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細說如來藏(第二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如來藏法 更新時間: 2020-11-29 13:57:03 閱讀: 426

第十六章 真與妄的區別

一、覺分爲真覺和妄覺,能夠覺煩惱的心,一定是妄覺七識,而真覺不覺這些。因有妄心的覺,衆生才知道有煩惱,因有真心的覺,衆生才能生起煩惱,現起煩惱,煩惱才能出現,妄心才能反觀自己的煩惱性。這兩種覺起著不同的作用,妄覺本身就帶有煩惱,然後再感知自己的煩惱。真覺是煩惱的來源之處,但本身沒有煩惱,也不會感知煩惱。

所以才說煩惱即菩提,煩惱與菩提的關係,就是非一非異。非一,菩提不等於煩惱,煩惱有生滅,菩提無生滅,煩惱依靠菩提生,菩提自己不用生,不靠外緣就能存在,煩惱滅了,菩提不滅。非異,煩惱來源於菩提,是菩提的一部分,也是菩提的作用顯現。所以在有煩惱之處,就能找到菩提。開悟就是在吃喝拉撒、行走坐臥、嬉笑怒罵、舉手投足這些煩惱中,識得那個沒有煩惱的菩提心體。

二、平等覺性分爲如來藏的先天覺性,和後天修出來的覺性。先天覺性就是如來藏的覺性,了知如來藏的覺性,就要學習如來藏的體性,然後再參禪証悟如來藏,就會親自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體性。尤其是見佛性以後,在六根上都會証得如來藏的奇妙的覺性。沒有明心開悟見性,沒有找到如來藏,就不能如實地了知如來藏的覺性,都是相似的覺知如來藏的覺性,不是親自証得的。

後天修出來的覺性,就是覺知心七識的覺悟性,覺知心的覺悟有很多内容和層次,有小乘的覺悟、中乘的覺悟和大乘的覺悟;悟前的覺悟,悟後的覺悟,都是七識對一切法的正確的認知和理念,與從前比較有覺悟了。

把真心和妄心兩種體性分開,分別清楚就知道了。尤其是沒有找到真心的時候,所有的覺悟都是妄心七識所具有的。明心見性以後,意識心會漸漸地皈依於真如如來藏的體性,向祂學習和靠攏,意根也同時受到熏陶,逐漸減輕貪嗔癡性和意根的不平等性,漸漸地增長其平等性。

所以後天的平等覺性,就是指意根的平等對待一切法的體性。意根由原來的不平等性,轉變爲平等性,其轉變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入初地時,意根第一次正式地轉識成智,其體性轉變成具有一分平等性了。第二個階段是入八地時,意根第二次轉識成智,轉變成更平等的平等性智。第三個階段是臨成佛時,意根最後一次轉識成智,轉變成徹底的平等性。只有意根轉識成智以後,才能達到初步的平等性,看一切衆生都是佛,都有自性清淨心,都能成佛。

意根的平等覺性,到達佛地才能真正地具足平等,看一切衆生都是看衆生的真如自性,了知衆生從自性清淨心這個角度來說都是平等的,因此公平對待一切衆生。佛平等地對待一切衆生,以慈悲心來觀照著衆生,不是說看衆生善,佛就對衆生慈悲;看衆生不善,佛就不慈悲於衆生。但是佛是有無量智慧的,觀照衆生也要分清衆生的根基利鈍,根據衆生所需。沒有証悟如來藏時,所獲得的覺悟都是意識心的覺悟,明心見性以後,意根就覺悟了。

覺悟分成很多種,有凡夫的覺悟,有賢人的覺悟,有十地菩薩的覺悟,還有佛的覺悟。凡夫的覺悟是感受到了生活的苦,想要離開苦受,想要修行明心見性証解脫;賢人的覺悟是覺悟了法界的實相,獲得了智慧,希望能夠得到徹底的解脫和成就;十地菩薩的覺悟是獲得了無生法忍的大智慧,希望能夠自利利他,地地增進,盡快圓滿佛果。後天覺知心的真正覺悟就是明心見性,找到如來藏以後,覺一切法都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所出生和顯現,覺悟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

三、衆生都有本覺,就是如來的智慧德相,因爲無明,一直沒有發現這個本覺。如果發現了這個本覺,就打破無始無明開始覺悟了,這就是始覺。覺知心開始覺悟了,名爲始覺,始覺依本覺而有,始覺的對象就是本覺,因爲沒有本覺的助緣,覺知心也不能開始覺悟,那也就沒有始覺了。始覺之前,就是覺知心的不覺,因爲有無明,覺知心才不能覺悟本覺。這個覺知心的不覺也依本覺而有,不覺的無明種子是存在本覺之中的,不覺的覺知心是依本覺而出生的。

本覺,是本來覺悟,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迷惑顛倒過的心——如來藏。我們常講:真如無知無不知,無覺無不覺,無念無不念。真如就是本覺,祂沒有一法不知,沒有一法不覺,沒有一法不念。如果有一法,祂不知不覺不念,那就沒辦法變現這一法出來,也沒辦法輸送相應的種子,那麽這一法就不能形成,不能出現。

有一樣不知就是無明,本覺沒有無明,祂什麽都知。但是祂這種知,不是像七識心的那種知,是知一切法的過去、當下以及未來的狀態,不知具體内容和概念,是一種無心的知和不分別的知,體性絕然不同於七識心。七識的知,只限於六塵境界,頂多知道個如來藏之理,世出世間之理。本覺的知,包括三界所有法,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知不覺不念,非常神奇,因爲祂出生和執持著一切法,時刻都與一切法在一起。越探究祂的知,對於三界宇宙萬有的來龍去脈越清楚明了,我們的智慧就越高,越與本覺相應。

四、覺有真覺和妄覺,妄覺是七識心,真覺是如來藏。七識心常常能覺六塵世俗法,有時就能覺出自己有妄念,有貪嗔癡了,犯戒行了,覺了以後,就糾正過來,以爲糾正過來就是覺悟了。其實這個覺悟還是七識心的覺悟,是妄覺,不是真覺。而真覺就是真如如來藏的覺知性覺悟性,祂從來不覺悟六塵具體境界,不知道五隂此時有沒有妄念,犯沒犯錯誤,有沒有貪嗔癡,也不會去糾正過來,這些事真覺都不會做,祂永遠不分別六塵的各種境界法。所以六塵現前時,真覺永遠是清淨無爲的,只有妄覺是有爲的或者是不清淨的。兩個覺我們應該仔細分別清楚才好修行。

平等覺性也有兩種,一種是指如來藏的本來就有的覺性,另一種就是後天通過修行而出現的覺知心的平等覺性。真正的平等覺性是先天就有,永遠不變異,永遠不會消失滅亡的,不管衆生是如何貪嗔癡,如來藏的覺性都不消失也不隱藏。未悟的衆生如果認爲有個我,而造作染污業行,他的平等覺性也不會消失不見,因爲如來藏永遠不滅。

只是衆生由於認假,而不見真,或者是忽略了真,暫時不能發現有個平等的覺性存在,一直在作用著,這就是衆生的無明。衆生因爲有無明,他的如來藏就好像是隱藏了,實際不是隱藏,更不是沒有如來藏,是衆生自己有無明,有遮障不見罷了。對於悟道的人,如來藏也不是自己就顯現出來了,而是因爲打破了無始無明,心不迷惑了,就能時刻觀察到如來藏的功能利用,因此如來藏的平等覺性,其隱顯是因人而異的。

後天修出來的覺知心的平等覺性,是七識心去除一分染污後的覺性,是生滅變易的,有時在,有時就會消失滅亡,因爲有生必然有滅。無我的覺受也是意識通過觀察,覺得五隂是無我的,這是意識心的覺受,不是如來藏心本來的無我覺受。

意識心的無我或者是意根的無我,必須通過深修禪定之後觀行參究,才能証得。六七識通過觀照五隂中無我,十八界中無我,蘊處界和合衍生的一切法無我,確認這些法中的無我性,從而証得大小乘的果位,將來就能得到解脫,究竟成佛。先天的平等覺性和後天的平等覺性,這兩種平等覺性都是極其寶貴的,沒有第一種,就沒有第二種,有了第二種覺受,就能解脫和成就佛果。

五、有人說第七識的知就是佛性,這種見解真妄不分,不解佛性的妙用。第七識雖然也有知,但是第七識的知,與佛性的見覺性是兩種功能作用,不是一回事。雖然佛性不離第七識而存在和顯現出來,但是第七識的知,其内涵與佛性大相徑庭。第七識是如來藏裡的識大所起的作用,佛性是如來藏裡的見大所起的作用。《楞嚴經》裡講的見大,就是佛性,佛性不需要思惟得太明了,不需要深入參究,太明了時,福德和定力又不具足,見佛性就很困難。

明心以後,修好禪定和福德,二者都具足時,再參究佛性,就有機會得見佛性。如果差一個條件,見性就沒有指望。所以條件不成熟時,不要去深究佛性的内涵,應該多修福德,多修定力,當未到地定很深時,再細心參究佛性,那時就有機緣見性了。

第七識都知些什麽法呢?因爲第七識有不太細致的了別慧,第七識知六塵的法塵境界,知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一切法塵相,但只是知個粗況,不知細節和具體内容。如來藏現起什麽,第七識就緣什麽,緣什麽就知什麽,但那個知,不能知道具體的法塵是什麽,只能知個大概輪廓。

我們參禪用的知,表面上和前期階段還是以第六識的知爲主,在參禪的後期階段和深層次裡,卻以第七識意根爲主,第六識配合第七識,提供一些相關和必要的理論依據,第七識才能深細的思量和抉擇。但是第六識的知性從來也沒有離開過第七識的知,第七識一直在深細的運作著,第六識才能有其分別了別性。參禪主要用意識來參,用意識這個知性,把這個知修好了,時時刻刻帶著這個知的念,懸掛在意根心裡,再把這個念轉換成話頭,就能參禪了,非常快。知念一轉就是參禪的念,把心心念念知道一切法的念,換成話頭,換成一個公案,換成某個法的内涵,就可以參究,有朝一日就能証悟。

六、問:楞嚴經上佛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此不可還者,就是最後剩下的此能知之性,了了分明,不著見聞。這個能知之性是自性真如嗎?

答:楞嚴經中佛所說的不可還者,是指衆生的佛性。佛性不能歸還於任何一個世間法,因爲佛性不從任何一個世間生滅法中而來,不是因緣所生法,而是歸屬於如來藏的性用。佛性在六根六塵上運作,但不見六根和六塵,能見六根和六塵的是妄心七識。

了了分明時,明的是什麽内容,這是最關鍵的;如果明的是法塵境界,那是意識心所明的,自性如來藏並不見法塵、不知法塵、不明法塵,只要有個明,就有見聞覺知性,能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至少也能知入定與否的法塵境界,這就是意識的知,是意識的明。

了了的了字,是清楚明了的意思,意識只要存在且不散亂,就能清楚法塵境界;而如來藏從來不清楚法塵境界,絕不了了。了了分明,來自於法塵境界,由法塵境界所引起,如果法塵境界消失,就沒有了了,這個知就是可還的,因此是生滅虛妄的。能知之性,要看知個什麽,如果知法塵,知自己有沒有入定,睡著就不知了,那這個能知就是意識的知,是生滅變異無常法。

楞嚴經裡所說的不還給任何一個法的,沒有來源的,不生不滅的,就是如來藏性、佛性。在斷我見時,把可還的生滅法都否定掉以後,參禪就能証得那個不能還的如來藏或者佛性。把六識七識的能知之性,都否定掉,才能認清那個不生滅不可還的如來藏。如來藏的能知性,在開悟以後才能証得,如來藏所知的相分,與六識七識知的相分有區別有界限,悟前觀察不到,悟後如果沒有後得智別相智,也很難知道如來藏到底能知什麽法。

七、佛法當中最基礎的小乘佛法,是要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觀察五隂之苦患,明五隂苦之集諦,知五隂苦之滅諦,修滅五隂苦之道諦。然後一一觀行五隂的苦、空、無常、無我性,内心深處真認可了,就斷我見証初果,三惡道的業從此消滅。依照佛的教理用智慧去作觀行,其中也不離戒律的修行,不離禪定的修行,以及福德因緣。

觀行時主要是識隂的虛妄不容易觀行,尤其是意識心太深細,也很廣泛,把意識心找全,然後一一都否定掉,認可這些識心作用的虛妄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對識心的體性作深細的了知,然後把識心的所有作用處都找出來,再觀行其生滅虛妄性,就能有把握把我見斷徹底。意識心的境界很廣泛,大家一般容易知道散亂和起煩惱的意識是生滅和虛妄的,可是往往卻不知意識入定,變得深細和清淨,不起妄想,沒有念頭時,這個境界也是生滅虛妄的,此是意識定境,非是不變的真心境界。

既然是境界,境界就是法塵塵境,法塵境界是意識心所分別的對象,那麽知道入定了、進入定境了,這個知定境的是意識心,是生滅法,不是我,不是真實的。因爲出定以後就沒有定境了,於是念頭就又産生出來了,這樣有變化有生滅之法,就是虛妄法,不是真實不變異法。六祖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真心永遠在定中,沒有出定,也沒有入定,沒有增減變化。

佛在楞嚴經中說:内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佛說的就是這種入定的情況。祂老人家早已料到衆生難以識別真假,尤其是末法時期,衆生福薄,邪見熾盛,不能認清和辨別真偽,世尊特在楞嚴經中專門提示,以警示後人。

八、衆生一般來說都是有很多的分別,但也都是在世俗法中的人我是非的小事上來分別,心當然是不清淨的,往往能感召生死。但是在大事大非時,我們一定要好好分別,善於分別,才能分清是非對錯,行於正真,不落因果,也不落生死。尤其在佛法的修証上,更應該好好分別,才不至於走錯路;如果不分別,修錯方向,不但不得解脫,反而更增生死。一切事情都要善於分別,沒有智慧就分別不清楚,是非和善惡都把握不準,身口意行就不能清淨無餘,也不能行於正真。

在佛法的修証上,我們確實應該好好分別,善於分別,内心應該清楚,佛經中以及祖師的各種開示當中,某一法某一段落是講真心如來藏的體性,還是在講妄心七識的體性,分別清楚了,才能不把妄心當作真心,不會混淆真妄二者的體性,修行就不會走錯方向,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分別不清楚,就沒法修行了。

如來藏有如來藏的體性,意識心有意識心的體性,二者截然不同。意識心無論怎麽樣,也不能像如來藏那樣不分別六塵,對一切法都無念想;除非是意識心滅了,才不分別了,否則只要意識心存在,就要起分別作用,五遍行心所法當中的想心所是必然要起了別作用的。

九、人的思想是意識心的分別、分析、判斷、思惟、推理等等心理活動,意識有時與前五識在一起共同分別,有時自己單獨分別打妄想,單獨分別打妄想時又叫作獨頭意識,包括夢中和定中的意識活動。意識心的體性有粗有細,細的時候,我們自己很難發現,有很多時候意識心刹那刹那都在起作用,都在了知。除非意識在滅去時,不起作用,沒有了別性,其餘時間只要意識存在,就在分別著法塵,可是自己卻反觀不出來。爲什麽反觀不出來?因爲智慧不足,定力也不足的緣故。而當反觀不出來時,有人就說自己達到無心狀態了,或者說自己無念了,還有的說,我証得了無妄想又無念頭的真心了,但是這個誤會太大了。

如果有人做禪定功夫,心裡修到無念沒有妄想時,或者是前念已斷,後念還沒有起,中間這時候,内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當然是意識覺知心,因爲這種狀態畢竟是屬於覺知的範圍,否則就沒有了了分明,也沒有清清楚楚,正是意識心了知了這時沒有妄想的法塵境界。

而這時的意識心不是無所不能的,其功能有很多侷限,與真如如來藏的功能大相徑庭,無法比擬。如來藏永遠不了知境界,不知道有沒有妄想和妄念,也不知道入沒入定這些事情,祂不了知六塵境,如來藏對於六塵不知也不住。如果把這時了知了沒有妄想的境界意識心當作真如,就認爲自己開悟了,這樣錯會佛法就嚴重了。佛在楞嚴經中說,如果一個窮人說自己是國王,就會被國王抓住殺頭。那麽在佛法中,沒有開悟說開悟,冒充大菩薩和法王,更是罪業極重。我們在佛法中修行應該是非常謹慎的,慎之又慎,才能免遭罪報。

真正的開悟,就像五祖說的那樣,若見性,輪刀上陣也見。這個意思就是說,真如佛性時時在五隂的各種活動中放光芒,不必把意識修到無念時,真如佛性才顯現出來,只是在心動得很嚴重時,不容易証得真如佛性而已,不是說在妄想重重心思活動很亂時,就沒有真如佛性了。

所以即使是真的開悟了,也不用意識心在各種境界上鍛鍊自己去除妄想,不著境,不沾染,去除取捨心,以保任這個所謂的見性境界。真正的開悟明心,一悟永悟,即使妄想很嚴重,真如如來藏也不會丟失不見了,這時照樣知道哪個是自己的如來藏,也知道別人的如來藏是如何起用的,根本不用悟後保任意識心沒有妄想,而認爲這樣才是保持悟境。但是悟後如果意識不努力保持禪定,就無法降伏煩惱,也無法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智慧就不會提升。

有貪染的心,才需要保任,如來藏不用你去保任祂,祂永遠存在,時時處處都存在,即使殺人放火時也在,趕也趕不跑祂,因此不用擔心祂會消失不見了。如果是悟個意識心才會有這種擔心,擔心這個心又出煩惱妄想了,那麽悟境就消失了。這不是真正的悟,而是誤會了的誤。學佛修行的人,大需仔細又仔細,不能認賊作父,意識心永遠不是本心,不能當作本心如來藏。

十、有人說意識心修到無住,就是悟了,什麽叫作住和無住呢?無住是什麽狀態和境界?

世尊在阿含經中講,六根觸六塵,生六識,三者和合觸,識就能分別、辨別、了別、明了六塵。那麽根觸塵時,就是住塵,否則就不能觸;産生六識出來以後,識再觸塵,也是住塵,否則就不能觸塵,觸塵之後識才能知塵。根觸塵多長時間,就是住塵多長時間;識了知塵多長時間,就是觸塵多長時間,識觸塵多長時間,就是住塵多長時間。

根塵識三者和合觸,就是根與識都住塵。比如手拿球,手就是住在球上了,否則就不能拿球。手觸球,身識就産生出來,身識觸球,就是住球上,於是就拿住球了。同時意根與球上的法塵相觸,産生意識出來,意識觸球上的法塵時,就知道是球了。那麽意根、意識、身根、身識都是住塵的,拿多長時間的球,就住多長時間的塵,不住塵時,球就掉下去了。眼識看見了球,也是住在球上了,意識、意根、眼根都同時住在球上了。

意識打妄想或者思考問題時,意根與法塵相觸,是住法塵,意識生出來與法塵相觸,是住法塵,然後意識才能思考法塵,進行推理、思惟、想象、比較等等心理活動。如果幾個識知道了什麽法,就住了什麽法,不住法時,就沒有觸,也就不知道法了,所以識心知法,就是觸法,就是住法,不是無住。

無住時,就是識不存在時,識不了知時,識入深定時。沒有識時,就是不知法不住法時,那是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境界;昏迷和死亡以及睡著無夢時,沒有六識,那時識心是不住的,但是還有意根的住。總之,只要有識,就有住,所以如果說意識心是無住的,就不對了。即使意識真的無住,也不是如來藏,即使意識不在意六塵境界,對六塵境界無心,也不是如來藏,悟得這種意識,不是開悟境界,離開悟還差得很遠。

真正的開悟是悟得如來藏本心,如來藏有住嗎?住在哪裡了嗎?如來藏沒有住,祂是真正的無住之心。如來藏看不見色塵,肯定不住色塵上,聽不見聲音,肯定不住在聲音上,嗅不到香臭,肯定不住在香塵上,不知酸甜苦辣,肯定不住在味塵上,不覺冷熱觸痛,肯定不住在觸塵上,不知道善惡是非好壞,也不知是世俗法還是佛法,祂肯定不住在法塵上。這就是如來藏的無所住,雖然祂無所住,卻仍然能産生一切法,祂就是我們所說的無住生心的心。

六祖當時就悟了這個心,才說出五個何期自性。如果悟個意識心的無住,怎麽能知道五個何期自性?悟個意識的無住怎麽能成就佛道?外道們都把意識的無住入定的境界,當作涅槃,真是錯會大了。還有人認爲開悟就沒有意識了,那麽開悟就是什麽也不知道了嗎?如果是這樣,就無法生活下去,也無法繼續修學,等於死人一樣了。衆生不管悟與不悟,都離不開意識心,悟前用意識心思惟佛法參禪,開悟當時就用意識心悟個真心如來藏,悟後也要用意識思惟佛法,觀察如來藏更深細的體性,爲人宣說佛法也是用意識心,離開意識心,寸步難行。所以說開悟仍然用意識心,所有的聖人都用意識心來應對一切法。

十一、禪宗以無念爲宗,無念是指如來藏心體的無念,禪宗就是以無世俗念的如來藏爲宗旨,來建立一切法。禪宗以無住爲本,無住是指如來藏不住三界世間六塵境界,祂是個無所住的心,禪宗就以這樣無所住的如來藏爲本心,來建立一切法。禪宗以無相爲體,如來藏雖然無形無相,其體是真實存在的,禪宗就以無相的如來藏爲體,一切法都是以如來藏爲體而得以建立。

既然如此,修學禪宗,就不是把意識心通過修定變成無念無想無住無相的狀態,然後就把這種狀態認定爲証得真如,從而開悟了。我們無論怎樣改變意識心,變來變去最後仍然是意識心,祂永遠不能變成原本就無念、無想、無住、無相的如來藏真心,因此就不能把意識處於這種狀態稱爲開悟。真正的開悟就是用意識心去証得如來藏本心,發現如來藏本心的運作。

意識妄心的體性和如來藏本心的體性要嚴格區分開,不能把二者混淆,要認清二者的本質,以後才能快速地明心見性。識的體性就是有分別和了別性,如果想要自己不分別,只有滅掉意識才能做得到,但是滅掉意識只能入定,不能參禪;如果不能參禪,就不能悟道,所以修行不是要滅掉識心,不是要不分別,相反還要善於分別。阿含經以及大乘經典都講了識的體性,識就是識別,識別就是了別,就是分別,學佛修行對識的概念一定要弄清楚,修行才有下手處。

十二、意識雖然是生滅的,但是修行首先就是要修意識,然後再影響和帶動意根也破無明,最後成就佛道。衆生殺人以後,殺人的行爲雖然滅了,可是殺人的業行卻作爲種子留下了,種子成熟,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將來一定會受殺人的業報。同理,意識通過修學大般若,獲得了大智慧以後,意識臨終雖然滅了,可是其智慧卻作爲種子存入到如來藏裡,將來就能獲得大智慧的果報,以至將來就能以此智慧修成佛果。

意識分別一切法時,有善分別和不善分別,有清淨和究竟的分別,有不清淨和不究竟的分別,還有的是惡分別、邪分別、錯亂分別、狂亂分別,可見意識分爲有智慧的意識和愚癡邪惡的意識等等多種。那麽修行是修什麽?當然是要修六七識,修妄心,把六七識修除無明,修出智慧,讓七識智慧圓滿,破除所有的無明,轉八識成四智,圓滿一切法,究竟成佛。在衆生殺人放火時,如來藏的智慧正大放著光明,可是衆生的七識卻是非常愚癡的,非要殺人放火,造作惡業,將來再受惡報,生死輪回不斷,苦惱無邊,因此修行當然是修七識妄心,讓七識斷除貪嗔癡煩惱,回歸自性,獲得大智慧。

如來藏雖然有般若大智慧,但是如來藏的智慧屬於如來藏的智慧,也與六識七識的智慧不同,祂不能代替七識妄心的智慧。我們修行就是要依止於如來藏本有的智慧,來獲得七識的智慧,七識有智慧了,就轉識成智,成就佛道。我們信佛學佛,就是六七識在學,六七識在修行,六七識在逐漸地明理,逐漸地降伏煩惱,無明一點點地淡薄,到一定時候,就開大智慧,那時就修成就了。

十三、維摩詰經有雲: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這裡的了和意識心的了了分明有什麽區別?

知是菩提,意思是說如來藏這個菩提心有能知性,因爲祂也是識,有識的體性。了衆生心行,意思是說如來藏能知能了別意根的心所法,了別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了,是明了和了別的意思。了別了意根的心行以後,就會隨順於意根,變造出相應的法,造就衆生相應的身口意業行。但如來藏永遠不了知六塵境界,不了別色聲香味觸法。而意識心只要存在,就知六塵,了六塵境界。

了了分明的意思是,意識對於相應的六塵境界,一清二楚,内心明了,不糊塗,什麽都知道,可是卻沒有語言、文字、思想的動念。意思就是說,意識心裡明白接觸到的各種境界,卻不用語言表達出來,内心裡也沒有文字出現來形容,也沒有念頭的動轉。只要是對應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所有的了別性都屬於意識心的了知。如來藏不知六塵,不了別六塵具體境界。對於如來藏的知,這部分内容,沒有明心開悟的人,不能觀察得到,也不好理解。

意識心的了了分明,是對六塵境界的知,意識心了了時,就是分別完成了,分別了就是知道了,就是了了;分明就是很清楚,了然於心,更是分別完成,才能分明。了了時,是現量,是對目前的境界了了,不是比對而知,所以不是比量,比對而知時,一定是有思惟,有動轉,不是一念不生的了了分明境界。如來藏的體性是不了別六塵,對六塵是無知無覺的,不知好惡是非長短方圓。如來藏所了別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了別衆生的五隂根身、宇宙器世間、衆生的業種等等。如來藏猶如鏡子,誰來照誰,自己卻不知道是什麽,不了了也不分明,是鏡子裡的人了了分明,這個人就是指意識心。

真心如來藏和妄心意識的體性,一定要分清楚,對於一切法才不愚癡。如來藏不是權設假設的法,是本來就有,不用再從外得。也不是修行不起念時,了了分明時,真心如來藏就出來了,不能把了了分明的心當作真心如來藏,了了分明的是意識心。真心如來藏不管你起念與不起念,分明與不分明,了了與不了了,祂一直都存在著。真心如來藏也不管你顛倒不顛倒,祂本來就不顛倒,本來就在,對於六塵境界如如不動,不分別,不起念,不散亂,不隨境界轉,始終保持自己的無爲性,而不動搖。

十四、法本無法,意思是說如來藏這法當中 ,一法也無,無形無相,心體本空。這句話不是讓我們捨去成佛之心和修法之念,那樣就不會出離生死火坑。不學佛的人都沒有成佛之心,和修法之念,但他們永遠處於生死輪回中。

不思善不思惡之心,是指真如心,祂沒有思考三界法六塵法的功能作用,祂本來就不思,不知善惡是非。不思善惡不是說讓意識也處於不思善惡是非的狀態,就成爲真如了,意識心也不思的時候,就是入定狀態,入定狀態仍然是意識心的境界,不是真如本心的本有狀態,因此不能把意識心不思善惡時,就當作真如,就以爲這時候開悟了。意識如果入定不思惟了,就不能參禪,不參禪不思惟,就不能悟道。

我們修行所體証到的智慧境界,都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表達不了的,有可能是沒有真悟。如來藏在哪裡,哪個是,怎樣起作用的都可以表達,簡短幾句話就能表達清楚,長篇大論更能說得詳細。佛用四十九年時間,也沒有講完如來藏法,只講出來極微少的一點點,沒講出來的法還有極多極多。所以只要真實証悟,都能把如來藏表達出來,也會表達得很準確到位。

十五、八識能否了別身體的狀況

身體的變化無非就是胖了、餓了、瘦了、渴了、輕安了、舒適了、疲乏了、困了、還有呼吸的狀況,色身内脏的狀況,血液流動的狀況,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的異常狀況,這些都屬於身根的運行情況。身體的各種狀況,各種變化,最直接的了別是身識,最具體和清楚細致的了別是意識心,時刻刹那不間斷了別的是第七識。意識心了別了以後,祂就會生起名言,把身體的某種狀況定義爲渴,把某種狀況定義爲餓,把某種狀況定義爲舒適和昏沉等等,名言和概念是意識心分別之後的産物,把這具體情況分別出來以後,就有文字和語言的出現。

第七識對身根也有了別性,而且沒有間斷時,從入胎到死亡,以及中隂身裡,都在時刻攀緣身根和了別身根狀況。第七識緣於如來藏變起的身根相分,而有自己的識別了別性,祂只能了別粗略的狀況,不能作具體的了別,因爲攀緣的法太多,心識不能集中,也就沒有足夠的智慧作具體細膩的了別,但是身體的異常狀況,祂能首先感覺出來,意識心不知道的,祂就已經先知道了,有時就要警覺意識來了別和關注身體的異常變化。

在六識滅掉時,比如睡著以後,昏迷以後,入定以後,第七識都在堅守和執著著身體,在昏迷時,身體只要稍微緩過來一點,祂就要喚醒意識出來,讓身體動起來,在身體受傷時,祂能努力強撐著身體,不讓意識和身識滅去,頑強地守著身體和生命,祂認爲身體是祂的,六識都是祂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歸祂所有,因此祂才執著不捨,是最頑強的一個識。當身體出現病痛時,即使睡著六識都已經滅去時,祂還一直在惦記著身體,一旦身體病痛加劇,祂就馬上喚醒六識來處理身體的狀況,以至於一宿不能睡個安穩覺。因此說第七識能了別色身的狀況,了別粗略的狀況,有個粗糙的判斷,只是不能細膩一些。

第七識和第六識的了別性也有很大的區別,只是六識的了別性比較詳細和具體,能給出概念和定義,能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第七識和如來藏不能了別身根具體的狀況,不能給出概念,也不能下定義,不能用文字語言表達。

如來藏是否能了別色身呢?如來藏也能了別身體的狀況,如果說如來藏對身根不能了別的話,身體就沒辦法産生變化,也沒辦法繼續存在下去,祂還是能夠了別身根的。但是祂的了別性與身識、第六識和第七識的了別性完全不同,祂絕對不能具體了別身根是哪種狀態,也不會出現名言,不與文字語言相應。如來藏對身根的了別,還是以了別種子最爲根本,祂了別了業種和業緣的同時,就知道身根當前是什麽狀態,下一步要如何變化,然後輸出四大種子讓身根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一定與業種一致。

其中具體的如何祂還是不知道,比如現在皮膚還挺好,一會就要有個因緣促使皮膚出現病變,祂知道要如何改變皮膚的狀態,但是祂心裡沒有概念,沒有溼疹或者是水泡的概念,祂就能變出溼疹和水泡等等之類的東西,祂是從業種和業緣上知道要如何變化皮膚,世俗的名言和概念祂沒有。因爲如來藏不了知世俗法,所謂身體具體的變化的狀態,如胖、瘦、扭傷、骨折、流血、腫瘤等等這些名言概念祂不懂,這些屬於世俗法,如來藏不了別具體的世俗法。

祂有祂了別的内容和方式,七識心無法知道祂的心理,如來藏主要是以了別種子的形式,知道身根當前的大致的狀況,以後一段時間内的狀況是怎麽樣的,祂也能知道業緣要如何演變和發生,但是心裡還是沒有我們世俗界的名詞概念,第六識與如來藏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溝通。如來藏依種子判別就知道身根下一步應該如何變化,再下一步應該如何變化,下一秒鍾、下一分鍾、下一個小時、或者第二天身根要如何變化,祂依據種子,有一個大概的判斷,祂這種判斷和我們七識心的判斷還有很大區別,如來藏的了別性和七識的了別性截然不同。

再者,如來藏通過了別七識心行,也能知道身根要如何發生變化,比如讓身體上火了、發脹了、咳嗽、頭痛等等,祂隨順配合七識的心行,促使身根出現以上種種變化,使得身心保持一致,互相影響,這種身根的變化也是三個能變識共同和合運作的結果。

十六、如來藏只有了別到身根的情況,才能幫助身體正常運行,當身體出現異常時,才能幫助身體複原。比如說身體受傷、皮膚破損、流血,身體做手術了,如來藏肯定知道身體的狀況,之後就能自動的給身體受傷的地方彌補上肌肉,讓身體複合,讓筋骨連接完好,恢複如初。如來藏通過不斷的輸出四大種子,讓身體複原,逐漸健康起來,所以如來藏能了別身根,配合身根,實現業因果報。

只是如來藏了別的方式和前七識,尤其是和意識都不一樣,祂不了別具體的世俗法方面的内容,但是祂還是有祂獨具的了別方式,祂了別之後,不會給身體情況下個定義,加個概念,沒有受傷、流血、骨折、潰爛等等這些名詞概念,也沒有想修補的心行,祂只是按照祂特有的程序來運行,祂的心行真的不好窺探。

祂沒有名言,沒有概念,也不知道身根具體的狀況,但是祂能完全配合身根配合七識,完成身根的各種變化,達到與業種、業緣和七識同步,這說明如來藏能同時了別無數色法和心法。身體手術了,受傷了,祂會幫助恢複,渴了、餓了、疲乏了、困了,祂能配合身根和七識解決出現的問題。如來藏的配合主要是配合意根,因爲意根也了別身根,因此就想改變身體狀況,祂了別意根的心行,就配合意根,讓身根有相應的變化,除非因緣條件不允許。

既然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生,如來藏所變幻,如來藏所變化,一切法因爲如來藏才能産生變異,才能有生住異滅,我們就要仔細思惟,如來藏對一切法有沒有了別性,有沒有見的作用。祂肯定有,祂能夠了別一切法,只是了別的方式和内容,與七識大不相同,我們現在沒有甚深的智慧觀察祂的心行,沒辦法了解祂的心行,也沒辦法與之溝通,只有當自己証悟了,有了道種智以後,自己慢慢的一點一點體驗觀行,對於如來藏裡的秘密才能都通達了知。

十七、如來藏的了別性與前六識了別性的區別

我們的思想念頭、觀念、想法、知見,都屬於想蘊和行藴範圍,想蘊是指六個識心對六塵境界了別的功能作用,繼而又取相執取。這種功能作用是如何産生出來的呢?有人說念頭存在如來藏裡,是如來藏出生的念頭,但是如來藏並不存念頭,祂只能存種子,存業種。念頭是一種法,如來藏存一切法的種子,種子輸出以後,就産生了法。意根作意攀緣法塵,觸了法塵之後,了別不清楚,又要想了別法塵,如來藏就會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生出意識心來了別。

意識心生出來以後,意識的作意心所法就開始運作,意識就作意於意根想要了別的法塵,之後觸法塵;觸了法塵以後,受心所出生,意識就領納領受法塵;領納了法塵以後,想心所運行,想心所了別法塵,取法塵的相,執取法塵;之後就有感受,受蘊出來了,感受以後還要再想,下一步思心所運行出來,意識就要思量思考,對法塵有了勝解,於是思想念頭不斷的出生、發展、變化,語言也就此産生出來,所以思想念頭就是意識心的功能作用。

從以上分析來看,說念頭是存在如來藏裡的就不對了,如來藏不存念頭,而是存種子、存業種,業種現行,識種子生出來,法塵和意識心就出生,意識了別法塵以後,對法塵有了勝解,然後才能有念頭。如來藏出生法塵以後,意識了別法塵時就會出現連續不斷的了別功能作用,意識執取法塵、思量法塵時,就有思想念頭、回憶、妄想、希望、打算、以及想像,這都是屬於意識心的功能作用,屬於想蘊和行藴。

想蘊就是六識心生出來以後,對法塵的了別取相作用,也就是由五遍行與五別境心所法而運作出來的取相分別性。之後行藴的思心所的行爲造作就出來,各種念頭就不斷的出現。所以說念頭是意識心的念想作用,是意根攀緣的結果,由如來藏出生。

如來藏和第六識的區別我們應該能清楚,如來藏有幾個遍,遍一切處,遍一切界,遍一切時,遍一切地,遍一切法。遍一切法是最主要的,一切法主要指六根六塵六識上的法,還有超過六根六塵六識的法,六識緣不到,也了別不到的,是由如來藏出生,意根能緣,但不能具體了別的法。凡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不管在七識心上留影還是不留影,都叫作法,如來藏本身也是法。

我們應該知道,既然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由如來藏所執持,那麽如來藏肯定在一切法上,和一切法在一起,如來藏不可能是生滅性的,因爲一切法不可能同時都滅,總有存在著的法,那麽如來藏必然同在,這個法滅了,那個法生出,只要有法存在,就有如來藏存在。

那麽有人修定心裡沒有念頭時還有沒有法的存在?在沒有念頭的時候仍然有法存在,眼識還能看見眼前的光明或者是黑暗,耳識還能聽見周圍的聲音,心裡沒有念頭也知道有什麽聲音,沒有念頭的時候,身識也知道身體的感受,五識只要在了別五塵境界,第六識就一定存在,祂必須配合五識了別五塵境界,外加一個法塵境界,這時候六塵都在,六識心也都存在,六識心只要存在,就要了別六塵境界。除非入深定了,入深定了還知道自己入定了,還有心喜,說明意識心還在。但是有時候意識了別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狀態,也許還不知道自己在了別,一個可能是因爲祂自己的心識弱,再一個可能是因爲意識有愚癡性,反觀力弱,愚癡的人沒有能力反觀自己到底在干什麽,不知道自己有什麽樣的心念,在起什麽樣的作用。

如果心中某個法滅了,還有了別這個法的意識心存在嗎?那就沒有了,意識心在這個法上就不存在了。但是另一個法生出來,意識心了別到了,就在另一個法上出現;當另一個法滅了,了別那個法的意識心就隨之而滅,意識心總是在隨著六塵法生,隨著六塵法滅,意識心是要隨著境界的轉換而轉換的,境界的轉換一個是意根的攀緣在不斷的轉換,一個是境界的因緣要不斷發生生滅變化。

而如來藏不管法生法滅,祂一直存在著,這個法滅,那個法還在,如來藏一直在執持著祂所出生的一切法,有些法我們能接觸得到,有些法我們就接觸不到,但如來藏一直都存在,都接觸。所以在修定時,不管心中有念沒念,如來藏都在,我們睡著的時候,更是一點念想也沒有了,但是如來藏還是存在;即使昏迷了,如來藏還是存在,到臨死亡之時,任何一種想法都沒有了,馬上就要死了,如來藏仍然存在;即使六識都滅了,還有意根在,那麽如來藏就存在著。因爲祂遍一切處一切法,沒有祂就沒有法,有法就有祂。

我們一般情況下所能知道的了別性,都是指第六識的了別性,以第六識的了別性爲主,當然前五識也有了別性。眼識的了別性,能見光明和黑暗,當眼前看不見黑暗,也看不見光亮,這個時候肯定沒有眼識了,只要能看到一點亮光,即使是閉著眼睛,還能知道眼前是黑暗的,這個時候還是有眼識的存在。

前五識的了別作用比較粗淺,我們很容易就知道有沒有五識的存在,這個知是第六識的知,第六識能知五識是否存在,能知五識的狀態。但是第六識的體性比較微細,了別的範圍非常廣,能把第六識了別的範圍都了別到,也是不太容易的,當然了別第六識的了別,還是第六識自己,這是第六識的反觀力作用。

我們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境界就是六塵境界,只要把六塵境界的概念弄清楚了,就能判斷出自己所接觸和了知的境界是不是屬於六塵境界,只要是六塵境界,能了知六塵境界的心,一定是六識心,肯定不是如來藏。因爲如來藏了別慧特別劣,祂不了別六塵境界,六塵境界是好、是壞、是粗、是細、是美、是醜,如來藏都不知道。

但是如來藏也是識,祂也有識的功能作用,識的功能作用就是了別分別的作用,如來藏了別分別的作用是什麽?祂在何處起了別分別作用呢?我們知道,業種成熟業緣現前時,果報就出現,因爲什麽而出現果報、受果報呢?是因爲如來藏把業種輸送出來了,果報是與衆生造業的業種相一致的,就是說衆生造什麽業,肯定就要受什麽樣的果報,我們現在所受的果報肯定是從前造過的業所感召到的。

那麽如來藏是如何把業種輸送出來,讓我們受到相應的果報呢?如來藏是如何産生我們的五隂身,産生五隂所受用的色聲香味觸法和三界世間法呢?因爲如來藏有了別業種的功能作用,祂了別業種以後,知道緣熟了,就能讓業種現行出來,按照業種如理如法如實的變現衆生的五隂色身,變現五隂身生存的環境,變現五隂身的一切業緣,如實的實現衆生的業因果報。

如來藏不但能了別業種,還能了別根身,五隂身現在處於何種狀況,下一步五隂身應該如何變化,再下一步五隂身又應該要如何變化,如來藏因爲能隨時隨地了別業種的關係,這些事祂都知道,祂能依業種和業緣使五隂身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五隂身刹那刹那的生滅變異,都是如來藏對五隂身和業種的了別作用的結果。

如來藏還能了別五隂生存的宇宙器世間,宇宙器世間其實也是在刹那刹那發生著變化,我們現在沒有能力觀察出來,因爲心太粗糙,智慧太低劣了,無法了知這些生滅變化現象,也沒有甚深的禪定和智慧觀察到這些現象。但是我們卻能觀察出一段時間内宇宙器世間的生滅變化,這些變化都是如來藏依據衆生的業種,在刹那刹那的變現和維持著。宇宙器世間要如何變化和轉變,如來藏都能知道,所以祂要不斷的輸送四大種子,不斷的改變著宇宙器世間,宇宙器世間才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存在,宇宙各種現象上的發生和變化,都是如來藏了別宇宙器世間、不斷變造宇宙器世間的結果。

如來藏因爲能了別業種,了別宇宙器世間,祂就能讓宇宙器世間不斷的發生變化,比如最大的最初的變化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生滅,地球的成、住、壞、空,這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如來藏依據業種,不斷的輸出四大種子,就能讓宇宙器世間出現這些變化,所以如來藏作爲識,祂也有了別性。

如來藏這種了別性,我們一般都觀察不出來,因爲沒有証得如來藏,也沒有甚深的智慧,我們一般所能知道的了別性都是前六識的了別性,意根的了別性我們也無法了解,所以我們知道的了別性,肯定就是前第六識的了別,以意識心爲主,不大可能觀察了知到如來藏的了別性。

如來藏和第六識這兩個識的體性,我們應該仔細分清楚,分清楚以後,在將來參禪的時候,就不會把我們所處的清清靜靜的狀態,沒有思想、沒有念頭的狀態,當作是開悟的狀態,認爲自己的心清靜了,達到無知無念了,這就是清淨的如來藏。可是這裡還是有個知,知境界法,知自己清淨和無念的知,這正是第六識對自己的反觀性的知,不是真心如來藏的知,也不是意識的無知。但是這個時候如來藏的知和無知也都在,需要我們用慧眼去把祂識別出來,這樣就能找到自己的主人公,參禪也就達到初步的成功了。

十八、言語道斷,是指真心阿賴耶識根本的體性,祂沒有語言,也不通達曉了任何語言。因此祂不說話,我們說話,祂也聽不見,聽不懂。所以我們想開悟找到祂,祂也不會說,我在這裡,這就是我,所以參禪這種事跟祂無關,祂不理會這件事。但是在參禪時,沒有祂的佐助,我們真就不能參禪,沒有祂的佐助,我們什麽也不能做。換句話說,沒有祂,根本就沒有我們,更不用說參禪了。

所以言語道斷,是指祂不通語言,不通文字,不聽勸告,不聽騙,不聽哀求,不聽吩咐,不聽利誘,不聽兩舌,不聽惡口,不聽綺語,不聽是非,也不聽贊美,語言文字,干脆就不用施加於祂。言語道斷的意思,不是讓我們修到自己沒有語言時,就是悟了。妄心的沒有語言與真心阿賴耶識的本來就沒有語言,不是一回事。

心行處滅,也是指真心阿賴耶識的體性,真心沒有任何心行,沒有任何想法和打算,沒有任何貪求和厭棄,祂無所求,也無所得,因此事事都不作主。在六塵任何境界裡,祂都不起心,不動念,既不貪,也不嗔,也不愚癡,沒有邪見,也沒有我見,完全是一個無我的心。所以心行處滅就是指真心,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心行,不對六塵境界,不知六塵,不分別六塵,無論什麽樣的境界來了,祂都不動心,所有六識心所具有的善惡和不善不惡的心行,祂都沒有,祂是清淨而又無爲的。

十九、如來藏不了知具體的萬法和六塵境界,這是第七識所了知的部分,也是六識所了知的内容。真心與妄心的體性,所對應和了知的内容,要嚴格區別開,這樣才能有正確的認知和智慧。如來藏知,如果意識不知,沒有什麽用,意根知了,意識知了,才有意義,才有作用。

雖然能讀萬卷書,而不知其意,也不是真正的精進。學法的根本目的,是獲取智慧,不是爲了收藏無數的知識和學問,不是爲學而學,更不是學給他人看的。所以爲了獲得智慧,我們要做什麽,如何做,是應該要用心思考的。學佛人,是學佛的心和行,不是要收集所有佛的語言,而是通過佛的語言,了解佛的心,然後學習佛的心,效倣佛的行,最終才能與佛平等無二,慈悲於人。

二十、無一切念者,爲真如心,不是妄心七識,只有真如無念,不念一切法。衆生的妄心是有念的,因爲六識只要存在,就要面對六塵境界,肯定有念想。佛雖然是無上覺,祂的七識心也有念,佛要觀察哪個世界衆生的緣熟,可以現應化身去救度,而觀察思惟就是念,沒有念不會去觀察衆生的根器和衆生的因緣,沒有念佛就不能因材施教,演說無量法。釋迦佛在娑婆世界度衆也沒有離開過念,除非佛入定,和無事時,不用度衆生時,才沒有念。

但是從另一面來說,真如也有念,真如除了不念六識所念的六塵境界,其餘一切祂都念。悟後慢慢就會懂得真如的有念和無念,那是後得智、別相智、道種智才能了知的内容。所以不能把真如的無念當成意識心的無念,也不能把意識心的無念當成真如的無念,悟前往往錯會佛語和祖師語。現在普遍都是真妄不分,把妄心的體性當真如的體性,而真如所具有的體性讓妄心修行去達到,那怎麽可能做得到呢?現在的衆生顛倒知見太多,真不知真,妄不知是妄,真妄互相混著說。

二十一、有人說如來藏是衆生立出來的,我們立祂,祂就存在,不立祂 ,祂就不存在。可是實際上如來藏根本不用我們立,祂本自存在,任何人想推翻祂,也推不倒。祂永遠不滅,任何人用任何力量,都不能磨滅祂,不管衆生承認不承認祂,祂一直都在默默無聞的工作著,爲衆生奉獻著一切法,頫首甘爲孺子牛,祂只管耕耘,不要收獲。

如來藏是世間最正之眼,能見一切法,而又無所見;能知一切法,而又無所知;能聞一切法,而又無所聞;能覺一切法,而又無所覺。祂無見無不見,無知無不知,無聞無不聞,無覺無不覺。如來藏的無知,是因爲如來藏不對六塵境界,不分別六塵境界,對一切法不作具體了別,又沒有覺觀,沒有名言概念,沒有知見,沒有觀點、意見和看法。

但是,如來藏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這是爲什麽呢?因爲如來藏能了別業種,了別業種時就了別了一切法,同時依如來藏而運行的佛性,在一切法上都能運行,對一切法都有見性,因此能覺一切法,能觀一切法。此種覺觀與七識的覺觀截然不同,其見性與七識的見性也截然不同,衆生往往很難區分。

如來藏在了別業種以後,就要依據業種,變造一切法。如果祂不知一切法,那就無法變造了,或者是要錯亂地變造,那就會出現因果不符、無因有果、有果無因的現象,而衆生的因果從來就沒有錯亂過一絲毫,可見如來藏能如實了別業種,如實依業種出生一切法,實現因果律。實際上,因爲如來藏能知一切法,才能變造一切法,祂知的方式,一是知業種,二是知因緣;另一方面祂有見性的功能作用,能見一切法,就能配合一切法生起和轉變。總體來說,如來藏的見聞覺知性非常殊勝,也很特別,別於七識的見聞覺知性,我們難於了知。

二十二、無心定與真如三昧的區別

無心定的意思,就是住在定境中,無念無想,無所事事,百無所思,意識不起思惟和觀照,就像楞嚴經中世尊所說的内守悠閑的狀態,這些都是意識的閑著狀態。有些人就誤會這種狀態就是不起念想的真如了,認爲是証得真如三昧了。其實真如本來就沒有一絲念想,不管修不修定,都是如此,因此真如的狀態永遠不改變。而禪定中意識的不起念的狀態,是修出來的,先無後有的,那麽有後還能無,早晚還會消失,生滅變異之法,就不是不生不滅的真如,那就不等於真如三昧境界。

二十三、動念即乖的意思

乖,是乖離、違背、不是的意思。當我們動起念頭的時候,這個起念動念的心,不是第八識本心。因爲第八識從來不動念頭,尤其是三界世間法裡的念頭,有語言有文字有聲音有心思的念頭,第八識都不會出現。只有妄心才有念頭,因爲意根對於世間法的攀緣不止,惦念不斷,意識就要不斷的出生各種念頭和思想,生生滅滅,斷斷續續,抓不住理還亂。所以沒有唯識種智的人,所能觀察出來的念頭,都是妄心思想出來的,起念的心都是妄心,不是第八識本心。

二十四、怎樣才是無分別?

如來藏的無分別性,七識心很難做到。接近於如來藏的無分別狀態,也就是七識的無心狀態,七識心無心時,對一切法都無所謂,不再放在心上。看像沒看見一樣,聽像沒聽見一樣,沒有人我對立是非糾紛,不管好壞是非,不著六塵境界。

但是這種狀態,還是分別了,知道是色是聲是香,認識你我他她,有了名言概念,與如來藏那種不知所以,沒有名言概念的無分別狀態還是有區別的。畢竟識心種類不同,功能作用就不能相同。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