,即使阿赖耶识进入到鸡蛋里了,孵化到一半,孵化不出来了,胎儿死了,蛋壳没有破,那么阿赖耶识是如何出来的?阿赖耶识的无形无相与风的无形无相还是有区别的,风是色法,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它,也仍然是色法,色法就有阻碍,进入不了无缝的蛋里;而阿赖耶识不是色法,不受任何法的制约,不在色法里,不在色法外,也不在色法中间,对于色法来说那就没有出没有入,不出不入、不来不去的那种出入形式,我们一般人想象不出来。虽然风也是无形无相的,但风有来有去,有出有入,风是四大组成的。实际上风还是有形有相的,风吹到身上会有感触,有觉受,阿赖耶识进入在身体里是没有感觉的。    我们看到的每一种物质都是四大组成的,没有单独的一大。比如水,水也不是由水大种子单独组成的,水有杂质,是地大成分,水有温度,是火大成分,水有缝隙,是空大成分,水有流动性,是风大成分。土地也是由四大组成,土地有温度,是火大,土地有缝隙,是空大,土地有湿度,是水大,土地是坚硬的,是地大。燃烧的火,也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    原文:佛言:贤护,譬如乌麻。薝卜花熏。其油香美。名薝卜油。与凡麻油。好恶殊隔。油先无香。以花熏种。油遂成香。香不破麻而入。亦不破麻而出。复无形质。留止油内。但以因缘力故。香迁油内。油成香泽。鸡鹅子识。入出于卵。亦复如是。如薝卜香。迁于油内。    释:佛言,贤护,譬如乌麻,用薝卜花熏,然后再榨油,其油就香美,给这种油取名为薝卜香油,它与一般普通的麻油,好坏差别非常大。用薝卜花熏,普通的油就变得非常香而贵重;不用花熏,就是普通的麻油。乌麻能压榨出油,薝卜花有香气,用薝卜花来熏乌麻,榨出的油就有香气了。本来叫乌麻,给这种油一熏,就变成薝卜油了,油原来是没有香味的,用花熏过,这个油就变成有香味的了。那个香味是怎么进入到油里面的?    佛说,花香并没有把乌麻破开,就钻到乌麻里面了,花香也没有把乌麻打破钻破,就从乌麻里钻出来。香味没有进也没有出,也没有破坏乌麻,香味也没有把形和色留在油里,但是压榨出的油就有香味了。这就好比阿赖耶识没有把蛋壳打开,没有进入蛋壳里去,也没有出来,阿赖耶识就执持了鸡蛋和鹅蛋,这和用香味熏乌麻是一个道理。    都是因为各种因缘聚合之力,才有如此殊变,香迁入了油内,油就有了香泽。以这种因缘性,它俩和合在一起,互相熏,所以乌麻油就变成有香味的油了。香迁往油内,油就变成香油。阿赖耶识入出鸡蛋鹅蛋也都是有因缘的,因缘具足,阿赖耶识就入到鸡蛋鹅蛋里;因缘灭后,阿赖耶识就从鸡蛋鹅蛋里出来了。    众生出生的因缘具足了,阿赖耶识就可以变现出众生的五阴身。有因有缘,世间法里的鸡蛋与鹅蛋就破壳,鸡鹅就孵化出来了。因缘灭了,世间法里的鸡蛋与鹅蛋就毁坏,里面就没有生命力,阿赖耶识就不亲自执持鸡蛋与鹅蛋。那么鸡蛋与鹅蛋也不能独立于阿赖耶识存在,而没有生命的鸡蛋是由共业众生的阿赖耶识共同执持;鸡蛋里有生命的时候,是这个蛋里的单个的阿赖耶识单独执持这个鸡蛋,所以这个蛋才有生命。阿赖耶识从鸡蛋里出来以后,鸡蛋就变成共业众生阿赖耶识共同执持的,还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    原文:识之迁运。如日流光。如摩尼照。如木生火。又如种子。种之于地。体化地中。芽苗茎叶。备显于外。生白不白。赤等杂色。种种之花。种种力味。成熟所为。种种差别。同一大地。等资四大。各随其种。所生便异。    释:阿赖耶识的迁运与入出,就像太阳光照耀万物一样,太阳光无形无相,而能让万物有光泽和温度,太阳光如果灭去,万物马上就失去光泽和温暖。阿赖耶识也同样让众生有生命活动和失去生命活动。阿赖耶识的迁运,就像摩尼珠照物一样,摩尼宝光无形无相,却能让物有宝光之色,阿赖耶识迁到色身上,就能显现出色身。阿赖耶识的迁运犹如木头生火一样,木头点燃,火就出来了。木头里没有火,由于因缘,火就出现了。阿赖耶识亦复如是,由于业的因缘,迁运到另一个色身中,色身就出生了。    阿赖耶识的迁运,又好比种子种在地里,种子全部化在大地里,植物的芽、苗、茎、叶就生出来,完全显现于土地之外,生出各种色彩的杂色之花。然后结出果实,种子不同,果实不同,其味各异,都是种子成熟以后所生长出来的。同样的大地,提供同样的四大物质养分,随其种子的不同,所生果实就有种种的差异。    种子进入土壤里化入地中以后,就找不到了,种子去哪里了?芽苗茎叶又从哪里出来的?当芽苗茎叶全部长出来以后,种子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种子去哪里了?这一切现象的出生和消失,都有一定的因缘性。阿赖耶识入到鸡蛋与鹅蛋里,也是这样有因有缘,于是鸡蛋鹅蛋形成,又孵化出鸡和鹅。阿赖耶识迁运到一个众生的身体当中,不管是鸡蛋也好,鹅蛋也好,胎生的生命也好,化生的生命也好,就像太阳把光明照下来一样,就像摩尼珠以其光辉照万物一样,又象木头能生火一样。    又如种子种在地中,因缘具足之后,种子消失,根芽苗茎叶都生长出来了;然后又出生了种种杂色的花,花长出来以后,就有果实,果实的味道就散发出来了。因为种子不同,结出的果实也有差别。如果要找种子到底去了哪里,它是没有去处的。    本来是同样的大地,大地上同样的具备地水火风四大物质,依靠四大种子滋润,就长出了根芽苗茎叶花果实等,但是种子不一样,长出的果实也不一样。都是随着各自的种子而生成各类果实。    原文:如是一识法界。生于一切。生死之身。或黑或白。或黄赤等。淳和嗔暴。种种殊品。贤护。识无手足。支节言语。由法界中。念力强大。众生死时。识弃此身。识与念力。为来生种。即离于识。不得法界。离于法界。亦不得识。识与风大。微妙念界受界法界。和合而迁。    释:佛说,如是一识法界。生于一切生死之身。所有的色身都是有生有灭的生死色身,阿赖耶识入到其中色身就生,阿赖耶识离开色身就灭。众生各有各的阿赖耶识,体性相同,而出生的色身各类各样,果报却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阿赖耶识,在不同时期出生不同的色身,果报也不相同。或者是黑色皮肤,或者是白色和黄色皮肤,其性情或者是醇和温厚,或者是嗔恚暴戾等等,有不同的品类差别。    贤护,阿赖耶识没有手,没有足,没有四肢骨节,没有言语造作,但是由于十八界中意根的念力强大,众生死时,阿赖耶识就把此色身舍弃了。阿赖耶识与意根的念力一起作为来世的种子,就是说,离开阿赖耶识就没有下一世的五阴十八界,离开意根的念力作用,就没有下一世的五阴十八界;而离开五阴十八界,也就显现不出阿赖耶识的神秘作用。阿赖耶识与风大、微妙的意根之念界,还有受界,一起和合的迁到下一世色身中。    众生的五阴身,是众生心念坚固的妄想所形成的。众生的念力,是指意根念的力。意根的念有力,是因为意根能作主,有抉择力,能驱动如来藏实现意根的念想。在众生的五阴身没有形成之前,只有意根和如来藏,如来藏不会有念想想要有五阴身,意根因为无明不愿意灭去,必有念想,想要投胎有色身,想要享受三界的法,因此名色五阴才出现,是由意根的念力而出现的。念力在凡夫来说,也就是业力,说明意根与业种相应,能驱使如来藏变现出五阴身,实现业果报。    而众生在死亡的时候,阿赖耶识依于意根的念力,就弃舍了此身,识与念力,共同出生了众生的中阴身或者是下一世的色身。因为阿赖耶识含藏着众生的业种,能出生五阴身,因此阿赖耶识也叫作种子识,意根又与业种相应,那么众生的心念力,就作为业种,二者和合到一起,产生了下一世的五阴身。    那就说明,没有阿赖耶识就不会有众生法界,就像没有土地就没有花果一样;离开众生的五蕴,离开众生的十八界,也不会显现出阿赖耶识的作用。因为阿赖耶识本身无形无色,就连佛也看不见祂,佛要找阿赖耶识,也是在众生的五蕴身上发现阿赖耶识的踪迹。那我们明心见性,要如何证得阿赖耶识?也要在五蕴的活动当中寻找阿赖耶识的踪迹。如果没有五蕴,没有五蕴活动,阿赖耶识就显现不出来。证得祂,只能从五阴的作用上入手,比如我们要证得风,只能从风的作用上找到风,在风大所现起的现象上,就知道了这是什么风,那是什么风。阿赖耶识与风大是一样不可见的,只能从作用上寻觅和发现。    阿赖耶识和风大,以及意根的心念力,再加上受觉法界,和合迁到另一个色身上。阿赖耶识迁到下一世的色身上去以后,又出生众生的六识,受觉法界也就产生出来了,众生五阴具足。    原文:贤护白佛言。若如是者。云何世尊。说识无色。    佛言。贤护。色有二种。一内二外。内谓眼识。眼则为外。如是耳识为内。耳则为外。鼻识为内。鼻则为外。舌识为内。舌则为外。身识为内。身则为外。    释:贤护白佛言: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世尊说阿赖耶识是无色没有色相的呢?    佛说,贤护,色有两种,一种是内,一种是外。内是眼识,能在内部显现出色法,是智慧识别;外是眼根,在外面摄取色尘。耳识为内,在内部显现色,以智慧识别色法;耳根为外,在外面摄取色。鼻识为内,在内部显现色,以智慧识别色法;鼻根为外,在外面摄取色。舌识为内,在内部显现色,以智慧识别色法;舌根为外,在外面摄取色。身识为内,在内部显现色,以智慧识别色法;身根为外,在外面摄取色。    原文:贤护。如生盲人。梦见美色。手足面目。形容姝丽。便于梦中。生大爱悦。及睡觉已。冥无所见。夜尽昼明。人众聚会。盲者遂说。梦中乐事。我见丽人。姿容殊绝。园观华茂。人众百千。严饰嬉戏。肌肤光泽。肩髆紧满。臂长而圆。犹如象鼻。我于梦中。获大快乐。适心喜叹。贤护。此生盲人。未曾见物。云何梦中。而能见色。    释:佛说,贤护,譬如一个活着的盲人,晚上做梦,梦见了美女,美女的手脚和面目长相非常的漂亮和端庄。盲人就在梦里生起了爱乐之心,醒过来以后,周围还是黑黑暗暗的一片,盲人什么也看不见。当黑夜过去,白天到来,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时,盲人就讲起了自己梦中的快乐事。他说:‘我梦见一个美丽的妇人,姿色容貌真是绝艳。还有一个漂亮华丽的花园,里面有百千人那么多。美女装饰华丽,在旁嘻戏游玩,肌肤很光泽,臂长而圆,就像象鼻一样。我在梦里看见美女,感觉非常快乐、舒心,而不断的惊叹。’    佛说,贤护,这个生来就盲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人物和景物,为什么能在梦中看见色,看见花园与美女,看见百千人众呢?    原文:贤护白佛言。唯愿开示。    佛告贤护。梦中见者。名内眼所。是慧分别。非肉眼见。其内眼所。以念力故。盲者梦中。须臾而现。复以念力。觉而忆之。识之内色。亦复如是。    释:贤护白佛言,唯愿世尊开示。    佛告贤护,梦中所见的色,名为内眼所见,是智慧分别,不是肉眼所见。盲人的意识心因为意根的念力故,在梦中马上出现运行,就看见了梦中的一切人和景物;然后又以意根的念力作用,从梦中醒过来,回忆梦中的一切境界。做梦是因为意根的攀缘和念力作用,把梦境呈现出来,是意根作意受想思所推动出来的。醒了之后,意根让意识心回忆梦境,因为意根自己不能回忆,不能了别细相,就让意识帮助回忆。阿赖耶识所呈现出的内色也是这样,是意根的攀缘性和念力呈现出来的。阿赖耶识本身无色,却能显现出一切色,包括五蕴色。    内眼是指意识心,是意识心的智慧性看见的,而不是眼识看见。梦中只有意识心,没有眼识。梦里看见的色也不是眼识看见的,是独头意识所见,没有前五识一起分别色。 第五章 识生五阴如种出芽    原文:复次贤护。身死识迁。犹如种子。弃在地中。四大摄持。苗茎枝叶。渐次迁化。识为念受。善不善等。四法摄持。弃身迁化。亦复如是。    释:佛说,复次,贤护,众生的五阴身死了以后,阿赖耶识迁走了,迁到另一个色身上,相当于把种子埋在地里一样。地水火风四大摄持种子,种子就生根发芽,生根发芽以后,苗茎枝叶就慢慢的长出来了。同理,阿赖耶识为意根的念力、受觉法界、善业和不善业等四法摄持,就舍弃色身,迁运到另一个色身上,也是如此。    原文:贤护白佛言。世尊。云何善不善法。摄持于识。    佛言。贤护。譬如妙颇梨宝。随所处物。若黑若白。宝色随物。成白成黑。善不善法。摄持于识。亦复如是。随所摄持。成善不善。迁化受报。    释:贤护白佛言,世尊,什么叫作善法和不善法摄持着阿赖耶识?    佛说,贤护,譬如妙颇梨宝,随其所接触的物品而改变自己的颜色,如果接触的是黑色的物品,妙颇梨宝就变成黑色的了;如果接触的是白色的物品,妙颇梨宝就变成白色的了。妙颇梨宝的颜色随着接触的物体不同,而显现不同的色彩。同理,五阴身造作的善法和不善法能够摄持阿赖耶识也是这样。五阴造善业,阿赖耶识就持善业种子,就显现众生善业的果报;五阴造作恶业,阿赖耶识就持恶业的种子,显现众生恶业的果报。阿赖耶识就随着众生的善恶业而流转六道中,让五阴身受报。    原文:贤护复白佛。此身云何。禀受于识。    佛言。贤护。此识无积无聚。亦无生长。譬如芽生。非种不变而生。亦非种坏而生。然芽生时。种则变毁。贤护。于意云何。其芽所在。止于何处。子耶枝耶。茎柯叶耶。止树头耶。    贤护白佛言:“不也,世尊,芽无所止。”    释:贤护又对佛说:这个色身是如何接受阿赖耶识摄持的?    佛说:贤护,阿赖耶识自己不会造作业行,不积累业行,也不集聚一切法,本身也不生长,不变异。譬如种子种到地里,长出了芽,植物芽出生不是种子不变化而出生的,而是种子变化了,并且慢慢消失,芽就长出来了。植物芽的出生,也不是种子烂坏而出生的,然而芽出生时,种子就出现变化,最后毁灭消失。贤护,你怎么认为呢?植物芽出生时,依止在何处?依止在种子上,依止在枝头,依止在茎叶上,还是依止在树头上?贤护菩萨回答佛说:不是这样,世尊,芽并不止于种子、枝叶和树头上。    原文:佛言。如是贤护。识之在身。止无处所。非眼非耳。鼻舌身等。种生芽时。如识微觉。乃至花结合时。如识有受。含开花发。时至结果。如识有身。识之生身。遍身肢体。求识所止。莫得其所。若除于识。身则不生。    释:佛说:如是,贤护,阿赖耶识进入到众生身中也是这样,没有处所,不在色身的上下中间和里外,也不在眼耳鼻舌身处。种子出生了芽时,就像阿赖耶识觉到了众生的业种;等到树苗上有花蕾时,就像阿赖耶识入胎,接受了下一世的色身;等到鲜花开放,乃至于结出果实的时候,就相当于阿赖耶识造就出了完整的色身。地水火风组成的下一世色身上,又长出了眼根、鼻根、耳根、舌根、身根。    种子改变消失,就有芽生长出来,好比一颗树,从树芽长出树干、树枝、树叶,树籽,种子早已经消失没有了,树芽不可能止于原来的树枝树干树头上。种子在生出树芽的时候,就比如阿赖耶识在色身上渐渐的长出觉性来,乃至芽生长成为大树,要开花结果的时候,比喻阿赖耶识含藏着众生的受觉,然后就生出众生的受觉。    阿赖耶识入胎以后,五根长成,就生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众生就有感受,这相当于种子开花结果。树开花一直到结果的时候,比喻阿赖耶识把整个色身变造完了。阿赖耶识出生色身以后,在现在的色身上也没有处所,不会止在色身的头部和四肢,也不会住在眼、耳、鼻、舌、身上。阿赖耶识从头到脚遍于色身的每一处,却找不到阿赖耶识究竟在色身的哪一处,祂在色身上没有具体处所,但是遍身肢体都有阿赖耶识的执持作用,从头到脚都是祂变造和受持的。如果离开阿赖耶识,身体马上就停止生长,并且立时毁灭;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色身的出生和存在。    原文:如树果熟。堪为将来。树之种子。非不熟者。如是报熟身死。识种便现。因识有受。因受有爱。系著于爱。便生于念。识摄取念。随善恶业。与风大并。知念父母。因缘合对。识便托之。    释:就像大树上的果实成熟时,就能作为将来大树的种子,种子出现了,将来又能长成另外一棵大树;如果果实不成熟,就不会有将来大树的种子。同样的道理,众生的业报熟了,此世色身就灭,阿赖耶识里的业种成熟现行出来,就出生下一世的色身。善业报熟了,众生应该升天,人身就灭去;恶业报熟了,众生应该下三恶道,人身也灭去,业报成熟的时候,不一定到老才死,也许很年轻就会死亡了。    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业种,因缘成熟时现行出来,下一世的色身就出现。因为阿赖耶识里有六识的种子,在色身上出生六识,就有六识的受。众生有感受以后,就会产生贪爱。这就是十二因缘里的生死链条,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众生被爱所系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念头,于是就有了念想。阿赖耶识随顺意根的念想,随顺着善恶业种,出生中阴身。在中阴身里,意根想要投胎,念于父母,阿赖耶识又在善恶业风的吹拂下,飘到父母和合处,父母业缘具足,阿赖耶识就随着意根的念投胎于母胎中,阿赖耶识便受持了胚胎。    意根在中阴身想投胎,就随着善恶业的业种,再加一个风大,六识心寻找父母,看见父母在和合的时候,就投奔过去。因缘具足了,阿赖耶识在这个时候就投入母胎,这是中阴身阿赖耶识投胎的过程。因为众生有贪爱的种子存在阿赖耶识里,在中阴身里贪爱种子现行出来,意根被贪爱所系着,随着自己的贪爱,出生了欲念,参与欲境,意根就被拘执在母胎中,不得自由。    原文:如人面影。现之于镜。非净非明。面像不现。镜明面对。影像乃现。镜中之像。无受无念。而随人身。屈伸俯仰。开口谈谑。行来进止。种种运动。贤护。影像现谁之力也。    贤护白佛言。是人之力。由有面故。而有面影。影像之色。如面之色。根具不具。咸悉如面。    释:就像人的面孔出现在镜子当中一样,如果镜子不干净,或者镜子不明亮,脸面部不能在镜子上显现出来。镜子干净而明亮,脸面对着镜子,面像就能显现出来。镜子之中的像,没有感受,也没有念想,却能随着镜子外边人的身体做各种动作,如弯腰伸腰、低头抬头、开口谈笑、行来进止,种种运动。镜子外边的人,无论是开口说话,举止运动,镜子里都会随着出现同样动作和形态。    佛问贤护,镜子里的影像显现出来,是谁的力量?贤护对佛说,是人的力量。因为有人的面目,才会有镜子上人脸的影子,镜子里的影子才会现前。镜子里脸面的色相与镜子外脸面的色相是一模一样的,镜子里的人像六根具足与不具足,和镜子外边的人的六根具足不具足是一样的。    原文:佛言。面为影因。镜为影缘。因缘和合。故有影现。由识因故。有受想行。及诸心所。父母为缘。因缘和合。而有身现。如彼身镜。镜中之影。身去影灭。身持影像。或别现于。水等之中。识弃此身。持善恶业。迁受余报。亦复如是。    释:佛说,外边人的面貌,就是镜子里面影子的因,而镜子就是产生影子的缘,因缘具足,影子就显现出来,因缘和合故有影现。    阿赖耶识是出生众生下一世受想行识五阴身的因,是显现出各识心心所的因,父母是缘,这样因缘和合,就有下一世五阴身的出现。就像身体照镜子,镜子中就显现出身影一样。身体现镜子前,影子就显现,身体离去,镜子上的身影就消失,外边的色身决定镜子当中的影像。身体从镜子前离开,停留在河水湖水前,身影就再次显现于河水湖水之中。身体就是因,水和镜子就是缘,因缘具足,身影显现。同理,阿赖耶识是因,众生的善恶业是缘,因缘和合就产生了下一世的五阴。阿赖耶识离弃此世的五阴身,带着善恶业种,迁移到下一世的五阴身上,接受剩下的果报,也像身体离开镜子前到河水前一样。    原文:又如尼瞿陀乌昙婆等。种子虽小。能生大树。树复生子。子弃故树。更生新树。故树经久。质力衰微。味液销竭。干枯腐朽。    释:尼瞿陀、乌昙婆,是印度的一种树。这种树种子虽然很小,可能没有指甲大,种到地里,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树长成后,树又结果,果实里又有种子;种子离开原来的大树,再埋于地下,又能生出新的大树。到最后,原来的老树,年轮太大,树质老化,生命干涸,无法再长出树种了。树的味液汁液都消尽,树干里的水分与树液也渐渐干枯了,老树就干枯腐朽了。    原文:如是诸小生类。其识弃身。乘己之业。或受种种。诸类大身。又如大麦小麦。乌麻菉豆。及摩沙等。种种子实。皆以种故。牙茎花实。生长成熟。如是由有识故。随迁生类。即便有觉。    释:像树子离树,又生新树一样,小如蚂蚁细菌等等的小生灵众生类,它们的阿赖耶识,舍弃自己的色身,带着所造过的业种,也许要接受种种大身类众生的色身。这样小畜生可能就要变成大畜生,福报可能要增加一些。越微小的畜生,福报越小,识心功能越低劣,比如蚯蚓、苍蝇、蚊子、蚂蚁,都是福报很低劣的众生,功能受限颇多。    又比如每种植物都有它们的果实,因为它们的种子的缘故,才能长出芽茎叶花和果实,最后生长成熟,比如大麦小麦,乌麻、菉豆和摩沙等等。如是,众生身上由于有阿赖耶识的缘故,随着众生的业,迁往其他众生的色身当中。众生就有了新的五阴身,然后又有觉知。    原文:又如蜂止花。爱乐恋著。唼吮花味。以自资养。蜂弃此花。更处余花。或弃香入臭。或弃臭入香。随其所在。莫不自爱。恋结贪着。识亦如是。以福业故。获诸天身。受胜乐果。或弃天身。以恶业故。获地狱报。受众苦果。轮回迁转。为种种身。    释:又如蜜蜂停落在花上,爱乐着花、恋着花,是为了唼吮花味,来滋养自身。蜜蜂舍弃此花,又飞到其它花上;或者舍弃香味,停落在臭味上;或者舍弃臭味,飞落在香味上。随着它们所在之处,自娱自乐,留恋贪爱种种花香。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因为所持的众生的福业,获得了天人的色身,享受着殊胜的乐果。    蜜蜂比喻为阿赖耶识,花比喻为五阴身,阿赖耶识从一个色身到另一个色身,但是阿赖耶识并不贪恋五阴。蜜蜂从一种花到另一种花,有香味的花,有臭味的花,唼吮花蜜来滋养自身,而有贪恋。    阿赖耶识没有果报,祂不受任何善恶业的果报,受善恶业果报的其实是第七识,第七识是连续到未来世的,果都是由第七识受。但是祂本身没有受,只有舍受,没有苦乐受,苦报还是由六识受。这一世的六识灭了,在新的五阴身上出生新的六识,由新的六识受新的果报。    阿赖耶识因为众生福德具足的缘故,生出天人身,众生以天人身享受胜乐果报。福业享受完了,阿赖耶识就离开天人身,随着前世所造作的恶业,去受地狱恶报,受地狱里众多的苦果。众生就这样在六道里轮回迁流不息,出生种种的色身受种种的果报。众生轮回是依阿赖耶识里所存的业种,哪个业种先熟,众生就随着哪个业种迁流受报。    蜜蜂所留恋的花比喻为五阴身,花有香臭,五阴身有善恶业,不仅受三恶道的五阴身,也受三善道的五阴身。虽然蜜蜂爱恋着花,但是阿赖耶识并不爱恋五阴身,而是众生爱恋着阿赖耶识,尤其是意根喜欢阿赖耶识,意根并不知道有阿赖耶识,但是祂把阿赖耶识的功能都当成自己所有,所以才有小乘佛法讲的爱阿赖耶、喜阿赖耶、欣阿赖耶、乐阿赖耶四种阿赖耶。因为各种贪结和爱结,众生轮回千转,然后变现出种种的色身,受种种果报。    原文:识如郁金红蓝芬陀利等。其子皆白。破其子中。不见牙花。不见异色。种之于地。以水润液。便有牙等。顺时滋长。花果敷荣。或赤或白。种种之色。色与牙等。不在子中。然离于子。皆不得生。    释:阿赖耶识就像郁金红蓝芬陀利等各类不同的花,这些花的种子都是白色的,把它们的种子打破、剖开,看不见花的芽,也看不见其花的色彩。但是把种子种到地去,用水灌溉,就会长出花芽;芽顺应时节因缘生长,就会开出花朵,繁荣茂盛,或红色或白色,色彩斑斓艳丽。花色与花芽都不在种子中,可是离开种子,不会有花芽和未来的花色。    种子种下去,浇水以后,生根、发芽、长茎、发枝、开花、结果,新的种子形成,种子又可以种植、结果,这样不断的轮转循回。种子不同,所开的花也不同,结的果也不同。种子里并没有花的颜色与花芽,但是通过种植种子,让种子成长,却有花芽与花色。如果花芽与花色离开种子,就不能生长,有种子才有花的生长,如果种子变异、毁坏,就不能开花结果了。    种子比喻为阿赖耶识,芽花比喻为从受精卵开始的五阴身。在阿赖耶识里找不到五阴身和果报,但是阿赖耶识在因缘具足时,就能出生五阴身和果报。阿赖耶识里含藏着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种子,就能生成众生的五阴身,但是六大种子离不开如来藏见大,如来藏见大配合六大种子,这七大种子和合,就能出生众生的五阴身,还要有众生造业的业种子。地、水、火、风再加上空大形成器世间生存环境,形成色身,识大形成七识,众生五阴具足,果报就现前,因此众生的五阴离开阿赖耶识都不得生。    原文:识弃身已。肉身容貌。诸根诸入。识中不见。因缘和合。识以妙视妙闻。声触味法。及以念入。知已所造。善恶等业。以取身报。如蚕作茧。自作自缠。于中迁化。识亦如是。识自生身。还自缠裹。自弃舍身。更受余报。    释:阿赖耶识舍弃了色身以后,色身与容貌面相,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在阿赖耶识中都找不到,阿赖耶识中没有六根六尘,没有色身容貌。    可是因缘具足时,阿赖耶识就依众生所造的善恶业种,以及意根对五阴身的念想,又变现出众生的五阴身,肉身容貌现起,六根六尘六识具足,众生又有了见闻觉知性,果报就现前。就像春蚕作茧,自己缠缚自己,在缠缚当中生死流转不已。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出生众生种种的色身以后,自己被包裹在众生的业报之中,不得自在,然后又把色身舍弃,去受其他色身的果报。    五阴身就是果报身、业报身,众生有业果报,一定要来六道受报。佛也有三身,其中报身就是果报身,是佛三大阿僧祇劫修的善法所感得的果报,都是善报,非常殊胜。菩萨的身也是果报身,以善报为主,比凡夫的果报身要殊胜很多。凡夫的报身是无始劫以来造业所感得的果报身,恶业多善业少,因此就是恶报多善报少。这果报身一出生,就如蚕作茧,自作自缠,众生的果报都是自作自受,自己把自己缠缚在六道里不得出离。    迁化识是指阿赖耶识,不断的从当前色身迁化到下一世的果报身上;含藏识也是指阿赖耶识,含藏着众生的善恶业种,含藏着所有的果报种子。识自生身还自缠裹,其实阿赖耶识是不会自己缠绕自己的,是众生五阴自己造业,自己缠绕自己。造业的是七识造业,妄心造业,然后阿赖耶识又生出妄心受报,七识以此自己缠绕着自己。但是阿赖耶识也就被系缚在众生的一个又一个果报身上,不得受更殊胜的报身。    阿赖耶识从当前的色身中离开,又生出另一个果报身,让五阴身去受其它还没有受的余报。这个果报受完,再受其它的果报,阿赖耶识本身受不受缠绕呢?也受缠绕,祂本来是一尊大好的佛,因为众生造业,被这些种子所染污,就要受这些业种的缠绕,就得变造和受持三恶道受畜生身,不能受持佛身,这也是一种缠绕,但是祂不是自己缠绕自己,是被众生造作的业所缠绕,祂本身还是自在的。    虽然阿赖耶识本身非常自在,不受果报,不被业障所缠绕,但是从外表的形式上看祂还是受着缠绕,受众生业种影响,就得现地狱的果报身,或者畜生道身,不能自在作佛,不能现佛身,也不能现天道众生身。虽然阿赖耶识自身是解脱的,但是其他更好的色身祂就不能去受持,从这方面说,就是被缠绕。    阿赖耶识就是有垢识,含藏有七识的污垢种子。众生如果造善业,阿赖耶识也被善业所缠绕,就得生出天人的色身,被天报善报所缠绕。那菩萨造善业升天享福了,也是被善业所缠绕。有时候不想要那个果报也不行,当人的时候,受善业的果报,有时候被缠缚的也不行,比如想图个清静,却不得不被很多人包围着,不得自在。善业也是一种受,有受皆苦,但是佛的果报里没有苦,没有苦恼,因为佛的果报是无漏的。    原文:由有种故。有色香味。识弃舍身。随其所迁。诸根境界。受及法界。皆悉随之。    释:由于有种子的缘故,才有色声香味触六尘境界。阿赖耶识弃舍了当前这个色身以后,六尘境界就随阿赖耶识迁到另一个色身上。在另一个色身上眼根境界色法出现了,耳根境界声法出现了,鼻根境界香法出现了,舌根境界味法出现了,身根境界触法出现了,意根境界法尘出现了,这样六识就随之出生,受觉法界也随之出生。六根六尘六识十八法界都出现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众生。    原文:如如意珠。随其所在。乐具皆随。如日所在。光明皆随。识亦如是。随其所迁。受觉与想。及法界等。皆悉随之。    释:就像如意珠,随所在处,欢乐之具就会出现,它能随人意而随意变现。阿赖耶识就是如意珠,祂在哪里出现,众生的法界就随着祂而出现,受觉法界,六根法界,六尘法界,受想行识法界,全部随祂而出现,之后众生五阴具足,十八界具足。就如太阳所在的地方都有光明,阿赖耶识所在的地方,都有五阴十八界,五阴身的种种功能作用,全部随着阿赖耶识而显现出来。只要有阿赖耶识运行,受觉法界与想界,以及其他法界全部随之而出现,因为阿赖耶识有种子,可以随种子变现法界。    不管阿赖耶识到哪里,五阴十八界种子都跟随到哪里,只是阿赖耶识到无色界天,就不能变现出五阴十八界的全部功能作用,祂要依业种而变现法界。无色界众生没有色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根五根,那就没有色声香味触五尘,只有意根,有法尘,有意识心。阿赖耶识到色界天,众生没有鼻根,没有舌根,没有香尘和味尘,缺少了四法界,但是五蕴功能还是具足的。    色界天人的乐受多,苦受极少,天人有行苦,有坏苦,但没有苦苦,除欲界天人死亡时有苦苦,五衰相现时,内心非常苦恼。只要有识心的运行,就有行苦和坏苦,苦苦不一定有。但在人道和三恶道,众生都有苦苦,生老病死本身就是苦,身体出现残障,六根不具也是苦,苦的本身就是苦,叫作苦苦。色身在一点点衰老是行苦,识心一点点微弱,一点点运转是行苦;乐受消失是坏苦。畜生的苦是要解决温饱的问题,地狱众生,每一刹那都在受苦,总在想办法躲避这些苦受。    原文:识弃舍身。摄一切性。色因为身。无骨肉身。有诸根故。有受妙念。知取善恶。如枣石榴。庵罗庵勒。鼻螺渴竖。劫必他等。种种之果。或辛或苦。或酸或甜。或醎或涩。味力各别。消熟所资。其功不一。及果坏已。味力随种。迁化而生。    释:阿赖耶识弃舍色身,摄持法性,阿赖耶识到哪里就把法界种子带到哪里,把一切法性都能显现出来。摄一切性是指阿赖耶识含藏着一切法的法性。这些法性包括受、觉、想、行、识性,以及六根六尘法、五阴之法,阿赖耶识全部都含藏着、摄受着。色法种子的因能形成色身,由最初的无骨无肉的受精卵,最后形成有五根的色身。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有六识出生,有六识就有受有念,并且能知善恶,分别善恶,执取善恶。这里的知是六识的知,包括眼识的看、鼻识的嗅、身识的触、还意识的觉知。    如枣石榴、庵罗庵勒、鼻螺渴竖、劫必他等种种果物,味力各个不同,或辣或苦,或酸或甜,或咸或涩,其味各有差别。吃到胃里消化之后,资身受用不同,功德各各不同。当这些果实坏掉以后,果味随着种子迁移,因缘具足,又将出生。    阿赖耶识就像这些果物的种子一样不坏,色身比如是果物,知觉受念就如果子的味,阿赖耶识携带着受觉知念的种子,迁化到另一个色身上,又生出受觉知念,生出受想行识五阴,有阿赖耶识,五阴还会再显现出来。味力也比喻为五阴身,果实坏比喻为色身坏五阴坏,但是那个种子没有坏,就是说阿赖耶识不能坏,虽然当前的色身坏了,阿赖耶识里有五阴身的种子,来世还会生出五阴。    原文:如是识种。随其所迁。受念善恶。咸悉随之。识弃此身。受余报身。故名为识。知善恶业。知业随我。知我持业。迁化受报。故名为识。身之所为。咸悉知之。故名为识。    释:如是六识的种子,随着阿赖耶识迁化到下一世色身上,受觉法界、念界也随六识种子而迁化,六识的善恶性也随六识种子而迁化。阿赖耶识舍弃当前色身,受持剩余果报的色身,所以叫阿赖耶识。意识在临终时知自己的善恶业,知善恶业必随自己而迁流到未来世,受其善恶业报,所以六识有知性,也是识。这一世五阴身所造作的善恶业,六识都全部了知,所以叫作识。    知善恶业的知一定是意识的知,如果知道善恶业业种的知,就是阿赖耶识的知,阿赖耶识了别众生善恶业种,但是不了别具体的善恶业行和属性,祂不知道这个业种是善还是恶,不知道众生应该受善报还是受恶报,这不是阿赖耶识的知性,是意识的知性。能够分别众生善恶业报的是意识心,意根都分别不了。临命终的时候,意识知道自己的善恶业会跟随着到下一世,随着五阴业种会显现出来,受其果报。    原文:譬如风大。无形可取。无质可持。以因缘故。作诸事业。表有风大。持冷持热。运香运臭。摇振林木。或鼓扇摧击。如是识无形质。非视听所取。以因缘故。识相具显。由识持身。身知苦乐。光色充盛。行来进止。言笑欢忧。事业照着。当知有识。    释:譬如风大,无形可抓取,手抓不到,无质碍可执持,手拿不住。因缘具足时,无形质的风却可以作很多事业,这时就知道有风大出现了。如风能带来冷气和热气,能运载香味和臭味,能吹倒树木房屋,能鼓扇击倒物体等等。通过这些现象,就知道有风大了,风吹过时,有热风有冷风,还会带着香味与臭味,风吹过时,树干摇晃,或者鼓扇子撞击物体。    阿赖耶识也像风一样,无形无色,无有质碍,看不到,听不见,抓不到,当因缘具足时,五阴的身口意行运作出来,阿赖耶识的形相就显现出来了。有阿赖耶识执持五阴色身,五阴身就能知道苦乐。五阴身活动时,神采奕奕、颜貌光泽、欢歌笑语、行来去止,种种事业都能成就,都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执持作用。因此可知,阿赖耶识能在众生身中作一切事业。     第六章 识之迁报如服良药如壮士骑马    原文:尔时会中。有月实胜上童真从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见色因。云何见欲因。云何见见因。云何见戒取因。    佛告月实。智见智境。愚见愚境。智者见诸。姝丽美色。了知秽恶。唯是肉段。筋骨脓血。大脉小脉。大肠小肠。液脑膜肾。心脏脾胆。肝肺肚胃。生藏熟藏。黄痰涕唾。发须毛爪。大小便利。薄皮裹之。不净污露。可畏可恶。凡所有色。皆四大生。是为色因。    释:这时会中的月实童真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合掌对佛说:世尊,什么是色的因?什么是欲的因?什么是见的因?什么是戒取的因?    佛告诉月实菩萨,有智慧的人所见的是智慧境界,愚痴人所见的是愚痴境界。有智慧的人看见一切美色,都能了知到色身外表再美,也是污秽和肮脏的,仅仅是肉段而已。里面含藏着筋骨和脓血,大小血脉和肠肚,各种体液和脑膜;还有心肝脾胃肾等等生藏和熟藏;还有黄痰鼻涕和唾液,发毛爪齿、大小便,外面只有一层薄皮裹着,非常肮脏不净,甚可厌恶。所有这一切的色法,都是由四大种子所生成的,这就是组成色的因。    在见色时,有智慧的人与没有智慧的人,所见的境界是不相同的。同样在色法上,见佛性的人与没有见佛性的人,所见的也不同。悟道的人和没有悟道的人所见也有差别,修了善法的人和没有修善法的人,他们的所见也不一样。    有智慧的人见一切法,都知道是虚妄法,那就不用躲避,不动心就行了。比如遇到一些难闻的气味,有些人要掩住鼻子,有些人却无所谓,躲避就是取相,喜欢也是取相;不取相就无所谓,内心无动于衷。只要取相了,就有行为造作,内心就不空净。学佛人对饮食也应该是这样超然,不取相的人,美味与否无所谓,只要能饱腹就行;取相的人,就分别好吃与不好吃,心生喜厌,结果贪心不断。    有智慧的人看见美色,知道是秽恶的,就像活动厕所,知道美色其实就是一堆血肉,皮毛也是不干净的,不会生起贪欲;没智慧的人看见美丽的外表,起贪欲心,而求趣之。色身实质上就是一堆脏东西,没有什么可爱的,四大组成的一个物而已。    凡是我们接触到的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所有的花草树木房屋,周遭的环境,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宇宙器世间都是一样的材料做成,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形成色的因。    原文:月实。如父母生身。身之坚硬为地大。流润为水大。暖熟为火大。飘动为风大。有所觉知。念及声香味触等界。斯皆为识。    释:佛说,月实,父母生的肉身,有坚硬性质的是地大成分,不但筋骨和肌肉,血液里也有地大,整个色身上都有地大,水也有坚硬性,风吹到身上也感觉痛,风里也有地大。流动润湿的为水大,身体上每一处都有水大,以血液唾液尿液汗液为主。有温度的为火大,飘动的为风大,飘代表轻,动代表流动,轻飘飘的流动,身体里气脉的动,这都代表风大,呼吸与血液的流动性都属于风大。    凡是有觉有知,能念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的,都是识,是六识。    原文:月实童真复白佛言。世尊。将死之时。云何识舍于身。云何识迁于身。云何识知。今舍此身。    佛告月实。众生随业获报。识流相续。持身不绝。期毕报终。识弃舍身。随业迁受。譬如水乳和煎。以火热力。乳水及腻。各各分散。如是月实。众生命尽。以业力散。形骸与识。及诸入界。各各分散。识为所依。以取法界。及法界念。并善恶业。迁受他报。    释:月实童真对佛说,世尊,众生在临死之时,阿赖耶识是如何舍弃色身的,阿赖耶识是如何离开色身的,阿赖耶识是如何知道现在应该舍弃色身的?    阿赖耶识根据什么知道现在应该舍离色身的,一定是了知了业种,依据业种而决定离身。阿赖耶识依业种变现和执持色身,业种上显示到某时刻不应该再输送四大种子维持色身的存在,阿赖耶识就知道哪一分钟色身应该消失,应该收回四大不再输出,到那时刻,色身就四大分解,六尘无法正常变现,六识就不能再正常了别六尘,六识慢慢消失,意根与如来藏离身。    佛告诉月实,众生是随着他的善恶业受果报的。阿赖耶识在色身上的种子流注相续不断,才能继续维持色身的存在和运行不断。到了寿命终了,阿赖耶识才决定舍弃色身,随着众生的善恶业而迁流到下一世色身上。    譬如水乳和合在一起,用火加热,牛奶就会漂上来,水在下面,水乳各自分散。众生的生命也是这样,因为业缘之故,众生命尽时,五阴散坏,色身和识心分开,六根和六尘都分开了。    阿赖耶识是众生生命的所依,祂舍离原有的色身以后,五阴的种子又回到阿赖耶识里,四大种子、识种子都回到阿赖耶识里。因缘具足时,阿赖耶识随着意根的念力,以及善恶业种,迁到下一世的五阴身上,又输出种子,形成下一世的五阴身,六根六识六尘又都出现。    这里的识流,一是指阿赖耶识本身的识种子刹那刹那流注出来,使得阿赖耶识不断不灭的一直在运作着;二是指阿赖耶识流注七识的识种子,让七识不断的运行,以保证五阴身的生命活动。阿赖耶识一直在不断的执持我们的色身,让色身的生命活动相续不绝,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一期的果报也就结束了,阿赖耶识就舍弃这个色身。    原文:月实。譬如大吉善苏。以众良药味力。熟功和合。为之大吉善苏。弃凡苏性。持良药力。辛苦酸醎。涩甘六味。以资人身。便与人身。作色香味。识弃此身。持善恶业。及法界等。迁受余报。亦复如是。    释:佛说,月实,譬如大吉善苏这种药,是以众多的良药混合到一起,加工成熟,就做成了大吉善苏这一种良药。这种良药就没有了原来普通的苏药味,具有了良药的味力,有辛苦酸醎涩甘等六种味道。这种良药具备六味,他人吃了以后,能滋养他人,治疗他人身体疾苦。    大吉善苏比喻为阿赖耶识,众良药味和合比喻众生的善恶业以及法界种子和合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持着色声香味触的种子,持着各种法界,持着善恶业种,再利益滋养下一世众生的色身。因此阿赖耶识弃此身,持着善恶业和法界,迁受到另一个色身上,受着其余的业报,也是这个道理。    原文:月实。苏质如身。诸药和合。为大吉善。如诸法诸根。和合为业。众药味触。资成于苏。如业资识。服大吉善。悦泽充盛。光色美好。安隐无患。如善资识。获诸乐报。    释:佛说,月实,苏的药性比如色身,很多种药和合起来就是大吉善苏;如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意和合起来才能造作业行。多种药味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吉善苏的苏药味,就像身口意业种滋养着阿赖耶识一样。众生病时,服用大吉善苏,就能让身体强健,精神饱满,面色红润,身心都安稳,没有疾病。就像善业种子滋养阿赖耶识一样,能让众生获得快乐的果报。    滋养就是把善业种子存到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生出的五阴身就受乐报。    原文:服苏违法。颜容变恶。惨无血气。色死士白。如恶资识。获诸苦报。月实。吉善宝苏。无手足眼。能取良药。色香味力。识亦如是。取法界及诸受善业。弃此身界。受于中阴。得天妙念。    见六欲天。十六地狱。见己之身。手足端严。诸根丽美。见所弃尸。云此是我。前生之身。复见高胜。妙相天宫。种种庄严。花果卉木。藤蔓蒙覆。光明赫丽。如新炼金。众宝钿饰。彼见此已。心大欢喜。因大喜爱。识便托之。    释:善业资助着阿赖耶识,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就让众生获得快乐的果报,变现出众生的五蕴都是乐报。如果众生不如理不如法的吃药,脸色就变土白,凄惨而没有血色。本来药是用来治病的,但是服用不对,就会被药所毒。用此来比喻众生如果造恶业,恶业种子存在阿赖耶识里,资助着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就输出恶业种子,众生的五阴就获得苦报。    月实,大吉善苏药没有眼睛也没有手脚,但是所有的药混合在一起,它都能摄取所有药的优良的药性,摄取良药的色香味力。阿赖耶识也像大吉善苏良药一样,取着法界,取着六识的受,以及众生的善业。    阿赖耶识舍弃现世的色身,现起了一个中阴身。在中阴身里,五阴身获得了天眼,有天人的神通和念想,就看见了欲界六层天和十六地狱,同时看见自己的天人色身,手脚都很端严美好,五根面貌丽美,看见自己所抛弃的尸体,就知道这是自己前生当人的身体。之后他又看见了高大、殊胜而庄严的天宫,七宝装饰,华丽无比。还有种种花果林木,藤蔓覆盖着,光彩夺目,一片绚丽的景色,就像新出炉的黄金一样耀眼,由众多的珠宝所装饰着。他看见花园宫殿以后,心大欢喜,因为喜爱,阿赖耶识就托到天上,有了天人的色身,就受到了天人的果报。    天人都有花园,一个天子一个花园,花园里各种果物,花果茂盛藤蔓蒙覆。花园里用很多的宝贝装饰着,非常的华丽,富丽堂煌。这前后的描述都是在中阴身里见到的,在中阴身里众生的果报报有天眼,能看到天上的美景和天宫殿,心一喜欢,就被系缚,托生到天宫里,就成为天人了。    原文:此善业人。舍身受身。安乐无苦。如乘马者。弃一乘一。譬如壮士。武略备具。见敌兵至。着坚甲胄。乘策骥骏。所去无畏。舍界入身。迁受胜乐。亦复如是。自梵身天。爰至有顶。生于其中。    释:这个有善业的人,舍身和受身的时候,身心都是安乐没有痛苦的。死前四大分解的时候没有痛苦,在受天人色身的时候,心一欢喜就入天宫成为天人了,一点痛苦没有,不用投胎,不用胎中受苦。善业人托生就好比骑马的人一样,放弃一匹马,马上就乘上另一匹马,换色身就如换马一样,弃了人身,得了天身,阿赖耶识就是骑马的人。    又好象一个壮士,盔甲武器齐备,看见敌兵来了,马上穿上坚硬的防护甲胄,带上最好的武器,骑上最好的骏马出去迎战,再加上自身武艺高强,所以他不害怕,根本没有一毫的畏惧之色。造善业的人去投生,舍弃此身,迁入彼身,也是如此。    造善业的人死前内心没有恐惧,中阴身里也不害怕,投生的时候也没有恐惧。因为这一世造善业,有善业善根滋养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抛弃此色身,受持彼色身,五阴就得乐报,感受善报带来的美妙的享受,快乐的果报出现了。而造了恶业的众生,恶业一现前,痛苦备至,手足乱动,就知道自己要去三恶道了。    造善业的人生天,不仅能生到欲界六层天,也有生到色界初禅天,一直到无色界最顶层天,只要禅定具足,就可以出生到相应的天上。    梵身天就是色界天,梵代表清静,所谓清静就是没有欲念,没有男女欲。色界初禅到四禅都属于梵,因为那里的天人都是中性人,不分男也不分女,心清静没有欲念。如果没有初禅以上的禅定,就升不到色界天上去。而欲界六层天只要修福造善业就可以去了。除了修福造善业,还要修出初禅到四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只有福,而没有禅定,还去不了色界諸天。    魔王波旬,因为他做人的时候修过大福德,没有修出色界禅定,只有未到地定,命终后就生到欲界最高层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福报也相当大,也有欲界禅定,禅定本身就有福,是定福,再加他本身所修的善业,所得的福在欲界里是最大的。因此魔王波旬能掌管欲界六层天,统领欲界一切众生,只要在欲界天,就属于他的子民,被他管辖。修出初禅定以后的人,他就管不着了。所以众生修出初禅定前后,魔王就来障碍,他不让你修成,因为修成后不属于他管辖了,他总是希望自己管辖的众生越来越多才好。    遇到这种情况,你还得要继续修福,还要多忏悔,消除业障,福德增大了,就会通摆脱波旬的控制。一个人的福德如果很大,魔王也没办法,如果没有福德,普通的鬼神就能来障碍,甚至一只蚂蚁在中阴身里就能来报复你。因此学佛人就要多忏悔,多回向,业障就能消除,福德就能增长。     第七章 识之无形不可眼见    原文:尔时会中。大药王子。从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识舍于身。作何色像。    佛言。善哉善哉。大药。汝今所问。是大甚深。佛之境界。唯除如来。更无能了。    于是贤护胜上童真白佛言。大药王子。所问甚深。其智微妙。敏利明决。    佛告贤护。此大药王子。已于毗婆尸佛所。植诸善根。曾于五百生中。生外道家。为外道时。常思识义。识者云何。云何为识。于五百生。不能决了。识之去来。莫知由绪。我于今日。为破疑网。令得开解。    释:这时候另一个菩萨大药王子,从座位上起立,合掌问佛:世尊,阿赖耶识舍弃色身,祂的相貌是什么样的?    佛说,问得太好了,大药,你现在问的问题,是极其甚深的,这是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明了,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很深很深,除了佛,谁也不能把这个问题解答出来,只有佛明了这个问题。    于是贤护菩萨就对佛说,大药王子问的这个问题特别深奥,他的智慧非常微妙敏睿,根性很利。    佛告诉贤护,大药王子,曾经于毗婆尸佛所种植了善根,曾于五百生中出生在外道家。大药王子当外道时,就常常思惟佛法里的的阿赖耶识之义,善根非常深厚。他常常思惟阿赖耶识是什么体性,是何义,其功能作用是什么。他思惟这些法,在五百生中都没有解出答案,不知阿赖耶识的来去相,也不知阿赖耶识的由来。大药王子能思惟这些法义,善根深厚,能让他五百世不下三恶道,生生世世做人,以继续思惟这些法。阿赖耶识来来去去的事,他还都不懂,我今天就为了破除大药王子的疑惑,让他心开意解。    原文:于是贤护胜上童真。谓大药王子言。善哉善哉。仁今所问。微妙甚深。月实之问。其义浅狭。犹如孾儿。心游外境。而不知内。正法希闻。诸佛难遇。佛圆广智。无测深慧。至妙之理。应专启请。    时大药王子。见佛熙怡。颜容舒悦。如秋莲开。踊跃欢喜。一心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爱深法。渴仰深法。常恐如来。入般涅槃。不闻正法。而于五浊。众生之中。愚无所知。不识善恶。于善不善。熟与不熟。不能觉了。迷惑轮转。生死苦趣。    释:于是贤护菩萨对大药王子说:好啊!仁者现在所问的问题,既微妙又甚深,月实菩萨所问的问题,其含义浅白而低下,犹如婴儿,心向外贪求,而不知向内寻觅自心。正法稀有难闻,諸佛也难值难遇,佛的智慧圆满、广大、甚深,无人能测量,其深妙智慧以及微妙之理,我们确实应该专心的请问。    这时大药王子,见佛颜容和霭慈祥,面色舒张愉悦,犹如秋莲盛开,欢喜踊跃,一心合掌,想请佛宣讲深妙之法,就对世尊说:世尊,我喜欢深妙的法,敬仰深妙的法,常常害怕佛入涅槃,而听不到深妙的佛法,就会在五浊恶世之中,内心愚痴黑暗,茫无所知,不识善法与恶法,对于善法和不善法,根熟与不熟,都不能分辨,迷惑轮转于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离。    善根深厚的人都如大药王子这样,渴求深妙之法,以求得智慧和解脱。善根不深厚的人,如果遇见佛长久住世,就会心生懈怠;或者不再认为佛很神奇难遇,不生深重的敬仰之心,也不会信乐于佛法。佛为了救度这一部分众生,不选择在世久住,以免众生修行懈怠。结果佛一宣布要涅槃,众生就赶快来请问佛法,赶紧修行,就怕自己再也得不到佛的指导和教诲了。那些容易懈怠的人不常见佛也有好处,能发起见佛、敬佛和常随佛学的清净信心,道业才能增进。    原文:佛告大药王子。如来正法。难遇难得。我于往昔。为半伽他。登山自坠。弃舍身命。为求正法。经历无量。百千万亿。种种苦难。大药。汝所悕望。皆恣汝问。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大药王子白佛言。唯然奉教。世尊。识相云何。愿垂开示。    佛告大药。如人影像。现之于水。此像不可执持。非有无辨。如刍洛迦形。如渴爱像。    释:佛告大药王子,如来正法难遇难得,我曾经为了半句偈子,登到山顶自跳堕坠,弃舍身命,就是为了求得正法。我经历了无量百千万亿种种苦难,为了求法,获得解脱。大药,你所希望获得的微妙的深法,随意你问,我会为你分别解说。    世尊为了获得半句偈,以身相舍,是因为天上的释提桓因来考验佛求法的道心是否坚固,就对佛说我有半句偈子,如果你想听,就要把身体给我充饥。佛就发愿答应了,拿生命来换佛法的半句偈子,可见世尊当时求法之心是多么真诚、赤诚。世尊是有大智慧的,知道半句偈子的价值不可估量,生命并不算得什么,众生无量劫生生世世,都是徒劳无益的,白白丧失了那么多的生命,如今能有佛法可闻,就有解脱的机缘,舍弃生命也就非常值得了。    大药王子就问佛说:世尊,我愿意奉持您的教导,希望您能开示我,阿赖耶识的相貌。    佛告诉大药王子说,如一个人的影像映在水中,此影像不可执持,手摸不着,也打捞不上来。不能说这个影像是真实有,也不能说这个影像根本没有,说有却把持不了,没有功用,说无却看得见。犹如神灵之形,和渴爱的像,神灵无形,却有功用,渴爱无像,却能执相。阿赖耶识也是如此,无形无相,没有相貌,却能显现万法的影像。    五阴身就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影像,万法就是阿赖耶识变化出来的影子,五阴十八界全部都是影子。这些影子不可执持,把持不住,稍纵即逝。说它有,却是生灭幻化的,犹如水中月、地上的影子,说它无,却有五阴的功用。万法都是影子,你不可能说万法没有,可是虽然有,却不是真实的,犹如海市蜃楼。    渴爱就是心怀着极大的希望,这种心是没有形象的,却有心的功用,能出生虚妄的相貌,阿赖耶识也是如此。一切法都是水里的影像,镜子中的影像,阿赖耶识犹如水,犹如镜,能映现出一切法的影子,却一法也抓不住。    原文:大药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渴爱。    佛言。如人对可意色。眼根趣之。名为渴爱。犹持明镜。视己面像。若去于镜。面像不见。识之迁运。亦复如是。善恶业形。与识色像。皆不可见。如生盲人。日出日没。昼夜明闇。皆悉不知。识莫能见。亦复如是。身中渴爱。受想不可见。    释:大药王子对佛说:世尊,什么是渴爱?    佛说,就像一个人对着可心的色境,眼根就奔过去了,这就是渴爱。犹如一个人拿着一面明亮的镜子,看着镜子里自己的面像。如果把镜子拿开,面像就没有了,看不见了,阿赖耶识在色身上的迁运也是这样。阿赖耶识犹如镜子,显现出五阴身,离开阿赖耶识就没有五阴身的显现。众生的善恶业种没有形相,阿赖耶识也没有色相,眼根都看不见。就像一个生来就眼盲的人,太阳出和落,白天晚上和明暗,盲人全都不知。众生看不见阿赖耶识也是这样,阿赖耶识有自己真实的功用,却没有形相让众生目睹。自己身中有渴爱,有受和想,众生也不能目睹。渴望得到、希望得到就是渴爱。众生有渴爱的心、希望的心、求取的心,这种渴爱心无形无相,以此比喻阿赖耶识亦是如此无形无相。    佛说,就像人面对喜欢的色,眼根就奔过去了;如果喜欢经历过的人事,意根就奔过去了,意识就开始回忆、追忆、回想、展望、希望,这就是渴爱相,眼根无法看见。    阿赖耶识也是无形无相,却能迁一切法入心,一切法相都是阿赖耶识迁运出来的。众生造的善恶业是无形无相的,却作为种子存下来了。种子是无形无相的,阿赖耶识的色相也是不可见的,没有相貌。    原文:身之诸大。诸入诸阴。彼皆是识。诸有色体。眼耳鼻舌及身。色声香味触等。并无色体。受苦乐心。皆亦是识。    释:色身上的地水火风四大,还有空大、识大,是阿赖耶识迁过来的,阿赖耶识输送出来的,见到诸大就等于见到阿赖耶识了,只是不可眼见。诸入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阿赖耶识迁过来的;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是阿赖耶识迁过来的,实质上都是阿赖耶识,一切作用全部是阿赖耶识的功能。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阿赖耶识迁过来的;色声香味触是阿赖耶识迁过来的;无色的识心,能感受苦乐的六识心,是阿赖耶识迁过来的,这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的功用。    眼根是阿赖耶识输出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变现的,眼根所见的色是阿赖耶识输出四大种子变现的,二者相触产生的眼识,是阿赖耶识输出识种子形成的,那么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    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是阿赖耶识的功用;受阴,是六识的受,想阴是六识的想,行阴是六识的行,识阴是六识的识性,都是阿赖耶识输出识种子生成的,都是阿赖耶识的功用。诸有色体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色法,比如说眼耳鼻舌身五根,还有五根所对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都是四大种子组成的色法,都是阿赖耶识输出四大种子变现出来的,都是阿赖耶识的功用。除了色之外还有无色体六识心法,是阿赖耶识输出识大种子形成的,都是阿赖耶识的功用;包括六识心的一切功能作用,都是阿赖耶识的功用。    任何一种法上,都离不开阿赖耶识,那么谁是主人翁?阿赖耶识是主人翁,十方世界诸佛国土,谁是王?阿赖耶识是王。色法心法,全都是阿赖耶识。所以佛称赞大药王子所问甚深。没有修出地上菩萨的种智,无法观行出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明心之后观行万法,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阿赖耶识是阿赖耶识,各有各的作用,不会把万法的作用全部都归结到阿赖耶识上来。其实都是阿赖耶识一个本体,是祂自己在玩转自己。凡所接触到的一切法都是自己,都是阿赖耶识,自己是阿赖耶识,自己所接触的一切法也是阿赖耶识,全体都是阿赖耶识,这就是一真法界。    六识所见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看见色是阿赖耶识变现的,眼根是阿赖耶识变现的,见色的眼识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那有自己吗?没有,全体都是阿赖耶识。我们的身体是阿赖耶识变现的,我们接触的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我们的识心是阿赖耶识变现的,有我们自己什么呢?有五蕴吗?五蕴是什么?就是阿赖耶识,十八界是什么?全部是阿赖耶识。哪有自己,而意根还执著这是我做的,那是我的,哪有意根啊?意根就是阿赖耶识变现的,本质上还是阿赖耶识。    这样观行到最后,就能证得无我,无我的程度越来越深,彻底无我就是佛了。般若智慧要往这上面发展和推进,这个智慧就越来越深了,就变成了唯识种智。但是还有前提,禅定福德这些做菩萨的条件要具足,菩萨六度要修足。这个结论提供出来了,但中间没有求证过程,还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有了求证过程,结果求证,证得了,佛法才是属于自己的,然后身心全部颠倒过来。身心都改变了以后,转识成智,最后就是佛。    原文:大药。如人舌得食物。知甜苦辛。酸醎涩等。六味皆辨。舌与食物。俱有形色。而味无形。又因身骨髓肉血。觉知诸受。骨等有形。受无形色。知识福非福果。亦复如是。    释:佛说,大药,如人的舌头与食物相触,就知道了食物的甜苦辛酸醎涩等六味,这些味尘舌识都能辨别出来,舌识的作用就是分辨、分别味尘的,只要有识,就有分别了别性。舌与食物都有形色,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色法,但是品尝出的甜苦辛酸醎涩味是无形的。    因为有色身,有骨头肌肉有血液,我们识心就能感到色身上的触受,比如说疼痛、舒适、轻安,或者是冷了、饿了、渴了这些感受,没有色身能感受吗?不能,身根不与触尘相触,就不会出生识心,就没有感受的作用。骨头肉血等是有形色的,是四大组成的物质色法;能感受的那个识心,是没有形色的,受也无形色。含藏着福德之果和无福德之果的阿赖耶识,也是无形无色的。    原文:时。贤护胜上童真。礼佛双足。白佛言。世尊。此识可知。福非福耶。    佛言。善听。非未见谛。而能见识。识不可视。非如掌中。阿摩勒果。识不在于。眼等之中。若识在于。眼等之中。剖破眼等。应当见识。贤护。恒沙诸佛。见识无色。我亦如是。见识无色。识非凡愚。之所能见。但以譬喻。而开显耳。贤护。欲知识之罪福。汝今当听。    释:这时候贤护菩萨礼佛双足,又问佛说:世尊,这个含藏着福果和无福果的阿赖耶识,我们能不能了知到呢?    佛说,仔细听,贤护。没有证得真实道理的人,就不能证得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可用眼见,眼识见不到。阿赖耶识不是像手中的阿摩勒果那样,用眼识能见。阿赖耶识不在眼睛之中,也不在耳朵之中,不在鼻子之中,不在舌头之中,不在身体之中。如果阿赖耶识在眼根等等五根当中,剖开眼根等五根,应当能见到阿赖耶识,可事实是见不到阿赖耶识的。    贤护,像恒河沙一样多的諸佛,都证得了阿赖耶识,都知道阿赖耶识是无色的。我也是这样,证得了阿赖耶识,知道阿赖耶识是无色的。阿赖耶识不是凡夫们能够看得见的,我也只能用各种譬喻,来开示和显示出阿赖耶识。贤护,如果你要知道阿赖耶识里所含藏的罪福业,你现在应当仔细听。    非未见谛而能见识,这个谛指的是真理、真实。小乘的谛,指的是四圣谛真理,大乘的谛是指阿赖耶识、第八识、如来藏、实相心。没有证得如来藏的人,是无法见得到这个识的,这个见也不是指眼见,是指证得的意思。非未见谛而能见识,当你见得真理,证得实相了,才能见得这个识,也不是肉眼所见。    证得阿赖耶识是指在作用上,知道这是阿赖耶识所起之用,明了阿赖耶识的功用就是证得,不是指眼睛看见。比如证得风,知道有风出现了,也不是看到风了,而是在风所起的作用上认识了风,了知了风的到来。风一刮过来,看见树叶在动,就知道有风,但是却看不见风。同理,我们证得阿赖耶识在五蕴身上的运行,知道祂是如何运行起作用的,就是证得阿赖耶识。但是能看见阿赖耶识吗?看不见,识不可视,只能在作用上证得祂,知道祂起的什么作用,背后的运作是怎样的。    证得阿赖耶识时,要知道祂是如何起作用的,起的是什么作用,在八个识的和合运作中,知道哪个作用是祂现起的,八个识要一一分别出来。比如我们眼睛见色的时候有眼识、有意识、有意根、有第八识,如果说这里有阿赖耶识的作用,那要指出来,祂到底起的是什么作用,具体是如何运作的?证得阿赖耶识还要知道祂具体在何处,如何运作,如何配合七识和五阴的,能知道阿赖耶识粗浅的运作,但是细的运作还要在后续的修行中,再仔细观察思惟,才能观察到阿赖耶识更微细的运作。像六祖大师悟道时就悟出了五个何期自性,里面的细节就知道一些了,才能说出五个何期自性。    证得一切法,是意识的智慧性的认知,就像知道风来了,这是意识心的知,没有意识心就不知道风出现了,能辨别法尘境界的心就是意识心,前五识只是见得五尘的粗相,不知细相,意识了别慧强,能了别微细的法尘相。证得阿赖耶识也是靠意识的了别慧,是意识心的知。    在六尘的分别性上,七识妄心要起用,真心也要起作用,我们必须在有能力分开八个识的作用之后,才能证得阿赖耶识,在五阴真妄和合运作中,指出阿赖耶识的功用,就是证得。证得各个识的功用,都是意识明了证得的,五识只是起辅助意识的作用,五识见不到八个识的作用。    所以佛说识不可视,并不是像在掌中放一个阿摩勒果一样看得见。阿摩勒果是有形有色的,阿赖耶识是无形无色的,眼识只能看见有形有色的果物,不能见无形无色的识心。眼睛里没有阿赖耶识,如果眼睛里有阿赖耶识,把眼睛剖开,就应该能找到阿赖耶识;如果阿赖耶识在身体里,把身体一片一片切开,也应该能找到阿赖耶识,事实上却找不到。即使是世尊自己也看不见识的色相,只能感知其所起的功能作用。    原文:譬如有人。为诸天神。或乾闼婆等。及塞建陀等。鬼神所著。贤护。于意云何。其为天等。鬼神所著。其着之体。求于身中。可得见不。    贤护白佛言。不也。世尊。天等鬼神所著。其着之体。无色无形。身内外求。皆不可见。    释:佛说法常常用比喻,因为比喻比较形象,众生能容易听懂。佛说,譬如有人被一些天神,或者是非人乾闼婆,或者是塞建陀等鬼神所附体控制了,贤护,你怎么想呢?这个人被天人或者鬼神附体了,你在这个人的身体上能看见鬼神和天人的色身吗?    贤护菩萨回答佛说:看不见,世尊,天人和鬼神附着在人的身体上,他们是无形无色的,在人身内和人身外,都看不见。    鬼神附体,心里明明知道,却谁也看不见鬼神,同理,阿赖耶识也在五蕴当中运行,同样也是看不见的,但祂却实实在在的存在运行着。与鬼神附体五蕴一样,附体以后,鬼神指挥五阴,让干什么五阴就干什么,五阴必须听从鬼神使唤。我们众生都是听谁使唤?是听阿赖耶识使唤,而阿赖耶识是随顺于意根的。    我们应该明白,五阴身行走坐卧是谁在起作用呢?是八个识和合起作用,没有八个识身体就不能行走坐卧,没有八个识就坐不住,躺下也是一堆死肉,所以色身上有八个识,才能行走坐卧,迎来送往,穿衣吃饭。    原文:贤护。其为福胜。诸大天神。之所著者。即须好香花。烧众名香。香美饮食。清净安置。祭解供具。咸须华洁。如是此识。为福资者。便获尊贵。安乐之果。    释:佛说,贤护,如果这个人色身上是一些天神来附体,天神就要布置香美的鲜花,燃烧诸多名贵的香,准备一些香美的饮食,周围环境都要布置的干干净净,安置一些干净的祭祀天神的供具,一律都用华丽而清净的,因为天神就是喜欢干净和清净美丽。阿赖耶识也是这样,有福业滋养,含藏着善业福果,阿赖耶识就让五阴身获得尊贵、安稳而快乐的果报。    天人们喜欢香,喜欢清净,喜欢华丽,被附着的这个人就要经常烧香,为了好闻,饮食都是香美,而且特别干净的。天人命终托生到人中的那些人,几乎都有洁癖,那是把天人的习气也带来了,他的手一天不知道要洗多少遍,生活环境都是非常讲究的。其实那些细菌是洗不掉的,他不知道,只是习惯性的洗,衣服经常的洗,桌子经常的擦,一点灰尘都不许有。这是在天上养成的洁癖,喜欢清洁的天人习气。    如果是猪狗托生过来的人,看看猪狗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他的家里就差不多是什么样,从这里就能判断出此人前世当过什么众生,从哪道里托生过来的。再从一个人的习气上就能判断出他的前世是哪类众生,如果他的相貌,非常非常的瘦,脸是长长的,就能大约判断出此人前世做过什么众生。在临终的时候,观察他的相貌和他这一生的习气秉性,也大约能判断出他要托生哪一道里。如果一个人到老了,还一直是又贪又悭吝,一点东西都不肯施舍与人,就知道此人必去饿鬼道无疑。大多数人死后一般都要去鬼道,因为大多数众生都是悭贪吝啬的,与鬼道众生相应,就去做鬼。人道中的大部分众生也都是从三恶道中托生过来的,因为大多数众生的习性都与三恶道相应。    原文:或为人王。或为辅相。或豪望贵重。或财富自在。或为诸长。或作大商主。或得天身。受天胜果。由识为福资。身获乐报。如彼福胜。天神所著。得胜妙花香。香美饮食。便即欢喜。病者安隐。今得尊贵。豪富自在。当知皆是。由福资识。身获乐果。    释:佛说,为福德所滋养的人,获得快乐之果报,或者作为国王皇帝,或者作为丞相和宰官,或者出生在豪望贵族之家,或者是大富长者,财富自在,或者作为大商主,富贵发达,或者升天享福,作天人。这些都是因为阿赖耶识里收藏着福德业种所致,有福德滋养,阿赖耶识就变现福报身,享受乐报。    就像福德胜大的人,天神来附其体,其人与天神的果报相应。这个人就享受胜妙的花香,还有香美的饮食,内心欢喜异常。被天神附体的人如果有病,这时病就没有了,因为天人天神从来没有病,不会让这个人再生病的。被附体的人,现在获得了富贵自在之果报,当知都是因为自己过去所造作的福德之业滋养阿赖耶识的结果,让现在的五阴身获得了快乐的果报。    原文:贤护。其为富丹那等。下恶鬼神。之所著者。便爱粪垢。腐败涕唾。诸不净物。以此祭解。欢喜病愈。其人以鬼神力。随鬼神欲。爱乐不净。臭朽粪秽。识以罪资。亦复如是。或生贫穷。或生饿鬼。及诸食秽。畜生之中。种种恶趣。由罪资识。身获苦果。    释:佛说,贤护,如果一个人被富丹那等下劣的恶鬼神所附体,这个众生就喜欢肮脏粪秽之处,腐朽发臭、鼻涕、唾液之处,喜欢鼻涕唾液等不净物。如果用这些不净之物祭祀鬼神,此人病苦就会消失不见,因为鬼神能报答此人,用神通治好他的病。那些福薄的恶鬼,人吐一口痰,都得去抢,唾液对于鬼神来说,就是美食,鼻涕对于鬼神来说,也是美食,粪垢之处也有没有福德的鬼来啖食。这些福薄的鬼神,都是因为活着为人的时候不肯布施,悭吝成性,就得这个果报。    如果一个人被鬼神所控制了,鬼神在他身上想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鬼神喜欢什么他就喜欢什么,因为他的心被鬼神控制不由自主了。众生造了罪业,罪业种子存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变现的众生就是这样,喜欢低劣下贱肮脏粪垢之处。    因为这个人不修福,阿赖耶识里没有福业,都是罪业,就让这个众生或者生到贫穷家,或者生到恶鬼道,啖食臭秽物,或者生到畜生道,畜生也是全部都吃肮脏的饮食。生在这三恶道当中,都是因为由罪业来滋养着阿赖耶识的结果,阿赖耶识就让他的五阴身获得这样的罪苦果报。    原文:贤护。胜上天神。其着之体。无质无形。而受种种。香洁供养。识福无形。受胜乐报。亦复如是。富丹那等。下恶鬼神。为彼著者。便受不净。秽恶饮食。识资罪业。获诸苦报。亦复如是。贤护。当知识无形质。如天等鬼神所著之体。供具饮食。所获好恶。如资罪福。得苦乐报。    释:佛说,贤护,果报殊胜的天神附体时,在人身上是无形无相的,却能受到鲜花和洁净的饮食供养。含藏着福德种子的阿赖耶识也是无形无相,却能让众生受着殊胜的乐报。    众生造了罪业,阿赖耶识含藏罪业种子,就让众生受着苦报,就像那些下劣恶鬼附在人身上一样,这个人就和下劣恶鬼相应,受那些恶劣的果报,受用肮脏不净饮食的果报,这是恶业种子滋养了阿赖耶识,众生就获得苦报。    佛说,贤护,阿赖耶识无形无色,就像天神著身和鬼神著身,所获得的那些饮食供养具,所得的罪业和福果差别,都是因为众生的罪福业滋养阿赖耶识的结果,众生就得到苦报和乐报。众生造罪恶业,造善福业,所受的果报就不同。        第八章 爱欲因和戒取因    原文:大药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见欲因。    佛言。大药。互因生欲。犹如钻燧。两木互因。加之人功。而有火生。如是因识。及因男女。色声香味触等。而有欲生。譬如因花生果。花中无果。果生花灭。如是因身显识。循身求识。识不可见。    释:大药王子对佛说:世尊,什么是产生欲的因?这里的欲主要是欲界众生的男女欲望,以及对五欲六尘的追求欲。欲界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欲求,男女欲最重,其它的欲比如金钱欲、饮食欲、权力欲、名声欲等等在其次。    佛说,大药,生起欲望的原因有男女两方面因素,由于二者互相吸引,而起欲心。犹如钻燧取火,两根木头是生火的因,加上人力的摩擦,火就在两根木头中生出来了。欲望也是这样,因为有阿赖耶识,有六识,以及有男女二人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男女之间就产生了欲望。    又譬如因为有花,才能结果,花中没有果子,果子出生了,花就谢灭了。同理,因为五阴身而显现出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可是在五阴身上上下下周遍寻找阿赖耶识,却找不到,阿赖耶识不是用眼识看见的,不是用耳识听见的,不是用鼻识嗅到的,不是用舌识尝到的,不是用身识触到的,因此色身上找不到阿赖耶识。    互因就是双方面互相都是因缘,因对方而起爱欲,就如两个木材互相摩擦就会生火一样,一根木头不会起火,男女两方面的原因才产生了爱欲。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法之因,因着阿赖耶识,还有男女二人,色声香味触等,然后众生之间就有爱欲生起。就好比有花才会生果,花中却没有果,果生出来了,花就灭了。因着众生的五阴色身来显现阿赖耶识,但是你在这个色身上去找阿赖耶识,却是找不到的,因为祂无形无色,无形无色却能有无穷多的作用。    原文:业果生。身便谢灭。身骨髓等。不净诸物。咸悉销散。又如种子。持将来果。味色香触。迁植而生。识弃此身。持善恶业。受想作意。受来生报。亦复如是。    释:这一期的业果结束,下一期的业果成熟,业缘出现了,此世的色身就谢灭。身体骨髓内脏等等不净物,全部都消散。又像种子一样,带着将来果子的味色香触等,迁移到土地里,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阿赖耶识也是如此,舍弃此身,带着善恶业,和受想作意的种子,接受来世的五阴果报,下一世的生命就出生了。    众生这一辈子造的业,业果成熟了,就要去下一世受因缘果报,这一期的生命就得结束。于是色身就谢灭了,这些身骨髓等不净诸物也都随着消散了。下一世的业果显现出来,就好比种子执持着将来还没有出生的花果的色香味触,这个种子比喻为阿赖耶识,下一世还没有出生的花果比喻为下一世的果报,下一世的果报就含藏在种子里,而众生下一世的果报就含藏在阿赖耶识里了。    阿赖耶识迁到下一世,众生就有下一生的果报。阿赖耶识持着众生的善恶业,持着受觉、想觉、作意种子,六识种子,然后就受来生的果报,来生的果报身里也有受想作意,但是果报有乐有苦,都是根据善恶业而受的果报。    原文:又如男女爱欲。欢会分离而去。识业和合。恋结爱着。味玩贪吝。报尽分离。随业受报。父母因缘。中阴对之。以业力生。识获身果。爱情及业。俱无形质。欲色相因。而生于欲。是为欲因。    释:佛说,又比如男女爱欲过后,各自离开而散去。阿赖耶识也是这样,与业种和合在一起,出生的五阴,有各种贪爱结缚,众生就受用各种贪欲,贪嗔痴烦恼不断现行,果报结束,业种和五阴就消失,与阿赖耶识就分离。进入中阴身里,父母因缘现前,因为众生的业力之故,新的五阴出生,阿赖耶识就使得色身五阴的果报出现了。众生的爱恨情仇和业种业力,都没有形色,没有质碍,欲爱心加上色身因,就出生了欲望,这就是众生的欲因。    众生的烦恼和习气都作为种子存在阿赖耶识里,这一世报尽了,阿赖耶识和业种就分离,和色身分离,随着其他的业,又产生下一世的色身。在下一次色身出生之前还有中阴身,中阴身里遇见父母这个缘,然后就投胎,受下一世的果报身。    众生的爱恋心和善恶业,都是无形无色的,因为贪爱,有外色、男女色等作为因,就产生出了爱欲心。众生产生爱欲心的原因是内心的贪爱没有断除,然后又有男女色等这些缘,爱欲心就现出来了。原来的贪爱是作为种子存在阿赖耶识里,因缘具足时,种子现行,爱欲心生起,这就是欲因。    原文:大药。云何见戒取因。戒谓师所制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行。取谓执取。是戒作如是见。因是持戒。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是因故。获于胜有。谓受人天等身。斯皆是有漏善。非无漏善。无漏之善。无阴熟果。今此戒取。是有漏种植之。于识执善恶业。识不淳净。烦恼因故。受热恼苦。是为见戒取因。    释:佛说,大药,如何能了知到守持戒律的因?戒,就是天人师所制定的戒律,如:不杀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等五戒。取,就是执取、执行的意思。受持五戒的原因是,因为能遵守五戒不犯,将来就能证得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这里没有说在家人持五戒能证得四果阿罗汉,一般来说,要证得四果阿罗汉必须要出家修行,才能证得,不包括前世已经证得四果的阿罗汉。因为守持戒律,而得一二三果,就能获得殊胜的三界世间果报,来世能得人身和天人身,不下三恶道。    但是这些都是有漏的善业,不是无漏的善业。无漏的善业,没有五阴身的果报,五阴身都要灭去,入于无余涅槃,得寂静清凉,没有一丝烦恼和苦患,不在三界中,解脱出离三界苦。佛说,现在因为这种持戒,是获得有漏的业种,在阿赖耶识里还是种植了善恶业,有善恶业种,阿赖耶识里还是不够清净,还有苦恼和苦患,将来还要受烦恼之苦,这就是众生持戒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有漏善,得人天果报。    见戒取因在前面的段落里,佛没有回答,就在这里回答。五戒是佛所制的戒,佛所制定的戒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取是执取。执取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业叫执取,也叫作守戒。    因为我们持这五戒,能获得什么果报呢?获得须陀洹果(初果),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果(三果),获得初果二果三果,将来还会有色身生出来,一定是人身和天人身,不会再有三恶道身。证得初果,就会七次往返人间和天上,一次人间,一次天上,就是一个来回,总共七个来回,就证得四果,能入无余涅槃,从三界出去了。证得二果,就是上天一回,人间一回,在人间就可以证得四果,得解脱了。三果就是生到天上,然后取证四果,入无余涅槃,有的在中阴身里,就取证四果,入无余涅槃,从三界里出去了。这都叫殊胜的有,证得这三果,受人天等身,证得四果,才能出三界,入无余涅槃,再也没有烦恼漏了。    三果人虽然断了烦恼,但没有断尽,还属于有漏;无漏是四果,烦恼全部断尽。无漏的善是四果人证得的,在大乘中是初地以上的菩萨证得的。初地菩萨以下都有漏,所以初地菩萨因为心得无漏,就能转识成智。明心之后的菩萨还有漏时,就不能转识成智,因为有漏,智慧就不圆满。无漏之善无阴熟果。就像四果阿罗汉,是无漏的善,没有五阴成熟的果,就不会有下一世的五阴生命,命终没有五阴,就入涅槃了。我们持的这个五戒,是有漏种植,四果阿罗汉就不用持五戒,因为他已达到无漏了,没有贪嗔痴烦恼,不会再犯戒了。    三果以下都是有善有恶业,还有烦恼漏,比如三果人还有慢心,慢心就是恶,还有散乱心,还有对禅定对色身的贪爱,还有我执没有断尽,这都叫作恶。因为有这些烦恼漏,就有因熟果,还有下一世的五阴果报。即使有中阴身的出现,也是果,上天了还有五阴果,四果阿罗汉就没有五阴果了。因为众生有烦恼故,所以才会有热恼苦,生在人中有热恼苦,生在天上也有苦,比如五衰相现,天人色身要灭了,就有热恼苦。总之,能取得小乘的一二三果位,就是戒取的因。        第九章 微细之识云何能持大小身    原文:大药白佛言。云何识取天身。乃至取地狱身。    佛言大药。识与法界。持微妙视。非肉眼所依,。以为见因。此微妙视。与福境合。见于天宫。欲乐嬉戏。见已欢喜。识便系着。作如是念。我当往彼。染爱恋念。而为有因。见已故身。卧弃尸所。作如是念。此尸是我。大善知识。由其积集。诸善业故,。令我今者。获于天报。    释:上一段介绍了见戒取因,下边这段还是佛回答大药王子的问题。大药菩萨对佛说:阿赖耶识如何执取了天人的色身和地狱的色身?    佛说:大药,阿赖耶识赋予法界众生一种很微妙的视觉,就是小神通,不用肉眼就能见到天宫境界,以心眼所见,不依眼根。这种特殊的心眼见色功能,是由自己的福业所支撑的,是福业所感,出现了天福境界,心眼就看见了自己福德所感的天宫。他看见天宫里,天子天女们正在娱乐嘻戏游玩,见已心生欢喜,这一欢喜,心就被拘执在天宫,心里就想:我应该投生到天宫去。    这个人是因为贪爱天宫胜境,心生爱恋,成为三界有的生因,而出生了三界中的天人色身。到了天宫中时,看见了自己已经死亡的色身,躺在丢弃尸体之处,心里就想,这个尸体就是我的大善知识,因为他造作的諸善业,才让我获得了天人的善报。    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出,只要我们喜欢什么境界,就被什么境界所系缚,厌恶什么境界,也会被什么境界所系缚。所以我们对一切境界就不要生喜乐心和厌恶心,只要有心,就会被系缚,不得自在,不能脱出生死轮回。要想解脱,不被系缚,对一切境界都要无心,无心就不会被境界系缚,不会执着,就得解脱了。    原文:大药白佛言。世尊。此识于尸。既有爱重。何不托止。佛言大药。譬如剪弃须发,。虽见乌光香泽。宁不更植于身。令重生不。    大药白佛言。不也世尊。已弃须发。不可重植于身。令其更生。佛言。如是大药。已弃之尸。识亦不可。重托受报。    释:大药菩萨对佛说:世尊,这个人对他的尸体,既然是那样的爱重和喜欢,他为什么不重新托生到尸体上呢?大药菩萨知道只要心生贪爱就被贪爱物所系缚,此人喜爱自己尸体,也要被自己的尸体所系缚,应该回到自己的尸体上活过来。    佛说:大药,好比剪掉自己的头发,虽然掉下来的头发仍然是乌光亮泽的,能不能再把头发接上去,让头发重新回到身体重新生长?    大药回答佛说:不能了,世尊,已经剪掉的头发不能再接回去,不能再安植到头上,让头发再接着生长了。    佛说:确实是这样,大药,法界的规则就是这样,只要已经完全舍弃了尸体,七八识都离开了色身,六识都灭了,八个识就不可能再重新回到色身,让色身重新活过来。    舍弃色身必须是七个识都离开色身了,如果还有意根没有离开,那就不叫完全舍弃,意根如果还在,这个人就可以活过来。因为有意根,就有第八识,那就不是死人,六识还可以出生,人就能活过来了。    原文:大药复白佛言。世尊。此识冥寞玄微。无质可取。无状可寻。云何能持象等。大身众生。纵身坚固。犹若金刚。而能贯入。壮夫之身。力敌九象。而能持之。    佛言大药。譬如风大。无质无形。止于幽谷。或窍隙中。其出暴猛。或摧倒须弥。碎为尘粉。大药。须弥风大。色相云何。大药白佛言。风大微妙。无质无形。    佛言大药。风大微妙。无质无形。识亦如是。妙无形质。大身小身。咸悉能持。或受蚊身。或受象身。譬如明灯。其焰微妙。置之于室。随室大小。众闇咸除。识亦如是。随诸业因。任持大小。    释:大药菩萨又对佛说:世尊,阿赖耶识这么微细,这么玄妙,这么幽隐,难以得见,没有质可取,也没有形状可寻,那么阿赖耶识怎么能执持着大象等这样大的众生身呢?祂怎么能到大象的色身上,去维持像大象等等这样大身众生的生命呢?纵然阿赖耶识坚固犹若金刚,怎么可能进入能力敌九象的非常有力的壮夫身上,而加以执持呢?    佛说:大药,譬如风大无形无质,从深山幽谷或者石头缝隙中刮出来以后,其势迅猛,此大风暴或者龙卷风,能将须弥山摧倒,粉碎成灰尘。须弥山比地球大无数倍,由最坚硬的七宝组成,地球还有土有水,须弥山全是宝山,非常坚硬。大风能将须弥山摧倒,碎为尘粉,这该有多大的势力,已经不是一般性的大风和暴风了。    佛说:大药,能吹倒须弥山的大风,有什么色相啊?大药答佛说:风大是很微妙的, 没有形质, 没有形状。阿赖耶识也像大风一样无形无相,祂的势力也相当大,能进入非常强壮的大象身体当中,执持着大象的身体,让大象的生命正常运转。    佛说: 大药,风大很微妙, 无质无形, 阿赖耶识也是同样没有形质, 没有形状,祂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触;不管多大的色身和多小的色身,阿赖耶识都能执持和运转,或者受蚊蝇身,或者受大象身。譬如明亮的灯光,其火焰非常的微妙,放在屋室里,灯光就随着房间的大小,把房间里的黑暗全部除去。阿赖耶识也是这样,随着众生的业缘业因,而能执持大小色身。    报身佛的色身极其高大,地球就像报身佛手里的乒乓球那么大,但是无垢识也能执持着报身佛的身躯。最小的身,像蚊子、苍蝇、蚂蚁和细菌,阿赖耶识都能持。不管什么样的色身,为什么阿赖耶识同样都能执持?因为祂本身无形无质,无形无色,又遍一切处,多大的身体都能遍满,多小的身体也遍满。    但是阿赖耶识在大小身上的功能作用是一样的,细菌身上的阿赖耶识,和大象身上的、龙身上的、大鹏金翅鸟身上的阿赖耶识,功能作用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阿赖耶识也不会报怨说,你看你造的业让我持你这样小的色身,祂不报怨,没有感觉,没有感受;祂也不报怨说,你这样大的大身让我持起来有多累。大小身对祂来说都是一样的,都不费吹灰之力,让众生的色身存活下来,而且是正常的生活。    原文:大药白佛言。世尊。诸业相性。彼复云何。以何因缘。而得显现。    佛言大药。生诸天宫。食天妙膳。安宁快乐。斯皆业果。之所致也。如人渴乏。巡游旷野。一得清凉美水。一无所得。受渴乏苦。得冷水者。无人持与。受渴乏者。亦无遮障。不许与水。各以业因。受苦乐报。大药。应当以是。见善恶业。如空中月。白黑二分。    释:大药对佛说: 世尊,众生造业和业相是怎么样的,以什么因缘能显现出众生的业?    佛说: 大药,造善业的人升到天宫,吃的是天上美妙的饮食,生活安宁快乐,这都是造善业的业果所感召的。天上美妙的饮食心一想就出现,变化而来,百味具足,不用手做,不用劳作,也不用耕地。    比如两个人巡游在旷野上,都感觉非常渴,又渴又乏又累,可是其中一个人得到了清凉美味的饮水,但是另一个人却一滴水都没有得到,只能忍受着又渴又乏的苦恼。得清凉水的那个人,没有人施与水,但是他却得到了水。受渴乏的那个人,也没有人遮障他,不让他得到水喝,可是却喝不到水。两个人都是业因所感召的,各以自己的善恶业因,而受苦报和乐报。    大药,从他们所受的果报上看,就知道他们所受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果报。看每个众生的享用资具就知道,众生所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造的是福业还是无福业。善恶业报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白月和黑月分成两种,非常分明。白月的时候,月亮是越来越亮;黑月的时候,月亮是越来越黑。黑月的时候在空中看不着月亮,非常的黑暗;白月的时候,空中月亮就非常的光明。黑白比较,非常分明。众生的善恶业也是非常分明的,有的人依靠乞讨生活,有的人生活富丽堂煌,我们就知道他们所造的业是善是恶了。    原文:又如生果。由火大增。熟便色异。如是此身。由福增故。生胜族家。资产丰盈。金宝溢满。胜相显盛。或生诸天宫。快乐自在。斯皆善业。福相显现。    譬如种子。植之于地。果现树首。然其种子。不从枝入枝。而至树首。割析树身。亦不见子。无人持子。置于枝上。树成根固。求种不见。如是诸善恶业。咸依于身。求之于身。亦不见业。    释:又比如生果子,用大火蒸,蒸熟了以后颜色就变化了,生果和熟果的颜色是不一样的,生果变熟果,果色就变。色身也是这样,众生福业增加的缘故,就出生在上等族性人家,自己获得丰盈的资产, 有数不清的金宝, 富贵相就完全显现出来,非常殊胜的果报就出现了,或者生到天宫,快乐自在。这些果报都是善业福相所显现出来的。    譬如把种子种到地下,在树头上就长出了果子。可是树种子却没有从一个树枝到另一个树枝,也没有到树头上。割断大树,也找不到种子,没有人把树种子放在树枝上。大树出生,树根非常坚固,在其中却找不到种子了。这种子就比喻为众生的善恶业,而在众生色身上却找不到善恶业种,但是从色身所享用的现象上来看,就显现出善恶业果报了。    原文:如因种有花。种中无花。因花有果。花中无果。花果增进。增进不见。因身有业。因业有身。身中无业。业中无身。亦复如是。如花熟落。其果乃现。身熟谢殒。业果方出。如有种子。花果之因具有。    如是有身。善恶业因备在。彼业无形。亦无熟相。如人身影。无质无碍。不可执持。不系着人。进止往来。随人运动。亦不见影。从身而出。业身亦尔。有身有业。而不见业。系着于身。亦不离身。而能有业。    释:佛说,因为有花的种子,才有鲜花,但是花种子里没有鲜花。因为鲜花才有果实,但是花中没有果实,花和果互相为因,出生以后,却看不见原来的种子和鲜花。同理,因为五阴身才有善恶业,因为善恶业,又生成了新的五阴身。在五阴身上找不到善恶业,在善恶业上也找不到五阴身。但是身体确实造了善恶业,善恶业中却含藏着未来世的果报身,果报身的种子犹如花和果。    比如花成熟以后落谢了,果实就显现出来。众生五阴业果熟了,色身就灭,从前的业果报就出现。比如先有种子,花果才因为种子而出现。有了种子,就出生花和果,种子就是花和果的因,种子里含着花和果。如是因为有五阴身,善恶业的因就具足存在了。善恶业没有形相,也没有成熟的相,善恶业的因是色身五阴,因五阴而造了善恶业,所造的善恶业本身没有生熟相。    就如人的身影,没有质碍,落到地上的影子无形无相,人们把捉不了,影子也不系缚于人,影子前进后退、行来去止,都是随着人而移动着。影子比喻善恶业,善恶业随着人的五阴身而运转,可是我们看不见影子是从身体里出去的。业报身也是这样,有色身就有业报,可是却见不到业报系缚着色身;同时也不能离开色身,而有业报的出现。    影子投射到地上时,我们看不到影子从身体里出来。业报是无形的,影子也是无形的,业报随着身体而有,也随着业而有,但是我们却见不到业,只能见得到色身。从色身上就知道,果报是善报还是恶报,就知道五阴身前世造了什么样的业行,是善业还是恶业。    原文:如辛苦涩。殊味诸药。能涤净除。一切病患。身体充悦。颜色光泽。人见之者。知服良药。药味可取。熟功无形。视不可见。执不可得。而能资人。肤容色泽。业无形质。能资于身。亦复如是。    善业资者。饮食衣服。内外诸资。丰饶羡丽。手足端正。形容姝好。屋室华侈。摩尼金银。众宝盈积。安宁快乐。欢娱适意。当知此为。善业之相。生于下贱。边地贫穷。资用阙乏。悕羡他乐。饮食粗恶。或不得食。形容弊陋。所止卑下。当知此为。恶业之相。    犹如明镜。鉴面好丑。镜像无质。取不可得。如是识资。善不善业。生人天中。或生地狱。畜生等中。大药。应当如是。见业与识。和合迁化。    释:佛说,如辛、苦、涩这些各个不同味道的药材,能治疗一切的病患,让身体颜貌润泽,色身健康,别人一看就知道他服了良药。所以他有光彩,满面红光,身体健康。药味可以闻得到,但是药所起的功效却是无形无相的,眼睛看不见,手抓不到,但是药却能够滋养人,让皮肤有光泽,颜色光亮。    同样道理,我们造的善业恶业,都是无形无质无相的,却能滋养色身,让色身或者受善福报,或者受无福报,也像药对色身的资养一样。众生造了善业,善业就滋养五阴身,饮食、衣服、卧具,身内身外都被资养得富贵华丽,手足端正,面容端庄,在色身外貌上是庄严端正的。他所居住的环境,所住的房屋是华丽侈奢的,有摩尼宝有金银, 众宝装满了房间,过着安宁快乐, 欢娱舒适的生活。见到众生享受这样的生活,就知道此人造了善业,得了善报。这是众生的善业之相,业本身无相,但从色身上能够显现出业的相来。    那些生于下贱、边地、贫穷人家的人,他们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所用的资具匮乏,不是缺东就是少西,常常羡慕他人的快乐生活,却不知道是自己曾经造过恶业所得的果报,饮食粗糙而低劣,或者什么饮食也没有,常常挨饿受冻;面貌丑陋,脸上没有肌肉,骨头显露,说明他是贫穷相,没有福相,又瘦又枯萎,没有光泽。所住之处都是卑下的部落,山沟野地。从众生这些生活环境来看,就知道这是恶业之相,是造恶业的果报。    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能够鉴别出面貌的好丑。镜子里的像是没有质碍的,只是一个影子,镜子里的影子,我们却取不出来。根据镜子里的影相就知道了镜子外边的人的面相,人长的是什么相貌,就像看见众生的果报,就知道了众生造了什么业行。用镜子成像原理,比喻阿赖耶识里含藏着众生造的善业和不善业种子,能让众生生到人天中,或者生到地狱、畜生、恶鬼等三恶道身中。    佛说大药,应当这样来看待,众生的业种和阿赖耶识一起,是这样迁化到下一世的五阴身当中。    原文:大药言。世尊。云何微识。能持诸根。能取大身。    佛言大药。譬如猎者。入于山林。持弓毒箭。而射香象。箭毒沾血。毒运象身。支体既废。根境同丧。毒流要害。身色青赤。犹如淤血。毒杀象已。便即迁化。于意云何。毒与象身。多少大小。可得比不。    大药白佛言。世尊。毒与象身。多少大小。其量悬殊。不可为对。犹如须弥。比之芥子。    佛言大药。如是识弃此身。以取诸根。弃此诸界。随业迁化。亦复如是。    释:大药菩萨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这样微细微妙的阿赖耶识,能够执持众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还能执取大象、大鹏金翅鸟和龙这样众生的大身?    佛说:大药,譬如猎人拿着弓箭入于山林中,弓箭上涂了毒药,他拿去射杀大香象,剑上的毒药,沾在了大象的血液里,毒药就传送到大象的全身。于是大象身体四肢无力不能动,五根不能用,六尘境界消失。毒液流到心脏等要害部位,全身都青紫青紫的,就像血凝固了一样。用毒药杀大象以后,大象就死去了。    如果剑上不涂毒药,射中香象,香象也就伤个皮毛,伤口过一阵子也就愈合了,大象不会倒下来。当弓箭上涂了毒药射破皮肤,毒药渗透到血液里,毒药就随着血液运转到全身,运转到心脏的地方,大象就倒下了。毒药一运转到心脏上,就流遍全身,身体五根就不能运作了,意根见此就决定舍弃大象色身,大象就死亡。中毒而死的,身体就发青发暗,因为血液不流通,不运转了。色身血不流通的地方,都是黑紫黑紫的;流通的地方,皮肤是白净本色。    佛说:大药,对于这件事你怎么想呢?毒药和大象的身体比较,其分量和体积大小,有相比性吗?    大药菩萨回答说:世尊,毒药与大象的身体相比较,相差很悬殊,无法进行比较,就像须弥山和芥子相比一样,相差太悬殊,不能比较。大象的色身有多大,色身有多重,那点毒才多少,为什么那么一点毒,却把大象给杀死了?芥子这么大小的毒,却把须弥山般大的大象给毒倒了,可见,毒药虽少,作用极大。而阿赖耶识还没有芥子大,祂起的作用却同样是无穷大,无法想象出来,不可思议。    佛对大药说,阿赖耶识抛弃色身,再取另一个色身上的諸根,,让另一个色身生长出诸根也是这样,把这十八界都抛弃掉,随着善恶业迁化到另一个色身上,也是这样。别看阿赖耶识连芥子般大小都没有,祂的功能作用可真是大,大得无法想象。    原文:大药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微细之识。任持大身。而不疲倦。    佛言大药。须弥山王。高八万四千由旬。难陀乌波难陀。二大龙王。各绕三匝。二龙大息。摇振须弥。内海中水。咸变成毒。此二龙王。长大力壮。和修吉龙德叉迦龙二大龙王。亦与之等。于意云何。 四龙王识。与蚊蚋识。宁有异不大药言。世尊。四龙蚊蚋。其识无异。    释:大药又对佛说: 世尊,为什么这样微细的阿赖耶识,却能够执持着大象的色身,而不疲倦不累呢?    佛说:大药,须弥山王高八万四千由寻,难陀乌波难陀二大龙王身躯,各个环绕须弥山三圈,两条龙大怒的时候,就摇动着须弥山,让四大海水都变成毒性的。这两个龙王,身长力大,和修吉龙德叉迦龙二大龙王的身量力气也和这两条龙王差不多。大药,你怎么认为,四个龙王的阿赖耶识与蚊子的阿赖耶识,有什么差异吗?    大药菩萨说:四个龙王和蚊子的阿赖耶识,没有差异,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只不过蚊子阿赖耶识的功能被限制住了,本来可以翻天动地的,结果只能持这么小的身体。    阿赖耶识执持大象和龙身,却从来没有感到疲倦过,我们做一些事情,意识心就觉得累了,意根就决定休息,或者睡觉。意根了别疲累的状况,也了别整个色身的状况,然后祂会起思量心,作抉择,阿赖耶识就随顺意根,想干什么就尽量干什么。整个色身的刹那刹那状况,阿赖耶识都能显现出来,第七识都能缘到,全部了解,然后随时随地作决定,不断的调节色身,让色身感觉舒适,不致疲劳。    渴了意根决定喝水,坐得腰疼了,决定换个姿势,或者决定站起来活动活动,这都是意根作主决定的。而意根自己从来不疲倦,从来没有休息过。阿赖耶识无始劫以来,也没有休息过,也是从来不知道疲倦和疲劳。如果我们知道阿赖耶识每天都做些什么,大智慧就出现了。无论什么法,都是阿赖耶识变造出来的,至于是如何变造的,那就要悟后慢慢观行了。    由旬是印度语,小由旬就是四十里,中由旬是六十里地,大由旬是八十里地,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算一算有多高大,难陀乌波难陀二大龙王身长能绕须弥山三圈,这龙身够大了吧,但是大鹏金翅鸟专门吃这些龙,大鹏金翅鸟该有多大,不可想象,它张开两个翅膀,就能把太阳给遮住了,地球上就黑暗无光。    四大海水就有四大龙王,每个大海水各有一个龙王,四个龙王的阿赖耶识和蚊子的阿赖耶识是一样的,但是蚊子的阿赖耶识却执持着那么小的身体,那是由蚊子的业种决定的。阿赖耶识是随着业种变现色身的,佛的无垢识能变现佛身,众生的阿赖耶识让众生做凡夫。阿赖耶识同样的功用,但是变造出来的色身却不一样,都是因为业力的不同。佛的无垢识能变现出大千世界,而且能变现出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那蚊子的阿赖耶识呢,只能让蚊子吸一点血,有时吃一点饮食都做不到,所以这个业力也很厉害,能限制阿赖耶识的功用。    原文:佛言大药。如一小渧。跋错那婆。入四龙口。四龙便死。于意云何。小渧药毒。龙口中毒。何毒为大。    大药白佛言。龙口毒大。小渧药毒。甚为微少。    释:佛说,大药,如果有一点点的跋错那婆毒药(这是自制的一种毒药),只需要像一滴水那么大的一点,入到四个龙王的口里,四个龙王马上就会死亡。别看四条龙能让四大海水全部充满毒药,但是只需要一小点渧跋错那婆毒药,龙王们也受不了,必中毒而死。大药,你怎么认为?一滴水量的药性毒,和龙口中的药性毒,哪个毒性大?大药菩萨说,龙口的药性更毒,小水滴大的毒药性太微小了。    这一点点水滴似的毒性非常微不足道,跟龙的身体不成比例,跟龙口喷出来的毒药性也不成比例,却能够起这么大的作用,能毒死龙王。阿赖耶识比这个水滴还要小,没有质量没有形状,所起的作用更是无边广大,十方世界都能变现出来,这个厉害不厉害,真是神奇!    原文:佛言大药。大身众生。力敌九象。微妙之识。无色无形。非分别量。随业任持。亦复如是。如尼瞿陀子。极微细。种之生树。婆娑广大。枝条百千。于意云何。其子与树。大小类不。    大药言。世尊。其子与树。大小相悬。如藕丝孔。比虚空界。    释:佛说:大药,那些大身众生,其力能敌得过九头大象。这个大象还要看是什么大象?天上的大象叫作香象,还有比这个香象还要厉害的,它的力量比得上九头大象。微妙的阿赖耶识,无色无形,本身不分别一切法,不知法的善恶美丑大小和方圆,但能随着众生的善恶业,来执持众生的色身,也像毒药这样的有威力。比如极其细小的尼瞿陀子,是一棵非常高大的树的种子,把这颗种子种到地里以后,就会长出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婆娑广大, 枝条百千,伸到虚空中,很高很大。大药,你怎么认为,这颗细小的种子和大树能相类比吗?    大药说:世尊,这颗种子和大树相差也太悬殊了,就像莲藕上的那些孔,和虚空法界相比,根本不能比。    原文:佛言。如是大药。树于子中。求不可得。若不因子。树则不生。微细尼瞿陀子。能生大树。微细之识。能生大身。识中求身。身不可得。若除于识。身则无有。    释:佛说,如是大药,在大树的种子里去找大树,是找不到大树的。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树的种子,大树则不能出生。那么微细的阿赖耶识, 能出生众生的大身,但是在阿赖耶识当中要找大身,了不可得,是找不到的。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也就没有色身。    原文:大药复白佛言。云何金刚坚固。不可坏识。止于危脆。速朽身内。    佛言大药。譬如贫人。得如意宝。以宝力故。高宇雕镂。妙丽宫室。园林郁茂。花果敷荣。象马妓侍。资用乐具。自然而至。其人于后。失如意宝。众资乐具。咸悉销灭。如意神宝。坚固真牢。纵千金刚。不能毁坏。所生资用。虚假无常。速散速灭。识亦如是。坚固不坏。所生之身。速朽速灭。    释:大药问佛说:为什么像金刚那样坚固不可毁坏的阿赖耶识,能住在脆弱迅速腐朽的色身内?阿赖耶识在《金刚经》里又叫金刚不坏体,色身可以腐朽坏掉,阿赖耶识像金刚一样坚固不坏。    佛说大药,就像贫穷的人得到了如意宝珠一样,因为如意宝的神力作用,就能随意出现资生用具。如高楼大厦、美丽而富丽堂皇的宫殿、郁郁葱葱的园林、盛开的鲜花和成熟的果实、象马车乘、奴婢侍者,这些生活用具自然而然,就出现在自己面前。如果这个人后来丢失了如意宝,那些生活所用的用具,就会全部消失殆尽。如意宝神奇而坚固,非常牢靠,纵然有一千个金刚,也不能毁坏它。可是它所变化出来的资生用具,却是能迅速散坏的。阿赖耶识就像如意宝一样,永远不可毁坏,可是祂所出生和执持的色身却是能迅速消失和灭亡的。    我们现在的这个色身资具,就是阿赖耶识变现给我们的,但祂为什么不给我们提供更好的资具呢?因为阿赖耶识受我们的业力局限,随自己的善恶业而变现生存资具。世间的如意宝即使千个金刚也不能把它给毁坏,那阿赖耶识呢,别说有千个金刚,即使有千亿个金刚无量个金刚,也不能毁坏祂,没有任何人和物能毁坏阿赖耶识。为什么毁坏不了阿赖耶识?因为祂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如果是有形相的,再坚固也都能被摧毁,都能灭失。当世间都消亡了之后,没有了世间,也就没有了一切,什么坚固的宝也不能存在,金刚和如意宝也同样都能消失不见。如意宝坚固不可毁坏,但是它所变现的资用工具,却是虚假无常, 速散速灭的,说毁坏就毁坏,说消失就消失,说散去就散去。    佛说,阿赖耶识也是坚固不坏的,但是祂所生出来之五蕴身,却速朽速灭。像我们的身体百八十年就灭了,我们觉得这一辈子,百八十年时间很长,其实在天人眼里就那么几分钟,有些蚊虫之类的众生也是活了一辈子,它那一辈子在我们的眼里,也就是几分钟几个小时,那细菌,有的生出来几分钟就没有了,即使我们不杀死它们,自己也很快就消失了。即使天人有几千年的寿命,他们那几千年比我们人间的几千年还要长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但是在其他的佛国土的菩萨眼中,那也是很短的寿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到了极乐世界,转个身就能回来,但是那一个转身,一弹指的时间,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多长时间就过去了?说不定地球都没有了。时间是一个虚假相,随着我们的福德而可长可短,福报越大,所感时间越长,福报越小所感时间越短。相反,在三恶道里,福德越小,受罪时间越长,饿鬼道的一年,相当于我们世间的几百年几千年;地狱一年,我们人间也几千年了,越苦所感时间就越长,越快乐时间就越短。无想天的八万大劫,等于人类地球多长时间,没有办法计算,对于那里的天人来说,弹指之间就过去了。我们如果打坐入定一小时,对别人来说可能很长时间过去了,对我们自己来说却很快就出定了,快乐的时间就感觉很短,痛苦的时间感觉就长。    无明业力遮蔽着众生的心,见不到最极坚固的阿赖耶识,有业就有妄想执着,有无明就有妄想执着,有妄想执着就有遮障,只见假不见真,不能证得法界实相。忏悔消业,就能去除遮障,修行就能上道,参禅就能够证得实相。    临终的时候业没有消,也有遮障,不能往生善道,下三恶道受苦。业障让你在临终时心不清明,不能念佛,障碍往生人道善道和净土。只有忏悔、回向,修善法,多积福,让愿力大于业力,福德大于业力,强者先迁,刹那往生善道。    修行就是总让善业的力量大于恶业的力量,总受善报,恶业不断的往后推延,以后受果报就是小事一桩,不成问题了。比如从前杀过人,但是现在却成了几地菩萨,这个杀人的恶业就是小问题了,不至于遮障修学佛道,自己已经成就了,还一条命不要紧,还能变化出很多色身来自利和利人。再比如自己现在成为大富翁,遇见债主讨债还一点小债,根本不算问题,举手之劳;而在贫穷下贱的时候,还一点小债都还不起。等修习善法,福德力量大了,还什么债务都还得起,不成问题,直到最后修学成佛。    原文:大药言。世尊。柔妙之识。云何穿入。粗鞕色中。    佛言大药。水体至柔。激流悬泉。能穿山石。于意云何。水石之质。鞕软如何。大药言。世尊。石质坚鞕。犹若金刚。水质柔软。为诸乐触。    佛言大药。识亦如是。至妙至柔。能穿刚鞕。大身之色。迁入受报。    释:大药菩萨说: 世尊,阿赖耶识无形无相,那么微妙,祂是如何穿进又粗又硬的色身当中的?    比如大象的皮非常的粗硬和厚重,阿赖耶识是如何进去的?阿赖耶识不是从皮肤穿进去的,在大象出生之前,阿赖耶识就已经进去了,然后一直在维持着大象的身体,不管大象长出多厚的皮肤,祂不从皮肤当中出入,也不从大象任何部位往来,因为阿赖耶识没有形质,就没有出入。大象死了之后,阿赖耶识确实又从大象的身体中出来了,也仍然没有出来的相貌,谁也见不到阿赖耶识出入大象身体。所以说阿赖耶识不来不去。    佛说:大药,水体是那么轻柔,但是水流非常急的时候,从悬崖上飞流而下,却能穿破山石。水和岩石的质地相比较,其软硬度如何?二者质地比较起来,软硬程度确实相差太大。但是柔软的水却能够起到那么大的作用,把石头击穿。所以坚硬的东西未必是真的坚硬,柔软的东西未必就脆弱。    大药说:世尊,石头的质地非常坚硬,就像金刚一样;而水的质地却是柔软的,水触身体上的时候,就是一种乐触。    佛说:大药,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又微妙又柔软,却能穿透最坚硬的色身,能迁入到大身众生的身上,让众生受报。    说阿赖耶识柔软,仅仅是一个比喻,无形无相没有质碍的识心,不能说柔软和坚硬,而能住在所有刚硬的大身中,确实是微妙难思议的。鬼神的识心附着在大象和龙的身上,是不是一种穿透和进入?不是,住在大象的身体里了吗?也没有,只是一种执持的方式罢了。阿赖耶识也没有穿透或者不穿透之说,凡是识都能执持色法而起应有的作用。如果有鬼神附着在木头上,附着在石头上,也能让石头或者木头移动,而没有进入石头木头里面;鬼神附着在一个房子上,也能让房子移动,却不在房子的里外和中间。过去有个灶神,附着在炉灶上,把炉灶当自己的身体,可是在炉灶上根本就找不到灶神。阿赖耶识与鬼神一样,没有色体,没有形状,却有执持作用。     第十章 众生云何生天和入地狱    原文:大药复白佛言。世尊。众生舍身。云何生诸天中。乃至云何。生于地狱等中。    佛言大药。众生临终之时。福业资者。弃本之视。得天妙视。以天妙视。见六欲天。爰及六趣。见身摇动。见天宫殿。及欢喜园。杂花园等。又见诸天。处莲花殿。丽妓侍绕。笑谑嬉戏。众花饰耳。服憍奢耶。臂印环钏。种种庄严。花常开敷。众具备设。    释:大药又对佛说: 世尊,众生舍弃了色身之后,他是如何升到天上,又是如何下到地狱的?    佛说: 大药,众生临终之时,有福业资养的人,舍弃做人时的视觉作用,获得一种神通妙觉,有天眼通,能见到六欲諸天,以及六道众生的色身动转;天上的宫殿和欢喜园林、杂花园林等等。又看见諸天天子,坐在莲花宫殿中,有天生丽质的妓女和侍从围绕着,互相嘻戏谈笑,耳朵上带着很多花朵,穿着最珍贵的服装,手臂上带着装饰物;所用之具,种种庄严,鲜花常常开放,摆设齐备。    舍弃了人身上的见闻觉知,得到了天人的见闻觉知性,其实人的见闻觉知性也很微妙,色不到眼,眼不到色,却能有见,六根不到六尘,却能见六尘,甚是奇怪。天人的见闻觉知性当然更微妙,无事不知无事不晓,能看到地狱,能看到天界,六道众生都能看到,能看到其它世界,确实很微妙。    原文:见天天女。心便染恋。欢喜适意。姿颜舒悦。面若莲花。视不错乱。鼻不亏曲。口气不臭。目色明鲜。如青莲叶。身诸节际。无有苦痛。眼耳鼻口。又无血出。不失大小便利。不毛惊孔现。掌不死黄。甲不青黑。手足不乱。亦不卷缩。好相显现。    释:有福德之人命终看见天子天女,心里就生起了欲染贪恋之意,内心欢喜,心意舒畅,容颜舒展,神情愉悦,面像桃花,目光不乱,鼻子也不塌陷,口气也不臭秽,目光明亮不浑浊,眼睛就像青莲叶似的。身体任何骨节都没有痛苦,眼耳鼻口都没有流血,大小便也没有失禁。没有惊吓得毛孔大开,手掌也没有像死人一样的发黄,手指甲也不青黑,手脚都不乱动,也不蜷缩着,所有的好相都出现了。    原文:见虚空中。有高大殿。彩柱百千。雕丽列布。垂诸铃网。和风吹拂。清音悦美。种种香花。庄严宝殿。诸天童子。众宝严身。游戏殿内。见已欢喜。微笑齿现。如君图花。目不张开。亦不合闭。语音和润。身不极冷。亦不极热。亲属围绕。亦不忧苦。日初出时。当舍其寿。所见明白。无诸黑闇。异香芬馥。四方而至。    释:此人看见虚空中,有高大的宫殿,宫殿里面有百千根彩色的梁柱,雕刻得华丽庄严,柱子上悬挂着铃网,和风吹拂时,铃网就发出清扬悦耳的美妙音乐,又有种种香花庄严着宝殿。天人的孩子们,都用许多种宝贝庄严其身,在宫殿中玩耍嘻戏。    此临终人看见这些景象,非常欢喜,露齿微笑,就像君图花一样。眼睛不开不合,半睁半闭,语音柔和圆润,身体既不冷,也不热。周围有亲属围绕着,心不感忧悲苦恼。在太阳刚出现时,就该舍寿了,这时所见一切都是光亮的,没有黑暗,周围天香浓郁,从四面八方涌来。    原文:见佛尊仪。欢喜敬重。见已亲爱。欢喜离辞。犹如暂行。便即旋返。安慰亲知。不令忧恼。有流法尔。生必当死。勿以分别。而生苦恼。    释:这时临终人会看见佛的威仪相,心生欢喜和敬重。然后看到这一世的家亲眷属,就高高兴兴的跟他们辞别,就好像是暂时外出很快就回来的样子。他告诉自己的六亲眷属说,你们不要难过,在世间生死流转就是这样,缘聚缘散,有生就有死,不要因为我们的别离而生苦恼。这是因为他要往生善处,要上天享乐了,自己没有忧愁的缘故,如果要生三恶道,可能就不会这么说了。    原文:大药。善业之人。命终时好乐布施。种种伽他。种种颂叹。种种明白。种种称说。正法之教。如睡不睡。安隐舍寿。将舍寿时。天父天母。同止一座。天母手中。自然花出。天母见花。顾谓天父。甚为福吉。希奇胜果。天今当知。子庆之欢。时将不久。天母遂以两手。摇弄其花。弄花之时。命便终尽。    释:佛说:大药,有善业的人,临命终时, 喜乐于布施。用种种偈子和赞颂,以种种明了的语言,用种种的方法宣传佛陀所教的正法,然后似睡非睡的安稳舍寿了。在他即将舍寿时,他的天父和天母坐在一起,天母手中,自然的就出现了一朵花,天母看见手中的花,回头对天父说:我们现在是太幸福和吉祥了,非常稀奇而殊胜的果报出现了,天子当知,我们不久就要庆祝儿子的诞生了。天母说完,就以两只手摇晃手里的花,这边摇晃时,命终之人就死亡了。    原文:无相之识。弃舍诸根。持诸境业。弃舍诸界。持诸界事。迁受异报。犹如乘马。弃一乘一。如日爱引光。如木生火。又如月影。现澄清水。识资善业。迁受天报。如脉风移。速托花内。天父天母。同座视之。甘露欲风。吹花七日。宝珰严身。曜动炫焕。天童朗洁。现天母手。    释:无形无相的阿赖耶识,舍弃了諸根以后,带着众生在六尘境界所造作的业种,舍弃了十八界,带着众生在十八界中所造作的事业种子,迁入其他的果报色身当中。就像骑马一样,跳下一匹马,再乘上另一匹;如太阳牵引着光辉,如木头生出火苗,如月影出现在澄清的水中。阿赖耶识由善业所资,就转到天人的业报当中,就像身体气脉当中的风大移动那样,阿赖耶识把天人色身迅速的托载在天母手中的花朵上,天父和天母坐在一个座位上一起看着自己的孩子。天上的甘露和微风,吹拂花朵七天之后,天上的宝垱就庄严了天童的色身,显得光彩夺目,天童俊朗洁净,就出现在天母的手上了。    原文:大药白佛言。世尊。无形之识。云何假因缘力。而生有形。云何有形。止因缘内。    佛言大药。如木和合。相触生火。此火木中。求不可得。若除于木。亦不得火。因缘和合。而生于火。因缘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寻火色相。竟不可见。然咸见火。从木中出。    释:大药菩萨问佛说:世尊,无形无色的阿赖耶识,是如何假借着这些因缘的力量,而出生了有形的色身?为什么有形的色身依止于因缘当中呢?    色身出生的因缘,包括天父天母的缘,善恶业的缘,阿赖耶识借着这些因缘而生出了天子那个有形有相的色身。有形的五蕴如何住在这些因缘之内呢?大药菩萨就问佛这个问题。    佛说: 大药,就像两根木头互相摩擦,摩擦之后就生出火来了,这个木头里并没有火,但是借着木头和人工摩擦的因缘,就可以生出火来。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不能生出火。但是在木头里寻找火的色相,了不可得,可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火是从木头当中出来的。    木头里为什么能生出火来?因为木头里面有火大,火大要现前,要借助一定的因缘,没有因缘是不会生出火来的。比如天然气里有火性,但是我们不点燃它,就不会生出火,一切法都要借助一定的因缘,才能够显现出来;没有这些因缘,这一切法都不能出现。有木头,还得有人为的摩擦才能生出火,因缘和合, 火就出现了。    原文:如是大药。识假父母。因缘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识不得。离有形身。亦无有识。大药。如火未出。火相不现。亦无暖触。诸相皆无。如是大药。若未有身。识受想行。皆悉不现。    释:佛说:如是大药,阿赖耶识要假借父母和合的因缘,才能够生出五蕴色身,在这个五蕴身中,去找阿赖耶识,却找不到。因为阿赖耶识不住在色身上,无形无相的没有住相,但是离开这些有形相的色身,也不能找到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不离五蕴身,又不在五蕴身而作諸事业,起諸作用。    佛说:大药,火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没有火的形相,火的暖相也没有,什么相都没有;同理,色身在没有生出来之前,五蕴的受想行识都不会现前。当五蕴身具足的时候,受想行识就全部出现,功能作用也都显现出来了。    原文:大药。如见日轮。光明照曜。而诸凡夫。不见日体。是黑是白。黄白黄赤。皆不能知。但以照热光明。出没环运。诸作用事。而知有日。识亦如是。以诸作用。而知有识。    释:佛说:大药,比如说看见那轮太阳,其光明照耀着大地,而凡夫众生们只能看见光明,看不见太阳本体,不知道太阳是黑是白, 是黄白色的,还是红白色的,众生都不知道。众生虽然看不见太阳本体,但是从光明的照耀、天气的炎热和亮光上,从太阳的出生和落下的循环运转上,所做的种种事业上,就能知道有太阳。阿赖耶识也是这样,以祂所做的种种事业,就能知道有阿赖耶识的存在。    要证得太阳的作用,可以拿着放大镜,在干草堆上聚焦,一会干草就会燃烧,从太阳在干草上所显现的作用,就知道有太阳,虽然我们看不见太阳。阿赖耶识也是这样,众生看不见阿赖耶识,但是以祂所起的作用,我们就知道有阿赖耶识。那阿赖耶识都起到什么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参禅去求证。    原文:大药白佛言。云何为识作用。    佛言大药。受觉想行。思忧苦恼。此为识之作用。复有善不善业。熏习为种。作用显识。    大药白佛言。云何识离于身。便速受身。识舍故身。新身未受。当尔之时。识作何相。    佛言大药。如有丈夫。长臂勇健。着坚甲胄。马疾如风。乘以入阵。干戈既交。心乱坠马。武艺捷习。还即跳上。识弃于身。速即受身。亦复如是。又如怯人。见敌怖惧。乘马退走。识资善业。见天父母。同座而坐。速托生彼。亦复如是。    释:大药菩萨问佛说:阿赖耶识的作用是什么样的?    佛说:大药,受想行识、忧悲苦恼, 这些都是阿赖耶识的作用;还有善业与不善业,被熏染成的种子,种子起用,就显现出阿赖耶识了。真识和妄识和合运作的作用,有阿赖耶识的作用,也有六识的作用。    大药对佛说:阿赖耶识是如何离开原来色身,马上就能迅速的出生下一个色身?这个过程还有中间的状态,这个色身舍了,那个色身还没有生起,在中间的这个状态里,阿赖耶识是什么样的一个相貌呢?    佛说:大药,譬如有个勇士非常的勇敢,两条胳膊又长又健壮有力,穿着坚硬的盔甲,骑着一匹非常迅疾的战马,像风一样的冲入敌阵。然后,兵器相交, 这个勇士由于心乱坠落马下,因为他训练有素,武艺高强,又迅速的跳到马身上去。阿赖耶识也是这样,祂从这个身体里出来,又迅速进入到另一个身体里去。    又像非常胆小的人,看见敌人内心恐惧,乘着马就退回去了。阿赖耶识以善业所资,见到天父天母同坐在一起,就迅速的托生到天母手中的花上,道理是同样的。    原文:大药。如汝所问。识弃故身。新身未受。当尔之时。识作何相。大药。譬如人影。现于水中。无质可取。手足面目。及诸形状。与人不异。体质事业。影中皆无。无冷无热。及与诸触。亦无疲乏。肉段诸大。无言声身声。苦乐之声。识弃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如是。大药。是资善业。生诸天者。    释:佛说:大药,就如你所问的那样,阿赖耶识舍弃原来的色身,新的色身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阿赖耶识是什么相貌,现在的色身和下一世的色身中间,阿赖耶识是什么状态。大药,譬如人的影子,显现于水中,没有质碍色,你向水中去捞,是捞不到影子的。水里面的手足面目和形状,跟本人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人的体质和所做的事业,影子却都没有,它做不了什么事。    那个影子上没有热度也没有冷度,也没有各种触觉,也不会感觉疲乏、口渴、饥饿、寒冷,它都感觉不到。它也没有肉体和地水火风四大,又不会发出任何一种声音,口不会说话,身体的动静也没有,也没有痛苦的声音,没有快乐的声音。影子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识,乃至无意识,没有五蕴,五阴十八界都没有,它只是一个影子。阿赖耶识本体也如影子一样,是空性心,无形无相,没有十八界,没有五蕴,没有一切法。    在舍弃旧身,未受新身的中间状态里,阿赖耶识的相貌就是这样,这是善业资助着阿赖耶识,出生了天人的色身。    原文:大药白佛言。云何识生地狱。    佛言大药。行恶业者。入于地狱。汝当谛听。大药。此中众生。积不善根。命终之时。作如是念。我今于此身死。弃舍父母。亲知所爱。甚大忧苦。见诸地狱。及见己身。应合入者。见足在上。头倒向下。又见一处。地纯是血。见此血已。心有味着。缘味着心。便生地狱。腐败恶水。臭秽因力。识托其中。譬如粪秽臭处。臭酪臭酒。诸臭因力。虫生其中。入地狱者。托臭物生。亦复如是。    释:大药对佛说: 阿赖耶识是如何出生了地狱身的?    佛说: 大药,造作恶业的人,如杀人、严重的杀生就要下地狱,还有的造破和合僧业、破三宝业,都会下地狱。大药,仔细听,这些造恶业的众生,集积了不善业、不善根,命终之时, 心里就有这样的念头:我现在死在这里,舍弃了父母、亲属朋友、所有我所爱恋的人,心里感到特别的忧悲苦恼。有此心念之后,此命终人就看见了地狱的景象,也看见了自己即将入地狱的色身。如果其业应该堕入地狱中,他就能看见自己脚在上,头倒向下。同时又看见地狱某处的地上都是鲜血,看见鲜血以后,业力所使,心里就贪恋这些血色,由于这种贪味之心,就被地狱境界所系缚,于是就生在地狱中,不得出离。    此人因为恶业之业力使然,临命终时,心里突然贪爱腐败臭秽的血水和肮脏的恶水,阿赖耶识就被拘执在这些臭秽物中,地狱身就诞生了。譬如粪秽的恶臭之处,恶臭的酒酪之处,因为有臭秽之力,业力与此相应的虫子就托生在其中,出去粪秽之处便将死亡。同样,即将入地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缘故,也要托生在这些臭秽之处,不得出离,出去地狱之外即得死亡,即便解脱地狱身。    临命终时的念头很重要, 一辈子做善业的人,命终的念头都是善的,心里念叨的都是所做的善事;造恶业的人,命终的念头都是恶的,心里想的都是所做的恶事。于是就会顺着自己的念头,出现善恶境,由于贪爱善恶境,就被善恶境所拘执,而生死流转不休。    众生入地狱,主要是由于意根的贪爱所致。众生在临命终时,意根有选择性,可以避开地狱等三恶道。可是由于平时意根没有修行,完全与业力相应,这时就要贪爱恶处肮脏之处,被恶处所拘禁,不得不托生于三恶道。实际上到三恶道中轮回,还是意根抉择的结果。这时的意根完全受控于业力,听从业力指挥,本来不应该贪爱血水、臭秽等物,这时偏偏要贪爱这些,没有一点警觉性,意识在旁边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思惟调控作用,意根就选择了三恶道之处,被拘执到三恶道里。    原文:贤护胜上童真。合掌白佛言。地狱众生。作何色相。身复云何。    佛言贤护。其爱血地。生地狱者。遍身血光。身如血色。生汤隍者。身如黑云。生乳汤河者。身点斑杂。作种种色。体极软脆。犹如贵乐婴孩之身。其身长大。过八肘量。须发身毛。并长垂曳。手足面目。亏曲不全。阎浮提人。遥见便死。    释:贤护胜上童真合掌对佛说:世尊,地狱众生的色身是什么样子的?    佛说:贤护,喜欢血的那些众生,生到地狱里,色身是什么样的呢?他们遍身血光, 浑身是血色,他们的业力与污秽的血液相应,就生到血光地狱,遍身都是血光。地狱有好多种,要看众生所造的是什么业。生到恶臭、乌黑地狱的众生,身体象黑云一样,漆黑漆黑的。生到乳汤河的众生,身上的色彩斑杂,各种色彩混在一起,什么颜色都有,身体极其柔而脆弱,象小孩子的身体,又软又脆,像没有筋骨似的。他们的身体又高又大,超过大约四米的身高,头发和身上的汗毛是同样的长度,一直垂下来。他们不是缺手就是缺脚,不是缺鼻子,就是缺眼睛,面目不全,不是整个面目都是饱满、圆润的,都是瘪曲而瘦弱。这样的相貌,都是因为造了恶业的缘故,才生得恶相和薄福相。南瞻部洲的人,远远的看见这些地狱的景象现前,他就咽气死亡了。    原文:大药白佛言。地狱众生。以何为食。    佛言大药。地狱众生。食无少乐。惶惧驰走。遥见镕铜赤汁。意谓是血。众奔趣之。又有声呼。诸有饥者。可速来食。便走向彼。至已而住。以手承口。狱卒以热铜汁。写手掬中。逼之令饮。铜汁入腹。骨节爆裂。举身火起。    释:大药菩萨对佛说: 世尊,地狱众生吃些什么饮食?    佛说: 大药,地狱众生饮食时,一丁点的乐趣都没有,他们饥饿时,惶恐的到处乱走,走的非常快,为了去寻找饮食。这些喝血的、以血为食的地狱众生,远远的看见铜溶化出来的红色的汁液,以为是血液,大家都奔跑过去,边跑边大声呼喊说:肚子饿了的人都赶快来吃啊。这时候这些众生还有一点善心,呼喊同伴也来吃饮食,他们叫喊着:谁饿了这里有血,快来吃吧。然后就走到了溶化的铜汁那里,停住以后,用手托着铜汁往口里送。地狱的狱卒是专门来惩罚地狱众生的,看到这些众生真的过来找饮食吃,就把这些热铜汁倒在他们的手中,逼着他们喝到肚子里。铜汁入到他们的肚子里以后,骨头关节都被烧得爆裂开了, 整个身体都着火了。    原文:大药。地狱众生。所食之物。唯增苦痛。无少安乐。地狱众生。苦痛如是。识不舍之。亦不毁坏。身如骨聚。识止不离。非业报尽。苦身不舍。饥渴苦逼。便见园林。花果敷荣。广博翠茂。见已喜笑。互相谓言。此园翠茂。清风凉美。众急入园。须臾暂乐。    树叶花果。咸成刀剑。斩截罪者。或中破身。分为两段。或大叫呼。四面驰走。狱卒群起。执金刚棒。或执铁棒。铁斧铁杖。啮唇嗔怒。身出火焰。斫棒罪者。遮不令出。斯皆己业。见如是事。狱卒随罪者后。语罪者云。汝何处去。汝可住此。勿复东西。欲何逃窜。今此园者。汝业庄严。可得离不。    释:佛说大药,地狱众生所吃的饮食只能增加他们的痛苦而已,没有一点安乐之处,他们就是这样的痛苦。虽然如此,阿赖耶识也不离开色身而让他们死亡,也不让他们的色身毁坏,身体都被烧焦了以后,色身又完好如初,再接着到处找饮食,再次遭受痛苦。这些痛苦总是在重复着,身体瘦得就像一堆骨头聚集起来的一样,可是阿赖耶识也不舍离其身。如果众生的业报没有报尽,阿赖耶识始终不能舍离苦报身。    这些地狱众生们又饥又渴,苦恼逼迫着便看见一处园林,花果敷荣茂盛,园林广大青翠茂密,他们见到以后,就高兴得笑了,互相告慰说:这个园林可真青翠茂盛啊,清风也很凉爽可意。于是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进入园林中,享受暂时的快乐。    可是须臾间,树叶和花果全都变成了刀剑,斩杀着这些罪人,他们有的身体都被砍成两段,有的痛苦得大呼小叫,四面八方的奔逃。成群的狱卒们站起身拿着铁棒、铁斧头、铁棍子,咬着嘴唇而现出嗔怒相,身体冒出火焰,拼命的打杀这些罪人。遮挡他们不让逃出园林。这些景象都是地狱众生自己的业力所感,才能见到这样残酷之事。狱卒紧随着罪人身后,对罪人们说:你们到哪里去?就在这园林中吧,不要再东奔西跑的了,想要逃到什么地方去呀?现在这个园林,是你们造业所感得的,能逃脱得了吗?    地狱众生都是这样的受着刑罚,遭受着痛苦。比如无间地狱,众生的色身非常广大,地狱有多大,色身就有多大,所有的刑具都加在色身上,然后狱卒惩罚这些罪业众生,众生就痛苦得昏死过去。可是夜风一吹,却又活过来了,再接着痛苦受罪,他们就是不死,想死也死不成。不管他们昏迷到什么程度,阿赖耶识也不舍色身,还在他们的色身上不离开,众生就痛苦不断,这就是地狱众生的果报。如果他们的业报受尽了,阿赖耶识就会离开地狱色身,在其他道里出生另外的五阴身,去受其他的业果报。    地狱里到处都是惩罚罪人的刑具,那狱卒是怎么出现的?是罪人的阿赖耶识变现的,并没有真正的狱卒。没有罪业的人,到地狱里走一遭,可能就看不见狱卒,或者看见狱卒,也不会受到他们的惩罚。狱卒和刑具都是罪业所感变现起来的一种幻相和假相。恶鬼道里的阎王爷也都是众生阿赖耶识变现的假相,包括判官,一切都是自心所变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幻相和幻境。    明心见性以后就知道,一切境界都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哪有什么罪业和苦业,都是虚妄的。如果证得了此理,就消了三恶道业,重罪轻报了。以前杀过人,本来要下地狱的,这回不去地狱受报,将来在人中遇见自己所杀的那个人,被他杀一回还了债,就把业消了。    世尊在《金刚经》中说,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既为消灭。所以如果有人加辱于自己,诽谤自己,是在给自己消业障,你学佛越精进,越有人来给你消业。如果都能忍忍不发,不知道能被消了多少的业。本来应该是要下三恶道的,有人来污辱你,轻视你,说了几句诽谤的话,罪业就消了,很值得啊!所以被他人轻贱,还是好事。    如果有人总是奉承、恭敬、抬举、赞扬自己,是在给自己消福。一般人都愿意被人赞扬,不愿意被人轻视,所以都是一天到晚扬着头、挺着胸,口里总是我我我的,我慢非常重。众生总是觉得自己很重要,自己的家庭很重要,自己的小团体大团体都很重要,和自己有关的都是重要的,都是最好的,其实就是我心重。都是把五阴身当作我,与其他人争和比,什么智慧、才华、面貌、金钱、权势、家族,都是以这些为自豪,在虚妄法上做比较,还是把虚妄法当作真实不灭的东西,这就是无明,不断的增长我慢。这些东西都依着五阴身而有的,五阴身是这么的虚妄不实,依着五阴身而有的权势、地位、财产、相貌、家族,更是虚妄的。    所有众生其实都是平等的,众生的本质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法,所有的如来藏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平等的,只是所现起的假相是不平等的,尊贵与卑微是五阴的假相,这个假相是生灭的,不久常的。到最后,众生更平等,都是一尊佛。学佛人不应该再执著假相了,要看众生的实质,实质都是如来藏和一尊未来佛。    如果地狱众生知道五阴世间是虚妄的,就从地狱中出来了,因为不知道,还执为实有,地狱业就不能消。所以学佛人虽然下地狱,总比地狱里不信佛人明理,出地狱就容易。心里生出一念,想到地狱是虚妄的,就出地狱,明了罪业是虚妄的,罪业也消。断了我见的人,就没有了地狱的业,虽然从前造了很多的地狱业,但是证得五蕴无我,十八界无我,灭除三缚结,地狱业就绑缚不了自己。菩萨们,罗汉们在这个世界有苦受,因为他们以前都造过很大的恶业,却不用去三恶道受苦,在人中受一些微苦,这也是非常值得的。    所以学佛的人要尽快断我见,才能免除三恶道苦。因为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藏着的三恶业的种子,数都数不过来,无始劫以来所造的恶业,极大多数都还没有受报,因缘具足时,都要受报,受报以后才能把恶业种子消除。如果能证果,三恶道的业种现前的因缘永远都不会具足,三恶道就免去了,在人间受点小苦,重罪轻报,就了结了。    原文:如是贤护。地狱众生。受种种苦。七日而死。还生地狱。以业力故。如游蜂采花。还归本处。罪业众生。应入地狱。初死之时。见死使来。系项驱逼。身心大苦。入大黑闇。如被劫贼。执捉将去。作如是言。诃诃。祸哉苦哉。我今弃阎浮提。种种爱好。亲属知友。入于地狱。我今不见天路。但见苦事。如蚕作丝。自缠取死。我自作罪。为业缠缚。罥索系项。牵曳驱逼。将入地狱。贤护。罪业众生, 生地狱者, 苦相如是。    释:佛说:贤护,这些地狱众生, 受尽了种种苦痛,七天一死亡,死了以后又生到地狱中,然后再死再生。就像无间地狱众生痛苦得死了,被业风一吹,又活了过来。狱卒一喊活过来,他马上就活过来,不会让他昏迷很长时间,能够昏迷过去就是享福了。我们人类众生都不愿意昏迷,地狱众生都是希望昏迷和死亡,因为昏迷时没有六识,感觉不到痛苦。    人类众生如果昏迷了,同样不知道六尘境界,意根不情愿这样,于是就想办法醒过来。而在地狱里,是狱卒想办法让罪人清醒过来,也是业力使然,清醒过来以后,就能继续忍受痛苦。地狱众生受尽各种苦痛,就想尽快死亡,可是因为业力必须要再忍受痛苦,死后就要再活过来。    他们就像到处游动的蜜蜂各处采花一样,采完花又回到本处,酿造蜂蜜;罪业众生死后又回到本处。死后应该下地狱的罪业众生,刚刚死亡时看见死神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给他们的脖子拴上了绳子和枷锁,然后逼迫着他,身心非常痛苦的入到黑暗的地狱当中。就像被贼抢劫去一样,身体被强行着驱逼入到地狱中。那个死亡的使者,就像鬼道的黑白无常鬼一样,抓住这个临终的罪人,驱逼到大黑暗地狱当中。    于是罪人就说:哎!真是苦啊,灾祸来了,我现在弃舍了阎浮提的种种所爱,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入到地狱里。我现在看不见上天的路,只能见到痛苦的景象,就像蚕茧吐丝,自己缠绕自己,自取灭亡。我自己造作罪业,被罪业所缠,枷锁系在脖颈上,被死神牵拽着就要入到地狱里了。    佛说:贤护,罪业众生生到地狱中,就是这样的苦相。    这一段又回到了临终人要咽气死亡之前的场景,刚才是叙述地狱里的情景。人要咽气的时候,就看见死亡的使者来了,像地狱狱卒之类的,把他弄到大黑暗当中,就像被贼捉去一样。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咽气,就说自己这一辈子所造的罪业,已经感到罪业苦了。    第十一章贤护最后请法利益大众    原文:尔时贤护。与大药王子。闻说是已。身惊毛竖。俱起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俱归依佛。请垂救护。愿今以此。闻法功德。未脱有流。处生死轮。不落三涂。不入地狱。    贤护复白佛言。欲有所请。唯愿听许。    佛言。如汝悕望。恣汝所问。    释:这时贤护和大药王子听到地狱众生的罪苦之事,身体惊颤,毛孔直竖,一起站起来,对佛合掌说:世尊,我们现在就都皈依于您,请佛哀怜救护我们这些众生;希望以今天闻法的功德,让没有脱离三界生死苦海,处于生死轮回中的众生,能够不落入三恶道中,也不入地狱中。    贤护又对佛说:我有一些问题想请问世尊,希望世尊能听许我问。    佛说:我满你的愿,允许你发问。    佛给众生示现了地狱的情景,让众生赶快皈依佛,皈依了佛,就有三宝来救护自己出离地狱,不受地狱苦。大药王子和贤护菩萨就发愿皈依佛,请佛来救护,并且回向说,我们现在愿以此闻法的功德,使得未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生死流的众生,不落于三涂,也不入于地狱。    他们发愿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不入三恶道,这就是菩萨的心性,他们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脱离苦海,不再入三恶道,不再入地狱。因为他们感到众生真是苦,看到众生这么苦,就身惊毛竖,不是自己害怕。因为大药王子和贤护已经是菩萨了,菩萨心中想着众生,不再只想着自己。    原文:贤护白佛言。世尊。云何为积。云何为聚。云何为阴。云何为身不迁。    佛言贤护。智界见界。意界明界。以此四界。和合成身。四界境识。名之为积。聚谓六界六入。六入境。三界因。二入因。即须发毛爪。皮肉脓血。涕唾黄痰。脂[月*册]髓液。手足面目。大小支节。和合崇聚。名之为聚。犹如谷豆麻麦。积集聚贮。而成高大。谓之为聚。    释:贤护对佛说: 世尊,云何为积? 云何为聚? 云何为阴? 云何为身不迁?    积就是集积起来;聚就是聚到一起;阴是指遮盖,遮盖了真相,遮盖了真心本性;身体不再迁化,不再有色身在三界中。    佛言: 贤护,阿赖耶识的本体智慧境界,加上阿赖耶识能见法界的见性境界,与意根的见性境界和六识的明了境界,四个境界合在一起,组成了众生的识身,四个境界识心,就叫作积集。聚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入的境界和合起来,就是聚。贪嗔痴是现起三界的因,外六入和内六入是二入。头发、体毛、爪齿、皮肉、脓血、鼻涕、唾液、黄痰、骨髓脑液、手足、面目、身体大大小小的肢节和合聚集起来,就叫作聚,聚集起了五阴身。就像谷、豆、麻、麦聚集在一起堆积起来,而形成了高大的堆垛,这就叫作聚。    聚就是聚落、部落的意思,什么聚落?六界六入六入境界组成五阴身聚落。六界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三界就是色界欲界无色界,三界的因,即贪嗔痴, 二入就是外六入内六入。    原文:其地水火风空识。名为六界。眼耳鼻舌身意。名为六入。色声香味触法。名六入境。即贪嗔痴。名三界因。又风黄痰。亦名三因。二入因者。谓戒与信。又有二因。谓舍与施。又有二因。谓进与定。又有二因。谓善不善。其受想行识。此四名无色阴。    释:其中地水火风空识,就是所说的六界,六大是组成众生的基本元素。眼耳鼻舌身意,是众生的六根。有六根才有境界的入,色声香味触法是从六根入进来的六尘境界。众生的贪嗔痴烦恼是三界法出现和存在的因。持戒和信是二入,众生因为持戒和对三宝的信,才能入到佛法中来。还有两个因,就是众生的舍心和施与之心,是众生进入佛法中的因。还有精进与禅定是众生入佛门的因。再有就是众生的善与不善,是进入佛法中修行的因。其中众生的受阴、想阴、行阴和识阴,是无色阴。    地水火风空识, 名为六界。由地水火风空五界组成众生的色身,识界生成了七识,六界和合在一起组成了五阴。眼耳鼻舌身意, 名为六入,色声香味触法, 名六入境,和合一起就聚集成了众生的五阴身。贪嗔痴, 是三界因,因为有贪嗔痴,生死不断,轮回不息;如果没有贪嗔痴,三界法就消失,不再出生。众生都在三界里,出了三界,就是四果阿罗汉的涅槃境界。    还有一些三界的因,也能够聚集起众生的色受想行识来。又风黄痰, 亦名三因,这是现起病态五阴的原因。还有受想行识,此四名无色阴,那五阴就是由一个色阴,四个无色阴组成的色受想行识五阴。什么叫作无色阴呢?没有色尘相,不是由四大组成的,是由六界当中的识大组成的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没有色相,都是心相。    原文:受谓领受。苦乐等相。及不苦不乐之相。想谓知苦乐相。行谓现念。作意及触。识者是身之主。遍行诸体。身有所为。莫不由识。不迁者谓。身语意净。证获道果。此人死已。识弃有阴。不重受有。不流诸趣。极乐而迁。不复重迁。是名不迁。    释:受是领受苦乐境界相和不苦不乐境界相的意思;想是知苦乐境界相的意思;行是运行、动的意思,包括心念的出生和流转,包括对境界有作意和触;识是色身的主体,普遍运行在色身中,促使身根有所运转,都是识的作用。    不迁流的意思是,众生的身口意行都已经清净了,证得了果位,死后不再入三界中迁受生死苦,识心抛弃了三界的五阴,不再重新受五阴之躯,不再入六道中轮回,临终非常快乐的迁灭了,不再迁转到另一个五阴身上,这就是不迁的含义。    六识的受,受谓领苦乐等相,以及不苦不乐之相,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阴的想就是知性、了别性、执取性,知苦乐相,了别苦相、乐相以及不苦不乐相,知色声香味触法,不仅知苦乐,还知善知恶,知一切法,知佛法,知三千大千世界,这些知都属于想。    行就是现行和运作,各种念头、思想、作意及触心所法。    识者, 是身之主,遍行诸体, 身有所为, 莫不由识。这个识是指六识还是阿赖耶识?这里讲的这个识应该是指六识,因为有六识就有身口意行,没有六识身口意行就不能造作了。六识不在色身里外中间,但是遍布全身,到处都有六识。比如说我们行走坐卧就是六识的功能。    这里的识是指直接造作众生身语意行的六识,有六识就有身语意行,与时时处处作主的意根的识性有区别。身体的所有造作都是六识造作的结果,没有六识就不能行走坐卧,比如坐在某一处,如果没有六识身体就坐不直、坐不住了,就像一滩泥倒下来一样,就像睡着了一样。睡着了就不能坐得很直了,因为没有六识持身。因为有六识才能够言谈语笑、行走坐卧、吃喝拉撒,此外还因为有第七识,第八识,我们才有这些行为造作,八个识和合着出生了五阴身的一切法。    六识的身语意行都清净了以后,就证得了道果。身语意都清静,没有贪嗔痴烦恼,就是四果阿罗汉。证了道果的人死了以后,阿赖耶识就弃舍了三界有的五阴身,不再受三界之有,阿罗汉不再出生在六道里,出离六道生死轮回。命终就非常快乐的就走了,入无余涅槃了,不再回来三界里了,这就是定性的阿罗汉。    原文:于是贤护与大药王子。礼佛双足白言。世尊。佛一切智。说此法聚。当于未来。作大利益。安乐众生。    佛言。如来法聚。常住非断。一切智者。知而不为。我经无量勤苦。积集智光。今说此经。此正法日。为诸众生。作大明照。德誉普流。一切智海。为能调心。流注者说。此经所在之处。请诵解说。诸天鬼神。阿修罗摩睺罗伽。咸悉拥护。皆来拜礼。水火王贼等怖。皆不能害。    释:佛讲到这里,贤护菩萨与大药王子一起礼佛双足,对佛说: 世尊,您是一切智者, 今于此处宣演大乘法聚,于今和未来的众生都能作大利益, 安稳饶益众生,得大解脱。    佛说: 如来法聚, 是常住的不是断灭的。佛的无垢识没有染污种子可灭可断,因此是常不变异,住于世间,所有有智慧的人全部知道此理而做不到,他们的阿赖耶识异熟识里还有生灭变异的染污种子需要灭除,虽然住世不灭,却不是常。我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辛苦修行,积累了无量的智慧光明,才把这部经讲解出来,让正法住世,作为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大明灯,引导众生走出黑暗,出离三恶道,出离六道轮回。如来之智德和正法的胜誉普遍流入一切智慧之海中,为那些能够自觉调伏自心生死流注的人,开示甚深的大乘法义。    这部经所在之处,修行者为大众请诵、解说之处,诸天鬼神阿修罗摩睺罗伽等护法神, 都来拥护,礼拜供养。所有的水灾、火灾、王难(有些国王有惩罚众生的权力,这时候他不敢惩罚),还有那些盗贼难,全部远离,不敢加害。只要讲诵这部经、解说这部经的修行人,所有的灾害都不能加害于他。    原文:诸比丘,。从今已往。于不信前。勿说此经。求经过者。慎勿示之。于尼乾子。尼干部众。诸外道中。亦勿说之。不恭敬渴请。亦勿为说。若违我教。亏损法事。此人则为。亏损如来。诸比丘。若有礼拜。供养此经典者。应当恭敬。供养是人。斯人则为。持如来藏。    释:诸比丘们, 从今开始到未来世, 你们在不信大乘法者面前, 不要讲说这部经。挑剔经文中过错的人,也不要让他们看到这部经。在尼乾子、尼干等外道部落当中,也不要讲诵这部经。那些不恭敬渴仰这部经的人,也不要给他们讲这部经。如果你们违背我的教导,亏损了如来大法,就是在亏损如来。諸比丘们,如果有礼拜、供养、读诵这部经典的人,就应当恭敬供养他,因为这个人是在守持如来的法藏。    原文: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当勇超尘累。勤修佛正教。除灭死军众。如象践苇芦。持法奉禁戒。专精勿亏怠。以弃生流转。尽诸苦有边。    佛说此经已。贤护胜上童真。大药王子。并诸比丘。菩萨摩诃萨。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普会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这时,世尊就说偈,劝告弟子们精进修行早出尘劳:你们大众应当勇敢的超越尘世的拖累和牵绊,精勤的修行佛教导的正法之教义,除灭让自己陷入生死轮回苦的烦恼众賊,就像大象践踏芦苇一样。你们应当严格遵守禁戒,多修持正法,专心精进不要懈怠放逸。这样才能弃舍生死流转苦,灭尽所有的生死尘劳,出离三界,不受后有。    世尊把这部经都讲完了之后,贤护胜上童真和大药王子,以及諸比丘们,菩萨摩诃萨,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众,闻佛所说,都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