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合集經選講 生如法師     第十六卷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六之一    六界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差別就是指六界各有各的界限,其功能性有一定的差別。父子合集經主要講釋迦佛的父親淨飯王被世尊度化的故事,釋迦佛初成道的時候想要度他的父親淨飯王,就派人勸說淨飯王去見釋迦佛,淨飯王見到釋迦佛時,看到世尊正在為無數人天授記成佛,於是深受感動。佛陀就借機勸說淨飯王要精進修行佛法,不要貪著王位和世間的五欲六塵。佛用夢中的各種境界作比喻,開示萬法的虛妄性,以此來勸化淨飯王,讓淨飯王明了五欲六塵如夢境般幻化不實。淨飯王懂得了這些道理以後,就不再貪著五欲六塵,從而回心修學佛法,命終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淨飯王能夠身居王位而不貪五欲六塵,極為難得,都是佛的善巧方便度化的結果。    第一章 淨飯王初次見佛    原文:爾時淨飯王。並諸營從眷屬等。見諸阿修羅王。乃至外道婆羅門。蒙佛授記。發希有心。歎未曾有。世尊言音。美妙清澈。一切世間。聞者忻悅。時淨飯王。始見如來。以愛戀故。情意殷勤。    爾時世尊。知彼父王。心之所念。而告之曰:大王。我所說法。初中後善。其義巧妙。清淨一相。梵行圓滿。今正說者。所謂分別。六界差別。分位法門。王當諦聽。善思念之。時淨飯王。即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為我宣說。憶持信受。    釋:淨飯王以及他的家親眷屬、周圍的親信大臣等,在這個法會上,看到世尊給阿修羅王甚至一些外道婆羅門都授記成佛了,就發起了希有之心,贊歎說自己從來沒有遇見過這樣殊勝的大會。世尊講法時的音聲是那樣的美妙清澈,一切世間人聽後都感覺很快樂和喜悅。因為淨飯王剛剛見到世尊,心中還愛戀著自己曾經的兒子,情意還是很濃厚。    這時世尊知道對面的父王心裏對自己的想念之情,就對淨飯王說:大王,我所說的法,從一開始到中間,再到最後,其中之義理都是善的,也很巧妙,用各種各樣的譬喻讓眾生得以理解信受,都是清淨之相,淨行圓滿。我正在講說的,就是所謂的分別六界的差別分位法門,大王應當仔細聽,並且要善於思考這些法義。這時淨飯王就對世尊說:好啊!世尊,我非常願意聽聞世尊為我宣說,我要記憶在心,信受奉行。    在此大會上,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總共二十八天,這些天的天主以及非人都得到了佛陀的授記。淨飯王看到佛陀給那麼多人和非人甚至外道都授記成佛了,自己從來沒有耳聞目睹這樣的場面,贊歎稀有難遇。    眾生成佛後就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其中一相就是“梵音”相——佛的音聲非常美妙清澈,幾百上千億人天來聽法都不用擴音器,所有人都能聽得到,而且不但人能聽懂佛所說的語言,鬼神也能聽懂,畜生也能聽懂,六道眾生都能聽懂;中國人能聽懂,其他國家的人也能聽懂;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都能聽懂,其他佛國土的菩薩都能聽懂,並且都能聽清楚佛所說的音聲。這就是佛德之一。    所有世間人,包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所有眾生,一聽到佛陀的法音都非常歡喜快樂。淨飯王剛剛見到佛,自從世尊離家去雪山修道以來,淨飯王頭一次得見世尊,他還有父子之情,還把佛當作是自己的兒子看待。他剛一見佛時,心裏的想法還是認為祂是父王,佛是他的兒子,佛應該給他行禮,淨飯王就站在那裏等世尊給他行禮,世尊也站在對面等著淨飯王給自己行禮,因為世尊知道自己是三界至尊,淨飯王雖然是自己的父親,但也是一介凡夫。這時,世尊的弟子就對淨飯王說:“世尊現在是三界至尊,你應該給世尊頂禮。”淨飯王一聽就明白了,馬上給世尊頂禮。    梵行就是清淨行,身口意達到清淨,沒有欲染,即為梵行。清淨行圓滿即為梵行圓滿,內心沒有貪嗔癡染汙心行,心得清淨。世尊現在正在闡說的是六界差別分位法門,即地水火風空識六大,這六個法門的分位、定義、差別、界限、功能等等這些問題。    淨飯王表示聽聞世尊講法後,要憶持在心,念念在法。憶持的前提是聽,聽懂了為勝解,勝解之後才可以憶持。如果不懂的話就容易忘記,回想時就想不起來,懂了以後把內容記住了,不用去背,提起來就知道是什麼意思,此即是憶持不忘。憶持不忘的前提是聽懂,聽懂的前提是仔細聽、諦聽,而諦聽就是專心聽,心有禪定。所以佛陀說法前都會告訴弟子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仔細的、認真的聽,之後再仔細思惟,不是聽完就算了;而是聽完以後還要思惟、思考,思考以後才能明白;明白了即是勝解,勝解了以後自然就能記住了。    聽法記不住不僅僅是記憶力不好的問題,也在於當時有沒有理解,聽完之後是否還進行了思惟,思惟得是否深入細致。如果做不到這些,就會記不住,不知所聽為何。憶持的下一步就是信受,相信並領受;領受的下一步就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做到了,學到的法就變成自己的了,這就是修行的次第。首先諦聽,然後思惟,憶持,信受,奉行。        第二章 總說六界六觸處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六界。六觸處十八意所伺察。是補嚕沙。為緣得生。雲何六界。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釋:佛對淨飯王說:大王,剛才所說的六界,是六觸處和十八界所能觀察思惟到的,是人以此六界為緣依靠著六界才能出生。如果都如阿羅漢一樣在無餘涅槃中,而沒有五蘊身在三界世間,也就沒有六界的現行。什麼是六界?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六界,即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子界。六觸處,即眼觸處、耳觸處、鼻觸處、舌觸處、身觸處和意觸處;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補嚕沙即為“人”的意思,是假我之意;就是說假我以六界為緣才能出生,“我”這個假人如果想生出來,就要以六大種子為緣,其中地水火風空五界出生眾生的五陰身,識界出生眾生的識心,合起來六界出生了眾生的五陰身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有五蘊十八界就是一個假我,叫作眾生,有五蘊就有觸,眼觸色塵,耳觸聲塵,鼻觸香塵,舌觸味塵,身觸觸塵,意根觸法塵,此為六觸處,其中眼耳鼻舌身五根是由六界中的前五界組成,色聲香味觸法也是由前五界組成,最後一個意根是識心,由識大種子識界生成。觸了以後,六識出生,才能產生感受、思想、分別、判斷、思惟,才有妄想、打算,才能作決定。    十八界中,六根觸六塵產生六識,六識一旦產生出來,我們就有識心的分別性,就能有五陰活動。其中五根和六塵是由地水火風空五界組成,意根和六識是由識界形成。六觸處和十八界都離不開六界,也就是說眾生的假我不能離開六界,以六界為緣才能出生和存在。    原文:雲何六觸處。謂眼觸處。而見於色。若耳觸處。得聞其聲。若鼻觸處。能嗅於香。若舌觸處。悉嘗於味。若身觸處。親覺其觸。若意觸處。則知於法。    釋:世尊說:雲何是六觸處?就是眼觸處而能見色,眼根和色塵相觸之處,眼識得生,就能見色;在耳根這個處所接觸到聲塵,就能出生耳識,聽到聲音;在鼻根這個處所接觸到香塵,就能出生鼻識,聞到香味、臭味以及其他雜味;在舌根處觸到味塵,就能出生舌識,嘗到酸甜苦辣鹹各種味塵;在身根處接觸到觸塵,出生身識,就感受到觸塵。比如接觸到太陽光,就能感覺到溫暖;風吹身體,身體接觸到風,身識就能感覺到涼意;包括身體感覺的輕安、舒適、饑渴、疲累、酸乏、疲憊,也都是觸塵。在意根處意根和法塵相觸,出生意識,就能了別一切法塵境界。    原文:雲何十八意所伺察。謂眼見色已。若生適悅。若生憂惱。若住於舍。如是六根。各各緣彼。適悅等三。是名十八意所伺察。    釋:伺察就是觀察、了別、了知、覺受。如眼根觸色塵以後,眼識和意識了別了色塵,如果產生了喜悅或者憂惱的心境,或者住於無喜無憂的中間覺受狀態,就有三種感受出現,這是根塵識三者一對三界。耳鼻舌身意其餘五根,也同於眼根一樣,根觸塵,生識,識心就會出現覺受,會產生或者喜悅,或者憂惱,或者無喜無嗔(舍)的三類心態。分別是五對十五界,合起來就是六對十八界。每根觸塵之後都會有根塵識三界,六根觸六塵合起來就是十八界,分別產生苦樂舍三種受,是為十八意所伺察。        第三章 分說內外六界    原文:大王。雲何為內地界。謂於內身。所生硬澀。發毛爪齒。皮肉筋骨。若內地界不生。亦無有滅。則無集行。    釋:佛說:大王,什麼是內地界?地界是如來藏中的地大種子,如來藏有地大種子就能出生物質色法的堅硬性,能變現出器世間生存環境和眾生的身根。內地界就是眾生色身之內的地大成分,色身中所具有的堅硬性的部分,如頭發、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骼等這些具有堅硬的地性組織部分。    內地界在入住母胎時就開始產生出來,意根投生到受精卵當中,如來藏就輸出地大種子變生胎兒的色身,否則色身沒有地大成分,身體疲軟如水,就不能行住坐臥。地界既然有生,必然有滅,有生有滅就能集積五陰身,就有身行。如果地大種子不在色身中出生,也就不能有滅,不能集積五陰身。有生滅的法就是假法而非真法,是虛妄法、空法,因此我們不可貪著執取。    原文:大王。若時女人。而於內心。如所思維。彼補嚕沙。彼補嚕沙。亦生愛樂。由二和合。羯邏藍生。又複思維。相似和合。而得生者。無有是處。若二女人。無有是處。二補嚕沙。亦無是處。若彼彼思惟。而得生者。亦無是處。自體無實。非相應故。    釋:大王,如果一個女人,在心裏想著另外一個人(男人),而另一個男人也愛樂著這個女人,則這兩個人和合在一起就會有一個七日之內的羯邏藍(受精卵)產生。如果兩個人不在一起,分別在不同處所,而內心裏想象著兩個人能夠和合在一起,身體並不相接觸,能出生受精卵,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實體相觸,如來藏不能憑空輸出地大和五大種子,執持一個並不存在的受精卵,因此就沒有生命體的出生。    如果兩個女人和合在一起,能出生羯邏藍,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兩個男人和合在一起,能出生羯邏藍,同樣是不可能的。如果任何兩個人之間互相想念,不能實際和合在一起,而能出生羯邏藍,更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實際的色體,沒有四大,羯邏藍就不得出生,緣不具故。    原文:雲何說此。為堅硬性。大王。此堅硬性。相似而立。畢竟此身。潰爛散滅。唯塚壙中。是所歸趣。彼堅硬性。從何所來。亦非四方。上下而去。大王。此內地界。應如是知。    釋:為什麼說地界具有堅硬性,大王,這種堅硬性也是相似的假安立名言,並不是真正堅硬,永遠不壞滅的。因為這個色身畢竟是要潰爛和散滅的,最後就被拋棄到荒郊和墳地中去,四大散滅,無影無蹤。色身中的堅硬性從哪裏而來?沒有來處,也沒有一個去處,不是從色身的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來,也不到四維上下而去。此色身內的地界就是這樣,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此為小乘講法,世尊不明說有阿賴耶識和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形成色身,最後色身中的四大種子又回到阿賴耶識如來藏當中。)    這個羯邏藍(受精卵)中的地性從哪裏來?從無所來處而來,消滅了以後也沒有一個歸處。色身死亡,地性消滅了,地性去哪裏了?沒有一個去處,這樣地性就是空的、幻化的、非真實的,因此身體的堅硬性不是真實的。堅硬性從羯邏藍開始就存在了,然後變成色身上的毛發、牙齒、皮膚、肌肉、筋骨;死亡以後,地性消散了,毛發、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都毀滅了,堅硬性也沒有一個地方可去,也不到虛空裏去,來的時候沒有來處,就這麼來了。    但是實際上都是從如來藏裏輸送出來的,佛還沒有講到這點。內地界就是這麼來的,因為男女和合,意根投胎到受精卵裏,出生羯邏藍就產生了地界。地界是如此的生滅虛妄,所以我們不要執著地界,不要把毛發、牙齒、皮膚、肌肉、筋骨和色身當成我,當成真實不滅的。    原文:大王。雲何外地界。堅硬性者。如彼世間。初建梵王所居宮殿。大寶所成。複生他化自在諸天。所居宮殿。皆七寶成。大王。若無地界。彼堅硬性。從何所生。    釋:內地界講完後,佛接著講外地界。只要是地界就是堅硬性的,色身外邊也有堅硬性的物質,不是我們所說的十八界內六塵,而是外六塵,尤其是指外色塵,是如來藏共同變造出來的本質境,只能由如來藏接觸。    佛說:大王,什麼叫作外地界的堅硬性?比如說我們這個三界器世間剛剛形成的時候,初禪天的天主大梵天王,他所住的宮殿是由眾寶所建成的,包括釋提桓因的天宮殿,都有七寶組成,還有欲界第六層天的他化自在天天主所居住的宮殿,都是七寶所建成的。大王,如果沒有地界,那些宮殿的堅硬性是從哪裏出生的?    一切物質色法上的堅硬性,都是由地大種子形成的。初禪天梵天王的宮殿建成也由七寶組成,二禪天天主的宮殿也是由七寶組成,須彌山也由七寶組成,凡是七寶、百寶都有其堅硬性,都是由地界形成的。地球由土、沙、和各種礦物質組成,其中裏面也包含著各種寶,都有堅硬性,是由地界所形成的。    世界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宮殿也是一點點形成的,所有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輸出四大種子、五大種子,形成大種共同變現宇宙器世間,變現各層天宮的宮殿,變現四大洲、四大海、七金山。這些物質當中都含有地界,都有堅硬性。    如果我們的如來藏當中,沒有地的堅硬性,那麼外界器世間的堅硬性從哪裏產生出來呢?這句話就說明了外界一切器世間的形成,都是如來藏中含藏的種子變現出來的,是所有有緣眾生的如來藏輸出了共同的業種,以及五大種子變現的宇宙器世間。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宇宙器世間從哪裏來的,是從如來藏來的,所以還是心造萬法,萬法都由心變,都由心生。這個地界就是如來藏當中的一個種子,一個功能,到這裏應該初步的懂一點萬法唯心的原理了。    原文:複成大地。厚八萬四千踰繕那。縱廣六萬踰繕那。複生輪圍。大輪圍山。堅固安住。同一金剛。複生蘇彌盧山。庾健陀山。[寧*頁]泯陀山。伊舍陀山乃至黑山。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次第成已。堅固安住。若無地界。彼堅硬性。從何所來。    釋:把天宮都變成以後,再變造地球,地球的厚度是八萬四千踰繕那,踰繕那是印度的語言。代表非常的多,多到不能數的時候,印度語言就用八萬四千代表了。說明整個地球的厚度是那麼的厚,長寬都有六萬踰繕那,厚度比廣度大,表明地球不是正圓,是橢圓的。地球造出來以後,地球下面的鐵圍山變造出來了,還有蘇彌盧山、庾健陀山、泯陀山、伊舍陀山乃至黑山,都變造出來了。    須彌山在大海裏一半,伸出大海上邊一半。大海上的須彌山的半中央就是四天王天,東南西北四大天王四大護法住持著須彌山的半中央,須彌山是以地界為主造成的,四大海下邊的七金山也都建成了,以地界為主。這樣三千大千世界就漸漸的次第性的形成了,非常堅固,像金剛一樣,都有堅硬性,都是由地界形成的。如果沒有地大種子,沒有地界,那些物質的堅硬性是從哪裏來的?    佛這一段講的是世界的形成,以堅硬性為主,堅硬性從地界中來,地界是如來藏裏含藏的種子的功能。這句話就是說明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如來藏中的種子變造出來的,也就是如來藏變現的。一個人的如來藏變不出來,是所有有緣的眾生的如來藏一起變現的。世界就是這麼出現的,一點一點由如來藏形成的。    以上講了我們人身內地界是如何形成的,宇宙虛空的外地界是如何形成的,說明了萬法唯如來藏心所造,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一切法。要真正懂得這個義理有多深,你就明白世界真實相了,就斷了愚癡無明,再也不執著我,不執著身外的金銀珠寶、山河大地了。    所有一切都不是自己所有的,只能是為我所用,只能用一段時間,但是卻抓不住。外界一切法都會滅亡,自我五陰身也會滅亡,誰能抓住什麼呢?我們會死亡,世界會消失,一切都不可靠。就算我們永遠不死,世間也會毀滅,地球毀滅了,宇宙虛空都毀滅了,色身就沒有居住的空間了。所以一切法包括自己,我們都執著不了,什麼都抓不住。金銀珠寶也是由地水火風組成,也是如來藏變現的,緣滅了就消失,連三千大千世界都會消滅。    若無地界。彼堅硬性從何所來。如果沒有如來藏也就沒有地界,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變現的,萬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知道萬法都是虛妄的,這就叫萬法唯識。    原文:大王。又此地界。欲壞滅時。或為火焚。或為水漂。或為風吹。譬然酥油。其焰熾盛。乃至灰燼。不複可見。若為水漂。猶如以鹽。投於水中。須臾消散。若為毗嵐。猛風所吹。彼時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散壞。淨盡無餘。    釋:佛說:大王,當地界要毀壞的時候,或者是被大火所焚燒,或者是被大水所淹沒,或者是被大風所吹散。地界被大火焚燒時,譬如點燃酥油燈時,火焰熾盛,直到把酥油燒盡,連灰都看不見了。地界被大水所漂沒時,猶如把鹽投入水中,一會兒鹽就消融不見了。地界如果被毗嵐猛風所吹毀時,三千大千世界當時就全部散壞,一幹二淨,什麼都不存在了。    地界要毀壞的時候,是怎麼毀壞的呢?第一個就是大火燒毀的,火災來的時候,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禪天,初禪天以下什麼都沒有了。欲界六層天以及天宮都沒有了,須彌山沒有了,四大洲沒有了,地球沒有了。世間要滅的時候,大火一燒起來,地球燒沒了。地球是怎麼消失的?先是出來兩個太陽,然後是三個、四個、五個、六個太陽,最後是七個太陽出來,初禪天以下都燒毀了。兩個太陽出來,地球上的生命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不用說七個太陽。一個太陽的時候,夏天到來我們就受不了,兩個太陽出來,生命還能存在嗎?七個太陽出來,四大海水都幹枯了,地球直接就著火,燒沒有了。火上到天上,須彌山燒沒有了,整個欲界六層天都燒沒有了,初禪天也沒有了,什麼金銀珠寶早就燒沒有了,七寶比金銀珠寶更堅硬,也一樣燒光了。    第二個是水災,初禪天以下已經燒沒了,然後天上就下大雨,一個雨點就像一頭大象那麼大,一直下了七天七夜,水一直漲到色界二層天,欲界六層天沒了,初禪天沒了,又上升到二禪天,二禪天全都淹沒了,水災就這麼厲害,二禪以下的天人都躲不過去。    第三災是風災,大風一刮,一直刮到色界的三禪天,把三禪天都刮沒了。如果地球沒有被大火燒沒,地球瞬間就能被大風吹散。欲界六層天都被吹散,連蹤跡都找不到,什麼七寶組成百寶組成,全都能吹散了,再堅硬的東西也都不能存在,不能長存,這風力該有多大。只有一樣東西火燒不著,水淹沒不了,風刮不到,就是如來藏。    三災過去,就剩下四禪天以上。四禪天有四層,再加四空天,還有無色界天,這些天界災難都降臨不到。因為四禪以上是舍念清靜,沒有念頭,心住在清靜境界上,也就沒有災害了。三禪的禪定境界裏還有呼吸,呼吸就是風,所以能感召到風災,風災能上到三禪天,把三禪天都能毀滅。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都散壞了以後,寂靜無餘,毀壞得連灰塵都找不到,一點也沒有了,因此說世界確實是虛妄。    原文:佛說。大王。此外地界。生時本空。滅時亦空。無有男相。也無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地界。與地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慧。而能了知。    釋:佛說:大王,此外地界生的時候,本來是空的,滅的時候,也是空的。此地界中,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只是以語言的形式來顯示地界以及地界性罷了。如是地界以及地界的堅硬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有佛的大智慧才能了知無餘。    外地界一點點形成的時候,經過了二十小劫33600萬年,從一無所有的空中建立起來,把三千大千世界宇宙器世間一點點形成。三千大千世界毀滅以後,還是一無所有,凡是生滅性的都是空,一法也無。    地大種子存在如來藏裏,種子也是無形無相的,是空的,形成的外界山河大地,其自性也是空的,沒有自體性,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存在,是被如來藏變造出來的。物體的堅硬性也是空的,無形無相,隨物體而生而滅。    地界能形成眾生的色身,在欲界眾生中色身就分為男相和女相,但是地界本身沒有男相和女相,什麼相也沒有。地大種子形成色身以後,就分男相和女相。沒有相的地界能形成有相的物體和生命體。    在我們的色身上,骨骼、肌肉、皮膚、頭發、指甲都屬於地的堅硬性,叫地性。地性本身沒有男女相,形成了我們色身後就分成了男相和女相,男相和女相其實也都是虛妄的。地大本來沒有相,沒有差別,偏偏變出的相就有了差別,為什麼?因為相是由我們所造的業決定的,造的是男人的業,如來藏就變現出男人的色相來;如果我們造的是女人的業,業種存在如來藏裏,如來藏把地大輸送出來,就給我們造出女人的色相出來。    從無相到有相,一切相都是虛妄的,業種如果消除了,相就轉化了。當我們修禪定,有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定,我們命終生到色界天的時候,那個色身就不分男相,也不分女相,那個時候就沒有男女相了。男女相是能夠轉化和變化的,就說明男女相是不實的、幻化的、虛妄的,能夠變化的就是假的,真的東西永遠不變。    哪個東西永遠不變?就是如來藏。三災能毀壞大千世界,那什麼東西不能毀壞?就是如來藏。為什麼毀壞不了?因為祂本性是空的,相也是空的,因此就沒有什麼可毀壞的。我們都有相,有相就能毀壞;而且我們都有生,那就有滅,如來藏不生也不滅。    如果房屋是空的,有人來偷東西,或者搶東西,或者要毀壞東西,他就不能得逞。空的沒有什麼可毀壞的,誰能把虛空給毀壞?如來藏本性是空,因此也就毀壞不了。而如來藏所變幻的一切相,都是有相的,有相的東西才能毀壞。當我們口袋裏沒錢時,誰能把錢搶走?只要有,就能壞;只要生,就能滅,世間出世間就是這個道理。    地性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之一,這四大種性存在如來藏裏,祂那裏含藏著種子,種子輸送出來就能夠變現出我們的色身,變現山河大地,四大種子能變現一切物質色法。    地界與地界性都是了不可得的,虛妄的、空的。這樣的事實真相,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全部了別得到,全部都能證得。我們只能是相似的理解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等覺菩薩也不能夠完全了知這些道理,只有佛的智慧才能把這些種子問題了知無餘,如來藏裏的功能種子全部了知,沒有一點遺漏,所以佛是一切種智。初地以上菩薩有道種智,對如來藏裏面的功能種子了知了一部分。一點都不了解的,就是初地以下的菩薩,或者是沒有開悟的凡夫菩薩。了知的越多,智慧越高,菩薩的果位也就越高。    原文:大王。雲何內水界。謂此身內。所有執受。濕潤等性。涎唾脂髓。膿血便利。為內水界。    釋:大王,什麼是內水界?就是色身之內所有的濕潤性,如口水、淚水、汗液、鼻涕、脂肪、膿血、大小便利等等,都屬於內水界。    地界分為外地界和內地界,內地界就是我們色身裏面的堅硬性。水界也分內水界和外水界,在身體內的濕潤性就是內水界。水的特性就是濕潤性,比如說我們激動起來的時候,眼睛裏就含著淚水,雖然眼淚沒有下來,裏面卻有濕潤性,那就是水性。身體熱了出汗,有時沒有汗珠,但還是有潮濕氣,那就是水性,流出汗就更是水性了。    皮膚裏也有水,如果皮膚裏沒有水,就會幹巴巴的皺起來,沒有滋潤性了。其實頭發裏也有水界,指甲裏、骨頭裏、肉裏也都有水界,內髒器官裏都有水性,全身上下裏外都有水界。如果沒有水界,生命就無法維持了。每一個器官都有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它們合在一起組成了各個不同的器官,只是不同的器官四大比例不同。地性占的比例大,物質就表現出堅硬性;水占的比例大,就顯現出濕潤性、柔軟性,四大種性所占的比例不一樣,形成的物質就不一樣。    原文:大王。若時忽見。親愛人等。眼中流淚。或為苦惱。所逼流淚。或聞深法。信重流淚。或為寒風。所吹流淚。如是水界。從何所來。水相幹時。複何所去。    釋:佛問:大王,如果有人忽然遇見了自己親愛的人,眼中就流淚;或者被苦惱所逼迫而流淚;或者聞到深法,信心踴躍歡喜而流淚;或者是被冷風所吹也流淚,這些水界都是從哪裏來的?當水幹了以後,水界到哪裏去了?    為什麼見到親愛的人、喜歡的人要流淚?眼淚屬於水性,往下沉,與識心的貪愛情感有關系,愛重下墮,所以淚水要下沉。苦惱時流的是痛苦的淚,歡喜時流出的是激動的淚,聞到深法那種流淚,是受到感化和得到感應的淚水。有的人因為善根非常的深,今世學佛以後,見到佛一拜佛,心裏有很多很多的感觸,眼淚就不自覺的流出來了;或者讀了佛經,深受感化,也要流淚。當外邊的風刮起來,吹到眼睛時,淚水就出來了。這些淚水都屬於內水界,內水界來自於哪裏?眼睛裏本來沒有淚,外界條件一刺激,眼淚出來了,淚水從哪裏來?水幹的時候,淚水又到哪裏去了?    原文:乃至此界壞時。興大黑雲。三十二重。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降霔洪雨。點大如象。晝夜傾注。相續不絕。如是時分。經五十劫。其水積滿。上至梵世。大王。此外水界。從何所來。    釋: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毀壞時,天上降下了三十二重的黑雲,遍覆了三千大千世界,然後降下的雨點就像大象那樣大,晝夜傾盆大雨下個不停,整整經過了五十劫的時間,水都積滿了欲界天,一直上升到色界天。大王,這外水界是從哪裏來的?    外水界是在身體之外的水界,如宇宙虛空、山河大地所含的水份和濕潤性,比如三千大千世界要毀滅的時候,水災出現了,天空就興起了大黑雲,有三十二重,非常濃非常重,一層一層裹在一起,馬上就要下大雨了,三十二重的黑雲遍布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地球,十億個須彌山,欲界六層天、初禪天都是十億個,無數個星體,都被黑雲給遮蓋住了,然後像大象那麼大的雨點就降下來了,遍布虛空中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天界都淹沒了。    那時我們人早就沒有了,地球已經毀了,火災已經把人類和欲界天毀滅了,欲界裏沒有人類,沒有生命,地球到欲界六層天全部是虛空,虛空也在下雨。雨下了五十劫,一劫按小劫算,就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五十劫就是八億四千萬年,雨水把虛空都給淹沒了,一直淹到初禪天二禪天,世界毀壞時就是這樣的。這麼多的水,都屬於外水界,水來的時候沒有處所,然後水退去了,又退到哪裏去了?這麼多的水退到哪裏都成問題,到哪裏就淹沒哪裏。    眾生剛入胎的時候,受精卵裏並沒有水,如來藏把受精卵一點點變大的時候,裏面就含有水了,那個水是從哪裏來的?當眾生死亡的時候,身體裏的水界沒有了,水到哪裏去了?水界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是小乘的講法。從大乘角度講水界從哪裏來?從如來藏裏來,大乘講一切萬法都從如來藏裏來,小乘講一切法都空,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是大小乘兩種講法。    萬法都是從一無所有中形成的,毀滅後也一無所有了,連灰塵都沒有,連最微小的誇克粒子也沒有了。世界就是這麼虛妄。世界這麼大都毀滅了,想執著都執著不了,何況我們小小的身體更容易毀滅,一切法都太虛妄不實了。我們生命形成的整個過程,從一無所有到一個受精卵子,到我們出生,從小孩長大到成人,一百多斤這個軀殼,到生命結束時這一百多斤再分散,還有什麼?什麼也沒有,僅一點骨灰,時間一長,骨灰都沒有了,誰能找到我們前世的骨灰呢?找不到,所以整個五蘊生命體,整個宇宙虛空都是空曠的,不可執著。    原文:又此世。界將欲壞時。有二日出。二日出已。小河泉流。悉皆枯涸。三日出時。無熱惱池。所出四河。亦皆幹竭。四日出時。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或二或三。漸次減至。十踰繕那。或二十踰繕那。次第枯竭。至八十踰繕那。有餘水在。或深至一多羅樹。或深至胸臆。或深至牛跡。乃至少水。如指面量。當爾之時。大海水中悉皆幹燥。淨盡無餘。    釋:當娑婆世界將要毀壞的時候,有兩個太陽出來了。夏天的時候,一個太陽都受不了了,何況兩個太陽。兩個太陽出來的時候,那些小河流,小泉池都曬幹了;三個太陽出來的時候,從無熱惱池流出來的四大河也都幹了。四個太陽出來的時候,四大海的水就減了一個踰繕那(一踰繕那是印度的一個度量單位,代表由尋,一由旬是四十裏地。)大海水是指我們地球下方的四大海,不在我們地球上,無熱惱池也不在地球上,都比我們的地球大無量倍。    地球上的海水早就沒有了,四大海水又一直在減少,減去二由旬、三由旬。十由旬、二十由旬、八十由旬的量,最後就剩下一點水了,水深只有一棵樹高,又往下減,水深只達到人體的胸部,又往下減到水如牛蹄的印子裏那一點,最後就剩下只能覆蓋手掌平放的手指面。比我們地球大無量倍的四大海水,給太陽曬到只如牛蹄的印子那一點的水,及至水少到剛把手指頭蓋住的一點水,最後是全部幹枯了,大地就變得幹燥一點水分也沒有了。    四大海水剛剛形成的時候,水是從哪裏來的?沒有一個來處,最後四大海大都滅了蒸發了,水蒸發到哪裏去了?到虛空裏去了嗎?虛空中如果有那麼多水也裝不下,虛空中如果有水也就不叫作虛空,就叫作大海了。所以大海水消失了也沒有地方可去,水界就是這麼虛妄,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從空到空。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這麼虛妄,十方世界的佛國土也就這麼虛妄,生來滅去,滅去生來,都是不可執著的。水界性,生的時候本來就是空的,滅的時候也是空的,從空到空,一無所有。    原文:大王。此水界相。生無所來。滅無所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無有男相。亦無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水界與水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釋:佛說:大王,此水界相本身就是空的,它的自性也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那麼水生來的時候就有來處,水幹的時候肯定也有去處。而水界生時,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生的時候,水界是空的,滅的時候,水界也是空的。    因為水界的本性是空的,所以水界性本身沒有一個男相,也沒有一個女相,但是水界形成我們的色身時,就有了男相和女相,那麼我們男女相也是虛妄的空的。只是用一些語言表達顯示出男女相罷了,並沒有實際的男女相。因此說水界以及水界的性質都是了不可得的,這些道理只有佛的甚深大智慧才能全部了知。    水界本來沒有男女相,什麼相也沒有,卻從空無變出一個相,這就證明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為什麼能現出這些相?因為有業種,有相的種子,如來藏根據業種變現出男女相和所有相。是男人的業種,如來藏就輸送出地水火風種子,形成男相;是女人的業種,如來藏把地水火風種子的四大種性輸送出來,造就出女人的色相。本來地水火風都沒有相,如來藏也沒有相,造就出的色身就有不同的相貌,這些相貌就是虛妄不實的。因為相是被幻化出來的,本來不存在,之後又能消失,從一無所有到形成一個相,又變回到一無所有,就是虛妄的。    如來藏沒有相,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也沒有相,既沒有人相,也沒有天人的色身相,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也沒有畜生相,也沒有惡鬼相,沒有地獄色身相,也沒有阿修羅的色身相。但是四大種性在形成色身的時候,就慢慢的造出一個相來了,人相、畜生相、六道眾生相、男相女相就變造出來了。如來藏不是隨意沒有規律的胡亂變相,祂是根據心體裏所含的業種來變現的。    那麼我們不要埋怨為什麼我們的色身是這樣的,我為什麼是女兒身,我為什麼就有病苦,為什麼相貌不端莊;要埋怨就埋怨自己過去世所造的業行,有什麼相貌,由自己所造的業決定,所以我們要想有一個好的色相,就要造善業。哪一個相最好呢?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最好最清淨莊嚴的相貌。但是要想相好可真不是太容易的,要不斷的造善業,不斷的消滅惡業染汙業,最後還要廣造不善不惡的業,才能成佛,才能有佛那樣的相好莊嚴。只造善業生天也不行,最後要造不善不惡的業,心得清靜無為才能成佛,就具足最圓滿完美的相貌。    水界性了不可得,如果我們想把色身裏的水界留下,能留下嗎?不能留下,色身裏的一切法都是了不可得的,都是空的。我們抓不住,也執著不了,因此命終四大分解時,水界也同樣分解了,我們想執著它留在色身之內,是留不住的。這種水界與水界性,都了不可得,只有佛的智慧才能了知,我們眾生的智慧都不具足。佛說的所有法,我們只能理解其中一小部分,然後再把這一小部分為眾生宣說出去。佛說的很多法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和證得,何況佛還沒有說出來的法,所以我們的智慧離佛的智慧,相差得太遙遠了。    原文:大王。雲何身內火界。若此身中。所有執受。溫暖蒸熱咀嚼飲食成熟變壞。便令安和。入熱數者。名為火界。    釋:佛說:大王,什麼是身內的火界?如果身體中所有能感受到的溫暖、熱度,能讓咀嚼吞咽到身體裏的飲食成熟、變壞、消化的,就是火界。消化以後,身體就能得到滋養,變得安詳舒適,這些屬於熱能熱量方面的東西就是火界。    火界有熱性、曖性,如果身體裏沒有火性和溫度性,我們胃裏的食物就無法腐爛被身體吸收。所以我們吃的飲食再美味,色香味再具足,進入到胃裏時,身體裏的火性就把食物變腐爛了,我們所吃的飲食,所吸收的所謂的營養,非常肮髒不淨,因此不可貪著飲食。常常作這種不淨觀,就能減少對飲食的貪欲心。    其實細想起來,我們身體從上到下、從裏到外都非常的肮髒,到處都是細菌,食物爛壞全靠細菌對飲食的分解作用,沒有細菌的幫助,我們就吸收不了食物,是細菌在幫助我們分解,幫助我們消化,幫助我們吸收,眾生就靠這些有益的細菌,才能正常生活。所以沒有必要貪著迷戀我們自己的肮髒色身,以及其他眾生的肮髒色身。    佛說眾生的色身就像是一個活動廁所,一個大糞桶,由一層光滑的外皮裹著,把這層外皮一扒開,裏面血肉模糊,全是細菌,外皮也都充滿了細菌。當把皮扒開的時候,這個人還漂亮還美麗嗎?全都是血肉、筋、骨頭,細想起來眾生的色身真沒有什麼可執著和貪戀的,非常的肮髒。如果我們有天眼通的話,眼睛像一個顯微鏡一樣,來照一照我們的皮膚和身內,就會發現裏外全部是細菌,我們的肉眼是看不到的,顯微鏡和天眼能見到。那些細菌也在打架,當細菌數量不平衡時,就得皮膚病和其它疾病,哪地方細菌數量不平衡,哪地方就有病。我們餓了也是因為細菌餓了,細菌要吃,我們就想吃,於是就貪吃和嘴饞。    原文:雲何外火界。謂不執受。溫熱相生。若複有人。於曠野中。尋求火緣。或以蒿艾。或牛糞屑。或兜羅綿。引火生已。或燒草木。山林聚落。及餘方處。皆為所燒。    釋:什麼是外火界?不是自己本身的如來藏單獨執受的溫度、熱度相,是共業眾生的所有如來藏共同執持的溫度和暖度相,就是外火界。如果有人在曠野中尋找生火的外緣,或者用艾蒿,或者用牛糞,或者用兜羅綿,用凸透鏡、生火之器,把火引生出來以後,火就能燃燒草木、山林、村莊聚落,以及周圍一切可觸及之處,都能被大火所燒。    外火界,是由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執持的,單獨一個人的如來藏不能執持外火界,只能執持自己身體之內的火界。過去不像現在有火柴有打火機,過去用其它的生火方法來生火,是拿凸透鏡在太陽光底下照射聚焦,引燃蒿草、牛糞屑或兜羅綿,點燃以後,再拿這些來引燃其它的東西,以生火做飯,或者燒烤其它的物質。    這火燃燒起來以後,或燒草木山林聚落。本來一點火也沒有,這一火生起來,就會漫山遍野的燃燒起來。把整座山都燒沒有了,多高的樹木,多大的森林,都毀壞了;火勢如果再蔓延,可以把整個世界都給毀壞。這火是從哪裏來的?先不說從如來藏那裏來的,先說空,如果火是從太陽來的,那麼手裏不拿凸透鏡,任憑太陽照耀,也不出火。太陽如果有火能把森林燒燃了,也能把我們眾生身體都給燒熟了,那我們隨時隨地就會死亡,世間不可能再有生命,所以火不從太陽來。    火從虛空來嗎?也不從虛空來,如果虛空裏有火,一切物體都將被燒毀,世間就會空無一物。火不從太陽來,不從虛空來,不從人手來,不從鏡子來,不從草裏來,沒有來處,我們先說小乘的講法。火界來無所來,最後火滅了,火到哪裏去了?沒有一個去處,去無所去。如果有去處的話,哪裏有火哪裏就會燃燒。火界就是燃燒性與熱性,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來時找不到來處,去時找不到去處,實質都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的功能。所以萬法歸結到最後,全部歸結到我們的那顆真心上,除此之外,沒有一法是真。    《楞嚴經》裏佛說火從如來藏來,是如來藏性。但是如來藏裏什麼都沒有,沒有形、沒有相、沒有堅硬性、沒有熱度、沒有水性、沒有飄動性,祂連灰塵那麼大點的色相都沒有。但是祂卻能變現出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太不可思議了。所以佛法學到最後,一切的法界實相都知道,再也不迷惑顛倒了,就會圓滿成就佛道。    原文:大王。此火界性。生無所來。滅無所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火界。與火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釋:大王,此火界性生無所來,滅又無所去。火界在出生之前沒有一個來處,滅的時候,沒有一個去處。火界性本來是空的,從空當中產生的這麼一點有,這點有再一點點發展壯大,然後滅了,滅的時候也空,沒有一個去處。火界的自體性是空的,幻化的,不是實有的,只是語言所顯示出來的一個假相罷了。因此說,火界與火界性,都是不可得的,只有佛的正智才能完全明了。    火界的種子無形無相,如來藏本身也無形無相,如果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存在無形無相的如來藏裏,能存得了嗎?一是不能存,二是如果能存,如來藏也就成為了有形有相的東西了,那就能眼見和手觸,證得如來藏就極其容易了,人人都可成為一個證悟的菩薩。如來藏不是一個什麼袋子和器皿,祂無形無相,存不了有相的色身,但是祂卻能變現出色身來,真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時候,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等我們智慧具足的時候,就可以思議了。佛有智慧,佛能思議,我們學佛顯現出大智慧時,最後一切法都是可以思議的,不成問題,不用驚訝,不用奇怪,也不再迷惑顛倒了。    不知道實相就是迷惑顛倒,認為萬法都值得貪愛,都要抓取,結果就在生死苦海中漂泊,不得出離。知道了萬法的真實相,就不再迷惑顛倒,有智慧的時候,就要認識真相,不在假相上顛倒執著。    原文:大王。雲何身內風界。輕動等相。謂此內風。或時上行。或時下行。或住腹間。或脅或背。或發癮胗。或聚成塊。或如刀裂。或如針刺。出入息等。遍滿身支。    釋:大王,什麼是身體內的風界輕飄輕動等相?就是身體裏的由下而上的風;或者是由上而下的風;或者是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的風;或者是住在腹部、腰脅、後背的風;或者是引發濕疹、鼓起成塊的風;或者是讓身體感覺如刀割和針刺一樣疼痛的風;還有呼吸的出入身體的風,這些種類的風遍滿了身體四肢。    風的特性是輕飄的,有風的推動時,走路和騎車就很快,風一刮,有些輕的東西就被風吹得往上飄。風還有一個特性是動,風能讓物體不穩定,產生動轉。我們身體能運轉,那是因為什麼?因為身體內有風性,沒有風性我們的肢體都不能動,也不能說話。    言語是如何產生出來的呢?內心裏有覺觀、有感受了,我們就想說話表達出來。然後身體裏就生起一股風,風觸著臍,再往上觸,觸心髒和肺,再往上觸氣管、喉朧口,再觸舌頭、牙齒、嘴唇,之後語言就產生出來了。沒有風界語言就生不出來,風性就是動的,語言也是動的,沒有這風性,聲音就發不出來。任憑我們內心有多少想法,沒有風的作用,思想觀念也表達不出來,語言就不能產生,說明身體內部一定有風性,風一動,觸著內髒器官,就把語言表達出來了。    語言也是虛妄的,語言的一個聲音一個聲音都藏在哪裏呢?沒有地方可以藏;我們說完話,言語滅了,滅到哪裏去了?沒有滅處。所以萬法就是這樣虛妄,了不可得,沒有道理可講,從一無所有又到一無所有。分析推論一切的事理,我們接觸的一切的事物,都是這樣的虛妄不實。這樣多作觀行思惟,就能證得一切法空,斷我見,證初果,之後慢慢的就沒有什麼東西放不下的了。    放不下就是我們的理不通,或者明白一點,但是不通透。理通透了以後,坐在這裏一想,從我們的色身到整個宇宙、山河大地、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佛國土,你就這麼依理而推算,都是從一無所有又到一無所有,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需要深入定中,深細觀行這個道理,認可這個道理才行,沒有真正的觀行認可的過程,修行都不得力,就沒有力量降伏煩惱,一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還是把接觸到的一切法當作是真實的,而去執著和煩惱。定力不夠,福報也不足,智慧也不夠,觀行也不夠,就不能證得無我的果位。    身體裏面的風,或者從身體底下往上走,或者從上往下走,或者是從左往右走,從右往左走,這是風的動性。當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感覺出來了,氣脈一動,就能感覺出來。氣脈就是風,氣脈到哪裏,身體的感受就在哪裏出現。本來你坐著時,身體是彎彎的,氣脈一運行到身體背後,身體後背馬上就挺直了,不用故意坐直,身體自然而然就挺直了,這就是風的動性,對身體的支配作用。    原文:雲何外風界。謂若此風。從四方來。或狂暴起。摧折樹木。墮裂山峰。若微細起。飄舉身衣。動多羅樹。名外風界。    釋:什麼是外風界?就是身體外的從四面八方刮起的風,或者是狂風大作,摧折了樹木,或者是吹墮了山峰的暴風;如果是微風,就要飄起身上的衣服,搖動著多羅樹,這些都屬於外風界。    外風界是在身體之外發起的,器世間裏四面八方都有風。最大的風是暴風、龍卷風、狂風,能把樹木吹折,山峰吹裂,這還不算最大的風,宇宙最大的風能把三千大千世界吹毀,龍卷風和暴風都不算什麼。世界要毀滅的時候,那個風災一來,器世間全部吹毀,這是外界大風的作用。如果是細風吹來,輕薄物就被飄舉起來,小草樹葉搖擺,讓人深感愜意,這是外界微風的作用。    外界空中風刮起的時候,風起之前風在哪裏?沒有處所,風沒有地方可以藏。如果風能藏在哪裏,所藏之處就會不停搖動。大暴風通常都是無緣無故就刮起來了,把物體吹折以後,暴風消失了,風到哪裏去了?沒有地方可以去。如果有地方可藏暴風,這個處所也會被吹毀,不複存在。    原文:大王。此風界相。生無所來。滅無所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無有男相。亦無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風界。與風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釋:大王,此風界相,生的時候無所從來,滅的時候也無處可去。說明風生的時候是空的,滅的時候也是空的,風的自性就是空的。風界沒有一個男相,也沒有一個女相,沒有男相女相,但是風界形成色身時,就有了男女相之區別,所以男女相也是空的、虛妄的。風界自性是空的,只是用言說來顯示一下風界,並沒有沒有實質的風界。因此說風界與風界性都了不可得,這個道理只有佛的智慧,佛的正智才能了知。    風界本身雖然沒有男女相,但是一個人如果能造男人業,就會出生男人色身,如果造女人業,就會出生女人的色身。女人如果能造出男子大丈夫的業來,來世就會轉變為男子的色身,男子如果做女人的事,有女人的心性,業種存在如來藏裏,來世就轉變為女人的色身。果報身是隨著業行業種而轉變的,能變的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就是無我的。真實的法永遠不改變,只有如來藏是永遠不變的,是實相心體。    原文:大王。雲何內空界。若此身內。皮肉血等。顯現增長。離質礙性。謂若眼竅。耳穴面門咽喉。咽啖飲食。所引滋味。於腸胃間。通徹而出。    釋:佛說:大王,什麼是內空界?如果這個身體內的皮、肉、血等等,能顯現出其增長沒有質礙性,就是內空界。有質礙性皮肉和筋骨都不能生長,被限制住了。眼眶、耳孔、面門的鼻孔、咽喉等等有空無物之處為空界;吞咽品嘗飲食以後,飲食能順於食道進入腸胃裏,消化以後又排出去,從口腔到食管到胃裏到大小腸,這條通路就是空界,沒有質礙。如果有質礙就不空,飲食就不能進入身體中,更不能排出體外。    什麼叫空界?這裏的空就是指虛空,一無所有的空,空曠的意思。內身裏沒有皮、沒有血、沒有肉,沒有阻礙就是空。血管裏有空間,血液才能流動;氣管是空的,我們才能呼吸;腸胃裏有空界,食物才能在裏面流動;身體裏有空間,氣體、液體、飲食、大小便利等等才能在裏面流動,細胞才能分裂,肌肉筋骨等等才能生長。    身體細胞裏有空隙和空間,細胞裏的各個微粒才能在空隙裏沿著各自的軌道而運動。細胞裏的電子、質子、離子、質子、核子等等粒子之間都有空隙,微粒之間才能發生各種物理和化學反應,細胞才能發生分裂和增長,色身才能發生變化。細胞和細胞之間也都有空隙,呼吸的氧氣才能進到身體細胞裏產生血液,在身體裏面流動。身體裏的各種空隙就叫作內空界。    原文:若時業緣。引生六處。諸處生已。圍繞空界。此說名入。內空界數。然彼空界。從何所來。又若方處。外所顯現。離質礙性。名外空界。    釋:如果業緣成熟,如來藏就會出生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處。六塵處出生以後,就圍繞在空界裏,這些空界,都屬於內空界數。可是這些空界是從哪裏來的?另外,如果在色身之外各處,所顯現出來的沒有質礙性、沒有物質色法之處,就是外空界。    六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每一種色法都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而且還有一個空大,也一起組成色法,那麼色法就由五大組成,色法裏就有空間和空隙,色法裏的四大物質就包裹著空間,由於物質色法裏的空間大小不同,空大所占的比例不同,物質色法的密度就不同,物質的物理屬性就不同。    而且這六處色法都是在六識心中所顯現出來的,是在後腦勝義根處成像的,因此屬於內六塵,其中勝義根處的空就屬於內空界。內空界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來時沒有來處,去時沒有去處。    身體外邊沒有物質的地方,是虛空,叫作外空界。外空界無邊無際的廣大,十方世界都在虛空中建立,想建立多少個佛國土,都能建立起來。為什麼如此?因為虛空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虛空是真實有的,就有固定的界限和邊際,不能無邊無際,佛國土的建立就不能超出這個範圍。而虛空沒有範圍,所以能隨意建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都成佛了,一個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也不重疊,也不擁擠。因為虛空沒有邊界,不是物質的色法,是無物的,因此可以容納一切物,外空界就是這樣。    原文:大王。若色變壞。一切皆空。所以者何。是虛空界。本無盡故。安靜不動。猶如涅盤。遍一切處。無有障礙。    釋:大王,如果物質色法變壞了以後,就成為了空無,就是空界。為什麼物質消失了,一切都空了呢?因為虛空界是沒有盡頭、沒有邊際的,一切都可以成為空。而虛空本來就安靜不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如涅槃性一樣。虛空遍一切處,都沒有能障礙它的法。    物壞則成虛空,如房子毀壞了,此處就全部變成虛空了;地球毀壞了,地球這個地方全部變成虛空了;三千大千世界毀壞了,三千大千世界都成為虛空了,虛空中一無所有。    虛空是安靜不動的,為什麼不動?因為它是無物假,物體也是假的,但是物體可以移動,卻沒有人能把虛空給動一下。在虛空中建築一座很高的樓房,能把虛空挪動嗎?虛空是不動的,誰也不能移動虛空,因為虛空無物,又無邊際,怎麼能動呢?虛空裏無物質色法,就是一無所有、空無。我們時刻都需要虛空和空無,為的是能夠活動身體和擺放物體,因為虛空沒有障礙,眾生就需要這種沒有障礙性,為了活動和存放東西。    有人說空氣也是空的,也應該與虛空一樣無邊無際,不能移動。可實際上空氣與虛空是有很大差別的。空氣表面看起來也是無物的,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儀器能檢測出空氣的有無,空氣是有物質的,裏面有我們所需要的各種氣體,都是四大組成的色法,因此空氣能流動。眾生需要空氣,最主要是需要空氣裏的氧氣。    原文:大王。譬如有人。於彼高原。穿鑿池井。於意雲何。是池井中。所有空相。從何所來。王曰。無所從來。    釋:大王,譬如有人在高原土地上開鑿一口井以取水,把土控出來,就有一塊空處,有一個虛空出現。你想想看,這個池井中的空相,是從何處過來的?淨飯王說:這個空相沒有來處。    挖出來的井,井當中所有的空相,從什麼地方來?沒有來處。每挖一口井,就出一塊虛空,空從哪裏來?沒有來處,因為沒有物質就是空,空不是真實有的法;如果把土再填回去,空就消失了,空到哪裏去了?沒有去處,哪裏也不能多出一塊虛空;挖土出一塊虛空,其它地方的虛空也沒有減少。如來藏就類似於虛空這樣不增不減,因為祂無形無相,遍一切處,無處不在。    原文:佛言大王。設使彼人。複填以土。於意雲何。空何所去。王曰。空無所去。所以者何。是虛空界。無去來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    大王。外虛空界。本來無動。自性離故。但唯言說。之所顯示。除佛正慧。而能了知。    釋:佛說:大王,假使那個人再把土添滿池井,你想想,空相哪裏去了?淨飯王說:空相也沒有去處。為什麼是這樣呢?虛空界本來就沒有來去的緣故。虛空界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    佛說:大王,外虛空界本來就沒有變動過,其自體性離一切相,只是言說能顯示出虛空罷了,虛空沒有什麼實質。只有佛的無上大智慧才能完全了知其內涵。    虛空界沒有來,也沒有去,如來藏也同樣像虛空一樣不來也不去,祂無形無相。你從家到這裏來了,你的如來藏有來嗎?如來藏沒有腳沒有翅膀,不能來;當你回去的時候,如來藏回去了嗎?如來藏也沒有去,同樣是無形的緣故。所以過去的禪師就問徒弟:“你從哪裏來?”弟子說:“我從上海來。”師父又問:“你是坐船來還是走路來的?”弟子回答說:“我是坐船來的。”師父一聽,就說:“在你沒有坐船來之前,我就應該給你一棒了。”是應該打,你能坐船嗎?曾經坐過船嗎?拿什麼坐船?禪師問話都不離如來藏,如來藏就像虛空一樣不來不去,無相故。    原文:大王。雲何識界。謂若眼根為主。緣彼形色。及彼表色。名眼識界。若餘五根。緣於自境。各別建立。名五識界。又此識界。不著於根。不住於境。非內非外。及二中間。    釋:大王,什麼是識界?識界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以眼根為主,攀緣色塵的形色和表色,就叫眼識界。如果其他五根都緣各自對應的塵境,各別建立所對應的塵境,就叫作五識界。另外,這個識界,不附著在根上,也不住在塵境上,不在根和境的內外和中間。    識界是什麼呢?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以眼根為主,緣就是依靠依賴的意思,眼根等作為出生識心的助緣,以眼根為主攀緣依賴色塵的形色(有形狀的色),比如長短、方圓、高矮、胖瘦,這叫形色,有形狀;以及表色,表色就是表現出來的行住坐臥、屈伸、各種動作等等。這裏說以眼根為主,同時還有意根在緣色塵上的法塵,這時就有眼識和意識的出生,共同了別色塵的形色和表色,還有顯色。根塵相觸,如來藏產生的眼識和意識就叫識界。    其它的五根也是這樣,以耳根為主攀緣於聲音,意根也攀緣聲音上的法塵,如來藏出生耳識和意識,共同了別聲塵;以鼻根為主攀緣於外界的香塵,產生鼻識和意識,共同了別香塵;以舌根為主攀緣於味塵,產生舌識和意識,共同了別味塵;以身根為主攀緣觸塵,意根同時攀緣觸塵上的法塵,產生身識和意識,共同了別觸塵。這幾個識就叫識界。    識界都不住在根上,也不住在境上,也不在根和境的裏外和中間,因為識界無形,不與色法混在一起,也不融合在一起。    原文:然此識界。各各了別。彼彼境已。即便滅謝。生無所來。滅無所去。大王。識生時空。滅時亦空。自性離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識界。與識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慧。而能了知。    釋:然後,這個識界各各了別了各自所對應的塵境之後,就滅去了。識界生沒有來處,滅也沒有去處。大王,識界生的時候是空的,滅的時候也是空的。其識界的自體性離一切相,也是空的,不住在男相上,也不住在女相上。只是言說所顯示出的虛相罷了。因此說識界以及識界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有佛的無上圓滿的大智慧,才能圓滿了知其內涵而無礙。    眼識了別色塵以後,眼識就消失了;耳識了別了聲塵以後,耳識就消失了;鼻識了別香塵以後,鼻識就消失了;身識了別觸塵以後就消失了;意識了別法塵以後就消失了,這六個識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來時是空,滅時是空。眼識產生時,沒有處所,不從眼根和色塵中來,不從虛空來,不從大腦來,來無所來。滅時也沒有滅處,不到眼根中去,不到色塵中去,不到虛空中去,不到大腦中去。這只是講小乘的說法,在大乘上來說,都從如來藏中來。    識界的自性就是離一切法,不著一切法,自體性本是空的,識性不住在男相上,也不住在女相上,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但是識性卻能了別出男相和女相。識界本沒有形和自體相,只是以言說來顯示罷了。因此說,識界與識界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執著不了的,抓不住的,只有佛的正知正慧能把這件事徹底的了知。    這幾個識也不住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也不住在外界的色塵、聲塵、味塵、觸塵上,不住在根和塵上,不住在一切法上。本身沒有男相和女相,只是言說的一種假相、一個名詞而已,所以六識界以及識界的性質是了不可得的。    識的性質是分別,眼識分別色,耳識分別聲、鼻識分別香臭,舌識分別酸甜苦辣,身識分別觸塵,意識分別法處所攝色,其自性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有佛的正慧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完完全全的了知,我們只能了知一小部分。        第四章 分說六觸處    原文:大王。雲何眼處。謂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造淨色。若地界清淨。則眼處清淨。若水火風界清淨。則眼處清淨。    釋:佛說:大王,什麼是眼根處?眼根處就是四大種子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構造出來的清淨色根。如果地界清淨,那麼它所構造出來的眼根處就清淨;如果水界、火界、風界清淨,和合所構造出來的眼根處就清淨。    眼根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和合在一起所組成的物質色法,含有地的堅硬性、水的濕潤性、火的溫暖性、風的流動性。眼根包括面部上的眼浮塵根和後腦部位的眼勝義根,都是由四大種子形成的。    四大種子是如來藏裏本有的種子,當出生眼根的因緣成熟時,如來藏把四大種子輸送出來,就形成了眼根,內外眼根都是在母胎裏逐漸形成的。《楞嚴經》中世尊形容人的眼根像葡萄朵那個形狀的,就是眼處。    如來藏中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染汙,沒有貪嗔癡煩惱。這四大種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合起來,形成眼根,種子和合的比例不同,形成的物質色法也不同。由於四大種子清淨,形成的眼根就是清淨的,沒有貪嗔癡煩惱,沒有染汙。但是依眼根為緣而出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卻有染汙,有煩惱,眼根本身沒有染汙,也沒有喜怒哀樂,因為眼根沒有心行。    原文:何以故。由地界清淨。眼處得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如是乃至。風界清淨。眼處得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何以故。無主宰故。無造作故。猶如涅盤。自性清淨。    釋:為什麼四大清淨眼處就清淨?因為由於地界清淨故,眼根才能依賴之得以出生,雖然眼根出生了,但也是了不可得。如是由於水界清淨故,眼根就能依賴之得以出生,但也是了不可得的;由於火界清淨故,眼根才能依賴其得以出生,但也是了不可得的;由於風界清淨故,眼根依之得以出生,但也是了不可得的。為什麼眼根是了不可得的?因為眼根的出生是沒有主宰,沒有任何造作的,猶如不生不滅的涅槃心一樣,自性是清淨的。    地界清淨,構成的眼處就清淨,因為原材料清淨,組成的色法就是清淨的。如果水火風界都清淨,所構成的眼根就清淨,因為原材料清淨,組成的色法就清淨。外表看是有眼根色法出現,有色法的相貌,但是色法是如此的虛幻不實,四大種子一點點的流轉出來,眼根一點點的形成,從一無所有中建立起來;而其原材料是無形無相空性的種子,種子是從如來藏中流轉出來的,那麼眼根的實質就是如來藏,完全歸屬於如來藏,因此眼根自性了不可得。    因為如來藏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輸出的四大種子清淨,構成的眼根自性也清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沒有自我主宰性,沒有造作性,全部是如來藏的屬性,無有眼根的少法可得。    地水火風沒輸送之前,我們有沒有眼根的存在?沒有,原來是一無所有的,如來藏輸送出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就開始形成眼根,眼框、眼睛玻璃體、視網膜、視覺傳導神經,從一無所有漸漸形成了物質色法,最後又散壞,眼處就沒有少法可得。    地水火風四大種子也是無形無相的,不是物質色法,如來藏是無形無相的,把無形無相的種子輸送出來就形成了有形有相的色法,從一無所有形成了一個有形有相的物質。是中沒有少法可得,什麼也得不到,地性不可得,水性不可得,風性不可得,火性不可得,那麼眼根、眼球、玻璃體、視網膜等就是不可得的,虛妄的,說毀滅就毀滅的,是不可依賴,不可執取的。    地水火風四大種子都是不可得的,形成的物質世界也是不可得的,是中無有少法可得,為什麼?因為物質色法沒有自主性、沒有主宰性、沒有自在性,是幻化出來的不實的。這當中沒有一個做主宰的人,沒有人去造作它。誰去造作?如果說我們造作,誰叫我們?眼根未出生之前,沒有五陰,沒有所謂的我們,如來藏不做主宰,也不造作,因此沒有造作眼根的人和法。    原文:大王。如是眼處。各各尋求。皆不可得。所以者何。地界空故。則地界清淨。乃至風界空故。則風界清淨。若諸法自性本空。則彼界何有清淨。亦無忿諍。若淨若諍。皆不可得。複有何色。而可見耶。    釋:佛說:大王,這樣的眼根,從各各方面推尋,都是找不到的,了不可得。為什麼了不可得?因為地界是空的,地界清淨;乃至於水界、火界、風界是空的,水界火界風界清淨,沒有一法存在。如果諸法都是自性空的,那麼各個法界也就沒有清淨之說,也沒有染汙、忿恨和爭論之說,諸法的清淨與染汙都是不可得的。那還有什麼色可得,一切色法都不可得。    眼根無論我們怎樣推求,都是不可得的,其性是如來藏性,其相是如來藏賦予的,是幻化的,相不可得;組成眼根的地水火風四界,其相是空,其性是如來藏性,也是空。因為空故,則四大清淨,四大清淨故,則眼根清淨。眼根自性空故,也無有清淨與不清淨相,其相了不可得,其清淨性與染汙性也了不可得。眼根自性是如來藏性,沒有自體性,也是空的。    在眼處尋求地性,是不可得的。地性本身是空的,無形無相,一個無形的種子,了不可得;形成的眼根,也是了不可得的。那麼水界、火界、風界性質都是空的,無形無相,四大種性了不可得,是空的,形成的眼根,也是空的,了不可得;那麼尋求眼根的自性,是找不到的,因為眼根沒有自性。    佛說諸法自性本空,因此眼根這一法,自性本來就是空的,空來空去一無所有。眼根出生之後,還會滅去,變成一無所有,既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本身就是空的。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都是本性空的,形成的眼根自性就是空的,眼根界也沒有一個清靜或者是不清淨之說,不存在清靜和染汙,不存在是好是壞,因為本身是空的,不能說它清淨與否、紛諍與否。    原文:當知眼處。畢竟空故。自性亦空。前際後際。皆不可得。未來所造。亦不可得。何以故。自性離故。若自性無有。則無男相。亦無女相。何有愛樂。若生愛樂。是魔境界。若無愛樂。是佛境界。何以故。若無愛樂。則能遠離。一切諸法。    釋:我們應該知道眼根處畢竟空故,所以眼根自性也是空的,眼根的前際和後際都不可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眼根的自性離一切法。如果說眼根沒有自性,那麼眼根就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那男女相就沒有什麼可愛樂的。如果對男女相生愛樂心,就是一種魔的境界。如果對男女相沒有愛樂心,就是佛的境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沒有愛樂心就能遠離一切法,心得清淨。    色法本身是空的,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所形成,地水火風本身是空的,形成的物質世界就是空的,了不可得。眼根同樣是空的,了不可得,不可執著。本來沒有一個眼處,沒有眼根,四大種子輸送出來,從一無所有處出生了眼根,最後又到一無所有,形成的過程和結果都是空,有生有滅之法,一無所有之法,就是空的。什麼法不空?我們那個如來藏心不空,別看祂無形無相,但是祂時時刻刻在生心,時時刻刻在起作用,時時刻刻在給我們變萬法,除此之外一切法都是空。    如果眼根不空的話,就會一直存在著,沒有生同樣也沒有滅,它能自我主宰,而沒有能夠主宰它生滅的法,但是眼根於此正好相反。如果眼根能被出生,也能不由自主的滅去,只要不被攝持就要滅去,那就是空的,幻化的。眼根是如何形成的?地的成分加進去,水的成分、火的成分、風的成分加進去混合起來,四大種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組合在一起,和合起來形成了眼根的肉體。業緣消失了,四大種子分散,眼根就消失了,空來空去,沒自體性,了不可得。    我們不應該對眼根生起貪愛和歡喜,說好說壞,實際上沒有好和壞,都是虛妄的空的,所以眼處畢竟空,前際後際皆不可得。前一世的眼根,後一世的眼根,現在的眼根和以前的眼根,今天的眼根和昨天的眼根,都是不可得的。昨天對於今天來說就是前際,明天對於今天來說就是後際,我說話的當下是本際,說話之前叫前際,說完話以後就後際。這樣連接起來的前際後際,前際後際了不可得,都是空。    前世的眼根也是不可得的,畢竟拿不出來,到處找也找不到;未來再造出一個眼根來,那個眼根仍然是不可得的,現在畢竟也是拿不出來,還沒有出現的法,更是虛妄。現在的眼根念念在生滅,刹那都在變化,也是不可得的。近視眼、老花眼、青光眼等等眼疾的出現,說明眼根是變化的不可靠的,讓它保持一個健康正常狀態都保持不了,其自性確實是了不可得的。    眼的自性離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既沒有一個男相也沒有一個女相,我們就不必對眼根升起愛樂心貪愛心。眼根本身沒有什麼相,無男相也無女相,如果對眼根升起愛樂,就是魔的境界,著境就著魔;對任何事物產生喜怒哀樂的感情就是魔的境界,有這種感情,永遠在魔的掌控之下。魔王叫波旬,他在欲界最高層第六層天,他因為福大,掌控了整個欲界六天,包括人間。一個眾生如果沒有欲界法的貪欲,就脫離了魔的手掌,那魔王就會想方設法讓其對欲界重新生起貪欲心。只要有貪欲心,就在欲界裏不得出離,就是魔王的弟子,就是魔子。    每個人在未到地定具足,即將要發起初禪的時候,魔王就用各種手段來障礙,在每個人內心裏最薄弱之處下手,攻破薄弱部分,讓其貪欲心生起,禪定消失,就脫離不了魔掌。如果定力堅固,沒被魔王破壞,命終會升到色界天,比魔王境界高,就不受魔王管轄和控制。    欲界裏有什麼?欲界裏有各種貪欲,有財色名食睡,以男女欲為主,如果超越了這個欲,斷除了這個欲,魔宮就震動。如果修行人道心不堅固,福報不足,很容易就能被幹擾,禪定就消失。魔是最希望這樣的,所以他會想方設法讓眾生喜歡貪愛這個欲界世間,那麼他的子民就不會減少。魔王都是希望自己的子民越來越多,所以才要想辦法控制自己的子民,讓眾生都有貪欲心,不脫離自己的掌控。    所以佛說若生起愛樂心,就是魔的境界,我們世間的人全在魔王的掌控之下,也受著住在欲界忉利天的釋提桓因的管轄。欲界人類如果修善,釋提桓因是最高興的,因為修善的人命終會升到欲界天,釋提桓因的子民就增加了。所以初一、十五他會派天人護法到人間巡視,看看行善法的人多還是行惡法的人多,如果修善法的人多,釋提桓因就高興,如果行惡法的人多,釋提桓因就不高興。人間知道了此事,就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供佛、吃齋、吃素、行善,為了多行善業,死後升天享樂,有些時候世間人做事是有一定道理的。    沒有愛樂心就是佛的境界,在佛的境界裏沒有愛樂心,不對五欲六塵有任何喜樂和貪愛。佛就是如來,如來就是如來藏,祂沒有喜怒哀樂,既不喜歡,也不厭惡,祂是無為性的。前七識心有喜怒哀樂,真心沒有喜怒哀樂。當七識心喜怒哀樂的時候,其中有真心的隨順配合,否則七識妄心也不會有喜怒哀樂的現象出現。在一切法上都是真妄二者共同運作,在七識喜怒哀樂時,有個不喜怒哀樂的如來藏在不斷的輸送各類種子,以保持七識現行其喜怒哀樂的心行,找到這個背後默默無聞無償奉獻者,就明心開悟,獲得般若智慧了。    為什麼說沒有愛樂心就是佛境界?佛說,若無愛樂,則能遠離一切諸法。因為諸佛已經寂靜無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不著境,心中無有法的存在,究竟遠離了一切法。佛雖然在五蘊的虛妄相上要不斷的造作,以廣度無量眾生,但並不妨礙佛心無所住,對一切法都不生起愛樂心。法身佛更是對世出世間法心無所住,遠離一切法和相,對一切法都沒有愛樂心。    我們不能遠離諸法的原因是什麼?因為貪愛和執著,有愛樂心,所以心住於一切法,不能分離。對世間一切法我們都希望擁有占有,這就是愛樂心;如果沒有愛樂心,就會心無所住,不希望擁有和占有。這樣心就不被一切法束縛,有了解脫的力量,就能得到解脫。對欲界不生起愛樂的人,初禪定就生起了;對初禪的境界不愛樂的人,禪定境界又提高了;對更高的禪定境界也不愛樂的人,就能達到三界最高的境界;對三界世間的法都不愛樂的人,就會入到滅盡定,那是四果羅漢的境界。命終就能把自己的前七識都滅了,色身滅了,七識滅了,五陰滅了,就入到無餘涅槃裏,解脫於三界生死,不再輪回。    阿羅漢能入無餘涅槃,了生脫死出三界,就是因為他對三界世間法沒有愛樂的心行了。我們在三界裏受苦,尤其在欲界裏受苦,生在欲界的人間,不是生在欲界天上,就是因為我們對欲界法的愛樂心比天人要深厚,比色界天人更深,比無色界天人那就深得不能比較了。愛樂心越淡,命終生到的天界越高,生命越快樂越寂靜,苦受越少,愛樂的心越重,苦越重;如果沒有愛樂心,能遠離一切諸法,心得清淨和寂止。    我們真心裏本來就沒有一切法,《心經》裏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五蘊、無十八界、無四聖諦、無十二因緣、無菩薩六度、無智也無得,真正的遠離一切法,沒有一切法,寂滅無為。我們心裏卻都是五欲六塵,追求的都是三界世間法,因此喜怒哀樂不斷,苦受不盡。    世間法擁有的越多就越苦,越不能得解脫,我們就被生死苦所系縛著。喜樂於色,被色所系縛,被色身所系縛,不能得解脫;喜樂於聲塵,就被聲塵所系縛,不得解脫;喜樂於味塵、觸塵和法塵,就被系縛著,不得解脫。對於六塵境界不管是喜歡還是厭惡,都是煩惱,都是系縛,不得解脫,就會留在欲界中苦惱憂悲。    真心對一切法都無愛樂也無憎厭,因此就不被任何法所系縛,永遠是解脫的,沒有生死憂悲苦惱。有愛樂就要流落六道裏受苦,真心不愛樂,不在六道裏,不住在六塵境界裏受苦。有境界可住,就被束縛,解脫不了,不住在一切境界上,就離開了,解脫了。所以我們修學的目標,就要向真心一樣,慢慢能遠離一切諸法,空淨自心,趣向涅槃。    原文:大王。雲何耳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分別行相。如前所說。大王。諸法解脫。決定現前。如法界空。不可施設。    釋:佛說:大王,什麼是耳處?耳處就是四大種子所創造出來的清淨色相,其耳處的相貌與眼處類似,由四大種子和合出生。四大種子清淨,則耳處清淨,其中無有少法可得。四大空故,耳處自性空;四大解脫故,耳處本自解脫,無有一法可以系縛於人。大王,諸法本自解脫,其解脫相處處都在昭示和顯現著,如一真法界的空一樣,本來如此,不是人為施設出來的。    耳處是指耳根,包括外耳根和內耳根,都是清淨四大所成,因此本身也是清淨色,沒有煩惱,沒有染汙。所謂的清淨,指沒有喜怒哀樂,沒有貪愛、愛樂和厭惡。耳根與聲塵接觸時,從來不說我喜歡這個聲不喜歡那個聲,它沒有心行,善惡心行都不存在。染汙是心有染汙,耳根不染汙。構成耳根的地水火風四大是空的,耳處也是空的,其自體性了不可得。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了不可得,耳處也不可得。    解脫就是不被系縛,一切法本身既然是了不可得的,因此不能系縛於人,是眾生自心認一切法為真為我,攀附不斷,於是自願粘著一切法,自不得解脫,與法無關。如果能證得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再也不想抓取了,就得解脫,不再被諸法所捆綁。眾生都是被六塵境界捆住了,被自己的五陰身捆住了,繩索一環套一環,鎖得很堅實,猶如在三界的監牢裏一樣,沒法掙脫束縛,沖出牢獄。根結就在於眾生自心對諸法沒有認識清楚,不知諸法是空的幻化的不實的,諸法根本不系縛人,所以也沒有必要去攀附。眾生如果能認識到這個道理,內心自然就從虛妄的境界當中解脫出來。諸法解脫決定現前,眾生也本來就解脫,只因迷失了真相,徒自束縛。沒有一個眾生是不能解脫的,除了仍然在癡迷的人。    世間一切法本來都是空幻的,不用我們去空它,一切法本來就是解脫的,不用我們去解脫,只要我們認識到了真相和真理,沒有一法不空,沒有一法不解脫。我們不能施設諸法為有,十法界、十八界也都是如此空幻,因此沒有眾生,沒有聖賢,沒有六根,沒有六塵境界,也沒有六識,那就沒有任何系縛,也沒有被系縛者,系縛與被系縛皆為幻相,了不可得。    原文:大王。諸根各各。樂著境界。眼緣色時。而生愛樂。是故說色。為眼境界。又此眼根。緣於色境。有三種相。見可愛色。起於貪想。不可愛色。起於嗔想。非愛非惡。而起舍想。    釋:佛說:大王,六根都各各愛樂著各自所對應的境界,眼根緣色塵時,心就生起愛樂,因此說色塵是眼根所緣的境界。另外眼根緣色塵境界時,有三種相貌產生:第一種相是,眼根觸可愛的色塵境界,心就生起貪愛之想;第二種相是,眼根觸不可愛的色塵境界時,心就生起嗔恚想;第三種相是,眼根觸不可愛也不可惡的色塵境界時,心就生起舍想,非愛非厭。    眼根樂著色境,耳根樂著聲境,鼻根樂著香境,舌根樂著味境,身根樂著觸境,意根樂著法境。諸根各各貪著所對應的境界,眼根所對的只能是色,不能緣聲,耳根只能緣聲,不能緣觸塵,凡夫六根不能通用。聖人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六根可以互通,眼根可以緣聲、聞味,耳根緣色、觸味,意根可見色、思惟,六根相通,可以互相代替。六根本來相通,只因為眾生對塵境的迷執和貪執,就在一種功用中分成了六種功用,各根就有了分界。當修行破除了六根的迷執,心通以後,六根就互通互用了。那時沒有色身,照樣能感覺觸塵,感覺微風和暖陽,一根可以做六根用,把六根功能統一起來。    六根緣六塵的時候,心的感受有三種狀態,一個是喜歡、一個是厭惡,再一個是不喜歡也不厭惡,就是舍的狀態。對我們修道人來說,心應該保持哪種狀態為好?修道的人,心要平和,對一切境界,既不喜歡也不厭惡,保持一個中道無所住的狀態,就是舍的狀態。    原文:如是乃至。意著法處。為意境界。若彼意處。緣可愛色。極生愛樂。為彼所牽。引生貪行。不可愛色。生於嗔行。愛非愛色。起於癡行。如是聲等。三種攀緣。領納等相。准前應說。    釋:佛說,就像這樣根塵相觸,就有三種心行出生,意根與法塵相觸,出生意識分別法塵境界。如果意根緣可愛色,意識就生起非常愛樂的心行,就被色所牽引,生起貪愛的心行;如果意根緣不可愛色,意識就生起嗔恚的心行;如果意根緣非可愛也非不可愛色,意識就生起愚癡心行。像這樣,意根緣聲塵處,意識也有三種心行,與意根緣色時的心行是一樣的,意根緣香處、味處、觸處,意識都是如此。    六根分別緣六塵,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意根就對法塵。法塵是前五塵上所顯現出的一種法處所攝色,比如說我看著書,書這種色塵上就顯出一種書的法塵,指書的形狀大小、長短方圓、紙張的質量厚度、字體的大小和字形,裏面內容信息等等,都屬於法塵,是意識了別的相。意根和法塵相對,眼根和書的色彩相對,就出生意識和眼識同時分別書,了別的內容範圍粗細程度都不一樣。    意著法處為意的境界,意識喜歡貪愛法塵境界,為境界所牽引,會生起貪心。比如拿一塊蛋糕,蛋糕有色彩,眼識所見;蛋糕上顯現出的形狀、內含的成分、營養等等信息是法塵,意根所對,意識了別。意識了別後,覺得蛋糕香甜美味,就生起了貪愛,因有貪愛就有貪行,就想占為己有,趕快吃到口裏,同時還可能想辦法保證以後還能吃到,這就是貪行。貪行是身口的行為,貪心是心的妄想打算、感受,能被境界所牽引,而決定造作業行;業行造作出來以後,種子存在如來藏裏,種子緣熟就有果報。如果意根被熏成功,此人生生世世都貪吃。    如果吃的蛋糕是別人的,吃的時候,別人並不知道,或者是不想給與的,就屬於偷蛋糕吃,偷盜的業存在如來藏裏,業緣成熟時,果報現前,就要還給別人一千倍或者更多倍。偷了一個蛋糕,最少是一千倍的果報,將來就要還回去至少一千個蛋糕;如果是偷了三寶的物品,偷了有道行的人的東西,一萬十萬百萬無量倍的償還,而且這當中還有貪的心性罪,性罪嚴重就得下地獄受惡報。    貪嗔癡的行為只要造作出來,不管是大是小,都作為業種存在如來藏裏。如來藏不作選擇,祂不因為是自己造的色身五蘊,因為殺人就不記這個殺人的業,如來藏沒有分別心,同樣記錄保存。如來藏不會袒護自己出生的五陰,只存善業,而不存惡業;如來藏沒有這個心行,祂是不分別的,只要有業行,不管是大小、善惡、不善不惡,祂全部平等收存。    比如說做飯是不善不惡的行為,做飯的技術學會了,作為種子存下來,來世遇緣很快就會做飯了。開車的技術和其它的技術都是如此,學來的東西祂都給存著,善的也存,惡的也存,不善不惡的也存。有人天生就有某種本事,因為有業種,前世就內行;有的人怎麼學也不會,前世沒有存業種。所以每個人的特長都不一樣,有的小孩生來就懂音樂,會排樂譜;有的生來就會跳舞,有的狗也會跳舞跳得很好,它前世的本事都存在如來藏裏了,這叫習氣、習慣、業、種子。有的人前世喜歡罵人,他這一世生來,不用教就會罵人,管都管不住,這是業種現行,習慣就是如此。    凡是貪行和嗔行都屬於愚癡行,不懂好歹,不識善惡是非也是愚癡,愚癡就有愚癡的業果。對治愚癡怎麼對治法,用佛法的道理來去破除無明愚癡。    意根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意識都會出現三種心行,愛樂嗔恚和愚癡。六根對六塵,都會出現三種感受:喜樂、嗔恚和舍受,這些感受都是生滅虛妄的,不可執著的。        第五章 三個夢喻    原文:大王。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譬如有人。於夢寐中。與諸婇女。共相娛樂。大王。於意雲何。彼夢覺已。憶所受樂。為實有不。王曰不也。    釋:佛說:大王,六根都是幻化出來的,六塵境界就像夢中境一樣。譬如有人在夢中,與諸多婇女在一起嘻戲遊玩娛樂,大王,你的看法如何,那個人從夢境中醒過來以後,回憶起夢中所感受到的快樂,夢中境界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像幻化的一樣,從一無所有的空中,幻化出六根,其功用同樣是幻化不實的,幻化主就是像魔術師一樣的如來藏。諸根所對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佛說如夢,就等於夢中物一樣,根本把捉不了。在夢中意識還能了別夢境,接觸到夢中人和物,生起喜樂哀怒的覺受,夢醒後,一無所有,了不可得。眾生在所謂的現實中生活,也像在夢中一樣迷惑顛倒,好像能接觸到六塵境界,好像有六識的感受,其實都是虛幻的,夢醒之後,了不可得。眾生還沒有從夢中醒過來,菩薩半夢半醒,沒有徹底醒過來,諸佛則已經徹底清醒過來,不在夢中了,能完全回憶夢中事,凡夫眾生都在說夢話。    原文: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婇女。畢竟非有。何況與之。共相娛樂。當知是人。憶夢中境。徒自疲勞。不複可得。    釋: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所做的夢境當作是實有的,他是否有智慧?淨飯王說:此人沒有智慧。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夢中的婇女畢竟不是真實存在的,更何況還有與婇女一起娛樂這件事,那就更沒有了。應當知道,這個人回憶做夢時的夢境,只是白白的勞累識心,夢境是不可再回來,不能得到的。    明明在夢裏什麼都有,夢醒了就什麼也沒有,醒來以後還把夢裏的人和事當真而不斷的執著,這個人不是有智慧的人。佛用這種方法來警覺他的父親不要貪著五欲樂,五欲樂就如夢中事一樣,不可貪著,以此貪著,就要妄受生死輪回苦。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眾生。眼見色已。心生愛樂。複起貪著。為彼所牽。造貪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刹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如是如是,確實是這樣。愚癡的眾生眼見色以後,心就生起愛樂,然後就貪著色境,心被色境所牽引,造作貪愛的業行。身業是殺盜淫三種;語業是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意業則是貪嗔癡三種。    身口意行造作出來之後,業行隨造隨滅,最後業行都滅去不再造作了,業行並不依著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不到東西南北去,不到四面八方去。但是到臨終六根要謝滅的時候,自己所造作的業報就會全部現前了,就像夢醒時,仍然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愚癡的眾生眼見色,馬上生起了愛樂心,貪愛現前,心就被色所牽住黏住、捆綁住了。外界六塵要捆綁我們,就是捆綁心,心被一種無形的貪愛繩索所捆綁住,就開始造作貪的業行。業行分為身行、口行和意行,身體上造作,殺、盜、淫三種身行;還有口業的造作,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口業行就出現了;意業是貪嗔癡,十種業出來了,身口意這三種行為造作出來以後,作為種子存在如來藏裏,緣熟時,種子現行出來,眾生就受報。    受業報時其實是自己報複自己,眾生造業時最怕誰知道?鬼神、護法神知道都沒關系,佛菩薩知道都沒關系,就怕如來藏知道,但是你想如來藏能不知道嗎?五陰七識造作業行時,全靠如來藏配合,沒有祂根本造作不了,所以五陰所有的行為造作祂就知道,同時收存業種。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要小心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再造惡業,要多造善業,盡量斷惡修善。    身口意行最初造作的時候,刹那滅謝了。比如我拿刀殺人,拿起刀之後,拿刀的行為沒有了;下一步手伸出去,之後伸手的行為又沒有了;再下一步,拿刀捅進對方的身體,以後這種行為又消失了;再下一步,拔出刀,行為消失;再下一步把刀扔了或者是洗了,行為又消失。殺人這個行為一連串的造作出來,後一個動作出來,前一個動作消失。所有行為都消失以後,實際殺人這個行為消失了沒有?這個行為如果不消失,就要一直殺,這是不可能的,任何行為總有結束的時候。行為本身造完就滅,因此是生滅性的,了不可得的,可是種子並不消失,刹那刹那都要存在如來藏裏,以待將來緣熟受報。    行為造作刹那滅謝,非常快,每一刹那有八萬一千個種子生滅、生滅、生滅過去了,才形成了整個殺人的行為,所以殺人的行為全部是生滅性的,可是這整個行為就作為業種收存在自己的如來藏裏了。一彈指一刹那,有八萬一千個種子生滅過去了,無數的生滅現象形成了這一彈指,所以彈指這個法就是虛妄的。而殺人這一法,是由無量個彈指的時間連接起來的,是由無量個類似於彈指的行為構成的,那麼殺人的行為也是虛妄的、生滅的、無我性的。如此觀行下去就可以證得小乘的身空。    也可以同樣觀行識心的種子刹那生滅,無數個刹那生滅構成了識心的連續的分別造作行為,識心就是生滅、虛妄、無我的。這樣就可以證得心空,身空加心空,五陰空、無我,小乘的初果就證得了。    在這觀行斷我見的同時,再接續觀行,殺人這一系列的行為是如何造作出來的呢?可以從一彈指的行為上觀行,一彈指之間,怎麼就能有那八萬一千個種子出來呢?怎麼彈的呢?如來藏又是如何記錄業行的呢?這樣觀行,禪定好的人,證悟非常快。有人領路幾分鐘就證悟,沒人領路一萬劫八萬劫。要證果,因緣成熟了,就是一刹那間,因緣不成熟,百千萬劫在六道裏迷惑顛倒。    業行雖然刹那滅謝,但是這些業行卻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就這樣消失了。比如我舉起手,又放下,觀察舉手的業行,消失時到哪裏去了?業行消失了,也沒有住到什麼地方,如果有地方住,此處就總有我在舉手;如果是殺人,殺人的業行就總在某處,那就很糟糕了。    但是佛說於死邊際命根滅時,就是我們壽命終了時,要死還沒死的時候,這叫命根滅時,有一件事出現了,佛說了自分業報皆悉現前。什麼是自分業報?就是自己造作業行的果報顯現出來了,猶如從夢中醒來以後,知道了自己在夢裏做的事。我們臨終死亡之前,這一輩子做的事情,不管是善還是惡,像放電影一樣非常迅速的顯現在心裏,就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做了什麼事情,知道這一輩子善多還是惡多,應該受什麼樣的果報,該去哪道裏輪回。    思考來思考去,心裏就覺得奇怪,造業時神不知鬼不覺,業行已經消失了,命終卻都顯現出來了,為什麼都能顯現出來?因為業行在造作時,其行為作為種子刹那刹那都存在如來藏裏,行為消失了,種子卻存下了;行為有形有相能消失,種子無形無相,直到受報以後才能消失。眾生到臨命終時才知道自己一輩子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自己該到哪道去受報,該隨哪種業受報,心裏就明明白白,但是說不出話來了。因果業行真是不可思議。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作為眾生的主人,是出生下一世色身的因,業行是下一世色身出生的緣,一個因一個緣相遇,因緣會合,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現,下一世的色身就出生了。這個人或者是墮落於地獄身,或者是墮落於畜生身,或者是墮落於鬼身,或者是落於阿修羅身、人身和天身。當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的時候,眾生就開始接受各自的果報。之後在此色身上的識心就要不斷的一直運轉下去,直到最後識心滅去了,就叫作死藴,成為屍體了;而當最初識心生起的時候,就叫作生藴,就是活人。    阿賴耶識為什麼是造業的主人?因為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五陰身,也就不能造業。意根想造業,阿賴耶識了知,就配合意根,輸出各種種子,完成五陰身的身口意行,五陰的一切活動都是阿賴耶識輸出種子實現的,所以五陰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性。五陰身造的業是一種助緣,由阿賴耶識和業緣兩種,作為出生下一世五陰的因緣,下一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產生出來,就開始受業報。    比如說該托生為人的,又產生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五蘊具足,就有感受,人的果報就出現了,沒有識的時候感受不到苦樂受,就好像沒有得到果報一樣。其實生為人胎,十月處胎就是一種果報,這果報要由意根來受,如來藏不受果報,不被封閉,不在胎中被拘禁。人在母胎裏四五個月之前沒有識心,感覺不到苦受和樂受,嚴格來說,那時候不算真正受報,說不算受報其實也算受報,因為那個色身就是果報身,只是沒有心,不知苦樂受,而意根的感受,我們意識心不知。    如果投身到地獄中,地獄的身相現出來,識心隨即出現,馬上就能感受到地獄的苦受,苦報出現了。或者托生到傍生中,傍生的覺知心一現起來,就感覺到苦樂受,苦報出現了。或者托生到琰摩羅界鬼界,托生到阿修羅界,或者生到人中,或者生到天上,識心出生才開始正式受報。識心產生出來,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了,天人一出生,他就感覺快樂,托生到畜生道和地獄道鬼道,就感覺痛苦。但沒有六識來感覺的時候,也屬於是果報。    識心出生之後,就相續不斷的在色身上運行,直到死亡為止。這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這六個識心都滅了以後,叫作死蘊,身體就是一塊木頭,最初眼、耳、鼻、舌、身、意識出生的時候叫生蘊,一生一滅,就是一期生命。    每一期生命出生和消失時,什麼也沒有帶來,什麼也沒有帶去,除了把業行帶來帶去受報,其他全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所以說一切萬法本身就是生滅法,是空的,空的東西帶不走,真實的東西才能帶走,是什麼能帶走?如來藏一直跟隨著自己生生世世,把業種帶到生生世世,實現生生世世的業報。至於說五陰要到哪裏受報,如來藏無所謂,反正祂不受報,祂只是隨著業而不斷的變現五陰身,從來都不舍眾生。那麼誰是我們最親的人?是如來藏,太親了,須臾不肯舍離我們。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大王,根本沒有一樣東西,能從此世帶到另一世。為什麼是這樣?因為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大王,身識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識心造作的業行,生也沒有來處,去也沒有去處。色身上最初的識心生起時,也是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為什麼這些法都是沒有來處和去處?因為這些法的自性是離一切法的,沒有真實的一切法。    像這樣就能了知了身識,了知了身識的空;了知自身所造的業行以及業行的空;了知初識和初識的空。如果這些法滅了,其滅也是空;如果這些法生,其生也是空。了知業力的流轉,沒有造作者,也沒有受報者,都只是各種名相的分別顯示罷了。    身識生出來,沒有一個來處,不從東南西北來,也不從虛空來,識心沒有來處;識心滅了以後,也沒有去處,識心就是虛妄的,就是空的,這樣就能證小乘空果。造的業行生出來的時候,沒有來處,沒有去處,也是空的、幻化的。比如我殺人這個業生出來之前,這殺人業在哪裏?殺人的行為在哪裏?沒有地方存在,業沒有一個來處,我造完這個業,業沒有了,業到哪裏去了,殺人的行為到哪裏去了?沒有地方可去,沒到東南西北和虛空上下而去,沒有去處。    又如我手拿這本書,這個行為沒有了,消失到哪裏去了?沒地方可去,虛妄。我想拿書,這個行為還沒產生之前,在哪裏存在呢?沒有個地方。我說話之前,我的語言在哪裏?沒有地方,我說完了,語言消失了,消失到哪裏去了?沒地方可去,如果有儲存這些東西的地方,那虛空也裝不下。一切行為造作都是虛妄的、幻化的、空的,分析來分析去,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如果一個人完完全全是個小乘人,只考慮自己解脫,就會覺得自己活著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很無聊的。    要想活下去,就要發大乘菩薩心,要成佛度苦眾生,活著就這一件事,再也沒有第二件事了。世間一切都是空的,一無所有,以這種心在世間活著是什麼心境,輕飄飄地在空中住著,一切都跟我沒有關系,無牽無掛,無煩無惱,也沒有樂趣。什麼時候能有那個心境?眾生心裏都裝滿了一大堆東西,沉不沉呢?太沉重了,肩膀背著,心裏裝著,什麼都要,死了還帶不走,能帶走隨便裝,多多益善;可是卻帶不走,都是空的,如何能帶走?    識心的自性離一切法,沒有一切法,是空的、沒有自體性的,叫自性離。我們應該如是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空,如是了知自己的業行以及業行的空,了知色身上初生起的識以及識的空。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生起來之前沒有處所,滅了之後也沒有地方可去,所以是空的。如果把識心滅了,滅了的這個法,也是空的,是誰滅啊?沒有一個讓識心滅的造作主人。識心自己就滅了,沒有人去滅祂。    世出世間沒有一樣不空,除了如來藏。從頭到尾,從裏到外,把三界世間法都空淨了,就證四果,不僅三惡道永遠不去了,三界也要出離。把自己各種各樣的心行,各種各樣的心,貪心、嗔恚心、愚癡心、慢心,了知一切法的心,全都空淨,就能入無餘涅槃。色身容易證得空,知道是假的空幻的,否定識心各種各樣的知覺、感受、想法、打算、了別,證得識心空幻稍微困難一些。利根的人證果很容易,只要圓滿這些條件,證果的條件具備,修行並不是很難。    證得無我的時候,不但人空,業行也空。比如我殺人的時候,有個我在殺人嗎?什麼叫作我?我的識心,想殺人的識心,是虛妄的空的;我的色身是虛妄的空的,那有我這個人嗎?沒有我這個人。我拿的刀是真實的嗎?不是真實的,那麼我殺人這個業行存在嗎?是空的,人空,物空,行為造作就空,我拿刀殺人這個業行就是虛妄的。有人在造作殺人這件事嗎?沒有。被我殺的那個人,有那個人嗎?沒有,他的色身同樣是空的假的,他的識心同樣是空的虛幻的,他的感受是空的虛幻的,苦受是空的虛幻的,那麼有我、有他、有業行嗎?都沒有。只要這樣用功觀行下去,不證果也難,還能明心開悟,還能修到初地菩薩的果位。    佛說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業行的出生、運作和消失,全部是空,沒有造業之人,也沒有受業之人,也無受報者。一路空下去,就能享受聖人的果報,此人早已經不是凡夫,沒有凡夫的心行了。貪嗔癡煩惱就像沸湯消雪一樣很快融化了。這樣就不用費很多心血和精力,去對治各種各樣的煩惱,用各種對治法去對治煩惱,心是很累的,對治多生多劫,也不解決根本問題,因為把一切法都當作了真實的東西,都認為是有,那怎麼能對治徹底,解決根本問題?當下認識到什麼都是空幻的,還用得著到對治嗎?根本用不著對治。    所以跟著貪嗔癡煩惱,來對治貪嗔癡煩惱那種作法,修行真是太迂回太曲折太慢了,不是最根本的方法,也不是最快的捷徑。我們要從根上來著手,比如要除去一棵大樹,就要從根部下手,砍斷樹根,整個樹就倒,不複再生。修行不能去摘枝葉,一片樹葉一片樹葉的慢慢摘,摘完了又生,摘完了又生,這是永遠摘不完的。對治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摘樹葉子,而以上那些觀行方法都是截樹根的方法,完全徹底,從根上給截斷,樹葉樹枝樹幹再也長不出來,沒辦法再生長了,就滅絕了。斷除煩惱也是這樣,直截萬法的根源,證得萬法的空,面對萬法時,就不會再生起煩惱。    原文: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與諸冤對。共相鬥戰。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鬥戰等事。為實有不。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冤對。何況與之。共相鬥戰。當知是人。徒自憂惱。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與諸多怨敵一起互相爭鬥,你怎麼認為?這個人醒過來之後,還在回憶著夢中打鬥的事情,夢中那些事是否是實有的?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    大王,此人把夢境當作實有而執著不舍,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說:此人不是智者,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夢中並不存在怨敵,何況還有與那些怨敵作戰之事,這個人也就是自己自生憂惱罷了,夢中沒有真實的人事。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眼見惡色。即生於惱。厭離破壞。毀呰過失。造嗔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刹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說得對。愚癡的凡夫眾生眼見惡色時,心中馬上就生起氣惱,生起厭惡心和離棄心,想要破壞掉惡色,指責惡色的種種過失,而造作嗔恚的業行。其業行分為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的業行,刹那刹那就滅失了,這些業行不依東西南北和四維上下、中間而住。到臨命終色身快滅時,自己造業的果報都現前了,就像從夢中醒過來,還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異生即異時而生,異地而生,異類而生,就是死後在另外不同的時間出生,在不同的地點出生,在不同的種類中出生,受不同的果報。不同的時間,就是中陰身結束以後再投胎;不同的處所,也許是天上,也許是地獄,也許是色界,也許是其它星體,這都不一定了;不同種類,在六道裏不同的身份,也許是人,或者是天人,或者是鬼類,或者是畜生類,或者是阿修羅類,這也是不一定的。    愚癡異生凡夫眼見到不好的色時,就生起了嗔惱心、厭惡心,想破壞毀壞的心,然後造作嗔業行,或者是打,或者是罵,或者是毀壞。身業就是殺盜淫,語業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就是貪嗔癡,這是十惡業。這些業行怎麼造作出來的?造作業行時,最初造作刹那滅謝,行為造作出來後,馬上就滅了,打人和罵人的行為隨出隨滅,生時沒有處所,滅時也沒有滅的地方,全部是空。    十惡業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沒有住的處所,但是造作完了以後,在命根馬上要滅的時候,業報顯現出來了,種子顯現出來了,一輩子的業行像閃電一樣出現又滅過去了,感覺這一輩子就像夢中一樣,就是一場夢。臨死時的感覺就跟夢醒的感覺是一樣的,自己就能知道這輩子就要結束了,也知道死後的果報是什麼了。可是我們活著的時候都不感覺是一場夢,都感覺很真實。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作為眾生的主人,是出生下一世色身的因,業行是下一世色身出生的緣,因緣會合,最初的識心出現,下一世的色身就出生了。這個人或者是墮落於地獄身,或者是墮落於畜生身,或者是墮落於鬼界,或者是墮落於阿修羅身、人身和天身。當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的時候,眾生就開始接受各自的果報了。之後在此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的運轉下去,直到最後識心滅去了,就叫作死藴,成為屍體死者。而當最初識心生起的時候,就叫作生藴,就是生者。    阿賴耶識如來藏是眾生的主人,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造作的身口意業行是一種助緣,因緣合在一起,就有下一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下一世果報就開始了。初識生出來以後,馬上就知道自己生到地獄裏了,生到天上了,生到畜生裏了,生到鬼界了,生到阿修羅界了。比如說該托生為人的,又出生了最初的識,感受就出現,人的果報就現前了;沒有識的時候,就沒有受者,感覺不到苦樂受,就沒有得到真正的果報。人在母胎裏四五個月之前沒有識心,感覺不到苦受和樂受,嚴格來說那時候不算真正受報,說不算受報其實也算受報,因為那個色身就是果報身,只是沒有心,不知苦樂受。    在同一個色身上的識心,一直在流轉在起作用,一期生命中,眼識等六識在同一個色身上都在不斷的起作用,叫作同分心品。最後識滅,色身就成為木頭,叫作死蘊。最初識生起來名為生蘊,六識叫作識蘊。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大王,根本沒有一樣東西,能從此世帶到另一世。為什麼是這樣?因為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大王,身識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識心造作的業行,生也沒有來處,去也沒有去處。色身上最初的識心生起時,也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為什麼這些法都是沒有來處和去處?因為這些法的自性是離一切法的,是沒有一切法的真實性的。    像這樣就能了知了身識,了知了身識的空;了知自身所造的業行以及業行的空;了知初識和初識的空。如果這些法滅了,其滅也是空;如果這些法生,其生也是空。了知業力的流轉,沒有造作者,也沒有受報者,都只是各種名相的分別顯示罷了。    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什麼也沒帶走,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法的本性都是生滅的空的幻化的,所以什麼也帶不走。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善惡業行,不善不惡的業行,生出之前沒有來處,滅了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沒有自體性,本身就不具備一切法性,離一切法,沒有一切法的真實性。    色身上的識都是空的,造作的業行也是空的。但是我們不要認為業行是空的,就可以隨意造作惡業,果報卻是有的,真正知道空證得空的人,根本不會造作惡業了,知道是空的,為什麼還要為一個空的不可得的我而造作惡業呢?根本沒有必要造作惡業,知道是空的就不造作了。下一世的識產生出來,下一世的識也是空的,滅空之法也是空的。生死本身就是空的,沒有一樣不空,一路空下去,就到涅槃城。    業行的造作流轉,沒有一個造作的人,也沒有一個受報的人,我虛妄、你虛妄、他虛妄,一切法都虛妄,沒有人。身是假的空的,識心是假的空的,五蘊是假的空的;沒有我,沒有你,沒有他,沒有眾生,也就沒有業行。造作的業行、身口意行也是假的空的,這個結解開就證果了。    原文: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為畢舍遮。之所嬈害。心生怖畏。癡迷悶絕。大王。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為鬼所嬈。為實爾不。王曰不也。    釋:佛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被毗舍遮鬼所侵害,心裏非常害怕,迷悶昏厥。大王,你怎麼想呢?這個人醒過來以後,還在回憶著夢中被鬼所惱害的事,這件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回答說:不是實有的,世尊。    原文: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鬼所惱。何更說有。癡迷悶絕。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這個人把夢境當作實有的,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回答說:他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夢中根本沒有被鬼所惱害這件事,更何況還有嚇昏和悶絕這件事。我們應當知道這個人只是白白的徒勞其心罷了,並沒有實事。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眼見是色。迷惑不了。造癡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刹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說得對。愚癡的凡夫眾生眼見惡色時,心中馬上就生起氣惱,生起厭惡心和離棄心,想要破壞掉惡色,指責惡色的種種過失,這樣就造作了嗔恚的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的業行,刹那刹那就滅失了,這些業行不依東西南北和四維上下中間而住。到臨命終色身即將滅去時,自己造業的果報都現前了,就像從夢中醒過來,還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最初造作的業行,刹那刹那滅了。這個業滅了以後,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業沒有一個住的地方。比如我說話的語業,生之前沒有住的地方,消失了沒有一個消失的處所可去,但是我最終命根滅謝了以後,這個語業現前了,我就知道並且隨著業而受報去了。    命終的時候,自他業報現前,就像夢醒了以後再回想夢中的事一樣,臨終要死時一輩子的事業在腦中閃現,就像回憶夢中的事一樣,之後只有隨業受報,妄受六道輪回苦。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作為眾生的主人,是出生下一世色身的因,業行是下一世色身出生的緣,因緣會合,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現,下一世的色身就出生了。這個人或者是墮落於地獄身、畜生身、鬼界,或者是落於阿修羅身、人身和天身。當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的時候,眾生就開始接受各自的果報了。之後在此色身上的識心一直不斷的運轉下去,直到最後識心滅去了,就叫作死藴,成為了屍體和死者。而當最初識心生起的時候,就叫作生藴,就是生者。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    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大王,根本沒有一樣東西,能從此世帶到另一世。為什麼是這樣?因為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大王,身識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識心造作的業行,生也沒有來處,去也沒有去處。色身上最初的識心生起時,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為什麼這些法都是沒有來處和去處?因為這些法的自性是離一切法的,是沒有一切法的真實性的。    像這樣就能了知了身識,了知了身識的空;了知自身所造的業行以及業行的空;了知初識和初識的空。如果這些法滅了,其滅也是空;如果這些法生,其生也是空。了知業力的流轉,沒有造作者,也沒有受報者,都只是各種名相的分別顯示罷了。    無有少法從於此世流轉到他世,什麼也帶不走,因為一切法的本性就是生滅性的,就是空的幻化的,色身空、心空、業空,一切都空,萬法全空,自性空。初識生的時候沒有一個來處,滅的時候也沒有一個去處,這些法的自性離一切法,本身並不真實存在,是空的幻化的。業滅了也是空的,業生了也是空的,沒有一個造業的人,沒有一個受果報的人,亦無受者,只是名相分別顯示而已。    原文: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即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盤先道。當如是學。    釋:大王應當知道,六根就像是幻化的一樣,各種境界就像夢境一樣。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寂靜的,這就是空解脫門。諸法空也沒有空相,叫作無相解脫門。如果一切法連相也沒有,就應該不生任何願求,無原求叫作無願解脫門。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與空共同存在,走向涅槃之路就應當這樣修學。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幻化出來的,眼睛看的各種境界,耳朵聽的各種境界,六根所對的境界,像夢裏的事一樣,並不真實。我們還要追求什麼,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沒有一樣不是空的,沒有一樣不是寂滅的,什麼也沒有,這就是空解脫門。證得一切法空,知道是空的,心就解脫了。    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空的法,沒有一個相貌可見可說可指示出來,連空也空,這就是無相解脫門。知道空什麼相也沒有,連空也沒有,心更解脫了。如果連空的相都不有,連空都沒有,還著什麼空呢?    若無有相即無願求,如果連相都沒有,我們還求什麼?還有什麼願求?什麼都不用再求了,這就是無願解脫門。沒有願求心更加解脫了,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我們成就了,就是聖人。    空、無相、無願三法與空共行,既不離空,也沒有空相,三者又不相分離,層層遞進,究竟解脫。我們要想入涅槃,求得不生不滅,就應該這樣修行,不斷的產生空的心行,越來越空,連空也空,才空的幹淨利落。如果心裏還有一個空,那就沒有真正空,還應該滅去空的心。涅槃路上應該這樣去修學,就能證得涅槃,涅槃就是解脫,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涅槃就是寂靜無為,涅槃就是大自在。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一章 四個夢喻    原文:佛言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聞妙樂聲。心生適悅。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美妙音樂。是實有不。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於意雲何。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樂聲。何況複有。生適悅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對淨飯王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聽見美妙的音樂聲,心裏就產生了舒適愉悅的樂感,這個人醒來以後,還在不斷的回憶著夢中美妙的音樂,夢中所聞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世尊。佛說:大王,你認為如何?這個人把所夢見的事情當作了真實存在的事,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說:此人沒有智慧,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夢中畢竟沒有音樂聲,更何況此人心裏還生出愉悅舒適的樂感,因此應該知道這個人僅僅是白白的疲勞消耗自己的心神罷了,並沒有實際存在的事情。    聽見美妙的聲音,心裏就感覺很舒暢很快樂,這件事其實和做夢是一樣的,都是幻化無實的。我們夢中聽見美妙的音樂,心裏很高興,這事更是幻化不實的。夢境是獨影境,是意根遍計所執性攀緣出來的境界,如來藏依意根的貪愛和執著,直接從業種中變幻出法塵境界,供意根了別,意根不能作詳細了別,就讓意識出現共同了別,於是意識對音樂聲作意觸受想思,生起了感受,覺得美妙悅耳,內心就愉悅快樂。這其中,意根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夢境音樂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意識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沒有一個法是實有不滅的,全部是虛幻不實,不可依賴的,都不是我和我所擁有的。    醒了以後,夢境音樂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獨頭意識也滅了,獨頭意識的樂感更不存在,沒有一法可當真。夢中聽到美妙的音樂聲、贊美聲、喜歡的人和事,令人很愉悅的夢,醒來以後一無所有。夢裏雖然有這些現象,但都是幻化的,虛妄的,不實的。如果有一個人把他所夢到的人和事當作是真實的,認為晚上做的夢是真實的,還不時的幻想著,回憶著,生起執著和貪愛,還沉浸在夢裏的境界當中,不肯出來,這個人實在是愚癡無智。做夢的時候把夢境當真,已經是迷惑顛倒了,醒來還當真,更是顛倒。    有些有修行的人,做夢的時候就知道夢境是假的,在做夢的時候業緣現前,馬上要造惡業了,心裏就知道這件事不能做,心不隨境界而流轉,這樣的人,意識心是覺悟的,意根也有一定程度的覺悟,能作主不造惡業,那麼在命終以後也差不多能作主不造惡業。在夢裏造作惡業的,這個人的心識修行力度還不得力。所以夢能檢驗我們是否有修行,修行到什麼程度,意根是否受熏,有沒有力度,對於生死是否有把握。    夢裏並沒有音樂的聲音,自己不但不能警覺是在做夢,心裏還生起喜悅、舒適、貪愛,那更是顛倒,事都沒有,心境更是不存在,都是虛妄的。把夢境當實,不斷的回憶幻想,那是徒自疲勞,沒有實事,白白驅使自己的心意想幻想,那簡直就是疲勞其心,沒有實際利益可得。我們的心在六道裏,也同樣是疲勞的,不斷的抓取六塵境界,結果一無所獲,空來空去,妄想、希望、願望、渴望,這都讓心徒自疲勞。實際上是沒有用的,在臨終的時候,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聞可意聲。起於愛樂。而生染著。造作惡行。身三語四。意業三種。作是業已。刹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凡夫異生,聽見自己喜愛的聲音,心就生起愛樂,生起貪愛的染汙心,造作惡業,色身上造作殺盜淫,口業上造作兩舌、惡口、綺語、妄語,意業貪嗔癡十種惡業行。惡業造作以後,刹那滅去了,滅去以後,業行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在最後命根謝滅之時,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業報全部都現前了,猶如從夢中醒過來,心裏還在念著夢中的事情一樣。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大王,阿賴耶識為出生後世五陰身的主人,業種業力為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眾生或者趣於地獄,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眾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的連續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為死藴;而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陰名為生藴。    業行造作出來以後,刹那滅謝,比如我們說話的時候,一個聲音一個聲音不斷出現,這一個字出來滅了,下一個字出來又滅了,這就是行為造作;這種行為造作的當下就滅了,滅了又生,刹那間隨生隨滅。業雖然是滅了,但是業行作為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裏了。當一個字說出來的時候,就有無量個識種子隨生隨滅,完成了這一刹那的語言行為造作。有一個識種子斷流,語言就說不出來,因此語言一法就是假法,不是真法。    業行滅了以後,到哪裏去了?沒有一個可以住的處所,阿賴耶識裏也不存這些業行,因為阿賴耶識無形無相,不存有形有相的身口意行,只裝無形無相的種子。一切的業行都沒有一個去的地方,也沒有一個來的地方,我們說話時,第一個聲音出來了,從哪裏出來?有存著說話聲音的地方嗎?肯定沒有。如果有,我們一輩子或者是無始劫以來說話的聲音存在哪裏?去找找看,根本找不到。    有人說把聲音用錄音機錄下來,把業行用錄像機錄下來,行為造作就有存在的處所了。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把錄音機和錄像機拆開來尋找,聲音和行為造作在哪裏,恐怕找來找去,也找不到聲音和影像。但是整個的行為造作的過程包括意業,都有個東西像錄音機和錄影機一樣給拍錄下來了,這個東西就是阿賴耶識。錄下來以後,就作為一個種子存在著,有宿命通的人隨時可以調出來觀看,就像打開電視機觀看一樣。如來藏這個電視機裏存多少錄音和錄像節目都可以,無始劫以來的節目都存著不丟失,有宿命通的人,都可以播放出來,不管業種是否實現,是否受報完了。    身口意的業行本身消滅了,然後等到命終時,將要咽氣那一刹那,在我們色身上所應該受的業報,所造的業,象過電影一樣,快速的過一遍,一輩子做的事就閃過去了,自己就明白自己造作的業,哪些是善,哪些是惡,應該受什麼報,全都清楚了。但是那個時候卻說不出話來了,沒法表達,沒法告訴親人給自己消業、超度、彌補罪過,不能告訴親人自己要到哪裏去受報,說不出話了,能說話的時候業行不現前。當臨終業報現前時,我們就會感覺這一輩子都是一場夢,過去了,結束了,平日裏活著時體會不到那時候的心情,那時候就感覺到這輩子就像一場夢一樣結束了。    我們學佛修行,修到十回向位的時候,就會覺得,不僅這一輩子像一場夢,前世也是一場夢,下一世同樣是一場夢,未來世直到成佛之前,都在夢裏,生生世世都在夢裏夢生夢死。菩薩做佛事,度自己,度眾生,都是在夢裏,都像做夢一樣不真實,都是在做夢中佛事。    我們現在對此只能理解,沒有證得就體會不到,也就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不知道無始劫以來就是在做一場又一場的生死大夢,連接起來就是一連串的夢,成佛之前都在生死大夢之中。有分段生死的眾生,就是在做一段一段的夢,分段生死過去以後,還有變易生死,就做特別微細的長長的夢,也同樣沒有完全從生死大夢中清醒過來,直到成佛,生死大夢才徹底結束。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陰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    為什麼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為空,了不可得,空的、不可得的法,不可能有來有去。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也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顯示罷了。    五陰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生滅的,識心是生滅的,色身是生滅的,識心與色身造作的一切業行同樣是生滅的。這些法都是空的,種子刹那生,又刹那滅,色身和識心就刹那生刹那滅,幻化不實,尤其是到臨命終全部要消失滅亡,連刹那生和滅的現象也要消失不見了,這更說明了五陰的虛幻,沒有一法能帶到後世。    一切業行的造作,沒有一個造作者,因為識心是沒有自主性的,是幻化的;色身是幻化的,沒有自主性的,身心都如幻,因此如幻的身心不能造作業行。一切業行的流轉,也沒有一個受報者,因為識心是幻化的,是空的,沒有自性的,因此不是受報主;色身是幻化的,是空的,沒有自性,也不是受報主。一切色法是相,一切識心是名,都沒有實質,都只是被識心所分別和顯示出來的假相罷了。    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同樣都是空無自性,幻化不可得的。這一世出生時,並沒有把上一世的名聲帶過來,即使前世做過國王、大臣,在這一世裏,地位和權勢一樣都沒能帶過來。前世的家親、眷屬、財富,什麼都沒有帶過來,這一世還得從頭奮鬥,從頭做起,重新獲取財色名食睡。這一世滅時,一輩子集聚起來的財色名食睡,家親眷屬等等一切都將消失,一樣也不能帶到下一世,甚至五陰和識心也不能流轉到未來世,除了作主識意根除外,全部都消失殆盡。    晚上睡著了沒有夢,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都滅了,滅了以後到哪裏去了?等我們醒來時,這幾個識心又都出現了,出現時又從哪裏來?《楞嚴經》上世尊說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這部父子合集經裏沒有講到如來藏,如果要講如來藏性,有些人聽後就能開悟,不講如來藏性也能讓眾生證得羅漢空果,都能讓眾生受益。佛講的有些經典既能讓人證果,又能讓人開悟,要看眾生是什麼根器,小乘根性的人只能悟得小乘的空,大乘根性的人在悟到大乘的空性如來藏的同時,也能悟到小乘的空。根器不一樣,悟道的程度就不同,在於聞法當人的智慧程度。    佛說法時,八萬四千人聽法,智慧不同,理解程度就不一樣,證的果位不同,得的果報也不同。佛說法沒有分別心,為所有眾生講同樣的法,眾生的根基不一樣,得果就不一樣。造了大惡業的人,有惡業遮擋,得的果只是一種無根信;沒有惡業遮障的人,能證小乘羅漢果,那根性利的,就能證得大乘菩薩果;根性再好的,能證得無生法忍,得幾地菩薩的果。所以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同樣的聽法,理解和證得什麼程度,是每個眾生各人的事,佛沒有偏心。    身識本身是空的,空來空去,抓不住,留不住,生滅幻化不已。造作的業行是空的,初識也是空的。如果識滅了,滅這種現象本身也是空的,沒有真正的一個滅法,誰能滅它?沒有滅者。如果識生起來,出生這一法也是空的,隨著業種而出生的法,都是空的。只有阿賴耶識不空,祂含藏萬法的種子,能產生萬法,祂真實有,剩下的全都是空的、假的、幻化的、不真實的。    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業轉就是我們身心的行為造作,身口意行的運轉運行,沒有一個造作的人。比如我現在正在講法、說話,其實沒有一個人在做這件事,是誰在做在說話?你說是我,什麼叫我?我的身體叫作我,還是我的識心叫作我?這些都是假相,色身和識心組合起來形成的五陰,更是假相,沒有一個真正的我。五陰是假相,五陰說話這個現象更為不真實,說話這個人就不是我,是一個組合體。既然是組合體就是因緣聚合起來的,緣滅時,組合體就分散,沒有了,當下的組合也不是實有的。    比如說一個軍隊由步兵、騎兵、多種兵種組成,假名為部隊,組成部隊以後出去戰爭勝利了,國王就說:我們的部隊是多麼的勇敢,多麼的英勇無敵,多麼威武。但是有我們的部隊這一法嗎?部隊是由多個兵種組成的,單個兵種不叫作部隊,組合起來以後,更不能叫作部隊,沒有真實的部隊這個法的存在,部隊是幻化出來的一個假合體,不是真實的,緣聚而成的法,不是真實的法,緣散時聚合體就會分散,能聚能散的聚合體就是虛假不真實的。兩個以上聚在一起叫作一體,離開單個都不叫一體。甲是甲,乙是乙,其實不是一體,是假合體,假合體不是真實的。    我們這個五陰也是組合起來的,由色身和幾種見聞覺知心組合起來,組合起來以後才有感受,有想法,有了別,有分別,有行蘊,有行來去往的身口意行;識心滅了就組合不了五陰,身體滅了也組合不了五陰,那麼組合而成的假的現象就不是真實的。實際上是沒有真實的五陰我這個人,人是幾種因緣湊合起來的東西,是假相,因緣一滅就散了。比如這張椅子,由釘子、木頭、人工組合起來的,緣份一到,這張椅子就散,變成了木頭,木頭也沒有了的時候,變成灰,最後灰也沒有了。因緣組合而來的東西,都是這樣不真實,因此不可以執著。    小乘法裏講,世俗法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全部都是一種假法,不是真實的,只要是因緣組合的就是假法,是生滅虛妄的。從大乘法角度講,為什麼有因緣組合?都是因為有如來藏這一法。離開如來藏,這張椅子也組合不了,我用人工釘這張椅子的時候,我的如來藏不作用,我就釘不成這張椅子來。沒有如來藏,連木頭也沒有,因為樹木不能單獨生長,全靠如來藏的功能作用,萬物生長離不開如來藏。    業行的造作沒有作者,那所受的業報有受者嗎?沒有造作者就沒有受者,因為五陰者是假合體,沒有主體,有誰受報呢?沒有一個我在受苦樂,身體不受苦,識心也不受苦,身心都是虛妄的,苦報本身也是虛幻的,因此一切法沒有一個真實的作者和受者。單獨哪個法都不能說是一個人,多個法組合到一起的更不是一個人,都是假體,因此一切法的造作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真要證得這一點,不僅僅是開悟了,可能就到初地菩薩的境界了。    既然一切法都沒有真實的相貌,都是幻化出來的,那就可以說一切法都只是名和相的虛妄分別罷了。例如為某一物取一個名詞,來代表和顯示它,要不然沒法稱呼和表達。為這個四條腿的東西取名叫椅子,聽到椅子之後心裏就會出現椅子的相貌,名和相出現了,才能分別顯示出椅子,便於眾生之間的交流和使用;為四大假合的肉體取名為色身,人們之間才能用語言表達色身的狀態,便於識別和交流,為色身上的幾個識取名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給作主識取名為末那識,然後才能闡述和描述這些識心的功能作用和狀態,我們才可以表達和顯示溝通。沒有名字和相貌,我們沒法交流,沒法生活,取個假名就好辦了。當初如果是給毛巾取名叫被單,我們要拿毛巾擦臉的時候,就告訴孩子說把被單拿來擦擦臉,只要形成習慣固定下來,當初叫什麼名字就無所謂了,都是一種名詞、名相,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    原文:佛言大王。耳聞惡聲。則生憂惱。如人夢中。親愛別離。悲號啼哭。生大苦惱。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夢中事。是實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親愛。畢竟無有。何況複有。別離事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有的人聽見惡聲心裏就生起憂悲苦惱,猶如有人在夢中夢見至親生死別離,而悲痛啼哭,內心非常苦惱。你對此有什麼看法,這個人醒過來以後,還要不斷的回想夢中的事,夢中的事是真實存在的嗎?淨飯王回答說:不是實有的。    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所夢見的事當作實有,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回答說:那個人沒有智慧,世尊。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夢中的親人畢竟是不存在的,如果還有親人別離的事,那就更不能是真實的了,所以說這個人是白白的對並非實有的人和事費盡心力,徒勞其心,毫無益處。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聞其惡聲。則生憂惱。起於嗔心。造作嗔業。所謂身三。語四意業三種。造彼業已。刹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夫異生聞見惡聲心裏生憂惱,嗔心生起以後,就造作了嗔業行。這些業行反應在身口意上就是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這些業行造作完之後,刹那之間就滅去了。業行滅去以後,並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而住著。等到最後壽命即將結束時,自己所造作的業果報全部都現前,猶如從夢裏醒來以後,還在念著夢中的事情。    眾生造業時,都覺得神不知鬼不覺,好象誰也不知道似的,其實是瞞不了人的,否則就沒有果報了。首先是自己的心知道,並且作了記錄;然後周圍的鬼神都知道,閻王那裏都有記錄;佛菩薩和護法神都知道,當時有神通的眾生都知道,以後再遇見有神通的眾生,還會知道。只要造了業行,就是一份檔案,這份檔案一直保存到成佛以後,永久不會消失,甚至受報完了,業種消失,檔案也不消失,所有有神通的眾生,都能查閱得到。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為出生後世五陰身的主人,業種為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那麼眾生就要趣於地獄,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眾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連續不斷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為死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陰名為生藴。    下一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生起來的時候,是因為我們這一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造作業行,種子不滅的緣故,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有下一世的五陰要受業果報。當五陰身上初識生起來以後,這個人或者到了地獄,或者到了畜生道,或者到了阿修羅界,或者又托生為人,或者又升到了天上,根據我們造的善惡業而流轉在六道裏。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陰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    為什麼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為空,了不可得。我們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為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和顯示罷了。    一切法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的時候沒有去處,為什麼呢?因為本性是離一切法的。初識生時沒有來處,滅了沒有去處,造的業行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造業和受果報的法也都是虛妄的,雖然是虛妄的,但是也能感覺苦;雖然感覺苦惱也是假的虛幻的感覺。    在這一切法的生與滅的時候,阿賴耶識一直跟著我們,在背後起著主導作用。因為祂是不生不滅的,真實存在的法,如果沒有祂,一切法一切虛相都將不複存在,祂是實相心體,虛相法依實相而存在。萬法當中除了阿賴耶識這一法是實相法,是真實的,其他的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到地獄裏去受報也是虛妄的,如果在地獄裏真的知道地獄是空的幻化的,地獄業就消滅,就從地獄裏出來了。如果不知道地獄是虛妄的,認為地獄是真實有的,無明不滅,那就在地獄裏繼續受苦。我們真證得業行是虛妄的,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時候,三惡道業就消滅了。沒有證得,三惡道在心裏還都是真實有,那就還得去三惡道受報。    我們開悟的時候也同樣是知道一切法都空,都是阿賴耶識變幻出來的,只有阿賴耶識不空,這樣三惡道業也消滅,也不下三惡道受惡報;如果認為三惡道業不空,是真實有,那就證不到果,也不能開悟。知道三惡道業行是假的,三惡道就沒有了,業行就不起作用,只是把三惡道業轉為人間的果報,在人間受苦。    原文:佛言大王。耳聞舍聲。起於舍想。如人夢中。聞他宣說。不了義句。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聞之聲。為實有不。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音聲。何況更有。不了義句。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眾生耳聞不善不惡的舍離兩邊的聲音,執以為實,猶如有人在夢中聽見他人說一些沒有什麼意義的不成章句的語言,就從夢中醒過來,然後就不斷的回想自己在夢中所聽見的語言。你怎麼認為,這件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世尊。    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做的夢當作是真實存在的,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回答說:此人沒有智慧,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夢中畢竟沒有任何聲音,更何況還有不成章句的語言。這個人確實是白白的驅使自己的心,使之疲勞,根本沒有實事。    舍心是既不快樂也不憂惱,處於中間離兩邊的狀態,既不貪愛也不厭惡,既不好也不壞,既不苦也不樂,心在這個時候是平靜不起波瀾的,沒有高低起伏。比如看一個人,覺得沒有什麼感覺,既不喜歡也不厭惡,這就是舍心。如果生起喜歡的心了,那就感受樂有樂受了;如果覺得討厭這個人,那就是一種苦受,嗔恨心出來了,所以感受分三種,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舍受。    而舍的聲音,是指這種聲音既不屬於善性的,也不屬於惡性的,處於中間的不好不壞的狀態。此人夢中聞他人說一些不成章句的話,沒有意義的話,雖然心裏不覺得怎麼樣,卻當作了實有的事情,而不斷的回憶。即使是執著這種舍的境界為實有,貪著這種舍念,不知道舍的六塵境界同樣是虛妄的,也不離生死。    這裏的不了義句,與佛經中的不了義經是有區別的,不是一個意思。佛經分成了義經和不了義經,了義經是真實的,宣說的是實法,不了義經宣說的不是實法,了義經說大乘經典第一義諦如來藏法,這叫了義,是根本法實相法;其它的經典,沒有講到如來藏法的經典,就不是了義的經。沒有講到我們的真實心如來藏這一法,就是不了義的,不是根本的經典。當然了義經裏也有不了義句子,不了義經裏更是有不了義句子。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耳聞舍聲。不達義趣。輕慢毀呰。造作癡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最初造作。即便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憶夢中聞不了義句。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異生凡夫,耳根聽到不喜不厭的聲音,並不了達其中的真正含義,就生起輕慢、詆毀的言行,造作愚癡業,在身體上造作殺盜淫惡業;在口上造作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惡業;在心上造作貪嗔癡意業。惡業造作以後,刹那滅去了,滅去以後,業行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在最後命根謝滅之時,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業報全部都現前了,猶如從夢中醒過來以後,心裏還在念著夢中聽見的不知意趣的章句。    什麼是愚癡?不懂就叫愚癡,愚癡也叫無明,無明也叫不懂,對一切法的來龍去脈不懂,對一切法的真相不懂,對什麼叫五陰及五陰的實質不懂,對十八界及其實質不懂,對如何證得小乘的五蘊無我不懂,對於聲聞緣覺的十二因緣法不懂,對於大乘的如來藏法不懂,對於如何開悟不懂,對於如何了知如來藏的種子功德不懂,對於如何修行自身廣利眾生不懂,對於如何修行成佛這些法都不懂,這就是無明,屬於愚癡,包括對無明和愚癡本身也不懂,同樣也是愚癡和無明。    眾生存在如來藏裏的無明有無量無邊之多,這些無明全部破盡,就成佛。無明分三種,第一種是一念無明,對三界世間的貪愛,對五陰身的執著,斷盡就證四果入無餘涅槃。第二種是無始無明,從無始劫來,眾生都不知道有一個真實心如來藏,能出生生生世世的五陰身和三界世間法,是眾生真正的不生不滅的我。第三種是塵沙無明,也可以歸於無始無明裏,意思是成佛路上不明之理像塵沙一樣多,成佛之前都要斷除,也叫修行上的煩惱,此種煩惱斷除一點,無明減少一點,離成佛近一點。    一個人無明越少越知道自己有無明,也就越謙虛;無明越多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有無明,越不謙虛越驕慢。眾生因為什麼有慢心?因為無明,因為愚癡。在斷除煩惱的次第上,貪心和嗔恚心都比愚癡無明容易斷。貪心最容易斷,嗔恚心其次,斷我見以後證得初禪的時候先斷貪心,再熏修一段時間才斷嗔恚,之後是斷一念無明。修到大乘初地菩薩,開始斷貪、嗔和慢的煩惱習氣,以及塵沙無明,塵沙無明斷盡就成佛。在修行的各個階段,無明程度和種類也不同,明心之前的菩薩、明心之後的菩薩和入地之後的菩薩,每一果位都對應著各種不同的愚癡和無明,乃至於九地菩薩和十地菩薩都有微薄的愚癡惑,直至成佛,成為一切種智之時,才能消除了心裏全部的無明惑。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為出生後世五陰身的主人,業種為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眾生或者是趣於地獄,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眾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的連續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為死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陰名為生藴。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陰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    為什麼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為空,了不可得。我們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為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和顯示罷了。    一切法都是離一切法性的,沒有一法有真實的自體性,能獨自存在,如是就知道我們的身識是空的,我們的業行也是空的,下一世產生的初識也是空的。如果識滅了,滅法也是空的;如果識生了,生法也是空的。業行的流轉和造作也是空的,沒有一個造作的人,受果報時也沒有受果報的人,都是一種假相,一種不真實的幻化相,都只是用名相所分別和顯示的虛妄相而已。    原文: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盤先道。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釋:大王你應當知道,六根就像是幻化的一樣,各種境界就像夢境一樣。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寂靜的,這就是空解脫門。諸法空也沒有空相,叫作無相解脫門。如果一切法連相也沒有,就應該不生任何願求,叫作無願解脫門。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與空共同存在,走向涅槃之路,就應當這樣修學。要求涅槃,首先就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實相法界,都是阿賴耶識一真法界,遍布於十方虛空際。對於這些譬喻,應該這樣了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幻化出來的,眼睛看的各種境界,耳朵聽的各種境界,六根所對的境界,像夢裏的事一樣,並不真實。我們還要追求什麼,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沒有一樣不是空的,沒有一樣不是寂滅的,什麼也沒有,這就是空解脫門。證得一切法空,知道是空的,心就解脫了。    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空的法,沒有一個相貌可見可說可指示出來,連空也空,這就是無相解脫門。知道空什麼相也沒有,連空也沒有,心更解脫了。如果連空的相都不有,連空都沒有,還著什麼空呢?    若無有相即無願求,如果連相都沒有,我們還求什麼?還有什麼願求?什麼都不用再求了,這就是無願解脫門。沒有願求心更加解脫了,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我們成就了,就是聖人。    空、無相、無願三法與空共行,既不離空,也沒有空相,三者又不相分離,層層遞進,究竟解脫。我們要想入涅槃,求得不生不滅,就應該這樣修行,不斷的產生空的心行,越來越空,連空也空,才空的幹淨利落。如果心裏還有一個空,那就沒有真正空,還應該滅去空的心。涅槃路上應該這樣去修學,就能證得涅槃,涅槃就是解脫,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涅槃就是寂靜無為,涅槃就是大自在。    諸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六根就像幻化的一樣,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叫如幻。境界如夢,境界是眼看的色境界,耳聽的聲境界,鼻聞的香臭境界,舌嘗的酸甜苦辣境界,身所覺的疲勞、輕安、柔軟、舒適、饑餓、飽等等境界,意根所對的法塵境界。這些境界看是好像有,但是有是假有、幻有,並不真實,就像夢裏的境界一樣。    佛處處都在開示給我們一個真理: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空的、寂靜的。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有,本沒有自體性,並非是真實存在的法,因此說是空寂的。從另一方面說,所有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所幻化出來的,由阿賴耶識所主導,是阿賴耶識的影子,實質是阿賴耶識,沒有一切法,因此說一切法皆悉空寂。小乘的空,大乘的空性,都在指示這個真理真相。    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觀行這些法,要有較深的禪定,在各種境界中,在六根對六塵中,體會根與塵的虛幻性、不實性、不做主性、沒有自體性,定慧要相結合,完全融合在一起。仔細觀行,眼見色時,眼根如何的不自在,色塵如何的虛幻,如何像影子一樣;耳聽聲時,聲音這個境界,如何像夢一樣,耳根如何像幻化的一樣,如何生又是如何滅的,如何起聽覺作用的,觀行成就了,就能證得五陰空幻,寂靜不生。    對於這些法的觀行,初步的理解,不等於是證得。理解比較容易一些,意識心思惟一段時間就覺得理解了,但這不是證得,證得要有禪定,要有甚深思惟,要證據確鑿,要深入到內心深處的意根,意根認可才叫證果。第六意識理解的都屬於知識,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那都不是證,必須經過深細的觀行,意根在內心深處真正認可那個理,才算證果。    那時候由於是真正證得認可五陰無我,六根虛幻,心行就改變,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就轉變。真認為自己是虛妄的時候,心裏肯定要發生變化,不可能與從前一樣,還是那個老樣子。而意識理解的,沒有證得時,內心不知道五陰確實是無我,對自我的認知不會改變,對五陰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心行還是一如既往,煩惱還是原來那樣重,如果不能斷除三縛結,三惡道就不能免。    這與世俗法所說的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道理是一樣的。聽別人所說相當於意識的理解,並沒有證實,自己心裏還是很虛,不敢較真。之後,眼見了,自己才真正的知道了,就會說:啊!原來如此!這時對人對事,就知道該怎樣處理了。眼見相當於意根的證得,耳聽相當於意識的理解,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層次。意識的理解是從他人那裏聽來的,意根的證得是親眼所見,是現量知,是真實看見。    理解的相當於道聽途說,和實際的親眼所見,差別很大。比如聽說某個人如何如何,心裏生起一種看法,有了某種印象,可是等見面一觀察,原來是這樣,與心裏的印象不完全一致,見面時的感覺和印象更真實可信,然後自己才能對此人采取相應的態度。如實了解和觀察以後,自己的觀點、意見、想法、行為造作和聽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要用心熏習,熏習到內心深處,真真正正的去觀行諸根如幻,五陰無我。觀行的時候就是第六識的思惟分析,分析以後交給意根,意根去認可這個理的屬實性,就證果。意根如果不認可意識思惟觀行的理,那就沒有用。要想盡快的讓意根證得,就要證據確鑿,盡量能達到現量觀察的程度。觀行的中間還有很多的程序,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法要去修,要不斷的修集各種資糧和道糧,需要不斷的修集福德資糧,還有戒律、忍辱、禪定、智慧,不斷的圓滿這些六度的條件。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這叫空解脫門。空也沒有一個空相,空法本身沒有空相,只是一個名詞概念,沒有相。空沒有空的相貌,一個相都沒有,空相也沒有,這叫無相解脫門。如果是一切相都沒有了,我們還有什麼希求,還有什麼願望和願求?一切法都是空的,你還希望怎麼樣?沒有願求了,就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心就解脫了,這叫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這個願就是希求、願果,希發的誓願,因為一切都沒有,無論抓取什麼都是空,成了佛也是一場空。《金剛經》講過,成佛的果位不可得。如果連成佛的果位都不可得,你還想得到什麼?不管我們覺得得了什麼,經過仔細的分析論證,就知道什麼也沒有得到,根本就沒有得人,何況還有得的法。    有人就要問了,如果都不可得,那我們還修什麼?修行就是先知道一切法是不可得的這個道理,然後再證得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最後內心空空,就能得大解脫,不再被有所得所系縛,就解脫一切生死苦。即使是真沒有所得,我們也要得這個不得法,否則生死輪回就不止。    一切法都是虛妄的,不可得的,我們受苦報是假的,但我們誰也不希望受苦報;造作惡行是假的,但是我們也不要造作惡業行;殺人這件事是假,但是我們也不要殺人;地獄是假,我們誰也不願意去;成佛是假,我們也都願意成佛。修行就是這樣,假法有假法的作用,真有真的作用,既然不能都滅除,就要把假法變得更好,更清淨。我們的七識心是假的,但是卻有很大的作用,那就一定讓祂起好作用,不能把假都放棄不要了,那樣不能成佛。這個辯證看似矛盾,證果以後就知道並不矛盾。    原文: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以旃檀香。或多摩羅葉香。及餘香等。而以塗身。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塗之香。是實有不。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諸香。何況複有。以塗身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用旃檀香、多摩羅葉香或者是其它香,來塗抹自身,你對這件事怎麼想呢?這個人醒來以後,還在回憶夢中自己所塗抹的香味,塗香這件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    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做的夢執著為實有的,他是否是智者?淨飯王說:不是智者,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夢中畢竟沒有香,何況塗香這件事更不能有了,這個人真是白白的妄想,勞逸其心,根本沒有真實的事。    夢裏塗香這件事是虛妄的,做夢這件事也是虛妄的,那麼這個人是否做夢了?確實做夢了。雖然做夢是一種假相,但是假相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我們只能想辦法認識到這是做夢,就清醒了,認識到這些法都是假相,想辦法證明這些法都是虛幻的,那就覺悟了,將來就能遠離生死。    修行就是要認識和探究這些假相是如何出現的,如何虛妄的,夢裏塗香這件事是否存在,不可否認有這種幻化的假相,假相非常的不實在,但是這種不實在法是如何出現的,如何幻化出來的?探究出來以後,才有大智慧。夢醒以後,五陰所做的一切事也同樣都是虛妄的,幻化的,與做夢無別,那麼五陰以及五陰的活動,是如何幻化出來的?這樣不斷的觀行探究,才是實際修行,需要我們自己多修定,深入參禪去證得這些深奧之理。    除了阿賴耶識如來藏,一切法都是幻化出來的,都是假,但是假法有假法的作用,假法起作用的時候也是假,我們五陰本身也是假的,但是五陰身的作用還需要有,四果以前的眾生都沒有能力滅除五陰假相,那麼就要把假法假相變得更清淨更自在,以斷除一切苦受。眾生成佛也不會滅除五蘊色身這個假法,只不過把五蘊變得非常殊勝非常清靜,沒有一絲染汙和無明,具有了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初聞妙香。便生愛樂。心起染著。造如是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滅謝。是業滅已。不依四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乃至最後識滅。自業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凡夫異生在剛剛嗅到微妙的香氣時,就生起愛樂,心被香氣所染著,造作了貪嗔癡煩惱業。惡業造作以後,刹那滅去了,滅去以後,業行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和中間而住,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在最後命根謝滅之時,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業報全部都現前了,猶如從夢中醒過來以後,還在念著夢中的事情。    聞香感到心情非常喜悅和舒暢,生起愛樂心,心就染著了,心不貪愛香味不會感到喜悅,只能是覺得無所謂。心一起了愛樂,就被染著被粘住了,心就不自在不自由,被六道裏的境界鎖住,就輪轉於生死,不得解脫了,染汙心、粘染心、愛樂心就是繩鎖,能把五陰身牢牢的鎖在三界大獄中。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起。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為出生後世五陰身的主人,業種為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眾生或者趣於地獄,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眾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的連續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為死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陰名為生藴。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陰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    為什麼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為空,了不可得。我們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為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和顯示罷了。        第二章 五個夢喻    原文:大王。如人夢中。見以死蛇。死狗人屍。系己頸上。心生怖畏。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所見。為實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死蛇等。何更複有。系之頸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大王,就像有人在夢中看見死蛇、死狗、死人屍體系在自己的脖子上,心裏就生起了恐懼心理。你怎麼認為呢?這個人醒來以後,還在想著夢裏所見到的恐怖事情,夢裏所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    佛說:大王,這個人把所夢見的事情執著為實有的,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說:他不是有智慧的人,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夢中並沒有什麼死蛇死狗之類的東西,怎麼還能有把死蛇死狗系在脖子上這件事呢?這個人只是白白勞役其心,都沒有實事。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見是臭惡。嗔恚毀呰。造作是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造是業已。刹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夫異生對這樣臭惡的死屍生起了嗔恚心、毀滅心,造作了惡業,色身上造作三種,語言上造作四種,意業上造作三種。造作出十惡業以後,業行刹那滅去,業行是邊造邊滅。滅了以後,業行沒有地方可去,不依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而住。最後命根滅時,此世色身上應該受的業報全部都現前了,猶如夢醒以後還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果。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 名為生蘊。    釋:阿賴耶識為出生後世五陰身的主人,業種為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眾生或者趣於地獄,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眾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的連續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為死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陰名為生藴。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陰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    為什麼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為空,了不可得。我們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為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顯示罷了。    原文: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為彼非人。斷其鼻根。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鼻根斷壞。是實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鼻根。何更說有。被斷壞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夢見被一個非人割斷了鼻根,你覺得如何?這個人醒來以後,不斷的回想夢中鼻根被毀壞的事情,這個事情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世尊。    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所夢見的事情執著為實有的,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說:他不是有智慧的人,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夢中畢竟沒有鼻根這個東西,更何況還有鼻根被割斷這樣的事,應該知道這個人只是白白的勞役其心罷了,根本沒有實事。    非人不屬於人類,包括了阿修羅、琰摩羅、大鵬金翅鳥、鬼神那類,他們都不是人,很多也作我們人類的護法神,他們既造惡業也做善業。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見鼻根壞。起恐怖想。造作癡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最初造作。刹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四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盡。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凡夫異生,看見自己的鼻根毀壞了,就生起恐怖心,造作愚癡業,身體三種語言四種意業三種。從最初開始造作起,業行就邊造作邊刹那滅去。這些業行滅去以後,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住。但是當最後生命快結束時,自己這輩子造的業報就全部現前了,猶如夢醒以後,還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大王,阿賴耶識為出生後世五陰身的主人,業種為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眾生或者趣於地獄,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眾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的連續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為死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陰名為生藴。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陰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    為什麼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為空,了不可得。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為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和顯示罷了。    原文: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盤先道。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釋:大王應當知道,六根就像是幻化的一樣,各種境界就像夢境一樣。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寂靜的,這就是空解脫門。諸法空也沒有空相,這叫作無相解脫門。如果一切法連相也沒有,就應該不生任何願求,這叫作無願解脫門。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與空共同存在,走向涅槃之路,就應當這樣修學。要想求得涅槃,首先就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實相法界,都是阿賴耶識一真法界,遍布於十方虛空際,然後才能證得涅槃。對於這些譬喻,應該這樣了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幻化出來的,眼睛看的各種境界,耳朵聽的各種境界,六根所對的境界,像夢裏的一樣,並不真實。我們還要追求什麼,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沒有一樣不是空的,沒有一樣不是寂滅的,什麼也沒有,這就是空解脫門。證得一切法空,知道是空的,就解脫了。    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空的法,沒有一個相貌可見可說可指示出來,連空也空,這就是無相解脫門。知道空什麼相也沒有,連空也沒有,心更解脫了。如果連空的相都沒有,連空都沒有,還著什麼空呢?如果連相都沒有,我們還要求什麼?什麼都不用再求了,這就是無願解脫門。沒有願求心更加解脫了,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我們成就了,就是聖人。    空、無相、無願三法與空共行,既不離空,也沒有空相,三者又不相分離,層層遞進,究竟解脫。我們要想入涅槃,求得不生不滅,就應該這樣修行,不斷的產生空的心行,越來越空,連空也空,才空的幹淨利落。如果心裏還有一個空,那就沒有真正空,還應該滅去空的心。涅槃路上應該這樣去修學,就能證得涅槃。涅槃就是解脫,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涅槃就是寂靜無為,涅槃就是大自在。    涅槃的道路,應該這樣走。而涅槃最初所依止的肯定是一真法界,阿賴耶識這一法,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四種涅槃可說,依阿賴耶識如來藏法界來說,一切法才是空寂無相的,因此才沒有願求。這些法理周遍虛空際,無論在虛空的哪個世界裏都是這樣的一個真理,一切法都是空的,這個理在一切的虛空邊際都適用,都是如此。    涅槃分四種,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自性清靜心涅槃,無住處涅槃。小乘的涅槃就是要把一切法都滅了,涅槃是一個假的名詞,是指達到一種不生不滅的狀態,它只是一種性質狀態,不是真實有的法。    真實有的法就是如來藏,在如來藏體上顯示一種不生不滅的性質、不動的性質,這就是涅槃。阿羅漢入無餘涅槃裏,沒有阿羅漢,只剩下他的如來藏心,住在一種不生不滅的狀態裏,那個叫涅槃,所以涅槃也是一個假名詞。只有實相心,如來藏心,才是真的,是真法,是實法,其它都是假法。    佛在《大般涅槃經》裏也是這麼說的,就像真如也是一種性質狀態,真如是阿賴耶識如來藏所顯現的一種真實和如如的性質,它是一個名詞。實相就是如來藏真實有的相,在真實有的相上所顯現出的一種真實的性,和如如不動的性質,是真如。所以說涅槃與空共行,空盡了,就入無餘涅槃。這種空就是住在如來藏不生不滅的境界和狀態裏,就叫涅槃。    原文: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為彼饑渴。之所逼切。遇諸美饌。隨意而食。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美饌。為實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彼美膳。況得食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被饑渴所苦惱,遇見了美味的佳肴,就肆意大吃。你的看法如何?這個人睡醒以後,不斷的回想著夢中的美味佳肴,這件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    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的夢境執著為實有的,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說:他不是有智慧的人,世尊。為什麼如此說?因為夢中畢竟沒有內心美味佳肴,更何況還有享受飲食之事,應該知道這個人只是白白的勞役其心罷了。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見美食已。心生愛著。起於貪行。身三語四。意三種業。最初造作。刹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凡夫異生遇見美食以後,心裏生起貪愛心,造作貪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從最初開始造作起,業行就邊造作邊刹那滅去。這些業行滅去以後,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住。但是當最後生命快結束時,自己這輩子造的業報就全部現前了,猶如夢醒以後,還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阿賴耶識為出生後世五陰身的主人,業種為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眾生或者趣於地獄,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眾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的連續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為死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陰名為生藴。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陰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    為什麼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為空,了不可得。我們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為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顯示罷了。    原文:大王。如人夢中。為饑所逼。得其苦瓠。並拘賒怛計子。畢租摩哩捺子。而便食之。心生恚恨。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其夢中。食苦瓠等。為實有不。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苦瓠等。況複食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大王,譬如人在夢中為饑餓所逼迫,得到了苦瓜和拘賒怛計子、畢租摩哩捺子等等苦口而難吃的東西,於是就吃了,吃完以後心裏就感到痛苦,不高興了。你怎麼想呢?這個人醒過來以後,回憶自己在夢中吃苦瓜的事,這件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    佛說:大王,這個人把自己所夢見的事情執著為實有的,他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說:他不是有智慧的人,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夢中畢竟沒有苦瓜這個東西,更何況還有吃苦瓜這樣的事,應該知道這個人只是白白的勞役其心罷了,根本沒有實事。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夢為饑逼。啖其苦味。心生恚惱。造是業行。身三語四。意三種行。造彼業已。即便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凡夫異生,在夢中被饑餓所逼迫,吃了苦味的飲食,心就生起了恚惱,造作了惡業行,身體三種語言四種意業三種。從最初開始造作起,業行就邊造作邊刹那滅去。這些業行滅去以後,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住。但是當最後生命快結束時,自己這輩子造的業報就全部現前了,猶如夢醒以後,還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大王,阿賴耶識為出生後世五陰身的主人,業種為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眾生或者趣於地獄,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眾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的連續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為死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陰名為生藴。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陰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    為什麼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為空,了不可得。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為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顯示罷了。    原文:大王。如人夢中。舌根斷壞。於意雲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是為實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舌根。況複斷壞。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大王,猶如有人在夢中夢見舌根斷壞了,你怎麼想?這個人醒過來以後,不斷的回憶自己夢中的事,夢中的事是實有的嗎?淨飯王說:不是實有的,世尊。佛說:大王,這個人執著自己的夢是實有的,他是否有智慧?淨飯王回答說:沒有智慧,世尊。為什麼如此說?因為夢中畢竟沒有舌根,何況還有舌根斷壞之事,應該知道這個人只是白白的勞役其心,沒有一點實事。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見舌壞已。心生恚惱。造是業行。身三語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刹那滅謝。是業不依。四方四維。上下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謝。自分業報。皆悉現前。如夢覺已。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凡夫異生,在夢中見自己的舌根壞了以後,心就生起了恚惱,造作了惡業行,身體三種語言四種意業三種。從最初開始造作起,業行就邊造作邊刹那滅去。這些業行滅去以後,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住。但是當最後生命快結束時,自己這輩子造的業報就全部現前了,猶如夢醒以後,還在念著夢中的事一樣。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大王,阿賴耶識為出生後世五陰身的主人,業種為所緣,以此兩種因和緣和合起來,下一世的最初識就出生了,眾生或者趣於地獄,或者墮在鬼道,或者投生到畜生道等三惡道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羅道、人道和天道三個善道中。當最初的識心出生以後,眾生就開始各受其業報,然後在同一色身上的識心就不斷的連續的運行下去。到命終識心滅去時,色身就是死屍,名為死藴,在色身上最初生起的識心,叫作初識,色身五陰名為生藴。    原文: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從此世流轉到下一世去,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生滅不已的,不是常存常在的,到臨終五陰滅去時,一切法都會滅去。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造作業行時,業行沒有來處,業行滅去時,也沒有去處。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出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    為什麼一切法都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離一切性,一切法的自性沒有一切相,自體性為空,了不可得。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為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和顯示罷了。     我們所接觸的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法,自己反反複複與夢境相比對,對世俗法就能有切實的體會,內心的執著就會松懈下來,很多事就不願意再做了,現實生活中的身口意行就能逐漸清靜。世尊在這部經裏反反複複的用夢作比喻引導淨飯王看破五欲六塵的虛幻,認清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一種夢幻,沒有真實性。    原文: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盤先道。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釋:大王應當知道,六根就像是幻化的一樣,各種境界就像夢境一樣。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寂靜的,這就是空解脫門。諸法空也沒有空相,叫作無相解脫門。如果一切法連相也沒有,就應該不生任何願求,叫作無願解脫門。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與空共同存在,走向涅槃之路,就應當這樣修學。要想求得涅槃,首先就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實相法界,都是阿賴耶識一真法界,遍布於十方虛空際,然後才能證得涅槃。對於這些譬喻,應該這樣了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幻化出來的,眼睛看的各種境界,耳朵聽的各種境界,六根所對的境界,像夢裏的事一樣,並不真實。我們還要追求什麼,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沒有一樣不是空的,沒有一樣不是寂滅的,什麼也沒有,這就是空解脫門。證得一切法空,知道是空的,就解脫了。    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空的法,沒有一個相貌可見可說可指示出來,連空也空,這就是無相解脫門。知道空什麼相也沒有,連空也沒有,心更解脫了。如果連空的相都不有,連空都沒有,還著什麼空呢?若無有相即無願求,如果連相都沒有,我們還有什麼願求?什麼都不用再求了,這就是無願解脫門。沒有願求心更加解脫了,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我們成就了,就是聖人。    空、無相、無願三法與空共行,既不離空,也沒有空相,三者又不相分離,層層遞進,究竟解脫。我們要想入涅槃,求得不生不滅,就應該這樣修行,不斷的產生空的心行,越來越空,連空也空,才空的幹淨利落。如果心裏還有一個空,那就沒有真正空,還應該滅去空的心。涅槃路上應該這樣去修學,就能證得涅槃,涅槃就是解脫,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涅槃就是寂靜無為,涅槃就是大自在。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六之三    在此卷裏,世尊仍然用了幾個比喻,來譬喻夢中所現情景和我們現實生活中所接觸的境界性質是相同的,全部是虛妄的。世尊反反複複講夢,用夢來警醒祂的父親趕快覺悟,因為佛的父親淨飯王當了國王已經很久了,一直在享受五欲之樂,很難自拔,佛就用夢來勸告祂的父親,趕快修道求取解脫,不要再沉溺於五欲樂之中。同時也是在警醒所有弟子們,讓我們認識到萬法的虛妄性,當意根真正認可這種虛妄性,就能證道,獲得小乘的初果以上的果位,從而走上解脫之路。    小乘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能證得五蘊世間全部是空,十八界一切法都是空,就斷除內心三種結縛:我見、見取見、疑見,以後就能趣向解脫,解脫生死輪回苦。而修行就是要認識到所謂的我是空的,色身是空、心是空、感受是空、念想是空、思惟覺觀是空、行為造作是空,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空;十八界都是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空;六根所對的色塵是空,聲塵是空,香塵是空,味塵是空,觸塵是空,法塵是空;六識心都是空,眼識是空,耳識是空,鼻識是空,舌識是空,身識是空,意識是空,最後意根也是空。五蘊全部都證得空,這樣就斷我見,得證初果。        第一章 第十三個夢喻    原文:佛言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與諸寶媛。共相執持。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受妙觸。為實爾不。王言不也。    釋:佛說:大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與諸多美女共相娛樂,這個人醒過來以後,還在不斷的回憶夢中所感受到的美妙的觸受,這件事真實存在嗎?淨飯王說:不是真實存在的事。    這個人做完夢以後醒了,還把夢中的事當作真實的,一直沉浸在夢境當中,回憶不斷,貪戀不舍。這個人是沒有智慧的,不知道夢境不是實有,不是真實的,不應該癡迷於不實在的假相當中,追求虛幻的覺受與感覺,不應該這樣的迷惑顛倒,以假當真。在夢中的覺受都是虛妄的,何況醒過來以後再回想夢中的事,其感受更是虛妄。心裏回想的事是否存在?已經不存在了,否則就不叫作回憶了。比如說我回想剛才吃東西很香,東西已經吃過了,香味現在已經沒有了,不存在了,無論怎樣回味,都沒有實際的作用,毫無益處,消失的東西不再回來了。而夢境比過去了的現實境界更虛幻,回想只能說明心的貪著不舍,無益的沉浸在虛幻的想象當中,徒耗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再比如我們回想某人說過的話,回憶時那些話現在還在我們耳畔嗎?耳邊並沒有聲音,過去了的聲音,說過的話,對於現在來說是不存在的,沒有什麼作用了。如果再對那些聲音抓著不放,計較執著不斷,那就是幻上加幻。聲音存在的當下就是虛幻的,何況已經消失了,更是虛幻不實。過去了的六塵境界,如果說還有作用,那其實是心裏所產生的虛妄的分別和思惟想象,心裏再產生虛妄的感受和執著情緒而已,實際上不再有作用了,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執著不舍只是徒增煩惱罷了。眾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六塵萬法的感受,都感覺很真實,但是那些感受真的真實嗎?都不真實,如空花幻影一般。    眾生無始劫以來就是這樣,生生世世都在追求著並不實在的虛無縹緲的東西,把虛幻的五陰世界當作真實,妄想不斷,徒增其苦。諸佛見眾生的愚鈍和苦惱,心生慈憫,出於世間,宣說真相,化導群蒙,令離愚暗朽宅,趣向解脫大道。    既然五欲六塵境界如夢一樣的不真實,我們應把心用在修道上,在六塵上再怎麼用心,也是徒勞無益的,只是為滿足虛妄的心的欲求而已。實質上這種欲求,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種欲求,我們要做很多無意義的事情,還要造作許多惡業。如果沒有那些世俗法上的欲求,我們就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個覺醒的人,一個清靜的人,一個沒有業障、沒有煩惱的人。    修道就是修心,要想把心修好,首先要認識到自心的虛幻不實,所貪著的六塵境界虛幻不實,然後再修定觀行,才能滅除心的虛妄的貪求、欲求、想念、感受,斷除心的煩惱愚暗,這樣就能不受生死輪回苦,這是小乘的修法。大乘的修法就是要明心證悟,找到阿賴耶識,知道祂在何處運行,起什麼作用,如何起作用的,如何與妄心和合,如何產生萬法,如何變現我們的識心。找到阿賴耶識心以後,就證得了祂的不生不滅性,同時就知道了是祂產生了五陰身我,所以被祂出生的五蘊是空的、虛妄的、幻化的,祂出生的十八界是空、幻化的,是不真實的,這也同時證了小乘空果。我們開悟的同時,不僅證得大乘的果位,也證得小乘的果位,兩個果位同時得。而證小乘空的果位,不一定能同時證大乘菩薩的果位,但是我們證大乘的菩薩果位的同時,一定同時證得小乘初果的果位,同樣也是三惡道業種消滅。    我們生生世世造的惡業很多,開悟和證果以後就不用再去三惡道受報,在人中受苦就可以了,來世或者生天修行,或者在人中修行,不會再下三惡道。除非菩薩們有能力有願力,下三惡道度那些緣份成熟的眾生或者是弟子。比如某個弟子善根非常深厚,偶爾不慎,造了一個三惡道業,下了三惡道,菩薩如果有能力,就可以跟他到三惡道裏度他,這是菩薩的發心。但是菩薩們下三惡道不是因為惡業,而是因為願力,其苦受要比那些因為業力去的眾生輕微極多,因為菩薩有善願故。    原文:佛言大王。於意雲何。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寶媛。況複有彼。美妙觸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所得。    釋:佛說:大王,你怎麼想,這個人把自己所夢見的事情當作實有的,而生執著,他是否有智慧?淨飯王說:這個人沒有智慧,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夢中畢竟沒有美女,何況還有那些美妙的觸受,更不可能了。應該知道這個人只是白白勞累其心,都沒有實益,什麼也得不到。    世尊的父親很有覺悟,知道夢裏確實沒有可愛的女人,連人都沒有,何況還有那些美妙的欲觸,美妙的觸受,根本沒有。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切人事物理也跟夢裏是一樣的,夢中好像一切法都存在,可是畢竟沒有實質,全部是幻化的,不是真實的,沒有實際功用。諸佛從三界生死大夢中早已清醒過來,了知一切法畢竟無所有,其相都是幻化不實,因此斷除了一切的貪欲和執著,心中一法也無。    怎樣認識和理解五陰如夢一樣的虛妄不實呢?這要從色身和識心兩部分來認識和觀行。色身是一個不斷在生滅變化的像木頭一樣的肉體,如果沒有識心在色身上運作,色身就沒有任何活動和功能作用。在色身上起用的前七識是不斷的生了滅、滅了生,生生滅滅如旋火輪。七識並不真實,如來藏輸送一個一個的識心種子,七識才能起作用;如來藏如果不輸送種子,七識就不起作用,也就沒有五陰的功能作用,五陰身就是木頭一塊。作為一個整體的五陰身是組合而來的,由色受想行識組合而成的,並不真實,缺少一樣東西,就不完整了,由各種因緣所聚合起來的生命體,就是一個虛妄的法,而且當下就是虛妄,用不著我們去特意把他想成虛妄的。    在任何一個刹那的五陰活動中,阿賴耶識如果不輸送識種子,五陰活動立即就停止,沒有生命的征兆了,色身就是這樣的虛妄。五陰身就像是一個機器人,是被阿賴耶識所控制著的,種子庫房裏如果沒有原材料源源不斷的供應,機器就會停止運轉。如果意根這個電源開關不啟動,原材料也不能運送到色身上,五陰身還是不能運轉。這樣虛幻的色身,是沒有一點真實性的,現象上的存在,只是恍人眼目、迷惑人心罷了。這些生生滅滅的幻化相,凡夫和菩薩們雖然舍不得,同樣也取不得,猶如夢中的幻境一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同樣沒有真實的相貌,猶如夢中物。現實生活和夢境是一樣的,沒有真實的我這個人,也沒有你這個人,沒有他,沒有眾生,沒有壽命,這些全部是一種虛妄的假相,從內心當中真正認可證得了,就證果。為什麼所謂的現實生活和夢境是一樣的?這個理要證得就修到十回向位的菩薩果位了。    五陰當中我們用的最多的是六識和七識,第六識就是各種各樣的思想、見解、感受、覺受、分別。比如在這裏聽法的心是第六識,講法的內容成為法塵,意根和法塵一接觸,阿賴耶識出生第六識,祂會思惟分析所聽的是什麼內容,然後生起覺觀和對法的明了和不明了的感受。眾生活著都是以六、七識為主,前五識是次要的,沒有那麼多而複雜的識心活動,只是簡單粗略的看、聽、嗅、嘗、觸,細微的分別、感受、想法,以第六識為主。意根是作主的識,沒有意根就沒有第六識。我們五陰活動都是以這兩個識為主,修行主要是修這兩個識。這兩個識徹底改變了,前五識就變,第八識的功能才能完全得到發揮,那麼我們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修行是修真心還是修妄心?真心不用修,把妄心的無明斷盡了,煩惱斷盡了,那麼真心就恢複到祂的本來面目。我們把惡業的種子從真心裏清理出去,真心就恢複祂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就是一尊佛。我們現在還不是佛,因為阿賴耶識裏還含有七識的無明和染汙業。成佛需要破除無數的無明,懂得證得了一個道理,就破一個無明,無明破盡,就圓成佛道,修行的路就是這樣。    夢醒了,還在不斷的回憶夢境,沉浸在夢境中,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所得,只是讓心在徒勞的消耗精力而已,沒有什麼用處,意識貪圖虛幻的受用,只能暫時得到一種心理安慰,實際沒有任何益處。迷戀於並不存在的人和事,這樣的識心覺受太虛妄了。眾生無始劫來都是這樣執著於並不真實存在的人事物理,自己苦惱自己,外邊本來什麼事也沒有,只是我們意識在那裏幻想和妄想。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都是庸人,把外邊的事當真,然後心就不斷的翻動,不斷的湧動,都無有其事,自己給自己找苦惱罷了。    等到真正證得萬法都是空、無相,心就不動了,不動心就清淨自在了,不動心就獲得了寂滅樂,這是最快樂的,那種快樂裏沒有任何煩惱。我們世間人的樂裏都有煩惱,親人聚會很高興,是煩惱,結婚生子很快樂,是煩惱,還會產生苦惱,都不清淨自在。但是我們修到寂滅樂的時候,一顆不動的心一點煩惱煩躁都沒有,我們現在想象不到沒有煩惱和情緒的湧動到底是什麼心境,真嘗到了那種樂境,恐怕再也不願意貪著一點世俗境界了。    我們的阿賴耶識根本沒有一絲煩惱,總處於寂滅樂當中。為什麼?因為祂無眼不看,無耳不聽,無鼻不嗅,無舌不嘗,無身不覺觸,無意不思法,什麼心境也沒有,但不是傻子,沒有證得阿賴耶識的人,很難體會,與我們得禪定那種樂,世間親人聚會那種樂、升官發財的那種樂,是截然不同的性質。寂滅樂裏無一切樂,世間的一切法都不見,不貪著,沒有混亂、沒有動亂;世間的樂都在動亂當中,是不寂靜的,是煩惱和苦惱的。    仔細思惟我們心識的虛妄性,細心觀察世間一切法的生滅虛幻性,內心就會減少攀緣,少一些幻想和亂想,世人精神方面的疾病就減少了,神經衰弱失眠就減輕了,各種各樣的病症就減少了。疾病是從哪裏來的?一個是過去世業行的果報,一個是現世煩惱妄想出來的。眾生都是自己給自己找苦受,理通了,心就沒有煩惱,理不通,就煩惱重重,苦受無量,都是自找的,沒有別人給予。所有疾病都是虛妄、幻化的,沒有來處,疾病滅去了,也沒有滅處,因為是虛幻的。把這些理想通了,就能治百病,什麼生理醫生、心理醫生,全都不用,一切病障幻生幻滅。佛法一通,萬法皆通,學好佛法,一切世間法全通了。    世間人身體的疾病,心理的疾病,家庭裏的一切煩惱,工作事業的煩惱,如此種種,都是被自己的無明業障纏裹的結果,沒有學佛的人,不通這些理,學了佛的人還沒有學明白,沒有進行深細的思惟和觀行,就被自己的無明遮障了。真正要弄懂世間真理,首先要把自己弄明白,以後萬法就都通了。所以世間法不通,是心有結縛,需要解開的是自己的心結,而不是解決外邊的境界。    我們不要抱怨外界的色塵那麼令人煩惱,非要來擾動自己的心,要反思自己的心為什麼被外色所吸引,被外色所抓住了,我們為什麼非要去粘外境,是外境要束縛我們、粘住我們嗎?不是,是自己的心非要去抓取或者排斥它,結果被境界粘住了。我們本來是想要去抓境界,結果卻被境界給抓住了,五欲六塵把我們給束縛得生生世世受貧苦輪回苦,我們就這樣被萬法綁縛在六道輪回裏,綁縛在這煩惱的生死大海中。    如果觀行世間萬法都是從哪裏來的,識心從哪裏來的,如何現起五蘊和世間萬法的,就能證一個大乘果位。再學一下世尊的父親,成就無生法忍,成為初地菩薩,那就更好了。講證得初地菩薩以後再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果位?聽阿彌陀佛親自講甚深唯識法,就能很快證得八地菩薩果位。八地菩薩能於一念間變造三千世界,無量個星球馬上就能變造出來,一手托著地球,另一手托著眾生,把眾生移到別的星系,眾生毫無察覺;八地菩薩一張口,四大海水倒入菩薩的口中,魚、蝦、龍等等眾生都不知道自己被吸到菩薩肚子裏,無法察覺出來。這個星球要毀滅時,八地菩薩把這個星球的眾生都挪到另一個星球上去,眾生都不知道。一百億個地球,一百億個須彌山,一百億個六層欲界天,所有的天界都是一百億,一百億個地獄,一百億個閻摩羅界,一百億個四大海,組成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相當的廣大,八地菩薩都能全都變現出來。    大菩薩們的境界,我們很難想象得出來,當我們無法想象時,很難相信有那樣不可思議的事。其實我們善根福德因緣真正都具足的時候,這些法的證得是不難的,更別說相信了。我們要對佛和法有信心,對菩薩僧有信心,也要對自己有信心。勤修戒定慧,福德是基礎,要不斷的完善、圓滿我們行菩薩道作菩薩的資糧和條件,讓證悟的因緣早日現前,就實現我們的願望。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寡聞無智。於可意觸。而生愛樂。心生染著。造如是業。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造作彼業。刹那遷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至命終時。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如彼睡覺。憶夢中事。最後識滅。自業現前。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的異生凡夫們,寡聞沒有智慧,對於自己所喜樂的觸境心生愛樂,心裏貪染欲觸,就造作了愚癡業,身三語四意三,惡業就出現了。造作了這些業以後,業行刹那刹那就遷滅了。業行滅了以後,也不依著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而住。但是到命終的時候,就看見自己曾經所做過的事在心中呈現了出來,就像這個人從睡眠中清醒過來,卻在回憶著夢中的事情,最後六識滅了,業報就現前。    愚癡就是無明,什麼都不懂,五陰是什麼不懂,五陰虛妄也不懂,萬法虛妄也不懂,這個假我是組合而來的也不懂,怎麼破除它也不懂,怎麼脫離六道輪回也不懂,怎麼證菩薩的果位也不懂,怎麼能證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自性清淨心也不懂,乃至於如何成佛,全都不懂,這就叫做愚癡和無明。    在當下活著的生命體,此段壽命結束時,下一段時間會在另一個地方,又出生在與習氣業力相應的那一道。時間地點和色身都改變了稱為異,眾生死後往往是身體、時間、身份、地點、生活的空間全都改變了。餓鬼有餓鬼的空間,阿修羅有阿修羅的空間,地獄有地獄的空間,天人有天人的空間,畜生是和人類在一起,也在這地球表面上,但是生存環境還是有所不同。生存環境改變了,換了一種生命形式,改變成另一種生命體,這叫異生。    眾生寡聞無智是因為他們不聽經聞法,見聞少,不懂佛法真義,不懂世間真理,所以無智沒有智慧。我們如果想要有智慧,就要多學佛法,多聽經聞法,深入經藏,才產生智慧,智慧才能如海。多信受佛語,多聽經多聞法,懂一個道理,破一個無明,少一樣愚癡,身口意清淨,內心就會快樂,沒有煩惱。    寡聞無智的凡夫對於可意的觸而生愛樂,可意的觸就是非常讓意識心悅樂的身體的觸受,叫妙觸。比如身體觸柔軟的衣服,溫暖的陽光,舒適的床,其中最主要是男女之間的觸,欲界主要是以這個觸所建立起來的世界。身根身識接觸到的就叫觸塵,比如說溫暖舒適的陽光觸到身上了,冷風熱風觸到身上了,軟的硬的衣服觸到身上了,身識有感覺,就叫觸,所觸的法叫觸塵;還有餓了渴了,胃的感覺也是觸,這都是觸塵;再比如說坐的時候長了,感覺疲乏了,疲乏也是觸塵,打坐時身體覺得輕安了,身體感覺太舒服了,這都是觸塵。    凡夫眾生最貪著可意的觸受,以男女觸為主。男女互相接觸時,心裏就產生了愛樂心、貪愛心,於是心就被染了,這是以意識心為主的貪愛,也包括眼識、身識,但主要是以第六意識的感受為主。意識心生起染著以後就造業,心生愛樂的下一步肯定就是要造業,業行就會出現。沒有修行的人就會出現身口意的愚癡業行,有些修行人有時候內心雖有染著,但不造作身、口業行,最有修行的人連心都不染著。造作的業行,身業能造三種:殺盜淫;口業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意業是三種:貪嗔癡。    身三語四意三合為十業,身口意相順相隨。十業造作了之後,這些業行刹那刹那的滅去,業行種子輸送出來起作用就滅了,這一刹那的業行就沒有了,最後整個行為造作消失了,可是業種卻留下來,記錄下來了。是誰給記錄的?是與我們最密切的阿賴耶識記錄的,因為祂輸出種子,再收回種子,種子造作的業行也就同時存到阿賴耶識裏了。    阿賴耶識是公正無私的,祂不會說五蘊是我造的,屬於我的,我一定要隱匿其惡行,五蘊做什麼惡業都不記錄業種輸出業種,不讓五陰有惡果,阿賴耶識沒有這個心行,祂像攝影機一樣誠實無欺,五蘊造作的一切業行都像機械化一樣的自動攝錄下來,不作任何選擇,把一切行為造作事無巨細的都如實記錄下來。記錄下來以後,做為種子存在心體裏,因緣條件具足了以後,輸出業種,種子就會生根發芽,就會結果,果報就出現了。    阿賴耶識如實實現眾生業果的事,有極多的實例可以說明。比如如果甲前世跟乙有惡緣,乙今世投生到甲家,算是因緣成熟種子生芽了,孩子長大了算是開花了,時節一到時,乙就會坑害報複甲,甲的果報就出現了。前面過程都是花、芽、枝葉,果報到來的時候,甲有可能明白這個孩子是幹什麼來的,原來是討債來了,報複來了。極大多數人受報之後也不懂這個道理,在此之前都沒有覺察,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特殊的緣分,因為前世的惡緣讓兩個人相聚一處,了結業種,兩人都不知道。    從前有一個男子故意把老鼠打死了,恰巧這個老鼠是一只母老鼠。母老鼠死後不甘心,發了一個惡願要報複,後世就托生成一個女子,女子長大後和這個男子相遇了,兩個人一見鐘情,戀愛結婚了。他們兩人換了身世,因為有隔陰之迷,誰也不認識對方,不知道前世的事,是業緣把兩個人栓在一起。結婚後這個女子就折磨了男子一輩子,但沒要他的命,男子一輩子被折磨得很痛苦,業種沒有滅,業報沒有受完,兩人就不能分開。為什麼會這樣?他倆的業種都存在各自的阿賴耶識裏,因緣具足時,業種現行出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男子被女子折磨了一輩子,兩個人相遇時,誰也沒想到是這樣的結果。這些事誰說了算?是業緣說了算,存在阿賴耶識裏的種子說了算,如來藏也說了不算,祂不管這個,祂只是把業種如實的現行出來而已。    眾生之間如果前世緣份很深的話,此生相遇,阿賴耶識把種子現行出來時,互相之間就有特殊的感覺。即使不見面,聽見聲音,見到文字和相片,就可以感受到前世之間的某種緣份,或者是善緣,或者是惡緣,不用見面,不用說話,就會有種異樣的感覺。有的僅僅聽到名字,都會感覺特別。    前世與佛結下很深厚的緣分的人,今世一聽到佛的名字,內心的情緒就波動起來,身上的汗毛直豎,表明前世學佛很久,與佛的緣份很深。佛緣深厚的人一聽到佛的名字就感應強烈,自發的學佛念佛拜佛贊歎佛,前世學佛時間短的人,就沒有什麼反應,很平淡。比如佛世時印度祇園精舍的給孤獨長者就是這樣,他一聽到佛的名字,走在路上身上一直都起著雞皮疙瘩,汗毛直立,他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佛弟子,剛剛聽見佛的名字,就想設宴供養世尊,並且把自己的祇園捐給佛作為佛的精舍。    有的人剛開始接觸佛法,前世學佛的種子就完全顯現出來了,很快就一頭紮進佛法裏,世間事就不在意了,這就是種子的力量。是阿賴耶識把成熟的業種呈現出來的,這裏面的奧秘太多了。學法能知道很多真相,不學佛法,愚癡得只知道造惡業,吃虧受報了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世的苦業也沒辦法了盡。惡業造完滅了,業種留下了,最可怕的就是業種,我們可以嘗試祈求自己的阿賴耶識不要記錄自己的惡業行,不要存惡業種子,看看是否有用?根本沒有用,因為阿賴耶識不懂眾生的語言,不知道心念的內容,沒有六七識的那種了別的功能作用,因此阿賴耶識才是清淨無染、鐵面無私的,所以求祂無用,只有回過頭來求自己的心,別讓自己的心充滿貪嗔癡,不再因貪嗔癡而造作染汙業。    眾生造業的業行滅了以後到哪裏去了?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找不到業消失和存在的地方,如果有地方存放業行,那就糟糕了,什麼地方存了這些業,早晚有一天會爆發出來,業跟到誰身上,誰倒黴,業是沒有地方存放的,來無蹤去無影。業行雖然沒有地方存放,但是壽命終了的時候,這一輩子所造的業,全部在心裏快速的閃過,意識心都能感覺得到,都能分別得清楚,心裏全都了知,一樣也不錯過。那個時候就知道自己要到哪裏去了,因此心裏非常希望親屬能夠幫助自己從業障中解脫出來,但是那時已經說不出話了,表達不出來了;到了中陰身想告訴親人,可是陰陽兩隔,無法溝通,兩個世界的人,語言不通。    識滅了以後,這一世就結束了,人生的這一場夢就劃上了句號,現在想想,現實生活也真好像是在夢裏一樣。六識滅了以後,就隨著業流轉,由於意根想要有五陰身,於是阿賴耶識配合就現起中陰身,極善極惡的人沒有中陰身,極惡人下地獄,沒有中陰身,這邊一咽氣,地獄身就現起;極善的人死後,天人的色身就現起了,直接生天享福。當地獄身一出來,即使後悔造了惡業,想懺悔補救卻沒有機會了,在中陰身裏還能懺悔,親屬們也許還能補救一下,沒有中陰身就沒辦法,業種就定了。除非有的人很有覺悟,在地獄裏以地獄身而懺悔,力量夠大,心力很強的話,也能出地獄;如果福報大一些,死亡後,地藏王菩薩也許就在地獄門口等著他,教導他懺悔或者佛法中的偈頌,能隨著一起念誦,就能消地獄業,出地獄了。受了菩薩戒,如果下了地獄以後,知道自己犯了哪條戒律,心中一懺悔,也能消業出地獄。    所以我們平時修行,要多積福,多修智慧,受惡報時,獲得解脫的機會就會有很多,就怕缺少福德,不會用法,不懂得懺悔自己的業行,多聽經聞法,就能多一些解脫的智慧。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報。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同分種類。相續不絕。    釋:佛說:大王,阿賴耶識是造業的主人,造作的業行作為業緣,阿賴耶識緣業行,就是後世色身出生的因緣。當色身最初的識心出生時,前世造業,今世就開始受報了,造業和受報,二者都不散壞。這個人必然趣向地獄、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以及人道和天道,與業行相應的五陰身就相續不斷的運行下去。    阿賴耶識和業緣結合起來,下一世的初識就生起來了,識一產生出來,就有苦受,業報現前,有感受才正式的受報。那麼受報是報在身體上還是報在心上呢?主要是心受報,因為心有感受,才叫受報,如果色身上沒有識心,再加種種苦受,色身也不覺得苦,沒有苦受。所以受報主要是報心,有心才能感覺苦樂,沒有心感覺不到苦樂。    就如一張木頭做的桌子,它是沒有業報的,無論對桌子如何作業,桌子也沒有任何感受,它就不受報。因為有心才有感受,所以果報是心來受的,心造業,心受報,誰造誰受。身體能造業嗎?身體如果能造業,桌子也能造業,泥捏成的人也能造業,但泥人身上沒有心,它不能造業,也不能受報,死人不造業也不受報。但是造業的這個心是生滅變化的,無常的,能消滅的,因此不是真實的。識心要依靠外緣,阿賴耶識輸送種子,識心才有作用;阿賴耶識不輸送種子,就沒有識心,那就什麼也做不了。這段話如果會聽的人,因緣福報具足,那就不僅僅是證小乘果,完全能證大乘果,證悟如來藏。    識心生出來以後,造業受報都不失壞,不會無緣無故消失,造完業肯定會有果報現前,不是造完業就沒事了。如果是受地獄色身,色身就在地獄裏相續不絕,地獄的壽命有多長,識心就起了多長時間的作用,感受多長時間的苦受。眼識在同一色身上起作用,耳識在同一色身起作用,意識在同一色身上起作用,換了色身,這幾個識就換了,前世的事情就不知道了,想不起來,這就是失憶。因為心換了,對前世的事就沒有認知性。    原文:大王。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佛說:大王,到生命最後,識心都滅了,五蘊就叫作死藴,在最初識心出生的時候,五蘊叫作生藴。    我們這一生結束,最後到命終咽氣時,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滅了,識滅以後就是死蘊,身體像木頭一樣沒有覺知,沒有生命,就不是生蘊了,成為一個木雕泥塑的木頭,就是死蘊。在下一世的色身上又產生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完整的生命體就出現了,就有五蘊的各種功能活動。我們如果在母胎裏六識不現起時,也不是完整的人,四個月以後六七個月時,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都具備了,那個時候才是完整的人,識心沒有產生出來之前不叫活人,因為沒有識心不是完整的人;也不是死人,因為有第七識和阿賴耶識存在。所以墮胎屬於半殺生,這要看是幾個月墮胎,殺生的罪業程度是不同的。前六個月墮的胎,胎兒還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但是仍然有罪,只是罪的大小是不同的,六個月以上的墮胎屬於完全殺人,因為胎兒已經是完整的生命體了。在沒有識心出生的時候,墮胎還不算殺人,但肯定也有罪業。    我們吃雞蛋,這個雞蛋也不屬於完整的生命體,但是雞蛋裏包含著受精卵,將來會變成雞,也有果報,吃雞蛋與吃雞,是兩種不同的果報,罪大罪小的問題。雞蛋裏雖然有受精卵,但還不是完全的生命體,它沒有五蘊的活動,等到它孵出小雞的時候,那個時候才算一個完整的生命,或者即將出殼之前,就已經是完整的生命體了,那也算殺生。    所以沒辦法非要做墮胎時,盡量早做,越早胎兒越沒有痛苦,因為沒有識心活動,他不知道痛苦,只是死了以後識心回到中陰身,他知道自己白白投生了,心裏肯定有恨意。胎兒的意識心還沒有生出來的時候,墮胎的時候不會有痛苦。回到中陰身境界,識心再生出來時,才有痛苦有恨意。殺業有很多程度的不同,依五蘊具足與否,就可以判斷自己的業,到底是什麼程度的罪業。    其中罪業的大小,也在於心行,在於嗔的程度,和是否有嗔心,是否有殺心。比如說一個麻袋裏有一個完整的活人,一個人無意中殺了他,不知道麻袋裏面是個人,還以為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結果把刀子捅進去,人死了,這不算故意殺人,死後不會下地獄受報。雖然如此,將來遇見那人時,也會被那人無意的殺一回,只是不下地獄受惡報而已。殺人的時候,要看是有心還是無心的殺,有心殺就是殺罪,屬於殺人的業;無心殺就不是完整的殺人行為,但還是有因果。從另一方面說,如果這個麻袋裏是塊木頭物體,而不是人,一個人出於嗔恨,當成另外一個人而殺了,本來木頭不是生命,殺之就等於砍劈材一樣,但是由於內心懷著恨意和殺意,當成人來殺了,這個罪就大了,罪大罪小在於用心。    如果用極大的惡心踩死一個螞蟻,這個罪也很大,因為嗔心太重了,和普通的殺不一樣,普通的殺有時候是無心的,有時候稍微帶一點嗔心,那果報全都不一樣。所以在法律上的判刑也是這樣,分為有意殺和無意殺的,判刑結果都不一樣。    總結起來說,修行是修七識妄心,妄心修好了,心變清靜了,阿賴耶識裏沒有惡業種子,就成佛,就能恢複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現在阿賴耶識裏含著的業種有染汙,有無明,我們的七識心有貪嗔癡煩惱,佛的七識心都是清靜的,都已經轉識成智,徹底無我了。    原文:大王。彼識起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其緣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    釋:佛說:大王,最初的識心生起時,沒有來處,滅時也沒有去處。出生識心的緣出生時,沒有來處,滅去時也沒有去處。造作的業行出生時,沒有來處,業行滅時,也沒有滅處。大王,沒有一個法能從此世過度到下一世,為什麼如此?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的。    當我們在母胎裏,幾個識心出生的時候,是從哪裏來到我們身上的?有來處嗎?沒有來處,找不到來處;當我們的識心滅的時候,滅到哪裏去了?也沒有地方可去,找不到滅的去處。    識心的緣產生出來以後,識心就出來了,這個緣也是無所從來,滅無所去。識心的出生需要有一些助緣,沒有助緣識心不能出生。比如產生眼識要有九緣:明、空、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 所以眼識不是無緣無故產生出來的,這九個條件都具足了,才會產生眼識,不具足就產生不了。所以在母胎裏,胎兒就沒有眼識,因為母胎裏沒有光明和空間,在母胎裏最先出生的識是意識,因為意識出生所需的緣比較少,意識出生就比較容易。如果沒有空間,手緊貼在眼前,眼識就看不見手,如果沒太陽光、沒有燈光,眼識就看不見物體,條件不具足,眼識就不出生。所以需要因緣條件具足才能產生眼識,眼識依緣而生就是虛妄的,不自主的,眼識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存在,沒有自主性。    其他幾個識也是如此,比如耳識的出生需要八個因緣條件,除了光明之外,其他幾個緣都要具足,才能出生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的出生,需要具足七個緣,除了光明和空間,其他的緣都要具足,鼻識、舌識和身識才能出生。意識的出生需要具足:作意、意根、法塵、阿賴耶識、意識種子五個條件,比五識需要的緣要少,所以容易起現行。而意根出生所需要的緣只有作意和第七識的識種子,緣更少,所以意根一直在現行著,非常不容易滅去,需要意根不再對三界的法生起作意了,斷了對三界的貪愛,意根才會滅去。因此說,各種因緣條件聚集起來才能產生的法,就是生滅的法,虛妄的法,非我的法。    再比如由幾個人組成了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也是虛妄的,幾個人各自都離開,就沒有團體了。這個團體說有就有,說散就散,是不由自主的,因緣具足時聚合起來的,就是虛妄的,說有就有,說無就無,沒有真實性。這個團體就是一個假名詞,是一個概念,只是用一種名詞來表達這種狀態而已。這個團體是虛妄的一個假名詞,只是給這個團體聚集的狀態,取名叫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不是真實有的,是甲叫團體,還是乙叫團體?單個都不能叫團體,聚集起來也不叫團體,我們只是給聚合而有的一個假象取個名詞,便於語言和交流,萬法都是如此,強取個名詞而已。    同理,五陰也是一樣,五陰是由各種條件聚合起來的,是假有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能出生,能消失,能分散,不是實有的,不是不滅的。五陰的各個功能和作用,能看、能聽、能嘗、能觸的功能分散以後,五陰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眾生五陰也是不真實的。分析五陰的組成與分析一個團體的組成是一個道理,其實給五陰取什麼名字都行,給我們這種五陰形態取名叫人,給另一種五陰形態取名叫螞蟻、蚊子,以利於分別,實質上都是五陰聚合體。五個陰的功能作用分散消失了,眾生就不存在了,所謂的眾生都是幻化假合的。    佛說無有少法,從於此世來到他世,我們信佛語,知道此世什麼也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好好想想,我們這一輩子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多帶善業,不帶走惡業。我們既然遇見佛法學佛修行了,就要珍惜學佛的機緣,多做福業,多修善法,一心用在佛法上,世間法過得去就好,把更多的善業種子帶到未來世,將來多受善報。    但是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其本性是都空的,是不能作主宰的,是生生滅滅的,生無來處,滅也沒有去處,幻化不實。比如我拿刀殺人,我做這件事之前,這個業是不存在的,也沒有來處;這個行為造作也沒有造作的人,表面的現象就像魔幻師幻化出來的,沒有造業者。殺人的行為是色身與識心和合運作出來的,而色身是虛妄的,識心是虛妄的,都不是實有的,五陰的行為就不是真實的。而且殺人的行為出來以後,刹那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行為造作本身就是空的,但卻留下了業種。    而業種本身也是空的,來無所來,滅無所去,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有,受報以後,業種也會消滅得無影無蹤。業種也是空的、虛妄的,如果業種不虛妄,受報以後,或者懺悔以後業種應該不能消失;如果業種不能消失,那麼眾生應該永遠受報,無窮無盡,殺人的人應該永遠在地獄受報,應該永遠被人宰殺,沒有盡期。因此可以說,一切的罪福業都是虛妄的,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雖然如此,一切的福業,終將使得眾生漸漸趨向成佛,以至於最終成就了佛果;一切的罪業,終將使得眾生苦受不盡,哀歎不止。分析來分析去,只有阿賴耶識是真實不變的,是不生滅的,是永遠存在的,其餘一切法都是空的,幻化的,刹那刹那生,刹那刹那滅,生滅得比閃電還要快。    原文:如是了知。初識初識空。自業自業空。身識身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輪回輪回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隨世俗。之所顯示。非第一義。作是說也。    釋:應該像這樣來了知最初的識和初識的空,了知自己造作的業行和業行的空,了知身識和身識的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也空;同時也要了知輪回和輪回的空,了知涅槃和涅槃的空。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隨著世俗的分別而顯示罷了,在第一義諦上,就不會作這樣的說法了。    在下一世的色身上生起的初識也是空的,造作的業行也是空的。身識也是空的。如果我把這個法也滅了,這個滅法本身也是空的,哪有真實的滅法,有這個法滅的原則嗎?沒有,是空的。下一世的識的出生,出生的生法也是空的,哪有固定不變的生的法則與原則?沒有,是空的,一切法就是這樣生出來了。我們在六道裏輪回,做人做天人做畜生做惡鬼,其輪回也是空的,輪回如果不空,應該永遠輪回,不能得解脫,不能成佛,修行就沒有用處。我們能斷輪回,能出離輪回,就說明輪回就是空的,不是真實有個不滅的輪回法。我們自己都不是真實的,還有真實的輪回法嗎?沒有,全都是空,全都是虛幻的。    如果我們獲得涅槃了,滅了三界世間法,五陰滅了、十八界滅了、身滅了、心滅了、感受滅了、想法滅了、身口意行為造作滅了,全都滅了,只剩下一個阿賴耶識,不生也不滅,清靜寂滅了,這種狀態叫涅槃。五陰十八界都滅了這種狀態,本身也是空的,也是生滅變異的,非是永遠不改變的。涅槃境界也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沒有入涅槃者,也沒有出涅槃人,無作無受者。    所以涅槃不是真實的有,涅槃是一種寂靜狀態的顯現,就像世間的喧鬧現象一樣不實,是幻化的。這種狀態也是空的,只有阿賴耶識不空,其餘都是空的。涅槃沒有相,就連空的境界也空,不離阿賴耶識而有這種空。    一切法都沒有一個作者,也沒有一個受者。證了四果阿羅漢入了涅槃,沒有一個證四果的人,也沒有入涅槃的阿羅漢,沒有一個享受寂滅樂的阿羅漢,誰受涅槃的寂滅樂?能找到這個人嗎?涅槃裏沒有人,沒有阿羅漢,如果有,就不是涅槃。阿羅漢的色身滅了,識心滅了,五陰作用滅了,十八界的現象滅了,因此涅槃裏,沒有阿羅漢,沒有受寂滅樂的人。    原文: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希求。名無願解脫門。若能了此。三解脫門。與空共行。菩提先道。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釋:大王你應當知道,六根就像是幻化的一樣,各種境界就像夢境一樣。一切法全部都是空的寂靜的,這就是空解脫門。諸法空也沒有空相,叫作無相解脫門。如果一切法連相也沒有,就應該不生任何願求,叫作無願解脫門。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與空共同存在,走向涅槃之路,就應當這樣修學。要想求涅槃,首先就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實相法界,都是阿賴耶識一真法界,遍布於十方虛空際。對於這些譬喻,應該這樣了知。        第二章 第十四個夢喻    原文:複次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自見其身。飲酒惛醉。不識善法。及諸惡行。功德過失。都不覺知。是人覺已。念夢中事。為實爾不。王言不也。    釋:佛說:再說一個夢,大王。譬如有一個人在睡夢中,看見自己喝完酒以後酩酊大醉,既不辨別善法也不辨別惡法,做事有什麼功德和過失都不知道。這個人醒過來以後,心裏就不斷的憶念著夢中的事情,夢中的事情是真實的嗎?淨飯王說:不是真實的。    原文:佛言大王。於意雲何。是人所夢。執為真實。是智者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飲酒者。況惛醉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釋:佛說:大王,你怎麼想,這個人把自己所做的夢執為實有的真實的,這個人是有智慧的人嗎?淨飯王說:這個人沒有智慧,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夢中畢竟沒有飲酒者,況且還有喝醉這件事,應當知道這個人不斷的憶念只是無辜的疲勞自心,都沒有實際的事。    原文: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寡聞。凡夫異生。意著諸法。起愛染心。造是癡業。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造作彼業。剎那遷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至命終時。見先所作。自分業報。心想中現。如人夢覺。念夢中事。    釋:佛說:大王,確實是這樣。愚癡孤陋寡聞的異生異滅的凡夫眾生,心意著於一切法,常起貪愛染汙心,造作類似這種愚癡的業行,身業上能造作三種,語業上能造作四種,意業上會造作三種。造作種種業行時,這些業行都是刹那刹那消失滅去了,業行滅去以後,並不依著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以及中間而住著。等到臨命終時,就會看見自己先前所造作的業行所引發的果報,就在心中顯現出來了,就像人從夢境中醒悟過來以後,還要念著夢中的事。    原文: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報。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各受其報。同類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    釋:佛說:大王,識心是造業和受報的主人,業緣是識心所攀緣出來的,以這二者為因,下一世最初的識心就出現了,那麼前世所造業的果報都不會無緣無故消失的,都要受其果報。果報現前時,這些人或者是趣入地獄,或者是墮入畜生中,或者是生到鬼神道中,或者是托生為阿修羅、人和天人中,各受各報。這樣與業行相應的識心就出現了,在新的五陰身中相續不斷的流轉運行起來。生命最後識心滅去,就叫作死蘊,生命中最初的識心生起,叫作生蘊。    原文: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緣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    如是了知。初識初識空。自業自業空。身識身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輪回輪回空。涅盤涅盤。皆自性空。無有作者。亦無受者。若業若報。皆不可得。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釋:佛說:大王,身識出生的時候,來無所來,沒有來處,滅時沒有滅去。業緣出生時,也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業行出生時同樣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大王,沒有一點法能從此世去到他世,為什麼呢?一切法的自體性是空的緣故。    我們應該像這樣來了知身識,了知身識的自性空;像這樣來了知自身識心所造作的業行,了知業行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初識,了知初識自性為空;像這樣來了知一切法如果出生,其生為空,一切法若滅,其滅為空;同時也要了知業行的造作和流轉,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一切法都只是假相和名字上的分別顯示罷了。    原文:大王。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希求。名無願解脫門。若能了知。三解脫門。與空共行。菩提先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釋:佛說:大王,六根都是幻化出來的,所有的境界就如做夢一樣,一切諸法的自性全部是空寂的,這就是空的解脫門。空解脫門也沒有空的相貌,叫作無相解脫門。如果一切法都沒有相,我們就不要再有什麼願求,叫作無願解脫門。如果我們能夠究竟了知這三種解脫門,都是與空共行都是空的,那麼涅槃的菩提大道廣大得如如來藏法界一樣,其究竟性如虛空一樣。對於這樣的譬喻,我們應當這樣來認知。          第十九卷 淨飯王信解品第二十七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萬法皆為虛妄,沒有一樣真實,如果能認可萬法皆空的道理就能漸漸解脫。解脫之理在小乘阿含經裏講的比較多,心不被萬法束縛,即是解脫。我們現在是不是都被萬法束縛著?觀察自己是否被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此五陰所束縛,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束縛,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束縛,肯定都被束縛著,那就要想辦法去求取解脫。    萬法都包含在十八界中,我們生活中林林總總,色聲香味觸法全部包含在萬法中,任何一件事理都離不開五陰十八界,我們的心確實都被萬法束縛著,那麼具體哪個心被萬法束縛著呢?前七識心都被束縛著,第七識意根普遍執著一切法,執著五陰,執著十八界一切法,被十八界束縛著,那就要不斷的熏染六識也同樣貪著六塵境界,這樣於六塵就不得解脫,不得出離六道生死苦海,以至於流浪於生死中憂悲苦惱。    我們被萬法捆系的原因是什麼?並不是萬法非要捆住我們,而是我們非要去執取和貪愛,因此心就不得與萬法分離。比如心裏貪愛金錢,結果一生被金錢財物所捆系,無法逃離其中,生生世世就在六塵境界裏流轉。如果我們不執取萬法,萬法就不能束縛住我們,因為萬法沒有主動要束縛我們的心。色法沒有想讓我們貪著它的心,金錢也沒有心要束縛我們,而是我們的心非要去追求執取,結果就被系縛,色聲香味觸都無心而我們有貪求心。那麼要如何解脫?正確認識萬法的生滅變異無我性,不求、不貪、不追、不執著,心不執取,即得解脫。    佛之前對淨飯王所講的法都是解脫法門,用各種各樣妄相夢境來警醒淨飯王從五欲六塵中解脫出來。我們已知萬法如夢如幻,人亦如在夢中,並非實有,知身是幻,但還沒有真正證得;要想證得,就要修習禪定,深入觀行,證得以後,慢慢即可得解脫。世尊講法的目的是要讓眾生入解脫門,佛所講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解脫法門,從一法門入進去,所有法門都能通達,法法都能解脫。佛下生世間就是為了度脫眾生,解脫生死苦,為眾生入佛知見,究竟成佛。小解脫是斷除人我執成阿羅漢,大解脫是斷除法我執成就大自在的佛果,這是最究竟的解脫。        第一章 世尊咐囑修證解脫法門    原文:爾時世尊。告淨飯王言。大王。如上所說。解脫法門。當自系心。正念觀察。勇猛精進。決定修作。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依此得證。無上菩提。能招世間。一切富樂。能消世間。一切渴愛。能伏世間。一切我慢。能破世間。一切邪見。能滅有情。一切罪惡。未登初地。凡夫異生。皆令證得。平等法性。如是法要。非諸聲聞。及辟支佛。所行境界。唯諸菩薩。之所修作。    釋:佛對淨飯王說:如上所說的解脫法門,你應當自己攝心用正念觀察,並且要勇猛精進的決定修行。過去未來以及現在的諸佛,都是依此解脫門而得無上菩提。依此解脫法門能獲得世間法中的大自在和一切富貴快樂的果報,能滅除世間的一切渴求和貪愛,能降伏世間的一切我慢,能破除世間的一切邪見,能滅除眾生的一切罪惡。依此解脫法門修行,能讓那些還沒有進入初地的凡夫異生,全部都能證得平等法性。像這樣的修行法門,不是聲聞和辟支佛所修行的境界,只有諸大菩薩們才能修行證得。    世尊勸導淨飯王要把心置於解脫法門上,舍離萬法,舍離五欲享樂,舍離五陰十八界虛妄法,勇猛精進,用正念、正思惟來觀察思量萬法,這一切法確實如夢如幻,是虛妄的、無常的、苦的,如實思惟觀察以後,就會自發主動的勇猛精進,決定修作,內心真正認可後,就能證得解脫了。    所以學佛是先聽聞正法,再正思惟、如理思惟,按照正理去勇猛精進的修行。修行一定要勇猛精進才能成功,因為我們學佛和燒水的道理是一樣的,一鍋水我們要想燒開,必須要一直加火,讓火持續燃燒,水才能燒開;如果我們燒了一半火熄滅了,水就又涼了,然後再燒又停火,那麼這鍋水什麼時候能燒開?勇猛精進就是這個原理,一鼓作氣很快就能把這鍋水燒開。修行松松懈懈,就會進進退退,在這中間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勇猛精進決定修作,決定屬於定力,心決定在解脫法中,不斷修解脫法,結果必然得到解脫。    十方三世諸佛,依何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都是依靠諸法如夢觀,證得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成就的。先聽聞如夢觀正法,然後正思惟,依照著思惟的正理去修行,經過聞、思、修、證四個步驟。如果不聽經聞法,就不會有正念來思惟,不能如理思惟觀照諸法實相,就不會有正精進的修行,不能證得諸法實相,不能證得如夢觀,也不能入初地,不能得後續的所有解脫。    如果要證得萬法虛妄性,證得自性清靜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先從聽經聞法開始,聞法以後要攝心按真實義理來思惟。要根據佛的聖言量,通過身心的驗證獲得信心,信根堅固,知此法必然得到解脫成就佛道,則決定會勇猛精進的修行,永不退轉菩提大道,因此一定能證得菩提果。首先證得小乘菩提果,證得五陰十八界虛妄,無人我;然後明阿賴耶識心,證得阿賴耶識不生不滅,明了萬法皆由阿賴耶識所出生,自我為虛妄,諸法皆為虛妄,全部是阿賴耶識性,除此無他,因此萬法皆空,就能至初地果位;依次再證得至二地、三地、四地,最後得證佛地果位,入究竟圓滿的大涅槃,修行就是這樣的次序。    如果不聽經聞法,不深入經藏,就不知道如何精進修行。深入經藏,用正念如理思惟,不是只深入經藏就可以了,用正念思惟很重要,能使信根、精進根不斷增長,佛說依此能得證無上菩提。尤其是佛在此經中所講的諸法如夢如幻的法門,定中深入觀行,能證得如夢觀,進而就能入初地。    得證無上菩提的果報非常殊勝,首先世俗法上的果報能得一切富足安樂,修學佛法證得道果的人,不墮惡道;其次所生之處享受富貴榮華的果報。過去的禪師們證得大乘果以後,再次投生人間都可以做國王大臣,證得的果位越高,在天上、人間的地位越高,這叫世俗法的富樂。    我們學佛的人,也要多修福、修慧,修福的福報也會讓我們得到世間法上的富貴。佛是兩足尊,是哪兩足?福德跟智慧兩足,如果只有智慧,沒有福德,也不能成佛,如果沒有福德也不能感召世間所有人的禮敬、恭敬和供養。所以我們念誦經典的時候,既是修福也是修慧,打坐也是在修福,禮拜佛也是在修福。何況財布施和法布施,利樂眾生,更是在修福。福慧兩足尊,兩方面都要具足圓滿,才是無上士。    精進修學佛法,能得證無上的菩提,能消除世間一切的渴愛。渴愛就是饑渴、貪愛,就是對於三界世間法的極度渴望,渴望擁有而心生貪愛,貪戀不舍,就不能出三界,導致在三界中輪回受苦不斷。    此無上菩提能消除世間一切的我慢。凡夫眾生都有深重的我慢,何為我慢?首先眾生認為有一個我存在,認取五陰是我:色身是我,感受是我,見聞覺知是我,想陰是我,身口意行是我,六識的識別性和了別性是我。凡夫以此為我,然後嚴重執我,依我見、我執心故,生我慢心,認為自己的五陰十八界優越於其他眾生的五陰十八界,自己在世俗法的某些方面要殊勝於其他眾生,因此內心高舉自己,欺淩其他眾生。    慢分為七種: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和邪慢,都是因為所謂的我而有的慢,所以我慢是根本,以此而有其它的慢,那麼其它的慢通過修行先要斷除,我慢最後斷除,小乘在四果阿羅漢位斷除我慢,但是還有我慢的習氣;大乘在初地菩薩位斷除我慢,但是還有習氣,這個我慢習氣修到八地菩薩位才能斷盡,可見習氣的根深蒂固。    何為我慢習氣?比如樹上有一只令人厭惡的蟲子掉到身體上,一般人都是下意識的馬上抖開,不用想,不用思考,下意識就能快速的作出反應,這是意根對自我的保護習慣,不假思索的規避危險和拒絕自己厭惡的東西,這就是我慢的習氣。為什麼眾生都有這種習氣呢?因為眾生的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執著五陰身為我,這種習氣根深蒂固,即使斷了我見,除去了我慢,意根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五陰我的概念和念頭,習慣性的還有個五陰的影子沒有清除掉,七、八地菩薩才能斷除這種我慢的習氣。阿羅漢能讓我慢不起現行,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開始一點點的斷我慢的習氣和貪嗔癡煩惱的習氣。阿羅漢斷煩惱也是斷煩惱的現行,所有的習氣都是到初地以上的菩薩位才開始漸漸斷除。    我們心中的煩惱非常深重,數量也極多,很難斷除。其實要說難也不難,只要我們勇猛精進的修行,煩惱也會如日出雪化般消融,所以難易全在乎自心。如悟道的人形容禪宗開悟的難易,龐蘊曰: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參禪開悟就像把十擔芝麻攤放在樹上一樣難)!然後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靈照: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倦來眠。三個人對開悟有三種感覺,三個看法。所以說一切法難易在人,在人的根基利鈍;難易是相對法,是假相,不是真有個難易存在。    無上菩提能夠破除世間的一切邪見,邪見從哪裏來?也是從我見中來。凡夫未證得果位前,都認為有一個我在,色身是我,五陰是我,凡是以我為基點出發的各種各樣的知見,都屬於邪見。而修證佛法能破除一切的邪見,能滅除有情眾生的一切罪惡。當證得了初果,就破除了關於我的邪見等三個結縛,無始劫以來所造的三惡道業就消除了,未來永不墮三惡道。剩餘的業報只是報在人中,在人中受苦;在人中受苦再甚,也比在三惡道快樂,比在三惡道受苦輕微。    未證入初地的人叫作凡夫異生,證得初地的為聖人,滅除了異生性,不再造作生死惡業。未斷生死染汙業種的眾生都屬於異生,這一段壽命結束後又會有下一段生命,不過是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出生,或者是天上,或者是人間、地獄、惡鬼,叫異時異地而生。初地菩薩和凡夫異生都有分段生死,比如人活一世百八十年,或者是千八百年,壽命結束後,就有下一世,生死是分段的,就叫分段生死。初地菩薩如果投生天界,壽命極長;如果投生人間,壽命和凡夫眾生一樣,也有分段生死;如果靠願力投生到畜生道,壽命也如同畜生般短促,也有分段生死。除分段生死外還有變易生死,所謂變易生死就是壽命極長,但是如來藏心中還有生死的染汙種子沒有都滅除,仍然能感得生死業,不能永遠滅除生死的假相,心中生滅種子未至佛地前都不能斷除,因此就有變易生死。    無上菩提能讓凡夫和異生同樣像初地菩薩那樣證得平等法性。什麼叫平等法性,是你我他三個平等的意思嗎?非也。眾生在相上是不平等的,有男相女相、人相畜生相,有富貴貧窮相,有好人相壞人相,但是有一樣是平等的,就是真如心體是平等的。心如何平等?比如阿賴耶識心體平等的和前七識妄心配合,平等的變現萬法,沒有一絲差別,體性是平等的。雖相上千差萬別,阿賴耶識心的體性一定是平等的,具備同樣的功能,同樣的作用,同樣的含有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子,含有前七識心的種子,變現萬法的功能,眾生的阿賴耶識都是一樣的,這是眾生的平等性。    佛的第七識也具有平等性,觀待眾生一律平等,知道眾生雖然其相不同不平等,但是其性是平等的,都是如來藏性。佛觀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無差別的,佛不看外相。所以佛不分別好人惡人,不會只救度好人而不救度惡人,佛沒有這種不平等心,只要緣熟,佛一律平等救度。凡夫的心是不平等的,只能觀察到他人的外表,不能看到內在平等的佛性,無始劫以來習慣於執相,成為了自然,不知差別相處也有無差別性。而初地菩薩由於六七識已經初步轉識成智,第七識就轉變成了一分平等性智,在看待世俗一切法上,知其實質都是如來藏,因此其心也初具平等性。    我們懂得了真如佛性的道理後,也要向真如阿賴耶識學習,學習祂平等對待眾生的心行,不管眾生的第七識要做什麼,祂都配合,無私給予奉獻,要什麼奉獻什麼,要聲音變聲音,要色塵變色塵,不管其心是好是壞,隨眾生心布施一切,平等的隨順眾生。不平等的心是虛妄心,平等的心是佛心。佛觀眾生都是佛,眾生觀佛就看佛的三十二相,如果佛不現三十二相,眾生就把佛當成凡夫對待。因為眾生沒有開眼,只能看到外相,看不到實質。我們應該要精進修行佛法,早日證得平等法性,證得真如佛性,早具平等性智。    這種大乘法不是聲聞和辟支佛的境界,而是大乘菩薩的法要,是菩薩修證的如來藏法。聲聞和辟支佛只能修學二乘法,證得世俗界的五陰十八界虛妄,證得人無我,斷除對五蘊十八界的貪執,得到解脫,不能證得阿賴耶識和佛性,不證平等法性,因此也不具備平等性智。    原文:大王。應作是念。我當雲何。於人天中。得為眼目。於長夜中。得為照明。於愛河中。得為船筏。於險難處。得為導師。無依怙者。為作主宰。自得度已。複能度他。自解脫已。令他解脫。自得安隱。令他安隱。自證涅槃。複令他證。大王。不應觀彼。現在世間。所受富樂。五欲自在。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謂於色境。聲香味觸。心生貪著。無滿足時。    釋:佛說:大王,你心中應該常常懷有這樣的心念:我應當如何在人天當中,作眾生的眼目,在生死長夜中為諸眾生作大照明,指引眾生航向;我應當如何在三界生死愛河中作為眾生的船筏,牽引眾生渡過愛河;我應當如何在生死險難處作為眾生的導師,導領眾生走出危險之地;我應當如何為那些無有依止者作主宰,讓眾生心有所托;我應當如何先求自己得度,然後再來度化他人,自己先解脫,之後再去解脫他人,自己先得安穩,然後再來安穩他人,自己先證涅槃,然後再讓他人也證得涅槃。大王,你不應該只看現在在世間裏所受的富貴、快樂和財色名食睡的自在,其實六根都如幻化,所有境界都如夢一般,不要在色聲香味觸上心生貪著而不知足了。    這段話是世尊對淨飯王語重心長的開導規勸,讓其父親發大菩提心,發大誓願,得度生死,自利利人,早證大涅槃。發願作人天的眼目,指引他們走向解脫。眾生都沒有開眼,在生死輪回當中迷惑顛倒。如果能得到指引,再也不會迷惑顛倒,從此走出邪見迷途,走向光明。菩薩發這個願,什麼時候能作到這一點呢?有能力作人天眼目者,最少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可以作人天師,人中的導師,天人中的導師,導引眾生走向成佛之道。人天師就是眾生的眼目,菩薩證得初地的果位入如來家,對於佛法已經初步的通達了,只有通達了佛法,才能夠帶領眾生修行,才能夠作眾生的眼目。    菩薩發願於長夜中得為照明。眾生生死的黑暗長夜,誰去照明?菩薩應發心去照明,作一個火把,點亮眾生心,照著眾生走向解脫,走向成佛之道。    菩薩發願於愛河中得為船筏。凡夫眾生都在生死愛河中沉淪,欲界眾生貪愛自己家親眷屬、五欲六塵;色界眾生貪著天界的美妙境界和天人色身;無色界眾生沒有色身,貪愛著舒適的禪定境界。這些都是貪愛,因為有這些貪愛,眾生無法出離三界,就在三界生死愛河中飄蕩流轉。菩薩就要發願,不僅要自己脫離愛河,還要在愛河當中作一個船筏,渡眾生出離愛河。    菩薩發願於險難處得為導師。什麼地方險難?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太平的,都像火宅一樣。《法華經》裏比喻,三界如宅,已燃大火,而宅中眾生還在屋內玩耍,不知苦難即將來臨,不知出離火宅。佛慈悲眾生於苦難中不能出離,於火宅外又回三界火宅中救度眾生。我們卻還在三界裏遊戲,不知馬上即將烈火叢生,斷諸歸路,而四周惡鬼,猛獸遍布,房子也即將倒塌,已經身臨險境,而我們卻茫然無知。《法華經》裏的比喻都在說眾生愚癡,處生死險難之處而不知,從這裏可以看到佛的大慈大悲,本來可以舍棄人的色身皮囊,卻又穿著人類的甲殼投生人中回來救度我們,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應該像佛一樣,將來也要不畏險難,誓救眾生。    能做導師的前提條件是什麼?是已經度過了生死險難處,有能力作引導者,如果不知道哪裏是險難的,哪裏有危險,就不能導引眾生脫離危險。所以我們必須先懂得如何出離三界,有能力出離三界,才能回頭來導引眾生,躲避險難,歸往安樂處。    菩薩應該發願為無依怙者為作主宰。眾生其實都是無依無靠的,又苦又孤獨,我們活在這個人世間,似乎都有家庭眷屬可依,但是所有家親眷屬都靠不住,家親眷屬也都是孤苦無依的,都需要有個依止處。每個人都無所依賴,壽命終了,孤獨上路。三惡道中,至親眷屬更不能陪伴,只能獨自走上陌生、孤獨、淒涼、痛苦的路。那麼菩薩就要發願,為這些無依無靠的眾生做依靠和依止,帶領眾生,走向光明走向解脫。    菩薩應當發願自得度已複能度他。自己得度以後,才能度別人,如果菩薩只有救度之心,而自己尚在輪回苦海中,那就無力救度眾生。比如一個從來沒去過遠方有優美風景之地,他就無法帶領別人一起去欣賞風景,有可能半道就迷路了,自然到不了目的地。所以首先要曾經去過風景地,親眼領略過美景,把中間的道路摸清楚後,才能帶領他人同往,這就是自度才能度人的道理。    菩薩應當發願自解脫已令他解脫。自己解脫才能令他人得解脫,自己有能力脫離三界,不被三界所束縛,才能帶領他人一起走向解脫正路,自己沒有得解脫就不知道解脫的正路,無法帶領眾生走上解脫之路。    菩薩應當發願自得安隱令他安隱。佛已經到達涅槃的彼岸,獲得究竟的涅槃寂滅樂,身心都得到了安穩,為了救度眾生安穩眾生又返回三界,身心仍然安穩自在,不被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境界所迷惑和束縛,這樣才能引領眾生也逐漸獲得安穩。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八相成道,投生為悉達多太子,五欲圍繞,但是太子的心早已脫離這些世間境界,不被任何境界所熏染,心得安穩,在任何境界上都不迷惑顛倒,並且能舍棄世間一切欲望和親情,毅然決然出家修道,成道之後,就開始廣度無量眾生。菩薩們也應該效仿諸佛所行,精進修行以獲得身心安穩,然後再安穩無量眾生。如果自心還沒有獲得安穩,不斷貪愛和執著,在五欲六塵裏就容易被迷惑,進而造作惡業,受苦不斷,這樣自身尚且不得安穩,如何能安穩眾生。    菩薩應當自證涅槃複令他證。自己證得涅槃以後,再導引眾生證得涅槃。涅槃是修證到的一種清靜寂靜的狀態,不生不滅。涅槃分為四種。    一、如來藏的自性清淨涅槃。如來藏本身就是涅槃性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清靜無染,不著一法。菩薩明心開悟時就證得這種本來就有的涅槃性,證得自性清靜心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有餘就是還有色身存在或者還有心存在,有身心存在就有苦受,阿羅漢在世時有色身五蘊存在世間,色身有覺受,因此就有一定的苦受,有餘苦能依色身出現,風吹也覺得涼,太陽曬也覺得熱,蚊子咬也覺得癢,這個有微苦要受的境界叫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是小乘三四果人所證得的涅槃境界,初地以後的菩薩同樣也證得了。    三、無餘依涅槃。阿羅漢在壽命終了時,滅除五陰,就入到了無餘涅槃境界。在這種境界裏,沒有色身,沒有心也沒有五蘊,因此任何苦受都不能出現,無身受苦,無心受苦,沒有身心可覺苦,也無感受,也無思想分別,也無阿羅漢了,就處於涅槃寂靜狀態中,只剩下不滅的自性清淨心存在,處在一無所有的境界,這叫無餘依涅槃。這種涅槃四果羅漢入滅後就證得了,解脫功德很深的三果人命終後也能證得,初地滿心菩薩有能力證得而不證,為了留惑潤生,自利利他。    四、無住處涅槃。這是佛所證得的涅槃境界,其他菩薩和聲聞緣覺都沒有能力證得。佛究竟成就一切種智以後,以其甚深的大智慧,心不住任何一個境界,不住任何一法,既不住空,也不住有,不住無餘涅槃,不住三界;但是佛以其無量大悲心,又不離三界,不離世俗法,不離五蘊身,不離三十二相身,以解脫之色身五蘊而教導眾生證涅槃得解脫。佛可以根據因緣在一個世間八相成道,示現成佛,當在這個世界的因緣滅了,還會在其它有緣的佛國土,現起了另一個五蘊身,示現成佛度眾生,這樣就能利樂無數世界的眾生都能證涅槃得解脫,這就是佛的不舍眾生的無住處涅槃境界。    阿羅漢所證的涅槃,是滅了色身五蘊以後再也不現起色身,灰身泯智,既不繼續修學佛法,也不利樂眾生,慈悲心薄,自己不想成佛,也不能帶領著眾生共同成佛。因此阿羅漢的無餘涅槃是不究竟的,最究竟的涅槃是佛所證得的無住處涅槃,永遠不舍棄一切眾生。菩薩們的心行和阿羅漢有所不同,雖然能入無餘涅槃而不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修證佛法,不斷的自利,同時也利導眾生。所以菩薩比阿羅漢偉大,比阿羅漢慈悲,比阿羅漢有大智慧,比阿羅漢神通廣大。    佛苦口婆心的勸祂的父親,不應觀彼現在世間所受富樂和五欲自在,而於色境聲香味觸,心生貪著無滿足時,不要再貪著色聲香味觸法那些境界。心貪著五欲六塵時,是不容易滿足的,世尊的父親當了國王幾十年,享受著世俗的五欲樂,仍然不知其苦,不知出離。佛就勸導說,你不應該再貪著這個世間的富貴與快樂,因為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六根都是幻化的,眼根不要貪著色,耳根不要貪著聲,不要迷於五欲樂當中,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些都是幻化的,六塵境界都如夢,並不真實,隨時都要幻滅。    佛為什麼反反複複的勸導祂的父王?因為有權有勢的富人很難度,他們長久的沉醉於五欲樂中,不容易自拔。而窮人過著貧苦的生活,深覺世間苦,遇見佛法就會自發勇猛精進學佛修行,除非福太薄者,為了生活所計,而奔波於世俗生活中,無法學佛修行。    我們地球世界屬於須彌山南邊的南贍部洲,須彌山北邊還有一個北俱蘆洲,東邊為東勝神洲,西邊為西牛賀洲,這是四大洲。北俱蘆洲的人,人壽是一千歲,長相都很莊嚴,生活富足,不用勞作,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資具都會自然而然的變現而來,金銀財寶具足,七寶具足,生活非常享受,眾生都追求五欲樂,不學佛法,不求解脫,所以在北俱蘆洲沒有佛法存在,也沒有修行的人。只有我們南贍部洲人,苦樂參半,有苦有樂,不堪受苦的時候,就會尋求離苦之道。當遇佛法時,就會為了離苦斷苦而修行,在純樂的世界裏佛法沒法存在。如果我們要生到北俱蘆洲,或者生到天界,學佛就很難了,正所謂是富貴修道難。    如忉利天很快樂,天子們天天遊樂嘻戲,除了玩樂便無他事。天帝釋就要苦口婆心來勸告那些天子們趕快來學佛,有時候就敲響天鼓,強迫天子們來善法堂聽經聞法,不讓他們再耽於五欲樂。因為天界的福享盡時,又要下到三惡道去受苦了。我們到天上也是一樣無法再學佛修行,所以富貴修道難,順境學佛難。        第二章 無邊稱王的故事    原文:大王。乃往過去。無量俱胝。那由他劫。有轉輪王。名無邊稱。富貴自在。有大威德。象馬車乘。眾寶輦輿。最勝輪寶。無能壞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於彼佛所。種多善根。隨意所念。皆得成就。    釋:佛說:大王,在過去無量無邊劫數以前,有一個轉輪聖王名字叫作無邊稱,他非常的富貴自在而且有很大的威德力,有象馬車乘以及眾寶裝飾的輦輿,七寶具足,還有最殊勝的沒有人能毀壞的輪寶。此無邊稱王過去已經親近供養過無量諸佛,在如此多的諸佛所種下了極多的善根,因此善根福德所感召,他心中隨意所念,都能成就,所有的想法都能實現。    世尊講此故事,目的是為了教導和警覺淨飯王不要再貪著富貴享樂,心不知足的人必有後患。故事裏講貪著世間沒有滿足會有怎樣的果報,人心沒有滿足會有什麼果報,這個故事確實證明了人心沒有滿足的時候,沒有斷除貪心的人,都不容易對五欲六塵善知止足,即使在無量諸佛所種諸善根的無邊稱王也是如此。    印度語言俱胝那由他劫,就是很久遠很久遠的那麼長時間,地球成住壞空一次是一大劫,等於是80乘1680萬年的時間。在無量個大劫那麼長的時間以前,有一個轉輪王叫作無邊稱。輪輪王分成四種: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王位最低的鐵輪王只能掌管一大洲,如專門掌管著地球南贍部洲,或者專門掌管著東勝神洲,只掌管一個洲;銅輪王統治兩個洲,銀輪王統治三個洲,金輪王統治四個洲。須彌山腳下四周總共有四大洲。所有小世界中的須彌山周圍都有這四大洲,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總共有十億個須彌山,那就是說,釋伽佛的娑婆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地球,十億個南贍部洲,十億個東勝神州,十億個西牛賀洲和十億個北俱蘆洲,就會有十億個金輪王,而銅輪王、鐵輪王就不止十億個了。這些轉輪聖王所得的福報都是因為供養了無量千萬億佛而得來的,這是世俗法的世間福報。    轉輪王非常的富裕自在,有權勢,有大威德,有象寶、馬寶、車乘寶、金銀珠寶、輦輿等七寶。轉輪王腳下登著七寶輦輿,可以從我們地球的南贍部洲,瞬間飛到其它各洲,還能瞬間飛到忉利天天帝釋那裏,這是金輪王的福報所感,他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當然是在欲界的物質範圍之內。    轉輪王已經親近無量諸佛才修得這個福,我們一點小事都做不到,沒有修過福,對於金銀財寶這些東西,就是不自在的,想破頭都沒有用,也不會出現。沒有修出福德,即使大學生博士生,在這個世間奮鬥一輩子,仍然不成功,雖然能力具足,但是沒有福報,就得不到自己的所需。修出福的人,即使不識字,也能大富大貴。過去很多詩人在詩句裏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為什麼?只有才華沒有用,還必須要有福報。我們今生得到的一切是我們前世修來的,要想有大福德為自己所用,就要不斷的修福,所有的福德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都從利益他人的修福中而來,尤其要在大乘佛法中多修福,多供養布施大乘三寶。    金輪王已經供養了無量尊佛,種了那麼多善根,才當了個金輪王,如果我們不好好修行,只念一句佛號,命終往生極樂世界,在那裏等著成佛,能成佛嗎?我們只供養了釋伽佛,還沒有供養好,到極樂世界只遇到了一尊阿彌陀佛,我們就能成佛嗎?當個金輪王還要供養無量尊佛,更何況是成就佛道這樣的更殊勝的果報。佛在經上說眾生要成佛,都需要供養無量無邊之多的諸佛,在每尊佛的身邊都要聽經聞法,世世供養諸佛,福德才能具足,成為福慧兩足尊的世尊。所以不可能說念個佛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度眾生的經驗都不具足,佛法也沒有講過,福報也沒有修,不可能就這樣輕易的成佛。    如果真有這樣輕而易舉的事,念佛號成佛了,如果弟子們要聽法,可是自己卻連小乘法都講不出來,大乘法更不會講,那要如何度眾生?再說這些眾生弟子從哪裏來?自己又沒有度過弟子,沒有跟眾生結過緣,怎麼可能有弟子?沒有度過眾生,就沒有弟子;沒有弟子的協助,就不能建立佛國土,也不能成佛。比如當個國王,如果沒有大臣,沒有百姓,就無法作國王。只到過極樂世界,沒有度過眾生,福報不具足,不會講經說法,智慧不具足,福慧也不具足,就不能成佛。    成佛時要有無量無邊的弟子輔佐一起弘法,首先一左一右的兩大弟子是等覺菩薩在佛身側護持,還有初地到九地的眾多菩薩,以及剛開悟的菩薩,凡夫菩薩,聲聞緣覺等等,這些弟子都應該有無量無邊之多,才能夠建立一個佛國土。因此想成佛就要供養無量諸佛,常隨無量諸佛學法,以使自己福德早日圓滿具足。    成佛之前要學的佛法有很多,不是在一尊佛身邊就能學得完的。南瞻部洲所存留下來的三藏十二部,是佛講法的很少一部分,佛在娑婆講出來的法就像手指甲裏的泥土一樣少,在娑婆沒有講過的法像大地上的土那樣多。即使是這樣,南瞻部洲的三藏十二部在眾生看來已經浩如煙海,很多人只能讀到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更何況還有極多的佛沒有講出來的法。佛法真的是浩瀚無邊,所以我們需要供養無量諸佛,常隨諸佛修學,常修福德,才能最終成就佛道。    原文:大王。彼無邊稱王。忽於一時。作是思惟。我當自試。福德之力。以我福故。令四天下。所有一切。樹木花果。皆得茂盛。受用無盡。作是念已。彼四天下。所有花果。而得敷榮。    釋:佛說:大王,這個無邊稱轉輪王,在某個時間,忽然想到一件事:我應該試試我的福德有多大,力量有多麼強,用我的福力,讓南贍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四天下所有一切花果樹木,全都茂盛生長,而且生長以後受用不盡,永遠采摘不完。無邊稱轉輪王起了這個念頭後,四天下所有樹木花果果然都稱心如意而繁盛起來,果實累累。    沒有福德的話,讓一棵樹苗茁壯成長都做不到,何況四大洲四個天下的花果樹木。轉輪王能讓四天下的花果樹木都長得非常茂盛,長出的瓜果都非常富饒茂盛,四天下的眾生都享用不盡。轉輪王一個心念就能如此,他的心力該有多強,是心力的作用嗎?其實是福德之力。    原文:大王。彼無邊稱王。如是思惟。我今更試。自善根力。令四天下。一切人民。若有所願。隨意無違。作是念已。彼四天下。所有人民。一切希求。皆得如意。    釋:佛說:大王,無邊稱轉輪王又起念想:我現在想看看我的善根之力有多大,讓四天下的所有人民,如果他們有願求,隨意所需,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不違逆他們的心意。無邊稱王生出這樣的念想以後,四天下的所有人民,一切的希求全部如意實現。    四天下能數得過來嗎?數不過來,現在僅僅南瞻部洲人就有幾十億人口,其他三個大洲的人數就更多了。每一個人一個願望,如果都能使得他們稱心如意,這個心念力該有多大,這是算利樂眾生了。無邊稱王作了這個念頭後,四天下的人民,想得到什麼就真的得到了。我們現在世界上因為眾生福薄,感召不到轉輪聖王的出世,沒有轉輪聖王了。    原文:大王。彼無邊稱王。複更思惟。以我所有。善根力故。令四天下。普雨妙花。作是念已。於四天下。降雨種種。上妙天花。    釋:佛說:大王,無邊稱王又起心念:以我所有的善根之力,讓四天下都普降美妙的花雨。生出這樣的心念以後,在四天下就降下了種種的非常美妙的天花,像下雨一樣的多。    地球上的花不夠美麗,與天上的天花比較起來顯得粗糙一些,而天上的花非常的美妙殊勝,花香和色彩都要比人間的瑰麗。雖然如此,無邊稱王這樣也是要消耗自己極多的福德,他把自己在無量諸佛所修的福德都要兌現出來,不留存款,一旦如來藏裏沒有存款,其福德就消失,所做一切皆不成就。所以我們學佛人不可隨意消耗自己的福德,盡量少享福,留待成佛之用。    原文:大王。彼無邊稱王。複更思惟。以我所有。善根力故。令四天下。雨妙寶衣。作是念已。於四天下。悉雨寶衣。    釋:佛說:大王,無邊稱王又作如是念想:以我所有的善根之力,讓四天下都降下美妙的寶衣,像下雨一樣。生出這樣的念頭以後,果然在四天下就全部降下了寶衣雨。    原文:大王。彼無邊稱王。複更思惟。以我所有。善根力故。令四天下。悉皆雨銀。作是念已。於四天下。皆得雨銀。    釋:佛說:大王,無邊稱王又作如下念想:以我善根之力,讓四天下都降白銀雨。他生出這樣的念頭以後,果然四天下就全部都降下了白銀,像下雨一樣。他的貪心不斷的增長,這個下白銀的念一作完,天上真就下銀子雨了。    原文:大王。彼無邊稱王。複更思惟。以我所有。善根力故。令四天下。降雨黃金。作是念已。於四天下。皆雨黃金。所以者何。皆由無邊稱王。於往昔時。與諸眾生。共修善業。之所獲得。    釋:佛說:大王,無邊稱王又作如下的念想:以我善根之力,讓四天下都降下黃金雨。他生出這樣的念頭以後,果然四天下都降下了黃金雨。為什麼能這樣,要雨黃金就能雨黃金,要銀子就能雨銀子?這都是因為這個轉輪聖王在往昔時和那些所有的眾生,共同修過善業,所以才能獲得這樣的果報。    轉輪王這次想下黃金雨,貪心越來越大,不再貪小。如果他那個貪念能夠成為現實,說明什麼?說明他的福德是具足的,才能實現這些貪念。如果有一個人,他打一個念,讓天下降黃金,真就降黃金了,那要在什麼情況下,要在天下人都有這麼大的福德的情況下;不但作念的人要有福德,其他相關的人也要有福德受用。如果一起受用的人沒有福德享受,那個黃金雨就降不下來,即使能降下來,沒有福德的人也得不到,沒有福德的業種,福德的花果就不能出現,眾生福德具足,這是個前提條件。轉輪聖王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的老百姓都很有福報,命中有那個福,才能感得天下黃金雨。    這是轉輪聖王和四天下人的共業所感,共業就是共同積累過同樣的福德,才能共同的享用共同的果報。比如夫妻就有共業,沒有共業聚不到一起,夫妻都有同樣的善業或者惡業,能共同感召富貴或者貧窮,不可能一個是富貴一個是貧窮,那樣就聚不到一起了。如果夫妻倆人的共業沒有了,一個該受富貴的果報,一個該受貧窮的果報,倆人就不能在一起生活。    父母和孩子也有共業,父母和孩子如果沒有共業,比如父母應該受貧窮的果報,孩子應該享受富貴的果報,等孩子長大離開家後,到別處就發達富貴了,父母享受不到,說明了他們沒有共業。眾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人類都有共業,或者生活在一個小城市裏,這一個小城市裏的人也有共業。所以我們要想得到富貴的果報,不用去求,只要真正布施修福就行了,誰修誰得,不修不得。善業是沒有邊際沒有限量的,不是說這個富貴的業你要修了我就沒有了,誰修誰得,所有人修了,所有人都得。    所以共業能讓眾生聚會一處,不共業就讓眾生各自分離。在極樂國土的眾生,他們的共業感得天衣天食自然而有,遍地七寶,黃金鋪地,那是極樂國土眾生的共業,而地球人則把黃金當作寶貝戴在身上。等到地球人福報享得所剩不多了,地球上最好的東西是鐵,那時候的人類,得到一塊破鐵就當寶戴在身上,因為眾生沒有福了,無福的共業就感召惡物,沒有寶物。    地球剛形成的時候,遍布甜美的甘泉,自然生長地肥,那時人是從二禪天上下來的,福德很大;後來眾生生出貪心,福德減少,甘泉和地肥就消失不現,才開始生長天然梗米;後來福報再減少,天然梗米都不生了,人類就要種植五穀,一直到現在,都是人力種植莊稼。現在地球上非常有營養的五穀和植物,我們連名字都聽不到,這就是我們消耗福德的結果。我們現在屬於薄福眾生,再往後的眾生比我們的福還薄,好吃的穀米也全都消失了,他們吃不到也看不到,所以我們生活的一切,全從我們的福報中來。    這些福報存在哪裏?都存在如來藏裏。如來藏就是我們的銀行,如果我們把銀行裏的存款都消耗沒有了,就成為貧窮下賤的人;如果存在銀行裏的福德不取或者少取出來享用,我們就是富貴大長者。修行人就是要多存少用,取出來以後再用來利樂眾生,這樣又把福存進去了,那銀行裏的存款就會越來越多,利再滾利,福德修圓滿了,就能成佛。    如果我們要相互比,不要比誰享用的財富多,要比如來藏銀行裏的存款誰最多。誰的如來藏銀行存款最多,誰最富貴,誰就先成佛。即使我們現在沒有多少財富可享受,但是我們的如來藏裏的存款非常多,那我們就是大富貴者;富貴不富貴,要看存款,不完全看現金。所以我們應該盡量少享受,讓我們的存款越來越豐厚,或者把這些存款拿出來利樂眾生,再修福存福。    從如來藏存款裏拿一元錢出來利樂眾生,那回報率是一千倍以上,或者無量倍。拿出一元錢布施給一個沒有修行的人,回報是一千元,回報率是一千倍;如果布施給一個有修行的人,回報會變成十萬倍、百萬倍、無量倍,都回報到如來藏的銀行裏。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會修福了,一元錢如果花在自己身上,銀行裏就少了一元錢的存款;如果花在別人身上,銀行裏就又存了一千、兩千、十萬、百萬、無量萬。懂得修福的人,要盡量少享受,越享受福越少,要讓別人享受,多利樂他人,你的回報是千萬倍無量倍,福報夠了,銀行存款夠了,因緣具足,我們就證悟,就進入初地、二地、十地,直至成佛。    修福本來就不容易,福報如果都用在自己身上,就越來越少。如果再占用他人的財物或者是偷盜他人的財物,他的福德就會用一千倍或者用無量倍的代價償還,福德就要消耗這麼多倍,想想真是不值得。如果投生天界做一次天主,積累多生多世的福很可能就清零了;投生人中做宰官大臣,福德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享福時福消得非常快,接受一次磕頭禮拜,存款又少了許多,用人伺候洗衣做飯,福報就減少了;或者被人喊一聲萬歲,積累的那點福就沒有了。福報都是這樣一點一滴消耗沒有的,學佛修行人一定要懂得集福修福的道理,多為道業和成佛考慮。    原文:大王。此閻浮提。大地縱廣。一萬八千。踰繕那量。複有六十俱胝。諸大城郭。中有一城。名寶莊嚴。縱廣正等。十二踰繕那。四面平正。妙巧成就。於其城外。有多羅樹。七重行列。四寶所成。金銀琉璃。玻胝迦寶。裝校嚴飾。甚可愛樂。    彼金樹者。其葉花果。悉皆是銀。彼銀樹者。其葉花果。皆是黃金。吠琉璃樹。其葉花果。皆玻胝迦。彼玻璃樹。其葉花果。悉是琉璃。其城七重。寶網寶鈴。諸妙珍琦。彌覆其上。    釋:佛說:大王,這個閻浮提大地縱廣一萬八千由旬,又有六十俱胝大城市,其中有一個城市名字叫作寶莊嚴,大地縱廣方圓十二由旬,四面都很平整,造就的很巧妙。在這座城市外面,有七重行列的多羅樹用七寶成就,有金、銀、琉璃、玻胝迦寶等等,裝飾得很嚴麗很可愛。那些金樹的葉子和花果全部是白銀做的;那些銀樹的葉子和花果全部是黃金做的;那些吠琉璃樹的葉子和花果全部是玻胝迦做的;那些玻璃樹的葉子和花果全部是琉璃做的。這座城市有七重寶網、寶鈴和很多美妙的珍奇寶物彌覆著。    上述那些美妙的境界我們通過讀誦阿彌陀經應該很熟悉,極樂世界就是這樣的,轉輪王時代南閻浮就是這樣的美妙,說明那時候的人類有大福德,我們現在沒有多少福德了,感召不來這些殊勝的生存環境。    原文:城外複有。七重寶塹。皆以七寶。所共合成。一一寶塹。深半由旬。廣一由旬。金沙布底。八功德水。澄湛盈滿。諸妙音鳥。翔集其中。優缽羅花。拘沒那花。缽訥摩花。分陀利花。普遍開發。周匝階陛。四寶合成。黃金為階。白銀成陛。白銀為階。黃金成陛。琉璃為階。玻璃成陛。玻璃為階。琉璃成陛。一一階道。七寶所成。其傍皆植。金色芭蕉。複於道首。置諸寶座。巧妙裝校。甚可愛樂。    釋:城外又有七重寶塹,都是用七寶共同合成的,每個寶塹深有半由旬,就是二十裏地深,廣一由旬,四十裏地寬,用金沙鋪地,裏面的八功德水澄湛清澈,盈滿寶塹。諸多有美妙歌喉的鳥類在其中飛翔聚集,演唱和雅優美悅耳的音聲。還有優缽羅花、拘沒那花、缽訥摩花、分陀利花到處開放。周圍的臺階是用四寶合成的,黃金為臺階白銀為階陛;白銀為臺階,黃金為階陛;琉璃為臺階,玻璃為階陛;玻璃為臺階,琉璃為階陛。每個階道都是七寶所成,在階道的旁邊都種植了金色的芭蕉。又在階道的首端設置了一個寶座,裝飾布置得很巧妙,惹人歡喜愛樂。    印度的一大由旬等於我們中國的四十裏地,小由旬等於我們中國的二十裏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也是金沙鋪地,寶池裏的水,具有八種功德,《無量壽經》中描述:八功德水隨眾生心念,欲至膝則至膝,欲至腰則至腰,澄湛柔軟,盈滿寶池。十方世界很多佛國土都是有福的眾生居住,沒有福報的眾生,感召的佛國土是肮髒汙穢和貧窮的。眾生生存環境如何,是由眾生的善根和福德決定的。    原文:如是富樂。種種嚴飾。皆是無邊稱王。積集廣大。善根福力。之所獲得。又彼寶莊嚴城。周匝複有。八萬四千清淨園林。一一園中。有八大池。其池各廣。半踰繕那。一一池岸。有四階陛。四寶所成。巧妙嚴飾。八功德水。充滿其中。眾色蓮華。開敷彌布。於其池岸。複有諸花。阿提目葛多花。詹博迦花。嚩始計花。蘇曼那花。阿輸迦花。婆師迦花。如是種種。諸妙香花。無邊稱王。與諸臣民。止住園中。共為遊樂。    釋:如是富貴妙樂的種種嚴飾,都是無邊稱王過去世積集廣大善根福德力所獲得的,這一切都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毫無理由就能享受到的。那個寶莊嚴城周圍還有八萬四千個清淨園林;一一園中都有八大水池;每個水池都有半由旬寬廣;每個水池的岸邊,都有四寶所成的階陛,用四種寶巧妙嚴飾,八功德水充滿其中,色彩斑斕的蓮華開敷彌漫在水池邊,在那些水池的岸邊還有更多的鮮花,如阿提目葛多花、詹博迦花、嚩始計花、蘇曼那花、阿輸迦花、婆師迦花等等如是種種諸多的美妙香花。無邊稱王和他的臣民們,住止在花園中一起遊戲戲樂。    原文:大王。彼王宮城,高廣嚴好。寶多羅樹行植於上。寶網周遍,寶鈴和鳴,出妙音響。如五樂聲。時彼人民,賴王德化。富樂自在,安隱而住。    釋:佛說:大王,無邊稱王的王宮城,又高又廣,莊嚴華麗,有寶多羅樹一行行的種植於上,寶網周遍覆蓋宮城,寶鈴和鳴演出微妙的音聲,就像五種樂器合奏出來的音聲。當時的人民依賴無邊稱王的福德化育,過著富樂而自在安隱的生活。    原文:大王。彼無邊稱王。複於異時。如是思惟。我今應往。東勝身洲。作是念已。王領四兵。俱乘虛空。即至其處。彼諸小王。皆來奉迎。各以國土。虔誠致獻。王於彼住。百千萬歲。    釋:大王,那個無邊稱王又在某個時候,生出這樣的念想:我今應往東勝神洲。生出這樣的念頭以後,無邊稱王就領著四種兵一起乘空飛到了東勝神州。東勝神州的小王們都出來迎接,各個都把自己的國土虔誠的奉獻給無邊稱王,無邊稱王就在那裏住了百千萬年。    這個轉輪聖王那麼富貴自在,還是不知足,想去東勝神洲逍遙娛樂。那邊的小王全部都來奉迎他,因為他的福德大,他們就馬上伏首稱臣;如果當地小王福德大,肯定要把他給趕走;福德差不多,就互相戰爭。很多家庭也都是這樣,誰福德大聽誰的。那些小王都把自己的國土奉獻給他,讓他來統領。他的壽命遠遠超過了百千萬歲,他那時候的壽命是非常長的,按劫算。到彌勒佛的時候,南瞻部洲人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還有比這個壽命更長久的。據佛經記載,有佛給弟子們授記作佛的時候,他的臣民壽命是二十劫、四十劫,或者是無量劫,一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他們的壽命是太長了。    原文:大王。彼無邊稱王。複自思惟。我今當往。西牛賀洲。作是念已。領四兵眾。俱乘虛空。即至其所。彼諸小王。皆來奉迎。各以國土。虔誠致獻。王於彼住。百千萬歲。    大王。彼無邊稱王。複自思惟。我今當往。北俱盧洲。作是念已。領四兵眾。俱乘虛空。即至其所。彼諸人民。歡喜歸化。王於彼住。百千萬歲。    釋:佛說:大王,無邊稱王又生出這樣的念想:我現在應該到西牛賀州那裏去。生出這樣的念頭以後,就領著四種兵乘坐寶馬寶象寶車等等飛行工具,乘空飛到了西牛賀州,西牛賀州的那些小王都來迎接,各個都把自己的國土虔誠的奉獻給他,無邊稱王就在那裏住了百千萬年。    然後無邊稱王又生出這樣的念想:我應當到北俱蘆洲那裏去。生出這樣的念頭以後,就領著四種兵一起乘空飛到北俱蘆洲,那裏的人民都歡喜的歸附於無邊稱王,無邊稱王在那裏住了百千萬年。    原文:大王。彼無邊稱王。複自思惟。我昔聞有三十三天。住須彌頂。我今當往。作是念已。即乘龍象。與四兵眾。飛騰空中。上須彌頂。時無邊稱王。問禦臣曰。汝見須彌。及以大海。並四天下。其事雲何。禦臣答言。我見其相。旋轉不定。如陶家輪。王語禦臣。汝所見者。此龍象王。大行未止。王複前進。問禦臣曰。見須彌等。其相雲何。禦臣答言。我今見彼。須彌大海。皆悉震動。王語臣曰。今將至於。須彌山頂。此龍象王。小行未止。王複前進。問禦臣曰。見須彌等。其相雲何。禦臣答言。我今見彼。須彌大海。不動不轉。王語臣曰。此龍象王。今已到彼。須彌山頂。    時無邊稱王。及四兵眾。到須彌已。彼帝釋天主。即時遙見。無邊稱王。歡喜來迎。而作是言。善來大王。即分半座。命王而坐。時無邊稱王。即就其座。住於天上。經無量歲。與彼天主。分半同治。    釋:佛說:大王,無邊稱王又生出這樣的念想:我從前曾經聽說過在須彌山頂住著三十三天,我現在應當過去。生出這樣的念頭以後,就乘坐龍象與四種兵一起飛騰到空中往須彌山的方向去。這時無邊稱王問旁邊的輔臣說:你看須彌山、四大海和四天下是怎麼樣的?輔臣回答說:我看見那些相都是旋轉不定的,就像陶家輪一樣。無邊稱王說:你所見到那樣的相,是因為乘坐的龍象快速飛走造成的。    無邊稱王又繼續飛行,問輔臣說:現在你看見須彌山等等相貌如何?輔臣回答說:我現在看見須彌山大海全部都是震動的。無邊稱王說:那是因為快到須彌山頂了。無邊稱王乘坐龍象繼續緩慢飛行,並沒有停止下來,無邊稱王又問輔臣說:現在看見須彌山是什麼相貌?輔臣回答說:我現在看見須彌山和大海都不動也不轉了。無邊稱王說:現在龍象王已經到達須彌山頂了。    無邊稱王和四種兵到須彌山頂以後,三十三天的帝釋天主立刻就遠遠的看見無邊稱王,就歡喜的上前迎接說:善來,大王,歡迎您!於是就把自己的寶座分一半給無邊稱王坐。這時無邊稱王立時就坐上去了,並且在那裏住了無量歲,與帝釋天主分半共同治理三十三天。    原文:在彼時久。作是思惟。可退彼天。我獨為主。作是念已。王及兵眾。即時退墮。寶莊嚴城。寶篋園中。時守園者。見是事已。告城中人。作是唱言。今有天人。退沒於此。    釋:無邊稱王在三十三天時間長了,就這樣想:應該把帝釋天主驅趕走,我自己一個人作為此天主,治理此天界。生出這樣的念頭以後,無邊稱王及他的四種兵就掉到了人間的寶莊嚴城的寶篋園中,這時守護園林的人看見他們掉下來以後,就告訴城中人說:剛剛有天人從天上掉下來了。    原文:時彼國王。名曰作愛。聞是說已。速嚴駕馭。詣彼園中。見如上事。怪未曾有。即敕排備。種種香花。末香塗香。詣彼王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安慰問訊。白彼王言。聖天至此。為當是誰。彼即答曰。汝昔曾聞。有轉輪王。名無邊稱不。作愛王言。我聞耆舊說。昔有王名無邊稱。威德自在。領四天下。與四兵眾。乘空而上。三十三天。汝所聞者。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釋:這時的莊嚴城的國王名字叫作愛,聽說這件事後,馬上就准備了車乘趕到園林中,看見這樣的事覺得很奇怪,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國王就叫人准備種種的香花、末香和塗香,到了無邊稱王身邊,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問訊和安慰無邊稱王,對無邊稱王說:聖天到此,你是誰呢?無邊稱王說:你是否曾經聽說過昔日有個無邊稱王嗎?作愛國王說:我聽老者說過,昔日曾經有個無邊稱王,威德自在,統領天下,與四種兵眾乘空飛到三十三天去了。無邊稱王說:你所聽說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我。    原文:時無邊稱王。從天退已。初聞人間。飲食氣味。不能堪任。猶如酥油。沃熱沙中。時作愛王。見其頓弊。不能止住。有何善說。我於來世。作何宣傳。時無邊稱王。語作愛王曰。我從昔來。富貴自在。王四天下。一切所須。皆得如意。升忉利天。帝釋分座。貪無厭故。從天退下。如上眾事。當如是說。作是語已。即便命終。佛言大王。往昔無邊稱王者。豈異人乎。今我身是。是故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系心正觀。勿生疑惑。    釋:這時無邊稱王剛剛從天上退墮下來,初聞人間的飲食氣味心裏不能忍受,就像酥油熱流淌到熱的沙子中一樣。國王看見無邊稱王的身體贏劣,就知道活不多久了,就問他:你有何遺言,我在將來要如何宣傳你?無邊稱王說:我從往昔以來富貴自在,統治四天下,一切所需都如我意,升到忉利天以後,帝釋分給我一半寶座,因為我貪得無厭就從天上退墮下來了,以上這些事應當如實這樣說。無邊稱王說完以後就命終了。    最後,釋迦牟尼佛說,大王,這個無邊稱轉輪王,不是別人,就是我釋迦佛的前身。所以應當知道,諸根如幻境界如夢,當攝心一處,正念觀照,不生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