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顯識經講解 生如法師 著        第一章 賢護童真請法因緣    原文: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釋:“如是我聞”四個字,表明這部經是阿難複述佛當時講經的內容,不是阿難自己講的。“薄伽梵”是指釋迦佛,“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是佛常住的用來講法的一個精舍;大比丘都是佛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另外還有五個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常隨佛各處聞法,護持佛的法藏。    為首的幾個大比丘,各自帶領著自己的弟子眾,跟隨世尊聞法修行。大迦葉帶領五百弟子,舍利弗等人也各自帶領著一部分弟子,他們合起來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大比丘、大阿羅漢,已經證得四果,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了。但不包括阿難,阿難還是初果人,其餘所有人都是四果。阿難為了作佛的侍者,他只能是初果人,不能當四果羅漢,佛不用四果羅漢作侍者,所以阿難故意不證四果,只保持初果人的身份。    佛涅槃後,在大迦葉帶領比丘們集結經典的時候,大迦葉就強迫阿難證四果,把他趕出結集經典的石窟中,說初果人不能參加結集經典。阿難出去後就開始用功,有一天在准備睡覺時,頭剛好要碰著枕頭還沒有碰到的時候,他就證了四果。然後他就去石窟中敲門,大迦葉問他是否證果,並且讓他從鑰匙孔裏進來。因為阿難有禪定,只要證了四果,就有神通,於是阿難就從鑰匙孔裏進來了。之後就以阿難為首,開始集結經典,複述當時佛講過的所有大小乘經典。    阿難還沒有出家之前世尊所講的經,阿難要如何複述呢?這部分內容,在阿難當了世尊的侍者後,世尊就再專門講給他聽,世尊講一遍阿難就能記住。阿難在場的時候,佛就不用單獨給他講了,他沒有在場講的經,世尊都要再給阿難單獨複述一遍,阿難都能記住。他就有這樣好的記憶力,過耳不忘,就像錄音機一樣,這是他無量劫前與佛一起起修所獲得的殊勝善根。    “漏”指的是貪嗔癡煩惱;“盡”是斷盡,貪嗔癡煩惱都斷盡了,叫作漏盡。斷我見證初果以後,修出初禪定,開始斷除一部分煩惱,證得三果。初禪定發起以後先斷貪欲煩惱,後斷嗔恚煩惱,再加初果的三縛結的斷除,這就斷除了五下分結,到四果的時候再斷除五上分結。這時,凡夫異生的散亂心、我慢心、對三界的貪愛、我執、我愛等等都斷除了,即意根對自我的執著性斷盡了。所有的貪嗔癡慢疑惡見這些見思惑都已經斷盡,對三界法一點貪愛也沒有,這些煩惱都通通斷盡,就是“漏盡”。如果還有煩惱就有漏,有漏就不能出三界,仍然在三界裏受苦。    比如說三果人還有我慢我執煩惱沒有斷盡,他就不能直接出三界,他可能要在中陰身裏再思惟觀行,斷盡煩惱以後才能出三界。有的三果人命終升天以後,在天上再斷除剩餘的煩惱,之後才能出三界。煩惱能把自己束縛在三界六道裏,不能出離,因此每個眾生必須在了斷煩惱以後,才能出三界。只有證了四果阿羅漢,具有盡世間智,才能了盡三界世間法。也就是說阿羅漢們都知道如何把自己的五陰滅盡,以出離世間,這屬於小乘人的智慧。阿羅漢們都具足一切智,具足出離生死的智慧,叫作慧解脫。    斷除了煩惱才能獲得自在,這個“自在”是指什麼呢?就是指七識心的自在,沒有了煩惱的束縛,對於世間一切法,心無掛礙,心得解脫,不受束縛。當然,世間一切法不包括大乘法。對於大乘法,阿羅漢還是不自在的,因為他沒有證得大乘法。但在五陰世間的世俗生活當中,他的心是自在的,能夠不被任何六塵境界所束縛,對三界的貪愛結縛全部都斷盡,他們的心已經得到了解脫,智慧也已經得到了解脫。心解脫就是心得自在了,智慧解脫最起碼是慧解脫的阿羅漢。    阿羅漢分為慧解脫和俱解脫兩種,慧解脫的阿羅漢只是修到了初禪定,還沒有修到四禪,沒有五神通,他在智慧方面已經有能力獲得解脫。什麼叫以智慧獲得了解脫?就是說他以這種智慧就可以出離三界,雖然他還沒有二、三、四禪定,但是他有初禪定,他的煩惱斷盡,沒有煩惱和我執的束縛,他命終就能滅盡五蘊十八界,出離三界。有解脫的智慧,就能不再被世俗法所系縛,這叫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原文:於去來今。照了無礙。是大那伽。如佛之教。所作已辦。棄大重擔。獲於己利。已斷流轉。生死有苦。以正智力。善知眾生。心之所趣。如是大聲聞眾。長老舍利弗。而為上首。複有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俱在會集。    釋:這些阿羅漢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法,都明了通達無礙,這是俱解脫阿羅漢所具有的神通道力。對於四聖諦的觀行,佛在《雜阿含經》中講過,觀行五陰的虛妄,還要觀行過去世的色身和覺知心的虛妄;觀行未來世的色身和覺知心的虛妄,觀行這些法都不是“我”;觀行現在世的色身、現在世的心行、現在世的識心,也都不是“我”;觀行過去、未來、現在的五陰,無論好的五陰、不好的五陰、粗的五陰、細的五陰,全都不是我。這就是“於去來今照了無礙”的意思。    慧解脫的阿羅漢也能如此觀行,也證得過去、現在、未來世的色身和識心覺知意識,都不是我,於去來今照了無礙。阿羅漢不僅認識到了現在的我是虛妄的,也同樣認識到未來世的我也是虛妄不真實的,因此他們就不欣樂於未來世的色身五蘊,才能夠滅了意根對自我的貪愛,命終就能滅除五蘊,滅除意根第七識,出離三界。如果對未來有一念的喜心,這就是一種系縛,不能出離三界。要想出離三界,他連這一念的喜樂心都沒有,對未來世一點希求都沒有,所以才能夠照了無礙,從而達到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出離三界。    那伽梵指龍族,這些阿羅漢就像大龍一樣有力量,如實奉行佛之教導,一生求解脫就得解脫,棄舍了生死的沉重擔子,從此得解脫休息身心了。四果阿羅漢常常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羅漢所要作的就是斷盡貪嗔癡煩惱,能夠出離三界得解脫,這是他們一生所要作的事情。“所作已辦”就是該作的事全部都作完了,三果阿羅漢還不能這麼說,只有四果羅漢才可以這麼說。因為三果人還有煩惱沒有斷盡,我執我慢沒有斷盡,四果阿羅漢所有的貪嗔癡煩惱都斷盡,諸漏已盡,才能說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棄大重擔,這個重擔是什麼呢?五陰十八界就是個生死大重擔,五欲六塵就是個大重擔。阿羅漢能夠棄大重擔,心無煩惱,三界的負擔都沒有了,也不管眾生苦不苦,卸下所有的包袱和擔子,沖出三界。獲於己利,自己終於得到利益,能了生死苦,得解脫了。阿羅漢只要自己能出離三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其他的就不管了;學佛的人如果都是這樣的心態,佛法就不能延續下去,佛法就將滅去,後世的眾生,無人宣傳佛法,無人教導,眾生也就不能從佛法中獲得什麼利益,生死苦惱不能解脫,常處黑暗深淵。    所以說小乘阿羅漢法,不是究竟的法,只能修學一段時間。我們學大乘佛法的菩薩,小乘佛法雖然不可避免一定要修證,但是不走涅槃這條路,自己成就以後還要利他,這就是菩薩的發心。菩薩心量廣大,不但要度自己,還要度和自己一樣受輪回之苦的所有眾生,使他們同樣都獲得究竟的解脫,那就是大心菩薩的所為,所以菩薩也叫大心眾生。    “已斷流轉生死有苦”,阿羅漢們已經截斷了流轉在三界的生死之苦,“有”包括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即欲界有欲界的法,色界有色界的法,無色界有無色界的法,這三界的“有”都是苦。不但三惡道是苦,我們人道也是苦,那麼天人呢?他們也同樣有苦。在“樂”當中有沒有苦?樂當中也有苦,而且這個所謂的“樂”本身就是一種苦,樂過後也是苦。    佛說的苦,有苦苦、行苦、壞苦三種。天人雖沒有苦苦,但是還有行苦和壞苦,因為他們的那種樂不是永久的,是留不住的,早晚會消失,這種苦叫“行苦”。樂的感受消失了,就叫“壞苦”。尤其是臨命終時,天人會有五衰相現,一、身體臭穢,二、花冠萎謝,三、衣落塵埃,四、兩腋出汗。天人的身體就變得臭穢難聞,沒有哪個天人願意去接近他,都躲避遠離他;天上的寶座坐不住了,頭上的花冠也枯萎了,原來衣服都是幹幹淨淨,永遠不落灰塵,現在衣服就有灰塵了,兩個腋窩也出現汗臭了,有這些現象出現時就表明天人的生命快要結束了,他要受苦去了,這叫天人的“五衰相現”。這三界當中的生死有苦,阿羅漢都已經斷盡了,未來不再受生死苦受,不再來三界受生。    “以正智力,善知眾生心之所趣。”阿羅漢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法,獲得解脫智慧,具足一切智,以此智慧,就能如實觀察眾生的心行,到底趣向於哪裏。見眾生所貪所喜樂的法,就能知道眾生命終會趣向於六道裏哪一道,也能知道眾生是否能獲得解脫,入無餘涅槃。大多數眾生的心都在貪著三界世間法,未來不可能擺脫世間法的束縛,都要受於六塵的束縛,趣於六道,趣於世俗五陰,趣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出生死輪回。    在這大會之中,聲聞眾以舍利弗為首,長老是對阿羅漢的尊稱,已經證了四果阿羅漢的人叫作大聲聞眾,長老舍利弗在他們當中是智慧第一,所以舍利弗居於聲聞眾的首位。無數菩薩摩訶薩在大會中列在大聲聞眾的後邊,表示菩薩摩訶薩有很多是在家眾,出家眾裏面比較少。佛在世的時候以出家眾為首,所以先表出家眾,再表在家眾。聲聞眾弟子和菩薩眾弟子都聚集在世尊講法的法會上,聽從世尊教誨。    原文:爾時。諸比丘。在世尊所。多有疲睡。失容阿委。不能自持。於是世尊。面門暉發。如蓮花開。時諸比丘。鹹悉醒悟。各自嚴正。作如是念。今佛世尊。顏容暉煥。面光照朗,。欲開何法眼。作大饒益。    釋:這時,比丘弟子們在世尊講堂中,大多數都有些疲倦,而睡意朦朧,顏容萎靡,即將要把持不住,快要睡著了。佛在上面講法,下面的比丘有些已經疲倦,要睡了,形態不端莊,有打哈欠的,有打瞌睡的,身體就不能保持端正了。    世尊看到這種情況,為了讓這些比丘們清醒清醒,於是就顯現神通。“面門暉發”,意思是說面部就像蓮花開放一樣光輝燦爛。這時比丘們一看佛顯神通放光彩,全都沒有了睡意,精神充足,各自端正身體坐姿,心想:“佛現在開始顯現神通,面色光麗,光明朗照,將要開講什麼樣的大法,對眾生作大饒益呢?”    原文:爾時。賢護勝上童真。修容豐美。柔和光澤。色相具足。六萬商主。前後圍繞。侍從轟鬱。聲如地震。來詣佛所。見佛世尊。寂靜安隱。眾德之藏。巍巍赫朗。如大金樹。深心信重。合掌思惟。作如是念。眾共稱贊。佛一切智。普見一切。是如來阿羅訶。正等覺。誠實不虛。頂禮佛足。諦視而住。    釋:這時候,有一個在家人名字叫賢護勝上童真,童真的意思是說他還是一個童子身,勝上表示這個人比較殊特,或者在福德方面,或者在智慧方面,超越一般的人。他外表修容豐美, 柔和光澤, 色相具足美好,這裏是在暗示賢護菩薩前世修的福德很大,才感得如此莊嚴的色相。有六萬商主們前後圍繞著他,伺候他的侍從人數眾多,眾人走在一起發出的聲音像地震一樣,說明賢護菩薩的福德是多麼的廣大深厚。    這時眾人一起簇擁著賢護來到佛講法的場所,賢護菩薩看見世尊端坐在本座上,顯得寂靜而安穩,在神態祥和的外貌裏隱藏著一切巨大威德的德藏。在佛的五蘊身上,在言談舉止和面容裏,都隱藏著佛陀數不清的德行,處處都顯示著佛是眾德之藏。佛的外相三十二相,巍巍堂堂,威嚴慈藹,赫奕明朗,如一棵高大的金樹。    賢護勝上童真見佛如此相好莊嚴,對世尊就發起深深的敬重之心,於是合掌思惟,作是念:“所有眾生都共同稱贊佛德,佛陀的一切智能見一切法。”一切智按小乘來說,代表佛能解脫三界生死輪回的智慧,而佛的大乘法的一切種智,代表著佛陀證得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佛的無垢識裏面含藏的所有種子功能作用,佛陀全部了知無餘,沒有一法不懂不知,叫作一切種智。    賢護菩薩又接著想:“世尊確實是如來阿羅訶正等覺,真實不虛。”賢護菩薩贊歎世尊具足了佛的十個名號功德,佛的十個名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是賢護勝上童真頂禮佛足,仔細的瞻仰世尊。    原文:佛見賢護。舉身放光。流照賢護。賢護爾時。便獲無畏,。繞佛三匝。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悲湣教授,。我今始於佛所。得淨信心。心悕妙法。欲有所問。而我久處生死。溺煩惱苦。亂念紛雜。於戒等業。無作冥資。雖心奇重。我今不知。於此愚惑。疑網之中。如何超出。得度生死。世尊是一切智。普見一切,。佛出甚難。希有逢遇。如如意珠。施眾生樂。佛是大如意寶。 一切眾生。鹹由依佛。得大安樂。是大父母,。眾生善本。因佛父母。得見正路。唯願悲湣。開曉疑闇。    佛告賢護。汝有所疑。恣汝意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爾時賢護。蒙佛聽許。心專請問。在一面住。    釋:佛看到賢護菩薩後,全身放光,照耀在賢護身上。佛放光是有目的的,這是鼓勵賢護向佛請法,讓賢護心無畏懼,就能在佛前提問請法。因為他提出問題以後,佛以此因緣,就可以開示演講一場殊勝的大法。佛有時候想講某種法,又沒有人請法,無因無緣,佛不能講法,於是世尊就故意提示某個人,讓他心生疑問,進而請法,提出問題,佛就根據他所提出的問題,來開示宣講一部佛法。賢護得到佛的加持,就右繞佛三匝, 表示對佛的恭敬尊重,然後頂禮佛足,就開始提問請法。    眾生對佛的信心,有的是不清淨的,有的是清淨的。初學佛法的人,對佛的信是不清淨的,是怎麼樣的不清淨呢?他是迷信佛,有求於佛,對於佛的功德還不了解,對於佛的神力大智慧,所有的德行,都不了解,所以不能夠生起清淨信心,心裏面還有很多的疑問,所以不叫作淨信。在佛舉身放光流照賢護以後,賢護就對佛法生起了淨信,他心裏面就希望聽佛宣講妙法,想請問佛法。    賢護對世尊說:“希望世尊能夠悲憫我、教授我,我現在剛剛在世尊您這裏獲得了清淨的信心,心裏非常希望聽聞勝妙之法,正有問題要請問於世尊。我無量劫以來久處生死,沉溺在貪嗔癡煩惱苦中,心裏雜念妄想紛呈,無心修持戒律,沒有儲備資糧和道糧。雖然內心非常想出離生死,但我現在並不知道,自己處於這樣愚癡疑惑之網中,如何才能超脫出去,度越生死苦海。”    賢護菩薩懺悔了自己於修行心生放逸,於戒定慧等沒有修持的懈怠之心行,可是卻得到了佛菩薩的暗暗加持。他對自己的業行和貪嗔癡煩惱了解一部分,但是還沒有完全了解,現在他的心還處於愚癡當中,沒有獲得真正的智慧,還有很多的疑慮。他想把自己的疑問都解除,讓自己斷除愚癡解除疑惑。他問佛如何才能超出煩惱的深淵和生死輪轉,出離生死的苦海。其實他的疑問代表了所有初學佛法的眾生的疑問:如何能夠得度生死,超出生死輪回的苦海,得到解脫。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學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益。    賢護菩薩接著說:“世尊是一切智人,能夠普見一切法,也能了知每個眾生的根器和煩惱根源,無量劫以來,眾生造作了什麼樣的業行,將來獲得什麼樣的果報,這一切世尊都能了知。佛出這個世間真是太稀有,太難值遇了。佛就像如意寶珠一樣,施予眾生一切快樂。佛是大如意寶,所有眾生都能依賴著佛而得到大安樂,佛是眾生的最親最敬愛的父母,能帶給眾生最根本的利益,是眾生善法之本,眾生依靠佛這樣的父母而得見正路,走上正路,最終得解脫。惟願世尊您悲憫我們,開示曉了我們心中的疑惑和暗冥。”    佛出世確實是非常稀有難遇的,佛在經中告訴過我們,在娑婆世界都是多長時間才有一尊佛出世。在賢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佛是第四尊,第五尊佛是彌勒佛,釋迦佛出世和彌勒佛出世之間相差多少時間,佛經記載是96億年,這兩尊佛出現的時間差算是最短的,很多時候是多少個大劫之內都沒有一尊佛出世,甚至有時候在幾十大劫內都沒有一尊佛出世。幾十大劫是多長時間呢?地球成住壞空一個周期,是一個大劫,這麼長的時間就是1680萬年(一個小劫),再乘以八十,才是一個大劫。幾十大劫內都沒有一尊佛出世,那麼在這個世間上生存的眾生應該有多麼苦惱,生死無人解救,輪回無有出期。這麼長的時間都沒有佛出世,那麼佛出這個世間真是太稀有,太難值遇了。    “眾生依佛得大安樂, 佛是大父母”,這是從表象上說;從實際理地來說,一切眾生依著五蘊身內的如來佛,才能得到大安樂,如來藏是出生五蘊的父母,是帶給眾生一切法的父母。五蘊身內的佛能把三藏十二部,把成佛之法、把解脫之法帶給眾生,眾生依照著修學,就能得到大安樂。一切眾生,鹹依自己的如來藏,才能得到大樂。如來藏也是眾生的父母,帶給眾生一切。如來藏是眾生的善本,有如來藏眾生才能修行善法,眾生因佛這個父母,得見修行的正路,上了正路就有希望得解脫。只願世尊能夠悲湣我們,為我們開曉,開啟我們的疑暗,讓我們去除無明疑惑。    佛告訴賢護:“你有什麼疑問允許你隨意問,你問什麼我都一一回答。”其實佛已經知道賢護要問什麼,所以才這樣說。賢護知道佛允許他提問,就站在佛的側邊,一心想要提問題了。    原文:時長老阿難。見賢護童真。姿容暉澤。色相具足。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此賢護童真。有大福德。光色豐盛。諸王威相。鹹蔽不現。    佛告阿難。此賢護勝上童真。福業所致。雖處人間。受天勝果。安寧適樂。歡娛嬉戲。暢悅恣心。猶如帝釋。閻浮提中。唯除月實童真。更無比者。阿難白佛言。賢護童真。果報資用。宿植善根。唯願為說。    釋:這一段回過頭來介紹賢護菩薩,介紹他前世如何修行福德,才獲得這一世的大福德大福報。這時長老阿難看見賢護童真,他的外貌莊嚴、端莊和美妙,容光煥發,就對佛說:“世尊,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一個人,這位賢護童真,有大福德,全身上下都放出光芒,莊嚴無比。所有國王的威德相,在他面前都隱蔽顯現不出來了。”    從他的待從上來看,從他的六萬商主上來看,說明他的福德相當的廣大。他一出現,所有的國王都顯得沒有威嚴了,那些國王雖然也具備大福德,但是跟賢護童真一比,他們的威德相就都被隱蔽不現,只看見賢護外貌光色豐盛。    佛告阿難:“這是賢護童真過去所修的大福德所感召的,他雖然在人間,得為人身,但是他所享受的果報,全部是天人應該享受的果報,安寧、舒適、快樂、安逸、歡逸、嬉戲、暢悅恣心,猶如欲界第二層天的天主帝釋(玉皇大帝)一樣,他的果報足以與玉皇大帝相媲美。在閻浮提(南瞻部洲)之中, 除了第一具有福德的月實童真, 他排在第二,再也沒有超過他的了。”    阿難對佛說:“賢護童真多生多世培植善根福德的事,果報資用豐盛的事,請世尊為我們解說解說吧。”    原文:佛告阿難。賢護現受樂報。資用廣大。及宿勝因。汝今當聽。阿難。此賢護童真。六萬商主。資產豐饒。金寶盈積,。恭敬受教。 隨逐奉事。六萬床座。敷設臥具。氈褥繒綺。並倚枕等。雜色暉發。妙麗莊嚴。俱羅帷幕。及憍奢耶。火浣幣帛。支那安輸。周匝施布。眾寶雕間。相宣煥爛。交錯如畫。    六萬妓女。被服安輸。眾色間雜。金寶瓔飾。鮮華炫麗。光彩耀目。其觸細軟。如天迦遮。輕重隨心。適稱情意。戲容笑語。歌唱相娛。閑婉嚴潔。柔敬事主。於他人所。心絕愛欲。慚恥低首。或覆頭為容。肌膚平滿。柔軟細滑。手足支節。踝等骨脈。鹹悉不現。齒白齊密。發紺右旋。如削蠟成。如工畫作。氏族華望。名譽流遠,。如是婦人。而為侍從。    又有六萬。供食婦人。飯餅諸物。種種異色。香味調美。如天肴膳。飲具八德。見令心悅。寧身適意。不勞而熟。是福之食。應心而至。滌淨擁穢。去諸病惡。庭宇臺樓。具足六萬。摩尼真珠。琉璃諸珍。羅布垂飾。眾寶間鈿。行列端美。綺彩蒙懸。綴以鈴鐸。隨風飖飏。鏗鏘和發。地若琉璃。現眾影像。雜花散布。清涼快樂。遨遊棲息。暢心適志。又有細腰。般拏箜篌。長笛銅鈸清歌。種種音聲。數凡六萬。美聲調潤。響亮聞遠。喧囂雜作。震警方域。福業所致。歡樂不絕。    鴿等諸鳥。飛翔遊集。異聲間和。暢心悅耳。藤蔓眾花。縈緣臺閣。鮮葩標秀。蓊鬱暉煥。鈴鐸樂器。響若天宮。房廊昭晰。如須彌窟。神藥流照。有六萬城。高牆峻峙。樓櫓備設。街街布列。四衢三達。美麗填溢。諸方湊集。種種服飾。種種言語。法制萬差。殊容異狀。奇貨列肆。商侶百千。交易囂喧。聲震城域。園林鬱茂。大樹小樹。藤蔓卉藥。眾花競發。清波環映。間錯光鮮。粲如舒錦。象馬車乘。其眾百千,往還不絕。充遍城邑。    阿難。六萬城中。名德高人。 及諸豪富。並諸商主。日日稱贊。賢護童真。播揚聲德。虔恭合掌。禮拜修敬。嬌薩羅國。波斯匿王。福力富盛,。比之賢護。狀類貧下。月實童真。無量百千。妓從侍繞。恭敬奉事。愛悅歡戲。眾樂所依。雖天帝釋。百千萬倍。不及月實。賢護童真。容色豐美。富有自在。安寧適樂。亦百千萬倍。不及月實。斯皆宿福所感。非力致也。    阿難。賢護童真。又有如意寶輅。天寶雕嚴。光暉赫爛。天金金剛。光玉日受。種種諸寶。鈿廁間錯。麗若觀星。運速如風。如金翅飛。乘此寶輅。寶洲等所。應念而至。身不疲勞。戲樂而返。    釋:佛告阿難說:“賢護現在所受的樂報,一切資生用具廣大豐厚,他待從眾多,走起路來象地震一樣,說明人眾是多麼的廣大。他生生世世所修得的福德,獲得果報的因緣,以及他宿世以來所培植的善根因緣,你們現在聆聽,我對你們說。阿難,這位賢護童真,有六萬商主,資產豐饒,金銀珠寶盈積庫房,卻對賢護童真非常恭敬,受他指教,追隨於他奉事於他。他的家宅中,有六萬張床座,都鋪設了臥具,毛氈被褥及倚枕等等,色彩鮮豔,美妙莊嚴。”這是介紹他的房間臥具,這一段都是描述過去印度臥房裏的裝飾品,房間裏富麗堂煌,非常豪華,非常富貴的豪華裝飾。    佛接著說:“還有六萬個待女,都懂得各種樂器與歌藝,穿著非常的華麗,琴棋書畫樣樣都通,外貌亮麗端莊,舉止投足莊重而適人意,歡歌笑語柔心敬侍主人,對他人都心絕愛念。常露羞愧遮擋容顏,肌肉豐滿平滑,手足支節等骨脈不露,牙齒潔白齊密,頭發紺青色向右旋繞,像用臘削成的一樣,像畫師畫的一樣,她們家族名聲都很廣大,這些外表美麗的女人都是他的待從。”    “又有六萬供養他飲食的婦女,米飯面餅所有飲食色香味俱全,就像天人的飲食一樣,吃飯的用具也都很殊勝,具有八種功德,讓人一見,心生歡喜,身體安寧。飲食放入這些餐具裏,不用人動手勞作,都是自然而熟。這是福德之食,隨心而現。還能自動洗淨飲食裏的汙穢,祛除疾病,這是欲界的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的享受。這些天人每天的飲食,都是心裏一想,百味飲食自動就到面前來,天人修來的福德,賢護童真在人間就享受著這些福報。他是作為一個人,而享受著天人的福報,享受著玉皇大帝的果報。”    “他的樓臺庭院,都是由各種珠寶珍珠琉璃等等裝飾而成,庭院臺閣眾寶間雜,裝飾精美,配上寶鈴,和風悅耳。地如琉璃托顯影像,庭院裏各種花辦散布在琉璃地上,讓人感覺非常清涼快樂,心情舒適愉快。”    “又有種種樂器,發出種種的音聲,總共有六萬種美妙的音聲,聲音柔潤響亮,能傳播到很遠很遠的地方,聲震家族所轄區域。整個家族都是因為修了深厚的福業所感召的,以至於歡樂不絕。大福德之人,鳥類眾生都圍繞著他們飛翔遨遊,各種鳥叫聲和暢悅耳。各種花草藤蔓環繞著臺閣,爭芳鬥豔,蓊鬱暉煥,樂器的音聲猶如天宮裏的美音一樣。”    整個段落都是佛在描繪他們因為修了大福報,都過著的非常奢華生活的情景。城牆高大、街道寬廣、服飾眾多、貨品豐富、象馬車乘成百上千,往返穿梭,遍及城市。商侶交易聲震整個城市,居住環境優雅,整個城郭都歸他們家族所有。    佛告阿難:“六萬個城市的名高望重之人,以及所有豪富貴族及其商主,天天都來稱贊賢護童真的富貴與德行,宣揚賢護童真的福德,對賢護童真都是虔誠、恭敬、禮拜、敬仰。嬌薩羅國波斯匿的國王福力,已經是很盛大無比的了,但跟賢護童真相比,就像一個窮人一樣。”    “另一個大福德之人月實童真,也是有無量百千妓從,侍從圍繞於他,對他恭敬奉事,愛悅歡戲,是眾生快樂所依之人。雖然欲界天的帝釋的福報,百千萬倍都不如在人間的月實童真,月實比帝釋的福德超勝百千萬倍。賢護童真雖然容色豐美富貴自在,安寧舒適,也不及月實童真的百千萬倍。”    這都是他們生生世世種植的福德所召感的,不是這一生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我們現在的人總要追求升官發財,富貴發達,如果你前世沒修福積福,今生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福德。尤其是現在的貪官通過貪汙手段就想享受榮華富貴,這是想強行獲得不該獲得的福報,結果還是要散去,其實有福報的不必去貪,自己自然就來。    佛又接著說:“阿難,賢護童真,又有如意寶輅,能乘著飛行各地,是用天上的珠寶所雕刻和裝飾的,顯得光暉絢爛。上面有天上的金子和金剛,光玉日受,種種諸寶鑲嵌而成,鈿廁間錯,美麗得像點綴的星星,飛行速度就像風一樣,像金翅鳥的飛翔一樣。賢護童真,乘此寶輅,所有的寶洲等處所,就能應念而到。 不管飛到多遠的地方,身體都不疲勞,總是歡歡樂樂的返回來。”    原文:是時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賢護童真。種何善根。 修何福業,。資產廣大。受大樂報,。宮室妙麗。寶輅奇特。    佛告阿難。賢護童真。由先於佛法中。修植福業。故今獲此。廣大樂報。過去有佛。名曰樂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賢護爾時。於彼佛法之中。出家作比丘。名曰法髻。多虧戒行。然善講說。修多羅、阿毗達摩、毗奈耶等。三藏深教。鹹悉明達。常為眾生。宣暢敷演。法施不絕。美音深重。正直高亮。剖析明辯。    聽者歡喜。聞所說法。思惟修行。脫惡趣者。其數無量。阿難。法髻比丘。以法施功德。於九十劫。受天人報。又見清淨。持戒比丘。身羸瘦瘠。恒施飲食。及屣履等。殷重誠徹。淨心布施。故今獲此。大富樂報。勝妙宮室。奇特寶輅。又遇迦葉如來。示教指誨。而告之曰。汝於未來。釋迦牟尼佛所。當得授記。故今見我。我為說法。而成熟之。    釋:這時,阿難就頂禮佛足對佛說:“賢護童真是種了什麼善根,修了什麼樣的福業,他的資產是這樣的廣大,他能受到這樣大的樂報,宮殿房屋美妙而華麗,還有奇特的寶輅隨身而行?”    佛告訴阿難:“賢護童真,由於從前在佛法中修過福業,所以現在才能獲得這麼大的樂報。(如果一個人在世俗法中修福,也獲得樂報,但可能就沒有這麼大。)過去有佛, 名曰樂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每尊佛的十個名號),賢護在遇到這尊佛時,當時出家作比丘,名字叫作法髻,他不守戒行,卻能講說經、律、論三藏。對三藏甚深法都能很明了通達,常常為眾生宣傳和講說,不斷的為眾生法布施。其講法的音聲美妙而深沉凝重,其語正直而高昂,對佛法的深義能夠剖析明了,辯才無礙。”    賢護菩薩當時雖然出家不守戒律,但是他善於講法,而且總是不斷的為眾生講法,經律論都很通達,他的果位應該很高,他是守心戒,而不注重小乘戒的表相。他講法的音聲很沉穩,很深重,能把佛法講得很透徹,聽他說法的人,內心都很歡喜,出離三惡道的人非常多,其數有無量。並且聽了他所說的法之後,都能思惟修行。我們聽了法之後,也一定要思惟,思惟之後,就要去努力去實修。    “阿難,法髻比丘因為為眾生說法這種功德,上天界受九十劫的天人樂報。(受天人的樂報,福德消的很快;在人中受報,福德就消耗得少,福德還可以積攢下來,在成佛的路上多在道業上用。如果在世間法上用的多了,道業上用的就少,修行的成就就少。)法髻比丘也很有善心,看見清淨持戒的比丘,身體贏痩虛弱,他就長期布施飲食和衣服鞋履等等,並且對他們進行法布施和財布施,他的布施不求回報,就希望對方過得快樂安穩,他以這種心態來布施,心地非常清淨,所以今世獲得這樣大的富貴快樂的果報。”    “賢護又遇到第二尊佛——迦葉如來,迦葉如來為他授記,說:你未來世將會在釋迦牟尼佛處,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授記。(這個授記不一定是修到幾地菩薩,佛才給授記。)所以法髻比丘現在見到我,今世來見我,我為其說法,讓他對授記這件事,早日得到成熟的因緣。如果我不為你說法,因緣不容易成熟,遇到釋伽佛時,不能給你授記。”    原文:阿難白佛言。世尊。賢護勝上童真。如是財富。金寶盈積。豪盛自在。謙柔卑下。無憍慠心。甚為奇特。    釋:阿難對佛說:“世尊,賢護勝上童真,像這樣的財富堆積,金寶盈積下來,豪富又自在,但內心謙虛柔軟,甘於卑下,沒有一絲驕慢心,也是非常奇特的。”    盡管法髻比丘修了這麼多的福報,又修了大智慧,可是自身心性柔軟,謙微卑下,沒有高慢心,沒有驕傲心,人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很難。現在有的眾生稍微有一點突出於人的,慢心馬上就起來,很難管教他,反而是他來管教你。福德越薄的人,慢心越重。大福德的人,一般都沒有慢心,因為福德所致。    原文:佛言阿難。大智不於。財寶欲樂。而生矜慠。賢護久修善行。善法所資。常食福果。    釋:佛說:“阿難,有大智慧的人,不會因為金銀財寶和五欲之樂而心生驕慢,有智慧的人,絕不會在自己的財富上生起驕慢,這個不值得驕慢。因為賢護久修善行,善法的福德在潤助著他,讓他常常享用著福德的果報。”    原文:賢護蒙佛阿難。共稱歎已。恭敬合掌。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憐湣攝護。一切眾生。欲少請問,。願垂聽許。    釋:賢護得到法和阿難的共同稱贊,恭敬合掌,頂禮佛足,對佛說:“世尊憐憫救護一切眾生,我有一點問題要請問世尊,希望您垂心聽允。”這是賢護正式的提問,也是讓佛借機正式講法,前面的這一些都是序言。    原文:佛告賢護。我先聽汝。汝有所疑。今恣汝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釋:佛告訴賢護說:“我是允許你提問,你有疑問的話就趕快提問,我可以為你解說。”     第二章 阿賴耶識雲何遷身受身    原文:賢護白佛言。世尊。眾生雖知有識。如寶閉在篋中。不顯不知。世尊。不知此識。作何形狀。何故名識。眾生死時。手足亂動。眼色變異。制不自由。諸根喪滅。諸大乖離。識遷於身。去至何所。自性如何。作何色相。雲何舍離此身。更受餘身。    釋:賢護對佛說:“世尊,眾生雖然知道自己身中有阿賴耶識,就像珠寶被藏在五陰身中一樣,不能顯露出來,自己也不了知。世尊,不知道這個識心是什麼形狀的,因什麼而取名為識。眾生死時,手腳亂動,眼神黯然失態,漸漸的就不由自主了。諸根漸漸滅去,四大互相分離,阿賴耶識也就離開色身,祂到哪裏去呢?阿賴耶識的自體性是什麼樣的?有什麼色相嗎?祂為什麼要離開這個色身,再接受其他色身呢?”    學佛眾生對於這個識的認知有兩種,一種是只知道有六識有意識,另一種除了知道有六識,還知道有一個阿賴耶識。意識和阿賴耶識這兩個識哪個是這裏所形容的寶呢?因為六識不能變現一切法,所以六識不是摩尼寶珠,這個能被稱為摩尼寶珠的寶,是指能生萬法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如寶閉在篋中,這個篋是指五陰身,因為隱藏在五陰身中,這個寶就不被眾生所發覺。其實這個寶時時刻刻都在大放光明,只是眾生自己不知道。不是寶不顯,而是眾生的心被五陰遮蔽住了,是眾生的心有無明產生了遮障,就看不見我們自身中的這個寶貝。祂一直在眾生的五陰身中大放光明,照耀一切,只是眾生自己因為有無明,阿賴耶識隱藏在五陰身中,不被發覺,其實寶自身並沒有閉藏起來。    賢護菩薩問阿賴耶識是什麼形相,這個識有沒有形狀,有沒有長短、方圓、大小和顏色,是否與世俗法當中的六塵一樣,有聲音,有色彩,有色相,有香塵,有味塵,有觸塵,有法塵,祂是什麼相狀的,為什麼叫作阿賴耶識。眾生死亡時,阿賴耶識肯定要與身體分離,但是有的眾生在死亡時, 痛苦得手足亂動,這是造了惡業的眾生,他們的死相比較難看,死亡時比較痛苦,因為痛苦,手足就亂動掙紮不已。    “眼色變異, 制不自由”,眼珠變混濁,是因為眼識漸漸從身上消失了,這時候阿賴耶識和意根也都要陸續離開了。他再想看自己的家親眷屬,就看不見了,眼識不由自己作主就消失了,但這時候他的意識心沒有消失,還有知。這時視覺開始變的模模糊糊,到最後一點也看不見了,耳朵也聽不見聲音了,這些功能作用漸漸的都滅掉了,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卻根本作不了主。    他的意根原來是能作主的,這個時候為什麼作不了主?意根原來一直是我要這樣,我不要那樣,要統治這個要控制那個,但在這時候卻沒有辦法了。這叫隨業流轉,死的業緣出現,意根根本作不了主。能作主的是什麼?其實還是業力。這個業又是從哪來的呢?是阿賴耶識集藏五陰造業的業種,再輸送出來而現行的;也就是說,實際上最終能作主的還是阿賴耶識,祂依據業力種子產生什麼樣的五陰,眾生就有什麼樣的五陰,所以祂才是主人公。    意根只是一個假的表面作主的主人公,祂只能對某些小事作主,真正需要作主的時候,祂卻作不了主。在臨終的時候,意根並不不想死,可是照樣得死;受惡報的時候,祂也不想受,但祂照樣還是要受惡報,對於這些祂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五陰身造業是由意根作主決定的,是由意根的無明使然,那麼果報最終還是由意根決定的。    “諸根喪滅, 諸大乖離”。色身死亡之後,眼根不再起作用,阿賴耶識不能通過眼根變色塵,這時候內色塵也沒有了,眼識就無法繼續出生,根塵相觸生識,前面的浮塵根不行了,後腦勺的勝義根也不行了,外邊的色塵還能進來嗎?進不來了,因為根不能起傳導作用了。沒有內色塵,就沒有眼識,所以他就看不見人。耳根也是同樣,耳根也要壞滅,雖然耳朵的形狀擺在那,但是傳導神經已經不行,不起作用了,聲音就傳不進來。耳根壞了,聲塵也就消失,聲音不能再傳導到勝義根變現出來內聲塵,耳識就慢慢消失。他聽的聲音就越來越微弱,越來越微弱,最後就聽不見了。鼻根也不能起傳導作用,香塵不能傳導過來,鼻識就漸漸的消失了;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漸漸的身根也不起作用,第八識不再傳導觸塵,沒有了觸塵,身識也就漸漸的不起作用了,整個身體慢慢就沒有了知覺。    意根這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呢?意根這時候也沒有辦法了,祂心裏明明白白,這個身體不能用了,但還會支撐著,因為意識心還沒有滅。等到意識心也滅的時候,意根感到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就會從身體上撤離,阿賴耶識也就跟隨著離開,不能單獨執持色身,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的。其實不是最後離開,是與意根同時離去。如果意根不在,阿賴耶識立時不能持身,不能留在色身中;如果阿賴耶識先走,那意根也就不能存在,必須滅去;阿賴耶識不能先走,也不能最後走,必須與意根同時走。    那麼阿賴耶識是不是第一個來到色身中呢?也不是,阿賴耶識不能單獨執持色身,祂也沒有心思要執持色身,是受意根思心所的影響,隨順意根刹那進入受精卵中執持受精卵,與意根同時入住母胎中。因為意根與阿賴耶識形影不離,阿賴耶識與意根形影不離,刹那都不能離,所以二者入住母胎時,離開色身時,沒有先後。如果有先後,就說明二者能互相分離,那意根就能單獨存在,阿賴耶識也能單獨運行,這樣就違背阿賴耶識和意根的體性了。    四大種子是從阿賴耶識中出來的,阿賴耶識要離開色身,肯定要把四大種子全部收回,這樣阿賴耶識裏的種子,才能不增不減,遇緣繼續輸送出去,出生萬法。眾生臨死之前,甚至很長時間之前,阿賴耶識就知道,因為祂能了別業種,知道死亡的時間,具體時間也知道,祂要慢慢的改變四大種子,讓身體發臭,讓身體機能衰弱,快咽氣的時候,才開始真正的四大分解,收回四大種子,全部收回時,色身就成為僵屍。    前五識不再生起現起,五俱意識隨後也就消失滅掉了,由於勝義根四大分解,獨頭意識也漸消失,這時就處於正死位。死亡的過程,做善業的人可能相對較短,也沒有痛苦;造惡業的人可能死亡的時間較長,承受的死苦比較多。這個過程的時間可能是幾個小時,六七個小時、八個小時,有的人就得十多個小時。    六識陸續消失的過程,也是四大逐漸分離的過程,這時會感覺到特別的痛苦。四大種子一一分離,分離後的四大種子又回到阿賴耶識中,而阿賴耶識不再輸出四大種子,身體就漸漸沒有曖度了,因為四大種子中的火大分離出去了,身體慢慢變的冰冷冰冷的,地大、水大、風大也都陸續分離出去了,回歸到阿賴耶識當中。    但是做善業的人這個時候不感覺痛苦,這是做善業所感得的果報,可能彈指之間,他就已生往天界。但是在沒斷我見時,他照樣留戀三界,只是因為他做了善業,有善的果報,要去天界享福。這時候天樂可能會響起,天界的父母在盼望著他。得善果報的人,八個識離開色身沒有這麼長時間,彈指之間就升天了,所以他不經曆痛苦。生往人道的人,他咽氣的時間要相對長一些,沒有這麼短,死亡過程也不太短,但沒有多少痛苦。    越造惡業的人臨終四大分解時就越感痛苦,在臨命終時就會手足亂動,表明他在痛苦的掙紮。但是對於這些痛苦,已經無法表達了,口不能動,舌、口、牙都屬於身根,身根不行,他就無法說話。這時候如果有人碰他一下,他會感覺特別痛苦、特別疼,有可能會起嗔恚心,嗔恚心一起來,也許就會隨著嗔心而下地獄。所以人剛死的那段時間不能碰,那時候不能給他洗澡或者換衣服,要等祂死透了再處理這些事情。多長時間能夠死透呢?或許八個小時,或許十多個小時,時間不一定。一般去往三惡道的,死後身體都是僵冷僵冷的,臉色都不好看。地獄眾生的臉色是發黑的,鬼道是發青的。    最後六識全部滅盡,六識消失就沒有了五蘊,意根不能再利用五蘊身,祂誰也指揮控制不了時,對色身就覺得沒有希望了,只好離棄色身,重新再去投胎,再去給自己找個身體,於是就有了中陰身。這是諸根喪滅的過程。    還有一個諸大乖離,是指地水火風四大分解(其實還有一個空大),四大種子各個離散的過程。原來地水火風是和合在一起組成了色身,現在都分解開了,色身的生命功能就消失了,雖然還有肉身存在,但無法再活動,色身就如木頭一般。    阿賴耶識在眾生色身四大分解以後,就與意根一起離開色身,再去投胎到下一個色身中。祂還會變現另一個色身出來,至於什麼樣的色身由業種決定,由業力說了算。多數情況下是先有中陰身,然後再去其它各道裏。如果生往天道就沒有中陰身,如果是下地獄也沒有中陰身。阿賴耶識要去至何所,要看此人臨終時是什麼業緣成熟,比如說我們前世造了惡業,我們今世如果不學佛不學善法,隨著所造的惡業就可能會下三惡道。但是今世我們造了善業,如果這個善業的緣成熟了,善業又大於惡業,就隨著善業的緣生到善道中去,阿賴耶識是隨著眾生的業緣而遷。臨終的時候要看是哪種業緣先成熟,如果我們今世造的善業小,抵不住那個惡業的緣,雖然學佛了,惡業緣現前,也照樣去三惡道受報。    雖然學佛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善業大的人是非常少的,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人會下三惡道,盡管這一輩子學佛,仍然免不了三惡道。因為他此生所做的善業非常小,而他過去世和今世的惡業很多很重。比如心中有貪,貪吝心重必生餓鬼道。還有嗔恚和愚癡業重,一個下地獄受報,一個做畜生受報。學佛人中,這些惡業煩惱幾乎都沒消除和降伏,貪嗔癡煩惱要到證了三果時才開始斷除,證到初果時都還不能斷除,但是證了初果後三縛結斷了,也就沒有了三惡道業的系縛,不生往三惡道了。    可能有人要說,佛經裏講守持五戒就能得人身,自己是守五戒,肯定能得人身。但這可不見得,一是因為自己不能正確判斷是否確實守護好五戒了;二是假如說自己真的守持好五戒了,但是前世的惡緣正好成熟了,那他必須隨惡緣去三惡道而生死流轉,沒有選擇。至於守持五戒的功德,等善緣成熟時,才能受善報。天人也守五戒,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人,他們都不犯五戒,什麼惡業都沒有造過,但是他們死後有很多都直接下地獄,這說明地獄的惡緣成熟了,那就躲不過去。天人的福報享盡了,就下到地獄去,因為他無始劫以來的惡業種子還存在著,如果善業的緣小,還沒成熟、勢力不夠大,他仍然會墮惡道。眾生臨終生往哪裏是要看哪個引業的勢力大,哪個業緣先成熟。    有些人雖然造作了惡業,但是他能誠心誠意的發清淨大願,臨終時善的願力如果大於惡業的業力,憑借這種大願力也可以生往善道。所以學佛人,證初果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如果此生證了初果,下輩子又能證初果,或者能證二果,生生世世不下三惡道受苦。以後再繼續證得三果四果,斷除煩惱,就能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了。三果是斷貪欲、斷嗔恚兩種煩惱,需要修到初禪定,證得初禪當然是稍微困難一點,初禪以後,斷除煩惱就不那麼困難了。    可是有不少人都說自己斷貪欲了,感覺自己好像不貪人間的法,對人間的一切事情都不感興趣,可實際上並沒有斷除一絲毫,那是一種壓伏狀態,不是斷除狀態。因為沒有斷我見,也沒有證得初禪,五蓋也沒有修除,不可能斷除貪欲煩惱。還有一些人表面上沒有淫欲事了,就說自己已經斷除淫欲煩惱了,其實那僅僅是表面上的一種壓伏和抑制罷了,心理上並沒有斷,在中陰身裏,還是要因為貪欲而去投胎。只要因男女欲而投胎了,有了下一世的色身,貪欲就沒有斷。真能斷掉貪欲的人不會再去投胎,證得初禪以後的菩薩們例外。    障礙初禪發起的原因主要是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尤其是五蓋中的貪欲蓋,如果對於人間和欲界天的欲望重,就不能生起色界初禪定。人間和欲界天上的欲求都降伏了,才能發起色界初禪定。要發起色界初禪定需要降伏各種欲望,包括男女欲和飲食欲等等。如果一個人講究吃穿住用,喜歡色聲香味觸,初禪定就修不成功,對於生活環境太在意了,也不會有禪定。如果心裏真能做到什麼生活環境都無所謂,好壞都行,好的不貪,壞的不逆厭,對於環境都不起心行,才能有禪定。欲求的心念一生起來就沒有定,真做到無所謂才是不起心。平時生活中對於什麼都無所謂不在意,環境的好壞都無所謂,真做到這樣禪定才會發起。如果還講究吃,講究營養,講究色香味,這樣不會有初禪發起,入不了色界定。    在剛剛證果和明心的時候,如果禪定不能發起,不能深入,過了這段時間這個時機,再往後就不容易發起初禪了。應當趁著斷我見這時候有覺明出現,內心有喜悅出現,抓緊修習禪定。如果沒有覺明,定力淺,再往後初禪定就不要想,不容易出現了。尤其是在家人,與日常生活聯系太密切了,更不容易發起初禪,出家人相對還稍微容易一點,世俗的東西離得遠一些。在家人修習佛法很不容易,生活中到處都有引起自己起心動念的事情發生,不容易修得禪定。    過去的外道出家以後,不要說初禪,證得四禪、四空定的人都有,甚至連禪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定都能證出來。他們到深山中專門修禪定,真能做到對於世間的一切都無所求。可我們現在修個未到地定、欲界定都這麼難,從這點來講,我們現在甚至連外道都不如。    我們現在學佛人的根基,怎麼能跟人家外道相比,還瞧不起人家外道。人家外道修四禪八定,從不喊口號說放下放下的,但五欲六塵確實都放下了,是實修實證禪定的人;可我們學佛人成天喊口號,卻對世間的東西一輩子都沒能放棄掉一點點。他們修外道法只是前世的業緣不好,比如前世他可能也修禪定,只不過修的是外道法,即沒皈依三寶也沒有受戒,今世才沒有得遇佛正法。所以皈依三寶很重要,今世皈依了三寶,來世還是要皈依於三寶,就不會到外道法中去修行了。學佛不提倡受五戒、不皈依三寶,是絕對不行的,這樣根基不穩,後世容易流落到外道中。今世如果不修禪定,來世對修證禪定仍是疏遠,還是進不了修定的門檻,佛法就無法證得。所以佛讓我們修什麼法,我們就要修什麼法,不要自己搞發明創造,佛要我們如何修就要如何修,佛所講的都是聖言量,我們要百分之百的遵從,才能得到佛法上的利益。    賢護菩薩問佛,“自性如何? 作何色相?雲何舍離此身, 更受餘身? ”這裏說的自性,就是指阿賴耶識、第八識,祂有其自體性,其他的法都沒有自體性,都是祂變現出來的。阿賴耶識的自性如何,是什麼樣的色相,命終阿賴耶識是怎樣棄舍現在的色身,再去受其他色身的?怎樣再去變生其他身體的?賢護菩薩問了眾生輪回的關鍵問題。這個受是指阿賴耶識要去執持另一個身體,把將死亡的這個身體棄掉,去變現、執持、接受另一個色身。    原文:雲何身分。棄之於此。而牽諸入。獲當來報。受種種身。差別不同。世尊。雲何眾生。身謝滅已。更生諸入。雲何今生。積聚福業。來生得之。今身為福。當來身食。雲何識能。滋長於身。雲何識入。隨身轉變。    釋:賢護菩薩繼續問佛,為什麼阿賴耶識把身體丟棄不管,而帶著六入去獲得未來世的果報,接受未來世種種不同的色身?世尊,為什麼眾生色身死亡了,還要出生六入,有新的生命?眾生為什麼今世集聚了福德之業,來世得福,現在的色身種福,來世的色身享福?為什麼阿賴耶識能滋養和生長色身?為什麼阿賴耶識能入住色身、隨逐色身、轉變色身?    色身如果沒有識的參與,就沒有了蘊集的作用,就不叫蘊了,色身加上八個識,就有五蘊的功能作用,其中不能沒有阿賴耶識、第七識和第六識,五識中可以缺少一至四個,六七八識是不能缺少的,七八識是必須有,不可或缺的。“棄之於此”,色身死在哪裏,就被阿賴耶識棄在哪裏,生在娑婆世界,就棄在了娑婆世界。阿賴耶識再把六根六入帶入新的色身上,眾生就受當來世的果報。諸入就是指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即六根所對應的六種趣入功能,又遷這六根獲當來報。比如說眾生現在是人身,死了之後,來世做畜生,在畜生身上阿賴耶識出生了六入,就把六入遷到那裏了,六根就能起用。畜生身上就有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內六入具足,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就能傳導到色身中,六識依之就能出生,之後就出現了別活動。    當來報就是還沒有出現,以後要出現的果報。中陰身生起又滅去之後,才會有下一世的色身,所以叫當來,以後應當來的意思。要遷諸入到色身中,五蘊完全出現,才能有當來報。遷諸入的意思,不是說把原來的眼根等五根直接帶到未來世色身裏,而是說阿賴耶識投胎以後,在母胎中依據業種,又生出了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的功能,六根具足,才是正常的眾生。    阿賴耶識受種種身差別不同,眾生今世受畜生身,畜生業了以後,下一世會得個人身,再下一世也許會得個鬼身,再下一世要受地獄身,也許要受天人身,有時還要受阿修羅身,眾生就是這樣生生世世在六道裏受種種不同的色身,不出生死輪回苦,這就是眾生六道身的差別不同。至於要受哪種身,還是要根據眾生所造的業種,業不僅是今世所造,連同過去世所作之業都加一起,看哪種業緣先成熟,就受哪種業報身。    眾生的這個色身滅失、消失、不起作用了,在另個胎裏又生出了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如何生出來的呢?眾生今生積聚的福業,來生會得福報。但若是積聚了很大的福業,現世就受福報,不一定是要等來生再得福報。只要現世的業緣出現,現世的福報就會現前,來生的福報將會更大。現世得的果報叫花報,後世得的果報叫果報,花要遠遠小於果,果是最重的。後世的果報最大,那時候受報的緣才徹底的成熟。    來世的色身是不是同一個眾生?眾生是一個,五陰有差別。比如說今世以鮮花供佛,來世的色身相貌可能很莊嚴,那個相當莊嚴的色身與前世是不是同一個眾生?還是同一個眾生。在新的色身上,意根和    阿賴耶識還是原來的那個,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六識,意根同時把習氣帶著,那時在眾生身上顯現出的習氣肯定與前世相同。比如前世好抽煙,這一世還是好抽煙;前世喜愛吟詩作畫,來世還是喜愛吟詩作畫;前世愛讀書,後世仍然喜愛讀書,前提條件是在同類色身上,現行習氣的緣要具足,如果不具足,某些習氣就無法現前,意根就帶著習氣和業種流轉在任何一世裏。    從這裏可以看出,眾生前生今世會有相同的部份。比如說一個人前世當你父親當習慣了,今世遇見你說話仍是父親的口氣。從一只狗身上也能看出來它前世做人時的習氣,一只狗表現如果挺厚道的話,它前世當人的時候也是厚道的。仔細看每一個人的今生,大概就能知道他前世是什麼習氣,也能判斷出他後世的性格脾氣秉性。知道了業種是連續的,意根是連續的,看人的時候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前後世的大概情形。即使一個人修行成為了阿羅漢,其習氣也仍然存在,身口意行同樣要沿襲前世的習氣慣性,不能輕易改掉。每個眾生的習氣,都會生生世世帶著,一直帶到未來世,並且不自覺的就表現出來。眾生投胎都帶著前世的第七識,第七識的表現就要與前世相同,一般來說變化都不太大。阿羅漢如果不入無餘涅槃,也帶著第七識投胎,也仍然現出前世的習氣。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在現有的條件下,能改一點惡習就改一點惡習,盡量不要帶往後世。    眾生生死流轉,意根帶著的習氣,還包括情執。無始劫來,眾生之間什麼關系都出現過,流轉到下一世,就要把各種情執都帶著,繼續執著情感,以至於生死不斷。眾生的生死流轉依賴著情執和貪欲,貪欲沒有斷除的人,在中陰境界時,一看見男女和合時,馬上就會生起欲念參與過去,然後就被拘執,被動的被業牽著就投胎了。    如果貪欲不斷除,意根就會帶著這種習氣去投胎,生死輪轉就不能停息。尤其在中陰身的時候,意根特別秉直,本來是什麼習氣就表現為什麼習氣,意根不具備這種分析思考判斷的功能,煩惱習性完全現行,意識控制不了。因為中陰身勝義根不發達,意識的思惟力比較弱,不能通過有力度的思惟分析而牽引意根,意根就完全按照自己的習氣現行。在五陰身上,勝義根發達,意識依之就能有較強的思惟分析能力,能有效的提供給意根所需的信息和資料,意根就可以受到引導,不至於讓習氣完全現行出來。    要想控制和改變意根,不再投胎進入生死輪回中,就要斷除意根的貪欲;而要斷除意根的貪欲,須要先斷我見,之後修出初禪定,在禪定的力量下,就能斷貪欲。否則在中陰身裏意根一定要因為貪欲而投胎。意根的貪嗔癡煩惱,是在斷除我見之後才能斷除,這是修行的次第。如果沒有斷我見,只有初禪定,那貪欲只是被壓伏著,不能斷除。世尊在世時,有些外道們禪定功夫修的很高,看起來都沒有欲貪,那只是靠定力暫時壓伏著,等到來世投胎後,禪定消失了,欲貪還是會出現。所以只靠定功壓住煩惱不行,必須要有斷我見的智慧,可見斷我見有多麼重要。斷除我見再修禪定,定慧結合,可以斷除所有煩惱。    走大乘路線修菩薩道,斷我見之後,是否也要把所有煩惱都斷除?如果把所有煩惱都斷除,臨終那就要舍棄三界世間一切法,入無餘涅槃,沒有了未來世,也就不能修學佛法。因此菩薩們需要留一點對三界法的貪愛,比如對禪定的貪愛,或者是對佛法的貪愛,只要能保留一點點貪愛,因此貪愛就能投胎受生,繼續修學佛法和幫助有緣人學佛。但是貪愛不能留太多,如果留個男女欲貪,那麼初禪就消失,就不是三果四果的證量了,果位就退失。如果想要不斷出生修行,可以發個清淨大願,讓願力起作用,就能保證投胎,保證有三界的種子,又能在三界出生做人。    如果對三界的法一點都不喜歡了,臨終意根就能滅掉,一切法就會都消失,這樣就不可能再有五陰身學法行菩薩道了。所以到證得三四果的時候要留那麼一點貪愛,不要全部斷除,不要取四果的果位,但我們現在離那個境界還很遠。修到初地菩薩後,就要開始留一點貪愛,不能厭棄一切。地上菩薩再出生來到這個世間,與其他眾生有很大區別,就是不喜歡世間法,喜歡修行,在世間裏生存也覺得相當無聊。世間法什麼都不喜歡,卻還要在這個世界上混,是不是很痛苦?所以做菩薩也很不容易。不是做菩薩就很快樂,感受都好,他無法合眾,跟眾生沒有多少共同點。而眾生活在這個世界有他喜歡的,有他追求的,還有所謂的樂趣,可是菩薩對世間法沒有追求,常常是不願意隨順也得隨順,那就常常心生苦惱,直到遇見佛法為止。    雲何識能滋長於身? 阿賴耶識又投胎了,進入到另一個受精卵裏,阿賴耶識是如何把色身一點點滋長起來的?滋就代表著滋養、維持、執持、變生的意思,用什麼滋養色身呢?用四大種子滋養著。四大種子輸送出來以後,胚胎開始一點一點長大,如果阿賴耶識不輸送四大種子,胚胎就不能生長,阿賴耶識是用六大種子執持眾生五陰十八界。    雲何識入隨身轉變,阿賴耶識入了色身當中,是如何隨逐著色身、轉變色身的?色身一點點變大,然後身根具足,識心出生,色身上有了行蘊和識藴,五蘊開始運行。阿賴耶識是怎樣追隨著色身而動轉色身的?識潛於身中作事業故,阿賴耶識潛在眾生身中,作一切事業。作什麼事業呢?這涉及到別相智和道種智,這些智慧非常深,阿賴耶識究竟作了什麼事業,如何作事業的?    賢護菩薩提出了這麼多的疑問,說明他有智慧,畢竟前世當過法師,教導眾生經律論三藏。雖然他不完全守戒律,但是為眾生開導經律論三藏,積了那麼大的福德,今生又遇到佛,問的都是大乘如來藏的法,問得很深,涉及到道種智。他的智慧能到什麼程度?前世講經律論三藏集聚了那麼大的福德,如果他沒有開悟,沒有修出甚深的智慧,講的法肯定有錯誤,就有損他的福德,福德就沒有現在這麼大,而且講法當中有根本錯誤,還要有惡報。從賢護菩薩現世的福德來看,並不涉及惡報的問題,那麼賢護菩薩講法就沒有問題,符合佛意。    道種智是地上菩薩證得的唯識智慧,是關於如來藏裏種子的智慧。如來藏裏含藏的種智,菩薩懂得了一分兩分三分或者更多,就有道種智。一切法都是屬於如來藏裏種智的一部分,如來藏裏的種子功能作用全部了知,叫一切種智,了知一部分,叫道種智,所以唯識是佛法當中最深奧難懂的。唯識都學完就是大乘的無學果位,就沒有什麼可學的了,那就是佛。禪宗的法都學完後能入初地,唯識學完後就成佛。萬法都體現在識上,有識有萬法,沒有識什麼都沒有,所以學唯識,就能懂得最究竟的佛法。    賢護菩薩曾經遇到兩尊佛,這兩尊佛相隔的時間很長很長,有很多大劫,八十乘以一千六百八十年為一大劫。這部經裏講述了兩尊佛是如何教導他的,賢護菩薩如何遇到釋伽佛,釋伽佛如何給他授記。如果前世那尊佛不教導他,他就不能修這麼快,今世遇到釋伽佛也不能被授記。賢護菩薩應該有道種智,最起碼是初地菩薩,所以他問的法都挺深奧和關鍵。    如來藏在身根當中的運作屬於唯識種智的部份,普通人講不出來,那要有非常深細的唯識智慧。如果沒有證得如來藏,是講不了這些法的;事實上就算是證得如來藏,普通證悟菩薩也講不出來這樣甚深的法,這需要有唯識種智。具有初地以上菩薩的證量,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才能把如來藏具體的運作表述出來,這叫觀行。在成佛之前一直都用得到這種觀行,所以我們現在修好禪定,學會思惟和觀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受用。自己沒有禪定,不會觀行,生生世世都要依賴別人學知識,而不能證得。如果懂得觀行,就不是在學知識,而是能親自證得,表述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心得。學法時,邊學邊觀行思惟就能證得,那樣智慧發展就很快,所以學會觀行相當的重要。    原文:佛言。善哉善哉。賢護。善哉善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賢護白佛言。世尊。唯然奉教。    釋:佛說,賢護,你問得很好啊!你要仔細的聽,仔細的思惟,我現在就為你說。賢護回答佛說:好的,世尊,我一定奉行您的教導。    如果不仔細聽,有些法就不能聽懂,聽聞以後還要善於思惟,按照正理如理的思惟。有些人聽了法也思維,但他是邪思惟,中間的思惟推理過程,全部是錯亂的,那樣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所以佛告訴賢護菩薩要善於思惟,好好思惟。    原文:佛告賢護。識之運轉。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能發動萬物。示眾殊狀。或搖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聲。或為冷為熱。觸眾生身。作苦作樂。風無手足。面目形容。亦無黑白。黃赤諸色。    釋:佛告訴賢護菩薩,阿賴耶識在色身中的運轉、遷入、離去,不斷的往來於色身,祂不在色身上,色身就滅;祂在色身上,色身就存在,阿賴耶識就這樣在色身之間來來往往。就像風大一樣,無形無色,不能顯現出來,卻能夠動搖萬物,示現出眾多不同的狀態。風大,或者搖晃和震動森林樹木,吹斷樹枝,吹落樹葉,摧折樹幹,發出大的怒吼聲;風大,或者以熱風的相狀觸眾生的身,或者以冷風的相狀觸眾生身,讓眾生生出或苦或樂的諸多感受。風大沒有手足、面目和形態,也沒有黑白赤黃等等諸多色彩。    風大無形無色,顯現不出相貌,我們不能看見風,但是我們可以知道風來了,通過風大的作用,我們就能看見風,是通過風的作用知道風出現了。風能吹拂萬物,通過萬物各種各樣的姿態顯現出風的作用,從這些作用上,就知道風出現了。風吹過樹林的時候,大風一搖,樹就被吹折了、吹倒了,樹一倒,轟隆隆的聲音就出現了;或者吹落了樹枝樹葉,就會發出撞擊的聲音,這個聲音是誰發出來的?風本身沒有聲音,風觸樹上就有聲音,這裏面有很多都是如來藏的秘密,這些聲音其實都是如來藏和合運作所產生出來的,包括風所起的作用,樹木的搖動,全部是如來藏的作用,這些法都非常深。    天氣熱時,熱風吹到身上,使人感覺熱;天氣涼時,風吹到身上,使人感覺冷;通過這一熱一冷就能知道,來的是什麼風。有的眾生覺得熱風吹到身上感覺苦,有的眾生覺得熱風吹到身上很舒服感覺樂,同樣是熱風,卻讓眾生有苦有樂。冬天吹熱風,當然感覺樂了,夏天吹熱風,就感覺苦受了;冬天吹冷風就感覺苦受,夏天吹冷風就感覺樂受。    風無手足,也沒有什麼面貌、容貌,沒有形態,也沒有黑白赤黃等種種色彩,什麼可見的形相都沒有,阿賴耶識也是這樣。祂也沒有顏色、沒有手腳、沒有面貌、沒有形狀。但是祂和風一樣,一起作用時,眾生五陰七識的作用就會顯現出來,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就都顯現出來了。    用風來比喻阿賴耶識非常恰當。阿賴耶識無形無相,不可顯現,怎麼能證得祂呢?要在祂的作用上面證得。這需要參禪,在五陰的活動上參,就能證得阿賴耶識如來藏的作用。不是用眼睛看見祂,因為祂沒有形象,也聽不見祂,因為祂沒有聲音,而是要通過思惟觀行祂配合五陰所起的作用上去發現祂。最後知道了這個作用是祂生起的,那個作用是祂生起的,知道了祂是怎麼樣運作的,這叫證悟。    原文:賢護。識界亦爾。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以因緣故。顯示種種。功用殊異。當知受覺法界。亦複如是。無形無相。以因緣故。顯發功用。    釋:佛說,賢護,阿賴耶識法界也是這樣,無形無相,也沒有光明顯現出來讓眾生眼見,肉眼看不見阿賴耶識,也摸不著祂。只有通過種種的因緣,顯示出祂有種種的功能作用,相當殊勝特別,這才知道有阿賴耶識;沒有因緣祂就不能顯現。同理可知,能受能覺的識心法界亦複如是,無形無相,要通過各種因緣才能顯發出識心的各種功用。    阿賴耶識無形無相,因緣現前,五陰起用,就能顯現出阿賴耶識的各種功能作用,我們就知道阿賴耶識存在和運行著,就能證得阿賴耶識。而在無餘涅槃裏,什麼因緣都沒有,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性顯現不出來,即使佛也找不到無餘涅槃中的阿賴耶識。不在無餘涅槃裏的時候,各種因緣層出不窮,所謂生緣處處,阿賴耶識隨種種緣配合運行,其功用就不斷的顯現出來,證得祂就很容易了。    一切法的現行作用全部都是阿賴耶識的功用,但是明心證悟之前很難分清,哪些是五蘊的作用,哪些是阿賴耶識的作用。這些真假作用混在一起攪在一起,真妄和合在一起,般若智慧不具時,就不知哪是真哪是妄。因為阿賴耶識以因緣故顯現眾生的五蘊,當六根觸六塵時,六識的受覺就出現,雖然出現,意識無形無相,不可眼見,只能領會和感受;當六根不具,功能受阻,六塵不能現前,六識的受覺就不能現前。    原文:賢護。眾生死此。受覺法界識界。皆舍離身。識運受覺法界。受餘身者。譬如風大。吹眾妙花。花住於此。香流至遠。風體不取。妙花之香。香體風體。及與身根。俱無形色。而非風力。香不遠至。    釋:佛說,賢護,眾生於此世界死亡以後,六識的受法界、覺法界以及阿賴耶識法界,全部都離開色身。阿賴耶識又運載著受覺法界,去承受另一個色身,這種情況就像風大,吹拂著眾多美妙的鮮花一樣。鮮花在此地,花香卻因風的吹拂而飄散至遠方。風體並沒有取著鮮花的香氣,香體和風體都沒有形色,但是如果不是因為風大的力量,花香也不會飄散到遠方。    眾生死亡後,六識和阿賴耶識,全部舍離這個身體,身體沒有了阿賴耶識,也就沒有了六識,沒有了六識就沒有受蘊;既沒有了受,也沒有了覺,身體無覺無知,就是屍體一具。六識沒有了,意根也離開了,阿賴耶識也離開了,屍體無覺無知。阿賴耶識再把受覺法界遷移到另一個色身上,祂是如何遷移的呢?受覺法界滅了以後,阿賴耶識又去投胎,形成另一個色身,到一定時候,祂在另一個色身上又變生六識,受覺法界就出現了,新的色身也有了受和覺,就能覺知和感受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阿賴耶識以出生六根六塵和六識的方式,把受覺法界遷移到其他色身上,讓其他色身產生受覺法界,色身就有了五蘊的功能作用。    這種現象如同風大,吹過美妙的香花,風吹花的時候,沒有把花吹跑,但是祂能把花的香味帶到遠處。風比喻是阿賴耶識,香比喻為五蘊的受藴,花比喻為眾生的色身。阿賴耶識雖沒有把色身帶走,但把受覺法界帶走了。這只是個比喻,其實是阿賴耶識又在另一個色身上顯現出了六識的功能作用,色身就有受、有覺知,也就有了見聞覺知性,能覺察六塵了。    花香隨風可以飄到很遠的地方,五蘊身能遷到哪去呢?有可能很遠,到其它世界佛國土,也可能會遷到天上或地獄,離我們人身很遠。風體自身沒有想要獲取香味,但香味還是被它帶走了。阿賴耶識自身並沒有五蘊,他只是把五蘊的種子帶到了其他色身上,又生出了五蘊,於是就有受覺法界。    花香自身和風大自身都無形無色,同樣,眾生的身根種子也是無形無色。阿賴耶識含藏著身根的種子,在因緣具足的時候,阿賴耶識含藏的身根種子就會生成另外一個色身,這是阿賴耶識攜帶的身根種子與各種因緣配合的結果。也許生起的是中陰身,也許會是投胎以後下一世的色身。中陰身也是身,只要是由種子形成的身根,就是有形有色的。阿賴耶識好像風一樣,如果不是因為阿賴耶識的力,五蘊以及受覺法界就不能夠遷流到其它世界的其他色身上去。    原文:賢護。眾生身死。識持受覺法界。以至他生。因父母緣。而識托之。受覺法界。皆隨於識。亦複如是。如從花勝力。而鼻有嗅。從嗅勝力。而得香境。又如從風身勝力。得風色觸。因風勝力。香得至遠。如是從識有受。從受有覺。從覺有法。遂能了知。善與不善。    釋:佛說,賢護,眾生色身死亡了,阿賴耶識帶著受覺法界的種子,又到下一生去了。在中陰身裏因父母的緣,阿賴耶識就托入到受精卵當中,名色產生。受覺法界都隨著阿賴耶識而遷入下一生色身中,也是這樣。就像因為鮮花的殊勝力,鼻子才能有嗅聞性;因為鼻子殊勝的嗅聞力,才能嗅到花香塵境。又比如因為風體上的殊勝力,就得到風和花色體的相觸;再因風的傳送力量,花香漂流到遠方。同樣的道理,因為阿賴耶識才能產生受;因為受才能有覺,因為覺才能有法的顯現,眾生就能了知到法的善性與不善性。    阿賴耶識中含藏有受覺法界的種子,因緣成熟,輸出受覺的業種和六識種子,受覺就出現,眾生就有受和覺的功能作用。身根種子最先依著父母的因緣生出身根,然後識種子也陸續出生起用。眼耳鼻舌等四根種子依著身根出生,依著六根六塵的因緣,六識的種子也開始發起功用,如此種種,受覺法界又生起了。    因為花有香味,鼻根具有嗅覺功能,依著鼻根的聞性及鼻識的力量,使我們能夠嗅得到花的香境。鼻根攝取到了花香的味塵,根塵相觸,鼻識出生了別到香塵,即攝取了香塵的相,也就覺到了花的香,由鼻識和意識心的作用,取了香塵的相而得香境。有識才能得,沒有識不能得,得是取相的意思,執取的意思。    因為風大本身有傳送的力量,使得風色相觸,風和花一相觸,花香就飄到了別的地方。同樣的道理,阿賴耶識也有輸送種子的功能作用,人死後阿賴耶識與業種相觸,就把五蘊帶到了其他世界的另一個色身上。因為有風的推送,花香才能飄到很遠的地方。同理,因為有阿賴耶識,才能把受覺法界的種子遷移到另一個色身上。風大比喻阿賴耶識,花朵比喻身根,花香代表受覺法界和五蘊的種子。鼻根有嗅聞性,是因為有鼻識的作用,我們才能聞到香,才有覺知,說明受覺是六識的作用,六識能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能在心識上顯現出來。    為什麼六識能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為有色身,有六根,又因為有如來藏,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把六塵傳送過來,六識依之出生,受覺就出現,塵境就顯現出來。說明阿賴耶識可以變生六塵,又可以變生六識,六識才能取得六塵。從阿賴耶識上,能產生受,從感受上就會有覺知,有覺知就能現相。比如阿賴耶識把聲音傳送過來,根塵相觸生耳識,耳識聞聲有受,有受就要感覺,聲音就在耳識上顯現出來。因為有鼻識,香塵才能被了別到,才能顯現出來。從覺有法,因為有覺知,才有六塵法的出現,法代表六塵,覺就代表六識。    六識的覺知,就是眼識能看、耳識能聽,鼻識能嗅、舌識能嘗,身識能覺,意識能知,這叫覺。從眼識上有什麼法?有色塵出來 ,沒有眼識你能知道有色塵嗎?眼識取了色塵,色塵就出現了。比如說有眼識才能取桌面上的杯子相,沒有眼識能不能取到這個杯子相?那就不知道有杯子了,只有眼識的出現才能了別杯子,眼識就取了杯子的相,這就是眼識取色塵。    再比如,因為有耳識能聽到聲音,耳識就把聲塵取過來了,沒有識能取得了嗎?這個取的過程就是想的過程,一個是了知作用,再一個是取相作用。想就是想心所,也可以叫作想蘊。想蘊先了別,了別以後,知道這個是什麼,就是取了,分別後就是取相了,然後安上個名字,這是想的全部過程。有鼻識,才能取得香塵,有身識,就能取得陽光的溫曖、餓、渴、乏等這些觸塵。因為有意識,取了法塵,就能了知一切法,就知道了善惡、是非、好壞。    原文:賢護。又如畫工。料理壁板。諸所畫處。如法端潔。隨意所為。圖繪眾像。則工之識智。俱無形色。而為種種。奇容異狀。如是識智。無形而生六色。謂因眼見色。眼識無形。因耳聞。聲無形色。因鼻知香。香無形色。因舌知味。味無形色。因身知觸。觸無形色。法入諸境。皆悉無形。識無形色。亦複如是。    釋:佛說,賢護,又如畫工在畫畫之前需要整理壁板,先把應該繪畫的地方整理幹淨,上面應該沒有雜物,沒有灰塵,以便於畫畫。畫布整理幹淨以後,就可以隨意繪畫了,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畫工繪畫憑借的是想畫畫的意識心來創意和構思,有智慧的意識心是無形無色的,卻能造作出來種種有形有色的秀麗山水、人物景觀的奇容異狀,畫的意境全部都能畫出來。但畫工畫畫時能創意、構思的心,都是無形的。    同理,阿賴耶識的智慧性也是無形色的,卻能生出六種塵境: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因眼而見色,眼識是無形的;因耳根而聞聲,耳識是無形的;因鼻根而知香味,鼻識是無形的;因舌根而嘗味,舌識是無形的;因身根而覺觸,身識是無形的;因意根而覺知五塵上的法塵,意識無形。阿賴耶識無形色,也是這樣。    沒有阿賴耶識,六識不能出現和了別。佛在這裏也把實相的內容揭示出來了。畫工的六識和阿賴耶識都無形無色,但是卻創造出了種種的畫境和意境。    原文:賢護。識棄此身。受他生者。眾生死時。識為業障所纏。報盡命終。猶如滅定。阿羅漢識。如阿羅漢。入滅盡定。其阿羅漢識。從身滅轉。如是死者之識。棄身及界。乘於念力而作。是知彼如是。我某乙生平。所作事業。臨終鹹現。憶念明了。身之與心。二受逼切。    釋:佛說,賢護,阿賴耶識把此世的色身棄舍了以後,又到下一世的色身上去了,接受另外一個色身(他生就是另一生)。眾生死亡的時候,阿賴耶識被七識所造的業行業障所纏裹著,這一期的果報盡了,到臨命終時,與入到滅盡定裏的阿羅漢的阿賴耶識一樣。當阿羅漢入滅盡定,從滅盡定中要入無餘涅槃時,他的阿賴耶識就從色身上消失,進入寂滅境界中。眾生死亡時也是這樣,阿賴耶識舍棄了眾生的色身和十八界。阿賴耶識舍身是隨著意根的念力而為,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的功能作用而為。這時亡者就知道自己這一生結束了,這一生所作的事業在臨終前的一刹那,全部都出現在腦海裏,一一都能回憶得出來,法塵清晰明了,同時身心全部都能感受到痛苦逼切。    因為死者一生造的業行,業種留存,臨終時阿賴耶識就會隨著業種,而流轉到下一世。如果他造了畜生業,就被畜生業所纏縛,阿賴耶識就接受畜生色身;如果他造了惡鬼業,就被惡鬼業所纏縛,阿賴耶識就到餓鬼色身上去,他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結束了。命終時,就像滅盡定裏的四果阿羅漢的阿賴耶識一樣,舍棄色身而離開了。    阿羅漢修完四禪八定,入滅盡定時,前六識都滅,剩一個第七識和阿賴耶識,第七識的五遍行心所法,滅掉了受心所和想心所,第七識意根就沒有受的心所和想的心所,沒有了知的功能,還有作意、觸和思三個心所,還能對阿賴耶識現起的根身器界作意,色身上的狀況祂還是能作意、能觸,然後生起思心所,能作決定,比如說生起決定心,祂要想把六識現起來出定,或者祂想把色身都滅了入涅槃,這些都由意根的思心所決定。眾生死亡時阿賴耶識離身,與滅盡定裏阿羅漢的第七識和阿賴耶識離身入無餘涅槃的情況是一樣的。    臨死的人前六識滅去的時候,意根了知到,同時觀察色身的情況,知道是不可用沒有指望了,思心所就決定離開色身,重新尋找色身,阿賴耶識隨順意根慢慢離開色身,二者一起離開。阿羅漢入滅盡定,又想離開三界入無餘涅槃,是由意根思心所決定的。如是死者之識把色身和十八界都棄舍了,是乘於意根的念力作用,因為這一切作為都是意根驅使的,受意根的思心所指揮。    之後意根還想投胎擁有一個色身,阿賴耶識隨順意根此念力,或者出生中陰身供其使用,或者是直接上天受生。意根不想滅去自己,因為祂沒有斷除對自我的執著性,總想讓自己繼續存在,有另一個五陰身可以使用,阿賴耶識就隨順祂,現起中陰身,這是乘於意根的念力而作。阿羅漢把色身和十八界都滅了,也是阿賴耶識乘於意根的念力而作,阿羅漢的意根念著要離開三界,離開生死,阿賴耶識就隨順離開色身,不再生起任何一個法。一般凡夫眾生臨死的時候,意根也決定離開色身,念著還要投胎到下一世身中,阿賴耶識也隨順現起中陰身,是乘於意根念力而作。    眾生臨死亡時,知道自己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一輩子所做的善惡所有事業,全部都顯現出來,憶念得清清楚楚,絲毫不錯亂,這是意識心中所現起的回憶。這個時候眾生還沒有咽氣,人在要走之前,這一輩子的全部過程,像放電影一樣,快速閃過,意識心就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做了些什麼,要到哪裏去,是要生到善道,還是要到惡道,他都知道,之後意識心就滅了。意根知道沒有什麼指望,就離開色身了,帶著對自我的執著和貪愛,於是就出現一個中陰身。    在意識還沒有消失的時候,身之與心二受逼切,身和心都非常的痛苦。身體的痛苦,是因為四大分解,心的痛苦一因為對生命的絕望,一是因為與親人的別離,一是因為不能再貪愛世間了,因此身心受到痛苦的煎熬。     第三章 阿賴耶識之事用雲何而顯    原文:賢護。識是何義。識名為種。能生眾類。雜報身牙。知覺想念。同苞於識。知苦知樂。知惡知善。及善惡境。故名為識。如汝所問。雲何識離此身。而受餘報。    釋:佛說,賢護,識是何義?識名為種,是種子識,含藏種子的心體,含有眾生造業的種子和出生五陰世間的本有種子,阿賴耶識依種子而生眾生各種複雜業報身。眾生的知性、覺性、念性和想性,也同時包含在阿賴耶識識體中,眾生出生後才能知苦知樂知惡知善,以及知各種善惡境界。因為包含這些種子,所以才叫作阿賴耶識。就像你所問的那樣,阿賴耶識是如何舍離此身,而去受餘下的業報身的?    因為阿賴耶識裏含藏有五陰身的種子,祂就能出生五陰身芽,種子就是出生義,能出生所有一切種類的業報身,什麼果報都有,因為什麼業都造過。身芽是指身根的芽,一般是指在胚胎中的身根。同時眾生的知性、想性、覺性、念性的種子也含苞於阿賴耶識當中,心體當中的識種子輸送出來,眾生就有知性、想性、覺性、念性,這些心識的作用出現,就知苦、知樂、知好知壞、知善惡境。知性都是六識的知,不是指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不知苦、不知樂、不知善、不知惡、不知善惡境界。這兩種識性容易混淆,我們讀經的時候,要分清經裏所說的識是指六識還是指阿賴耶識,才能正確理解經義。    佛說,就像你所問的那樣,為什麼阿賴耶識離開色身,而去受其他的果報身?六道眾生的色身都是果報身,四種聖人的色身也是果報身,不過是善報身。而阿賴耶識本身不受果報,祂所變起的六識身受果報,阿賴耶識只是去變現和承載眾生的果報。實際上還是意根受果報,但是意根沒有苦樂受,是舍受。如果是六識心受報,六識心在臨終時滅了,下一世的六識心是新的,原來的六識受不到果報,阿賴耶識更不受果報,祂不感覺苦和樂,也完全是舍受。祂也不會去當畜生、惡鬼、人和天人等等,祂什麼都不當,所以不受報。    天人等六道眾生是誰做的呢?是意根做的,但是意根不知苦,不知樂,六識才有苦樂受,才有惡報,因此受報的還是六識。但六識臨終就滅了,下一世又是新的六識,原來的六識造業以後不受報。那有沒有真正受果報的報主呢?其實是沒有真正受報的人,一切法都是虛妄的,萬法都是這樣的虛妄,沒有真實性。當我們感覺到得失的時候,應該分析思惟,到底有沒有得和失的這個人,有沒有真正的得和失,都沒有,沒有得失的主體,一切法都是這麼虛妄。    就如我們平常說的賺錢,賺錢是誰賺,是誰得錢?如果說是色身得錢,色身如木頭,本身不能動,又不能享受,怎麼能得錢?如果說是六識得錢,六識無形無相,又刹那生滅,怎麼賺錢得錢?如果說意根賺錢和得錢,意根卻什麼事也不能做,都靠六識做,意根也不享受,都是六識享受。第八識更不會賺錢和得錢了。如有人每月得幾萬元,是怎麼得的呢?什麼才叫得?身體得嗎?經過反反複複觀察,也找不到賺錢得錢者。    反過來說,當我們失去東西的時候,仔細思惟一下,到底是誰失去,其實並沒有失去者,沒有得失者。諸法都是因緣生,各種因緣和合在一起,一個虛妄相就生起。萬法也因緣而滅,各種因緣逐漸散去,一個虛妄相就消失不見了。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法,但是我們卻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真實的。然後在這些法裏痛苦、歡樂、造業、受報,那受報有真實的受報人嗎?其實也沒有真實的受報人。    原文:識之遷身。如面之像。現之於鏡。如印之文。顯之於泥。譬如日出。光之所及。眾闇鹹除。日沒光謝。闇便如故。闇無形質。非常無常。能得其處。識亦如是。無質無形。因受想顯。    釋:佛接著說,阿賴耶識從現在這個色身上,遷到下一世的色身上去,就像一張面孔從鏡子裏顯現出來一樣。阿賴耶識猶如鏡子,面相比喻另一個色身,下一世的色身被阿賴耶識顯現出來。就像印文在印泥上顯現出來一樣,阿賴耶識猶如印泥,色身猶如印文。譬如太陽出現,光明所照之處,所有黑暗全部消除;太陽落下,黑暗如前現起。黑暗並無形色和質礙,既不是常也不是無常,沒有一個真正的處所所在。阿賴耶識猶如太陽光,色身猶如黑暗,黑暗因於太陽光或隱或現,色身因於阿賴耶識或滅或生。阿賴耶識也像黑暗一樣,沒有質礙,沒有形色,因眾生的受想心所出現,就能顯現出阿賴耶識的作用。    這段把阿賴耶識比喻為鏡子、印泥、太陽光,阿賴耶識無形無相的特性也猶如黑暗一樣沒有形象。如面之像現之於鏡,就好比在鏡子上顯示出面相來,色身五陰就如面相顯現於阿賴耶識心中。如印之文顯之於泥,阿賴耶識如印泥,印泥就相當於阿賴耶識,色身五陰就像印文顯現於阿賴耶識印泥上,印文全部是印泥,色身五陰也都源自於阿賴耶識。    再比如太陽光一出來,凡是太陽光所照到的地方,所有的黑暗都沒有了,黑暗跑到哪裏去了?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比如房間裏本來是黑暗的,一開燈,燈光所照之處黑暗就沒有了,黑暗跑到哪裏去了?沒有真正的黑暗,只是一種假相罷了。太陽光下去以後,黑暗又像原來一樣現出來了。這日光比喻為阿賴耶識。黑暗沒有形,也沒有質礙,是空的,手摸不著它。它不是常,也不是無常,沒有一個真正的處所所在。同樣阿賴耶識也無形無相,無有質礙,不能眼見,不能手摸。眾生受覺和念想出現時,就把阿賴耶識烘托出來了。想就是了別性和取相性,眾生受想出現之後,在受想上,就顯出阿賴耶識的功用,也就是在五陰上能顯出阿賴耶識的作用。阿賴耶識雖然無形無相,但在有形有相的五陰身上運行,能顯現出阿賴耶識運行的行相。    原文:識在於身, 如闇之體。視不可見, 不可執持。如母懷子, 不能自知。是男是女。黑白黃色。根具不具。手足耳目。類與不類。飲食熱刺。其子便動。覺知苦痛。眾生來去。屈伸視瞬。語笑談說。擔運負重。作諸事業。識相具顯。而不能知。識之所在。止於身中。不知其狀。    釋:阿賴耶識在五陰身上就像黑暗一樣,無形無色。用眼睛看,看不見,我們要想把捉祂,把捉不住;要想碰觸祂,也碰觸不到,我們根本執持不了祂。這是形容祂的無形無相,卻能在萬法當中顯現出來的特性。就好比母親懷孕時,自己卻不知道懷的孩子男還是女,膚色是黑色、白色還是黃色,也不知道六根具足還是不具足。因為過去那個時代沒有檢測設備,懷孕時沒法檢測出胎兒是男是女,色身相貌也都不知道,有沒有手足、眼睛與耳朵等等都不知道。    然而母親在吃飯時,如果吃熱飯,孩子受到熱的刺激,便在母胎裏亂動,胎兒怕熱,而孩子一動,母親就覺得非常疼痛。母親如果要吃涼的東西,孩子也受不了,也會亂動,母親就能感覺到痛苦。這時母親就知道孩子的活動了。    胎中子比喻為阿賴耶識,母親比喻為眾生五陰。當眾生五陰來來去去,彎腰伸腰,眼目顧盼,語笑談說,擔水運柴,身體負重,作一切事業的時候,阿賴耶識的相貌就全部顯現出來了。可是眾生卻不知道阿賴耶識在何處運作;阿賴耶識居止於身中,眾生也不知道是何狀態,猶如懷孕的母親不知其子一樣。    阿賴耶識無形無相,眾生不知道祂是什麼樣貌,但是五陰運作的時候,就知道阿賴耶識現前了。這樣一個禪宗公案就出來了,阿賴耶識很容易證得,明心相當快。這部經幾乎把阿賴耶識,很明白的表露出來了。再參禪參公案時,那就很容易參出來,參禪其實不難,就是定力不足,證悟難一些,解悟是相當容易的。參禪的方向以前抓不到,現在學大乘顯識經這段內容,就能很清楚,阿賴耶識從來不離五陰,真法不離假法,當然假法也不離真法,在假法的運作上就有真法的顯現。這個參禪的方向是很明確的。而有些學佛人參禪一參就是三十年,到死時還是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參,不懂得如何取證阿賴耶識,也不知道參禪是悟第八識,悟如來藏。    眾生來去,屈伸視瞬;語笑談說,擔運負重;作諸事業,識相具顯。這幾句如果要細致講解出來,那一般的禪宗公案就能看懂了。但是雖然能看懂,裏面阿賴耶識實際的運作還是不知道的話,也僅僅是解悟,不是真正證得。還需要去仔細參究,把阿賴耶識具體的運作情況參究出來,這才是證悟。證悟之後,智慧馬上就提升。參禪參出個大概情況,具體運作不知道,不知道細節,最多是解悟。阿賴耶識在眾生身中,但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一般知見不具足的時候,只知道阿賴耶識在各處都起作用,但祂究竟在何處起什麼作用卻都不知道,這時離證悟還有一段距離,還需要繼續努力。    原文:賢護。識之自性。遍入諸處。不為諸處。之所染汙。六根六境。五煩惱陰。識遍止之。不為其染。由此而顯。識之事用。    釋:佛說,賢護,阿賴耶識的自性,遍入一切處,遍入六根與六塵之十二處。六根觸六塵處就是:眼見色處、耳聽聲處、鼻嗅香處、舌嘗味處、身覺觸處、意思法處。阿賴耶識在六根觸六塵處,赫然顯現,這裏就不詳細說了,留點秘密自己參究,以增智慧。阿賴耶識雖然遍入諸處,卻不為諸處之所染汙。那就是說,眾生眼見色時,阿賴耶識不為色塵所染汙,看見美色的時候,不起喜念,不生貪愛;看見醜色,不生厭惡心行,心不被這些色塵所染汙;眾生聞聲時,聽見贊美的聲音,阿賴耶識也不高興,聽見咒罵聲,阿賴耶識也不起嗔恚心,心不被聲塵所染汙;眾生鼻嗅香的時候,遇見香味阿賴耶識也不喜歡,遇見臭味,祂也不厭惡,不被香臭所染汙。在六根觸六塵的時候,阿賴耶識心永遠都不受染汙。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阿賴耶識並不能真正接觸到六塵,祂聽不見聲音,所以罵聲對祂不起什麼作用,贊美對祂也不起什麼作用;祂不見色,你拜祂,祂也不高興,對祂瞪眼,祂也不生氣;所有一切法對祂來說,都無所謂,所以祂不被染汙。如果阿賴耶識像六識一樣,能接觸到六塵具體境界,肯定就被六塵染汙了。因為六識能分別善惡美醜,是非好壞,喜厭心很容易生出來。阿賴耶識不能分別善惡是非美醜大小長短,所以祂不會生起喜樂心和厭惡心,祂不被六塵染汙就是因為這點,不分別六塵具體內涵。    阿賴耶識還居止在哪裏呢?在六根處,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上都有阿賴耶識隱藏執持著,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攝持,這幾根就滅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上都有阿賴耶識隱藏執持著,如果阿賴耶識不攝持六塵境,色聲香味觸法就消失不存在。五煩惱陰,就是五受陰,阿賴耶識更是居止於其中,否則五受陰就不能存在,也就沒有眾生了。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這五煩惱陰,都有阿賴耶識隱藏著。阿賴耶識普遍的居止於六根六塵和五陰身中,卻不被這些法所染汙。由五陰、六根、六塵處的作用,就顯示出了阿賴耶識的事用,這叫日用。日用而凡夫不知,知了就不是凡夫。阿賴耶識刹那刹那都在六根六塵六識上運作,在五陰身上運作,眾生卻不知道,這就是無始無明。    原文:賢護。如木機關。系執一所。作種種業。或行走騰躍。或跳擲戲舞。於意雲何, 機關所作。是誰之力。賢護白佛言。智慧狹淺。非能決了。    釋:佛說,賢護,就像是木頭做的一個機關,給它放在一個處所,作種種事業,比如說機器人,或者冼衣機之類的,讓它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給它設置好程序,通上電,木人機關、機器人等等就開始運轉了。其實不是木人和機器人能運轉,是背後人為操控的結果。同理,阿賴耶識按照自己的程序也在運轉,祂一運轉,眾生五陰就運轉起來了,五陰是怎麼運轉的呢?佛在這裏都說明白了。或行走騰躍,或跳擲戲舞,這都是五陰所做的事情。    佛說,賢護,你怎麼想呢?木人機關所作的事業,是什麼力量推動的?誰是那個機關的按鈕?如果佛在這裏再說明白一點,我們就不用參禪了。比如冼衣機,一按按鈕,它就開始動轉了;電燈一按開關,電燈就亮了;機器人一按按鈕開關,機器人就開始工作了;電動娃娃一按這個按鈕,它就開始唱歌跳舞了。    佛問賢護:這些的機關按鈕是誰按的呢?賢護菩薩謙虛說,自己的智慧狹淺,不能知道。可能是賢護菩薩故作不知,是為了讓佛為眾生開示,好演繹出一部佛經。    原文:佛告賢護。當知皆是。作業之力。作業無形。但智運耳。如是身之機關。以識之力。作諸事業。仙通乾闥婆龍神人天阿修羅等。種種趣業。鹹悉依之。識能生身。如工作機關。    釋:佛告訴賢護說,木人機關,都是一種作業的力量操作出來的,而這種造作的力量是無形無相的,只是以智慧的形式讓木人運轉起來,成就了木人的事業。眾生的色身也像木人一樣,身體的機關運轉,也與木人機關運轉的原理一樣,是有一種智慧之力在讓機關運轉,作種種的事業。色身機關運轉是以阿賴耶識的力量,使得色身作諸一切事業;這一切的事業,就是五陰的事業,包括所有的身口意行。業,代表業行,不是指世間法的創業與事業。凡是五陰的運作,就叫事業。    有神通的仙人、乾闥婆、龍、神、人、天、阿修羅等等,種種六道眾生所作的事業,全部依阿賴耶識而有。阿賴耶識能產生色身,就像能作工作業的機關一樣,這個工作就是運轉了,就像機器人與冼衣機的工作,一按鈕就運轉了。    原文:識無形質。普持法界。智力具足。譬如日光。惡業眾生。及諸不淨。死屍臭穢。無偏等照。不為諸惡。之所汙染。識亦如是。雖處豬狗。食不淨類。諸惡趣身。而不為彼。之所染汙。    釋:阿賴耶識無形無質,無色無相,但能普遍的執持一切法界,所說的法界是十法界,四聖六凡法界,再加上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一切法都是由祂執持。阿賴耶識智力具足,善能運用一切種子,造就一切法。譬如日光,遍照一切法,惡業眾生以及所有不淨者,死屍臭穢之處,沒有不普遍而平等的照耀著,日光從來不被惡穢之法所染汙,不被惡穢所熏染。阿賴耶識也像日光一樣,普遍執持一切法,雖然處於豬狗身中,幫助豬狗食肮髒不淨的食物,投身於三惡道惡業眾生身中,卻不被惡業眾生以及惡業果報所染汙。    譬如日光,不管是惡業眾生,還是什麼不幹淨的東西,死屍臭穢的東西,日光都普遍照耀著,一點不偏護,普照一切。阿賴耶識像日光一樣,沒有選擇,遇到什麼緣,就出生和執持什麼法,不偏不倚,不管什麼業種的眾生祂都能出生,不管什麼果報祂都實現,不管什麼惡劣的環境祂都制造出來,甚至是大糞與死屍,祂都能出生和執持。而且不為一切惡法之所染汙。出生惡人和惡行,卻不被眾生的惡心惡行所染汙,出汙泥而不染,處幽蘭之室而不沾香。    阿賴耶識雖然處在豬狗身上,又與豬狗同吃肮髒的飲食,處三惡道惡趣身,不被惡業所染汙。祂不會像豬狗一樣的愚癡,不會像惡鬼一樣貪吝,不會象地獄眾生一樣嗔恚,雖然這些眾生都是祂所變現出來的。    原文:賢護。識舍此身。隨善惡業。遷受餘報。譬如風大。出深山邃穀。入於薝蔔。眾香之林。其風便香。經於糞穢。死屍臭惡。穢汙之所。其風便臭。    釋:佛說,賢護,阿賴耶識在眾生臨終的時候,舍下此色身,隨著眾生所造的善惡業,遷轉於下一世色身中,讓五陰再受剩餘的果報。譬如風大出過於深山邃穀而飄入到薝蔔樹香樹林中,風中就帶有薝蔔樹的香味。風大經過糞穢、死屍、臭惡的汙穢之處,風中就帶有肮髒的臭穢之味。    眾生的身口意造作出來,刹那刹那的身口意行就作為業種,被阿賴耶識收存下來。等到臨命終的時候,這一生所造的善惡業,全部顯現出來,意識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這一輩子所造的善惡業全部了別,內心就清楚自己即將要到哪裏去了。然後阿賴耶識依據業種,變生下一世的色身,阿賴耶識就隨著善惡業種,遷受餘報到另一個色身上,讓眾生受報去了,善業強就受善報,惡業強就受惡報。    阿賴耶識比喻為風大,香味比喻為善業。風大從深山邃穀中出來,入到一個薝蔔香林中。薝蔔樹是香樹,有香味,風進林中來,就挾帶著香味,又出去了。這是比喻阿賴耶識在眾生身中,把眾生所造的善業帶走了,帶到下一世的色身上去了。那下一世的色身就隨著善業有善報身,果報身就生出來了。    當風大經過糞穢、死屍、臭惡、穢汙之所時,風大就挾帶著那些臭味,飄到其他處所。臭味比喻眾生造的惡業,眾生造惡業,阿賴耶識在眾生臨命終時,把惡業種子帶到另一個色身上,遷轉惡報到下一世五陰中,眾生的惡報就現前。但是善惡業不是阿賴耶識造作的,是眾生自己七識心造作的,阿賴耶識只不過是隨順著而已,然後把業種帶走,實現善惡業報。佛說的風大的比喻非常適當,風大本身沒有香臭味,所裹挾的都是各處的物質上的味塵;同理,阿賴耶識不造業,沒有業,所帶的都是眾生自己造的業。    原文:若風香臭俱至。風則香臭並兼。盛者先顯。風無形質。香臭無形。然風持香臭。遷之於遠。識棄此身。持善惡業。遷受餘報。亦複如是。猶彼風大。持物香臭。致於他所。    釋:如果風大不管是香處還是臭處,它都經過了,那麼風大就既帶香氣也帶臭味。要看哪個味濃,哪個勢力大,就顯現出哪種味塵,或者是混雜的味塵,或者有的時候是香味,有的時候是臭味,那就不一定了。佛把阿賴耶識比喻風,確實很恰當,善惡業比喻為香臭味也很恰當。風大香味臭味的地方它都到,然後就帶著香和臭兩種氣味,並兼就是一起全部挾帶著。盛者先顯,就是哪個勢力大,就顯哪種味塵。    阿賴耶識也如風大一樣,隨順著意根善業和惡業都配合造作,種子都收留下來,臨終帶著善惡業種到下一世五陰身中,臨終看善惡業哪個業重,就隨重業去受報。為了避免到三惡道受苦,那我們在平時以及到晚年時,就應該修大善業,趕快懺悔惡業。懺悔過後,臨終之前,內心裏都要意念自己這一輩子所做的善業;如果善業不足,就要再做善業彌補,再發清靜大願,讓這個願力大於惡業業力,自己就能暫時逃脫惡業的果報。如果總是善業大於惡業,善業的緣總是先成熟,惡業的緣總是先隱藏著,那未來惡業業種就不一定是什麼結果了,也許就能消失。有些小惡業埋藏時間長了,業種就慢慢的枯萎不顯現出來了。    原文:風無形質。香臭無形。然風持香臭。遷之於遠。識棄此身。持善惡業。遷受餘報。亦複如是。猶彼風大。持物香臭。至於他所。    釋:風大無形無色,裹帶的香臭味也沒有形質,但是風卻能裹挾著香臭味飄到遠方。吹得越遠,氣味就越淡,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味要散發消耗,因此越遠越淡了。阿賴耶識本身也無形無相,善惡業種本身也無形無相。業種如果有形有相,就不能存在無形無相的阿賴耶識裏,那會把阿賴耶識弄成有相的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阿賴耶識棄舍要滅亡的色身,帶著善惡業種,遷受到另一個色身上,受餘下的果報。遷就是改變,流轉到另一個色身上,讓另一個色身來受報,也像風一樣。阿賴耶識帶著善惡業讓另一個色身受報,也像風大裹攜著物體上的香臭味飄到遠方一樣。    原文:又如人夢見眾色像。種種事業。而不自知。安眠而臥。福德之人。命盡識遷。亦複如是。安隱不覺。如夢遷化。無所恐懼。識之遷出。不由喉口。及諸竅穴。莫測所從。莫知徑戶。    釋:又比如說一個人在做夢時,夢見種種的色相,還夢見自己做了種種的事業,事業就是身口意造作的業行,這個人卻不知道自己躺在床上在睡覺。有福德的人,在臨命終阿賴耶識遷走時也是這樣,就像做夢一樣,忽悠一下,就到另一個色身裏去了,嚴格來說,是阿賴耶識不知不覺的變現出了另一個色身。作善業的人,阿賴耶識離開時,意識沒有痛苦的感覺,安詳而逝,隨著阿賴耶識直接就升天享福,沒有經過中陰身,就像做夢一樣,一點恐懼感也沒有。到了天上自己才知道自己當了天人了。臨死之前,這一輩子所造的善業惡業也都能顯現出來,一閃而過,他就知道自己要升天享福去了。    福德大的人,臨終的時候沒有那些的痛苦,沒有掙紮,比較安祥安穩,阿賴耶識離開色身的時間比較短,如夢遷化,無所恐懼。大福德之人,阿賴耶識離開色身時,不從喉嚨口及身上任何一個竅穴離開。從喉嚨這裏出去有可能是要投生人中,因為喉嚨口和心髒離得比較接近。竅穴是指眼耳鼻口大小便處,這些都是竅穴。有福德的人,阿賴耶識離體,不知道從哪裏出去的,也沒有具體的處所。    前面說的造惡業的人,臨終有惡相出現,手腳亂動,眼睛翻動,那是惡相,眼睛、色身、都不自由,不由自己說了算。眾生臨命終時,阿賴耶識從色身出去的處所不一樣,表明往生之處不同。從膝蓋出去,是當畜生,從腳心出去是當地獄眾生,從肚臍出去是當惡鬼眾生,從胸口出去是做人,從額頭出去是當天人,阿修羅道從哪出去,沒有表示。從頭頂出去是到其它的佛國土。這裏說升天的人,阿賴耶識不知道從何處離體,說明善業的人,是不知不覺死亡的,沒有痛苦。        第四章 識入胎中入香入油    原文:爾時賢護勝上童真。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雞鵝等子。其卵未熟。周匝細密。識從何入。子死卵中。卵殼不破。無隙無竅。識從何出。    釋:這時賢護菩薩頂禮佛足,對佛說,世尊,阿賴耶識能入到色身裏,那麼雞蛋與鵝蛋要孵化出小雞仔、小鵝仔,當還沒有孵化出來的時候,雞蛋和鵝蛋嚴嚴實實的,蛋殼周圍細密,一點縫隙也沒有,阿賴耶識是如何進入到蛋裏去的呢?其實在蛋形成之前,阿賴耶識就已經進入了。    阿賴耶識是如何進入蛋裏的,是通過孔隙進入的嗎?不是那樣的,即使阿賴耶識進入到雞蛋裏了,孵化到一半,孵化不出來了,胎兒死了,蛋殼沒有破,那麼阿賴耶識是如何出來的?阿賴耶識的無形無相與風的無形無相還是有區別的,風是色法,盡管看不見摸不著它,也仍然是色法,色法就有阻礙,進入不了無縫的蛋裏;而阿賴耶識不是色法,不受任何法的制約,不在色法裏,不在色法外,也不在色法中間,對於色法來說那就沒有出沒有入,不出不入、不來不去的那種出入形式,我們一般人想象不出來。雖然風也是無形無相的,但風有來有去,有出有入,風是四大組成的。實際上風還是有形有相的,風吹到身上會有感觸,有覺受,阿賴耶識進入在身體裏是沒有感覺的。    我們看到的每一種物質都是四大組成的,沒有單獨的一大。比如水,水也不是由水大種子單獨組成的,水有雜質,是地大成分,水有溫度,是火大成分,水有縫隙,是空大成分,水有流動性,是風大成分。土地也是由四大組成,土地有溫度,是火大,土地有縫隙,是空大,土地有濕度,是水大,土地是堅硬的,是地大。燃燒的火,也是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    原文:佛言:賢護,譬如烏麻。薝蔔花熏。其油香美。名薝蔔油。與凡麻油。好惡殊隔。油先無香。以花熏種。油遂成香。香不破麻而入。亦不破麻而出。複無形質。留止油內。但以因緣力故。香遷油內。油成香澤。雞鵝子識。入出於卵。亦複如是。如薝蔔香。遷於油內。    釋:佛言,賢護,譬如烏麻,用薝蔔花熏,然後再榨油,其油就香美,給這種油取名為薝蔔香油,它與一般普通的麻油,好壞差別非常大。用薝蔔花熏,普通的油就變得非常香而貴重;不用花熏,就是普通的麻油。烏麻能壓榨出油,薝蔔花有香氣,用薝蔔花來熏烏麻,榨出的油就有香氣了。本來叫烏麻,給這種油一熏,就變成薝蔔油了,油原來是沒有香味的,用花熏過,這個油就變成有香味的了。那個香味是怎麼進入到油裏面的?    佛說,花香並沒有把烏麻破開,就鑽到烏麻裏面了,花香也沒有把烏麻打破鑽破,就從烏麻裏鑽出來。香味沒有進也沒有出,也沒有破壞烏麻,香味也沒有把形和色留在油裏,但是壓榨出的油就有香味了。這就好比阿賴耶識沒有把蛋殼打開,沒有進入蛋殼裏去,也沒有出來,阿賴耶識就執持了雞蛋和鵝蛋,這和用香味熏烏麻是一個道理。    都是因為各種因緣聚合之力,才有如此殊變,香遷入了油內,油就有了香澤。以這種因緣性,它倆和合在一起,互相熏,所以烏麻油就變成有香味的油了。香遷往油內,油就變成香油。阿賴耶識入出雞蛋鵝蛋也都是有因緣的,因緣具足,阿賴耶識就入到雞蛋鵝蛋裏;因緣滅後,阿賴耶識就從雞蛋鵝蛋裏出來了。    眾生出生的因緣具足了,阿賴耶識就可以變現出眾生的五陰身。有因有緣,世間法裏的雞蛋與鵝蛋就破殼,雞鵝就孵化出來了。因緣滅了,世間法裏的雞蛋與鵝蛋就毀壞,裏面就沒有生命力,阿賴耶識就不親自執持雞蛋與鵝蛋。那麼雞蛋與鵝蛋也不能獨立於阿賴耶識存在,而沒有生命的雞蛋是由共業眾生的阿賴耶識共同執持;雞蛋裏有生命的時候,是這個蛋裏的單個的阿賴耶識單獨執持這個雞蛋,所以這個蛋才有生命。阿賴耶識從雞蛋裏出來以後,雞蛋就變成共業眾生阿賴耶識共同執持的,還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    原文:識之遷運。如日流光。如摩尼照。如木生火。又如種子。種之於地。體化地中。芽苗莖葉。備顯於外。生白不白。赤等雜色。種種之花。種種力味。成熟所為。種種差別。同一大地。等資四大。各隨其種。所生便異。    釋:阿賴耶識的遷運與入出,就像太陽光照耀萬物一樣,太陽光無形無相,而能讓萬物有光澤和溫度,太陽光如果滅去,萬物馬上就失去光澤和溫暖。阿賴耶識也同樣讓眾生有生命活動和失去生命活動。阿賴耶識的遷運,就像摩尼珠照物一樣,摩尼寶光無形無相,卻能讓物有寶光之色,阿賴耶識遷到色身上,就能顯現出色身。阿賴耶識的遷運猶如木頭生火一樣,木頭點燃,火就出來了。木頭裏沒有火,由於因緣,火就出現了。阿賴耶識亦複如是,由於業的因緣,遷運到另一個色身中,色身就出生了。    阿賴耶識的遷運,又好比種子種在地裏,種子全部化在大地裏,植物的芽、苗、莖、葉就生出來,完全顯現於土地之外,生出各種色彩的雜色之花。然後結出果實,種子不同,果實不同,其味各異,都是種子成熟以後所生長出來的。同樣的大地,提供同樣的四大物質養分,隨其種子的不同,所生果實就有種種的差異。    種子進入土壤裏化入地中以後,就找不到了,種子去哪裏了?芽苗莖葉又從哪裏出來的?當芽苗莖葉全部長出來以後,種子更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種子去哪裏了?這一切現象的出生和消失,都有一定的因緣性。阿賴耶識入到雞蛋與鵝蛋裏,也是這樣有因有緣,於是雞蛋鵝蛋形成,又孵化出雞和鵝。阿賴耶識遷運到一個眾生的身體當中,不管是雞蛋也好,鵝蛋也好,胎生的生命也好,化生的生命也好,就像太陽把光明照下來一樣,就像摩尼珠以其光輝照萬物一樣,又象木頭能生火一樣。    又如種子種在地中,因緣具足之後,種子消失,根芽苗莖葉都生長出來了;然後又出生了種種雜色的花,花長出來以後,就有果實,果實的味道就散發出來了。因為種子不同,結出的果實也有差別。如果要找種子到底去了哪裏,它是沒有去處的。    本來是同樣的大地,大地上同樣的具備地水火風四大物質,依靠四大種子滋潤,就長出了根芽苗莖葉花果實等,但是種子不一樣,長出的果實也不一樣。都是隨著各自的種子而生成各類果實。    原文:如是一識法界。生於一切。生死之身。或黑或白。或黃赤等。淳和嗔暴。種種殊品。賢護。識無手足。支節言語。由法界中。念力強大。眾生死時。識棄此身。識與念力。為來生種。即離於識。不得法界。離於法界。亦不得識。識與風大。微妙念界受界法界。和合而遷。    釋:佛說,如是一識法界。生於一切生死之身。所有的色身都是有生有滅的生死色身,阿賴耶識入到其中色身就生,阿賴耶識離開色身就滅。眾生各有各的阿賴耶識,體性相同,而出生的色身各類各樣,果報卻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阿賴耶識,在不同時期出生不同的色身,果報也不相同。或者是黑色皮膚,或者是白色和黃色皮膚,其性情或者是醇和溫厚,或者是嗔恚暴戾等等,有不同的品類差別。    賢護,阿賴耶識沒有手,沒有足,沒有四肢骨節,沒有言語造作,但是由於十八界中意根的念力強大,眾生死時,阿賴耶識就把此色身舍棄了。阿賴耶識與意根的念力一起作為來世的種子,就是說,離開阿賴耶識就沒有下一世的五陰十八界,離開意根的念力作用,就沒有下一世的五陰十八界;而離開五陰十八界,也就顯現不出阿賴耶識的神秘作用。阿賴耶識與風大、微妙的意根之念界,還有受界,一起和合的遷到下一世色身中。    眾生的五陰身,是眾生心念堅固的妄想所形成的。眾生的念力,是指意根念的力。意根的念有力,是因為意根能作主,有抉擇力,能驅動如來藏實現意根的念想。在眾生的五陰身沒有形成之前,只有意根和如來藏,如來藏不會有念想想要有五陰身,意根因為無明不願意滅去,必有念想,想要投胎有色身,想要享受三界的法,因此名色五陰才出現,是由意根的念力而出現的。念力在凡夫來說,也就是業力,說明意根與業種相應,能驅使如來藏變現出五陰身,實現業果報。    而眾生在死亡的時候,阿賴耶識依於意根的念力,就棄舍了此身,識與念力,共同出生了眾生的中陰身或者是下一世的色身。因為阿賴耶識含藏著眾生的業種,能出生五陰身,因此阿賴耶識也叫作種子識,意根又與業種相應,那麼眾生的心念力,就作為業種,二者和合到一起,產生了下一世的五陰身。    那就說明,沒有阿賴耶識就不會有眾生法界,就像沒有土地就沒有花果一樣;離開眾生的五蘊,離開眾生的十八界,也不會顯現出阿賴耶識的作用。因為阿賴耶識本身無形無色,就連佛也看不見祂,佛要找阿賴耶識,也是在眾生的五蘊身上發現阿賴耶識的蹤跡。那我們明心見性,要如何證得阿賴耶識?也要在五蘊的活動當中尋找阿賴耶識的蹤跡。如果沒有五蘊,沒有五蘊活動,阿賴耶識就顯現不出來。證得祂,只能從五陰的作用上入手,比如我們要證得風,只能從風的作用上找到風,在風大所現起的現象上,就知道了這是什麼風,那是什麼風。阿賴耶識與風大是一樣不可見的,只能從作用上尋覓和發現。    阿賴耶識和風大,以及意根的心念力,再加上受覺法界,和合遷到另一個色身上。阿賴耶識遷到下一世的色身上去以後,又出生眾生的六識,受覺法界也就產生出來了,眾生五陰具足。    原文:賢護白佛言。若如是者。雲何世尊。說識無色。    佛言。賢護。色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謂眼識。眼則為外。如是耳識為內。耳則為外。鼻識為內。鼻則為外。舌識為內。舌則為外。身識為內。身則為外。    釋:賢護白佛言: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世尊說阿賴耶識是無色沒有色相的呢?    佛說,賢護,色有兩種,一種是內,一種是外。內是眼識,能在內部顯現出色法,是智慧識別;外是眼根,在外面攝取色塵。耳識為內,在內部顯現色,以智慧識別色法;耳根為外,在外面攝取色。鼻識為內,在內部顯現色,以智慧識別色法;鼻根為外,在外面攝取色。舌識為內,在內部顯現色,以智慧識別色法;舌根為外,在外面攝取色。身識為內,在內部顯現色,以智慧識別色法;身根為外,在外面攝取色。    原文:賢護。如生盲人。夢見美色。手足面目。形容姝麗。便於夢中。生大愛悅。及睡覺已。冥無所見。夜盡晝明。人眾聚會。盲者遂說。夢中樂事。我見麗人。姿容殊絕。園觀華茂。人眾百千。嚴飾嬉戲。肌膚光澤。肩髆緊滿。臂長而圓。猶如象鼻。我於夢中。獲大快樂。適心喜歎。賢護。此生盲人。未曾見物。雲何夢中。而能見色。    釋:佛說,賢護,譬如一個活著的盲人,晚上做夢,夢見了美女,美女的手腳和面目長相非常的漂亮和端莊。盲人就在夢裏生起了愛樂之心,醒過來以後,周圍還是黑黑暗暗的一片,盲人什麼也看不見。當黑夜過去,白天到來,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時,盲人就講起了自己夢中的快樂事。他說:‘我夢見一個美麗的婦人,姿色容貌真是絕豔。還有一個漂亮華麗的花園,裏面有百千人那麼多。美女裝飾華麗,在旁嘻戲遊玩,肌膚很光澤,臂長而圓,就像象鼻一樣。我在夢裏看見美女,感覺非常快樂、舒心,而不斷的驚歎。’    佛說,賢護,這個生來就盲的人,從來沒有看見過人物和景物,為什麼能在夢中看見色,看見花園與美女,看見百千人眾呢?    原文:賢護白佛言。唯願開示。    佛告賢護。夢中見者。名內眼所。是慧分別。非肉眼見。其內眼所。以念力故。盲者夢中。須臾而現。複以念力。覺而憶之。識之內色。亦複如是。    釋:賢護白佛言,唯願世尊開示。    佛告賢護,夢中所見的色,名為內眼所見,是智慧分別,不是肉眼所見。盲人的意識心因為意根的念力故,在夢中馬上出現運行,就看見了夢中的一切人和景物;然後又以意根的念力作用,從夢中醒過來,回憶夢中的一切境界。做夢是因為意根的攀緣和念力作用,把夢境呈現出來,是意根作意受想思所推動出來的。醒了之後,意根讓意識心回憶夢境,因為意根自己不能回憶,不能了別細相,就讓意識幫助回憶。阿賴耶識所呈現出的內色也是這樣,是意根的攀緣性和念力呈現出來的。阿賴耶識本身無色,卻能顯現出一切色,包括五蘊色。    內眼是指意識心,是意識心的智慧性看見的,而不是眼識看見。夢中只有意識心,沒有眼識。夢裏看見的色也不是眼識看見的,是獨頭意識所見,沒有前五識一起分別色。 第五章 識生五陰如種出芽    原文:複次賢護。身死識遷。猶如種子。棄在地中。四大攝持。苗莖枝葉。漸次遷化。識為念受。善不善等。四法攝持。棄身遷化。亦複如是。    釋:佛說,複次,賢護,眾生的五陰身死了以後,阿賴耶識遷走了,遷到另一個色身上,相當於把種子埋在地裏一樣。地水火風四大攝持種子,種子就生根發芽,生根發芽以後,苗莖枝葉就慢慢的長出來了。同理,阿賴耶識為意根的念力、受覺法界、善業和不善業等四法攝持,就舍棄色身,遷運到另一個色身上,也是如此。    原文:賢護白佛言。世尊。雲何善不善法。攝持於識。    佛言。賢護。譬如妙頗梨寶。隨所處物。若黑若白。寶色隨物。成白成黑。善不善法。攝持於識。亦複如是。隨所攝持。成善不善。遷化受報。    釋:賢護白佛言,世尊,什麼叫作善法和不善法攝持著阿賴耶識?    佛說,賢護,譬如妙頗梨寶,隨其所接觸的物品而改變自己的顏色,如果接觸的是黑色的物品,妙頗梨寶就變成黑色的了;如果接觸的是白色的物品,妙頗梨寶就變成白色的了。妙頗梨寶的顏色隨著接觸的物體不同,而顯現不同的色彩。同理,五陰身造作的善法和不善法能夠攝持阿賴耶識也是這樣。五陰造善業,阿賴耶識就持善業種子,就顯現眾生善業的果報;五陰造作惡業,阿賴耶識就持惡業的種子,顯現眾生惡業的果報。阿賴耶識就隨著眾生的善惡業而流轉六道中,讓五陰身受報。    原文:賢護複白佛。此身雲何。稟受於識。    佛言。賢護。此識無積無聚。亦無生長。譬如芽生。非種不變而生。亦非種壞而生。然芽生時。種則變毀。賢護。於意雲何。其芽所在。止於何處。子耶枝耶。莖柯葉耶。止樹頭耶。    賢護白佛言:“不也,世尊,芽無所止。”    釋:賢護又對佛說:這個色身是如何接受阿賴耶識攝持的?    佛說:賢護,阿賴耶識自己不會造作業行,不積累業行,也不集聚一切法,本身也不生長,不變異。譬如種子種到地裏,長出了芽,植物芽出生不是種子不變化而出生的,而是種子變化了,並且慢慢消失,芽就長出來了。植物芽的出生,也不是種子爛壞而出生的,然而芽出生時,種子就出現變化,最後毀滅消失。賢護,你怎麼認為呢?植物芽出生時,依止在何處?依止在種子上,依止在枝頭,依止在莖葉上,還是依止在樹頭上?賢護菩薩回答佛說:不是這樣,世尊,芽並不止於種子、枝葉和樹頭上。    原文:佛言。如是賢護。識之在身。止無處所。非眼非耳。鼻舌身等。種生芽時。如識微覺。乃至花結合時。如識有受。含開花發。時至結果。如識有身。識之生身。遍身肢體。求識所止。莫得其所。若除於識。身則不生。    釋:佛說:如是,賢護,阿賴耶識進入到眾生身中也是這樣,沒有處所,不在色身的上下中間和裏外,也不在眼耳鼻舌身處。種子出生了芽時,就像阿賴耶識覺到了眾生的業種;等到樹苗上有花蕾時,就像阿賴耶識入胎,接受了下一世的色身;等到鮮花開放,乃至於結出果實的時候,就相當於阿賴耶識造就出了完整的色身。地水火風組成的下一世色身上,又長出了眼根、鼻根、耳根、舌根、身根。    種子改變消失,就有芽生長出來,好比一顆樹,從樹芽長出樹幹、樹枝、樹葉,樹籽,種子早已經消失沒有了,樹芽不可能止於原來的樹枝樹幹樹頭上。種子在生出樹芽的時候,就比如阿賴耶識在色身上漸漸的長出覺性來,乃至芽生長成為大樹,要開花結果的時候,比喻阿賴耶識含藏著眾生的受覺,然後就生出眾生的受覺。    阿賴耶識入胎以後,五根長成,就生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眾生就有感受,這相當於種子開花結果。樹開花一直到結果的時候,比喻阿賴耶識把整個色身變造完了。阿賴耶識出生色身以後,在現在的色身上也沒有處所,不會止在色身的頭部和四肢,也不會住在眼、耳、鼻、舌、身上。阿賴耶識從頭到腳遍於色身的每一處,卻找不到阿賴耶識究竟在色身的哪一處,祂在色身上沒有具體處所,但是遍身肢體都有阿賴耶識的執持作用,從頭到腳都是祂變造和受持的。如果離開阿賴耶識,身體馬上就停止生長,並且立時毀滅;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色身的出生和存在。    原文:如樹果熟。堪為將來。樹之種子。非不熟者。如是報熟身死。識種便現。因識有受。因受有愛。系著於愛。便生於念。識攝取念。隨善惡業。與風大並。知念父母。因緣合對。識便托之。    釋:就像大樹上的果實成熟時,就能作為將來大樹的種子,種子出現了,將來又能長成另外一棵大樹;如果果實不成熟,就不會有將來大樹的種子。同樣的道理,眾生的業報熟了,此世色身就滅,阿賴耶識裏的業種成熟現行出來,就出生下一世的色身。善業報熟了,眾生應該升天,人身就滅去;惡業報熟了,眾生應該下三惡道,人身也滅去,業報成熟的時候,不一定到老才死,也許很年輕就會死亡了。    阿賴耶識裏面含藏的業種,因緣成熟時現行出來,下一世的色身就出現。因為阿賴耶識裏有六識的種子,在色身上出生六識,就有六識的受。眾生有感受以後,就會產生貪愛。這就是十二因緣裏的生死鏈條,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眾生被愛所系縛,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念頭,於是就有了念想。阿賴耶識隨順意根的念想,隨順著善惡業種,出生中陰身。在中陰身裏,意根想要投胎,念於父母,阿賴耶識又在善惡業風的吹拂下,飄到父母和合處,父母業緣具足,阿賴耶識就隨著意根的念投胎於母胎中,阿賴耶識便受持了胚胎。    意根在中陰身想投胎,就隨著善惡業的業種,再加一個風大,六識心尋找父母,看見父母在和合的時候,就投奔過去。因緣具足了,阿賴耶識在這個時候就投入母胎,這是中陰身阿賴耶識投胎的過程。因為眾生有貪愛的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裏,在中陰身裏貪愛種子現行出來,意根被貪愛所系著,隨著自己的貪愛,出生了欲念,參與欲境,意根就被拘執在母胎中,不得自由。    原文:如人面影。現之於鏡。非淨非明。面像不現。鏡明面對。影像乃現。鏡中之像。無受無念。而隨人身。屈伸俯仰。開口談謔。行來進止。種種運動。賢護。影像現誰之力也。    賢護白佛言。是人之力。由有面故。而有面影。影像之色。如面之色。根具不具。鹹悉如面。    釋:就像人的面孔出現在鏡子當中一樣,如果鏡子不幹淨,或者鏡子不明亮,臉面部不能在鏡子上顯現出來。鏡子幹淨而明亮,臉面對著鏡子,面像就能顯現出來。鏡子之中的像,沒有感受,也沒有念想,卻能隨著鏡子外邊人的身體做各種動作,如彎腰伸腰、低頭抬頭、開口談笑、行來進止,種種運動。鏡子外邊的人,無論是開口說話,舉止運動,鏡子裏都會隨著出現同樣動作和形態。    佛問賢護,鏡子裏的影像顯現出來,是誰的力量?賢護對佛說,是人的力量。因為有人的面目,才會有鏡子上人臉的影子,鏡子裏的影子才會現前。鏡子裏臉面的色相與鏡子外臉面的色相是一模一樣的,鏡子裏的人像六根具足與不具足,和鏡子外邊的人的六根具足不具足是一樣的。    原文:佛言。面為影因。鏡為影緣。因緣和合。故有影現。由識因故。有受想行。及諸心所。父母為緣。因緣和合。而有身現。如彼身鏡。鏡中之影。身去影滅。身持影像。或別現於。水等之中。識棄此身。持善惡業。遷受餘報。亦複如是。    釋:佛說,外邊人的面貌,就是鏡子裏面影子的因,而鏡子就是產生影子的緣,因緣具足,影子就顯現出來,因緣和合故有影現。    阿賴耶識是出生眾生下一世受想行識五陰身的因,是顯現出各識心心所的因,父母是緣,這樣因緣和合,就有下一世五陰身的出現。就像身體照鏡子,鏡子中就顯現出身影一樣。身體現鏡子前,影子就顯現,身體離去,鏡子上的身影就消失,外邊的色身決定鏡子當中的影像。身體從鏡子前離開,停留在河水湖水前,身影就再次顯現於河水湖水之中。身體就是因,水和鏡子就是緣,因緣具足,身影顯現。同理,阿賴耶識是因,眾生的善惡業是緣,因緣和合就產生了下一世的五陰。阿賴耶識離棄此世的五陰身,帶著善惡業種,遷移到下一世的五陰身上,接受剩下的果報,也像身體離開鏡子前到河水前一樣。    原文:又如尼瞿陀烏曇婆等。種子雖小。能生大樹。樹複生子。子棄故樹。更生新樹。故樹經久。質力衰微。味液銷竭。幹枯腐朽。    釋:尼瞿陀、烏曇婆,是印度的一種樹。這種樹種子雖然很小,可能沒有指甲大,種到地裏,卻能長成參天大樹。樹長成後,樹又結果,果實裏又有種子;種子離開原來的大樹,再埋於地下,又能生出新的大樹。到最後,原來的老樹,年輪太大,樹質老化,生命幹涸,無法再長出樹種了。樹的味液汁液都消盡,樹幹裏的水分與樹液也漸漸幹枯了,老樹就幹枯腐朽了。    原文:如是諸小生類。其識棄身。乘己之業。或受種種。諸類大身。又如大麥小麥。烏麻菉豆。及摩沙等。種種子實。皆以種故。牙莖花實。生長成熟。如是由有識故。隨遷生類。即便有覺。    釋:像樹子離樹,又生新樹一樣,小如螞蟻細菌等等的小生靈眾生類,它們的阿賴耶識,舍棄自己的色身,帶著所造過的業種,也許要接受種種大身類眾生的色身。這樣小畜生可能就要變成大畜生,福報可能要增加一些。越微小的畜生,福報越小,識心功能越低劣,比如蚯蚓、蒼蠅、蚊子、螞蟻,都是福報很低劣的眾生,功能受限頗多。    又比如每種植物都有它們的果實,因為它們的種子的緣故,才能長出芽莖葉花和果實,最後生長成熟,比如大麥小麥,烏麻、菉豆和摩沙等等。如是,眾生身上由於有阿賴耶識的緣故,隨著眾生的業,遷往其他眾生的色身當中。眾生就有了新的五陰身,然後又有覺知。    原文:又如蜂止花。愛樂戀著。唼吮花味。以自資養。蜂棄此花。更處餘花。或棄香入臭。或棄臭入香。隨其所在。莫不自愛。戀結貪著。識亦如是。以福業故。獲諸天身。受勝樂果。或棄天身。以惡業故。獲地獄報。受眾苦果。輪回遷轉。為種種身。    釋:又如蜜蜂停落在花上,愛樂著花、戀著花,是為了唼吮花味,來滋養自身。蜜蜂舍棄此花,又飛到其它花上;或者舍棄香味,停落在臭味上;或者舍棄臭味,飛落在香味上。隨著它們所在之處,自娛自樂,留戀貪愛種種花香。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因為所持的眾生的福業,獲得了天人的色身,享受著殊勝的樂果。    蜜蜂比喻為阿賴耶識,花比喻為五陰身,阿賴耶識從一個色身到另一個色身,但是阿賴耶識並不貪戀五陰。蜜蜂從一種花到另一種花,有香味的花,有臭味的花,唼吮花蜜來滋養自身,而有貪戀。    阿賴耶識沒有果報,祂不受任何善惡業的果報,受善惡業果報的其實是第七識,第七識是連續到未來世的,果都是由第七識受。但是祂本身沒有受,只有舍受,沒有苦樂受,苦報還是由六識受。這一世的六識滅了,在新的五陰身上出生新的六識,由新的六識受新的果報。    阿賴耶識因為眾生福德具足的緣故,生出天人身,眾生以天人身享受勝樂果報。福業享受完了,阿賴耶識就離開天人身,隨著前世所造作的惡業,去受地獄惡報,受地獄裏眾多的苦果。眾生就這樣在六道裏輪回遷流不息,出生種種的色身受種種的果報。眾生輪回是依阿賴耶識裏所存的業種,哪個業種先熟,眾生就隨著哪個業種遷流受報。    蜜蜂所留戀的花比喻為五陰身,花有香臭,五陰身有善惡業,不僅受三惡道的五陰身,也受三善道的五陰身。雖然蜜蜂愛戀著花,但是阿賴耶識並不愛戀五陰身,而是眾生愛戀著阿賴耶識,尤其是意根喜歡阿賴耶識,意根並不知道有阿賴耶識,但是祂把阿賴耶識的功能都當成自己所有,所以才有小乘佛法講的愛阿賴耶、喜阿賴耶、欣阿賴耶、樂阿賴耶四種阿賴耶。因為各種貪結和愛結,眾生輪回千轉,然後變現出種種的色身,受種種果報。    原文:識如鬱金紅藍芬陀利等。其子皆白。破其子中。不見牙花。不見異色。種之於地。以水潤液。便有牙等。順時滋長。花果敷榮。或赤或白。種種之色。色與牙等。不在子中。然離於子。皆不得生。    釋:阿賴耶識就像鬱金紅藍芬陀利等各類不同的花,這些花的種子都是白色的,把它們的種子打破、剖開,看不見花的芽,也看不見其花的色彩。但是把種子種到地去,用水灌溉,就會長出花芽;芽順應時節因緣生長,就會開出花朵,繁榮茂盛,或紅色或白色,色彩斑斕豔麗。花色與花芽都不在種子中,可是離開種子,不會有花芽和未來的花色。    種子種下去,澆水以後,生根、發芽、長莖、發枝、開花、結果,新的種子形成,種子又可以種植、結果,這樣不斷的輪轉循回。種子不同,所開的花也不同,結的果也不同。種子裏並沒有花的顏色與花芽,但是通過種植種子,讓種子成長,卻有花芽與花色。如果花芽與花色離開種子,就不能生長,有種子才有花的生長,如果種子變異、毀壞,就不能開花結果了。    種子比喻為阿賴耶識,芽花比喻為從受精卵開始的五陰身。在阿賴耶識裏找不到五陰身和果報,但是阿賴耶識在因緣具足時,就能出生五陰身和果報。阿賴耶識裏含藏著地、水、火、風、空、識這六大種子,就能生成眾生的五陰身,但是六大種子離不開如來藏見大,如來藏見大配合六大種子,這七大種子和合,就能出生眾生的五陰身,還要有眾生造業的業種子。地、水、火、風再加上空大形成器世間生存環境,形成色身,識大形成七識,眾生五陰具足,果報就現前,因此眾生的五陰離開阿賴耶識都不得生。    原文:識棄身已。肉身容貌。諸根諸入。識中不見。因緣和合。識以妙視妙聞。聲觸味法。及以念入。知已所造。善惡等業。以取身報。如蠶作繭。自作自纏。於中遷化。識亦如是。識自生身。還自纏裹。自棄舍身。更受餘報。    釋:阿賴耶識舍棄了色身以後,色身與容貌面相,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在阿賴耶識中都找不到,阿賴耶識中沒有六根六塵,沒有色身容貌。    可是因緣具足時,阿賴耶識就依眾生所造的善惡業種,以及意根對五陰身的念想,又變現出眾生的五陰身,肉身容貌現起,六根六塵六識具足,眾生又有了見聞覺知性,果報就現前。就像春蠶作繭,自己纏縛自己,在纏縛當中生死流轉不已。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出生眾生種種的色身以後,自己被包裹在眾生的業報之中,不得自在,然後又把色身舍棄,去受其他色身的果報。    五陰身就是果報身、業報身,眾生有業果報,一定要來六道受報。佛也有三身,其中報身就是果報身,是佛三大阿僧祇劫修的善法所感得的果報,都是善報,非常殊勝。菩薩的身也是果報身,以善報為主,比凡夫的果報身要殊勝很多。凡夫的報身是無始劫以來造業所感得的果報身,惡業多善業少,因此就是惡報多善報少。這果報身一出生,就如蠶作繭,自作自纏,眾生的果報都是自作自受,自己把自己纏縛在六道裏不得出離。    遷化識是指阿賴耶識,不斷的從當前色身遷化到下一世的果報身上;含藏識也是指阿賴耶識,含藏著眾生的善惡業種,含藏著所有的果報種子。識自生身還自纏裹,其實阿賴耶識是不會自己纏繞自己的,是眾生五陰自己造業,自己纏繞自己。造業的是七識造業,妄心造業,然後阿賴耶識又生出妄心受報,七識以此自己纏繞著自己。但是阿賴耶識也就被系縛在眾生的一個又一個果報身上,不得受更殊勝的報身。    阿賴耶識從當前的色身中離開,又生出另一個果報身,讓五陰身去受其它還沒有受的餘報。這個果報受完,再受其它的果報,阿賴耶識本身受不受纏繞呢?也受纏繞,祂本來是一尊大好的佛,因為眾生造業,被這些種子所染汙,就要受這些業種的纏繞,就得變造和受持三惡道受畜生身,不能受持佛身,這也是一種纏繞,但是祂不是自己纏繞自己,是被眾生造作的業所纏繞,祂本身還是自在的。    雖然阿賴耶識本身非常自在,不受果報,不被業障所纏繞,但是從外表的形式上看祂還是受著纏繞,受眾生業種影響,就得現地獄的果報身,或者畜生道身,不能自在作佛,不能現佛身,也不能現天道眾生身。雖然阿賴耶識自身是解脫的,但是其他更好的色身祂就不能去受持,從這方面說,就是被纏繞。    阿賴耶識就是有垢識,含藏有七識的汙垢種子。眾生如果造善業,阿賴耶識也被善業所纏繞,就得生出天人的色身,被天報善報所纏繞。那菩薩造善業升天享福了,也是被善業所纏繞。有時候不想要那個果報也不行,當人的時候,受善業的果報,有時候被纏縛的也不行,比如想圖個清靜,卻不得不被很多人包圍著,不得自在。善業也是一種受,有受皆苦,但是佛的果報裏沒有苦,沒有苦惱,因為佛的果報是無漏的。    原文:由有種故。有色香味。識棄舍身。隨其所遷。諸根境界。受及法界。皆悉隨之。    釋:由於有種子的緣故,才有色聲香味觸六塵境界。阿賴耶識棄舍了當前這個色身以後,六塵境界就隨阿賴耶識遷到另一個色身上。在另一個色身上眼根境界色法出現了,耳根境界聲法出現了,鼻根境界香法出現了,舌根境界味法出現了,身根境界觸法出現了,意根境界法塵出現了,這樣六識就隨之出生,受覺法界也隨之出生。六根六塵六識十八法界都出現了,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眾生。    原文:如如意珠。隨其所在。樂具皆隨。如日所在。光明皆隨。識亦如是。隨其所遷。受覺與想。及法界等。皆悉隨之。    釋:就像如意珠,隨所在處,歡樂之具就會出現,它能隨人意而隨意變現。阿賴耶識就是如意珠,祂在哪裏出現,眾生的法界就隨著祂而出現,受覺法界,六根法界,六塵法界,受想行識法界,全部隨祂而出現,之後眾生五陰具足,十八界具足。就如太陽所在的地方都有光明,阿賴耶識所在的地方,都有五陰十八界,五陰身的種種功能作用,全部隨著阿賴耶識而顯現出來。只要有阿賴耶識運行,受覺法界與想界,以及其他法界全部隨之而出現,因為阿賴耶識有種子,可以隨種子變現法界。    不管阿賴耶識到哪裏,五陰十八界種子都跟隨到哪裏,只是阿賴耶識到無色界天,就不能變現出五陰十八界的全部功能作用,祂要依業種而變現法界。無色界眾生沒有色蘊,沒有眼耳鼻舌身根五根,那就沒有色聲香味觸五塵,只有意根,有法塵,有意識心。阿賴耶識到色界天,眾生沒有鼻根,沒有舌根,沒有香塵和味塵,缺少了四法界,但是五蘊功能還是具足的。    色界天人的樂受多,苦受極少,天人有行苦,有壞苦,但沒有苦苦,除欲界天人死亡時有苦苦,五衰相現時,內心非常苦惱。只要有識心的運行,就有行苦和壞苦,苦苦不一定有。但在人道和三惡道,眾生都有苦苦,生老病死本身就是苦,身體出現殘障,六根不具也是苦,苦的本身就是苦,叫作苦苦。色身在一點點衰老是行苦,識心一點點微弱,一點點運轉是行苦;樂受消失是壞苦。畜生的苦是要解決溫飽的問題,地獄眾生,每一刹那都在受苦,總在想辦法躲避這些苦受。    原文:識棄舍身。攝一切性。色因為身。無骨肉身。有諸根故。有受妙念。知取善惡。如棗石榴。庵羅庵勒。鼻螺渴豎。劫必他等。種種之果。或辛或苦。或酸或甜。或醎或澀。味力各別。消熟所資。其功不一。及果壞已。味力隨種。遷化而生。    釋:阿賴耶識棄舍色身,攝持法性,阿賴耶識到哪裏就把法界種子帶到哪裏,把一切法性都能顯現出來。攝一切性是指阿賴耶識含藏著一切法的法性。這些法性包括受、覺、想、行、識性,以及六根六塵法、五陰之法,阿賴耶識全部都含藏著、攝受著。色法種子的因能形成色身,由最初的無骨無肉的受精卵,最後形成有五根的色身。因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有六識出生,有六識就有受有念,並且能知善惡,分別善惡,執取善惡。這裏的知是六識的知,包括眼識的看、鼻識的嗅、身識的觸、還意識的覺知。    如棗石榴、庵羅庵勒、鼻螺渴豎、劫必他等種種果物,味力各個不同,或辣或苦,或酸或甜,或鹹或澀,其味各有差別。吃到胃裏消化之後,資身受用不同,功德各各不同。當這些果實壞掉以後,果味隨著種子遷移,因緣具足,又將出生。    阿賴耶識就像這些果物的種子一樣不壞,色身比如是果物,知覺受念就如果子的味,阿賴耶識攜帶著受覺知念的種子,遷化到另一個色身上,又生出受覺知念,生出受想行識五陰,有阿賴耶識,五陰還會再顯現出來。味力也比喻為五陰身,果實壞比喻為色身壞五陰壞,但是那個種子沒有壞,就是說阿賴耶識不能壞,雖然當前的色身壞了,阿賴耶識裏有五陰身的種子,來世還會生出五陰。    原文:如是識種。隨其所遷。受念善惡。鹹悉隨之。識棄此身。受餘報身。故名為識。知善惡業。知業隨我。知我持業。遷化受報。故名為識。身之所為。鹹悉知之。故名為識。    釋:如是六識的種子,隨著阿賴耶識遷化到下一世色身上,受覺法界、念界也隨六識種子而遷化,六識的善惡性也隨六識種子而遷化。阿賴耶識舍棄當前色身,受持剩餘果報的色身,所以叫阿賴耶識。意識在臨終時知自己的善惡業,知善惡業必隨自己而遷流到未來世,受其善惡業報,所以六識有知性,也是識。這一世五陰身所造作的善惡業,六識都全部了知,所以叫作識。    知善惡業的知一定是意識的知,如果知道善惡業業種的知,就是阿賴耶識的知,阿賴耶識了別眾生善惡業種,但是不了別具體的善惡業行和屬性,祂不知道這個業種是善還是惡,不知道眾生應該受善報還是受惡報,這不是阿賴耶識的知性,是意識的知性。能夠分別眾生善惡業報的是意識心,意根都分別不了。臨命終的時候,意識知道自己的善惡業會跟隨著到下一世,隨著五陰業種會顯現出來,受其果報。    原文:譬如風大。無形可取。無質可持。以因緣故。作諸事業。表有風大。持冷持熱。運香運臭。搖振林木。或鼓扇摧擊。如是識無形質。非視聽所取。以因緣故。識相具顯。由識持身。身知苦樂。光色充盛。行來進止。言笑歡憂。事業照著。當知有識。    釋:譬如風大,無形可抓取,手抓不到,無質礙可執持,手拿不住。因緣具足時,無形質的風卻可以作很多事業,這時就知道有風大出現了。如風能帶來冷氣和熱氣,能運載香味和臭味,能吹倒樹木房屋,能鼓扇擊倒物體等等。通過這些現象,就知道有風大了,風吹過時,有熱風有冷風,還會帶著香味與臭味,風吹過時,樹幹搖晃,或者鼓扇子撞擊物體。    阿賴耶識也像風一樣,無形無色,無有質礙,看不到,聽不見,抓不到,當因緣具足時,五陰的身口意行運作出來,阿賴耶識的形相就顯現出來了。有阿賴耶識執持五陰色身,五陰身就能知道苦樂。五陰身活動時,神采奕奕、顏貌光澤、歡歌笑語、行來去止,種種事業都能成就,都是因為有阿賴耶識的執持作用。因此可知,阿賴耶識能在眾生身中作一切事業。     第六章 識之遷報如服良藥如壯士騎馬    原文:爾時會中。有月實勝上童真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雲何見色因。雲何見欲因。雲何見見因。雲何見戒取因。    佛告月實。智見智境。愚見愚境。智者見諸。姝麗美色。了知穢惡。唯是肉段。筋骨膿血。大脈小脈。大腸小腸。液腦膜腎。心髒脾膽。肝肺肚胃。生藏熟藏。黃痰涕唾。發須毛爪。大小便利。薄皮裹之。不淨汙露。可畏可惡。凡所有色。皆四大生。是為色因。    釋:這時會中的月實童真就從座位上站起來,合掌對佛說:世尊,什麼是色的因?什麼是欲的因?什麼是見的因?什麼是戒取的因?    佛告訴月實菩薩,有智慧的人所見的是智慧境界,愚癡人所見的是愚癡境界。有智慧的人看見一切美色,都能了知到色身外表再美,也是汙穢和肮髒的,僅僅是肉段而已。裏面含藏著筋骨和膿血,大小血脈和腸肚,各種體液和腦膜;還有心肝脾胃腎等等生藏和熟藏;還有黃痰鼻涕和唾液,發毛爪齒、大小便,外面只有一層薄皮裹著,非常肮髒不淨,甚可厭惡。所有這一切的色法,都是由四大種子所生成的,這就是組成色的因。    在見色時,有智慧的人與沒有智慧的人,所見的境界是不相同的。同樣在色法上,見佛性的人與沒有見佛性的人,所見的也不同。悟道的人和沒有悟道的人所見也有差別,修了善法的人和沒有修善法的人,他們的所見也不一樣。    有智慧的人見一切法,都知道是虛妄法,那就不用躲避,不動心就行了。比如遇到一些難聞的氣味,有些人要掩住鼻子,有些人卻無所謂,躲避就是取相,喜歡也是取相;不取相就無所謂,內心無動於衷。只要取相了,就有行為造作,內心就不空淨。學佛人對飲食也應該是這樣超然,不取相的人,美味與否無所謂,只要能飽腹就行;取相的人,就分別好吃與不好吃,心生喜厭,結果貪心不斷。    有智慧的人看見美色,知道是穢惡的,就像活動廁所,知道美色其實就是一堆血肉,皮毛也是不幹淨的,不會生起貪欲;沒智慧的人看見美麗的外表,起貪欲心,而求趣之。色身實質上就是一堆髒東西,沒有什麼可愛的,四大組成的一個物而已。    凡是我們接觸到的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所有的花草樹木房屋,周遭的環境,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宇宙器世間都是一樣的材料做成,都是平等的。這就是形成色的因。    原文:月實。如父母生身。身之堅硬為地大。流潤為水大。暖熟為火大。飄動為風大。有所覺知。念及聲香味觸等界。斯皆為識。    釋:佛說,月實,父母生的肉身,有堅硬性質的是地大成分,不但筋骨和肌肉,血液裏也有地大,整個色身上都有地大,水也有堅硬性,風吹到身上也感覺痛,風裏也有地大。流動潤濕的為水大,身體上每一處都有水大,以血液唾液尿液汗液為主。有溫度的為火大,飄動的為風大,飄代表輕,動代表流動,輕飄飄的流動,身體裏氣脈的動,這都代表風大,呼吸與血液的流動性都屬於風大。    凡是有覺有知,能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界的,都是識,是六識。    原文:月實童真複白佛言。世尊。將死之時。雲何識舍於身。雲何識遷於身。雲何識知。今舍此身。    佛告月實。眾生隨業獲報。識流相續。持身不絕。期畢報終。識棄舍身。隨業遷受。譬如水乳和煎。以火熱力。乳水及膩。各各分散。如是月實。眾生命盡。以業力散。形骸與識。及諸入界。各各分散。識為所依。以取法界。及法界念。並善惡業。遷受他報。    釋:月實童真對佛說,世尊,眾生在臨死之時,阿賴耶識是如何舍棄色身的,阿賴耶識是如何離開色身的,阿賴耶識是如何知道現在應該舍棄色身的?    阿賴耶識根據什麼知道現在應該舍離色身的,一定是了知了業種,依據業種而決定離身。阿賴耶識依業種變現和執持色身,業種上顯示到某時刻不應該再輸送四大種子維持色身的存在,阿賴耶識就知道哪一分鐘色身應該消失,應該收回四大不再輸出,到那時刻,色身就四大分解,六塵無法正常變現,六識就不能再正常了別六塵,六識慢慢消失,意根與如來藏離身。    佛告訴月實,眾生是隨著他的善惡業受果報的。阿賴耶識在色身上的種子流注相續不斷,才能繼續維持色身的存在和運行不斷。到了壽命終了,阿賴耶識才決定舍棄色身,隨著眾生的善惡業而遷流到下一世色身上。    譬如水乳和合在一起,用火加熱,牛奶就會漂上來,水在下面,水乳各自分散。眾生的生命也是這樣,因為業緣之故,眾生命盡時,五陰散壞,色身和識心分開,六根和六塵都分開了。    阿賴耶識是眾生生命的所依,祂舍離原有的色身以後,五陰的種子又回到阿賴耶識裏,四大種子、識種子都回到阿賴耶識裏。因緣具足時,阿賴耶識隨著意根的念力,以及善惡業種,遷到下一世的五陰身上,又輸出種子,形成下一世的五陰身,六根六識六塵又都出現。    這裏的識流,一是指阿賴耶識本身的識種子刹那刹那流注出來,使得阿賴耶識不斷不滅的一直在運作著;二是指阿賴耶識流注七識的識種子,讓七識不斷的運行,以保證五陰身的生命活動。阿賴耶識一直在不斷的執持我們的色身,讓色身的生命活動相續不絕,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一期的果報也就結束了,阿賴耶識就舍棄這個色身。    原文:月實。譬如大吉善蘇。以眾良藥味力。熟功和合。為之大吉善蘇。棄凡蘇性。持良藥力。辛苦酸醎。澀甘六味。以資人身。便與人身。作色香味。識棄此身。持善惡業。及法界等。遷受餘報。亦複如是。    釋:佛說,月實,譬如大吉善蘇這種藥,是以眾多的良藥混合到一起,加工成熟,就做成了大吉善蘇這一種良藥。這種良藥就沒有了原來普通的蘇藥味,具有了良藥的味力,有辛苦酸醎澀甘等六種味道。這種良藥具備六味,他人吃了以後,能滋養他人,治療他人身體疾苦。    大吉善蘇比喻為阿賴耶識,眾良藥味和合比喻眾生的善惡業以及法界種子和合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持著色聲香味觸的種子,持著各種法界,持著善惡業種,再利益滋養下一世眾生的色身。因此阿賴耶識棄此身,持著善惡業和法界,遷受到另一個色身上,受著其餘的業報,也是這個道理。    原文:月實。蘇質如身。諸藥和合。為大吉善。如諸法諸根。和合為業。眾藥味觸。資成於蘇。如業資識。服大吉善。悅澤充盛。光色美好。安隱無患。如善資識。獲諸樂報。    釋:佛說,月實,蘇的藥性比如色身,很多種藥和合起來就是大吉善蘇;如色聲香味觸法和眼耳鼻舌身意和合起來才能造作業行。多種藥味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吉善蘇的蘇藥味,就像身口意業種滋養著阿賴耶識一樣。眾生病時,服用大吉善蘇,就能讓身體強健,精神飽滿,面色紅潤,身心都安穩,沒有疾病。就像善業種子滋養阿賴耶識一樣,能讓眾生獲得快樂的果報。    滋養就是把善業種子存到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生出的五陰身就受樂報。    原文:服蘇違法。顏容變惡。慘無血氣。色死士白。如惡資識。獲諸苦報。月實。吉善寶蘇。無手足眼。能取良藥。色香味力。識亦如是。取法界及諸受善業。棄此身界。受於中陰。得天妙念。    見六欲天。十六地獄。見己之身。手足端嚴。諸根麗美。見所棄屍。雲此是我。前生之身。複見高勝。妙相天宮。種種莊嚴。花果卉木。藤蔓蒙覆。光明赫麗。如新煉金。眾寶鈿飾。彼見此已。心大歡喜。因大喜愛。識便托之。    釋:善業資助著阿賴耶識,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就讓眾生獲得快樂的果報,變現出眾生的五蘊都是樂報。如果眾生不如理不如法的吃藥,臉色就變土白,淒慘而沒有血色。本來藥是用來治病的,但是服用不對,就會被藥所毒。用此來比喻眾生如果造惡業,惡業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裏,資助著阿賴耶識,那麼阿賴耶識就輸出惡業種子,眾生的五陰就獲得苦報。    月實,大吉善蘇藥沒有眼睛也沒有手腳,但是所有的藥混合在一起,它都能攝取所有藥的優良的藥性,攝取良藥的色香味力。阿賴耶識也像大吉善蘇良藥一樣,取著法界,取著六識的受,以及眾生的善業。    阿賴耶識舍棄現世的色身,現起了一個中陰身。在中陰身裏,五陰身獲得了天眼,有天人的神通和念想,就看見了欲界六層天和十六地獄,同時看見自己的天人色身,手腳都很端嚴美好,五根面貌麗美,看見自己所拋棄的屍體,就知道這是自己前生當人的身體。之後他又看見了高大、殊勝而莊嚴的天宮,七寶裝飾,華麗無比。還有種種花果林木,藤蔓覆蓋著,光彩奪目,一片絢麗的景色,就像新出爐的黃金一樣耀眼,由眾多的珠寶所裝飾著。他看見花園宮殿以後,心大歡喜,因為喜愛,阿賴耶識就托到天上,有了天人的色身,就受到了天人的果報。    天人都有花園,一個天子一個花園,花園裏各種果物,花果茂盛藤蔓蒙覆。花園裏用很多的寶貝裝飾著,非常的華麗,富麗堂煌。這前後的描述都是在中陰身裏見到的,在中陰身裏眾生的果報報有天眼,能看到天上的美景和天宮殿,心一喜歡,就被系縛,托生到天宮裏,就成為天人了。    原文:此善業人。舍身受身。安樂無苦。如乘馬者。棄一乘一。譬如壯士。武略備具。見敵兵至。著堅甲胄。乘策驥駿。所去無畏。舍界入身。遷受勝樂。亦複如是。自梵身天。爰至有頂。生於其中。    釋:這個有善業的人,舍身和受身的時候,身心都是安樂沒有痛苦的。死前四大分解的時候沒有痛苦,在受天人色身的時候,心一歡喜就入天宮成為天人了,一點痛苦沒有,不用投胎,不用胎中受苦。善業人托生就好比騎馬的人一樣,放棄一匹馬,馬上就乘上另一匹馬,換色身就如換馬一樣,棄了人身,得了天身,阿賴耶識就是騎馬的人。    又好象一個壯士,盔甲武器齊備,看見敵兵來了,馬上穿上堅硬的防護甲胄,帶上最好的武器,騎上最好的駿馬出去迎戰,再加上自身武藝高強,所以他不害怕,根本沒有一毫的畏懼之色。造善業的人去投生,舍棄此身,遷入彼身,也是如此。    造善業的人死前內心沒有恐懼,中陰身裏也不害怕,投生的時候也沒有恐懼。因為這一世造善業,有善業善根滋養著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拋棄此色身,受持彼色身,五陰就得樂報,感受善報帶來的美妙的享受,快樂的果報出現了。而造了惡業的眾生,惡業一現前,痛苦備至,手足亂動,就知道自己要去三惡道了。    造善業的人生天,不僅能生到欲界六層天,也有生到色界初禪天,一直到無色界最頂層天,只要禪定具足,就可以出生到相應的天上。    梵身天就是色界天,梵代表清靜,所謂清靜就是沒有欲念,沒有男女欲。色界初禪到四禪都屬於梵,因為那裏的天人都是中性人,不分男也不分女,心清靜沒有欲念。如果沒有初禪以上的禪定,就升不到色界天上去。而欲界六層天只要修福造善業就可以去了。除了修福造善業,還要修出初禪到四禪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只有福,而沒有禪定,還去不了色界諸天。    魔王波旬,因為他做人的時候修過大福德,沒有修出色界禪定,只有未到地定,命終後就生到欲界最高層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福報也相當大,也有欲界禪定,禪定本身就有福,是定福,再加他本身所修的善業,所得的福在欲界裏是最大的。因此魔王波旬能掌管欲界六層天,統領欲界一切眾生,只要在欲界天,就屬於他的子民,被他管轄。修出初禪定以後的人,他就管不著了。所以眾生修出初禪定前後,魔王就來障礙,他不讓你修成,因為修成後不屬於他管轄了,他總是希望自己管轄的眾生越來越多才好。    遇到這種情況,你還得要繼續修福,還要多懺悔,消除業障,福德增大了,就會通擺脫波旬的控制。一個人的福德如果很大,魔王也沒辦法,如果沒有福德,普通的鬼神就能來障礙,甚至一只螞蟻在中陰身裏就能來報複你。因此學佛人就要多懺悔,多回向,業障就能消除,福德就能增長。     第七章 識之無形不可眼見    原文:爾時會中。大藥王子。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識舍於身。作何色像。    佛言。善哉善哉。大藥。汝今所問。是大甚深。佛之境界。唯除如來。更無能了。    於是賢護勝上童真白佛言。大藥王子。所問甚深。其智微妙。敏利明決。    佛告賢護。此大藥王子。已於毗婆屍佛所。植諸善根。曾於五百生中。生外道家。為外道時。常思識義。識者雲何。雲何為識。於五百生。不能決了。識之去來。莫知由緒。我於今日。為破疑網。令得開解。    釋:這時候另一個菩薩大藥王子,從座位上起立,合掌問佛:世尊,阿賴耶識舍棄色身,祂的相貌是什麼樣的?    佛說,問得太好了,大藥,你現在問的問題,是極其甚深的,這是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明了,其他人都不知道。這個問題很深很深,除了佛,誰也不能把這個問題解答出來,只有佛明了這個問題。    於是賢護菩薩就對佛說,大藥王子問的這個問題特別深奧,他的智慧非常微妙敏睿,根性很利。    佛告訴賢護,大藥王子,曾經於毗婆屍佛所種植了善根,曾於五百生中出生在外道家。大藥王子當外道時,就常常思惟佛法裏的的阿賴耶識之義,善根非常深厚。他常常思惟阿賴耶識是什麼體性,是何義,其功能作用是什麼。他思惟這些法,在五百生中都沒有解出答案,不知阿賴耶識的來去相,也不知阿賴耶識的由來。大藥王子能思惟這些法義,善根深厚,能讓他五百世不下三惡道,生生世世做人,以繼續思惟這些法。阿賴耶識來來去去的事,他還都不懂,我今天就為了破除大藥王子的疑惑,讓他心開意解。    原文:於是賢護勝上童真。謂大藥王子言。善哉善哉。仁今所問。微妙甚深。月實之問。其義淺狹。猶如孾兒。心遊外境。而不知內。正法希聞。諸佛難遇。佛圓廣智。無測深慧。至妙之理。應專啟請。    時大藥王子。見佛熙怡。顏容舒悅。如秋蓮開。踴躍歡喜。一心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愛深法。渴仰深法。常恐如來。入般涅槃。不聞正法。而於五濁。眾生之中。愚無所知。不識善惡。於善不善。熟與不熟。不能覺了。迷惑輪轉。生死苦趣。    釋:於是賢護菩薩對大藥王子說:好啊!仁者現在所問的問題,既微妙又甚深,月實菩薩所問的問題,其含義淺白而低下,猶如嬰兒,心向外貪求,而不知向內尋覓自心。正法稀有難聞,諸佛也難值難遇,佛的智慧圓滿、廣大、甚深,無人能測量,其深妙智慧以及微妙之理,我們確實應該專心的請問。    這時大藥王子,見佛顏容和靄慈祥,面色舒張愉悅,猶如秋蓮盛開,歡喜踴躍,一心合掌,想請佛宣講深妙之法,就對世尊說:世尊,我喜歡深妙的法,敬仰深妙的法,常常害怕佛入涅槃,而聽不到深妙的佛法,就會在五濁惡世之中,內心愚癡黑暗,茫無所知,不識善法與惡法,對於善法和不善法,根熟與不熟,都不能分辨,迷惑輪轉於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離。    善根深厚的人都如大藥王子這樣,渴求深妙之法,以求得智慧和解脫。善根不深厚的人,如果遇見佛長久住世,就會心生懈怠;或者不再認為佛很神奇難遇,不生深重的敬仰之心,也不會信樂於佛法。佛為了救度這一部分眾生,不選擇在世久住,以免眾生修行懈怠。結果佛一宣布要涅槃,眾生就趕快來請問佛法,趕緊修行,就怕自己再也得不到佛的指導和教誨了。那些容易懈怠的人不常見佛也有好處,能發起見佛、敬佛和常隨佛學的清淨信心,道業才能增進。    原文:佛告大藥王子。如來正法。難遇難得。我於往昔。為半伽他。登山自墜。棄舍身命。為求正法。經曆無量。百千萬億。種種苦難。大藥。汝所悕望。皆恣汝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藥王子白佛言。唯然奉教。世尊。識相雲何。願垂開示。    佛告大藥。如人影像。現之於水。此像不可執持。非有無辨。如芻洛迦形。如渴愛像。    釋:佛告大藥王子,如來正法難遇難得,我曾經為了半句偈子,登到山頂自跳墮墜,棄舍身命,就是為了求得正法。我經曆了無量百千萬億種種苦難,為了求法,獲得解脫。大藥,你所希望獲得的微妙的深法,隨意你問,我會為你分別解說。    世尊為了獲得半句偈,以身相舍,是因為天上的釋提桓因來考驗佛求法的道心是否堅固,就對佛說我有半句偈子,如果你想聽,就要把身體給我充饑。佛就發願答應了,拿生命來換佛法的半句偈子,可見世尊當時求法之心是多麼真誠、赤誠。世尊是有大智慧的,知道半句偈子的價值不可估量,生命並不算得什麼,眾生無量劫生生世世,都是徒勞無益的,白白喪失了那麼多的生命,如今能有佛法可聞,就有解脫的機緣,舍棄生命也就非常值得了。    大藥王子就問佛說:世尊,我願意奉持您的教導,希望您能開示我,阿賴耶識的相貌。    佛告訴大藥王子說,如一個人的影像映在水中,此影像不可執持,手摸不著,也打撈不上來。不能說這個影像是真實有,也不能說這個影像根本沒有,說有卻把持不了,沒有功用,說無卻看得見。猶如神靈之形,和渴愛的像,神靈無形,卻有功用,渴愛無像,卻能執相。阿賴耶識也是如此,無形無相,沒有相貌,卻能顯現萬法的影像。    五陰身就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影像,萬法就是阿賴耶識變化出來的影子,五陰十八界全部都是影子。這些影子不可執持,把持不住,稍縱即逝。說它有,卻是生滅幻化的,猶如水中月、地上的影子,說它無,卻有五陰的功用。萬法都是影子,你不可能說萬法沒有,可是雖然有,卻不是真實的,猶如海市蜃樓。    渴愛就是心懷著極大的希望,這種心是沒有形象的,卻有心的功用,能出生虛妄的相貌,阿賴耶識也是如此。一切法都是水裏的影像,鏡子中的影像,阿賴耶識猶如水,猶如鏡,能映現出一切法的影子,卻一法也抓不住。    原文: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雲何渴愛。    佛言。如人對可意色。眼根趣之。名為渴愛。猶持明鏡。視己面像。若去於鏡。面像不見。識之遷運。亦複如是。善惡業形。與識色像。皆不可見。如生盲人。日出日沒。晝夜明闇。皆悉不知。識莫能見。亦複如是。身中渴愛。受想不可見。    釋:大藥王子對佛說:世尊,什麼是渴愛?    佛說,就像一個人對著可心的色境,眼根就奔過去了,這就是渴愛。猶如一個人拿著一面明亮的鏡子,看著鏡子裏自己的面像。如果把鏡子拿開,面像就沒有了,看不見了,阿賴耶識在色身上的遷運也是這樣。阿賴耶識猶如鏡子,顯現出五陰身,離開阿賴耶識就沒有五陰身的顯現。眾生的善惡業種沒有形相,阿賴耶識也沒有色相,眼根都看不見。就像一個生來就眼盲的人,太陽出和落,白天晚上和明暗,盲人全都不知。眾生看不見阿賴耶識也是這樣,阿賴耶識有自己真實的功用,卻沒有形相讓眾生目睹。自己身中有渴愛,有受和想,眾生也不能目睹。渴望得到、希望得到就是渴愛。眾生有渴愛的心、希望的心、求取的心,這種渴愛心無形無相,以此比喻阿賴耶識亦是如此無形無相。    佛說,就像人面對喜歡的色,眼根就奔過去了;如果喜歡經曆過的人事,意根就奔過去了,意識就開始回憶、追憶、回想、展望、希望,這就是渴愛相,眼根無法看見。    阿賴耶識也是無形無相,卻能遷一切法入心,一切法相都是阿賴耶識遷運出來的。眾生造的善惡業是無形無相的,卻作為種子存下來了。種子是無形無相的,阿賴耶識的色相也是不可見的,沒有相貌。    原文:身之諸大。諸入諸陰。彼皆是識。諸有色體。眼耳鼻舌及身。色聲香味觸等。並無色體。受苦樂心。皆亦是識。    釋:色身上的地水火風四大,還有空大、識大,是阿賴耶識遷過來的,阿賴耶識輸送出來的,見到諸大就等於見到阿賴耶識了,只是不可眼見。諸入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阿賴耶識遷過來的;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陰是阿賴耶識遷過來的,實質上都是阿賴耶識,一切作用全部是阿賴耶識的功能。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阿賴耶識遷過來的;色聲香味觸是阿賴耶識遷過來的;無色的識心,能感受苦樂的六識心,是阿賴耶識遷過來的,這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的功用。    眼根是阿賴耶識輸出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變現的,眼根所見的色是阿賴耶識輸出四大種子變現的,二者相觸產生的眼識,是阿賴耶識輸出識種子形成的,那麼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    色陰是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是阿賴耶識的功用;受陰,是六識的受,想陰是六識的想,行陰是六識的行,識陰是六識的識性,都是阿賴耶識輸出識種子生成的,都是阿賴耶識的功用。諸有色體都是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色法,比如說眼耳鼻舌身五根,還有五根所對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都是四大種子組成的色法,都是阿賴耶識輸出四大種子變現出來的,都是阿賴耶識的功用。除了色之外還有無色體六識心法,是阿賴耶識輸出識大種子形成的,都是阿賴耶識的功用;包括六識心的一切功能作用,都是阿賴耶識的功用。    任何一種法上,都離不開阿賴耶識,那麼誰是主人翁?阿賴耶識是主人翁,十方世界諸佛國土,誰是王?阿賴耶識是王。色法心法,全都是阿賴耶識。所以佛稱贊大藥王子所問甚深。沒有修出地上菩薩的種智,無法觀行出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明心之後觀行萬法,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各有各的作用,不會把萬法的作用全部都歸結到阿賴耶識上來。其實都是阿賴耶識一個本體,是祂自己在玩轉自己。凡所接觸到的一切法都是自己,都是阿賴耶識,自己是阿賴耶識,自己所接觸的一切法也是阿賴耶識,全體都是阿賴耶識,這就是一真法界。    六識所見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看見色是阿賴耶識變現的,眼根是阿賴耶識變現的,見色的眼識是阿賴耶識變現的,那有自己嗎?沒有,全體都是阿賴耶識。我們的身體是阿賴耶識變現的,我們接觸的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變現的,我們的識心是阿賴耶識變現的,有我們自己什麼呢?有五蘊嗎?五蘊是什麼?就是阿賴耶識,十八界是什麼?全部是阿賴耶識。哪有自己,而意根還執著這是我做的,那是我的,哪有意根啊?意根就是阿賴耶識變現的,本質上還是阿賴耶識。    這樣觀行到最後,就能證得無我,無我的程度越來越深,徹底無我就是佛了。般若智慧要往這上面發展和推進,這個智慧就越來越深了,就變成了唯識種智。但是還有前提,禪定福德這些做菩薩的條件要具足,菩薩六度要修足。這個結論提供出來了,但中間沒有求證過程,還不是屬於自己所有的,有了求證過程,結果求證,證得了,佛法才是屬於自己的,然後身心全部顛倒過來。身心都改變了以後,轉識成智,最後就是佛。    原文:大藥。如人舌得食物。知甜苦辛。酸醎澀等。六味皆辨。舌與食物。俱有形色。而味無形。又因身骨髓肉血。覺知諸受。骨等有形。受無形色。知識福非福果。亦複如是。    釋:佛說,大藥,如人的舌頭與食物相觸,就知道了食物的甜苦辛酸醎澀等六味,這些味塵舌識都能辨別出來,舌識的作用就是分辨、分別味塵的,只要有識,就有分別了別性。舌與食物都有形色,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色法,但是品嘗出的甜苦辛酸醎澀味是無形的。    因為有色身,有骨頭肌肉有血液,我們識心就能感到色身上的觸受,比如說疼痛、舒適、輕安,或者是冷了、餓了、渴了這些感受,沒有色身能感受嗎?不能,身根不與觸塵相觸,就不會出生識心,就沒有感受的作用。骨頭肉血等是有形色的,是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能感受的那個識心,是沒有形色的,受也無形色。含藏著福德之果和無福德之果的阿賴耶識,也是無形無色的。    原文:時。賢護勝上童真。禮佛雙足。白佛言。世尊。此識可知。福非福耶。    佛言。善聽。非未見諦。而能見識。識不可視。非如掌中。阿摩勒果。識不在於。眼等之中。若識在於。眼等之中。剖破眼等。應當見識。賢護。恒沙諸佛。見識無色。我亦如是。見識無色。識非凡愚。之所能見。但以譬喻。而開顯耳。賢護。欲知識之罪福。汝今當聽。    釋:這時候賢護菩薩禮佛雙足,又問佛說:世尊,這個含藏著福果和無福果的阿賴耶識,我們能不能了知到呢?    佛說,仔細聽,賢護。沒有證得真實道理的人,就不能證得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不可用眼見,眼識見不到。阿賴耶識不是像手中的阿摩勒果那樣,用眼識能見。阿賴耶識不在眼睛之中,也不在耳朵之中,不在鼻子之中,不在舌頭之中,不在身體之中。如果阿賴耶識在眼根等等五根當中,剖開眼根等五根,應當能見到阿賴耶識,可事實是見不到阿賴耶識的。    賢護,像恒河沙一樣多的諸佛,都證得了阿賴耶識,都知道阿賴耶識是無色的。我也是這樣,證得了阿賴耶識,知道阿賴耶識是無色的。阿賴耶識不是凡夫們能夠看得見的,我也只能用各種譬喻,來開示和顯示出阿賴耶識。賢護,如果你要知道阿賴耶識裏所含藏的罪福業,你現在應當仔細聽。    非未見諦而能見識,這個諦指的是真理、真實。小乘的諦,指的是四聖諦真理,大乘的諦是指阿賴耶識、第八識、如來藏、實相心。沒有證得如來藏的人,是無法見得到這個識的,這個見也不是指眼見,是指證得的意思。非未見諦而能見識,當你見得真理,證得實相了,才能見得這個識,也不是肉眼所見。    證得阿賴耶識是指在作用上,知道這是阿賴耶識所起之用,明了阿賴耶識的功用就是證得,不是指眼睛看見。比如證得風,知道有風出現了,也不是看到風了,而是在風所起的作用上認識了風,了知了風的到來。風一刮過來,看見樹葉在動,就知道有風,但是卻看不見風。同理,我們證得阿賴耶識在五蘊身上的運行,知道祂是如何運行起作用的,就是證得阿賴耶識。但是能看見阿賴耶識嗎?看不見,識不可視,只能在作用上證得祂,知道祂起的什麼作用,背後的運作是怎樣的。    證得阿賴耶識時,要知道祂是如何起作用的,起的是什麼作用,在八個識的和合運作中,知道哪個作用是祂現起的,八個識要一一分別出來。比如我們眼睛見色的時候有眼識、有意識、有意根、有第八識,如果說這裏有阿賴耶識的作用,那要指出來,祂到底起的是什麼作用,具體是如何運作的?證得阿賴耶識還要知道祂具體在何處,如何運作,如何配合七識和五陰的,能知道阿賴耶識粗淺的運作,但是細的運作還要在後續的修行中,再仔細觀察思惟,才能觀察到阿賴耶識更微細的運作。像六祖大師悟道時就悟出了五個何期自性,裏面的細節就知道一些了,才能說出五個何期自性。    證得一切法,是意識的智慧性的認知,就像知道風來了,這是意識心的知,沒有意識心就不知道風出現了,能辨別法塵境界的心就是意識心,前五識只是見得五塵的粗相,不知細相,意識了別慧強,能了別微細的法塵相。證得阿賴耶識也是靠意識的了別慧,是意識心的知。    在六塵的分別性上,七識妄心要起用,真心也要起作用,我們必須在有能力分開八個識的作用之後,才能證得阿賴耶識,在五陰真妄和合運作中,指出阿賴耶識的功用,就是證得。證得各個識的功用,都是意識明了證得的,五識只是起輔助意識的作用,五識見不到八個識的作用。    所以佛說識不可視,並不是像在掌中放一個阿摩勒果一樣看得見。阿摩勒果是有形有色的,阿賴耶識是無形無色的,眼識只能看見有形有色的果物,不能見無形無色的識心。眼睛裏沒有阿賴耶識,如果眼睛裏有阿賴耶識,把眼睛剖開,就應該能找到阿賴耶識;如果阿賴耶識在身體裏,把身體一片一片切開,也應該能找到阿賴耶識,事實上卻找不到。即使是世尊自己也看不見識的色相,只能感知其所起的功能作用。    原文:譬如有人。為諸天神。或乾闥婆等。及塞建陀等。鬼神所著。賢護。於意雲何。其為天等。鬼神所著。其著之體。求於身中。可得見不。    賢護白佛言。不也。世尊。天等鬼神所著。其著之體。無色無形。身內外求。皆不可見。    釋:佛說法常常用比喻,因為比喻比較形象,眾生能容易聽懂。佛說,譬如有人被一些天神,或者是非人乾闥婆,或者是塞建陀等鬼神所附體控制了,賢護,你怎麼想呢?這個人被天人或者鬼神附體了,你在這個人的身體上能看見鬼神和天人的色身嗎?    賢護菩薩回答佛說:看不見,世尊,天人和鬼神附著在人的身體上,他們是無形無色的,在人身內和人身外,都看不見。    鬼神附體,心裏明明知道,卻誰也看不見鬼神,同理,阿賴耶識也在五蘊當中運行,同樣也是看不見的,但祂卻實實在在的存在運行著。與鬼神附體五蘊一樣,附體以後,鬼神指揮五陰,讓幹什麼五陰就幹什麼,五陰必須聽從鬼神使喚。我們眾生都是聽誰使喚?是聽阿賴耶識使喚,而阿賴耶識是隨順於意根的。    我們應該明白,五陰身行走坐臥是誰在起作用呢?是八個識和合起作用,沒有八個識身體就不能行走坐臥,沒有八個識就坐不住,躺下也是一堆死肉,所以色身上有八個識,才能行走坐臥,迎來送往,穿衣吃飯。    原文:賢護。其為福勝。諸大天神。之所著者。即須好香花。燒眾名香。香美飲食。清淨安置。祭解供具。鹹須華潔。如是此識。為福資者。便獲尊貴。安樂之果。    釋:佛說,賢護,如果這個人色身上是一些天神來附體,天神就要布置香美的鮮花,燃燒諸多名貴的香,准備一些香美的飲食,周圍環境都要布置的幹幹淨淨,安置一些幹淨的祭祀天神的供具,一律都用華麗而清淨的,因為天神就是喜歡幹淨和清淨美麗。阿賴耶識也是這樣,有福業滋養,含藏著善業福果,阿賴耶識就讓五陰身獲得尊貴、安穩而快樂的果報。    天人們喜歡香,喜歡清淨,喜歡華麗,被附著的這個人就要經常燒香,為了好聞,飲食都是香美,而且特別幹淨的。天人命終托生到人中的那些人,幾乎都有潔癖,那是把天人的習氣也帶來了,他的手一天不知道要洗多少遍,生活環境都是非常講究的。其實那些細菌是洗不掉的,他不知道,只是習慣性的洗,衣服經常的洗,桌子經常的擦,一點灰塵都不許有。這是在天上養成的潔癖,喜歡清潔的天人習氣。    如果是豬狗托生過來的人,看看豬狗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他的家裏就差不多是什麼樣,從這裏就能判斷出此人前世當過什麼眾生,從哪道裏托生過來的。再從一個人的習氣上就能判斷出他的前世是哪類眾生,如果他的相貌,非常非常的瘦,臉是長長的,就能大約判斷出此人前世做過什麼眾生。在臨終的時候,觀察他的相貌和他這一生的習氣秉性,也大約能判斷出他要托生哪一道裏。如果一個人到老了,還一直是又貪又慳吝,一點東西都不肯施舍與人,就知道此人必去餓鬼道無疑。大多數人死後一般都要去鬼道,因為大多數眾生都是慳貪吝嗇的,與鬼道眾生相應,就去做鬼。人道中的大部分眾生也都是從三惡道中托生過來的,因為大多數眾生的習性都與三惡道相應。    原文:或為人王。或為輔相。或豪望貴重。或財富自在。或為諸長。或作大商主。或得天身。受天勝果。由識為福資。身獲樂報。如彼福勝。天神所著。得勝妙花香。香美飲食。便即歡喜。病者安隱。今得尊貴。豪富自在。當知皆是。由福資識。身獲樂果。    釋:佛說,為福德所滋養的人,獲得快樂之果報,或者作為國王皇帝,或者作為丞相和宰官,或者出生在豪望貴族之家,或者是大富長者,財富自在,或者作為大商主,富貴發達,或者升天享福,作天人。這些都是因為阿賴耶識裏收藏著福德業種所致,有福德滋養,阿賴耶識就變現福報身,享受樂報。    就像福德勝大的人,天神來附其體,其人與天神的果報相應。這個人就享受勝妙的花香,還有香美的飲食,內心歡喜異常。被天神附體的人如果有病,這時病就沒有了,因為天人天神從來沒有病,不會讓這個人再生病的。被附體的人,現在獲得了富貴自在之果報,當知都是因為自己過去所造作的福德之業滋養阿賴耶識的結果,讓現在的五陰身獲得了快樂的果報。    原文:賢護。其為富丹那等。下惡鬼神。之所著者。便愛糞垢。腐敗涕唾。諸不淨物。以此祭解。歡喜病愈。其人以鬼神力。隨鬼神欲。愛樂不淨。臭朽糞穢。識以罪資。亦複如是。或生貧窮。或生餓鬼。及諸食穢。畜生之中。種種惡趣。由罪資識。身獲苦果。    釋:佛說,賢護,如果一個人被富丹那等下劣的惡鬼神所附體,這個眾生就喜歡肮髒糞穢之處,腐朽發臭、鼻涕、唾液之處,喜歡鼻涕唾液等不淨物。如果用這些不淨之物祭祀鬼神,此人病苦就會消失不見,因為鬼神能報答此人,用神通治好他的病。那些福薄的惡鬼,人吐一口痰,都得去搶,唾液對於鬼神來說,就是美食,鼻涕對於鬼神來說,也是美食,糞垢之處也有沒有福德的鬼來啖食。這些福薄的鬼神,都是因為活著為人的時候不肯布施,慳吝成性,就得這個果報。    如果一個人被鬼神所控制了,鬼神在他身上想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鬼神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因為他的心被鬼神控制不由自主了。眾生造了罪業,罪業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變現的眾生就是這樣,喜歡低劣下賤肮髒糞垢之處。    因為這個人不修福,阿賴耶識裏沒有福業,都是罪業,就讓這個眾生或者生到貧窮家,或者生到惡鬼道,啖食臭穢物,或者生到畜生道,畜生也是全部都吃肮髒的飲食。生在這三惡道當中,都是因為由罪業來滋養著阿賴耶識的結果,阿賴耶識就讓他的五陰身獲得這樣的罪苦果報。    原文:賢護。勝上天神。其著之體。無質無形。而受種種。香潔供養。識福無形。受勝樂報。亦複如是。富丹那等。下惡鬼神。為彼著者。便受不淨。穢惡飲食。識資罪業。獲諸苦報。亦複如是。賢護。當知識無形質。如天等鬼神所著之體。供具飲食。所獲好惡。如資罪福。得苦樂報。    釋:佛說,賢護,果報殊勝的天神附體時,在人身上是無形無相的,卻能受到鮮花和潔淨的飲食供養。含藏著福德種子的阿賴耶識也是無形無相,卻能讓眾生受著殊勝的樂報。    眾生造了罪業,阿賴耶識含藏罪業種子,就讓眾生受著苦報,就像那些下劣惡鬼附在人身上一樣,這個人就和下劣惡鬼相應,受那些惡劣的果報,受用肮髒不淨飲食的果報,這是惡業種子滋養了阿賴耶識,眾生就獲得苦報。    佛說,賢護,阿賴耶識無形無色,就像天神著身和鬼神著身,所獲得的那些飲食供養具,所得的罪業和福果差別,都是因為眾生的罪福業滋養阿賴耶識的結果,眾生就得到苦報和樂報。眾生造罪惡業,造善福業,所受的果報就不同。        第八章 愛欲因和戒取因    原文: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見欲因。    佛言。大藥。互因生欲。猶如鑽燧。兩木互因。加之人功。而有火生。如是因識。及因男女。色聲香味觸等。而有欲生。譬如因花生果。花中無果。果生花滅。如是因身顯識。循身求識。識不可見。    釋:大藥王子對佛說:世尊,什麼是產生欲的因?這裏的欲主要是欲界眾生的男女欲望,以及對五欲六塵的追求欲。欲界眾生有各種各樣的欲求,男女欲最重,其它的欲比如金錢欲、飲食欲、權力欲、名聲欲等等在其次。    佛說,大藥,生起欲望的原因有男女兩方面因素,由於二者互相吸引,而起欲心。猶如鑽燧取火,兩根木頭是生火的因,加上人力的摩擦,火就在兩根木頭中生出來了。欲望也是這樣,因為有阿賴耶識,有六識,以及有男女二人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男女之間就產生了欲望。    又譬如因為有花,才能結果,花中沒有果子,果子出生了,花就謝滅了。同理,因為五陰身而顯現出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可是在五陰身上上下下周遍尋找阿賴耶識,卻找不到,阿賴耶識不是用眼識看見的,不是用耳識聽見的,不是用鼻識嗅到的,不是用舌識嘗到的,不是用身識觸到的,因此色身上找不到阿賴耶識。    互因就是雙方面互相都是因緣,因對方而起愛欲,就如兩個木材互相摩擦就會生火一樣,一根木頭不會起火,男女兩方面的原因才產生了愛欲。阿賴耶識是產生一切法之因,因著阿賴耶識,還有男女二人,色聲香味觸等,然後眾生之間就有愛欲生起。就好比有花才會生果,花中卻沒有果,果生出來了,花就滅了。因著眾生的五陰色身來顯現阿賴耶識,但是你在這個色身上去找阿賴耶識,卻是找不到的,因為祂無形無色,無形無色卻能有無窮多的作用。    原文:業果生。身便謝滅。身骨髓等。不淨諸物。鹹悉銷散。又如種子。持將來果。味色香觸。遷植而生。識棄此身。持善惡業。受想作意。受來生報。亦複如是。    釋:這一期的業果結束,下一期的業果成熟,業緣出現了,此世的色身就謝滅。身體骨髓內髒等等不淨物,全部都消散。又像種子一樣,帶著將來果子的味色香觸等,遷移到土地裏,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阿賴耶識也是如此,舍棄此身,帶著善惡業,和受想作意的種子,接受來世的五陰果報,下一世的生命就出生了。    眾生這一輩子造的業,業果成熟了,就要去下一世受因緣果報,這一期的生命就得結束。於是色身就謝滅了,這些身骨髓等不淨諸物也都隨著消散了。下一世的業果顯現出來,就好比種子執持著將來還沒有出生的花果的色香味觸,這個種子比喻為阿賴耶識,下一世還沒有出生的花果比喻為下一世的果報,下一世的果報就含藏在種子裏,而眾生下一世的果報就含藏在阿賴耶識裏了。    阿賴耶識遷到下一世,眾生就有下一生的果報。阿賴耶識持著眾生的善惡業,持著受覺、想覺、作意種子,六識種子,然後就受來生的果報,來生的果報身裏也有受想作意,但是果報有樂有苦,都是根據善惡業而受的果報。    原文:又如男女愛欲。歡會分離而去。識業和合。戀結愛著。味玩貪吝。報盡分離。隨業受報。父母因緣。中陰對之。以業力生。識獲身果。愛情及業。俱無形質。欲色相因。而生於欲。是為欲因。    釋:佛說,又比如男女愛欲過後,各自離開而散去。阿賴耶識也是這樣,與業種和合在一起,出生的五陰,有各種貪愛結縛,眾生就受用各種貪欲,貪嗔癡煩惱不斷現行,果報結束,業種和五陰就消失,與阿賴耶識就分離。進入中陰身裏,父母因緣現前,因為眾生的業力之故,新的五陰出生,阿賴耶識就使得色身五陰的果報出現了。眾生的愛恨情仇和業種業力,都沒有形色,沒有質礙,欲愛心加上色身因,就出生了欲望,這就是眾生的欲因。    眾生的煩惱和習氣都作為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裏,這一世報盡了,阿賴耶識和業種就分離,和色身分離,隨著其他的業,又產生下一世的色身。在下一次色身出生之前還有中陰身,中陰身裏遇見父母這個緣,然後就投胎,受下一世的果報身。    眾生的愛戀心和善惡業,都是無形無色的,因為貪愛,有外色、男女色等作為因,就產生出了愛欲心。眾生產生愛欲心的原因是內心的貪愛沒有斷除,然後又有男女色等這些緣,愛欲心就現出來了。原來的貪愛是作為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裏,因緣具足時,種子現行,愛欲心生起,這就是欲因。    原文:大藥。雲何見戒取因。戒謂師所制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行。取謂執取。是戒作如是見。因是持戒。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是因故。獲於勝有。謂受人天等身。斯皆是有漏善。非無漏善。無漏之善。無陰熟果。今此戒取。是有漏種植之。於識執善惡業。識不淳淨。煩惱因故。受熱惱苦。是為見戒取因。    釋:佛說,大藥,如何能了知到守持戒律的因?戒,就是天人師所制定的戒律,如:不殺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等五戒。取,就是執取、執行的意思。受持五戒的原因是,因為能遵守五戒不犯,將來就能證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這裏沒有說在家人持五戒能證得四果阿羅漢,一般來說,要證得四果阿羅漢必須要出家修行,才能證得,不包括前世已經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因為守持戒律,而得一二三果,就能獲得殊勝的三界世間果報,來世能得人身和天人身,不下三惡道。    但是這些都是有漏的善業,不是無漏的善業。無漏的善業,沒有五陰身的果報,五陰身都要滅去,入於無餘涅槃,得寂靜清涼,沒有一絲煩惱和苦患,不在三界中,解脫出離三界苦。佛說,現在因為這種持戒,是獲得有漏的業種,在阿賴耶識裏還是種植了善惡業,有善惡業種,阿賴耶識裏還是不夠清淨,還有苦惱和苦患,將來還要受煩惱之苦,這就是眾生持戒的原因,是為了獲得有漏善,得人天果報。    見戒取因在前面的段落裏,佛沒有回答,就在這裏回答。五戒是佛所制的戒,佛所制定的戒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取是執取。執取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業叫執取,也叫作守戒。    因為我們持這五戒,能獲得什麼果報呢?獲得須陀洹果(初果),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果(三果),獲得初果二果三果,將來還會有色身生出來,一定是人身和天人身,不會再有三惡道身。證得初果,就會七次往返人間和天上,一次人間,一次天上,就是一個來回,總共七個來回,就證得四果,能入無餘涅槃,從三界出去了。證得二果,就是上天一回,人間一回,在人間就可以證得四果,得解脫了。三果就是生到天上,然後取證四果,入無餘涅槃,有的在中陰身裏,就取證四果,入無餘涅槃,從三界裏出去了。這都叫殊勝的有,證得這三果,受人天等身,證得四果,才能出三界,入無餘涅槃,再也沒有煩惱漏了。    三果人雖然斷了煩惱,但沒有斷盡,還屬於有漏;無漏是四果,煩惱全部斷盡。無漏的善是四果人證得的,在大乘中是初地以上的菩薩證得的。初地菩薩以下都有漏,所以初地菩薩因為心得無漏,就能轉識成智。明心之後的菩薩還有漏時,就不能轉識成智,因為有漏,智慧就不圓滿。無漏之善無陰熟果。就像四果阿羅漢,是無漏的善,沒有五陰成熟的果,就不會有下一世的五陰生命,命終沒有五陰,就入涅槃了。我們持的這個五戒,是有漏種植,四果阿羅漢就不用持五戒,因為他已達到無漏了,沒有貪嗔癡煩惱,不會再犯戒了。    三果以下都是有善有惡業,還有煩惱漏,比如三果人還有慢心,慢心就是惡,還有散亂心,還有對禪定對色身的貪愛,還有我執沒有斷盡,這都叫作惡。因為有這些煩惱漏,就有因熟果,還有下一世的五陰果報。即使有中陰身的出現,也是果,上天了還有五陰果,四果阿羅漢就沒有五陰果了。因為眾生有煩惱故,所以才會有熱惱苦,生在人中有熱惱苦,生在天上也有苦,比如五衰相現,天人色身要滅了,就有熱惱苦。總之,能取得小乘的一二三果位,就是戒取的因。        第九章 微細之識雲何能持大小身    原文:大藥白佛言。雲何識取天身。乃至取地獄身。    佛言大藥。識與法界。持微妙視。非肉眼所依,。以為見因。此微妙視。與福境合。見於天宮。欲樂嬉戲。見已歡喜。識便系著。作如是念。我當往彼。染愛戀念。而為有因。見已故身。臥棄屍所。作如是念。此屍是我。大善知識。由其積集。諸善業故,。令我今者。獲於天報。    釋:上一段介紹了見戒取因,下邊這段還是佛回答大藥王子的問題。大藥菩薩對佛說:阿賴耶識如何執取了天人的色身和地獄的色身?    佛說:大藥,阿賴耶識賦予法界眾生一種很微妙的視覺,就是小神通,不用肉眼就能見到天宮境界,以心眼所見,不依眼根。這種特殊的心眼見色功能,是由自己的福業所支撐的,是福業所感,出現了天福境界,心眼就看見了自己福德所感的天宮。他看見天宮裏,天子天女們正在娛樂嘻戲遊玩,見已心生歡喜,這一歡喜,心就被拘執在天宮,心裏就想:我應該投生到天宮去。    這個人是因為貪愛天宮勝境,心生愛戀,成為三界有的生因,而出生了三界中的天人色身。到了天宮中時,看見了自己已經死亡的色身,躺在丟棄屍體之處,心裏就想,這個屍體就是我的大善知識,因為他造作的諸善業,才讓我獲得了天人的善報。    從這裏我們應該看出,只要我們喜歡什麼境界,就被什麼境界所系縛,厭惡什麼境界,也會被什麼境界所系縛。所以我們對一切境界就不要生喜樂心和厭惡心,只要有心,就會被系縛,不得自在,不能脫出生死輪回。要想解脫,不被系縛,對一切境界都要無心,無心就不會被境界系縛,不會執著,就得解脫了。    原文:大藥白佛言。世尊。此識於屍。既有愛重。何不托止。佛言大藥。譬如剪棄須發,。雖見烏光香澤。寧不更植於身。令重生不。    大藥白佛言。不也世尊。已棄須發。不可重植於身。令其更生。佛言。如是大藥。已棄之屍。識亦不可。重托受報。    釋:大藥菩薩對佛說:世尊,這個人對他的屍體,既然是那樣的愛重和喜歡,他為什麼不重新托生到屍體上呢?大藥菩薩知道只要心生貪愛就被貪愛物所系縛,此人喜愛自己屍體,也要被自己的屍體所系縛,應該回到自己的屍體上活過來。    佛說:大藥,好比剪掉自己的頭發,雖然掉下來的頭發仍然是烏光亮澤的,能不能再把頭發接上去,讓頭發重新回到身體重新生長?    大藥回答佛說:不能了,世尊,已經剪掉的頭發不能再接回去,不能再安植到頭上,讓頭發再接著生長了。    佛說:確實是這樣,大藥,法界的規則就是這樣,只要已經完全舍棄了屍體,七八識都離開了色身,六識都滅了,八個識就不可能再重新回到色身,讓色身重新活過來。    舍棄色身必須是七個識都離開色身了,如果還有意根沒有離開,那就不叫完全舍棄,意根如果還在,這個人就可以活過來。因為有意根,就有第八識,那就不是死人,六識還可以出生,人就能活過來了。    原文:大藥複白佛言。世尊。此識冥寞玄微。無質可取。無狀可尋。雲何能持象等。大身眾生。縱身堅固。猶若金剛。而能貫入。壯夫之身。力敵九象。而能持之。    佛言大藥。譬如風大。無質無形。止於幽穀。或竅隙中。其出暴猛。或摧倒須彌。碎為塵粉。大藥。須彌風大。色相雲何。大藥白佛言。風大微妙。無質無形。    佛言大藥。風大微妙。無質無形。識亦如是。妙無形質。大身小身。鹹悉能持。或受蚊身。或受象身。譬如明燈。其焰微妙。置之於室。隨室大小。眾闇鹹除。識亦如是。隨諸業因。任持大小。    釋:大藥菩薩又對佛說:世尊,阿賴耶識這麼微細,這麼玄妙,這麼幽隱,難以得見,沒有質可取,也沒有形狀可尋,那麼阿賴耶識怎麼能執持著大象等這樣大的眾生身呢?祂怎麼能到大象的色身上,去維持像大象等等這樣大身眾生的生命呢?縱然阿賴耶識堅固猶若金剛,怎麼可能進入能力敵九象的非常有力的壯夫身上,而加以執持呢?    佛說:大藥,譬如風大無形無質,從深山幽穀或者石頭縫隙中刮出來以後,其勢迅猛,此大風暴或者龍卷風,能將須彌山摧倒,粉碎成灰塵。須彌山比地球大無數倍,由最堅硬的七寶組成,地球還有土有水,須彌山全是寶山,非常堅硬。大風能將須彌山摧倒,碎為塵粉,這該有多大的勢力,已經不是一般性的大風和暴風了。    佛說:大藥,能吹倒須彌山的大風,有什麼色相啊?大藥答佛說:風大是很微妙的, 沒有形質, 沒有形狀。阿賴耶識也像大風一樣無形無相,祂的勢力也相當大,能進入非常強壯的大象身體當中,執持著大象的身體,讓大象的生命正常運轉。    佛說: 大藥,風大很微妙, 無質無形, 阿賴耶識也是同樣沒有形質, 沒有形狀,祂不可見、不可聽,不可觸;不管多大的色身和多小的色身,阿賴耶識都能執持和運轉,或者受蚊蠅身,或者受大象身。譬如明亮的燈光,其火焰非常的微妙,放在屋室裏,燈光就隨著房間的大小,把房間裏的黑暗全部除去。阿賴耶識也是這樣,隨著眾生的業緣業因,而能執持大小色身。    報身佛的色身極其高大,地球就像報身佛手裏的乒乓球那麼大,但是無垢識也能執持著報身佛的身軀。最小的身,像蚊子、蒼蠅、螞蟻和細菌,阿賴耶識都能持。不管什麼樣的色身,為什麼阿賴耶識同樣都能執持?因為祂本身無形無質,無形無色,又遍一切處,多大的身體都能遍滿,多小的身體也遍滿。    但是阿賴耶識在大小身上的功能作用是一樣的,細菌身上的阿賴耶識,和大象身上的、龍身上的、大鵬金翅鳥身上的阿賴耶識,功能作用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阿賴耶識也不會報怨說,你看你造的業讓我持你這樣小的色身,祂不報怨,沒有感覺,沒有感受;祂也不報怨說,你這樣大的大身讓我持起來有多累。大小身對祂來說都是一樣的,都不費吹灰之力,讓眾生的色身存活下來,而且是正常的生活。    原文:大藥白佛言。世尊。諸業相性。彼複雲何。以何因緣。而得顯現。    佛言大藥。生諸天宮。食天妙膳。安寧快樂。斯皆業果。之所致也。如人渴乏。巡遊曠野。一得清涼美水。一無所得。受渴乏苦。得冷水者。無人持與。受渴乏者。亦無遮障。不許與水。各以業因。受苦樂報。大藥。應當以是。見善惡業。如空中月。白黑二分。    釋:大藥對佛說: 世尊,眾生造業和業相是怎麼樣的,以什麼因緣能顯現出眾生的業?    佛說: 大藥,造善業的人升到天宮,吃的是天上美妙的飲食,生活安寧快樂,這都是造善業的業果所感召的。天上美妙的飲食心一想就出現,變化而來,百味具足,不用手做,不用勞作,也不用耕地。    比如兩個人巡遊在曠野上,都感覺非常渴,又渴又乏又累,可是其中一個人得到了清涼美味的飲水,但是另一個人卻一滴水都沒有得到,只能忍受著又渴又乏的苦惱。得清涼水的那個人,沒有人施與水,但是他卻得到了水。受渴乏的那個人,也沒有人遮障他,不讓他得到水喝,可是卻喝不到水。兩個人都是業因所感召的,各以自己的善惡業因,而受苦報和樂報。    大藥,從他們所受的果報上看,就知道他們所受的是善業還是惡業果報。看每個眾生的享用資具就知道,眾生所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造的是福業還是無福業。善惡業報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白月和黑月分成兩種,非常分明。白月的時候,月亮是越來越亮;黑月的時候,月亮是越來越黑。黑月的時候在空中看不著月亮,非常的黑暗;白月的時候,空中月亮就非常的光明。黑白比較,非常分明。眾生的善惡業也是非常分明的,有的人依靠乞討生活,有的人生活富麗堂煌,我們就知道他們所造的業是善是惡了。    原文:又如生果。由火大增。熟便色異。如是此身。由福增故。生勝族家。資產豐盈。金寶溢滿。勝相顯盛。或生諸天宮。快樂自在。斯皆善業。福相顯現。    譬如種子。植之於地。果現樹首。然其種子。不從枝入枝。而至樹首。割析樹身。亦不見子。無人持子。置於枝上。樹成根固。求種不見。如是諸善惡業。鹹依於身。求之於身。亦不見業。    釋:又比如生果子,用大火蒸,蒸熟了以後顏色就變化了,生果和熟果的顏色是不一樣的,生果變熟果,果色就變。色身也是這樣,眾生福業增加的緣故,就出生在上等族性人家,自己獲得豐盈的資產, 有數不清的金寶, 富貴相就完全顯現出來,非常殊勝的果報就出現了,或者生到天宮,快樂自在。這些果報都是善業福相所顯現出來的。    譬如把種子種到地下,在樹頭上就長出了果子。可是樹種子卻沒有從一個樹枝到另一個樹枝,也沒有到樹頭上。割斷大樹,也找不到種子,沒有人把樹種子放在樹枝上。大樹出生,樹根非常堅固,在其中卻找不到種子了。這種子就比喻為眾生的善惡業,而在眾生色身上卻找不到善惡業種,但是從色身所享用的現象上來看,就顯現出善惡業果報了。    原文:如因種有花。種中無花。因花有果。花中無果。花果增進。增進不見。因身有業。因業有身。身中無業。業中無身。亦複如是。如花熟落。其果乃現。身熟謝殞。業果方出。如有種子。花果之因具有。    如是有身。善惡業因備在。彼業無形。亦無熟相。如人身影。無質無礙。不可執持。不系著人。進止往來。隨人運動。亦不見影。從身而出。業身亦爾。有身有業。而不見業。系著於身。亦不離身。而能有業。    釋:佛說,因為有花的種子,才有鮮花,但是花種子裏沒有鮮花。因為鮮花才有果實,但是花中沒有果實,花和果互相為因,出生以後,卻看不見原來的種子和鮮花。同理,因為五陰身才有善惡業,因為善惡業,又生成了新的五陰身。在五陰身上找不到善惡業,在善惡業上也找不到五陰身。但是身體確實造了善惡業,善惡業中卻含藏著未來世的果報身,果報身的種子猶如花和果。    比如花成熟以後落謝了,果實就顯現出來。眾生五陰業果熟了,色身就滅,從前的業果報就出現。比如先有種子,花果才因為種子而出現。有了種子,就出生花和果,種子就是花和果的因,種子裏含著花和果。如是因為有五陰身,善惡業的因就具足存在了。善惡業沒有形相,也沒有成熟的相,善惡業的因是色身五陰,因五陰而造了善惡業,所造的善惡業本身沒有生熟相。    就如人的身影,沒有質礙,落到地上的影子無形無相,人們把捉不了,影子也不系縛於人,影子前進後退、行來去止,都是隨著人而移動著。影子比喻善惡業,善惡業隨著人的五陰身而運轉,可是我們看不見影子是從身體裏出去的。業報身也是這樣,有色身就有業報,可是卻見不到業報系縛著色身;同時也不能離開色身,而有業報的出現。    影子投射到地上時,我們看不到影子從身體裏出來。業報是無形的,影子也是無形的,業報隨著身體而有,也隨著業而有,但是我們卻見不到業,只能見得到色身。從色身上就知道,果報是善報還是惡報,就知道五陰身前世造了什麼樣的業行,是善業還是惡業。    原文:如辛苦澀。殊味諸藥。能滌淨除。一切病患。身體充悅。顏色光澤。人見之者。知服良藥。藥味可取。熟功無形。視不可見。執不可得。而能資人。膚容色澤。業無形質。能資於身。亦複如是。    善業資者。飲食衣服。內外諸資。豐饒羨麗。手足端正。形容姝好。屋室華侈。摩尼金銀。眾寶盈積。安寧快樂。歡娛適意。當知此為。善業之相。生於下賤。邊地貧窮。資用闕乏。悕羨他樂。飲食粗惡。或不得食。形容弊陋。所止卑下。當知此為。惡業之相。    猶如明鏡。鑒面好醜。鏡像無質。取不可得。如是識資。善不善業。生人天中。或生地獄。畜生等中。大藥。應當如是。見業與識。和合遷化。    釋:佛說,如辛、苦、澀這些各個不同味道的藥材,能治療一切的病患,讓身體顏貌潤澤,色身健康,別人一看就知道他服了良藥。所以他有光彩,滿面紅光,身體健康。藥味可以聞得到,但是藥所起的功效卻是無形無相的,眼睛看不見,手抓不到,但是藥卻能夠滋養人,讓皮膚有光澤,顏色光亮。    同樣道理,我們造的善業惡業,都是無形無質無相的,卻能滋養色身,讓色身或者受善福報,或者受無福報,也像藥對色身的資養一樣。眾生造了善業,善業就滋養五陰身,飲食、衣服、臥具,身內身外都被資養得富貴華麗,手足端正,面容端莊,在色身外貌上是莊嚴端正的。他所居住的環境,所住的房屋是華麗侈奢的,有摩尼寶有金銀, 眾寶裝滿了房間,過著安寧快樂, 歡娛舒適的生活。見到眾生享受這樣的生活,就知道此人造了善業,得了善報。這是眾生的善業之相,業本身無相,但從色身上能夠顯現出業的相來。    那些生於下賤、邊地、貧窮人家的人,他們的果報是什麼樣的,所用的資具匱乏,不是缺東就是少西,常常羨慕他人的快樂生活,卻不知道是自己曾經造過惡業所得的果報,飲食粗糙而低劣,或者什麼飲食也沒有,常常挨餓受凍;面貌醜陋,臉上沒有肌肉,骨頭顯露,說明他是貧窮相,沒有福相,又瘦又枯萎,沒有光澤。所住之處都是卑下的部落,山溝野地。從眾生這些生活環境來看,就知道這是惡業之相,是造惡業的果報。    猶如一面明亮的鏡子,能夠鑒別出面貌的好醜。鏡子裏的像是沒有質礙的,只是一個影子,鏡子裏的影子,我們卻取不出來。根據鏡子裏的影相就知道了鏡子外邊的人的面相,人長的是什麼相貌,就像看見眾生的果報,就知道了眾生造了什麼業行。用鏡子成像原理,比喻阿賴耶識裏含藏著眾生造的善業和不善業種子,能讓眾生生到人天中,或者生到地獄、畜生、惡鬼等三惡道身中。    佛說大藥,應當這樣來看待,眾生的業種和阿賴耶識一起,是這樣遷化到下一世的五陰身當中。    原文:大藥言。世尊。雲何微識。能持諸根。能取大身。    佛言大藥。譬如獵者。入於山林。持弓毒箭。而射香象。箭毒沾血。毒運象身。支體既廢。根境同喪。毒流要害。身色青赤。猶如淤血。毒殺象已。便即遷化。於意雲何。毒與象身。多少大小。可得比不。    大藥白佛言。世尊。毒與象身。多少大小。其量懸殊。不可為對。猶如須彌。比之芥子。    佛言大藥。如是識棄此身。以取諸根。棄此諸界。隨業遷化。亦複如是。    釋:大藥菩薩問佛說:世尊,為什麼這樣微細微妙的阿賴耶識,能夠執持眾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還能執取大象、大鵬金翅鳥和龍這樣眾生的大身?    佛說:大藥,譬如獵人拿著弓箭入於山林中,弓箭上塗了毒藥,他拿去射殺大香象,劍上的毒藥,沾在了大象的血液裏,毒藥就傳送到大象的全身。於是大象身體四肢無力不能動,五根不能用,六塵境界消失。毒液流到心髒等要害部位,全身都青紫青紫的,就像血凝固了一樣。用毒藥殺大象以後,大象就死去了。    如果劍上不塗毒藥,射中香象,香象也就傷個皮毛,傷口過一陣子也就愈合了,大象不會倒下來。當弓箭上塗了毒藥射破皮膚,毒藥滲透到血液裏,毒藥就隨著血液運轉到全身,運轉到心髒的地方,大象就倒下了。毒藥一運轉到心髒上,就流遍全身,身體五根就不能運作了,意根見此就決定舍棄大象色身,大象就死亡。中毒而死的,身體就發青發暗,因為血液不流通,不運轉了。色身血不流通的地方,都是黑紫黑紫的;流通的地方,皮膚是白淨本色。    佛說:大藥,對於這件事你怎麼想呢?毒藥和大象的身體比較,其分量和體積大小,有相比性嗎?    大藥菩薩回答說:世尊,毒藥與大象的身體相比較,相差很懸殊,無法進行比較,就像須彌山和芥子相比一樣,相差太懸殊,不能比較。大象的色身有多大,色身有多重,那點毒才多少,為什麼那麼一點毒,卻把大象給殺死了?芥子這麼大小的毒,卻把須彌山般大的大象給毒倒了,可見,毒藥雖少,作用極大。而阿賴耶識還沒有芥子大,祂起的作用卻同樣是無窮大,無法想象出來,不可思議。    佛對大藥說,阿賴耶識拋棄色身,再取另一個色身上的諸根,,讓另一個色身生長出諸根也是這樣,把這十八界都拋棄掉,隨著善惡業遷化到另一個色身上,也是這樣。別看阿賴耶識連芥子般大小都沒有,祂的功能作用可真是大,大得無法想象。    原文:大藥複白佛言。世尊。雲何微細之識。任持大身。而不疲倦。    佛言大藥。須彌山王。高八萬四千由旬。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各繞三匝。二龍大息。搖振須彌。內海中水。鹹變成毒。此二龍王。長大力壯。和修吉龍德叉迦龍二大龍王。亦與之等。於意雲何。 四龍王識。與蚊蚋識。寧有異不大藥言。世尊。四龍蚊蚋。其識無異。    釋:大藥又對佛說: 世尊,為什麼這樣微細的阿賴耶識,卻能夠執持著大象的色身,而不疲倦不累呢?    佛說:大藥,須彌山王高八萬四千由尋,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身軀,各個環繞須彌山三圈,兩條龍大怒的時候,就搖動著須彌山,讓四大海水都變成毒性的。這兩個龍王,身長力大,和修吉龍德叉迦龍二大龍王的身量力氣也和這兩條龍王差不多。大藥,你怎麼認為,四個龍王的阿賴耶識與蚊子的阿賴耶識,有什麼差異嗎?    大藥菩薩說:四個龍王和蚊子的阿賴耶識,沒有差異,它們的功能是一樣的,只不過蚊子阿賴耶識的功能被限制住了,本來可以翻天動地的,結果只能持這麼小的身體。    阿賴耶識執持大象和龍身,卻從來沒有感到疲倦過,我們做一些事情,意識心就覺得累了,意根就決定休息,或者睡覺。意根了別疲累的狀況,也了別整個色身的狀況,然後祂會起思量心,作抉擇,阿賴耶識就隨順意根,想幹什麼就盡量幹什麼。整個色身的刹那刹那狀況,阿賴耶識都能顯現出來,第七識都能緣到,全部了解,然後隨時隨地作決定,不斷的調節色身,讓色身感覺舒適,不致疲勞。    渴了意根決定喝水,坐得腰疼了,決定換個姿勢,或者決定站起來活動活動,這都是意根作主決定的。而意根自己從來不疲倦,從來沒有休息過。阿賴耶識無始劫以來,也沒有休息過,也是從來不知道疲倦和疲勞。如果我們知道阿賴耶識每天都做些什麼,大智慧就出現了。無論什麼法,都是阿賴耶識變造出來的,至於是如何變造的,那就要悟後慢慢觀行了。    由旬是印度語,小由旬就是四十裏,中由旬是六十裏地,大由旬是八十裏地,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算一算有多高大,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身長能繞須彌山三圈,這龍身夠大了吧,但是大鵬金翅鳥專門吃這些龍,大鵬金翅鳥該有多大,不可想象,它張開兩個翅膀,就能把太陽給遮住了,地球上就黑暗無光。    四大海水就有四大龍王,每個大海水各有一個龍王,四個龍王的阿賴耶識和蚊子的阿賴耶識是一樣的,但是蚊子的阿賴耶識卻執持著那麼小的身體,那是由蚊子的業種決定的。阿賴耶識是隨著業種變現色身的,佛的無垢識能變現佛身,眾生的阿賴耶識讓眾生做凡夫。阿賴耶識同樣的功用,但是變造出來的色身卻不一樣,都是因為業力的不同。佛的無垢識能變現出大千世界,而且能變現出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那蚊子的阿賴耶識呢,只能讓蚊子吸一點血,有時吃一點飲食都做不到,所以這個業力也很厲害,能限制阿賴耶識的功用。    原文:佛言大藥。如一小渧。跋錯那婆。入四龍口。四龍便死。於意雲何。小渧藥毒。龍口中毒。何毒為大。    大藥白佛言。龍口毒大。小渧藥毒。甚為微少。    釋:佛說,大藥,如果有一點點的跋錯那婆毒藥(這是自制的一種毒藥),只需要像一滴水那麼大的一點,入到四個龍王的口裏,四個龍王馬上就會死亡。別看四條龍能讓四大海水全部充滿毒藥,但是只需要一小點渧跋錯那婆毒藥,龍王們也受不了,必中毒而死。大藥,你怎麼認為?一滴水量的藥性毒,和龍口中的藥性毒,哪個毒性大?大藥菩薩說,龍口的藥性更毒,小水滴大的毒藥性太微小了。    這一點點水滴似的毒性非常微不足道,跟龍的身體不成比例,跟龍口噴出來的毒藥性也不成比例,卻能夠起這麼大的作用,能毒死龍王。阿賴耶識比這個水滴還要小,沒有質量沒有形狀,所起的作用更是無邊廣大,十方世界都能變現出來,這個厲害不厲害,真是神奇!    原文:佛言大藥。大身眾生。力敵九象。微妙之識。無色無形。非分別量。隨業任持。亦複如是。如尼瞿陀子。極微細。種之生樹。婆娑廣大。枝條百千。於意雲何。其子與樹。大小類不。    大藥言。世尊。其子與樹。大小相懸。如藕絲孔。比虛空界。    釋:佛說:大藥,那些大身眾生,其力能敵得過九頭大象。這個大象還要看是什麼大象?天上的大象叫作香象,還有比這個香象還要厲害的,它的力量比得上九頭大象。微妙的阿賴耶識,無色無形,本身不分別一切法,不知法的善惡美醜大小和方圓,但能隨著眾生的善惡業,來執持眾生的色身,也像毒藥這樣的有威力。比如極其細小的尼瞿陀子,是一棵非常高大的樹的種子,把這顆種子種到地裏以後,就會長出一棵參天大樹,這棵樹婆娑廣大, 枝條百千,伸到虛空中,很高很大。大藥,你怎麼認為,這顆細小的種子和大樹能相類比嗎?    大藥說:世尊,這顆種子和大樹相差也太懸殊了,就像蓮藕上的那些孔,和虛空法界相比,根本不能比。    原文:佛言。如是大藥。樹於子中。求不可得。若不因子。樹則不生。微細尼瞿陀子。能生大樹。微細之識。能生大身。識中求身。身不可得。若除於識。身則無有。    釋:佛說,如是大藥,在大樹的種子裏去找大樹,是找不到大樹的。但是如果不是因為樹的種子,大樹則不能出生。那麼微細的阿賴耶識, 能出生眾生的大身,但是在阿賴耶識當中要找大身,了不可得,是找不到的。如果沒有阿賴耶識,也就沒有色身。    原文:大藥複白佛言。雲何金剛堅固。不可壞識。止於危脆。速朽身內。    佛言大藥。譬如貧人。得如意寶。以寶力故。高宇雕鏤。妙麗宮室。園林鬱茂。花果敷榮。象馬妓侍。資用樂具。自然而至。其人於後。失如意寶。眾資樂具。鹹悉銷滅。如意神寶。堅固真牢。縱千金剛。不能毀壞。所生資用。虛假無常。速散速滅。識亦如是。堅固不壞。所生之身。速朽速滅。    釋:大藥問佛說:為什麼像金剛那樣堅固不可毀壞的阿賴耶識,能住在脆弱迅速腐朽的色身內?阿賴耶識在《金剛經》裏又叫金剛不壞體,色身可以腐朽壞掉,阿賴耶識像金剛一樣堅固不壞。    佛說大藥,就像貧窮的人得到了如意寶珠一樣,因為如意寶的神力作用,就能隨意出現資生用具。如高樓大廈、美麗而富麗堂皇的宮殿、鬱鬱蔥蔥的園林、盛開的鮮花和成熟的果實、象馬車乘、奴婢侍者,這些生活用具自然而然,就出現在自己面前。如果這個人後來丟失了如意寶,那些生活所用的用具,就會全部消失殆盡。如意寶神奇而堅固,非常牢靠,縱然有一千個金剛,也不能毀壞它。可是它所變化出來的資生用具,卻是能迅速散壞的。阿賴耶識就像如意寶一樣,永遠不可毀壞,可是祂所出生和執持的色身卻是能迅速消失和滅亡的。    我們現在的這個色身資具,就是阿賴耶識變現給我們的,但祂為什麼不給我們提供更好的資具呢?因為阿賴耶識受我們的業力局限,隨自己的善惡業而變現生存資具。世間的如意寶即使千個金剛也不能把它給毀壞,那阿賴耶識呢,別說有千個金剛,即使有千億個金剛無量個金剛,也不能毀壞祂,沒有任何人和物能毀壞阿賴耶識。為什麼毀壞不了阿賴耶識?因為祂是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如果是有形相的,再堅固也都能被摧毀,都能滅失。當世間都消亡了之後,沒有了世間,也就沒有了一切,什麼堅固的寶也不能存在,金剛和如意寶也同樣都能消失不見。如意寶堅固不可毀壞,但是它所變現的資用工具,卻是虛假無常, 速散速滅的,說毀壞就毀壞,說消失就消失,說散去就散去。    佛說,阿賴耶識也是堅固不壞的,但是祂所生出來之五蘊身,卻速朽速滅。像我們的身體百八十年就滅了,我們覺得這一輩子,百八十年時間很長,其實在天人眼裏就那麼幾分鐘,有些蚊蟲之類的眾生也是活了一輩子,它那一輩子在我們的眼裏,也就是幾分鐘幾個小時,那細菌,有的生出來幾分鐘就沒有了,即使我們不殺死它們,自己也很快就消失了。即使天人有幾千年的壽命,他們那幾千年比我們人間的幾千年還要長幾百倍甚至幾千倍,但是在其他的佛國土的菩薩眼中,那也是很短的壽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到了極樂世界,轉個身就能回來,但是那一個轉身,一彈指的時間,在我們的娑婆世界,多長時間就過去了?說不定地球都沒有了。時間是一個虛假相,隨著我們的福德而可長可短,福報越大,所感時間越長,福報越小所感時間越短。相反,在三惡道裏,福德越小,受罪時間越長,餓鬼道的一年,相當於我們世間的幾百年幾千年;地獄一年,我們人間也幾千年了,越苦所感時間就越長,越快樂時間就越短。無想天的八萬大劫,等於人類地球多長時間,沒有辦法計算,對於那裏的天人來說,彈指之間就過去了。我們如果打坐入定一小時,對別人來說可能很長時間過去了,對我們自己來說卻很快就出定了,快樂的時間就感覺很短,痛苦的時間感覺就長。    無明業力遮蔽著眾生的心,見不到最極堅固的阿賴耶識,有業就有妄想執著,有無明就有妄想執著,有妄想執著就有遮障,只見假不見真,不能證得法界實相。懺悔消業,就能去除遮障,修行就能上道,參禪就能夠證得實相。    臨終的時候業沒有消,也有遮障,不能往生善道,下三惡道受苦。業障讓你在臨終時心不清明,不能念佛,障礙往生人道善道和淨土。只有懺悔、回向,修善法,多積福,讓願力大於業力,福德大於業力,強者先遷,刹那往生善道。    修行就是總讓善業的力量大於惡業的力量,總受善報,惡業不斷的往後推延,以後受果報就是小事一樁,不成問題了。比如從前殺過人,但是現在卻成了幾地菩薩,這個殺人的惡業就是小問題了,不至於遮障修學佛道,自己已經成就了,還一條命不要緊,還能變化出很多色身來自利和利人。再比如自己現在成為大富翁,遇見債主討債還一點小債,根本不算問題,舉手之勞;而在貧窮下賤的時候,還一點小債都還不起。等修習善法,福德力量大了,還什麼債務都還得起,不成問題,直到最後修學成佛。    原文:大藥言。世尊。柔妙之識。雲何穿入。粗鞕色中。    佛言大藥。水體至柔。激流懸泉。能穿山石。於意雲何。水石之質。鞕軟如何。大藥言。世尊。石質堅鞕。猶若金剛。水質柔軟。為諸樂觸。    佛言大藥。識亦如是。至妙至柔。能穿剛鞕。大身之色。遷入受報。    釋:大藥菩薩說: 世尊,阿賴耶識無形無相,那麼微妙,祂是如何穿進又粗又硬的色身當中的?    比如大象的皮非常的粗硬和厚重,阿賴耶識是如何進去的?阿賴耶識不是從皮膚穿進去的,在大象出生之前,阿賴耶識就已經進去了,然後一直在維持著大象的身體,不管大象長出多厚的皮膚,祂不從皮膚當中出入,也不從大象任何部位往來,因為阿賴耶識沒有形質,就沒有出入。大象死了之後,阿賴耶識確實又從大象的身體中出來了,也仍然沒有出來的相貌,誰也見不到阿賴耶識出入大象身體。所以說阿賴耶識不來不去。    佛說:大藥,水體是那麼輕柔,但是水流非常急的時候,從懸崖上飛流而下,卻能穿破山石。水和岩石的質地相比較,其軟硬度如何?二者質地比較起來,軟硬程度確實相差太大。但是柔軟的水卻能夠起到那麼大的作用,把石頭擊穿。所以堅硬的東西未必是真的堅硬,柔軟的東西未必就脆弱。    大藥說:世尊,石頭的質地非常堅硬,就像金剛一樣;而水的質地卻是柔軟的,水觸身體上的時候,就是一種樂觸。    佛說:大藥,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又微妙又柔軟,卻能穿透最堅硬的色身,能遷入到大身眾生的身上,讓眾生受報。    說阿賴耶識柔軟,僅僅是一個比喻,無形無相沒有質礙的識心,不能說柔軟和堅硬,而能住在所有剛硬的大身中,確實是微妙難思議的。鬼神的識心附著在大象和龍的身上,是不是一種穿透和進入?不是,住在大象的身體裏了嗎?也沒有,只是一種執持的方式罷了。阿賴耶識也沒有穿透或者不穿透之說,凡是識都能執持色法而起應有的作用。如果有鬼神附著在木頭上,附著在石頭上,也能讓石頭或者木頭移動,而沒有進入石頭木頭裏面;鬼神附著在一個房子上,也能讓房子移動,卻不在房子的裏外和中間。過去有個灶神,附著在爐灶上,把爐灶當自己的身體,可是在爐灶上根本就找不到灶神。阿賴耶識與鬼神一樣,沒有色體,沒有形狀,卻有執持作用。     第十章 眾生雲何生天和入地獄    原文:大藥複白佛言。世尊。眾生舍身。雲何生諸天中。乃至雲何。生於地獄等中。    佛言大藥。眾生臨終之時。福業資者。棄本之視。得天妙視。以天妙視。見六欲天。爰及六趣。見身搖動。見天宮殿。及歡喜園。雜花園等。又見諸天。處蓮花殿。麗妓侍繞。笑謔嬉戲。眾花飾耳。服憍奢耶。臂印環釧。種種莊嚴。花常開敷。眾具備設。    釋:大藥又對佛說: 世尊,眾生舍棄了色身之後,他是如何升到天上,又是如何下到地獄的?    佛說: 大藥,眾生臨終之時,有福業資養的人,舍棄做人時的視覺作用,獲得一種神通妙覺,有天眼通,能見到六欲諸天,以及六道眾生的色身動轉;天上的宮殿和歡喜園林、雜花園林等等。又看見諸天天子,坐在蓮花宮殿中,有天生麗質的妓女和侍從圍繞著,互相嘻戲談笑,耳朵上帶著很多花朵,穿著最珍貴的服裝,手臂上帶著裝飾物;所用之具,種種莊嚴,鮮花常常開放,擺設齊備。    舍棄了人身上的見聞覺知,得到了天人的見聞覺知性,其實人的見聞覺知性也很微妙,色不到眼,眼不到色,卻能有見,六根不到六塵,卻能見六塵,甚是奇怪。天人的見聞覺知性當然更微妙,無事不知無事不曉,能看到地獄,能看到天界,六道眾生都能看到,能看到其它世界,確實很微妙。    原文:見天天女。心便染戀。歡喜適意。姿顏舒悅。面若蓮花。視不錯亂。鼻不虧曲。口氣不臭。目色明鮮。如青蓮葉。身諸節際。無有苦痛。眼耳鼻口。又無血出。不失大小便利。不毛驚孔現。掌不死黃。甲不青黑。手足不亂。亦不卷縮。好相顯現。    釋:有福德之人命終看見天子天女,心裏就生起了欲染貪戀之意,內心歡喜,心意舒暢,容顏舒展,神情愉悅,面像桃花,目光不亂,鼻子也不塌陷,口氣也不臭穢,目光明亮不渾濁,眼睛就像青蓮葉似的。身體任何骨節都沒有痛苦,眼耳鼻口都沒有流血,大小便也沒有失禁。沒有驚嚇得毛孔大開,手掌也沒有像死人一樣的發黃,手指甲也不青黑,手腳都不亂動,也不蜷縮著,所有的好相都出現了。    原文:見虛空中。有高大殿。彩柱百千。雕麗列布。垂諸鈴網。和風吹拂。清音悅美。種種香花。莊嚴寶殿。諸天童子。眾寶嚴身。遊戲殿內。見已歡喜。微笑齒現。如君圖花。目不張開。亦不合閉。語音和潤。身不極冷。亦不極熱。親屬圍繞。亦不憂苦。日初出時。當舍其壽。所見明白。無諸黑闇。異香芬馥。四方而至。    釋:此人看見虛空中,有高大的宮殿,宮殿裏面有百千根彩色的梁柱,雕刻得華麗莊嚴,柱子上懸掛著鈴網,和風吹拂時,鈴網就發出清揚悅耳的美妙音樂,又有種種香花莊嚴著寶殿。天人的孩子們,都用許多種寶貝莊嚴其身,在宮殿中玩耍嘻戲。    此臨終人看見這些景象,非常歡喜,露齒微笑,就像君圖花一樣。眼睛不開不合,半睜半閉,語音柔和圓潤,身體既不冷,也不熱。周圍有親屬圍繞著,心不感憂悲苦惱。在太陽剛出現時,就該舍壽了,這時所見一切都是光亮的,沒有黑暗,周圍天香濃鬱,從四面八方湧來。    原文:見佛尊儀。歡喜敬重。見已親愛。歡喜離辭。猶如暫行。便即旋返。安慰親知。不令憂惱。有流法爾。生必當死。勿以分別。而生苦惱。    釋:這時臨終人會看見佛的威儀相,心生歡喜和敬重。然後看到這一世的家親眷屬,就高高興興的跟他們辭別,就好像是暫時外出很快就回來的樣子。他告訴自己的六親眷屬說,你們不要難過,在世間生死流轉就是這樣,緣聚緣散,有生就有死,不要因為我們的別離而生苦惱。這是因為他要往生善處,要上天享樂了,自己沒有憂愁的緣故,如果要生三惡道,可能就不會這麼說了。    原文:大藥。善業之人。命終時好樂布施。種種伽他。種種頌歎。種種明白。種種稱說。正法之教。如睡不睡。安隱舍壽。將舍壽時。天父天母。同止一座。天母手中。自然花出。天母見花。顧謂天父。甚為福吉。希奇勝果。天今當知。子慶之歡。時將不久。天母遂以兩手。搖弄其花。弄花之時。命便終盡。    釋:佛說:大藥,有善業的人,臨命終時, 喜樂於布施。用種種偈子和贊頌,以種種明了的語言,用種種的方法宣傳佛陀所教的正法,然後似睡非睡的安穩舍壽了。在他即將舍壽時,他的天父和天母坐在一起,天母手中,自然的就出現了一朵花,天母看見手中的花,回頭對天父說:我們現在是太幸福和吉祥了,非常稀奇而殊勝的果報出現了,天子當知,我們不久就要慶祝兒子的誕生了。天母說完,就以兩只手搖晃手裏的花,這邊搖晃時,命終之人就死亡了。    原文:無相之識。棄舍諸根。持諸境業。棄舍諸界。持諸界事。遷受異報。猶如乘馬。棄一乘一。如日愛引光。如木生火。又如月影。現澄清水。識資善業。遷受天報。如脈風移。速托花內。天父天母。同座視之。甘露欲風。吹花七日。寶珰嚴身。曜動炫煥。天童朗潔。現天母手。    釋:無形無相的阿賴耶識,舍棄了諸根以後,帶著眾生在六塵境界所造作的業種,舍棄了十八界,帶著眾生在十八界中所造作的事業種子,遷入其他的果報色身當中。就像騎馬一樣,跳下一匹馬,再乘上另一匹;如太陽牽引著光輝,如木頭生出火苗,如月影出現在澄清的水中。阿賴耶識由善業所資,就轉到天人的業報當中,就像身體氣脈當中的風大移動那樣,阿賴耶識把天人色身迅速的托載在天母手中的花朵上,天父和天母坐在一個座位上一起看著自己的孩子。天上的甘露和微風,吹拂花朵七天之後,天上的寶垱就莊嚴了天童的色身,顯得光彩奪目,天童俊朗潔淨,就出現在天母的手上了。    原文:大藥白佛言。世尊。無形之識。雲何假因緣力。而生有形。雲何有形。止因緣內。    佛言大藥。如木和合。相觸生火。此火木中。求不可得。若除於木。亦不得火。因緣和合。而生於火。因緣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尋火色相。竟不可見。然鹹見火。從木中出。    釋:大藥菩薩問佛說:世尊,無形無色的阿賴耶識,是如何假借著這些因緣的力量,而出生了有形的色身?為什麼有形的色身依止於因緣當中呢?    色身出生的因緣,包括天父天母的緣,善惡業的緣,阿賴耶識借著這些因緣而生出了天子那個有形有相的色身。有形的五蘊如何住在這些因緣之內呢?大藥菩薩就問佛這個問題。    佛說: 大藥,就像兩根木頭互相摩擦,摩擦之後就生出火來了,這個木頭裏並沒有火,但是借著木頭和人工摩擦的因緣,就可以生出火來。因緣不具足的時候,不能生出火。但是在木頭裏尋找火的色相,了不可得,可是所有人都能看見火是從木頭當中出來的。    木頭裏為什麼能生出火來?因為木頭裏面有火大,火大要現前,要借助一定的因緣,沒有因緣是不會生出火來的。比如天然氣裏有火性,但是我們不點燃它,就不會生出火,一切法都要借助一定的因緣,才能夠顯現出來;沒有這些因緣,這一切法都不能出現。有木頭,還得有人為的摩擦才能生出火,因緣和合, 火就出現了。    原文:如是大藥。識假父母。因緣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識不得。離有形身。亦無有識。大藥。如火未出。火相不現。亦無暖觸。諸相皆無。如是大藥。若未有身。識受想行。皆悉不現。    釋:佛說:如是大藥,阿賴耶識要假借父母和合的因緣,才能夠生出五蘊色身,在這個五蘊身中,去找阿賴耶識,卻找不到。因為阿賴耶識不住在色身上,無形無相的沒有住相,但是離開這些有形相的色身,也不能找到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不離五蘊身,又不在五蘊身而作諸事業,起諸作用。    佛說:大藥,火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就沒有火的形相,火的暖相也沒有,什麼相都沒有;同理,色身在沒有生出來之前,五蘊的受想行識都不會現前。當五蘊身具足的時候,受想行識就全部出現,功能作用也都顯現出來了。    原文:大藥。如見日輪。光明照曜。而諸凡夫。不見日體。是黑是白。黃白黃赤。皆不能知。但以照熱光明。出沒環運。諸作用事。而知有日。識亦如是。以諸作用。而知有識。    釋:佛說:大藥,比如說看見那輪太陽,其光明照耀著大地,而凡夫眾生們只能看見光明,看不見太陽本體,不知道太陽是黑是白, 是黃白色的,還是紅白色的,眾生都不知道。眾生雖然看不見太陽本體,但是從光明的照耀、天氣的炎熱和亮光上,從太陽的出生和落下的循環運轉上,所做的種種事業上,就能知道有太陽。阿賴耶識也是這樣,以祂所做的種種事業,就能知道有阿賴耶識的存在。    要證得太陽的作用,可以拿著放大鏡,在幹草堆上聚焦,一會幹草就會燃燒,從太陽在幹草上所顯現的作用,就知道有太陽,雖然我們看不見太陽。阿賴耶識也是這樣,眾生看不見阿賴耶識,但是以祂所起的作用,我們就知道有阿賴耶識。那阿賴耶識都起到什麼作用呢?這就需要我們參禪去求證。    原文:大藥白佛言。雲何為識作用。    佛言大藥。受覺想行。思憂苦惱。此為識之作用。複有善不善業。熏習為種。作用顯識。    大藥白佛言。雲何識離於身。便速受身。識舍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    佛言大藥。如有丈夫。長臂勇健。著堅甲胄。馬疾如風。乘以入陣。幹戈既交。心亂墜馬。武藝捷習。還即跳上。識棄於身。速即受身。亦複如是。又如怯人。見敵怖懼。乘馬退走。識資善業。見天父母。同座而坐。速托生彼。亦複如是。    釋:大藥菩薩問佛說:阿賴耶識的作用是什麼樣的?    佛說:大藥,受想行識、憂悲苦惱, 這些都是阿賴耶識的作用;還有善業與不善業,被熏染成的種子,種子起用,就顯現出阿賴耶識了。真識和妄識和合運作的作用,有阿賴耶識的作用,也有六識的作用。    大藥對佛說:阿賴耶識是如何離開原來色身,馬上就能迅速的出生下一個色身?這個過程還有中間的狀態,這個色身舍了,那個色身還沒有生起,在中間的這個狀態裏,阿賴耶識是什麼樣的一個相貌呢?    佛說:大藥,譬如有個勇士非常的勇敢,兩條胳膊又長又健壯有力,穿著堅硬的盔甲,騎著一匹非常迅疾的戰馬,像風一樣的沖入敵陣。然後,兵器相交, 這個勇士由於心亂墜落馬下,因為他訓練有素,武藝高強,又迅速的跳到馬身上去。阿賴耶識也是這樣,祂從這個身體裏出來,又迅速進入到另一個身體裏去。    又像非常膽小的人,看見敵人內心恐懼,乘著馬就退回去了。阿賴耶識以善業所資,見到天父天母同坐在一起,就迅速的托生到天母手中的花上,道理是同樣的。    原文:大藥。如汝所問。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大藥。譬如人影。現於水中。無質可取。手足面目。及諸形狀。與人不異。體質事業。影中皆無。無冷無熱。及與諸觸。亦無疲乏。肉段諸大。無言聲身聲。苦樂之聲。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如是。大藥。是資善業。生諸天者。    釋:佛說:大藥,就如你所問的那樣,阿賴耶識舍棄原來的色身,新的色身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阿賴耶識是什麼相貌,現在的色身和下一世的色身中間,阿賴耶識是什麼狀態。大藥,譬如人的影子,顯現於水中,沒有質礙色,你向水中去撈,是撈不到影子的。水裏面的手足面目和形狀,跟本人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人的體質和所做的事業,影子卻都沒有,它做不了什麼事。    那個影子上沒有熱度也沒有冷度,也沒有各種觸覺,也不會感覺疲乏、口渴、饑餓、寒冷,它都感覺不到。它也沒有肉體和地水火風四大,又不會發出任何一種聲音,口不會說話,身體的動靜也沒有,也沒有痛苦的聲音,沒有快樂的聲音。影子沒有色聲香味觸法,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無眼識,乃至無意識,沒有五蘊,五陰十八界都沒有,它只是一個影子。阿賴耶識本體也如影子一樣,是空性心,無形無相,沒有十八界,沒有五蘊,沒有一切法。    在舍棄舊身,未受新身的中間狀態裏,阿賴耶識的相貌就是這樣,這是善業資助著阿賴耶識,出生了天人的色身。    原文:大藥白佛言。雲何識生地獄。    佛言大藥。行惡業者。入於地獄。汝當諦聽。大藥。此中眾生。積不善根。命終之時。作如是念。我今於此身死。棄舍父母。親知所愛。甚大憂苦。見諸地獄。及見己身。應合入者。見足在上。頭倒向下。又見一處。地純是血。見此血已。心有味著。緣味著心。便生地獄。腐敗惡水。臭穢因力。識托其中。譬如糞穢臭處。臭酪臭酒。諸臭因力。蟲生其中。入地獄者。托臭物生。亦複如是。    釋:大藥對佛說: 阿賴耶識是如何出生了地獄身的?    佛說: 大藥,造作惡業的人,如殺人、嚴重的殺生就要下地獄,還有的造破和合僧業、破三寶業,都會下地獄。大藥,仔細聽,這些造惡業的眾生,集積了不善業、不善根,命終之時, 心裏就有這樣的念頭:我現在死在這裏,舍棄了父母、親屬朋友、所有我所愛戀的人,心裏感到特別的憂悲苦惱。有此心念之後,此命終人就看見了地獄的景象,也看見了自己即將入地獄的色身。如果其業應該墮入地獄中,他就能看見自己腳在上,頭倒向下。同時又看見地獄某處的地上都是鮮血,看見鮮血以後,業力所使,心裏就貪戀這些血色,由於這種貪味之心,就被地獄境界所系縛,於是就生在地獄中,不得出離。    此人因為惡業之業力使然,臨命終時,心裏突然貪愛腐敗臭穢的血水和肮髒的惡水,阿賴耶識就被拘執在這些臭穢物中,地獄身就誕生了。譬如糞穢的惡臭之處,惡臭的酒酪之處,因為有臭穢之力,業力與此相應的蟲子就托生在其中,出去糞穢之處便將死亡。同樣,即將入地獄的眾生,由於業力的緣故,也要托生在這些臭穢之處,不得出離,出去地獄之外即得死亡,即便解脫地獄身。    臨命終時的念頭很重要, 一輩子做善業的人,命終的念頭都是善的,心裏念叨的都是所做的善事;造惡業的人,命終的念頭都是惡的,心裏想的都是所做的惡事。於是就會順著自己的念頭,出現善惡境,由於貪愛善惡境,就被善惡境所拘執,而生死流轉不休。    眾生入地獄,主要是由於意根的貪愛所致。眾生在臨命終時,意根有選擇性,可以避開地獄等三惡道。可是由於平時意根沒有修行,完全與業力相應,這時就要貪愛惡處肮髒之處,被惡處所拘禁,不得不托生於三惡道。實際上到三惡道中輪回,還是意根抉擇的結果。這時的意根完全受控於業力,聽從業力指揮,本來不應該貪愛血水、臭穢等物,這時偏偏要貪愛這些,沒有一點警覺性,意識在旁邊也沒有起到應有的思惟調控作用,意根就選擇了三惡道之處,被拘執到三惡道裏。    原文:賢護勝上童真。合掌白佛言。地獄眾生。作何色相。身複雲何。    佛言賢護。其愛血地。生地獄者。遍身血光。身如血色。生湯隍者。身如黑雲。生乳湯河者。身點斑雜。作種種色。體極軟脆。猶如貴樂嬰孩之身。其身長大。過八肘量。須發身毛。並長垂曳。手足面目。虧曲不全。閻浮提人。遙見便死。    釋:賢護勝上童真合掌對佛說:世尊,地獄眾生的色身是什麼樣子的?    佛說:賢護,喜歡血的那些眾生,生到地獄裏,色身是什麼樣的呢?他們遍身血光, 渾身是血色,他們的業力與汙穢的血液相應,就生到血光地獄,遍身都是血光。地獄有好多種,要看眾生所造的是什麼業。生到惡臭、烏黑地獄的眾生,身體象黑雲一樣,漆黑漆黑的。生到乳湯河的眾生,身上的色彩斑雜,各種色彩混在一起,什麼顏色都有,身體極其柔而脆弱,象小孩子的身體,又軟又脆,像沒有筋骨似的。他們的身體又高又大,超過大約四米的身高,頭發和身上的汗毛是同樣的長度,一直垂下來。他們不是缺手就是缺腳,不是缺鼻子,就是缺眼睛,面目不全,不是整個面目都是飽滿、圓潤的,都是癟曲而瘦弱。這樣的相貌,都是因為造了惡業的緣故,才生得惡相和薄福相。南瞻部洲的人,遠遠的看見這些地獄的景象現前,他就咽氣死亡了。    原文:大藥白佛言。地獄眾生。以何為食。    佛言大藥。地獄眾生。食無少樂。惶懼馳走。遙見鎔銅赤汁。意謂是血。眾奔趣之。又有聲呼。諸有饑者。可速來食。便走向彼。至已而住。以手承口。獄卒以熱銅汁。寫手掬中。逼之令飲。銅汁入腹。骨節爆裂。舉身火起。    釋:大藥菩薩對佛說: 世尊,地獄眾生吃些什麼飲食?    佛說: 大藥,地獄眾生飲食時,一丁點的樂趣都沒有,他們饑餓時,惶恐的到處亂走,走的非常快,為了去尋找飲食。這些喝血的、以血為食的地獄眾生,遠遠的看見銅溶化出來的紅色的汁液,以為是血液,大家都奔跑過去,邊跑邊大聲呼喊說:肚子餓了的人都趕快來吃啊。這時候這些眾生還有一點善心,呼喊同伴也來吃飲食,他們叫喊著:誰餓了這裏有血,快來吃吧。然後就走到了溶化的銅汁那裏,停住以後,用手托著銅汁往口裏送。地獄的獄卒是專門來懲罰地獄眾生的,看到這些眾生真的過來找飲食吃,就把這些熱銅汁倒在他們的手中,逼著他們喝到肚子裏。銅汁入到他們的肚子裏以後,骨頭關節都被燒得爆裂開了, 整個身體都著火了。    原文:大藥。地獄眾生。所食之物。唯增苦痛。無少安樂。地獄眾生。苦痛如是。識不舍之。亦不毀壞。身如骨聚。識止不離。非業報盡。苦身不舍。饑渴苦逼。便見園林。花果敷榮。廣博翠茂。見已喜笑。互相謂言。此園翠茂。清風涼美。眾急入園。須臾暫樂。    樹葉花果。鹹成刀劍。斬截罪者。或中破身。分為兩段。或大叫呼。四面馳走。獄卒群起。執金剛棒。或執鐵棒。鐵斧鐵杖。齧唇嗔怒。身出火焰。斫棒罪者。遮不令出。斯皆己業。見如是事。獄卒隨罪者後。語罪者雲。汝何處去。汝可住此。勿複東西。欲何逃竄。今此園者。汝業莊嚴。可得離不。    釋:佛說大藥,地獄眾生所吃的飲食只能增加他們的痛苦而已,沒有一點安樂之處,他們就是這樣的痛苦。雖然如此,阿賴耶識也不離開色身而讓他們死亡,也不讓他們的色身毀壞,身體都被燒焦了以後,色身又完好如初,再接著到處找飲食,再次遭受痛苦。這些痛苦總是在重複著,身體瘦得就像一堆骨頭聚集起來的一樣,可是阿賴耶識也不舍離其身。如果眾生的業報沒有報盡,阿賴耶識始終不能舍離苦報身。    這些地獄眾生們又饑又渴,苦惱逼迫著便看見一處園林,花果敷榮茂盛,園林廣大青翠茂密,他們見到以後,就高興得笑了,互相告慰說:這個園林可真青翠茂盛啊,清風也很涼爽可意。於是大家都急急忙忙的進入園林中,享受暫時的快樂。    可是須臾間,樹葉和花果全都變成了刀劍,斬殺著這些罪人,他們有的身體都被砍成兩段,有的痛苦得大呼小叫,四面八方的奔逃。成群的獄卒們站起身拿著鐵棒、鐵斧頭、鐵棍子,咬著嘴唇而現出嗔怒相,身體冒出火焰,拼命的打殺這些罪人。遮擋他們不讓逃出園林。這些景象都是地獄眾生自己的業力所感,才能見到這樣殘酷之事。獄卒緊隨著罪人身後,對罪人們說:你們到哪裏去?就在這園林中吧,不要再東奔西跑的了,想要逃到什麼地方去呀?現在這個園林,是你們造業所感得的,能逃脫得了嗎?    地獄眾生都是這樣的受著刑罰,遭受著痛苦。比如無間地獄,眾生的色身非常廣大,地獄有多大,色身就有多大,所有的刑具都加在色身上,然後獄卒懲罰這些罪業眾生,眾生就痛苦得昏死過去。可是夜風一吹,卻又活過來了,再接著痛苦受罪,他們就是不死,想死也死不成。不管他們昏迷到什麼程度,阿賴耶識也不舍色身,還在他們的色身上不離開,眾生就痛苦不斷,這就是地獄眾生的果報。如果他們的業報受盡了,阿賴耶識就會離開地獄色身,在其他道裏出生另外的五陰身,去受其他的業果報。    地獄裏到處都是懲罰罪人的刑具,那獄卒是怎麼出現的?是罪人的阿賴耶識變現的,並沒有真正的獄卒。沒有罪業的人,到地獄裏走一遭,可能就看不見獄卒,或者看見獄卒,也不會受到他們的懲罰。獄卒和刑具都是罪業所感變現起來的一種幻相和假相。惡鬼道裏的閻王爺也都是眾生阿賴耶識變現的假相,包括判官,一切都是自心所變現出來的,都是一種幻相和幻境。    明心見性以後就知道,一切境界都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哪有什麼罪業和苦業,都是虛妄的。如果證得了此理,就消了三惡道業,重罪輕報了。以前殺過人,本來要下地獄的,這回不去地獄受報,將來在人中遇見自己所殺的那個人,被他殺一回還了債,就把業消了。    世尊在《金剛經》中說,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既為消滅。所以如果有人加辱於自己,誹謗自己,是在給自己消業障,你學佛越精進,越有人來給你消業。如果都能忍忍不發,不知道能被消了多少的業。本來應該是要下三惡道的,有人來汙辱你,輕視你,說了幾句誹謗的話,罪業就消了,很值得啊!所以被他人輕賤,還是好事。    如果有人總是奉承、恭敬、抬舉、贊揚自己,是在給自己消福。一般人都願意被人贊揚,不願意被人輕視,所以都是一天到晚揚著頭、挺著胸,口裏總是我我我的,我慢非常重。眾生總是覺得自己很重要,自己的家庭很重要,自己的小團體大團體都很重要,和自己有關的都是重要的,都是最好的,其實就是我心重。都是把五陰身當作我,與其他人爭和比,什麼智慧、才華、面貌、金錢、權勢、家族,都是以這些為自豪,在虛妄法上做比較,還是把虛妄法當作真實不滅的東西,這就是無明,不斷的增長我慢。這些東西都依著五陰身而有的,五陰身是這麼的虛妄不實,依著五陰身而有的權勢、地位、財產、相貌、家族,更是虛妄的。    所有眾生其實都是平等的,眾生的本質就是阿賴耶識如來藏法,所有的如來藏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平等的,只是所現起的假相是不平等的,尊貴與卑微是五陰的假相,這個假相是生滅的,不久常的。到最後,眾生更平等,都是一尊佛。學佛人不應該再執著假相了,要看眾生的實質,實質都是如來藏和一尊未來佛。    如果地獄眾生知道五陰世間是虛妄的,就從地獄中出來了,因為不知道,還執為實有,地獄業就不能消。所以學佛人雖然下地獄,總比地獄裏不信佛人明理,出地獄就容易。心裏生出一念,想到地獄是虛妄的,就出地獄,明了罪業是虛妄的,罪業也消。斷了我見的人,就沒有了地獄的業,雖然從前造了很多的地獄業,但是證得五蘊無我,十八界無我,滅除三縛結,地獄業就綁縛不了自己。菩薩們,羅漢們在這個世界有苦受,因為他們以前都造過很大的惡業,卻不用去三惡道受苦,在人中受一些微苦,這也是非常值得的。    所以學佛的人要盡快斷我見,才能免除三惡道苦。因為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裏藏著的三惡業的種子,數都數不過來,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惡業,極大多數都還沒有受報,因緣具足時,都要受報,受報以後才能把惡業種子消除。如果能證果,三惡道的業種現前的因緣永遠都不會具足,三惡道就免去了,在人間受點小苦,重罪輕報,就了結了。    原文:如是賢護。地獄眾生。受種種苦。七日而死。還生地獄。以業力故。如遊蜂采花。還歸本處。罪業眾生。應入地獄。初死之時。見死使來。系項驅逼。身心大苦。入大黑闇。如被劫賊。執捉將去。作如是言。訶訶。禍哉苦哉。我今棄閻浮提。種種愛好。親屬知友。入於地獄。我今不見天路。但見苦事。如蠶作絲。自纏取死。我自作罪。為業纏縛。罥索系項。牽曳驅逼。將入地獄。賢護。罪業眾生, 生地獄者, 苦相如是。    釋:佛說:賢護,這些地獄眾生, 受盡了種種苦痛,七天一死亡,死了以後又生到地獄中,然後再死再生。就像無間地獄眾生痛苦得死了,被業風一吹,又活了過來。獄卒一喊活過來,他馬上就活過來,不會讓他昏迷很長時間,能夠昏迷過去就是享福了。我們人類眾生都不願意昏迷,地獄眾生都是希望昏迷和死亡,因為昏迷時沒有六識,感覺不到痛苦。    人類眾生如果昏迷了,同樣不知道六塵境界,意根不情願這樣,於是就想辦法醒過來。而在地獄裏,是獄卒想辦法讓罪人清醒過來,也是業力使然,清醒過來以後,就能繼續忍受痛苦。地獄眾生受盡各種苦痛,就想盡快死亡,可是因為業力必須要再忍受痛苦,死後就要再活過來。    他們就像到處遊動的蜜蜂各處采花一樣,采完花又回到本處,釀造蜂蜜;罪業眾生死後又回到本處。死後應該下地獄的罪業眾生,剛剛死亡時看見死神出現在自己的面前,給他們的脖子拴上了繩子和枷鎖,然後逼迫著他,身心非常痛苦的入到黑暗的地獄當中。就像被賊搶劫去一樣,身體被強行著驅逼入到地獄中。那個死亡的使者,就像鬼道的黑白無常鬼一樣,抓住這個臨終的罪人,驅逼到大黑暗地獄當中。    於是罪人就說:哎!真是苦啊,災禍來了,我現在棄舍了閻浮提的種種所愛,所有的親人和朋友,入到地獄裏。我現在看不見上天的路,只能見到痛苦的景象,就像蠶繭吐絲,自己纏繞自己,自取滅亡。我自己造作罪業,被罪業所纏,枷鎖系在脖頸上,被死神牽拽著就要入到地獄裏了。    佛說:賢護,罪業眾生生到地獄中,就是這樣的苦相。    這一段又回到了臨終人要咽氣死亡之前的場景,剛才是敘述地獄裏的情景。人要咽氣的時候,就看見死亡的使者來了,像地獄獄卒之類的,把他弄到大黑暗當中,就像被賊捉去一樣。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咽氣,就說自己這一輩子所造的罪業,已經感到罪業苦了。    第十一章賢護最後請法利益大眾    原文:爾時賢護。與大藥王子。聞說是已。身驚毛豎。俱起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俱歸依佛。請垂救護。願今以此。聞法功德。未脫有流。處生死輪。不落三塗。不入地獄。    賢護複白佛言。欲有所請。唯願聽許。    佛言。如汝悕望。恣汝所問。    釋:這時賢護和大藥王子聽到地獄眾生的罪苦之事,身體驚顫,毛孔直豎,一起站起來,對佛合掌說:世尊,我們現在就都皈依於您,請佛哀憐救護我們這些眾生;希望以今天聞法的功德,讓沒有脫離三界生死苦海,處於生死輪回中的眾生,能夠不落入三惡道中,也不入地獄中。    賢護又對佛說:我有一些問題想請問世尊,希望世尊能聽許我問。    佛說:我滿你的願,允許你發問。    佛給眾生示現了地獄的情景,讓眾生趕快皈依佛,皈依了佛,就有三寶來救護自己出離地獄,不受地獄苦。大藥王子和賢護菩薩就發願皈依佛,請佛來救護,並且回向說,我們現在願以此聞法的功德,使得未脫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生死流的眾生,不落於三塗,也不入於地獄。    他們發願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眾生不入三惡道,這就是菩薩的心性,他們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脫離苦海,不再入三惡道,不再入地獄。因為他們感到眾生真是苦,看到眾生這麼苦,就身驚毛豎,不是自己害怕。因為大藥王子和賢護已經是菩薩了,菩薩心中想著眾生,不再只想著自己。    原文:賢護白佛言。世尊。雲何為積。雲何為聚。雲何為陰。雲何為身不遷。    佛言賢護。智界見界。意界明界。以此四界。和合成身。四界境識。名之為積。聚謂六界六入。六入境。三界因。二入因。即須發毛爪。皮肉膿血。涕唾黃痰。脂[月*冊]髓液。手足面目。大小支節。和合崇聚。名之為聚。猶如穀豆麻麥。積集聚貯。而成高大。謂之為聚。    釋:賢護對佛說: 世尊,雲何為積? 雲何為聚? 雲何為陰? 雲何為身不遷?    積就是集積起來;聚就是聚到一起;陰是指遮蓋,遮蓋了真相,遮蓋了真心本性;身體不再遷化,不再有色身在三界中。    佛言: 賢護,阿賴耶識的本體智慧境界,加上阿賴耶識能見法界的見性境界,與意根的見性境界和六識的明了境界,四個境界合在一起,組成了眾生的識身,四個境界識心,就叫作積集。聚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入的境界和合起來,就是聚。貪嗔癡是現起三界的因,外六入和內六入是二入。頭發、體毛、爪齒、皮肉、膿血、鼻涕、唾液、黃痰、骨髓腦液、手足、面目、身體大大小小的肢節和合聚集起來,就叫作聚,聚集起了五陰身。就像穀、豆、麻、麥聚集在一起堆積起來,而形成了高大的堆垛,這就叫作聚。    聚就是聚落、部落的意思,什麼聚落?六界六入六入境界組成五陰身聚落。六界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三界就是色界欲界無色界,三界的因,即貪嗔癡, 二入就是外六入內六入。    原文:其地水火風空識。名為六界。眼耳鼻舌身意。名為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名六入境。即貪嗔癡。名三界因。又風黃痰。亦名三因。二入因者。謂戒與信。又有二因。謂舍與施。又有二因。謂進與定。又有二因。謂善不善。其受想行識。此四名無色陰。    釋:其中地水火風空識,就是所說的六界,六大是組成眾生的基本元素。眼耳鼻舌身意,是眾生的六根。有六根才有境界的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從六根入進來的六塵境界。眾生的貪嗔癡煩惱是三界法出現和存在的因。持戒和信是二入,眾生因為持戒和對三寶的信,才能入到佛法中來。還有兩個因,就是眾生的舍心和施與之心,是眾生進入佛法中的因。還有精進與禪定是眾生入佛門的因。再有就是眾生的善與不善,是進入佛法中修行的因。其中眾生的受陰、想陰、行陰和識陰,是無色陰。    地水火風空識, 名為六界。由地水火風空五界組成眾生的色身,識界生成了七識,六界和合在一起組成了五陰。眼耳鼻舌身意, 名為六入,色聲香味觸法, 名六入境,和合一起就聚集成了眾生的五陰身。貪嗔癡, 是三界因,因為有貪嗔癡,生死不斷,輪回不息;如果沒有貪嗔癡,三界法就消失,不再出生。眾生都在三界裏,出了三界,就是四果阿羅漢的涅槃境界。    還有一些三界的因,也能夠聚集起眾生的色受想行識來。又風黃痰, 亦名三因,這是現起病態五陰的原因。還有受想行識,此四名無色陰,那五陰就是由一個色陰,四個無色陰組成的色受想行識五陰。什麼叫作無色陰呢?沒有色塵相,不是由四大組成的,是由六界當中的識大組成的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沒有色相,都是心相。    原文:受謂領受。苦樂等相。及不苦不樂之相。想謂知苦樂相。行謂現念。作意及觸。識者是身之主。遍行諸體。身有所為。莫不由識。不遷者謂。身語意淨。證獲道果。此人死已。識棄有陰。不重受有。不流諸趣。極樂而遷。不複重遷。是名不遷。    釋:受是領受苦樂境界相和不苦不樂境界相的意思;想是知苦樂境界相的意思;行是運行、動的意思,包括心念的出生和流轉,包括對境界有作意和觸;識是色身的主體,普遍運行在色身中,促使身根有所運轉,都是識的作用。    不遷流的意思是,眾生的身口意行都已經清淨了,證得了果位,死後不再入三界中遷受生死苦,識心拋棄了三界的五陰,不再重新受五陰之軀,不再入六道中輪回,臨終非常快樂的遷滅了,不再遷轉到另一個五陰身上,這就是不遷的含義。    六識的受,受謂領苦樂等相,以及不苦不樂之相,受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想陰的想就是知性、了別性、執取性,知苦樂相,了別苦相、樂相以及不苦不樂相,知色聲香味觸法,不僅知苦樂,還知善知惡,知一切法,知佛法,知三千大千世界,這些知都屬於想。    行就是現行和運作,各種念頭、思想、作意及觸心所法。    識者, 是身之主,遍行諸體, 身有所為, 莫不由識。這個識是指六識還是阿賴耶識?這裏講的這個識應該是指六識,因為有六識就有身口意行,沒有六識身口意行就不能造作了。六識不在色身裏外中間,但是遍布全身,到處都有六識。比如說我們行走坐臥就是六識的功能。    這裏的識是指直接造作眾生身語意行的六識,有六識就有身語意行,與時時處處作主的意根的識性有區別。身體的所有造作都是六識造作的結果,沒有六識就不能行走坐臥,比如坐在某一處,如果沒有六識身體就坐不直、坐不住了,就像一灘泥倒下來一樣,就像睡著了一樣。睡著了就不能坐得很直了,因為沒有六識持身。因為有六識才能夠言談語笑、行走坐臥、吃喝拉撒,此外還因為有第七識,第八識,我們才有這些行為造作,八個識和合著出生了五陰身的一切法。    六識的身語意行都清淨了以後,就證得了道果。身語意都清靜,沒有貪嗔癡煩惱,就是四果阿羅漢。證了道果的人死了以後,阿賴耶識就棄舍了三界有的五陰身,不再受三界之有,阿羅漢不再出生在六道裏,出離六道生死輪回。命終就非常快樂的就走了,入無餘涅槃了,不再回來三界裏了,這就是定性的阿羅漢。    原文:於是賢護與大藥王子。禮佛雙足白言。世尊。佛一切智。說此法聚。當於未來。作大利益。安樂眾生。    佛言。如來法聚。常住非斷。一切智者。知而不為。我經無量勤苦。積集智光。今說此經。此正法日。為諸眾生。作大明照。德譽普流。一切智海。為能調心。流注者說。此經所在之處。請誦解說。諸天鬼神。阿修羅摩睺羅伽。鹹悉擁護。皆來拜禮。水火王賊等怖。皆不能害。    釋:佛講到這裏,賢護菩薩與大藥王子一起禮佛雙足,對佛說: 世尊,您是一切智者, 今於此處宣演大乘法聚,於今和未來的眾生都能作大利益, 安穩饒益眾生,得大解脫。    佛說: 如來法聚, 是常住的不是斷滅的。佛的無垢識沒有染汙種子可滅可斷,因此是常不變異,住於世間,所有有智慧的人全部知道此理而做不到,他們的阿賴耶識異熟識裏還有生滅變異的染汙種子需要滅除,雖然住世不滅,卻不是常。我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辛苦修行,積累了無量的智慧光明,才把這部經講解出來,讓正法住世,作為引導眾生走向解脫的大明燈,引導眾生走出黑暗,出離三惡道,出離六道輪回。如來之智德和正法的勝譽普遍流入一切智慧之海中,為那些能夠自覺調伏自心生死流注的人,開示甚深的大乘法義。    這部經所在之處,修行者為大眾請誦、解說之處,諸天鬼神阿修羅摩睺羅伽等護法神, 都來擁護,禮拜供養。所有的水災、火災、王難(有些國王有懲罰眾生的權力,這時候他不敢懲罰),還有那些盜賊難,全部遠離,不敢加害。只要講誦這部經、解說這部經的修行人,所有的災害都不能加害於他。    原文:諸比丘,。從今已往。於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於尼乾子。尼幹部眾。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為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為。虧損如來。諸比丘。若有禮拜。供養此經典者。應當恭敬。供養是人。斯人則為。持如來藏。    釋:諸比丘們, 從今開始到未來世, 你們在不信大乘法者面前, 不要講說這部經。挑剔經文中過錯的人,也不要讓他們看到這部經。在尼乾子、尼幹等外道部落當中,也不要講誦這部經。那些不恭敬渴仰這部經的人,也不要給他們講這部經。如果你們違背我的教導,虧損了如來大法,就是在虧損如來。諸比丘們,如果有禮拜、供養、讀誦這部經典的人,就應當恭敬供養他,因為這個人是在守持如來的法藏。    原文: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當勇超塵累。勤修佛正教。除滅死軍眾。如象踐葦蘆。持法奉禁戒。專精勿虧怠。以棄生流轉。盡諸苦有邊。    佛說此經已。賢護勝上童真。大藥王子。並諸比丘。菩薩摩訶薩。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普會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釋:這時,世尊就說偈,勸告弟子們精進修行早出塵勞:你們大眾應當勇敢的超越塵世的拖累和牽絆,精勤的修行佛教導的正法之教義,除滅讓自己陷入生死輪回苦的煩惱眾賊,就像大象踐踏蘆葦一樣。你們應當嚴格遵守禁戒,多修持正法,專心精進不要懈怠放逸。這樣才能棄舍生死流轉苦,滅盡所有的生死塵勞,出離三界,不受後有。    世尊把這部經都講完了之後,賢護勝上童真和大藥王子,以及諸比丘們,菩薩摩訶薩,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眾,聞佛所說,都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