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开示直解 释生如法师 第一章 七佛传法偈 一、毗婆尸佛传法偈 原文: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释:(一)身从无相中受生。色身就是色阴,能遮挡众生心识,让众生认妄为真,众生一直以为这个色身就是我,是真实的。无相指阿赖耶识、第八识、如来藏,这是真心,无形无相,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相,没有三界中任何一相,犹如虚空又不是虚空。虚空是无法,是假相,这个心是真实有,是实相,有真实的体性和作用。 真心能产生万法,包括色身,色身从这个心中受生。众生由于我执不断,意根执著自己,死后就有个中阴身,遇到有缘的父母,意根就与第八识一起投胎,形成名色,也就是受精卵。因第八识有地水火风四大种子,与母体中四大元素接触,变生受精卵,七天一变,长出头四肢眼耳鼻舌身,五个月左右变出识心,就能分别生存环境。六根圆满了,第八识就吹业风,头向下出母胎。第八识又吸收四大元素把婴儿变为儿童少年青年老年,最后死亡。所以色身是从第八识中变生的,第八识又无相,无相却能变出一切相。 (二)犹如幻出諸形象。第八识变出的色身就像幻化出的一样,从一无所有到受精卵又到成年那样大的色身,甚至变出大象那样大、龙那样大、大鹏金翅鸟那样大的色身,从无到有,用种子变现出肉体色身,就是幻化出来的。就像一个魔幻师突然在虚空变化出一个城郭一样;就像一个画师在空白的画布上,随意描绘出山水人物一样;就像空中的白云,聚合离散形成了一只猫、一只狗、一朵花一样。这些幻化物,空来空去,根本把捉不住,任人如何执著最终仍然要消失而去。 (三)幻人心识本来无。众生在受精卵中本没有六个识心,没有分别性,五个月左右才有意识心出生,继而有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出生七天后眼识才能分别。这些分别的识心是刹那刹那在生灭着的,并不真实,一刹那中有八万一千次的种子生灭,众生才能分别六尘。而每一个种子都由阿赖耶识输送,若是中间有一个几个种子不输送出来,识心的分别性就不存在了。比如灯要发光必须有电流,电流由电子形成,一个电子在前产生又灭了,后一个电子马上产生又灭了,无数个电子接续起来,形成电流,通过电灯,灯泡就发光了。心识的种子就像那电子一样。 一股水流的形成,也是一滴水一滴水接连不断所形成的,心识种子就像那水滴一样。水流由水泵导出,电子由发电机输出。阿赖耶识就像发电机和水泵一样,一个识种一个识种地输送出来,一刹那八万一千个识种前后接连不断,前仆后继的形成了识心,才有识心的活动,有分别的功能。若阿赖耶识离开不工作了,识心就不出生了,分别性也无,身体就如一块木头。 (四)罪福皆空无所住。罪业和福业都由妄心而造,妄心造作了身行、口行、意行的同时,不管是善是恶是不善不恶,阿赖耶识都记载收存。等到来生业种成熟了业缘出现,阿赖耶识输出业种,众生就受报,而受报时的五藴已经不是前一世的了。造业者和受报者都是生灭的虚幻的不实的,而罪业福业也是生灭的虚幻的,福报一享就没有,罪业受完或忏悔就消失,都是生灭法无常法。 比如妄语业,造作出来之前,它并没有藏在哪里,造作之后,语言没有了,业行消失,消失后,也没有到什么地方去。但是整个行为过程阿赖耶识全部记载。妄语这一法是虚妄的,是谁打妄语呢?身体不会打妄语,口不会打妄语,舌不会打妄语,否则死人也会打妄语。舌识心意识心不会打妄语,两个识又是念念生灭的,意根也不会说话,不能打妄语。而阿赖耶识又无口无舌,更不会打妄语。根本没有打妄语的人,妄语业就是虚妄的。 众生是阿赖耶识幻化出来的,而一个幻化的假人,犹如一个机器人木偶人一样,虽然造作了业行,本身也是虚妄的,谁也不能给它们定罪,定了罪它们也不受,幻化的众生也如是。罪福的虚妄性有很多事实可证,以阿闍世王的事例来说,阿闍世王杀了父亲,业报现前,就去见世尊。世尊给阿闍世王分析父亲这一法的虚妄不实性,没有真实的父亲,也没有真实的自己,那么杀父这一法就是虚妄不实的,阿闍世听懂了以后,地狱罪业就消失了,命终不但没下无间地狱,而且还往生了极乐世界,可见罪业福业的虚妄性。 又比如,证罗汉初果,或明心的人,无始劫的三恶道罪业就消灭了,未来永不下三恶道受报,只是在人中受苦。万法包括罪福业都是生灭的、无常的、空幻的,深刻剖析这个道理,就会悟得大乘无生理,成为实义菩萨。 二、毗舍浮佛传法偈 原文: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也无,罪福如幻起也灭。 释:众生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所构成,第八识依众生的业缘输出四大种子,按照四大的不同比例变现出了众生色身的不同部位,众生就以四大组成的色身为我。而变现众生的第八识是本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出生的,因此是无生法。祂无形无相,自己单独无法显现出来,与五阴和合在一起时,在五阴身上才能显现出来。祂总是与自己所变现的五阴十八界在一起,有境界出现,就有祂的存在。所以众生要想识得祂、找到祂,就要在各种境界妄缘上去寻觅祂。 如果五阴的各种境界消失了,众生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意不思法,识心都灭,那么第八识就无法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显现出来,六识灭去的时候没有识心来识别第八识,第八识就暂时隐居着。既然色身是四大所造,识心虚幻,那么五阴所造作的罪福业也是虚幻,从现象上看好像是有,其实也是无生,并没有真实的罪福业存在,因此罪福皆空无我无我所。 三、迦叶佛传法偈 原文: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众生者即是五阴,五阴者即是第八识所幻化的,与第八识为不二的关系,其本质都是真如第八识。而真如第八识为自性清净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无有染污。那么依于真如自体而说,祂所出生的五阴众生即是清净性的,即是真如如来藏性。 若离开真如第八识,单独看每个众生五阴的单个个体,却是染污性的、生灭性的、变异性的、无常性的、无我性的。因为真如第八识从无始劫以来就法尔如是地存在着,不是生出来的,从来没有灭过,而且永远也不会灭。那么依于第八识而说,五阴众生也是无生无灭的,因为本质都是第八识的属性。 因为第八识中存着五阴的种子,遇缘就会产生众生的五阴,第八识又长存不灭,那祂就会永远能生出五阴身不断绝,那么五阴从整体和长远时劫来看,就是常存不灭的,直至成佛也不断绝,成佛之后更不会灭去,诸佛以此五蕴身心来利乐众生永无穷尽。如果单独看每个五阴个体,那才是生灭性的。 由五阴组成的众生,其色阴之身和受想行识四阴之心识,都是真如第八识依各种缘而幻化出来的,就像魔幻师在虚空中所变化出来的幻人一样。而幻人无论做什么罪业和福业,其罪福业也是虚幻不实的,无有真实的罪报和福报。五阴众生也如是,幻化出来的众生,无论做什么罪福业,其业虚幻不实。若是身做,身是虚幻,若是识心做,识也幻化无实体。既然是幻化无实体,其所做的罪福业也是虚幻无实,无有真实的罪报和福报,无有主人,就无业行。 四、拘那含牟尼佛传法偈 原文:佛不见佛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释:真如无见无闻、无觉无知,真如自心不见自心,自心不知自心,真如自心不觉知自己,那么我们就知道了这个不见真如自己的心就是佛。如果有人说真如有知有见,能够见色闻声,能知有无妄想,能入定与不入定,这个知就是意识的知,不是真如,认这个知为真如,就再也没有佛了,无知无见的真如才是真正的佛,是成佛的真体。 有智慧的人能够知道,一切法都是真如自心所现起的,所显现出来的,没有真实不灭性,众生造恶修善,其行本身也是真如所显所变,没有实法可得,其罪福性也空。一切生死现象也是真如所变现出来的虚妄相,没有真实的生死法可得,生死犹如幻梦和空花,了不可得。因此得道的智者,证得一切法如幻如梦的菩萨,不会再害怕生死,不会像阿罗汉一样去求取涅槃,灭度生死。菩萨们在幻生幻灭的生死当中,不断地穿梭往来,在各个佛国土自度然后得以度人。 五、释迦佛传法偈 原文: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释:第一句法本法无法,真正的佛法就是本来而有、本来就有的法,那就是真如如来藏法。这个法不是后天由于各种因缘而出生的法,也不是未来在缘散去时就会灭掉的法,祂是不生也不灭的法。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法中,本来没有一法存在,就像《心经》中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他没有三界任何一种世俗法。 第二句无法法亦法,这个无法的如来藏法亦是一种法,是一种不属于三界之内的法,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能够被众生认知,被众生证得,被众生观察的法,是一种有自己本身运行规律不同于七转识的法,是一种具有无量功德的法,是一种具有五蕴十八界三界种子而能产生三界世间的法,是一种既能使众生轮回,又能使众生圆满成佛的法,是一种如实实现三界世间因果规律的法。 第三、四句,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我现在正在为众生传付着这个无法的如来藏法,讲说三藏十二部法,以度脱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究竟得解脱。我所传授的每一种法中,哪一种法都不是如来藏法本身,都是指向如来藏法的方便法和暂时而有的法,如过河的船筏一样。又如指月之指,指不是月本身,众生以指望月,就能证见真实之月亮,从而获得大智慧,最后究竟成就佛道,圆成佛果。 六、尸弃佛传法偈 原文: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释:众生无论是造作善业还是恶业,都是五阴七识所作。而五阴身没有自性,不能单独存在和运行,必须依靠第八识依据众生的业缘输送七大种子和业种,才能有五阴的各种身心活动。因此第八识就是五阴七识的种子依,也是根本依。没有第八识就没有五阴七识,有第八识才能有一切法的存在和运转。五阴身的整体都是第八识所幻化出来的,那么五阴身所造作的一切善恶业行,本就不实,如空花水月。 就像一堆铁皮制作成一个机器人,设置一些程序,人工控制一下,机器人就可以运转工作了。那么机器人所作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因为机器人本身不会作任何事,本身没有自体性,它是组合起来的一种假相,没有真实的作用。如果机器人会杀人,法庭也不会判机器人有罪,即使投入监狱,机器人也没有真实的苦报。因此五阴众生所造作的一切业行,全部虚幻,非实有。 五阴色身就像大海当中所集聚成的泡沫,本质虚幻,都是海水。七识心也是第八识所变生出来的,也是虚幻的,没有实质的七识心,其本质就是第八识。因此七识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来来去去都是第八识的性质。 第八识依众生的业缘输出七大种子所幻化出的色身五阴七识,没有根本性,也没有实体性,没有自在性。只是依世俗的假相而起世俗的一些利用罢了,晃耀众生的眼目,迷惑众生的心灵,遮障众生的自性光明,让众生在虚幻的生死业海里徒受疲劳,不得解脱。因此有必要剔除虚幻,认清本质,识得真相,返璞归真,成佛作祖。 七、拘留孙佛传法偈: 原文: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释:众生的别名就是五阴十八界,五阴包括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六识。五阴十八界是由色身和七识和合而成,色身包括内身和外身,内身就是具有一期生命、具有五根的身体,由四大种子组成;外身就是六尘境界,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而六尘又分为内六尘和外六尘。众生所能了别和认知的是内六尘,内六尘是由第八识依据外六尘通过六根而在胜义根形成的影像。 五阴十八界的虚幻不实性,小乘初果人就能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断我见,就明了色身虚妄非我,识心虚妄非我。小乘人对五阴虚幻非我的认知是极其粗浅的,都是从世俗諦虚妄相来看待五阴,视野非常狭窄,智慧也很低劣,与佛的无上甚深的究竟智相比,就如井底与苍天。 证得身心不实如幻的智慧境界,要分很多层次,小乘初果到四果俱解脱大阿罗汉,都是证得五阴无实无我,他们只是证得人无我,对于五阴无我无实之理,还不是究竟了知,还只是停留在五阴的虚妄相上的认知。 大乘菩萨从明心见性的住位菩萨开始,一直到初地之前的菩萨,都是证得人无我。这种人无我的认知,要比小乘罗汉们究竟一些,增加了观察的角度,又立足于如来藏的角度来观察五阴的虚妄不实性,知道五阴并不是真正的主人,不是自在法,所以知道五阴不实如空花,但是还不究竟彻底。 直至修到佛地,以佛眼来观察众生的色身,和佛的无量千百亿应化身,都是如来藏刹那刹那所化现,佛眼没有一丝无明遮障,所见最为究竟彻底。佛眼也同时能观察到众生的心识,都是众生的如来藏刹那刹那输出识种子变化而成,没有真实的心识的功能作用,本质都是如来藏性。 当众生明心见性以后,智慧不断得到增长和圆融,就会越来越能深细地观察到五蕴身心的如幻不实,各种观行智越来越深细,越来越深知众生及自我身心的本性,皆是如来藏空性心,没有一丝五蕴身心的自我存在性。当菩萨的智慧达到如此境界的时候,就接近于佛的智慧境界,而离成佛就不太遥远了。     第二章 西天二十八祖传法偈  一、迦叶付阿难传法偈  原文: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释:世间法以及出世间法,其实都是指向真如之法,而真如法就是本来就有的法,不是后天出生的法。真如法中无有一法相,无任何一相,虽然如此,真如所现的所有法相当中,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法,法法皆真如。为什么要在这无二相的真如法中,强分出空和有,是和非呢?非要说哪一法是真如,哪一法不是真如呢? 二、阿难付法偈 原文: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个需自悟,悟了无无法。 释:历代诸佛、祖师传授弟子们的都是真如这个法,而真如这个法虽然无相,但是实有,相空体实。弟子们虽然都得法悟了道,其实是无所得,不得任何法,真如本是自家珠宝,非从外得,只是发现而已。发现了以后,就知道世间五蕴并没有一法存在,都是真如所变现。内心也会渐渐不再执真如法。祂既是一切法,又什么法都不是,既珍贵又不值一钱。大心众生需要各个努力,自修自悟,悟了以后,就知道了世出世间并不是一个法也没有,并不是全部虚妄的,还有一个法不虚妄,是真实有,这样就可以放心,不会是断灭空了。 三、三祖商那和修付法偈 原文:非法也非心,无心也无法;    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释:诸佛诸祖所传的真如法,不是世间法,没有世间法相,不是世间七识心,没有七识心的法相。真如无心于世间六尘,不分别六尘,不住六尘,不在六尘相上分别,而自心又空无一相,不具五蕴法,不具十八界法,不具四圣谛法,不具十二因缘法,不具六度法,空无一法。诸祖们谈论真如法、传付真如法时所用的心,正是世间七识妄心,有七识心的法相,不是所传付的真如法本身,而所传付的真如法,没有七识心的分别体性,不是七识心法,二者有截然不同的体性,差别极大。 四、四祖优波鞠多传法偈 原文: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释:众生的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出生的,不是因缘所生的法,世间没有能够产生祂的因和缘。这个本来就有的心,不是像三界其他法那样,具足形色,众生可以六根接触,可以六识来触知,这个心空无一相,一法也无有,祂本不属于三界中法。但是在三界的任何一种有法中,都有祂在执持、在显现、在作用着。而有别于本心的识阴六识,是由本心结合众缘所生出来的,不是本来而有的法。 五、五祖提多迦尊者 原文:通达本心法,无法无非法;    悟了同未悟,无心也无法。 释:如果通过修行,入了初地,通达了真如自性这个本心法,一切法就没有是和非,也就知道三界世间所有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本心如来藏,都是如来藏所生所显所执持的,并没有真实的一切法存在。悟了本心如来藏法之后,知道本心非从外得,五阴自己并没有增加什么,还是悟前的五阴自己,只是心行发生了转变,渐转清净而已。心地转依本心如来藏以后,就渐渐地对于世间万法清净无为了,无心于一切人事物,心中无有一法可当情,不见一法为真实有。 六、六祖弥遮迦传法偈 原文: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释:悟得本心以后,逐渐发现,这个本心非同前七识妄心的体性,不是三界当中的心行。这个心不可得,不是从外得来的,是五阴自己本有的家珍,只是通过他人指示,发现了祂而已。如果说开悟是得到了某个心,先无今有,后天出生的,那一定是悟错了,是悟了能生能灭的意识心境界。意识心通过修定,偶尔见空,识取空的境界为本心,这个本心就是从外得来的,是通过修定得来的,定散,空就灭,本心消失,于是再修定保任,让空常存,这种悟道方法为非道,是错乱修行。如果明了本心非是世间七识的心行,有别于前七识,八个识都了知,众生就开始了解了本心的各种法相,各种功能作用,逐渐具备别相智和道种智了。 七、七祖婆须蜜传法偈 原文: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释:众生第八识犹如虚空一样,无形无相,无为无作,无愿无求,无说无示。诸佛以此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开示众生似等虚空一般的如来藏心法,众生闻佛示教,精进修行,证得犹如虚空一般广大心量的如来藏时,慢慢就会发现,世间一切法,都没有自己单独存在的体性,都是如来藏依缘而生住异灭,全部是如来藏的功能、体性、作用的结果,那么每一法当体即空,当体即是空性心如来藏,与如来藏的关系就是非一又非异,即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体性作用,没有是与不是的分成两端之说。 八、八祖佛陀难提传法偈 原文:虚空无内外,心法也如此;    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释:虚空非真实有,它是心所显现出来的一种虚幻的假相,因此虚空无内无外,无有边界、长短、大小和方圆。如来藏心也是这样,无内无外,无形无相,没有边际。如果能够体认如来藏犹如虚空一样的体性,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如如不动,无愿无求,无为无作,这样也就通达了如来藏真如之理。 九、九祖伏驮蜜多传法偈 原文: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非真也非伪。 释:真心如来藏历劫无名,无说无示,寂然而存。诸圣出世,为方便示教众生,安真心于各种假名,无量之多,只为表显真心的体相用,方便众生分别识知。众生就会根据真心的各种名字,分别了知了真心的各种体性作用。众生依据真心的各种体性,就寻找到了真如心体,这样证到了真理之后,就知道了真心非是像五阴世间法一样,有形有相,可让众生看听嗅尝触,让众生感到真实有世间法的功能利用。虽然如此,真心也并非是虚妄,而是有真实的理体存在,有真实的功能作用,并不是名言假说,和仅仅是名字而已。 十、十祖胁尊者传法偈 原文: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    领得真真法,无行也无止。 释:如来藏这个真实理体是本来就是真而不虚妄的,不是通过修行而变成的真实法。因为有这个真实的理体,才说有三界世间万法的存在,才说五阴世间的运行法则。当我们悟了如来藏并领会掌握了如来藏这个真实法之后,就会知道并没有三界世间万法的运行和静止,并没有万法的生和灭,所有的生灭法,所有诸法的动和止,都是诳惑人心的虚妄不实法,并不真实有,都是依如来藏这个实存的理体而显现的众多假相而已。 十一、十一祖富那耶舍传法偈 原文: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    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释:众生迷惑颠倒时,不识如来藏,就好像如来藏隐藏起来不现前了;众生破了无明,悟得如来藏时,在自身以及所有众生身上都可以发现各自如来藏在运行不断,在分秒刹那地显现着,就好像如来藏再也不会隐藏了。其实不管众生迷也好,悟也好,心中黑暗也好,心中有光明也好,如来藏都没有离开过众生,都和众生在一起,都存在显现着,没有故意隐藏过,只是众生无明闭心,不识如来藏。现在我传付这个如来藏法,众生得法之后,就知道迷悟、明暗与如来藏的关系是非一也非二的,迷悟明暗依如来藏而生,是如来藏的一部分,但也不完全是如来藏,与如来藏既有相同又有差别,所以是非一非二。 十二、 十二祖马鸣大士传法偈 原文:隐显即本法,明暗无不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也非弃。 释:如来藏对于众生,不管是隐藏还是显现,都有其本体功能作用,都是本有之法,从不消失灭亡。众生心中的明与暗,与如来藏不是完全的二法,明暗、迷悟因如来藏而有,依如来藏而生,本如来藏性。我现在传付证悟如来藏之法,如来藏自心对于世间一切法从不取着,也不弃舍,不即不离,祂没有三界的心行,清净无比。 十三、十三祖迦毗摩罗传法偈 原文: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    悟此隐显法,非愚也非智。 释:如来藏本身不会刻意隐藏起来,不让众生了知,也不会刻意显现出来,让众生觉悟,祂没有这些心行。而是众生有愚有智,愚者不识,智者明见。不管众生见与不见,识与不识,如来藏都是真实存在的,从不生灭,从不变异,是世出世间唯一真实法。证悟了如来藏这个既隐又显法,就知道如来藏既不愚痴,也不属于世间的智慧范畴。祂没有无明,没有贪嗔痴,不愚于万法。可是也没有三界世间的智慧,不知一切法,不分别一切法,不会筹算、分析、思惟、推理,又不作主宰,只是随缘现法而不得法。 十四、十四祖龙树菩萨传法偈 原文: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    于法心不证,无嗔也无喜。 释:诸佛为了让众生明了既隐又显的如来藏法,出生宣示众生四种涅槃解脱之理。从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到依自心如来藏而有的十二因缘法,最后是菩萨所修的真实如来藏法,无不在在显示众生无我解脱之理。然自心如来藏本自无缚,对于三界法无住无行,无贪无厌,如如不动,因此就不会被三界法所系缚,没有生死轮回,也就不用求解脱,证解脱,出生死。 自身就在无生死之彼岸,无烦无恼,无生无灭,常处涅槃寂静境界,何用再断除烦恼和无明,求取解脱,心不住法,何用离法证涅槃。是五阴这个我有生死,有系缚,需要修证解脱,断除烦恼,去除无明,从生死的这岸到涅槃的那岸,其实五阴也在涅槃中,依着自心如来藏,生死即是非生死,众生不知,才要修证。 十五、十五祖迦那提婆传法偈 原文: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    于法实无证,无终也无始。 释:诸佛所说的解脱之理,是对众生的五阴身而说,非是让众生的如来藏求取解脱,因此是修五阴七识,非修真心如来藏。众生的五阴依佛说的解脱理,证得解脱以后,以自身所证传示与其他众生,代代相传,以致所有众生都能得解脱。然无论是传法人还是受法人,都是他们的五阴来修证解脱理,自心如来藏对于解脱理不用修证,因为本来就是解脱的,从来不在生死中,没有出生过,也永远不会死,那就是说如来藏没有开始,也永远不会灭亡,永无尽期地存在,无寿也无命,不被一切法所系缚。 十六、十六祖罗矦睺罗多传法偈 原文:于法实无证,不取也不离;    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释:自心真如对于一切佛法都不修不证,因为祂没有无明,就不用修行再去得解脱。对于三界一切法以及自身,从来不取着,也无有离之心。真如之相,非有非无,说祂有,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说祂无,却有真实的功能利用,真实地出生一切法,含藏无量法种,因此不可说祂无。祂是实相,实相就是真实有,只有祂是真实有,其余都是空和幻化。因为真如无形无相,就没有内和外,内里虚无,外在无形,却藏万法,如果不证得祂,任你穷尽思惟度量,也是莫名其妙。 十七、十七祖僧伽难提传法偈 原文: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花果亦复尔。 释:第八识这个心体本来就有,不是后天出生的,三界世间法却是第八识依赖种种业缘而出生现起的。第八识中所含藏的业种与外界的业缘,二者不互相妨碍,当外界的业缘成熟时,第八识就输出众生的业种,产生众生的业报。如果业种不遇缘,或者缘不成熟,众生的业种也不结果,不得业报。就比如花和果之间也不互相妨碍,花生长以后结出果实,作为种子存起来,种子种到地里,遇缘又开花结果,生生不已。众生身口意的业行好比是花,造作之后,作为种子存在第八识里,业缘成熟时,第八识输出种子,众生就受业行的果报,结出业果实。 十八、十八祖伽耶舍多传法偈 原文:有种生心地,因缘能发蒙;    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释:心地当中只要有种子存在,以第八识为出生的因,加上种种的外缘,种子就萌发,发芽结果。种子与外缘不互相妨碍,它们相互依存,第八识才能结出果实,才有众生的业报。当众生受报的缘具足,应该出生时,第八识就生出众生的五阴世间,虽然生了,也是没有真实地出生,都是虚假相罢了。 十九、十九祖鸠摩罗多传法偈 原文: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碍,何怀决不决。 释:自心本性,本来无生,这些道理只对求法人说,七识妄心有所求,闻法后能够信解受持,真如无求,说也无用。因为真如对于一切法都无所得,所以祂不修行,祂的心中,不会对法生起决定心与不决定心,不会信解又受持。有所求、要修行的是七识妄心,有所得的是七识妄心,能成佛的是七识妄心,真如与这些都毫不相干。 二十、二十祖闍夜多传法偈 原文:言下含无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释:众生的语言是生灭法,未说之前,无住处,说了之后即灭去,因此是虚妄不可执的。但是在语言当中却有大乘无生理在,没有这个理体,也就没有语言的产生。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如心体,就是一真法界,那么语言依止于这个真如心,即是不生不灭的法界性。如果能够这样理解一切法与真如之间的关系,那么对于世间一切事与真如理就都已经通达了。 二十一、二十一祖婆修盘头传法偈 原文:泡幻同无碍,云何不悟了;    达法在其中,非今也非古。 释:三界世间如同梦幻泡影,了不可得,虽然如此,并不障碍一实真体的永远长存和显现运行。云何还不明悟,这些虚妄法都是由于真如心体的作用而有,本质也是真如的一部分。如果能通达虚幻的世间法,其实质都是真如,都是一真法界,那么也就明了,真如不分古今,没有新旧,没有年龄,从来不生,永远不灭,亘古而又弥新。 二十二、二十二祖摩拏罗传法偈 原文: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释:自心真如随于众生的心境和世间各种境界而运行着,从来没有间断过。真如在随万法流转的过程当中,确实是幽隐难觅的,因缘不成熟的众生只能认各种妄法为真,不知当中有真实的自心本性存在,更不知祂是如何运转一切法的,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自心真如所出生和执持的。众生因缘成熟时,就能随着各种业流识得那个没有业缘和生死的自心本性。 自心虽然随于生死业流,却清净无为,永远不变异,永无染污,那就是真实的自己,也是成佛的真体。祂虽然随于生死业流和无明流,却是无喜也无忧,没有心境的变化,没有感触和感慨,随缘自在。那么五阴的我,随顺于真如的体性之后,慢慢也会对于出现的一切境界,也无喜又无忧,无烦又无恼,随缘自在。 二十三、二十三祖鹤勒那大士传法偈 原文: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释:当我们通过修行,明心证悟,认得自己的本有心性时,才知道这个心性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众生无论怎样用识心意识,情解思量,也思量不了祂,祂的体性是那样微细难知。虽然认得了自己的心性,这个心性也了不可得,祂是自己本有的家珍,一个老古董,因缘具足时,才能从自身中挖掘出来,非从外得,非是他人给与。当我们认得祂时,也不能说把祂的全部体性都了知了,也只是知道个总相而已,其余的更多更深细的体性,要待今后的修道过程中,再一点点地探索挖掘出来,最后才能获得一切种智,圆满佛道。 二十四、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 原文: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是心。 释:当我们发表言说、知见、看法时,这些语言知见,全部都是从自心当中流露出来的,都是自心所显现的功德利用,全体都是自心,不一不异于自心。正当我们的知与见形成时,自心当中的一部分种子功能形成了知与见的分别作用,就像一块黄金打造成了戒子,而不失黄金的自体性,又有戒子的功用。自心也如是,流转为知见,不失其本具体性。戒子由黄金而造,知见由自心生出,戒子全体就是黄金,黄金不都是戒子;知见全体都是自心本性,自心不都流转为知见。 二十五、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传法偈 原文: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其性,无道也无理。 释:所谓的圣人,没有一点凡夫性。真如这个圣人与七识这个凡夫和合产生一切法,当祂们一起产生各种知见,用语言描述出来时,这些语言境界、言行、知见无对无错,无是也无非。说它是,却是七识的造作活动,说它非,却是真如之所显现,全体都是真如。我如今悟得真如的体性时,知道真如中本没有任何道和理。就像心经中所描述的真如:无色受想行识五蕴、无六根、无六尘、无六识、无十二因缘、无四圣谛、无菩萨六度、无智也无得。真如这个空相中真的就没有这些道和理,但不妨又把这些道理全部都不费吹灰之力的显现出来。 二十六、二十六祖不如蜜多传法偈 原文:真性心地藏,无头也无尾;    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释:如来藏是众生心地宝藏,自性为空,却含藏无量功德性能,能圆满成就一切法,圆融一切法,无有障碍。自体无形也无相,无头也无尾,无长短方圆大小青黄赤白,应万缘而能变化出生万事万物。具足无量的智慧,却不是七识心的那种世俗智慧,为了区别于世俗智慧,区别于识心聪明伶俐的分别性,诸佛只能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起个别名,叫作智。那么众生就能分清七识的识心分别慧,和如来藏的无分别的智,二者体性迥然不同,一个是世俗识心,一个是脱俗超然于世外之真如心。 二十七、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传法偈 原文: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 释:自心清净宝地含藏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种子,也含藏众生的善、恶、无记三业的业种。这些业种缘熟,自心如来藏就依据业种分别输出地水火风空识大种,产生诸法,一切事相就出现了。这些事相的运行及结果,又作为种子存入自心宝地中,将来再生出新的事相。众生都是在自心田地中播种、发芽、开花、结果,事事不同,果果不同。修行之人,生生世世修行之果,越来越殊胜,越来越接近佛果。当这些修行之果达到圆满,菩提大道的修行也就圆满究竟了,菩提种子就会从心地里出生、发芽、开花、结果,三千大千世界佛国土就能真正建立起来了。 二十八、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传法偈 原文: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释:我本来到东土震旦,来传佛祖一实相心法印,以此救度那些还在迷惑颠倒中,不识本心的有情众生。等到禅宗传到第六代祖时,禅法自然就会形成五个法脉。 达摩祖师偈一花开五叶,是指禅宗这一法脉,传到六祖这里以后,分成五个流派,分别是:临济宗、云门宗、伪仰宗、法眼宗、曹洞宗。结果自然成,意思是由于禅宗一直传下去,后世自然会有无数人得道。这五宗法脉,自然会把禅法一直流传到后世,永不断绝,使大乘实相法广泛流传,得度者无数,能够潜通心法,秘密证得实相心的人,千万有余。 第三章 东土六祖传法偈 初祖为达摩祖师,其传法偈在上章已释义完毕,这里不重复讲。 一、二祖慧可禅师传法偈 原文: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释:本来一切法都是缘于真实存在的那个心地才能有,因为有自性心地,业种才能转化为花报。但是自性心地中本来没有业种,是空空的自性清净心,因此一切花报都不曾出生过。 二、三祖僧璨禅师传法偈 原文:华种虽因地,従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释:花的种子虽然是因为心地才能有,从心地的种子当中花报才能出生;但是如果没有人造业种下种子,尽大地也不会生长出一枝花。无业则无种,无种则无花。 三、四祖道信禅师传法偈 原文: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释:花的种子有生发性,但要借助于自性心地才能生生不已。七大种子的缘,与自性结合在一起,就能出生一切法,一切法虽然出生了,实质却是无生,生而不生。 四、五祖弘忍禅师传法偈 原文: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释:有心的有情众生造作业行就种下了种子,这些种子种在心地里,将来因为心地,借助于心地生出果实。没有心的无情物就不会造作出种子,无情物没有自体性,因此也是无生的。 有情,是指众生,众生有第八识,有五蕴或者四蕴,有识心的活动,有寿命,是生命体。无情,就是无第八识,无七个识,无五阴,没有识心的分别活动,不是众生。因地,是因为有第八识这个心地,才能收获果实。在有情众生身上播下法种,这些种子因有第八识来存储,将来缘熟时,第八识输出种子,果报就形成。在无情物身上播种,就没有用,因为无情物没有识心接纳领受,也没有第八识来存储法种,就永远不能开花结果。一切法,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因为本身没有自体性,因此不会自己出生自己,都要因为第八识依各种缘来出生和显现。 五、六祖慧能禅师传法偈 原文: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释:众生心地中含藏着一切法的种子,这些种子遇缘才能出生一切法。学佛修行的人只要顿悟了有情众生的五阴世间花报是如何出生的,菩提果就自然而然成就了。 第四章 六祖的五个何期自性略解 六祖大悟时悟明真心,观察真心的运作,深有感触,说了真如自性的五个特征,内容如下: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以上所说的五个何期自性,是六祖在听闻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悟道时而说的悟道偈,表明六祖悟的很深很透。其中自性本自清净,这是悟的如来藏的本体清净体性;自性本不生灭,这是悟的如来藏本体的不生不灭体性;自性本自具足,是悟的如来藏含藏一切法种子、具足一切法种子的体性;自性本无动摇,悟的如来藏不随万法而改变自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体性;自性能生万法,这是悟的如来藏能出生一切法的体性。 六祖这几句话,证明六祖悟时就有了别相智,当时就能观察到如来藏出生五阴世间,如来藏在五蕴的运作中不随五蕴而动转,这个智慧是很深的,有前世多生多劫证悟的基础,今世证悟才能如此之快,如此之深。具体解释如下: 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原来这个自性心本来就是这样的清净,不是后天人为给祂修清净的。自性如来藏为什么本来是清净的?因为祂不对六尘境界的具体相貌,不了知六尘境界为何物,不别六尘的好恶是非长短方圆,因此在运行六尘境界时,永远不起贪嗔痴烦恼,也不起念想,不自作主张。祂了别业种时,也不知道这个业种善,那个业种恶,虽然了别了,还是不知道好恶,因此祂对业种不做选择,才能平等的实现业因果报。祂了别业种以后,随顺业种,输出四大种子七大种子,造佛身、造人身、造地狱身、造天宫,也造污秽物,善恶美丑祂一视同仁都不分别,全部都造就和执持。 祂的心是如此的清净,法尔如是的不分别是非好丑的运行着一切法。祂知道往何处输送四大种子,以什么样的比例,输送多少,输送多长时间,祂都知道。也知道在什么时候造什么物质色法,比如众生在母胎里,什么时候应该造头、造耳朵、造鼻子等等,在哪里造,安放在哪个位置上,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祂都知道,然而对这一切法祂又不起分别。 我们想想祂有多奇怪,又是多么的神秘,无量劫以来一直就是这样运行着。祂知道造就众生的身体时手安放在哪里,内脏器官是什么样子的、多大的,皮肤是什么样的,祂都顺其自然的一一造就出来。五阴色身,无论是造人、造畜生、造恶鬼,祂都能根据业种,就那么制造出来了,丝毫不错乱,祂就是这么神奇。 如来藏的神奇性简直不可思议,祂能顿现三千大千世界和无数分身意生身,祂要顿时输出无量数心体里的四大种子,才能顿时成就无数的意生身,造就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祂心体里七大种子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也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八地菩萨生一念要分身无数,如来藏马上就变现出无数的色身出来,如果八地菩萨生一个念要变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来藏也能马上变现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来,一弹指顷的时间里,三千大千世界就变现出来了,无量数的分身也可以同时变造出来。如来藏到底是如何输送的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呢?如此的快速,如此的神速,我们根本思议不了这件事。但是无论造就多少大千世界和多少物质色法,如来藏从来都不贪着,无比的清净。 二、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原来自性清净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不是后天人为让祂出生的,后天人为也不能毁灭祂。自性如来藏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为什么祂是不生的呢?因为如来藏不用出生,本来就存在着,世出世间没有出生祂的那个法,祂不依赖任何法而存在,而所有法却都依赖于祂才能存在,不管其他法有与无,祂本自存在,不受影响。如来藏永远不灭,祂自己不能自动消失,也没有能消灭祂的法,祂就是一个金刚不坏体。 如果如来藏能灭,那么一切法也就随着一起都消失殆尽,无有遗余,那么众生的五阴十八界马上就灭绝,连个影子也不存在了;十方世界马上就消失,一切世界就都不存在了,连个静悄悄也不存在。一切法都灭绝之后如来藏要如何出生呢?有什么法能生如来藏吗?没有任何法能出生如来藏,因为世界没有了,没有任何一个法存在,如来藏就不能被出生,如来藏不出生,一切法也永远不会再出生了,从此以后,真的就连静悄悄也没有,连个死寂、空寂也没有,连个虚空也没有,因此如来藏是不生也不灭的。 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原来自性清净心本来具足了一切法,一法也不缺,因此随缘能出生一切法。为什么如此呢?一切法的种子都在如来藏里,全部具足,一法也不少。如来藏里含藏着一切法的种子,要什么法有什么法,善法、恶法、不善不恶的法、佛法、外道法、五阴的法、六道众生的法、十方世界的法、三界里的一切法,这些法的种子祂都能输送出来,然后依种子出生一切法。 意识心如何才能观照出如来藏本自具足一切法、含藏一切法、变现一切法呢?首先要证得如来藏,证得以后有了般若大智慧,就能在禅定中一点点观察如来藏在五蕴身中的运作,这样就能把五阴世间法的出生观照出来。明心证得如来藏时,知道如来藏是如何起用的,慢慢观察祂的运作,就能知道祂有这样的法,祂有那样的法,祂有这方面的智慧,祂有那方面的智慧,祂在此处是这样运作的,祂在彼处是那样运作的,祂是这样产生这个法的,祂是那样产生那个法的。 悟后慢慢地就知道了如来藏的功能、德能、性用都是什么,后得智慧就生起来了。后得智圆满具足,就出生道种智,如来藏所具有的功能作用证得的越来越多了;祂含藏的所有法的种子,都有什么功能作用证得的越来越多,最后全部都证得了;这些种子是如何变起三千大千世界的,如何创造众生的,也都知道了;世间里的法,一接触到,就知道来龙去脉,里面运作的细节都是什么,也都知道了,这时就具有了一切种智,就圆满成佛了。 成佛时,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愚昧不懂,全部都了知,因为一切法的种子佛都证得,都知道了。佛见到某个人,这个人的来龙去脉,无始劫来的情况,无始劫以后的情况,全部了知无余,每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都不会错过,此人为什么有现在的果报,以后还有什么果报,从前有什么果报,经历过什么人和事,家族、眷属都有哪些,无始劫以来造过什么业行,佛全部了知,没有一法是佛所不知的。 一棵非常庞大的树有多少片叶子,树的历史年龄、年轮、生长的种种情况,佛全部都知道。三千大千世界里下雨,总共有多少滴雨,佛都知道;十方世界每个众生的善根福德时节因缘,所起的心念,佛都知道。每个众生什么时候善根成熟,佛都知道;对某些人什么时候应该讲什么法,如何度化,佛都知道。 众生有什么要求,为什么会在六道里生死轮转,什么时候轮转到哪里,佛都知道,世间里所有的法,佛都知道。即使佛没有做人,不到世间做人,人中的一切事情,佛也全部都知道,人间的一切科技,什么汽车飞机火箭的制造运转的原理,那都是小事,不值得一提。人类搞科学、搞研究、搞创造发明,佛都不用,也不用思惟,一切事情全部了知,因为佛有现量智慧。 人间制造个飞机火箭宇宙飞船,就已经是高科技了,可是佛一念间就能变现大千世界,包括大千世界里所有的物质色法,更不用说人间的飞机火箭之类的东西,佛的一念,全都能变现出来。所以只要能学佛修行,福德具足,如来藏里所具有的一切法的种子,全部都能转变成一切法,一切法都会现前。但是这样的修行需要断除一切的贪爱,三界世间法都不贪爱和执著,就具有了大福德,一切法都会圆满现前,随心所欲。越贪爱,心量越狭小,福报越不具足,越贫穷,越舍越得,不舍不得,只有舍下一切,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出现,五蕴才能具足一切法,最后如来藏里一切法的种子,都能随意而用。   四、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曾想,原来自性是不随万法而动转的,因为不随万法而动摇的,在一切境界面前永远是如如不动的。如来藏在三界万法中运行,从来不随境界转换而转易其心,当喜事出现时,祂不喜;当可厌事出现时,祂不厌;当五阴生气的时候,祂不生气;当五阴发财升官,或者失财、受苦难、下地狱时,祂没有什么看法,这一切跟祂都没有关系,一切法来临时,祂都不动摇。为什么呢?因为祂不知六尘境界为何物,祂不具体分别六尘境界的善恶美丑和是非,祂不知道六尘境界如何,好坏都不知道,祂是一颗不知好歹的心,所以才不随境界的好歹而动摇。 祂如果知道好歹,就会跟着好歹左摇右摆而动摇了,如果知道好歹,祂肯定要起心动念,比如七识想杀人,祂就不能让七识杀人了,也许还要把七识灭掉;七识想造恶业,祂知道了,就说这不好,祂就不能让七识造恶业;好听的声音来了,难听的声音来了,祂就要随之而动摇,随着六尘境界动转起来;可是祂不分别六尘,就不随六尘动转。七识渴了,祂不渴,七识喝完水解渴了,祂也没感觉,这些跟祂完全没有关系。 如来藏虽然能在一切法上运作,可是从来都不随着一切法动转,不起心动念,心不随着境界转,那我们七识随不随境界转呢?当然转了,色身好时七识是一个状态,色身不好时七识又是一个状态。喜欢的东西现前了七识是一个状态,不喜欢的东西现前时七识又是一个状态,我们的六七识心都是这样随着六尘境界飘摇飘动,如来藏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祂是永远不会动摇的。 七识学佛时,觉得学佛法能得解脱,有真实受用,佛法真好,可是如来藏对此根本没有什么感觉,学佛得解脱这件事与祂无关,所以祂不随着一起学佛,七识造恶业时,祂也不随着造恶业。七识下地狱受苦时,祂不受苦。七识生天享福,祂无所谓,也不随着享福,祂永远对一切法都不动摇,既不欢喜,也不嗔恨厌离。 众生下地狱时,祂也不会说,赶快从地狱这个鬼地方出来吧,祂没有这样的想法,祂如果有想法,赶快脱离色身就完事了。但是祂从不舍众生,因为祂不知道好歹,永远随逐着众生不舍离,祂也不知道众生的色身是地狱身,心里没有任何概念,也不知道地狱的苦,完全是舍受。   五、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曾想原来自性清净心能出生万法,一切法都由祂出生。如来藏生万法生五蕴,只有证得如来藏以后,才能现观到,没有证得之前,都是学语、猜测和臆想。明心以后,现观如来藏在五蕴身中运作的时候,就能观察出如来藏是如何出生五藴的,如何出生所见的色,如何出生所听的声,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何出生的,这时也就知道了如来藏是如何出生万法的。如来藏出生三千大千世界,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观察不到,地后菩萨有甚深极甚深的道种智,才能慢慢观察出来,这时不知道已经修到几地菩萨了。 悟后只能一点点的观察出如来藏能出生五藴,出生十八界,出生色身的大致情况,再具体一些的就观察不出来了。很多深法不是短时间能观察出来的,需要修行到有更深的智慧的时候,才能观察到一些,修到入地以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以后,观察出来的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细,越来越广大,最后全部都观察到,就成佛了。 刚开悟时能观察出的法都是很粗浅的,随着智慧和禅定的增加,观察出来的法就会越来越深细,智慧越深的时候,领悟和观察出来的法越深细,越具体;没有智慧的时候,只能懂个大概,一点也深细不了,深法细法代表着深细的大智慧。 内心没有智慧,修行没有入门的时候,说法就是空喊口号,没有具体的修行入手处,因为没有修持出来,对于具体修行没有经验,没有智慧,只能空喊口号,说些不切实际的语言。真正修持出来以后,走过那段路,就能有一个很清晰的路线,能引领他人随后走过来,具体一步步的修行都能指导别人,根本就没有必要再喊口号了。 以上是对六祖五个何期自性的简略解释,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悟了,那就可以对照一下六祖的悟道偈,检查一下自己所悟是否与六祖悟的一致,这样才能不生误会,不会自误误人。     第五章 六祖坛经部分段落诠释 一、六祖曰:善知识!所谓无,无的是甚么事呢?所谓念,念的是甚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无差别相,无一切妄见尘劳的心;所谓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 释:六祖说:善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无,应该无什么呢?我们通常所说的念,应该念什么呢?修行人心中应该无那些诸法差别相,不要去分辨此法高彼法低,应该无有高低善恶是非美丑相,应该无有一切虚妄的分辨尘劳烦恼的心行;修行人心中应该时刻念着真如自性,而不要念着尘劳烦恼相。真如就是能念的本体,而念就是真如的用,有体就能起用,有用就有体。真如自性也能起念,祂所念的,与六识用六根所念的不同,六识念色声香味触法,而真如不念这些法,真如所念的法,六识念不了。 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随缘起念,真如起念,万法必现。真如如果没有自性,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无差别相就是指万法皆真如所变,与真如不一不异,也都是真如相,无世间诸法相。妄见尘劳的心就是七个识的妄心,既然是妄,就不是真实的,虚幻的、假的、非真有。妄心能念真如,念就是有真如的体在起用,没有真如妄心就不能念,真如就是念的体,体是本体,实有之体。真如起用,妄心就能念,所以念是真如的用。 真如自己起念时,和六识念的不同,六识念六根六尘,而真如念一切法,又不落入一切法的相貌中。真如也念七识,继而配合七识来运行一切法。真如有真实的自体性,真实存在,祂若不存在,六根和六尘当下灭亡,也不存在。更不用说产生六识了。 二、大通和尚问智常:如何是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汝见虚空有相貌否?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也名如来知见。六祖批驳他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撇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释:大通和尚问智常说:什么是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你看见虚空有相貌吗?你的本性就如虚空一样无有相貌。你反观自己的自性,根本没有一物可见,见无所见叫作正见,没有一物可知的才是真知。不见有青黄长短,只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就是见性成佛了,这也叫如来知见。 六祖批驳他说:如果说不见一法才是见,心里存着一个无的见,恰恰是天空中的浮云遮挡住了太阳。心里一法不知,守着一个空的知见,也就像太虚当中划出一道闪电。这样的知见撇然出现,就是一种错见,还不知道诸佛诸祖的教法。 大通和尚说自性犹如虚空一样一无所有,这是落在一无所有的无上,否定自性的真实体性。自性不是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祂是实相,是真实的相,虽然是无相,但是体有,有体才能有一切法的用,没有比祂更真的了。祂那里有多少的种子功能作用,不可能像虚空一无所有。了无一物可见就是见真如本性,这个知见是邪见,不是正见,正见能见到真如运行的行相。了无一物可知,是邪知,真知能知真如的一切功能作用。 三、六祖云: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释:在这一段里,六祖把法身、报身、应化身也讲得很清楚了,既然有法身,就能产生报身和应化身,也能产生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即能产生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事法和理法,也就是万法、千万法、无量法。既然能产生这些法,说明真性不是一无所有的空,祂是真实存在的,有真实作用。依佛的三身而有佛的四智圆明,大圆镜智就是法身真如,平等性智就是意根第七识,妙观察智就是第六识,成所作智就是前五识。 佛也有八个识,一样不少,前七个识就是被真如所生,有生就是生灭性的,就是虚妄的。佛用这些妄心分别所有的法,以此利乐众生,广度有缘。佛不是只有一个真如,也不是不分别一切法,有七识心就是要分别一切法,而且佛是善用这些分别,众生是恶用。 自性就是法身佛,佛有三身,并不是空,不是一法也没有。四智由八个识转成的,也并不是空和没有。有见有闻还有因缘,还是有见闻觉知心,有因缘所生法,并不是把因缘法都废掉不用。 四、六祖曰: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也是邪。 释:邪正判断的法则依据是,这个法是真实永远不变的根本法,还是不断变化的虚妄法。根本法是正念,虚妄法是不正法,能灭的法,方便说为邪。那么就看断除烦恼这个法是根本法,还是后天出生的虚妄法。烦恼是后天而有的虚妄法,断除烦恼的心和行为是后天而有的虚妄法,是七个识想要去断除烦恼,这个行为是七个识所做的。 真如心从来没有烦恼,也不想断烦恼,更不去断烦恼。那么断除烦恼这个法就不是正法,是一种病态的心所为,有贪嗔痴烦恼的心才想断烦恼,当然是病态。趣向真如也是邪,是谁趣向真如,求证真如,皈依真如?当然是七个识的妄心,妄心不是本来而有的,那就不是正,方便说为邪。悟道的人证得了真如,但人不是真如,真如是真如,众生是众生。有人说无烦恼可断,还说得过去,但说无真如可趣,就是断灭见,是邪见。 有人说安详即真如,而安详不是真如,真如没有安详不安详之说,祂不对六尘境界,没有觉受,因此就没有安详。只有众生的意识心对六尘境界,才有安详有不安详。真妄不可混淆,真如就是真实而如如性,不是如真,如真的意思是好像是真的像真的一样,而真如就是真的,没有好像。 佛住世时证得的是无住处涅槃,不住在涅槃境界里,而是总现出佛的色身来利乐众生,不像阿罗汉把五蕴十八界都灭掉不要色身了,佛慈悲怜悯众生,不为自己享涅槃乐而不顾众生苦。 有余涅槃是三果四果罗汉们证得的,是说阿罗汉们还有个身体存在着,因为有这个身体,就有一点苦受存在,风吹日晒,蚊虫叮咬,疾病侵袭等等。灭去五阴十八界以后,就入无余涅槃,苦也没有依赖的,就没有苦受了。而佛永远也不取无余涅槃,并且告诫菩萨们也永远不能取无余涅槃,因为入无余涅槃就不能自利修行,也不能利他度众。 五、六祖曰:佛法只谈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释:我们本有之性,本身就有定,祂常在定中,从来没有出过定。如果另外再修个定,这个定就是觉知心妄心的定,不是真如之本来定,后修的定与真如的本来定,是二种定,不是一种定,因此后修的定就是别于真如的二法,不是真如本具之法。 解脱也如是,真如本身就是解脱的,没有无明可以束缚祂,没有生死能够束缚祂,祂不求解脱,觉知心妄心才要求解脱,并且也能求得解脱,因此觉知心的解脱与真如本来而有的解脱,就是二法,因此觉知心的解脱就不是本具的佛法。 佛性就是如来藏所生起的妙真如性,众生所接触感知的一切法,都是佛性,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并没有实质的事物存在。佛性在六根触六尘时显现出来,因此是常存,但是如果缺少一根或者这个根不触尘,没有识出来了别,佛性就不在这个根上显现出来,而在其它根触尘当中显现,因此佛性也非常。 虽然非常非无常,佛性永远也不断。佛性在善法上显现,在恶法上也显现起妙用,因此佛性就是非善非不善的。五蕴与十八界,凡夫当作是二法,见道的智者了达,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都是佛性,因此也是不二法。 六、六祖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释:心平,就是对待世间一切人事物理,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不分善恶、好坏、是非、对错,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文化、权势、地位、穷富,不管是佛还是地狱众生,不管造善还是造恶,不管胜境天宫还是劣境地狱。通通平等对待不分别,一视同仁。 怎么平等对待呢?对待这些法一律按照因果律则如实显现,如实实现,需要给与什么就给与什么,做恶给与做恶的种子,做善给与做善的种子,造天宫给与天宫的种子,造地狱给与地狱的种子,丝毫不犹豫,不采取主观的喜厌的行为造作,没有主观能动性。对待佛是如法供养,对待恶道众生也如法供养,善行也助,恶行也助,平等相与,然后平等如实做记录,又平等如实地实现果报。 这个心没有主观能动性,也不想特意造作什么,祂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随缘,因此祂就不用去持什么戒行。有心才用持戒,无心就不用持戒。这就是心平何用持戒的真实含义。那么这个心是哪种心呢?观行一下,我们的妄心七转识能做到这样吗?这个七转识无论修到多么清净,如何的不分别,也做不到。 因为七识心从来都是要分别的,其体性就是有分别性。如果让七转识不去分别,那么世间该怎样安立,五阴身该如何生存?佛道该如何修行和完成呢?妄心如果随缘,随善缘造善业,随恶缘造恶业,那什么时候能修持成就得解脱呢?妄心如果造善也随喜,造恶也随喜,不去惩恶扬善,不主动助善灭恶,世间又会是怎样的,自己又怎么能谈到修行呢?其它方面,仔细思惟就能知道。 那么真正的平等心就不是妄心七转识,能够随一切缘的心就不是七转识,不用持戒的心就不是七转识,因为即使修到几地菩萨境界,也需要持戒,也还有定共戒和道共戒。排除七转识心,就是真心如来藏,祂确实具足这些功德和体性,又平等又随缘又不用持戒。 行直何用参禅。是谁的心行最直呢?能够如实地实现一切因果,毫不含糊,一切事情该如何,就让它们如何,世间该是何种样貌,就现何种样貌。五阴身该是何种形象,就现何种形象。对待一切人事物理,没有婉转屈曲心行,不会转弯抹角的掩盖什么、称扬什么。祂总是按照事实真相去行持,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什么心呢?妄心七转识做不到这样,妄心七转识总想改变什么,总是希望一切人事物理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和意图去展现,符合自己的思想意志才欢喜。 而真心如来藏却不是这样,祂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知见,该怎样就怎样,直直的。维摩诘经里说:直心是道场,真心如来藏就是个广大的道场,十方世界都在里许。 再来看参禅,参禅的目的是为开悟证如来藏,破无明。妄心七转识有无明,不知自己虚妄,不知真如心何在,需要参禅明心。真心如来藏没有无明,不需要破无明,因此自性如来藏就没有必要参禅悟道。所以行直何用参禅,是在描述真心如来藏的体性。六祖是个大悟者,对于真心如来藏的体性很清楚,他说法都是围绕着真如而说,宣说真如之理,决不在妄心七识上打转。 因为识得真如,了知真如心的体性,妄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就会逐渐地依止于真如心的体性,改变自己的心行。只要识得真如,烦恼就不是大问题了,三种无明早晚都会破尽,究竟成就佛道。头一步证真如如来藏是最难的,入了门里,就会做内行事,说内行话。才会渐渐与真如心相应,与佛心相应。我们应该善分别祖师意,善解法义,善于用心,善于行持。 七、六祖曰: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释:相包括五阴相色受想行识,十八界相六根六尘六识,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尘,宇宙及十方世界都是相,都在六尘中。思惟观行以后,就知道只有如来藏没有这些相,如来藏从外形形象上根本没有相,这就是外离一切相的含义。 内不乱,心不对六尘,不着六尘,就不分别,不起心动念,那么六尘境界现在面前时,如来藏心就是不乱的。而禅的定义就是真心如来藏,参禅就是参究如来藏,明如来藏心。那么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就是在描述如来藏的体性。而定慧等持,定慧一体,都是在描述如来藏的体性。 整部六祖坛经,都在描述如来藏真如心的体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大悟者与佛所说的法义不相违背,与佛同一鼻孔出气。不是像神秀和尚的渐修法门那样,需要七识妄心要降伏烦恼,要修戒定慧,时时精勤地看住自己的妄心不要造业行,不要起心动念。六祖的顿悟法门不如此说。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修行是五阴身的妄心七转识要修行,因为七识心有无明,才要去修行,以破除无明。而如来藏本身是圆满究竟的,没有无明,因此就不用修行。那么修行的就是妄心七识,七识通过修行,去恶增善,恶业消灭,无明灭尽。 所以起修皆是七识妄心的行为,就是妄动,起心皆妄动。能守的心,守心守戒,不管守什么,都是妄心七识去守,真心什么也不守,祂不是守的心,因为祂没有执著性,又不对六尘境界,就没有什么可守的。所以守住匪真精,守住不是真心去守,就不是真精。 八、六祖曰: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释:自性清净心就是觉体,也是万法的源头,随着七识心的妄念而流转着,七识起心,祂就随着应对配合,随着五阴的身口意行而流转着,身口意只要有所为,祂就随着应对配合着五阴的身口意行。就这样白白地、无原无故地随着妄法迁流。自身无喜无悲又无忧,无有善来也无恶,不受苦来不受乐,既无所得也无失,既不取来也不舍。 如果不进入祖师室,得以明心,找到那生命的源头,识得不生不灭的真体,就会永远茫茫然然地落在有和无、断和常、生与灭的两种极端之中,趣向于六道生死轮回,不脱烦恼,不得解脱。由此可知,觅得真正的祖师随之修学,就会很快地顿悟觉醒,如果随着不通道的人修学,不觅真正有道的明师修学,结果不是落在生当中,就是落在顽空当中,不得解脱。要知道名师与明师,有着天壤之别,内涵本质不同,差异极大。 九、六祖曰: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释:自性产生了一切法,一切法的本质也是自性,自性是常的,一切法依于自性而说也就是常的。如果一切法是无常,一切法就有自体性了,能够自生自灭,就不是自性所出生的,也不用自性来出生了,那么自性就有不遍之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法依于自性而说,都是真如自性的常性。如果说有一法是无常,那么这一法就有其自体性,因为有自体性才有生死之说,那真如岂不是就有不遍之处了,有不能出生的法了。 一切诸法依于真如自性来说,都是真如性,不生不灭。因为这些法都是真如自性所生,都具有真如性,因此一切法也是常存不灭的。只要有真如自性,就会总有一切法的出现,如果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那么灭了就不能再出生了,不能出生,就说明真如自性不起作用,不能产生法了,那就是真如自性有不遍之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真如自性遍一切处,一切处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有一切法就有真如自性。况且,真如中本有种子不生不灭,永远长存,只要遇缘,就会生出一切法。 六祖说的意思是,一切諸法如果是无常的,那么一切的事物都会有自体性,这些事物就能够自生自灭,生灭不息,那样就不用真如自性来出生,自性就有不普遍之处,这是违背经义的。所以六祖说的一切諸法是常的,正是佛所说的真实的无常的义理。一切諸法是常的,就表明了一切諸法都是自性所生所显,那么一切法就没有自体性,因此就是无常的。 十、六祖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释:六祖的意思是说如来藏这个佛法,在五阴十八界这个世间中存在运行着,要想明心开悟找到如来藏,就要在五阴当中来寻觅,离开五阴世间就找不到如来藏了,那就不能开悟了。离开五阴十八界,没有三界世间,那么如来藏这个佛法怎么能发挥其功能作用呢? 世尊在阿含经中的十因缘法中开示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与名色二者犹如束芦,互相依赖着而能显现出来,名色依如来藏而生,如来藏依名色才能显现出其功用,才能被菩萨们所发现和证得。坛经里六祖几乎没有离开如来藏讲过什么世间法,更不用说心灵鸡汤了。     第六章 禅宗祖师传法偈语 一、黄檗禅师云: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于无,尽是情见。 释:这个法是指实相心,祂是空性的,空性心中一法也无,但不可认为祂不存在。实相心不是没有,祂确实存在,所以称为实相心。但也不可认为祂有什么相,有什么法存在。众生不理解实相心的空与有两种体性,不理解祂的中道性,就会落入两头,不是说祂有,就是说祂无,不能把有和无完美结合起来,因此所有知见都是意识心的情思意解。 不管我们认为真如是有是无,万法是真是假,这些知见都是我们意识心的看法。意识心即是虚妄心,各种知见就都是情见,不是真如之见。真如无见,真如无知,虽然无知无见,但又没有一法是祂所不知的,没有一法离开祂而能存在。所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真如既不属知,也不属不知。 二、庞蕴居士偈:心如境也如,无实也无虚。有也不管,无也不居,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释:真心对一切境界永远是如如不动的,依真如而有的境界也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如既不是实,如境界可见,说祂实,却无相无形不可见,说祂虚却有真实的体性和作用,所以是无实无虚的。一切境界都是真如第八识所出生的,所以境界没有实体没有真实性,但是这些境界也不是虚假不存在的,虚相、假相还是存在的,本质上都是第八识的属性。真如心不落于有,也不居于无,既不是贤也不是圣。已经了了生死大事的凡夫对于此理很容易就了知了,知道自己这个五蕴身中有个真实不灭的智慧心。 十方世界都是同一真如佛乘,这个无相的法身真如岂有异?如果有人把烦恼舍弃了以后,想入到菩提真如心中,那就不知道什么地方才能有佛心真如了。因为佛心真如就是在烦恼之处显现出来的,烦恼即是菩提真如,没有烦恼就没有真如,真如也就无法显现出来了。   三、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赵州问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赵州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赵州言下悟理。 释:南泉说的平常心是道,这个平常心真是平常普通,以至于众生不能发觉,祂离我们太近太密切了,才觉得自然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吃饭、穿衣、走路、言谈语笑等等日常生活、五阴活动都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什么奇特;而且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如此,各个都如此,早已习以为常了,因此也就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了。那我们就要问:死人为什么就没有这些正常事呢?什么叫作死?什么又叫作活?众生从来不去探究自己的生命秘密,生生世世就这样迷惑颠倒下去。 实际上是这些大家都认为自然而然的平常事里,确实有个所谓的平常心存在着,众生才能有这些平常事,这个平常心就是成佛的真体,实在是很不平常,很奇特的。众生因为无知,才认为平常,有智慧的人,都在探究那个平常心的奥秘。越探究越有智慧,都探究清楚,一点疑惑也没有,无明灭尽,就成就圆满的佛道。众生对于这些平常事为什么不起疑呢?因缘还不成熟,定力不足,智慧还不够。因缘一到,必定会起疑情,发心去探究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凡事都会问个为什么。因为有疑问,努力参究之后就能解决疑问,那时智慧就会大开。众生还没有修证上的智慧,因缘不到时,看一切都平常,并不奇特。 赵州问南泉:这个平常心我们还能趣向吗?意思是说:我们还能够追求祂趋向于祂吗?南泉说:拟向即乖。就是说:我们准备求证祂探究祂的心,就已经不是祂了,不是与祂同一个性质的两个心。那么追求探究这个平常心的心是什么心?当然是我们的意识心和意根这些妄心七识。 意根想探究解决生死问题,意识就去分别探究参禅,最后证得、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心行造作都是识心七个识的体性功能作用,真心不会有,祂不会起心动念,想探究自己,证得自己,祂没有这些作意和心行,祂所做的事,都不在这些方面。所以七识心的心行与真心的心行是不一样的,南泉才说个乖字,是乖离背离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意思。 赵州又故意问:如果不去探究追求祂,怎么能知道这个心是不是道呢?那我们现在就能够明白了,探究的心是六识妄心,不是道本身。南泉于是就说出了经典语句: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这是对于真心的如实描述,只是太简练了,所以很多人只会诵读,不知其内涵。里面内涵很复杂广泛,要说得清楚,就得长篇大论。 道不属知的知,是七识心的知,知六尘境界的知,真心不知这些。道不属不知,真心本身也有知,祂不是呆瓜,只要是识是心,就有识别性,所以真心第八识有知性,祂知的范围很广,很深细,七识心是没有办法做到的。真心知什么呢?大略地说,知一切法的种子,知众生的业缘,知七个识的心行,知众生的根身器界。然后才能输送业种,实现众生的因缘果报,输送识种,与七识心共同和合运作,使得众生有相应的五阴活动。 其中的细节极其复杂,没有能力一一细说,有些细节就是知道了,也不好对外讲明,因为会涉及密义。南泉说知是妄觉,当然了,众生的知,就是七识心的知,就是妄法,不知是无记,众生不知的时候,就是内心昏暗,睡觉或者昏迷或者入深定或者死亡,这些都是七识心的不知,七识心的无记法。南泉把真心的知与妄心的知,叙述的一清二楚,毫不混淆,悟道的禅师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往往听者尤其是现在的闻者,仍然不晓其理,不知禅师在说什么。 南泉接着说,如果真正通达了这个什么也不追求探究的心,智慧就生起了,心量就像虚空一样广大了,不会再很勉强而误会地说,道是什么,不是什么。因为内心很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道,道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 四、庞蕴居士问马祖道一禅师: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禅师说: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我即向汝道。庞蕴居士一听就悟了。他悟了什么?就悟了这个不与万法为侣的,不是东西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不与万法为侣? 庞蕴居士悟的是自性清净心。这个心不与万法为侣,因为如来藏没有色,不与色为侣,没有声音,不与声音为侣,没有香,不与香尘为侣,没有味,不与味尘为侣,没有触,不与触尘为侣,没有法,不与法尘为侣。如来藏没有六根,不与六根为侣,没有六识,不与六识为侣。如来藏没有四圣谛,不与四圣谛法为侣,没有菩萨六度,不与六度为侣,如来藏没有十二因缘,不与十二因缘法为侣,如来藏没有世间法,不与任何世间法为侣,世间都灭了,祂不灭,所以如来藏就是不与万法为侣的心。 又因为祂与万法不相混合,就是阿含经中所说的不相在,五阴十八界不在如来藏里,如来藏不在五阴十八界里,二者不是同类,不相混合,不是一个事物,不是一样的东西,所以混合不了。五阴灭,如来藏不灭,祂自己能够单独存在,不依赖任何一法而存在,就不与万法为侣。 马祖禅师开示庞蕴居士: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时,即向汝道。其实这已经道出来了,只是不是一般人意识思惟想象推理所能知的。庞蕴居士也是个伶俐汉,这时他就知道,那个会出来显现的,祂的智慧非比寻常。不是像我们现在的人认为说,自己根本喝不了西江水,更不能喝干,而放下了,放下就是悟。或者认为西江水也是我心变现,也是空,明白这个理就是悟,这样理解就是错误,不能悟得我们的如来藏心体,更不知道如来藏是如何产生五阴和万法的。 很多人每日也喝水,都当平常事错过去了,从来不知道这里是有奥秘的,这叫作日用而不知。赵州和尚平日告诉来拜访他的人说:吃茶去。大禅师言语都是有特别用意,别有用心,可惜一般人不解其义而白白地喝了一次茶又一次茶,最终都一无所获。我们就应该在喝茶时问一问自己,是谁在喝茶,喝茶的原理是什么?这样早晚有一天就能悟得其中的秘密。 五、赵州开示云:至道无难,唯嫌捡择。才有语言,是捡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 释:前两句是禅宗三祖的开示,意思是想要识得那个大道并不难,就怕你把能够进行思惟、选择、分析、判断、推理、识别等等心里活动的意识心当作大道,那就南辕北辙了,把这些心思活动当作大道,与道相违背。这些心思活动是与大道本觉不相应的,本觉自性不会捡择,不会作主,不会分析,不会判断,没有思维。第八识本觉,祂没有这些心思活动,如果有这些心思活动,一定是意识心所为,不是本觉。 赵州为此作个诠注说:只要语言、文字、内心思维一生起了,这就是捡择,就是明白了,我老僧根本就不在这个明白里。赵州的意思是本觉第八识,没有语言,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分析判断,不捡择一切,不明白、不了知一切六尘境界,这种明白了知性是意识心,不是真实的赵州我。 六、僧问赵州:如何参禅开悟?百龄赵州像有急事似的说:对不起,我现不能告知,因我内急。于是赵州走出去,忽又止步,对僧说:老僧一把年纪,被人称为古佛,可内急这点小事,还须亲自去,无法找人代替。僧听了就大悟。 释:僧问赵州参禅开悟的事,老赵州一听就亲自把禅示现出来,告诉那僧从哪里悟入,第八识在哪里。那僧问话一落,赵州就开始抖擞禅相,处处告知禅在哪里,是如何起用。那我们就应该知道了,世俗法当中的一切大小事情都是谁做的,谁做谁不做,怎么做的。也应该感悟到,万法确实虚妄不实,犹如梦幻。智者一闻千悟,何必说禅是一种境界,禅有什么境界呢。禅不是境界法,但是在各种境界上,确实有禅,而且离不开禅而有境界法。 南泉更是经常抖擞第八识,要不然,他就没办法斩猫了。乃至赵州听南泉斩猫以后,脱下鞋子,顶在头顶走出去,更是在抖擞,南泉看见后,大加赞叹说,如果你在场,就会代替我斩猫示现,我就不用斩猫了。 赵州被人称为古佛,而赵州也并不否认自己是古佛,实际上都知道赵州不是古佛,为什么都要古佛古佛的称呼赵州呢?赵州是古佛吗?有多古?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古佛的?赵州还说,作为古佛,内急这点小事还要自己亲自解决,古佛不应该自己解决内急的小事吗?古佛有内急之事吗? 七、坛经中六祖所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公案。这个公案里涉及到了外相风幡的的动转,也涉及到了识心的动转,而且不止这些,还涉及到了真心第八识的不动转。我们的七识妄心有攀缘,着了境界相,就能看见风动和幡动,六识只要有见有觉受,就是动了,识心一动就见相,见相就取相。六根触六尘,第八识就产生六识,六识再触六尘就有了见闻觉知,就知道一切事情了。 所以有了知就有识,有识就说明意根攀缘六尘了,七个识心都在动。如果意根不攀缘,就不想触尘,第八识也就不会产生识去了别六尘。意根执著攀缘的越重,六识分别的越多,心越不清静。而在这一切识动当中,真心第八识却是纹丝不动,一直是寂静的,寂然不动。任它风如何的动,任它幡如何的动,真心不觉不知,根本就不理睬,不分别,不动念想,极其寂静。但是在那风幡大动时,足可以找到根本不动的真心第八识,那要看当人的福德和定慧如何了。 在风幡动时,第八识却是不动,这是对还没有悟道的普通人而说。第八识也可以说是动的,因为第八识从来没有闲着过,总是在输送种子,出生一切法,了别根身器界。第八识如果不起作用,根本就没有六尘的产生,也就没有识心的产生,识心就不知道有风幡动了。但是第八识的动,却不同于七识心的动,祂永远不在三界世间六尘境界法里动心思,所以才说真如不动,如如不动。 八、黄龙禅师有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释:这是描述禅师们过牢关的境界,过牢关的人,心得清净,内心不再贪恋世间;他们生活在世间,一事也不牵挂,一法也不再留恋,对自我五阴不再执著,对自己所证得的真如也不执著,内心坦坦荡荡,不留一物。虽然在人间生活着,照样经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是心中却无一法可当情,景是景,色是色,人是人,物是物,一切法各住法位,与我不相干,活在世间时照吃照喝,却不贪执世间,心地已经得到解脱,没有拘执之故。   九、永嘉禅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 释:这是从真心的角度来讲的,是说真如没有妄想,因此也不除妄想;真如本身不修行,不修戒定慧,也不追求明心见性,也不想成佛,因此祂没有想证得自己的愿望。永嘉大师是智慧很深的得道者,因此他能够现观真心的体性,开示的都是有关实相心的真理。没有悟的人,讲话就会从觉知心意识心的角度来说话,都是生灭法、虚妄法,不涉及第一义谛。有道与无道,二者智慧往往会有天渊之别。 我们意识妄心的体性,学佛修行以后,总在琢磨怎样去除妄想杂念呢?如何让心清净呢?如何才能做到不贪不嗔不痴呢?如何才能证得真心找到自性呢?而真心从不想这些事。祂也不想如何得解脱,如何成佛,如何守持戒律,如何修定和慧,真心不考虑这些事情,这些事都与祂无关,因为祂没有生死,所以真心不修行。 十、悟了同未悟,不动即如如; 狂心歇下时,无缺亦无足。 打坐见禅心,行住复同根; 尔来归一境,何须问浅深。 释:悟了同未悟,明心开悟以后,意思是,人还是从前的人,只是心行改变了,定慧增长了。不动即如如,如来藏还与未悟前的如来藏一样,仍然是对境如如不动。 狂心歇下时,无缺亦无足。生灭狂妄的觉知心,依止于真如,一下子歇息下来,再也不向外攀缘,不向外贪求了。因为知道自己的如来藏本自具足一切法,丝毫不缺少什么,也不多出什么,一切种子都能派上用场。 打坐见禅心,行住复同根。不仅打坐时能彻见本心,行住坐卧也都能见到自心本性,一切时中,都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和妙用。尔来归一境,何须问浅深。所有这一切境界,都归入如来藏,都是如来藏的起用,那就不用问各种境界有什么浅深不同了。 十一、宋朝时苏东坡与了元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论法。有一天佛印禅师说,咱们比试比试对佛法的见解如何?谁输了,就罚谁物,苏东坡说好。禅师先开口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回答说:我看你像一堆大粪。于是佛印禅师就说,你输了,罚你腰身上的玉带,于是就把苏东坡身上的玉带解下来,自己收了起来。各位评判一下,苏东坡为什么输了? 佛印禅师因为证悟了,能照见自己如来藏的存在与运作,也能了知众生身当中的如来藏,看众生都有如来藏在显现着,将来因此如来藏就能成佛,因此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而苏东坡由于没有证悟,不明了自己以及众生身中的如来藏和佛性,就会着相,看众生只能看到外表的假相,把佛印禅师的外相看成大粪桶,说明苏东坡的自心不清净,不见诸法实相。 佛印禅师有智慧,把对方的相变成佛相,心能变佛,就能做佛,与佛相近,靠佛而住,成佛就快了。苏东坡一代文豪,舞文弄墨,文笔辩才都好,可惜口头禅多,实修少,那一世没有证悟。明朝时又脱生为著名的禅师,还是文笔很好,诗情画意也多,写了不少佛法的著作,据说是开悟,实际还不清楚,可是他的智慧仍然不太高。原因是前世文豪的习气,延续到后世,实修的还不够深透。 苏东坡的意根执著禅师的相为坏相,意识心就分别了为坏相,那么苏东坡的意根和意识心都是染污的,第八识输送出来的两个心的种子是染污的,就说明苏东坡没有把两个识心修行好,识心没有转变,内心仍然是污秽的。意根越执著他人的不好,越受染污,自己无缘无故污了自心,何苦呢?受了污染以后,染污种子就存在第八识里,将来第八识输送出来的识种都是染污不清净的,那将什么时候恢复清净呢?自己染污自己还得自己去清扫,既麻烦,苦恼又多。且不可总是执著别人的不好,要看别人的优点,内心里的相就都是好相了,自心就受好相的影响,心就能变好,存到第八识里的都是好种子,善种子,识心就是善的,这样修行就好了,越善离佛越近。     第七章 佛经中语句段落讲解 一、法华经中佛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释:法,指第八识如来藏,祂本无所住,不在三界内,不在三界外,也不离三界,不住三界中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不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上。不住色蕴上,不住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上,三界中的法,如来藏一法也不住。三界外又无法,三界外如果有法,就属于三界内了,无法才是界外,三界之外,有法就有界。但是如来藏也不离三界,因为三界之法都是如来藏所变生和显现的,有三界法就有如来藏,如来藏又不与三界法混合在一起,互不相在。所以如来藏就是这样无所住地住着,尊贵无比。祂的所在,谁也到不了,那就更住不了,地位不同所致。 世间相常在,如来藏的功能作用,是要不断地变现三界世间法,众生只要有三界世间的种子,如来藏必然要不断的变现三界世间法相。现见世间众生无边,三界种子无量,各个众生的如来藏就会永远变造三界世间,无穷无尽,没有停歇的时日。所以这个世间相必然能够永远常在。虽然世间相能够永远常在,但是在某一段时间,某个局部,这些世间相还是有生有灭的,都是生来灭去,灭去生来,生生灭灭,无穷无尽,这些生灭现象将会永远存在下去。从久远的历史长劫来看,这些生灭现象是常有常在的,但是从单个个体、从时间分段来看,这些世间相是生灭的,是无常的,不是永远存在的,不是真实的。 比如说某甲,他的如来藏是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而某甲即使修学佛法,也不能像阿罗汉那样入无余涅槃灭掉自己。那么某甲的三界世间种子就不断绝,某甲的如来藏就要永远变造某甲的各种五蕴身。此世的某甲五蕴身灭了,下一世他的如来藏就会变造某甲的另一个五蕴身,叫作某乙,未来还会变出某丙某丁等等,无穷无尽。那么某甲无数个五蕴身永远会在三界世间出现和存在着,就叫世间相常在常存。但是某甲的各个五蕴都是生灭的、无常的,并不是真正的某甲,都是暂时而有的假相罢了。 五蕴一期一期的生命叫作分段生死,修到八地菩萨以后,分段生死的现象没有了,五蕴身的寿命会很久远,好像是没有生死了,但是还有变易生死,如来藏里还有异熟种子,生死现象并没有真正消失和结束。直至佛地,如来藏中的生灭种子全部消尽,再无生死,那么佛地的如来藏就是真常不变异,叫作常乐我净,究竟大涅槃。虽然如此,佛以无量的大慈悲心,悲悯众生,在无生死当中,不妨假现生死,变造出无数个五蕴世间,大作梦中佛事,度脱无量众生离开生死。所以佛不真正灭度自己,而是要永远变现三界世间,以及无量诸佛国土,让世间相常存常住,以此利乐众生无穷无尽。 二、圆觉经中佛言: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言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于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释:彼知觉者,是有知有觉的妄心七识,七识是第八识如来藏所生,因此说妄心没有自体性,是被出生的虚妄法,犹如虚空一样的虚妄,本无所有。而知道知觉犹如虚空一样的这种知觉,就像虚空当中的花相一样,了不可得,也不可以说这种知觉有自己真实的知觉性,都是如来藏性。有知觉无知觉,这两种知见都要遣除,因为都是虚妄的觉知心的知觉和观点,不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中没有无也没有有。 但也不能说众生没有知觉,因为知觉的假相还是存在的,也不能说知觉性是实有的,知觉性不是实有的而是幻化的,实际上都是如来藏性,是如来藏的功能体性作用,表面上看是有妄心的知觉性,实际是没有的。这样理解知觉性,才是随顺于清净的如来藏心的圆满觉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藏性就像虚空性一样,不对六尘,因此对六尘境界不动心思,没有任何心行。如来藏在六尘中,没有起和灭,六尘生祂不生,六尘灭祂不灭。对于三界世间法,如来藏也没有任何知见看法,没有什么主张。 如来藏清净圆满遍于一切法界,从众生到佛地,十法界都有如来藏,遍布于三界九地众生当中,也遍布于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无一处不在,无一处不有,遍十方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如来藏性。众生在未成佛之前的菩萨位中,就要这样观察随顺于如来藏的体性,就能对无上菩提发起清净的信心。末世众生照此修行,随顺如来藏的圆满觉性,就能免除邪见和颠倒见,不再认七识知觉心、五阴十八界、三界世间任何一法为真实,就能不随邪见而生死流转。 三、圆觉经以幻修幻的真实义 世出世间法,只有如来藏这一法不是幻,不是被其他法幻化出来的,是真实不虚的,是本来而有的,是自在而不生不灭的。除了如来藏这一法,其他的所有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全部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不管是诸佛的五蕴身也好,应身佛化身佛也好,都是佛的无垢识所幻化出来。众生所有的一切法,除了如来藏之外,全部都是自己的如来藏所幻化出来。 学佛修行是谁来修行呢?我们看看如来藏学佛修行吗?如来藏不学佛也不修行,因为祂圆满具足一切法,祂就是法身佛。学佛修行的是五蕴七识妄心幻法学佛修行,所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法也是佛陀的无垢识真如心所出生的,是众生的七识心修行的,修的就是七识心,这叫作以幻修幻。把七识心修到去除一切的无明,具足了圆满清净的一切智慧,福德智慧圆满具足,就成佛。 能修行的六七识心以及五蕴是虚幻的,以这些妄心来修行,就是以幻来修;所修行的法就是幻法,一切修行成佛之法都是幻法。成佛了,成佛这一法也是虚幻,也是被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法。本来没有成佛之法,我们想修行,如来藏就会幻化出这些修行方法,是依止于十方诸佛的教导而幻化出来的;成了佛以后,成佛这一法也没有用了,成佛之法就是虚幻法。 修行的法门,戒定慧也好,禅宗净土宗唯识宗也好,阿含解脱道也好,都是如来藏依据佛教导的轨则所幻化的。就用七识这个幻心来修行,修行也是修身心这些幻法,修成佛的幻法,这一切修行修到最后,成就的也是一个幻法。最后把幻化的六七识心都变清净,再也没有无明了,就会究竟转识成智,这种修行方法就是以幻修幻。 圆觉经里说的如木出锲,如木出火,火出木尽,修行就像是这样,都是幻法,以这种幻去代替那种幻法,当然是幻法与幻法还有极大的差别。成佛这个法,就是把六七识都转识成智,福慧两足尊,用这个幻法来代替六七识无明之幻法,代替六道生死转回之幻法;用成佛这一法,代替众生的无量生死烦恼这些幻法,代替众生的分段生死以及变易生死之幻法,这就叫作以幻修幻。 四、圆觉经原文: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释:这是指如来藏的自住境界,是讲如来藏的体性,不是七识心应该住的境界。如来藏的体性是,不管什么时候,从来都不起妄念,也从来都不熄灭七识妄心。在各种妄想境界上都有如来藏的显现,但是如来藏从不知道这些妄想境界,如来藏也不知道自己不了知各种妄想境界,对于自己的不知,如来藏从来不去分辨其真实性,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体性。有道种智的菩萨才能懂得如来藏的这些深细的体性,所以是地上菩萨的随顺觉性。 认取如来藏性的这种境界,就是修行,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就是佛。那是一个理性的世界,就是如来藏的境界,大菩萨的觉知心做不到这样,更何况是凡夫。那上面已经说了,闻是法门,这是个法门,是如来藏法门,能够信、能够解、能够受而且能够行这个如来藏的法门,是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只有地上菩萨能够真正地懂得并且随顺,随顺这个觉性达到圆满时,就是诸佛的圆满觉性。到此,这个众生已经供养了百千万亿诸佛及大菩萨,才能证得一切种智,圆满成就佛道。 五、大乘十法经简要 佛说喜乐佛法的菩萨,应该恭敬供养善知识,为闻法故,为得法故,为求法故,忍于世间种种苦恼和不如意事,为成就佛道故,发大誓愿,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至佛地不休不息,这是菩萨们的行持。 佛说菩萨要怎样行法顺法,菩萨观察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五受阴,是无常的、苦的、空的、非我的,虽然如是观,如是想,然不能像罗汉们那样厌离五受阴。罗汉们修行只想能够灭苦,得解脱,出离三界,不想成就佛道,慈悲心薄,不管众生的生死苦,不想在这个世间利乐众生。菩萨不这样,菩萨们的心量广大,慈悲心大,悲愍众生,发愿要在无量劫的修行过程中,广度无量众,然后成就佛果。 这样的话,菩萨就不能舍弃五受阴不要而灭度自己,而是要生生世世保有五受阴,用这五阴自利利他。佛说菩萨不但要用五受阴,而且要善于利用五阴,要善用善持善修。罗汉们害怕五阴,认为拥有五阴能给自己带来苦受;菩萨们了知五阴的实质本如来藏,不再害怕五阴世间,因为五阴是虚幻的,是如来藏所变幻出来的,只要自己不对五阴生起颠倒想,不执著五受阴,就不会有苦受。 佛又讲解菩萨如何观察五受阴苦空无常无我,而又不厌离五受阴。佛用比喻来说明菩萨应该有智慧,不应该厌弃五阴身,譬如一个有智慧的人,贩卖毒物,包装好它,而自己不食这个毒物。又譬如有人供养火神,供了火以后,虽然恭敬赞叹,然不用手去触火,免得被火烧着,生起苦恼。菩萨也如是,虽然心向涅槃,顺于涅槃,然不证取涅槃,不入涅槃。因为一旦入了涅槃,再也不能有五受阴来修学佛法,广利众生,成就佛道了,这样就退失了菩提,损失大矣!菩萨们虽然不证取涅槃,但心无烦恼,不被世间烦恼所染污,这样的菩萨是最值得敬重的。 佛说偈赞诸大菩萨。首先菩萨有大智慧,有般若无生忍智和方广唯识的无生法忍智;其次菩萨有无畏,不畏惧生死,在三界生死长河中广度无量众;再其次菩萨有慧眼法眼,智慧清净。这样的菩萨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萨,具无生法忍慧,入诸佛家,是佛亲儿子,能替佛分担家业,有度众生的方便善巧和胜妙的智慧,其广大名声超越于声闻缘觉二乘人。 这样的菩萨如实了知五受阴的苦空无常无我性,了知七识妄心的生灭流转性,知自我虚妄不实。虽然如此,不忍灭度,看见世间众生长处生死,渴望解脱,为众生故,不证取涅槃,不处涅槃的无为境界,因为那样无益于众生。关于慢,佛说菩萨摩诃萨已经离却各种慢,心地慈悯,常念众生。常行世间,乞食过活,宣说能使众生都受益的法教。 世尊四十九年讲法,说了很多秘密语,众生不懂其义,只以表面意思来理解和接受,所以很难做到依义不依语。有以下几种是世尊秘密语,不被众生所知。 (一)如来授记声闻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如所说。之所以这样授记,是因为声闻人也有佛性,有成佛之性,故也能成佛。又因为如来所授记的声闻人,是密行菩萨或者是将来会转入菩萨道修行的声闻,暂时修声闻解脱道,断除烦恼,大乘善根成熟时就会修菩萨六度万行,修般若唯识智慧,以此将来就会成就佛道。 (二)世尊多次告诉阿难患背痛,非如所说。佛愍众生故如此说,非真实有病痛。因为弟子们有病不肯用药,障碍修道。佛带头用药治病,弟子们见佛都用药,有病时也就不生惭愧心,也用药治疗。 (三)佛说老迈衰败,要用侍者,非如所说。佛永远不老,永远不衰弱,为众生故示现耳。 (四)如来与外道争论,非如所说。佛已经没有冤家对头了,是故意示现,那么弟子们遇见冤家对头时,就说佛尚如此,何况我们,再遇到违缘时就不会很惭耻了。 (五)毒刺伤足,示现受果报,无有其事。佛早已没有恶业果报了,为愍愚痴众生造作业行故,示现受果报。众生见佛尚受果报,何况我们,于是就不敢造业了。 (六)提婆达多与佛作怨对,非如所说。提婆达多多世是佛的善知识,示现处处与佛作对,借以歌显佛德。众生见得佛的德行就会无比的恭敬,纷纷皈依三宝,随佛修学。 (七)如来乞食空钵而出,非如所说。佛的福德无量,可以不用饮食,即使饮食,自己可以变化,即使自己不变,也有十方世界无量众生供养于佛。佛如此示现,那些乞不着饮食的薄福弟子,心里与佛比较,就不会自卑,惭愧忧恼了。 (八)女人木盆置腹谤佛,非如所说。这个女人是示现,没有其事。佛为安慰后世弟子,故作示现。当弟子们受诽谤时,就会想到佛尚被谤,何况我们,于是心就不退于道了。 (九)佛三月食马麦,非如所说。佛为度五百匹马故,示现如此。其中马的头目也以愿力生到马身中,方便度化五百匹马,佛也辅佐去度化。所以众生要与善知识结善缘,下恶道受报时,善知识会到恶道里去度化,遇见一个善知识何其幸运。佛的福德即使吃任何东西,都是最上味,何况马麦。佛三月当中食马麦,不仅度化五百马,也度化几百比丘。所以我们学法要依如来的真实义,不依如来语的表义;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总共有四依四不依,要努力修学。 六、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众生由信而入道,还没有开始学佛的人,不信有佛,不信有因果,就不能进入佛门来学法。信了佛的人,由于不是正信,还不能真正地来修行,也不想解决烦恼和生死问题,更别说明心见性了。这都是由于根基浅,信佛时劫短,信根不深,信力不足,修行的动力不足,导致修行仍然处于很浮浅的层次。 信分很多层次,有迷信,有仰信,有崇信,有正信,极大多数学佛人都处于在培养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信这个阶段,也就是信位阶段。这个阶段从迷信佛开始,要修行一万劫以上,甚至更长久,这样累积的善根深了,才能有正信,信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信有十方世界诸佛及诸佛国土,信自己有如来藏能够成佛,信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也都能成佛。这时信位菩萨的修行圆满,就转入住位菩萨修行,开始修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准备明心见性,成为真实义的菩萨。 如果这个人还很悭贪,不肯布施,初住位的内容还没有开始修,那就还属于信位的凡夫菩萨。菩萨的各个阶段修行所需的时间长短,是完全因人而异的,所以具足信根信力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世学佛很久了,还处在肤浅的表面修行状态,不能深入修学般若经典,那就是前世的根基浅薄,只能自己慢慢打基础,培养对佛法的正信,别人着急也不行。 十信位修圆满时,信自己有真如佛性,信众生都能成佛,信十方世界有无量佛,信大乘经典,诚信三宝在世间住世。然后就修十住位,初住位主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位修忍辱,四住位修精进,五住位修禅定,六住位修般若,开悟明心时就是七住位,不退转于菩提道,就是阿弥陀经里讲的不退转的阿惟越致菩萨。修得如幻观,观行出来一切法就像幻化出来的一样不真实,十住位就修完了,就进入十行位修行,证得阳炎观,一切都像海市蜃楼一样虚幻,十行位就修圆满,进入十回向位,证得如梦观,有了一分道种智,就进入初地,入如来家,成为圣人。 七、问:华严经讲八地菩萨能知世界怎样成,怎样坏; 而不增不减经却说世间有始有终是邪见。世间到底有没有成住坏空? 答: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原文:【菩萨摩诃萨。至第八地。从大方便慧生。无功用心。在菩萨道。思惟诸佛智慧势力。知世界生。世界灭。世界成。世界坏。知以何业因缘集故世界成。何业因缘灭故世界坏。】 《不增不减经》原文:【舍利弗。依毕竟无涅槃见复起六种见。此六种见与无涅槃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何谓六见。一者世间有始见。二者世间有终见。三者众生幻化所作见。四者无苦无乐见。五者无众生事见。六者无圣谛见。】 华严经中,佛依圣义谛如来藏而说,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成住坏空依如来藏而有,有也是假有,相上是有,实质都是如来藏的空性。八地菩萨以无功用心都能如实彻见世界的成住坏空,能够明见世界是以集起的什么因缘而形成生起的,也能明见世界是以什么因缘的散灭而毁坏的。说明世界的成住坏空在相上是有,在世俗法上存在这些现象。 不增不减经中这段是说,众生心中有断灭的邪见,认为毕竟没有涅槃心如来藏,如来藏是不存在的,不实有的。因此断灭见而起六种邪见,六种邪见的生起是因为否定有如来藏真实存在的毕竟空邪见而来,因为否定有如来藏能出生万法,他们就认为世界不用有如来藏,而自然就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是真实有的,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不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总之,这六种邪见就是否定如来藏的断灭见的产物。 八、大涅槃经段落解析 有智之人,就是明心见性之人,他们知五阴世间的空,也知不空的第八识真如;知五阴世间的无常,也知佛地真如的常;知五阴世间的苦,也知真如的寂灭乐;知五阴世间的无我,也知具足了我性的无垢识,世俗谛与真谛二谛圆通。苦空无常无我者,即是五阴世间的生死轮回,常乐我净者,即是佛地的大涅槃。见一切无我,不见有我者,即是二乘人见,不是中道见;中道见即见空也见不空,即是大乘见道者的中道见。涅槃心即是中道心,见者就是中道见,也名见中道。   九、楞枷经第二卷简释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释:大慧菩萨请问世尊说:世尊您在佛经当中说,如来藏的自性是清净的,却把三十二相转入一切众生身中,只见众生六道身,不见三十二相。就像价值连城的珠宝,却被污垢的衣服所缠裹。藏着如来的宝藏,常在众生身中永不变异也是如此,却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样污垢的衣装所缠裹,也被贪嗔痴烦恼,以及种种的不实妄想尘劳烦恼所染污。就像这样被五阴世间妄想尘劳烦恼所缠裹的如来藏法,是一切诸佛所演说之法,一切诸佛都是如此演说如来之藏。 原文:云何世尊同外道说言。我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释:为什么世尊您跟外道说,我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也说有常存不变的造作者,能创造众生的色身,离于种种因缘,遍于众生五阴,永不灭亡。世尊,他们也说有我,如世尊一样说有我。世尊告诉大慧:我所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我。大慧,我说如来藏,有时候说空性心、无相(没有世间相)、无愿(没有愿心)、如实际(符合实际,是真实理)、法性(诸法之真实性,实体性)、法身(出生一切法的法身)、涅槃(寂静的心)、不生不灭心、本来寂静(本来就不了别六尘,没有喧闹的心)、自性涅槃(具有不生不灭的自体体性)等等这些词语,都是指如来藏。 我用这些语句来描述如来藏。就是为了那些害怕没有了我的愚痴凡夫们而说,为了断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才说如来藏法门,说这些如来藏的别名(其中每个名字的涵义,都表示如来藏是真实存在的,凡夫知道了,就不用害怕无我而断灭了。)我为这些愚痴凡夫说,没有一切妄想的如来藏法门,没有一切六尘境界的如来藏法门。 那些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害怕断灭空无,害怕五阴当中无我死后一了百了,十方如来应供等正觉就为众生宣说如来藏法门,说五阴当中有我、有如来藏,如来藏离于妄想,没有任何六尘境界,住于众生五阴当中,常住不灭。其实众生的如来藏还不是真正的我,里面含有生灭变异的染污种子没有消除,还不完全具足我性,业不够清净,但却是成佛后真正的我的前身,所以方便说为我。 原文: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 释:大慧,未来世以及现在世的菩萨摩诃萨,都不应该计着有一个像外道那样的我,而有那样的我见。外道所计着的我,是因缘所成的生灭的我,非真实不坏的我。譬如做陶瓷的手工艺者,把泥和土聚在一起的泥团,用人工、水、还有木轮、绳子等等方便手段做成各种器具。这些器具都是无我的,不真实的,外道的我就是这样的,是各种法合成的假我。 如来也如菩萨摩诃萨一样没有我见计着,对于没有我性的法,离开一切妄想的相,以种种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把这个法相或者叫作如来藏,或者叫作无我法,以这样的因缘,来宣说如来藏法。 五蕴不是我,成佛之前的如来藏也不是我,都是无我的。如来藏里有七识的生灭法种存在,所以不是真正的我,如来藏这时也没有我性。菩萨们都不应该把如来藏当作我而生执著,因为如来藏是没有七识那种我性的,并且与众生的无明、烦恼、妄想和合在一起,所含藏的业种还有生灭变异,还不是完全清净不变异的我。 原文: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释:世尊说:我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那个我,外道所说的我,是各种因缘所生成的神识心。我为了开示引导以识心为我的外道们,才宣说如来藏法,让外道们离开不实的识心我见妄想,入到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境界,希望他们迅速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要这样的来宣说如来藏法。如果不这样宣说如来藏,就是与外道的我等同。因此大慧,为离开外道邪见故,应当依止无我性的如来藏而修学。 如来藏真实有、真实存在,只是佛地前的如来藏是无我性的心体,成佛以后的如来藏是有我性的心体,叫作无垢识,心体里没有了染污业种,变成纯净的心体,具有常乐我净之性。这是真正的我,纯正的我,完全彻底的我,因此佛法里有我,外道里却没有我。 十、楞伽经原文:(佛说)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释:佛说:诸所有识具有三种相貌,一种是流转的相貌,能把一切法都流转出来,这是指第七识意根;一种是业报的相貌,显示的是业行的善恶果报相,这是指六识;一种是真实的相貌,不生不灭,能如实的出生和显现出一切法,这是指第八识。 佛说:大慧,约略的说有三种识,广泛的说有八种相貌。什么是三种识呢?一种是真识,是真实存在有真实功能作用的识心,不生不灭,这是指第八识;一种是现行识,能把一切法现行出来,能引导第八识出生一切法,这是指第七识意根;一种是分别六尘境界事的识,这是指六识,能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 原文: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释:佛说:大慧,譬如一面明亮的镜子,能够托显和映照出一切色像。第七识现量呈现出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一切法,现量了别一切法也是这样。大慧,第七识现识和前六识分别事识这两种识心,一种是能去往未来世无量劫,中间而不毁坏,另一种是能随时随地坏灭的识心,不能去至未来世,这两种识心是一切法相出现的辗转因,直接因是第八识。 大慧,六识受六尘境界的熏习,再次的熏习第七识,这种熏习也是不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对第七识进行邪教导,致使第七识增加我见邪见,更加的贪执三界世间,无法灭除自己,这是第七识生生不已的一个因。第七识不灭的另一个因,是第八识以收集起来的业种,不断的变幻三界世间法,致使第七识贪执不舍,不断的出生五蕴,以至于生死不断。 大慧,由于意识取着种种的尘境,不肯舍离,意识自身就会不断的出生,这是意识出生的一个因。另一个因是,意识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不断的受第七识无始的妄想熏习,被第七识所诱导,不断的了别尘境,执取尘境,不断的造作,意识就要不断的出生,不能灭去。 十一、大乘入楞枷经卷三 原文:佛言。大慧。我所说者。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盘。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说意识灭非七识灭。佛言。大慧。以彼为因及所缘故。七识得生。 大慧。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藏识为因为所缘故。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现境界风吹而有起灭。是故意识灭时七识亦灭。 释:佛说:大慧,我所说的涅槃,是能够起诸分别和烦恼的六识心灭了,不再进行分别了,就是涅槃。大慧菩萨问世尊说:不是说众生有八种识吗?佛说:是有八种识。大慧说:既然有八种识,为什么只说意识灭众生就得涅槃,不说七识灭得涅槃呢?世尊说:大慧,七识是以六识的不断分别执著为因为缘,才能生起和运转。 当六识不断的分别六尘,并且执著六尘为实的时候,就熏染第七识,让第七识形成了习气,习气种子就存在第八识藏识里,熏染了第八识,让第八识里的业种有生有灭。众生的五阴身出生时,第七识意根依第八识就有与生俱来的我执和我所执,意根的恒审思量性随之就运转起来,就是因为六识不断分别执著存入种子的缘故。 六识运行的种子存入第八识以后,后世第八识就会输出种子,现起三界世间万法,第七识就会继续执著这些万法为我和我所。七识以第八识为因为缘,把第八识的见分执为是自己的见,把第八识所出生的六尘境界执为是自己所有的,这样我执我所执就围绕着第八识的见相二分而运转着,七识意根就这样不断地运行不灭,因此不得涅槃。七识意根就像大海的波浪,随着大海所现起的境界风的吹拂而生起。意思是说,第八识这个大海现起了六尘境界,七识就随着六尘境界生起运作,境界风不断,就是六识的分别执著不断,那么七识的海浪就不断。世尊说,因此六识如果灭了,不再分别执著,七识就不会再生起运行,七识也就灭了,众生就涅槃。 这段楞枷经里所表达的意思,与十二因缘当中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众生心中有无明,身口意行就不断,身口意行不断,六识被迫就要现起运行,六识不断生起,其心行就作为习气种子存在第八识当中,意根就执取第八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这样意根不断,未来世的名色就不断,众生就不能涅槃。 十二、楞枷经原文:佛说: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著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释:佛说,所谓的贪是什么呢?对于世俗法或者是有执取心,或者是有厌离心,或者是去碰触,或者是沉浸其中,心被外尘牵引着,堕入断常两边邪见,不是认为一切法后世永灭不生,就是认为一切法常存不灭,这些都是贪爱的表现,有这些贪,就会堕入苦受阴之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不可避免了。这一切生死过患,全部是由贪爱所引起的。 贪爱之习,是由熏习了世俗之论法及与世俗论者交往密切所引起的,就生出了对世间法的贪爱。世尊和诸佛都一致把自心熏习之法说名为贪。佛说这样的熏习是摄取了贪欲,而不是摄取了法。这里的摄受是指心中容受了贪,接纳了贪。贪与法是背道而驰的,贪是世间,法是出世间,二者如称之两头,低昂等时。 原文: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释:佛说:大慧,什么样才是摄取法呢?能善于觉察到自己所知所触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心如来藏所现起的,是三能变识和合显现出来的,是真心如来藏依缘出生的,不是真实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是第一能出生法的识心,第七识是第二能促使法出生和显现的识心,六识是第三能引导和显现法的识心。三者和合,一切法就会运作出来。 在接触一切法时,要清楚的觉知五阴十八界是人无我的,觉知一切法相都是无我的,没有真实存在性,都是被出生的法,都是生灭变异无常不可靠的法。证得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妄想了,就生出了无相、无作、无愿之心,对一切法就不会再有什么想法,内心不会再依赖这些法,对这些法不再生心动念,不会再生起执着,不再生起善恶、是非、对错、有利、有弊等等思想观念。 证得法无我具有唯识种智,成为地上菩萨以后,要善于了知上地菩萨的相貌和应该修行的法,知一切法都无我,离心、意和意识,没有真实性,自心妄想所出生。这样的菩萨一切诸佛都会为他智慧灌顶,内心完全摄受十个无尽句,发地上菩萨的十个清净大愿。对于一切法再也没有妄想了,不再认为我能如何如何,了知一切法因缘所生都不自在。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堕在一切知见上,不堕在一切虚伪相上,不堕在一切妄想上,不堕在一切法性上,也不堕在一切的有无等等两边上。 十三、楞枷经原文: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释:这段是讲如来藏的体性。佛说如来藏是一切善法和恶法的因,由有如来藏才能有一切善法和恶法。如来藏能变造出一切六道众生的生命体,就像一个善于工伎的伎儿一样,能变现出一切六道境界。并且不把自己所变造的法当作是我和我的,不觉知自我,也不觉知这些法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如来藏的无我性,与七识的我性截然不同,七识的自我性非常强大。 一切法都是如来藏、业种和意根妄想和合生出来的,因缘聚合方便而生。外道们却觉悟不了这里的内在之因,就认为这些现象一定有个造作者,比如大自在天、上帝等等,丝毫不觉悟到如来藏的神奇。如来藏无始劫以来,一直被众生无始的虚伪虚妄的恶习所熏染着,存入了众生无量数的邪见和执著一切法实有的恶习种子,所以如来藏也叫作能藏种子的识藏。 因为如来藏存入的众生这些无明恶业种子,就会出生众生的无明住地三界世俗法五阴十八界,出生这些法以后,就会时时刻刻与七识在一起,共同和合运作变生和执持这些法。就像出生海浪的本体大海一样,常常出生海浪不断绝。如来藏常常出生一切法,自身却没有无常的过失,也没有我性。自体之性没有无明烦恼和污垢,心性毕竟清净,究竟清净。 十四、楞枷经原文: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释:除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其余都是有生有灭的心意根和意识等等,众生念念都体现出七识心的生灭变异无常性,因为不知法界实相,而生起虚浮的妄想,执取境界为真,执取六尘的种种形色相貌,然后再安上名言名相。都不知道所有这些境界相貌都是自性清净心所显现出来的假相,由此无知,而不觉悟着境所带来的苦乐,有苦有乐就得不到解脱。众生无始劫以来,被世俗名相所缠缚,生起种种贪爱烦恼。 过去祖师传法印证弟子开悟,就以楞枷经为准来印心,到六祖时,才改为金刚经。楞枷经中对断我见证初果到四果有印证的标准,小乘修行也可以用楞枷经来印证。 十五、楞枷经原文: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释:这里说声闻和缘觉辟支佛,他们对于如来藏,只能是想一想而已,心里臆想有个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是真实的我,他们只是有这种知见观点,并不能真正的证得,只有发大心的菩萨才能证得,不是猜测和臆想。声闻缘觉们虽然知道有自性清净心,但还是被无始劫以来的客尘烦恼所遮蔽覆盖,不能见得祂,因此知见还是不足,虽然他们已经证得了小乘的法眼清净,对于如来藏法,还没有生起法眼,其知见还是不清净。所以说,声闻缘觉并不能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如果能证得,那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种性就改变了。 诸佛诸如来却不是这样,诸佛如来,一切法呈现时都是现前境界,也都是现量观察,不用想象和思惟,更不用臆想,完全是现量境界,境界到面前立时就知,犹如观看自己手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样清晰、透明、清澈、真净。 十六、楞伽经第二卷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 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大慧菩萨请求世尊宣讲第一义谛,菩萨们明了第一义谛之后,能够地地转进,进入如来地,成为究竟的佛世尊。这个第一义諦,离开一和异,离开俱和不俱,离开有和无以及非有非无,离开常和无常。这个第一义諦的智慧境,一切外道们都不了知,都不能证得,只有已经觉悟了的登地的圣人们才能够证得。 圣人们能够离开七识妄心所具有的自相和共相,而证入真实的甚深之理,也就是第一义諦。然后就能从初地开始,地地辗转增进,心地越来越清净,无明断尽,七识心彻底清净了,就进入如来地,成为究竟的佛。 这个第一义諦就像一个摩尼宝珠,能现无量无边的光彩,能现无量无边的有为法相。自心所显现出来的一部分现象界的相,以及一切諸法之相。大慧菩萨说,我和其余的菩萨摩诃萨,都能够离开这些由于七识心的妄想而由第一义諦显现出来的虚妄相,离开这些虚妄相的自相和共相,而只见第一义諦相,这样就能迅速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中,一异是指第一义諦与諸法的关系,是一同时又不是一,是不一不异的;俱不俱是指第一义諦与諸法的关系,是在一起同时又不在一起,是非俱非不俱的;有无、非有非无,是指第一义諦的有性和无性,非有又非无性,既有又无有性;常无常是指第一义諦的常和无常性,既是常又是无常,既不是常又不是无常。 妄想的自相和共相,包括了第一义諦产生的色法和心法部分。法有色法和心法,有真法和妄法。色法有色法的自相和共相,心法有心法的自相和共相,妄法有妄法的自相和共相。真法有自己本体之相,没有共相。 十七、楞枷经对意根断身见我见的证明 原文: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释:佛告诉大慧菩萨说:有三种须陀洹,在果位上有差别。是哪三种呢?是上中下三种,下种品位的须陀洹,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般涅槃了;中种品位的须陀洹,再托生三五次就会般涅槃了;上种品位的须陀洹当生就能般涅槃。这三种须陀洹人断除的结缚有三种,分为上中下三种,就是身见、疑见和戒取见三种结缚。这三种结缚不断的升进,断除的逐渐彻底,就证得阿罗汉果了。 断我见证得须陀洹果的人都要断除三縛结,由于断除结缚的程度不同,须陀洹的品位就不同,离般涅槃的时间就不同。那这三种结缚是意识断的还是意根断的?是断意识的结缚还是断意根的结缚呢?从上品须陀洹当生就能成为阿罗汉进而般涅槃的情况来看,一定是断除了意根的结缚,当然意识的结缚也断了,两个识的结缚都要断尽,我见才能断尽,我执等等烦恼才能断尽,才能般涅槃得解脱。 每个人的意识意根的烦恼结缚轻重程度不同,导致我见的轻重程度不同,加之每个人观行五蕴的深浅程度也不同,那么断我见时断除的三縛结程度就不同,获得的解脱智慧就不同,品位就不同,解脱三界的时间长短就不同。解脱当然是解脱意根了,生死是由意根的一念无明造成的,断除结缚,不仅要断除意识,更要断除意根的结缚,意根的结缚断尽,我见就断尽,我执就断尽,就不会再主导生死轮回了。 原文: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释:楞枷经中佛说身见有两种,一种是俱生身见,五蕴生来就有的身见,就是意根的身见,这个需要断除;另一种是妄想身见。妄,就是虚妄,不真实,不是正真,想就是了别和执取为相,执取为实,执取为我和我所,因此妄想的时候也有身见,妄想身见也需要断除。 妄想有多种,如缘起妄想,不如实的看待由各种因缘所出生的法,虚妄的执取为这些缘起法是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这些法都是因缘出生的,都是虚妄的无常的生灭的变异的苦的,并不是我和我所。缘起妄想不仅有意识的妄想,更是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断除,不要再妄想缘起法是我和我所,根本不是。 自性妄想,认为一切法都是有自体性的,有真实性的,是可依靠的,是可依赖的,于是就执取为我和我所。这种妄想里既有意识的妄想,更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断除,才是断我见者。各种妄想中,以意根的妄想为主,意识的妄想为辅。 原文: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 释:譬如依缘起自性,执取缘起法有自性之后,就会生起种种的妄想,普遍计度执著缘起法,妄想缘起法非有或者是非无,不有不无,即有即无。因为这些想法都是不真实的妄想幻相,都是愚痴的凡夫众生的妄想。愚痴的凡夫对于缘起法生起种种的妄想,执著缘起法有自体的真实性,执取缘起法的所有相貌为实,为我我所。 就像天热之时沙滩上现起的虚幻的炎水,渴鹿却妄想为真实能喝的水。凡夫如渴鹿一样,把不实的幻化的五阴身当作真实的我和我所,而不断的执取之,贪生生贪。断除我见的须陀洹人,对这种妄想的身见,如实观照出五阴身无我我所,如实觉知五阴身没有自体性,断除了自己无始劫以来的对于五阴身的无知执取性。 以上的妄想身见,还是以意根的身见为主,意识的身见为辅,因为文中处处讲到了种种妄想自性计著,自性相计著,久远的无知计著。这些都是指意根的妄想身见,由意根的妄想身见起意识的妄想身见。意识的妄想身见,并不久远,只一世而已,然后就灭去。意根不灭,致使下一世的意识仍然要生起妄想身见。所以修行如果不处理好根深蒂固的意根问题,所修仅仅是皮毛,还会再生,唐捐其功。 断身见分为断意识的身见和意根的身见,那么断识心的我见,更要分为断意识的我见和意根的我见。 原文: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释:佛说,大慧,所谓的俱生身见,是须陀洹人所断的身见观察自己身和他人身等等。其中受想行识四阴没有色相,不是色身,色身是有色相的。色相出生时,形成了色身,由四大种子所造就,色相是辗转出生色身的相,是形成色身的因相。四大种子生后即灭,不能集聚起来形成色相,色相也就不能集聚成色身。因此须陀洹人观察色身时,证得了色身非有非无,非有无,这样身见就断了。 色身由各种色法组成,各种色法就是种种色相。种种色相由四大微粒组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种子组成。前边讲表相,后边讲实质和事实。表面看色身相是存在的有作用的好像真实的,实际上没有真实的色身相,是虚幻的,是空的,是假的。比如头昏目眩的人,看见眼前的黑点狂飞乱舞,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黑点,看错了。不能说黑点是有是无,不能说黑点非有无。色身相也是这样,不能说色身的有和无,以及非有无,非非有无。一切诸法,离四句,绝百非。 像这样断了身见以后,贪爱就不出生了。以上所说为真实的身见相,不有不无,也不有无。有,相上可见,不有,相是空的散坏的生灭的;无,四大不集聚,相就不集聚,不无,相上可见;非有无,不是有也不是无,有无互摄,有虚假之用,用也不真。 原文: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释:佛说,大慧,疑见的心相,就是所说的心里得到了对于法的如实知见的心相,善知法的相貌,善知法是如理还是不如理,以及刚才说的俱生身见和妄想身见的虚妄想断除的缘故,心里对法的疑念不再出生了,不再怀疑法究竟是如理还是不如理的。因为心中断除了疑念,就不再去别处寻找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见解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的,得到了法眼净还是没有得到法眼净。有此狐疑,就是疑相,初果须陀洹人已经断了疑相。 余处,是众多外道的有与无的邪见处。须陀洹断身见断疑见以后,不再把外道有无邪见奉为圭臬,那些法清净与否,自己心中很清楚。 原文: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释:佛说,大慧,禁取戒是什么意思?须陀洹人不取非戒,不持不能得解脱的戒。因为须陀洹善于观察持不如理戒的苦报苦果相,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不取非戒不持不如理戒。大慧,执取不能解脱的非佛制定的戒者是愚痴的凡夫,他们一定会接受苦行而行苦行,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世间诸乐,所以就会再次受生。而须陀洹人就不会执取非戒,除非是回心趣向成佛之道,自身已经离开了妄想见,心地断除了烦恼达到无漏,为方便摄受众生,才随缘示现持外道非戒相。这说明须陀洹断除了禁取戒。 原文: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释:佛说须陀洹断除了三个结缚,贪爱和愚痴不出生。如果须陀洹心里有这样的念:这三个结缚我如果不修成就,就会有两种过失,堕入身见中以及诸烦恼结不断。大慧对佛说:世尊,您曾说过众生有众多贪欲,须陀洹人是断了哪种贪欲?佛告诉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女人,用种种手段方式,造作身恶行和口恶行,享受当下的快乐,种下未来世的苦果。这种贪爱须陀洹人断了,不再出生了。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须陀洹人观行断我见时有三昧乐受,不需要贪图女人之乐。因此贪爱断,不是断除了趣向于涅槃乐的贪。 这是说须陀洹人某种贪不生,不是全部的贪不出生,全部贪不出生是三果人。初果身见三缚结断除了,对于异性的缠绵贪不出生,因为有三昧乐受的缘故。所谓的三昧乐受,是初果证果时的禅定觉受和觉明现象。所以证初果必须有禅定,有未到地定,然后证初果时,才有三昧境界,包括禅定和断我见的智慧。 所以有人说证初果不需要禅定,是违背佛意的。凡是认为自己断我见证得初果的人,如果在证果时没有出现三昧乐受现象,一定没有断我见。证果以后,烦恼仍然如从前一样,也一定没有断我见,没有断除三缚结。那就要对自己负责任,对未来世的果报负责任,再重新修定观行参究五蕴无我法。佛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初果断除三缚结以后一定要断除一部分的贪和痴,烦恼有所降伏。初果人开始法眼净,一定有法眼净的功德受用,一定有一部分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没有,一定没有断我见,一定没有证果。 娑婆世界,尤其是去佛二千多年的如今末法时期,绝对不会出现满大街都是圣人的现象,即使是释迦佛在世,也没有出现满大街都是圣人的现象。五浊恶世,毕竟叫作五浊恶世,与其他世界有极大的差别,与弥勒佛出世的时代差别都是极大的。满天下是圣人,那纯属是一厢情愿的妄想,梦中未必能见。 凡是自我认为断我见和明心了,而仍然有非法男女关系的,一定没有断我见三缚结,一定没有明心。楞枷经中佛说,有三昧乐受故,不受男女乐。岂能断除了三缚结,还能男女之间痴痴绵绵、戚戚爱爱的纠缠不清?那说明自己没有三昧乐受,有三昧乐受就会排斥男女之乐,不再喜欢男女之乐,因为三昧乐受远远殊胜于男女之乐受,谁也不会选择最低劣的乐受,而舍弃殊胜的乐受,一般的人都不会这样做。 十八、原文: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释:佛说,大慧,二果斯陀含有什么相貌?斯陀含在与人接触时能立时看透自他色身相,对色身没有妄想,知其无生,没有真实的出生,其相苦空无常无我,见相即知,不用意识思惟。意根在初果时就知,再熏修到达二果时知的更深更透。斯陀含善于观察禅定的相貌和趣向,命终到天上,再从天上直接回到人间,以灭尽苦际,证得无余涅槃。因此称作斯陀含。 大慧,三果阿那含是什么相貌?阿那含知过去未来现在的色身相,其性无自体性,能见色身出生的过患,知妄想色身为我和我所的过患,对于色身相没有妄想,加之初禅定的力量,断除了一切贪欲和嗔恚的现行烦恼,因此就称作三果阿那含。 原文: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释:佛说,大慧,什么是阿罗汉呢?阿罗汉就是证得了四禅八定三昧,以三昧的解脱力,明了世间一切烦恼的苦,因此断除了所有一念无明烦恼,知自心妄想没有实性,因此心离一切妄想,妄想不生,所以称作阿罗汉。大慧对佛说,世尊,您说过有三种阿罗汉,现在说说的是哪种阿罗汉?是一直趣向无余涅槃,得寂静解脱道的阿罗汉,还是菩萨摩诃萨为了度众生方便所故意示现的阿罗汉,还是佛为了度化众生所示现的阿罗汉? 原文: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释:佛告诉大慧,我现在说的是趣向寂静解脱道的阿罗汉,他们为了尽快解脱,努力修四禅八定,以禅定力得解脱,入无余涅槃。不是说的其他两种阿罗汉,行菩萨行的阿罗汉和佛所化现的阿罗汉,是权巧方便示现阿罗汉行,是菩萨和佛的本愿力缘故,在大众中示现受生为阿罗汉的身份,也是为了庄严佛的眷属的缘故。 大慧,佛菩萨于众生所妄想之处,种种说法,说如此修行能证得阿罗汉果,如此修行能证得四禅八定,修禅定就能入定中。这些也都属于不实的妄想,是幻化不生相,都应该远离(才能入到真实中)。诸佛菩萨示现开大智慧,涌现出自心现量境界,示现得初果到四果相貌,起一个名相,叫作得果,实际没有果,也没有得果人,都是妄想。(只有自心不生灭的那个,才不是妄想。) 十九、楞伽经中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两种无我法 (一)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如如。 相,就是如来藏出生出来的一切法相,包括色法相和心法相以及非色非心的法相。色法,是四大组成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有其一定的相貌,能被六识所识别和了知;心法是七识心以及心所法,也有一定的相貌,有运行的行相能被意识所识别和了知;非色非心法,如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由八个识、心所法和色法所共同显现出来的一种假相,既非色也非心,也有一定的行相,能被意识所了别。 这些相,还包括四相:我相(五阴十八界的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定境相、睡眠相、昏迷相、死亡相、中阴身相、入胎相、住胎相、出胎相、成长相、变异相、毁坏相、欲界相、色界相、无色界相、十方世界相、华藏世界相、世界海相。这些相能被意识了知了别,还有一些能被意根所了知的相,意识不一定能了知到,也包括能被五识所了知的相,也包括暂时还不能被七识所了知的相。 名,就是名字、名称,与相相符。为了便于区别各种相、称呼各种相、交流各种相,就把各种相分别安立相应的名字,一个相可以有一个名字或者多个名字,从不同的角度立名,依不同的用处立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语言立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时代也立不同的名字,有时一个名字也代表一个或者多个相。这些相都是如来藏依各种缘变现出来的虚相,何况依着虚相而立的名字,更是虚幻不实。 比如依着五阴的相,就把色身立名为色阴,把六识的感受相立名为受阴,把六识的执取相立名为想阴,把六识的运行行相立名为行阴,把六识的了知相立名为识阴。依着十八界的相,分别立名为眼耳鼻舌身意根、色声香味触法尘、眼耳鼻舌身意识,十八界的名字就安立出来了。五阴本虚妄,五阴之名是妄上加妄,何必执取不断,念念攀缘计较,十八界也本虚妄,十八界之名更是虚妄,何必执著不已,结生死之绳缚。 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其中的分别,是指识心的了知性,五识了别五尘,意识和第七识了别法尘。正智,就是正确如实的智慧,正确的知见和见地,依真如自性而有,是证得真如自性以后出生的般若智慧,因此名为正智。如如,就是真如自性,是第八识的真实如如性。 (二)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是指六识心之性,六识依第八识、意根、六尘、五根、业缘而现起, 缘散即灭,无有自性,虚妄无实。 遍计所执性是指意根末那识,依第八识而普遍计度执著一切法为真实,执取为我为我所,七识都如阳炎,幻化不实。 圆成实性是指第八识,能依缘依业种圆满成就一切法,如实实现众生的业因果报。 (三)七种性自性: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集性自性,是第八识能积集收藏众生造作的所有业行,作为业种收存,缘熟即能如实实现众生的善恶无记业报之性。 性自性,是指第八识所具有的所有体性,比如出生种子的体性,搜集业种的体性,实现业报之性,让众生异时异地异类受报的异熟性,清净寂静性,没有见闻觉知性,八不中道无量不的中道性,圆满成就一切法性,成佛之性,真实而如如之性等等。 相性自性,是指第八识能出生世间一切法相之性,能出生色法相,也能出生心法相,又能显现非色非心法相。 大种性自性,是指第八识能依七大种子或者六大种子,出生世出世间一切法之性,其中依四大种子与空大种子共同出生三界世间的色法,依识大种子,能出生五阴世间的心法,依七大种子又能显现出心所法和非色非心法。 因性自性,是指第八识是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之因,一切万法依第八识而有而显现,不管是善法和恶法,以及不善不恶之法,都依第八识而有,一切因果都依第八识而实现,一切世俗法都依第八识而生,一切佛法都依第八识而有,总之,第八识是一切万法之因。 缘性自性,是指第八识能出生一切法,然后又能缘于一切法而运行不断,一切法都是第八识的亲所缘缘,一切法与第八识不可分离,第八识也不离一切法,二者永远互相依赖,犹如束芦。 成性自性,是指第八识的圆成实性,祂能依各种缘而圆满成就世间一切万法,而无一丝一毫的错乱,一切法都依第八识而安立而出生。 (四)七种第一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心境界,指第八识的心行,这需要明心证悟,获得般若智慧以后,才能了知到第八识所处的种种心境界,才能证知和现前观察第八识的心行及运行之各种行相,在明心之前,只能想象和猜测,不能实证,也不能真知。 慧境界,指第八识在五阴世间运行时,于五阴六尘境界不觉不知的无分别智慧境界,而同时又能了别众生的业种、了别七识心行的智慧境界,也能了别根、身、器、界的现行状态的智慧境界。第八识的这种智慧境界,唯有证悟之人能慢慢了别到,证悟之人在明心以后,不仅要有般若的总相智慧,更要有般若的别相智慧,才能观行到第八识在与五阴身配合运行时的分别性与不分别性,了知第八识的慧境界,了知第八识配合七识的运作,了知第八识能与意根一起入胎和舍身,配合意根现起万法,配合意根了别万法的种种智慧境界。 智境界,指第八识在三界世间运行时的大智慧境界,能依业种出生众生的五阴身,用六大种子变造三界世间五阴世界,用七大种子现起法界当中的一切法相。证悟之菩萨具足般若的别相智之后,能渐渐观察到第八识诸多的法性和法相,知世间一切法相皆是第八识的大种性自性,都是第八识用六大种子变现出来的,皆是第八识的七大种子运行的结果,没有一法能超出第八识之外,由于此妙观察故,渐渐获得甚深的妙观察智。 见境界,指第八识所具有的人无我、法无我的二无我的空性境界。菩萨在明心见性以后,获得无生法忍智慧,也能依第八识的二无我空境界,证得五阴十八界的人无我,实证色身以及见闻觉知心的虚妄,断尽我执烦恼及烦恼习气,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同时也证得诸法无我,了知三界世间一切法,都是第八识与各种业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也没有实质性,都是幻化不实的;而第八识也没有自我的执见,不自觉知自我,也是无我性的,菩萨因此而证知诸法确实无我,断尽法有真实性的法我见,从此进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中,心得大寂静,渐入八地菩萨境界,能随时入无余涅槃中而不入。 超二见境界,指第八识超越生死和涅槃,既不生死也不涅槃,生死涅槃皆为第八识之性。菩萨无生法忍智慧修证到八地菩萨,其智慧超越了一切法有无的二种知见,超越生死与涅槃的二种知见,实证一切法皆为空中花,实无所得,因此不住生死也不住无余涅槃,念念修行利乐众生,渐渐趣向佛地无住处涅槃。 超子地境界,八地菩萨继续进修到等觉菩萨果位,超越了佛子之位,处于补佛位,待时节因缘具足,绍继佛位,弘法利生永不停息。 如来自到境界,诸佛如来八个识全部转识成智,大圆镜智现前,圆满修证了一切法,世出世间无一法不知不晓,不但了分段生死,也断变易生死,生死已尽,无明已灭尽;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无人能比,堪为三界之尊,从此除了永无穷尽的利乐众生,别无他事。 (五)二种无我法: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是指五阴十八界无我无我所,五阴色受想行识是生灭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没有自性,没有自主性,因此不是我,没有我性。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是生灭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没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没有我性。十二处六根六尘是生灭虚幻的,不是真实的,没有自性,不能自主,因此不是我,没有我性。 法无我是指世间出世间所存在的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非色非心法、真实法和虚妄法、凡是第八识所变出的一切法,都是无我的。 二十、大乘密严经 原文:善男子。色无觉知。无有思虑。生已必灭。同于草木瓦石之类。微尘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犹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缘所生。如热时焰。譬如盛热地气蒸涌。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诸鸟兽等。为渴所逼。远而见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无有体性。虚妄不实。 释:这段经文讲五蕴的不真实性和幻化性。佛说,善男子,色藴犹如草木瓦石,四大微尘组成,如水集聚成的泡沫,本身没有觉知和思虑的作用。受藴是因缘和合而生,识心加之于色身,就有了受藴,就像大海中的泡沫一样,速生速灭;就像泥土做成的泥瓶、布匹做成的衣服一样,非本来有,有也不真。想藴也是因缘和合而有,识心加之于色身,就有了想的功能作用,犹如夏日的阳炎一样,虚妄不实。譬如炎热的夏天,土地热气蒸发,涌向虚空,日光照射下来,水蒸气犹如水波一样。鸟兽们为口渴所逼迫,远远的看见就认为是真的水。想蕴就是这样,没有真正的自体性,虚妄不实。众生贪于色身六尘,就妄见有五欲六尘境界。 原文:分别智者。如有性见。各别体相。名字可得。定者审观。犹如兔角石女儿等。但有假名。初无实义。如梦中色。唯想妄见。寤即非有。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成于正觉。即无所见。 释:有辨别智慧的人,知道这些现象都没有真实的体性可得,全部虚妄幻化,只是名字而已,了不可得。仔细观察,就会发觉,这些法就像兔子的角和石女生出的儿子一样,根本不存在,只有假名字,没有真实义。世间一切法都只是个假名字,本没有实际的意义,就像梦中所见的色一样,因为意根的妄想,才有色可见,才能见色,醒后却一无所有。众生因为无明,处在无明梦中,虚妄地见有男女等等种种色,其实与梦中所见是一样的。佛从无明大梦中彻底醒来,觉知一切法都犹如空花,一法也无,都是自心真如所变现的虚妄相,本质都是自心真如而已,并无一切法。 想蕴依赖各种条件而暂时存在,生起虚妄的分别作用,于是就有了能取的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如果自己能够了知其中的真实相,这一切的虚妄见性与所见的相,就不会存在了,不会再妄取这些虚妄的识心与幻尘,能取所取全部灭去。因此五蕴没有实体,没有实在的功能作用,没有自性,都同于幻化。 原文:譬如芭蕉。皮叶既除。中无有实。行亦如是。离于身境即无体性。识如幻事虚伪不实。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于人。及诸象马。种种形体。具足庄严。愚幻贪求。非明智者。识亦如是。依余而住。而异分别。谓能所取。二种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转灭。是故无体。同于幻事。 譬如芭蕉剥皮,皮和叶子已经都除去了,到最后却空空如也,行藴也如此,离开身根等等境界就没有了自体性。识藴如幻化,虚伪不实。譬如一个魔幻师或者是魔幻师的弟子,用草木等等物件,幻化出了人物以及种种大象和马匹,种种装饰庄严。愚痴的人于是就虚妄的生起了贪求和欲望,智者了知都是幻化,不会起諸贪求。 识藴也是如此没有自体性,依于他法而住,因缘而生暂时存在,再生起虚妄的分别作用,于是就有了能取的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两种法出现了。如果自己能够了知其中的真实相,那么这一切的虚妄见性与所见的相,就会都灭去不存在了,不再有妄取的识心与幻尘,能取所取全部灭去。因此五蕴没有实体,也没有实在的功能作用,没有自体性,都同于幻化。 二十一、善恶业报占察经(上卷) 原文: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 释:修学观察一切法皆为是心的人,要这样修行,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心行,全部都要观察清楚,了知身口意行只是一个心,除此无他。乃至于遇到一切境界,如果心识有所攀缘,有所停留,有所着境,认境为实,都应该察觉到了知到,不要使得心识攀缘境界,落入无记当中,而不觉知已经住境失心了。在念念之间,都要观察到,如果心识里有所攀缘境界的念头思想,就应该观察到念头起处,让自己知道自己的念头是什么,然后摄心守心,不令驰散。这就要动用意识的反观力、觉知力、觉察力,多对自心加以观照和把持。 原文: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释:这时应当知道自己内心自动生起了念想,并不是一切境界有念想有分别,念想和分别的是心,非境界。内心里遇缘自动生起长短、好恶、是非、得失、利衰、有无等等见解,有无量多的想法和看法。可是一切境界本身并没有什么想法而去起分别。所以应当知道一切境界本身没有什么分别的念想,那么境界本身就没有长短、好恶、以及有无,非有非无,境界离一切相。 原文: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释:如是观察之后,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想而生出来的。如果离开心想,则没有一个法一个相自己能见到其有任何的差别。应当如是守持内心,让心知道都是妄念而已,没有什么真实的境界,不要使心的修行半途而废。这就是修学唯心识观的方法。如果心里处于无记的状态,不觉悟的状态,没有了觉知力觉照力,不知道自己的心念是什么了,那么心里就有了前尘影境,就不叫作唯心识观。 原文: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释:另外守持内心觉察内心的人,就应该觉知到自己内心的贪欲想、嗔恚想以及愚痴邪见的妄想,应该能觉知到自己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应该能觉知到心里的劳虑之种种苦恼。如果在静坐之时,随着内心的攀缘,念念都要观察到每个念头都只是心的生灭相而已。譬如水的流动和灯的火焰,没有暂时停住之时。这样就能得到色法空寂三昧。 原文: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 释:证得这种三昧以后,再次应当修习信解奢摩他观心方法,以及信解毗婆舍那观心方法。修习奢摩他(止和定)观心的人,要思惟内心里的不可见的那个相貌,圆满一切法而自心却不动摇,在一切法上不来也不去,本性不是生的,是本来就有的,对一切法又离一切的分别。修习信解毗婆舍那(观和慧)观心的人,如果想要见内外一切色法,一切色法就会随心想生,随心想灭。 原文: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释:乃至于修习想见佛陀的金色身,也能做得到,佛的金色身也能随心想生,随心想灭,如幻如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镜中的像,非心也不离心而有,非来也非不来,非去也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佛像是心幻化的,在心上显现,没有来相,但是像却出现了,也非不来;非去也非不去,佛像灭去时,心上没有相了,像不是去,但是像不见了,也非不去;非生也非不生,佛像在心上显现,不是生出来的,但是佛像毕竟从无到有,也不是不生的;非作也非不作,佛像是幻化的,不是真实造作出来的,但是佛像是通过观想出来的,也非不是造作出来的。 原文: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释:善男子,如果能修习信解这两种观心法门的人,能快速趣向一佛乘之道。应当知道,这样的唯心识观是为最上智慧的法门,能令其心勇猛精进,增长信解的力量,快速的进入一切法皆为空性的义理中,能发无上大菩提心。 二十二、善恶业报占察经(下卷) 原文: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释:如果有人要修习真如实观,就要思惟心性的不生不灭性,随着甚深的思惟,心渐入定,入到深定中心渐渐不住见闻觉知,永远离开一切有分别的念想。其禅定渐渐就能到达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等境界相,证得相似空的三昧。证得相似空三昧以后,识阴、想阴、受阴、行阴的粗略的分别相,就不再出现了,只有意识的极其微细的分别相存在。从此以后的修学,就有大善知识大慈悲者来守护培养,因此能够离开一切的障碍,精勤修习永远不会休废了,这样辗转的就能入到心寂三昧中。 原文: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释:证得这种三昧以后,随即就能入到一行三昧中。入到一行三昧以后,定中能见无数佛,因此发起广大而甚深的菩萨大行,内心坚信所修之道,对于奢摩他的观行方法和毗婆舍那的观行方法深信不疑,有坚固的信念,决定信解,也能决定趣向。此人能随自己所修学的世间所有禅定境界,而不贪着三昧境界,不乐着三昧境界,修出即舍。最后修遍了所有一切菩提道的分证方法,具足了一切善根,在生死当中再也没有畏惧,不乐于二乘法,不求取涅槃,而依止于修习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二种观心的最妙最巧最便捷的方法,因为这两种观心方法是一切智慧所依止处,是修行的根本方法。 原文: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释:复次,修学如上两种信解的人有二种,一种是利根之人,一种是钝根之人。其中利根的人,早先就已经知道了一切外面的境界,都是心识所造作出来的,虚诳不实,如梦如幻,其心对此再也没有疑惑,五阴身的遮盖很轻微,散乱心也少。这样的人,应该修习真如实观,观行一切法皆真如自性,包括五蕴十八界也都是真如自性,这就是唯识种智。 其中钝根的人,原来并不知道一切外在的境界,全部都是心识造作出来的,不知道境界虚诳不实,所以对六尘境界贪染心浓厚,五阴的遮盖时时而起,心难调伏下来,这样的人就应该修学唯心识观,观行一切境界,都是识心所现,是妄想境界,虚诳的妄心所显现出来的。 唯心识观是观行一切六尘境界,因妄心分别而显现,无分别即无境界,属于基础浅层次的观行方法。真如实观属于大乘唯识深层次的观行方法,观行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所出生和显现,全部是真如。两种观行方法,获得的智慧境界不同。 二十三、大涅槃经原文:又解脱者,名断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一切无漏善法,断塞诸道,所谓若我无我、非我非无我。唯断取著,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释:所谓的解脱,就是断除了世间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了一切无贪嗔痴烦恼的善法,截断堵塞了三界世间一切有为法的通道。这些无漏善法或者是我(第八识)或者是无我(六七识所证),非有我(六七识)与非无我(第八识)。我,一是指第八识,二是指六七识。无我,一是指第八识,二是指六七识。 证悟之前,六七识是我有我,证悟之后,六七识非我无我,认第八识为我。虽然认第八识为我,第八识也是无我的,没有六七识那样的我性作主性执取性无明性。 总结起来说,第八识是我无我性,六七识非我却有我性。六七识断我见之后无我,知我非我,明心以后逐渐以第八识为我,逐渐无我性。 这样只是断除了对五蕴世间法的取着,并没有断除我见。这个我见就是指自身的真如佛性,第八识成佛之性者,即是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二十四、《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原文: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云何为十一。漏尽阿罗汉终不舍法服习白衣行。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净行。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 漏尽阿罗汉终不盗。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余。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漏尽阿罗汉终不受余师。又不更受胞胎。诸贤士。是谓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释:有十一种法是阿罗汉所不再造作的,是哪十一种?第一种,烦恼已经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舍弃袈裟而去做在家白衣世俗之事。第二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再有不清净的男女欲贪。第三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再杀生。第四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再偷盗。第五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饭食时,不再剩饭留余食。第六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再妄语。第七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拉帮结派,自当团体头目。他们与世俗人情不同,喜独而不喜群类相扶相植,没有自我的什么欲望和心思。第八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口出恶言。第九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对佛法有所狐疑不信。第十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永远不会再心生恐惧。第十一种,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是小乘的无学圣人,不用再跟其他人修学解脱生死之小乘法,也不再投生入母胎。诸位贤士们,这就叫作漏尽阿罗汉永远不处十一种境地。 如果阿罗汉还搞一点点世间法,心在世间法一点点,就不是阿罗汉,所以阿罗汉都是出家人,不能在家过活一天。如果他还俗回家,马上就是三果人。但是他在世俗法里生活不会超过三个月,就会厌腻,然后又出家,又会证得四果阿罗汉。即使有还俗的阿罗汉也是慧解脱的阿罗汉,禅定不是特别好,俱解脱的阿罗汉永远不会动还俗的念头,他们不能忍受一点点世俗法。 大乘菩萨如果是证得三果四果,也不愿意在世俗法里过活,不搞世俗事,即使有无数财宝让自己去取,也不愿意费心思。为了度众生与众生在一起,那是没办法的事,即使在一起,心也是远离的。即使弘法用钱,也不愿意动脑筋搞钱,不愿意迎合非法和世俗法。 二十五、中阿含经第十漏尽经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非不知。非不见也。云何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耶。有正思惟不正思惟。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 释: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因为知法见法的缘故,诸烦恼漏才能断尽,并不是不知法不见法能断尽烦恼漏。为什么说知法见法烦恼才能断尽呢?众生的思惟有正思维和不正思维的区别,如果众生不正思维的话,还没有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会生起来,已经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会继续增广;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的烦恼无明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会增广。如果众生正思维的话,还没有出生的贪欲烦恼就不会出生,已经出生的贪欲烦恼就会灭去;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会灭尽。 原文:然凡夫愚人不得闻正法。不值真知识。不知圣法。不调御圣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不知如真法故。不应念法而念。应念法而不念。以不应念法而念。应念法而不念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 释:可是一般的凡夫愚痴人闻不到正法,遇不到真知识,不知圣人之法,也不会驾驭圣人之法,不知真实之法,也不能正确如理思惟的人,还没有出生的贪欲烦恼就会出生,已经生起的贪欲漏就会增广;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而能够正确如理思惟的人,还没有生起的贪欲漏就不会出生,已经生起的贪欲漏就会灭去;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不会再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尽。 众生因为不知道真实的法,不应该念着的不善法而常常念着,应该念着的善法而不念。因为不应该念着的法而念着,应该念着的法而不念的缘故,还没有生起的贪欲烦恼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还没有生起的烦恼漏和无明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 原文: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值真知识。调御圣法。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知如真法已。不应念法不念。应念法便念。以不应念法不念。应念法便念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也。 释:多闻的圣弟子能够闻到正法,得遇真知识,能够驾驭圣人之法,知真实之法。如果还是不能正确如理的思惟,还没有生起的贪欲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增广。而能够正确如理思惟的人,还没有生起的贪欲烦恼漏就不会再生起了,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尽;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尽。 多闻圣弟子证得真实之法以后,不应该念着的不善法就不会念着,应该念着的善法就会念着。因为不应该念着的法不念,应该念着的法而念着的缘故,还没有生起的贪欲漏就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去;还没有生起的三界有漏和无明漏就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就会灭尽。 原文: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云何为七。有漏从见断。有漏从护断。有漏从离断。有漏从用断。有漏从忍断。有漏从除断。有漏从思惟断。 释:有七种断除烦恼漏,消除忧戚苦恼的方法。有哪七种呢?三界有的烦恼漏从知见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护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离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用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忍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除上断;三界有的烦恼漏从思惟上断。 原文:云何有漏从见断耶。凡夫愚人不得闻正法。不值真知识。不知圣法。不调御圣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故。便作是念。我有过去世。我无过去世。我何因过去世。我云何过去世耶。我有未来世。我无未来世。我何因未来世。我云何未来世耶。自疑己身何谓是。云何是耶。今此众生从何所来。当至何所。本何因有。当何因有。 释:三界有漏从知见上断是什么意思呢?凡夫愚痴人闻不到正法,遇不见真知识,不知圣人之法,也不能驾驭圣人之法,不知世间真实之法,不能正确的思惟,于是便有这样的念头出现:我是有过去世的,我没有过去世,我因为什么有过去世,我的过去世是怎么样的;我有未来世,我没有未来世,我因为什么有未来世,我的未来世是怎么样的;自己疑惑自己的色身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他们也疑惑众生到底是从何处而来,死后应当去往何处;当初因为什么而有众生,众生应当因为什么才能有。 原文:彼作如是不正思惟。于六见中随其见生而生真有神。此见生而生真无神。此见生而生神见神。此见生而生神见非神。此见生而生非神见神。此见生而生此是神。能语能知。能作教作。起教起。生彼彼处。受善恶报。定无所从来。定不有。定不当有。是谓见之弊。为见所动。见结所系。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释:因为凡夫无知,他们就有了这些不正当的思惟,在这六种见处当中,随同他们知见的出生,而生出自己的思想念头,认为众生确实有个叫作神的主宰者存在;或者随同他们知见的出生,而生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认为众生确实没有什么神的存在来主宰众生;或者是随同他们知见的出生,而生出这样的看法,认为众生确实有个叫作神的东西才能见到这种神; 或者是他们认为众生身中确实有个叫作神的东西,才能知道众生身中并不存在什么神;或者是认为众生身中没有什么神去见到神的东西;或者是认为这就是神,祂能说话,能感知,能造作,能教导造作,能起卧,能教导起卧;祂能出生在某某处,受善恶报;祂一定是无所从来,一定是不存在的,一定是不应当存在的。凡夫人的这些思想观点看法,就是他们不正知见产生出来的弊端,被自己的知见所左右了,被自己的知见结缚所系缚住了,所以凡夫人要受生老病死之苦。 原文: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值真知识。调御圣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则三结尽。身见戒取疑三结尽已。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若不知见者。则生烦恼忧戚。知见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见断也。 释: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得遇真知识,用圣法调御自心,知最真实之法,如实知苦,知苦如何灭,如实知苦灭的修道方法。如是知五阴世间真实谛理以后,三縛结就会断尽,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断尽了,就证得须陀洹果。从此以后不再堕入恶道,一定会趣向正真的觉悟,最多在三界经过七次天上人间来往,便灭除了三界的有苦,到了苦的边际了。如果没有具足这样的知见,就会出生烦恼和忧戚;如果具足这些知见,就不受烦恼和忧戚苦。这就是三界有漏从知见上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护断耶。比丘。眼见色护眼根者。以正思惟不净观也。不护眼根者。不正思惟以净观也。若不护者。则生烦恼忧戚。护则不生烦恼忧戚。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护意根者。以正思惟不净观也。不护意根者。不正思惟以净观也。若不护者。则生烦恼忧戚。护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护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护断呢?比丘们,眼见色能善护眼根者,用正思维不净观色法,就是从护断。不护眼根者,用不正思维见色身清净,就是不护眼根;如果不护眼根者,就会生起烦恼忧戚,护眼根者就不生起烦恼忧戚。如是像这样护耳鼻舌身意根者,对声香味触法用正思维,来正确的认知声香味触法,就是从护断三界有漏。善护耳鼻舌身意根者,用正思维来观察声香味触法的不净;不护耳鼻舌身意根的,对声香味触法不正思维,观察六尘见法清净。不护根者,就会生起烦恼忧戚;护根者,就不生烦恼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护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离断耶。比丘。见恶象则当远离。恶马恶牛。恶狗毒蛇。恶道沟坑。屏厕江河。深泉山岩。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若诸梵行与其同处。人无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应当离。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若诸梵行与其同处。人无疑者而使有疑。尽当远离。若不离者。则生烦恼忧戚。离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离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离断呢?比丘们,如果你们看见恶象的时候应当远离,看见恶马、恶牛、恶狗、毒蛇、险恶的道路、沟坑、暗蔽的沟厕、江河、深泉、山岩、恶知识、恶朋友、恶的不同道者、恶的街巷、恶的住处,你们应当远离。因为清净的修道者与之同处,人们本来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也会生出疑惑来,所以应当远离。如果不厌离这些,就会生出烦恼忧戚;远离他们就不会生出烦恼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离断的意思。 原文:云何有漏从用断耶。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疲惓得止息故。得静坐故也。若用汤药。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除病恼故。摄御命根故。安隐无病故。若不用者。则生烦恼忧戚。用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用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用上断呢?比丘们,如果需要衣服,不是因为利益的缘故,不是因为贡高我慢的缘故,不是为了庄严修饰自己的缘故;只为了遮蔽蚊虻和风雨寒热的缘故,因为惭愧的缘故而穿衣。如果需要饮食,不是为了利益的缘故,不是因为贡高我慢的缘故,不是为了健康愉悦的缘故;只为了令色身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的缘故,为了除掉烦恼忧戚的缘故,为了修行清净行的缘故,为了要让老病消除、新病不生的缘故,为了长久安稳居住不生病的缘故而饮食。 如果需要居住房屋、床、被褥、卧具等等,不是为了利益的缘故,不是为了贡高我慢的缘故,不是为了庄严和装饰自己的缘故;只为了疲倦时能得到好好休息的缘故,为了能够静坐修行的缘故。如果饮用汤药,不是为了利益的缘故,不是为了贡高我慢的缘故,不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快乐的缘故,只为了除去病恼的缘故,摄受和保护命根的缘故,为了色身安稳无病苦的缘故而饮汤药。如果不用这些物品,就会生起烦恼忧戚,使用了这些物品,就不会出生烦恼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用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忍断耶。比丘。精进断恶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身体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干竭。不舍精进。要得所求。乃舍精进。比丘。复当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虱。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病。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忍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忍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忍断呢?比丘们,精进修行断除恶的不善法,因为修行善法的缘故,常常要生起这样的念想,专心精勤修行,以至于身体、皮肉、筋骨、血液、髓脑,都令其干竭,也不会舍弃精进。除非得到了精进所追求的修道目标,才会舍掉精进。比丘们,你们修道时还应当忍受饥渴、寒热、蚊虻、苍蝇和虱子跳蚤,即使是大风和毒日所逼迫,恶声咒骂和木杖的捶打也能忍受下来。身体遇见疾病的时候极其苦痛,甚至到了要命绝身亡,一切不可乐的事情,都能忍受得住。如果不忍受的话,就会生出烦恼和忧戚;忍受得住,就不会生出烦恼和忧戚了。这就是三界有漏从忍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除断耶。比丘。生欲念不除断舍离。生恚念害念不除断舍离。若不除者。则生烦恼忧戚。除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除断也。 释:如何才是三界有漏从除上断呢?比丘们,当心里生出贪欲的念头时不去除断和舍离,生出嗔恚的念头和恼害的念头,不去除断和舍离,如果不除断和舍离者,就会生出烦恼和忧戚;如果能除断和舍离,就不会生出烦恼和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除断的道理。 原文:云何有漏从思惟断耶。比丘。思惟初念觉支。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起至出要法。精进喜息定。思惟第七舍觉支。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趣至出要。若不思惟者。则生烦恼忧戚。思惟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思惟断也。 释:如何是三界有漏从思惟上断呢?比丘们,思惟第一念觉支,思惟五蕴、离五蕴、对五蕴无欲望、心里不执取五蕴,想要灭尽五蕴,最后生起出离生死的菩提心,渐渐到达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之后再思惟第七舍觉支,内心真正的离开了五蕴,对五蕴彻底的无欲,断尽执取,有能力灭尽五蕴,就达到了出离生死的边际。如果不思惟七觉支,就会出生烦恼忧戚,思惟七觉支就不会出生烦恼忧戚。这就是三界有漏从思惟断的道理。 原文:若使比丘有漏从见断则以见断。有漏从护断则以护断。有漏从离断则以离断。有漏从用断则以用断。有漏从忍断则以忍断。有漏从除断则以除断。有漏从思惟断则以思惟断。是谓比丘一切漏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 释:如果想要比丘的有漏烦恼从知见上断,就能从知见上断;想要有漏从护上断就能从护上断;想要有漏从离上断就能从离上断;想要有漏从用上断,就能从用上断;想要有漏从忍上断就能从忍上断;想要有漏从除上断,就能从除上断;想要有漏从思惟上断,就能从思惟上断。这样的话,比丘的一切三界有漏就能全部断尽,所有烦恼结全部解开,就能以正智而到达苦的边际。 二十六、观无量寿经第一观 原文:(佛说)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正念,正坐西向,谛观於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释:佛陀为了心力赢劣的人命终往生极乐世界,教导众生一种方便方法,就是首先面向西方观想日落、水观和地观,三观成就以后,保证命终往生极乐世界。总共有十六观,每一观里都有佛力的加持,如果单独靠众生自己观想成就,恐怕很难,因为佛说众生心想赢劣,观想力弱。为什么众生的心想赢劣观想力弱呢?因为众生无量劫以来,业种深重,世俗法的攀缘太多,心思太散乱,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在一件事上,因此不容易成就一件事,只能依赖佛力的加持来完成观想。 佛说,我现在教导韦提希夫人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的加持缘故,现世就能见到极乐世界清净的国土,就像手拿一面明亮的镜子看见自己的容貌一样,能现前眼见极乐世界的胜妙庄严之事。于是就心生欢喜,由于内心欢喜,当时就证得无生法忍,知一切法依自心而幻化,都是无生,都不真实存在,忍于此事,就得无生法忍。 佛对韦提希夫人说:你现在还是凡夫,心力很弱,没有观想能力,没有天眼通,观不到太远的距离,更观不到极乐世界,诸佛如来却有一些善巧方便,能让你观见极乐世界。 韦提希夫人对佛陀说:世尊,像我现在这样,因为佛力加持的缘故,能够见到极乐世界佛国土;如果世尊您灭度以后,后世那些众生心性污浊不善,又被生老病死苦所逼迫,他们怎么能够现前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说:你和这些众生应当专一其心的把心系在一处,想于西方。如何想呢?凡是愿意观想的这些众生,都不是生来就是眼盲的人,有眼能见色的这些人,都能看见太阳要落西山的景观。 你们应当生起正念,只念一处,面朝西方而端坐,仔仔细细的一心观察太阳要落下来的地方,让心非常坚忍的住在这个景象中,专门观想这个景象不移动。这时应该能可见太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其形状就像悬在半空中的大鼓一样圆圆的。看完落日以后,闭眼开眼都能很清晰的看见落日的模样。时时能见,不再失去,就成就三昧。这就是日想观,就是十六观中的初观。 原文佛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为了方便观想,在太阳下山时,用手机录像,录像更生动清晰,更有助于观行记忆。落日不要白色的,经中说是橙红色的,红中稍微带黄的那种。落日的真实相是什么样的,要亲眼所见,越真实越好。 西方的落日,一般是五六点钟时候的,不要想象的,不要P出来的。选定一种自己比较喜欢的,存在手机里,长期观看,长期观想。不要观好几种,一定要专一,不要杂,否则禅定不会出现。也不要加其它图案和背景,有图案和背景会分散注意力,不容易得定,图像越单调越好。我们不是要欣赏景观,有个欣赏的心,就是散乱心和贪爱心,那样就不能有禅定了。 选好落日景象,然后天天观看,看完之后独头意识再想象回忆。回忆的比较坚固了,时时能回忆得出来,再训练自己闭眼眼前要看见落日景象;闭眼能时时出现落日之后,最后再睁眼闭眼,眼前都是落日,这个景象不会消失不见了,日观三昧成就了。 第三观成就时,佛陀保证众生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在这期间禅定永不失,这种修法非常殊胜。三昧成就时,重罪变轻,轻罪消失。所以所有禅定三昧成就时都能消业,尤其是修净土有佛力加持的更能消业,还能保持三昧境界不失。等到第七观成就时,三恶道业全部消灭,立时开悟,见十方诸佛在面前立。 这是改变和降伏意根的方法,意根一旦降伏下来,再修任何一种禅定,很快就能成就,各种三昧一修就容易成就。日想观成就之后,再观水,水观也能很快成就;之后是地观,地观成就,就保证去极乐世界了。 选定一种落日景象,长期观看,然后回忆。能时刻回忆出来,不会丢掉了,再闭眼时刻在眼前,能时刻闭眼显现出来以后,再练习睁眼看到,如果睁眼闭眼时刻都能见到落日景象,不会丢失散坏,第一观就成就。第一观成就以后,第二观就容易观成功,乃至于第三观也容易观成功。往生极乐世界就有保证了。第一观成就以后,修其它任何观行,都容易成就,念佛三昧,明心见性都不难了。有比较大罪业的,这样观行,佛已经保证能灭罪,而且还能往生极乐世界,还能明心见性。 二十七、法灭尽经原文:佛法灭尽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释:佛说,佛法灭尽的时候,首楞严经和般舟三昧经首先灭去,佛在娑婆世界所讲的十二部经不久之后也灭去了,一点也找不到了,众生再也看不见这些文字了。出家人的黑色袈裟自然的就变成了在家人穿的白色衣服。 沙门,是穿黑色袈裟的出家人,穿白色衣服的是在家人。袈裟变白,寓意着出家人都还俗回家了,或者是没有人出家了。结果是,佛法灭尽了。这表明佛法由最初以至最后,都由出家人来荷担和传播,如果没有出家人,就没有人传播,佛法必灭亡。一个恶人如果穿上出家服,走在大街上,有人见到就联想到佛和佛法,那就给这个人种下了种子,种下了善根。这个出家人就是福田,无意当中就积了福。这是佛经里说的,在家人就没有这个功德利益,所以出家就是来表这个法的。 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有义务护持佛留下来的佛法宝藏,最好的护持就是出家修道,以出家身传播佛法,以让佛法发扬光大。如果有人已经心出家了,那就让身也出家。因为身没有自主性,完全由心主宰,听命于心,只要心出家,身出家就没有什么妨碍,心只要一个决定一个命令,身必然无条件服从。 所以心出家的人,应该在世间里没有什么挂碍了,不贪世俗五欲乐,不贪世俗财色名食睡,不贪世俗色声香味触。至于说世间的职责,那远远不如佛教三宝的职责重要。过去时有多少国王皇帝大臣宰官身肩负着整个国家兴衰的重任,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又是妻妾成群,儿女家眷众多,可是他们义无反顾的还是出家修道了。而佛世时的人由于妻子孩子没有地位没有自主权,从属于丈夫和父亲,生活全部依赖于丈夫和父亲,男人们为了能够跟随佛陀出家,不得不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送给他人,免得他们没有人照顾,生活没有着落。他们出家修道,一是为求清净,二是为整个佛教。佛教因为有这么多大福德之人出家护持,才得以兴盛,代代相传至今。 那我们如今末世时的佛弟子,既然已经心出家了,还有什么理由,身不能出家呢?如果是意识心出家,就不能保证和促使身出家;意根如果出家了,才能保证和决定身也要出家。那么只有意识证果和明心见性,意根没有证果和明心见性,就放不下世俗利益,不愿意脱离世俗让身也同时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