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與證的區別

    封麵
    圈
     
  • 解與證的區別

    關於證三果、四果是不是在初禪定當中證的?以及初果和二果是不是在未到地定中所證得的?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說,在禪定中所證的,在禪定中所獲得的智慧,這個叫作證;沒有禪定所獲得的知識,那個叫作解。就是說有定為證,無定為解。這個定有一定的層次範圍,最低的有未到地定,而且未到地定要具足,未到地定具足的時候,你才能證得初果和二果;你初禪定具足發起來以後,你才能證得三果和四果。沒有禪定,你對佛法的理解那都叫一種解,是你對佛法的解,解就不代表證,解和證之間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解可以轉到證,解轉到證得時候,他必須有禪定,以禪定為準,在定中觀行,把你所解得的去證得。

    解就相當於遠遠看見桌子上有一個蘋果,可是由於某方面的原因,你不能起身去夠得著那個蘋果,那個蘋果你抓不到,就說明你沒有證得,你只是見到了那個蘋果,沒有證得。那你看見蘋果和手抓到蘋果、吃到蘋果之間是有很大的層次的差別的。看見蘋果是一種因緣,可是你手抓到蘋果,把蘋果拿過來,又是另一種因緣,這中間的因緣不具足,你只能看著蘋果,而不能把蘋果拿在手裡頭,也不能把蘋果吃到口裡頭。拿到手、吃到口,這中間還是有一定的層次差別,還是有一些因緣的,這些因緣你具足不具足,就代表著你能不能證?是解還是證?解可以轉到證,中間你把因緣你給祂圓滿了,最主要的因緣是禪定,還有其他方面的。所有的因緣加起來,你證果的前提條件就是三十七道品、七覺分、八正道,總共加一起有三十七個,這些是見道的因緣,你要圓滿。圓滿了以後,你這屬於四加行,就是證果之前要修四加行,四加行就是加工,加工你的身心,身心加工圓滿了到一定程度了,這個時候你脫胎換骨,這個叫作證。如果四加行沒有圓滿,你就不能證,只能是解。有些人解一輩子也沒有證,有些人解了一劫、一大劫他也沒有證,因為中間的因緣他始終不能去圓滿,就比如現在很多人就熱衷於搞理論,連初果見道都很遠的距離,他不一定這輩子能見道,他都去自學唯識搞唯識,天天口若懸河,說的也不著邊,解的也不對,然後還熱衷於搞唯識,他這樣搞無量劫的唯識,他也不可能去證得初果,因為他始終不肯踏踏實實的從基礎開始抓起,他永遠處於連解都不是那個層次上,這就是他見道的因緣、證悟的因緣不具足,他就不能夠證悟了。

      證果之前所修行的四加行,叫暖、頂、忍、世間第一法,四加行整個加工完事,加工完事你這身心狀態都處於非常圓滿了,幾乎要爆棚那個狀態,最後頓悟,大小乘都是,最後一下子頓悟。咱們用一個燒開水的比喻吧,好像比較相信,也比較貼切一些,容易理解。燒開水,水燒到一百度,屬於沸騰了,這個水算燒完了,就是開水了。我們證果也是,證果的時候,相當於把水燒到一百度,燒到沸騰的時候,你這時候一下就證果了,這叫頓,頓時悟得五陰苦、空、無常、無我,頓時悟得就是燒水一直燒,燒到一百度了,水沸騰起來了,以這個為標準。就像充氣球已經充滿了,再充一下就爆了,這一爆了一下,這時候就叫頓悟。如果你四加行沒有修行圓滿,你達不到這個身心狀態,你不可能達到爆棚,也不可能一下頓悟,做不到的。咱比如說這個燒開水,燒開水有很多因緣條件把水燒開,水放在鍋裡,底下燒著柴火,需要水底下的火不斷地升溫、加溫,你這柴火不能斷,而且火勢保持原來那樣,比較旺盛,你不能火燒著燒著,它就熄滅了,火熄滅了,你上面燒的水它就不開。你也不能上面燒著水,燒一會兒,你玩一會兒,這個火滅了,然後又點,等水涼了,你再點,又燒一會,溫乎了,溫乎了你又玩兒去了,把火撤了,這個火斷了,上面水就不開,這個水總是處於溫、涼、溫、涼,來來回回的,始終不給它加熱到一定的程度,每給它加到七十度、八十度、九十度,甚至九十九度,那麼水不管你怎麼燒、燒多長時間,這個水也不能達到沸騰。水不沸騰,就不屬於開水,你燒水就沒有成功。燒水的整個過程屬於四加行的過程,四加行需要你用各種因緣把水燒開,你水燒開的因緣一定要具足,這個火一定是連續的、連貫的,你不能說我下面準備的柴火是溼的,或者準備的柴火不夠,或者我的時間不充分,我還要忙別的,那麼你這個水燒開的因緣就不成熟。那麼和證果來比,就是你證果見道的因緣就不成熟,暖、頂、忍、世第一法。我剛燒一會兒水就撤了,就說明我修行進功,我修到一半就上不去了,或者其他因緣條件不具足,三十七道品我修不了,八正道我也修不了,我擇法覺分也發不起來,我的禪定也修不上去,那麼我燒這個水就始終不開,達不到五十度、六十度、七十度,也達不到八十度、九十度,那麼你對法的理解無論怎樣,都不能保證你能夠證果。

    證果就是四加行圓滿了,暖、頂、忍、世第一法,對於佛法的理解非常透了,在禪定中觀行,對於法的認知達到頂點,身心狀態都已經滿負荷的狀態,都要爆棚的狀態,對於佛法的理解越來越空、越來越空,禪定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你的煩惱是越來越輕,甚至都不現起了,然後在坐中,法到一定因緣了,這一下就空下去了,空下去這一瞬間就是在禪定中,沒有禪定,你這一瞬間不可能空下去,你不可能是頓悟的。離開禪定想要證悟、想要頓悟、想要瞬間把水燒沸騰了,這都是不可能的。這個禪定相當於燒水的柴火吧,如果這個柴火不具足,柴火不夠多,也不夠干,你這個火斷斷續續,上面的水總是溫溫乎乎的,它不會達到沸騰的狀態,燒不到一百度,那水就不會開。禪定你不圓滿了,思維力就不夠圓滿,你就不能頓時而悟,就屬於四加行你修不圓滿了,如果四加行你修不圓滿,大小乘你都不能見道。

    禪定呐,是最主要的一個見道的條件,沒有禪定真的都是解。你看過去的那個菏澤祖師,雖然叫作祖師,六祖卻給他印證是一輩子知解宗徒,從十三歲到九十六歲,八十三年當知解宗徒,八十三年的時間呐,正因為他見道的條件不具足,他不想圓滿這個見道條件,他始終落於這個解,他解太甚了,所以他也是沒有辦法去證悟去。有時候我們修道當中,寧可不去解去,寧可把那個答案我們包起來,寧可不知道這個最後結果,我不要去猜測去,我不要去強解去,我不要去勝解去,把最後結果我給它包起來,不碰它,我就努力圓滿這個見道條件,禪定、福德、精進、忍辱這些方面條件,我都要給它慢慢的圓滿了,不要用意識去解去,一定是參,參究,小乘也是參,一定是參,一定是觀,不要用太多的識心,讓意根來,在深的禪定中,祂來面對這個問題,到最後就啪嗒一下了。因緣條件圓滿了,就像水燒開,一下沸騰了,把鍋蓋沖開、頂開了。這個見道也是這樣,因緣條件圓滿了,啪一下子,一下子就頓悟了,這叫頓。頓祂得有個境界,啪一下子,這個沸騰了,水沸騰了,我這一下子就明了了,就處於禪定狀態當中。在這之前呢,你禪定相當好,已經處於三昧當中,這個三昧呢,可能不算太具足,這個智慧不圓滿,等你頓悟了以後,智慧就圓滿了,禪定也更加深了,更加堅固了,就處於三昧當中,這個是真正的三昧。在這之前就有三昧,只是不完全具足,這一下就具足了。具足禪定三昧以後,那你的身心狀態和之前都不一樣了,就像換了一個人了,煩惱也特別輕微,覺明都現起來了,這個才叫頓悟。如果沒有這些個證量,沒有這些個現象,溫溫乎乎的,你所說的這個悟,之前和之後身心狀態沒有什麼差別,溫溫乎乎的,不冷不熱,總是這個樣子,那就說明你對佛法只是一個解,根本就不是證,也不能證,這個狀態永遠不能證的。就像那個燒水,鍋裡的水一定是越來越熱、越來越熱的,你不可能總是保持十度,二十度,總是保持原來狀態不變的,那個你不可能燒到一百度,水達到沸騰一百度,是逐漸熱的,越來越熱,越來越熱的,熱到一定程度,冒泡了,沸騰了,把那鍋蓋給沖開了,這時候水屬於燒開了。我們證果也是,我們的身心狀態越來越圓滿、越來越飽滿,飽滿到一定程度,達到頂,人世間那個頂,你的知見、你的禪定、身心狀態達到世間那個頂,然後就是世間的第一法,你這時候才叫頓悟,才叫作證。其他的呢,不溫不火的,我悟了十幾年二十年,我還是不溫不火的,身口意行還是那個樣子,我的知見還是那個樣子,不會再有長進,十年時間、二十年時間、甚至三十年時間還在原地踏步,我的知見沒有進步,我的智慧沒有進步,禪定沒有進步,為人處世、煩惱啊沒有越來越輕,都沒有這些現象,三昧啊,連三昧的影子都見不著,你這是百分之百的全部都是解,根本就不是證。所以說你沒有禪定,你不要談一個證,你只能說一個解。這個解也有一定的禪定,如果一點禪定都沒有,那個解只是一種知見。解有層次,禪定分好多層次,解的層次也很多。反正你的禪定只要不圓滿了,你就不可能證。

    雖然我們看到佛經,阿含經裡講,那些比丘們啊,遇到佛一講法,在法會上一下都證果了,有初果、有二果、有三果、有四果,這都不一定,他們怎麼那麼快證果呢?不是說他一見到佛了都能證果,這個不是。一個是本身他自己善根福德都很深厚,都有禪定,三十七道品都修了,有的是不圓滿,有的是圓滿了,有的是人家前世已經修得相當圓滿了,或者前世都見道了,前世證果多生多世甚至多劫的時間,那麼他一遇著佛法的時候,他這個時候也是有禪定的,因為前世的禪定都非常深,四禪八定都修好了,今世來了,來了他就有禪定,他不一定有初禪定,但一定都有未到地定,然後一聞法,他初禪定現前,他可能就證得三果啊、四果啊。這些人即使他不遇到佛法,煩惱都很輕微,也是有禪定的,他思維好多道理都很深,說明他本身就有禪定,然後遇到佛法,禪定又加深了,他一下思維就進到定裡頭去了,這樣子啪嗒一下子,他就證果了。你看那些證果的人,都是四果大阿羅漢再來的人,甚至在母胎裡他就得知空寂,他都是善根福德不是一般的人。那麼證初果的人,他也是自己在修了三十七道品,他有禪定,煩惱輕微,見道的因緣具足了很大一部分,然後遇著佛講法,佛的加持力他是相當大的,這一下就能給他圓滿了所有的見道條件,這個三十七道品,見道的四加行,佛能替他圓滿了,這樣的人遇到佛講法,他能證個初果,甚至能證個二果,如果證三果呢,他必須有初禪定,他的善根一定挺深厚。我們不能看到他當時就證果了,不需要其他條件,只需要遇著佛講法就行了,其實不是這樣。

    我們這個修行是生生世世相連貫的,我們得看他得前世修到什麼程度,前世修了多長時間,具備了多深厚得善根、福德,今世他是如何修的,我們把這些見道的因緣都給他找出來,我們就知道,他是因為什麼那麼快就能見道。你說我也和他一樣,那可不一定,看你前世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福德,修的時間非常短,你對空的理解也不圓滿,你的煩惱還很重,見道的很多因緣條件你都不具足,甚至你都沒有開始修,那麼佛來了,兩尊佛來了,三尊佛來了,他拿你也沒有辦法,你也照樣不能頓悟。

    所以人和人是有差別的,差別就在於他修了多長時間,具備了什麼樣的因緣福德,他已經修到了什麼程度,根據這個來觀察他,是否是證果了?有些人就看著別人,你看他聽佛講法幾分鐘就證果了,那我也能啊,我比他時間長一點,幾天時間行不行啊?幾個月行不行啊?幾年行不行啊?這個都是不一定的。這個就和燒水的原理是一樣,人家那個水啊已經燒到九十五度了,甚至燒到九十九度了,最後遇著佛的因緣,變成一百度的開水,沸騰起來了。你的五十度呢,你見佛的因緣,而且你見的都不是佛,你靠自己理解,或靠沒有證量的人來給你引導,這樣你都不可能圓滿見道條件,你這個水根本燒不到九十度,甚至七十度、五十度你都燒不到,你怎麼能達到一百度沸騰啊?達不到的,所以好多人大家聚在一起,報名,怎麼怎麼幾天時間,大家都來證果,都來明心,這個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同時證果,同時明心,因為每個人的見道因緣條件都不相同。就像水,有些人的水才十度,有些人水二十度,有些人水五十度,好一點的人呢,他的水燒到六十度,再好呢,就達到七十度,但是不管你多少度,你這個見道的因緣條件不同,你不可能同時都去證果,同時都去悟去,甚至一個真正證果的人也沒有,因為你那個水就沒達到一百度,你的禪定不具足,觀行因緣條件不具足,七覺分、八正道你都沒有修到,都沒有圓滿,這個時候你說證,都沒有證,這個時候咱們你最好的判斷就是一個解,而且你沒有禪定,那個解的層次非常非常的低,不叫解,只叫一種知見而已。

    有一些人不服氣,說我沒有禪定,我也見道了,我就是見道了,那麼你見的是什麼道啊?你怎麼見的道啊?就是說你面前的蘋果,你以為離得很近了,你看得清清楚楚了,你就說我得到了蘋果,你要說得到了蘋果,那手拿著蘋果的人該怎麼說啊?已經把蘋果吃到口裡了,甚至都咽到肚子裡了,那這些人該怎麼說啊?什麼叫作證啊?什麼叫作解啊?什麼叫作知見啊?這三者是有很大差別的。你證,必須得把蘋果最起碼拿到手裡了,這個東西才屬於你的。你說蘋果並沒有在你手裡,在你眼前,或離你很遠,或者在另一個房間,或者隔著玻璃,或者在窗外,你也叫我也看見蘋果了,我就是證得了蘋果嗎?但是這個蘋果只要沒到你手裡,你就沒有得到,沒有得到,就是沒有證,你見著了,眼睛看著了,可是手沒有拿到,以手拿到為準,手拿到才叫證,手沒拿到,眼睛看見,那個就不叫作證,那個叫作解,或者叫作一種知見,最低的是一種知見,最好的叫作解,你只能是知見和解之間。在這之間呢,你看著蘋果離你距離有多遠?你看得有多麼清楚?至於說你隔著窗戶、隔著玻璃,你也看到蘋果,你看到的蘋果和你把蘋果拿到手裡所看的蘋果,截然是不同的。手裡拿著蘋果來觀察和隔著窗戶、隔著很遠距離來觀察蘋果,觀察的細致程度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有些人把那蘋果吃到口裡了,對這個蘋果更有勝解,更有所證,親自領略到了蘋果的味道,那麼從裡到外全部證得了這個蘋果,這個才叫作最徹底的證,甚至說你眼睛看那個東西都不叫證。雖然你看見這個蘋果了,你不要把你這個看當作證,它之間的差別其實是很大的。

    禪定是證果、見道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條件。你因緣條件不具足,你只是在一個解的範圍,或者僅僅是一種知見的範圍。雖然你的知見好像比較圓滿了,好像挺通透了,你再通透也是一種知見,解得再好,它也是一種解,因為你的因緣不具足,沒有禪定,甚至你的禪定比較淺,或者你的禪定斷斷續續,那麼你這個水就沒有燒開,沒達到沸點,那麼就不屬於證。證呢,必須你這個因緣條件都圓滿,不僅禪定是連續的,而且禪定非常深,能保持下去,這個禪定越來越深,深到一定程度,再加上你的知見越來越深,你心越來越空、越來越空,這幾方面因緣條件都聚合到一塊了,那麼你這個水達到沸騰,你這邊就叫作證果。證果以後,回頭來觀察五蘊,和證果之前你對五蘊的解,你兩相對比來看呢,那個層次差得非常大。層次這麼大差別,證悟以後,你的身口意行完完全全跟以前不一樣了,因為你親自見著了這個東西,那你身口意肯定要改變。你沒有親自見著之前,你的身口意改變不了,或者說你能夠輕輕的降服,因為你再見道之前在解的階段,也熏了意根,只是熏得不到位,意根沒有達到圓滿,沒有達到圓滿的解,那麼你就沒有證悟,必須你熏意根熏到圓滿了,就是在你解悟的階段也熏到意根,只是非常輕。看看祂熏到什麼程度,你對佛法的解就解到什麼程度。解到圓滿了,因緣圓滿了,那個時候才是證。

    那就回到問題的最初,最初就是說證初果、證二果,必須在未到地定當中,而且是未到地定具足、圓滿;證三果、四果呢,必須在初禪定中,因為你證了二果以後,或者是直接從凡夫一下子修到三果,這個時候你初禪定要圓滿的具足,而且在這當中,你一下子貪欲斷了、瞋恚斷了,這兩個結斷了,加上前面的三縛結同時都斷了,斷了這個時候才叫三果,三果的證量才出來。如果你不是在初禪定當中,你這個知見也很圓滿,但是定還不具足,這時候對三果來說也算一個解,也不是證。證呢,要回頭檢查,前後有一個三昧的發展的過程,這個三昧啊,越來越具足,越來越深,到最後啪一下子,祂也有一個頓,頓悟,叫頓證,然後就處於非常甚深的三昧當中,初果、二果、三果、以及四果都是這樣,前後三昧一定越來越具足,越來越深,到最後頓斷、就頓證、頓悟,之後又處於三昧當中,這個比前面的三昧更加的圓滿,覺明時間更長,煩惱更輕微,三果就沒有煩惱,或者祂有的執,在覺明當中其他的煩惱沒有斷,祂不現前,只是過了這個覺明時間,沒有斷的煩惱,祂會現前一些,到四果就沒有煩惱了,但是四果人、三果人他有時候初禪定會退的,他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初禪定當中。沒有初禪定的時間呢,可能稍微現一點煩惱,然後又會下去的,但是他的知見已經圓滿具足了,他的煩惱不會總現前,只是偶爾那一下子,那個時候就代表他的一種煩惱習氣、煩惱的勢力。煩惱斷了,祂的勢力不是一下子消滅掉的,有時候勢力要起來,他就現一下煩惱,現一下煩惱祂又會下去了,但他現這一下煩惱和凡夫所現出來煩惱有本質上的區別,區別在哪兒呢?凡夫所現起的煩惱祂是由心往外的,祂走心,這個煩惱延續的時間比較長,而且不容易消除,煩惱現起來也挺深,祂走心;斷了煩惱以後,他的煩惱勢力、習氣又現前了,他有煩惱勢力嘛,這個勢力盛的時候,現前了,勢力盛現前的煩惱,祂不走心,只是一種習慣,他不走心,然後這件事情過去了,他心馬上就變了,他馬上就沒有煩惱了,就跟沒事人一樣,他只是一種習氣、習慣,他不是從心往外的,他給你起瞋啊,他給你貪啊,他都不是,他是一種習,這種習說斷,馬上就沒有了,瞬間就沒有了,所以說一閃念的功夫,現起了,馬上就沒有了,他自然而然沒有,也不用去壓制,因為祂現起來的時候他也不是太走心的,說這個人對我特別生氣,根本不是特別生氣,只是一種習慣了。還有貪欲,祂也是一種習慣了。三果人貪欲、瞋恚都斷了,只不過一種習氣,習氣就非常輕微啦,現起來的速度也非常的快,祂也不走心,不那麼入心,這就是聖人所現起來的煩惱和凡夫現起來的煩惱之間的區別。

    還有佛世時那些外道遇到佛的時候,佛給講法,都證果了,證果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些外道啊全部修禪定,只是他們沒有空的理論,不知道整個五蘊全部都是無我的,他沒有這個理論,他們就有點理論不足,但禪定非常好,以這個禪定呢,他也斷了一部分的煩惱,只是根本煩惱沒有斷,比如說貪欲這個煩惱,根本沒有斷,斷了就是三果,沒斷呢,三果之前或凡夫以禪定壓著,壓著粗的煩惱他都給斷了,細微的、根本的那個根沒斷,只是斷的那個枝和葉,根沒斷。佛一給講法,他在禪定中就把根斷了,根一斷,才是三果、四果,根不斷,初果、二果,或者是凡夫。你根不斷的時候,凡夫雖然有禪定,把那個粗煩惱斷了,根不斷的時候呢,你禪定一消失,根本煩惱現起,那個枝葉也會現起的,那你所有的煩惱都跟著現起,你先前所斷的那些粗的煩惱祂又起來了,就是說根不斷就有這個弊病。那三果人、四果人是把煩惱的根斷了,根斷了他可能要有一些枝葉,這些枝葉用不了多長時間枯萎了,這個枝葉煩惱也會斷了。其實在證果之前呢,五品就把這個粗的煩惱給斷了,就是把那個枝葉斷了,到三果的時候把那個根斷了,根斷了以後有些時候現起一點,瞬間現起的煩惱那叫煩惱習氣或勢力吧,那個會馬上就消除的,這個不影響他入無餘涅槃,不影響他解脫。

    那些外道四禪八定都具足了,甚至非想非非想定都具足了,但是他在那裡頭不能聽聞佛法,必須都出來,從那個非常深的禪定中出來,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啊,從那定中出來,在佛身邊,聽佛講法,這個時候他可能在初禪定當中,有的在未到地定當中,都有禪定,這時候聽佛一講法,瞬間一思惟,他這個思惟就很深了,他和沒有禪定人的思惟絕對不一樣的,就是你們把禪定修起來你再思惟,你跟你自己從前的思惟比較,你就發現,其中的差異是很大的,有禪定的思維瞬間就入進去了,周圍一切都忘記了,不會把精力放在周圍其他事情上,他心無雜念了,這個時候他思惟力是非常深的,以這樣非常深的思惟力,祂的力量非常足,他一下子就能頓悟。如果你沒有禪定,你的思惟是非常淺的,非常淺的思維你的力量不足,你不可能把這個佛法的根源給解決了,就不可能證,不可能頓悟,沒有禪定,就是說證和解祂是有決然的區別,差別就在於你是否具備禪定?你是否思惟力非常深?力度是否非常大,能夠一刀下去,把你三縛結全給砍斷?在於這個,這個禪定就相當於智慧的刀一樣,獲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