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如來藏第一部 生如法師 著 內 容 簡 介        如來藏乃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發源地,貫穿一切法的始終,是世人所不識的摩尼寶珠,具足一切法的種子,隨緣應物無不周。本書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了如來藏的各種功能作用,盡顯如來藏主人公的真面目,讓學人透徹的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部都是如來藏的真實法界,全體皆真如,無二無他。從五蘊十八界的所有現象界上,仔細剖析了一切法如何都是如來藏的真實功用,其中最深細的部分是如來藏與科學,從科學的角度更細微的剖析出如來藏在其中的生成與執持作用,這樣使得大眾對如來藏是萬法源的真理信受不疑,從而有力的否決了外道斷滅論。    書的後部分介紹了實證如來藏的方法和意識與如來藏的體性區別,分清真心與妄心的區別,並且按照這些方法去實修,能保證學人證悟如來藏而不是錯悟生滅的意識。證悟以後定力有所提升,就能逐漸觀察如來藏在五蘊十八界上的種種運作,智慧不斷的增進,與無我相應,心越來越空,解脫的功德受用越來越大,這就是證悟如來藏的利益。證悟如來藏非常重要,希望廣大學人都能依止此書,精進修行,早日證得如來藏,發起甚深的解脫智慧,以快速圓成佛道!                        如來藏功德頌                    我有侍者,日夜相守;百般隨順,孝養備至。        我若向東,祂不向西;我若坐臥,祂不站立。        我若吃飯,祂不飲茶;我若視物,祂不聞聲。             我若為人,祂不做鬼;我若上天,祂不入地。        我若行善,幫我積德;我若作惡,助我一力。        我若修行,隨我出世;我若隨流,與我入俗。        我若思惟,贈我識種;我若息心,賜我壽暖。        我若行樂,祂則隨喜;我若尋死,祂也順我。        一切秘密,祂全掌握;善業宣揚,惡也不藏。        人說祂癡,祂實無私;公平公正,平等一如。        成佛由祂,流轉依祂;成事是祂,成人也祂。        諸佛國土,由祂成就;閻羅地獄,由祂變造。        無量功德,聚於一身;是褒是貶,祂全不顧。        自性清淨,不緣塵俗;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淨染皆存,自體不汙;不慕諸佛,不棄凡愚。            曆劫無名,心性無我;壽量無盡,不生不滅。        具足萬法,一無所得;無價珍寶,不享分毫。        本為豪貴,屈尊示貧;入我身中,穿弊垢衣。        摩尼寶珠,光照大千;若不隨祂,永處暗宅。        與祂相較,慚愧疚恥;今我發誓,向祂學祂。        擦洗弊膩,去除無明;顯祂尊貴,示我德能。        福慧二足,常樂我淨;圓滿一切,慧日朗照。               第一章 如來藏的名稱     一、如來藏這個名稱通用於從凡夫地到佛地的真如心體,佛地的如來藏裏沒有七識的無明,佛地之前的如來藏裏都含有眾生七識的無明,如來藏裏的無明是收存的七識的無明,如來藏自心本體卻沒有無明。為了區別佛地的如來藏與眾生的如來藏,就把沒有無明的佛地如來藏叫作無垢識,把八地菩薩以上的如來藏稱為異熟識,八地菩薩以下的如來藏稱為阿賴耶識;統稱都叫作第八識和如來藏。     阿賴耶識是八地菩薩果位之前的如來藏的一個別名,從凡夫位到八地菩薩都用阿賴耶識這個名稱。菩薩通過修行,七個識心轉變清淨了,阿賴耶識裏所含藏的七識的染汙性減少,煩惱斷盡,我執斷盡,煩惱習氣也斷盡,無明淡薄,分段生死結束,菩薩就修到八地果位。這時阿賴耶識的名字就改名為異熟識或者第九識,名字雖然改了,心體還是原來那個不變,就像一個人由於身份不同,稱呼也要隨之改變,稱呼雖然改變了,但人還是原來那個人。     阿賴耶識為什麼要改名稱?因為阿賴耶識裏所含藏的內容種子改變了,名字就要隨著改變,這叫名實相符,心體的名稱代表著菩薩七識修行的階段和程度,代表著七識清淨的程度。菩薩再修到把七識的無明都滅盡,到佛地時,阿賴耶識、異熟識這些名稱還要改,就改為無垢識或者是大圓鏡智,或者是真如,或者是第十識,但心體仍然是原來的那個心體,只是心體含藏的種子改變了。     眾生從凡夫到佛地,始終是同一個心體,只是心體裏所含藏的內容不同,所用的稱謂不同而已。所以有人說如來藏能出生阿賴耶識,在根本上就是錯誤的知見,同一個心體,沒有出生與被出生的關系,祂們本來是一個心體,不能自己生自己。就像一個人的名字,從小到老分別叫作嬰兒、兒童、少年、青年、老年,在家裏身份不同,稱謂就要不同,一個男人,可以叫作兒子,也可以叫作父親,也可以叫作老公,都是指這男人自己,稱謂雖然不同,但都是同一個人。     二、如來藏,祂的名字有極多個,在眾生修行的不同階段分別要有不同的名字,在各個經中,因為表達的側重面不同,就要使用不同的名字。如來藏是心體的總名稱,意思是祂含藏著眾生的業種,有能藏性,有所藏性,也有執藏性,祂是眾生成佛的真體。如來藏裏七識的染汙性徹底清淨,無明滅盡,再也沒有生滅變異的現象時,如來藏就是無垢識。如來藏心體與七識的染汙和生滅法和合時,就是異熟識和阿賴耶識。不管與生滅和合或不和合,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永遠都是一個心體,只是裏面的業種不同而已。就像是一間屋子,如果是睡覺用的,放一張床就是臥室;起居用的,就是客廳;放雜物的,就是庫房,本質卻是同一個房子。     三、第八識的稱謂,是根據前七個識而排序命名的,因為祂也有識別了別的體性,也稱為識,所以就把祂排在七識後面,叫作第八識。祂是總名稱,表示與七個識不同,但祂也是心,有心的性質,有識別的功能作用。第八識本身是清淨無染的,因為有存業種的功能,又不管好壞業種一律收存,於是就含藏了七識的染汙業種。七識心每次造作的貪嗔癡染汙業都存進第八識裏,使得第八識整體不清淨,整體就具有了生滅性,就叫作阿賴耶識,而不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本身不清淨。佛在楞伽經裏說,阿賴耶識異熟識的體性甚深難懂,凡夫眾生不容易理解,世尊恐怕凡夫錯會,所以在一些經典裏都不顯說。     各個經中對第八識的稱謂有很多,名字有無數個,如:無邊際,無老際,無死際,無盡際,無苦際,無生際,生死依,自依,法依,自洲,法洲等等,名字極多,都是從第八識真心的各種體性上來命名祂的。我們應該把真心的體性都了知通透,佛法就能通達了。     四、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是同一個心體,如來藏性就是阿賴耶識性,就是如來藏生起妙用的性質,也叫作佛性。如來藏比如是燈體,佛性比如是燈體發出的光,沒有燈就沒有光,燈體起用就有光。如來藏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只要是有情眾生都有如來藏,也就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若有人說阿賴耶識會轉變為如來藏性,那就是錯誤的,因為名字後面多個性字,就表示由心體轉變成佛性了,而心體與佛性之間不能轉變,心體永遠是心體,佛性永遠是佛性。如來藏性也不能變成如來藏,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是指一個心,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如來藏生起見性的作用就是佛性,如來藏與佛性之間根本不能互相轉變,如果能轉變,如來藏就沒有了,那也就沒有了佛性。     明心開悟時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這是禪宗第一關;見性時是見佛性如來藏性,這是禪宗第二關;二者之間層次不同,內容不同,所以如來藏與如來藏性之間不能互相轉變,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性之間也不能互相轉變,因為一個是本體,一個是本體的見性作用,是互相依賴的關系,不能互相轉變。     五、若離菩提,就沒有菩薩道,也沒有聲聞緣覺道。因為有菩提,才有一佛乘道;因有菩提,才有大小乘法道;因為有菩提心,才能施設出聲聞緣覺解脫道,施設出菩薩道,施設出一乘成佛之道。若沒有這個菩提心,就沒有一切佛法,更沒有成佛之法,世界就會靜悄悄,也沒有世界。所以真如菩提自性,是一切法的源頭,是萬法的總綱。     這個菩提就是指自性清淨心,阿賴耶識、如來藏、第八識、本覺,就是異熟識、無垢識、真如……等等無量個名字,說的都是一個菩提心。就像一個男人,對於父親,他是兒子,對於兒子,他是父親,對於妻子,他是丈夫,對於領導,他是下屬,對於下屬,他是上司。在不同團體,有不同稱謂,與不同人交往,有不同別名,但都是一個人,沒有第二第三。我們只認人,不管他什麼稱呼。對於真心也如是,別管祂什麼名字,都是指真如心體。     六、阿賴耶識是凡夫至八地菩薩之前所用的真心的名稱,表示心體裏面含藏著眾生的分段生死,含藏著七識的無明,含藏著七識的煩惱和煩惱習氣。阿陀那識這個名稱,也就是異熟識,表示裏面不再含藏眾生七識的煩惱和煩惱習氣,但是還有深細的無始無明種子沒有轉變清靜,所以這時的菩薩還沒有成佛,還有變易生死。異熟識,是指八地以上菩薩的如來藏,這個如來藏裏沒有分段生死的種子,但是還有變易生死的種子。     七、眾生的如來藏與佛地的大圓鏡智有區別,眾生的如來藏裏含藏著七個識的無明和染汙業種,這些種子在如來藏裏不斷的生滅變異,使得如來藏整體具有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體性;而佛地的大圓鏡智,就是佛在菩薩地時的如來藏,祂是修除了七識心的染汙種子所轉化成的,二者本是一個心,只是所含的種子不同,功能利用不同而已。大圓鏡智有二十一個心所有法,眾生的如來藏只有五遍行心所法,佛地的大圓鏡智是常、樂、我、淨的,眾生的如來藏是非常非無常,不垢不淨的,因為有生滅變異,就有苦受,不是純樂,又是無我性的。     八、有人說第八識不是如來藏,如來藏不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不是異熟識,這樣的話,眾生就有很多個真如心體了,就與佛說相違背,這樣說法有很大過失。眾生總共就有八個識,如果如來藏不是阿賴耶識,那麼就多出一個識,如果第八識不是如來藏,又多出一個識,這樣就不符合聖言量和事實。妄心有七個,真心只有一個,多出來的真心要如何用?幾個真心在一個眾生身上是什麼關系?這樣自己沒法作答和解釋了,因此,真心所有的名稱都代表一個心體,名字不同而已,如來藏的名稱有無數之多,都是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來說的同一個真心心體。     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相對於七識來說,是真心是真我,但是眾生這個真心裏還含有七識的惡業種子,這些種子要不斷的生滅變異,使得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成為了不垢不淨的心體,因此,阿賴耶識還不完全是真真正正的我。真真正正的我是佛的無垢識真如,無垢識裏的業種全部是清淨無垢的,再也不會生滅變異了,是常樂我淨的我,是最真實的我,具足了我性。佛地的無垢識比阿賴耶識更真,比異熟識更真,這個才是真真正正的真我。無垢識是純金,阿賴耶識異熟識是含雜質的金,金體是一個,雜染不同。               第二章 如來藏的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是講如來藏心體本具的中道之理,含有八個不和無量個不的中道性。具體內容為: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空不有,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真不假。無量個不在楞嚴經第四卷中世尊講過一些,在三界世間十八界上就是非大非小,非長非短,非青非黃,非男非女,非人非鬼,非佛非眾生,非在三界非不在三界,非東非西,非南非北,非上非下,非這樣非不這樣,非那樣非不那樣。在五蘊上的體現就是:非吃非不吃,非喝非不喝,非坐非不坐,非說非不說,非走非不走,非臥非不臥等等。     非,不是的意思,即,就是的意思。如來藏即是這些法又不是這些法,不在這些法裏又不離這些法,這就是中道。真正的中道,是不在兩邊,不離兩邊,也不在中間。只有如來藏具有這個體性,所以如來藏是中道心,七識妄心總是在兩邊,非是中道性。     如來藏非如此,非不如此,比如說如來藏沒有口,祂不能說話和吃飯,但是如來藏又不離五陰的說話和吃飯這些事。同理,如來藏什麼都沒有,祂什麼都不做,但是如來藏非不做這些事情,一切法都不離如來藏的參與,都是如來藏所做的。如來藏非男女,非不男女,如來藏沒有男女相,但是男女相是由如來藏所變所執持,眾生造男女業行時,如來藏記錄收存業種,緣熟時再輸出業種,眾生就有了男女相。眾生在母胎裏,如來藏根據男人的業種變男身,根據女人的業種變女身。如來藏本來不是男也不是女,而變現出的五陰就分為男相和女相。眾生如果造純淨善業,色身就不分男女相,比如色界以上的天人就不分男女,其它佛國土的眾生也不分男女。     如來藏非人、非鬼、非佛、非眾生,因為如來藏沒有相,說祂是什麼都不對,說祂不是什麼也不對,因為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顯現出來的,哪一法不是祂?如果深細而全面的講如來藏法,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的功能,如來藏的中道性,幾大劫也講不完。只有眾生修行證得了祂,這些法自己就能慢慢地觀察出來,智慧就有所增進,這叫悟後所得的別相智或後得智。剛開悟時往往是悟得如來藏的總相智,就是心經般若經裏講的如來藏體性的輪廓,以後慢慢地就能知道如來藏在各個方面的比較詳細的個別體性和功能作用,這是別相智,別相智圓滿通透了,就有道種智。     其內涵義理如下:     一、不垢不淨     (一)如來藏的本體是清淨的,稱作自性清淨心,祂沒有汙染,沒有煩惱,沒有習氣,沒有無明,但能記錄五陰身的善、惡、無記三業,收藏三業業種,前七識所造作的染汙業種存在祂心體當中,使得如來藏整體也有了染汙性,如來藏自身的清淨性與七識業種的染汙性和合起來,就成為了不垢不淨的心體阿賴耶識。就象一只幹淨的杯子,人為地加入了汙水,使得杯水不幹淨了,倒出來的就是汙水,但杯子本身始終是清淨無染的。用另一個比喻來說,如來藏比喻為一個新房子,房子本身是清淨的,但是卻裝進了一堆汙物和垃圾,使得房子成了垃圾房,從房子裏拿出去的東西就是肮髒汙穢的。新房子猶如如來藏,垃圾房就如阿賴耶識,二者是一個房子,因為所存物的關系,名字就有不同,這就是如來藏的不垢不淨體性。     要想恢複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本來面目,七識就要不斷地熏習善法,從而汰除染汙種子,變得究竟完全清淨,如來藏就成為佛地的無垢識。修行就是通過善法的熏習,先斷除煩惱,再斷習氣,進而破盡塵沙無明惑,種子全部清淨以後,眾生就成就佛道。     (二)如來藏本來就是自性清淨心,因為存了七識心的不淨業種,祂才成為不垢不淨的如來藏,由於執藏了染汙業種,如來藏就要依據業種變生眾生染汙的七識心,染汙的身口意行,變現出眾生的種種惡業果報。如來藏出生這一切法,有祂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律,按照祂所收存的業種來顯現一切法,不是我們七識能夠主動去運用和支配的。即使我們不想用祂,不想讓祂現出各種惡業果報,祂也得照樣按照因果規律運行。如來藏造什麼變什麼,祂自己也不能作主說的算,祂也不能隨意亂造什麼法,要變造什麼樣的法,都是要依據眾生緣熟的業種來決定。     我們所要作的,就是修妄心七識,不用管真心如來藏怎樣運行,以及祂給我們變生什麼,其實我們也根本管不了,控制不了。我們自己如果把妄心修好了,心行由惡轉善,由無明轉變為明,多行善業不造無明業,善業種子存在如來藏裏,緣熟時如來藏輸出這些善種,自然就造出清淨美滿的世界,生出我們莊嚴的色身和清淨的心行。要想讓如來藏出生我們所滿意的一切法,妄心七識就要多造善業,不造惡業,多存善種,剔除惡種。修行就是把自己的七識心改變了,斷惡修善,最後心地變得清淨無染,才能讓一切法都完美無缺,達到究竟,如來藏就會從不垢不淨,轉變為清淨無垢的無垢識。     二、不生不滅     (一)如來藏從無始劫前就本然的法爾如是的存在著,祂不是被誰創造出來的,不是被生出來的。祂在未來時劫永遠也不會滅去,任何人任何物也不能毀壞祂,祂就是金剛不壞體,因此如來藏就是不生不滅的。修行是要改變祂所含藏的業種,並不是改變祂的自體性。祂的體性不變,本體不生不滅,所含藏的種子有生滅。     如來藏雖然是不生不滅的,七識妄心所造作的一切法卻都是有生有滅的,五陰七識本身也是有生滅的。比如妄心修的八正道,在很多種情況下,不能一直堅持修下去,沒學佛時,不修八正道,修八正道以後,還會退轉,修完八正道,也就不用再修了,所以修八正道就是生滅法。如來藏不修八正道,祂根本不學佛、不修行,也不想成佛、作佛,祂不受戒、不守戒、不犯戒、不修定也不修慧,因為祂本自具足一切法,什麼也不欠少。     七識妄心有修行和不修行的現象存在,住於兩邊,有生有滅;如來藏不住兩邊,非修行非不修行,祂就沒有生滅。如來藏非不修行,在五陰七識修行時,祂幫助輸出五陰七識修行所需要的所有種子,同時收藏修行的業種,記錄修行整個過程和結果,將來就能實現修行的因緣果報,修行就離不開如來藏。如來藏也不在中間,因為沒有一個什麼法叫作中間,如果真有個中間法,這個法也是邊。如來藏任何法都不住著,祂是無所住的心,當然不住中間和中道。     四聖諦法也是妄心七識修的,非是中道。五陰有苦、有集、有滅、有滅道,如來藏沒有苦集滅道,如來藏非苦集滅道,非不苦集滅道。為什麼如來藏非苦集滅道?因為苦集滅道法是依如來藏而有,眾生造業受苦報,是如來藏把業種輸送出來,眾生才有苦受。眾生由於貪愛而造業,集藏了未來世的苦種,業種存在如來藏裏,如來藏有集藏業種的功能作用。     如果沒有如來藏收藏業種,眾生任意造業,也不會有果報。包括修八正道的善業,也是存在如來藏裏的,眾生依如來藏才能修八正道。沒有如來藏,連五陰身也沒有,何況修行。五陰身全靠如來藏執持著,各種修行全靠如來藏配合著,否則五陰什麼也不能做。所謂的滅也是如此,修道以後滅了苦的業種,也是滅如來藏裏存的苦業種,所以一切法都與如來藏有關。     緣覺的十二因緣法也如是,無明種子是存在如來藏裏的。身口意行是如來藏執持的,六識是如來藏生的,投胎、住胎、變生胎兒,都是如來藏所為。六入是如來藏所生,生長五陰身是如來藏所為,六根、六塵是如來藏所變,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辟支佛修十二因緣法,如來藏輸送種子幫助他修十二因緣法,幫助記錄收存善業種。思惟觀行時都是如來藏配合輸送識種子,緣覺辟支佛滅了無明,也是滅了存在如來藏裏的無明。     如果離開如來藏來談十二因緣法,那就是戲論。因為離開如來藏,就不存在其中任何一個緣,何況是十二個緣。所以因緣法也不是中道,因緣法是生滅法,其中所依賴的如來藏才是中道法。所謂的名色緣識,識緣名色,這個識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所以這個識是中道法中道性,離開識就不成立因緣法。大乘法依如來藏而說,圍繞如來藏而講,小乘法也同樣離不開如來藏,離開如來藏就沒有苦空無常無我,沒有苦集滅道,沒有五陰的存在,也就談不上修行和輪回了。     (二)如來藏是生萬法的因,但孤因又不能生萬法,必須是如來藏依靠各種緣,有萬法的種子,才能生萬法,同時也要依賴意根的執取。缺少一緣,如來藏都不能生萬法和一法,必須緣熟,緣具足,一切法才得以出生,這是生萬法的條件。而如來藏本身是不用生的,祂本來就有,不用什麼來出生祂,也根本沒有能生祂的法存在。     如來藏為天地之始,萬物之先,法爾如是,沒有道理可講。因此,如來藏就是獨立自主的,不需要依賴他緣,就能自己單獨存在。如果是被出生的,祂就得依賴出生祂的理體而存在,不能獨立。這些道理很深細難懂,久修之後才能有些悟入。     在佛地,世尊的真如心要出生世尊的五蘊身,也需要各種緣。講出三藏十二部經典,也需要各種緣,制定戒律,需要各種緣;度各類眾生,需要各種緣,每做一件事都需要各種緣,孤因不生法,法依緣而生而現。世尊到娑婆世界來,也需要很多的緣,在沒有來人間時,世尊就要觀察娑婆世界眾生的緣是否成熟,何時成熟,眾生修行的緣成熟了,世尊降生的緣就成熟。世尊還得要派先遣部隊來到人間,等候世尊降生,配合世尊一起弘法。世尊成道後,宣說三乘法也是需要很多緣,不是世尊自己能夠決定要如何就如何的,都得看眾生的緣,以及其它相關的緣。因此如來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生滅性的,不是中道法,只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才是中道法。     (三)阿賴耶識到底是不是生滅的     阿賴耶識本身不生不滅,而所含藏的七識的業種是生滅的,七識的業種存在阿賴耶識裏,使得阿賴耶識裏的種子生滅變異不停,因此整體的阿賴耶識就具有了生滅性,祂是不生滅的本體與生滅的業種和合組成的心體。但是業種無論怎樣變異,阿賴耶識心體始終不變。比如一個杯子,裝滿了水,裏面的水總會發生變異,但是杯子本身是不變的。杯子和水和合成為杯水,那我們才能說,這杯水是幹淨的,那杯水是不幹淨的,無論幹淨與不幹淨,都無關杯子的事。阿賴耶識就像杯子,七識就像杯子中的水,所以說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體,有生滅變異性。     現在末法時期眾生普遍存在斷滅思想,因為如來藏阿賴耶識之理很難理解,更難尋覓到,所以眾生往往就認為如來藏阿賴耶識只是一個名詞概念,心體並不真實存在。但是這個阿賴耶識,卻是非常實在的,因為祂是實在的,所以五陰才是不實在的,佛才講阿含經,讓眾生斷除五陰我見,不認五陰為實在的我。世間法當中有實在的法,也有不實在的法,如果認為阿賴耶識是生滅的,不是實在的,那麼就要認取五陰當中的某些法是實在實有的,比如認有某種程度禪定的無念的意識為真實的,是不生滅的,這是眾生根本的邪見。如果五陰和意識是實在的,那麼佛陀就不會講四聖諦法,讓眾生斷除五陰我見,來否認五陰的真實存在性。所以阿賴耶識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其含藏的種子是生滅變異的。     三、不增不減     眾生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不增加也不減少,祂不會通過修行增加什麼,不會因為不修行而減少什麼,因為祂不修行;祂不會因為持戒變得更清淨,使得染汙更少,因為祂既不受戒,不持戒,也不犯戒,自體也沒有染汙性;祂不會通過學習,變得更聰明,因為祂不學習;祂也不會因為不學習或年老,而變得愚癡,祂也不老;祂也不會因為勤懇或懶惰,就變得富貴或貧窮,因為祂所含藏的地水火風種子,及前七識的種子不增加不減少,其功能作用永遠如此。     相反,前七識的功能作用,總是有所增加和減少,心所法也不斷發生變化。前七識可能要變得聰明或愚癡,可能要增加或減少善業種和惡業種子,可能要變得清淨或汙穢,可能要明白或忘記一些事情,七識時刻都在發生著增減變化。以此就可以判斷出:我們認識事理、了知一切法的識心,是真心還是妄心,妄心要經曆從不認識真理到認識真理,由無知到覺悟的階段,而真心永遠不改變。     四、不來不去     (一)如來藏無形無相,祂沒有來來去去的生滅法相,有形有相才能有來去相。祂無始劫以來就存在著,本然就在,沒有什麼法能變生、出生祂,所以祂沒有來處。當眾生五陰滅去,世間法也滅去時,如來藏不滅,祂永遠存在,所以如來藏也不去,祂沒有所去之處。又因為如來藏遍五蘊、遍六根六塵十二處、遍十八界、遍一切法、遍一切時,時時維持著五陰和十八界的活動,所以如來藏在五陰身上沒有來和去,在六根上沒有來去,在六塵上沒有來和去,在六識上沒有來和去,在三界世間裏都沒有來和去,所以如來藏不來也不去。     如來藏沒有來去,沒有生滅,沒有增減,沒有垢淨,但是祂所產生的法卻有生滅,有來去,有變化,有增減,有垢淨。只有這一個沒有生滅,其餘都有生滅。包括應身佛、化身佛能出生,也能涅槃滅去;所有菩薩摩訶薩的色身也是要出生和滅去。所以佛和菩薩們到這個世間來,本身就有不生滅的如來藏和生滅的五蘊,佛菩薩就是在世間的生滅法中來來去去。因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生滅的,佛菩薩到這個世間就要接觸這些生滅法,利用這些生滅法來度眾生。     如果沒有這些生滅法,佛菩薩只剩下如來藏,那就什麼也不能做。單獨一個如來藏的存在,就是阿羅漢的涅槃境界,佛一再告誡菩薩不要取這樣的涅槃,取這樣的涅槃就是走歧路,很難成佛。佛自己也不取這樣的涅槃,佛證得的是無住處涅槃,祂不會住在涅槃裏,而是隨緣變現無量個色身五蘊,來度化眾生。佛變現出來的色身五蘊卻是生滅性的,隨時可以滅去,然後再在其它有緣世間廣度無量眾生,沒有停止之時,釋迦佛的無數個色身,就是生了滅,滅了再生,永無窮盡地利樂眾生,無有疲厭。     (二)真心沒有來和去,雖然真心到處出現遍一切處,因為祂無形無相,沒有來去相。又因為祂遍一切法,所以就不能說,祂從這一法來,到另一法上去,如果這樣說,那祂就有不遍之法了,這就有過失了。真如沒有來和去的現象存在,誰也不能看見祂來和去,風可以有來去,空氣可以有來去,因為它們是有形有相的色法。而虛空就沒有來去,因為虛空無形無相,沒有辦法來去,真心就像虛空一樣,不來也不去,遍一切法地存在著。     真心來了,也沒有來相,祂一直和意根在一起,住胎時,也沒有住相;五陰死亡時,真心離開五陰,也沒有離相。真心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不來不去,名為如來。如來,心不動地來,沒有動相地來;如去,心不動地去,沒有動相的去,祂始終表現為如,如如不動,恰如其性,有動相,即非如。     如,就是原來,就是如一,與原來保持一致,保持原樣,不變動。因為如,因為不動,祂就能遍一切法,含一切法,執持一切法。從此可見,祂真是大悲,一法也不舍。舍法,就沒有法,有法,祂就不舍法。真心的如,是因為祂無形無相,祂不像霧和空氣一樣有動轉來去,祂沒有來去相,不動而如。又因為祂沒有心行,沒有主觀,沒有意志,沒有觀念,沒有思想,不做主宰,不對六塵境界,所以說祂如如不動,法爾如是的如。     (三)如來,好像來了,其實沒有來;如去,好像去了,其實也沒有去,這就是不來不去的、諸法實相的究竟如來義。如來變現世間一切萬有,與世間萬有和合在一起,祂好像來到世間萬有當中,其實是不來,因為祂無形,就沒有來去相。祂沒有形色、質量、廣博、方圓相,祂就沒有來去,隨緣現身,卻無身可現。世間相滅,真如離去,祂也沒有去相,只因無身。若有來去,如來到此,就不能到彼。而如來同時存在世間所有相中,平等顯現,遍布於五蘊、七識、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天上地下同時顯現,七識心所在處,就有祂的影子,從無空缺。     如來雖然在世間顯現,卻不在世間中過活。要想找到這個如來,就要在諸相當中,尋覓一個不是世間相、不是七識相、沒有任何一個相的心。這個心在平等運行一切法,又對於諸法相如如不動,不起心行,沒有貪厭,沒有嗔癡,不執於我,無量功德聚於一身。這個如來,與眾生同體,等施眾生,無有限礙,無求無取,不依他緣。     (四)沒有任何些微法在如來藏之外,因此如來藏緣一切法時,也是緣自心,不來不去,不動自心道場而遍周自心法界。法法皆真如,如來藏不用從此法到彼法上去,也就沒有來去相。意根隨著如來藏天上地下,如來藏不來不去,意根也就不用來和去,一切法上也都有意根,意根也沒有來去相。     比如說如來藏要到極樂世界,可是極樂世界也在自己的如來藏中,極樂世界與如來藏沒有空間距離,無有隔礙,也就沒有時間差,甚至全部宇宙虛空也在如來藏中,那麼如來藏還用去極樂世界嗎?那就不用了。意根隨之,也不用動,彈指間就到極樂世界。因此說眾生命終往生極樂世界,實則不往,生則雖生,也只是生個相,其性還是如來藏性,誰能出如來藏之外?     五、不空不有     (一)如來藏具備空性和不空性兩方面的體性。空性,是說祂無形無相,看不見、聽不著、嗅不到、嘗不到、摸不到,祂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無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也就是無十八界;又無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又無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有、生、老病死這些十二因緣法,無苦集滅道這四聖諦,又無智慧,又無所得。總之祂什麼也沒有,是一個空的心體,叫作空性心。如來藏又具備不空的——有的體性,祂有真實的功德作用。因祂含藏眾生無量的業種,和能出生五陰三界世間的大種子,就能變現十方世界、宇宙器世間,能變現眾生的色身五陰。     (二)任何一法都是如來藏出生,不僅是萬法,億億法、無量法都是如來藏出生。除了如來藏之外,都是億億法中的法,不管是虛空,還是十方諸佛國土,沒有一法能超出如來藏這一真法界之外。億億法就像孫悟空,如來藏好比如來佛,孫悟空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如果要問如來藏是如何來的,心經中講如來藏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本來就有。這些道理不是諸佛制定的律則和真理,而是十方諸佛共同發現了這個真理,才為大眾宣說出來,讓眾生都能證得此理。     楞嚴經中佛說:十方虛空生汝心內,如片雲點泰清裏。這已經明白地告訴我們,虛空是由如來藏所生,而且在如來藏心中所占的位置極其渺小,虛空僅僅是如來藏所出生的萬億法中的一種,世間無一法不由如來藏所造,這是如來藏不空的一面,所以說如來藏不空不有,即空即有。     (三)如來藏其本性為空,無有一個相存在,這是指如來藏空的一方面,祂又有不空的一方面,祂含藏萬法的種子,能出生萬法,空有雙具。悟後既要修學祂的清淨無為的體性,也要修學祂的不空的體性,修學祂的清淨無漏的有為功德性。這樣才能生起大智慧,漸具後得無分別智,進而得道種智,入如來家,並且地地增進,直至成佛,這一切全靠修學如來藏不空的部分,祂所含藏的種子部分,這是唯識增上學。     如來藏的存在,只能以意識心去認知去證得,如來藏自己不能認知自己,祂沒有這個功能,即使如來藏能認知自己,意識和意根還是不能認知如來藏。所有的修行以及認知,大多數以意識心為主,沒有意識心,眾生就不能分別,不能取舍,也不能修行。意識心如果不分別不認知了,眾生或者是處於死亡狀態,或者是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狀態,或者是處於昏迷狀態。     證悟是識得如來藏是哪個、在何處、如何運作、如何變生各種法、怎樣配合七個識運作的。六祖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五個何期,就是真實證悟之後的體會。那麼其他人證悟時,即使不能悟得這樣深,也要悟得如來藏的總體功能作用,否則就是理解性的悟,不是證悟。     (四)大乘真如的有     大乘經典中都說有個“有”的存在,這個“有”就是真如如來藏,是佛法修證的根。沒有這個根,就沒有一切法;萬法由於這個“有”、這個根而存在,當然這個“有”是極其重要的。千經萬論不離其中,都離不開這個“有”,離開這個“有”來談佛法,就是外道法。內道和外道的根本區別就在於這個真如的“有”,外道不信有真如佛性,更不能證得這個“有”。外道只有一無所有的斷滅空,有一法也沒有的空無;佛法卻不是這樣,佛法講世間存在的一切法都依這個真如而存在,沒有祂就沒有一切法。     緣覺的十二因緣法也依於這個“有”而有,沒有真如這個“有”,十二因緣法也不成立,離開真如之體而說一切法是有是空都是戲論。緣覺們修行因緣法,推生死的源頭,推到真如如來藏,就推不過去了,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就知道沒有一個法能離開如來藏而能出生和存在的,哪個法也不能越過如來藏,於是得出一個結論: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那就是說五陰身的生死由如來藏而有,如來藏產生名色五陰,名色五陰緣於如來藏而有。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意思是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身口意行,但是無論是無明還是身口意行,如果沒有真如如來藏,也是不存在的,離開如來藏沒有無明,也沒有眾生,更不會有眾生的身口意行。身從無相中受生,就是從無相的如來藏中生,不是從一無所有中來,不是沒有處所就能來,這當中就有生命的源頭如來藏,拋開這個,別談受生,不會有生命的出生。     聲聞的四聖諦法也依於真如這個有而存在,否則也是戲論。苦集滅道四聖諦,依如來藏而有苦,依如來藏而召集苦,依如來藏而修道,依如來藏而滅苦。阿羅漢們能夠證果,並且敢於滅掉自己,就是因為信受佛說有一個生死依,死後不是全部滅去,還有不滅的生死依存在。羅漢們都知道有個生死依,涅槃以後並不是斷滅,這樣才能證果,涅槃時才能滅除自我。世尊在世時,如果有人說斷滅法,說涅槃以後一無所有,世尊就會叫來那個人,當面指責糾正他,讓他信受身中有不滅的生死依如來藏。     現世的學佛人對於真如之理,多數沒有明了,沒有弄懂。沒有明了時,對於真如的空與不空部分,總是含糊不清,對於空相和空性,也是含糊不清,這些理搞不清楚,不可能證得真如。沒有證得真如,也不懂真如的人,當別人談論真如時,往往都要生出錯解。如果錯解以後,口中再錯誤評論,那就是謗法行為,與事實不符,就是謗,這種謗,很容易產生,後果很嚴重。如果證得了,對於真如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就能夠表達清楚,沒有證得就含糊不清,前後顛倒,自語相亂。沒有證得的人,因為不知真如到底是什麼,是怎樣的無相,沒辦法弄懂這些理,就認為真如的無相就是無。因為不懂,沒有證得,別人談論真如時,不解其義,就說著相著有、心裏沒有空。這樣就恰恰說明了自己對於真如的所知甚少,多數都認斷滅空的空,不認空性的空。     能夠把真如之理講清楚,講細致,講祂的不空部分,產生萬法部分,儲存種子部分,是大智慧的成就。如果把真如如來藏的存在說成是假有,就等於否定了真如的存在,就是斷滅空論。假有的法不能有真實的功德和作用,而真如確實含藏無量之多的種子,具有無量之多的功德,因此才說祂真實不虛。菩薩開悟以後能逐漸的了知如來藏中的種子功能,這樣智慧才能逐漸增長,如來藏中的種子功能都證得了,就是佛所證得的一切種智。     真如如來藏所產生的一切法、一切相都是夢幻泡影,而真如不是夢幻泡影,是真實有,不知此理,就不能證真如,不能悟道。真實有的法才能證得,探求祂才有意義,一無所有的法探求到最後也是空,就像芭蕉一樣,剝開它的皮,剝到最後是一無所有,那就什麼也得不到,追求它也沒有意義。而真如不是芭蕉,探求祂,會有無量的智慧生起,終究要成就佛道。否則一路空下去,就是外道的空,到頭來一無所獲。     即使阿羅漢的那種空,佛也不希望菩薩去修證,不希望菩薩們把一切法都滅掉不用。菩薩應該走自利利人的菩薩道,不能一味的追求空;菩薩們的修行都依於真如而修,追求開悟,證真如,然後依止於真如,修證自己,最終成佛。總起來說,佛法世俗法都依真如而有,真如理甚深極甚深,難於了知,沒有證得時,都要小心口業,千萬別肯定說什麼,不要把自己的知見當成結論,錯誤的部分要自食其果,大家要慎之又慎之!     (五)虛空的概念,世尊在《楞嚴經》中講過,它就是虛無和空無,沒有色之處就稱為虛空。虛空也稱色邊色,是一種沒有色相的色,其本身也是虛妄的,是如來藏所顯,不出如來藏之外,本是如來藏性。一無所有才叫作虛空,有一點點的存在就不是虛空。真空妙有是指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本身無有一法,是真空,卻含藏著萬法的種子,能出生一切法,這是妙有,真空與妙有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如來藏的完整體性,虛空卻沒有這些功德體性。     六、不一不異     不一不異是指萬法與如來藏的關系,二者不是一體,也不是二體或者多體。萬法包括三界世間一切法,五陰十八界的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生。那麼五陰十二處十八界與如來藏的關系就是不一不異的。如果說是一體,那麼五陰十八界若滅,如來藏也就滅了。事實上,無始劫以來五陰十八界生生滅滅無數次,而如來藏從來就沒有滅過,還是原來那個心體,這就說明二者不是一體。如果說二者不是一體,是二體,那麼二者之間應該沒有聯系,各有其主宰性,事實上,五陰沒有自主性,不能自己主宰自己。     五陰十八界刹那刹那都要依靠如來藏輸送種子而維系著,就象一個水泵不斷輸送水流,五陰十八界這個機器才能不斷運轉。若二者不是一體而是多體,命終之時如來藏離開色身,眾生應該能照樣存活,事實上卻不能。二者的關系有如胎兒與母親的關系,不是一體也不是二體。若是一體,胎兒死時,母親也應死;若是二體,母親死時,胎兒應該可以繼續存活。可見二者非一體,非不一體。如來藏就像廣闊無際的大海,萬法就像海中的泡沫,泡沫生來滅去,大海不變,若沒有大海,泡沫也無。二者非一體非不一體,是非一非異的關系。     七、不斷不常     (一)如來藏的不斷性,是指如來藏本身從來沒有斷滅過,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一直存在,未來永遠也不會滅去,無始無終,相續長存。如來藏的不常性,是指如來藏本身,也是由自身的識種子刹那刹那輸出,形成了連續不斷的如來藏本體,如來藏才能存在不滅,才能有一切功能利用。這個如來藏,其自體的識種子一直在刹那生滅,所以是不常。而本體的運行卻永遠不會斷滅,即使在無餘涅槃裏,如來藏本體也是在不斷地運行著,因為祂自體的識種子仍然在不斷流注輸出,不斷地在維持著如來藏本體的存在。     如來藏的不常性的另一個含義是,如來藏的心體裏含藏著七識所造作的染汙種子,這些種子要不斷地進行轉換。學佛修行,要把染汙種子,逐漸轉換成清淨的種子,所以如來藏裏的種子要不斷發生變化,祂不是永遠長存不變的。因此,由於七識業種的不斷變化,拖累如來藏就要不斷地發生轉變,由染到淨,由淨到染,不是常不變異的,因此如來藏就不是常。直至成佛,七識業種完全轉換清淨了,如來藏中含藏的種子才能永遠不變異。如來藏心體裏的內容才能不發生改變,如來藏也就是真常的無垢識了。因此,從總體上來說,眾生的如來藏就是不斷不常的。     (二)禪堂無禪也無道,從不談禪不說道。非空非有非斷常,不立二邊也無中。     非斷非常,指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本體是常恒不變異的,裏面的種子是生滅變異的。而且如來藏自身還有識種子,在刹那刹那輸出,刹那刹那生滅,這樣就保持了如來藏本體的不生滅和常恒性。     八、不真不假     如來藏本身叫作真心,是真實存在的心體,也叫作法界實相,因此祂具有真實性。但是其心體內含藏著七識生滅法的種子,含藏著虛妄法的種子。因為含藏著這些種子,如來藏才能不斷地產生各種生滅法,產生各種虛妄法。也因為如來藏含藏著這些有為法的生滅變異的種子的緣故,如來藏就與虛妄的生滅的假法和合在一起了,使得如來藏具有了不真不假性。若說祂真,奈何祂含藏著七識的虛妄法種,若說祂假,自體卻是真實存在的,具有真實的體性作用。因此如來藏也就具有了不真不假性、即真即假性。     以上是講如來藏的中道體性,如來藏的中道體性與外道所謂的中道有本質的區別。佛法當中講的中道,是指真心如來藏的中道體性,如來藏有八不中道以及無量個不的中道體性,都是在說祂既不如此也不如彼,離開兩邊,也不在中間的狀態。而離開如來藏心法講的中道,就是外道講的中道,名為心外之法。世俗法中所謂的中道,其實都是邊,都在生滅性兩邊打轉,不離兩邊,都屬於邊見和邪見,不是佛法裏的如來藏中道性。     有人認為天地萬物人和就是中道,這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屬於生滅法,有生有滅之法就不是中道,正是在邊上,屬於兩邊之法,因此這些都是生滅的兩邊之法。所謂的中道,是離開生滅、明暗、空有、來去、垢淨、斷常等等兩邊的一切世俗法,離開對立和統一的一切世俗法,祂不是混合體,也不是融合體,也不是對立統一體。     有人說安詳也是中道,安詳是意識所處的狀態,是對立的兩邊之法,意識心中有安詳之時,就有不安詳之時,有此就沒彼,二者不能調和在一起,因此安詳就不是中道法。一劑麻醉藥,就無法安詳了,一個交通事故身體損傷,就再不安詳了,臨終四大分解,猶如活龜剝殼,只有難言的痛苦,哪裏有安詳,哪裏還有正受,即使是一個小小的逆緣出現,內心也就不安詳了。     世人活的再瀟灑、再自在、再有詩情畫意,也都是生滅法,全部是生死輪回中事,情意重的必下三惡道。古來那些詩人、畫家、文人墨客,極大多數都在鬼道受苦,因為他們都有貪愛,而且有的還是極重的貪愛。楞嚴經中說:情多想少,流入橫生,就是畜生;七情三想,沉下水輪,就是餓鬼;九情一想,下洞火輪,就是地獄,所以眾生如果有一愛好,而貪著愛著,那就是生死業,根本沒有中道。     離開真如如來藏而談的中道,即是邊見,又是邪見,全部是世俗法,不涉及出世間法;而中道性的如來藏,既不在世間裏,又不在世間外,既不生又不滅,祂不住兩邊,也不在中間。如果有個中間,還是個邊,真正的中道,沒有中間,沒有中道,祂一法也無,一法也不住。 說個安詳,說個自在,說個灑脫,就已經是有對立的邊了,但是這裏還是有非邊的中道法,只是普通人難於體會,因為眾生只見安詳的妄心相,不見無相的不感受安詳的中道心如來藏。     因此,任何一種邊見、邪見當中,都有中道心如來藏在運作著,都是如來藏所生起的法,所以邊見和邪見也即是正見,離開正見的如來藏,也就沒有邪見,離開中道,也就沒有邊見。所以一切知見,即是正見,一切色即是佛色,一切聲即是佛聲,一切香即是佛香,一切味即是佛味,一切觸即是佛觸,一切法即是佛法,那麼解脫之道就在一切法當中,就在目前,仁者要用智慧自行識取。              第三章 眾生不共用一個如來藏     一、眾生不共用一個如來藏,一個眾生一個,雖然如來藏無處不在。各人有各人的如來藏,各人有各人單獨的一套八個識,不互相混用,否則因緣果報就會錯亂。眾生無量劫的業種都是存在每個眾生的如來藏裏,不是所有眾生的業種都存在一起。如果業種都存在一起,眾生共有,因果就要錯亂,那麼一個業緣成熟了,讓哪個眾生去受報呢?一個人的業成熟了,如來藏卻給另一個人輸出業種,讓另一個人去受果報,這就不公平了,因此說眾生都有自己單獨的如來藏。     每個真心如來藏自掃門前雪,各管自己所生的五陰的事,管不了別的五陰。如來藏又有持身的功能,祂與五陰同在時,眾生就有壽暖識;祂不與五陰同在,眾生就沒有壽暖識,也沒有五陰,身體就是死屍。如果眾生共用一個如來藏,如來藏就沒辦法持所有眾生的五陰,祂在一個五陰身上,就不會在另一個五陰身上。因此,一個眾生一個如來藏,一個五陰身一個如來藏。     如果眾生共用一個如來藏,這個如來藏在哪裏呢?如果在虛空,祂就和每個眾生無關,就不能單獨持眾生五陰身,不能起五陰作用;如果眾生共用一個真心,一個人成佛了,所有人就都會跟著成佛,其他眾生就不用再修行。現見十方世界那麼多佛都成就了,我們為什麼還是這個樣子?還需要修行?因此眾生不共用一個如來藏,各人有各人的如來藏。十方世界有無量個諸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由一尊佛所住持著。也就是說一個眾生成佛了,就有一個國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度化和祂有緣的眾生。無量尊佛就有無量個國土,都由佛的真如與所有有緣的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變現。     雖然如來藏能夠實現自己所造就的五陰身的果報,但是所有眾生的如來藏,也要共同實現所有眾生的共業果報。共業是指眾生共同造的業行,作為業種存在各自的如來藏裏,將來緣熟,就會共同感召共同的果報。比如一部分眾生共同到河裏捕魚,造作殺業,將來這些魚成為人類的時候,就會與這些捕魚的人進行戰爭,捕魚的人就會被殺死。     這個戰爭和死亡,就是這部分捕魚眾生的共業果報。眾生共同造業,也是每個人的業行種子存在每個人的如來藏裏,緣成熟時,所有眾生的如來藏都共同輸出每個人的業種,大家就共同受報。眾生共同造業,造的都是同樣的業,就會感召同樣的果報。還有別業,一部分眾生單獨造的業或者單個眾生造的業,叫作別業,是有別於所有眾生的業,緣成熟時,則眾生單獨受報。     二、有人說,眾生同一法身,共同受用一個如來藏,這是誤解法身平等的含義。眾生同一法身的含義是指,眾生的如來藏真如心,其體性是平等的,每個眾生的如來藏體性相同,沒有高低、大小、勝劣、強弱等等差別,與十方諸佛的真如心體也平等無差別,體性清淨,自體不汙,不染六塵,能夠平等顯現一切法,不分善惡、是非、好醜、男女等相。     眾生的如來藏體性雖然平等,但不妨有各個事相上的不平等。眾生的業緣不同,事相上的果報就不同。如果造作的業行不同,業種不同,事相上也要平等,那就是不平等了。平等心顯現不平等的相,才是平等又平等,是如來藏真正的平等性,平等無差別地顯現五陰果報,沒有私情,正是如來藏平等一如的公正體性。一切不平等相都是平等的真如理體,叫作平等無差別,相與真如一體無二。     三、眾生不共用一個如來藏,各有各的如來藏,你的如來藏負責你那五陰十八界的事,我的如來藏負責我的五陰十八界的事,各管各的事,實現的是自己生出來的五陰的因果,不管他人的因果事,不負責記載他人的身口意業行,不負責收存和輸出他人的業種。     如果眾生都用一個如來藏,為什麼這個如來藏給你變成那樣的五陰,給我變成這樣的五陰,這是不公平的;讓你實現那樣的果報,讓我實現這樣的果報,這是不公平的;讓他上天,而讓她入地,這是不公平的;而如來藏叫作平等覺性,公平公正平等一如。如來藏沒有不公平的心行,不會看誰順眼,看誰不順眼,祂不會分別人事物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多思考法義,讓自己更契合真理。     諸佛也是因為各有各的如來藏,因此在因地所發的願不一樣,所修行的內容不同,所經曆的事件不同,那麼成佛時佛國土就不同,弟子就不同,佛法住世的時間就不同,壽命長短就不同,這些都屬於各自的如來藏實現各自的因果範疇,不出因果之外。眾生的如來藏不是一個,各有各的如來藏,即使到佛地,也不可能只剩下一個如來藏,讓諸佛共用,因為如來藏不生不滅,沒有任何人能夠把其它的如來藏消滅掉,就剩下一個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佛地的無垢識、真如、大圓鏡智,一個佛一個法身,含藏不同的善業種子,絕不能共用。     眾生為什麼不共用一個如來藏?唯識經典中說如來藏的識種流注出來,形成七個識,七個識分別活動之後,識種子又回到如來藏中,這樣自己的身口意行的一切造作,就作為種子帶回到如來藏中,如來藏就收存記錄下了自己的一切身口意業行,這樣就形成了業種。將來緣熟時,如來藏再把業種輸出來,自己就受報。     從這裏看出,如來藏只能形成自己的七識,配合自己的七識,記錄自己的身口意行,存自己的業種,實現自己的業報。不可能記錄他人的身口意業,不可能把其他眾生的業種也收存進來,不可能去出生其他眾生的七識,不可能出生其他眾生的色身,不可能實現他人的因緣果報。否則因果就打亂了,世界就真的無理可講了,因果錯亂,眾生學佛修行也就不能有應得的果報。     四、每個眾生都有自己的如來藏,不共用一個如來藏。而且都是眾生自己造業以後,業種自動存到自己的如來藏裏,緣熟就要承受自己造業的果報。學佛修行以後,漸漸地就能清淨自己如來藏裏的業種,心地由染汙轉化成清淨,種子全部清淨了就成佛。所以每個人都是清淨自己如來藏裏的種子,不能替別人清淨,別人也不能來清淨自己如來藏裏的種子,否則佛清淨了,我們也都清淨了,沒有這樣便宜的事。     每個眾生的如來藏負責實現自己的因緣果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眾生必須把自己的瓜種子種到自己的瓜田裏,不能種到別人的瓜田裏。然後收獲自己瓜田裏的果實,不能到別人的瓜田裏去收獲,即使偷盜也偷不來,否則別人修福,自己就借光得福。這樣的話,佛已經是福慧兩足尊了,眾生只需用佛的福慧就可以了,不用自己辛苦修行。眾生只要享受佛的修行成果就可以了,也不用自己修行。     那麼一人成佛,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就都成佛了。現見十方世界已經有無量諸佛在住持,可是還有不可數的眾生在忍受著生死苦,不知什麼時候能把這些眾生度盡,也不知能不能度得盡,所以佛才讓菩薩摩訶薩們發十個無盡大願,盡未來際廣度無量眾生,心裏永不疲倦。因此說,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修行自己了,都是在自己的如來藏裏吃飯、造業、修行、成佛,不能互相代替。     五、有人說,眾生的阿賴耶識是通用的,我可以到你的阿賴耶識裏面取我有用的,你也可以到我的阿賴耶識裏面取你有用的,這是愚癡無智的說法。如果我造惡業,存在阿賴耶識裏,你到阿賴耶識裏取了這個惡業種子,然後受惡報,這合理嗎?如果你造了大善業,存在阿賴耶識裏,然後我到阿賴耶識裏取了那個善業種子,我受善報,你就不能受善報,這合理嗎?沒有人願意與別人通用一個阿賴耶識。     若我們與佛通用一個阿賴耶識,佛已經成就,有了無上的大智慧,有無量的福德和德能,我們能不能把佛的果報、福德和智慧德能取來用呢?如果能取來,我們都不用修行,直接取佛無垢識裏的就好,我們馬上也是佛。那麼十方世界就沒有眾生,三惡道全部消滅,六道輪回全部止息。現見十方世界已經有無量多的佛存在,為什麼還有更多數量的眾生在受苦呢?眾生總是喜歡按照自己的臆想,隨意編派佛法,以此來自誤誤人,根本不懂因果。     六、眾生不共用一個如來藏的證據     眾生的第八識在修行了三個無量劫以後,七個識的無明斷盡,最後一次轉識成智,第七識變成平等性智,第六識變成妙觀察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同時第八識就轉換成大圓鏡智,圓滿光照一切法,再也不被七識的染汙種子所限礙和遮障,八個識共同成就佛道,這個眾生就成佛,走完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之路,再也不用修行,成為無學的三界尊。而其他沒有成佛的眾生,其第八識還沒有轉變成大圓鏡智,還含有七個識的染汙種子,含有汙垢,不是無垢識,其智慧德能就要受到七個識的染汙種子的遮障和限礙,不能圓滿光照一切法。因此說眾生的第八識不是共用的,一個眾生一個,與佛的第八識名字和功能都有所區別。佛的第八識是二十一個心所法: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而眾生的第八識只有五遍行心所法,功能作用就遜色於佛的第八識無垢識,不是大圓鏡智。              第四章 如來藏的分別性和不分別性     一、如來藏的不分別性,是指祂不分別三界六塵萬法。對於六塵法相,祂不做具體了別,只能了別業種,如機器人一般的運作三界六塵法,變造出色聲香味觸法而不知是色聲香味觸法,不知色聲香味觸法為何物,雖然這些法都是由祂先了別和分別,然後不斷的執持和改變。     有一句話叫作真如無念無不念,那麼祂也就無受無不受,無行無不行。為什麼如來藏無念、無受、無行呢?因為如來藏不分別六塵為何物,所以不念六塵,對六塵境界沒有感受,對六塵境界沒有心行。如來藏無念卻又無不念,世間裏沒有一法,不是如來藏念出來的,包括六塵境界。真如無受無不受,雖然如來藏不感受六塵境界,祂感受不到六塵境界是好是壞,因此沒有苦樂受,對六塵完全是舍受,但是祂能領受世間一切法,因此才能變現出世間一切法。真如無行無不行,如來藏雖然對世間六塵萬法不生起任何心行,祂什麼不做也不想做,都是五陰七識去做,但是一切法都由祂出生、執持和變化,實際上沒有一個法不是祂在做,不是祂在行。     如來藏的非無分別性,是指祂要分別眾生的七識心和業種,了別眾生的根身器界,眾生的第七識要做什麼,打算什麼,思量什麼,決定什麼,祂都能了別到。了別以後,如來藏就為七個識分別輸送識種子,配合七識造作一切法。祂能分別眾生的業種,就能根據業種,造就眾生的五陰身的依報器世間。該造眾生什麼形狀的色身,四肢頭眼耳等都安在哪裏,皮色、個頭、樣貌都是什麼樣,何時出生,何時死亡,祂都知道,這是如來藏對於業種的分別性。     如來藏的不分別性表現在,如來藏是個和事佬,眾生作善作惡祂都不管,一律都隨順、都配合,五陰上天堂下地獄祂都陪著去,可是也沒有去;五陰要想吃什麼,吃好吃壞,吃多少祂都隨順,撐死餓死祂也無所謂,喝毒藥也不管,想自殺跳懸崖,也陪著不離開,祂就這樣隨緣不變,在不變當中又隨緣。     五陰想成佛,祂配合著一起修行,把善業種存起來,但這一切對祂來說都無所謂,因為祂不分別,無所住地應付著眾生的一切,時時出生眾生的七識心,讓眾生象活人似的,執著抓取一切法。其實是誰在執著抓取呢,沒有人,都是空幻假相,哪有一切法,一法也沒有,幻像而已。總之,如來藏既然是識,祂就有識的體性,有知性。只是不知六塵,但祂知業種,知七識心的心行,祂有很多有別於七識心的知,悟後就能把這些內容一點一點地弄清楚了。     如來藏離於分別,不分別六塵法,但祂能配合七個識心起分別。祂能分別眾生的業種,根據業種來造就眾生,做人的業就造人身,做畜生業就造畜生身,從不錯亂,永遠都是按照眾生的業種來實現眾生的業果報,絲毫不差,根據眾生的業種造就眾生的生存環境。祂能分別七個識心的心行,七識要做什麼祂都知道,然後就輸送識種、業種,讓七個識運行。這些分別作用很多,無法一一細說,只能在悟後自己去慢慢觀察。     二、諸法寂滅非寂滅,遠離此二分別性;知諸分別是世見,入於正位分別盡。     具足萬法的如來藏是寂滅的還是非寂滅的,這是七識妄心能做的分別。我們不能把這種分別性當作是真心的自體性,那就不會認賊為子,慢慢就不再有生死流轉了。我們應該了知能分別萬法的心,是三界世俗法裏的妄心七識。當我們證得如來藏勝義諦時,觀察如來藏的體性,就知道了如來藏根本不對五陰世俗法做任何具體分別,對於六塵祂沒有任何分別知見。     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分別性,是世間法裏的七識心所具有的,因此是屬於三界世俗裏的知見。出離三界世間時,就是阿羅漢們取得了四果羅漢的正果,斷盡了意根對於三界世間法的一切執著性。取證了無餘涅槃,在無餘涅槃裏,五陰七識全部滅盡,那當然七識心的分別也都滅盡了,只剩下如來藏的無覺無知境界。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具足一切法的如來藏,無形無相,無言無說,無所示,無念無想,無來無去,無所行。祂的本體是寂滅性的,其相是空。因此諸佛菩薩只能在言語上表達說明一下祂的體性,言語所表達的,都是指向如來藏這個月亮之指,讓眾生順著這個指頭,就能覓得真實的月亮如來藏本體。諸佛菩薩也都不能舉出如來藏這個月體本身,任何言語都不能把如來藏本體說出來,說出來的都不是祂,而是標月之指。     三、阿賴耶識能了別眾生根身器界,因為阿賴耶識裏有七大種子,還有眾生的業種,業種存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能了知到,知道業種是否成熟,什麼時候成熟。然後輸送七大種子,造眾生的五陰,祂了別五陰業種,一定知道眾生應該有什麼樣的五陰,才能如實地變造五陰。變造出來以後,五陰的一切情況,阿賴耶識都知道,因為祂時刻維系著五陰色身,不斷地輸送和改變種子,色身才能相續存在,並且不斷地發展變化。器世間是所有眾生的阿賴耶識共同變造的,所有的阿賴耶識都了別自體裏的器世間的業種,才能輸送四大種子變造出宇宙器世間,之後還要共同維持器世間,讓器世間能夠生住異滅。     阿賴耶識了別根身器界,才能知道如何變造,否則就沒辦法變造,祂不是隨意亂造,一定有個規律和原則,祂是按照因果律則來變造和執持一切法。變造身體以後,仍然要了別身體,知道該怎樣變化,就讓身體怎樣變化,都是根據因果律則,法爾如是地運行。祂不是像六識那樣,對五陰身,對器世間有各種名詞概念,知道具體情況如何,祂沒有這種了別性,不會作具體了別,猶如機器一樣無心,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從不知道做了什麼。     祂也沒有分析思惟判斷的功能作用,祂的知性,完全不同於六識的知。我們每天吃的飲食,祂攝取其中的四大成分,用來再變造身體,祂知道攝取多少,知道怎樣變造。業不同的眾生,雖然飲食一樣,生活環境一樣,可是身體卻是不一樣,就是因為業力不一樣,阿賴耶識變造的就不一樣。     四、如來藏也是識,有祂自己的功能作用,有祂特有的識別內容,不與七識同。如來藏能識別眾生的根、身、器、界,識別眾生的業種。除了七識所識別的六塵,如來藏不做具體名言名相的識別,其餘的都是如來藏所識別的內容。如來藏識別眾生的業種以後,才能變現眾生的五蘊,實現眾生的業果報;識別業種,才能產生眾生生存的環境,才能變造宇宙器世間。     如來藏通過流注七識的種子,現起七識,流注四大種子,現起根身器界,如來藏了知眾生的心行之後,就要配合眾生的七識五陰,生起目前所需的法。如來藏如果沒有識別的功能,就不能實現業果報,不能變現眾生以及眾生的生存環境。如來藏完全是按照業種,輸出四大種子,形成色身,形成生存環境,形成宇宙器世間。如來藏的分別性,是悟後學習和具體了知的內容,悟前觀察不到。     五、如來藏的分別性,很深細難知,如來藏能夠了別業種、根身器界和七識的心行,因為祂的了別性,才能配合七識出生根身器界,實現業種。如來藏的了別性是以五遍行心所法的形式起用的,五遍行心所法刹那刹那都在伴隨著如來藏的運行,首先如來藏要作意於業種和根身器界,觸業種和根身器界,接納業種和根身器界,了別分別業種和器界,取業種根身器界的相,這就是想心所法的作用,然後思心所起用,做抉擇做決定,最後開始造作,輸出七大種子和業種,萬法就運轉起來了。     如來藏在分別之後,才能輸出種子,對不同的業種和根身器界,輸送不同的種子,變造不同的色法和心法,這是祂分別以後的結果。比如說如來藏變造胎兒的身體,在哪裏變造什麼組織,變造什麼器官,變造什麼形狀什麼色彩等等,祂都知道,這就是分別以後的結果。再比如說如來藏執持和改變眾生的色身,能對色身生起分別性,同時也能分別業種,然後根據業種,根據業緣,隨時隨地變化色身,色身就要常常發生變化,或者變好或者變壞,或者死亡,這都是不一定的,都是如來藏根據業種產生的變化。     如來藏的分別與六七識的分別,不同之處,就是如來藏取一切的相,沒有執著,沒有情緒,沒有感情色彩,沒有喜厭心行,完全是以舍心、機械化的模式運行,按照祂特有的程序,法爾如是的運轉。因為如來藏了別時,沒有情緒色彩,境界映入心中時,就如鏡現像一般。但是六七識與如來藏是有區別的,如來藏完完全全如鏡現像,沒有喜厭,沒有貪厭,沒有心行,沒有煩惱和煩惱習氣,七識了別時,境界現於心中,不完全如鏡現像,因為眼識等五識有貪心所法,有粗燥的苦樂受,有喜有厭,所以眼識對於喜樂的色彩,會一直作意觸下去,一直了別下去,這就是貪;對能感知苦受的境界,會自動選擇躲避,這就是厭,是眼識等五識的心行,六七識更有貪等煩惱心行。而如來藏不管什麼境界,既不貪也不厭,既不執取也不躲避,按照其應該運行的程序和法則一直運行下去,直到完全實現了業種為止。     六、如來藏也是識,祂也有識的體性,有知性,雖然知六塵的存在,但不知六塵為何物,祂知業種,知七識的心行,有很多有別於七識心的知,悟後就能把這些內容一點一點地弄清楚。如來藏有無為的部分,也有有為的部分,有為的部分,就是收存業種,輸出業種,配合五陰的活動,輸送七識的種子,產生萬法。這些都是如來藏的有為性,是祂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種子是被如來藏識別的對象,被如來藏處理輸出的對象,種子本身沒有了知性,因為種子不是識,只有識才有了知性。如來藏的心體有了知性,依靠著心所法,就能起了別性。七個識的作用,也依賴七個識的心所法,才能產生作用,但是必須是如來藏為七個識輸送識種子,七識才能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才能分別和了知六塵萬法。     如來藏本身也有自己的識種流注,在阿羅漢的無餘涅槃中,如來藏自身有識種流注。諸佛三大劫修行,就是修行七轉識妄心,消除妄心的無明,有一法不懂就是無明,滅盡無明以後,世出世間沒有一法是不懂的,全部了知證得,就具足一切種智。而諸法所依的正是如來藏,所以要證悟如來藏,了知如來藏,所有的內容都通達了,七識的無明斷盡,就成就佛道。所以學八識的理是正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七、如來藏既然不分別,又是如何了別眾生心行的呢?如來藏本身既了別也不分別,要看祂了別什麼,不分別什麼,有些法祂能分別,有些法不能分別。祂的不分別,是在三界世間萬法裏,祂不能分別六塵萬法的具體內容和對象,這是六識妄心所分別的內容和對象。如來藏不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不分別世俗法,不分別各種名詞概念,因為有這種不分別性,祂就不知道六塵是什麼,也就不知道六塵的好惡,所以如來藏面對六塵不起任何心念,能做到對境無心,心地極其清淨,沒有染汙,沒有貪嗔癡煩惱。     另一方面,如來藏也有分別性,祂所分別的內容是,了別眾生的心行,了別眾生的業種,了別眾生的六根,了別宇宙器世間,了別眾生的十八界。了別眾生的心行,心行是指七識心的心所法。祂把七識的識種子輸送出去,就形成了七個識,七個識的心所法就會運行起來,心識所有活動就產生出來了。七個識心所法運作的整個過程,以及七識了別的內容,祂都知道。     如來藏依據七識的作意和思心所,而配合七識,產生萬法。七識運作之時就是造作業行之時,業行造作的同時,業種就隨時存到如來藏裏。因為識種子生出來,又會回到如來藏中,那麼七識造作了什麼業行,如來藏都知道,業行就作為種子存下來。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事,如來藏沒有不知道的,沒有不記錄的。     如來藏也能了別眾生的身根,身根包括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這五根。因為這五根再加一個意根,是由如來藏親自執持的,身根的樣貌,都是如來藏根據業種隨時變現的,身根出現了什麼情況,應該出現什麼情況,如來藏都知道。因為應該出現的情況和正在出現的情況、已經出現的情況,都不離因果,就是說不離如來藏的執持和變現。身根出現的各種情況,和要出現的各種情況,第七識依如來藏的見分就能了知到,七識就會生起保護身根的想法,如來藏就會根據業種配合七識心,改變和維持五根身。     如來藏了別宇宙器世間,宇宙器世間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變現和執持的,如來藏能親自緣器世間,不斷地參與變現著器世間,因此才有宇宙器世間的成住壞空。這個器世間從前是什麼狀態,現在是什麼狀態,未來應該是什麼狀態,如來藏根據業種都能有所了知。祂了知以後,意根第七識依之就能知道要發生什麼事情,靈敏的眾生內心就會感知到預感到,考慮提前采取對策。     如來藏了別十八界,六根和六識,已經說過了,還有一個六塵。因為如來藏不能了別六塵的具體內容,但是六塵境界畢竟是如來藏親自變現和執持的,祂既然能了別種子,六塵從前是什麼樣子,現在是什麼狀態,以後應該變成什麼樣,祂依據種子和記錄,都能有所了知。祂依據種子變六塵,雖然能夠變現六塵,也不知道具體的色聲香味觸法到底是什麼,只是知道變,還知道變成什麼狀態,就是不知道內容,然後再執持自己所變現出來的六塵。     這樣整個世界,都在祂的一手掌控之中,意根表面看好像是能作主宰,實際上能夠主宰一切法的,卻是這個主人翁。這個主人翁看似能夠主宰一切法,其實祂並沒有主宰的心,祂無心於一切法,完全隨順意根,隨順業種,按照世間應該有的相貌,去如實地呈現出來,絲毫沒有自己的主張和意見,因為祂沒有我性,不作主。     這樣分析,我們就應該知道了,如來藏能分別什麼,不能分別什麼,知道祂到底有沒有分別性。證得如來藏以後,各種智慧產生出來時,就能慢慢地從各各側面來觀察祂。沒證得如來藏的時候觀察不了祂,祂的很多功能體性就不知道,智慧就不能一步步地增長。所以證悟如來藏,是極其重要的,我們修行的初步目標應該是這個。     八、如來藏不用我們立,祂本自存在,我們想推翻祂,祂也不滅,任何人用任何力量,都不能磨滅祂,祂是最真最正之眼,雖然能見一切法,而無所見;雖然能知一切法,而無所知;雖然能聞一切法,而無所聞;雖然能覺一切法,而無所覺;雖然能念一切法而無所念。祂無見無不見,無知無不知,無聞無不聞,無覺無不覺,無念無不念。     如來藏的無知無識無見性,是因為如來藏不對應六塵境界,不能作具體的了別,祂也沒有世俗的名言和概念,因此祂不見六塵境界,不知六塵境界,也不生起覺知的功能作用。但是,如來藏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藏有見大種子,能出生如來藏的見的功能作用,如來藏就有見的功能作用;祂就能見一切法,見一切法之後,才能出生世間一切法,出生七識的見性。如來藏能了別業種,了別業種以後,就要依據業種,變造一切法。如果祂不知一切法,那就不能變造一切法;實際上,因為祂能知一切法,才能變造一切法,祂知的方式,主要就是知一切法的輪廓,不知具體相貌,意根雖然也知一切法的輪廓,但比如來藏知的更具體一些。     九、不分別是智,分別是識。此句的意思是指,阿賴耶識是大智慧心,具有智性,祂不會六入故,對於六塵萬法不了別,祂是智識,不同於七識心的識性。七轉識也就是前七識有分別作用,主要是能分別六塵境界,具有識性,是識心,尤其是第六識,分別性最強,而第七識對六塵的分別慧就比較劣,分別性弱。只要七識存在,就要分別。如果七識不分別了,要麼是入到深定中,要麼是滅掉,眾生在睡眠中或者昏迷中,或者是死亡,那這樣的話,眾生就不能正常的生存了。     而阿賴耶識雖然不分別六塵境界,但是祂有自己所分別的內容,因為畢竟祂要存在和運作,祂要出生三界世間一切萬法。祂一定是分別了之後,才能產生萬法,要不然祂憑什麼產生萬法。祂依賴業種來產生萬法,那麼祂一定能了別業種,依據業種出生萬法。     祂能出生和執持宇宙器世間和眾生的五陰身的存在,那麼祂一定會了別宇宙器世間,了別五陰身的狀況,不然祂無法維持器世間的生住異滅,無法維持五陰身的生老病死。祂也一定能了別七識的心行,不然祂就沒法配合七識,與七識和合運作來完成一切法的現行和運轉。而阿賴耶識的智與七識的識,總是在一起運作的,才能真妄和合出生一切法。     十、如來藏是如何了別眾生的根身器界和業種的     如來藏了別眾生的根身器界和業種,是用如來藏的見分來了別,用如來藏的心所法來了別。如來藏的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作意是把心引向根身器界和業種,觸是如來藏與根身器界業種相接觸,受是領納了根身器界業種,想是了別知道了根身器界業種,思是決定造作。於是輸出七大種子或者是四大種子開始造作五陰十八界和宇宙器世間,萬法就出現了。在變造的過程當中,如來藏要不斷地作意,不斷地觸,不斷地受,不斷地想,不斷地思,直至變造完畢。     其過程是刹那刹那地變造,其結果可能是頓現一切法,有可能是漸現一切法,要看其業種而定。宇宙器世間的形成畢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個非常龐大的工程,涉及到了無量眾生的共業種子。造作起來,就非常複雜,需要所有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合作,需要一大劫的四分之一時間,就是二十小劫,才能形成宇宙器世間。而眾生個體色身的形成,業種的實現,所需要的時間就比宇宙器世間的形成要短極多極多。     因為畢竟是只涉及到單個眾生的業種,是眾生自己的如來藏單獨變造,相對來說就不太複雜,但是我們的意識心也無法想象,沒有種智的緣故。而各類眾生的業種不同,形成完整的眾生色身的時間長短就不同,這裏也涉及到眾生色身大小的問題,出生的形式問題,也就是業種的問題。濕生、卵生、化生、胎生,其形成色身的時間長短都不同,同樣是胎生眾生,形成色身的時間長短也不同。同樣是人,有三年出生,有十月出生,還有更短時間出生,都是因為業種不同所致。     十一、如來藏對器世間、五陰身和意根心行的了別     如來藏了別外五塵,不僅了別五塵的種子,還能了別五塵現前的大致相狀和微粒的形態。因為如來藏能攝取四大微粒,一定了別微粒狀態。如來藏了別身根和器世間,這是種子形成的狀態,無數的四大種子混在一起,刹那生滅,如來藏一定了別器世間所處的大致狀態和結構等等,但不是六識那種了別的方式和內容。如來藏知道器世間現在的狀態,未來的狀態,於是就能維持和改變器世間的狀態,這樣祂了別的就不僅僅是種子,因為種子已經成為物質色法了。     如來藏的行相與七識不同,心態差別很大,智慧的差別更大,七識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如來藏的那種出世間的大智慧,那種創造、變現、執持一切世間法的大智慧。     如來藏對五陰色身也是刹那的執持和改變著,祂一定能了別五陰身的目前狀態,知道下一刹那,要如何改變五陰身,不斷的保持五陰身與業種相一致。下一時刻,五陰身是否應該出現病痛,身體是否應該變壞或者是變好,下一時刻應該發生什麼變化,如來藏都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吐出最後一口氣,如來藏都知道,於是就依據業種和業緣促使色身發生改變,隨緣造作變化色身,以符合業種,實現因果。     如果七識心想要發財,如來藏了別意根的心行後,再了別業種,看看有沒有相應的業種,發財的緣是否成熟。如果緣熟了,如來藏配合創造發財的機會,制作種種事件,然後錢財到手,否則如來藏對此事就無動於衷。     十二、分別亦非意是《六祖壇經》裏六祖所講,六祖說的分別亦非意的分別,一般人往往理解為妄心七識的分別性,但六祖這句話的真實義是指如來藏本心的分別性。這個法很深,六祖的講法全部落在真如自性如來藏上,他講的一切法都是圍繞真如自性,而不落在虛妄法上。     分別亦非意的真正意思是指如來藏真如自性的分別性,如來藏雖然能分別萬法,但是祂沒有心去分別,沒有特意想分別的心行,不是主動的想去分別什麼法,卻自動的任運的分別了一切法;無心的分別一切法,而不起任何掛礙,無心於事,無事於心,隨緣自在,了一切法相,而無所了,作一切事業而無所作,這樣的心猶如虛空一樣,自在又自在,悠哉又悠哉。     如果七識心也像如來藏這樣,世間還有什麼苦可說,還有什麼負累可說,還有什麼世間可說,心裏空空如也,行於世間猶如行在虛空中一樣,這樣的大自在,就是佛心的自在,是諸佛的境界。那麼如來藏是不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呢?太值得了,即使付出無數的生命代價,也要去皈依歸順於如來藏,況且歸順於如來藏,恰恰就解脫了我們無量劫來的生死苦惱,常飲無所著的甘露,自在逍遙,究竟大樂。     如來藏的分別性,比如說分別種子,哪個種子緣熟了,哪個種子緣沒有熟,應該實現什麼果報,不應該實現什麼果報,如來藏都能了別到,祂就有這種分別性。但是祂這種分別性是法爾如是的分別,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祂不是有意要分別造作,所以祂這種分別是無意的,沒有自己的心意,沒有自已的心行,祂是這樣來運作一切法。祂對一切法有沒有分別性呢?都有分別性,也同樣是沒有心行,無心無意任運而轉的。這種分別性,沒有明心的人,很難相應,體會不到這種分別性,有可能把這種分別性和前七識的分別性混在一起。但如來藏沒有前七識的那種分別性和心行,沒有用心,所以如來藏的分別是無意的。     十三、楞嚴經中佛言: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法界一是指十八法界:六根六塵六識,二是指十法界:四聖六凡,三是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如來藏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覺性之體,明而沒有無明。明,就是說祂無所不知,沒有一法不知道。雖然眾生的如來藏,也在時時放光照射著六塵境界,但是祂不知六塵的具體境界,與六識能夠具體了知六塵境界的體性截然不同。     所以有一句話叫作:真如無知無不知。無知,就是指祂不知六塵具體內容,無不知,就是說祂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知道的。祂圓滿地照著法界,四聖六凡當中都有祂存在,三界九地都有祂出現,六根六塵六識上都有祂在作用,一切法都在祂的關照之下。祂是如何關照的呢?這需要自己參,參出來了,佛法的理路就通了。                第五章 如來藏的有為性與無為性     一、如來藏有有為性和無為性兩部分內容。有為的部分,一個是如來藏能夠記錄、收存眾生身口意行的業種,然後再輸出這些存入的業種,實現眾生的業因果報;另一個是如來藏能夠運用七大種子,產生眾生的五陰十八界,產生宇宙器世間一切萬法,之後又主導這些萬法的生住異滅,了別眾生的根身器界,配合五陰七識造作的一切活動。     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無漏有為性所變現出來的,這些運作的功能性,就是如來藏的有為性。如果沒有如來藏的有為性,也就沒有三界世間一切世俗法的存在和運行,也就沒有眾生五陰的存在和運轉,那就屬於真正的涅槃境界了,在這個境界裏,一切法都不生也不存在,只有如來藏自體不滅。     如來藏的有為性,是祂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祂的有為性有很多,都是不與貪嗔癡煩惱相應的無漏法。比如祂為七個識輸送種子,配合識心的活動,輸送地水火風四大種子,造就眾生的色身,創造宇宙器世間,變生眾生需要的六塵境界,產生六識。眾生的一切行為造作都離不開祂,祂所作的工作,分秒刹那都沒有停止過,眾生死時,祂不死,仍然繼續工作,在眾生活著時工作,死時工作,死後工作,中陰身工作,入胎後工作,出生後工作,無始劫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祂不圖感恩,不計報酬,不居功不自傲,又清淨,又無為。     如來藏的無為性,是指如來藏心體在運作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如如不動性、不分別性,也就是祂的真如性。盡管如來藏能夠產生三界世間一切法,但是祂對於這些法,都不作了別分別,不生心動念,不貪取和厭離,沒有任何心行造作,善惡好壞都隨緣,祂是一個不知好歹的心。正因為祂對一切法都不生起心行,對一切法心都不動搖,所以祂才能常處楞嚴大定,不出不入。世間八風利衰毀譽稱譏,都不能觸動祂一絲毫,如果眾生的七識心也能做到這樣,修行就已到佛地了,成佛有餘。     如來藏的無為性也表現在,祂不造作任何身口意行,因為祂沒有六根六塵六識,就作不了這些事,在三界世俗法中,祂不對六塵,不分別六塵,不知六塵的好惡,祂的無為性,從祂的清淨性上就可以看出來。     二、有人說如來藏純是無為,沒有有為性,其實如來藏有為的不能再有為了,沒有任何法比祂更有為。祂從來沒有歇息過一刹那,任勞任怨地執持著裏外一切事,無論巨細,都是親力親為。祂變現出根身器界以後,還要親自去管理,並不是撒手了事。一切法都是祂幻化出來的,眾生在良心還沒有發現的時候,不懂得感恩戴德。從小到微塵和細菌,大到華藏世界和世界海,十方諸佛的無量色身,沒有一樣不是祂有為幻化出來的,雖然不費祂吹灰之力。     那麼我們就不能說祂是與世無爭的純無為法,有為性和無為性和合起來,構成了如來藏的德性,離開一面來談,都是埋沒屈辱了祂。如果說祂事事不管,是個甩手掌櫃,那就是個不知恩義之人。如來藏如此地被人誤解,就因為祂默默無聞,就因為祂不居功不自傲,就因為祂不好表露自己,就因為祂的徹底無我性。但是一旦證得了祂,以後就會逐漸地發現祂的無量功德性,發現祂越來越多的有為法,然後隨學過去,逐漸地達到徹底而圓滿地無為和有為,那時就是大乘的無學——佛世尊。     如來藏在有為法的運行當中,其心都是無為的,所以祂叫作無為法。本質上其心不會主動造作一切法,也沒有造作的心行,祂無作、無願、無求。如來藏的無為性,是無作而作,作而無作;無念而念,念而不念,無為而無不為,多麼好的心行,只有佛心才能如如來藏真如一般無二,我們的心,根本就做不到,其間的差距何等之大!     三、漏,就是心行當中有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等這些煩惱;無漏,就是心行當中沒有這些煩惱。有為,就是有所造作,就是運轉,就是行為,包括身口意行;無為,就是沒有造作,沒有身口意行,不運轉。如來藏是無漏無煩惱的無為法,在三界世間裏祂沒有心行,沒有身行、口行和意行,什麼也不造作,也沒有煩惱,所以就叫作自性清淨心。     但是祂也有有為法,祂無煩無惱地無間斷地輸出七個識的種子,輸出七大種子,不斷地變生和顯現一切法,收存業種,輸送業種,實現業果,這就是如來藏的無漏有為部分。如果沒有無漏有為法部分,眾生的五陰世間就不能存在了,祂對五陰世間純粹是無我性的無私奉獻,沒有一點貪得心理,所以說是無漏的;而五陰的有為往往都是有私心有企圖的,心裏都有我,所以是有漏的。這種有為法,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既要學習轉依祂的清淨無為的體性,更要學習祂的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有為法,這兩方面我們都學習好,徹底轉依成功了,修行也就到達終點。     斷除五陰有漏煩惱的前提是要斷除我見,然後在修到初禪以後,就開始斷貪愛煩惱,嗔恚煩惱也相繼斷掉以後,就是三果人,貪嗔癡慢煩惱斷盡,我執斷盡就是四果羅漢。外道們修行,因為沒有斷我見,不管他們心地如何清淨,那都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所以他們不斷六道輪回。當他們福德享受完,定力退失以後,還會生起煩惱,所以只靠修定是不能出離生死輪回的,必須配合斷我見的智慧,依賴智慧才能出離生死輪回苦。     無漏的有為法,也就是三、四果聖人所造作的一切身口意行;有漏有為法,是三果人以下的身口意行,尤其是凡夫的身口意行為造作。三果人因為只斷除一部分煩惱,沒有全部斷盡,所以是一半有漏,一半無漏。有漏的無為法,是煩惱還沒有斷或者還沒有斷盡的人,入到定中,意識心漸趨衰弱,少於現行,心行淡漠或者消失,就是有漏的無為法。     四、百法明門中講六種無為法,除了真心的無為,也包括妄心的無為。因為這些無為法的差別,每個人的禪定深淺也不一。妄心的無為有前五識的無為,第六識的無為,意根的無為。意根斷執,在滅盡定中要滅去受想兩個心所法,就有一部分的無為。四果羅漢意根斷執,對於三界世間法就不感興趣了,這也是一種無為。修到四禪,覺知心不動,呼吸、脈搏停止了,也是一種無為,初果二果人,證得五陰自我的虛妄,對於自我和五欲六塵的欲望念想就淡薄了,這也是一種無為,智慧和禪定越深,無為的程度就越大。     妄心七識有有為之法,也有無為之法,如來藏有無為的一面,也有有為的一面。有為的方面就是祂要布施眾生所需要的一切,必須維護眾生的五陰世間的生活。祂必須記錄眾生的身口意行,存儲眾生身口意行的業種,並且緣熟再輸送出來。祂的有為法有很多,這才能有三界世間法和眾生生命活動的存在。     五、如來藏有有為性,也有無為性,祂的有為性是指如來藏能如實地依業種,用七大種子變生三界世間萬法,變生眾生的根身器界,變現眾生的七識,出生眾生的身口意行,三界世間裏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有為性有為幻化出來的;如來藏幻化出一切法之後,祂還要刹那刹那地執持著一切法的存在和不斷的生滅變異,自身運用心所法在一切法上不斷地運行,不斷地造作,其佛性的功能也不斷地在一切法上運作顯現著。     但是如來藏在做這些有為事業的同時,祂的心行卻是無為的。因為祂根本沒有任何主動造作的思想觀念,祂沒有任何一種心行想要主動去生成什麼,沒有任何心念和想法,都是隨順於業種和七識的心行,按照一定的運行規律,法爾如是地運行。祂沒有貪嗔癡煩惱,也沒有煩惱習氣,沒有無明。祂既然沒有心行,就沒有想要得到什麼自身利益的想法,不會想到我要如何又如何,也不會主動去做什麼,祂也沒有作主性,對任何事情都不作主宰,這是祂的清淨無為性。     那麼我們明心開悟證得祂以後,就要現前地觀察祂在一切法上的運作情形,觀察以後我們就能發現,祂運作時是這樣的有為,有為的同時,祂又是這樣的無為,有為性和無為性完美結合,使得祂能夠成就一切法,又不被一法所束縛,祂天然就是個大解脫者。既然祂有這兩方面體性,我們觀察到了祂的清淨無為性,就可以向祂看齊,皈依於祂,我們在做一切有為法的時候,在身口意行造作的時候,也要盡量地清淨,盡量地無為,那麼也就能得到大解脫了。     無為,就是沒有任何的心行,沒有任何的觀念,沒有任何的求取心,沒有任何的有所得心,沒有任何的我性,沒有一絲的貪嗔癡煩惱,沒有任何的私心和自利心。觀察學習如來藏的這些體性以後,也就越來越接近於如來藏的心性,在不棄有為的同時,也漸漸的清淨無為,這樣的修行,成佛就不是很難的事情了。觀察學習如來藏的有為性,從而發起菩薩性,任勞任怨,永遠不知疲倦地為眾生、為佛教事業而付出,永遠不計個人利益。     所以證悟以後,學習如來藏清淨的大智慧,學習祂的有為法性和無為法性,將來就能得到一切種智,那個時候對一切法都能圓融無礙了。因此明心證悟如來藏是極其關鍵和重要的,不證得如來藏,智慧和心量就不能打開,內心的一切障礙都不能突破。     六、十方諸佛都已經成佛了,成佛以後,佛還有沒有有為性呢?佛如果沒有有為性,祂就要永遠住在常寂光淨土,不再變造三千大千世界,不再分身無量地在十方世界廣度無量眾生,而每一尊佛都在永不知疲倦地分身無量世界,廣利無量眾生。為什麼釋迦佛成佛了,還要到娑婆世界來呢?而且釋迦佛已經來了八千次了,祂來此娑婆世界,就是有為來了,為了開啟眾生大智慧而來,為了讓眾生證得如來智慧德相而來,為了廣利無量眾生而來。到我們娑婆世界這樣汙穢的世界來,跟我們這些無明深厚的眾生打交道,付出那麼多的辛苦,就是想要多利益眾生,救拔出更多的苦難眾生,這些都是佛的有為性。     佛要想做這些有為事業,祂必須是自心要達到絕對的無為,絲毫不為自身利益著想,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無我無私,才能做得到,有一點我心和私心,佛都不能廣利無邊眾生,也不能成佛。佛做有為事業,要依靠無為的無垢識,來造就自己的五蘊身,造就世間法出來,那麼無垢識也同時是在有為了。但是僅僅一個無垢識,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有為,還必須有妄心七識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的配合,才能有為出一切法,而有究竟大智慧的七識,也是無垢識有為出來的,所以如來藏無垢識就有有為性。     佛的無垢識也產生佛的五蘊,產生佛的三十二相,配合著五蘊,佛宣講出三藏十二部,配合著五蘊,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都是無垢識的有為性。同時也是佛的五蘊、七識的有為性。在這有為的同時,如來藏無垢識,祂又是無為的,清淨無染,沒有一絲貪執和無明。佛的心,是徹底清淨無為的,不管祂成就了多少事業,利樂了多少眾生,卻從來不執著自己造就了什麼,不執自己度了多少眾生,內心裏純淨無比,所以佛又是最清淨無為的。       七、真如的無為性是,祂不造作任何身口意行,因為祂沒有六根、六塵和六識,在三界世俗法中,不對六塵,不分別六塵,不知六塵的好惡,祂不做任何世俗法。祂的無為性,一方面從祂的清淨性上可以看出來;另一方面,祂對於一切法都不作主宰,雖然祂出生了一切法,但都不是祂主動的要去出生,祂沒有心行和主觀的造作,都是法爾如是地按照祂的運行規則去運行。祂沒有自己的觀點、意見和看法,不對一切法作評判和監督,也不想改變一切,祂永遠是完全隨緣。     八、無為法,是指第八識,不是依有為法而相對的假立法,是真實法,本來而有,不生不滅,非假法。第八識相對於五陰七識假我,而說為真我,在凡夫和菩薩位還有生滅種子,還不屬於完完全全的我,到佛地時,消除了染汙的生滅變異的種子,就成為常樂我淨的真真正正的我。     九、如何理解金剛經中“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賢聖分為四種人:聲聞初果到四果、辟支佛、菩薩和佛,其中菩薩和佛都證得了真正的無為法涅槃心,佛的心行全部是無為的,與涅槃心無垢識是一樣的,完全依止了無垢識的心性,菩薩的心行其無為的程度不同,也在於禪定的證量不同,智慧的證量不同,其無為性就不同。阿羅漢和辟支佛沒有證得根本無為法涅槃心,他們的無為與禪定有很大的關系,與小乘的解脫智慧有關系,與涅槃心沒關系,他們臨終滅去五陰身,滅去五陰身的一切活動,不起一點利樂眾生事業,也不想繼續修學佛道。活在人間時,多是入定,心不著境界,少於人間事。     而菩薩的無為,是證得無為的心如來藏,依無為性的如來藏而起有為的修學佛法和利樂眾生事業,既有為的修福,又盡量減少有為性,最後以無為的心性去行有為的佛教事業,混在三界裏而不著三界法。這種無為,阿羅漢和辟支佛遠遠比不上。這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意思,其心行不同,一個是為自己得解脫離苦,一個是為自己和眾生得解脫離苦,為自己和眾生都成佛道。                 第六章 如來藏的無所得性     一、如來藏是一個無所得的心,對於一切法祂都不得,祂不擁有任何一個法,是空空淨淨的一種心體,一塵也不染。為什麼如來藏是無所得的心體呢?因為祂對三界世間法,不知不見,無欲無求,對出世間法也是無欲無求,即使對於成佛這一法,仍然是無欲無求,絲毫不貪戀任何一個法,那麼祂當然對一切法都是不得的。如來藏具有一切法的種子,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生成和造就出來的,本質都屬於祂所有,祂沒有必要再向外貪求什麼。雖然如此,祂也不自知擁有一切法,因為祂不知,也就更不會再去貪得了。     通常來說,有所得的都是七識妄心,因為七識對世間法有貪求,有愛樂,也有執著,因此才能有所得。但是七個識心表面上好像是有所得,實際上也沒有得,根本得不到任何一個法。因為七識自身都是生滅變異而不自在的,還需要被如來藏輸送識種來出生和配合運行,自身才能存在,才能有功能作用。七識自體都是這樣的虛妄不實在,更何況還能得其它的法,況且也無有存放之處,自體之外的其它法同樣也是被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同樣虛妄的法,那更是了不可得,夢中說夢一樣。     因此自身如果沒有真實體性,就不能再得外物外法,七識表面的得也是一種虛幻的假像,夢幻泡影,沒有實際意義。眾生都是在幻相當中得來失去,得失之法也都是幻有幻滅,晃人眼目,迷人心識而已。七識無量劫貪求、迷執五陰,每一世的五陰卻都消散和滅亡。哪一世的五陰都沒有抓住,也沒有執取到,只是一堆堆業障的累積,然後又不斷幻化出後續的業障身,讓七識遊戲於其中,自生憂悲苦惱。     雖然如來藏不得一切法,七識也沒有真正得到什麼法,世間一切相都是虛妄,而了不可得。但是這些虛妄相還要虛幻的存在,起虛幻的作用,我們就要正確對待這些虛妄法,善於處理這些虛妄法。處理好,運用好了,就是佛用,於己於他就有大利益。五陰身雖然虛妄也要存在,不能舍棄,要用來造作清淨無為的無貪染的業行。眾生一切身口意行雖然都是虛妄的,但也不能都止息,只是一定要有與善相應的身口意行,六道輪回是虛妄,但是我們也要想辦法出離不受虛妄的苦患。如何正確對待和行持這些虛妄的法,是每個修行人要解決的問題。     煩惱雖然是虛妄,我們也要盡量斷除,地獄雖然是虛妄,也要遠離,其實我們就是生存在世間一切虛妄相當中,離不開虛妄的假相,因此就要把這些虛妄的假相變得更美好,更完善;成佛這件事也是虛妄不可得,但是也要不惜一切,勇猛精進地成就佛道;眾生雖然是虛妄,但是菩薩也要大做夢中佛事,度化更多幻化的眾生;因果雖然是空,但我們也要識因知果,多造善因,不造惡因,多受善報,不受惡報。總而言之,世間的一切假相我們都不能離開,只能把所有的虛妄相變得更好,世出世間道理就是如此,別無選擇。     二、自性是否是因緣生的     自性,顧名思義叫作自體的性質,是某種法自己本身存在的體性,是一個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常恒不變的屬性,也就是一個事物本有的體性。能夠真實存在的,不依賴外緣而存在的事體、理體才能有自性,否則就沒有真實的自性,因為自己都決定不了自己的存在,自己都不能自主,不能自在,那就不可能有自性了。     如來藏有自體性,有祂自己獨立存在的各種體性,祂不依賴外緣而能獨立存在,也沒有生住異滅的現象。但是眾生的如來藏要顯現出來,讓眾生了知,就需要依賴眾生的名色,依賴眾生的五陰,依賴眾生的十八界,這樣才能顯現出來。我們要想證得如來藏,就要在名色五陰的運行上證得祂。     自性這一個詞匯,通常都是指真實存在的如來藏心體,因為如來藏能不依賴外緣而獨立存在,能夠自主,能夠自在,因此才有自性。而萬法就無自性,因為萬法不是真實有,是被如來藏依緣所幻化出來的,幻化的事理沒有常恒不變的體性,因為這些法本身是不自在的,沒有自己本身的自在性,是生滅變易的,需要有許多的外緣才能存在,因此是無自性的。     自性非因緣生,是本來就有的,是唯一一個無因無緣就存在的法,是實相心,祂真實存在,不生不滅。除此之外都是因緣所生法,是自性所幻化出來,空幻不實的。比如說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沒有自體性,它們本身需要依賴種種的緣,由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變現。它們自己不能決定自己的生住異滅。     萬法與自性不一不異,自性如來藏包含於一切法,一切法都在如來藏理體中。如來藏與萬法不相混合,萬法滅,如來藏不滅。虛空是萬法中的一法,也在如來藏中,是如來藏中極微小的一部分,十方世界都在虛空中,虛空無邊際。每個眾生無始劫以來的業種都存在各自的如來藏中,那些業無論如何無數臺電腦也算不清,如來藏都收存著。如來藏有多大多廣闊?如來藏無形無相,無量無邊,未來無量又無量劫的業種,都能存得下。因為如來藏無形無相,所以沒有大小,多大都是小,多小都是大。     三、什麼叫作有自性和無自性     不由他法所決定而自己本身就能存在,是本來就存在的,才能有自己的真實體性,叫作有自性,只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才是有自性的。自性清淨心有自性,自性三寶有自性,自性就是指有自己的真實而獨立的體性,自皈依,就是皈依我們自己的自性三寶如來藏。     一切法無自性的意思是,除了如來藏之外的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都沒有自己的體性,都是本心如來藏依著業緣業種、依著七識心而幻化出來的法,是被如來藏假借各種緣而出生的,因此沒有自性,都是如來藏性。因為這些法是不自在的,不自主的,是被變現出來的,不能自己決定自己存在的,不能自己掌控自己的,所以叫作無自性。     比如說五陰眾生,不是由眾生自己能夠決定自己本身的存在,是被如來藏出生,由如來藏來決定,本身就不是自在的,那麼眾生五陰的自性就更不自在了。眾生五陰本是一種虛幻的假象,生生滅滅,滅滅生生,因此就沒有真實的自體性,叫作無自性。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現,因是如來藏,還有業緣,因緣所生法也就是緣起法,緣起法就是沒有自己的體性,是不由自主的。     四、萬法無自性的意思是說,六塵萬法都是被生出來的,是不自在的,都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存在,不能自己想生就生,想不滅就不滅的。一切法,除了如來藏,都沒有自己存在的真實體性,都是虛幻的,不實的,空的,沒有我性的,因此都不是我。                 第七章 清淨性與染汙性     一、如來藏心體中有七大種子,是如來藏的本有種子,清淨無染,遍一切處,遍一切法,遍一切時,遍一切地,遍一切界。而如來藏當中同時也存有眾生作業的業種,包括善業種、惡業種和不善不惡的無記業種。因為有這些種子的存在,如來藏才能依此而變造出三界世間一切法,才有眾生五陰的因緣果報,才有三界器世間的成住壞空。七大種子在如來藏裏,只有如來藏才能充分的運用來變造三界世間一切法,業種存在如來藏裏,只有如來藏能識別,只有如來藏收存、輸出和處理這些業種,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     如來藏在出生三界世間法之前,對這些業種作意、觸、受、想、思,然後再依據業種,輸出七大種子或者四大種子,開始造作五陰世間法,三界世間就運轉起來了。七大種子本身不是識,沒有識的了別性,也不會主動去生成什麼法,只能由如來藏運用來出生萬法,同時如來藏再識別眾生的業種,就會依據業種而產生五陰萬法。     如來藏心體本身有了知性,因為祂也是識,識就有識的了別功能作用,就有識的心所法的運行。祂運作時完全依靠心所法來運作,用自身的見大作用來了別,用七大種子來生成一切法。七個識的作用,也依賴七個識的心所法才能有自身的功能作用,但是必須有如來藏輸送七個識的識種子,七識才有心所法的運作,七識才能分別和了知六塵法。     如來藏本身也有自己的識種流注,才能保證如來藏心體不斷運行,連續不斷地出生一切法,顯現一切法。即使在阿羅漢的無餘涅槃當中,如來藏自身也有識種流注,才能保證如來藏心體不滅,將來緣熟時,再出生阿羅漢的意根,然後再出生阿羅漢的五陰,這樣阿羅漢才能再出生在三界世間,修學大乘,利樂眾生。     盡管眾生的七個識心有貪嗔癡煩惱,造作業行之後業種就存在如來藏裏,但是如來藏心體從來都不受染汙,無論何時何地也不生出自身的貪嗔癡煩惱,也不生出惡見邪見,永遠清清淨淨的在三界世間法當中運行。然而如來藏又包容一切法,無論眾生造作的善法、惡法、無記法,祂都無所謂,不喜不厭,都會如實的記錄、收存、輸出業種,並且永遠配合七個識造作所有善染業行。祂不分別七個識心是善性的還是惡性的,也不分別造作的那個業行是善行還是惡行,全部隨順,祂是個完全不分別是非的心,因為這種不分別性,祂才是一個自性清淨心。     而七個識心就是對應六塵、分別六塵萬法的妄心,既然分別六塵境界,就要對六塵境界起喜厭的心行,在沒有修到斷除煩惱的階段,不容易把五陰六塵看空,身口意的行為造作有時就帶有染汙性。要去掉七識的染汙性,首先就要看空五陰六塵,然後漸漸消除識心對五陰自我的執著。明心和證果以後,就證得五陰人我空,再通過不斷的觀行和禪定的修行,煩惱越來越輕,心地的染汙性越來越少。如果能真正地依止於真如,隨順於真如,那麼破除意根的我執也就很快了,煩惱就能很快斷盡,達到心地的無漏。     妄心七個識,有貪嗔癡煩惱,有染汙,有無明,造作業行之後,業種就自動存在如來藏裏,這是業種的生;將來實現了因果,業種就滅,這樣如來藏就含藏了有生滅性的染汙種子。使得本來清淨的心體,成為了不垢不淨的心體,而祂自己本身卻是清淨無垢的。如來藏沒有貪嗔癡煩惱,沒有無明,因為祂不對六塵境界,不分別六塵,所以對六塵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念想,祂不會生起煩惱染汙的心行。又因為如來藏沒有無明,能了知三界世間一切法,因此才能變現出一切法。     修行到最後,把無明滅盡,七個識都清淨無餘,如來藏心體裏含藏的染汙種子都轉換清淨,祂就能恢複自己的本來面目,心體的不垢不淨、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的體性就改變,也不是無我性的了,而是真真實實的常、樂、我、淨,成為本來的一尊大好佛,這時就要把祂的名字改成無垢識、真如、大圓鏡智,心體完全就是真實而如如了。     二、如來藏心體是本來就清淨的,叫作自性清淨心,祂不假修行就如此清淨,所以我們也不用去修祂。前七個識有染汙,有無明,才需要我們修行,通過修行消除這些染汙性和無明,識心就轉染為淨,轉識成智。七識的染汙的種子都存在如來藏裏,如來藏與這些染汙種子和合在一起,就使得如來藏具有了不垢不淨的體性。通過修行,六七識明理以後,煩惱斷除,無明減輕,心變清淨以後,那些汙染的種子就消滅了,七個識的染汙性就消融轉化為清淨性的了。     證得如來藏以後,雖然打破了無始無明,但是還有塵沙無明沒有斷盡,七識心體還沒有究竟清淨,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學習經論,不斷地進行深細的觀行,把如來藏心體中所含藏的種子功能作用全部了知,最後就把塵沙無明都破盡。學佛修行,懂一個理,破一點無明,成佛路上不懂的理,就像灰塵和沙子一樣的多,需要我們在無量劫的修行中,一點一點地明得,無明一點一點地減少,最後就能全部斷盡,究竟清淨,佛果就成就了。     因為我們輪回的時間太長久了,無明也太深厚了,短時間內很難都破盡,就像一個糞桶,花很長時間把汙穢洗刷掉了,那個臭味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慢慢消除。所以佛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越精進,成佛所需要的時間越短,善根越深厚,修行的速度就越快,成道所需的時間就越短,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多積累善根福德,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才能越過生死河,登上彼岸,永遠居住在常寂光淨土。     三、真實心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自心是清淨無染的,可是心體裏卻含藏著七識造業的業種,其中多數是染汙的種子,這樣就把如來藏變得不垢不淨了,其實祂本來是自性清淨的,因為存儲了七識心的染汙業種,祂才依據業種變生眾生惡劣的正報色身和依報的生存環境,實現眾生的種種惡業果報。     如來藏有祂自己法爾如是的運行規律,祂法爾如是的按照所存的業種出生和顯現一切法,我們不能主動去運用和支配祂,誰也支配不了祂,也不能與祂溝通,如果能主動的運用和支配祂,那我們個個都成佛有餘,不可能有三惡道和六道生死流轉。即使我們不想用如來藏,不想讓祂實現惡業果報,我們也沒有辦法阻止祂,祂也照樣按照因果規律來運行。至於說祂造什麼,變生什麼,祂自己也不能作主,不能說得算,祂不會隨心所欲隨意亂造什麼法,造什麼樣的法,祂完全根據眾生造業的業種,由業種決定。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修好妄心七識,去除染汙,去除無明,不造無明業,不存無明業種,造清淨的業,存清淨的業種,如來藏就能讓我們得大自在。不用管如來藏怎樣運行,給我們變生什麼不變生什麼,我們根本管不了,也控制不了,只有把自己七識心修好了,內心裏清淨無無明,清淨的善業種子存在如來藏裏,緣熟時如來藏再輸送出這些善業種,自然就造就出我們莊嚴的色身和殊勝的生存環境,造就出一方淨土讓我們受用。要想得到大自在,讓一切法都滿心願,妄心七識就要多造善業,不造惡業,多存善種,滅除惡種。修行就是把自己的七識心改變,斷惡修善,心地變得清淨沒有無明了,如來藏所變造出的一切法才能都盡善盡美,究竟圓滿一切法。     四、阿賴耶識本身是清淨無染的,祂沒有無明,沒有貪嗔癡煩惱,也沒有煩惱習氣,對六塵境界不見不聞不嗅不嘗不觸不覺,不了知六塵,本自清淨。但是八地菩薩之前的眾生,不包括八地菩薩,他們七識心造作的染汙業種存在阿賴耶識裏,那麼阿賴耶識出生的七識心就有染汙和無明,在因緣果報上還有惡報。因為阿賴耶識存進來什麼業種,遇緣時就要輸送出去什麼業種,不會無緣無故的隨意出生什麼法,而且拿出去的都是七識心存進去的,不是阿賴耶識本身所有的。     因為阿賴耶識含藏著七識的染汙種子,我們就說阿賴耶識是不垢不淨的,又因為業種在阿賴耶識裏不斷的生滅變異,眾生通過修行,染汙的業種減少了,善業種子增加了,我們就說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其實阿賴耶識本身是不生不滅的。到八地菩薩時,因為菩薩的煩惱和煩惱習氣斷盡了,分斷生死沒有了,生命就不是一段一段的,壽命非常長久,表面上好像沒有生命體的死亡現象,其實還含藏著變易生死,還有生死現象的存在。     這時的阿賴耶識就改名為異熟識或者是菴摩羅識,心體裏面還含藏著七識心的塵沙無明沒有斷盡,這時也可以把祂方便叫作第九識,其實還是原來的那個如來藏,只是依據心體裏包含的內容不同而改個名字罷了,這樣的話,祂只是名稱改了,心體不變,還是原來那個,並不是又多了一個識。     等到無明都斷盡時,祂的名稱還得要改,叫作第十識、無垢識、大圓鏡智或者是真如。因為這時七識心已經沒有無明、煩惱和煩惱習氣了,是完全徹底清淨的,第十識的心裏再也不含藏七識心的染汙業種,已經無垢了,又叫無垢識,其實祂本來就是無垢的,是七識心連累了祂,所以成佛以後也不是又多了一個識,仍然是八個識,這樣八識就改名為四智。     五、真如無形無相,不能以眼見,不能以耳聞,不能以鼻嗅,不能以舌嘗,不能以身觸,也不能以意識心臆測。但是可以用意識心去明白、去了知、去尋覓、去證得,證得之後,用意識心觀察祂的運作,了知祂的各種功能、體性,了知祂含藏的種子,觀察祂的清淨性、無為性和有為性,相續不斷滅性,這樣悟後的智慧就會不斷地增進,越來越深利,悟後所得的智慧,就是通常說的後得智。     真如如何清淨呢?當我們眼見色時,眼識和意識同時分別色塵,不是貪就是厭,意識就要不斷的生心動念,起覺受,生起各種心行,造作各種貪嗔癡業行。但真如無眼不見色,絕不對色起心動念,不會對色有任何心行,也不起惑造作業行。我們喜歡什麼,祂都不喜歡,我們厭惡什麼,祂都不厭惡。而又能協助我們看色,讓我們喜歡和厭惡,祂對這一切都無所謂。當我們耳聽聲時,六根觸六塵時,意識不斷的起心動念,心生染著,造作貪嗔癡業行,而真如沒有六根,不對六塵,不起心不動念,沒有染汙性,也不造業行。     對於六塵是什麼,不是什麼,祂無所謂,對於七個識做什麼,不做什麼,祂無所謂,而且都能隨順配合,讓七個識完成想作的一切事。我們吃飯挑美味,祂無口不吃,我們吃飯吃什麼,祂無所謂。吃毒藥,祂不管,吃甘露,祂也不管。我們穿衣服挑挑揀揀,祂無身不穿,穿什麼祂都無所謂。     我們學善法,祂無所謂,不會生起歡喜心,還配合我們一起學。做惡事,祂無所謂,還會配合我們一起做。我們享受娛樂時,祂無所謂也不享受,還會配合我們享受。我們自殺時,祂無所謂,不勸導不阻攔,還會配合自殺。總之,祂就是一個無所謂的心,事事都與己無關,心地極其清淨,任何時候都清淨,永遠都是清淨的。     真如其體性為空,無有一個相存在,可是一切相都是祂出生的,祂真空能生妙有,空有雙具。悟後既要修學祂的空性、清淨無為的體性,更主要修學祂的不空的體性和功德作用,這樣才能生起大智慧,得到後得無分別智,進而得道種智,入初地,地地增進,直至成佛。     地上菩薩的道種智內容,主要是修學真如不空的部分,祂所含藏的種子部分,這是極其難學的。真如的存在,只能以意識心去認知,祂自己不能認知自己,自己不能證得自己,即使祂能認知自己證得自己,妄心還是不知道,無明仍然存在,生死業障就不能了盡。所有的修行以及認知,大多數都以意識心為主,沒有意識心,眾生什麼也不能分別,什麼也不能明了,因此意識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工具。     六、如來藏是一塵不染的心,盡管七個識心有貪嗔癡煩惱,造作業行之後又把業種存在如來藏裏,但是如來藏本體還是不受業種的染汙,永遠不具有貪嗔癡煩惱性,祂無論如何也不生出貪嗔癡慢疑的煩惱,也不生出惡見邪見。然而如來藏又包容一切法,無論善法惡法無記法,祂都無所謂,都負責收存業種,並且配合七個識造作各種業行。祂因為心地清淨,不分別七個識心是善是惡,也不分別哪個業行是善是惡,都會配合造作。     祂是個完全不分別六塵的心,因為不分別,祂才是一個清淨心。而七個識心就是對六塵的心,分別六塵萬法的心,遇到六塵境界,肯定會起心動念,所以不容易把五陰六塵看空,很容易帶有染汙性。要去掉七識的染汙性,首先就要看空六塵境界,尤其是對自己五陰更要看空,然後再破識心對自我的執著。明心或證果以後,就證得了五陰的人我空,通過修行煩惱減輕,染汙性減輕。如果能很好地依止於真如,隨順於真如,那麼破意根的我執也會很快,煩惱就會很快斷盡,進而達到無漏。     七、在纏與出纏的如來藏     如來藏本身是清淨沒有染汙的,因為七個識的染汙種子存進如來藏裏,使得如來藏的整體包含了染汙業種,就好像一個華麗高檔的包裝盒,裏面卻包裹著一些汙穢的東西,但是包裝盒本體是光滑無垢、不受染汙的,不管裏面的內容物是如何的不淨,汙物並不影響包裝盒本體,也不能染汙包裝盒,不能使包裝盒失去其本體的整潔華貴性。如來藏也是如此,不管七識存進去多少染汙的業種,如來藏本身卻是不染汙的,祂永遠不會造作惡行,也不會起一絲貪染之念,善的心念祂都不起,更別說惡的心念,七識無論存入多少染汙種子,都染汙不了如來藏本體。     但是如來藏和這些染汙種子合起來,卻形成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有染有淨的整體——阿賴耶識。雖然七識的業種不染汙如來藏,但是因為有七識的染汙種子存在,還是能夠影響到如來藏,拖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必須與七識以及業種和合在一起,如來藏不能拋棄七識而單獨運作,那麼如來藏必然要受到七識的拖累。由於七識的染汙性,使得如來藏必須配合染汙的七識造作染汙的業行,不能全部造作清淨業行。如來藏受到拖累的時候,就只有五遍行心所法伴隨著如來藏運行,五遍行心所就跟隨著如來藏而運行,沒有五別境心所法和十一個善心所法。     修行修到七個識都清淨時,如來藏心體裏所含藏的種子就全部清淨,如來藏就不再受拖累了。那麼如來藏本體的所有功用和德能就會全部都發揮出來,心所法就改變了,增加到二十一個,祂就有了五別境心所法和善心所法,原來沒有那麼多心所法,現在就有了。原來如來藏沒有勝解,現在就有勝解了,原來沒有念,沒有定,沒有慧,到佛地時,就有念有慧有定有勝解,五別境心所法就現行出來了。     因為如來藏再也不受七識染汙業種的拖累,就脫離了染汙業種的纏繞,脫離了七識的無明纏縛,如來藏就叫作出纏的法身,原來是在纏法身。如來藏被七識的染汙種子纏住了,就是在纏的如來藏。而出纏的如來藏就是無垢識,祂沒有七識的染汙種子來纏繞,祂就解脫了束縛,祂的功能德用就得到徹底的發揮,一切光明就全部展現了出來,光天照地,圓滿無礙。     八、如來藏的含藏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指能藏性,能藏種子,藏身根和器世間的種子,生成萬法;一個是指所藏性,是眾生的業種所藏之處,包括七個識心的染汙業種和善業種,還有不善不惡的無記業種;一個是執藏性,能被意根第七識執藏為我。如來藏是成佛的真體,是將來要轉變為大圓鏡智和真如的心體,有祂就能成佛成如來。種子有本有的七大種子和七識心造作的業種子。同樣的如來藏,佛是善用妙用,眾生是惡用,同樣是用,眾生用來貪嗔癡,佛用之利樂眾生。     九、阿賴耶識就是不思議熏的結果     眾生的業種熏習了如來藏,使之成為具有生滅性的阿賴耶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起來,就是阿賴耶識。不思議熏,就是說的第七識,修行以後的不思議熏,一個是指熏了意根,一個是指熏了阿賴耶識,熏習成功,阿賴耶識就轉成異熟識或者是無垢識。如來藏是第七識存在和運行的因,不思議熏的如來藏就是出生現識第七識的因。     分段生死,到八地菩薩為止,八地菩薩以上有變易生死。四地菩薩以上有意生身,如果初地菩薩有修四禪八定及神通的話,初地菩薩就有一百個意生身,不修就沒有。二地菩薩如果修神通,就會有一千個意生身,不修就沒有。三地菩薩如果修神通,就會有一萬個意生身,不修就沒有,但是三地菩薩必須修四禪八定,否則就不能進入四地。這個意願有意識心的也有意根的,以意根的意願為主,然後意識作意、觸、受、想、思,想變出多少色身,就能變出多少個分身,但是分身的數量,八地菩薩以下還是有限量的。     十、阿賴耶識自性清淨而有染汙,這句話的正確含義是,阿賴耶識的本體是清淨的,沒有染汙,清淨與染汙不能共存,二者只能有一,否則就互相矛盾,成為一個矛盾體。     阿賴耶識本體沒有染汙,卻為什麼說有染汙,還不能叫作無垢識?因為阿賴耶識是含藏識,心體裏保存著七識無始劫以來造業的種子。七識無始劫以來造作的業行,染汙業居多,極大多數是染汙業,因此業種是不清淨的。因為第七識意根無始劫以來就有無明,就會不斷的促使六識造作染汙業行,之後把業種存入阿賴耶識中,這樣阿賴耶識就含藏了無數的染汙種子,成為了不垢不淨的心體,因此才說祂自性清淨而有染汙。                   第八章 真如無我性     一、真如這個概念,有兩個涵義:一個涵義是指真心如來藏所具有的真實性和如如不動性,這裏的真如就是指依賴如來藏而有的體性,它不是實體,是如來藏的屬性和性質;另一個涵義是指真心的心體,也就是如來藏的本體,與如來藏是平行並列的概念,是如來藏的另一個別名,佛地的無垢識有時也用真如來表達,真如就代替無垢識的名稱。在不同的經論裏,真如有時是指心體,有時是指如來藏的性質、屬性。我們要分清楚真如的兩個概念,在不同的經論裏分清真如這個名詞是指心體本身,還是指如來藏的屬性和性質,這樣就能看懂經論了。     有人說真如就是佛,這個說法,是把心體和佛的意涵混淆了。真如是如來藏心體,或者是如來藏的真實性和如如性,是沒有形象的,而佛往往是指有形象的有五蘊的佛,因此真如不等同於佛。佛是有形象的,有五蘊的樣貌,而真如沒有。真如是真心的如如性,不動性,而真心是成佛的真體,眾生都有真心如來藏,將來才能成就佛道。我們稱真心為佛,祂也不認可,祂也不自知是佛,因為祂沒有我性,不知道自己是真實的,也不知道祂是成佛的真體。所有的名字都是我們給祂的,所有的定義都是我們給祂定的,祂無所謂,做不做佛也無所謂,祂是一個無所謂的心。     做佛的還是我們未來世成佛時的覺知心做,第六識變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變成平等性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如來藏變成大圓鏡智。都變成有智之識,無明都滅掉。這樣八個智識合在一起就是一尊佛,而成佛之時也不是現在的五蘊,六識也不是現在的六識。只是第七識沒有改變,仍然是現在的第七識,染汙無明都沒有了。大圓鏡智、無垢識還是現在的真心如來藏,體是原來的心體,沒有改變,心體裏面不再含七個識的無明,永遠沒有染汙種子,永遠不受熏不變易。佛的無垢識比眾生的如來藏多了十六個心所法,就是五別境心所法:欲,勝解,念,定,慧,及十一個善心所法,這就是佛的心,常樂我淨的心。     真如心體無形無相,不能以眼見、不能以耳聞、不能以鼻嗅、不能以舌嘗、不能以身觸,也不能以意識心臆測,但可以用意識心去明白、去了知、去證得。證得之後,用意識心觀察祂的運作,了知祂的各種功能體性,了知祂含藏的種子,觀察祂的清淨性、無為性和有為性、相續不斷滅性,這樣智慧才能不斷地生起,這就是後得智,即悟後所得的智慧。     真如如何清淨呢?當我們眼見色時,眼識和意識同時分別色,而生心動念起覺受,貪嗔癡生起,造作業行。但真如無眼不見色,絕不起心動念,沒有貪嗔癡,不起業行。我們喜歡什麼,祂都不喜歡,我們厭惡什麼,祂都不厭惡。卻又能讓我們看色,讓我們喜歡和厭惡,祂對這一切都無所謂。     當我們耳聽聲,六根觸六塵時,對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心生染著,造作貪嗔癡業行。而祂沒有六根,不對六塵,不起心動念,不染汙,不造業行。對於六塵,祂無所謂;對於七個識做什麼,祂無所謂,還能配合七個識,讓七個識能夠做想做的事。我們吃飯時挑美味,祂無口不吃;吃什麼,祂無所謂,吃毒藥,祂不管,吃甘露,祂也不管,但沒有祂我們什麼也不能吃。     我們穿衣服挑挑揀揀,祂無身不穿,穿什麼祂都無所謂,還會配合我們穿。我們學善法,祂無所謂,不會覺得歡喜,完全是舍受,但是卻能配合我們學佛。我們做惡事,祂無所謂,不會有厭惡的感覺,完全是舍受,而且能配合我們做。我們享受娛樂時,祂無所謂,也不享受,對於娛樂是舍受,卻能配合我們享受。我們自殺時,祂無所謂,既不擔心也不害怕,完全是舍受,還配合著自殺。總之,祂就是一個無所謂的舍受的心,極其清淨,任何時候都清淨,永遠都清淨。     真如的真實性,體現在真心的圓成實性上,圓成實性就是真心能夠圓滿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體性。真心如來藏中有地、水、火、風、空、見、識大種性自性,如來藏依此大種性自性就能產生眾生的根身器界,產生眾生的五陰和宇宙器世間,產生依他起性的前六識,產生遍計執性的第七識;能夠圓滿實現眾生的業因果報,使得眾生的因果如實實現;也能夠讓修行的眾生,所修行的善法種子,得以留存和集聚,讓眾生得以解脫,成就佛道。     既然三界世間萬法與眾生的生死輪回和解脫,都是由真如心體如來藏圓滿成就的,那麼真如心體就是真實有,有實體存在,有真實的作用,祂就是實相心。不是像某些人所認為的,真心只是一個名詞概念,沒有實體存在。很多人認為,真心既然無形無相,就是沒有,他們以為相不存在,心體就不能存在,這個觀念根深蒂固,最不容易扭轉。     一般眾生都認為,有體就等於有形有相,真心無形無相,心體就不存在。而真心無形無相的那種存在方式,智慧不足的眾生無法想象出來,他們只認個有形有相的三界世間法的那種存在方式。而真心是出世間的一種存在方式,非是三界世間法的那種存在方式,只認三界世俗有法的人無法思惟和想象。     雖然真心沒有三界的任何一法,但是祂也仍然存在,是實體,有其真實的作用,所以就是真實的。所有悟道明心的人都悟得了祂,知道祂在哪裏,哪個是祂,如何配合五陰起利用。這就說明了真心的真實有,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佛也說過祂是成佛的真體,眾生因為有祂才能成佛。     那麼總結起來說,真如心體是真實有,因為祂有地水火風空識的大種性自性,有能藏性和所藏性,也能讓七識去執藏祂為我。真心能夠產生世間萬法,祂有無量數的心體功能作用。這些功能作用都說明了真如心體的真實性,實體的存在性,這個體就是無任何三界世間相的體。祂確實不太好理解,但也要認可祂的存在,才能去參禪尋覓祂,從而能明心找到祂。     二、真如的如如性,這裏的真如就是指真心的屬性和性質,不是指心體如來藏。如,就是如實性、如理性、如法性、不動性;如,就是保持不動,心不動轉,不隨境界而起心動念,總是如一,永遠是原來的狀態和心境。真如有如實地呈現一切法的功德,能夠依照世界所應該呈現的原貌而呈現世界,依照眾生的業種而如實地呈現眾生的業因果報,絲毫不錯亂因果。而在如實地酬報眾生的業因果報時,真如心體絲毫不隨眾生的業報而動轉,而生心動念。     眾生受到盲聾喑啞的果報或者是三惡道的痛苦時,真心絲毫不覺痛苦和無奈,祂對此無感覺,不覺知這些,祂也不會後悔和慚愧變現出這一切苦惱境界。當真心如實地酬償眾生的善業果報時,祂同樣不生起快樂和欣喜之情,也不沾沾自喜地認為這一切都是我變現出來的,是我的功勞,祂不覺知這些,不享受這些境界。當眾生修行獲得解脫時,祂絲毫不覺得我終於得道解脫了,因為祂本來就沒有系縛,也從不修行,就談不到解脫。當眾生終於成佛了,祂也不說我終於坐上了佛的寶座,因為祂不做佛,不取佛的果位,也從不當眾生,但也並非不是眾生不是佛,離了祂,什麼都不存在。     當眾生眼見色,生起喜歡和厭惡之情時,真心卻不見色,因此就不會對色喜歡和厭惡;當眾生耳聞悅耳的音樂而心怡流轉時,耳聽惡罵而怒氣橫生時,真心卻聽不見,祂不隨聲音而心潮起伏。當眾生修定進入深定,身心輕安、內心喜悅、舒適無比時,真心依然故我,不覺知這一切,不感受這一切;當真心變現出莊嚴而又殊勝的諸佛國土時,祂對佛國土的美妙,依然默默無睹,內心平靜,無有波瀾。真心自無始劫以來,在三界世間現起任何境界的時候,從來沒有喜怒哀樂過,從來沒有生心動念過,因為祂從來沒有覺知過這些世界,因此就沒有覺受。     真心的如如性也表現在祂能夠如實地呈現眾生的果報,祂曆來都沒有私心,祂不會想到說,這個眾生的五陰是我變現的,他造的惡業我就不要記錄了,免得他以後受惡報;眾生的惡業緣熟了,祂也不會想到說,我不要給他輸出惡業種子,免得他痛苦不堪;祂也不會想到說,我不給他變造畜生身,不給他變造地獄身,不給他變造六根不具的色身,給他換個美妙的天人色身吧。真心永遠不會這樣想,更不會這樣作。     祂一直都是如實地公正地對待業因果報,絲毫不錯亂因果。眾生造善,真心如實記錄善業,如實顯現善果;眾生造惡,真心如實記錄惡業,如實顯現惡果。並且自心從不對善惡業加以分別和起心動念,從不對世間法產生分別和起心動念,祂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性、平等性、不動轉性。以上就是真如的如如性的概略述說。     三、如如不動,是指真心,住於無所住的本位,本來就不動轉的體性。真如心對於六塵萬法,從來不動心念,沒有念想,對於六塵境界不動轉,不攀緣。因為祂沒有六根和六識,所以對六塵,就沒有見聞覺知,祂不隨色生起喜怒哀樂,就是於色不動轉。祂沒有耳朵不聽聲,不隨聲音而動轉,無鼻不嗅香,無舌不嘗味,無身不覺觸,無心不覺法塵。不隨六塵轉,祂對於六塵萬法,對於善惡是非,對於眾生五陰的業行,都是如如而不動的。     而我們的六識心,總是對六塵,了知六塵。了知就是分別,分別就是動,之後就會有身口意行的造作,這就是動轉,六識必然如此。我們學佛修行,要想轉變六識,六識對各種六塵境界時,盡量不生起喜怒等等的感情色彩,看淡一些,平淡一些。當六識生起定力時,粗重的分別就會減少,了別的就會少一些,輕淡一些,微細一些,動得能夠平穩一些,緩慢一些。但永遠不能像真如心那樣不著於六塵,心念保持不動,因為六識的體性,就是要分別六塵,否則眾生就沒法在世間生存了。     四、六祖說何期自性本不動搖,那麼如來藏自性如何出生一切法呢?如來藏永遠隨順於第七識的心行,雖然隨順,也不動搖,也不生心動念。如來藏能夠隨緣變現一切法,而不改變自體的清淨性,祂雖然對於一切法都心不動轉,但是祂也要隨順於第七識,這叫作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不動搖的意思是,心不隨境界動轉,對任何境界心都不起念想,不起覺受,對一切法都是無動於衷。如來藏了別第七識的作意和思心所,而不起任何貪嗔癡煩惱,了別了以後就知七識的心行,知之後就會配合造作,隨順第七識來變造五陰身和三千大千世界,變造一切法。     變造時,如來藏也不動心思,沒有主觀性,不做主宰,不隨自己的意志來變造,而是隨順業種來變造一切法。如來藏雖然永遠是隨順第七識變造一切法,但是並沒有來和去,於諸法中,祂不來不去,因為如來藏本自存在,無形無相,無邊廣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地。因為祂遍一切法,包含一切法,所以在一切法上沒有來去。有來去,則有動轉,有來去,則有生滅,來了就是生,去了就是滅,如來藏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如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如來藏即是如來之性,如來之義。如來藏顯現一切法,如如不動,其心不隨任何法而生起動搖性。     五、如來藏沒有我相,祂不認為自己是真實的,是真我,是真心,祂沒有這個觀念,也沒有這個知見。而我們的五蘊十八界法都是從如來藏來,由祂變生和顯現,因此都是不真實的,能生能滅的,能有變化的,就是無常的。所以因緣所生的法,都是不可靠的,不自主的,是空幻的。證得這個,才能斷我見,無人我,證小乘初果,去掉三縛結的束縛,不下三惡道。未來只是在人中受苦報,證得四果羅漢,命終入無餘涅槃,就會暫時解脫三界生死。     六、法是世出世間存在的事物和理念,能夠被七識所認知、感知、覺受、分別的對象,包括一個理體、道理、意涵。法有實法,有虛法;有真法,有假法;有緣生法,有非緣生法;有有為法,有無為法;有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有概念理念的非四大組成的心法;有大如宇宙虛空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的法,有小到肉眼看不見的微細法;有愚癡的三惡道眾生也能感知的法,也有只有佛的無邊智無等等智才能了知的法。     這些法,除了諸佛的無垢識真如大圓鏡智是具有真實永恒的我性的法,其餘一切都是無我性的。那麼對於眾生來說,就是諸法都無我。我,是真實的,非緣生的,不生滅的,不變易的,不苦的,清淨無垢的,不斷滅的,也就是常、樂、我、淨的,沒有這些體性的法都是無我法。     眾生的如來藏雖然是真我真心,不生不滅,但是祂還有七識的染汙種子在生滅變異,所以也不完全是我。祂還是無我性的,因為祂沒有對自我認知的能力,不知自己的存在,沒有我見,不像意根和意識心總能夠感知到自我的存在,總是我、我、我,對自我執著不舍,考慮問題首先是想到自己,我要怎樣、我是如何的,下意識當中就把自己推銷出去了,讓他人也了知自己、重視自己、誇耀自己。     而如來藏沒有私心我心,不知道有自己的存在,因此從來都不會考慮打算自己,更不會推銷賣弄自己讓眾生了解和重視,沒有與眾生爭過什麼利益、是非、短長,這樣的心就是無我性的心,祂事事不作主,完全隨緣,心中不執一法。七識心與此相反,貪嗔癡慢疑邪見煩惱具足,普遍計度執著一切法,時時處處事事作主,自我性強烈。     諸法無我,包括人無我和法無我。如來藏的無我性,就是大乘所證的法無我內涵之一。人無我就是阿含經所說,阿羅漢所證的五陰十八界非我。從五陰上看,色陰,從無到有,生滅無常,非為是我;受陰,念念遷流,變化不定,非為是我;想陰,生滅無常,念念遷流,變化不定,非為是我;行陰,生住異滅,不能久住,非為是我;識陰,刹那刹那生滅變遷,生了滅,滅了生,非為是我。五陰因緣所生,非為是我。     從十八界上看,前五根從無到有,從有到滅,不可把捉,非為是我,第六根意根,識種流注,刹那生滅,阿羅漢涅槃時也能滅掉,非為是我;六識就是識陰,生滅變易,非為是我;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緣生緣滅,變化不停,非為是我。十八界法緣生緣滅,無常變易,非為是我。     這是總體來說五陰十八界的人無我。小乘的法無我,是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輾轉和合而生的一切法當中無有我。如眼看色,耳聽聲,六根觸六塵,行走坐臥,穿衣吃飯,言談語笑,做善做惡,內心思惟,領會、分析、研究等等七個識心的活動,這一切法都非真實,緣生緣滅,無常變易,不能久住,這一切法,都沒有我性,即非是我。     大乘菩薩的人無我和法無我,是從如來藏這個角度來觀察五陰十八界人我的虛妄不實性,觀察蘊、處、界和合衍生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沒有實體。除了包括前邊講的小乘的人無我和法無我之外,還包括證得如來藏的無我性,也包括七識心的能取空、所取的六塵空,就是能所都是空。五陰十八界的人空無我部分,是因為如來藏在供給五陰的種子和十八界的種子,才能維持著五陰十八界的一切活動。     如來藏的無我性,一是指如來藏裏還含藏著生生滅滅的種子,種子還要變異不固定,因此如來藏不是真實不變異的,不是常恒的,那就還不是完完全全真真正正的我;不生滅變異的,才是真正的我。二是指如來藏不知道自己是真實的法,祂也沒有作主宰性。第七識就是有我的,能作主宰,祂把一切法都當作我,如來藏與第七識正相反。如來藏是真我,但是這個真我,是無我性的。五陰是假我,表面卻是有我性的,如來藏是真我,這是我們給祂封的,祂自己並不認為如此,也不清楚這件事。     五陰十八界輾轉和合所生的一切法,也都是如來藏的執持作用而顯現出來的,如果沒有如來藏,也就沒有這一切法,因此一切法是無我虛妄的,沒有五陰自己什麼事。這樣證得一少部分法無我,就有道種智。入初地以後,就要證得百法當中無我,就有如鏡像觀的成就;入二地以後,就要證得千法無我,就有如光影觀的成就;入三地以後,就會證得萬法、無量法當中都無我,智慧就會越來越深。那麼諸法無我,其內涵無量無邊廣闊,只有諸佛世尊能夠完全徹底證得,成為究竟的圓滿的無上智者。     在大涅槃經中,佛說佛地的無垢識,叫作常樂我淨。常,就是已經究竟,再也不變異了,所含藏的種子再也沒有生滅變異的現象。我,無垢識有二十一個心所法,是真真正正的我,完完全全的我,具足我性。諸佛是徹底無我的,這意思是指佛的七識心,已經達到究竟、完全徹底的無我,在此之前,還不是究竟徹底的無我,還有一部分或者是一小部分的我沒有斷盡,所以還不能成佛,斷盡就能成佛了。識心有證自證分,有反觀自己的能力,那就是有我性的,佛地的無垢識,就能自己證明自己的存在,能夠反觀自己,所以就有我性。     沒有我,一切法中都無我,那是小乘修的法。外道的斷滅空,也是說一切法都是空的,沒有真實,沒有我,一了百了,他們不承認有真實不滅的如來藏真我的存在,所以叫作外道。小乘聲聞人,都承認有個真我如來藏存在,只是不能證得而已,外道們都不承認,所以叫作外道。                 第九章 自在與無所住性     一、如來藏如何自在呢?祂沒有六根,不觸六塵,因此不生起任何心行,沒有貪嗔癡煩惱,也不造作業行,就不會隨業行而生死流轉。祂沒有眼睛不看色,不被色所迷惑,對於色不顛倒,不被色所束縛,因此是自在的。面對什麼好色,什麼寶貝祂都不貪求,好色惡色祂都不見,不隨色而動轉,對於色祂是自在的。無論是稱贊祂,辱罵祂都無所謂,祂無耳聽不見,不起貪嗔癡煩惱,因此對於聲音祂是自在的;對於色法祂是自在的,對聲法祂是自在的,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祂都是自在的。因為祂無眼耳鼻舌身意,不對六塵,就不生心動念,對於六塵如如不動。     那麼我們眾生的七識心對於六塵自在嗎?不自在,眼見色就被色束縛住了,耳聽聲就被聲音束縛住了,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都被束縛住了。七識心脫離不開這些色聲香味觸法,見色住色,聽聲住聲,嗅香住香,嘗味住味,覺觸住觸,知法住法。如來藏對這些法不見聞覺知,祂不沾染,不縛著,不顛倒,所以祂是自在的。     這段是講如來藏的體性,悟後根據祂的體性,就可以轉依如來藏。悟前如果知道了如來藏的這些體性,在身口意造作的當下,就想想如來藏是什麼樣的體性,有多麼清淨,那就可以讓自己隨學過去,對六塵境界時,也不要現起貪嗔癡煩惱,也要清淨一下。這樣雖然不是真正的轉依,但是也有很大的作用,常常這樣的熏習,心就能轉變。     二、何為觀自在菩薩呢?菩薩可以分為真菩薩和假菩薩兩種:真菩薩是指沒有生滅的如來藏心體,祂無微不至地關照著菩薩的五蘊身,從來沒有停息過;另一種是有生滅性的五蘊身的菩薩。     自在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如來藏本身的自在性,祂不依靠任何法就能單獨存在,什麼也不需要,不生也不滅;另一種是五蘊身的自在,五蘊得解脫才能自在,不得解脫就是不自在的。     這位有五蘊身的觀自在菩薩,祂的定慧非常深,能夠任心自在地觀察思惟甚深義理,這是自在;能夠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真心體性,這是自在,前提條件是已經證悟了真心,才能作深刻細致的觀察。這位菩薩能夠觀察自己的真心體性,如何運作,如何與五陰和合運作產生萬法,也能夠觀察出其他六道眾生的真心如何運作,如何顯現的,如何配合五陰的,這是自在。     這位菩薩的心是自在的,能夠不被五陰和萬法所束縛,不貪染於萬法,心能夠離於萬法,不執著萬法,這是自在。這位菩薩也能夠觀察所有眾生的真心,都是本來就存在,不是被任何一個外緣所產生出來的,是不依賴任何外緣就能單獨存在的。真心就是自在的,妄心不著相、不執著時,不被萬法所染,也是自在的。     達到這種自在時,菩薩的五蘊身就能在十方諸佛國土隨意來去,所有的色身都能隨緣變現,這是自在的,而且是無比的自在。一個大千世界能夠隨意變現,不用作意加行,這是多麼自在啊!前提條件是必須證悟這個自在心——如來藏、阿賴耶識。這位菩薩能夠顯現無量神通,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四聖六凡的色身隨意變現,這是大自在,前提是必須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證得甚深般若智,心得自在。     三、心本自有,不由他緣,祂是唯一沒有任何條件就存在的法,是不需要因緣而有的不生之法,不管緣存在與否,祂永遠不生不滅,因此祂就是實相心。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只要條件具足就會出生,緣生緣滅幻化無定。既然是緣生緣滅的法,就是沒有自性的法,其存在與否不由自己說了算,也不能自主。     而這個實相心是有自性的,有祂自己真實的自體性。祂也是自在的,不由他法而生,無條件的無因緣的存在,有不生不滅等等體性,什麼也限制不了祂,什麼也控制不了祂,本然地就存在著。所以緣起法是沒有自性的,非緣起法就有自性。緣起法就是此生故彼生,這些個生都無自性,因此都不是中道。而那個不是生出來的,本來就有的,就有自性,祂就是中道法。     而世間一切萬法是由實相心產生出來的,是後天出生的,那一定是先有實相心,然後才有各種法和現象。心不依靠各種現象而存在,但要找心,就得在現象上找,離開現象,離開五陰,離開十八界,就找不到心。因為這些現象的存在和運行,正說明心也存在和運行著,心若離開了,現象馬上就滅,五陰馬上變成屍體。所以參禪要在六塵的各種現象上參,在五陰的活動當中參,在六根觸六塵時參,找這些法當中運行著的心,等到智慧滿足,定力具足,時節因緣具足時,就能證得到這個實相心。     四、金剛經裏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是指自性清淨心、真心如來藏,不是指意識心無所住地應對一切法,不是讓我們把意識心修到無住,就是開悟,這種情況不屬於明心證悟。明了意識心的住與不住,與如來藏的般若智慧無關。意識心只有滅掉的時候,才是無住的;意識只要存在,一定住在法塵上,否則祂就不知道法塵,也不知道自己無住,也不知道自己入定與否。如果祂知道入定,知道無住,就住在無住的這個法塵上了。     開悟是悟得自性清淨心,六祖大師在聽五祖講金剛經時,也是悟得這個本來就無住的自性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指在某個當下突然間心無住了,清靜了一下,這時的心就是真心自性如來藏,這時屬於開悟境界;那如果過一會兒心不清靜,又有住了,開悟的境界不就消失了嗎?如果說開悟是指悟得意識心的無住,那六祖就沒有悟得本來就無住的自性清淨心,就沒有開悟。     但是六祖絕對不是悟得意識心的無住,而是悟得原本就無所住的真心自性如來藏,這個心不用你去讓祂無住,祂本來就無住,從來不住在任何一個法上。所以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真心如來藏。如來藏本來就無住,不是後修出來,後變成的無住。而前七識只要存在就是有住,都有對應的塵相,住在塵相上。如果七識不住塵,就不知道塵相;既然知了,就是住了。比如兩手相觸,如果不住,就沒有觸,觸了就是住了。如果說是不住,那麼身識和意識也不會知道手觸到一起。根、塵、識三者和合觸,識才知道六塵,識一定是觸塵了,才能知道塵。這個知道就是分別了、了別了,那是住塵之後的結果。     五、佛也有八個識,八個識也在起作用,佛的八個識是有住還是無住?     住,是接觸的意思,不住是心不在意、心不攀緣執著的意思。前七識只要存在,只要了別了六塵,肯定是與六塵相接觸了,才能了別;而接觸了六塵,就是住了六塵。但是有修行的人,雖然接觸了六塵,了別了六塵,心也不執著攀緣六塵,並不在意六塵,這就是一般人說的不住,也是我們通過修行所要達到的目標。如來藏也有了別性,但是不了別六塵,那就是不住六塵,更是無心於六塵,不起六塵上的心念,對六塵無動於衷,是真正的無所住的心。而自心的識種子卻在刹那刹那地出生著,如來藏才能不斷地運行運轉,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     佛與眾生都有八個識,識的功能就是分別了別。前七識了別六塵,如來藏了別的內容與前七識了別的內容不一樣,如來藏了別眾生的根身器界和業種,與根身器界相接觸,然後就領納了別,生起思心所,決定如何造就根身器界,如何輸出業種,實現眾生的因緣果報。雖說如來藏是不住於六塵不了別六塵,但祂分別根身器界及種子,如果祂不與根身器界和種子相觸,就不能了別,也就不能遍照一切法,所以如來藏還是有住,只是不住六塵境界上。     佛的前七智識也和六塵接觸,接觸了六塵,分別了知了六塵,也是住六塵。但佛的七智識住六塵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住六塵還是有極大差別的。佛的智識住六塵只是觸六塵,但是心絕對不在意六塵,不把六塵當作實有的現象,不會對六塵生起一點點的貪執,心中了無痕跡。     心在意六塵,即是真正住六塵了,這是普通眾生的七識心行。心不在意六塵,心於六塵就是無所住的,這是有修行的人才會如此。所以一般人所說的無住,就是指心不在意六塵。大菩薩阿羅漢和佛也不在意六塵,也可以說不住六塵,也可以說住六塵。住六塵就是觸六塵的意思,不住六塵就是不在意六塵的意思。     六、平時要做到心無所住,不是六識對六塵時不分別,不分別是純粹的修定和降伏煩惱的方法。要想與智慧相應,應該在六根觸六塵時,觀行六塵境界的虛幻不實性,了知六塵境界是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影子,是如來藏鏡中物,屬於如來藏所有,是如來藏性,不是實有的境界。要起這樣的心念,才是正念,才能與實相智慧相應,脫離境界的束縛,得心解脫。     心無所住是結果,修到最後,七識心就像如來藏一樣清淨,就成為無學的大乘行者。很多人學佛,越學越有所住,不僅沒有減少執著和煩惱,沒有減少世俗法的貪執,還增加了世俗法的系縛,增加了煩惱和執著。這就是忘失了菩提心學法的結果,學法而有嚴重的世俗法的所求造成的結果。     七、問:無所住六塵,不住六塵,不妨礙了別六塵,了別之後但不留痕。這可能就是最了義的對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開示了。因為但凡六塵都是如來藏鏡像,有智之人知道無法對鏡像有所住,有所住也是無住。如果是明心人,可轉依如來藏的不住之識性。問題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悟前還是悟後?     答:應,如來藏應緣現行萬法時是無所住的。七識應該也要這樣面對六塵境界面對一切境界無所住。這就是應的意思。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指七識無所住,是在悟後;如果指如來藏無所住,是在悟時以及悟後。找到那個本來就無所住的心,就明心證悟了,證悟以後,不斷的在五陰身心的運作上,觀察如來藏在出生五陰身心時的無所住性,觀察如來藏出生六塵執持六塵時的無所住性,七識心才覺得這樣的心才是清淨的,才是佛的心,於是七識就加以對照,慢慢的受如來藏的熏染,在世間活動中,也逐漸對六塵境界無所住,心越來越清淨。這樣就能逐漸轉依於清淨的無所住的如來藏,這是真正證悟後的轉依。不是解悟時再轉依,轉依成功才能成為證悟者,這是大誤會,沒有解悟以後轉依才能證悟之說。     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最根本的意思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如來藏本性,不住一切法而不斷的往外生心,這個生心的意思就是指祂能夠出生萬法、改變萬法,這是真如本性的體性。第二種意思就是我們妄心(七識心),也要向如來藏修學,向祂一樣不住一切法而能在一切法上運作,五陰身運作的時候,在世俗法和佛法上來修學的時候,也應該像如來藏一樣不住於一切法。     要想讓我們的妄心五陰像如來藏本性一樣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應該通過熏習大乘真如本性如來藏之法,證得如來藏,以後就能逐漸觀察如來藏的清淨體性,我們的五陰才能慢慢的向如來藏靠攏,向祂一樣做一切世俗法和出世間法,在造作有為法的時候,也不住在一切法相上,不著在一切法相上行菩薩道。     把一切法的法相都歸於真如自性如來藏上,在悟前需要方方面面的熏習,在沒有證得之前,那只是一種相似的安住,相似的向如來藏學習,其實沒有證得的時候,你的心不可能依止於如來藏本性來造作世俗的有為法。在悟前是熏習,在悟後才能夠如實的、現量的觀察如來藏的運作,並且一邊觀察,一邊向祂學習並靠攏了,心行慢慢就轉變了,到最後才能夠做到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指七識心一生起來,就要運作三界世間法。     本心如來藏也在生心,所謂的生心是指祂要不斷的出生三界的有為法,三界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生出來的,所以如來藏本性是有心行的。五遍行心所法就是如來藏的心行,祂運用五遍行心所法來廣造一切的世間法相,但是祂卻是不住在一切世間的法相上,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這裏有根本義,還有世俗義,兩個義都有,只說如來藏的義,世俗人無法理解,所以就要講兩種義,這樣意思就完整了。     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真心如來藏。如來藏對於一切法,都是不住著的,因此對一切法不會起心動念。如來藏有五遍行心所法,時時刻刻都在啟用著,五遍行心所法一運行,就輸送七大種子和業種,出生眾生五陰世間的一切法。     如來藏的生心,一方面是祂的心所法的運行,但祂卻是不住六塵境界地起用心所法,因此如來藏是無所住地在生其心。另一方面,如來藏自身也有識種子在刹那刹那地流注著,才能使得如來藏運行不斷。即使在無餘涅槃裏,如來藏自身的識種子仍然在刹那流注著,將來才能再出生阿羅漢的意根,再配合意根的運作,就會再出生阿羅漢的五陰十八界,阿羅漢又在三界世間出現了。                第十章 如來藏與諸法空相     一、心經中所說的如來藏,即是空性也是有性,既不空也不有,學習如來藏的體性,要全面的來觀察其空有性,不能只看祂空的一面,不看祂有的一面;也不能只看祂有的一面,不看祂空的一面,祂是空有雙具,具有雙重性的。為什麼是空,為什麼是有,把這些弄清楚,對如來藏的體性才能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認識。     空的一面是指什麼?是指如來藏本體沒有任何一個世俗相的體性,世俗法這些相祂一個都沒有,都不具備,祂的相是空的,所以心經說如來藏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甚至成佛這個法的內容都沒有。因為祂是空相,一個法相也沒有,所以叫作空性心,這是講祂空的一方面體性。     祂還有不空的一方面體性,就是有性。什麼是有?那就要看三界世間萬法都從哪裏來的,佛說三界唯心,唯如來藏這個心,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裏來的。為什麼從如來藏裏來?因為如來藏中蘊藏著三界萬法的種子,包括本有種子和業種,有種子就能生果,世間一切法都是果,也就是妙有,那就說明如來藏有不空的一面,祂含藏萬法種,所以才能出生萬法。如果如來藏不含藏萬法的種子,祂就不能產生萬法,既然有種子,祂就不空。所以說從這兩方面體性全面來講,如來藏不僅有空的一方面,也有不空的一方面。祂既空又有,空有雙具,這樣就把如來藏的體性表達完整了。     心經中講到一個諸法空相,什麼叫諸法空相呢?諸法包括如來藏本身,也包括五陰十八界法,包括三界世間一切法,這些法相都是空的。意思是說,如來藏本身的相是空的,祂所產生的五陰十八界的相,三界世間的一切相也是空的。所以空相包括兩方面含義,如來藏本身的相是空的,祂沒有世俗法相的存在,祂所產生的三界世間相,雖然表面是有,其實質也是空的。     為什麼是空呢?因為世俗相是由如來藏變化出來的,不是真實有,其表面的功能作用,也都是如來藏賦予的。我們看見這些世間相好像是有,但是卻猶如陽炎,只是恍人眼目罷了;其生住異滅,都是如來藏的作用,自體了不可得,因此都是虛相和假相,所以叫作諸法空相。因為這些法不是實有的東西,雖然有作用也是如來藏的妙用。所有的相都來自於如來藏,根本沒有這些相本身的什麼實質的作用,就像一個木偶人沒有實質的作用一樣。所以諸法空相包括如來藏本身的相,也包括如來藏所產生出來的相,這些相都是空的。     二、心經中的空,是指空性心如來藏,心經是講不生不滅的真心如來藏的體性,不是講一切法空的一無所有的空。一無所有的空,是小乘經典講的內容,大乘經典都是圍繞著如來藏而展開。如來藏之相為空,祂沒有六根、六塵、六識等等,無形無相,祂本身的相是空無的。雖然祂無相,但是祂能出生一切相,祂產生色法,色法由祂而生,那麼色法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與如來藏的關系就是不一不異。從這個角度說,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這個空性心如來藏,是離色之外的實有之體,色不實有,由祂而生;祂是實相,是真實有的無相的相,因為祂是實有之心體,才能不斷地出生一切法。尋覓祂,觀察祂,都需用慧眼和法眼,肉眼觀不見,因為肉眼只能見色,觀不見無色的如來藏。如果肉眼找不到如來藏,我們也不能說祂沒有或不存在,否定祂就是斷善根的一闡提人。     佛法之所以讓眾生不惜身命無怨無悔的追求,就是因為有這個真體的存在。如果沒有這個真體的存在,佛法也就與外道空法沒有本質的區別,修到最後還是一無所有,修行就沒有意義了。佛到這個世間來,就是來給眾生開示這個心體,讓眾生悟入,如來藏若不真實存在,佛到世間來也沒有意義了。如來藏若不真實存在,眾生就不會有一世又一世的色身五蘊;如來藏若不真實有,眾生造業的種子就不能存放和處理,因果也就不能實現,眾生也就沒有因緣果報了。佛說如來藏是實相心,實相就是真實有的相,不管眾生能不能見得到,其他一切法都是虛相。如來藏就如一顆摩尼寶珠,含藏萬法種子,隨緣顯現一切法,是世出世間最寶貴之“物”,無數祖師來到這個世間也為了祂,否則就沒有什麼值得大動幹戈的了。     三、如果我們學習大乘般若法,修行一段時間以後,都能像觀自在菩薩那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在禪定當中進行深細思惟觀行,證得了真心如來藏,那時就知道: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本來就是虛幻的、無常的、不真實的、空的、無我的,都是如來藏所變幻出來的,那時就出生了般若大智慧。有了大智慧以後,慢慢就能出離生死苦海,出生大智慧時也就證得了生死也本來是空,都是依如來藏而有,是如來藏所幻現出來的,不實如空花。     而如來藏本體並沒有生死,也沒有苦厄,祂變現出的五蘊身有苦厄,五蘊身的苦厄也是幻化不實的,沒有真正的苦厄,這時內心裏就度過了苦厄。生死皆如空花,本不實有,菩薩們證知這一點以後,就不用再害怕生死,可以在生死當中來來回回,度脫無量眾生,出離生死苦海。      四、如來藏自己本身是清淨沒有染汙的,祂沒有貪嗔癡,沒有無明,不對六塵境界,不分別六塵,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念想。如來藏的空性,就像心經中所說,無……無……無……,祂本身什麼都沒有;雖然沒有,但祂卻含藏萬法的種子,依種子而出生一切法,心體是有,相卻是空。體有就說明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相空說明祂是空性的,祂是空性心。而所有的妄法在相上是有,其自體性卻無,沒有自體性的有,這種有就是假有。     如來藏的空與世間妄法的空,體性截然不同,不可混淆,妄法無自體性,了不可得,因為妄法都沒有自性,不是自在的。而如來藏在相上雖無,心體裏無任何一個法相,但心體是存在的,是無形無相的那種存在方式,不是世間相那種存在方式。這就很難讓人理解,所以佛法是不容易修學的,學佛時間短的人,很難理順其中的機關奧秘,所以才有那麼多人誤會佛法。     把如來藏理解為本不存在,沒有真實心體存在,這都是斷滅空的思想觀念,這是在否定實相心如來藏的本有實在性,與心經經義相違背。心經中雖然講真心如來藏裏什麼都沒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無耳識無鼻識無舌識無身識無意識,無大小乘法,無一切法,但是心體是存在的,能執藏種子,祂有真實的種種功能作用。     而有一些人認為如來藏既然什麼都沒有,祂就是一無所有的那種空,是不存在的那種空。但是經中也講真心含藏萬法,能產生萬法,祂是相空體有的心,因為這個心體是真實存在的,祂才能出生一切法,變現一切法。有些人認為真心不是真實有,祂只是一個名詞概念罷了,因為這種錯誤知見,他們就認為開悟是見個一無所有,對於開悟之法,理路不淸,也不知悟個什麼,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而真心的有,祂存在的方式,不是像我們五陰十八界世間法的存在方式,祂是無形無相的那種方式存在,對於這種存在方式眾生沒辦法理解,就認為祂不存在,所以眾生對如來藏的真實存在性的知見普遍不具足,因此也就沒辦法悟得如來藏。     有的人講解空性,就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包括如來藏,因緣所生的法無自性,所以都是空,連如來藏本體也是空,不知道如來藏不是因緣所生法,是無因無緣存在的法;眾生也不知道萬法都是因緣生,因是什麼,緣是什麼,都是如何生出來的,從哪裏生出來的,對於這些實相內容大多數人都不了知。比如說我們的六識心,是如何生出來的,有些人就認為,根與塵一接觸,自然就有六識出生,六識不是從哪裏出生,沒有出生識的體。那這個看法錯誤是極嚴重的,否定了萬法的來源之處,不知道萬法出生的根源是什麼,也就不知道法界的真實相是什麼。     佛在楞嚴經中已經破斥了一切法自然而生的自然論外道法,最後總結說都是如來藏性,由如來藏所生。六根與六塵接觸,是如來藏在這當中產生了六識,六識是由如來藏所出生,是從如來藏當中而來。萬物都有個出處,就是真心如來藏。一切法都圍繞著真心如來藏而生、住、異、滅,離開真心如來藏什麼法也不存在。外道對於空的諸多理論,都是偏頗錯誤的。由於知見不正,導致他們修行都不能成就,最後唐娟其功,不能解脫,不能悟道,多生多世枉費心力,還仍然沉輪於生死當中,所以正知見是修行的首要關鍵。     五、大乘的空和有     大乘經典中都說有個有的存在,這個有就是真如如來藏,是佛法修證的根,沒有這個根,就沒有一切法,萬法由於這個有、這個根而存在,當然這個有是極其重要的,佛經萬話不離其中,根本也離不開這個有,離開這個有來談佛法,就是外道法。內道和外道的根本區別就是這個真如的有,外道不信有真如佛性,更不能證得這個有。外道有一無所有的斷滅空,一法也沒有的空。佛法不這樣,佛法講世間存在的一切法都依這個真如有而存在,沒有祂就沒有一切。     緣覺的十二因緣法也依於這個有而有,沒有真如這個有,十二因緣法也不成立,離開真如之體而說一切法是有是空都是戲論。緣覺們修行因緣法,推生死的源頭,推到真如如來藏,就推不過去了,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就知道沒有一個法能離開如來藏而能出生和存在,哪個法也不能越過如來藏,於是得出一個結論,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那就是說五陰身的生死是由如來藏而有,如來藏產生名色五陰,名色五陰緣於如來藏而有。身從無相中受生,就是從無相的如來藏中生,不是從一無所有中來,不是沒有處所就能來,這當中就有生命的源頭如來藏,拋開這個,別談受生,不會有生命的出生。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意思是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身口意行,但是無論是無明還是身口意行,如果沒有真如如來藏,也是不存在的,離開如來藏沒有無明,也沒有眾生,更不會有眾生的身口意行。     聲聞的四聖諦法也依於真如這個有而存在,否則也是戲論。苦集滅道,依如來藏而有苦,依如來藏而召集苦,依如來藏而修道,依如來藏而滅苦。阿羅漢們能夠證果,並且敢於滅掉自己,就是因為信受佛說有一個生死依,死後不是全部滅去,還有不滅的自己存在,涅槃以後不是斷滅,這樣才能證果,涅槃時才能滅自我。世尊在世時,如果有人說斷滅法,說涅槃後一無所有,世尊就會叫來那個人,當面指責糾正他,讓他信受身中有不滅的生死依如來藏。     現世的學佛人對於真如之理,多數沒有明了,沒有弄懂。沒有明了時,對於真如的空與不空部分,總是含糊不清,對於空相和空性,也是含糊不清,這些理搞不清楚,不可能證得真如。沒有證得的人,因為不知真如到底是什麼,是怎樣的無相,沒辦法弄懂這些理,就認為真如的無相就是無。     能夠把真如之理講清楚,講深細一些,講祂的不空部分,產生萬法部分,儲存種子部分,是大智慧的成就。如果把真如如來藏的存在說成是假有,就否定了真如的存在,就是斷滅空論,假設的法不能有真實的功德和利用,而真如確實含藏無量之多的種子,具有無量之多的功德,因此才說祂真實不虛。了知真如如來藏的功德種子,就是道種智,開悟以後是逐漸地在了知如來藏中的種子功能,這樣智慧才能逐漸增長,如來藏中的種子功能都了知了,就是佛所證得的一切種智。     真如如來藏所產生的一切法、一切相都是夢幻泡影,而真如不是夢幻泡影,是真實有,不知此理,永遠不能證真如,不能悟道。真實有的法才能證得,探求祂才有意義,一無所有的法探求到最後也是空,就像芭蕉一樣,剝它的皮,到最後一無所有,那就什麼也得不到,也沒有意義。而真如不是芭蕉,探求祂,會有無量的智慧生起,終究能成就佛道。否則一路空下去,就是外道的空,到頭來一無所獲,即使阿羅漢的那種離生正性的空,佛也不讓八地之前的菩薩去實證,把一切法都滅掉,菩薩應該走自利利人的菩薩道,不能一味的追求空。菩薩們的修行都依於真如而修,證真如之後依止於真如,修證自己,最終成佛。總起來說,佛法世俗法都依真如而有,真如理甚深極甚深,難於了知。     六、性空與空性的區別     性空是指萬法的屬性及其本體性、自體性是空的,萬法沒有自己能夠獨立存在的體性,不能自我主宰,都是被如來藏所變生出來的,因此萬法都不是真實的有,是虛妄性的。既然萬法的體不是真實的有,那麼其性質就是空。就像一個被幻化出的幻人,如果說它有真實的屬於自己的本性,那是不可能的,它所有的行住坐臥、言談語笑的功能作用都不是真實有,假人本身即是幻化出來的,何況其作用、體性、功能,更是幻化不實的。     萬法也就如幻化的幻人一樣,都是空。凡是被生出來的,被變出來的,都是不真實沒有自體性的。比如說機器人是被制造出來的,是假人,但是機器人的活動也是幻化出來的,不是機器人本身所起的自主活動,是被操控出來的活動。所以萬法之性是空的,名為性空。而如來藏的所有的功能體性都是真實存在的,不是虛妄假有的,萬法才能由此而生。     緣起法就是各種緣所聚合起來的組合起來的現象,都沒有自性,不是真實的法,因為這些現象本身不能決定自己的存在與否,如果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存在,不能主宰自己,那就是沒有自性的。緣起法都是在講虛妄法,沒有談到如來藏的真實性如如性,因此與大乘實相法有本質的區別。但是虛妄法也是依如來藏才有的,離開如來藏,就不會有任何一個虛妄法的產生和存在,因此緣起的法是性空的,沒有自身的真實性。而如來藏之性卻不空,如來藏有自己的真實性,有自己的有為性和無為性,不依賴他法和他緣能獨立存在,叫作空性心。     七、真空絕相的意思是,真正的空性心如來藏,祂沒有一切世間法相,無五陰、無十八界、無四聖諦、無十二因緣、無菩薩六度、無智也無得,凡是相,阿賴耶識都不具備,所以說祂是一個空相心體,是空性心。雖然祂空相絕相,但是心體卻存在,不生不滅,既含藏萬法種子,又能產生萬法,所以祂有真實的功能作用,具有不空的一面。如果我們都能像觀自在菩薩那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進行深細思惟觀行,就能證得真心如來藏。     證悟如來藏時也就證得了五蘊本來是空的、虛幻的、無我的、無常的、不真實的,都是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本質都是如來藏性。這樣般若大智慧立時就顯發出來,有了大智慧以後,慢慢就能出離生死苦海。而我們的真心如來藏,祂沒有生死,也沒有苦,不在苦厄中,五陰的我們依著真心如來藏就能慢慢度過生死苦厄。因為生死皆如空花,本不實有,菩薩們證知這一點以後,就不用再害怕生死了,就可以在生死當中來來回回度脫無量眾生,出離苦海。     八、五蘊為什麼皆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們在行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證得了本心如來藏時,觀行到五蘊是被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像木偶人一樣的不真實,五蘊功能作用就像木偶人演戲一樣的虛幻,表面的現象是有,但是沒有實質,不真實,不自在,不能自主。五蘊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不存在,但是這種存在是虛幻的,沒有實質的,是不自在的,也沒有自主性,因此是空的。     又比如低血壓的人頭暈時,眼冒金花,眼前都是花點,這些花點不能說沒有,但是這種有是虛幻不實的,完全是一種幻相,你就不用對花點生起恐懼和厭惡,也不用起心把這些花點趕跑,五蘊就像這些花點一樣的虛幻不實。這些道理要想真正的明白證得,就得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進行深細的觀行、思惟、參究,而後才能悟道。一切相雖然是有,有是假有,是虛幻,是幻化,不自在的,所以五蘊非我,是空的。而般若之體,不是幻化的,雖然祂無相,但確實是實相,是真實有的相。     般若智慧的觀行,要在菩薩六度修到第六度的時候才能有觀行智,有觀行智時才能觀行成功。證得了這個本來自在的心以後就會發現,這個心是無所得的心,對於世間一切法祂什麼也不得,因為祂什麼都有,都具足,絲毫不缺少什麼。這個心,我們把祂叫作佛也行,叫作什麼都行,不叫作什麼也行,祂都無所謂。祂是一個無所謂的心,怎麼都行,有什麼沒什麼都行,怎麼對待祂都行,認識不認識祂,祂都無所謂,因為祂自在。     觀行的時候,一旦觀行到如來藏在五蘊上的運作,就現前了知如來藏出生了五蘊,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五蘊,五蘊由如來藏而來,當下就能認可五蘊的虛妄,五蘊非我,五蘊無常,五蘊本來就是空的,從前不知道這個真理。我們的五蘊本來就是空的,只因無明,不知此理,通過深入觀行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就證知了這個真理。當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證得真心如來藏時,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生,原材料都來自於如來藏,五蘊也是如來藏所生,苦厄也是如來藏所顯現,一切法全體都是如來藏,沒有真實的五蘊,沒有真實的苦厄。如來藏沒有一切苦,祂一出現苦厄全部消除,苦厄都是如來藏。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夠度一切苦厄。我們也要這樣觀行,打破五蘊的塵勞煩惱。     九、當體即空,體就是人事物理;即空,是指人事物理存在的每個當下,都是空的不真實的。我們所看到的好像是有,好像是現前存在著的,但都是一種假相,是空的,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因為不能識破這些假相。我們就只認自己所見到的外相為實,不能覺悟到這些現象背後的實質是什麼,也不知道這些現象是如何出現的,因為什麼而出現。就好像孩子們只認舞臺上的木偶人,以及木偶人演出的戲劇,覺知不到木偶人演戲的虛幻性。     同理,世間的一切法,大大小小的現象,有形無形的事理,其背後都有一個在掌控著的主體心存在,只有這個心是真實的,其他一切都是祂所幻化的,所以世間一切現象就是空的,當體即空。世間一切法都包含在五陰十八界之中,五陰是如來藏所幻化的,六根是如來藏所幻化的,六塵是如來藏所幻化的,六識是如來藏所幻化的,世間沒有一樣不是如來藏所幻化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全部都是如來藏,人事物理當體就是空性心如來藏。證得這個境界時,那已經是地上菩薩的境界了,見一切法,都知道其實質是如來藏,都是如來藏在維持的,這時就真實的證得了三輪體空,無一法真實存在。     十、什麼是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一切諸法當體即空的意思,其境界甚深又甚深。三輪,就是甲乙雙方以及聯系甲乙雙方的事、理或者物。體空,就是甲乙雙方以及中間的事、理、物三者之體都是空的,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沒有真實之自體性。     比如布施這件事,布施者是空的,被布施者是空的,布施的財物也是空的。為什麼都是空的呢?按照阿含經裏佛所講五陰無我之理來說,五陰的人我是空的、虛幻的,沒有自性,按照金剛經裏佛所說的無四相之理來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都無我,都是空的,這些相都是如來藏依緣所變現出來的,是生滅、變異、不實的;一切法也都是如來藏依緣變現出來的,是生滅、變異、不實的。     那麼甲乙二者就是生滅變異的,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產物,其性是空,幻化非真有;布施的財物,是如來藏依緣變現出來的,生滅、變異、不實,其性是空。如果剛剛有人布施我一千元錢,我隨手把錢放進口袋裏,然後就對布施的人說,你並沒有布施我,我也沒有收到你什麼,我一元錢都沒有見到,沒有你布施這件事。那麼布施的人會怎麼樣呢?他沒有證得三輪體空的境界,內心裏還在執相,沒有空我,沒有空人,沒有空物,同時他的嗔心又比較重,心裏一定很氣憤。     可是證得三輪體空的菩薩,不見有五陰我,不見有對方的五陰,不見有中間的事和物,三者都空。此菩薩現見一切人、事、物、理,都是如來藏所現起的清淨作用,一切的人事物理,全部是如來藏所幻化的,如陽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能見的七識心,所見的人、事、物、理,全部是空性的如來藏性,沒有能和所。     要想證得三輪體空的境界,就要修行菩薩的六度波羅蜜,然後通過參禪明心見性,依次證得如幻觀、陽炎、如夢觀,獲得唯識種智時,就入初地至十地。這時菩薩內心不見有人、不見有法、不見有物、不見有事,只是隨順世俗而做名言分別。要想修到這種境界,就要努力斷除我見,努力明心見性,修除財色名食睡五蓋,現起初禪定,然後依次斷除煩惱,就能不離定而觀行一切法,不離定而證得一切法,大小乘理都要通達,就能入初地,證得三輪體空了。      十一、空,大概有三種,一種是如來藏的空,這種空,沒有形相,沒有方圓和大小,但心體真實存在,體有只是相空,又稱作空性心。這種存在方式,讓一般人無法認知,祂不是三界有的那種存在方式,看不見、聽不著、嗅不到、嘗不了、觸不著,就連思議也不及,極大多數人就認為如來藏只是一個名字,沒有實體,不是真實的,所以也不是我。這種誤會極其普遍,不可扭轉,如果如來藏相空體也空,連個體也不存在,這就等於是頑空,與虛空是一樣的。     如果沒有如來藏心體,種子就不能安立,沒有種子,就不能產生任何一法,無體就不能生法,不能生五陰,不能收存業種,也就不能實現因果律。如果無體能出生法,那麼虛空也可以產生一切法,眾生的業種也可以存在虛空裏,讓虛空實現業果,讓虛空變現十方世界諸佛國土,可是很顯然,虛空沒有這個功能,況且虛空也是如來藏所出生,本身是不自在的。所以只要能生法,就有種子,只要有種子,就有存種子之體,如來藏之體真實不虛。     第二種空,是諸法相空,諸法都有相,相雖然有,各種現象表面是存在的,可是所有相都是幻化相,有是假有,幻化而有,從無而有,有已還滅,因緣所生,不實如芭蕉。     第三種空,就是一無所有的頑空,與有對立,是生滅法,不是真實法。虛空就是一無所有的頑空,它是比對於色法來說的,沒有色的地方就是空。比如在一片土地上挖井,把土挖出去,沒有土的地方就是空,這個空是一種假相,沒有來處,也沒有實體;如果把土填上,空就消失,消失了,也沒有去處;又比如房間裏有桌椅的地方就不空,搬走桌椅,就是空的。這種空滿世間都是,沒有邊際,既然沒有邊際,那麼在虛空中就可以隨意建立諸佛國土,所有眾生都成佛了,每尊佛都可以有自己的國土,不用擔心沒有地方建立國土。以上這三種空,眾生福薄,善根不深厚時,很難分清和理解,再加上受各種邪見的誤導,一旦形成邪見,很難扭轉過來,修行也就很難走上正途。     十二、現在有不少人在談空說有高談闊論,明心開悟之後才能真正體會什麼是空。在凡夫位對於一切境界都是揣摩和臆想,又因為見取見沒有斷,就執自己揣摩出來的知見為正確,他人的都不對,於是互相爭來辯去。見取見嚴重的就障道,沒辦法斷我見。     普通人所談論的空,往往只是認為把自己的妄心空一空,在面對各種境界時要把心念掐斷,有的還會靠打坐修定,求個心中無念想,以為就能空了。從來就不能體會到如來藏那種本來就有的空,別人再怎麼講如來藏的空,因為沒有實際證得,還是無法理解。這種修空的方法,無論怎樣修,也達不到空,就像有人成天高喊放下,修了一輩子,也沒有放下什麼,臨終還是被業所牽,去了三惡道。修行的方法必須是按照佛所指引給我們的路線,必須按照四聖諦理四念處觀,修到小乘的空,斷我見,最後才能放得下,按照佛講的大乘理,才能證得如來藏的本來就有的那個空。     這些現象只是眾生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階段,福德具足了,就會很快過去,大智慧是需要有大福德墊底的。福薄障重就沒辦法脫離各種錯誤的知見纏繞。過去有禪師要離世了,想選接班的弟子接續自己的法脈,出題考察弟子的智慧境界,弟子一說出自己的知見看法時,禪師就發話了:你福薄,接吾宗不起。意思是說,你的福薄,智慧不足,不能把我的禪宗法脈傳播下去。這個福德不僅涉及到了世間法的福,更涉及到了出世間法的福,就是在戒定慧上所修的大福德。所以要想證得般若空性,必須要有福德,菩薩六度都要修好。     十三、世間一切法都與佛法有關,都是如來藏佛法生成的,是佛法的一部分。懂得了此理之後,再證得此理,就有大智慧的出生,所有一切法以後都能懂得,也能證得。     如來藏本體有什麼相能被分割嗎?祂無任何一種相,因此無法去分割祂一點點。我們心裏應當漸漸適應如來藏的那種無相的存在方式,與如來藏相應,才能盡快證得祂,才能與佛法相應。既然一切法都與佛法有關,離開如來藏而談任何一絲絲的現象能夠單獨存在,都統統是外道見,應該遠離。     我們無始劫以來都是著相著得很習慣了,對於如來藏無相的相不容易體會,因而不容易證得。如來藏沒有形質,因此就不能與我們的五陰和合與碰觸,祂也不能有來來去去的現象,祂也不能具體在某處所,祂也沒有時間相。我們不能用空間、時間、距離、來去等等這些世俗相來想象和套用祂,但有時為了描述如來藏在五蘊中所起的作用,不得不用來去等等詞語,因為世俗語言確實無法描述清楚如來藏的體性和狀態,借助於世俗語言有時就顯得無奈。     如來藏與五陰七識、世間萬法的關系是:既聚又不聚;既在一起,又不在一起;既不來某處,又不離某處;既不合,也不散。我們不能用物質色法的特性來想象思惟祂,也不能用七識妄心的體性來混淆祂。應該學會逐漸脫離我們久已熟悉的世俗法的觀念來思惟祂,就能漸漸地與如來藏相應,也就容易找到祂而證得祂了。     十四、圓覺經中一切法皆為清淨的真實義     佛在圓覺經中說,諸法皆為清淨,為什麼這樣說?惡法,善法,地獄,天宮,世間一切法,都是清淨的。為什麼?謗佛毀法,也極為清淨,謗僧毀塔寺,也極為清淨;當然學佛修道,菩薩六度,就更為清淨了。為什麼?因為一切法皆為如來藏的妙用,當體皆空,即使不空,也是清淨的。譬如人為設計程序的屠宰眾生的機器,其行為無有染汙,因為它無心無意造作殺業,也沒有自主性,所以它並沒有造作殺生業,其行為歸屬於程序設計,歸屬於設計者的旨意。證得一切法空的時候,地獄業也空,就不用下地獄了。     譬如幻師,幻作男女,這些男女,雖造諸善惡業,而無有業報。所有諸業皆為幻化故,沒有實質;若有實質,皆是幻師所為。假如幻師變現出了兩個人,其中一人殺了另一人,可是,無有殺者,也無有被殺者,其中殺業,也為幻化。幻化之主人,即是幻師,可是幻師不受報,實無有殺事,無有造業者,也無受報者,一切法皆為幻化,哪裏有實?說有實者,迷惑顛倒。所以我們用不著在夢醒時觀夢是夢,醒時也是夢,猶如夢中觀夢,皆為是夢。觀者也是夢,觀,也是夢!一切法皆為夢。                  第十一章 如來藏與見性     一、一般所說的見性,就是六祖說的見性,是見自性本心,不是眼見佛性的見性,眼見佛性是另一個層次的見性。而見就是看的功能作用,聽的功能作用,嗅的功能作用,嘗的功能作用,覺的功能作用,認知的功能作用。這些功能作用是生滅法,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就不能看、聽、嗅、嘗、覺知,這些功能作用就會消失,消失了以後,又會生起。生來滅去,滅去生來,根本把握不住,所以是虛妄的生滅法。     見性不是見得這個生滅變異法,而是在有這些功能作用的生滅法當中,有個一直都沒有生滅過的本心自性,要去識得和證得,自心本性不管我們見與不見,祂都本然的那樣存在著。見性者八個識共同起用,才有能見聞覺知,才能見性,之後對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內心清楚了,能夠分清真和妄,不再認假為真。見性人因為證得了自心如來,發現了自心如來,同時就懂得了自心是如何運作的,如何配合七個識心的,如何為我們生出六塵境界的,同時也知道五陰是祂所變現的,是一個虛假的殼子,不是真實的我,這樣也同時斷了我見,證初果。     二、關於如來藏當中的見大     在楞嚴經第三卷中,世尊說:見覺無知,因色空有。這句話說明,見大一生出來,就有覺性,這個覺性,沒有知,不知六塵,但是能在六根上運作,這就是如來藏的見性,不是七識的見性,七識的見性一定是知六塵的。而且這個如來藏的見性,因為有明暗和虛空才能存在,離開明暗和虛空,見性就不能存在。那就說明這個見性、見覺是見大所形成的,不是像如來藏那樣,沒有條件就能自己單獨存在的。     這個見性與如來藏非一非異,而且需要有明暗以及太虛空,才能有見性。但是見性卻不是明暗和虛空,離開明暗和虛空,這個見性就不存在了,不管七識見明見暗,還是見虛空,這個見性都存在著,祂是從如來藏當中的見大種子生出來的。當明暗和虛空都消失的時候,見性也就不存在了。這種情況就是如來藏單獨存在的時候,就是在無餘涅槃境界當中,只有如來藏,七大種子都不現行。在涅槃境界裏,沒有明暗,沒有虛空,因此也就沒有見精見性。這說明見性是生滅的,是被如來藏用見大種子所生出來的,除了涅槃境界,其餘時候,見性都一直存在,即使在中陰身裏也是存在的。     而這個如來藏的見性,就是佛性。佛性不離如來藏而有,如來藏起用,就有佛性。佛性與如來藏非一非異。依如來藏而說,是不生不滅的,是本如來藏性。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都是如來藏用七大種子生出來的,除了如來藏本體不是生出來的,其餘一切都是生出來的。所以見大,也是種子,有生成義,能生如來藏的見性,涅槃境界裏,見大不起用,也沒有虛空和明暗,佛性就不能顯現出來。     三、如來藏性就是佛性,如來藏遍一切處,佛性就遍一切處。如來藏遍六根六塵六識,佛性也遍六根六塵六識,所以佛性能在六根上顯現,在六塵上顯現,在六識上顯現。那麼在眼根上、耳根上、鼻根上、舌根上、身根上、意根上就能有佛性的顯現。我們可以通過眼根看見色塵上顯現出來的佛性,通過耳根聽見在聲塵上顯現出來的佛性,通過鼻根嗅到在香塵上顯現出來的佛性,通過舌根嘗到在味塵上顯現出來的佛性,通過身根觸到在觸塵上顯現出來的佛性,通過意根覺知到法塵上顯現出來的佛性。     四、如來藏的見大能夠見一切法,在一切法上都能顯現出來,但是如來藏不能了別六塵境界具體內涵。如來藏的見大,形成了如來藏的見性,在一切法上都有如來藏的見性起用,這個見性就是佛性。沒有如來藏的見,就不能有七識的見。因此如來藏能見一切法,無法而不見。     佛在臨成道之前,在金剛喻定中,夜睹明星,見到自己的圓滿佛性時,最後一絲微細無明全部斷盡,大圓鏡智現前,四智圓明,究竟成佛。見佛性有很多層次的見,智慧境界不同,所見佛性也有層次上的差別,只有佛才能圓滿的見得自己以及眾生的佛性。見性有十住位的見性,十行位的見性,十回向位的見性,十地的見性,等覺妙覺的見性,最後身妙覺菩薩見性以後,大圓鏡智現前,才能到達佛地,圓滿佛果。所以只有妙覺菩薩才能即身成佛,三藏十二部經中,佛根本沒有講過即身成佛的法,即身成佛之法與等覺菩薩以下的眾生不相應。     五、佛性與如來藏的區別     佛性有兩種,一種是指眾生的成佛之性,一種是指如來藏能見一切法的見性。有些人總以為,只有在眾生的心地清淨時,佛性才能顯現,而實際上不管眾生的心地是多麼的清靜和汙穢,佛性都要放光動地,照徹宇宙大千。地獄眾生的心地汙染極重,無明也相當深重,但是地獄眾生的佛性也同樣在刹那刹那顯現著,絲毫沒有被無明遮掩住,只是眾生的七識愚癡,不能識得而已。     如來藏是成佛之體,眾生成佛是因為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本心,有如來藏的心體,眾生依之才能成佛,佛性僅僅是本體如來藏的功能之一,不代表本體。很多人都把佛性看成是如來藏本體,看成是明心時所證悟的如來藏的本體功能作用,其實不是,祂們是兩種功能作用,二者運作的方式和作用都不同;但是兩種功能作用緊密配合,才有三界世間的一切萬法的出生。佛性的作用是佛性的作用,明心時所證的如來藏本體的功能作用,是如來藏本體的功能作用,二者不能混淆,否則就不能見佛性,不能過禪宗第二關。     眾生的佛性,時時都在顯現著,刹那刹那都在六根門頭放射光芒,無一刹那不在起著妙用,只是眾生不知不識,只知幻化的假相,不識佛性的妙用。又有很多人,分不清楚佛性和如來藏本體體性的區別,往往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佛性和如來藏是兩個概念,功能有所不同,如來藏的智慧德相是如來藏本體的功能作用,佛性是如來藏中見大種子所顯現出來的作用,當然也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之一。佛性依如來藏本體才能運作,如來藏依佛性的運作,才能出生一切法,二者互相依賴,才有三界世間一切法的出生和運行。     佛性顯現運作時,如來藏才能和七識一起和合運作,變現一切法,產生一切法;因為有如來藏,才有如來藏之性,也就是佛性。如來藏和佛性是體與用的關系,如來藏還有諸多其它無量的功德作用,與佛性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兩者又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產生萬法。如果沒有佛性,或者佛性不起作用了,如來藏就不能見得一切法,也就不能產生萬法。比如在無餘涅槃境界裏,佛性就不運作了,沒有佛性的運作,也就沒有六根六塵六識,沒有五蘊,只有如來藏單獨存在,如來藏就不出生一切法了。     佛性是真實的,是如來藏本體的直接作用,時時刻刻在顯現運作著。只要有佛性的作用,就有眾生的五蘊,有六根六塵六識,佛性起用時,七識依之才能識得一切法,見得一切法。佛性就是如來藏的見性的作用,如來藏見一切法之後,才能出生和顯現一切法,才能配合眾生造作一切法;如果沒有佛性的作用,如來藏就不能見得一切法,那麼祂就不能造作了,眾生的七識五蘊也就不能出生,所以佛性的作用非常大,如來藏也要同時依靠著佛性的運作才能有自己的運作。                   第十二章 不二法門     一、不二法門,是極深法,維摩詰經裏都是在講不二法門,修得別相智差別智後得智的大菩薩才能深知其義趣,剛開悟時還不能完全明了。如果沒有悟得真心自性,只是理解,理解的東西就不可靠。對於佛法的理解,開悟以後還不能完全理解透徹,入初地通達佛法了,還是不能完全徹底證悟一切法。這就說明佛法有多麼深奧廣闊,不是淺慧就能夠搞明白的。     眾生從學佛修行到入初地,成佛之路才走完三分之一的路程。剛開悟時離初地還有三分之二的距離,智慧水平是初地菩薩的三分之一。那這個世間的學佛人,有多少是開悟的,在全球七十億人口中,能挑出來多少,恐怕是太少了。在這極少數人中,修到初地果位,差別智後得智圓滿具足的,能挑出幾個?所以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甚至極少數人的手中。那麼如果地上的大菩薩來講深奧的佛法,會有多少人能夠明了和接受,恐怕是不多的。     真正的佛法也就是正法,其力量是很微弱的,其智慧境界是不與大多數人相應的。如果有地上的大菩薩來講深奧的佛法,要受到圍攻和打擊,那就不奇怪了,因為智慧差別太大,初學佛之人是不會理解甚深法義的,甚至理解少分也做不到,而初學佛人又占極大多數,深法受到否定,也就難免了。     世尊在最初講般若經時,考慮到眾生接受不了深法,只講一些粗淺的輪廓,不講裏面深細的內容。像心經金剛經都是講個實相法的大概輪廓,具體比較細的內容還不能講,因為眾生的因緣還不夠成熟,眾生這時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些內容,還能接受。如果世尊具體講阿賴耶識是如何空,如何什麼也沒有,如何清淨的,眾生的智慧不具足,接受不了,就會退失信心,不信佛法了。     如果世尊在金剛經中細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具體講如何虛妄,眾生智慧不足就接受不了。如果世尊細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如何像夢、像幻化的一樣,如何像泡影,眾生智慧不夠,就會滿腹狐疑退去不學了。因為佛法越細致是越深奧,越不容易理解。所以剛開悟是悟得心的總相和大概內容,慢慢才會知道細相內容,具有差別智。     世尊在最後講法時,眾生的緣熟,智慧深了,信心也足夠了,才講後面的方廣唯識經典,講得很深細,當然普通凡夫還是很難懂的。更深細的佛法,世尊的報身佛在色界究竟天宮,教導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薩們來修學。而且還不是混合著講,分別給不同層次的菩薩講不同的法。世尊在世時講般若經唯識經,就有很多眾生當場退去不接受,不僅僅在講法華經如此。無上法王講法,眾生都不能信受,可見眾生的業障有多麼地深重。     還有文殊菩薩講法,幾百個人當場退出,舍利弗就問文殊菩薩說:明知他們不能信受,為什麼還要講呢?文殊菩薩回答,雖然他們不信這個法,但也種了善根,存了種子。因為不信就是謗,他們謗法以後下地獄受苦時他們就想為什麼受苦報,知道是不信佛法而謗法的結果,他們就想:大乘法這麼有力量啊!不信就下地獄受報。於是內心就對大乘法生出了敬仰之情,然後就心生懺悔,懺悔以後就出地獄升天了,從天上下來後,來到人間,再接觸大乘法,就會得道。     因此聞法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種子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聽聞大乘法,雖然不懂,法種已經種到如來藏裏了,將來這個種子就會開花結果,結個大菩提果,那真是太好了。眾生聞熏佛法,都會作為種子存下來,種子越多越大,越早結果。所以應該多種種子,多種好種子和大種子,結的果就會越大越好。     二、不二法門,是指第八識如來藏法,一切法與如來藏都是不二。因為都是由如來藏所生所顯,都是如來藏的一部分,歸屬於如來藏。就像海浪是大海的一部分,歸屬於大海,海浪不異於大海,與大海是不二的。一切法猶如海浪和泡沫,都歸屬於如來藏這個大海,都是依祂而生,依祂而滅,在祂那裏生,在祂那裏滅。十方諸佛國土、華藏世界、世界海,都在如來藏裏建立和存在,無有一法能出於這個心體之外,這個心體才稱之為一真法界。     維摩詰經裏把不二法門講得很透徹,各大菩薩都各自述說自己的不二法門,凡有言說、身口意行都是不二法門,最後維摩詰居士總說不二法門,精辟地闡述概括了不二法門。維摩詰居士的不二法門是什麼呢?文殊菩薩問,維摩詰答,怎麼答的呢?維摩默然無語。這一默然,把不二法門完完全全表露無餘,於是文殊菩薩大加贊歎說:此乃真入不二法門。這個默然真好,把如來藏的身影全部顯示出來了,但是一般人也真難意會。言說和身口意行能夠顯示如來藏心體,但畢竟不是如來藏本身,因為指頭畢竟不是真月。     維摩這個默然是不是如來藏?是指頭還是月亮?我不說,說出來的也不是真月。到底如何是好,怎樣把如來藏請出來?不見有人有這個本事,無論我們怎樣做,弄出來的都是祂的影子,真人不現形,真龍不出洞,肉眼是不能飽這個眼福了。任何人都只能把指頭指一指,豎一豎,讓人知道月亮在哪裏,至於真月,他是拿不出來的。同理,任何人也只能表達描述一下如來藏,至於如來藏本體,他是絕不可能拿出來的。如來藏怎麼拿呢?一個看不見、聽不見、嗅不著、嘗不到、觸不著的,不是東西的東西,你要怎麼辦呢?還是修般若慧,用大智慧識得祂吧!     三、色空不二,也是不二法門,這裏的空是指如來藏這種空性心,色是如來藏所生,與如來藏是不二的關系,但也不是一,二者是不一不異的關系。不異是說,色是如來藏所生所顯,也是如來藏的一部分,是如來藏性;不一,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如來藏沒有色的作用,色沒有如來藏的作用。因為色是生滅虛幻無常的,而如來藏不生不滅,沒有任何色相,常住不變,真實不虛,二者的體性截然不同。色滅而如來藏不滅,色生而如來藏不生,色永遠不能代替如來藏,永遠不能有如來藏的功能作用。     四、不二法門,一切色都是佛色,一切聲都是佛聲,一切香都是佛香,一切味都是佛味,一切觸都是佛觸,一切法都是佛法。這裏所說的佛和佛法就是指如來藏、阿賴耶識、第八識、真如之法。所有一切法都是佛法,與真如如來藏不二,所以叫作一真法界,都是一個真實的法界——如來藏。沒有一法能夠出如來藏之外,包括華藏世界、世界海,都在一真法界裏,一真法界即是如來藏真如心體。五陰與如來藏不二,由如來藏所生,是如來藏的一部分。     但五陰與如來藏也非一,二者不是混在一起不分的一體。如果是一體不分,那麼拿刀把五陰色身一片一片地切開,就能找到如來藏,如果是一體不可分,五陰滅,如來藏也滅。現見不如是,所以五陰與如來藏還是分開的,各有各的體性,不是混合在一起,五陰是五陰,如來藏是如來藏,一個生滅,一個不生滅。但五陰與如來藏也不是完全的二個法,五陰依如來藏而生而有活動作用,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功能,如來藏依五陰而顯現,二者又不能離開,就像十二因緣法中所謂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因此五陰與如來藏即是不二。     一切身口意行即是如來藏所行,十二處每一處,即是如來藏所現,十八界每一界即是如來藏所生。雖然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生所顯所變,但是與第八識還是不一不異的關系,互不相在的關系。阿含經中佛說,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就是說五陰與如來藏不是一體,也不是二體,也不是互相混合在一起。既然不是一,各有各的用,假的滅了,真的就不滅。如果是一,一個滅,兩個都滅。二者並不混合在一起,因為假的滅,真的就不滅,所以還是分真分假。     五、五陰是假,但也不能否定有其作用,假有假的作用。眾生就是活在五陰的假相裏,吃飯穿衣,行走坐臥,學佛修行,這些都是假相,沒有這些假相,世界也不成立。哪個假相都不能去掉,否則就像阿羅漢一樣取涅槃,滅掉五陰一切相,那樣就不能成佛了。成佛以後,也是有假相,要用假相,佛用來度眾生的方法、手段,身口意行都是生滅法,都是假相,因此假相的用處也很大。理雖如此,真正懂得,必是證悟以後,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要證悟,就要把妄法和真法都弄清楚,證得妄法如何妄,真法如何真,才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真正證悟者,知其所以然是非常重要的。     真是指不生不滅的真實心,妄是指生滅的妄心七識。不二的意思是說,妄心與真心是不二的,妄心是真心所出生,是真心的一部分。如果是兩個妄法,不能是不二的,兩個妄法就是二。而一真一妄,就是不二,比如說手來自於身體,手與身體就是不二的,不能說離開身體,會有手單獨存在;比如金戒指是黃金所打造出來的,金戒指與黃金,就是不二的;比如泥人來自於泥,泥人與泥就是不二的;比如布娃娃來自於布,布娃娃與布就是不二的;比如機器人來自於鐵,機器人與鐵就是不二的。     比如雪人來自於白雪,雪人與白雪就是不二的;比如天上的貓狗是白雲所變,貓狗與白雲就是不二的;比如白面作成的饅頭,饅頭與白面就是不二的;比如塑料制成的塑料花,塑料花與塑料就是不二的;比如波浪和海水,波浪是海水所生,是海水的一部分,與海水就是不二的;金戒指完全可以當作黃金使用,與黃金就是不二的,誰能說金戒指不是黃金呢?維摩詰經專門講不二法門,就是說一切法與如來藏真如,就是不二的。我們要多修福德,福德具足了,就會歸到正途,直線前進,學佛修行就不會繞那麼多的彎路了。     六、如何理解煩惱與生死     煩惱的虛幻性,是因為煩惱是由如來藏所顯現和變現出來的,其本質就是如來藏性。生死的虛幻性,是因為生死是由如來藏所幻化和顯現出來的,因此生死的本質就是如來藏性。涅槃是指如來藏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性質,依如來藏而顯現出來其性質,因此本質也是如來藏性,沒有實質法。如果說涅槃心,就是指如來藏本體,那就是真實有;而涅槃就是如來藏的寂滅境界,是如來藏的無覺無知無受的寂靜境界,沒有喧鬧的境界。     我們可以觀行,如來藏就像是泥,一切法都是泥做成的,泥是真實有,而泥制品的實質就是泥。涅槃之體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真實有,不是強名為有。如果沒有泥,就不會有泥人、泥娃娃、泥房子;沒有金屬,也就沒有機器人;沒有黃金,也就沒有金器。有真實的法才能變現,沒有真實的法,都是虛幻的假名,沒有實體就沒有辦法變現。萬法都是唯心造,這個心如果不是真實存在的,就不會變造一切法出來,沒有根就不會有枝葉花朵,沒有根就不會有芽和苗。泥人全部都是泥,但是泥人與泥各有不同的功能作用,金器雖然全部都是黃金,但是金器與黃金還是各有不同的利用,二者是不一不異的關系。     七、生死即涅槃,生死與涅槃不二。這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是一樣的,與五蘊皆空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五蘊即生死,但是五蘊都是如來藏所生所變現,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其實是沒有真實的五蘊,全體都是如來藏。生死的生,是如來藏所生,因如來藏而有;死,依如來藏而有死,死的整個過程,都是如來藏的作用,沒有生出五蘊身,也就沒有死,所以生死就是如來藏性。而如來藏也叫作涅槃心,因此有人就說生死即涅槃。這個問題很難理解,需明心開悟以後,入初地前後,才能徹底明白。     悟分很多個層次,有禪宗一二三關的悟,還有唯識種智上的悟;而能悟到識心的運作上,悟到識種子上,所悟很深很究竟,非久修的大菩薩而不能也。所有的生和死的這些現象,都是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幻相罷了,沒有實質的生和死,本質都是如來藏。我們只見生死,不見如來藏,就被生死所迷惑了。     八、煩惱即菩提,煩惱整個生起的過程,都是如來藏的功用,煩惱是如來藏用種子形成的,煩惱全體也就是如來藏創造出來的,根據意根的煩惱心行而造就的,本質都是如來藏。就像用泥捏成一條毒蛇,毒蛇全部是泥的屬性,二者不一不異。因此說煩惱的相貌都是如來藏,是如來藏的屬性,是如來藏的性質。     九、相如的含義     相如的意思是說,這個相是真如變現的,有真如的一部分屬性和體性,從相上就應該知道有真如,相是真如所幻化出來的,見相就應該見到真如。比如孩子是他母親生的,見到孩子,就應該聯想到他的母親,孩子與母親是不一不異的關系,相與真如也是不一不異的關系。不一,就是說一切法的相,不完全是真如,不異是說一切法相與真如有聯系,有關聯,是真如的一部分。     如果是一,法相滅了,真如也滅,真如能產生一切法相,那麼法相也能代替真如產生一切法,現實卻不是這樣。法相如果與真如是異,那麼法相就不是來自於真如,沒有真如的執持,法相就滅,就不能存在。真如無形無相,一切法都是有相的,二者有不同之處,有很大區別,真如的體性,虛妄的法相代替不了。一切法相與真如都是不一不異的關系,一與異兩方面都有,所以不能強調一個方面,忽視和否定另一個方面。一切法相與真如有一的方面,也有異的方面,既是一,也是異,應該合起來說,才是正確的。     十、妄心與真心是不一不異的關系,不是完全一的關系,二者不是一,卻又有聯系之處。有如頭與身體、泥與泥人的關系、黃金與金銀首飾的關系一樣。真妄在理上是不異的關系,妄是由真變現出來的,理上是真,但是相上還是有妄,這個妄是不容忽視的,有其相應的作用。比如說七識是妄,是如來藏出生的,與如來藏不異,但也不是一;如果把七識當作如來藏,那麼大家都不用參禪以求證得如來藏,直接把七個識當作如來藏就算證悟了。事實上,這是不對的。     因為如果眼識就是如來藏的話,證得眼識容易極了,證得眼識就等於證得如來藏,就明心開悟了;也不用學般若唯識經典,因為眼識就是如來藏,弄明白眼識就弄明白如來藏了,那麼只要能聽明白人類的語言,告訴大家五識在哪裏,如何起作用,大家就都成為明心見性的菩薩,眾生也就不用學佛了。並且如來藏本身是解脫的,如來藏與眼識是一,眼識就是如來藏,眼識、七識就都是解脫的,那根本就不用學佛修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真實的關系是眼識等七識與如來藏是不一不異的關系,不是完全的一和等同。     如果如來藏與七識是一,那麼眾生在死亡時,在昏迷時,在睡著時,如來藏就能代替七識見聞覺知,代替七識有五陰活動;若如此,眾生就大可以放心死去,放心昏迷去,放心睡覺,不用惦記著醒過來,不用想投胎,如來藏完全可以代替自己生存。無餘涅槃裏只有如來藏,如果如來藏與七識是一,那麼無餘涅槃裏如來藏就能代替七識見聞覺知;如果無餘涅槃裏有見聞覺知,那麼涅槃就不是寂靜的了,這就違背了佛說的三法印涅槃寂靜之理。     比如金盆與黃金不一不異,實質雖然都是黃金,但是相上和用上還是有區別。當需要盆子的時候,黃金使不上力,沒有用,必須用金盆,這時黃金是代替不了金盆的。再比如用泥土做成陶瓷以後,陶瓷與泥土就是不一不異的關系,實質相同,相和作用不同。如果是一,再想做泥房子,陶瓷就使不上力,必須用泥土,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如果眾生需要工藝品,必須買陶瓷,用陶瓷,不能買泥土,用泥土。可見,一切妄法與真法不是完全一的關系 而是不一不異的關系,既相同,又有不同,各有各的功能作用,不能互相代替。                   第十三章 三能變識     一、前七識是見分,是能見六塵的識心,是能見;相分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能見的相,也是所見。第七識是意根,是我執識,祂執著五陰為我或我所有的,執著十八界是我或我所有的,執著前六識的見分是我或我所有的,執著如來藏的作用是我或我所有的。祂見什麼就執著什麼,是普遍計著執著的識,簡稱遍計所執識。前六識是依他起性,依六根觸六塵而起,依如來藏而生起,起了以後就要分別六塵。     意根就執著能夠分別的六識心為我或我所有的功能,執著六塵為我或我所有的相。當意根不執著不在意時,雖然六根六塵相接觸,也不產生識心,就沒有識心去分別;或者識心分別非常輕微,只是知道就完了,不往下進行。這就是無心的境界,看像沒看見一樣,聽像沒聽見一樣,嗅像沒嗅著一樣,對六塵沒什麼感覺,比如食不知味時,心思不在所接觸的事物上。     意根對六塵境界具體了別的智慧比較低劣,分別性弱,主要靠前六識去分別,然後把結果再報告給祂,祂根據六識分別的結果來采取對策和行動。祂要想做什麼,要讓前六識去做,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像個老總一樣指揮,發布命令,前六識就得去執行。     而如來藏就像總裁,監視著前七識的一切心行和活動,七個識的種子都從祂那裏出來,六塵的種子都從祂那裏出來,一切的善惡業種都從祂那裏出來。祂就像一個大倉庫,存儲著眾生應該用的一切,也存儲著眾生成佛的種子,所以叫如來藏。這是個總名稱,從凡夫到佛地都可以用,又根據眾生修行的不同層次階段,分別取不同的名稱,但都是一個心體。     如來藏的性質是圓成實性,祂能夠圓滿成就一切法,身口意行的一切都靠祂來成就,五陰的一切活動靠祂來成就,一切的因緣果報靠祂成就,世界的安立靠祂成就。所謂的圓滿,就是祂從來不違背因果,如實履行因果法則,不錯亂成就一個法。     祂實現因果時,不受指揮和限制,自己也沒有主張和意志,不作主宰,是完全隨緣的心。眾生沒有成佛時的如來藏裏都有無明,有染汙,這個無明染汙都是七個識的業種,如來藏本身沒有無明和染汙。七識無明滅盡,都轉成智識了以後,如來藏就可以稱作無垢識、大圓鏡智、真如和白淨識。     二、萬法唯識,不僅指唯第八識如來藏,也包括前六識和第七識,這三種能變識,共同和合變現三界世間一切法。但是一切法的來源卻是如來藏,只有如來藏含藏萬法種子,以這些種子來產生萬法,需要有第二能變識第七識的配合,也需要有第三能變識六識的配合,如來藏才能產生一切法。如果只有如來藏,前七識不參與,如來藏單獨不能變造什麼法,就像在無餘涅槃境界裏一樣。     如果只有六七識,那就更不能造作什麼法,因為沒有如來藏,七識也就不能存在,更不能有什麼利用。八個識在一起和合運作,才能成就一切法。如來藏與七個識的體性截然不同,祂們之間不能互相轉變。七個識永遠是生滅性的,如來藏永遠不生滅,無論七個識是染是淨,如來藏、真如、第八識、無垢識、大圓鏡智永遠是一個心體,本身並沒有染汙性。     三、唯識之理,以三能變識來體現。比如用意念給人治病,意念以意根的強力攀緣作用為主,不管對方距離有多遠,只要有對方的影像,意念力都可以達到。因為意根和如來藏不受束縛,天南地北、其它星體都可到達,甚至地獄鬼道都可以接觸到,沒有阻礙。     意念時,意根緣於對方的影像以及病變部位,意識心就開始觀想,觀想病氣排除,身體如何發生變化。定力越深,意識心越專注,意根只緣這一件事,不及其它。到一定時候,身體病變部位,就會發生變化,身體就恢複如初。膽結石可以立即消散,癌細胞慢慢消滅,疼痛感也就能消失。這當中如來藏隨順於意根,按照意根的意願,根據意識心的觀想,配合兩個識改變病體,恢複原狀。     意識觀想到什麼程度,如來藏就改變到什麼程度。病變是四大元素不協調的緣故,身體出現異常,如來藏有四大種子,可以讓病變部位的四大協調起來,或者改變四大比例,這樣身體狀態就正常了。三個能變識和合一起,改變身體狀況。這需要意根強烈的意念力,意識心強烈的專注力,那麼如來藏就可以改變一切。包括改變他人的心理認知和思想,讓他人隨順自己的意志。這得需要較高的專注力,意根和意識都有相當好的心力,意識還要有較強的觀行力。     四、八個兄弟一個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家中把帳開。     第一句話是說八個識和合在一起運作,組成了眾生的五陰,眾生就有了五陰身的運行。而八個識中,如來藏是呆,因為心經中說,如來藏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界、無耳識界、無鼻識界、無舌識界、無身識界、無意識界,因此如來藏不知道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六塵境界,對於六塵境界祂傻傻的,不知好惡是非,不知冷暖香臭。     伶俐的是意根,祂什麼法都能攀緣過去,沒有一樣不知道的,雖然只是知道個大概,不知細節。祂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存在,沒有滅過,過去生的習性一直帶著,過去生的所有事情都能攀緣,天上地下無不知,無不能到,祂能發動如來藏的執受作用,而無事不知。     意根是遍計所執性,沒有一法不執著的,執六個識的功能為我,執如來藏的功能為我,執五陰為我,執十八界為我。意根的執著性滅盡了,就是沒有執著的意根,沒有無明的意根。就像我們如果斷我見,成為四果人了,就沒有對自我的執著了,但是五陰還在,只是內心不認五陰為真實的我了。執著性是無明,無明滅了,就是明,佛的意根徹底滅了無明。     在門前做買賣的是五識,通過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不斷攝取色聲香味觸這五塵,把五塵都收到家裏來,收進來以後,意根執取,如來藏就收藏。算賬的是意識,祂能夠對一切事情進行計劃、打算、分析、判斷、推理、思惟,算計來算計去,權衡利弊,回顧過去又能展望未來,制訂出很多目標和宏偉藍圖。     五、一切唯心造,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如來藏這個心產生出來的,包括眾生的五陰十八界、宇宙器世間、十方諸佛國土。萬法唯識,是說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六塵境界,都是八個識心和合運作而展現出來的,以意識、意根、如來藏三個識為主,為能變識,變現出了一切境界。身口意中的意,是意識心,祂不能產生萬法,因為自身是生滅法,又沒有種子,因此不能直接生成一切法,不是唯心的心。因緣法當中的因是第八識如來藏,緣是一切的業緣,因緣產生出來的一切法畢竟空,當中還有不空的,那就是如來藏。身口意行,以意根為主導,意根降伏了,意識心不現起,身口意行都滅。意根的無明滅,也就有能力滅身口意行。     六、唯識講三能變識,能變萬法的識心主要有三個:如來藏是第一能變識,含藏著萬法的種子;意根是第二能變識,有意願、有願行,能作主宰,能驅使如來藏去變造萬法;六識是第三能變識,分析、想象、研究、觀想,能夠攝取六塵。這些能變識是怎樣和合變生萬法的呢?比如用神通變現黃金、指石為金這件事,一個人能夠擁有黃金,不管是自己享用,還是利樂他人,都必須要有足夠的福德,就是說他已經修出了福德,種子已經存在如來藏中了,這是先決條件。     第二,如果把如來藏中的種子拿出來,變成現行,實現果報,必須因緣具足,就是種子已經成熟了,也有可能意根這時還攀緣這個福德,或者想用自己的福德利益他人。     第三,此人的心力要足夠用,意識心和意根的功能要非常強,定在一處的定力心力非常強,專注力非常強,這樣心就能轉物了。意根想要得到什麼,變什麼物,改變什麼物,意識心就得去觀想什麼物,想要變成什麼樣子的,意識心就根據意根的要求,開始思惟想象,如來藏就得輸送相應的識種子,輸送二個識心和前五識的種子,輸送物質所需的四大種子。     具體改變石頭為黃金時,我們不用先學煉金術,也不用知道金子的構造和組成成分。創造物質這些事,意根和意識心都沒有辦法辦到,因為這兩個識心裏沒有四大種子,就不能變造物質。變造物質是由如來藏來做的,因為祂有四大種子,能夠組成物質,物質就是由四大種子形成的。意根和意識心所要作的,就是先修出來福德,把福德種子存在如來藏裏,然後再修出定力,憶念專注。     具體把物體轉化,是如來藏所作的事,祂要把原有物質的四大種子的比例結構變化一下,物質裏面的空間大小要發生變化,也就是物質密度要發生改變,物質的分子結構要改變,原子、電子顆粒的結合狀態需要改變,這些細微改變都是如來藏的事,因為如來藏會隨時隨地改變輸出的四大種子的比例結構,也要加上一個空大的種子數量的改變,這些事,六七二識使不上力,五識更是使不上力。     如來藏最柔順最聽話,意根指哪祂就打哪,完全配合。但前提條件是,必須把所需的相應種子存到如來藏裏,種子必須種到八識田地裏,種子現行的緣還要具足,然後如來藏才能奉獻果實。就像巧婦不為無米之炊,沒有米就不能下鍋做飯一樣。如來藏也是,只要有福德的種子,因緣具足,祂就能變,就能創造,就能出生萬物。沒有福德,因緣不具足,祂是絲毫沒有辦法的。就像有人總是夢想升官發財,因為沒有把福德種子存在如來藏裏,那他怎麼妄想也沒有用,那就是做白日夢。     七、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這是華嚴經中的覺林菩薩偈。意思是說眾生的真心如來藏,就像一個工畫師,能畫五蘊世間,沒有一法是祂不能造的,沒有一法不是祂造的,五蘊就是祂造出來的,是祂畫出來的。那麼祂是怎樣畫五蘊的呢?     五蘊是從入胎開始,直到出生,再到死亡這段時間的色身和七識。在中陰身時,由於意根執著一定要有一個色身,就帶著如來藏去投胎。兩個識就住胎了,這樣就成為了名色,色就是胚胎,名是第七識意根。     如來藏根據意根對於胚胎的攀緣,開始造胚胎,就像繪畫師一樣開始繪畫了。因為如來藏有五遍行心所法,就是觸、作意、受、想、思五個心所法,祂首先要觸眾生的業種,然後作意,把注意力引到業種上來,領受這是什麼業種,是人的還是畜生的還是其他眾生的,這是受;領受以後,就知道了是什麼業種,這是想;最後是思,祂就把業種憶持在心,生起決定心,確定下來,開始輸送種子變造。     然後又去觸母體中的血液,作意,把心引到血液物質上來;再觸血液,領受血液中的地大成分、水大成分、火大成分、風大成分;然後是想,了別知道了各種成分;思,就開始吸收四大營養元素,決定變造胚胎,並且把四大元素輸送到胚胎中。對於造胚胎,如來藏也是用心所法,祂兼顧著業種、四大元素和胚胎三者,開始變造,五個心所法一直不斷地在運行著。就是說祂很忙,但是又沒有忙的心,祂運作有序,有條不紊,祂對於這些事都很內行,而且是祂主要的工作內容。     人的胚胎在如來藏的運作下,七天一變,其實是時刻都在變,七天是一個明顯的改變階段,每個七天,分別有不同的名字來命名這個胎兒。如來藏在造胚胎時,不斷地了別業種,吸收母體中的四大物質,變頭時,觸胚胎,把注意力引到胚胎頭部這兒來,領受胚胎,了別胚胎,思惟如何變造,決定變造,輸送四大,開始變造。因為時刻在了別業種,祂就知道變什麼樣的頭,人的頭,是大還是小,還是形體殘缺,畜生的頭,哪種畜生,哪種形狀。造四肢時也是,知道是什麼樣的四肢,有殘疾無殘疾。     開始造眼睛時,知道是什麼樣的眼睛,大小、形狀、顏色、位置,有無殘缺。造耳朵時,知道是什麼樣的耳朵,大小、形狀、位置、顏色,如果有業障,應該得沒有耳朵的果報,如來藏只造耳蝸,不造耳形,其它器官也是這樣。而且每個器官的位置、大小、形狀、顏色,有毛無毛,祂都知道,變造時,絲毫不違背業種。造人形還是畜生形,是男是女,祂都清楚。五根不具,殘缺不全的業種,祂都清楚。如果母體營養不全,祂吸收的就不全,輸送出來就不全,胎兒的色身就不圓滿,這就是胎兒的業報。     如果胎兒受母體擠壓,如來藏就不能正常變造,胎兒就是畸形,這也是胎兒的業報。胎兒四五個月時,如來藏知道胚胎可以用了,就出生意識心,胎兒就能了別母體中的生存環境,這時就有了胎動。隨後其它幾個識心也產生出來。這時就可以進行胎教了,胎兒有耳識和意識,就能夠了別胎教的內容。人的胎和其他眾生的胎什麼時候成熟、出生,如來藏都知道,那時就會吹業風,胎兒就出生了。     出生以後,嬰兒通過飲食,如來藏就吸收飲食中的四大元素,來變造嬰兒的身體,還是根據嬰兒的業種。嬰兒一天天地長大,頭發長,指甲生,肌肉、骨骼、內髒器官的完善,四肢的發達,這些都與如來藏吸收的飲食當中的營養有關,也和眾生的業種有關,也和外界的生存環境有關。因為這一切都在變動不停,那麼五蘊的色身也就在變化不停,每一個變化,都是如來藏來促成的。以上是如來藏在色身色蘊上的變造。     在識蘊上的變造,如來藏出生了六個識,依意根攀緣,六根觸六塵,在內六入勝義根處,輸送識種,產生六識。六識各自了別六塵境界,意根攀緣不斷,如來藏輸送識種就不斷,六識的了別就不斷,這是六個識的識蘊功能。受蘊,就是領受、領納、感受,六根觸六塵以後,六個識領受六塵,然後感受六塵。前五識的感受粗重、粗略,第六識的感受細微、深刻,尤其是情感、情緒上的感受。這些都是如來藏輸送識種產生的功能作用。     想蘊,最初是了別、知道,然後是分析、思惟、判斷、推理、計劃、打算,以意識心為主,意識比較細致、深刻,前五識比較粗略,這些都是如來藏輸送識種產生的功能作用。行蘊,就是行為造作、活動、變化,時間的遷流,地點的改變,包括身行,身體四肢的運動,五根的動,包括呼吸、血液流動、脈跳、消化排泄等等;口行,言語的行為造作;意行,識心的了別分析思惟判斷推理等等的行為造作。這些都是如來藏輸送七大種產生的功能作用。     八、問:六祖說不是風幡動,是心動,真的是心動導致風幡動的嗎?     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離開本心,無有一法存在。柳樹不能自己搖動,風不能自己吹,萬物生長不是靠太陽,風幡動也是如此,風幡不能自己動。沒有真心,就沒有風幡以及風幡的動;沒有意識心,也無人知風幡動。風幡動是眾生的業力導致的,業力與意根相應,如來藏隨順意根的業力,風幡就動起來了,但是還得有六識的出生,才能知風幡動,沒有六識,風幡無論怎樣的動,也與自己無關。     自己心裏的風幡動,是三個能變識共同和合變造出來的,即如來藏、第七識和六識共同和合所現起的一種影像。但是外界的風幡動,一個人的心是沒有能力掌控的。風幡動,是意識心出生起分別以後才能了知的一種現象,不管意識本身分別與不分別,風幡就是要動的。     地球是動還是靜止,也不管意識心分別與不分別,即使眾生死了,地球照樣還是轉動著,不管眾生分別不分別。因為動靜相不是由意識心產生的,是由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和合產生出來的,意識分別也好,不分別也罷,宇宙器世間照樣存在動靜和明暗種種現象,不管眾生是活著還是死亡,是昏迷還是睡著,只要意識心存在,就有這些現象出現。     九、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意思是只有如來才能徹底轉物而不被物轉。因為如來修到佛地,斷盡一切無明,所有功德圓滿具足,能一念之間變現無量無邊之多的五蘊色身,也能一念間變現無數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物質色法都隨如來而轉變。所以能究竟轉物的人與佛齊,就是如來。     另一方面意思是只有如來藏才能轉變物質色法,不被物質色法而轉。因為如來藏是三能變識中最強大的一個,含藏一切物質色法的種子,能隨意根之意輸出四大種子,而變現轉變一切物質色法,七識妄心沒有種子,不能出生和轉變物質色法,但能調動如來藏變現和轉變物質色法。所以如來藏是一切物質色法的主人,一切物質色法歸如來藏所有。     十、既然一切法都由如來藏所出生,為什麼還說三能變識共同變現萬法?世間一切萬法雖然是由如來藏變現出來的,但是單獨一個如來藏不根據外緣無法變生一切法,如來藏必須依賴相應的緣才能產生一切法,孤因不生法。     唯識講三能變識,如來藏是第一能變識,意根是第二能變識,前六識是第三能變識。如來藏與第七識和合變生根身器界,再與六識和合,才能產生一切法。如果前六識不參與變現,很多法就不能現行出來。六識所有的運行活動都作為種子存入如來藏裏,如來藏依據這些種子,才能產生萬法,沒有這些業種,如來藏也就不能生萬法了。     就像四果羅漢,他們六識的身口意行已經清靜了,不願意多造作世間有為法,三界世間的種子就不再集聚了,意根也就不執三界世間法,那麼他們臨終就會入無餘涅槃,然後只剩下如來藏,不產生任何法。因此三界世間法的出生,一定是三個能變識共同和合產生出來的,單獨如來藏不生法,不變法。我們現在的六識如果都無為了,不願意造作身口意行,也就不會產生種子,未來世就不再出生五陰,生死鏈條就斷。三界世間法的出現,一定是八個識共同運作的結果。     十一、唯識裏講三個能變識,第一能變識是如來藏,祂具有不生不滅性,是出生眾生五蘊、六根、六塵和六識,出生萬法的直接根源。     第二能變識是意根,祂是時時處處做主宰的識心,身口意行的一切造作都由祂來決定,而祂總是依賴著如來藏而向外攀緣一切法,祂攀緣什麼法,如來藏就隨順著變現什麼法,所以意根也能間接的使得如來藏出生一切法。     第三能變識是六識,以意識為主,意識是最主要的分別識,多數時候與前五識一起分別,有時自己也單獨分別,內心裏知道了就是分別完成了,六識能配合意根和如來藏共同顯現出六塵境界,六識也能影響意根的抉擇,意根有時要依賴六識的了別,而攀緣六塵萬法,然後作主決定造作身口意行,如來藏就要配合意根出生萬法。因此如來藏、意根和六識三者和合運作,就能變生萬法,這就是出生萬法的三能變識。     十二、前六識如果想了別六塵,多數時候是受意根支配和指揮的,由於意根的攀緣作意,如來藏就要隨順著出生六識,出生六識以後,六識就想要了別六塵,於是就觸六塵,觸之後就起了別作用,業行就造作出來了。意根總是攀緣作意三界世間法,尋求三界世間法,但能不能攀緣和尋求得到,也在於業緣是否成熟,如來藏裏是否有業種。如果有業種,而且業緣也成熟了,如來藏才能隨順配合著出生意根所作意的法;如果沒有業種,或者業緣還不成熟,那麼如來藏就配合不了,不能滿足意根所願,現起祂所攀緣的法。     如來藏只是按照因緣,按照業種,變現出萬法,讓六識來分別和取舍,但是如來藏要為六識輸送識種子,六識才能現行出來起用。所有一切法都是如來藏隨順因緣和業種而變現出來的,意根的攀緣和作意在因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來藏都會隨順,沒有選擇,沒有條件,也不求回報。而意根的作意和攀緣,也在於六識的了別情況如何,有時意根也要根據六識的了別,來作取舍,作抉擇,如來藏再依據意根的作意出生相應的法。     如來藏出生萬法,不是七識控制的,而是如來藏本身的柔順性、隨順性、不作主性決定的,這是如來藏的運行規律之一。證悟後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觀察如來藏的隨順性,看看祂是否很柔順,是否完全配合;觀察後發現果然是如此,不管你做什麼,祂全部都是隨順配合,一點也不違拗七個識,當然有很多事情還是實現不了的,因緣不具足,如來藏也就沒辦法實現意根的願望。所以有人說:如來藏是貼體的衣服,隨身又適意。     十三、如來藏究竟是如何改變物質色法的四大結構,又依據什麼來改變的呢?     如來藏改變四大元素的結構、比例成分,是依據眾生的業種和業緣。因為如來藏要刹那刹那輸出四大種子,祂要改變四大結構,只要每一刹那輸出的四大種子的成分稍微有所不同,多少個刹那之後,物質就會發生變化,非常快,有的物質改變就要慢一些,這也決定於業種和業緣。     比如這一刹那輸出的四大元素的比例為,地:水:火:風=40:30:20:10,那麼下一個刹那就可以改變為:41:30:19:10,再下一個刹那可能就改變為:42:30:18:10,再下一個刹那,還會一點點的改變,四大種子的排序狀態也要發生變化,那麼到一定時候,物質就有明顯的變化了。物質世界的成住壞空,就是這個原理,眾生色身的變化也是這個原理。     而器世間裏的一切物質色法,它們的改變就要慢一些,甚至要極慢,這一方面是因為器世間裏的物質太龐大了,改變的不可能明顯,眾生覺察不出來;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了所有眾生的業種,需要所有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所以宇宙器世間的改變要非常的緩慢。比如家裏的桌椅板凳,書籍紙張,是在一點點地發生改變,就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我們的衣服,一天天地變舊,一天天地磨損,並不是衣服本身就能有這樣的作用,都是如來藏依我們的業緣,把衣服變舊,最後毀壞,不存在了。沒有如來藏心之外的物質作用,心外無法,就是這個道理。     一彈指間,有81000個刹那,這其中要有多少個種子生滅變異過去了,物質的最初變化,我們實在沒法察覺,只有變化集聚到一定程度,我們才能了知到。所以三界世間裏所有物質的生、住、異、滅,沒有一樣能離開如來藏,而能有其單獨作用的,都是如來藏所為所執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叫作一真法界。     十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裏的心和識有什麼異同?心指第八識如來藏,識指八個識。一切法產生的根本來源、直接來源是如來藏,叫作三界唯心。而我們所接觸的一切法的現起,需要一定的助緣,如來藏才能出生萬法,單獨一個如來藏不能出生一切法。因此萬法是如來藏第七識前六識三者和合變現出來的。第一能變識是如來藏,第二能變識是第七識,第三能變識是前六識,這叫作萬法唯識。     十五、眾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如何實現的     現在的互聯網電腦能在自己的電腦上控制別人的電腦,通過在自己的電腦上操縱別人的電腦程序,幫助別人把電腦修好了,再者我們通過互聯網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訪問別人的網站。通過觀想治病的道理也如遠程控制修理電腦一樣,如來藏之間也是互遍互攝互知的,否則因果就無法實現,眾生之間就不能互動了。比如一個人病了,有個修行人就在自己的住處通過觀想這個人的病變部位恢複健康,然後這個人病就好了。     色身是各自的如來藏執持著的,但通過觀想,他人能把他的色身改變了;改變色身的是自己的如來藏,不是別人的如來藏。但是自己的如來藏能與他人的如來藏互通,能受到他人如來藏的影響。如來藏可以隨順自己的意根,意根又能受到意識的思惟觀想的影響;而如來藏之間互相又能溝通和影響,那麼眾生之間就能互相溝通、互相影響,就能互動,就像互聯網電腦之間的關系一樣。     因此,一個眾生就能利益和損害另一個眾生,改變另一個眾生的色身。甲的一切事情,都是甲的如來藏作用的,但是乙影響了甲,甲的如來藏就受乙的影響了,實際上是如來藏之間的影響力。醫生給病人治病,也是這個道理,心想事成,也是這個道理,成事壞事都靠如來藏,由三個能變識共同變現而成就。     十六、世出世間誰最忙碌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變現和執持的,一切法上都有如來藏的參與,如來藏遍一切法,遍一切蘊處界,遍一切時地,世出世間最忙碌的當然是如來藏。但祂從不覺得忙碌,因為祂無為性的、程序化的、法爾如是的運作方式,對一切法都是一種舍心,不覺苦也不覺樂,對一切法都沒有感覺,沒有覺受,完全無心,因此祂從來不覺勞累。     在世間法裏,其次忙碌的是第七識,第七識依如來藏能緣如來藏變起的一切法,默容一切法,那麼在一切法上都有第七識的運作。第七識雖然能對一切法起遍計所執性,普遍計度執著一切法,但是第七識也從來不覺忙碌和勞累,否則祂也就休息了。祂休息時,如來藏就無法運作,萬法就休廢,這種情況從來沒有出現過。阿羅漢和辟支佛們的第七識除外,他們的第七識已經厭倦了三界世間法,不再顧戀和貪執世間法,因而就選擇入滅,五陰消失,萬法休廢。所以第七識在睡著和死亡、昏迷、入定時,都在忙碌著,第七識和第六識比較,還是第七識最忙碌。     雖然第七識在世間法上很忙碌,從來不休息,但是如來藏忙碌的事情,有很多第七識參與不了。比如說,如來藏參與變現三界世間法,變現宇宙器世間,第七識只起個推動作用,具體如何輸送四大種子,如何變現身根器界,第七識既不知也不懂,也不能參與變現;如來藏了別業種,輸送業種,第七識也參與不了;如來藏輸送七大種子,第七識既無覺知,也參與不了。所以如來藏是最最忙碌的,只是不累,沒有感覺,也沒付出什麼代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作出了多少貢獻。其實第七識也從來不知道忙碌,也不覺得疲累,否則祂就能少執著一些法,而選擇休息滅去。但是第七識能知道六識的疲勞和身體的疲勞,把身體和六識當作自己,才決定讓身體和六識休息。     再其次忙碌的是意識,但是第六識斷滅的時候比較多,很多法的運行上都沒有第六識。第六識只是在六塵中的法塵上運行,獨頭意識不僅獨自忙碌法塵獨影境,五俱意識還要與五識一起忙碌,還要負責給第七識傳遞情報,當助手和參謀。就像在部隊裏,參謀忙著搜集情報,分析軍情和敵我態勢,最後將所有搜集和分析的情報呈遞給首長,由首長決定這個仗打不打,如何打。參謀相當於意識,意根相當於首長。當然,首長也在這過程中忙碌指揮,只是忙的形式不一樣。具體收集情報的是五識,它們相當於勤務員勤務兵,負責站崗放哨,搞偵查,第六識負責分析和綜合,給首長提供適當的建議。因為六識做的工作比較具體,因此能感覺苦樂和疲勞,需要不時的休息休息。但是如來藏永遠也不休息,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即使第七識選擇放棄三界世間,如來藏也不隨之而滅。     十七、現在佛教界內流行一種觀點說,要活在當下,把握當下。可是我們真的能接觸到當下嗎?我們所見的色、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嘗到的味塵、覺到的觸塵、了知的法塵,沒有一個是當下的現量,都是已經過去了的影子。猶如看電視一樣,我們看到的都是一格一格的膠片經過快速播放,所產生的一系列的動感的圖片,這些圖片是刹那生滅的,單個圖片本身也是靜止的,因為連續播放的太快,形成的圖像好像是連續的,裏面的人事物好像是連續地活動著,表面看來好像都是真實的,其實都是影子,而且是影子的影子。     我們六根所對,六識所見,都是過去了的影子,沒有當下,更沒有真實。雖然說五識分別的是現量境,但是五識所分別的絕非是真正的現量境,也是過去了的生滅了的影子,幻化的,既非真實,也非當下。五根接觸到的也如是,絕非是真正的現量境,色聲香味觸五種信息達到五根,已經是生滅過無數次的四大微粒,根本不是微粒的原貌,不是最初發生和出現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微粒仍然不是最真實的。     比如聲音從出發點,經過傳播渠道的傳播,能量逐步遞減,傳播到耳根時,其振幅和能量已經變弱了,期間經過的距離越遠,到耳根時的能量越微弱,再經過耳神經的傳導,到後腦勝義根處,四大微粒有可能又改變了,形成的聲音就不是原本的聲音,也不是聲音的當下了,其它幾根也如是。     因此我們所要把握的當下,都是過去時的當下,對於現在來說,都已經發生完了,而且正說個當下時,即已過去,每個當下,念念都不停留,像流水一樣,一去不複返。我們在每個當下所做的事,只能影響到未來的走向,不能影響當下和過去。所謂的真實,所謂的當下,都是如來藏接觸的,但是如來藏又不分別,不能描述出來,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當下的色聲香味觸法呢?那就不能再把這一切法當作真實了,也不要生起很強的執著性,當然能做到完全徹底不執著當然更好,那樣心就解脫了。     十八、問:攝像機的攝像人是如來藏,五根是鏡頭,再變化成內六塵影子,內六塵是這樣幻化出來的吧?     答:攝像的人,就是如來藏,六識是看像的人,只會看相片和影像,看什麼和不看什麼,受意根指揮。攝像頭要對著什麼景物拍攝,由意根說了算。如來藏通過五根或者六根把外六塵攝取過來,成了像以後,是六識來分別這些像,六識是看像的人。第七識是指揮看像的人,也是指揮攝像的人。第七識指到哪裏,如來藏就得攝取哪裏的六塵境界,六識就得分別哪裏的六塵像。     攝像頭要對著什麼景物拍攝,有些時候,由意根說了算。意根選了景物以後,如來藏就會拍攝。如來藏要照出一些境界出來,有時意根也不能作主,如來藏把違緣和冤親債主弄出來,這就不是意根的選擇了,意根不會去讓如來藏拍攝這個景物出來。然後第六識就會在景物上面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與概念,相當於後期制作,潤色與磨皮。這個被後期處理的景物就作為種子收藏了。     所以說眾生五陰活動的背後,是有主宰的。即使是機器人,也是人為地背後來操控,即使是電腦,也是人為在操作的,人為設計程序,然後通上電能,電能很重要,五根也得有電才能運行。只要能找到電能和開關,找到那個總閘和總閥門究竟在哪裏,就證悟法界實相。閥門一打開,萬法都會呈現出來。       十九、山河大地也是八個識一起和合運作而產生的,眾生沒有出生之前就有山河大地,那是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和合變現出來的,與六識沒有關系,是如來藏依眾生的共業共同變現出來的,依眾生在三界中的業種化現出來的,也是意根的無明妄想促使如來藏幻化出來的。但是這些變現與六識也不是完全沒關系,因為六識造作的善惡業行,存入種子,後世就有山河大地的依報出生。六識造作的善惡業大,山河大地出生之後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       二十、唯識與唯心的區別       唯識就是唯三個能變識,是三個能變識所變現和顯現。唯心就是唯如來藏真心,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真心所變造出生出來的。屬於他人之識單獨所變的法只有他人的色身五蘊,其餘的法不是眾生的識共同變現就是個人的識單獨變現。而其他人單獨變現的五蘊身心,我們接觸到見到了,就是我們自己的識單獨變現出來的法。唯識的識是指三個能變識,意思就是說凡是我們眾生所能接觸到的了別到的法,都是我們自己的三能變識單獨變現出來的,無一例外。       對於六七識五識來說有外境,六識了知到的都是內鏡。但是對於如來藏來說,哪個法能在如來藏之外呢?禪宗祖師經常說: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意思是說,如來藏心外根本沒有法,一切法比如青山之類的都是如來藏自心中物。                 第十四章 如來藏與種子     一、什麼是種子       種子,顧名思義,有種有子,即是能生義。譬如植物的種子,能生長植物,一切法的種子能出生一切法。種子包括七大種子和業力的種子,七大種子在業力種子成熟時,能生成眾生的一切法,眾生離開業力種子,七大種子就無用,如來藏在眾生的業力種子成熟時,用七大種子造就眾生的業果報。      二、七大種子是常住法,不生不滅,歸屬於如來藏,是如來藏本具的種子,如來藏就用這些種子產生一切法,七大種子歸屬於如來藏,本質就是如來藏。因為七大種子從來沒有出生過,因此也不滅,沒有任何法能夠產生七大種子,只要有如來藏,就有七大種子的存在,即使在阿羅漢的無餘涅槃裏,七大種子也是存在如來藏裏不滅。有七大種子作用之處,一定有如來藏;有如來藏之處,一定有七大種子的作用,所以七大種子四大種子都是不生不滅的。     三、如來藏裏本來就含著七識的種子,這些種子輸送出去,了別六塵以後,再回來,把了別造作的內容一起帶回來,如來藏就存檔,同時就知道了七識都做了什麼。如果七識造作了貪嗔癡業,回來的種子就是染汙的,收存以後,再輸出就是染汙的種子,七識自然就帶貪嗔癡性。如果七識造作的是清淨的業,回來的種子就是清淨的,再輸出時,七識的心行就是清淨的。這些種子是隨我們的身口意行要不斷的轉換清淨性和染汙性,清淨的多,染汙的就少,染汙的多,清淨的就少,不可能是清淨性和染汙性同時增加和同時減少,二者總是一增一減的關系。     這樣看來七識的種子數目是固定的,不會發生數量上的增減,否則眾生善性也增加,惡性也增加;或者善業減少,惡業也減少,這是不可能的。     四、問:四大皆空與心經中的“色即是空”意思是否一樣?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是否生滅虛妄的?     答:心經中的色即是空,這個空是指空性心如來藏,世俗人講的四大皆空,這個空是指不存在和空無、虛妄的意思。因為世間人不知道有個如來藏,也不知道如來藏又用四大種子產生和變現一切法。如果從小乘來看,四大組成的色身和器世間就是空的、虛妄的、不實在的,因此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的。     如果從大乘角度來講,四大都是如來藏裏的本有種子,四大的功能就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所以說四大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與如來藏是不一不異的關系。那麼四大組成的色就是如來藏的一部分,與如來藏是不一不異的關系。這樣四大皆空就與心經中的色即是空,意思是一致的。     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是如來藏裏的本有種子,如來藏不生不滅,種子就是不生不滅的。即使在無餘涅槃裏,七大種子也是存在的,只是暫時不起作用,不再去出生萬法了。再也沒有生成七大種子的法了,因此七大種子也是不生不滅的。     七大所組成的眾生,卻是虛妄的、生滅的、變易的。五藴是由色蘊和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組合起來的,也是由色身和識心組合起來的。色身是地水火風空組合成的,四個藴是六識的功能作用,六識是識種子生成的。組合起來的就不是實有的,組合起來的任何事物都是後天生成的,因此必有散滅的時節,生成的當時就是虛妄的,何況散壞時。     五、種子以及數量的問題     種子就是功能、界限,是指如來藏裏所具有的七大種子,能夠生成眾生的五蘊十八界,現起宇宙器世間。這些種子的功能差別界限全部了知,就具足了一切種智,成就圓滿的佛果。所以種子的數量雖然是無量無邊之多,也一定是不增不減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我們才能有全部了知的那一天,才有成佛的那一天。如果種子數量總是在增減變化,種子不是固定數量的無量,那麼我們就永遠不能把種子了知到盡頭,那就不能成佛。如果種子一直在增加,我們就得一直要探究下去,不探究完,就有無明,就不能成佛。     如來藏不增不減的體性,其一是指如來藏本身的功能作用不增不減;其二是指整體如來藏的數量是不增不減的,一個如來藏對應一個眾生,一個眾生對應一個如來藏,所以佛說眾生界不增不減。不會在法界當中增加或者減少一個眾生的如來藏,即使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如來藏也不滅,所以如來藏不會減少。如來藏更不會增加,因為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沒有出生祂的源頭,祂先天就有,不是因緣所生法,不是後天能出生的;其三是指如來藏裏含藏的七大種子不增不減,因此就能無礙地出生萬法。     七大種子本身都是清淨的,沒有染汙,而眾生的業種有染汙和清淨兩種,染汙就是無明,清淨就是明。明和無明兩種屬性能夠轉換,整體種子數量不增不減,種子是轉換的,不是滅掉的。染汙種子減少,一定增加了相應的清淨種子。轉煩惱為菩提,轉識成智,就是這個意思,轉字是關鍵。增長的那部分,就是減少的那部分,明增加多少,無明就減少多少。     比如認識了一個字,對於這個字的無明就減少了,同時對於這個字的明就增加。又比如不懂一個法,這是無明,懂了那個法,明就產生,無明就轉換成明。對於世出世間的無明都沒有了,就是全部的明,明了一切法,就圓滿成佛。其後就再也沒有需要探究需要去明得的法,再也沒有需要轉換的無明種子。從這些道理來看,種子的數量就是不增不減的。     六、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是如來藏裏本來具有的種子,如來藏遇緣把這些種子輸送出來,就能組成眾生的色身五根,也能組成眾生所需要的色聲香味觸法,組成宇宙器世間,十方諸佛國土。那麼眾生的正報身和依報的生存空間環境就具足了,眾生才能得以生存下來。     如來藏法爾如是地就有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種子,如來藏輸送識的種子出來,才能產生七個識,才有七個識的功能作用,那麼眾生的五陰就具足了,就有正常的五陰活動。四大對我們的色身是有很大作用的,能夠維持我們色身生命活動的需要。如果四大比例失調,色身就會出現病苦,色身出現病苦,識心就會受到影響,心裏就不安穩,就會出現苦受。我們的身心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調好身體,心得順暢,調好心識,色身就健康長壽。     七、如來藏有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祂能夠按照不同比例,分別輸送四大種子,構成根身器界。地種子輸出的多,所占比例大,物質就是堅硬性的;水的種子輸出的多,所占的比例大,物質就是柔軟的、濕性的;火的成分輸送的多,物質就是有熱量熱度的;風的成分多,物質就是輕軟的、流動性的。所以,如來藏造我們的骨骼指甲頭發肌肉筋時,就把地的種子多輸出一些,輸出多少祂知道,我們不知道。     因為那時還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們存在,我們得靠祂來創造,那時還沒有意識心被生出來,即使現在有意識,也仍然不知道此事,仍然是無知的。只有如來藏了別業種,祂才能知道這個事情。其它水火風種子輸出多少,祂同樣也知道,不用誰來教導和指揮,因為也沒有個誰,都是祂了別業種,才知道了如何做這些事情。造我們的血液腦漿骨髓時,如來藏就把水的種子多輸出一些,其它種子按不同比例輸出,這些祂都知道。     什麼時候造什麼,祂知道;在哪個部位造什麼,祂知道;造什麼樣子的,什麼顏色的,人形的、畜生形的、非人形的,祂知道;什麼時候產生識心,祂知道;什麼時候胎兒圓滿應該出生了,祂知道;出生以後,色身五陰的一切事,如何變化,祂都知道;怎麼長大,長成什麼樣子的,祂都知道;什麼時候該生什麼病,祂知道;什麼時候出現衰老相,祂知道,知道以後,就變衰老相;什麼時候死亡,祂知道,於是就會變現出死亡前的征兆。     祂還知道什麼時候離開色身,還知道生什麼樣的中陰身,還知道眾生該投生到哪一道去,與什麼樣的父母有緣。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祂都知道;宇宙器世間如何創造,祂知道;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如何產生,祂知道;宇宙器世間什麼時候毀壞,怎樣毀壞,祂知道……沒有一樣祂不知道的。想想我們自己,究竟知道個什麼,全是無明。這就是如來藏的智慧境界,祂不愚於一切法,覺知一切法,念一切法,變一切法,現一切法,祂的功能德用無量無邊之多,直到成佛我們才能全部了知這些法。       八、四大極微是否是常住法     常住法只有如來藏,物質的四大極微總是在生滅著,既然是生滅的,就不是常住不變的。組成四大極微的四大種子是屬於如來藏裏的本有種子,如果依附於如來藏也可以說是常住。但是四大種子在沒有因緣的情況下是不能起用的,比如在無餘涅槃境界,四大種子就閑置無用,不能生成任何一個法出來。如果說四大種子是生滅的,那麼無餘涅槃中的如來藏裏四大種子就消失了,如果阿羅漢從涅槃境界裏出來時,四大種子又能變出色身出來,四大種子是從哪裏來的?如果說四大種子是常存在如來藏裏的,那麼四大種子就是不生滅的常住法。     如來藏是無形無相的,如來藏裏的四大種子或者是七大種子也是無形無相的,這些種子是常存在如來藏裏的,如果不是常存,如來藏拿什麼法再生種子?如來藏可以拿四大七大種子出生一切法,如果沒有這些種子,如來藏就沒有辦法出生任何法,根本沒有什麼法或者種子再出生這些種子了。     九、種子的定義     種子有出生、現行義,比如花草樹木的種子,有這些種子,才能生根發芽,生長出花草樹木。種子是形成一切萬法的根,或者叫作因,或者叫作元素,分為本有種子和造業的種子。種子是無形無相的,無形無相的法才能存在無形無相的如來藏裏,自體無相的如來藏不能存有形有相的法。如來藏遇緣依據業種,就能輸出種子,以此出生萬物萬法、三界世間。     十、六界地水火風空識,是與如來藏同時存在,還是先有如來藏,後生出六界?     六大種子或者七大種子,是如來藏本具的種子,不是後天出生的,有如來藏就有七大種子,在因緣條件具足時,如來藏輸出這些種子,就產生眾生的五陰十八界世間。如來藏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眾生的業種成熟時,祂先輸出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子,形成眾生即將要來生存的宇宙器世間,生存環境造就好以後,再輸出地水火風空大種子,造就眾生的色身,然後再輸出意識心的種子,產生眾生的意識心,再輸出五識的種子,產生前五識,這樣眾生的七識五陰就具足了,眾生就能出胎,就能有五陰世間的生活。如來藏的這一切活動,意根都參與,也是如來藏隨順意根變造出來的。     十一、問:有人說地水火風空見識,只有地水火風四大是大種子,其它三個空見識,既不大,也不普遍,不是種子,是這樣嗎?     答:種子有出生義轉變義,比如花種子能出生鮮花變成鮮花,樹種子能生成大樹變成大樹,如來藏中的七大種子都能轉變成某種法,繼而能起某種功用,因此都是種子,都大,而且普遍存在。地水火風空,能和合出生宇宙器世間,遍於三界。有色之處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形成的,而無色之處就是空大種子形成的。物質色法當中也有空大,否則物質就沒有空隙、沒有密度之說了,物質內部也就沒有其它物質的流動和傳輸了。     沒有物質之處即為虛空,虛空也是後天出生之法,有楞嚴經為證。楞嚴經原文:虛空生汝心內,如片雲點泰清裏。世尊在這裏明確說明虛空也是從如來藏本心當中出生的,只是無色而已,與物質色法不同,是沒有質礙的色法。彌勒菩薩也在瑜伽師地論第一卷中說,空和明暗色與眼根相對,是眼識所見,因此空屬於色法的另一種。眼識望出去,就能看見物質的色彩和空間,因此空是由如來藏中的空大種子生成,空大種子不是一個無用的擺設絲毫不起作用,也不僅僅是一個無意義的名詞。佛立一個空大,一定有其真實而實際的功能作用。佛說一個空大,就有空大的作用,空大若無作用,物質色法當中就沒有空隙,物質也就沒有密度和硬度之說,物質色法也就沒有生成的處所,世界就不能安立了。     父子合集經中,世尊說過六界:地水火風空識界,在其它經典中,也說過六界。六大就是六界,界是種子的功能界限,空大就是種子,有其功能界限,與四大五大種子的功能作用不同,空大生出的虛空與物質有質礙的色法有所不同,也與識大種子生出的七識有所不同。可見空大確實有其自己單獨的作用,否則十方世界就無法安立了。     同理,如來藏中的識大種子,也是種子,有生成義,識大種子輸送出來,就形成五識、六識和七識,七個識才有其功用,才有其分別作用。七個識由識種子而來,就好比花從花種子而來,樹從樹種子而來一樣。再說如來藏中的見大種子,也是種子,有生成義,見大種子輸送出來,如來藏本體就有見性,能見一切法,因此如來藏就能運行一切法,出生一切法,圓成世間一切法。比如眾生依眼識見色,然後才能做世間一切事務,如來藏也要依自己的見性而運行一切法,而見大種子輸送出來,如來藏才能有見性。因此,如來藏中的七大種子,都有生成義,都是種子,都有其功用,種子不是無用的擺設和名言施設。     而七大種子普遍存在,遍周法界,有經文為證。     楞嚴經第三卷原文: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靜本然,周遍法界。     世尊在這裏已經明白開示,空是空大,而且是周遍法界的。虛空遍十方界,也是如來藏性,無生無滅,虛空包含在如來藏中,不出如來藏之外,它是如來藏當中的空大所生所顯,虛空沒有地水火風四大,不是四大生成,是空大所生成的。     楞嚴經第三卷原文:若見聞覺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靜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     世尊在這裏也明白開示眾生,見也是大種子,而且是周遍法界,圓滿十虛,以此見大出生見根,依此見根,七識才能有見聞覺知性。     楞嚴經原文: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     這裏世尊也非常明確地開示,識是大種子,能生成六識和七識,具有了知了別性,也是遍周法界,圓滿十方。     總結:七大種子平行並列,共同生成眾生的五陰十八界,宇宙器世間,遍周法界,圓滿湛然,遍十方界,都是循業發現。       十二、每個物質色法,都是由四大種子組成。即使是土地,也是四大種子形成的,水也是四大種子形成,火也是四大種子形成,風也是四大種子形成。所以物質色法有多種作用,不僅僅有一種作用。水不僅僅有濕潤性,有淹沒性,還有力度,還有溫度,還有動性;風,不僅僅有飄蕩性,還有力度和溫度,還有硬性,吹到身上會感覺疼痛;火,不僅僅有溫度和燃燒性,還有力度,有飄動性,還有濕潤性;地,不僅僅有堅硬性,還有濕潤性和溫度,也有動性。     十三、如來藏當中的空大     世尊在楞嚴經第三卷中開示我們: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靜本然,周遍法界。意思是說,虛空性就是如來藏性,空大與如來藏不一不異,空大遍十方法界,空大能生成虛空。經中言:虛空生汝心內,如片雲點泰清裏。這裏的心指如來藏心,虛空是在如來藏心裏出生的,而且在如來藏裏只占一點點的位置,就像雲彩在虛空當中所占的比例一樣。     眾生生存的世界裏,虛空從哪裏來的?物質當中的空隙從哪裏來的?居住環境的空間從哪裏來的?細胞當中的空隙、身體當中的空隙都是從哪裏來的?虛空和各種空間都有什麼作用?這些空不管廣狹,都是從無到有,都是生滅性的。既然是生滅性的,就有出生這些空的種子,空才能出生。萬法都由如來藏出生,空也是萬法之一,也是如來藏所生,而且如來藏只能用空大種子來出生虛空。     如來藏出生的空,有外界的虛空和空間,也有身體內的空隙和空間。因為外界有空間,才能容納一切色法,物質才能運行,聲音、氣體和味塵才能傳播,各種能量才能傳遞,眾生才能在虛空當中生存。外界的虛空是所有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輸出空大種子所形成的,是所有眾生的如來藏所共同執持的。虛空起著絕對重要的作用,十方世界都在虛空當中建立和存在,星體在虛空當中運行,眾生在虛空當中行走坐臥,進行各種生存活動,各種物體在虛空當中存在和運行。     各種物質當中也有空隙和空間,其空隙多少的不同,就造成物質不同的結構,密度就不同,物質的性質就不同。物質當中的空間也是由共業眾生的所有如來藏共同形成和執持的。物質的密度就是物質當中的空的成分。空的比例成分不同,物質結構就不同,物質的物理屬性就不同。如果物質的地水火風的成分是一樣多的,空大的比例不同,物質的體積就不同,密度就不同。     又比如壓縮餅幹,有別於普通餅幹,是因為普通餅幹經過壓縮,餅幹裏的空間減少,而且水分擠出去了,餅幹裏的地大成分所占的比例成分就多,餅幹的密度就大,吃起來就容易飽,不容易餓。如果物質膨脹,空的成分增加,體積變大,密度就小,物質的性用就發生改變。所以空大在物質當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空間不一樣,物質運動產生的能量就不一樣。比如跳高和跳遠,其中助跑的距離空間長短不同,過長或者過短,其彈跳力就小,空間距離合適,助跑的勢力就大,能量就大,其彈跳力就大,就是能量大,跳的就遠就高。又比如往牆壁上拋石頭,與牆壁的距離空間不同,其石頭落在牆壁的力度就不同,也就是勢力和能量就不同,牆壁受損的程度就不同。所以空間、虛空是非常重要的法,生命體聚在一起生活,其空間小,活得就不自在,比如養雞,活動空間太小,就會造成雞生病,甚至死亡。     空,有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變造的虛空,也有眾生個人的如來藏變造的空間和空隙、縫隙。身體當中的空間和空隙就是自己的如來藏單獨用空大種子變造出來的,包括細胞當中的空。身體裏各個組織結構當中都有空隙和空間,是眾生個體的如來藏單獨用空大種子生成的。因為身體當中有空間,飲食、氣體和血液才能流動,眾生才能呼吸,才能維持生命的存在。不僅內髒當中有空,骨鄂、肌肉、各種液體裏都有空。身體當中最小的細胞組織裏也有空間,細胞裏的各種分子結構當中也有空隙。這樣分子、離子等各種微粒才能運行,細胞才能進行新陳代謝,由於分子當中的空大成分不同,分子結構就不同,性質就不同,在身體當中所起的作用就不同。四大加上空大,組成了眾生的三界世間,五大遍一切處存在。     虛空空間是色法之一,是眼識的現量分別境界,也是眼識和耳識出生的一個緣,它是生滅性的。虛空不像龜毛兔角一樣是想象出來的子虛烏有的,子虛烏有的東西,眼識就不能見著,不能分別,那純屬是意識的非量境界。而虛空是色邊色,眼識一見,馬上就知道是空。因此虛空是有法,是後天生成,將來還會滅去。在無餘涅槃境界裏,沒有任何一種空和空間,更沒有虛空。因此虛空和空間是如來藏用空大種子生成的,空大種子就有生成義。     所以七大當中的空大是種子,能生成空間、空隙和虛空,眾生才能在虛空當中生存,物質才能在虛空當中運行。五陰世間離不開虛空,離不開空大,空大就有生成義。空,就是如來藏。空大遍十方界,周遍法界,是如來藏性。楞嚴經言: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空生,就是虛空生出來,是大覺心所生的,就像大海當中的泡沫產生了,最後也會滅去,生滅的就是虛妄的。所以如來藏出生虛空是有作用的,沒有虛空也沒有一切法的存在和運行,虛空的這種作用是虛妄的用,是生滅性的。在如來藏獨存的境界裏,即使連一點點的縫隙都不存在,何況虛空。所以空大,是種子,有生成義,能生成各種空,都是如來藏性。     十四、業種是否必須通過七大種子才能起現行     業種成熟時,如來藏了別了以後就輸送出來,讓業種現行,以實現眾生的業果。如來藏是如何實現業果,以什麼形式實現業果的?業果無非是身心世界的狀態而已,改變業果就是改變眾生的身心狀態以及生存環境,如來藏是通過改變眾生的身心世界來實現眾生業種的。     那麼身心是如何變現和改變的呢?如來藏輸出六大種子地水火風空識,就能變現眾生的身心世界,同時有如來藏的見大種子配合,共同形成眾生的身心世界。如來藏改變身心世界也是通過輸送七大種子,和改變四大種子的組合結構和形態,來實現身心世界的改變。眾生色身的形成和改變是通過四大種子與空大種子的出生和改變來實現的,器世間生存環境的形成和改變是通過四大種子和空大種子的出生和改變來實現的。眾生在三界中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輸出七大種子形成的,所有的業果報也是由如來藏輸出七大種子顯現出來的。其中物質色法是由四大種子加空大種子共同合成的,心法是由識種子形成的,如來藏的見大種子形成如來藏的見性,來配合一切法的生成和改變。     離開七大種子,就沒有物質色法,也沒有心法,那就沒有眾生的色身,沒有眾生的識心,也沒有眾生的生存環境,世界上就會一無所有,也沒有世界,那就談不上眾生造業和實現果報。因此說,不管眾生什麼樣的業果,其實現就必須由七大種子配合業種,才能讓業種現行,實現業果。     十五、問:當氣候即將發生大的變化的時候,很多人在身體上就會有所反映。比如如果冷空氣要來了,或要下大雨了,有的人在前一兩天就會有偏頭痛發作;有些有風濕病的人也會因天氣變化,而有關節痛的發作。一是因為器世間大的變化,導致如來藏產生的身根四大不協調,其中也有各自業種所產生的果報。二是器世間發生重大變化前,已有一部分緣顯出來了,意識不能了別,但意根了別了,意根執身,而使身體產生反應。是不是這樣?     答:組成宇宙器世間的元素就是如來藏裏的四大種子,組成物質色法的元素也是如來藏裏的四大種子,與組成色身的四大元素是一樣的,因此色身肉體本質上與外界的物質色法是沒有區別的,與石頭木頭是沒有區別的。唯一的區別在於色身肉體上有單獨眾生的如來藏的單獨執持作用,有獨自運轉作用;而外界物質是由共業眾生的所有如來藏共同執持,其作用就有別於色身上如來藏的作用。     由眾生的如來藏單獨變現和執持的色身色法,屬於如來藏的親所緣緣,多個如來藏共同執持的物質色法是所有如來藏的疏所緣緣,由於親疏不同,其作用就不同,如來藏的運行方式就不同。     如來藏親自獨自所緣的色身,如來藏一是要根據眾生業種不斷變化四大種子以變化色身;二是要根據色身外的生存環境和各種緣,而不斷的變化四大種子,以不斷變化色身;三是要依據意根的心行,不斷配合意根,而變化四大種子,以變化色身的狀態,有五陰的功能作用。如來藏共同緣的疏所緣緣色法宇宙器世間,只是依據共業眾生的業種和業緣,而不斷的變化四大,以變化物質色法,沒有五陰的功能作用。     當外界宇宙器世間發生變化,眾生所依賴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物質色法就發生變化。外界的物質色法能影響色身,也就能影響識心。物質色法是如何影響到識心的?外界色法是眾生的外塵,如來藏通過身根攝取外界物質上的四大微粒,從而改變自己色身的四大微粒,色身就發生改變。比如天氣變涼,火大發生變化,色身通過如來藏吸收外界的火大微粒,色身的火大也就改變了,身體就變涼。天上下雨時,水大發生變化,如來藏吸收水大微粒,色身裏水大增加,濕氣增加,就感覺潮濕,色身原來有的疾病就要發作,如風濕和關節炎之類。     如來藏攝取各種物質上的四大微粒,是如何攝取的?比如其他眾生的色身,自己的如來藏並沒有參與變現,祂要如何攝取不屬於自己變現的四大微粒?如來藏攝取四大微粒,不是直接從物質裏奪走四大微粒,如來藏沒有這種主動性,而是物質色法要刹那刹那的釋放四大微粒,同時又有新的四大種子在物質上形成四大微粒。因為物質是刹那刹那生滅變異的,物質上的四大微粒就要不斷的釋放出來,這樣如來藏才能攝取得到其他眾生色身上的四大微粒,攝取外界物質上的四大微粒,形成自己的內色塵和內法塵,同時也改變自己色身的四大結構。     因為一切物質色法都要刹那刹那釋放四大微粒,從而能影響周圍的環境,這就是所說的磁場引力的原理。每個眾生色身都有生物電的釋放,都有磁場,物質色法上能量的釋放,也有磁場,因此物質不同,磁場就不同,物質之間有相吸性,也有相斥性,眾生之間也就有相吸和相斥性。     十六、七識是否能出生其他的法     七識是由如來藏當中的識種子生成的,是被生之法,因此就沒有自在性自主性,那就不能再去出生其他的法,因為本身沒有能生他法的種子,也不能存種子的緣故。只有如來藏有種子,能用種子生成五陰十八界萬法;五陰十八界萬法不能再去生成其他法,因為是有生滅的緣故,不自在的緣故,不含藏種子的緣故。七識是如來藏出生六塵法的助緣,與如來藏和合為三能變識,從而能變造一切法。     十七、怎樣能觀清八識種子如瀑流,又怎樣轉八識為智慧     如來藏裏的七大種子,刹那刹那生滅,形成了五陰十八界和宇宙器世間的刹那刹那生滅,這些種子從來就沒有停息過的不斷輸出,五陰世間的生滅變異也從來沒有停息過;如來藏裏的業力種子,也時時地沒有停息地湧動出來,使得眾生不斷的與業力相應,不斷的受業力的牽引,不斷的受業力的果報。要想轉識成智,首先就要明心見性,心依止真如之性,慢慢就能轉變,一是煩惱漸漸的滅盡,習氣也都要消融殆盡斷除,二是智慧就能不斷的得以增長。     十八、四大種子,是如來藏裏的本有種子,和合起來能生成各種物質色法,而四大微粒是四大種子和合成的最微小的粒子,因此粒子再聚集,形成更大的顆粒,不斷的聚集,就能形成一種物質色法。這些微粒凝聚時,排布的狀態不同,形成的物質色法就不同,這些微粒的排布方式極其多樣,因此就形成了五彩繽紛的絢麗世界,各有其用,眾生各有所需。實質都是在用如來藏,而眾生卻不知。     眾生到這個世界之前,自己的如來藏與其他眾生的如來藏一起輸出四大種子,參與變現宇宙器世間的外相分,然後不斷的執持著外相分。如果眾生緣具足的五根接觸到某種外相分時,如來藏就通過前五根攝取外相分的四大微粒,傳導到後腦勝義根處,變現出內相分,勝義根與內相分相觸,如來藏再變現出六識,根塵識三者再相觸,六識就能了別內六塵。     為什麼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就會形成物質色法呢?四大離開識心的運作,不可能自動形成物質色法,都是如來藏利用四大種子來變造色法。一切法離開如來藏刹那間就會消失滅亡,無影無蹤。四大種子輸送出來,形成四大,然後如來藏共同用四大變造物質色法,再共同的維持物質色法,再共同的不斷的改變物質色法。那麼四大種子的排序,是由誰決定的?當然是由如來藏決定的。如來藏會主動決定種子的排序嗎?不會,是由眾生的業種決定的。     十九、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     物質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風空大種子組成,其中水大種子所占的比例多,就形成流質的水。水由水分子聚合而成,水分子裏有氫原子和氧原子,各個原子當中還有質子中子原子核等等更微小的顆粒物質,每個微小的顆粒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組成,加上空大種子,這樣顆粒裏有空隙,粒子才能沿著空間軌道運動。四大種子和空大種子排列組合不同,形成的顆粒就不同,運動的形態也不同。     水裏有地大有堅硬性,所以水有阻礙性;水有溫度,水的冷熱性就是火大;水有流動性,就是風大作用;水裏分子當中有空大,有空隙。如果把水加熱,就改變了顆粒裏四大種子和空大種子的排列順序和運動形態,水的物理性能就發生改變,液態的水就變成氣態的水。如果把水的溫度降低到零度以下,水顆粒的排列順序和運動的形態也要發生改變,其物理性能就轉變,液態的水,就變成固態的冰。     四大種子之間不會互相轉變,水大種子不管什麼條件,永遠是水大種子,不會變成地大種子或者是火大種子,也不會變成風大種子,或者是空大種子,只能是各種子混合在一起的排序發生改變,種子的結構發生改變,其物理性能就改變了。     如來藏裏本有的七大種子,無論外界什麼條件都不能改變,如來藏也不能改變種子的性質。水大不會變成地大,佛法當中沒有這個道理,否則物質世間就要紊亂了,如來藏裏的種子也會紊亂。如果水大能變成地大,那麼如來藏裏就沒有水大,只有六大種子,少了一個種子,眾生的色身就不能生成,物質色法也不能生成,世間就沒有物質,也就沒有世間了,這樣的話,世界就都不會存在了,十方世界也不會存在了。     二十、我們看到的物質,實際上都是一堆堆的粒子,四大組成,並沒有實質的物質固體形態。這些粒子不斷的生滅變異轉換,正是如來藏用輸送和回收四大種子四大微粒的形式造成的現象,因此如來藏與外色法相應,一切四大微粒都是如來藏的,也談不到如來藏觸不觸四大微粒和外六塵。如來藏把這些外六塵的微粒傳導到任何地方,也屬於祂的本分和本能。如果一個人有無量分身,自己的如來藏傳導外六塵到無量個分身那裏,也不奇怪。     如來藏用四大種子,以不同的數量和不同的排列組合形式,就能生成無量無邊無際的物質色法,我們的意識不可想象。因為福德有限,智慧有限,德能有限,受無明煩惱的遮障,所知所解就有極大的限量。所以,我們必須去除無明煩惱以及習氣,去除自己心地上的遮障,以擴大心量和眼界,增長智慧到極限,達到佛那種智慧境界。     二十一、問:眾生如來藏裏含有的七大種子是不是都是一樣的?眾生的識種子都是一樣的嗎?識種子包含哪些,是不是有很多分類?業種是由基礎的七大種子組合而成的吧?     答:每個眾生如來藏裏的七大種子都是一樣的,沒有一點區別,識種子也是一樣的,沒有一點區別。差別的是業種不同,心所法不同,五陰以及識心表現不同。     識種子,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識的種子,分別形成七個識。業種是身口意行造作以後留下的,無形無相,記錄五陰身口意造作的事實真相,心所法的造作,也都以業種的形式收存,不是由七大種子組合成的。     二十二、五蘊十八界的運作,都是如來藏所輸送的七大種子的功能作用,七大種子在六根六塵上的運作,地水火風空在色身上的運作和識種子在識心上的運作,都體現在五蘊的運作上,識種子、四大種子、空大種子與見大種子一起運作,五蘊就生出來了。如來藏把種子輸送出來,就形成了種子的功能作用,種子的功能作用也就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但與如來藏又有所不同,二者是不一不異的關系。如來藏本身所具有的種子幻化出一切法,種子和一切法都屬於如來藏,如來藏能收能放,所以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     但如來藏沒有七識的那些心行,完全是無我性的,不執著任何一個法,心地本自清淨;意根卻把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所有一切法都執著為我、我所有的,執著六識的功能作用為我和我的,不知道都是如來藏所生,歸如來藏所有。祂執著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法,卻不知道如來藏的存在和幻化作用,如來藏依著業種業緣出生五蘊十八界,沒有一個法不是祂運作出來的,而意根以為都屬於自己所有而生貪著,卻因為其貪執性而被纏縛包裹在三界裏,不得出離和解脫。被纏縛包裹的是意根,不是六識,因為是意根抓取萬法不放。     二十三、一切人、事、物、理都是由如來藏依著各種的緣而出生的,沒有緣就不出生萬法,如來藏依著緣與業種,再依著意根思心所的抉擇,來運作一切法,變現一切法。這一切法生住異滅之後,種子收回如來藏裏再輸送出去,又再出生生住異滅的萬法。每個生住異滅的法,好比一個泡沫,出現了又滅了,五蘊就這樣不斷地生生滅滅不已。如來藏就像大海,把一滴滴水推送出去,形成一個個浪花,然後水滴再回到大海中,浪花就消失了。而意根因貪愛與無明,不斷的去抓取那些浪花,無量劫都空無所得。     一個人是一個泡沫,一個事是一個泡沫,一個理是一個泡沫,宇宙山河大地整個曆史都是一個泡沫,大泡沫小泡沫無數泡沫在大海上起起滅滅,沒有一個是真實不虛的。只有大海不動,水滴還是原來的水滴,不增不減。境界風就好比業種、業緣和意根的思與攀緣,如來藏依著業緣而出生境界風,把種子不斷地輸出去又收回來,以因緣而輸出,以因緣而收回,種子數量永遠不變,還是那麼多,如來藏本體與種子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切事相都在生生滅滅中而如來藏不動,動的是如來藏所變現的幻化相,就像泡沫。意根抓著泡沫相而生起煩惱,到頭來什麼也抓不到,卻造出無數的業種存進如來藏,而這業種也不是真實有的,先無後有最後還是無。眾生就這樣不斷地在三界當中生死輪回,受種種的苦,而不知這些法的虛妄,執為實有,因此無法脫離苦海。     這些種種的人事物理、種種的想受、種種的識心,以及種種的行為造作,都像泡沫一樣,是空的、無常的、幻化的、苦的,不是真實的,也不是我和我所有的。萬法皆是如來藏所幻化,沒有一個法可以離開如來藏而單獨出生和存在,都不出如來藏之外。就如黃金打造的金飾品和狗屎盆,眾生總取著這些幻化的相而產生苦樂,執著不已;可是這個黃金不管打造成什麼樣子的相,本質還是黃金。一切法的本質都是如來藏與七大種子,五蘊的本質也是七大種子與如來藏,色身的本質同樣是五大種子和如來藏。     二十四、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生成某種物質色法,就像黃金打造成金盆,需要裝東西時用金盆。需要金廚具時,金盆沒有用,毀掉金盆,再次打造金廚具。     如來藏也如是,此種物質色法滅,四大種子流回如來藏中,當需要其他物質色法時,如來藏再次輸出四大種子,生成其他物質色法。因此說一切法即如來藏,與如來藏不一不異,各有其用,各有其性,各有其相,各有其體。而一切法之性由如來藏決定,一切法之相由如來藏決定,一切法之體由如來藏而立,一切法之用,由如來藏賦予。因此一切法即如來藏,非一也非異。     如來藏不生不滅,七大種子不生不滅,一切法看似生滅,根本也是不生滅,滅了再生,滅又何妨生。只要有如來藏,有七大種子,一切法都不永滅,何妨斷續存在。     對於金盆子,各人所見不同。有人見金性,需要金飾品就拿去打造金飾品,需要金磚,就拿去打造金磚。而極大多數人只見盆子相,用來盛水裝食品,更有人只用來裝贓物。五蘊身本是黃金屋,諸佛用來廣利無量眾生,而眾生用來藏汙納垢,不起善用。     二十五、意根和六識的心行,以及各自、和合造作的身口意行,就是業,以業種子的形式存在如來藏裏。業有善惡,業種就有清淨和染汙之別。造業時,是身體和識心合起來運作的,那就是七大種子的功能作用,所以造業也不離如來藏之力,八個識和合起來造業。明心證得如來藏以後,就明了惡業就是幻化不實的,那就沒有根本性的業行了,果報就消失或者是輕微了,重罪輕報。     造業之後,識種子回到如來藏裏,仍然是清淨的,無染汙的。可是業行卻留下來,檔案生成了,即使受報以後,業種消失,檔案也不會消失。就像犯罪的人進監獄受報,受報之後從監獄出來,監獄裏仍然有檔案記錄,供查閱和有關人員調查。     識種子形成的識心無論怎樣造作,識種子永遠是清淨的,沒有什麼心行造作。而識心的造作,是心所法的造作,是心所法的出生、轉換和改變。心所法不是識種子形成的,不是識種子的功能作用,所以識種子的清淨性不發生改變。改變的永遠是心所法,心所法的運作形成了業,形成了業種存入如來藏中。心所法改變,染汙業消失,清淨業現前,業種就汰換了。修行就是去除無明,無明去除,心所法就改變,心行就改變。     二十六、七大種子的數量是固定的不變異的,雖然數不過來。如來藏用這麼多固定的種子,變生一切法,法滅時,種子全部回到如來藏中,再在其他法中出生,變生其他法。種子在法上是刹那生刹那滅回去的,一切法都是刹那生滅變異的,不是恒久不變的,所以是無常的。     二十七、七識的見分與見大的關系,見大與識大的關系     如來藏裏有七大種子,地水火風空見識,如來藏用這其中的六大種子形成了眾生的五陰十八界的功用。其中見大就是如來藏本身所具有的見性,不屬於明和暗,不受明和暗的影響,其作用力是隨緣則有。有緣現前的時候,就有如來藏的見性,無緣則隱,暫不起用,如無餘涅槃,沒有五陰十八界的緣時。     如來藏的識大直接就形成了七識心,這樣七識心就有了別、分別性,就能有身口意行。七識心的了別、分別性就是七識的見分,與如來藏的見性不同。七識的見分有生滅,依如來藏的識大種子而有,是生滅幻化的,而如來藏的見性可以永遠存在起用,除非在無餘涅槃中,沒有六根六塵的緣,如來藏的見性不現起,無有可見。     如來藏本身的識性也是不生滅的,與如來藏的見性是平行並列的關系,而出生的七識就有生滅,因為是被生出來的,那就能滅。     如來藏的七大種子本是如來藏性,本不生滅,七大種子就是如來藏。見大就是如來藏的見性。楞嚴經裏說的見覺空頑,就是指佛性不覺六塵境界之覺性;而七識的見性不是空頑的,能夠分別具體對象,是有因緣條件才能起用的。如來藏的見大不生不滅,即使在無餘涅槃裏,也是長存不滅的,七大種子在無餘涅槃裏都是長存不滅、不生不滅的。以上依據楞嚴經第三卷而說。     二十八、業種與七大種子的關系     業種與七大種子是否是獨立的,首先來看業種是如何形成的。業種是七個識心在色身上造作的身口意行而形成的,其中造業的主人是意根,是意根指使、唆使、指揮六識利用色身造作了身口意的行為,這些行為就以種子的形式存在如來藏裏,將來因緣成熟,種子生根發芽,現行出果報,實現因果律則。     七個識心是七大種子中的識種子形成,色身是七大種子中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子形成,還有一個見大種子,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七大種子和合運作,造作了業行,形成了業種。那這整個過程,可以說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     業種與七大種子的關系,非常緊密,沒有七大種子就沒有業種,但業種是獨立於七大種子之外的,比如說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子回到如來藏裏的時候,不能帶著業行而回去,五大種子也不造作業行和業種,見大種子回到如來藏裏的時候也不帶著業行和業種,七個識的識大種子是否帶業種業行回到如來藏裏呢?肯定也不帶業種業行。識種子本身是清淨的,不是善性的,不是惡性的,也不是不善不惡的,永遠如此,因此就不帶業行業種。業行有善、惡、不善不惡之別,這是識種子出生形成七個識以後,心所法伴隨著運行,識心才有善惡無記三性,識種子本身沒有這三性。當心所法運作出來以後,識心就有了善惡三性的業行,形成了業種,那麼業種就不會跟隨識種子到如來藏裏,識種子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清淨性,再輸送出去時仍然是清淨的識種子。     既然心所法伴隨識心運行,才有善惡三業,心所法有善惡三性,識種子形成的識心沒有善惡三性,那麼業種就與心所法有關,心所法改變,業種就改變,心所法清淨,業種就清淨。所以七大種子與業種是兩套機制,雖然有很大的關聯,也不能混為一談。     那麼七大種子被如來藏輸出來時是否帶著業種的信息呢?不能帶,因為種子是清淨的,所有眾生包括佛的七大種子都是平等一如的,沒有差別。差別在於心所法,業種與心所法有關,識心的清淨與否與心所法有關,修行的關鍵就是改變心所法,不是改變七大種子,也不是改變識種子,這些種子是改變不了的,只能改變心所法,繼而業種改變,變得絕對的清淨,才能是與如來藏一樣清淨的佛。     二十九、業種問題     業種不是四大種子組成,是一種信息,是無形的檔案。業種有如電腦裏的文檔,沒有形相,調出來就顯現,不調出來就沒有。而業種即使消失了,有神通的人也可以調出來,查閱那些信息。這些種子的問題都是非常深的法義,我們現在都是猜測和想象,無法現量觀行,等入地以後有了唯識種子的智慧,才能逐漸相應,逐漸觀察這些內容。     業有清淨業和染汙業之別。只有無餘涅槃裏的阿羅漢不造業,佛也造業,佛造的是清淨業,不是無明業。無餘涅槃裏因為沒有阿羅漢,所以不造業。只要沒有意根,就不會造業了,意根是造業主。歸根結底,一切業行,都是如來藏造的。     三十、業種和七大種子是否是各自獨立的     業種與七大種子是否是獨立的,首先來看業種是如何形成的。業種是七個識心在色身上造作的身口意行而形成的,其中造業的主人是意根,是意根指使、唆使、指揮六識利用色身造作了身口意的行為,這些行為就以種子的形式存在如來藏裏,將來因緣成熟,種子生根發芽,就會現行出果報,實現因果律則。     七個識心是七大種子中的識種子形成的,色身是七大種子中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子形成的,還有一個見大種子,是如來藏見萬法的功能作用。七大種子和合運作,造作了業行,形成了業種,那這整個過程,可以說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     業種與七大種子的關系非常緊密,沒有七大種子就沒有業種,但業種是獨立於七大種子之外的,比如說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子回到如來藏裏的時候,不能帶著業行而回去,五大種子也不造作業行和業種,見大種子回到如來藏裏的時候也不帶著業行和業種,七個識的識大種子是否帶業種業行回到如來藏裏呢?肯定也不帶業種業行。因為佛在楞嚴經裏說識種子本身是清淨的,不是善性的不是惡性的,也不是不善不惡的,永遠如此,因此識種子就不帶業行和業種。但是識種子回到如來藏裏的時候,其分別和了知的行為還是以種子的形式跟隨到如來藏裏,只不過不與識種子在一起。     業行有善、惡、不善不惡之別,這是識種子出生形成七個識以後,心所法伴隨著運行,識心才有的善惡無記三性,識種子本身沒有這三性。當心所法運作出來以後,識心就有了善惡三性的業行,形成了業種,那麼業種就不會與識種子混在一起,識種子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清淨屬性,再輸送出去時仍然是清淨的識種子。只不過出來配合識種子的心所法分別有善惡無記三性,就顯得識心有善惡三性了。     既然心所法伴隨著識心的運行,才有善惡三業,心所法有善惡三性,而識種子形成的識心本身是沒有善惡三性的,那麼業種就與心所法有關,心所法改變,業種就改變,心所法清淨,業種就清淨。所以七大種子與業種是兩套機制,雖然有很大的關聯,也不能混為一談。     那麼七大種子被如來藏輸出來時是否帶著業種的信息呢?不能帶,因為七大種子是清淨的,與業種不混淆在一起,所有眾生包括佛的七大種子都是平等一如的,沒有差別。差別在於心所法,業種與心所法有關,識心的清淨與否與心所法有關,修行的關鍵就是改變心所法,不是改變七大種子,也不是改變識種子,這些種子是改變不了的,只能改變心所法,繼而業種改變,變得絕對的清淨,才能是與如來藏一樣清淨的佛世尊。     三十一、如來藏裏雖然含藏著萬法的種子,但是種子遇緣,才能生起現行,緣沒有出現的時候,種子就繼續存在如來藏裏,不能現行運作出來。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根本因是如來藏,業因是前世造業的業種,緣是業種現行所要具備的條件,如果條件不具足,種子就不能生根發芽結果。雖然說一切法都唯心,但是萬法也唯識。心指如來藏,識指三能變識,也就是八個識。佛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因緣具足,就能出生相應的法。     三十二、胎兒色身是否應該由如來藏直接輸出四大種子出生?     如來藏依緣就是業緣,而變現五陰身或者是改變色身。如果僅僅依靠如來藏裏面的四大種子,那就不需要父母緣,甚至什麼緣也不需要。那麼眾生的五陰身就應該是完完全全一樣的,所有世界和物質色法也是完完全全一樣的,如來藏變現三界器世間和五陰身也不需要有意根和六識,那麼變造出的世界就是清一色的,也就談不到業力和眾生的差別了,如來藏也就是作主識了,世界由如來藏作主生成,如來藏就有了我性,不是無我的了。事實上,世界造就好之後,如果要生成和改變五陰十八界,如來藏必須依賴一些業緣才能出生和改變五陰十八界,這些緣就包括外界的物質色法,眾生的生存環境,以及父母緣等等。     三十三、循業發現是什麼意思     楞嚴經中的循業發現,眾生依循著自己的業力和業緣,才能接觸到某部分法,沒有業緣就接觸不到。比如金礦,有些人去開采就能得到,有些人開采就得不到。比如水,有些人需要水卻得不到而渴死,某些人接觸的太多了而淹死。比如地獄,某些人能見得到能入地獄,某些人見不到,去不了地獄,天上境界也是這樣,極樂世界也是這樣。每個眾生生活的環境,無不是循業發現,無業不出現。     三十四、七大種子是否是真實存在的     只有真實存在的理體才有生發義,才能出生其他法。如來藏是真實理體,能產生一切法,但是如來藏必須用七大種子來創造一切法。這樣的話,七大種子必須是在如來藏裏實有,真實存在,如來藏才能使用,才能構成一切法。如果沒有實體,不真實存在,就無法再創造其他法了。虛擬的東西不能架構其他法,因為不存在,沒有實體。因此說如來藏是實體,無形無相,七大種子也是實有之法,在如來藏裏無形無相。     判斷一個法是不是絕對真實,要看它是否恒時存在,是否不用出生,是否永遠不變異。恒時包括無餘涅槃時,如來藏和七大種子永遠存在,即使在無餘涅槃裏,永遠不用出生,沒有出生如來藏和七大種子的法,相反一切法都是二者出生的。                 第十五章 相關詞語的解釋      一、八識、種智、菩薩果位、涅槃     八個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識和如來藏,其中第七識就是意根,也叫作末那識。意根既屬於根,也屬於識,是個特殊的根。意根輕易不能滅掉,只有阿羅漢以上的聖人才有能力滅,但是大菩薩們都不願意滅。     種智,是關於八個識的種子的智慧,開悟以後,修到初地菩薩的果位才有種智,能夠現前觀察八個識的體性,觀察如來藏裏所含藏的種子,種智修圓滿了,八個識的體性全部證得,就叫作一切種智,也就是佛。初地以上的聖人只有道種智,其智慧還不圓滿,圓滿時就是一切種智。     菩薩的果位分五十二個,凡夫菩薩是十信位,從初住位開始修菩薩六度,修夠了以後就明心。第一次明心,果位是第七住位,然後還要修到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有了一分道種智,就入初地,修完十地,就成為等覺妙覺。     涅槃的另一個說法,就是指如來藏,祂是涅槃心,不生不滅,寂靜清涼,沒有苦,沒有喧鬧。這個涅槃心,在五蘊不滅的時候,照樣是存在的,菩薩就是在五蘊不滅的情況下,證得這個涅槃心如來藏,叫作明心開悟。     二、佛的三身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佛就是佛的真如心體,祂無形無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五蘊十八界。既然法身沒有五蘊身,那就不能說法。而報身佛和應化身佛有五蘊身,有十八界,就能夠用心和口來說法。報身佛度法身大士,為地上菩薩講道種智的修行內容,就是要修證如來藏所含藏的各種種子的功能。應身佛為了滿足眾生求法的願望,應眾生的根基現佛身度眾生,宣說佛法。     化身佛分身無數到十方世界化度眾生,演說佛法。但是報身佛和應化身佛是法身佛所變現的,離開法身佛,也沒有報身佛和應化身佛。後兩種佛說法時就離不開法身佛,每尊佛說法時,就有說法的佛和不說法的佛,說法的佛不能離開不說法的佛。所以釋迦佛講了四十九年法,而說我沒有說過一個字。但如果說釋迦佛沒有講法,也是不對。不了解三身佛的概念內涵,說佛有所說法是謗佛,說佛沒有說法也是謗佛。     三、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是念法身佛,念自性清淨心。實相的意思就是真實的不生滅的相,永遠不變異的相是實相。世出世間不生滅的真實相只有一個,就是自性清淨心,也叫作如來藏,其餘一切都是虛相和假相。雖然自性清淨心沒有六根六塵六識的相,沒有五蘊的相,但是祂有祂特有的法相,不屬於三界世間的相,因此能夠被我們的意識心所認知和了別,能夠被意識心所證得。     那麼實相念佛,就是念自性清淨心,就是念第八識如來藏。如果沒有證得如來藏,沒有明心開悟,無論怎樣念佛,都不是實相念佛。因為沒有證得,沒有找到如來藏,不知道祂是什麼體性和狀態,不認識祂,怎麼能夠真正地念祂呢?沒有證得,沒有開悟,都是念虛相念假相。     有人觀想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進入空性的狀態,這也不是實相念佛,這是意識心通過念佛達到的一種念佛定的狀態,定境仍然是生滅法,不是實相,是幻化相,這種定相不久就會消失的,不能長久。這種念佛的空就是意識心暫時寂靜的狀態,不是真如的空性境界,不屬於開悟,因此不是實相念佛。       四、自心現量       佛說一切法皆是自心現量。自心,就是真實心,永不壞滅的心。現量,現實存在的事物,當前所能呈現出來的,不是虛構想象的,不是比較來的,比較來的叫作比量,想象出來的叫作非量。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所以是因緣法。因緣法中所有的現象都是自心上所顯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現,自心所變,離心無一切法,離心也無因緣法。     因緣法既然是自心現量,自心所生,那就不是真實的法,被生出來的法,就能滅去,有生必有滅,無生就不滅。因緣所生法都是有生有滅之法,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散去則滅,因此就是虛妄法,不是實法。所以世尊才讓我們離開對於這些因緣所生法的貪執,貪著這些假法,就是生死輪回,就是苦惱。真實的法,世尊從來沒有讓我們離開,因為根本離不開,但也不要去執祂,執什麼都不對。自心本性從來都是無執的,什麼也沒有執著過,如果我們與自心如來藏相應,就無生死煩惱了。       五、八個識的三自性       三自性就是前六識的依他起性、第七識的遍計執性、如來藏的圓成實性。     依他起性:前六識是如來藏依賴種種的緣而生成的,無緣不出生六識,緣分別有九緣八緣七緣等等不同,因此六識是依他起性,依如來藏和意根,依業種,依六塵,依六根等等條件而現起,因此六識是不自在的,是虛幻的,是空的,是無我的。     遍計所執性:意根第七識普遍計度執取一切法,把一切法都當作我和我所有的,祂執取如來藏的見分為我的見,執取六識的見為我的見,把如來藏和六識的功德都據為己有,貪執不舍,生死就不了斷。因此,改變意根的遍計所執性,才能最終得解脫,得自在。第七識只要一念無明不滅,自身就不滅,而一念無明從無始劫以前就存在著,因此第七識的存在沒有開始,不是依他起性,而是遍計所執性,因為無明普遍的執著一切法。第七識意根本身的體性就有遍計執性,執人我,執法我,執萬法,因此執性而不得解脫,不得涅槃,不得大自在。     圓成實性:如來藏第八識圓滿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性質。一切法都由如來藏出生和成就,有祂就有一切法,無祂就無一切法。如來藏的圓成實性,能依業種業緣圓滿的成就一切法,不管是善法還是惡法,因此說除了如來藏,其他法都是生滅法。     六、三種無明     自性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真如,通過修行菩薩六度,圓滿菩薩的條件以後,參禪就能找到自性如來藏,證悟明心,從而打破了無始無明,破盡無始無明就成佛。     無明包括三種:第一種是一念無明,就是四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煩惱、色界愛煩惱、無色界愛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是知見我見上的煩惱,不知五陰無我,不知五陰虛幻不實。欲界愛煩惱是指欲界裏的貪嗔癡煩惱,色界愛煩惱是指色界裏的貪嗔癡煩惱,無色界愛煩惱是指無色界裏的貪嗔癡煩惱。斷我見,成為初果時,就斷了見一處住地煩惱,修到初禪以後,成為三四果羅漢,就能斷除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嗔癡煩惱,這樣四住地煩惱斷盡,就能出離三界。     第二種是無始無明。眾生對大乘如來藏從來不知不證,不知道如來藏就是真實的自己,就是法界實相,一切法都是祂出生和顯現出來的。菩薩明心證悟以後,就打破了無始無明。眾生的一念無明也是沒有開始的,也屬於無始無明,所有的無明都是無始無明,都沒有開始,都不是後天新生出來的,都是無始劫以前就存在著的,都是意根的無明,與意根相應。因為佛在楞嚴經中開示說,生命最初的時候只有如來藏和第七識意根,當意根起心向外有所祈求時,三界世間就出現,隨後眾生的五陰身出生在三界世間裏。     第三種是塵沙無明。初地菩薩開始斷除如塵沙一般多的微細無明,斷盡就圓滿佛道。在這當中,成佛路上所不懂的事理都要搞懂,都要證得,八個識的種子功能體性全部了知,沒有一樣不知不證的,這樣三種無明斷盡了,就成為一切種智,佛道修完了。     七、真諦與世俗諦     世俗,就是三界世間,就是五陰十八界和所有的宇宙器世間。世俗法就是五陰世間的生存法則,宇宙器世間的運行法則。一切言說、道理、知見、意見、紛爭,全部都是圍繞著五陰十八界這個世間而展開,如果沒有五陰,一切的法則都不會出現,而五陰十八界三界世間,以及一切法則,全部都是生滅變化不停的。     諦就是真理,世俗諦就是有關五陰世間苦集滅道的真理,五陰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因為不管什麼時代,什麼曆史背景,苦集滅道四聖諦永遠不變,所以稱為諦。     真諦,就是最真實之理,是第一義諦。勝義諦,是世出世間最殊勝的無有可比的真實之理。這是指實相心真如第八識如來藏,是實相心如來藏運行的真理和軌則。真諦和世俗諦往往是融合在一起,共同起用,二者融合在一起,才有五陰世間的一切法則和運行規律,才有三界世間的存在,才有世俗諦。     諦既然是真理,是一切法的真實之理,代表著大智慧,那麼普通世間人的世俗言論,不可能是諦,不可能有真實性,往往都具足了邪見和愚癡,都不是諦,也不能叫作世俗諦。只有佛陀講的四聖諦法是世俗諦,因為四聖諦是說五陰世間苦集滅道的真理,具有真實性,依之修行能得解脫,能出離生死輪回。一般世俗人所說的就不能是世俗諦了,如果說世間人所說的是世俗諦,那麼世間人都是解脫的大聖人,也就不用佛陀辛苦來五濁惡世,宣說世俗諦真理了。     真諦既然是關於實相真如法的真理,那麼眾生無論怎樣站在佛法的角度看問題,永遠也不是真諦,仍然是個人覺知妄心的知見看法,往往是邪見和錯誤極多,即使沒有邪見,全部是正理,也不是真諦如來藏。真諦是指真實的實相理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斷不常的如來藏真如,任何言語言論知見觀點都不代表真如本體,因此都不是真諦,僅僅是妄知妄覺罷了。     八、法的種類     法分為有為法和無為法,緣生法和非緣生法。有為法是有行為造作的法,是後天所形成的法,包括五陰、十八界、三界宇宙器世間都是法。有為法即是緣生法,無為法是不造作法,是先天而有的法,本來而有的法,非因緣所生法。凡能被人所能認知的都是法,不管看得見看不見,存在就是法。     法有真法和妄法,生滅法和不生滅法,因緣所成的法和不是因緣所成的先天就有的法。一切法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都有區別。因緣所生法,相有性空,即是妄;非因緣法是本來就有的法,相無體有,即是真實的不壞滅法。凡是直接指向成佛之法,就是究竟法,而達到究竟法的方法就是方便法。     九、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是菩薩明心見性以後修到初地菩薩時見道所出生的智慧。剛剛明心時證得無生忍,如來藏不生不滅沒有出生,五蘊身心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相上有生,實際是無生。     修到初地時獲得無生法忍的智慧,忍可除了五蘊無生,如來藏無生,世間一切都無生。這個智慧非常廣大,叫作唯識種智。世間所有法,所有相,都是如來藏出生的,沒有自體性,相上有生,實質無生,都是如來藏性質,猶如金飾品都是黃金的性質。     十、無生法忍智慧境界     《大般若經》卷四四九雲(大正7·264b):‘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此謂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地,始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名無生法忍。     釋:明心開悟以後不退轉的菩薩,觀察自己五蘊十八界的相貌都是空,從這個角度再擴展開來,觀察其他一切法,也都是空的,都沒有真實出生過,世間一個法都不可得,能這樣觀察的菩薩就真正的證得了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相當於四果阿羅漢的解脫境界。因為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法也都無所造作;因為無所造作,一切法畢竟都不生,都沒有出生。因為證得了一切法都畢竟不生,認可此理,就是無生法忍。證得這種無生法忍,就於無上菩提大道不再退轉,永遠行於菩薩道。     無生忍只知道五蘊人我空,無生法忍不僅證得了五蘊人我空,也證得了一切法都空,其範圍相當廣泛,程度相當的深邃。非地前菩薩和阿羅漢所能比。地後菩薩,因為有無生法忍的智慧,除了修行和弘法,不造作世間事,不為世間利益,不喜樂名聞利養,一心在於佛道。     十一、心不相應行法     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是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共同顯現出來的非色非心法。比如時間,依太陽光、虛空、地面參照物這些色法,以及如來藏、意根、意識、眼識這些心法,再加上識心的作意觸受想思等等心所法,三者共同顯現出時間這種不以覺知心為轉移的心不相應行法。其實質也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世間沒有一法不是如來藏變現和顯現出來的。     時間不是四大組成的實法,不是如來藏直接出生的,是如來藏出生物質色法以後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不是外塵,如來藏無法緣於時間。只有把眼識意識生出來以後,才能依物質色法判斷了別時間。沒有眼識意識的時候,比如睡覺時,意根也能判斷時間,也是依如來藏出生的物質色法來了別判斷。所以沒有單獨的時間這個法,也不分外相分和內相分。     十二、一合相     一合相,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要從實相上來理解,另一方面要從虛相上來理解。實相也就是不生滅的第一義諦,也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如來藏是不生滅的本體與生滅的七識業種和合起來的一個整體,因此就稱為一合相,祂必須要存七識的生滅種子,才能依種子變現世間萬法,否則祂就不用運行,處於寂滅無所作為狀態,世間也就滅失,不存在了。     從另一個方面虛相上來說,合,就是和合,是四大組成的和合體,或者是七大組成的和合體,也是生滅與不生滅構成的和合體。眾生的五陰十八界都是一個和合起來的虛相,世間萬法都是和合起來的虛相。和合的,就不是本來而有的,就是因緣所生之法,是如來藏依各種緣所出生的假法。有生,必然有滅,生滅即是無常、空,變異即是無常、空,無常即是苦,苦即是非我。     十三、無生懺     大乘無生懺,也是實相懺,就是當悟得諸法實相,獲得無生忍時,知道一切法都不曾生,有也是幻有;那麼所造作的惡業也是虛幻的,沒有真實性,這樣就滅了三惡道的重業,免去三惡道苦了。     昔有勇施菩薩犯重戒之後,就是這樣滅罪的,他出家後不僅犯了邪淫戒,還犯了殺人戒,命終必下地獄受苦報。造作了惡業之後,他感到後果非常可怕,心生畏懼,就去見佛求滅罪。佛就為他用大乘法無生之理來分析造業的實質問題,問他在這一系列的行為當中,有沒有造業的人,有沒有造作的惡業,勇施菩薩聽後當下思惟,一念回光,頓時悟道,懂得了萬法無生,就成了大菩薩。三惡道的罪業就此消滅,未來永不下三惡道受此苦報,因為畢竟沒有真實的其人其事,一切法都是幻相罷了。     但是人中的苦是免不了的,三惡道的大苦就變成人中的小苦,這就是悟無生忍的極大益處之一;最大的益處,就是以此為基點,未來畢竟要成就佛道。如果沒有悟得如來藏這個無生法,沒有明心,所作的懺悔就不是無生懺,只是相似的無生,不是真正的無生,大的惡業還是完全不能消除,未來還是要受一些大惡報。     十四、正定     須菩提宴坐時,卻被維摩詰居士呵責說:你這不是正定。小乘法中說,正定是八正道之一。但是這個正定是後天打坐修出來的定,是先無後有,有後還能消失的生滅性的定,因此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究竟的正定。     須菩提宴坐,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定。宴,寂靜無喧,無有念想,無覺無知,這是意識心入的定。意識心入的定,正是先無後有的生滅性的定,是如來藏旁出的定,因此不是真正的正定。     那麼真正的正定是指什麼呢?正,就是正位,正真,不生不滅,不用出生,不是偏出和旁出,無出無入,隨順一切,卻無所住,只有如來藏有此定。因此真正的正定就是指如來藏的不動性,是六祖說的那枷常在定的首楞嚴大定。覺知心入的定都是旁定,有生有滅,有出有入,有所住,與如來藏的楞嚴大定正好相反。     我們初學佛修行做不到心無所住,開始都要有所住,心住一個境界,不散亂,以此方便入禪思,起觀照,起智慧,起利用。所以這種定,嚴格來說,應該叫作方便定,以此方便定起般若智慧,才能證得真正的正定——首楞嚴大定。沒有證得如來藏時,不可能證得如來藏的不出不入的楞嚴大定。意識心的定肯定是有出有入,有生有滅的,但是這種定能引發智慧,心專注思惟時,智慧才能現前,因為識不分流,就有勢力,有力量清楚分別,了知真相,從而能觀照般若,出生智慧。     十五、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生滅滅已,意思是阿羅漢把所有的生滅法都滅掉了以後,只剩下如來藏,靜靜地單獨存在著。寂滅為樂,在無餘涅槃裏,寂滅的涅槃心如來藏,沒有喧鬧,沒有苦受,無為、無作、無願、無求,清淨為樂。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把自身的一切生滅有為法全部滅掉,滅掉了生滅的五陰身和七個識,滅掉了屬於自己那一部分的色聲香味觸法,生滅法都滅盡了,就入到無餘涅槃裏,叫作生滅滅已。     這樣就沒有阿羅漢的五陰身存在了,也就沒有了苦受,剩下那個不能滅,也滅不了的如來藏,也沒有苦受,處於寂滅樂中,但是也沒有樂受,這叫作寂滅為樂。阿羅漢活著的時候是有餘涅槃,還有五陰身存在,那就有少量的苦存在著,有苦可依,就不是純樂,也不是寂滅樂。但是阿羅漢只是斷了一念無明的煩惱現行,習氣沒有斷;習氣是大乘初地菩薩才開始一點點地斷除的,斷盡了,就是八地菩薩。     十六、現量智慧     現量這個概念,最究竟的解釋,應該是有真實的智慧,能觀察出事實真相,能看到表面現象背後的實質,不被虛妄的假相所迷惑,不用猜測和臆想,不用左思右想去比較就能知道事情的實質內涵。大乘菩薩的現量智慧難以思議,看到一個法的出現,就能觀察到這個法是如何運作出來的,從裏到外從大到小都是第八識用種子打造出來的,是第八識的功能作用,全體都是第八識。這個智慧才是真正的現量觀行智慧,明心開悟的智慧都不屬於完全的現量智慧。     十七、煩惱即菩提的正解     煩惱是貪嗔癡性的惡心所法,與七識心相應,是七識心染汙的表現,七識心出現時,貪嗔癡心所法有時就要伴隨著運行。而七識以及心所法的運行,正是如來藏輸送識種子配合的結果,如果沒有如來藏的配合顯現,七識也不能現行出來。當眾生現起貪嗔癡煩惱時,其中就有如來藏的和合運作。所以在這些貪嗔癡煩惱當中,就能證得如來藏的存在,從而明心見性。但是如果眾生的貪嗔癡煩惱很重,心水渾濁,智慧就不能出現,不可能在這時候證得如來藏。既然如來藏能夠配合七識現起貪嗔癡煩惱,那麼這些煩惱也就是由如來藏所生,也就是說這些煩惱本身就是如來藏性。而我們通常所說的菩提心,就是指如來藏本體,因此說,煩惱即是菩提。     煩惱還有另一種說法,凡是眾生心所不願意做的,都是煩惱。比如說日常瑣事,吃喝拉撒,收拾衛生,做各種工作事業,養家糊口等等,這些也都屬於煩惱,是眾生所不情願作的。但是這些日常生活當中的瑣碎事,人們之間的禮尚往來,都是七識心應對於這個世界而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七識心不能單獨做這些事情,必須有如來藏的配合,真妄二者合和運作,才能現起這些法,完成這些瑣碎事情。在做這些煩惱事情時,就有如來藏的存在,所以在這些煩惱事情上參禪,就能明心證得如來藏,那麼這些煩惱也就是如來藏菩提心了。     過去的祖師們,在燒火煮飯、種地種菜、迎來送往這些日常瑣事當中參禪,從而明心開悟。甚至有的禪師,用打罵、推拉、大喝的方式,讓弟子明心證悟,因為這些煩惱當中,都有如來藏的顯現,因此這些煩惱也都是菩提。五祖說:若見性,輪刀上陣也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十八、法爾如是     法爾如是,是指如來藏本體的運行規則,意思是如來藏的運行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如來藏的法爾如是,與諸佛降生人間弘法的法爾如是,不是一個意思,此法爾如是,非彼法爾如是。同樣一個詞語用在不同處,有不同的含義,看任何一篇文章,都應該如實理解真實的含義,所謂依義不依語是也。     諸佛成佛時,法爾如是的要降臨人間弘法,通過八相成道,法爾如是的要安排自己的弘法團隊,安排自己的弟子來到人間。這裏的法爾如是的意思是,沒有例外,都要這樣做。諸佛世尊,法爾如是的要弘法利生,這裏的法爾如是一定有世尊的思心所運行,世尊的七識心一定要考慮如何下生人間,如何弘法,如何利眾。世尊的覺知心一定要思量考慮抉擇,安排計劃,並且要采取行動,付諸實施。     如來藏的法爾如是的意思是,祂的運行沒有什麼道理好講,本來就是那樣的,不是人為設計的規則和法則。如來藏本體沒有心思,沒有心計,不搞設計,不安排變現萬法事宜,祂毫無道理的就是要那樣按照既定的流程而運轉一切法。     十九、眾生界     眾生界,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六根六塵六識。這些法都是如來藏生成,種子來源於如來藏,所有材料都來自於如來藏,所以這一切法的本質就是如來藏,因此說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眾生界與法身如來藏的關系,就像饅頭與面粉的關系一樣,饅頭由面粉做成,饅頭全體都是面粉,饅頭離開面粉不能單獨存在,而面粉就能單獨存在。面粉的價值就是能制成饅頭,可是阿羅漢們只想讓面粉毫無價值的存在,不想有饅頭吃。眾生界也就是佛界,離開眾生界,法身的存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