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區別
無生忍,是大乘菩薩明心證得本心的智慧境界。這個智慧境界處在三賢位。超過了三賢位,就進入就證得了唯識,進入初地以上的大乘菩薩階位。證得一切法的唯識性、真如性,那個是無生法忍。無生忍在三賢位,三賢位所證得的這個智慧層次,比無生法忍這個智慧層次要低一些, 這個智慧層次要粗一些,劣一些,比較淺一些。無生的意思,菩薩證得了本心, 他就會知道這個本心,祂是不生的。
以前不知道在我們色身當中、五陰當中有本心的存在。後來知道了,也沒有證得。那麼沒有證得祂的不生性,就只是一種知,那種知是屬於了解性的知識問題。等到我們證得了以後,才知道這個本心,祂是不生的,確實是不生的。因為這個五陰依這個本心而存在,五陰生生世世不滅,那個造作的業行,作為種子,存在這個本心裡。後世種子生根發芽以後,才有後世的五陰身出生,那麼這個本心,它就不能滅。我們要忍於本心不生也不滅這個理,就叫做無生忍。為什麼叫忍?就是原來不知道的,認為五陰有就是有,不是因為什麼出生才能存在的。現在證得了,你要忍這個理,這個理要忍下來就要智慧。同時也證得了我們的五陰身,它是空的。為什麼是空的?因為五陰身,祂是本心所出生的,由本心所執持的,由本心所運轉的,才有這個五陰身的存在,才有五陰身的運轉,那麼五陰身就是空的。空的現象雖存在,它也是不生的,現象上也是空的。忍這個理,也叫作無生忍。這個大乘的無生忍,就像《心經》第一句所說的那樣——你觀行我們的本心的時候,證得了本心,這個同時我們就知道了,我們的五蘊身,祂是空的。因為祂是本心所出生和執持運轉的,祂的現象也是生滅的。只有本心不生滅,那麼五陰身的生,也等於沒有生一樣。忍於這個理,也叫做無生忍。
那還有一種小乘的無生忍,小乘的無生忍,他們沒有證得本心。但是通過修學四聖諦理、觀行五蘊。最後就證得了五蕰的苦、空、無常、無我,也能斷了我見。斷我見就證得了五蘊是空的。空的,現象界雖然存在,存在它也是空的,它是假的,是假性存在。所以它也是無生的,小乘如果能夠忍這個理,也叫作無生忍。
這個無生忍的智慧境界,比這個地上菩薩所證得的無生法忍那個智慧層次要低,要粗淺一些,要粗略一些。智慧再增長,通過修行超過了三賢位。智慧再增長了,就會進入到更深一層次的唯識種智那種層次。
無生忍這個智慧層次深到一定程度,過了三賢位,這個時候他必須得證得初禪,斷除煩惱。小乘證得三果,三果再深細一點,未到四果之間,那麼這個小乘的是屬於智慧層次和禪定層次。
大乘方面,你要過了這個三賢位,禪宗三關要過去,陽炎觀、如夢觀、這些都要證得。這些就是你的智慧層次越來越深,對於般若之理,你的認知也是越來越深,越來越細的。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會具備一分的唯識種智,就是證得了一分的無生法忍。
這個時候所證的是什麼?入地以後,所證的是真如,就是在一切法上,你證得了,他都有一分的真如性。證得一切法的真如性,雖然不能完全證得,但是也要證得一部分,這個時候就叫作分證。
分證即佛,分證法身、分證一真法界,也叫做分證無生法忍。這個無生法忍智慧層次還不究竟,一直到成佛,這個智慧才究竟。那麼“無生法忍"是四個字,"無生忍"是三個字。比無生忍多了一個字——法。無生是什麼,忍是什麼,我們知道了。還有一個呢?法忍。這個法的那個範圍,就比五蘊這個法的範圍要深、要細、要廣、要博,就是深、細、廣、博。這個範圍就非常的寬泛,這個法也是非常非常的深細了。五蘊是比較粗略的,那麼無生法超過於五蘊,或者在五蘊身上的擴展,往深層次裡的探究,這個法的範圍都很廣,這個法就包括世間的一切的事理,包括世間的一切的理體,包括我們世間的一切的觀念。那麼總體來說,也就是色法和心法。五蘊上也有色法和心法,可五蘊上這個色法心法,證得的層次比較淺,所以那個叫無生忍。
證得深義以後,叫無生法忍。那麼擴展開來以後,這個法的範圍非常廣,這個就叫作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慧圓滿了,就是佛地的一切智。大乘的無生法忍,主要是證得了,本心早就證過了,證過以後,在一切法上,證得一切法的真如性,也叫唯識性。就入了一分唯識性。證得唯識性,證得真如性。那麼這個時候,才有真如三昧,這個也叫做無生法忍。
那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八地一直到成佛,這個無生法忍的智慧層次,它是越來越深的。法所證得的範圍,越來越寬、越來越深、越來越細,那麼這個智慧就是越來越深,越來越細,越來越寬泛,一切法的範圍越來越大,那麼我們的智慧肯定是越來越深廣的,這叫無生法忍。
地上菩薩所證的唯識性,就是真如性。真如性就是一切法上祂所表現出來的真實性、如如性、不動性,表現出這個。在一些法上,我們看的是法的表面現象,可是這個法的實質是什麼呢?這個法的實質都有真實如如性,其實都是第八識的種子的功能作用。初地以上,就會觀察到第八識的種子祂的運作。這個種子,包括我們的業種,還包括七大種子。這些種子的運作,都非常非常深細,三賢位菩薩證不得,他也是觀察不到。只有初地以上入如來家的這些大菩薩們,才能觀察到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作用。這個功能作用觀察到了就知道,祂所作用的法都具有這個第八識性、如來藏性,也就是真如性。具體如何具備的?那麼通過觀察種子就知道了,這個法不是真實的,而是種子的功能作用。那從後邊的種子功能作用,就知道這些法具備真實如如性,就是真如性,也叫做唯識性。那麼我們就知道了這些法,其實都是一個真實的法界,每一個法都是一個真實的法界,這個叫做一真法界。
所以一真法界,你證得一真法界,這個智慧層次在哪裡?在初地菩薩以上,初地、二地一直到成佛的一真法界,證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寬、越來越廣泛、越來越細微。就是初地以上具有唯識種智、道種智,具備這個真如智,具備這個唯識智,還具備一真法界的這個智慧,這是初地菩薩以上所證得的。
所以有很多人說,開悟了就證得真如三昧了。那這個說法對不對?根本不對。剛開悟時,你證不得也證不到真如性,只有到初地了,三賢位以後,一個無量劫以後,你才能證得一切法的真如性,這個時候才就入地了,這個叫無生法忍。證得無生忍,不管是大乘的還是小乘的,都是為以後證得無生法忍打基礎。沒有前面的無生忍,就沒有後邊的無生法忍,兩個智慧層次相差接近於一個無量劫的時間。或者是大半個無量劫的時間,你需要經過了三賢位,需要經過禪宗的三關,需要最後證得了如夢觀,你需要有一種有餘涅槃這個智慧層次,有能力取無餘涅槃而不取,就是處於這種層次的時候,你才能夠證得無生法忍,這個智慧層次就非常非常深了。有無生法忍這個智慧,你在世間任何一個領域,你只要稍微花一點點的功夫,那麼世間法你都能夠解決,這個智慧是非常深細的。世俗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唯識性,都有真如性,都是一真法界。
那一真法界怎麼證明?你就從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作用上來觀察。觀察到了就知道,這些法具有真如性,具有唯識性,都是一真法界。所以這些法是空的,是無我的,這個時候具備了法無我智。無生忍具備的人無我智,他有人無我智,沒有法無我智。無生法忍這個菩薩才有法無我智。你法無我,法究竟空盡了,那個時候就成佛了。世間的法沒有一樣所不知,沒有一樣所不證的,那麼所有的問題,佛都能夠迎刃而解,沒有解答不了的問題,就世出世間法,佛的智慧都已經圓滿了。
5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