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的體性 釋生如法師 著                                  第一章 意根的我見我執    一、意根的我見    意根是六根之一,十八界之一,五蘊與十八界有一一對應關系。當我我我的時候,意根的我就冒頭了,六識所表現出來的都是意根我的心行,體現的都是意根的心性。會觀察人心理的人,能觀察出一個人的本質意根的心行,不會觀察人的人,只能觀察六識外表造作的假相,被假相所迷惑。現在看來,分不清意根與意識,還真的難斷我見。    在觀行六根的時候,就能觀行到意根,祂是生起意識之根,同時也是作主識。只要觀行這個作主識的不斷變異性,不固定性,不自在性,能滅性,就知道了意根不能永遠存在,其心行不斷變異,也是無常的,因此也不是我。    確認意識的功能作用不是我,首先是意識確認,再經過禪定中深細觀行,意根對於意識的觀行,再進行思量參究,最後意根也確認意識的功能作用不是我,非我不異我。    還有一個時時處處作主的意根我,也要確認其虛妄無我,也是空的無常的。能依之生起意識的心意根,也是非我的,先是意識確認,最後意根自己確認。在這之前,要把五識的功能作用觀行確認生滅無常無我。這樣幾個識心的我見我所見就斷除了。我所見也是不容易斷除的。    這一切法的觀行確認,主要是讓意根確認,其次才是讓意識確認。因為就是意根把一切法當作我,才去指揮六識執取,執取之後,意根就把六識的執取作用當作是自己的作用,認為我如何如何了。這個我就出現了現前了,明晃晃的。    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把五蘊當作我,把色蘊當作我,就說身體是我(身我見),或者說我的身體(我所),然後就會貪愛色身,保養色身,護持色身,為了色身而促使六識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意根把受蘊當作我,有時當作我所,認為受蘊就是我,我就是受蘊,受蘊是我所有的,我有受蘊的功能作用。於是為了受蘊,指揮六識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意根把想蘊當作我,或者當作我所,認為想蘊就是我,我就是想蘊,我有想蘊的功能作用,想蘊的功能作用是我的。我能想,所想的法就是我的。於是指揮操控六識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意根把行蘊當作我,或者當作我所,認為行蘊就是我,我就是行蘊,行蘊是我所有的,我有行蘊。我能行,我行的就是我所有的。於是為了行蘊,指揮操控六識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意根把識蘊當作我,或者是我所,認為識蘊就是我,我就是識蘊,識蘊是我所有的,我有識蘊。我能識別,所識別的就是我所有的。於是為了識蘊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二、意根如何才能斷盡我執    意根之所以有我執,是因為有我見,之所以有我見,是因為有一念無明。意根因為一念無明的緣故,把第八識變現出來的一切法都當作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都是第八識的,於是就有了我見和我所見。因為意根有了這樣的惡邪見,知見不正,就執著第八識所出生和變現的五蘊十八界為我和我所有,不肯放棄,煩惱熾燃,生死不斷。    要想斷除意根的我執,首先就要斷除意根的我見,有我見才能有我執,斷除我見之後,才能慢慢斷除我執,看錯了才有執著。如果意根的見正了,知道五蘊十八界苦空無常無我,是不可把握的,就不會再執著五蘊十八界了,最後就能得解脫,心清淨了。    意根斷除我見,對五蘊無我的認知分為不同層次,因為無明不同,禪定不同,觀行智慧不同,我見斷除的深淺不一。分別有四果的斷我見,有三果的斷我見,有二果的斷我見,也有初果的斷我見,每個果位,斷我見的深淺程度也不同,獲得的智慧也不同。就像一個學校裏學生們的水平參差不齊,同年級同班級的學生水平也參差不齊一樣。    初果斷我見之後,再繼續觀行熏習五蘊苦空無常無我之理,智慧禪定越來越深,我見斷得越來越徹底,因此對五蘊的執著越來越輕微,我執斷盡就成為四果大阿羅漢。我見斷盡我執斷盡的人,一念無明也就斷盡了,命終能入無餘涅槃。    所以我見是我執的根源,斷我執之前一定要斷除我見。意根在四果時斷盡我執,我見是什麼時候開始斷的呢?一定是初果就斷除意根的我見了,斷我見之後意根對五蘊的執著性才能一點點的松動減輕,煩惱也就越來越輕微,到一定時候就會證得二果。由於執著減輕煩惱輕微,五蓋得到有效的降伏,初禪定才能發起,然後以初禪定中的功德受用,就斷除了貪欲和嗔恚煩惱,成為三果人,之後我慢我執斷盡,成為了四果人,與世間緣盡時就會入無餘涅槃。    如果意根不斷我見,就不能成為初果,也沒有初果的解脫功德受用,就不能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觀行成為煩惱輕微的二果人;不能成為二果人,就不能發起初禪成為三果人;不能成為三果人,就不能成為斷盡煩惱的四果人。    小乘修行次第就是如此,大乘菩薩也不能越過而不修,大乘菩薩的修行也要遵循此理此次第此程序。    三、我執法執是如何出現和滅除的    無始劫以前,只有意根和如來藏,沒有六識和五陰身,也沒有世界。那時候意根就有無明,這個無明沒有業種,因為沒有六識去為意根造業。所以稱意根是無記的,祂單獨無法造業,必須有造業的工具,才能造業。意根在後邊垂簾聽政,只負責拿著指揮棒指揮就行了,前線打打殺殺的事就交給了六識。表面看好像是六識造業,實際上都是意根坐鎮指揮的,不明就裏的人就把功過算在了六識頭上。    而我執與法執也屬於無明,沒有業種,無始劫以前就存在著,不是造業造出來的。但是意識後天在環境當中的熏染,也會增加意根的我執和法執,強化意根的自我執著。這些無明只有通過修道才能逐漸滅除。因為無始劫以前就有無明,因無明而無緣無故造作業行,沒有無明就不想造作業行了,佛菩薩的清淨大願除外。    因無明而造作形成的業種,叫作無明業,無明業又能輾轉熏染強化意根的無明。這些無明業行是能夠通過受報而滅除的,但無明必須通過證道才能消除,證得什麼程度的道,就消除什麼程度的無明。    四、斷我執的人是否還有念頭    斷我執之後,還有一些有關切身生存方面的念頭,與人打交道時不可能沒有念頭,遇到各種境界時都會生起如何處理的念頭,為眾生隨緣講法也會生起念頭,這些念頭比較清淨輕微,都是隨緣性質的,沒有刻意想造作的念頭,不是很執自我什麼的念頭。佛陀到世間來也有念頭,那些念頭都是清淨的無我無私的,沒有什麼執著的。因為幾個識的心所法裏都有念心所法,識心運作免不了念頭出現。    但斷我執的人與沒有斷我執的人念頭有很大區別,念頭能夠體現出一個人有沒有執著,執著的人念頭強烈,不執著的人念頭輕微,心境是隨緣輕松。    斷我執的人對未來世沒有什麼念想了,不會安排後世為後世打算,當然今世是隨緣活著應付周遭的一切,沒有什麼追求了,活一天算一天,不與人爭,對於度眾生的事同樣是隨緣,有緣時講點法,無緣時也不想,總之,所有的念頭大多是被迫生起的,很少主動生起什麼念頭。    在應付的心態之下,意識的念頭明顯,意根很淡。由於意根的念頭淡而少,導致意識的念頭也少而輕微,被動的時候多。由於意根沒有什麼大的心思想法,就沒有夢境,平時心安氣閑,心境平和。    五、學佛成就的標志就是心空    如果認為一切法都是真實存在的,心就不能空,就是無明。有一個法你認為是真實的,這個法就會障礙你,成為你心中的塵埃,這個思想觀念就是無明惑;乃至於說喜歡成佛,認為成佛這個法也是真實的,這仍然是無明。所有的無明都破盡,空去一切,心中一法不留,才與如來藏等同,才能成佛,修到最後有一個想成佛的心,心中有成佛這個法,也成不了佛。修到內心裏萬法皆空,無相、無願、無作,才是真正的成就。    八地菩薩之前心有為的成分多,到八地菩薩心就無為空了,內心才真正的無為無所作,供養三寶、為眾生為佛教做事業時心也是空的,佛才給授記成佛。心不空時,七地菩薩之前,盡管有為善法造作得很多,非常精進地供佛、供法、供僧,佛也不會給授記成佛,因為心裏還是有為不空,與如來藏的無為不相應,無明還重,佛就不給授記。雖然你生生世世供佛,把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全部供養給佛法僧三寶,佛都不給授記,何況是造作那些世俗的有為法。    但是通過做這些有為法能增加自己的福德,用來獲取成佛智慧的資糧增加了,才能使得智慧增長,所以不能說一切法皆空,我就什麼福德也不修,那你心裏還是空不了,還是有我。沒有福德的支撐,真正的空的智慧就不會出現,就算認為某某法空,但業不能證得,不是真正的空,在行為造作上還是不空。    既然修行是要認識和證得一切法空,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認為做的越多越有功德,不是這樣;在度眾生的時候,不要認為攝受的眾生越多越有功德,也不是這樣。實際上是通過做事情度眾生這些菩薩事業,一方面能增加自己的福德,一方面能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一方面能不斷的消除自我,滅除我心,讓自心越來越空,越來越能看破,越來越不著相,心空到一定的程度,才是真正的成就,才有大作為。    功德的多少與做事情的多少不一定成正比,與度眾生的多少也不一定成正比,關鍵是在做這些事情當中,心空到了什麼程度,達到了什麼程度的無為。所以真正的菩薩不會成天絞盡腦汁的想要攝受和影響多少多少數量的信眾,認為這樣成就才是最大的,不是這樣,而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對於一切法的認識程度,心空到什麼程度,這才真正代表你證得佛法的程度和深度,以這個為標准來衡量自己的功德,判斷自己的菩薩果位。所以不要看相著相,在相上心越空,越無為,證法的程度越深,果位越高,要通過相來觀察其中的用心,所以修行千萬不要執著什麼相,抓取什麼相。    就算你一年開一百場法會,攝受了十萬百萬眾生,寫出一百本書,或者一年供養三寶一億十億,這些都是有為法,以此來生起內心的執著和傲慢,就是我相,你著在相裏,心越執著越不空,果位和證量越低。不明白這個理,就會在有為法上瘋狂造作和攀比,我比所有人都強,比所有人都能,我是第一,我是唯一,這一切一切所謂的成就,全部落在了相上,全部是有為的,全部是執著的,內心一點也不空,那這就是生死業,造作得越多,心越不空,越是無明,越不得解脫。    有些人做的事情雖然沒有那麼多,但卻有空的智慧,能看透一切事情的實質,不被現象所迷惑,不落入現象中而不能自拔。自身具有很深的空慧,自然就能帶動身邊的人也心空不執相,這樣度眾生的質量就高。如果菩薩心不空,隨學的弟子心如何能空呢?菩薩執相,後邊的人更執相,這樣就背道而馳,與道不相應。所以修道就是要破相,破自心無明,執相是法執,法執也是生死的根源。    法執的範圍太廣了,凡是有所執都是法執,包括對五陰身的人我執,除了五陰身之外的更細微而寬泛的法,對其有執著都是法執。如何破法執呢?首先需要證得如來藏,修出唯識種智,然後觀察一切法是否真實存在,是否有其自在自主性,通過深細觀察發現一切法都是如來藏依某些緣出生的,都是生滅幻化的,沒有自身的真實性自主性自在性,實質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是一真法界中的一法,全部是如來藏運作的,根本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抓不住取不了。這樣心就會松動,不再執取了,法執就破。    世俗界沒有實質的有為相,那還要造作什麼呢?心究竟空了,就成佛了。對每個法的無明執取性都滅了,也就沒有什麼可貪著執著的。破法執的路途非常慢長,從初地開始到成佛,兩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路要走。一大阿僧袛劫破我執,兩大阿僧袛劫一直破法執,僅僅是斷我見就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可見修行的不易,意根的無明和執著多麼的深重。    所有的執著我執和法執都是意根的執,意根是這樣的執著,所以破意根的執著。首先就要破意根的我見和法見,破意根的思想纏縛,那就要斷意根的我見和法見。一切法為真實的知見都要一點點的破除,之後執著才能減少和滅除。執著滅盡了,無明斷盡了,心全部空了,就成佛。    修行的成就標志,就是在於心空的程度,在於無明知見破除到什麼程度,破除多少。把一切法的法相都看空,觀察它如何是空的無我的不自在的不真實的生滅變異的,心就空了,那麼就不想再造作無意義的有為法,內心裏無相無願也無作,與如來藏一致,就是如來佛。                第二章 意根與禪定    一、有粗淺的禪定,身體出現一些膨大的現象,這是意根執身減輕所出現的現象,心跳出人間,稍微與欲界天人相應的反應。只要拋棄人間的境界,淡化人間的五欲執著,必然就有天人的境界出現。    色界初禪定之前的定,都屬於未到初禪的定,分為多種層次,心不同,定的粗淺層次就不同,但多多少少都與欲界天人境界相應,越遠離人間的五欲,定越深,身體變化越大,身心覺受越舒服。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離開人間的欲望,就會更自在一些,一切感受都是美好的。貪著人間的六塵境界五欲生活,該有多麼的不智,人間的生活該有多麼的下劣和不堪。    無數人都貪著喜愛人間的花花草草、山河大地、人事物理,以擁有人間的權利、地位、財色、家親眷屬而自豪自傲,其實與天人的殊勝境界相較,小巫都不是,根本沒有任何可值得驕傲傲慢的,目光短淺沒有見過大世面的人才會如此。     二、修定的好處    早晨在靜坐中,聽到QQ叮咚一聲響,先是只知道聲音,沒有聲音的定義和概念,也沒有任何覺受,只是簡單的知,這個過程很長,這是耳識的了別,比較粗。之後才有意識的了別,意識了別了,才分別出是QQ聲,有了定義和名言,有了覺受。同時又懶懶的不想動,有點貪著舒服的感覺,想繼續坐下去,這是意根的貪著。在耳識沒有聽到響聲之前,是意根的知,意根知時模模糊糊,不辨是聲音,不辨裏面什麼內容,只有意識出來才能逐漸辨別出是QQ的叮咚聲。如果不是靜坐入定,這個了別過程非常短暫快速,可是在定中,心很細膩,了別的很細微,耳識意識意根都比平時細微,整個過程顯得漫長了些,內容細膩了些,了知得單純了些,心不容易生起情緒,煩惱容易降伏。    這都是意根的功勞,如果再降伏意根,叮咚聲音響起,祂也不想了別是什麼,那麼耳識意識就不出生,五識都不出生,無覺無知,那就進入到二禪境界。    靜坐當中,心會變得很細膩,感知很真切,又客觀不帶情緒,就能發現平時發現不了的事實真相,只要心不進入境界裏,單純的感知,客觀的了別,斷我見和明心就會比較容易一些。    有禪定的人,心是很細膩的,了別細微看人看事都很准,能抓到根本,作事時心很細,細節周全,接觸新鮮事物很快就能學會,出差錯少,人聰明智慧。心散亂的人,可想而知,心粗氣躁,寥寥草草,馬馬虎虎。我接觸的人中,幾乎沒有能入眼的,所以我總是躲避著人,從小喜歡獨處,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做什麼事。    三、如何修定的問題    打坐時可以一心持咒,可以定慧等持。但定深一些的時候,持咒就困難了,感覺很累,最後就不持咒了。如果想入定,這時完全可以舍棄咒語,入到定中。出定以後再思惟觀行佛法,思路就會很清晰,甚至一天到晚心情都很愉悅,思惟靈敏,思路清晰。所以不是說打坐入定就不好,會耽誤思惟,而恰恰能夠提升思惟力,還能降伏煩惱,修行進步相當快。    默念楞嚴咒,需要定力相當好,定力不夠好念咒時必須出聲念,意識在發聲,意根可以輕松緣聲塵,就能開小差了。而默念,意根稍微一放松不注意,意識就想不起來了,因此默念能拴住意根。當定力非常好時,意識念覺得很累,就不願意出聲了,這時就容易斷滅,最好能改為讓意根念,意識輕輕緣著,這樣定力也強。越不容易念,越能引起意根注意,越能有定。太熟悉的意識不費力,意根就可以開小差。    四、如何做參禪功夫    過去學人問禪師:參禪時如何用心?禪師回答說:離心意識參。請問:如何是離心意識參?    過去的學佛人幾乎全部都有禪定,有禪定的人比較容易用功,也會用功,所以悟道的因緣容易成熟。所以禪師們雖然不懂意根的體性,卻會參禪,告訴徒弟們參禪的訣竅,不要意下蔔度,不要情思意解,離開意識,少用意識琢磨推理。這種參禪用心就很深,功夫踏實,禪師上堂開示的時候,下邊的人隨時就可以悟。在別人看來好像很容易,可是他們的功夫做得很到位,一天二六時中,不雜用心,全部參禪,包括下田間勞作,燒火做飯,甚至睡覺時也能用功。如果意識用功,睡著功夫就斷了,意根用功時睡著了也不耽誤事。    後來有的人不老實用功了,三一群倆一夥聚在一起研究公案,禪師看見了就會一棒子打散,不許研究討論,也不許看書,佛經也不能看,全身心的用功參禪。    再後來,六祖壇經流傳開了,實修的人漸漸就少了,每個人手捧著壇經開始口若懸河,雄辯滔滔,都以為自己有道了,於是禪宗衰落凋零了。現在的人比起那時候的人還能口若懸河,雄辯滔滔,有過之而不及,人人會講,鸚鵡學舌,卻人人沒有真功夫,口裏喊著實修實證,腳卻踏在雲端裏,沒有天梯卻都能上得去。    五、禪定的境界    我在初禪裏時間和空間觀念都有,知道是什麼時候,在哪裏。我在二禪裏感覺不到有念頭,無覺無知,出定才知道自己入定了。四禪還有念,我頭一次聽說。    二禪裏,意根是有念,只是意識不知道。因為那時候入定很深一無所知,可是有人小聲說一句過齋了,當時就聽見了,於是心就出定。為什麼能聽到那麼小的聲音,能出定呢?就是因為意根在惦念著吃飯這件事,聽到小聲音,就讓意識出生了別,於是出定。    二禪裏意識沒有滅,但是非常微細,我是覺察不到什麼,不知道自己入定了,好像是什麼也不知道。在二禪裏如果意根不惦記著吃飯,有人說過齋了,就不會出定。因為我在入定時,周圍幾十個人都在互相談話,沒有靜下來過,可是我卻聽不見,只聽見過齋這句話。    沒有進入過四禪,無法知道四禪裏意識心的狀態,沒有實證就沒有發言權。三禪可能進去過一天,太快樂了,怕入魔,就舍棄了,那時候不太懂禪定,現在想把禪定拉過來,也不可能了。在二禪裏意識就沒有反觀力了,也不知道當時意識是什麼狀態。    六、什麼是三昧    三昧,是印度語,是定的意思。三昧裏有禪定的境界,也要不同程度的智慧境界。如果智慧不深,三昧就以定境為主,如果智慧很深,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    念佛三昧的層次不同,以定為主的念佛三昧,是口念佛號而入定的,行走坐臥都能念著佛號,最後不念而念,佛號聲不斷縈繞於心,縈繞於耳邊,不想聽也能聽得見,連續不斷。    定慧等持的念佛三昧,證得了無生忍和無生法忍。比如觀像念佛和觀想念佛,從口念佛和心念佛開始,最後獨影境現前,定果色出現,證得無生理,明了了自性佛。    白骨觀不淨觀修成以後,也是三昧境界,定慧等持。定是一心境界,初禪以上,慧是證得無生,知色身不淨,五陰無我,果位是三果四果,也是小乘的空三昧。獨影境現前,定果色出現。    四念處觀修成也是小乘的空三昧,定慧等持,成就三四果。    大乘三昧一個是念佛三昧的成就,一個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都是定慧等持。沒有不成三昧,沒有定,也不成就慧觀。這些三昧裏,往往都是定多於慧。    大乘的參禪,最後破參時也是三昧境界,有定有慧。如果定淺,慧就淺,只成就七八住位,定深慧就深,能到初地二地位。心住於如來藏的空性中,五陰自身都是空性如來藏,行走坐臥猶如處於如來藏中,無五陰我。    小乘的觀行參究斷我見時,也是三昧現前,有定有慧,定淺慧就淺,只成就一二果,定深慧就深,能成就三四果。心處於五陰無我的空三昧中,沒有五陰我的覺受,處緣對境,心不起我相,不與任何人事為仇為對,不在意自己周遭的一切,因為心裏無我。    如果是意識的理解佛法,或者是解悟佛法,一點三昧也沒有,沒有定境,沒有空的覺受,心中仍然有我,我心不死,遇緣對境必須依靠意識的作意才能想起來五陰是無我的,一旦意識失去覺照,我心就突然冒出來,身口意行沒有把持。而意識的覺照作用非常有限,斷續的非常嚴重和明顯,總是會失去覺照,保持不住,即使意識的力量很強大,能保持住一段時間,也早晚都會失去覺照,尤其是命終。    所有的三昧,不管是以定境為主的,還是定慧等持的,都是意根成就的結果。只有把意根定住,不散亂和到處攀緣,才有定境,意根才有足夠的精力思量意識帶過來的法,才能明了法的根本意義和實質內涵,三昧必出現,這才叫作證得。    觀無量壽經的日觀也好,白骨觀也好,以及其它各種觀行都好,到最後成就的時候,不用意識作意,睜眼閉眼那個景象就會先前,當然意識作意了,那個景象會更明顯。    所謂的成就就是自然而然就出現了,那個叫作三昧。如果不能自然而然出現,必須意識作意才能出現的,那個都不算成就,不是三昧。    所謂的三昧就是很深的定境,但不排除同時含有智慧境界,智慧和禪定的有機結合叫作三昧,缺少一種都不是三昧。這種三昧當中已經有比較深的禪定了,一定是把意根也訓練成熟了,意根訓練成熟了以後,能時時刻刻運作,就時時刻刻心裏顯現出這種景象了。    如果你定力沒有修成就,三昧就沒有修成就,意根沒有被熏習成功,只是意識比較熟練罷了。意識熟練再作意,就帶動了意根,意根才能作意,之後就顯現境界。那麼這種境界就不是熟練的,是斷續的,這種定力就不夠,那麼就不能叫作三昧了。    七、如果沒有禪定,各種觀行一個都不能過關,盡管自己認為一切法都如夢如幻,即使意識知道了一切法如夢如幻,意根也絕對無法證得,那麼就會說是說做是做,況且意識也不是真正證得了這些理,證據都不足。    從禪宗第三關開始,往後的如夢觀如境觀等等都必須具足初禪定,才能過關。之前的所有觀行包括斷我見,必須具足未到地定,否則哪關也過不去。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斷我見了,還沒有未到地定,那麼自己應該仔細考量這件事是否可靠,臨命終就是一大生死關,絲毫含糊不得。    八、如果心裏不雜思亂想,就去除了散亂心,沒有散亂心,禪定自然現前。雜思亂想是意根攀緣的習氣,很難克服,必須想辦法降伏祂。如果能有效降伏意根的習氣呢?抓住意根的特點,祂最怕閑下來無事做,那就給祂找一個有意義的事情做,讓祂主要做這件事,告訴祂這件事非常重要,祂一旦認為很重要了,一定能把精力放在這件事情上。    什麼樣的事情最有意義?讓祂念佛念經念咒,一開始規定數量和時間,一旦形成了習慣,就不用再規定數量和時間了,祂就能自動自覺的念咒念經念佛,睡覺也能保持這種狀態,定力就修成了。    意根的精力太充沛了,想辦法吸引祂的注意力,讓祂把精力集中。這就在於意識如何引導意根了,如何引起意根的興趣。    平時不管幹什麼,心裏都要念楞嚴咒不求數量,這個加持力很大。盡量擠時間修定,定力好一些,就思惟五蘊十八界,從色身無常無我開始觀行。在五陰活動的當下,分開色身是什麼,受陰是什麼,都有幾個識的受,想陰是什麼,都有幾個識的想,行陰是什麼,都有幾個識的行。六根是什麼,六塵有哪些,六識在幹什麼,然後觀察這些法的生滅變異的情況。    九、禪定為何難修    過去世尊在世時講法,是從戒定慧三方面同時著手,要求比丘們嚴格持戒,精進修定,多聞深思,勤修觀行,弟子們在戒定慧上的成就很快,證果的人很多。可如今末法時代就大大不同了,講法要倒著講,先講法義,後修禪定,最後再學戒律,一點一點循循善誘。眾生就要倒著修,學了一大堆理論,而沒有禪定觀行,因為戒律不成就,無法生起禪定,也就不會出生真正的智慧,所學僅僅都是知識。    戒律無法先講,對大多數眾生無法嚴格要求戒律,就怕眾生的猴性大發,跑回花果山,不再學佛。意根的野性難調,時常踐踏良田苗稼,如果用戒律的鞭繩約束,恐怕牛角傷人,牛蹄踏毀良田。戒律之鞭只能對那些心性調柔之良馬有效,良馬見鞭影即能駛上正路,而劣馬即使皮鞭抽在身上皮開肉綻,也不知不覺。    我們很多人都抱怨禪定難修,可是難修的原因,誰也不清楚,也不去分析研究,對於阻礙發起禪定的因素無人知曉,更不會有人去加以對治,調伏自心。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順己意順己習,不知道己意己習都不善不正,與修行人應該有的習氣不相應,差距還很大。 這樣學佛的結果就是無論修多長時間,戒律不成就,禪定不成就,智慧不成就,頂多有個乾慧,可以借此口頭禪,過過口癮,實際修證是沒有的。如果不知不覺再造些惡業,那果報就難免三途,白來一世,白遇一次殊勝的佛法,美餐終究沒有解決饑渴,仍然窮困加潦倒。    十、如何修三昧定境    觀察佛像十秒鐘,然後再看白色的牆面,就會出現佛像的影像,一會就消失不見。這個境界,是如何出現的?這是視覺暫留現象,是眼識意識的記憶功能,還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沒有記住,如果意根記住就會長期停留這種影像。如果眼識意識觀察久了,就會影響意根, 意根記住以後,就會隨時隨地出現影像,這就是三昧定境。以眼識為主的視覺暫留時間短,以意識為主的視覺暫留時間要長,而且閉眼之後再睜眼還能看到。    過目不忘是怎麼回事?意識單獨記憶的內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忘記了,而意根記憶的東西很難忘記,甚至能不自覺的想起來,再甚至有可能揮之不去。過目不忘,那是意根的定深,以至於瞬間記憶很牢固,如果意根定淺,記憶的東西忘記的也快。所以所有的定境都由意根引發,意識不能引發長久的定境,只能非常短暫的出現某種境界。我們要想成就各種三昧,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由意根來引發境界。    環境熏染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身邊有人口癡,總看著他說話,慢慢可能就被熏染有點口癡。外貌生活習慣,亦是如此。所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一定要多近善法和善人。如果有能力,才去近惡人度惡人。包括情緒都是傳染的,我們應該多接觸樂觀積極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人,自己就能被感染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如果經常觀察同樣的佛像,就會讓意根記住,從而出現禪定,看看眼前是否總能出現那個佛像的影像?如果能,那我們會不會修定?會不會修念佛三昧?會不會修白骨觀?會不會修觀無量壽經?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意識勤加練習,意根達到不忘,等到命終的時候,不管什麼境界,內心只要一想極樂世界,意根就能安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會現前,必定往生。精進修行的時候誰精進比較有效果?意根精進有效果,意根精進才是真精進。如果想讓極樂世界的境像現前,那就讓意根念佛,意根與意識一起觀想極樂世界。    最後再強調一下修定的禁忌,定就是不躁動,就是安靜,就是不動。如果想讓身心安靜,身心不動,就要減少陽氣,陽氣不要太足,這樣的話身心就不會躁動,就會安靜下來。要想陽氣不太足太多的話,就要減少飲食的營養和量,不要吃得太好太多,能量不要太足太大,否則就會要往外泄露,泄露時身心就躁動,就靜不下來。身體正常,飲食一般就好,不要貪求營養和能量,這不利於修行。    十一、斷我見必須有禪定的配合    斷我見的模式,佛早已建立好了,哪種模式也離不開禪定力,都是在禪定中思惟觀行的。即使在佛講法時,也要求弟子聽法時要定心聽聞,並且要會思惟。佛都是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那時候的人由於心思單純,都有不同程度的禪定,一邊聽法一邊能思惟,都會思惟觀行,所以證果顯得很容易。    我們如今的人福報不太好了,心思不單純,雜思亂想,沒有禪定,由於環境條件限制,修不好禪定,以至於講的法很細致了,還是不會思惟觀行,還是不起疑情。如果有一定的禪定,看著文字就能起觀行,疑情就會出現,就會越來越疑,道心很強的人就要放棄一些世俗事,非要把疑情解決了不可。沒有禪定,就無法觀行,沒法深入到意根裏,意根使不上力,答案現現成成的擺在那裏,也得不到。    佛講的大念住經,裏面的方法既有禪定又有智慧,定慧結合起來的,斷我見是最快的。那些思惟方式佛講得很清楚,也很細,只要用功按照那些方法修,斷我見是不太難的。大念住經是很好的修行方法,適應所有人等,就是很多人不肯下功夫。    一切法能夠親自證得,能夠現量觀察到,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即使佛陀親口所說的話,也應該親自去觀察和實證,最後才能確認無疑。自己親自證驗的理,就是事實,事實比佛陀之言更可靠。而佛陀親口所說比流傳的佛經更可靠,因為佛經已經假於他口和他手,屬於轉述了。佛經比等覺菩薩的論更可靠,等覺菩薩的論比其他菩薩的論更可靠,其他大菩薩的論比凡夫之言更可靠。歸根結底,不管經論多麼可靠,都沒有實證更可靠。    可是現在,即使佛陀親自來傳法,所有眾生也只能信受佛經,而不能信受佛陀親口所說,因為不知道是佛陀降臨於世,自己又沒有智慧辨別法義正真與否,那麼所信就是盲信崇信,不是證信,也不是真信,是信佛的名聲和威望而已。如果眾生是相信佛陀親自來娑婆世界傳法,那麼眾生就相信現佛陀像的佛陀所說,不一定要相信佛經了,即使佛經非常正真。這也說明眾生對於佛陀以及所說法是盲信和崇信,而非證信。如果相信有佛陀像的人所講之法,那麼波旬現個佛陀像來傳法,又該如何對待?那也要完全相信了,然後就被扭轉過去,沉淪於生死中,不得解脫。    所以說,千言萬語,只有實證最可靠,只相信事實,只相信真理,是所有人都應該依從的准則。而證得真理,是極難極難之事,需要極大的福德和智慧,所以眾生才不得不相信他口所說,這也是無奈之舉了。也所以佛陀臨走之時,對弟子們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四依四不依。可見這個四依四不依肯定是極難做到了,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做不到,因為福德、禪定和智慧的欠缺。    而另一方面,一說要相信實證,就會有一部分我慢深重的人,就只相信自己的推論和所解,認為這是自己所實證到的,而不再相信實證者所說,變得越來越慢,以致於自欺欺人,最後還是沒有得到法利。末法時期學佛的現象,佛來也難辦,眾生不是左就是右,不是盲從就是我慢過於自信,智慧不足的人很難拿捏一個合適的尺度,很難把握一個比較合適的度,可以說世醫拱手。    根本之處錯得很嚴重,枝葉對錯都無所謂了。不開悟講唯識,是一種笑談,開悟的智慧也無法講好唯識,對唯識沒有修證如何講唯識?現今世界的唯識,如果流傳到後世,如果此人有名聞有權威,後世人又會崇拜得五體投地,不知要貽誤多少真正修行的廣大佛子。世人往往都錯會有名聞的大德著作都是正確無誤的,能講唯識的人都是有修證的人,眾生無知都在此,無可救藥。    如果宣傳和修學這種唯識,宣傳得越多,罪責越大,學得越多,越不得解脫。修行路險,各種陷阱都會遇到,多修福德,增長智慧,最為切要。到後世,這些講法都成了古文,人往往崇古,如果崇拜這種錯誤的古文,豈不害人?世上有幾個人開眼,能辨別出古文的對錯是與非?    十二、在正定中才能出生解脫智慧    在修定時,如果外道定的成分多,修定就是浪費寶貴的修行時間,到臨終時就會發現自己一輩子的修行一無所是,什麼智慧也沒有,還是要隨著生死業緣輪回不斷。不少人還很自豪自己的禪定好,一入定就什麼也不知了,或者什麼神奇事都出現了,其實到最後這些都要消失得無影無蹤,仍然什麼也得不到。修定的目的是讓心沉靜下來,然後專心思惟觀行佛法,以期能證得佛法,獲得解脫的智慧。如果不能獲得解脫的智慧,那個禪定就不值得追求了。    心要有正念,修出禪定以後,要專注念真如,念五陰無我,念一切法無常,心裏念著佛法,就是正,心念散亂,就不正了。既然知道身體和識心都不是我,應該就是思惟觀行的結果。觀察正在想做一切事情的心不是我,這就是觀行;一邊做事一邊問自己:這怎麼能是我?如何不是我?這就是觀行。定中觀能深入到意根,意根參與觀行,與之相應,這樣修行就有希望證道。    意識如果能跳出自己色身之外觀察自己,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就是意識的證自證分功能,是意識的反照作用,是反觀力,也叫作慧力,能清楚的照見自己的心行和煩惱習氣。既然叫作力,就有力度,能解開心中的疑惑,能解決問題,這是正修行。當然如果解決了問題,其中就有意根的力量,意根借助於意識也觀察到了自己的心行狀態,從而決定改變自己,如來藏就幫助改變了。    那些成天盤腿打坐的人,無論怎樣坐怎樣定,仍然不能觀察自心,不能反觀,沒有覺照力和慧力,仍然不知五陰無我,不能出生無我的解脫智慧,不能解決生死大事。我們應該好好按照四念住的方法修行,定會有大收獲,慢慢都能如實觀察到五陰的作用都不真實,都不是我。    把意識心跳出身外觀自己,才能有所覺悟,與色身全部融合在一起,會失去覺照力。我們要檢查自己的心行的時候,也要把心跳出來,反觀自己,才能觀察出自己的心行。最後觀察能觀與所觀,都不是我,心住於舍的狀態,心裏泯滅一切相。要自然而然得出那個無我不真實的結論,不要生搬硬套,也不要牽強附會。    十三、問:意根是否時時刻刻都攀緣一切諸法,從來不會專注於一法?    答:意根確實有攀緣一切法的功能和體性,但是祂未必能夠同時攀緣全部法,也未必願意同時攀緣全部法,也未必有精力同時攀緣全部法。意根非常散亂,同時攀緣很多法,當意識不願意跟隨祂也去攀緣的時候,意根知道自己這樣去胡亂攀緣是沒有用的,於是就不去攀緣意識不感興趣的法了,就會逐漸安定下來,精力逐漸集中起來,從而降伏了自己的散亂心,出現了禪定。這就是修定的結果,是意識智慧熏染的結果,是意識牽制的結果。    所以,意根是能夠出現禪定的,是能夠降伏自己的廣泛攀緣性的,其心是能夠越來越集中的,以至於越來越專注於某些法和某方面的法。其注意力有所側重和偏重,所緣法有所選擇,意根就有定了。意根對於自己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不用意識的牽制,自然而然就能集中精力專注起來,六識就會被意根牽制專注於意根感興趣的事情上。所以要想修好禪定,意識就要選擇一些意根非常感興趣的法讓意根去緣,這樣意根專注下來以後,禪定就會出現了,三昧就能很快成就了。    十四、盲人耳根特靈敏,聾啞人眼根特靈敏,語言功能差,動手能力強,嘴能說的往往不能做,畜生思惟能力差,直覺特靈敏。這些都是為什麼?    大腦超常的人,有特殊才能的人,有個共同特點。比如畫家音樂家,各種藝術家,還有科學家,凡是能成為各種家的人,他們共同特點就是,自身有某種某些缺陷,與世俗人不一樣,不是生理缺陷,就是心理缺陷,在世俗生活中有點無所適從,與世俗人不調和,做事常常違背常規常理。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總開關控制著七個水龍頭,關閉一個水龍頭,其它六個水龍頭水流增大;關閉兩個水龍頭,其它五個水流又增大了;關閉三個水龍頭,其它四個水流再增大,關閉六個水龍頭,剩下一個水龍頭,水流是最大的,其勢凶猛。    六根也是此理,關閉眼根,其它五根功能加大;再關閉耳根,其它四根功能加大;再關閉舌根和鼻根,身根和意根功能加大;最後再關閉身根,意根功能最大。意根再關閉,就涅槃,沒有水流了。    十五、增長定慧的方法    我們平時要多訓練自己,多動腦筋思考,把一件事思考清楚,然後再表達。如果思考不清楚,盡量不要表達給人知道,除非想得到他人的幫助。動腦筋思考的時候,就能增強禪定力,又能出生智慧。修定比較快的方法,就是深深的思惟一個法義,把這個法義凝聚成一個點,懸掛在內心裏,不要散掉,時時刻刻掛著,心就不散亂。對這個法義越感興趣,心越專注,定力越好。以後就能養成專注思考的習慣,智慧增長很快。                   第三章 意根的了別性     一、意根了別的範圍極廣,一切法都能了別,不管這些法變動與否,有些法長久不變動,意根仍然能了別,細小的不變動的法也能了別。如果有意根不了別的法,就不能出生六識再去細微具體了別。    意根不僅了別勝義根內的法,也了別勝義根外的法。六塵境界都能了別,否則就不能出生六識。了別色塵之後想要具體了別是什麼色彩是什麼東西,就會出生眼識意識;了別聲塵之後想要知道是什麼聲音,就要出生耳識意識具體了別,對於其它色聲香味觸法也是這樣。    粗重的五塵也能了別,比如說面前有五彩繽紛的花朵,意根如果對紫色的花朵感興趣,就會在紫色的花朵上出生眼識意識專注了別,意根越感興趣,了別時間越長,越專注。眼識意識能專注觀賞紫羅蘭一兩個小時,說明意根對紫羅蘭非常感興趣,一直在觸紫羅蘭,一直在了別紫羅蘭,否則眼識意識就會消失不見,不再欣賞紫羅蘭了。對其它幾塵也是如此。    為什麼非要說意根只了別變動的變化的法塵呢?不變動的法塵六塵意根都能了別,否則就會失去覺照作用,六識就不能出生。    一大堆色彩出現,意根選擇紫色的話,就會讓六識一直專注的欣賞,而看見粉色的花,再也不去看第二眼,意根既然有這樣的抉擇,說明意根是知道各種色彩的差別的。那麼意根就能觸全體六塵,也有一定的對六塵的勝解力,能讓六識專注欣賞,說明意根也一直在觸,所以意根也有定,意根如果沒有定,跑到其他塵境上了,六識馬上就在原來塵境上消失不見。    在一大堆鮮花中,去尋找自己非常喜歡的紫羅蘭,說明意根有欲望,有欲心所,意根如果不想見到紫羅蘭,就不會出生六識去尋找紫羅蘭。意根有不到之處,六識就不會出現。    二、六識的了別由意根作主    有人說意根只緣法塵,可是五識去了別五塵這件事,是由誰主導的,是什麼原因生起的?六識的出生以及在六塵上的了別活動都是由意根主導出來的,是意根想要在六塵上有所造作才出現的。五識了別五塵同樣也是由意根作主決定出來的,比如說眼識總是隨著某種色彩運轉,這是由誰決定指揮的?是意根對某種色彩比較感興趣,眼識才隨著這種色彩運轉;耳識總是追逐著某種粗燥的聲塵,關注著轟隆轟隆的響動,是由誰決定和指揮的?還是由意根操控的,意根覺得聲音特別,想了別清楚,所以就會讓耳識一直關注了別。    大多數人都說,自己(意識)不知道的法就不存在,實際上存在的法不一定讓你意識知道。意識不知道的法,意根卻知道,意根能緣得到,能有粗略和概況的了知。有些法是無法讓意識六識知道的,原因有幾個,一個是因為意識沒有智慧感知,一個是因為意根沒有智慧促使意識知道,一個是緣不具足意識無法知;有些法是沒必要讓六識知道的,因為意根不想仔細了別和處理。無數人都是把六識當作自己,其實真正的假我自己還是意根,不是六識。    我思故我在,這是指意根,深層次的思,內心的那種思想觀念,都是意根的。一般人都說我知故我在,這種知就指六識,六識不知時,意識就覺得自己不存在了。但是不管六識知不知道,內外六塵都存在著,無數法都存在著,即使六識能知,也知不了多少法,了別的範圍有限。    三、不能如實現量觀察意根運作的人,就會對意根有諸多誤解。楞嚴經中佛說意根默容一切法,這一切法的範圍極其廣泛,如來藏能變現什麼法,同時就能了別什麼法,意根隨著如來藏就能緣什麼法。這是佛經的意思。    有人說意根只緣重大的法塵而且還得是變動的,不重大不變動的就不能緣,是不是這樣呢?意根如果有不緣的法,六識就更不能緣了,只要意識了別出來的法,都是意根所觸所了別的。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意識不管法塵重大與否不動與否,都能了別出來,比如蚊子的嗡嗡聲,自己的心跳聲,耳朵裏的細小聲音,肚子裏的聲音,這麼微細的聲音,意識都知道了,就是意根攀緣出來的,那意根一定是先觸先了別的,只是了別不了細致,意識六識才被出生幫助了別。所以不管重大還是微小,意根隨著如來藏都能緣得到,都能了別。認為比較重要和有用的或者是習慣於了別的,才讓六識出生了別。六識沒有出生來了別的部分,意根還是能夠緣得到,了別得到,只是意識不知道罷了。    即使法塵不變動,意根也能一直了別,比如意識眼識看一個不動的景色可以看一天半天,那麼意根就對這個景色觸一天半天而不動,並不是只觸經常變動的法塵。也不是只緣法塵,不緣五塵,比如意根首先接觸到一大堆色彩,只對個別色彩感興趣,於是就在自己感興趣的色彩上出生眼識意識來共同了別,其他的色彩卻不去了別。    真正想學佛有所成就者,一定要依止真理和事實真相,不要依人依權威。    四、為什麼意識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有的時候想靜靜的思考問題,可是耳邊總是能聽到細微的雜音,還有蟲鳴等等,覺得有點吵,分散注意力。為什麼意識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這是意根的習慣性攀緣,毫無目的性的攀緣,祂的習慣太厲害了,意識沒辦法管得住,只有長期修定,把心沉浸在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上,才能屏蔽意識不想了知的法。當禪定很深,意識很專注時,意根攀緣的法意識不喜歡不願意了別,意根知道後,也就逐漸不再攀緣,知道意識不理會祂,祂就穩定下來,注意力也集中了。修定的原理就是這樣,意識不再順從意根,意根就不得不收斂圍著意識轉,這樣二者都定下來了。    如果修得太急,意識違拗意根太嚴重,意根就會非常鬧心,非常不舒服,有時就要發脾氣,感覺很抑鬱,那麼意識就要放緩節奏,不要太強扭意根,選一個意根感興趣的法來沉浸其中,把意根的習慣改變,然後再走上修定的正軌。    五、意根能否緣於一法?    意根不可能只緣於一法二法,但是祂所緣的法要有重點和側重面,有的在意有的不在意,有的用心有的不用心,這樣就能把重點突出出來,讓六識了別重點部分,這就是定。    意識也不可能只緣一法,很多時候要超過二法三法等等,比如意識處於念佛三昧之中,重點緣於佛號和佛念,可是意識也知道白天黑夜,也知道行走坐臥,也知道東南西北,也知道周圍情況,也知道躲避什麼,不是像傻子一樣除了念佛一無所知,但是意識就處於三昧定中。眼識處於定中,只關注眼前一個事物,但是眼識也知道光明和黑暗等等。    這說明,定不是只緣一法才稱為定,注意力集中,專注力足夠,才是定的狀態。有一些定力強的人,專注力強,同時做幾件事都能處理好,不往無用之處分神。    意根雖然有遍緣性,但是不一定都要同時緣一切法所有法,祂精力不足就要有一定的選擇性,目前當下祂覺得重要有意義的就去緣,習慣於緣的法,由於慣性作用一定要緣,但不一定分配過去多少精力和注意力,心裏只要輕輕一帶就行了。    比如說我有權利管理五百人,但是在同一時間,我未必有精力和興趣五百人都照顧到,每一時間,都會有所選擇。意根也是如此,權利歸權利,能力歸能力,興趣歸興趣。因為意根的禪定力精力不足,智慧力也不足。    而第八識就不一樣了,第八識那種無有比的楞嚴大定,那種無上的大智慧,同一時間既能遍緣一切法,也能同一時間處理一切法,不論遠近和古今,沒有時空隔礙的都能加持和處理。所以第八識有定有慧,絕非七識的定慧所能比,也超乎地前菩薩的想象。    意根與定心所法相應,但是極大多數人的意根並沒有定,只有修出了禪定的人,其意根才有定心所,沒有禪定的人,意根就沒有定心所。如果說有禪定的人意根也沒有定心所,那他的六識如何能定得住?    比如說意根對面前的紫羅蘭感興趣,讓六識欣賞,同時又對旁邊的鳥叫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聽鳥叫,一會意根又對一個人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觀察品評那個人,這樣的話,六識如何能有定?    六、意根與夢境    意根分不清夢裏夢外,有時候把夢境當作現實,有時候把現實當作夢境。睡著的時候,意根是清醒的,依如來藏能了別一切法。看見有人過來,覺得這件事很重要,於是意識出來也了別到,意根知道自己在睡覺,給意識錯覺,意識就認為是在夢裏,其實夢裏夢外都沒有搞清楚,就起床做防備措施。主要原因還是意根害怕了,於是警覺意識,害怕時心就不分別是夢裏夢外了。             第四章 意根與意識    一、問:意根能否為意識提供妄想種子?離開意識,意根的功能作用就少了嗎?    答:意識的妄想確實是由意根引發出來的,是由意根提供的妄想內容和方向,是受意根調控的,體現了意根的願望和心意。但是,這個種子以及所有的種子,還是由如來藏提供的,只有如來藏裏能夠蘊藏用來妄想的識種子和法種子,意根裏不能儲藏任何種子,不是實體故,生滅變異故,不能自在和自主故。如果意根能提供種子,就有兩個能藏心體,那就亂套了。事實上是意根有了妄想的打算和決定,如來藏了知就會配合輸出妄想所需要的種子,包括意識的識種子,於是意識才能夠妄想。意根只要先行妄想攀緣就可以了,就會促成妄想的出現,祂是妄想的動力和源泉。最終的源泉還是如來藏,一切法最終還是由如來藏中流出。    離開意識,意根的功能作用是不是少了呢?我們應該知道意根有極多的功能作用,在六塵的功能作用上,如果離開了五陰身和六識,意根縱使有千般意願千條妙計,也難以展現難以發揮,沒有執行者沒有實施者故,沒有從屬沒有手腳故。所以從這點上來看,意根就是無記識,其善惡心行都無法實現,善惡行都無法造作,善惡種子不能存儲,善惡果報就不能實現。所以無始劫以前,沒有器世間和五陰身以前,意根縱使有無數無明煩惱,卻沒有無明煩惱業行,與如來藏一起處於杳杳冥冥中。所以意根離開意識,其功能作用還是有那麼多,只是無法展現,無法運作。    二、能推理推論的心是意識,在推理推論的時候,浮在上面表面的推理思惟是意識,可是同時意根也在背後深深的思量著,兩個識都在同時運作著,離開意根,意識也就不能推理了。定好一些的時候,意根比較有力度,有比較專心的思量活動,這樣才能推導出正確的結論,意根就會非常堅定的認可這個結論。    做夢時是獨頭意識在夢裏了知夢境,醒過來時,是五俱意識先醒過來,然後五識出現。回憶夢境時,是獨頭意識回憶,與夢裏的獨頭意識有一定的差別,再加之記憶力的問題,導致獨頭意識並不能完全清楚的回憶出夢境。    三、問:有時候知道自己的心行不好也不如法,可是控制不住,表現出了不好的心行。過後雖然愧疚,下次有同樣的事情發生時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這怎麼辦好呢?    答:這是意識知道自己(意根)的心行不好,但是意識的說服力弱,說服不了意根,也就控制不住意根的習氣,還是要按照意根的心行行事了。這需要意識多明理,反反複複的說服勸導意根,那麼意根的習氣力量就會逐漸減弱。    關鍵是發現自己(意根)的不良習氣,就要覺悟,要清楚了知,要知道如何不對,如何才是對的。這樣即使控制不住意根的習氣,也有很大作用,以後遇到同樣情況,心裏就會猶豫不決了,意識違背意根的次數多了,意根也就不會再執意錯誤的心行,這樣就成功的熏習扭轉了意根的不好習氣。    四、真修行猶如反芻    老牛白天站著走著吃草,晚上靜下來臥著反芻,消化吸收營養,維持色身所需。    意識在五陰的活動中大量汲取各種知識,意根在靜下來的時候,細細思量,以消化吸收。結果禪定和智慧都增長,道業增進。真正用功,應該如此用功。不可滿足於意識汲取的那些粗燥的理論知識,而不得營養其心,知識不養道,實修是正理,實證才是道。    五、意識的熏習和意根的思量    問:“如何讓意根自己得出結果和答案呢?意識少分析思惟,多讓意根自己思量考量,這樣是最有效的。意識一旦知道答案,就不想再參了,意根也就沒有什麼機會參究。”還有一句話:要意識多分析思維去熏染意根,和上面那句話相矛盾,是怎麼回事?    答:最開始意識一定要多熏習,當意識把法義搞明後,就要離語言文字相把這些法義凝成一個點時時懸掛在心裏面,這時就是意根的思量多於意識思量。    意識熏法義好比調查員收集市場信息,情報一定要詳細,收集完材料後就交給老板意根審查,這時就沒有下屬多少事了,而老板看不明白的再適當解釋一下,補充一下。法義凝成一個點懸在心裏,就是意根老板要審查資料了,這時員工不要多打擾老板,等老板審核之後,得出自己的結論,就拍板認定了。這就是證得。    世間的法律要判人有罪需要百分百的證據,所以意根(司法官)起疑情,需要意識(檢察官)搜查證據,搜到意根篤定才算,才能量刑定罪。    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江山易改,指意識心的容易受熏性;本性難移,指意根的習性。只要意根不改,什麼法也不能改,一如既往。本性不改,即使江山改了,還會變回來,還會再生出來。    五大種子永遠不變易,永遠恒常存在,包括識大種子見大種子。業種要想改,首先意根要改才行,意根不改,業種就不能改。所以消業,把意根的無明去除,才能消業。業由意根的無明才能有,沒有無明就沒有業。而意根的無明要去除,意根必須認識真理和真相,斷除我見和證得實相。個別業要消除,意根必須懺悔,意識懺悔沒有用。    七、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是什麼道理?    記性,就是不理解時死記硬背,是意識的功能作用,記的東西,還沒有熏染到意根,意根還不懂。如何有效熏染意根,讓意根明了,以後隨時隨地都能想得起來?那就要不斷的寫,寫就是實際操作,寫時非常慢,一邊寫,一邊熏習意根,這樣意根就容易懂了。    寫得慢,就是定,就能專注,意根能消化吸收,以後遇到這些內容,就能明了,不用特意背誦。沒有理解特意背誦的內容,容易忘,不可靠,後世更不能想得起來。意根明了,後世也能得到受用。    死記爛背,這是對於所學內容意根沒有理解,全靠意識強記背誦。意識背誦的再流利,意根也仍然不解。而對於所學的內容,意根意識真正理解了,根本不用背,不用記憶,用的時候,自然能夠拿得出來,自然能夠發揮自如。理解力不好的人,喜歡背誦,智慧好的人,理解以後就不管了。意識用功與意根用功的區別太大了,意根的智慧是真智慧,意識的智慧是假智慧。    八、意根和意識的了別特點    意根了別範圍廣,掌管全局、整體,把握宏觀,突出戰略性。而意識了別範圍有限,掌握局部的、細微的、深入的,突出戰術性。意根有智慧的人適合做領導將軍,意識聰明的適合做參謀和部門領導,負責具體事物管理。二者結合起來,可上可下,可廣可細,既有戰略又有戰術,所向披靡。    有大將軍氣概的人,就是意根有智慧,有經驗。搞科研的人,意識心細入微。所以一個人的氣勢氣質風度涵養,多在於意根,多指意根。這個東西是學不來的,現學來不及的了,意識如果要裝,也裝不了多長時間。與生俱來的東西,就是一個人的特質特征,那不是現學的,不能偽裝。    對於佛教界的發展和總體走向,能准確把捉的人,一定是久學菩薩。由於久學,意根經曆的多,見多識廣,經驗豐富,比新學菩薩能了解很多佛教和修行曆史,能看透很多佛教裏的現象。所以什麼如法,什麼不如法,佛法裏的利弊看得很清楚,眾生的根基利頓也看得很清楚。這都是意根的功勞,當然不離意識的分別思惟。    新學菩薩由於經曆的少,煩惱重,沒有什麼經驗,佛教裏的事情看不明白,眾生的根基利頓看不清楚,法的走向和利弊看不明白。往往看問題很片面很膚淺,不透徹,出現的錯誤就會多一些,看走眼的人事就會多一些。    九、眾生因哪個妄心的想而沉淪生死    當然是因意根的妄想而沉淪生死。沉淪生死的幫凶是誰?意根的作案工具是六識,六識又助長意根的妄想和無明,這樣生死就無出期了。總得有個先行覺悟的,誰能先行覺悟?意識沒有先天性的執著,無明沒有那麼根深蒂固,分析思惟能力強,思想敏捷靈活,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賭博這件事也是新鮮事物,意識先接受了,再熏染意根,意根一旦習慣了賭博,那就很難戒掉。世間壞事都是如此。    十、我們每天都是如何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如何把色身切換到任意一個處所的?這都是受意根的作意所驅使,受意根所有的想法目的所驅使。而意根的想法,也受意識的想法打算所影響和帶動。    那麼有些人就說,明明是我意識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怎麼是意根作主決定的呢?表面上看來,好像意識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可是實際上意識的想法要經過意根的同意和接納,然後再由意根作主抉擇,之後就體現出了意識的想法和目的。    比如開車,每一刹那都是由意根決定如何開,開向哪裏,其中意根也是刹那刹那受意識的思維分析打算判斷所指揮的,意識指揮之後,如果不符合意根的想法,意根可能不會聽從意識的指引,只有意根覺得意識的想法合理,才會接受意識的指引。    在這個過程中,意識的心行比較明顯,意根的心行比較隱秘,因而智慧不足的人觀察不到意根的心行,只能粗略的觀察一下意識的心行。那麼智慧不足時的認知觀點和看法都不足以為憑,那就不要認為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    十一、意根為什麼不容易被發現呢?因為意根沒有語言文字,心行隱秘深邃,沒有意識那樣明顯的推論猜測思惟分析想象幻想等等作用,但是意根作主性決斷力還是相當明顯的。定力不足時,智慧就不足,心思粗燥,意根作用再明顯也觀察不出來。    比如說喜歡撒謊的人,往往有兩個意圖,一個在表面運作,比較明顯,另一個在背後隱藏暗暗運作。一個人的真實意圖就是背後這個,不是表面那個,表面那個只是起打掩護作用,聲東擊西,背後那個隱秘,不輕易暴露出來,不讓人知。找到背後那個,就找到意根了,意根就是一個人的本質品性,代表人品人格,起關鍵作用。    很多人在人前,有兩個心聲,一個是能讓人看得出來,表現給人看給人評價的,另一個是不願意讓人知的實質性的,故意隱藏的。在人後一個人獨處,猶豫不決的時候,也有兩個意見,兩個想法,兩種打算,兩個心行,由於不統一,就進行內戰。如果決絕不下,就要長期內戰,這樣就難免內心崩潰,精神分裂,身體出現隱患,身心是互相影響和牽制的。    唯識也就是心理學,學好唯識,能察微知著,觀察人心理並不難,但知人的時候,不要輕易說出來,免得麻煩,不好相處。直心的人有什麼想法,就直接說,不會九曲十八彎,腸子繞八圈。心曲的人,有想法隱藏著不直接說,領人繞圈子,給人轉迷糊以後,進入自己設計的圈套中,達到自己目的。    十二、意根為什麼要思念和想念    意根的思念,是因為什麼而思念想念呢?還不是因為意根記憶了一些事情,比較惦記的才會去想念,比較重要想要進一步解決的,才會去思念。一切法靠意根的念而出生,意根念第八識才能配合,才能出生意根所念的法。意根不念,第八識就不管,六識就不出生,那就不能解決什麼問題。意識所念所想所思惟的法,所了別的法,都是由於意根的念而引生出來的,沒有意根的念,意識就不能出生,何況還有其他心行。    有些時候,意識出生以後想念某些法,但是這些想念和想法如果沒有熏習到意根,意根不念的話,意識所念的法就不成就。比如背佛經,意識念得很熟,可是意根不入心,意識就背不下來,背下來就是回憶,意根沒有記住,意識就不能回憶。意識的回憶,是由意根來引導的,意根無法引導佛經內容,意識就不能背誦。如果意根對念經不感興趣,意識念一會就念不下去了,心長草了。意根比五識要靈活機動,比意識也靈活機動很多,祂是現起萬法的動力。所以祂的功能作用一定要遠遠超過於五識,超過於意識,才能辦得到。    十三、懺悔能否滅罪    懺悔也許能滅罪,也許不能滅罪。淺層次的意識懺悔,不能滅罪,作用不大,深層次的意根與意識一起懺悔才能滅罪,滅罪到什麼程度,要看意根的真誠程度。因為意根的心行決定了業種,意根利用六識造業存入了惡業種子,必須意根自己親自懺悔改變心行,才能消除一部分或者全部惡業種子。意識懺悔不能消除業種的影響,業種仍然存在,未來世的苦受避免不了。                 第五章 意根與證果    一、佛在世時的大根器眾生、極大根器的眾生可以在聽聞五陰無我之理的當下,不用反反複複的思惟觀行,就證得四果阿羅漢,袈裟著身,須發自落,神通現前。比如大迦葉、舍利弗、須菩提等等,那是因為他們前世證得四果到現在已經無量劫了,甚至是三個無量劫,其身份可能是佛再來者,生來就有禪定,就有宿命通,生來就是阿羅漢,他們當然可以示現聽聞一句話馬上證果。因為意根在無量劫以前就證果了,意根一直沒有斷滅過,一直都知道五陰無我,不用意識再費力的熏意根教導意根,他們今世的五陰雖然是新的,意識雖然是新的,遇到佛法稍微一思惟,就證果了,這樣證果才非常快。    如果意識有宿命通,意識也同樣生來就知道五陰無我,不用再斷我見證果了。但為了度眾生,影響眾生,可以示現證果,今世的意識聽聞一句佛法,不用思惟,就能證得五陰無我。而意根一直是知道的,凡是前世證過果的人,今世證果都很快,不用意識再去熏染意根,教導意根。前世證果的次數越多,今世證果越快,因為意根沒有無明遮障了。意根被熏染被扭轉過的人,非常伶俐,只要意識能理解就可以了。如果前世證得了初果,今世再證得初果就容易,但證得二果就不容易了,因為意根只相應到初果那樣的觀行智慧。    前世證得二果的人,今世再證得二果就比較容易,但證得三果就不容易了,因為意根與三果還不相應,必須再熏染教導三果的內容,意識與意根才能證得三果。前世證得三果的人,今世再證得三果比較容易,但是證得四果就不容易了,因為意根不與四果的境界相應,必須再熏染教導四果的內容,意識與意根才能證得四果。這就是再來人證果和明心比別人快速的原因。    二、阿難的身份據經上記載,可能是佛再來者,與釋迦佛同時發心修行。釋迦佛身邊十大弟子其身份都很特殊,據經上記載,也都是佛再來,護持釋迦佛在娑婆世界弘法,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不僅十大弟子的身份特殊,佛身邊的大弟子們身份都很特殊,乃至於外道身份外道頭目的身份也都很特殊。一佛出世弘法,弟子們都會化作各種身份來維護輔佐世尊,才能演好娑婆世界度眾生的大戲。    因此說前世在無量劫中都證過果的人,今世在聞法的當下就會證得阿羅漢果,那都不是什麼問題,都不用思考幾分鐘。只有他的意識明白五蘊無我就行了,意根生生世世都證得了阿羅漢果,自然不用再熏習。而前世沒有熏習過四聖諦法的人,今世不可能很快斷我見證初果,需要熏習很多世,才能證初果,二果就很困難了。所以不要看一個人證果的時間早晚和速度,要看他前世熏習了多長時間。修行是累生累世的事,不是一生一世就能成辦的。不要看別人的成果,要看他的過程,過程最能說明問題。    三、想象和推理不等於實證    比如說白骨觀,想象出來的白骨,是意識心的思惟分析作用,沒有白骨的定果色出現,沒有三昧的成就,因此是虛幻又虛幻的。自動自覺現前的白骨,是意根與意識同時證見的,有定果色出現了,是三昧境界,雖然也是虛幻,比想象的要真實多了。    凡是意根親自證得的法,都有一定的真實性,意識推理推論出來的法,沒有真實性可言,因此對身心世界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與從前的狀態差不多。修行的過程和結果,都要改變身心世界,從無始劫以來最初遇到佛法,開始信受修行,就身心世界就開始轉變了。直到真正斷我見,才是一個明顯的轉變,到三果時轉變更大,以後依次不斷的轉變,直至成佛,三十二相出現,身心世界轉變結束,不再轉變了。    而身心的轉變全部由意根促成,意根證得多少,就轉變多少。在沒有證果沒有斷我見之前的實修三十七道品過程中,身心就開始一點點轉變了。有的人,真信佛還沒有真正修行時,身心也有一定程度的轉變,一年一個變化,以至於能影響和帶動身邊有緣人也信佛。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非要等到證得三果的時候,身心才開始轉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久積的堅冰,同樣也不是一日和刹那中化解的。眾生身心的明顯轉變是從斷我見開始的,三果時有初禪定斷除了煩惱,身心轉變得比較大,前後比較明顯。    四、意識證果明心僅僅是個化城    每個人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有意識的控制,心行表現要比意識不清醒沒有意識控制的情況下文明、品行好,有理智、有素養、品端行正,兩種情況下的表現相差極大。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因為意根與意識的心所心行差別大,意識在六塵境界中了別微細,比較聰明,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知道在人前應該如何表現,而意根對六塵境界了別不清楚,習氣重,比較固執,不知道如何表現對自己是有利的。這樣的話,一旦通過催眠或者是酒精麻醉,意識不清醒的時候,意識就與意根差不多,無法再表現自己,也無法控制意根了,意根的本性就暴露出來了,表現就與清醒時大相徑庭,各種醜行紛呈。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就是指意根的心所心行,能被意識的表面心行所掩蓋,掩蓋意根的心行叫作偽裝,意識與意根不一致叫作虛偽。只在意識上用心做文章,作用不大,轉識成智以後的菩薩,意根轉變成平等性智,煩惱已經斷除了,給他催眠和施以酒精麻醉,他的意根依然故我,與清醒時差不多。意根才是一個人的根本,代表一個人真正品行和品德,單獨的意識表現,不是真品德。    在清醒時意識可以掩蓋意根的愚癡無智,在中陰身裏意識微弱就沒辦法繼續遮掩和控制意根,意根的無明愚癡煩惱就會毫無遮攔的現行出來,最後因為意根的無明煩惱而投胎,繼續後世的無明煩惱。意識證果明心,在中陰身裏沒辦法繼續保持證果明心的智慧,沒有證果明心的意根就要現行出無明,我見我執煩惱深重,最後以意根的我見我執煩惱去投胎,繼續後世的我見和我執,繼續輪回生死。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力求真正的斷我見和明心,不要停留在意識的解上,這是化城,不是真正的歇息處和依止處。     五、問:證果是指意識證果了以後,還需要意根印可是吧?正如單位的年終總結,需要單位的加蓋公章才承認一樣?另外,智慧附屬於意識,經過意識和意根認可後的智慧也可以作為種子儲存在如來藏,意根的智慧是否就是習氣種子呢?    答:意識單獨明了,不屬於證,意根同時也明了才是證。因為所謂的我,就是意根,意識附屬於意根是下屬,意根是領導起主導作用。斷我見,一定是斷意根的我見,只斷意識下屬的我見還不行,意識是服從意根我的一個功能作用。    智慧有意識的智慧,也有意根的智慧,意根的智慧才真正代表著一個人的智慧。因為意識的智慧是暫時的,不穩定的,不能作主的。意根生起智慧的時候,才能時時有智慧,這個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意根的智慧才能真正存種子,後世能繼續起用。意根完全與種子相應,意識有代表後天環境熏習的那部分。意根有習氣,善惡習氣都有,意根的智慧屬於善習。    六、如何斷疑結    內心有不能抉了的法存在,不能確定五陰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是不是生滅無常的,到底是不是能夠依賴的不滅的我,是不是能到未來世去。對此疑惑不清,就會猶豫不決,不能抉擇,於是就會繼續對五陰有所依賴,有所信任,依五陰而造作的三惡道業就不能消除,就會隨業而流轉於三惡道。這個疑見就是煩惱結縛,如果不斷除,必有煩惱或業苦不滅。    如何斷疑見煩惱呢?有人說我一想五陰確實是沒有我的,心裏就不再疑惑了,就確認了五陰無我,斷了疑結。意識稍微思惟思惟五陰苦空無常無我,能不能斷除內心深處的疑惑?恐怕不行。無始劫以前,我們對世俗法的無數事都沒有疑惑,甚至有的人一輩子對自己做的事不懷疑,認為自己很對,很有智慧,可是到死之前他可能都沒有做對一件像樣的事,他活著時確實也很自信,由於他缺少智慧,不知道自己是無智慧的,不知道的自信是不可靠的,不是真正的自信,信的沒有道理。所以有一些人很自信自己確實認可五陰無我斷我見了,可是這個確信確認是盲目的,臨終時事實擺在面前,只有隨業漂流的份,絲毫做不了主。    怎樣才能斷除疑結呢?必須修定,在禪定中細心觀行思惟,或者按照佛講的四念處的觀行方法,真真實實的用功,不能投機取巧。踏踏實實修行八正道七覺分,發起禪定,才能證得空三昧。     第六章 意根心所法與種子 一、種子與心所法的關系    心所法就是心的運行行相,也就是心態、心念、心行、善心、惡心、不善不惡心、定心、散亂心、智慧心、愚癡心、無明心等等,範圍非常深廣。幾個識心的這些行相運行出來時,第八識就會隨時隨地記錄收存下來,成為了種子。這裏的種子是指業種,不是七大種子。 在身口意運行時,七個識的心行心所法都要記錄在第八識裏,成為業種。當第七識意根不與六識在一起運行時,意根的心所法,還能成為業種嗎?    意根單獨的詛咒發毒誓,有人真受害了,這個能成為業種否?意根入到親人夢裏求救等等,入到冤家夢裏恐嚇人,要死去的人來見自己等等,這些都能成為業種否?無想定滅盡定裏,意根的心行,能成為業種否,比如入定時間長短?無想天的天人的入定情況,能成為業種否?    昏迷沒有六識,這個情況能成為業種否?屬於受報否?一天睡眠十多個小時,這時都沒有六識,能成為業種否?屬於果報否?天人不用入胎,人必須入胎,入胎屬於果報否?能成為業種否?入胎時間長短屬於果報否?能成為業種否?意根與如來藏一起到極樂世界造蓮花宮殿,能成為業種否?是果報否?    睡了一宿覺,早晨一醒過來,就想通了一件事,明白了一個理。意根這一宿的思想活動,算不算業,存不存種子,有沒有果報?如果意根這一宿都在念佛、念咒、讀佛經,或者是一宿都在參禪,是不是也屬於修行?能不能參禪參出一個結果出來呢?如果意根半夜跟人討論佛法去了,以後能不能增長智慧呢?如果半夜去找觀世音菩薩問法去了,觀世音菩薩還耐心給解答了,醒過來以後是否就能得到佛法的甘露了?如果得大病了,半夜去找仙人或者是菩薩討藥吃,吃了以後第二天就能病好了,這算果報否?能存入業種否?以上的各種情形,各種心行,都是業,都會存入業種,都有果報。    十二因緣法,第一個鏈條:無明緣行。意根最初的無明雖然不是業種,但是意根因為無明,起心向外攀緣,想要明了什麼法,於是如來藏隨順,就共同造就了宇宙器世間,之後每個人的如來藏又造就了五陰身。業行就出現了,之後就有業種。 二、、習氣是否有種子    某種事情經常做,做習慣了,以後遇到類似的事,就會不知不覺的去做,叫作習氣。習氣在意根,意根習慣做的事,就有習氣現行出來,意識對意根的習氣往往不知不覺。習氣分為好習氣和壞習氣,壞習氣屬於無明煩惱,意根無始劫以前就存在著無明煩惱,叫作無始無明,沒有種子。可是意根無始劫以前卻沒有煩惱習氣,因為沒有五陰身的造作,也就不能養成習氣。後來出生五陰身以後,意根利用五陰身不斷的現行無明煩惱,也就形成了習氣,造作的無明煩惱就形成了種子,因此習氣是有種子的,無始無明沒有種子。    五陰身生生世世在世俗界運作中,不斷的增加和減輕無明,無明習氣就要不斷的增強和減輕。所以修學當中所斷的一切無明煩惱,都是以斷意根的煩惱為主,意根煩惱一斷,意根的煩惱習氣以及六識的枝葉煩惱就會隨之消失殆盡。實際上,在修行過程中,卻是意識先降伏和斷除煩惱,因為意識明理快,明了正理就能修證自心,意根煩惱深重明理慢,修正自己很困難。所以意根不降伏和斷除煩惱,意識的煩惱斷除之後還會依意根再生出來。修行就是要斷除意根的所有無明,增長意根的明,無明斷盡,明到極限,佛道成。    三、眾生的心所法    思念是什麼心所法?思想是什麼心所法?研究是什麼心所法?推敲是什麼心所法?參究是什麼心所法?明白是什麼心所法?願意是什麼心所法?希望是什麼心所法?理解是什麼心所法?打算是什麼心所法?盼望是什麼心所法?祝願是什麼心所法?願力是什麼心所法?懂得、證得、知道是什麼心所法?同意、贊同是、附和什麼心所法?念茲在茲是什麼心所法?心中的影像揮之不去,是什麼心所法?念念不忘是什麼心所法?牢記在心是什麼心所法?堅定不移是什麼心所法?制心一處是什麼心所法?目不轉睛是什麼心所法?良知是什麼心所法?    思心所法都有哪些作用?想心所法都有哪些功能作用?    心的狀態、心的特點、性格、脾氣、秉性都屬於心所法,有善性,有惡性,有不善不惡性。嚴格來說,心所法不只有五十一個,有很多個,如果要細細的劃分,至少有幾百個上千個。天親菩薩只是大略粗略的歸納為五十一個,並不全面。如果佛來歸納這些心所法,那就細微極了。所以我們學佛,除了可以完全依佛所說,其他人可以依,但要酌情處理,要有靈活變通的能力。即使是依佛所說,也應該有一定的變通能力,完全了解佛所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時候佛語與佛意有一定的差別和差距,並不完全一致,因為眾生的智慧有限,佛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意思說透,往往是隱含著說,巧妙的說,智慧不足時,容易誤解。不少人講佛經,其實講的並不是佛的本意,曲解佛意的現象太多太平常了,佛都忍著,雖然沒有忍的心。    心所法當中,除了五遍行心所法,其它心所法都是不經常出現的,只是個別時候偶爾出現運行。五別境心所法是個別時候出現,善惡心所法和不善不惡心所法,也是個別時候出現,不是時時能現行的。到佛地的時候,心所法可能要時時現行,比如定心所法,佛心時時在定中,不出定;比如慧心所法,佛心時時有大智慧,沒有無智慧的時候,比如勝解心所法,佛心時時都能勝解一切法;比如善心所法中的無貪無嗔無癡,佛心永遠時時無貪無嗔無癡;比如不放逸、輕安、行捨、不害心所法,佛的心時時都如此。    一個人一個性格脾氣秉性,每個人的心所法都不同,眾生心有多複雜,世界就有多複雜,世界是由眾生的心變幻出來的。如果眾生的心都如佛的心一樣,世界就簡單殊勝多了,雲淡風輕,甚至連雲淡風輕也沒有,靜悄悄,寂寥廖,沒有語言能准確形容那種美好。    世界到最後都是那樣的,眾生修到最後心都是那樣智慧單純,一點都不複雜,性格個性都泯滅,脾氣秉性都消除,心所法都是善沒有惡,只有二十一個,不多不少。可是把心消融到這種程度,要經過三個無量劫,可見修心太難了,改變心太困難了。心不改變,就要受煎熬,煎熬自己,也煎熬他人,互相煎熬,不知道眾生同根,只能互相煎,然後自己熬。    四、身心的相互關系    身心互相影響,互相關聯,關系緊密,甚至是刹那刹那都在互相牽制。三個能變識刹那刹那改變著色身,色身也刹那刹那影響識心的覺受和想法。    佛說,如來藏中四大七大種子永遠是清淨的,不善不惡,不管它們幫助眾生造作了什麼善惡業,回到如來藏中仍然是絕對清淨的。眾生是由清淨的七大種子構成的,只不過識心的心所法不清淨罷了。    修行其實就是在修行心所法,不是修七大種子,不是修識種子。心所法有明也有無明,最初時都是無明,最後都是明。中間的過程就是修道修心的過程。從心所法上能了解眾生的心行,從心所法的變化上,能了解眾生修行的程度,心行轉變的程度。意識發生變化以後,讓意根也發生變化,身立時就發生變化。    身心轉變主要是意根轉變的結果。修行出現禪定時,身立時就發生變化,所以禪定一定是意根有定,意根心轉變了,不再嚴重的控制色身和攀緣境界。    五、無記是指什麼    楞嚴經中佛說,眾生沒有五蘊世間出現時,只有意根與如來藏處於杳杳冥冥的狀態,渾渾噩噩,不知天高和地厚。意根愚癡無明,但因為沒有六識五蘊的配合,意根無法造作什麼業行,也就沒有善惡業以及善惡業的果報。這就是意根的無記性。    在眾生的五蘊身出現的時候,意根即使有善惡心行,有不善不惡的心行,在六根不能互通互用的時候,祂自身也無法造作什麼,只能通過六識來實現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心行。眾生之所以出現了果報,即是因為意根通過六識的身口意行實現了自己的心行,有身口意行為的記錄,存下了業種,業種輸送出來才有果報。    在六識的不善不惡的無記業當中,如果出生喜樂心、貪愛心,就是生死結縛,就會被縛在生死中,這就是果報。即使六識沒有貪愛和嗔恚,其不善不惡的無記業也要作為業種存入如來藏中,只要有業種就有果報。佛菩薩到此世間來在造作的善業和無記業中,沒有貪愛沒有喜樂心,因此就沒有生死結縛,不會系縛佛菩薩在六道生死中。同樣做事,有人有心,有人無心,果報就不同。    六、無記是什麼意思    無記的心行,是不屬於善業也不屬於惡業的心行,這些心行都不能記入善業裏也不能記入惡業裏。比如說第八識的一切心行,不能劃入善惡業裏,不管第八識有什麼心行,都不存入業種裏,沒有果報。    那麼意根的心行是否能存入業種,有善惡果報呢?楞嚴經中講無始劫以前,生命體中只有第八識和意根兩個識,意根雖然有無明,也有善惡心所法,但是意根的心行無法表現出來,祂自己無法造作業行,沒有業種,也就沒有什麼果報,善惡果報都沒有。    直至第八識由於意根向外攀緣,出生了器世間和六識五蘊身,這才有了業行,第八識就開始記錄業行,存入業種,五蘊身有了善惡果報。但是六識這些業行,完全是受意根的無明和善惡心行的指使和影響。意根本身盡管有善惡心行,能指使六識造作善惡業,祂本身卻無法造作什麼業行,所以給祂定為無記。雖然無記,祂有善惡心所法,就有善惡心行,能促使六識造作善惡業。    六識的所有心行,都屬於業行,都會存入業種,都有果報。包括善的心行、惡的心行以及不善不惡的心行。意根在晚上五蘊睡眠時的一切心行,都不存入業種,沒有果報,即使睡著以後做夢,夢裏造作了善惡業,都不存入業種,沒有果報。但是意根的心行能影響六識的行為,是善惡業的主導和主要因素,是造業的主人,所以真正受報的還是意根。表面上看確實是六識受報,實質是意根受報,六識可以滅去,可以換新的,沒有六識的情況也是果報身,比如睡著時、死亡時、無想定時、昏迷時和滅盡定時,都是由意根單獨受報。          第七章 意根雜說    一、問:俱解脫的阿羅漢,有能力滅了意根,讓五陰十八界消失。那麼俱解脫阿羅漢滅了意根之後,有可能再從如來藏中生出意根嗎?假如可能的話,那麼意根不是變得有一個開始點了嗎?    答:無餘涅槃以後,再出生時,意根當然會有一個開始點。在無餘涅槃之前卻沒有開始點,因為無始劫以前心中就有一念無明,因此意根不能滅。    入無餘涅槃時,意根滅了,是誰滅意根,有滅意根者嗎?如果有滅意根者,這個就是一個我,一個作主者,就沒有斷我見和我執,不能入無餘涅槃。在臨涅槃時,如果意根心裏想:我要滅掉自己,有這個心念,就沒有斷掉執著,就不能入無餘涅槃。如果如來藏要滅掉意根,如來藏就有作主性,就有七識那種我性,不是無我性的如來藏了。那麼意根是如何滅去的呢?臨終時,意根萬念俱灰,心所法都不出現,如來藏無可奈何,無法再輸送種子,意根自我就自動消失不出現了。    二、問:無餘涅槃是誰把意根滅了?    答:到臨涅槃時,十七界滅盡,意根自動消失,沒有能滅意根者。如果有能滅意根者,那就還有一個我,有我就不能入無餘涅槃,無我才能滅度。還有一個能,能就是我,所就是我所,沒有誰把意根當作我所,無能無所,才能滅度,有能有所,無法滅度。    滅度也不是意根願意滅掉自己而滅,也不是滅掉了意根。而是因為意根不再執著任何一個法,不再對任何一個法有欲,意根不欲造作,無所希求,意根的思心所不出現,如來藏也就無所造作,不再出生法,一個個法就會消失掉,最後如來藏見意根什麼心行也沒有了,也不輸出意根的識種子,意根自然就滅。    三、臨終受生由什麼決定去處    眾生到天堂、到地獄、到極樂世界,以及投胎,是意根帶著第八識,還是第八識帶著意根?誰的意根願意帶著第八識去地獄?    臨終受生的事,既由意根決定又不由意根決定;既由第八識決定也不由第八識決定;既由業力決定也不由業力決定。究竟由什麼決定?如果由意根決定,意根不願意去三惡道;如果由第八識決定,第八識不作主,不管事;如果由業力決定,業力比須彌山大,定去三惡道,修的善法就無用,佛菩薩也無奈;如果由願力決定,很多人的願力不足以抵抗業力。    後世的去向,由綜合因素決定,業力再加意根的念力和願力。業力可以是固定的,也是不定的,修善法可以改變業力,清淨願力可以抵制一些業力,意根臨終強大的念力,可以抵制業力。而意根的念力和願力都可以通過修行熏陶佛法來培養,積累善業種子可以抵擋一部分業力,只要善業大於惡業,或者是臨終善業緣熟,意根的念力強大,福德現前,就能保證往生善道。修行佛法熏染善心,就要嚴格持戒,身口意不要越矩。而足夠的福德能抵擋惡緣的出現,讓善業成熟起用。    四、色身與識心的關系    色身狀態不好能影響六識和意根,身根只是四大組成的木頭一樣的東西,沒有任何覺受,如果身體有感覺,死人的身體也應該有感覺,木頭石頭也應該有感覺。能感覺的一定是識心,不是物質色法。身心互相影響,因為身體的四大狀態不同,如來藏依之變現的內六塵就不同,尤其是觸塵不同,識心的覺受就不同,思想行為就不同,作出的決策就不同。同理,識心也能影響和改變身體的物質四大,意根認為自己能做某些事,意志力頑強,即使色身狀態不太好,也能做得很好,色身的狀況也能改變。     五、真正的精進是什麼狀態?    用功的人半夜都能思考問題,不用功的人,白天都不思考問題。可見,真正精進是意根精進,祂不管白天黑夜,意識的精進斷斷續續,晚上就無法思考問題了。即使白天意根只管注意小事情,意識還是精進不了,祂脫離不了意根的主導作用。    六、開悟之前的猜想假設,永遠做不到心空    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變現的,都是空的。在六七識沒有證得這個真實理之前,這只是猜想和假設,沒有真實證得的時候,理是理,你是你,空是空,你是你,二者沒有瓜葛,開悟之前的猜想假設,永遠做不到心空。在開悟之後,經過不斷的對第八識和五陰世間的有效觀察,心才能逐漸的空一些,斷除煩惱入地之後,心才能空一大部分,直到八地菩薩以後才能空去絕大部分。只有真正實證第八識,逐漸的轉依於第八識的清淨體性,轉依成功,六七識就會轉識成智,成為地上菩薩,完全轉依成功就成佛了。所以第八識的空,不能代替六七識的空,六七識必須經過修證,才能認識和證得空,心才能空,否則口空心不空,煩惱魔不會離身。    在六七地沒有完全轉依成功第八識之前,第八識所具有的種種清淨體性,不代表六七識也是如此。比如說第八識從來不持戒,但六七識不能像第八識一樣不持戒,因為第八識沒有無明煩惱,永遠不會犯戒,那就不用持戒,祂也沒有心去觸犯什麼。而六七識則不然,煩惱染汙極重,經常為自己私利造惡業,如果不持戒,惡業就會無休無止,惡報也就無休無止,那就無法脫離惡趣和六道輪回苦,不能得解脫。    再比如說第八識不修定,六七識卻不能像第八識一樣也不修定。因為第八識從來心不散亂,從來不攀緣一切法,又有無上智慧,心常在定中,不入定也不出定。六七識就不行了,散亂如猿猴,念念變異無有定止,心水渾濁,看不清真理和真相,愚癡煩惱重重,因此必須修定,以降伏自心,有能力善思惟,求得真實的智慧解脫。    再比如說第八識不斷煩惱,六七識不能不斷煩惱,因為第八識沒有煩惱可斷,而六七識煩惱無明極多,如果不斷,沉於生死苦海,無有出期。    如果要與第八識比,那就比在世間五欲六塵中,第八識是如何清淨的,六七識也要像祂一樣清淨;第八識如何是無我無私的,六七識也要像祂一樣無我無私;第八識是如何永無休止的勤勞為眾生服務的,六七識也要學過去;觀察第八識如何具足一切智慧的,六七識更要學過去。只有這樣攀比,才能早日成佛。但是如果沒有真實證得第八識,與第八識還攀比不上,想象的第八識體性,無法成為自己真實所緣,不能改變自心。因此還需要努力修行菩薩六度,以期實證。    網絡上各種空的調門,空得天花亂墜,實際上盡管高喊各種空,心無論如何也空不了。必須實證到空,見到了空,心才能開始一點點的空。沒有證得空,都是口號似的,都是想象思惟,無濟於事。但是對於實修之法,過去世沒有修習過,都不知道如何實修如何實證,都是想象的修,想象的證。究根追底,就是福德和因緣不足。    七、不按次第修行徒勞其功    現在學佛人修行沒有章法和次第,方法五花八門,想怎麼修就怎麼修,都是想當然。比如有的人在修如夢如幻觀,可是沒有證悟的人無法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最基本的未到地定沒有,初禪定更別想了,這怎麼能修出如夢如幻的觀行?越那麼多級修行,到底是多大的根器?如夢觀修完就是十回向位,馬上就能入初地了,禪定三關都過了,生死關都過了,那是小乘三果人的證量,到此佛道已經修行了無量劫,其善根福德相當大。    沒有證果,沒有明心,沒有初禪定,那需要修無數劫才能過這個關口,其中還要經過未到地定、斷我見、二果、初禪定、三果、明心、如幻觀、陽炎觀、牢關,然後才能成就如夢觀。跳躍這麼多層次來修行如夢如幻觀,連意識的理解也很難做到,即使意識能理解一些,想要證得如夢觀也需要無數劫的時間,再來人除外。    還有人在修平等觀,看一切人事物理都平等平等,真如一相。這是什麼境界?什麼叫作平等?依據什麼才有平等?平等法有三種:一種是如來藏的平等,對待一切人事物理都平等平等,不區分高下,因為如來藏不分別一切法;一種是證得一切法空的阿羅漢的平等,看待一切眾生都是空的無我的,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把一切眾生都觀空;一種是轉識成智以後的地上菩薩,其意根證得了如來藏,轉依成功以後就證得了平等性智,看一切眾生都是如來藏性,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沒有證悟大小乘法的凡夫,如何修地上菩薩的平等觀,把一切眾生一切事理都看成真如一相?其中的差距幾乎相差了無量劫的時間,如此修行沒有什麼益處,白費功夫。    還有人修行心無所住,要在世間一切人事物理的交集中,心都要做到無所住。可是這個無所住不是無緣無故就能做得到的,是要證得某個理,依靠著某個理,才能漸漸的心無所住,這需要很長時間,斷除煩惱以後,證得平等性智以後,才能逐漸做得到。如果沒有相當好的證量,沒有實證佛法,要依靠什麼做到心無所住?地上菩薩能做到無所住也不是很容易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一個凡夫怎麼能做得到無所住?    還有人跨越修戒,要在人間一切逆緣順緣中心不著任何戒相,泯滅一切相。如果連五戒都守不好,身行方面的戒行都做不好,殺盜淫酒都戒不了,素食也做不到,口行方面妄語兩舌惡口戒也守不住,內心貪嗔癡煩惱仍然很重,有相的戒不能守,如何能排除這些戒相,心裏不著戒相,去修無相的戒?在有相當中能守好身行和語行都不易,怎麼能做到無相,不要戒相?這是地上菩薩才能做得到的,凡夫如何修無相戒?    如果強行這樣修,只能自欺欺人,處處犯戒,卻認為自己心地達到無相,不在乎這些相了,其結果就是三惡道的果報。過去唐朝就有人當時就受惡報。有個已經真實證悟的禪師,智慧很高,心地清淨,就把佛菩薩的名字寫在褲腰上,而另一個人看見了,就挺感興趣,認為他這樣做就沒事,自己也應該沒事,於是也學禪師把佛菩薩的名字寫在內褲上,穿在身上。禪師知道後馬上感覺不好,可是已經晚了,那人沒幾日就大吐血,惡報來得這樣快,真是始料不及,命終以後的果報將會更慘。因此學佛人心地還沒有清淨,沒有斷除煩惱,沒有轉識成智,根本沒有資格修無相戒,強行讓自己不著戒相,這只能讓自己墮入煩惱的深坑,除此沒有任何益處。    末世眾生就是因為太聰明太伶俐了,浮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意根,不能發揮意根的功用,意識什麼都懂,可意根什麼都不是,結果果報就隨意根轉。意識好高騖遠修初地至八地菩薩所修的法,意根的人格人品修為卻還沒有修好,到命終的時候,後世的命運如何抉擇?依意識還是依意根?意識修佛地的法,命終能做佛嗎?    八、初地菩薩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是什麼意思    性,指眾生的本性,眾生的根本之性是意根之心性,意根之心所法。正因為意根之心性不善,才一直遮障著眾生證得無上菩提,所以消除意根心性之障礙,才能成就佛道。    初地菩薩開始一點點斷除意根的所有煩惱習性,但不可能完全斷除。在不能完全斷除的情況下,有些影響三界生死的性障是要降伏下來的。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意根的煩惱現行如果完全斷盡,就會如四果阿羅漢一樣斷盡人我執著,就會入無餘涅槃,不能成就佛道。佛要求初地至七地菩薩不入解脫道的正位,也就是不取四果阿羅漢的果位,以免不小心入無餘涅槃。    所以初地菩薩要留一點點貪愛,以保證還能在三界世間出生。但不能留嚴重的貪愛,只能留一點輕微的貪愛,對禪定之類的有點貪就行了,也可以有對大乘法的貪,就是永遠壓伏意根的貪,而不是完全斷盡,才能生生世世自利利他,直至成佛也不入無餘涅槃。    九、心想成佛就能成佛嗎?    楞嚴經:心想登高,足心酸澀,色身為堅固第一妄想。心想登高,意根就以為自己真的站在高山頂上,心裏就害怕,促使腳心酸澀。同理,色身也是意根妄想出來的,是最最堅固的妄想產生出來的。    那麼心想成佛是否也能成佛呢?關鍵是意根修不到想成佛的地步,准確點說,意根對成佛的信心是不足的,如果信心十足,肯定也能成佛,只是早晚的事。我們現在是信心一點點的增強,離成佛就會一點點的接近。真想成佛的人,修行的精進度很大,就會不顧一切,放棄一切世俗,專心修道。    十、意根證自證分    當我說師父是好師父的時候,有意識的證自證分,如果我非常肯定的這樣認為,毫無疑問,同時就有意根的證自證分。而意根的證自證分,屬於現量,如果證據不充分,心裏沒底氣,贏過就不會毫無疑問,意識的證自證分未必是現量的。意根的自證分也是現量的,意識的自證分未必是現量的。現量的,事實充分,絕無疑問,絲毫不懷疑;非量最容易起疑不信,比量心裏也不落底,還是有疑不絕,因此不屬於實證。    參禪結果裏,有意識意根的見分和自證分,也有相分。參禪的結果,是意根的自證分,不是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用來證明自己的,不是用來證明其他法的。很多時候,意根即使證自證分現前,也未必正確無誤,受意識的錯誤引導的多,意根的證自證分就是錯誤的。比如在世俗法裏的很多知見和觀點,意識就認為自己對,意根也非常肯定的認為自己對,事實上卻是錯誤的。比如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認為五陰是我也是我所有的,意識也這樣認為,結果證明這是最大的邪見,再自信將來也會推翻自己的見解。    十一、物質真有重量嗎?    面對大於自己體重無數倍的物體,如果是在非常非常非常情急的情況下,忘記了物體的重量,或者是來不及考慮物體的重量,只顧著解救物體下面的人,這個人就能瞬間把那個物體推出去。把人救出來以後,一看原來自己推的是那麼重的東西,心一驚,這時再去推那個東西,無論怎樣也推不動一點點了。為什麼是這樣呢?    情急之下,意識沒有思惟力了,不會告訴意根這個物體非常重,意根不考慮物體分量問題,只作意決定把物體推開救人,結果意根達到目的了。之後意識一看那個物體,就驚訝,知道了物體的重量,告訴意根,意根知道後,就知道憑自己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推不開那麼重的物體的,於是如來藏就不會幫助意根了。    萬法唯心造,既唯如來藏造,也唯意根造,也唯意識造。意識意根只要想造什麼法,如來藏就會提供原材料,就會出產品。前提條件,符合業力。沒有禪定,意識心花亂放瞎指揮,意根一聽就受阻礙。禪定中意識力量弱,意根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就能成功。只知道抓意識的人,有多傻!圍繞著意識轉來轉去的,不知道抓主人抓主幹抓重點抓根本,那個智慧該有多淺。催眠時把意識控制住,不讓祂瞎指揮,就能利用意根挖掘出很多秘密,改變意根也不是很難,回到過去,去到未來,都沒問題。    不管多重的物質,即使大到須彌山,重如須彌山,也是四大種子組成的物質,四大種子沒有重量,組成的物質色法也應該是沒有重量的。眾生被無明所遮障,不知此理,由於業力的緣故,就會感覺到物質色法的重量。有甚深禪定的人,降伏了無明,心力打開,才不會被物質以及物質的重量所拘礙,才能隨意處理物質,如高舉、粉碎、組合、穿越等等,也能隨意變現物質,能玩轉四大,玩轉物質色法。    十二、八個識面對六塵境界的表現    六塵境界是第八識變現的,第八識的四大種子一直在六塵境界上刹那刹那生了又回去,第八識刹那刹那都在執持著維持著六塵,須臾不可分開,接觸的這麼密切,第八識如何能不了別六塵境界?如果第八識不了別六塵境界如何能刹那改變六塵,如何讓六塵不斷的出現各種變化?    第八識了別六塵境界就像電腦了別程序一樣,就像機器人了別指令一樣,了別而不分別。了別是知,分別是知道具體如何。第八識了別六塵境界卻不知道東西南北中,不知道六塵善惡美醜是非曲直,不知道六塵為何物,所以第八識面對著六塵境界如如不動,不生心動念,沒有受,沒有情緒,沒有心行,不造作業行,既沒有業行,也沒有果報。第八識因為像木頭似的絕情,所以才是舍受,因為祂是舍受,才能心地清淨,無欲無求無所作為,無有任何願力和願行,才說祂是無為法。    七識在面對六塵境界時是什麼表現?執取貪愛厭惡仇恨等等,從七識面對六塵境界的表現,就知道很多時候不是舍受,情緒激烈和反常,內心躁動如猿猴。為什麼如此?七識知善惡是非曲直,知對自己的利害得失,知損益。七識心中有我,一定要以我為出發點來看待事物,一定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一定會有喜怒哀樂的思想情緒。面對境界,心情不平靜,那就不是舍受。如果是舍受的,心境就會是平和的,心行是無為的,境界怎麼樣都行,無所謂。    如果心裏不雜思亂想,就去除了散亂心,沒有散亂心,禪定自然現前。雜思亂想是意根攀緣的習氣,很難克服,必須想辦法降伏祂。如果能有效降伏意根的習氣呢?抓住意根的特點,祂最怕閑下來無事做,那就給祂找一個有意義的事情做,讓祂主要做這件事,告訴祂這件事非常重要,祂一旦認為很重要了,一定能把精力放在這件事情上。    什麼樣的事情最有意義?讓祂念咒念經念佛,一開始規定數量和時間,祂一旦形成了習慣,就不用再規定數量和時間了,祂就能自動自覺的念咒念經念佛,睡覺也能保持這種狀態,定力就修成了。    意根的精力太充沛了,想辦法吸引祂的注意力,讓祂把精力集中,意識就能專心致志,意根也能專心思量佛法。這就在於意識如何引導意根,如何牽引意根。平時不管幹什麼,心裏都要念楞嚴咒,不求數量只要能專注就好,這樣加持力很大。    盡量擠時間修定,定力好一些,就思惟五蘊十八界,從色身無常無我開始觀行。在五陰活動的當下,分開色身是什麼,受陰是什麼,都有幾個識的受,想陰是什麼,都有幾個識的想,行陰是什麼,都有幾個識的行。六根是什麼,六塵有哪些,六識在幹什麼,然後觀察這些法的生滅變異的情況。    十三、五陰與名色    五陰也叫作名色,色是色身,名是受想行識四陰,不可見,只是一個名字。一切法都只是一個名字,沒有其實體和自性,除了如來藏本體和性用。唯識中五法三種自性:相、名、分別、正智、如如。第八識出生的一切法有法相,給各個相安立一個假名,用識心給與分別,正確的認知就是正智,這一切法都是如,是如來藏出生和顯示出來的假相。    身行,是身識和意識共同運行出來的,口行是身識意識運行出來的,意行有表面意識的心行,也有深層次意根的心行。身口意行背後同時都有意根的意行。我們給六識的某種功能作用取個名字,叫作行陰,叫作想陰,叫作受陰,叫作識陰,都是名字而已,沒有實際的功能作用。實際的功能作用是什麼?    行陰的蘊集,是誰蘊集出來的?想陰的蘊集是誰蘊集出來的?受陰的蘊集,是誰蘊集出來的?識陰的蘊集,是誰蘊集出來的?第八識完完全全有蘊集的功能作用。大乘甚深法中,第八識也應該有蘊的作用,能蘊集五蘊,配合意根出生五蘊。第七識意根當然也有蘊集作用,調動第八識來蘊集一切法,其功不可沒。    識心在色身五根上的功能作用,叫作受想思,色身與識心聯合起來,有五陰的功能作用,有五蘊的功能作用。色身是識心的工具,六識是意根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