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座時如何觀呼吸

    封麵
    圈
     
  • 上座時如何觀呼吸

    合掌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要慢點念,同時念的時候,還能夠觀想到佛,觀想到佛光照耀了自己這個全身。這樣念完以後,心靜下來以後再調呼吸,有些人不用調呼吸,那麼就直接進入打坐狀態。

    那麼打坐這時候幹什麼呢?

    那打坐時咱們修四念處,那麼就開始觀行四念處。你把呼吸調好了,氣血運行正常了,心念能夠集中了,那麼就開始開始觀。如果你一開始觀不了的呢,你就先念佛,或者念咒。念佛也要慢慢的念,你越慢,就能把氣息調整的越好,你心念越集中,越不散亂,這樣你下一步觀行才會有效果。那個氣血運行的好,身體也好,那麼心就能夠靜下來。這個調自己的心念、調呼吸是很關鍵的,這一步。

    那麼當你心一開始靜不下來的時候,可以調呼吸,做深呼吸,有些人身體不好,做深呼吸還做不了。那麼你也可以念佛,那麼念佛時也是用呼吸方法念佛,用呼吸方法念佛其實也是調呼吸,慢慢的把這個氣道給打通了,氣息就能夠下到丹田,一下到丹田裡的這個氣息,這個意念都跟著到丹田了,那麼丹田會發暖,發暖的時候就容易得定,身體就能夠安靜下來,心也就安靜下來了。

    那麼你調呼吸,做深呼吸的時候,根據個人情況,如果比較熟悉了,一次兩次呼吸,三五次就可以,有些人就要做十次。如果你呼吸時覺得累的話,你可以念佛,念佛時就要慢點念佛,用呼吸念佛法、調氣方法來這個念佛。要這麼念——阿彌......(拉長)

    這個每次念佛,都是呼氣的時候念,吸氣念不了。你把氣吸完了,你再呼出的時候,你念阿彌——念阿彌的時候呢,最好你這個聲音要用膛音,後膛音,後膛音這個聲音,它有音流震動,能夠把你這五臟六腑堵塞的地方,給祂震動開,這一震動開,氣流就能直下丹田,把你前面任脈能夠打通,任脈打通了,呼吸就會自然順暢,身體的氣血就調好了,這時候你才能得靜,靜下來以後呢,你再觀身,觀身不淨,觀身不淨要從前往後一點點觀, 如果前面這個觀行不到,你們不要觀後面的;前面都觀行非常好了,基礎牢固了,你再觀行後面的。

    當你深呼吸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因為非常慢,又調整呼吸,那麼最容易得定了,得定是非常快的,你這時候就不容易有妄念了。因為慢嘛,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念佛號和聽佛號上,你也注意在呼吸上了,這樣有助於觀行,有助於減少妄念和止滅其他的妄念,只有這念佛號。念佛號等你調好了,累了,有定了,就念不出聲音來了,那麼就靜止,靜止時你就可以用這個心念,來觀,觀自己這個呼吸的狀態。你就按照這個經是怎麼講,怎麼次遞,怎麼步驟,那麼你就一點點來深入,一點點深入。你這個修行的時候,你打坐就不至於昏沉了,因為你有一個很深的所緣境,能夠專注,你就不容易(昏沉)。在這個調呼吸氣血通了,你也不容易昏沉,昏沉主要是氣血不通。氣血不通,營養供應不上,那麼這個氣血從後脖頸就上不了頭腦,那麼你就是容易昏沉了。昏沉的人呢,是身體沒有調好,氣血沒有調好,才昏沉。你把這氣血調好了,深呼吸啦或者呼吸念佛啦,就不會出現昏沉那個現象了。

    什麼是觀呢?觀就是觀察。觀察容易理解。比如眼前有一朵花,你來觀察這朵花。那你觀察花是什麼呢?觀察花它這個是什麼狀態?是一朵還是多少朵?它的姿態是什麼?它的品種是什麼?它的顔色是什麼?它大概新鮮不新鮮?每個花葉、花瓣、祂的韻味,這些東西都要觀察——這是觀察。

    那麼我們觀身不淨呢,先觀呼吸,那觀呼吸怎麼觀呐?佛經一步步都講了,只要按照那個步驟做,就能觀察得到。比如說我現在正在進行呼,你知道呼,呼的時候氣是從哪兒入進來的?你看是從鼻孔入進來的?然後經過這個鼻腔,再進入到肺裡,再進入丹田裡頭,這就是一個過程。然後你呼這個時間,你大概知道我的呼吸是不是很深?達到哪裡了?哪塊堵了過不去?你都知道,呼吸是長是短,你都知道。然後這氣呼出去的時候,你吸進來你要知道,呼出去的時候也要知道,知道什麼呢?我呼出的氣從哪出去的?從哪到哪,這個過程經過了哪裡?身體的覺受是什麼?這個氣息是冷是熱、是長是短,你都要知道,這個就是觀。

    這個觀的過程當中,它有定。因為你所有精力都集中在這個呼吸上,一呼一吸,你就沒有精力去考慮其他的問題,就沒有雜念了,這樣容易得定。得定的時候,你再有一個觀,觀,就是內心有一個知。你所觀的法,你內心都要知。你不知了,就散亂了,或者昏沉了;你知了,就有定,也有清明,也有慧,定慧就等持了。你觀到一定時間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呼吸祂是個生滅的、是無常的,你這個智慧就生出來了。你只要內心保持著知,時間長了,智慧就知道了,這個知由無明的知變成了有明的知,這個知就代表有了智慧。你知的是什麼?知這個呼吸是無常生滅法,祂不是我,你就容易斷我見。

    那四念處這經它不僅僅是修定的經,這還是止觀同時運行的經。止觀的結果,它就有慧的開發,這個慧是證果解脫的慧,所謂解脫的慧,帶著所有的知,知到一定程度,由無明的知達到了有明的知,這個知就變得明了了,明了了什麼?明了你所觀這一切法,是生滅、無常、變異、空的、苦的、無我的,你這個智慧——解脫智慧——就生出來了,生出來以後不就得解脫了嗎?所以這個心裡要有一個觀,這個觀就要知,你這個知就由無明到了明,有這一個過程,不用你有太多的思想啊、分析啊,這些東西都不用。只要你有一個明明了了的知,到最後你就有智慧了,知的內容是什麼?你就知道了,這樣就能斷我見就能證果了,就能解脫了。這是佛教我們修行方法,不是用很多的意識心,不是我非要住在這思維啊、分析啊、考量啊、別量啊、推理啊,這些東西都不用。這些東西都是現量,現量常存的,只要你保持了知,到一定時候,這智慧就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