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昧是意根的現量境界
這篇觀行日志裡所描述的現象,這個境界屬於定中獨影境。屬於定境法塵,定境法塵是獨頭意識所了別的。獨頭意識了別的,這個時候屬於現量。剛開始入定打坐觀行的時候,是獨頭意識非量的想象這個白骨觀。想象天長日久熏染了意根,由意根現量呈現白骨觀境界。意根現量呈現的這個境界都屬於三昧境界。三昧包括禪定和智慧,這是果,果一定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不叫果,叫中間那個過程。定中獨影境是意根現量所呈現出來的,然後獨頭意識現量了別,現量了別這個白骨觀的白骨現象。就是說,意根受熏了以後,就現量呈現出他所認知的境界。意根認知什麼境界,如來藏就給他現出什麼境界。現出境界以後呢,意根用獨頭意識來了別,這個境界就屬於三昧境界,定也非常強,慧也非常強。定,大家都知道了,慧,是認可了人的這個五陰身這個肉體,他就是一堆白骨。到最後呢,還會把白骨化為微塵,最後微塵也消失,這都是意根所現量證得的法,如來藏呈現出來,獨頭意識所了別出來的。
那麼下座以後還有沒有這些定境法塵呐?如果下坐以後,心不散亂,仍然處於定中,那就是仍然處於三昧這個狀態當中,這個定境還會現前,行走坐臥都會呈現出白骨觀,這個呈現出來就是現量,獨頭意識現量了別,前五識了別不了,五俱意識也不能了別,只能獨頭意識了別。那意根了不了別呀?因為這是意根所現量的認知境界,意根肯定了別。意根不了別的話,就沒有三昧境界。所有的三昧,不管是定境的三昧,還是定境和智慧合在一起的三昧境界,都由意根發起來,沒有意根的熏染成功,沒有意根的智慧轉變,就不會出現三昧境界。
包括念佛三昧這個定境,由意識來念佛,念的時間長了,熏染到意根了,那麼意根自主自動的念佛,這個時候就屬於不念而念。意識本來不想念佛了,但是意根就繼續念,不管意識想不想,他自己就要念佛。這個念佛聲意識想控制也控制不了,這個時候就屬於念佛三昧的境界。這個境界出現以後,你不管是行走坐臥都會有念佛聲音出現,這個念佛聲音不是意識念的,意識不想念,他也必須聽著這個念佛聲,那麼這個念佛聲是如何現起來的呢?就是意根在念佛,如來藏就現起了念佛的境界,但是意根肯定是沒有語言文字的,但是獨頭意識卻能夠了別這個念佛的聲,好像有念佛的聲音響起來,他不想聽,也要聽,一直聽下去。這個念佛的三昧境界,不由意識所控制的,那麼就是由意根所發起來的念佛三昧的境界。
斷我見也是,斷我見成功了證果的時候,就是一種三昧,得法眼淨的三昧境界,這個境界包括禪定,也包括智慧,智慧就是無我的,苦、空、無常、無我,這個智慧現起來。這個智慧是誰現起來的呀?是意根現起來的。意識平時觀行熏染意根,意根思量認可了五蘊苦空無常無我,那麼這個三昧境界就現起來了。因為這裡有禪定,禪定當中,意根思量成功,那麼智慧就轉了。智慧升起以後,就出現了法我淨,三昧境界出現,這個境界是由意根現起來的,獨頭意識了別,現起來就是現量,所以證得任何一個法都是現量。意根和現量相應,意根沒有比量,沒有非量,只有現量。只有意根主動現起的法才是現量。這個現量出來就是三昧。這個三昧境界,獨頭意識了別,那麼獨頭意識了別的就是現量境界。在觀行的時候,獨頭意識可以用非量了別的方式,或者使用非量的方法來求證。比如那個觀行過去生的色身、未來世的色身,都屬於意識非量狀態。但是觀行成功了,熏染到意根,意根現起的都是現量境界,為什麼意根現起的都是現量境界呢?因為意根所有的認知由如來藏呈現,如來藏所呈現的法,意根親自和法相應,那麼意根了別的就是現量境界,它沒有比量和非量。如來藏現什麼境界,意根知什麼境界,那麼意根的這個認知就是現量的智慧認知,這個時候獨頭意識也是現量的智慧認知。在意識觀行的時候可能沒有現量,可能有比量,可能有非量,但是到最後熏染到意根,成功了以後,一定是現量境界,現量境界才叫做證得,非量境界和比量境界不是證得。
那麼在意根斷我見證果以後,處於三昧境界,就會發起覺明。覺明現起了,煩惱非常的輕微,處在禪定三昧狀態,煩惱非常輕微,可以說不現起,全部降服下來,不管有多重的煩惱,多輕、多重的煩惱也不會現起。覺明現起了以後,身心輕安,覺受非常,一直處在禪定當中,這時睡眠都減少了。禪定當中讓你身心輕安,身心愉悅,氣血充足,那麼你就精滿、神滿,睡眠蓋非常輕,可以說沒有睡眠蓋,或者睡眠非常輕微,有幾個小時,就三、四個小時睡眠就可以了,這是意根所現起三昧境界。明心也是,意根證得我們的本心第八識以後,也處於三昧狀態當中,那麼行走坐臥都在定中,也都在這個智慧認知當中,這個時候煩惱是特別輕微的,也有覺明現前。覺明現前以後,身體狀態非常的輕安,非常的舒適,非常的自在,那麼睡眠也非常的少,神滿,睡眠非常少,或者不思睡,這個時候那個心情不能說太激動吧,就比平時要很喜悅,處在這種狀態當中都屬於三昧。還有一種說法叫真如三昧,其實真如三昧不是你剛開悟能夠證得的。那個時候是要開悟很久很久,多少劫的時間以後,你才能夠證得真如三昧。什麼叫真如三昧?就是能夠在一切法上見得自己的本心的運作,那麼你就知道一切法都是真如,真如的性質,一切法都是真如,這個時候屬於入到初地了,分證法無我,分證無生法忍,這個狀態才叫真如三昧。你見得一切法上都有真如,一切法都是真如性,這個也叫分證大乘的解脫,叫分證即佛,這個時候才有真如三昧。真如三昧的時候說明你已經入地了,最起碼是初地,這個時候才發起真如三昧。在初地之前,你沒有證得真如,你不可能在一切法上都見得這一切法都是真如,你見不到的。真如三昧的智慧相當相當的深,那個屬於道種智了。在這之前,那只是具備無生忍,無生忍的智慧就很淺了。
從這個現起的白骨觀的境界來看,從三昧境界來看,那麼我們就應該知道,是誰先證法呀?肯定是意根先證法,獨頭意識後了別。意根證法的時候,要獨頭意識了別,這個時候一下就頓悟。頓悟以後智慧生起,和以前的智慧認知完完全全不同了,這個時候就一拍大腿,原來是這樣。一說一拍大腿,一說原來是這樣,這個時候就叫做頓悟。頓悟的時候一定有三昧。那麼不是頓悟的,漸漸明白的,明白了,但是明白呢,也不明白徹底,裡頭究竟是怎麼事,還不是明白,那個明白呢,就是單獨的意識明白,而意根沒有證得的一個境界,所以這兩個境界我們應該分清楚。一切法的證得都要出現三昧境界的,出現三昧就是意根所發起來的境界,三昧境界都是現量的境界,現量境界由意根所現量了別的,由獨頭意識所現量了別的。
那個白骨觀的三昧境界我們五識如何努力也見不到,五俱意識如何努力也見不到。前六識根本見不到,如果能見到的,一定是三昧境界裡頭的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只要能現量了別,那麼這個一定是現量境界,現量境界由意根發起。白骨,五識見不到,第六識也見不到,只有獨頭意識才能見到,獨頭意識這個時候和這個意根有現量智慧的時候才能夠見到,那麼說明這個白骨,它就是一種現量證得的三昧境界,雖然平時我們都見不到。六識見不到白骨的時候,這個六識對於白骨觀它就是非量,想象一個白骨觀,這個是非量。等著這個白骨觀真的現前了,六識還是了別不了,只能是獨頭意識和意根現量了別,說明所有的證都是現量境界。如果你的證不是現量境界,是比量或者是非量,那麼這個就不是三昧境界,不是所證,而是一種想象、臆想。所以六、七識到底是哪個來證果?哪個來明心?哪個來證得所有的這個智慧境界?我們心裡應該很清楚了。
我以前說的第七識了別帶質境,那個境界屬於五塵境、六塵境,屬於六塵過來的,有外六塵、內六塵,意根了別的才是帶質境。但是這裡意根了別的就不是了,而是現量了別的法,屬於獨影境了,獨影境意根肯定了別呀。意根了別之後獨頭意識才能了別,那麼他倆了別的境界還是有一定的差別。所以意根了別獨影境,凡是意識能了別的,意根一定都能了別,只是了別的程度如何。意根了別的帶質境只是從外六塵傳導過來的,屬於內六塵或者內外六塵之間的塵境,那個屬於意根所了別的、第七識所了別的。
4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