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汇总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4-02-25 12:28:34 阅读: 107

第二章  烦恼业障篇

一、烦恼是如何降伏和断除的?

当自己内心起了一个烦恼,发现了以后就想起了所学的法义,一切人事物都是空的,觉得不应该起这个烦恼,于是就掐灭了烦恼,变得好像刚才并没有烦恼过。这是断烦恼境界吗?根本不是,这是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境界,但是在觉之前毕竟念已经起来了出现了,不能当作没有出现过。

念出来了就是有烦恼了,有烦恼就不是断烦恼境界,不管后来怎么样,毕竟烦恼出现过,那就证明意根是有烦恼的,并且也现行出来了。尽管意识是后天后觉,意根却是先天就有烦恼是不觉的。而意根的烦恼没办法总是依靠意识去发现和管理,因为第一意识可能来不及制止烦恼,就形成了烦恼业行,留下了业种;第二意识不能时时处处都与意根共同运行,也不能总是清明和觉醒,也有微弱、糊涂和消失的时候,那就没办法发现和管理意根的烦恼了。

烦恼起就掐断,最初的修行阶段要这样做,有禅定以后,就会逐渐过渡到念头减少,自然不起烦恼,逐渐地降伏和压伏烦恼。强行掐念头的降伏烦恼很困难,其实到最后无论是伏烦恼还是断烦恼,都不用这样对治,禅定出现以后烦恼都是自然不起的。在禅定中烦恼自然渐渐少了轻了,然后就伏住了,最后才在禅定中自然断除,有禅定的人能明白这个理。禅定生起并且坚固的人,你们想想自己的烦恼特别对治过吗?是不是在禅定中自然就不出现了?没有禅定的人,由于定力不够,才不得不自己内心对话,意识给意根讲道理。有禅定的人,意根自然听从教导,自然受熏。

比如说气满不思食,不想吃饭这是对治出来的结果,还是自然出现的结果?强行地不想吃饭或者是少吃,是很困难和苦恼的,而修定修到身体里气足了以后,胃里总是有气充盈,自然不会感觉到饥饿。精满不思淫,这是对治出来的结果,还是自然出现的结果?这也是修定修到身体里精足了的时候,自然没有淫欲之想,强行克制是很难的。神满不思睡,这是对治出来的结果,还是自然出现的结果?这同样也是修定修得神满了,不用睡眠来恢复神气,是自然不困了,强行不睡觉身体会受不了的。其他烦恼的降伏和断除,都类似于此。

修行的外行,在不入门阶段才用理论来对治和压伏烦恼,压伏住一阵子,就说自己断烦恼了,或者证果了,或者明心了,其实是还没有入修行门里。禅定的功德就是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的,没有禅定,理论再完善,也拿烦恼没办法,一物降一物,禅定降烦恼。降伏了烦恼,就降伏了业障和见道的遮障,没有了遮障才能见道。所以不断烦恼是不可能证得菩提的。

修行是自我消融的过程,只要修行的方向正确,方法得当,精进用功办道,自我就会一点点地消融,当然与我相关的烦恼也就随着一点点地消融了,不知不觉就不见了烦恼。修行一段时间,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改变了,哪里来的用理论对治烦恼,烦恼出头再缩回去的道理?

二、降伏粗重的贪爱才能有禅定和断我见

喜欢各种娱乐活动,包括琴棋书画、种种艺术等等,都属于贪爱范畴,不管在世人的观念里,这些有多么的高雅、高尚、高贵、美妙,有多么的赏心悦目,都与道相反,都属于世间有,因此都属于轮回中物事,贪着就不能出轮回。而心有贪爱,与鬼道相应,命终就会去鬼道受报。贪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处处都是贪,只要喜欢和在意、执取,都属于贪爱。所以不管学佛与否,只要其善业不足以生天和做人的,因其种种贪爱几乎都先去鬼道受报,之后再去畜生道受报,恶道暂时业尽,还剩一些福时,才会回到人间。贪欲界的法,不出欲界,贪人间的法,不生天上,甚至也不能生在人中。

饮食欲是人间最粗浅最容易降伏的烦恼,是修行的第一关,如果这关都过不了,别的贪就更难降伏。凡夫千般不是,万般不对,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贪上,处处贪,处处执取,活着那叫一个讲究,讲究什么?什么都讲究,什么法都不肯空掉,都追求最好的,单单这一个吃,那花样才多呢,讲究的也非常多。但是果报往往与所求相反,贪吃会生饿鬼,慢心会让色身短小等等。

人间的男女欲是最重的贪,如果能降伏下来,就能修出初禅定,而断除男女欲贪,后世能生到初禅天。人间的吃穿住用行的贪欲如果能降伏下来,就能修出未到地定,从而降伏人间烦恼,死后能生欲界天。修不出禅定的人,应该检查自己内心里的各种贪,在人间高楼大厦、锦衣玉食的享受是要付出代价的,福报享没了,就不足够在人间生存下去了,只好去三恶道受罪。所以喜欢享受富贵荣华的人,要及早醒悟和打算,看透世事荣华的不实,不慕虚荣。

为什么禅定都与天道相应,命终能生天?天道众生都有相应的善业,心都善,贪嗔痴烦恼轻微。欲界天主要是善业感召,是善业果报,也有一点禅定的果报。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主要是禅定的果报,如果没有相应的禅定,则不能生到色界和无色界天上,所以禅定一定能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断我见和明心见性都至少要有未到地定,都要降伏欲界粗重烦恼。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都是欲界里的烦恼,有这样严重烦恼的人不可能有禅定,不可能断我见,不可能明心见性,更不可能入地。

如果自称断我见和明心见性以后,还与普通人一样,有明显的贪嗔痴烦恼,那就不是真断我见、真明心见性了。世人不懂修证的事情,往往都会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修行,误会很多,由于有我见,就不往低处误会,只往高处误会。以前有些人跟我说自己断我见了明心了,求我检验,求我证明,于是翻来覆去的讲如何无我如何空,其实这些理论到处都是,很容易获得,我听到这些描述就一定能判断出是否真实证得什么了吗?当然不能,与其耳听不如眼见。

其实判断一个人是否断了什么,证了什么,最主要的不在于听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行最真实。所以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查其言观其行,观察其人的身口意行,对吃穿住用行的态度,对待物质色法的态度,这是最粗的烦恼所在,是修行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稍微细的烦恼,是对精神心识的态度,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这些也要有所改变,否则就没有断什么,也没有证得什么。既然证得了五蕴无我,证得了空,明明知道是空和无了,对于粗浅和粗重的法,怎么能还继续抓取贪着,而不放舍不改变呢?这样检验一个人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有多少人能禁得起这种检验呢?

三、什么样的身口意行符合道?

修行精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反观自心,观察自己吃饭时的心态时,觉察到自己对饮食有贪,于是就把吃饭的速度变慢了。其实饥饿时狼吞虎咽并不一定是贪,细嚼慢咽的品尝也许更是贪。贪味尘是贪中的一种,对于饮食的贪包括贪饮食的色香味触,只要不贪色香味触,只是为了解决饥饿,就不是贪心,所以吃饭时也可以不贪心地吃饭,甚至是不贪心地快快吃。

如何区分贪心与不贪心?过去有一个在家弟子问大珠慧海禅师:师父你吃饭睡觉与凡夫吃饭睡觉有何不同?慧海禅师说:凡夫吃饭不好好吃饭,百种索求,睡觉时不好好睡觉,千般计较。我则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吃饭睡觉而已。对于吃饭没有什么想法,不是吃饭时什么也不想,专心吃饭,而是对饮食没有什么额外的需求,不挑剔,没有贪心。

凡夫众生对于吃饭的百种索求都索求什么呢?大体来说不过是色香味触,和为了保养色身对色身的滋补罢了,细节方面的种种要求那就多了,概括起来说就是贪,都是我见身见作怪的结果。而得道的人吃饭,馊饭剩饭都无所谓,能吃饱不饿不影响修道就行了,没有其他的要求。凡夫众生睡觉时的千般计较都计较什么呢?大体上来说不过是计较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罢了,细节上来说就是对于房屋、床铺、被褥等等的计较,实质上都是身见我见的表现。

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从日常的琐碎事情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个细节都能看出是否有我见,我见不断的人,色身需求就多,为了维护色身的需求,就会显现出极多的贪心贪行,自己并不会察觉到,不自觉地总会现起贪行,那就是意根的贪,是习惯性的。由于习惯了,就认为是正常和正当的,如果有人不与自己一样,对什么都不贪着不挑剔,就认为是不正常的,这叫作颠倒。日常所行,哪些符合道,哪些不符合道,自己要善于观察和区别,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尽早悟道。

身行和语行,都受心支配,心如果是凡夫的贪着心,身语行就会不自觉的体现出贪的心行。有些没有修行的凡夫人总想显示自己有修行,于是就装着有修行,可是却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有修行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没有修行的,即使是装也装不了多长时间,关键是还不知道怎么装,于是就时不时地暴露自己无修行的行为,外行们是分辨不出来的。

其实,凡夫从早上睡醒,睁开眼睛,到开始一天的活动,再到晚上睡觉,甚至在梦中,一天当中几乎都没有正确的符合道行的身口意行。这样说是不是夸张呢?不夸张,心不与道相应,身语行就不与道相应,时时处处都是无明烦恼行。

如果能知道什么样的心行是与道相应的,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身行和语行是有道行的,什么样的身行和语行是没有道行的。这样就能粗略的判断出一个人是否见道证果了,是否有道行,修为在什么层次上。眼睛明亮了以后,就不会再受骗上当,不会被割韭菜了。

四、改变人性就是改变习性

有人说,要了解人性,就多看看动物世界,动物世界看明白了,也就明白了一部分人性。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六道由低到高的排序是:地狱、鬼道、畜生道、人道、天人道,阿修罗道。其中阿修罗众生分布在以上五道里,可以算作五道里。众生轮回,畜生道与人道相邻,习性相近,由畜生道转到人道以后,人性与畜生性就相近相似,只要没有断我见的人,都会再回到畜生道中,具足畜生性。这话很难听,上次讲到烦恼问题涉及到畜生道问题时,就没有人愿意接话,我就知道大家都避讳这个问题。但避讳不能解决问题,面对问题才能明理,从而解决问题。

习性,体现在意根这里,人由畜生过度到人类,意识改变了,意根并没有改变,骨子里还与畜生或者是鬼类众生一样,那么后世轮回就还会轮转到三恶道中,具足三恶道众生性。

所以任何人都不要太在意做人时这点福报,名利权势地位种族,一去三恶道,还是什么也不是,普通人都不如。所以遇见了佛法,还是要重点修意根,改变意根。意根一旦改变了,心性属性就改变了,与三恶道众生有了区别,果报就不同了。

要想改变自己,就要了解自己,要想了解自己,不仅要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同类,还要观察畜生类和鬼类,因为相近,大致差不多,都了解了,也就充分了解了自己,而了解了自己,才能有办法改变自己。

五、为什么会有受攻击的感觉?

问:如果在一些群里讲一些佛教正理时,被一些没有正知正见的所谓学佛人攻击,会感觉全身难受,好像被毒蛇咬了一样,感觉对方全身充满了负能量,比一般没学佛的人还不如。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

答:在这种时候,第一要反省自己说话是否不合时宜;或者是言语不当,没有善巧方便;或者是心存傲慢,看轻对方;或者是自己信受力不够等等。第二,要考虑到:被人攻击和反对,这是正常现象,众生因为有无明,认知都不相同,才会各执己见,甚至有偏执现象的出现。第三,要多观察众生心理,多了解众生,学会沟通方法和技巧,等等。遇到问题,先找别人的原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找自己的原因才能修正自己,从而让对方信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善意。

如果自己的观点不被接受,认为受到了对方的攻击,从而有上述种种感觉,这说明自己的我执非常重,丝毫不允许别人的拒绝和不认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从上述语言的描述上,能看出我慢比较严重,心中的我盛,不自觉地看低和藐视了别人,因此才会出现那些不应该存在的感觉。如果自己有正见和正理,应该心空随缘,言语低调而有技巧,并且看淡对方的态度和反应,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对一切结果了无挂碍,态度始终谦和。这样的话,自己的心意和磁场会无形当中摄受和影响了对方,自己的观点就容易被接纳,最起码不会有言语的冲击。所以我才说遇到问题首先要检查自己。

与人对话中,如果先设定自己是正,有正法,那么就把别人放在了邪的那面,认为别人没有正知正见,这样正邪对立,人我是非必然出现,因为谁也不愿意成为邪的那一面。如果认为自己是正,就代表别人是邪,别人当然不愿意了,冲突就会生起,矛盾往往都是这样激化出来的。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显露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对方感知到了就会反感,出现情绪,语言就不当,矛盾就会出现。

我这么多年讲法,从来没有说过,我讲的是正法,或者是我代表正法,这样的词汇在我的法义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你们翻书看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我从来不跟人闹对立,即使有人不接受我讲的法,不是因为我本身,而是有其他非我的原因,问题不在我这里。有智慧的人说话做事,不会把人处在自己的对立面,不给自己树敌。我执严重的人,才会不断地树敌,甚至把一切人都当作是自己假想敌,这样做,当然是敌人满天下了。而敌人满天下的人,能走多远呢?行事能顺利吗?

六、息争

凡夫有六道轮回苦,是因为有恶业,有恶心有烦恼心所法。断我见之后,没有了三恶道苦,是因为消除了三恶道的恶业和恶心,灭除了一部分烦恼心所法。所以断我见是否要断除烦恼,这是很显然的问题,不用争论了。那么断我见是否需要禅定,未到地定具足,这也是很显然的问题,不用争论了,因为没有禅定,如何能断除烦恼呢?

现在一大部分的争论,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终于不得已停止了,但绝不是最终的停止,也不是永远的停止,是暂时的业报不支持再争论了,未来世还不好说,毕竟众生业障深重,烦恼不息。眼看着很多人造恶业,眼看着很多人受恶报,眼看着很多人生死轮回,有什么办法呢?众生就要这样,谁也管不了,因果只好出来说话了。

七、无心之失虽无罪却有恶报

首先来说明明没有心造恶业,为什么会出现过失呢?这是因为心有愚痴无明。无明愚痴是根本烦恼,由此根本烦恼导致其他大中小随烦恼出现,贪和嗔这两个根本烦恼也是由无明愚痴导致的,若无无明,若无愚痴,则无贪也无嗔;若无无明和愚痴,就不会出现种种过失。表面看这些过失是无心而为,但真的是无心吗?不是无心,是烦恼习性使然,因为习气重,不用经过大脑不用思考就造成了过失,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过失,以至于伤人很重,或者是损失很大,甚至是杀死了人,诽谤了三宝,毁坏了三宝的名誉。

一般人都说这些是无心之过,不是故意想要怎样,是不小心、忍不住就造作出来了,那这样来看,就不是无心之过,无心之失了,而是有心,有烦恼染污心,有愚痴心,代表着习气重。清净的人就没有这些过失过错,身口意行都清净完美,没有过失,甚至魔波旬几百年几千年寻这些人的过失都寻不到,没有缝隙,波旬无法得其便而借机造作什么恶业,不得已失望而归。所以一切过失过错都是有心,因此都有恶报。愚痴无明的果报是三恶道,以畜生道为主。而所有的烦恼中,愚痴最难除,贪嗔除尽了才能除愚痴,直到等觉菩萨才能断尽最后一品无明,可见无明愚痴的坚固性、细微性、广泛性。

愚痴业最重的不是杀人放火,杀业虽能堕入地狱,但时劫有限,罪业一消就从地狱出来了,而诽谤三宝,对三宝造作恶业,受报时劫却极长极长,即使从三恶道出来了,生在人中,因为曾经诽谤过三宝,也仍然有盲聋喑哑报,或不遇三宝,不闻三宝名。即使恶业消一部分,遇见三宝了,学法也无法入心,不得其门而入,很是苦恼。所有一切恶报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障碍学法解脱,是最大利益的损失。

八、佛家的圣贤一定是儒家的君子

儒家文化是佛学的基础,讲做人之道、君子之行、约束身心、清净身口意、降伏贪嗔痴。正是有儒家文化这个底蕴,佛法从西印度传到中国震旦,并在中国扎根,为中华民族带来福祉。佛家的修行以儒家为基础,在思想品格道德修养上更应该高于儒家,比儒家更清净更高洁,更应该出污泥而不染。

儒家提倡君子之道,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大丈夫气概。君子是儒家树立的标杆,那么佛家的标杆应该是圣贤,超越于君子。所以是君子者非一定是佛家的圣贤,但佛家的圣贤一定是儒家的君子。非君子者则非圣贤,也非善知识。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圣贤,是善知识,就要把他的身口意行与君子的德行相比对,如果他的品行还不如一个君子,或者是与君子有差池,则要警惕,不要受骗,防止被染污被同化,使心地蒙尘。

每一个学佛修行人,也要多学君子所行,多学儒家和道家的传统国学,在人格操守上渐渐圆满,具备了做人的品德修养,心性成熟完善了,则在佛法修学上,一用功就有成效。理论功夫(技术)与心性同步同行,完美结合,才有可能脱胎换骨,鲤鱼跃龙门,成为真正的圣贤人,成为众生的榜样,才有资格带领众生走向解脱之道。

很多人学佛多年,用功用不上去,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修行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用功办道,更重要的是心性的磨练和熏陶,完善人格。如果做人都不合格,无论怎样用功,也无法突破自己心的牢笼而成为圣贤。很多学佛人的德行连世间普通人都不如,越学越烦恼越重,贪嗔痴样样不少,在世俗法上所求甚多,苦心钻营名闻利养,就是这些人动不动就宣扬自己开悟成圣了,而德行好一些的人,却很小心谨慎,仔仔细细检查自己,不敢轻易给自己扣这样的大帽子。

九、为什么会有升米恩斗米仇的现象?

当一个人在一开始被施以小恩的时候,在良知上是知道感恩的,当他连续不断地被施以恩惠的时候,就形成了被施舍的习惯,进入了舒适圈里,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了,有了依赖性。当这种理所当然被打破,别人不再施舍了,舒适圈没有了,没有了可依赖的,就感觉不舒服,在心理上接受不了,于是就生起了嗔恨。打破一个人的习惯很难的,不让人依赖,是会生怨的。人都不愿意打破习惯,尤其是舒服享受的习惯。人都不愿意接受与自己习性、观念相差比较大的教育,要想改变一个人,还要慢慢的来,不可操之过急。

既然习惯有如此的粘着性,就要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驱逐不良的习惯。比如观呼吸形成了习惯,就会驱逐杂念,正在杂思乱想时,一观呼吸,意根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呼吸上,定出现,杂思乱想就消失了。逐渐适应施恩,形成了习惯有了依赖的是意根,意根的贪心和惰性大,形成不良习惯容易,改变不良习惯却很困难,接受恩惠容易,失去利益却不容易承受。

哪个心感恩?哪个心成仇?爱恨情仇,都要看落到哪个层面和程度上,是真是假,真到什么程度,假到什么程度。情绪比较深的是意根的,比较浅还没有形成习惯的是意识的,在意识阶段情绪都好调控,一旦落入意根,形成了习惯,情绪就不好控制了。

受到恩惠,有点良心的人都会有感恩心,心心念念记着,想着有钱就还,意识意根都是这样。如果需要意识不断提醒意根感恩,说明意根是没有良心的,有良心的人,不用意识提醒。就像意识证果的人,需要时时刻刻提醒意根,不能有烦恼,不能贪着五蕴,五蕴是假的。而当意根自己证果时,根本不需要意识不断的提醒,意识不用说话,不用念叨着五蕴虚妄,意根知道就行了。

十、世间人所说的大爱究竟是什么?

白雪香发表见解说:世人爱有方向,不管多大的爱也有方向,小人物的爱扩大版就是大爱,比如政治伟人的爱,就是小人物的爱的扩大版,否则不会发生战争。这是我的祖国,你不能侵犯,于是国与国之间发生了战争;这是我的宗教,于是宗教之间的屠戮;这是我的信仰,信仰之间迫害等等,都是大爱的缘故。

真正的慈悲,是没有任何冲突的,不存在大小,所有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为没有生发出真正的慈悲。即使是人文主义的爱,在人类之间没有冲突,但因为基于“人”也是难免宰杀动物荼毒生灵。只要基于“人”,不管多么的有爱,提倡保护动物这个理念,但当别人杀动物的时候,就会怒气冲天,这就没有爱了。

白雪香说的很好!真正体验了那个空才能说得出来,没有真实体验的话,编也编不出来。世间人就喜欢爱喜欢情,无情无爱好像活不下去,情爱就是凡夫的精神食粮,轻易不允许被剥夺。这都是基于有我有人有众生这个前提产生出来的心理情绪。有些人有点觉悟,觉得自己这个小我小爱有点渺小,于是就提倡大我大爱,好像是升华了似的,其实都是我,没有小我怎么会出来个大我?

比如说自己所在的团体,包括国家和地球,把团体当作大我,一切都为了这个大我,除此之外都不在乎,甚至为了自己的团体去攻击其他的团体,好像自己是无私了,其实也是自私,因为这个团体里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没有利益,可能就不会去千方百计地维护那个团体。而攻击其他团体是什么行为?当然是造恶行为,这就是大我大爱的表现。

十二因缘里的爱、取、有、生、老死,一切的生死因,就是这个爱,因爱而取,生死就来了。诸佛菩萨不讲爱,讲慈悲喜舍,讲菩萨四摄法,以四摄法摄受众生,不动情,动情本是生死因。世俗人讲的大爱,都涉及生死,不是空的。以空心行事,慈悲悯人,才没有过患,否则大爱也是过患,有执取性必然如此。

比如医生对病人,只要尽心尽力去救治就可以了,如果投入情绪,与病人或者是病人的家属一样悲苦,那么这个医生的身心就会时时刻刻受病人影响,用不了多久,自己也会病倒了,久了也会病死,这样如何再能救治病人?有事办事,不用爱不用情绪,身心分离,则身心都健康。诸佛菩萨同样是如此,如果对众生投入爱,身心世界就与众生一样,何谈救度众生?这样的话,就等于是众生的爱感染了诸佛菩萨,把诸佛菩萨拉回了凡界,于是就没有了诸佛菩萨,都是有爱的凡夫俗子。

爱的本质就是贪,名为贪爱,不管是哪种爱,以及爱什么,都是欲界里的烦恼情绪,都上升不到色界,即使是色界和无色界的法,也是在三界生死中。断除爱,是修行人的本分,继之以慈悯代替,心量就扩大,无生死过患了。

十二、为什么越精进越有障碍?

学佛修行犹如逆风行车、逆水行舟,车船越快,阻力越大。业缘如风如水,顺之生死三恶道,逆之解脱涅槃。当然是顺之舒服,不用使力就自动下滑,逆之则阻力重重、步履维艰。但是修行人就应该勇敢,不畏障缘,阻力越大,障缘越大,越要勇猛地冲破过去,绝不甘心受业力的摆布和控制。

一鼓作气突破业障关,是最省力的办法,遇阻则退,面前总有屏障,障蔽解脱。学佛修行不温不火的人,什么障缘也不会出现,家庭和睦,事业顺利,身体健康,钱越赚越多,世俗里事事顺利,无干扰无魔障。因为你不精进,没有出离的迹象,就没必要干扰你,反正也是三恶道的客,自是不愁讨债,冤家不担心你脱离手心。因为不精进,也搅动不了业种,不能促使业种提前成熟受报,受报之后无债一身轻,修行顺顺利利的。但是业种不成熟,业缘不出现,仍然在如来藏里眠藏着,牵着你六道里生死无依,对于解脱永远是障碍。

十三、逆境之用

人的弱点、缺点、习气、毛病、烦恼,以及各种执念,并不都是自己主动改掉的,有些是因为环境条件不允许,而不得已改掉的,那就是碰壁了,前面出现了厚厚的墙壁,显示此路不通请绕行,于是不得已才转弯或者掉头,一个弱点就克服了,一个缺点就没有了,一种习气烦恼就不见了,一种执念就消失了。

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种种逆境,就像是墙壁一样,让我们不能再顺着固有的认知和习气走下去了,于是就换了一条路,结果还是后来这条路好。所以说逆境和挫折不是敌人,墙壁更不是敌人,而是人生的导师,把我们导向另一条光明之路。对于习气烦恼重的人,自己约束不了自己的,多碰壁为好,这样才能有机会觉醒和转弯。作恶业的人,应该是刚一作恶就受恶报,这样他才能明白恶业作不得,慢慢就会收敛恶心思了。多在逆境处深思,懂得转弯,转换思想和认知,转运的机会就快出现了。

一个人如果一生顺顺利利的,他永远是他原来的那个样子,烦烦恼恼,无明愚痴,无知无畏,生死流转没有尽头。只有多碰壁,旧路走不通了,才能知变通,旧有的执念才能改变,智慧才能生起,所以逆境也很好,墙壁也很好。在某些时候,善人就是恶人,好事就是坏事;在另一些时候,恶人就是善人,坏事就是好事,这要辩证地来看,要看结果,尤其是要看未来的究竟结果。

当你由于执念深,离不开世间一切法的时候,如果世间一切法都能主动地离开你,只留下能基本生活的资源用来修行,那多是求之不得的事呀!但是临命终的时候,确实是一切法都离开自己了,消失了,也没见哪个人的意根借此机会断我断执,也没觉得什么法是无常不可得的,这是为什么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别人告诉你第八识,你能开悟吗?

十四、如何对待逆境

问:在不好的境界来的时候(比如说遭到恶骂等),怎么样的处理方式是最有智慧的?是忏悔,还是保持清净心如如不动,本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原则,当境界不存在而不争不辩?还是发愿替所有众生承受这个逆境,愿所有众生都能遇到吉祥圆满的善境界,还是其他什么方式,比如念佛?

答:在不同的学佛阶段,对逆境的处理方法应该是不同的,不同的逆境,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差别在于,如果逆境是由于自己无明烦恼和过去的业障引起的,那就要检查自己的过错,明因识果,忏悔业障和无明。当自己明明有业障,有过错的时候,就不能如如不动了,也不能把这些境界看作是虚妄的而不理,这样只能继续自己的无明,增长愚痴。而你自己遇到的逆境,是自己的问题,需要自己承受,并不是替众生承受,这跟众生无关。当你没有什么过错的时候,逆缘无故加之于自身,这时为了降伏自心烦恼,就要看空外境,对境界保持如如不动,甘心承受一切,而又无所受。

当自己烦恼重,也没有智慧的时候,在遇到逆境时应该反观自心,检查自己的无明烦恼,要明了其中的前因后果,如果检查出是自己的问题,应该及时忏悔,纠正错误,这样才能增长智慧,减轻无明烦恼。这个时候就不应该把逆境当作是空的来对待,如果空掉了自己的无知烦恼,就不能认识自己的无明烦恼,就不能增长智慧,减轻烦恼,学佛就没有实效。当智慧严重不足的时候,不能把逆境看空,忽略过去,也不能对境界如如不动,因为这时候正愚痴于境界,对境界不明了,这时候需要的不是空慧,而是需要识因达果,明确因果关系,从而能断恶修善。比如说一个孩子还不识字的时候,不能把识字这个事情看空,而不去努力识字,不能分辨是非善恶的时候,不能把是非善恶看空,而不去分辨,这样只能继续愚痴。

极大多数人对于世间以及出世间的理都不明了,没有分辨力,对一切行为规范和准则都是稀里糊涂,相当愚痴,处于初学的断恶修善阶段,处于明因识果阶段,如果把所遇到的一切境界一切法都看空了,不当回事,不理不睬,那就无法明了因果,不能认识自己的无明烦恼,不能修正自己的一切行为,没有正思惟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永远愚痴下去,死后仍然去三恶道受愚痴果报,尤其是会延长在畜生道的时间。很多人学佛都是颠倒着修,不该空的时候非要去空,该空的时候却不空,导致智慧始终生不出来。修正自己内心错误思想的时候,一定不能空,不能轻易放过境界,忽略境界。对自身和五蕴世间认识不清的时候,要正思惟这些法,以达到对法有清清楚楚的认知,不愚痴。

什么情况下才能空掉境界呢?在遇到色声香味触,心里生起贪爱黏腻的时候,这时候空掉境界,就能降伏贪爱,降伏贪嗔痴烦恼。当因为太把境界当作真实的法而去抓取的时候,才要想方设法地空掉境界,就不会去抓取空的法了,从而降伏贪嗔痴烦恼。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