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證得有餘涅槃
涅槃的境界就是解脫的境界、無苦的境界。有餘依涅槃還有一點苦可依,但是也有解脫。有餘依涅槃是三果四果人所證得的,無餘涅槃是四果人所證得的。三果就開始解脫了,這個解脫表示他已經斷除了煩惱,沒有煩惱能把他束縛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裡,沒有煩惱就代表解脫,沒有繫縛,也沒有苦。但是只要他在人世間生活著,接觸三界的法,有色身的存在,那麼他就有微苦。不像其他的眾生,尤其是凡夫眾生,他的苦很重,因為他的業沒有斷除,業種沒有消除,三惡道的業種、煩惱的業種沒有消除,帶著煩惱,他就有苦受,他就不解脫。
那麼三果人呢,他有初禪定,證得了四聖諦理,斷除了我見,有初禪定,在初禪定裡,他就把瞋恚和貪欲這兩個煩惱斷除了,包括五下分結都斷除。斷除了貪欲和瞋恚的煩惱,他就沒有了欲界的繫縛。他總共把欲界的九品煩惱都斷盡了。初果人是斷了欲界的五品煩惱;二果人斷了欲界的七八品煩惱;三果人斷了九品煩惱;阿羅漢把三界的煩惱都斷了,我執斷了,我執是最後所斷的煩惱,執著一沒有了,那個生死的繫縛就沒有了。在命終的時候,他肯定要入到無餘涅槃裡,把意根自己都滅掉了。意根一滅,所有都滅,但是本心不滅。
有餘就是有苦,雖然他把煩惱斷除了,沒有貪欲、瞋恚這些煩惱繫縛,結縛斷除了,但是他色身在人世間生活著,他就有一些微苦可受,生存環境對他來說就有一種苦,但是這種苦不至於擾亂他的心,他心不苦。心不苦,只是身苦,身苦和心苦比較起來是非常輕微,心苦是最苦的。有些人吃喝非常享受,但是他心不如意,煩惱很重,他的心苦,甚至生活很優越也想自殺。但是已經斷除煩惱的人,智慧境界證得了一切的苦空無常,他的心就不苦了。無常的東西,他不會感覺到苦,但是身上的苦他是在所難免的。三惡道的業已經沒有了,但是一些人中微苦的業障沒有了,那就稍微受一些苦受。但是在受苦受的時候,心是解脫的,這就叫做有餘依涅槃。等到修到四果,命終以後,把五蘊身都滅掉以後,就入了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就沒有苦受了,因為沒有五蘊身了,也不在世間三界裡生存了,沒有環境也沒有其他的境界來擾他,就沒有苦了,叫無苦的無餘涅槃。
證得三果以後,就證得有餘涅槃境界。但是三果人不一定命終的時候就能夠入到無餘涅槃裡。三果人修行稍微複雜一些。有的證得三果,在以後的修行當中,他還會證得四果,再斷除了我慢我執這些煩惱,就證得了四果。四果也是有餘依涅槃,但是能夠隨時隨地取證無餘涅槃,能夠入無餘涅槃,三果不行。三果人在命終以後,在中陰身裡,他可以繼續加行,繼續修行,斷除他對三界法的這個生死繫縛,再斷除一些煩惱,我執。在中陰身階段,他可以修斷這些,修斷了以後他馬上就可以入到無餘涅槃裡。如果不修斷,他還會上天,到五不還天,在那裡繼續修行。有的如果是大乘菩薩,證得了三果,他會回到人間,繼續當菩薩,三果的菩薩,或者到天界,到其他佛國土,繼續當菩薩,這些菩薩都是三果。
這個大乘三果人的有餘涅槃境界,要比單純的小乘三果人要複雜得多。大乘菩薩走的路線,一開始也是修小乘,修小乘斷我見以後,他發起初禪定會很快。發起初禪定以後,他就漸次斷除了欲界的貪欲的煩惱和瞋恚的煩惱,他就證得了三果,有三果的定慧支撐,在大乘再明心以後,他會陸續的取證三賢位所有的果位,禪宗三關都能過去。過了禪宗三關以後,他會升起陽炎觀,十行位他會修過去,十行位之後他會過禪宗第三關,然後他會證得如夢觀,這是三果人能夠取證的大乘果位。如夢觀過去了以後,他就有一分的唯識種智,就是發起了道種智,證得了真如三昧,或者證得了唯識種智,也就是無生法忍的智慧,他懂得證得了一分唯識性,一切法的唯識性,就入了初地了。初地以上,是無生法忍的智慧境界。也是小乘三果人以上的境界。小乘三果的果位一直到什麼時候為止呢?在大乘的修學階段,一直到七地菩薩為止。七地菩薩也是三果,初地菩薩也是三果,但是這兩個三果的層次、智慧還是有差別。同樣的果位,它的智慧是分很多的層次和等級的,就像都是同年級的學生,但是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的學習成績差異還是很大的,果位也是這樣,不管是小乘果位還是大乘果位。小乘果位的同果位之間的智慧層次、禪定的層次也是有差別的,那大乘菩薩的差別就更多了、更大了。這個差別從初地一直到七地,或者在初地之前,他就證得了三果。到初地菩薩這個階段,他這個智慧差異還是很大的,煩惱的差異也挺大。雖然同樣是果位,到了七地菩薩這個煩惱斷盡了,可以取證無餘涅槃,但是他不能取證,必須繼續往上走菩薩路線,這個時候他就證得了八地菩薩。八地菩薩不管怎麼樣,也不會再入無餘涅槃了。他可以完全取證四果阿羅漢的果位,那個叫做大阿羅漢。八地菩薩的小乘大阿羅漢果位比小乘聲聞的四果的果位,這個證量要高很多,這個煩惱脫落,習氣不完全斷盡,但是大部分也都斷盡了。這個解脫的境界,就是斷煩惱的境界。其實斷我見證得初果的時候,已經分證了解脫。因為初果人他也要斷除欲界的五品煩惱。斷除五品煩惱,就解脫了五品煩惱,就獲得了一部分解脫的功德受用。
二果人解脫的功德受用更高於初果人的解脫功德受用,那個叫做薄貪瞋癡煩惱。薄到一定程度,初禪現起了,才能斷除欲界的九品貪瞋癡煩惱,這是果位。如果你在修證過程當中,沒有斷煩惱,一品煩惱也沒有斷,那個就叫做具縛凡夫。具就是完全具足,縛就是結縛,就被這些結縛綑綁著,綑綁在欲界裡,尤其是欲界人中、欲界的三惡道裡,不得解脫。那你沒有禪定,就不能斷除煩惱。所以你在修行當中,不涉及到禪定,永遠不會斷除一品煩惱,不會證得初果向。沒有初果向,也就沒有初果這個品位了。既然斷除煩惱就能分證解脫,那麼斷煩惱一定是在禪定中,如果你的修行不涉及到禪定,就不能斷除煩惱,這兩項是相輔相連的。那麼有禪定的修行就涉及到意根,沒有禪定的修行完全處於意識的境。意識的境界只是一個解,對諸法的解是很粗略的。到意根證的時候,因為有禪定,意識的智慧非常的深細,意根的智慧也升起來了,也比較深細,這個時候才能證。除此都不能證。這個意思就是說,禪定、斷除煩惱、解脫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禪定就不能斷除煩惱,就不能解脫。從我們好多人在四念處觀行上,觀行呼吸的這個初級階段開始修的時候,我們大家都有體會了,這個禪定稍微升起了一點,我們的煩惱就淡薄了一點,減輕了一點,身心就好像解脫了那麼一點點,所以這三者,一定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如果你的修行不涉及這三者,不管怎麼樣,你都不叫做實修。所謂的實修,就是說我真實的在修了,我的身體在如何如何的修,我的心在如何的修,這涉及到實際的修行的問題。不涉及到這些實際的問題,那你在口上修。就是我看看書,我理解理解,我分析分析,我思維思維,我好像拿著望遠鏡,看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但是你看多遠,你身體沒有過去,不涉及到你的身體的這個方面的修行,那麼你都不叫作實修。沒有實修,你要說實證,那就是妄語了,那就沒辦法實證。實證是真實證得了,證得了,你這個身心就是說心行一定是要改變的。意識對佛法的解,不能夠改變心行。意根對佛法的證,或者證到什麼程度,只要對佛法的認知改變了一點,他的身口意行就會改變一點。意根證得什麼程度,認知到什麼程度,身口意行就改變到什麼程度。所以說意根的修行,就叫做實證,修行叫做實修,意根認知的改變,智慧境界叫做實證。意根實證到什麼程度,身口意行就行到什麼程度,這個叫做身心相應,解行相應。這個必須有智慧升起,身口意馬上就做到了,叫行識就達到了。比如說在世俗法當中,我們知道面前放著那碗水,它有毒。你意識知道有毒,並沒有實證,但是免不了什麼時候我渴的時候非要去喝,忍不住就要去喝,喝這個行為是由意根促使,因為意根不知道它有毒,你意識的解沒有證據,那麼什麼時候就免不了要喝這碗帶毒的水。意根證得了,有證據了,那麼意根就知道這個有毒。以後你再渴,意根都能忍住,我不能喝這碗水,喝了必死。這個行為決策由意根來做,那麼說意根只要實修了,證得了法了,那麼你的身口意必定要達到這種程度,證得法到什麼程度,行識就到什麼程度,這是身口是相應的。如果意識對佛法的理解是粗略的理解,行識肯定不能相應,談不到實修,也談不到實證。
我們現在的網路非常的發達。網路發達致使我們學佛也有很多方便的優越條件,獲得佛法的知識很容易。比如說佛經三藏十二部,浩瀚呐!可是很多眾生一頭紮進去,如飢似渴的修學起來,這也是好現象。還有很多菩薩們的著作、論注也很多,在網上查詢的都很方便。講法的人也到處都是,我們獲得佛法這個資訊也非常容易。資訊信息以及知識理論,獲得這些理論知識都很容易,很多人就一頭紮進去了,如飢似渴,這個精神是可嘉,可是他很多年很多年,一直在處於廣學多聞、到處學理論知識這個階段,他不肯腳踏實地的一點點從頭開始起修。他對於理論非常感興趣,他覺得我獲得了這些知識,我的心裡就有一種滿足,我的知識面很廣,但是呢,他卻不深,因為他沒有一點開始實修功夫,他就沒有一點點實證,他所獲得的知識都是一種理解,他的理解非常粗略,他很多的理解也不對。這個解這個東西和證這個東西,這個智慧差別是很大的。差別一個是範圍,一個主要是在深細上,深細的程度上。我們的智慧體現在這個程度,不體現在範圍有多廣。有些知識理論範圍很廣,對我們眼下的修行並沒有多大的益處,只是我們心裡比較滿足,我知的比較多,心滿意足了。可是呢,知道這麼多,沒有實修,也沒有實證,就不能分證解脫,一品煩惱也不能斷。那麼在命終的時候怎麼辦啊?在命終的時候,你帶著這些知識,帶著你的煩惱結縛,你一分解脫功德都沒有,那肯定被你的三縛結所綁縛著,還是六道生死輪迴裡頭。如果你這個如來藏裡的煩惱業種很重,無明業種很重,那麼你會隨著這個業而流落三惡道,並不說因為你學了三藏十二部,學了那麼多的理論知識,就能夠讓你得到一分解脫,這個絕對不可能。解脫在於你的實證,在於你的斷除煩惱。煩惱是結縛,我斷了結縛,就相當於把繩索給砍斷了。可是你這個廣學多聞,並沒有把你的煩惱結縛斷了。綑綁你在三惡道的結縛,你並沒有給砍斷。那麼這個結就會拽著你到三惡道去。所以我們現在這個網路不管多麼發達,我們一定要約住自己,要有智慧,要為自己生生世世的修行,為自己的解脫而考慮,一定要開始實修。實修這個基礎不管有多薄,這個起步有多低,但是你一定要從低的開始做起,因為你高的根本做不來,低的再不做,那麼高不成低不就,這個結果就是繩索牽引著你到三惡道去。學了一輩子佛法仍然不得解脫,這個是不是很不值得呀?
所以我們修行,不管怎麼樣你心高氣傲,一定要踏踏實實從基礎做起。基礎做得起,就能改變你的身口意行,讓你獲得禪定,在禪定中一品一品的煩惱斷除,一點一點的獲得解脫,然後把這個三縛結這個繩子全部給砍斷,才能得解脫。這個修行是我們目前應該抓的。不要好高騖遠,望遠鏡看到佛地呀八地菩薩那個境界,那個境界我們知道一點就好了,跟我們目前修行沒有多大關係。跟我們修行關係最緊密的就是這個三縛結,這個我見的問題,所以說我們要千方百計想辦法要斷除我見,證得初果,得到解脫,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7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