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唯识论第三卷阿赖耶识的无覆无记性

    封面
    圈
     
  • 原文: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阿赖耶识。何法摄耶。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

    释:法有四种,这个法是指什么法呢?这个法是指八个识所造作出来的法,八个识所共同运行出来的法。这些法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善法,第二种是不善法,第三种是有覆无记的法,第四种是无覆无记的法。

    覆就是染污、覆盖、遮障的意思,因为有染污,就能覆障真性,覆障真心,那么这种法就有覆障、有染污、有遮障,能遮蔽真性、遮蔽善法,这就叫覆。第三种法叫作有覆无记的法,记是指善恶性,无记就是不善不恶性的法。第四种法是无覆无记性的,就是说造作出来的法,没有染污,既没有善性,也没有恶性,是不善不恶、没有染污的无记性。

    八个识所造作出来的四种法,就包括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这四种。谁造作善法呢?善法和六识心相应,不善法也与六识相应,善不善法都和六识心相应,六识心有时候善,有时候就不善。有覆无记和第七识意根相应,凡夫的第七识意根有我贪、我慢、我爱、我痴,因为这些无明烦恼,祂就把阿赖耶识的功德性都执为自己的功德,这样能覆弊、障碍了阿赖耶识的真相,也障碍了自己得解脱,让自己长期处于生死轮回中,苦恼不断,所以叫作有覆。

    那意根的无记性,是因为了别慧昧略,不能思索六识业行以及自己心行的善恶性,也不知道六尘境界是善是恶,以及结果是善是恶,第七识意根就不会说我要造善或者要造恶,因此意根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祂的运行就是无关善恶的无记性。

    但是在初地菩萨以上,意根的心所发生了改变,烦恼去除了,有覆性就会消除一部分;而且智慧力也比其他众生的意根增强了,尤其是知道了很多法都是第八识的功能体性,并不是自己的功能体性,其对法的执著性就减少了很多,因此就与善法相应一些,无记性就减少。到了佛地,意根就完全具有二十一心所法,与五别境和善完全相应。初地就相应一小部分,因为意根达到初步的无漏了,智慧力就增强,这时候就叫做智识。

    无覆无记性,是指阿赖耶识心体所具有的体性。阿赖耶识是本来就解脱的心,因为祂没有无明和烦恼,也就不会去执著任何一种法,没有人我执,也没有法我执,那就不能遮障自体的真实性,不能遮障其他心体获得解脱,自身也不会迷惑颠倒,因此,祂是无有覆藏的心体。

    祂从来不会起心动念去造作善恶业行,也不在六尘境界里造作业行,不分别和拣择六识所造作的是善业还是恶业,祂自身没有染污的心行,没有贪嗔痴烦恼,没有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祂也没有善心所,因此祂的心行是无记性的,无关乎善恶性,也就是无覆无记性的。阿赖耶识属于异熟性,能让众生的业行,异时、异地、异类而成熟,成熟以后众生就受果报。

     原文: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

    释:异熟若是善性的,或者是染污性的,众生的生死流转或者是要灭除生死流转,证得解脱,就不可能了。异熟识的异熟性如果是善法,或者是染污法,那么众生就不可能出现流转六道的现象,也就不可能有六道的生死轮回了,同样众生也不可能通过修行灭除六道生死轮回苦。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异熟识的异熟性是善性的,第八识就只能配合七识造作善业,并且只记录和收存七识造作的善业,未来也只能输出善业业种,使得众生只受善业果报,那么众生就不能在三恶道里生死流转了,六道轮回的生死果报就不能具足现行了。

    如果异熟识是善性的,前七识造作恶业的时候,祂就不能配合七识去造作恶业,比如杀人放火、诽谤三宝这些恶业,祂就不会配合去造作;另外即使配合造作了,七识造作了这些染污的恶业行,因为异熟识是善性的,祂就不可能记录和收存恶业种,不可能把恶业种子收存下来,让恶业熏染自己,那么将来就不能实现恶业果报。

    但是实际情况是,前七识不管是造作善业也好,造作恶业也好,还是造作不善不恶的业也好,阿赖耶识都不管这些,祂都要配合着造作,并且收存种子。收存种子以后,等到种子成熟的时候,祂就会输出业种,让七识受到应有的果报。

    如果异熟识是善的,那祂就不可能输送众生恶业的种子让众生受恶报,多数的因缘果报就不可能实现了。即然众生有六道轮回的生死现象存在,有生死轮回苦,都是依据所造的善恶业来受果报,那么阿赖耶识就不应该是善性的,祂所配合造作的就不能都是善法。

    再比如说阿赖耶识的异熟性如果是染污性的,祂就有染污心行,有贪嗔痴烦恼,祂就只能配合七识造作染污的恶业行,不能配合七识造作善业行。如果祂是染污性的,就不是善性的,那众生的七识想要造作善业的时候,祂就不会配合去造作,善业就不能成就了。

    另外退一步说,即使祂配合七识造作善业了,祂也不会给收存这些善业种子,祂也不会输出这些善业的种子,那众生造作善业就不能得到善报,而且最主要是七识没有祂的配合,是不可能造善业的,那么众生就永远也不能去除染污烦恼,永远不能得解脱,生死流转就永远不能灭除了。

    这样的话,异熟识如果不是属于善,就是属于恶的话,那么众生要造作善业或者是造作恶业,祂就不能配合造作,善恶业也就不能成就,也就不能收存善业或者是恶业的业种,善业或者是恶业就不能熏染阿赖耶识,那么众生的生死流转,或者是要灭除生死流转苦,就不可能了。

    现见众生六道生死轮回的果报不断,生死流转不断,而且也有众生通过修善,在不断的去除染污烦恼,灭除了生死流转苦,那就说明阿赖耶识的异熟性不属于善的,也不属于染污的。祂本身没有染污性,也没有善性,而是随缘配合七识造作任何一种业行,那祂就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祂不属于善的,也不属于恶的,就能配合众生造作善、恶和不善不恶的业行,把众生的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都能够记录、收存,将来输出就实现了众生的因缘果报。

    原文: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

    释:又因为阿赖耶识是善法所依止之识,也是染污法所依之识的缘故,才说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的,祂不是善性也不是染污性。如果阿赖耶识是善性,那么善性与染污性相违背,就不能与染污业作为依止;如果阿赖耶识是染污性的,染污性与善性相违背,阿赖耶识就不能与善业作为依止,因此只要阿赖耶识是善和染污性的其中一种,就不能同时与善和染污作为依止,只能是让善和染污两种业之一来依止,两种业行不能同时依止于阿赖耶识而现行运作。

    而事实上,阿赖耶识是善和染污两种业同时所依之识,这两种业都能依靠着阿赖耶识而运转,才能够造就业行出来,善恶之法才能产生出来。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作为所依,那么善法不能成就,恶法也不能成就,所以阿赖耶识是善恶法所依止的识,阿赖耶识就是无记性的。

    若善染者,如果阿赖耶识是善的,或者是恶的,善和恶互相违背,那么阿赖耶识就不能与善法作依止,或者也不能与恶法作依止,祂就不是善法和染法同时所依止的识,不能为这两种法同时作依止,那么众生的善恶业就不能同时造作出来了,可是众生却不是造善业就是造恶业,根本不会只造其中一种业,那就说明阿赖耶识不是善性和恶性的,而是无记性的,才允许众生有时造善业,有时造恶业,阿赖耶识都会配合着造作出来。

    如果说阿赖耶识是善性的,那么众生造作恶业的时候,祂就不能随顺众生,配合众生去造作恶业,恶业行就不能依止阿赖耶识而产生出来,那么阿赖耶识就不是恶法所依止的识体。可是恶业众生确实在造作恶法,恶法是怎么造作出来的呢?就是阿赖耶识配合着输送种子,并且自身的心所法也一起运行着造作出来的,那事实真相就是,阿赖耶识也是恶法恶业所依止的识体。所以说阿赖耶识不属于善法,不是善性的,而是无记性的,否则恶业行就造不出来了。

    如果阿赖耶识是染污性的,那么众生造作善业的时候,祂就不会随顺着众生去造作善业了,众生的善业就不能够成就,可是众生却能够造作善业出来,那说明什么呢?说明阿赖耶识还是随顺着众生,输送种子,运用心所来配合造作善业,那么阿赖耶识就不是恶法染污性,不是染污性的,而是无记性的。

    如果阿赖耶识是属于善法,或者说祂属于恶法,属于两者之一性质的,那么祂就不能够与善法或者恶法,都给作为依止,那就说明阿赖耶识属于不善不恶性的,祂是无记性。这样祂才能为众生的善恶业都作为依止,善恶业依止于这个识,众生才能够造作出来善和恶的业行。

     原文: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释:又因为阿赖耶识是能被善染业所熏习的缘故,所以祂是无记性的。此识是所熏性故,意思是说阿赖耶识能被七识业种所熏染,存善业,就被善业所熏染,就会输出善业种子,实现善的身口意行和果报;存恶业,就被恶业所熏染,就会输出恶业种子,实现染污的身口意行和恶业的果报。

    而阿赖耶识的本体是清静无垢、常恒不变异的,可是祂要收存七识造作的业种,以实现众生的生死相续,那么收存了业种之后,业种就能熏染阿赖耶识,使得阿赖耶识具有了不垢不净的体性,就不是本体的清静无垢了,更有种子的无常变异性,就不是本体的常恒不变异了。

    因为业种在其内要不断的生灭变异,那就使得阿赖耶识里所藏的善恶业不断地转变。什么叫所熏染呢?因为众生造作的业行不管是善的、恶的,还是无记性的,都会存到阿赖耶识里,存到阿赖耶识里以后,就使得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有善染性了,也就是本来清静的第八识含藏了染污生灭的业种,就使得阿赖耶识连同种子整体就成为不垢不净的心体了。

    种子存进心体里去了,祂将来要再把种子输送出来,以配合众生造作善染业,这叫熏染。如果不存善种子,祂就不熏善法,那么将来也不会形成众生善业的身口意行和果报,众生的善业也不能成立;如果祂不收存恶业种子,祂就不熏习染法,未来也不会输出众生的恶业种子,来配合众生造作染污业,实现众生恶业果报。如果祂不受染污法所熏,那祂就不会收存和输出染污业种。那众生的染污业种就熏不到祂,将来祂就不会输送出众生的染污种子,不会配合众生造作染污业了。

    可是祂确实是在随顺着众生,或者造善业,或者造恶业,两种业祂都随顺着造作。两种业的业种都存到祂的心体当中了。祂确实在受着两种业的熏染,将来就输送出善业或者恶业的业种,就配合着众生造作善业,也配合着众生造作恶业,所以祂不属于善性的,也不属于恶性的,只能说明祂属于不善不恶的无记这种性质。

    如果阿赖耶识属于善法或者染污法的话,就好象祂是极香或者是极臭的,那性质就是固定不变的了,不会再受香臭所熏而发生改变。如果祂是善性,类似于极香之法,那么臭气来了,祂就不受臭气的熏染,祂永远是极香的,那么臭气就不能存到祂的心体里,将来祂也不会释放臭气的染污种子,众生不会受到臭的恶报,同理香气也熏染不到祂,祂就不会变得更香。

    如果祂是染污性的,类似于极臭之法,那么香气来了,祂就不会存香气的种子,也不会受香气所熏,将来祂就不会输送出香气的种子,来受香的善报,同理臭气也熏染不到祂,不会使祂变得更臭,因为祂已经不能够再受熏染,已经达到极致了。

    这就说明阿赖耶识不属于极香臭性质,同理,也就不属于善性的,也不属于染污性的,只能属于不善不恶的无记性。如果祂属于善性,或者是属于恶性,那么众生所造作的善行,或者是恶行,将来都不会有因缘果报,因缘果报都不成立,因为祂不受熏故。所以根据以上的这些立论,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阿赖耶识只能是无覆无记的,祂没有善性和染污性,不属于善性的,祂也不属于恶性的。

     原文: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

    释:覆谓染法,染就是染污之法,所谓的染污,就是不清静,能遮蔽自心,不识真性,不见实相,因此能障碍圣道,不能取得圣果,那会永远处于轮回之中。

    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这个阿赖耶识没有染污,没有无明遮障,所以阿赖耶识是无覆的,祂不能覆障自己,不能覆蔽真性和真理,不能障碍自己显现出真性和实相,也不障碍祂的圣性,因此是无覆的。

     原文: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释: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记就是善恶性质的,不是善性,就是恶性的,属于两头,性质是特别的,不一般的,因此可以记别,明记下来,别是识别分别的意思,只有特殊而不一般的性质才容易辨别分别。如果识心是善性的,造了善业,就有可爱的异熟果报,善的果报是非常令人喜爱的,众生都喜欢善的殊胜果报,这叫可爱果。如果识心是恶性的,造作恶业,将来就有恶业的果报,是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记就是指两头,不是善就是恶,但会得到可爱和不可爱的果报。

    这两种果报都是比较殊胜,能够明记的,善恶心所的性质也比较特殊,不一般,有殊胜的自体可以明记,不是中性的中庸之性,所以叫作有记性。所谓的一般,就是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很平常普通,不特殊。而阿赖耶识,不属于有记性,祂属于无记性。非善非恶性,因此祂没有可爱的异熟果报,也没有可令人生厌的异熟果报,因为祂没有殊胜的自体可记别。

    比如说,阿赖耶识不是善性的,祂就不会造作善业,不会有善的可爱的异熟果报。阿赖耶识也不属于恶性的,祂不造作恶业,就没有恶的不可爱的异熟果报。但是众生造作善业的时候,祂会配合众生造作善业,那众生得到善的殊胜果报的时候,阿赖耶识也不受善的果报。

    众生布施了恒河沙世界里的七宝,获得了无边殊胜极殊胜的善业的果报,那样大福德的果报,阿赖耶识都不会享受到一丝毫。因为祂没有造善之心,虽然祂配合着造善,却没有造善业的心行,祂只是随缘的、法尔如是的在配合运行着,并且按照因果律来输出业种,实现因果,所以祂不享受善的殊胜果报,只是众生的五蕴七识来享受这个大福德果报。

    众生造恶业的时候,比如杀人放火,诽谤三宝,阿赖耶识因为没有恶心,祂不会主动有意地去造作这些恶行。但是众生造作这些恶行的时候,阿赖耶识就配合一起造作,虽然配合造作,祂也没有恶心,因此祂也不受恶的异熟果报,众生恶心造业,才有不可爱的异熟果报。祂配合造业,只是随缘,法尔如是地运作,只是按照某种运行机制来运行罢了,因此是无记的,没有异熟果报。

    比如一个机器人,人为地给它设计了一个程序,它就按照程序或者造善业,或者造恶业。但是造了什么善恶业,跟这机器人没有关系,因为机器人没有心行,所以它没有善业和罪业,不受奖赏和惩罚,奖赏它,它也享受不到;惩罚它,比如司法机关要定罪,也不能定它罪,要定指挥机器人造善恶业的这个人的罪,或者是定为机器人设计程序的这个人的罪。指挥和设计的人会受到善的果报,或者会受到恶的果报,机器人本身不受果报。这个阿赖耶识就象机器人一样,按照固定的机制在运行,祂只是配合众生造作业行,本身并没有什么心行,都是众生有善恶心行的造作,那么果报就由众生来受。

    综合以上的分析论证,说明阿赖耶识不属于善的,也不属于是恶的,祂属于非善非恶性的,所以叫作无记性的。前面又说祂是无覆,祂没有染污,祂又没有善性,又没有恶性,在这个四法当中,祂属于无覆,又无记性的。善法和不善法属于六识心所具有的心行,而有覆无记性的法,是意根第七识的心行,那么八个识所造作出来的法,就分为这四种,阿赖耶识属于无覆又无记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