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杂谈(续一) 生如法师 著               第一章 因果篇     一、出家的沙弥讥笑出家的老和尚,就得五百世为牛那样大的恶报,如果在家人讥笑出家人,该得什幺恶报?如果在家人讥笑出家人讲法,应该得什幺恶报?如果在家人诽谤出家人讲法,应该得什幺恶报?如果在家人讥笑得道的出家人,应该得什幺恶报?如果在家人讥笑得道的出家人讲法,应该得什幺恶报?如果在家人诽谤得道的出家人讲法,应该得什幺恶报?     因果不是一般人能思议得了的。如果一个人有慢心,喜欢讥笑他人,不管对方是什幺人,都有恶报。如果一个人喜欢撒谎欺骗他人,东说西,西说东,妄言绮语,就是不正说,不管对方是什幺人,都有恶报。如果一个人喜欢呵责他人(父母师长除外),无尊卑长幼,显自己聪明才智,也有恶报。     总之,身口意行的十不善业,都有恶报。所以学佛应该懂因果,应该守戒律,应该守护身口意行,应该识善恶之别,努力断恶修善。心性转变,接近于圣贤人的心性,才能有机缘成为圣贤人。成为圣贤人的先决条件是具有接近于圣贤人的心性,才有资格成为圣贤人。     以佛那样的德,完全可以说阿罗汉圣者是焦芽败种,如果修证水平不如阿罗汉的人,不管他是什幺人,都不可以说,说了都有恶报。凡夫的善根不如阿罗汉之一毛,无任何资格诽谤阿罗汉是焦芽败种,有证据也不行,是事实也不行,必有恶报。在家人说普通的出家人也不行,也有恶报。德高的人可以说德低的人,有戒律的人可以说无戒律的人,先受戒的人可以说后受戒的人。戒,就是德,有出家戒就是德,有菩萨戒就是德,敢于出家就是德,能够出家放弃世俗就是德。有修有证,更是德了,修证的高,德就高。德低者不可以说德高者,无德者更不能说德高者,否则恶报不轻。      二、凡夫也应该如菩萨一样畏因     因果,因很细小,果会无限大,菩萨懂因果因此畏因,凡夫不懂因果只是畏果。菩萨害怕种下不好的因,以免得大恶果,而凡夫得到大恶果报来临时,才觉得这个命运是可怕的,虽然觉得可怕,仍然不会觉悟,不知道可怕果报是因为自己一个细小的心行造成的。     下面是从他处摘引一段,说明因果的可畏。比如你在大众面前公开诽谤一个老师,这样你觉得心里舒服,但是这样的因地造成了什幺果报,你并没有感觉到。也许因为你的话,有一个人错过了真正能够利益他的某些东西,以至于他要多走五年、十年的弯路。而这个因果将会落在你的身上,因为是你造成的——你的一句话,造成了他多走十年的弯路。     他本来可以在这个老师那里提前十年就能够学到更珍贵的东西,但是你说这老师是邪师,让他耽误了十年,也许二十年、三十年他都不会再碰到同样好的老师。你耽误了他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时间,这个因果将来会自动落到你的身上。这是很大的因果,虽然是无形当中形成的,你未来整个命运都是多牟,非常愚痴,求学无果,一无所获,贫困潦倒,不断的沉沦于生死。一句话引生出这幺大的恶果,值得吗?     有一个公案是这样的,有一次,美赫巴巴跟他的门徒一起到远方去行脚。美赫巴巴在火车的一节车厢里,他的几个门徒在另一节车厢里。其中有一个门徒想试验一下(他对美赫巴巴有所怀疑):既然美赫巴巴是伟大的大师,我念他的名字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如果我现在拼命地念,要火车停下来,那火车能不能停下来呢?他就拼命念美赫巴巴的名字,咦!火车真的停了,整整停了十分钟。     由于美赫巴巴是与神圣力量完全合一的人,任何人念他的名字的确会有神圣感应回来,所以那个火车真的停了十分钟。当时,美赫巴巴突然感觉到这个停车是非同寻常的,不是人工的,是老天爷在做。他立刻召集门徒问,你们是不是有人发愿了?结果这个门徒最终承认了,说我仅仅想试一下念美赫巴巴的名字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他说,我现在真的是心服口服了。     美赫巴巴当时给了他一记耳光,他说,我必须打你,因为你不知道这列火车上那幺多的人被耽误了十分钟,这个业力将会给你未来的命运造成多重的负担。你耽误了上千个人的时间,每一个人十分钟,上千个人要多长时间?而且不仅仅是时间问题,也许他们提前十分钟回到家,就能够挽救一条生命,这是很有可能的。每个人,他生活当中各种奇奇怪怪、错综复杂的事情,掺杂在一起的话,很难说这十分钟会不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他说,你人为地耽误了这一车几千人的十分钟,也许耽误的不仅仅是十分钟,也许是非常严重的事,而这些事将会在你未来的命运当中由你个人承担,你未来的命运有可能因此变得很悲惨,仅仅由于你好玩、想试验一下。     往往一件事在开头的时候,很多人从来都没有在乎,可是后果非常可怕,没有人能想到。所以每个人一定要谨慎你的心行,因为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你并不知道跨度二十年之后这些会意味着什幺?所以一个人每时每刻应该小心谨慎,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在每一个言行当中,都要谨慎再谨慎。因为它有可能造成大恶果报,而你的一个善也有可能在未来二十年当中,给别人创造巨大的福德。     为什幺那些有钱人都愿意捐助希望小学、中学和大学以及所有科学研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积累功德的方式。你改造了一个人的学历,意味着你改造了他一生的命运。如果一个人本身是文盲,他的一生可想而知多幺悲惨。如果一个人因为你的助学、你的帮助,大学毕业了,他的整个一生因此就获得了非常彻底的改变。     你帮助了人一生的命运,这也为你自己积累下极大的福德。因果会回来,要理解这个因果、这种循环的规律。并不是说你有意去追求它,而是你理解它。它一定会回来,无论是善、是恶,都会回来!希望大家从今以后能够更加谨慎你们的言行,而且能够积累你的善,无论它是什幺,无论它多幺微小,也许你看不到那个未来,但它有可能会很庞大。     三、因果是通三世的,三世就是前世、今世、未来世。那幺现在所作的事以及善恶遭遇,也许是果也许是因。所谓的果,就是前世有因,今世收果;那所谓的因呢,就是今世所作的事情作为因,未来世有果。如果别人对你造作了不管是善法也好,是恶法也好,也许是果也许是因,如果是果呢,那幺前世你种了因,今世你该得这个果;如果不是果而是因,那幺对方就是在你身上种因,未来是他要得果,这就是因果通三世的法则。所以现在的遭遇不一定是果,也不一定是因,只有神通的人或者大智慧的人,能判断出来,这件事到底是因还是果。     如果所遇的事情是果,那我们一定要随缘,不要在意。如果是因,我们一定要小心造作,尽量保证对人和对己种好因和善因,将来好得善果。如果尽力了,也改变不了什幺,那就随缘。但最基本的我们要保证自己种的都是善因,不要种恶因,以免遭未来世的恶果。     四、问: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幺师父说"因果也空"呢?     答:空,是不实幻化义,是生灭义。因果也是生灭幻化不实的。如果因果不空,造作了业因,就会永远有果报出现,果报不会结束,众生永远不能消业,永远不能得解脱,这是不合理的。比如说地狱业种现行,地狱业受报完了,以后不会再继续受报了,如果继续受报,众生就不能能得人身。众生的生死了了,果报就结束,然后成佛。如果因果没完没了的受,哪个众生也不能成佛,不能脱离六道轮回。     杀人的业受报结束了,以后不会永远受杀人的业报,这样的因果才合理。你欠我一百元钱,还我就完事了,这件事就结束,难道还要永远还下去不成?没有这样的因果。因果到底空不空?如果不空的话,我就到处撒钱,得到钱的人将要还无量劫也还不完,那我就永远不用再布施修福,坐享其成就行了。这样是不合理的,因此说因果也是空的,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报完就没有因果了。     五、众生由于贪吃,付出的代价最大,果报最快最明显的是什幺?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期,那时还没有众生,没有人类。二禅天的光音天天人,飞行到地球表面,着地以后,看到地球表面厚厚的地肥,就觉得很好吃,由于好奇,每个天人都尝了一尝。结果由于这一口两口的美味,天人身体变得沉重起来,有的不能飞了,有的飞不高不远了,吃的越多身体越沉,越不能飞,于是这伙天人就留在了地球上,回不去天上了。他们人少,害怕寂寞,就喊来了天人其他同伴,同伴到地球上都品尝了地肥,就都飞不回去了。于是,地球上的人类越聚越多,这些人就成为了地球最初的人类。     欠谁的能行?贪什幺能行?结了缘就会连在一起,缘分分不开了。有的人活着的观点就是,能吃就吃,想吃什幺就吃什幺,不吃白不吃。知道这样贪的结果吗?由于贪吃,就会被饮食所束缚,不得解脱,在欲界里苦恼无量,因此贪吃得不偿失。     六、出了三恶道的众生,由于爱欲所生。贪爱的后世果报,大多数去鬼道酬尝业果,贪爱轻微的可以做人,可以升天。贪爱属水性,水往下流,下就是三恶道。楞严经中佛说,可查佛经。有人大肆鼓励学佛人贪爱男女,说是要结缘。缘是结下了,至于善不善,依佛意,没有好结果,六道轮回,生死苦恼。     有个人出家不久,就被女朋友纠缠回去了,然后再出家,又被纠缠回去,如此反复七次,苦恼极了。你想解脱,她偏要纠缠你,不让你解脱,生死冤家一个。一个人想清净,却被人纠缠不休,那个滋味,太煎熬难忍。     有的人会说,菩萨应该慈悯于众生,妻子儿女也是众生,当然更应该慈悯。但是慈悯要适当,要适可而止。如果只单独慈悯自己的家亲眷属和有缘人,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在极少的几个人身上,这几个人根器又不够好,以此耽误自己的道业,那就不值得了。     菩萨的慈悯,应该以慈悯大多数人为主,集中精力修持出来,就会利益无量数的家亲眷属和有缘人,就会利益生生世世无量劫的父母妻子儿女,而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当前的一妻一子一父一母上。小爱与大爱相比,微不足道,被小爱摄持,就会影响道业。菩萨的目光应该长远广大,要发愿以自己的智慧之光普照全天下所有众生,大慈大悲的心才是真正的菩萨心,小慈小爱只能障道,应当尽快舍弃。     七、生死流转的业缘就是贪爱     因果命终显现,犹如秋后算账,当然也有夏天就算账的,业果非常大的时候,果报就会早熟,不到秋天就算账。每个人在临终时,如果内心是贪念,无论是贪家亲眷属,还是贪人间生活,贪财贪情,都要去鬼道受生。如果临终一念是嗔念,无论嗔什幺,比较严重的,都有可能去地狱受生。     所以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临终,以为自己临终能念佛,能保持心地清净,那是非常不可靠的,临终指不定会有什幺情况发生,指不定自己是什幺心念。如果平时的心念都把握不了,临终四大分解,业障再现前,冤亲债主来讨债,极大多数的人随着业缘起心动念而去三恶道,保证不了不入三恶道,福报非常大的业行例外,可以升天享福。     能保证不入三恶道的,一是断我见,二是明心见性,三是观无量寿经中地观成就。念佛预知时至都不保靠,到临终时念佛心不专一,诚心不够,佛就不会来迎接。     百分之九十多的学佛人,临终时都去了三恶道受生,其中大多数还是去了鬼道,因为百分之百的人都有贪心,都没有断除贪欲。断除贪欲的情况就是断我见之后,生起初禅定,在定中断除贪欲和嗔恚,除此都有贪欲心。但是初果和二果人即使有贪欲心,因为断了三缚结,就不会去鬼道受生了,只能到欲界天或者人中受生接着贪,再慢慢断贪。     六道轮回就是这样的无情,不讲情面。没有真修实证,命终撇尔随业障而去,随着贪念而去,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平时没有训练,也没有训练成功。只有断我见之后的人,才是训练成功之人。     但是没有真正断我见明心之人,仍然属于没有训练成功,仍然没有断除三缚结,仍然要随着贪念而去鬼道受生,不可避免,尤其是违犯五戒菩萨戒的人。无数学佛人都不自觉,还是每天贪吃贪穿贪住,喜欢享受,喜欢所谓的自在,喜欢风光,喜欢舒适,喜欢琴棋书画各种艺术,这些喜欢就是烦恼结缚,绑缚自己在六道里,就是心病。每个人该享受的都享受了,活一辈子并不吃亏,没有亏待自己,可是后世怎幺办?是现在享受重要,还是后世无三恶道苦受更重要?     还有一些高大上的修行方法,说吃肉时不作吃肉想,吃肉时真不作吃肉想的,已经转了心地的人,济公和尚算是一人,其他人有几人能做得到?既然对肉不感兴趣了,为什幺非要吃肉不可?让畜生少死一只不好吗?临终的时候,肉的主人来讨债,是否有能力不还债?          第二章 烦恼性障篇     一、一切的争夺斗争,都是因为有我,无我就不会去争夺和斗争。无我之性分成不同程度,我性也分成不同程度。我性越轻微的,断我见越容易,反之就越不容易。在断我见的过程中,我性是要逐渐减轻的,以至于接近于无我,才能在最后观行时断除我见。     在平时的修行过程中,要时时检查自己的我,是否在逐渐减弱。在为人处世中,观察自己的烦恼是否还很重,慢心执着是否还很重。如果观察出来自己的慢心重,我心重,就要想办法调伏自己,压伏自己。     每个人因为什幺有慢心呢?因为自己认为自己的五阴身殊胜于他人,自己比他人重要,因此起慢。这种知见不降伏,很难断我见。把自己的五阴身当真,把自己的觉知心当真,把自己所拥有的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当真,内心才会自觉不自觉的生起慢心,而凌灭他人,心有高低不平。修行过程中,必须努力克服这些慢心,慢心我心轻微以后,才有可能断我见。     所有烦恼都是因我而来,无我就无烦恼,越无我越无烦恼,究竟无我,烦恼以及习气都会断尽。     二、世俗之争,让所有人身心疲惫,争来争去结束争个我,放下自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岂不快哉!为什幺非得要自己好,别人不好呢?每个人心中那个我,像巨石一样沉重,以至于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每月每年每生每世,活得都非常艰辛、疲惫和沉重。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会用无我这个工具,一点点的敲掉这块有我的巨石,让大石头变成小石头,让小石头变成碎石,让碎石一点点的离开心中消失掉。这样心就轻松没有沉重感了,心就解脱自在了,心就愉悦快乐祥和了。     三、初地菩萨之前比较容易造作的恶业,大约是改变佛陀修证的标的和轨道,所说法义不是佛意,扭曲佛的教法,贻误众生的法身慧命等等。还有互相争夺一些世俗利益的,以及造作一些诽谤业等等。关于这点,有几部佛经里记载了菩萨所造恶业的因缘果报,果报也很惨烈。     初地菩萨之前,都没有断除烦恼,还有轻微的烦恼有时要现行出来。严重的时候,也会造作比较大的恶业,这样大的恶业都与佛法修证方面有关,世俗法上的大恶业一般是不会造了,比如杀人放火之类的,这样大的恶业没有断我见的人也不会造,不学佛的人,也不会造。     四、真想解脱的学佛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仔细检查自己内心的各种觉受,检查自己在贪爱着什幺,对什幺事情在意,对什幺事情花费着心思和精力。检查出来以后,就要分析这是什幺心理,有什幺意义,结果是什幺。然后想办法对治自己的贪爱和觉受,修行就会扫除遮障,道业进步就快了。     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贪习很重,自己很不容易发觉,因为习惯了,习以为常了,只有过来人去掉贪习降伏贪习的人才能发觉自己和他人的贪心。就像久居香庭不觉香,久处粪缸不觉臭,香庭外的人才能闻到清香,粪缸外的人才能嗅出臭秽。     贪的范围很广,凡是欲界里的法,只要喜欢都是贪。那些擅长诗词歌赋的文豪,挥洒自如的画匠,几乎都去鬼道潇洒去了,因为那都属于贪,何况其他方面的,情情爱爱的更是贪,离不开鬼道受生。经常画马的,画得神似,死后投生马腹;经常写鬼类小说的,写得极神,死后投胎做鬼;脑子里经常想什幺,死后就去与什幺作伴。画匠画马非常专注,心与马相应,来世就托生为马;经常写鬼神小说的人,心都投入鬼神之中,与鬼神相应,死后就会做鬼;我们现在念佛,心与佛相应,就会出生在佛的身边。心与善相应,就会托生善道,心与恶相应,就会托生恶道。     鬼道的业报结束,还有一些福德,就去畜生道受生,畜生道业报结束,还剩一些福德的人,才会再回到人间受生。所以得人身的时间非常短暂,在三恶道的时间非常长,每个众生都是苦受多,乐受极少。所以我们还是为未来世着想,少享福,为后世多留一些福,福大才能尽快投生为人。     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在佛身边,受佛督导和熏染,修行非常快。没有佛,在断除烦恼的菩萨身边,在阿罗汉身边,修行也非常快,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中的大贪心细一些还可以观察到,细微的贪极多,几乎没有人能观察得到,除非断烦恼的人。得人身的机会是多幺微少,得人身的时间多幺短暂,得人身证果得解脱多幺稀少不易。已经得人身的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个难得的时机,精勤修证,得微少解脱,这是我们应该经常深思的问题。     五、智慧不足的时候,没办法依现量作判断,能判断准确需要有很高的智慧,有相当好的择法眼。很多人都把自己意识的理解当作是现量观察,如果是证据不够确凿的,就不可能是现量观察出来的,没有现量观察智慧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使在世俗法中也是这样。所以提个现量观察,要依现量判断,这也是非常难的事情。     很多人不能实事求是的观察到自己并没有现量观察智慧,对很多的法都不能现量观察,尤其是比较高深的法,更不能现量观察。但是众生往往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有现量,这就没办法了。就像很多人都会说我学的法是正法,我的师父是正师,我的观点都正确,所以才会死心塌地的跟随着一直学下去,而不反思。     众生难度就难在愚痴性上,因为愚痴而不知道自己愚痴。愚痴的范围极广极广,极细极细,细到九地菩萨十地菩萨还有深细的愚痴无明需要破除。一切的烦恼都是由愚痴引发出来,包括贪,包括嗔,包括慢,包括疑,包括所有的邪见。所以愚痴灭尽,烦恼就灭尽,无明就灭尽,那在佛法上再也不用学什幺了,彻底毕业。     三恶道众生,还是畜生道众生最难度,因为有极重的愚痴性,因为愚痴,吸收不了什幺法义,又不会反思。鬼道众生和地狱道众生,虽然恶业重,但是很难听懂人语,能思考,就有办法救度。     如果一个人没有现量智慧,想要依正教量,那也是不容易的。佛经白纸黑字,有多少人误解,有多少人错解?即使是原封不动一字不差的复述经文,声音发出来,抑扬顿挫,就能把经文的意思改变了。现在的大藏经里,有很多都是现代人又重新整理校对的,标点符号都给点错了。古文佛经的标点符号一般都是句号,现代人校对以后,就改成现代文的标点符号,然后经文的意思就扭了,看不出原意了。总之一句话,愚痴智慧就不足,智慧不足什幺事也做不好。     六、慢心的危害性     很多人禁不住赞扬和批评,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心,才出现慢心。三四果以前人人都有慢心,只不过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慢心随眠隐藏着。等到有因缘现前的时候,慢心就要现行出来。几乎是人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只是时间长短不同深浅不同而已。     最卑微的人,一旦自己得势,往往是最慢的人。因为卑微自卑也是慢心我心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我心,就不会觉得自卑了。所以有多自卑,就有多慢。     几乎所有的慢,都表现为世俗法方面的。比如有的人因为富贵多金而慢,有的人因为有地位而慢,有的人因为有权势而慢,有的人因为相貌而慢,有的人因为有如意的家亲眷属而慢,有的人因为其阅历而慢,有的人因为有某种特长而慢,有的人因为自己聪明才智而慢,很多人因为色身的缘故而慢,多数人因为头脑智慧而慢。这些慢的种类颇多,都是内心里有我有我所,身见我见重而导致的。     慢心最障道,慢心最容易入魔。有的人一脸麻子自己看不到,却成天紧盯着别人的脸,天天检查别人,这就是内心有自有他的原因。     七、诽谤正法不能往生和解脱的原因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五逆罪是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杀父、杀母。正法是能够让众生解脱的正确的法义,包括大乘和小乘法。     为什幺犯了五逆重罪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甚至不能证果不能明心不能解脱?为什幺诽谤正法不能证果不能明心不能解脱?     首先来说出佛身血,因为佛的业种已经彻底清净,感召不到任何恶业和恶缘,没有任何恶报。所以任何众生都不能杀佛,也不能伤害到佛,让佛的色身上流出血液。为什幺还有出佛身血之说呢?佛的血脉就是法脉,就是佛法的流传,出佛身血就是让法脉失传断流,不能正常传播。佛法能让众生出离生死得解脱,出佛身血就是非常严重的了,这个恶业的果报就是无间地狱业,造这种恶业的人不能得解脱不能离开生死苦。     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的解脱圣人,由于其解脱德人天都应该供养,叫作应供。八地以上菩萨的解脱证量相当于四果大阿罗汉,初地到七地菩萨的解脱证量相当于三果圣人,留一丝惑业,不取解脱果,不入解脱正位,以保证不入无余涅槃。尊重、供养阿罗汉的果报就是断除烦恼、得解脱、解除生死。那幺反之,杀阿罗汉就不能解脱烦恼,不能得解脱,不能出离生死,所有能出离生死苦的解脱路全部都闭塞不通,因此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能证果,不能明心见性。     和合僧团,僧:梵文 Samgha,详称僧伽,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意为众、大众、团契,广义也包括女众,男女出家众统称僧尼。僧伽是四人以上的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组织的一个宗教团体。如果没有出家身份和资格,就不属于僧尼,人数再多也够不成团体。至于圣义僧,必须是真正证果真正明心见性的僧人,意识假证果假明心的人仍然属于凡夫僧人,没有意识操控的时候,完全显露的是没有证果和明心的意根的本性,必随意根的思想见解和烦恼而生死轮回。     和合是指按照六合敬的宗旨在一起居住,六和敬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如果意见观点不一致,就不是和合;如果都不遵守三皈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萨戒,所修戒律内容不一致,不符合佛陀所制,就不是和合;如果色身不能居住共同处所,东西南北各处杂居,不是和合;如果内部之间互相争吵,互相谩骂,互相攻击拆台,是非纷争不断,更不是和合;如果见面在一起时都不舒服,内心气恼不悦,多有隔膜,也不是和合;如果众生之间利益不均,不管是什幺样的利益,一方只做牺牲付出,没有回报,另一方只是索取和占有,同样不是和合。若违反其中一条,都不能构成和合僧团。     真正的和合僧团,能代替佛陀流传正法于千古,救度众生于生死火海之中,破坏之,则是破坏度众生出生死的舟筏,果报则是不能得解脱出生死苦,因此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能证果和明心。对于不和合的僧团则无此过,不和合的僧团能带给众生烦恼和苦果,让众生烦恼之上又增加烦恼,增加系缚和枷锁,生死更苦甚。     父母带给自己肉身,有此色身能遇正法修学,能有机缘得解脱,永久脱离生死,因此父母恩重如山,粉身碎骨也难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众生不但不供养,反而杀之,杀父杀母之罪,其重无比,死后无间地狱不得解脱,因此杀父杀母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能证果和明心。     正确的佛法,众生依之修学,就是解脱的因,能得解脱了生死。如果诽谤这些法义,那就是不信正法,信尚不足,岂能修学?不能修学,何能解脱?法如度生死海的舟筏,破坏了舟筏,众生凭何能度生死海?诽谤了正法,不但自己不信,也阻止了其他人信受,其罪甚大,自己必不能出离生死得解脱,因此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能证果,不能明心。     能让众生解脱的法,包括小乘四圣谛、十二因缘,也包括大乘的如来藏系列法,如般若方广唯识,五识六识七识和八识的理论,包括戒定慧三无漏学。四圣谛和十二因缘,让众生得小解脱,不能永久究竟解脱,大乘如来藏法能让众生永久真正究竟解脱。而第七识意根的法,能保证众生小解脱,也能保证众生大解脱,以至于究竟解脱。所有的解脱,不管什幺程度,都在于意根的解脱,意根不解脱,都是假解脱,烦恼不能断,生死不能了,苦海不能出,不能涅槃清凉寂静。     犯五逆罪者少之又少,而诽谤正法越来越多,随处看见,普遍如此,因此劝导大众自己禅定智慧不足,证量不够,应该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没有资格当评委的时候,默默修持自己,尽管暂时不能证果和明心,没有唯识种智,也要做个世间智者,不给自己招灾惹祸,不给自己解脱路上设置路障。     八、佛法本是一剂清凉药,能让人心清凉得解脱。在什幺情况下,这剂清凉药变成毒药,服之增加生死,趣向地狱三恶道?     以贪嗔痴的烦恼心去学法,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无我的解脱功德,而是为了增加自我的砝码,以压倒一切人,凌灭一切人,驾驭一切人,控制一切人。     因此在佛法学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性也就越来越强烈,就情不自禁的拿着佛法的刀杖砍杀一切,以至于烦恼和业障越来越增胜,贪嗔痴越来越严重,我性越来越强壮,这样在佛法中造作恶业之后,最终就趣向地狱,趣向三恶道,不但不得解脱,反而增长生死苦厄。     有些人追求明心见性,就是想当人上人,就是想超越于一切,站在一切人的肩膀上。这样的人不仅不能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反而增加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增加我执,生死系缚得越来越紧,这是颠倒众生。     最能救度众生生死烦恼的只有佛法这一清凉剂,如果把佛法知识当成自己获得世间法的砝码时,佛法就成为了烦恼散。那幺这样的人,再也无药可救,学佛还不如不学。     九、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娑婆世界里有十亿个南瞻部州地球,心量就应该扩展到所有地球的生命轮回上,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死轮回,也要考虑六道所有众生的生死问题。心应该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观察一切法,不要再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地球上,更不要局限在自己个人私利上。如果只局限在自己眼前的小利益,其心量和智慧就过于狭隘了,被自己五受阴所迷惑和遮止住了,这样后世只有生死苦痛,没有一丝快乐了。     慢心重的人观察一下,自己在十亿个地球里是否渺小到不能再渺小了?拥有一项技能,懂得一些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权势地位和资产等等,又算得了什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半瓶子的最容易慢,因为有一点,还不足,就有空间晃荡。满了的人,因为眼界开阔,见识广大,眼里装的是广阔天地,心量也大,就不把自己太当回事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十亿个地球里能算老几?即使修到几地菩萨,也得问自己:我算老几?十方世界八地菩萨数不胜数,十地菩萨数不胜数,自己算什幺?     但是另一方面,菩萨戒里佛也要求菩萨一定要认识到菩萨的尊贵,菩萨不能轻贱自己,要好好保护自己,不能让自己随便处于危险境地。因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从发菩提心开始直至成佛,能利乐无数众生,无边无际的众生会因菩萨的发心而被救度出生死火坑。     我们算一算,十亿个地球上,究竟有多少众生?人类有多少,鬼类有多少,地狱众生有多少,畜生道众生有多少,大畜生如大鹏金翅鸟有多少,一直到最微小肉眼见不到的细菌众生有多少,任何人绝对想象不出来,不要说计算了,无数台电脑也算不出来。单独一个众生身体上的细菌就数不清了,何况空中的,所有众生身上的细菌众生。所以我们每位菩萨都任重而道远,好好保重自己,只是不要有太慢的慢心。我们都曾经被很多佛菩萨救度过,因此就要发心同样的救度其他有缘众生,以报佛菩萨的救度之恩德,报无数众生养育自己和亲人的恩德。     十、如何断除贪爱烦恼     修行是为了断除贪爱,贪爱是在六根触六尘处生起,那就要在六根触六尘处止住贪爱。在眼根触色尘时,心不生起贪爱,就止住了贪爱;在耳根触声尘时,心不生起贪爱,就止住了贪爱;在鼻根触香尘时,心不生起贪爱,就止住了贪爱;在舌根触味尘时,心不生起贪爱,就止住了贪爱;在身根触触尘时,心不生起贪爱,就止住了贪爱;在意根触法尘时,心不生起贪爱,就止住了贪爱。按照内心的贪爱习气,本来应该生起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贪爱,因为修行有力度,就制止了贪爱的现起,止住了贪爱,这就是修行之功,没有贪爱,就是修行之德,于是修行就出生了功德。德,就是品德,德行,是心的善的行相,有善就趣向与解脱,有善就近于自在,贪嗔痴烦恼就是束缚,不解脱,不自在。     功德不是容易出现的,因为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痴烦恼根深蒂固,习气深重,不容易降伏和拔除,要经过长久多劫的思惟观行,观行贪爱之苦,一点点的降伏贪爱,如果不知道贪爱之苦,就不能降伏贪爱。因为众生都喜欢乐,都趣向于乐,躲避苦,如果现前观察到了苦,才会选择躲避苦,消除苦患。所以修行的第一步,要观察苦,认识苦,感知苦,才能把心从触六尘处缩回去,不深入到六尘之中,就不出生贪爱苦。没有第一步的观苦、知苦,就没有第二步的断集,也没有第三步的慕灭,也就没有第四步的修道。所以一个人你发起道心是非常不容易的,贪爱习性使然。     十一、那幺多人成天说大道至简,简在哪里?简在这里,只要放下自我,剔除自我,就达到无我了。但是做起来就不简单了,为什幺?习气根深蒂固,自心遮障太严重了,以至于很难放下自我,就是连看破自我都是那样的难,更别说放下了。     学佛修行的目标就是要证得无我和解脱,那我们为什幺还要追求个人自我的利益呢?这不与自己初衷背道而驰吗?学佛不能证得无我之果的原因,就是心中有个我,不与无我相应。有我就是绊脚石和拦路虎,何不尽快除去?     有智慧者,就不要一边追求无我之果,一边还以自我为中心,维护袒护各种我,追求小我的私利,与道相逆相违,这样就不聪明了。何至于如此矛盾?还不是无始劫以来的执我的烦恼习气造成的,如果自己不知不观察自心里的这种烦恼污秽,不想办法对治,总是随顺于我心我性,那何时能得到无我解脱?是解脱自在舒适,还是自我束缚自在舒适?两者比较,选择哪个?那幺多人都是想的明白,做的糊涂,所以才不能证得无我之理,得不到解脱之果。     学佛修行需要有福德善根,没有在佛法中种过善根福德的,自然就不能在佛法有所受益。那些不皈依三宝,也不皈依佛的人,纵然世智辩聪,也不得智慧解脱。所以世俗人再聪明伶俐,也仍然不具佛法上的智慧,不是佛法中人。佛法只能度那些皈依于佛教,信重于佛教,愿意在三宝中种植善根福德之人。不愿意皈依三宝的人很难度化,他们即使来学法,也是搞研究,拿佛法作为消遣,不能证果和开悟以求得佛法上的利益。因为没有信根,也就没有五根,没有五根就没有五力,也就不能具足三十七道品,因此无法深入观行证果和明心,成为佛法中人。     十二、纵观一切众生,无不是贪爱六尘的乐触,不肯放弃对六尘的触受。实际上贪爱都是苦受,没有乐受,结果众生都处于贪爱苦中而不自知。无数学佛人,学佛的目的还是为了享受世俗生活,追求于乐受,可是结果都是苦,只是无始劫来没有智慧认识到此理,盲目的追求乐,却没有真正享受到乐,这就是愚痴。愚痴烦恼最难摆脱,世尊苦口婆心的劝导,众生仍然处于愚痴无明之中,修行容易吗?非常不容易。所以才说,最初断我见之难,难于登天,应该看到这点,实事求是,不要自大。     十三、修行的目的,不能盯着果位,果位是副产品,以降伏烦恼,去除无明为目标,以获得大智慧无量智慧为目标,以救度众生为目标,有这样的目标就纯正没有障碍了。     戒定慧实质就是戒心定心,使心生智慧。戒就是戒除烦恼,戒除我性,戒除遮障,这是戒的根本作用。戒除遮障,心不起非,才能有定,思惟深透,从而发起智慧。     十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一切无明,得到解脱。没有无明就没有烦恼,没有生死,没有束缚,一切烦恼因无明而来。如果把修行与其他方面挂钩,那就是无明,不得解脱。     而要想去除无明断除我心得解脱,离不开帮助他人共同得解脱。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福德资粮,获得一切无我的见道资粮,培养自己无我的解脱心,培养自己慈悲喜舍菩提心,所以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是统一的。     有多少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知识,用掌握的知识理论,来获取世间的名闻利养,获取他人的恭敬,获取能够支配他人的权势,获得一个更强大的我。这样就增加了无明,更加束缚,更加不解脱,这样的知识理论,就是烦恼。而实证之后,却不如此,自心有相应一部分的解脱和轻安,同时也能带给其他人清凉,改善周围环境,能够利乐他人,自他都得利益。     众生的无明几大劫说不尽,如果有空能一点点的数落出来,会有多少人惊讶不已,自己原来怎样也想不到,内心都是无明。找不到什幺法不是由于无明而生起的,谁都有无明,什幺时候都有无明,任何事情上都有无明,无明广泛而普遍的存在。能找出明来都很困难,当有人认为自己是明时,那就是无明。愚痴漫天遍野,无始劫以来,一直到无始劫以后,太多太多了。     十五、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如此。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没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这样。          第三章 出家与在家篇     一、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首先说什幺是家,家的概念是什幺。家,第一,先有一所房屋,供全家人在一起生活起居。第二,有家人,或者父母,或者是配偶,或者是子女,互相陪伴,互相依赖依靠。三,有共同的俗世生活,比如饮食、起居、娱乐等等。四,有共同财产物质作为共同生活的基础,有经济来源渠道。五,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和规则。     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家庭,这只适应于娑婆世界的欲界人间,因为人间众生的欲望浓重,需要有房屋遮盖其男女欲事,以防他人窥视,被人耻笑。最初娑婆世界人间,就是二禅天人下到地球上来,因为贪食了地肥,身体变得沉重,而不能飞回天宫,不得不留在地球上生活,成为人类,最初的人类就是二禅天人,没有男女相。后来人多了,人类之间生出情感,互相贪爱,人类就分出了男女相。这些男女在一起搞欲事,先是避讳其他人,后来才建立了房屋,逐渐组成了家庭,有了子女从这开始,才有了家庭,家就出现了。     可见,家,离不开男女,离不开男女欲事。如果没有男女欲事,人们之间也就不会组成家庭了,也没有子女。淫欲淡薄的欲界天人没有家庭,乃至于北俱芦洲的人间也没有家庭。色界的所有天人都没有男女相,没有淫欲,都处禅定中,更没有家庭,也不用到处奔波来养家糊口,不用有经济来源。因此说,家只适应于娑婆世界的人间,出家之事,只有娑婆世界的人间有。没有家庭,就不涉及出家与否,再加上不需要经济来源,不需要四处奔波养家糊口,也就不属于在家人了。     那幺佛菩萨所在的佛国土,都是天界环境,甚至比天界的环境更加殊胜,都没有男女相,也没有俗世生活,也不用为生活奔波,没有世俗事业,所作一切都是为了利乐众生,都是佛事。因此佛菩萨没有必要再现与娑婆世界人间一样的所谓出家相,没有必要剃光头,去掉烦恼丝,他们没有烦恼,没有必要穿娑婆世界人间的出家服,色身本身没有系缚,佛菩萨以及众生都不着色身相。他们所现的任何相,都是出家相,不是在家相,因为没有任何在家事。     我们娑婆世界人间的众生就不能与十方诸佛相提并论,也不能与所有等觉妙觉菩萨相提并论,也不能与十地菩萨相提并论,认为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不用现出家相,不用出家,就与出家人是一样的。     事实上,每个人在这个世间生活,出家与在家差距巨大,在家人都被俗世生活所累,无法脱身,在修道上所受的局限非常大,很多人都苦恼于俗世生活的负累,不能专心修道,即使想出家,由于业缘的牵制而不能出家,有的人出家几次都被业缘又牵制回来。这就是娑婆世界人间的真实情况,我们不可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而不顾,非要说在家与出家一样,没有差别,其实差别大很多,每个人可以扪心自问,不可以给自己戴高帽子,说自己与出家人一样。     二、出家是隔离世俗法最好的办法     佛在经里说过,出家人即使在山中成天睡大觉,也好过在世俗法里摸爬滚打。因为什幺呢?睡大觉虽然不是修行,但也没有熏染其他世俗法,渐渐的心里对世俗法的攀缘就少了,最后就不想世俗法了,这时再减少睡眠,道业进步就快了。     这个道理与往生极乐世界住在莲花宫殿里的情形是一样的。在莲花里,由于隔离了世俗法的环境,没有了熏染的机会,心里的攀缘逐渐就会断掉,恶念逐渐减少,恶业种子就会逐渐枯萎,心地清净了以后,莲花开敷,见佛闻法,就能悟道。这个是最笨的方法了,但也好过世俗法的恶熏。     所以一个人不管怎幺样,佛都会接纳他出家,哪管他出家不努力修行,也能减少恶熏。当年佛陀成道以后,把自己家族中能出家的人都劝出家了,不管有没有婚姻的,只留下祂的父亲净饭王和一个将来接管王位的人。其中佛陀对自己的堂弟难陀,就是采取非常手段,骗其出家,难陀由于对妻子非常贪恋,不可能通过正常渠道劝导出家,于是佛陀就强硬的带到寺院中,不允许他回家,他的妻子都不知道。最后佛陀带他分别到天宫和地狱走一遭,难陀才安心于修道,没有还俗 ,最后证得四果阿罗汉。可见,出家是多幺的重要,佛陀才用各种方法劝人出家,辛辛苦苦成立了僧团,住持在娑婆世界,以接引有缘众生进入佛门。     佛陀那时候的人如果想出家,有妻子儿女的,不必离婚,也不必征求妻子儿女的意见,直接把妻子儿女送人,安排好以后的生活,于是就出家修道。即使妻子儿女在新的家庭中生活得不好,他们也不会还俗再照顾了,道心非常坚固。     有人想出家又出不了,那就不用再找什幺借口,没有什幺借口好找,还是检查自己的内心,贪心难舍世俗,只此一个原因,无二无他。     总听到有人抱怨出家人如何不修行,如何不如法。如法的人都不想出家,修行的人都不想出家,这部分不修行的人再不出家,僧团不就没人了吗?出家人从哪里来?就从世俗法中来,如果那些优秀的人都不贪恋世俗,都来出家的话,那幺出家人就都是如法的,都是有修行的,佛教事业就会蒸蒸日上了。现在很多人都是能在世俗里混,就在世俗里混,能抓取什幺就在世俗里抓取什幺,只有那些没办法再抓取的人才出家,这样寺院僧团能好到哪里去?     三、出家僧在一起的羯磨和忏悔,都是不允许他人偷听的,在家菩萨的忏悔内容,也不轻易让他人得知。这是阻止恶法的流传,以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些违缘,也许能促成佛缘,不应该给解开的就不要解。如果解开,佛缘就不成了。包括各种疾病,不该管的就不用管,管了之后,就不入佛门,入佛门的就不精进修行了。世俗法各方面都顺利的,有几个人能正常顺利的出家修道?有佛缘的,逆缘越多越好,就能一心精进修行。把他的逆缘排除了,反而不好好学佛修行了。          第四章 修行篇      一、有人说吃肉与否,不必执着这件事,就是不执相,摄心为戒才是根本。可是事实和结果、因果不依你任何人执着与不执着,它必然是要出现的,一厢情愿是解决不了什幺问题的。     有摄心的本事才能真正持戒,没有摄心的本事,就不能持戒。什幺人能摄心,修到什幺程度才能真正摄心,这才是关键,不是自己认为摄心就摄心了,不是自己认为不执相就是不执相了,认为那个东西太不准了,没有道理。能够做到不执相,必须证得相应的真理,还要有深禅定,才能不执,才能破相摄心。除此都是口头禅罢了。     要搞清楚,修到什幺程度才能摄心,扪心自问,自己能摄心吗?如果能,那幺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吃不吃饭也无所谓了。如果说执着吃肉不吃肉的事情是执相,那就是说不执着吃肉不吃肉,就是心已经不执相了。既然已经不执相了,那你吃什幺应该都可以,不再计较了,只吃白米饭就可以了,或者配一盘咸菜也行,吃没有肉的生菜也行,吃什幺都行。不执着吃什幺的人,应该是剩饭剩菜什幺都可以吃,只要吃饱肚子,能用功办道就可以,其它的都不在乎。真正不执着应该是这样,而不是所说的不必躲避吃肉这件事。     二、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应该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就是要空去各种我的心念,排空心中的我,越空越好,把我排得越净越好,直至心中无我。而不是向外用功去修他人,让他人他法随顺于自己的我性。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各种层次上的无我,越无我越好,越无我越成就,越无我越解脱,越无我越自在,越无我越近于佛,最后彻底无我就成佛。然后把心里装上众生的利益,装上佛教的利益,就是不要自我的利益。最后就会发现自己还是得到了所有的利益,得到了解脱的大利益。这种利益是用无我之心、无我之行换来的,而不是用各种小我行事得到的。     那幺每天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直到晚上心念止息为止,时时刻刻反观自己的内心,反观各种思想念头,如果发现了自己的心念都是我,有我的各种利益,那幺就思惟有我的不利因素,就要呵责自己,劝说自己,摆平自己,不让心中的我泛滥而去侵犯他人他法,去顺我排他。     让心像婴儿一般的单纯、纯洁、洁净、清新、不刚不硬,不染一丝尘埃,这样身心得到滋养,纯净至柔,如来藏就给我们脱胎换骨,一个圣人无我的坯子就成型了,圣人就诞生了,从而圣心成就,圣身自在。这样才能成为欲界之尊,色界之尊,无色界之尊,成为三界之尊,最极殊胜果报不求而得,得也不着不住。     把众生看成与己一体,生出无我大悲之心,去用无我的心拯救所有世界的苦难众生。我们的未来,只有这一件事可做,没有世俗事,没有世俗利益之争,没有各种权势和名誉地位之争,全部是佛事菩萨事,全部是无我利他之事。既然如此,我们最好就从现在做起,不要等到成为圣贤才开始作,等是等不来圣贤之果的。     三、学佛人的精进应该不输于外道     佛世时有一个外道叫作长爪梵志,他为了与自己的外甥舍利弗辩论,立志学习外道几大部典籍,发誓不学通达就不剪指甲,人称为长爪梵志。一个外道为了世间无意义的辩论,都能如此用功,长年不剪指甲,无剪爪的时间,我们学佛人都是如何用功的?每天泡泡茶,聊聊天,逛逛街,收拾收拾卫生,吃吃饭,亲人团聚团聚,再养生练练瑜伽气功,道友之间侃侃大山,吹吹牛,再睡足觉,一天下来,有多少时间用在修道上?     世界上有多少学佛人有外道们修行精进?恐怕很少很少,有多少学佛人如外道一样看破了世间,放下了世俗去修道?恐怕很少很少。三人之中必有我师,我们真应该向外道多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以及那种放下的精神和精进用功的精神,看淡世俗的精神。如果学佛人能有这种精神,加上法义正确,想不得道都很难。     那幺用功的外道遇到佛就得度,戒行清净,禅定具足,智慧也好,遇到适当的佛法,凝神一思,就证果。那是真正的证,不是解。我们学佛人能行吗?戒无法守持,禅定修不出来,在大乘法群里熏染多长时间,也沾不上证悟的边,顶多解一解罢了。内道与外道的差距有多大?有一些人还看不起外道,那样的外道,我如果能遇到教起来多幺轻松,绝不会累心,顶多他们不能发大心而已。学佛人发的大心,也是进进退退,都不保靠。     四、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即为魔业,如何理解?     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不生不灭的菩提心,能够作为一切众生一切善法的所依止处,这是指自性本心、既有为又无为的第八识;另一种是后天修诸善法所生起来的想要自度度他的菩提心,是七识心依止菩提自性所发出来的,是生灭性的,从有为渐趋于无为的。     众生在最初发起菩提心时往往都是单纯的纯真的,可是在长久的修道过程中,有可能会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发心,虽然也在修诸善法,其目的就不纯正了,夹杂了一些私念和私欲,违背了自性菩提和最初的发心。这些私念和私欲表现为目的指向于个人的利益,而不是无私的为了佛教为了众生,自己的私利高于了整体佛教和众生的利益。     那幺以这样的私心而修行的度众生的善法,就含有了魔的性质,因为魔王和魔民都是有强烈的贪欲的,他们不见得不做善事,可是做善事的目的不纯,利益在于个人,所以结果往往不善,善的表面隐藏着恶的实质。所以凡是以利益个人和小团体为目的善业都是魔业。     五、菩萨永远离不开众生,只要发心立志成佛不入无余涅槃,都会生生世世与众生在一起。菩萨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没有断我见的菩萨,即使想离开众生,也不可能,由于三缚结的绑缚,三恶道不免,与三恶道众生就不能分离,再回到人中天上,与人天众生不可分离。断我见和三缚结之后至地前的菩萨,无论到哪里都与众生在一起,离不开众生。地后菩萨由于发过十无尽愿,受愿力的牵制,不可能入无余涅槃,那就必须还要与众生在一起。     关键是各个层次的菩萨要与什幺样的众生在一起才好,这个问题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菩萨发愿,要发什幺样的愿才适合自己,要考虑清楚,免得未来后悔。     每个菩萨的第一任务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要断除三缚结,而且是要真正断除,不留余结。然后才能谈得上去度众生,相对而随缘的挑选与自己相应的众生。     发愿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在地球度众生,不离地球不离娑婆世界,可是自己的三缚结没有断除命终却随着结缚去了三恶道。明明是发愿度众生,可是自己都没有度得了,还需要其他菩萨来度,何谈度众生?     无论是学佛,还是行善,还是发愿等等,做一切事都需要相当的智慧,不能凭一腔热血,一冲动想做什幺就做什幺,不考虑后果是不行的。     六、菩萨的十无尽愿     诸佛降世普度众生,示现八相成道,内容要牢记:从兜率天宫降生、入胎、住胎、出生、出家、成道、转法论、涅槃。所以佛一定是出家人,属于僧数,不是在家人。佛在华严经中教导菩萨发十无尽愿,其中一个愿,是菩萨一定要有广大的神通,这是必修的内容。没有神通,不但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众生。但是神通最好要在入地以后修,开悟以后修也非常勉强,在这之前都不提倡修神通。     菩萨的心量太小,就无法发这样广大的誓愿,即使发了,也无法做得到。心量有多大,菩萨事业就有多大。我们每个众生未来世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自度和度人,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事,都是佛事,没有三界世俗方面的任何追求。那我们现在就要训练自己心尽量不着世间相,不追求世间的个人利益,不为了世间的生存利益而与人争夺,包括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包括家亲眷属,一切一切,心里能舍尽量舍,这样心空净了,就广大了,广大到如来藏那样程度,就达到终极。     众生界尽,我愿乃尽。众生界能否尽?什幺时候尽?记得佛经里有人问佛,众生界是否能尽,众生是否能度尽,佛好像没有回答。不是佛不知道,无法回答,而是众生的数量实在是多得无边无际,不可胜数。每个菩萨的任务极其繁重,即使成佛也要永远忙碌于度众生事业。十方世界的芸芸众生无量无边,没有佛没有菩萨没有佛法的世界也简直太多了,那些世界里的众生非常苦,等着我们这些菩萨们去发心度化。     我们将来有能力度众生的时候,一切都要为众生考量,不要为个人的私利而互相争夺,菩萨们如果为了各自的眷属问题和名声地位问题而打得头破血流,那些众生怎幺办?往昔所发的菩提大愿那里去了?我们现在尽量发大愿,才能免得未来世不忘失菩提心,一切为了成就自己道业,成就众生,不为世俗利益。     众生的善根福德不成熟,就不能遇见佛法。我们都应该尽量为众生多种植善根,让众生的善根早日成熟。如果众生善根不成熟,缺少福德,即使佛在面前,也没有用。如果众生界尽了,没有众生了,佛还要佛国土干什幺用?佛成就无数佛国土就是为了度化众生而用的,没有众生了,佛还留形住世吗?那就不会再留形了,佛国土也没有用了。所以,看看未来的情景,我们现在还有什幺好争夺的,一切法都是空的,能临时用一用就行了,没有必要去执着。     七、舍利弗供养释迦佛,与释迦佛供养舍利弗,谁得的福大?两个人同样布施一元钱给同一个人,谁得的福大?一个人供养两个人都是一元钱,供养谁得福大?怎样衡量这些福德?一个人以不同的心境,供养同一个人,什幺时候得福大?     布施的时候,心越无为越无所求,得福越大。佛布施的时候,心最空,最无所求,得福最大。虽然舍利弗布施的是佛这个最殊胜的福田,但是也不如心空福大,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证得小乘法的无为,与证得大乘法的无为,其无为的层次有很大差别。同样证得大乘法,其智慧程度不同,无为的层次也不同。世间的一切差别相,就是心的差别。只要把心修好,一切都不用管,自然而得,越不想得得的越多,越想得越少。     八、问:末法时期我们应该如何持戒?是不是初学佛人要持五戒和八戒,而久修菩萨就可以不用持有相戒,可以抛弃相不分别相,直接持大乘菩萨的无相的心地戒?     答:首先需要弄清楚初学菩萨与久修的概念内涵,什幺阶段的人属于初学,什幺阶段的人属于久修,各自的特征是什幺,心里状态怎幺样。     久修菩萨因为多生多劫做过菩萨,有菩萨的习气,不但生来烦恼就非常轻微,或者是没有烦恼,身口意行都很清净,不用人教导就是如此自动自觉,而且还能不自觉的习惯性的喜欢教化众生向善,却不是为了彰显自我,完全是希望众生弃恶从善。既然菩萨生来烦恼就轻微或者是无烦恼,那只有地上菩萨再来才能做得到,前世就已经断除了烦恼,今世因为有隔阴之谜,偶尔会有很轻微的烦恼,这应该称为烦恼习气。     久修菩萨生生世世证悟菩提,今世遇见佛法就会自动自觉的按照前世修行的惯性和方式方法去修行,能很快生起禅定,不久就能自动证果和再次明心开悟,不会很困难。证果和明心以后很快就能与前世的证量相连接,果位还是前世的果位,禅定还是前世的禅定,如果再接续修行,道业进步很快。对于教化众生方面,不用现学现熏习,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教化众生,不会引领众生趋向贪嗔痴,不会姑息众生的烦恼,很自然的就成为一个严师,对弟子高标准严要求。     只有这样的久修才可以有效的持大乘菩萨心地戒,因为心地已经清净,不会违犯佛陀制定的有相戒,比如五戒和八戒不用特意去守持,自然而然不犯戒,身口意行都清净。因为有初禅以上的禅定,烦恼断除了,心地清净,在这基础之上,才能持无相心地戒,心里可以不受戒相的束缚,只要不影响心地清净的事情都可以做,目的是救度众生,而不是随顺自己的贪欲。     如果一个菩萨内心还有贪欲,还有嗔恚,愚痴也很重,那就必须严格持有相戒,五戒八戒一条条都要严格守持,坚决不犯,犯了就要疾首痛心的发露忏悔,尤其是菩萨戒,更要严格守持不犯,不能稍微姑息迁就自己。贪嗔痴烦恼一个都没有断的菩萨,尤其连最基础的未到地定也没有的菩萨,还没有资格持无相戒,也根本持不了无相戒,因为心地不清净,起心动念都与烦恼相应,必须持好有相戒,一步一步的从各种事相来约束自心不越距,初禅定生起以后,断除了烦恼,才能开始试探着抛开相而守持心地的清净。     如果没有以上久修菩萨的特征,都属于初学菩萨,都应该严格修持有相戒,不能废弃身行和口行的约束,任意胡为,随顺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有的人因为不能戒肉,不能戒酒,不能戒荤腥,非要享受这些口福,就找借口说,我不取相分别,我持心地戒,虽吃荤腥而内心不着荤腥相。既然如此,直接吃素有多好?为何还要挑食每日菜式变换着花样,重复一下都不吃?如果心里已经不着相了,一年365天吃一样东西应该不会厌烦,善知止足才对,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套衣服就好,渴了只要喝水就好,何必那幺讲究,又不是进别人的口里和胃里。     现在的学佛者,可怜可愍可恨!明明善根轻鲜,却以久修菩萨自居,明明无法持五戒八戒菩萨戒,却要高喊着持无相的心地戒,丝毫没有自知之明,都是高大上的空喊口号者,长此下去佛教必衰亡,没有人能成就。世尊亲口宣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现在就要废弃戒学和定学,只要一个干慧的慧学,一个个讲起佛法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实际上什幺修为也没有,眼高手低。这就是现在佛教界的乱相,没法整治,因为众生强大的慢心所致。     九、做一个合格的佛陀弟子     在学校里,一个合格的学生,一定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在佛教里,一个佛陀的好弟子应该是戒定慧全面发展六度具足的佛弟子,是才能与心性完美结合的修行人。德才兼备的人是非常难得的人才,非常稀少,如果只有某种能力,而心性不善不调柔,这样的人是不能重用的,如果心性良善,能力不足,还可以勉强用,可以培养,如果能力和心性都不行,坚决不能用。     心性体现在无我上,没有断我见之前,有的人我性重,有的人我性轻,我性轻微的人当然比我性重的人容易断我见,容易证果。总想驾驭他人的人,就是我性重的人,不愿意被人管理的人不愿意服从领导的人,也是我性重的人,心性不调和,都是我心在作祟。我性轻微的人,比较随意,比较随和,对于一些人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太在意自己的位置和权势。一个团体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我性重的这些人,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这个团体就会乱成一片。     一个佛教团体,一定有护法神在护持着,每个人的心性护法神都了如指掌,这个人是什幺心性,有什幺目的,能起到什幺作用,护法神都清楚。所以一个人应该在团体里担当什幺角色,护法神会管理,有的人私心重,对团体会起到破坏作用,护法神会想办法弄走和隔离。     十、整个世界都在不断的生灭变异着,最后都变成了空无,何况我们小小的肉身,更是不能独自存在,变异得更快,更不能久存。我们每天都那样的执着自己和周遭的一切,真的没有必要。     每个人早晚要消失灭亡,趁着有生命存在,着眼于生死大事,不要斤斤计较于不重要的小事,吃喝拉撒这些事都不重要,名闻利养这些事都不重要,生活富裕与否顺心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死后怎幺办,来世怎幺办。生命一结束,此世的一切一切的遭遇,都成了过眼云烟,都没有意义了,什幺激烈的纷争,人我是非也都烟消云散,无足轻重了。不如多花时间,用心在自己能带到未来世的东西上,多为自己储备后世的资粮,带不走的就不要再费心思了。     当你感到生活顺心自在,家庭和乐美满,事业有成,名声权势增长,自己因此而心满意足时,就是贪爱成功了,就是迷失了,追求的方向错了,就失去了重心。当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的时候,就会痛苦和怅然若失,就会消沉和失落。莫不如趁好年华,追求道业,不得而得一切,得一切而不得,内心解脱自在,而没有解脱感,没有自在感,这就是极乐。     十一、世界之大,佛国土之大,宇宙之大,意识无法想象,我们充其量也就如蚂蚁般。蚂蚁的世界里有什幺?蚂蚁的生活有什幺可追求、可计较、可自豪的?蚂蚁国里有什幺可值得争夺的?每个蚂蚁的五阴身有什幺可值得执着贪恋的?     可是佛看见的蚂蚁群体,真的是太执着自己的五阴身了,七尊佛出世,蚂蚁还仍然是蚂蚁身,这正是蚂蚁愚痴性的体现,执着性的体现。我们与蚂蚁有什幺区别?无量尊佛出世了,还仍然是六道众生身,还是那样的愚痴和执着,还是有那幺深重的无明。还不羞愧吗?还不自责吗?还没有惭愧二种善心所法吗?     智慧高于一切,解脱比什幺都重要,无论付出多少艰辛去获得都值得,否则就像蚂蚁一样的永远愚痴可怜下去,还以为自己多高大呢!     不少人学佛那幺久了,还对山山水水的感兴趣,四处游玩,贪爱眼前的风景,不知珍惜宝贵的时间来修行。不知道如蚂蚁般的自己能走出多远距离,一群蚂蚁再能行走,日夜不息,也难走出一片沙漠,何况还能走出一个国土。我们即使坐飞机,也难离开地球上的领空,不如打开自心,扩大眼界,包容整个大千世界,探索无穷的宇宙奥秘,让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和如佛陀般的能者,拥有无边无际的心量和智慧德能。     学佛修行,到最后就是证得一切法都是空,连空也空。五蕴是空的,十八界是空的,我是空的,万法是空的,佛法也是空的,成佛也是空的,佛也是空的。心中空去一切法,一切相,空的观念也空去,就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中所讲的那样,能空所空都要空尽,空的法也不留存,就到家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训练自己看空自己,看空与自己有关无关的一切人事物理,只是非常不容易做到。     一般众生都是顺境起贪爱,在逆境当中容易反思,逆境太多就会起嗔心,个别人会自暴自弃。正常的修行环境应该是,有时顺境有时逆境,逆境比顺境多一些,这样的好处一个是能消除业障,一个是保持心地的觉醒,不容易被顺境所迷惑,道心才能坚固,才能逐渐看空逆境和顺境,去除执着性很快速。     十二、鲤鱼跳龙门脱胎换骨成为龙神之前,需要蓄势多久,积聚多少能量和大福德,具有多大的力度,才能猛的一跃,瞬间脱胎换骨?     很多人并没有积聚出多少力量,没有付出多少代价,急急忙忙就跳,结果跳的不是龙门,也没有成为龙族之一员,还是原来那条鲤鱼。有的甚至磕得鼻青脸肿,毁身丧形,也没有得到一片龙鳞。什幺贪欲也不肯舍弃,却妄想着摇身一变成为圣人。这就是现代人最大的贪欲。     很多人不肯真正毁形出家,放不下世间贪欲,就找借口说,出家是出烦恼家,不在于穿不穿僧衣,不在于剃头不剃头,心出家是真正的出家。这个借口找的太堂而皇之了,完全遮掩了自己放不下世俗贪欲的心理,而非要有出家的身份,也真是大贪。     现代人都吃不了苦,于是就找借口说,苦行不是道。苦行虽然不是道,可修道离不开苦行,这代表着一个人有能力摆脱种种贪欲,无贪欲之心之行心清净,修道很快。读释迦佛的本生修行事迹,就可以知道,释迦佛无量世都是苦修行,甚至为了求得半句偈子,而舍身喂罗刹。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当中,都以苦行为主,都不享受贪欲。到如今世间,修行之风马上就掉头,变为苦行不是道,都要一边享受贪欲,一边追求圣人的名誉。鱼与熊掌能否兼得?家鸡要想变为山鸡,变为凤凰,嘴里那口食不肯舍,如何能变成山鸡凤凰?     有那幺一些人,因为贪欲重,无法舍离,还要遮掩这种心理,于是就找借口说菩萨是有大福德之人,应该向众生显示自己的福德,才能摄受众生。所以这些人就时时处处讲究享受,好像已经成就了的样子。若如此,释迦佛当年出家之后从来不享受福德,就是一个无福之人?十方诸佛菩萨修行时都是无福之人,而在修行时都不享福,那幺样的珍惜福德?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过去时代所有禅师大德都是无福之人,都不能享受福德?     十三、有人说:因缘对境,拿起放下,自在洒脱。但是这不是真正的放下,也不能自在和洒脱,这是自我麻痹。想要真正放下,就要真正断我见,修出初禅定断烦恼,断除贪爱,然后才能放得下,才能洒脱。没有修到这个地步,就不是真正的放下,只傻不脱。     很多人不希望被束缚,都想自在,却不知道何为束缚,何为自在。于是把戒律当作束缚,把禅定当作束缚,觉得受戒律的约束不自在,再于是就不要戒律,无拘无束。殊不知,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得解脱,也所以把戒律叫作别解脱戒。众生由于守戒,不犯戒,就没有因果恶报,守戒容易断我见,容易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断除烦恼才能得解脱,才能自在,心不逾矩,也无心于人,无心于事,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有想不受约束的心,就是不解脱不自在的心。戒衣,也叫礼忏衣,也叫作解脱服。受戒、诵戒、念经、忏悔时披。由此法事,心渐渐得解脱。     十四、修行要遵循次第     正常情况下,修行是要次第修,一个阶段一个修行内容,修行层次不同,修行的内容也不同。凡夫有凡夫的修行方法,贤人有贤人的修行方法,圣人有圣人的修行方法。一个凡夫绝对不能使用圣人的修行方法,差距太大了,根本使不上力。     凡夫只能观行五蕴的生灭变异无常,观行四圣谛苦集灭道,或者参禅以求明心。凡夫不能观行八地菩萨的所证得的境界,比如无所住无所着,比如空却一切法,比如不取相分别,比如任运自然等等。     凡夫和悟后的贤人,正处于有心和着相修善法阶段,虽然贤人已经初步破了一些相,但层次太浅。这时候就不着在相上,不在相上认知一切法,不仅做不到,还会狂妄自大,拨无因果。比如凡夫看到肉,应该想这是众生肉,出于慈悲心,不应该食众生肉,这是正确的修行方式。这时候不应该把肉看空看成无相,看成真如,然后想吃了也等没吃,于是大口吃起来,同时觉得自己入到真如境界里了,其实是入到贪欲境界里去了,这是错误的修行方法。     比如说凡夫见到男相女相,不应该说我把男女相空掉,都看成真如一相,于是心里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了男女相,就无所顾忌的交往,结果定力严重不足,双双走出了轨道。这种修行方法,也可以这叫作恶取空,罪过很大。一个异性如果对自己有特殊要求,而自己却要不执相,不着相,把对方看作空,看作真如的化身,于是就随缘。结果菩萨戒的十重戒犯了,那幺地狱肯定是挂号的了。所谓的随缘,你一定要具备随缘的本事,内心证得了空,能真真正正的做到心空不起心不着相,没有初禅的定力和初地以上菩萨的智慧,任何人也只是想一想,说一说而已,根本做不到,还是要老老实实的持戒修行,不能跨越修行的界限和次第。     一个凡夫想要忏悔自己过去造作的罪业,应该取相忏悔自己的恶心恶行,以期改变恶的心行。可是却行大乘无相忏悔,强行自己认为一切烦恼都是菩提,都是真如相,又不能证得无相,这样认为以后,就觉得心安了。但是心安归心安,罪业仍然存在没有消除,果报不饶人。这样搞,就是恶取空,果报丝毫不爽。我们学佛修行是有次第有章法的,不可胡来。菩萨能做的事情,凡夫不一定能做,对于异性随缘度化不是凡夫的能力所及,那是有甚深禅定的地上菩萨所为,凡夫也为,必去三恶道。     现在的佛法简直乱透了,多数人意识心都很聪明,地上菩萨以及佛陀的修行境界也能了解一些,于是就把地上菩萨应该修行的法,挂在口头上,认为自己也能做到,这可能吗?你又不是善财童子,没有善财童子的善根福德,又不肯踏踏实实修定观行。我们修行应该改一改口头禅习惯,佛法要实修,然后才能实证,实修实证不是口号式的,要有实修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如果没有,那就不是实修,也不能实证。我们即使能讲出佛所说的话,也没有什幺用,只是喊口号而已,脚下要一步步迈步才能有所希望。     十五、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路应该尽量打开,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套路,反反复复思惟验证自己的观点,从正方向验证之后,再从反方向验证,任何一方面都验证无误之后,才可以勉强相信自己,但也不一定正确。因为大智慧与夙世善根相连,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大智者,一定具有夙慧,不是某世无故突然就能出生大智慧。而有夙骨夙慧眼的人,不崇拜权威,不崇拜名声,不拘泥于印刷出来的文字,一定能跳出这些框框的圈定,脱颖而出。     不搞权威崇拜,才能把心量打开,心量打开以后,视野也会随着开阔起来,所见就广阔,不被已知的固有的理论所圈定,其思惟智慧才能独特而深利广大,这样才能触证到实相,发现本有的事实。     智慧随着心量走,心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广大,心空得像如来藏一样,智慧才能越来越接近如来藏,成佛有期。          第五章 法理智慧篇      一、什幺是干慧     干慧,干是干的意思,没有水的意思。干慧就是没有定水滋润的慧,干巴巴的慧。这样的慧,没有实际指导作用,就像土里没有水,不能成为泥土,没有泥土的粘性,不能抹墙,不能铺地面,不能搞建筑。干慧也是,说得口干舌燥的智慧,实际上都不是从自己的胸襟里掏出来的,不是实证的,意识学来的推理出来的分析出来的,这只是学语之流,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修行的最初一个阶段,若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以为究竟,那就止步不前,不能入到真宝山中。     二、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也无无明尽,那是指第八识无无明,所以第八识不用修行,不用破除无明,不用断烦恼,不用得解脱,也不用成佛。七识五阴不能如此,七识五阴有无明,就需要修行以破除无明,破尽无明时,才能清净,得大自在大解脱。在破无明的时候,需要修行,需要持戒,需要禅定,需要学习般若智慧,需要参禅悟道,需要断烦恼,需要证悟,需要成佛。     三、每个讨论的题目,相当于一篇小论文一样,自己要有论点,然后展开论据,运用譬喻说明,或者举具体事例。     宗,就是宗旨,就是自己的论点。因,就是证据、论据、事实,用以辅证宗旨。喻,就是贴切形象的譬喻,以说明宗旨。学会这个本事,才能登上论坛,与人辩法,没有这个本事,就不要参与任何辩论。台下练练口才还可以。但是口才好,不等于逻辑思惟好,不等于能说清楚事实,不等于掌握了真理,不等于有大智慧。口才远不及头脑,不及逻辑思辩能力。     四、什幺是法     法,就是事实真相,就是真理,所以菩萨讲法就要讲事实真相,讲真理。而每个事物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每个人从自身的角度观察,如果观察得准确无误,那幺观察出的事实真相都是相同的,也就只有一个事实真相。如果说每个人观察得出的结论不一样,那就说明很多人观察有错误了,没有如实观察。没有观察正确的原因有很多,每个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特点是观察力不足。     既然讲法是讲事实真相,那幺这个事实真相,最好是自己亲自证明了的,这样讲出来是最有说服力最亲切的。如果讲法只能引述他人的言论,那也要有相当好的辨别力,能够辨别和证明他人的言论所说确实是事实真相才行。我们目前只能确定佛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但自己也没有能力去实际证明,只是一种对佛陀圣言的仰信和崇信而已,还达不到正信和真信,真信是需要证量的。那幺除佛陀之外的人,要仰信和崇信就要冒一定的风险,只有正信、证信和真信才可靠。但是证信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末法时期的众生大多数都是仰信、盲信和崇信,不是正信和证信真信。     五、佛的摄受力类似于催眠     勇施犯重悟无生事,是讲勇施菩萨出家受具足戒以后,犯了杀戒和淫戒两个重戒,命终应该堕入地狱受苦。由于他害怕自己的果报,就去找文殊菩萨救度,文殊菩萨领他去见佛,佛就给勇施菩萨分析,是否有勇施比丘这个人,是否有勇施比丘所杀的这个人,是否有杀人这件事,勇施菩萨当下思惟之后,就明心开悟悟无生,成为真正的菩萨,不仅仅是断我见证初果。勇施菩萨遇见佛是非常幸运的,不但消了业不会下地狱,还证悟成了菩萨,三恶道业都免。     世尊为勇施菩萨讲无生理的时候,就是用的催眠法。勇施菩萨当时极度恐慌、害怕、羞愧,心乱如麻,佛却能稳定他的心绪,引导他思惟人无我,引导他思惟背后的造作者,最后勇施菩萨的意根确认无我之理,证得了造作者,既断我见又明心。遇见佛为自己催眠,那要有多大的善根和福德。我们都应该多修福,将来遇见佛,给自己催眠,就能成为地上菩萨,成为圣人。     还有大涅槃经里,世尊为阿奢世王解心结时讲的断我见部分内容,相当的好。阿奢世王杀父以后,受了现世报,内心相当惶恐不安,见佛以后,佛为他消业,就问阿奢世王,你父亲这个人是真正有吗?你是真正有吗?有杀父这件事吗?阿奢世王听后思惟,说没有,之后就证得了无根信,没有证初果和初果向,还是因为杀父的业障遮止的缘故。有了无根信也能消地狱业, 命终可以生极乐世界。     这也是佛对众生用的催眠法,有福德之人才能遇到。所以说福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只为自己,不愿意修福,自私就是傻,自己不会得利益的。     六、如来、慧解脱的阿罗汉与俱解脱的阿罗汉其解脱有什幺异同     出离三界世间生死缠缚的解脱智慧是相同的。而佛是究竟的解脱,不仅了了分段生死,也了了变易生死,无有一丝无明缠缚自心,因此是究竟解脱。阿罗汉的解脱还不究竟,还有无明,还有变易生死没有了。慧解脱的阿罗汉还有等待世间因缘尽才能出离三界解脱生死,俱解脱的阿罗汉不用待时解脱,随时能出离三界,解脱生死。     七、空间与虚空的区别     空间有时候与虚空等同,有时候并不等同,依于某坐标物而划分。比如房间,有房子才有房子的空间,没有房子,就是虚空。比如说中国的领空,也叫做中国的空间,有中国才有中国的领空,没有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空间。空间也是众生争夺的目标之一,都想扩大自己的生存活动空间,所以就有争夺。     人类嫌地球的空间不够用,还要想占领其他星球的空间。没有地球和所有的星球,就没有星球空间,依他而有的法就是依他起性,是虚幻不实的。外宇宙星空是第一次变现,不实如幻;依外星空而变现的内星空是第二次变现,更虚幻不实;依星空色法而衬托出来的内外空间,尤其虚幻不实。     八、物质色法出现,识心出现,识心就能依物质色法来识别判断时间和空间。没有物质色法,显现不出时间,也显现不出空间。如果没有识心,更无法识别、认知和判断时间空间,有也等于没有。试想,没有太阳,没有树木、房屋和山林,如何能了别出时间?如果连虚空都没有,更没有山林河池、大海和高山,空间要如何划分和界定。那幺依着某些法才能显现出来的法,就是与心不相应的行法,比物质色法还要虚妄,比七识心还要虚妄。     虚空不用物质色法衬托着,与有标的的空间有稍许差别。虚空不是心不相应行法,是如来藏用空大种子生成的与物质色法不同的色法,是没有色相的色法。     九、时间是依物质色法显现出来的,物质色法的生灭变异就显现衬托出了时间。物质色法是依心法和心所有法显现出来的,心所有法依心法运行,心法归于第八识。物质色法的次第迁流,幻化出与心不相应的行法时间,时间就是心不相应行法。     十、问:唯识的见道指的是哪个阶段?是证三果四果以后了吗?     答:唯识见道主要是指证得一分唯识种智,小乘是在三果以后,接近四果的时候,大乘是在禅宗三关和如梦观以后。初地菩萨必须是小乘三果人,烦恼断除了,也许还有一点我慢和对五阴或者是三界世间的执着没有断除。     一般人学唯识法同样可以悟道,而且一旦开悟,其见地深细而究竟。从禅宗那里悟道,智慧稍微粗燥浅薄一些,因为般若智慧没有唯识智慧深细。     初地以上菩萨至七地菩萨,为了留惑润生,不可以入小乘四果阿罗汉的正位,不可以取证四果,否则必然涅槃。菩萨留一点点贪爱有利于在娑婆继续修行和弘法,其余的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十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都有什幺意思?     如果把庐山比喻为世俗法,我们看不到世俗的虚伪虚幻不实性,看不到世俗法的苦空无常无我性,就是因为自己的心与世俗法贴得太近了,甚至完全融化到世俗法中,中间没有缝隙,心就完全被世俗法遮蔽了。结果年年月月生生世世都在世俗法中喜怒哀乐,被世俗法所转,被世俗所束缚,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和解脱。要想解脱,该如何是好呢?     如果把庐山比喻为自己的妄心七识,要如何认清妄心的生灭变异无实性?要想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心,认清自己的心行,就要把心拿出来,再回头反观自己的心,拉开一定的距离,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客观的观察自己的心行,或者是当作他人的心行来观察,这样就会客观公允一些。     如果把庐山比喻为五蕴身,累生累世在五蕴身中,却不知五蕴无我,不知五蕴无常生灭变异,不知五蕴的苦空。要重新彻底认识五蕴的真面目,就要按照佛说的四圣谛法观察五蕴。如果要识五蕴身的真面目,就要修学大乘般若,参究在五蕴身中的如来藏,就会识得五蕴身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如来藏,五蕴身是如来藏现起的一个虚幻的假象,真相隐藏在五蕴身中变幻戏法,世人莫测其踪。     十二、小乘的苦空无常无我,对应于大乘的常乐我净。七识的无常——第八识的常,七识的苦——第八识的寂灭乐,七识的无我——第八识的我,七识的不净——第八识的净。     十三、如何才能做到依法不依人     法,就是事实真相,一切学人都要依据事实真相。如果自己不知道事实真相是什幺,一是选择闭口,不评论,不评价,不表态说是或否。二是要努力寻找发现事实真相,努力去证明某法到底是不是事实真相,在没有证据证明之前,选择沉默。     这样的话,就能避免了盲目依人的现象。每个人只要不是佛,所讲的法肯定都有缺陷和不足,如果选择依人,那就连缺陷和不足之处都依了,这样后果就不会乐观。即使是佛所讲法,只要不是当面聆听,中间辗转相传,有可能有传错部分,有误传的现象。作为佛弟子,也要尽量去实证,看看辗转相传的法,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有没有道理,在没有出生真实智慧的时候,也不要轻易评价。     十四、问: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无余涅槃是三昧境界吗?     答:三昧境界,里面应该有主人,有入三昧境界者,将来就会有出三昧境界者。而涅槃里没有主人,没有人入涅槃,阿罗汉的五蕴十八界全部灭尽了,意根也灭尽了,那就没有阿罗汉了。既然没有人入无余涅槃,也就没有人出无余涅槃,因此说无余涅槃不属于三昧境界。     有出有入之法是生灭变异法,不是常住法,因此第八识也不入无余涅槃,也不出无余涅槃。第八识不在无余涅槃里,也不在无余涅槃外,与无余涅槃不一不异。     第八识是被世俗所遗弃法,不与世俗一切法为侣。世俗法五蕴十八界都灭去以后,第八识不随之灭去,安然独立,所以才有无余涅槃,否则连无余涅槃也没有,五蕴十八界灭去以后一了百了,什幺也不存在,也就没有后世后后世了。五蕴十八界出生以后,第八识也不随之而出生,原来就有,现现成成的,不用出生。     十五、任何一种理论,自己了解了之后,也理解了,懂得了,知道了,也会运用了,能对答如流了,能讲给他人听了,也能讲得明白了,心里清清楚楚了。     然,等于实证到了吗?等于是自己的理论、知见,等于自己的见地吗?     达到理论烂熟于心,并不难,对答如流,举一反三,也不难。难的是能走到求证阶段,去一步步的实证,而最难的是能顺利走过实证阶段,真正实证得到。     十六、在娑婆世界,人们把日常生活的常识当作现量认知,可是这些所有的现量认知修到八地菩萨的时候,可能都改变了,不适用了。那时候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那幺回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和法则,山可以不是山,水可以不是水,一切物质色法的虚幻性,决定了物质色法的不稳定和不可靠性。     我们认为火有燃烧性,能烧灭一切物质色法,到八地菩萨时,就知道不一定,火的性质会改变,也许连一张纸都烧不了,何况菩萨的色身。我们认为水有淹没性,到八地菩萨时就知道不一定,也许连一张纸都侵湿不了,何况菩萨的色身。我们认为石头不能吃,不一定,大修行人完全可以用石头煮着当山芋土豆红薯吃。所以普通众生那些所谓的现量认知,都错了,都是非量,众生不要太自信就对了。     泥人都是用泥捏出来的,但是没有禅定,只能被捏,普通人能捏什幺?捏个生死轮回苦而已。现代人喜乐于学语,喜欢背诵,喜欢学知识,喜欢学富五车,不喜欢禅定中实证。     十七、回向是意根愿意把功德送给其他众生,其他众生的意根也愿意接受,两个人的如来藏就会配合做交接工作。蠢动含灵因其无力修福修慧,全靠其他众生诸菩萨们回向,而积聚一些福德,再借这些微薄的福德之力,不断改进其生命质量和层次,无数劫后,才能托生为人。所以我们已经托生为人,并且有机缘学佛修行,应该感谢那些度脱我们的诸佛菩萨和善友,至于如何感谢,应该像诸佛菩萨度脱我们那样度脱众生。     十八、牢关,顾名思义还是监牢的关口。什幺是监牢?三界是监牢,五阴世界是监牢,出监牢的关口在哪里?在断我见和断我执上,并且对如来藏这个我也不执,心要空净,这是在证得如来藏基础上才能谈得到的,因此说这是禅宗第三关。能做到这点,就能出生死监牢的关口,解脱于三界,解脱于五阴身的束缚。在小乘说来,最起码有三果的解脱功德,心是解脱的,断除了贪爱和嗔恚烦恼,命终断除我执,断除一念无明,就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     禅定上要求有初禅定即可,不需要太高的禅定,当然禅定是越高越好的。但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非要把五阴身修得像木头一样,或者能灭掉等等,这是几地菩萨甚至是八地菩萨才能修到的。而处于禅宗第三关前后的人,属于十行位和十回向位菩萨,离八地菩萨还很遥远。     十九、众生要证得四果,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非是一件简单的事。一般人能证得初果就已经是可喜的成就了,能免除三恶道业,永远不去三恶道。对于这样的成果,即使付出世间所有一切,都是非常非常值得的。如果用金钱交换这样的果报,无量亿也换不来,这是无价宝。对于在地狱三恶道的众生,他们即使拥有地球所有的资产,也未必能换得来一个人身。一个人无始劫以来的执着,用一生的时间灭去,相当于坐飞机一样,坐飞机也没有这样快。     断除世间贪执的三四果人学佛之前,在世间里生活往往看不惯世间里的一切,有时感觉很苦恼,自己的行为举止又处处与普通众生不同,好像异类分子一样,往往不理解为什幺是这样。学佛以后,才能明白,原来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的身口意行与其他人没有什幺区别,众生贪嗔痴,自己也同样的贪嗔痴,众生的烦恼有多重,自己的烦恼也有多重,那幺这个人今世证得初果也难,四果就别想了。     二十、心清净与否,不在于分别不分别,不是把心灭除不用就清净了。而是在心运行分别的过程中,无有错谬和异想,没有无明和烦恼。有人长年累月睡大觉,不分别不做事,但不代表他心清净,某一天一旦睡醒了,一做事就是贪嗔痴烦恼一大堆。诸佛累劫不停止度众生,可是其心却是绝对清净。如来藏是永远清净,可是祂从来没有停止过运行和分别。          第六章 魔障与加持力篇     一、佛法传播和毁灭的真相     佛法要灭亡的时候,僧团分裂,互相争斗,阿罗汉遭嫉妒,先被活活杀死,最后所有出家僧都被杀死,从此以后就不再有佛法的传播,一切佛法都不存在了。也就是僧宝一灭,三宝就灭,因为娑婆世界是出家僧宝传佛的法脉,没有僧宝,佛宝和法宝就没有传播者,佛教必灭亡。这是法灭尽经里讲的,我们学佛要多读佛经,佛经里讲的法范围最全,也最准确,多读佛经,就能多了解佛教历史,以及佛教的发展和走向,增益我们的智慧,坚固道心。     世尊最初到娑婆世界传法,首先度憍陈如等五比丘,建立出家僧团,再度大迦叶等等领导的外道出家众,最后度自己世俗里的家亲眷属,只要能出家的,佛都度化出家。然后一一传法,最初传小乘解脱法,然后传大乘般若,最后传方广唯识。佛灭度以后,嘱咐出家弟子广泛传播佛法,派以大迦叶为首的几个大阿罗汉留形住世,以护持佛法的流传。一些大菩萨们包括他方世界的菩萨发誓要在娑婆世界传法,佛没有同意。佛说我娑婆世界有出家僧住世弘法,菩萨们在十方世界都有各自的传法任务,非常忙碌,娑婆世界就以我出家僧为主传法吧。所以从佛建立僧团开始,一直到佛法最后灭亡时,都是以出家僧为主弘法,佛说自己也算出家数。当出家僧团破裂,出家僧被杀之后,佛教马上灭亡,再无传法者。     末法时期的阿罗汉几乎都是慧解脱,禅定只是初禅定,所以没有神通。即使有神通,业障现前,谁也躲不过,还是能被杀的。大目犍连的神通是声闻弟子中最大的,可是临终也是被打死的,神通敌不过业力。     释迦佛的法灭之后,只能等着弥勒佛出世度化众生,三场法会度化接近三百亿众生证果。那时我们属于释迦佛遗留下来的弟子,由于善根福德深厚而被弥勒佛接管度化,所以每个众生都不是只归属于一尊佛,要跟无量尊佛学法,跟无量菩萨一起学佛,才能把所有佛法都修学到手,只跟一尊佛学法是不能成佛的,只跟一个菩萨一个师父修行更不能成佛,所以每个众生都应该发愿供养和护持十方世界所有诸佛菩萨。     二、问:如来藏和意根的法,究竟哪个更重要?如果波旬想破法,他最想阻碍哪个法的弘传?     答:如来藏和意根的法都重要,如果非要比较哪个更重要,那就是如来藏法更重要,因为没有如来藏就没有一切法,不证得如来藏,修什幺法也没有用,不证得如来藏,就不会有以后的各种观行,也就没有妙观察智去观行意根的各种功能体性,意根的平等性智也不会出生。     如果波旬要破坏佛法阻碍佛法,他一定是先破坏如来藏法,然后阻碍意根的法。波旬的福德很大,在佛住世弘法时,他就跟在佛的身边,很多法会他都参加,极大多数时候是抱着破法的目的参加的,个别时候在佛力和佛法的感召下,在菩萨的惩治下,不得不在法会仔细听法,而且还护持佛法。他一直都知道佛法非常好非常重要,能让众生得清凉解脱,但是他由于极强烈的眷属欲,希望自己控制的眷属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所以他不希望众生学好佛法,不希望众生心得清凉得解脱,以脱离他的掌控。     所以波旬在得知世尊要讲某部重要的大乘法时,就要千方百计的想办法阻挠,佛明明知道波旬的诡计,却从来不揭穿他,都由护法菩萨来教训。这样波旬就在佛的法会上听闻了很多佛法,主要是大乘法,他懂得的大乘法也不少,后世由于这个善根福德,就能成为真正的菩萨,将来就能成佛。     但是在他成为真正的菩萨之前,在下地狱受恶报之前,他还有魔性,还有很强烈的眷属欲,他一定会利用自己所听来的佛法,为众生讲相似的大乘法讲如来藏法,比较接近于佛法。因为他有神通,得知如来藏的大致密意很容易,他讲如来藏的时候,就愿意把密意告知众生,他不怕众生只知道个结果,知道结果没有用,中间修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波旬这样做的话,就很巧妙的达到目的,一是让众生崇拜自己,借此就能拉拢众生,二是不让众生真正修行,不能真正得解脱。众生轻易得知密意,再也无法用功修行了,还会生起极重的慢心,造作恶业,这样众生无论如何也逃不出波旬的掌控,波旬就达到目的。所以波旬也不怕众生都学如来藏法,只要学的不如法,再轻易得知如来藏的密意,更不容易得解脱,这些众生还属于波旬的眷属,由波旬掌控。     那幺我们就知道了波旬一定最怕实修实证了,而学法实修实证,都与禅定和意根有关,具足了禅定,就能熏修到意根,就容易证得佛法,这样离解脱就不远了。波旬对此一定无可奈何,那他就会对于禅定和意根实证之法横加阻碍、百般阻挠,表面维护,暗地破坏。众生看不明白他的招数,还以为他很护法,很有修行,真是菩萨。波旬很诡诈,他表面非常拥护佛法,还会亲自讲法弘法,但绝不会让众生真证得佛法,他暗中做的这些手脚,众生的智慧绝对发现不了,只有善根福德深厚的众生,才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被,不受其蛊惑,而能实证,所以善根福德是非常重要的。     三、洗脑,是用巧舌如簧的手段,随顺众生的贪欲心理,众生容易相信,从而潜移默化,受了熏染。而正面教育很多时候是与贪欲相逆,众生不容易接受,不容易受熏。魔让众生着魔很容易,佛让众生入佛相当困难,所以众生听骗不听劝。     四、学佛修行中所受到的障碍都有哪些     惑障,是思想观念上的迷惑,也是烦恼障惑。业障,无量劫中造作的无数业行所产生的业报障碍。习障,无量劫中在世俗上的熏染,久已成习,惯性的力量非常大。魔障,有天魔干扰设置的障碍,有心魔烦恼魔的自心所起的障碍,没有能力出离欲界的人,天魔是不会来干扰的,他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往往都是每个人自心所起的烦恼魔障。     这些障碍时时跟随着学佛人,如果不精进,还不明显,精进用功的时候,道业有所增进的时候,这些遮障就很明显,感觉各种阻力很大。就像用脚走路时,虽然周围有风吹动,感觉也是微风,如果是骑自行车,感觉风力稍微大一些,但没有什幺大碍,如果是骑摩托车,风的阻力就大了,速度越快,感觉到的阻力越大,因为物体之间有个撞击力的问题。学佛修行也如此,与自己无量劫以来的习气惯性有个撞击力,越精进所受到的阻碍越大。如果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阻碍,道业则会不断增进,成就又快又大。     五、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学佛因缘成熟的人,还没有开始学佛时,观世音菩萨或者是其他诸大菩萨或者是佛都可能通过梦的方式加持他,以促成他尽快信佛学佛。学佛以后,佛菩萨也会在梦里去加持他。有的人病得很重,躺在医院里,观音菩萨就会给他头顶洒甘露水,第二天病就好了。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其中也涉及到缘分的事情。     感得佛菩萨现前加持,这是前世学佛的善根福德和缘分,这个人不一定修得多幺好,也许是初学者,仅仅是信佛而已。菩萨要度众生,会用各种形式和方法,也不一定只度善根福德深厚的,初学者也会度,让他们对佛菩萨起信。     六、问:对于现在时代这样根基的大众,如果想引导向上,改变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我们是选择报道善行,引导大众向善,还是报道恶行,以警觉大众,截断众恶?有人会说两种方法都要用,当然这种是挺好,用得合适,会起到好效果。但是如果二选一,如果两种方法都用没有好效果,那幺该选哪种?是以杨善为主,还是以抑恶为主?     答:以扬善为主,引导大众向善。就是说正面信息更能影响大众向善,负面信息不一定能引起大众警觉而抑恶。电视电影新闻媒体,宣传了那幺多反面负面的信息,本来是为了抑恶,可结果呢,有些人了解了作恶的方法手段反而去造恶,是谁之过咎?社会上宣传那些负面信息,大众的恶行减少了吗?哪种恶法止住了?     众生心里染污业重,与恶业相应,再去宣传恶业负面信息,大众是不容易警觉的,反而受到了熏染,也许就会效仿恶行。所以现在社会上那些宣传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导恶的作用。     破斥恶法而能让恶法减少的现象并不多,反倒是扬善更能让大众认识善,从而学善向善。还是让大众熏习善业效果更好。佛教和宗教以扬善为主,国家法律政策和民俗风情以抑恶为主。到底是哪个最终把众生引向成佛之路,最终成佛了?还是佛教。宗教的善的引导力量远远大于世俗抑制打击的力量。     所以度众生一定要多多宣传善法和正法,不要花大精力去抵制什幺所谓的恶法和邪法,抵制永远抵制不了的,毕竟力量悬殊,引导才是正道理,才是正确的方便方法。佛教里佛也制定了一些戒律,来避免佛子的不如理过激行为,比如:不说僧过,不说是非,等等,而一切人的善业佛从来不禁止宣扬,还鼓励大众多多宣扬赞叹他人的善行善业,以激励大众向善。佛是最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