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四卷(四谛相)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论著讲解 更新时间: 2023-01-16 23:05:04 阅读: 417

第二章  如何明了集、灭、道谛相

修习四圣谛十六行,能明了四圣谛相。由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行明了苦谛相;由因、集、起、缘四种行明了集谛相;由灭、静、妙、离四种行明了灭谛相;由道、如、行、出四种行明了道谛相。其中由十种行观察苦谛,悟入苦谛四种行已经讲过了,下面讲如何修习集谛四种行明了集谛相。

原文:复由四行。于苦谛相。正觉了已。次复观察。如是苦谛。何因何集。何起何缘。由断彼故。苦亦随断。如是即以。集谛四行。了集谛相。谓了知爱。能引苦故。说名为因。既引苦已。复能招集。令其生故。说名为集。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说名为起。复于当来。诸苦种子。能摄受故。次第招引。诸苦集故。说名为缘。

释:由苦、空、无常、无我四种行,对于苦谛相如实无谬地觉悟以后,再次观察这些苦谛出现的因是什么;苦是如何集聚起来的;苦是如何生起的;苦是依什么缘出现的。只有断除这因、集、起、缘四种行,苦就会随之断除。因此就要观察集谛四种行来断除集谛相。了知爱能引生苦,就说爱是苦因。把苦引出来以后,又能招集起来,令苦出生,就说为苦集。苦生出来以后,令苦受现起,说名为起。又能摄受未来世的诸苦种子,次第招引诸苦集,就说名为缘。

原文:复有差别。谓了知爱。是取因故。复能招集。即以其取。为因有故。复能生起。有为上首。当来生故。又能引发。以生为缘。老病死等。诸苦法故。随其所应。当知说名。因集起缘。

释:四种行之间又有差别,次第不同,了知爱是取的因,爱又能继续招集,取又成为后世有的因,从而能生起后世的有,以有为缘后世五阴出生,又能引发以生为缘的老病死等等诸大苦聚。根据四种行的次第,就分别说为:因、集、起、缘。

集谛的因是爱,因为有爱,就会产生取,不管取得还是没有取得,都有苦相,后世的有产生出来以后,生相出现,苦相就出现了。只有断除了苦的根源贪爱,才能断除苦。爱的因是受,受的因是触,可以有触和受,但在触和受的时候,没有贪爱,无心于所触所受,就不会有后世的苦出现,集谛就灭。既然现在的爱是引发苦的因,爱的集起能令苦出生,爱集就是苦集。苦生以后,苦受现起,这叫作苦起。由于爱能摄受未来的苦种子,爱所招集的都是苦种子,能生未来的苦,爱、取、有、生、老次第招引诸苦的集起,所以爱是苦的缘。

集谛属于十二因缘中的一个环节,解脱之道,声闻法与缘觉法互相含摄,都有共通之处,没有独立的缘觉法,也没有独立的声闻法,只不过二种法涉及到的层次深浅有差别而已,而解脱无别。

原文:复有差别。谓正了知。烦恼随眠。附属所依。爱随眠等。是当来世。后有生因。又正了知。彼所生缠。随其所应。是集起缘。谓后有爱。能招引故。即是其集。此后有爱。复能发起。喜贪俱行爱。此喜贪俱行爱。复与多种。彼彼喜爱为缘。如是依止。爱随眠等。及三种缠。能生后有。及能发起。诸爱差别。是故说名。因集起缘。如是行者。由四种行。了集谛相。

释:四种行还有差别,正确如实了知烦恼随眠是附属于爱随眠的,依止于爱随眠才有烦恼随眠,没有爱就没有烦恼,爱也是烦恼的因,断爱即断烦恼,而爱随眠是未来世三有出生之因;正确了知爱随眠所生出的烦恼缠缚,与其一一相应的是集、起和缘三行,烦恼缠缚能集起苦种子,能让苦现行出来,是产生苦受的缘。

因为烦恼随眠能招引后有之爱的缘故,所以烦恼随眠能集聚后有之爱,又能发起与喜和贪共同运行的爱,此喜贪俱行爱又能成为种种喜爱的缘。像这样依止爱随眠等等,以及三种缠缚,能出生后世的有,以及能发起种种爱的差别相,因此就说为因、集、起、缘四种行。因为有爱随眠,就会有烦恼缠缚,喜缠缚和贪缠缚,有这三种缠缚,后世的有肯定会出生,有出生,苦就会出生,这样行者就由四种行明了了集谛相。

原文:于集谛相。正觉了已。复正觉了。如是集谛。无余息灭。故名为灭。一切苦谛。无余寂静。故名为静。即此灭静。是第一故。是最胜故。是无上故。说名为妙。是常住故。永出离故。说名为离。如是行者。由四种行。了灭谛相。

释:对于集谛相正确如实明了觉悟以后,还要再正确如实觉悟灭谛四种行。当集谛完全灭尽息灭时,就名为灭,集谛不再集起了,苦就灭。一切苦谛灭了再也没有余苦了,这时就寂静了,没有五蕴造作也没有五蕴受苦了,名为静。这样苦谛息灭寂静了,在世间是第一的,是最胜的,是无上的,就说为妙。苦谛息灭以后无余苦,苦不会再生出来了,这样的状态是永远存在的,永远出离了苦,就说为离。这样瑜伽行者就由灭、静、妙、离四种行明了了灭谛相。

由灭、静、妙、离四种行明了灭谛相。苦灭是因为集灭了,不再集起苦行,五蕴身的身口意行都是苦行,尤其是恶和不善的身口意行,心不攀缘五蕴世间法,就不再集苦,就得寂静了。心得寂静以后,就自在解脱了,这在世间里就是奇妙美妙的,因为世间里普遍都是攀缘和苦,不寂静不自在不解脱,所以生命不妙。解脱自在的生命在世间里是第一殊胜最殊胜的,所以美妙。灭了苦解脱以后,不会再有苦受了,解脱是永远解脱,不会再退回无明烦恼境界中,永远离苦,所以叫作离。这样灭谛相就由灭、静、妙、离四种行,很清晰地显示出来了。

原文:于灭谛相,正觉了已。复正觉了,真对治道。于所知境。能通寻求义故。能实寻求义故。由于四门,随转义故。一向能趣。涅槃义故。所以说名。道如行出。如是行者。由四种行。了道谛相。如是名为。于四圣谛。自内现观。了相作意。

释:行者对于灭谛相如实正确觉悟以后,最后还要如实正确地觉悟真正地为对治苦所修的道,才能灭苦得解脱。对于所知境,能够普遍地寻求其真实义,能够如实寻求其真实义故,名为如。在修道过程中,其身口意诸行能够随顺于四圣谛理,不断转变清净,名为行。修道之后,心行渐寂渐灭,趣向涅槃,出离生死,名为出。这样瑜伽行者就由道、如、行、出四种行,明了了道谛相。这才叫作于四圣谛从内心里现观的了相作意。

真对治道是指什么?道是指方式、方法、路径,对治是指对治心中贪嗔痴无明烦恼,无明是不知苦,不知苦集,因此就要对治此不知,变成知,若无无明则不需对治。为了灭苦、断集而修的道,名为道,灭苦的过程就是修道,修戒定慧、三十七道品,思惟观行四圣谛。这是道行。

如行,是令心与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法理相应,对于所知境四圣谛法,能通达地深深地思惟其真实理,能如实地思惟观行其法理,了达所知境的内涵正理,从而证得四圣谛真理。行行,在如行断无明的基础上,心行转变,其所有心行随顺于所认知的真理,不与苦空无常无我真实理相违背。出行,通过修道,断除烦恼,身口意行清净,不再攀缘五蕴世间,寂静无为,身心解脱,趣向于涅槃,与涅槃相应,出离三界,解脱生死轮回苦。

由道、如、行、出四种行明了道谛。由以上四种行可知,在修道的过程中,戒定慧增长,对五蕴世间的认知契合真实理,无明转薄,烦恼转轻,心行不与圣道相违,身心世界逐渐转变,清净到一定程度,与道相应,与圣贤相应,就证得圣道。非是在证果之后才开始慢慢转变身心,若不转变身心到与圣贤相应,就不能成为圣贤。就如学生考试,若不合格,就不能入学,其理相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