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感悟 生如法师             一、布施修福篇     (一)所谓的福,是为他人、为团体做事,付出代价而得来的。只要向外付出,就能得到回报。既然是向外付出,利益了他人,就是德。佛法中常常把二者连在一起。但是,世俗法和修学佛法上的福德,还是有差别的。     比如雷锋修福,为众生做善事,这种福德只能在世俗法中享用。因为他没有在佛法上种善业、种因缘,与佛法还是无缘的,他在佛法上还不能得到利益。     而学佛的人,不仅在世俗法上种福,也在佛法上种福,皈依三宝,供养三宝,勤修戒定慧,这既是修福,也是修德。这种福德不仅能在世俗法中享用,也能在佛法上享用.     福德使得我们在佛法上的修行非常迅速,道业增进很快。福德是我们成就佛道的基础,是道粮,是资粮.没有福德,学佛修行就一事无成。所以,菩萨修行,要修菩萨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修福。开悟前要布施修福,悟后也要布施修福.入初地以后,还要布施修福,道业才能不断地增进。可见,福德有多么的重要了。     (二)所谓布施,最主要是布施自己的悭贪心。有悭贪心,必获贫穷的果报。谁最贫穷呢?当然是饿鬼最贫穷。饿鬼肚大如鼓,而咽喉像针眼一样小,一切饮食都不能入口,只能挨饿。口渴了,看见河水,想过去喝。因为福薄的缘故,河水立刻变成火,喝不到口里,只能忍受口渴的煎熬。 这样贫穷的果报,怎么能当菩萨,行菩萨道呢?     菩萨是大福德之人,生生世世,人中、天上作菩萨,果报很殊胜。在人中做人王,在天上做天王,做转轮王,做大鬼王,永远不会下三恶道,除非慈愿力,要度恶道众生。菩萨的果报,都是生生世世、累劫布施的结果。     那么,悭贪心就不与菩萨心相应。有悭贪心或悭贪心重的人,就不能做菩萨。无论怎么参禅用功,也不会破参开悟。所以,要当菩萨,首先就得行布施行,修集自己的福德,用福德资粮庄严自己。     布施行修好的菩萨,心心念念都想利益众生,替对方着想,习惯于布施。如果有哪一天,没有布施众生、利益众生,心里就不安。菩萨即使与众生还没有见面,就会想:“我能带给他什么?”这样的菩萨,就是大福德的菩萨,生生世世物质生活优越,总是做众生的首领。由此看来,修行绝对不能小看布施,绝对不能不做布施。布施就是最实际的修行,名为实修。每天都要检查自己:今天我布施了吗?这样的话,道业就会迅速增进。     (三)众生在佛法上只要种了一点点善根,就会作为种子,存在心中,永不消失,直至将来成就佛道。这点种子,就像一颗非常大的大树种子一样。种子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颗粒,但种下去以后,慢慢地,就会长成了参天大树, 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佛法中种善根也如是。佛说:众生念一句南无佛,乃至一低头、一微笑、一合掌,皆共成佛道。从前,有个老人要求出家,阿罗汉们不允许,说他八万大劫中没有种过善根。释迦佛知道后说: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前,种过善根。阿罗汉的神通观察不到。那时,这个老人是个樵夫,一只老虎追他,他爬上树,就喊了一声“南无佛”。以此善根,八万大劫以后的今天,就可以出家。老人出家以后,精勤修行,得证道果。     佛在经中说过,在释迦佛的佛法中种了善根的众生,在将来弥勒佛降生时,生为人身,在弥勒佛的三转法轮中,都能得道。前提条件是得为人身。如果在三恶道,机会就不大了。所以,众生不管皈依三宝与否,只要他念了佛、经、咒, 对佛点点头、笑一笑、合十作礼,都已种下善根,都与佛法结缘,将来必定得度。     但是,皈依三宝以后,修行才快。尤其是内心中的真正皈依,不是走形式。真正的皈依,是在内心深处,把三宝当作依靠,深心依赖,信受不疑。他的信根已经建立起来了,信行圆满,就会进入住位修行。真正的皈依,也会得到三宝护法的最大加持力,道业进步会很快的。     我们在同事和亲属当中,看到有缘时,方便地为他们种点善根,打下成佛的基础。如果是小孩子,可以告诉他说:你念一声佛,我就给一颗糖。或者你拜一拜佛,我就给你什么样的奖赏。成人,可以在他们遇到挫折和病痛时,稍微讲点因果。得观察对方能接受到什么程度,不能过份。否则,会让对方造业,反而不好了。     (四)永明延寿禅师曾给自己定课:日行一善。他的一善,要求的标准比较高,我们做不到。但是,为了尽快地积累福德资粮,培养菩萨的精神品质,早具菩萨性,早日见道,我们可以把标准定低一些。说一句话,利益了他人,让人认识到一个正理、正知见,解决他人心里的疑难、苦恼,这个善行就已经完成了。种子种到了如来藏中,遇缘就受报,不一定要来世。两个人的如来藏分别做记录,两人的意识心不一样,意根的执著不一样,所做记录也有差别。     利益他人的心发出来了,本身就有福,何况亲自去做?那么,每天都要问自己:我今天利益他人了吗?供养三宝的福德是最大的,对佛的供养,一是要每天真诚地供佛素食,别当像供养,应该当作真佛来供养。这样所得的福德,与供养应化身佛的福德,是一样大的。只要是素食,不管生熟,包括蔬菜、粮、油,都可以供佛。     第二种供养佛,是念佛。念佛的无量功德,不仅是念应化身佛的无量功德,最主要是念法身佛,念自性佛。人人都有自性佛,念外佛,总不如念自性佛;求外佛,不如求自己佛,他什么都能提供给你。皈依外佛,不如皈依自性佛。他能领你出轮回,到彼岸。     只要每天探求他的体性,学习他的功德,了解他,寻觅他,参究他,都是念佛。最后,就能成就念佛三昧,明心见性。所有的供养,无过于此。所有的念佛方法,都没有这种殊胜。念佛成佛,念法身,才能成佛;只念外佛,不能成佛。     供养法,就是要每天学习、读诵佛的经典,思维佛经义理,探求真实义,按照世尊教导的去做。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胜。     供养僧,僧是和合义,分凡夫僧和胜义僧。无论哪种僧,身口意行都要清净,如理如法地四事供养,听从僧的正确如法教导,尤其是胜义僧的如法教导,不违僧如理之教。维护僧团和合,护持僧团弘扬正法,以利天下大众,护法功德非常殊胜。     修定也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修定能让我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身心统一,意根减少攀缘,能量不外放。心思集中,定力增强,智慧就得以开发。能量外放,就像一个面积大的木板,放在地上,使劲下压,地面只能压出很浅的痕迹。如果把能量集中,就像锥子只扎一点,锥尖入地就很深。我们的心识也如此,越集中,越能思维甚深法理,心不散乱。而且思维程度很深,就能思维透彻,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开发智慧的潜能。     修定包括两种,一种是静定,身口意都不动,收摄身体,闭口不语,心不乱想。气运通身,排除身障,身轻气爽,神宁心定,精力充沛,身体健壮。第二种是动中定,每天都在活动运动中,不能因此就放逸自己,心识攀缘不断,浪费宝贵时光。在活动当中,不仅要做好目前正做的事情,同时心念也要缘于正念,所谓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经、念咒、参究一个义理、参究一个话头、参究一个公案等等。最初从念佛开始,心念佛,心想佛,心忆佛。行走坐卧,念念与佛打成一片。定力具足,改为参究。那么,每天给自己定课,打坐修定一小时以上,拜佛修定一小时以上。其余时间,全部念佛或者念咒,改变心识,不缘外法。     (五)念佛拜佛,一是修福,二是修定。身体拜佛,折倒慢心,即为有功。修定,就不要数量,只要质量。质量就是心住一境,不散不乱。那就要慢慢念,心念,心听,心想,心忆。慢慢拜,身体徐徐,心念集中,或者注意身体动作,或者想佛忆佛,身心一如。气息平缓,似有似无,心念化一,念念不忘。日久,自然功成,就可以有能力参究话头,参究自心如来。     每月,都要检查自己的菩萨六度,修得怎样了?布施度修了多少?贪心和吝啬心舍弃了多少?执著自己钱财物的心松动没有?为人大度一些没有?戒律修持如何?是否勉强守戒,感觉戒是一种束缚?还是自觉守戒,不觉是束缚?还是不用守戒,根本没有犯戒的心?后者是心已得到降伏了,不着外境,回归到内心世界里了。     在忍辱度方面,对一切人事物是否能够容忍了?是否不起争执,内心淡泊,对不合己意的人、事、物,也觉得无所谓了?尤其对法,不懂的深法,是否能够接受、安忍下来,能够慢慢揣摩其内涵?     在精进方面,检查心里的世俗法,是否在逐渐减少?是否越来越希求于对佛法的向往和修持?在布施、持戒、修定、修慧方面,是否很积极、很努力?     在修定方面,检查自己的心?沉淀下来没有?攀缘、散乱减少没有?思惟一个义理,能否持续很长时间?对于所修的法,是否有决定性信心,念念不忘?     在修慧方面,检查自己对于成就佛道所应修行的内容,是否都了解?每一步骤是否都了解?对于明心见性的内容是否了解?对于解脱之理是否明了?对于真如之理,是否了解得越来越多?如来藏的体性是否都越来越清楚?等等。     (六)检查自己的福德具足不具足,要看自己的修行是不是顺利?有没有什么阻碍?修行能不能够随己意愿,有充分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否能够做主,不受限制?自己要持戒,是否就能够圆满地持戒?想要精进,是否就能精进?想修定,是否没有障缘?智慧是否在一直增长?所修的法是否得心应手?遇到的深法,能不能堪忍?是否感到意乐,愿意随顺?     如果菩萨六度的修行都是顺利无阻,那么,福德基本上是够用的。可把精力转到其它不足的方面,把六度波罗密,给攻克下来。如果对于佛,对于真正的如来藏法,对于真正的僧,信心还不具足,内心有疑,不能肯定,那么,信位菩萨的条件还没有满足,还需修对三宝的信心,具足信根,生起信力。然后,就转入十住位,修行六度波罗密了。     (七)问:菩萨六度当中,般若是先导吗?     答:六度当中,般若为主导,为根本,为中心,布施为先导,福德是基础。世、出世间任何法,没有福德,就做不成功。布施是修福,有了福,才能很好地持戒、修定、修忍辱,才能观行成功,才能明心见性。 福德是基础,持戒是助缘,禅定是前提。观行是正行,观行才能获得般若智慧。没有福德,想持戒,就有破你戒的,阻碍重重,持戒不能圆满。福德具足,修行就没有障碍。福和德在一起,不为自己,就是德;不求世俗法的享乐,就是德;利乐众生就是德,有德就有福。     佛说六度,第一度是布施修福,这个不具足,不可能获得般若智慧。 如果先有般若智慧,那我们就不用修行了,还用观照做什么呢? 六度的概念、修行的内涵要懂,经常观察自己做到哪样了,什么还不具足,想办法圆满六度的条件。     (八)真正有善根的人,因为福德很大,今世有隔阴之迷,不自觉地就享受自己的福报。佛菩萨以及护法神,就会阻止他来享受自己的福报。一是怕他不入佛门修行,二是福享多了,福德受损,就没办法在佛法上有所受益,有大的进步。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不能只图快乐。要想办法多培养自己的福德资粮,戒定慧资粮。圆满这些资粮,我们才能够得到相应的道果,得到真正的法益。否则,每天都是卖弄自己的口舌,说食不饱。佛法再好,也不是你的。本来是佛,你也只能当个凡夫,生死轮回不断。     积累福德不太容易,心里的惯性势力大。那么,平时多注意不要消耗福德,或者少消耗福德。更要注意:不要损减福德,尽量多为别人付出,不要让别人为你自己付出。多恭敬他人,不要轻视蔑视他人。为人不要处处占上风,要多说柔软语。尤其不要惹父母、师长气恼,多孝顺父母、师长,得福又多又快。得福最大的就是供佛,每天要坚持供佛。     (九)问:梁武帝修建佛寺供僧,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那就是福德了,如果执着这福德,那个“我”会越大,怎样才会有功德呢?     答:功德是性德,是心性方面所具备的德能,比如降伏烦恼,达到无漏;或者获得智慧,戒定慧三者都得到增进,趋向于圆满,或者具足圆满,从而能够自受用,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利益。一般来说,功德是不容易退失的,是受用不尽的,直至成佛。而福德多数是自受用,能够享尽,能够灭坏,不是究竟,也不能保证不利用福德而造业行。而功德能够让心渐转清静,让福德也会增长。     虽然如此,也得修福德;福德不够,功德也难出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修出来的福德不要用在世间法的享受上,不求人天福报,以此福德全部回向成就佛道。要想多修功德,就要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嗔痴,广行菩萨道,受持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参禅习定,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断除我见以及贪爱,期求明心证悟,以及地地增上进修,早圆佛果。     (十)学佛首先应该多修福,修福太重要了。福德增加一些了,智慧就增加一些.福与慧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福,就不生智慧,福是资粮,是菩萨六度的第一度。佛是福慧两足尊。修福好比是种庄稼,想收获什么,就要在什么田地里,种相应的种子。想明心见性,就要在大乘法当中修福,布施、护持大乘法。布施正确的佛法,如来藏成佛之法,得福是世间最大的,无与伦比。     (十一)学佛人福德不够,修行时就有杂事干扰,这是福德不足的表现。这时应该考虑修福,福德不足,修行进展缓慢,事倍功半。在世俗法生存,口袋里没有钱,办不成什么大事;学佛修行这种生死事,是天底下最大的。如来藏银行里没有存款,修行就不能顺利。想要办成多大的事,就要有相应多的存款。福德不足,什么也别谈。想要成佛,就需要有佛那样大的福德;想成八地菩萨,就要有八地菩萨的福德;想要成为初地菩萨,就要有初地菩萨的福德;想要明心开悟,就要有十住位菩萨的福德。没有福德,寸步难行。     (十二)修福与菩萨心性     有菩萨心性的人,成就得快,这是多生累世修行的结果。为了修行更快速,大家都应该发自利利人的菩萨大心来修行。菩萨的心性就是无我的,无我与菩提相应,就能快速证得菩提。有我,就是障道的根源。如果心心念念都是为着个人利益而修行,不关心佛教和众生,不关心他人,福德很难累积起来,智慧很难得到增长,修行就非常缓慢。有一些人,劝他修福,就是不肯修。结果,学了很久,花费了很多精力,知见还是很可怜,上不了正路。修福是学佛的起步,是证得佛法的基础,非常重要。可是,还是有人不愿意修福,以为修福就吃亏了,不知道:不修福,才吃大亏。     布施修福,选择在什么处修福,也是很重要的。想收获粮食,就要在稻田地里种种子,不能在菜地里种水稻的种子。在大乘法中修福,才能证得大乘法。在真正的佛法上种种子,才能收获大小乘法的果实。如果专门修福德的话,就要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布施不仅仅是供养三宝,包括对众生的三种布施:財布施就是钱财、物品的布施;法布施,如果自己没有证得佛法,可以作间接的法布施,这样积累福德也很快,能让更多的众生了解大乘佛法。自己福德很快就能集聚起来,知见树立得也快,见道就快;无畏布施是解决他人的苦恼和忧愁,让他人没有后顾之忧。这三种布施,做到一定程度,福德就能集聚到足够证果和明心见性,脱离凡夫位。     (十三)菩萨为了道业不能轻易享福     菩萨不会轻易选择上天去享福,除非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菩萨在人间时,如果是为了度众生的需要,或者是为了护持佛法的需要,才现大富贵身。一般来说,都不现富贵相。因为福报消耗得很快,道业增进得就缓慢。过去悟道的禅师,都可以做国王,可是,很少有人愿意当国王的,那是怕自己的福报消耗得太快,也不利于修道,道业要受到很大的阻碍。现在的人,当个小科长,慢心就很重,不知道我们菩萨连天主都不愿意当。     真正的大富贵人,是指如来藏的银行里有数不清的存款,而不轻易从如来藏里提取出来享受。布施三宝、护持佛法除外。这是又往如来藏银行里存款,而且,那是极高额利息的存款。如来藏里财富少或者没有财富的种子,也仍然属于贫穷人,尤其是没有善业种子和修持佛法的种子,更是贫穷人。所以,学佛人,生活只要过得去,就应该知足,不要想办法把财富都提取出来。如果不都提取出来,极大部分留在如来藏里,永远属于自己的,任何人都拿不走,而且如来藏银行,永远也不倒闭,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银行。因为它不在世间里。如果它在世间里,肯定也有倒闭的危险。     (十四)布施不仅能得福增进道业,也是报佛恩     每个人的我执都是很重的。通过学佛,认识到世间的真实相以后,我执才能慢慢消融。前世,有人学佛时间长,有人学佛时间短,就造成了大家的根基有所不同。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根基,只要进入佛法当中,都是先于其他众生觉悟的人,应该感到庆幸。我们后边,还有无数又无数的众生,连人身都得不到,更没有机会接触佛法,苦难无边无尽。到我们成佛时,都不知道他们是处于哪种生存方式的众生。所以,我们学佛,应该生起悲悯心。怜悯自己,也要怜悯众生。发起救度众生的心,自己修行就会很快了。     尽量多修福德。福德够了,道业才能进步,智慧才能增长。多少人不重视修福,致使学佛很久,佛法知见还是很浅薄,智慧不得一点长进,根本问题就是福德不足。那些积极修福的人,进步很快,智慧增进得很快。是修福对自己有利,还是不修福对自己有利呢?请大家三思。     佛是福慧两足尊。成佛只强调福德和智慧,相辅相成,不可缺一。福德和智慧是孪生兄弟,不可分离。每个人修到一定程度,福德不够用时,往往就会被某个问题卡住,从而停滞不前,有的人还会倒退。这是我对一些学佛人的观察体验。     修学佛法是有次第的,破相布施、不住相布施、不执著布施的果报,这些凡夫根本做不到。如果怕执著布施的果报,怕着相布施,而不肯布施,那就永远当无福的凡夫。只有明心以后,修到一定的果位,才能慢慢做到无相布施。在凡夫位,布施肯定是要着相的。但是,着相不要紧,布施毕竟是能得福。有福德,就能得道。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修学大乘法,不能像阿罗汉一样,自顾自地只管自己,不考虑众生的苦。阿罗汉们都是自了汉。虽然能了自己的苦,有能力出轮回,却被佛呵责为焦芽败种,堕无为坑,不生长佛法根苗。如果都是像阿罗汉一样,这个世界众生谁来解救?我们都是依靠佛菩萨来救度的,阿罗汉不传法,菩萨再不传法,众生就会永远处于生死苦海之中,无有出期。我们所得的滴水之恩,都是佛菩萨给的,众生在六道里轮回,都要靠菩萨来解救。如果菩萨不传法度人,我们就不会有得遇佛法的那一天。我们大家都不希望这样,那就应该将心比心,心里总要想着其他众生的苦,总要想办法帮助其他众生,解除苦恼。这才不枉佛菩萨们对自己的关照,不枉遇见能解救自己的佛法,也才能报佛菩萨的恩德。     (十五)菩萨是觉有情,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有觉悟的有情。然后,再去觉悟其他有情。不仅自利,还要利他。菩萨也是大心众生,不为个人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心量宽宏大度,包容一切。就像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在真正的菩萨眼中,没有是非,没有对立,内心通达,不与一切人事物作怨对。菩萨看一切都是自己,都是自心的影像,心外无物。菩萨眼中没有恶人,只有因缘不成熟,暂时还教化不了的众生。     菩萨观众生,不看表面的善恶,着重于实质,看善根,看潜能,看福德,看因缘,看智慧。观音菩萨常常变化各种形像,来度化众生。但他度化的众生,并不一定是表面的善人,而是因缘成熟的人。因缘成熟的人,即使表面恶,善根却是无比深厚。度过来以后,造善的力度却强于小善人百千万倍,甚至无量倍。《楞严经》中一个淫女,被世尊度化为四果阿罗汉,那些善人们却还是凡夫一个;勇施比丘犯淫戒和杀人戒,却被世尊度化为明心的大菩萨,那些持戒比丘仍然是凡夫。唐朝时有个猎手,经常杀鹿。因缘成熟,遇到禅师,禅师几句对话,度为比丘修道,不久即明心悟道。     所以善恶这些事很难说,众生的根性也很难说。很多时候,被看作恶人的人,由于善根深厚,智慧高,遇缘修行,非常快速;而心性不通的小善人们,却在后面紧追,也无法追得上。佛说智慧解脱,智慧成佛。心性通达,包容一切,即是智慧。     看看我们的如来藏,从来不与一法作对,从来都是包容一切人事物,不管善恶是非好坏。众生做什么都可以,全都随顺过去。众生上天,随顺上天;众生入地,随顺入地。这样,它就能圆满地成就了一切法。哪一法,它都能现出来,毫无滞碍。它遇直则直,遇曲则曲,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心性刚直,不妨随弯就弯。这样,它才能永不卒暴,永不被催碎,永不生灭。心性通达,就有无量福德和智慧德能。     (十六)修行人每天都应该往如来藏这个银行里存款,念经念佛念咒是存款,修定是存款,忍辱是存款,思维佛法是存款,降伏烦恼是存款,皈依持戒是存款,听经闻法是存款,布施财物是存款,利乐他人是存款,菩萨六度万行都是存款。     贪图享受是取款,吃喝玩乐是取款,世间一切所需是取款,赚钱经营是取款,为己消耗是取款,违犯戒行是取款,侵犯他人是取款,贡高我慢是取款,与人争利是取款,得他利不思回报是取款,自我夸耀是取款,喜人赞叹是取款,受人供养是取款,不孝父母师长是取款,一切恶行是取款,总之,利己自私就是取款。     多生多世所修的福德,作一世帝王将相,就全部消耗殆尽,修行所得福德,升天享福一次就消耗无有。存款时心不甘情不愿,以为钱财进了他人私囊,自己吃亏,好不容易勉强存了款,修了福,结果一世半生就耗用殆尽,又成穷光蛋,从头开始集福。真懂修行的人,多存款,少取款,钱财够用就行,不用赚太多。无论赚多少钱,都是从自己的如来藏银行里提款,非从外得,命中本有,才能赚来,命中没有,任你努力,也是劳而无获。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又有多少精明强干的能人,一生潦倒,内心忿忿不平,哀叹命运不公。实则前世未种福德,再有才干,无济于事。     种福惜福,智者所为,贪图享受,愚人所行。生活只要过得去就好,不与人比豪富,有钱有财用于利人,利人就是利己,一元钱布施出去,至少一千倍的存款进入自己如来藏银行里,布施三宝无量倍的存款进入如来藏银行里,何乐不为。是否富人,不看现世眼前的享受,要看如来藏银行里存款多少。就像有人,住高档房,开豪华车,穿高档衣,花天酒地,银行卡里无钱,不久就会穷困潦倒,此人不名富人。相反,大富长者,紧衣缩食,一切所有,利乐众生,虽不显富,存款无量。智者当思,臭囊一具,有何可乐,一切所行,为成佛道,无我无私,究竟为乐。普劝众生,行菩萨行,心无小爱,大爱无我,利乐众生,早圆佛智。          二、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的修行法门     1、楞严经原文: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释:虚空藏菩萨开始介绍自己修行的法门,他是在定光佛所无边身。无边身的意思是说虚空藏菩萨的身体广大得没有边际,虚空有多广大,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有多广大,所以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叫做无边身,既能包含虚空,也能包容十方世界,因此他的名字叫作虚空藏。虽然虚空藏菩萨身体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际,但也是一个色身,既然有色身的存在,有色身的功能作用;既然叫作色身,就有手,所以说虚空藏菩萨能手持四大宝珠。     这个四大宝珠,能照明十方微尘佛刹,一个佛刹就是一个佛国土,十方就是十方世界,十方代表着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下,加起是十个方向,微尘就是说明数量极其极其的多,虚空中有数不清的微尘,一个微尘就代表一个佛刹,代表一个佛国土,那十方世界的微尘,就更数不清了,即使是一立方米之中的微尘,也数不过来,何况十方世界的微尘,这么多的佛刹是数不清,没有数量了,佛国土也是无量无边无际之多,这表明虚空藏菩萨的神力有多么的广大无碍。虚空藏菩萨手持四大宝珠,这个宝珠能照明十方佛刹,无边之多的佛国土都能够照得到。     然后化成虚空,什么化成虚空呢?十方微尘佛刹都化成了虚空,这是虚空藏菩萨所用的神力。为什么十方微尘佛刹都能化成了虚空呢?因为十方佛刹也是空幻的、不实的,虽然现象界上是有,实质上是无,也是空的,也是空幻的,所以虚空藏菩萨用四大宝珠照耀十方佛国土,立时十方佛国土都化成了虚空。这里还有特别的含义,虚空藏菩萨的四大宝珠,代表着虚空藏菩萨的大智慧,菩萨用大智慧观察十方住佛国土,就明了十方諸佛国土都是不真实的,是如来藏依缘所幻化出来的,也是空的。     十方諸佛国土化成虚空以后,虚空藏菩萨又于自心现大圆镜,这个自心是指什么心呢?不管祂现什么,这个所现的现象都从哪里来呢?都从菩萨的如来藏里来,虚空藏菩萨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还没有成佛,没有成佛时他的如来藏就不能叫无垢识,这个时候可以叫异熟识,八地菩萨以上的如来藏都叫异熟识,也可以叫做如来藏。     从虚空藏菩萨的如来藏心当中现出了大圆境,这个大圆境可能就是实质的物质,这是神力变化而来的,大圆境内放出十种非常微妙的、非常殊胜的宝光,十种宝光就从十个方向照到十方世界去了,十个方向就代表虚空当中的所有处所,全部是宝光相连,没有一处没有宝光照射,有虚空的地方,就有宝光,十方世界虚空无边无际,心上所现的大圆境当中所放出的宝光,就同时照到了十方虚空,有虚空的地方,就有宝光流注。     此外宝光还照到了诸幢王刹,也就是十方諸佛国土,所有的佛国土也都显现在虚空藏菩萨内心所现的大圆境之中了,这是十地菩萨的广大神力,无边的神力所致。因为大圆境是虚空藏菩萨的心所现出来的,那么十方诸幢王刹也来到了虚空藏菩萨的身体当中,为什么呢?因为虚空藏菩萨的身体无边无际的广大,也是尽虚空际,虚空有多大,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有多大,那诸幢王刹都来到了大圆境内,大圆境是他的心所现出来的,也就在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之内,也是在虚空之内,也在十方世界的虚空际之内。     这时候虚空藏菩萨的身体象虚空一样,虚空是能容纳十方世界,能容纳宇宙器世间,能容纳所有的物质色法,虚空和物质色法不相妨碍,所有的物质色法都可以到虚空当中来,都可以存放到虚空当中,都可以安立在虚空当中。既然虚空藏菩萨的身体象虚空一样,那么十方诸幢王刹也都来到了大圆境内,也就到了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之内,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像虚空一样,和十方世界的诸幢王刹不相防碍,没有遮障,因为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也如虚空一样。     虚空藏菩萨介绍自己说:“(我)身能善入微尘国土。”既然十方微尘国土都到虚空藏菩萨色身当中了,那么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能够进入到十方微尘国土当中去,就是说十方微尘国土和虚空藏菩萨的色身互相交融,没有障碍,互相融合在一起,没有防碍,菩萨的神力就是这么神妙,这样就能广行佛事,广利众生,大作梦中佛事了。虚空藏菩萨能随顺十方世界众生的因缘,广度无量众生,十地菩萨的神力我们没法想象,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神力,因为他有极深妙的智慧,又有极甚深的禅定境界,无量无边的神通道力就能由此而发起。     为什么虚空藏菩萨有这样大的神力呢?虚空藏菩萨自己介绍说:“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藏菩萨用深妙的智慧仔细的观察、观行,在定中生起智慧心,定中思维,叫谛观,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才有谛观。七地以上的菩萨念念都在定中,没有不定时,谛观的结果,证实了四大组成的色身,无依无住,没有实质的色身和色法的存在,由此深妙的智慧发起了无量广大的神通,获得了无边广大的神力。     这种无边的神力是由定和慧共同成就出来的,所以虚空藏菩萨谛观的内容就是四大无依,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所形成的四大,然后如来藏用这个四大来广造色声香味触法,广造宇宙器世间,宇宙器世间由四大所造成,所有众生的色身由四大所构成。楞严经中佛开示四大本如来藏性,实质也是如来藏,所以说四大所构成的一切法都是无依无住的,都是幻化的,没有实质的物质色法的存在。     物质色法由如来藏的四大所生成,而四大也无所依,因众生的妄想而生,由于众生的妄想,如来藏依之,就随顺变造出四大组成的色法物质世界,这个妄想就是七识心的想,七识心的思,七识心的作意,七识心的作意触受相思,于是如来藏就用四大来生成了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是四大所成,如来藏依着妄想心,依着七识心,产生了十方微尘国土。     “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十方虚空与十方諸佛国土是无二的,都是空的,都是幻化的虚妄相,都是本心如来藏性,都是如来藏本体当中的种子功能作用,与如来藏是无二的。虚空藏菩萨证得了十方世界国土以及虚空,都与如来藏无二,都是空的,于是虚空藏菩萨就生起了甚深的无生法忍,获得了更深妙的智慧。     由于这种深妙的智慧,虚空藏菩萨就发起了更加甚深的禅定,入到定慧圆融等持的三摩地中,就具有了以上所说的神力。然后能运用神力,身入虚空,等同虚空,融入十方世界,随缘度众。既然十方世界、虚空、四大都无所依,那么虚空就能够容纳四大组成的物质色法和十方微尘世界,同时十方微尘世界,也能全部都化成虚空。     虚空藏菩萨本身的虚空身是由四大组成,四大和虚空无二,都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所化现出来的,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就可以象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虚空与佛国本同,佛国也是四大组成的物质世界,也与虚空一样,都是如来藏所化现出来的,本质上也都是如来藏,所以佛国土的物质四大,也能化为虚空。虚空也是如来藏性,物质四大也是如来藏性,十方诸佛国土微尘世界也是如来藏性,既然都是如来藏性,它们就可以互相没有妨碍,全部都是空,就没有妨碍了。     十方世界可以化为虚空,虚空可以容纳十方世界;无边身菩萨的色身也可以化为虚空,也可以容纳十方世界微尘佛国土,这就是定慧圆明的大神力。此大神力由虚空藏菩萨定慧等持共同所成就的,无量无边之多的神通,都是由定慧所共同成就的,由止观所共同成就的,缺少一个,就不能成就了。     虚空藏菩萨由于于同发明,这个同就代表无二,和谁无二,都和如来藏无二,不管是四大的物质色法,还是虚空,以及十方世界诸佛国土,与如来藏都是无二的,本质是相同的,因为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虚空菩萨就生出大智慧了。于同发明,所谓的发明,就是证得了、发现了、明了了、获得了这种大智慧,明就是智慧,他悟得了四大无依,都是妄想出来的,都是生灭的。     虚空无二,佛国本同,悟得了这一点,都是如来藏的本质,都是如来藏的空性,本质都是空,所以它们互相都没有妨碍,虚空藏菩萨就这样获得了甚深的无生法忍,由获得了无生法忍这种大智慧,就有大神力。他的大神力是无比的大,微尘一样多的佛国土能融入到祂的色身当中,十方佛国土都能化成虚空,他的色身与虚空、十方佛国土、宇宙器世间的物质色法,互相没有妨碍,没有障碍,互相圆融。     虚空藏菩萨又说:“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因为他已观察到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广大,在观察中就入了三摩地,这是由慧生定,再起神通。虚空没有边,为什么没有边?如果有边,就是物质色法,虚空的本质也是如来藏性,物质色法和十方世界的本质也是如来藏性,本质是空的,是如来藏性。     菩萨观此理,就入了三摩地,三摩地是定和智慧圆融之地,表示菩萨是由智慧境界而入到甚深的禅定境界,于是就获得了广大的神力和无边的智慧,妙力圆明,斯为第一。妙力就是虚空藏菩萨微妙的神力,圆满的发明了出来,圆满的获得了奇妙的圆通道力。     虚空藏菩萨观察虚空无二,佛国本同,斯为第一。他的修行方法,一个是定,一个是慧,止观同体,观察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性,与如来藏不二,所以一切法都是空的,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那么互相就没有妨碍,互相没有障碍,能够圆融容色,他的身体能容纳虚空,和虚空一样,又能让虚空能容纳十方世界,他的身体也能容纳十方世界,他还能到十方世界,随顺着众生,随顺着佛国土,广行佛事,这就是虚空藏菩萨的修行法门。     2、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     虚空藏菩萨因为证得了物质色法、色身与虚空都是不二的,和谁不二呢?都是和如来藏不二的,虚空也是空,物质色法也是空,那么众生的色身与菩萨的色身也都是空。他证得了这一点以后,就生起了无生法忍大智慧,生起了甚深的禅定,发起了广大的神通,他的色身和虚空就无碍了,和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也无碍了,色法和色法之间也都无碍了。     为什么色法和色法之间都无碍了呢?因为所有的色法都是空的,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没有实质的物质色法,在禅定和智慧都生起来的时候,就能在心里上空却了色法,从而大神通就显现出来了。比如有神通的菩萨,他发起神通的时候就能穿墙越壁,非常高大的须弥山,他转眼间就能穿越过去,须弥山那么坚硬的物质,那么坚硬的宝,他的色身很容易就能穿过去。为什么能穿过去呢?因为虚空藏菩萨证得了须弥山这些种种的物质色法都是空的,菩萨的色身也是空的,空和空之间没有障碍,没有阻碍,所以虚空藏菩萨能融入到虚空当中,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也能融入到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当中。     那么十方世界的众生色身,当然也能融入到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当中,虽然色身能互相融入,但是一个众生确实有自己的如来藏,各有各的如来藏,祂们是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用的,只是色身之间没有阻碍,没有障碍。这与众生和色身上的细菌的关系不完全一样,细菌是附属在人的身上,和人的色身是有障碍的,不是重叠在一起的;可是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和其它众生的色身之间,就没有障碍,是重叠在一起的,互不妨碍,虚空藏菩萨的色身和十方世界的诸佛国土的物质色法,也没有障碍。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证得甚深空性的人,一切物质色法对自己都没有阻碍,也可以使用神力让物质色法对其他人也同样没有阻碍。释迦佛在出生到娑婆世界之前,入母胎时,因为佛的神力无比的巨大,佛在摩耶夫人腹部的时候,祂可以随意到十方世界诸佛国土去,祂可以随意邀请十方世界的诸佛到摩耶夫人的腹部来聚会,十方世界的菩萨们,还有十方世界的护法神,都到摩耶夫人的腹部来聚会,那么摩耶夫人的腹部和其它诸佛菩萨们的色身,互相都没有障碍,这就是释迦佛和諸佛菩萨的神力。     如果我们牢牢的执著自己的色身是真实的,是真实的物质色法,那么这个色身就有阻碍,就有障碍,和其它的物质色法,和十方世界都有阻碍,都有障碍,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穿越物质色法,不能透过物质色法,物质色法和我们的色身就不能无碍的融合到一起,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有障碍。当我们的心生起智慧的时候,认为物质色法是虚妄的,我们自己的色身也是虚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没有真实质的物质色法,都是空的、幻化的、不真实的,加上禅定的证量,就能改变物质色法,穿透物质色法,与物质色法重叠也没有阻碍。     当我们把色法空掉的时候,自己的色身和其它的物质色法就没有了隔碍,没有了障碍。当我们把色身空掉,想到另一个空间去的时候,色法的墙壁高山对我们来说,就不会成为阻碍,因为墙壁这种物质色法也是空的。修到心里把自己的色身空却,不知道有色身存在的时候,色身就像不存在一样,就可以穿山越水,毫无阻碍。当四禅八定生起来的时候,就能把色身空却,五神通现前,六神通现前,色身和其它物质色法就没有障碍,就能穿墙越壁。这些事例证明了一切色法并不是真实的,通过修定修慧,就能空却这些色法,自己就能不被自身色法和外界色法所拘碍了,身心都是非常自在的,最后就能像虚空藏菩萨那样,与十方世界融为一体。     3、如何理解虚空藏菩萨像虚空一样的无边身     问:既然虚空藏菩萨证的物质色法、色身和虚空都不二,可以任意十方世界遨游,那么他分辨众生的差异,分辨色法的差异,这种能力是如何的呢?是不是神通现起和了别众生色身差异不可能同时存在?     答:虚空藏菩萨虽然身体像虚空一样广大,与虚空无障碍,可是他证得的毕竟是虚空身,虽然没有形,也属于色身,那他就同时有眼耳鼻舌身意,他就能有眼识见色,既用肉眼,也有天眼,同时也用法眼,他的几种眼都很殊胜,都要超胜于普通人,见的更真实,分辨得更清楚。     他因为证得了法眼,大智慧要远远超胜于凡夫的智慧,凡夫都能分辨出一般的色法,虚空藏菩萨就更能在色法上有超强的分辨能力。他有大神通,同时也能了别众生的差异,既能见实质,也能见表面现象,不会失去如凡夫一样的肤浅能力。     问:虚空藏菩萨所证得的色身、色法的“空”,能否作如下理解:其一是指色身色法是如来藏幻化的,与如来藏不一不二,此空可以理解为如来藏;其二是,色身色法的“空”就是愣严经中所说的“”目眚瞩灯光中所现圆影”,是虚幻的,如梦中物一样?     答:这里的空,其一是指空性心如来藏,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非常的不实在,就像魔幻师幻化的山河大地一样。其二义是指没有实质,就像虚空一样;就像灯光中的圆影,本不存在。因此物质与物质可以重叠,可以互相包容,色身可以穿墙越壁,与物质色法不相妨碍。     还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物质色法是由四大微粒构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种子刹那刹那生灭幻化出来的,那么物质色法就是刹那生灭幻化的,哪里有真实的物质色法呢?因为没有真实的物质色法,物质之间才能重叠,互相包涵,互相容纳。     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要这样理解,人和畜生的色身,是实质的肉身,因此功能就受到很大的阻碍,没有神通。而鬼神道的众生,他们的色身就不是肉身,色身是微细的物质色法,他们就不太会受到色身的阻碍,有小神通。天人的色身更是微细,因此神通就比鬼神更大一些。     那么大菩萨的色身由于禅定和智慧以及福德非常广大殊胜的缘故,他们的色身就要比天人的色身更加的微细,神通道力也就更加的强大。色身越微细,越没有实质性,越虚灵,阻碍越小,德能越广大。天人的色身比较虚灵,福德比较大,色身也就更广大一些,那么有甚深禅定和智慧,有大神通的菩萨的色身就要比天人的色身更广大,更虚灵,更能容纳其他物质色法。     这样就能知道我们的修行方向是什么,是要心空,也要空身,空一切物质色法,不要贪着色身和色法,不要把任何一种色当成实有的,这样心就广大了,色身也就广大了,心能包容一切法,色身也就能包容一切法。          三、六祖的五个何期自性略解     何期自性本自清静,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以上的五个何期自性,是六祖在听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大悟时,而说的悟道偈,表明六祖悟的很深很透。其中自性本自清净,这是悟的如来藏的本体清净体性;自性本不生灭,这是悟的如来藏本体的不生不灭体性;自性本自具足,是悟的如来藏含藏一切法的种子,具足一切法的种子;自性本无动摇,悟的如来藏不随万法而改变自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体性;自性能生万法,这是悟的如来藏能出生一切法的体性,万法唯心造。六祖这几句话,证明六祖悟时就有了别相智,当时就能观察到如来藏出生五阴世间,如来藏在五蕴的运作中不随五蕴而动转,这个智慧是很深的。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如来藏在三界万法中运行,从来不随境界转换而转易其心,总是如如不动。当喜事出现时,祂不喜;当可厌事出现时,祂不厌;当五阴生气的时候,祂不生气;当五阴发财升官,或者失财,受苦难,下地狱时,祂没有什么看法,这一切跟祂没有关系,一切法来临时,祂都不动摇。为什么呢?因为祂不对六尘境界,祂不具体分别六尘境界,祂不知道六尘境界境界如何,好坏都不知道,祂是一颗不知好歹的心,所以才不随境界的好歹而动摇。     祂如果知道好歹了,祂就跟着好歹动摇了,如果知道好歹,祂肯定要起心动念,比如七识想杀人,祂就不能让七识杀人了,也许还要把七识灭掉;七识想造恶业,祂知道了,就说这不好,祂就不能让七识造恶业;好听的声音来了,难听的声音来了,祂就要随之而动摇,随着六尘境界动转起来;可是祂不分别六尘,不随六尘动转。七识渴了,祂不渴,七识渴完水解渴了,祂也没感觉,这些跟祂完全没有关系。     如来藏虽然能在一切法上运作,可是从来都不随着一切法动转,不起心动念,心不随着境界转,那我们六识随不随境界转呢?当然转了,色身好时六识是一个状态,色身不好时六识又是一个状态。喜欢的东西现前了,六识是一个状态,不喜欢的东西现前时六识又是一个状态,我们的六七识心都是这样随着六尘境界飘摇飘动,如来藏从来都没有动摇过,祂是永远不会动摇的。     七识学佛时,觉得学佛法能得解脱,有真实受用,佛法真好,可是如来藏对此根本没有什么感觉,学佛得解脱这件事与祂无关,所以祂不随着一起学佛,七识造恶业时,祂也不随着造恶业。七识下地狱受苦时,祂不受苦。七识生天享福,祂无所谓,也不随着享福,祂永远对一切法都不动摇,祂也不欢喜,祂也不嗔恨厌离。     众生下地狱时,祂也不会说,赶快从地狱这个鬼地方出来吧,祂没有这样的想法,祂如果有想法,赶快脱离色身就完事了。但是祂从不舍众生,因为祂不知道好歹,永远随逐着众生,不舍离,祂也不知也道众生的色身是地狱身,心里没有任何概念,也不知道地狱的苦,完全是舍受。     如来藏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为什么祂是不生的呢?因为如来藏不用出生,本来就存在着,没有出生祂的那个法,所有法都依赖于祂而存在,祂不依赖任何法而能存在,不管其他法有与无,祂本自存在,不受影响。如来藏永远不灭,祂自己不能自动消失,也没有能灭祂的法,祂就是一个金刚不坏体。     如果祂能灭,那么一切法就跟着一起都消失殆尽,无有遗余,那么世界就不存在了,十方世界马上就消失,连个静悄悄也不存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马上就没有了。然后如来藏要如何出生呢?有什么法能生如来藏吗?没有任何法能出生如来藏,因为世界没有了,没有任何一个法存在,如来藏就不能被出生,如来藏不出生,一切法就都不存在,从此以后,真的就连静悄悄也没有,连个死寂、空寂也没有,连个虚空也没有,因此如来藏是不生也不灭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如来藏为什么是清净的?因为祂不对六尘境界,不了知六尘境界,在运行六尘境界时,永远不起贪嗔痴烦恼,不起念想;即使祂了别业种,祂也不知道这个业种好,那个业种不好,虽然了别了,还是不知道好恶,因此祂对业种不做选择,才能平等的实现业因果报。祂了别业种,随顺业种,输出四大种子,造佛身、造人身、造地狱身、造天宫,也造污秽物,善恶美丑祂一视同仁都不分别,全部都造就和执持。     祂的心是如此的清净,法尔如是的、不分别是非好丑的运行着一切法。祂知道往何处输送四大种子,以什么样的比例,输送多少,输送多长时间,祂都知道。也知道在什么时候造什么物质色法,比如众生在母胎里,什么时候应该造头、造耳朵、造鼻子等等,在哪里造,安放在哪个位置上,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祂都知道,都能输送出来种子,然后对这一切法祂又不分别。     我们想想祂有多奇怪,又是多么的神秘,无量劫以来一直就是这样。祂知道手安放在哪里,内脏器官是什么样子的、多大的,皮肤是什么样的,祂都顺其自然的造就出来。五阴色身,无论是造人、造畜生、造恶鬼,祂都能根据业种,就那么造出来了,丝毫不错乱,祂就是这么神奇。     如来藏的神奇性简直不可思议,祂能顿现三千大千世界和无数意生身分身,祂心体里的四大种子要顿时输出无量数,才能顿时成就无数的意生身,造就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祂心体里七大种子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也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八地菩萨生一念要分身无数,如来藏马上就变现出无数的色身出来,如果八地菩萨生一个念要变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来藏也要马上就变现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来,就在一弹指顷的时间里,三千大千世界就现出来了,无量数的分身也出现了。如来藏到底是如何输送的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呢?如此的快速,如此的神速,我们根本就思议不了这件事。但是无论造就多少大千世界和多少物质色法,如来藏从来都不贪着,无比的清净。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如来藏本自具足一切法,一切法的种子都在如来藏里,全部具足,一法也不少。如来藏里含藏着一切法的种子,要什么法有什么法,善法、恶法、不善不恶的法、佛法、外道法、五阴的法、六道众生的法、十方世界的法、三界里的一切法,这些法的种子祂都能输送出来,然后变现一切法。     意识心是如何观照如来藏本自具足一切法、含藏一切法、变现一切法呢?首先就得要证得如来藏,证得以后有了般若大智慧,就能一点点观察如来藏的运作,这样就能把五阴世间法的出生观照出来。明心证得如来藏时,知道如来藏是如何起用的,慢慢观察祂的运作,就能知道,祂有这样的法,祂有那样的法,祂有这方面的智慧,祂有那方面的智慧,祂在此处是这样运作的,祂在彼处是那样运作的,祂是这样产生这个法的,祂是那样产生那个法的。     悟后慢慢地就知道了如来藏的功能、德能、性用都是什么,悟后的后得智慧就生起来了。后得智圆满具足,就出生道种智,如来藏所具有的体性都了知道了,祂含藏的所有法的种子,都有什么功能作用也都知道了,这些种子是如何变起三千大千世界的,如何创造众生,如何造就世界的,也都知道了。世间里的法,一接触到,就知道来龙去脉,里面运作的细节都是什么,也都能知道了,这时就有一切种智,就是佛了。     成佛时,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愚昧不懂,全部都了知,因为一切法的种子佛都证得,都知道了。佛见到某个人,这个人的来龙去脉,无始劫来的情况,无始劫以后的情况,全部了知无余,每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都不会错过,此人为什么有现在的果报,以后还有什么果报,从前有什么果报,经历过什么人和事情,家族、眷属是有哪些,无始劫以来造过什么业行,佛全部了知,没有一法是佛所不知的。     一棵非常庞大的树有多少片叶子,树的历史年龄、年轮、生长的种种情况,佛全部都知道。三千大千世界里下雨,总共有多少滴雨,佛都知道;十方世界每个众生的善根福德时节因缘,所起的心念,佛都知道。每个众生什么时候善根成熟,佛都知道;对某些人什么时候应该讲什么法来,如何度化,佛都知道。     众生有什么要求,为什么会在六道里生死轮转,什么时候轮转到哪里,佛都知道,世间里所有的法,佛都知道。即使佛没有做人,不到世间做人,人中的一切事情,佛也全部都知道,人间的一切科技,什么汽车飞机火箭的制造运转的原理,那都是小事,不值得一提。人类搞科学,搞研究,搞创造发明,佛都不用,也不用思惟,一切事情全部了知,因为佛有现量智慧。     人间制造个飞机火箭宇宙飞船,就已经是高科技了,可是佛一念间就能变现大千世界,包括大千世界里所有的物质色法,更不用说人间的飞机火箭之类的东西,佛的一念,全都能变出来。所以只要能学佛修行,福德具足,如来藏里所具有的一切法的种子,全部都能转变成一切法,一切法都会现前。但是这样的修行需要断除一切的贪爱,三界世间法都不贪爱和执著,就具有了大福德,一切法都会现前,随心所欲。越贪爱,心量越狭小,福报越不现前,越贫穷。越舍越得,不舍不得,只有舍下一切,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出现,五蕴才能具足一切法,最后如来藏里一切法的种子,都能随意而用。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如来藏生万法生五蕴,只有证得如来藏以后,才能现观到,没有证得之前,都是学语和猜测。明心以后,现观如来藏在五蕴身中运作的时候,就能观察出如来藏是如何出生五藴的,如何出生所见的色,如何出生所听的声,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何出生的,这时也就知道了如来藏是如何出生万法的。如来藏出生三千大千世界,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观察不到,地后菩萨有甚深极甚深的道种智,才能慢慢观察出来,这时不知道已经修到几地菩萨了。     悟后只能一点点的观察出如来藏能出生五藴,出生十八界,出生色身的大致情况,再具体一些的就观察不出来了。很多深法不是一下子就能观察出来的,需要修行到有更深的智慧的时候,才能观察到一些,修到入地以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以后,观察出来的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细,越来越广大,最后全部都观察到,就成佛了。     刚开悟时能观察出的法都是很粗浅的,随着智慧和禅定的增加,观察出来的法就会越来越深细,智慧越深的时候,领悟和观察出来的法越深细,越具体;没有智慧的时候,只能懂个大概,一点也深细不了,深法细法代表着深细的大智慧。     内心没有智慧,修行没有入门的时候,说法就是空喊口号,没有具体的修行入手处,因为没有修持出来,对于具体修行没有经验,没有智慧,只能空喊口号,说些不切实际的语言。真正修持出来以后,走过那段路,就能有一个很清晰的路线,引领他人随后走过来,具体一步步的修行都能指导别人,根本就没有必要再喊口号了。     以上是对六祖五个何期自性的简略解释,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悟了,那就可以对照一下六祖的悟道偈,检查一下自己所悟是否与六祖悟的一致,这样才能不生误会,不会自误误人。          四、禅宗祖师开示讲解     1、黄檗禅师云:“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于无,尽是情见。”     空性心中一法也无,但不可认为祂不存在。真如心不是没有,祂确实存在,所以称为实相心。但也不可认为祂有什么相,有什么法。不管我们认为真如是有是无,万法是真是假,这些知见都是我们意识心的看法。意识心即是虚妄心,各种知见就都是情见,不是真如之见。真如无见,真如无知,但又没有一法是祂所不知的,没有一法能离开祂而能存在的。所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真如既不属知,也不属不知。     2、永嘉禅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这是从真心的角度来讲的,是说真如没有妄想,因此也不除妄想;真如本身不修行,不修戒定慧,也不追求明心见性,也不想成佛,因此祂没有想证得自己的愿望。永嘉大师是智慧很深的得道者,因此他能够现观真心的体性,开示的都是有关实相心的真理。没有悟的人,讲话就会从觉知心意识心的角度来说话,都是生灭法,虚妄法,不涉及第一义谛。有道与无道,二者智慧往往会有天渊之别。我们意识妄心的体性,学佛修行以后,总在琢磨怎样去除妄想杂念呢?怎么让心清净呢?怎么不贪不嗔不痴呢?怎么样能证得真心,找到自性呢?而真心从不想这些事。祂也不想怎么得解脱呢?怎么成佛呢?怎么守持戒律呢?怎么修定和慧呢?真心不考虑这些事情,这些事都与祂无关,因为祂没有生死,所以真心不修行。     庞蕴居士偈:心如境也如,无实也无虚。有也不管,无也不居,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3、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赵州问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赵州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赵州言下悟理。     南泉说的平常心是道,这个平常心真是平常普通,以至于众生不能发觉,祂离我们太近了,太密切了,就觉得自然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吃饭、穿衣、走路、言谈语笑等等日常生活、五阴活动都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什么奇特;而且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如此,各个都如此,早已习以为常了,因此也就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了。那我们就要问:死人为什么就没有这些正常事呢?什么叫做死?什么又叫做活?众生自己的生命秘密从来不去探究,生生世世就这样迷惑颠倒下去。     实际上是这些大家都认为自然而然的平常事里,确实有个所谓的平常心存在着,众生才能有这些平常事,这个平常心就是成佛的真体,实在是很不平常,很奇特的。众生因为无知,才认为平常,有智慧的人,都在探究那个平常心的奥秘。越探究越有智慧,都探究清楚,一点疑惑也没有,无明灭尽,就成就圆满的佛道。众生对于这些平常事为什么不起疑呢?因缘还不成熟,智慧还不够。因缘一到,必定会起疑情,探究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凡事都会问个为什么。因为有疑问,通过努力就能解决疑问,那时智慧就会大开。众生还没有修证上的智慧,因缘不到时,看一切都平常,并不奇特。     赵州问南泉:这个平常心我们还能趣向吗?意思是:我们还能够追求祂趋向于祂吗?南泉说:拟向即乖。就是说:我们准备求证祂探究祂的心,就已经不是祂了,不是与祂同一个性质的两个心。那么追求探究这个平常心的心是什么心?当然是我们的意识心和意根这些妄心七识。     意根想探究解决生死问题,意识就去分别探究参禅,最后证得、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心行造作都是识心七个识的体性功能作用,真心不会有,祂不会起心动念,想探究自己,证得自己,祂没有这些作意和心行,祂所做的事,都不在这些方面。所以七识心的心行与真心的心行是不一样的,南泉才说个乖字,是乖离背离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意思。     赵州又故意问:如果不去探究追求祂,怎么能知道这个心是不是道呢?那我们现在就能够明白了,探究的心是六识妄心,不是道本身。南泉于是就说出了经典语句: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这是对于真心的如实描述,只是太简练了,所以很多人只会诵读,不知其内涵。里面内涵很复杂广泛,要说得清楚,就得长篇大论。     道不属知的知,是七识心的知,知六尘境界的知,真心不知这些。道不属不知,真心本身也有知,祂不是呆瓜,只要是识是心,就有识别性,所以真心第八识有知性,祂知的范围很广,很深细,七识心是没有办法作到的。真心知什么呢?大略地说,知一切法的种子,知众生的业缘,知七个识的心行,知众生的根身器界。然后才能输送业种,实现众生的因缘果报,输送识种,与七识心共同和合运作,使得众生有相应的五阴活动。     其中的细节极其复杂,没有能力一一细说,有些细节就是知道了,也不好对外讲明,因为会涉及密义。南泉说知是妄觉,当然了,众生的知,就是七识心的知,就是妄法,不知是无记,众生不知的时候,就是内心昏暗,睡觉或者昏迷或者入深定或者死亡。都是七识心的不知,七识心的无记法。南泉把真心的知与妄心的知,叙述的一清二楚,毫不混淆,悟道的禅师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往往听者尤其是现在的闻者,仍然不晓其理,不知禅师在说什么。     南泉接着说,如果真正通达了这个什么也不追求探究的心,智慧就生起了,心量就像虚空一样广大了,不会再很勉强而误会地说,道是什么,不是什么。因为内心很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道,道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     4、庞蕴居士问马祖道一禅师: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禅师说: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我即向汝道。庞蕴居士一听,就悟了。悟他了什么?就悟了这个不与万法为侣的,不是东西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不与万法为侣?     庞蕴居士悟的是自性清净心。这个心不与万法为侣,因为如来藏没有色,不与色为侣,没有声音,不与声音为侣,没有香,不与香尘为侣,没有味,不与味尘为侣,没有触,不与触尘为侣,没有法,不与法尘为侣。如来藏没有六根,不与六根为侣,没有六识,不与六识为侣。如来藏没有四圣谛,不与四圣谛法为侣,没有菩萨六度,不与六度为侣,如来藏没有十二因缘,不与十二因缘法为侣,如来藏没有世间法,不与任何世间法为侣,世间都灭了,祂不灭,所以如来藏就是不与不与万法为侣的心。     又因为祂与万法不相混合,就是阿含经中所说的不相在,五阴十八界不在如来藏里,如来藏不在五阴十八界里,二者不是同类,不相混合,不是一个事物,不是一样的东西,所以混合不了。五阴灭,如来藏不灭,祂自己能够单独存在,不依赖任何一法而存在,就不与万法为侣。     马祖禅师开示庞蕴居士: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时,即向汝道。其实这已经道出来了,只是不是一般人意识思维想象推理所能知的。庞蕴居士也是个伶俐汉,这时他就知道,那个祂会出来显现的,他的智慧非比寻常。不是像我们现在的人认为说,自己根本喝不了西江水,更不能喝干,而放下了,放下就是悟。或者认为西江水也是我心变现,也是空,明白这个理就是悟,这样理解就是错误,不能悟得我们的如来藏心体,更不知道如来藏怎么产生五阴和万法的。     那么我们每日也喝水,都当平常事错过去了,从来不知道这里是有奥秘的,这叫做日用而不知。赵州和尚平日告诉来拜访他的人说:吃茶去。大禅师言语都是有特别用意,别有用心,可惜,一般人不解其义而白白地喝了一次茶又一次茶,最终都一无所获。我们就应该在喝茶时,问一问自己,是谁在喝茶,喝茶的原理是什么?这样早晚有一天就能悟得其中的秘密。     5、赵州开示云:至道无难,唯嫌捡择,才有语言,是捡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前两句是禅宗三祖的开示,意思是想要识得那个大道,并不难,就怕你把能够进行思维、选择、分析、判断、推理、识别等等心里活动的意识心当作大道,那就南辕北辙了,把这些心思活动当作大道,与道相违背。这些心思活动是与大道本觉不相应的,本觉自性不会捡择,不会做主,不会分析,不会判断,没有思维。第八识本觉,祂没有这些心思活动,如果有这些心思活动,一定是意识心所为,不是本觉。     赵州为此作个诠注说:只要语言、文字、内心思维一生起了,这就是捡择,就是明白了,我老僧根本就不在这个明白里。赵州的意思是本觉第八识,没有语言,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分析判断,不捡择一切,不明白、不了知一切六尘境界,这种明白了知性是意识心,不是真实的赵州我。     6 僧问赵州:如何参禅开悟?百龄赵州像有急事似的说:对不起,我现不能告知,因我内急。于是赵州走出去,忽又止步,对僧说:老僧一把年纪,被人称为古佛,可内急这点小事,还须亲自去,无法找人代替。僧听了就大悟。     僧问赵州参禅开悟的事,老赵州一听就亲自把禅示现出来,告诉那僧从哪里悟入,第八识在哪里。那僧问话一落,赵州就开始抖擞禅相,处处告知禅在哪里,是如何起用。那我们就应该知道了,世俗法当中的一切大小事情都是谁做的,谁做谁不做,怎么做的。也应该感悟到,万法确实虚妄不实,犹如梦幻。智者一闻千悟,何必说禅是一种境界,禅有什么境界呢。禅不是境界法,但是在各种境界上,确实有禅,而且离不开禅,而有境界法。     南泉更是经常抖擞第八识,要不然,他就没办法斩猫了。乃至赵州听南泉斩猫以后,脱下鞋子,顶在头顶走出去,更是在抖擞,南泉看见后,大加赞叹说,如果你在场,就会代替我斩猫示现,我就不用斩猫了。     7、坛经中六祖所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公案。这个公案里涉及到了外相风幡的的动转,也涉及到了识心的动转,而且不止这些,还涉及到了真心第八识的不动转。我们的七识妄心有攀缘,着了境界相,就能看见风动和幡动,六识只要有见有觉受,就是动了,识心一动就见相,见相就取相。六根触六尘,第八识就产生六识,六识再触六尘就有了见闻觉知,就知道一切事情了。     所以有了知,就有识,有识,就说明意根攀缘六尘了,七个识心都在动。如果意根不攀缘,就不想触尘,第八识也就不会产生识去了别六尘。意根执著攀缘的越重,六识分别的越多,心越不清静。而在这一切识动当中,真心第八识却是纹丝不动,一直是寂静的,寂然不动。任它风如何的动,任它幡如何的动,真心不觉不知,根本就不理睬,不分别,不动念想,极其寂静。但是在那风幡大动时,足可以找到根本不动的真心第八识,那要看当人的福德和定慧如何了。     在风幡动时,第八识却是不动,这是对还没有悟道的普通人而说。第八识也可以说是动的,因为第八识从来就没有闲着过,总是在输送识种,了别根身器界。第八识如果不起作用,根本就没有内相分的产生,也就没有识心的产生,识心就不知道有风幡动了。但是第八识的动,却与七识心的动不同,祂永远不在三界世间六尘境界法里动心思,所以才说真如不动,如如不动。     8、坛经中六祖说: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自性产生了一切法,一切法的本质也是自性,自性是常的,一切法依于自性而说也就是常的。如果一切法是无常,一切就有自体性了,能够自生自灭,就不是自性所出生的,也不用自性来出生了,那么自性就有不遍之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法依于自性而说,都是真如自性的常性。如果说有一法是无常,那么这一法就有其自体性,因为有自体性才有生死之说,那真如岂不是就有不遍之处了,有不能出生的法了。     一切诸法依于真如自性来说,都是真如性,不生不灭。因为这些法都是真如自性所生,都具有真如性,因此一切法也是常存不灭的。只要有真如自性,就会总有一切法的出现,如果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那么灭了就不能再出生了,不能出生,就说明真如自性不起作用,不能产生法了,那就是真如自性有不遍之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真如自性遍一切处,一切处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有一切法就有真如自性。况且,真如中本有种子不生不灭,永远长存,只要遇缘,就会生出一切法。     六祖说的意思是,一切諸法如果是无常的,那么一切的事物都会有自体性,这些事物就能够自生自灭,生灭不息,那样就不用真如自性来出生,自性就有不普遍之处,这是违背经义的。所以六祖说的一切諸法是常的,正是佛所说的真实的无常的义理。一切諸法是常的,就表明了一切諸法都是自性所生所显,那么一切法就没有自体性,因此就是无常的。     9 、黄檗禅师云: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于无,尽是情见。     这个法是指实相心,祂是空性的,空性心中一法也无,但不可认为祂不存在。实相心不是没有,祂确实存在,所以称为实相心。但也不可认为祂有什么相,有什么法存在。众生不理解实相心的空与有两种体性,不理解祂的中道性,就会落入两头,不是说祂有,就是说祂无,不能把有无性完美结合起来,因此所有知见都是意识心的情思意解。     不管我们认为真如是有是无,万法是真是假,这些知见都是我们意识心的看法,意识心即是虚妄心,各种知见都是情见,不是真如之见。真如无见,真如无知,虽然无知无见,又没有一法是真如所不知不见的,没有一法能离开祂而存在的。所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真如既不属知,也不属不知。     10、永嘉禅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这是从真心的角度讲的,意思是真心从来不想去断除妄想,也不去追求真理,祂没有任何思想观念和想法。永嘉大师证得了真心,找到了真心,可以现观真心的各种体性,说话都是围绕着真心而展开,从来不关心意识妄心如何。没有悟的人,讲话都从觉知心意识心的角度来说,都是在谈论生灭法,虚妄法。真妄二者有天渊之别,真心不思虑,而我们的妄心,总在琢磨怎样去除妄想杂念,如何让心清净,如何去除贪嗔痴,如何明心见性。而真心从不想这些事,祂也不想如何得解脱,如何成佛,如何守持戒律,如何修定和慧。真心不考虑这些事情,所以真心也不修行。     11、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六祖的意思是说如来藏这个佛法,在五阴十八界这个世间中存在运行着,要想明心开悟找到如来藏,就要在五阴当中来寻觅,离开五阴世间就找不到如来藏了,那就不能开悟了。离开五阴十八界,没有三界世间,那么如来藏这个佛法怎么能发挥其功能作用呢? 世尊在阿含经中的十因缘法中开示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与名色二者犹如束芦,互相依赖着而能显现出来,名色依如来藏而生,如来藏依名色才能显现出其功用,才能被菩萨们所发现和证得。坛经里六祖几乎没有离开如来藏讲过什么世间法,更不用说心灵鸡汤了。     12、宋朝时苏东坡与了元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论法。有一天佛印禅师说,咱们比试比试对佛法的见解如何,谁输了,就罚谁物,苏东坡说好。禅师先开口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回答说:我看你像一堆大粪。于是佛印禅师就说,你输了,罚你腰身上的玉带,于是就把苏东坡身上的玉带解下来,自己收了起来。各位评判一下,苏东坡为什么输了?     佛印禅师因为证悟了,能照见自己如来藏的存在与运作,也能了知众生身当中的如来藏,看众生都有如来藏在显现着,将来因此如来藏就能成佛,因此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而苏东坡由于没有证悟,不明了自己以及众生身中的如来藏和佛性,就会着相,看众生只能看到外表的假相,把佛印禅师的外相看成大粪桶,说明苏东坡的自心不清静,不见诸法实相。     佛印禅师有智慧,把对方的相变成佛相,心能变佛,就能做佛,与佛相近,靠佛而住,成佛就快了。苏东坡一代文豪,舞文弄墨,文笔辩才都好,可惜口头禅多,实修少,那一世没有证悟。明朝时又脱生为著名的禅师,还是文笔很好,诗情画意也多,写了不少佛法的著作,据说是开悟,实际还不清楚,可是他的智慧仍然不太高。原因是前世文豪的习气,延续到后世,实修的还不够深透。     苏东坡的意根执著禅师的相为坏相,意识心就分别了为坏相,那么苏东坡的意根和意识心都是染污的,第八识输送出来的两个心的种子是染污的,就说明苏东坡没有把两个识心修行好,识心没有转变,内心仍然是污秽的。意根越执著他人的不好,越受染污,自己无缘无故污了自心。何苦呢?受了污染以后,染污种子就存在第八识里,将来第八识输送出来的识种都是染污不清净的,那将什么时候恢复清净呢?自己染污自己还得自己去清扫,既麻烦,苦恼又多。且不可总是执著别人的不好,要看别人的优点,内心里的相就都是好相了,自心就受好相的影响,心就能变好,存到第八识里的都是好种子,善种子,识心就是善的,这样修行就好了,越善离佛越近。          五、佛经中语句段落解析     1、楞严经中佛说: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法界包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法界:四圣六凡。整体就是色法界和心法界。如来藏是一种非常微妙的觉性之体,祂有微妙的明觉,而没有无明,这种明觉,能圆明地照耀着一切法,显发一切法,无一法而不知;就是说祂没有一个法而不知,但也不是六尘上的知,不属于六识的那种知。真如无知无不知,祂圆满地照着法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上都有祂的觉性,都有祂的关照。祂是怎么关照的?这需要自己参,参出来了,就会见佛性,佛法的理就通了。四圣六凡中都有祂的觉性,有祂的关照,每个众生都有祂的关照和护持。祂无处不在,一个众生一个觉性,不混用,否则因缘果报就会错乱。     2、法华经中佛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法,指第八识如来藏,祂所住之处,不在三界内,不在三界外,也不离三界。祂不住三界中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不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上。不住色蕴上,不住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上,三界中的法,如来藏一法也不住。三界外又无法,三界外如果有法,就属于三界内了,无法才是界外,三界之外,有法具有界。但是如来藏也不离三界,因为三界之法都是如来藏所变生和显现的,有三界法就有如来藏,如来藏又不与三界法混合在一起,互不相在。所以如来藏就是这样无所住地住着,尊贵无比。祂的所在,谁也到不了,那就更住不了,地位不同所致。     世间相常在,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就是不断地变现三界世间法,众生只要有三界世间的种子,如来藏必然就要变现三界世间法相。现见世间众生无边,三界种子无量,各个众生的如来藏就会永远变造三界世间,无穷无尽,没有停歇的时日。所以这个世间相必然会永远常在的。虽然世间相会永远常在,但是在某一段时间,某个局部,这些世间相还是有生有灭的,都是生来灭去,灭去生来,生生灭灭,无穷无尽。这些生灭现象会永远存在下去。从久远的历史长劫来看,这些生灭现象是常有常在的,但是从单个单体,从时间分段来看,这些世间相是生灭的,是无常的,不是永远存在的,不是真实的。     比如说某甲,他的如来藏是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而某甲即使修学佛法,也不像阿罗汉那样入无余涅槃灭掉自己。那么某甲的三界世间种子就不断,某甲的如来藏就得永远变造某甲的各种五蕴身。此世的某甲五蕴灭了,下一世,他的如来藏就会变造某甲的另一个五蕴身,叫做某乙,未来还会变出某丙某丁等等,无穷无尽。那么某甲无数个五蕴身永远会在三界世间出现存在,就叫世间相常在常存。但是某甲的各个五蕴都是生灭的、无常的,并不是真正的某甲,都是暂时而有的假相罢了。     一个五蕴的一期生命叫做分段生死,修到八地菩萨以后,分段生死的现象没有了,五蕴身的寿命会很久远,好像是没有生死了,但是还有变易生死,如来藏里还有异熟种子,生死现象并没有真正消失和结束。直至佛地,如来藏中的生灭种子全部消尽,再无生死,那么佛地的如来藏就是真常不变异,叫做常乐我净,究竟大涅槃。虽然如此,佛以无量的大慈悲心,悲悯众生,在无生死当中,不妨假现生死,变造出无数个五蕴世间,大作梦中佛事,度脱无量众生,离开生死。所以佛不真正灭度自己,会永远变现三界世间,以及无量诸佛国土,让世间相常存常住,以此利乐众生无穷无尽。     3、楞严经中阿难发愿偈: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释:绝妙寂湛的如来藏是佛法的总持和纲领,在三界世俗法当中总是如如不动,不与万法合,因此尊贵无比。这个犹如楞严一样坚硬的宝贝,在世俗法中稀有难见,因为祂是出世间法,不属于三界当中的法,因此不在三界世间里。     我闻世尊讲如来藏,就明了五阴非是真正的我,是自己的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假相,这样我无始劫以来,把五阴当作真实我的颠倒想,就彻底灭除了。在我悟得了如来藏这个真实法时,顿时就证得了自己的清净法身,不用经历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就顿悟了。     我现在发愿,早取佛果,成为法王,再度那些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众生。把我这颗深切愿心奉献给像尘沙一样多的诸佛宝刹,去度宝刹当中的无量无边众生,这样才能回报诸佛度化我的恩泽。愿请世尊来证明,我要发誓到这个五浊恶世来普度众生,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就佛道,我就不取证无上佛果——大涅槃,也就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雄猛无畏、十力自在、大慈大悲的佛世尊,希望您能够再帮助我,仔细地剔除我心中的无数无量的随眠烦恼,和尘沙无明,让我把所有微细的无明都破尽,登上无上的法王宝座,在十方世界坐道场,降伏十方魔军,度化十方众生。我的空幻虚妄的浮心,可以生生灭灭,可以刹那消亡,可是我的坚固不动的金刚心,绝对没有动转之时。     4、圆觉经中佛言:“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言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于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释:彼知觉者,是有知有觉的妄心七识,七识是第八识如来藏所生,因此妄心没有自体性,是被出生的虚妄法,犹如虚空一样的虚妄,本无所有。而知道知觉犹如虚空一样的这种知觉,就像虚空当中的花相一样,了不可得,也不可以说这种知觉有自己真实的知觉性,都是如来藏性。有知觉无知觉,这两种知见都要遣除,因为都是虚妄的觉知心的知觉和观点,不是妙明真心。     但也不能说众生没有知觉,因为知觉的假相还是存在的,也不能说知觉性是实有的,不是实有,而是幻化的,实际上都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的功能体性作用,表面上看是有妄心的知觉性,实际是没有的。这样理解知觉性,才是随顺于清净的如来藏心的圆满觉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藏性就像虚空性一样,不对六尘,因此对六尘境界不动心思,没有任何心行。如来藏在六尘中,没有起和灭,六尘生,祂不生,六尘灭了,祂不灭。对于三界世间法,如来藏也没有任何知见看法,没有主张。     如来藏清净圆满遍于一切法界,从众生到佛地,十法界都有如来藏,遍布于三界九地众生当中,也遍于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无一处不在,无一处不有,遍十方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如来藏性。众生在未成佛之前的菩萨位中,就要这样观察随顺于如来藏的体性,就能对无上菩提发起清净的信心。末世众生照此修行,随顺如来藏的圆满觉性,就能免除邪见和颠倒见,不再认七识知觉心、五阴十八界、三界世间任何一法为真实,就能不随邪见而生死流转。     5、大涅槃经段落解析     有智之人,就是明心见性之人,他们知五阴世间的空,也知不空的第八识真如;知五阴世间的无常,也知佛地真如的常;知五阴世间的苦,也知真如的寂灭乐;知五阴世间的无我,也知具足了我性的无垢识,世俗谛与真谛二谛圆通。苦空无常无我者,即是五阴世间的生死轮回,常乐我净者,即是佛地的大涅槃。见一切无我,不见有我者,即是二乘人见,不是中道见;中道见即见空也见不空,即是大乘见道者的中道见。涅槃心即是中道心,见者就是中道见,也名见中道。     6、楞严经第三卷 虚空、色相和如来藏三者之间的关系,色相分到最后就是微尘,虚空和微尘之间不能转化,二者都是如来藏性,世尊否定了二者的互相转化关系。虚空和微尘都是由如来藏产生的,如果虚空和微尘能互相转化,那么虚空就是由微尘转变来的,其出处就不是如来藏了,况且微尘根本也转变不了虚空,与如来藏产生一切法,万法唯识这个真理相违背。     性空真色,性色真空。性空是指如来藏所出生的万法,其性为空而不实,是如来藏的一部分种子流注而生成,因此如来藏的一部分就变成了色,那么一切色法的本质就是真实的空性心如来藏。空性心如来藏能够产生一切色相,因此一切色相也就是如来藏性。性色真空,色相的性质本质就是如来藏,是真实的空性心如来藏性。与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略同。不同之处在于楞严经中讲如来藏性,这个如来藏性即是佛性,一切法都是佛性的妙用。     性觉真空,性空真觉,这个觉字是如来藏的觉,觉性如来藏能够出生虚空,虚空是色边色,没有色相之处就是虚空。虚空的本性本质就是如来藏性。虚空、色相、空性心如来藏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弄明白,两种空能够区分开,看经就好懂了。     7、问:楞严经里“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否只能理解成随业流转?     答: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不是随业流转的意思。世尊在楞严经中是否定了万法产生的那两种因缘性和自然性,那就只剩下一种,就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所生所显,只能得出这个结论来。不知道或者不承认有如来藏的外道们都说,一切法或者是由于各种因缘而生出来的,或者说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有的。而世尊说都是如来藏生的,没有如来藏,一切法都不成立。     楞严经里,世尊分析了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每一种法的来源处都是如来藏,不是各种因缘聚集的,不是天然就有的,是如来藏根据各种缘而产生的。世尊分析得很透彻,把其它产生一切法的处所和来源,都否定和堵塞了,只有如来藏才能产生这一切法。世尊在楞严经里的分析,就是教导众生观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的,都是后天出生的,都是生灭的,都是来自于如来藏。据此我们也能够观行断我见,再找到如来藏的所在,了知祂所起的作用,就是明心证悟。所以楞严经足以让我们证悟如来藏。     问:万法是如来藏根据各种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各种缘,就算如来藏本有万法的种子也不能产生万法了吗?意触法三缘和合而生意识,那么在这里可以改成如来藏因缘而生万法了?     答: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缘,不生法。虽然如来藏里本有七大种子,比如没有意识心出生的缘,就没有意识心,所以意识心在五种情况下能灭,意根的执著性如果灭了,意根也可以灭掉,阿罗汉就灭了意根,五蕴十八界就都灭了,只剩下如来藏,如来藏里虽然有种子,却什么法也不能出生。     8、大乘密严经     原文:善男子。色无觉知无有思虑。生已必灭同于草木瓦石之类。微尘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犹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缘所生。如热时焰。譬如盛热地气蒸涌。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诸鸟兽等为渴所逼。远而见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无有体性虚妄不实。分别智者如有性见各别体相名字可得。定者审观。犹如兔角石女儿等。但有假名初无实义。     如梦中色唯想妄见寤即非有。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成于正觉即无所见。譬如芭蕉皮叶既除中无有实。行亦如是。离于身境即无体性。识如幻事虚伪不实。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于人及诸象马种种形体具足庄严。愚幻贪求非明智者。识亦如是。依余而住而异分别。谓能所取二种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转灭。是故无体同于幻事。     释:这里是讲五蕴是被幻化出来的,并不真实,色藴犹如草木瓦石,四大微尘组成,本身没有觉知和思虑的作用。受藴是因缘和合而生,识心加之于色身,就有了受藴,就像大海中的泡沫一样,速生速灭,就像泥土做成的泥瓶、布匹做成的衣服一样,非本来有,有也不真。想藴也是因缘和合而有,识心加之于色身,就有了想的功能作用,犹如阳炎一样,虚妄不实,众生贪于色身六尘,就妄见有五欲六尘境界。     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这些现象没有真实的体性,全部虚妄幻化,只是名字而已,了不可得。仔细观察,就会发觉,这些法就像兔子的角和石女生出的儿子一样,根本没有,根本不存在。识藴依赖各种条件而暂时存在,生起虚妄的分别作用,于是就有了能取的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如果自己能够了知其中的真实相,这一切的虚妄见性与所见的相,就不会存在了,不会妄取这些虚妄的识心与幻尘,能取所取全部灭去。     因此,五蕴没有实体,没有实在的功能作用,没有自性,都同于幻化。这些法只是个假名字,本没有实际的意义,就像梦中所见的色一样,醒后一无所有。众生因为无明,虚妄地见有男女等等种种人事物理,其实与梦中所见是一样的。佛从无明大梦中彻底醒来,觉知一切法都犹如空花,一法也无,都是自心真如所变现的虚妄相,本质都是自心真如而已,并无一切法。就像芭蕉剥皮,剥到最后,空空如也,行藴也如此。     识藴如幻化,虚伪不实,就像一个魔幻师或者是魔幻师的弟子,用草木等等物件,幻化出的人以及种种大象和马匹,种种装饰庄严,愚痴的人于是就生起了贪求和欲望,智者了知真实,就不会如此起諸贪求。识藴也如此,是幻化的,非实有的。识藴依赖各种条件而暂时存在,生起虚妄的分别作用,于是就有了能取的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如果自己能够了知其中的真实相,那么这一切的虚妄见性与所见的相,就不会存在了,不会妄取这些虚妄的识心与幻尘,能取所取全部灭去。因此,五蕴没有实体,也没有实在的功能作用,没有自体性,都同于幻化。     9、大乘十法经简要     佛说喜乐佛法的菩萨,应该恭敬供养善知识,为闻法故,为得法故,为求法故,忍 于世间种种苦恼和不如意事,为成就佛道 故,发大誓愿,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 至佛地不休不息,这是菩萨们的行持。     佛说菩萨要怎样行法顺法,菩萨观察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五受阴,是无常的、苦的、空的、非我的,虽然如是观,如是 想,然不能像罗汉们那样厌离五受阴。罗 汉们修行只想能够灭苦,得解脱,出离三界,不想成就佛道,慈悲心薄,不管众生的生死苦,不想在这个世间利乐众生。菩萨不能这样,菩萨们的心量广大,慈悲心大,悲愍众生,发愿要在无量劫的修行过程中,广度无量众,然后成就佛果。     这样的话,菩萨就不能舍弃五受阴不要,而灭度自己,而是要生生世世保有五受阴,用这五阴自利利他。佛说菩萨不但要用五受阴,而且要好好用五阴,要善用善持善修。罗汉们害怕五阴,认为拥有五阴能给自己带来苦受。菩萨们不应该害怕五阴,因为五阴是虚幻的,是如来藏所变幻来的,只要自己不对五阴生起颠倒想,不执著,就不会有苦受。     佛又讲解菩萨如何观察五受阴苦空无常无我,而又不厌离五受阴。佛用比喻来说明菩萨应该有智慧,不应该厌弃五阴身,譬如一个有智慧的人,贩卖毒物,包装好它,而自己不食这个毒物。又譬如有人供养火神,供了火以后,虽然恭敬赞叹,然不用手去触火,免得被火烧着,生起苦恼。菩萨也如是,虽然心向涅槃,顺于涅槃,然不证取涅槃,不入涅槃。因为一旦入了涅槃,再也不能有五受阴来修学佛法,广利众生,成就佛道。这样就退失了菩提,损失大矣!菩萨们虽然不证取涅槃,但心无烦恼,不被世间烦恼所染污,这样的菩萨是最值得敬重的。     佛说偈赞诸大菩萨。首先菩萨有大智慧,有般若无生忍智和方广唯识的无生法忍智。其次菩萨有无畏,不畏惧生死,在三界中生死长河里广度无量众。再其次菩萨有慧眼法眼,智慧清净。这样的菩萨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萨,具无生法忍慧,入诸佛家,是佛亲儿子,能替佛分担家业,有度众生的方便善巧和胜妙的智慧,其广大名声超越于声闻缘觉二乘人。     这样的菩萨如实了知五受阴的苦空无常无我性,了知七识妄心的生灭流转性,知自我虚妄不实。虽然如此,不忍灭度,看见世间众生长处生死,渴望解脱,为众生故,不证取涅槃,不处涅槃的无为境界,因为那样无益于众生。关于慢,佛说菩萨摩诃萨已经离却各种慢,心地慈悯,常念众生。常行世间,乞食过活,宣说能使众生都受益的法教。     世尊四十九年讲法,说了很多秘密语,众生不懂其义,只以表面意思来理解和接受,所以依义不依语很难作到。有以下几种是世尊秘密语,不被众生所知。     一,如来授记声闻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如所说。之所以这样授记,是因为声闻人也有佛性,有成佛之性,故也能成佛。又因为如来所授记的声闻人,是密行菩萨或者是将来会转入菩萨道修行的声闻,暂时修声闻解脱道,断除烦恼,大乘善根成熟时就会修菩萨六度万行,修般若唯识智慧, 以此将来就会成就佛道。     二,世尊多次告诉阿难患背痛,非如所说。佛愍众生故如此说,非真实有病痛。因为弟子们有病不肯用药,障碍修道。佛带头用药治病,弟子们见佛都用药,有病时也就不生惭愧心,也用药治疗。     三,佛说老迈衰败,要用侍者,非如所说。佛永远不老,永远不衰弱,为众生故示现耳。     四,如来与外道争论,非如所说。佛已经没有冤家对头了,是故意示现,那么弟子们遇见冤家对头时,就说佛尚如此,何况我们,再遇到违缘时就不会很惭耻了。     五,毒刺伤足,示现受果报,无有其事。佛早已没有恶业果报了,为愍愚痴众生造作业行故,示现受果报。众生见佛尚受果报,何况我们,于是就不敢造业了。     六,提婆达多与佛作怨对,非如所说。提婆达多多世是佛的善知识,示现处处与佛 作对,借以歌显佛德。众生见得佛的德行 如此是好,纷纷皈依三宝,随佛修学。     七,如来乞食空钵而出,非如所说。佛的福德无量,可以不用饮食,即使饮食,自己可以变化,即使自己不变,也有十方世 界无量众生供养于佛。佛如此示现,那些 乞不着饮食的薄福弟子,心里与佛比较,就不会自卑,惭愧忧恼了。     八,女人木盆置腹谤佛,非如所说。这个女人是示现,没有其事。佛为安慰后世弟子,故作示现。当弟子们受诽谤时,就会想到佛尚被谤,何况我们,于是心就不退于道了。     九,佛三月食马麦,非如所说。佛为度五百匹马故,示现如此。其中马的头目也以愿力生到马身中,方便度化五百匹马,佛也辅佐去度化。所以众生要与善知识结善缘,下恶道受报时,善知识会到恶道里去度化,遇见一个善知识何其幸运。佛的福德即使吃任何东西,都是最上味,何况马麦。佛三月当中食马麦,不仅度化五百马,也度化几百比丘。所以我们学法要依如来的真实义,不依如来语的表义;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总共有四依四不依,要努力修学。     十,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众生由信而入道,还没有开始学佛的人,不信有佛,不信有因果,就不能进入佛门来学法。信了佛的人,由于不是正信,还不能真正地来修行,也不想解决烦恼和生死问题,更别要说明心见性了。这都是由于根基浅,信佛时劫短,信根不深,信力不足,修行的动力不足,导致修行仍然处于很浮浅的层次。     信分很多层次,有迷信,有仰信,有崇信,有正信,极大多数学佛人都处于在培养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信这个阶段,也就是信位阶段。这个阶段从迷信佛开始,得要修行一万劫以上,甚至更长久,这样累积的善根深了,才能有正信,信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信有十方世界诸佛及诸佛国土,信自己有如来藏能够成佛,信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也都能成佛。这时信位菩萨的修行圆满,就转入住位菩萨修行,开始修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准备明心见性,成为真实义的菩萨。     如果这个人还很悭贪,不肯布施,初住位的内容还没有开始修,那就还属于信位的凡夫菩萨。菩萨的各个阶段修行所需的时间长短,是完全因人而异的,所以具足信根信力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世学佛很久了,还处在肤浅的表面修行状态,不能深入修学般若经典,那就是前世的根基浅薄,只能自己慢慢打基础,培养对佛法的正信,别人着急也不行。     十信位修圆满时,信自己有真如佛性,信众生都能成佛,信十方世界有无量佛,信大乘经典,诚信三宝在世间住世。然后就修十住位,初住位主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位修忍辱,四住位修精进,五住位修禅定,六住位修般若,开悟明心时就是七住位,不退转于菩提道,就是阿弥陀经里讲的不退转的阿惟越致菩萨。修得如幻观,观行出来一切法就像幻化出来的一样不真实,十住位就修完了,就进入十行位修行,证得阳炎观,一切都像海市蜃楼一样虚幻,十行位就修圆满,进入十回向位,证得如梦观,有了一分道种智,就进入初地,入如来家,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