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心所法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3-05-31 22:35:22 閱讀: 0

第三章   思心所法

一、意根具有恒審思量的體性,恒是指恒常性、永久性,審度思量性永遠與意根相伴隨,只要有意根存在,意根就要審度思量一切法。衆生的意根自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斷滅過,直至修到小乘的四果阿羅漢和緣覺辟支佛果位時,才有能力滅掉,除此之外,其他衆生的意根在未來世一直到佛地,以及在佛地以後,也不滅去,那麽意根就要永久的存在下去,並且促使第八識不斷的現起世間萬法,意根的這種不斷滅的體性就叫作恒,其思量性也一直刹那刹那伴隨著意根現行運作,永不停止,這就是意根的恒性。

審就是審慮、審查、審度,評判,審又代表疑性,想探明某種情況,想弄清楚某種事理。因爲不能確知,心中有疑,所以需要審度思量,判斷某個法到底如何,是不是真的正確的如實的,是不是某種情況,這種心行就叫作審。世俗法中的年審、審查、審度,審訊、審問就是這個審的意思。意根有審的體性,如果沒有審,祂就無法做抉擇和決定,祂往往都是在審查、審慮、審度,心中明了之後,才能最後做抉擇。

思量的意思,是指意根對一切法要做一定的權衡、取捨、抉擇、考量、參研、量度、籌度、了別,權衡某個法内容内涵是什麽,到底如何,是否對自己有利,怎樣做才對,怎樣滿足心願,達到目的,之後才能進行取捨抉擇,所以意根有思量性。意根只有在思量了以後,才能根據自己思量的結果,做出決定,是取是捨,然後才能夠主導六識採取相應的身口意行,以達目的。第八識也就不得不圍繞意根的思量抉擇,來隨順和配合著出生萬法。

二、意根恒審思量的審字,就把意根的心理活動揭露出來了,也把意根所起的作用揭露出來了,這說明意根不是廢物和擺設,有祂非常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是一個活活波波的識心。

意根接觸任何一個法都要審一審,六識了別出來的法,意根都要審一審,如果審核通過了,就要做決定,就要處理了。那麽意根在參禪中起什麽作用?在斷我見時起什麽作用?在明心見性時起什麽作用?在証得一切法時起什麽作用?都是起決定作用的。

一切法都要意根把關,意根沒有審查合格,就不能做處理,從這裡可見意根的主導地位和作主性。意根審查時,就有自己的識心活動,自己要有考量,不是完全聽從六識的,六識了別什麽就馬上認可什麽。所以六識的一切所見,必須讓意根清清楚楚的明了,意根不明了,審查就不合格,過不了關,意根就不能決定下來。斷我見以及明心見性都要經過意根審查審核,意根不同意,就不能斷我見,不能明心見性。意識單方面的斷我見和明心,那是意識自己理解認爲的,主人領導不同意,就不算數。意識不經過領導同意,擅自作主說斷我見和明心,沒有此理。

如何讓意根自己得出結果和答案呢?意識少分析思惟,多讓意根自己思量考量,這樣是最有效的。意識一旦知道答案,就不想再參了,意根也就沒有什麽機會參究,永遠不能証悟。所以明心的答案,隨便去打聽出來,隨便講出來,意識知道了以後,意根就不能用功了,那就無法証悟。斷我見的内容也是,不能要求師父講得太細,意識都知道了,意根無法再思考,斷我見就很困難了。

意根恒審思量的思,是思擇、思慮、揀別的意思,量是量度、度量、甄別、考量的意思。意根的審、思、量的心理活動非常深細,難於發現和觀察,但是祂的識心活動還是很強大的,有一種王者的氣勢,對一切法的抉擇佔據主導地位,無可替代。

三、意根的恒審思量性,從無始劫以來,就是這樣運行的,祂總是執著有我,恒審思量著如何對自我最有利,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滿足自己的心願;祂永遠要衡量所遇見的一切法如何取捨。思量以後祂就決定取捨造作,但是需要六識這些工具來造作,意根自己無法造作,只能主導六識去造作身口意行,第八識刹那刹那配合著。意根降伏我執,轉識成智以後,對自我的思量性權衡性才減少,也不再總是圍繞自己的私利而做思量和抉擇。

意根決定要造作什麽法,第八識能時刻了別到,然後隨順於祂,依據業種輸出相應的識種子,産生六識,身口意就造作出來了。所以六識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作,一定是順應於意根的,如果偶爾不隨順意根的心行,意根習氣重的時候必心煩氣躁。只有降伏了意根,才能把身口意行清淨下來,意根不降伏,身口意行就不能清淨。意根如果不改變,六識身口意行就不會改變,業行和業種也不能改變,生死輪回就不斷。

意根根據什麽思量?也就是說祂思量的内容是什麽?意根本身是識,有識的體性,那就有見分,見分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主要有作意、觸、受、想、思五個心所法,意根的見分所見的對相是相分,也就是作意觸受想思的對相和内容,這些相分全部是第八識依本質境變現出來的影像。這些影像意根觸之後,可以起思量性,再抉擇如何造作處理。另外,六識對六塵境界了別的内容和抉擇,反餽給意根,意根收到以後,也要進行思量,然後再作抉擇。

四、意根根據第八識所變起的一切相分進行恒審思量,但是思量時有輕重緩急,有側重點,有主次,不是一切法都同時思量的。因爲第八識變現出來的法意根都能緣,緣到以後祂才能起思量性,或者是有選擇性的思量。第八識變起的相分,可相當廣泛,意根的思量範圍相當的廣泛,很難定在一處或者是有限的幾處,致使祂很難專注很難有定力,除非是經過特殊的訓練,意根只對少數的法作意和思量,或者是意根滅除對一些法的執著和攀緣性,不再過多的攀緣了,才能有定,智慧才能增強。

比如修出四禪八定和未到地定的人,他的意根一定有定,有各種三昧的人,意根也一定有定。即使是修外道法,比如練氣功各種功法等等,還有一些各個領域的科研人員科學家等等,意根都有禪定。當然定得最好最深的就是佛的意根,那是意根徹底地轉識成智之後所具有的甚深禪定、無上禪定。初地以上菩薩的意根開始轉識成智,具有一分或多分法無我智,已斷了人我執,也斷了一分或多分法我執,其攀緣性大大減少了,意根的定肯定不淺。直至八地菩薩和佛地,各種三昧無窮無盡,變幻莫測,意根的定就深廣無比。由於意根定力好,對法的思量集中和專注,智慧就深廣。

五、第八識所變起的相分,包括色法塵和心法塵兩部分,意根都要思量,包括對色法塵的色聲香味觸法的思量,和對心法塵的六識心以及心所法的思量,也可以思量意根自己,思量自己時就是意根的証自証分現前運行了。証悟以後,意根獲得了大智慧,還能思量第八識。六識了別不到接觸不到的很多相分,意根也能思量,不需要意識提供信息和幫助。由此可見,意根所緣的範圍非常廣泛,所思量的對相和内容數量極多,那麽祂得定就有相當的困難性,降伏祂就比降伏意識心要困難得多。

意根對色法塵的思量,比如對色身的思量,祂依於第八識能緣到身根,就會了別到身根的各種狀態。然後思量如何讓身根造作和改變,如何讓身體處於最舒適可心的狀態,如何讓身體消除不適和疼痛,如何讓身體避免一些危險和意外,如何讓身體得到休息和恢複疲勞,如何減輕身體的負擔,如何讓呼吸順暢等等。還有在睡眠中思量讓身體處於何種姿態才安穩舒適,如果不舒適,祂會讓身體翻身、抓癢、大小便等等造作。對於身體的不適或者意外,祂思量後,會讓六識醒過來了別和處理,以避免身體出現毁壞和異常。

意根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進行思量,思量後會決定是否讓六識來詳細了別和造作,或者指揮六識躲避開,讓身體接受或者躲避。有些法塵意根思量後,六識沒有能力來接觸和處理,只能由第八識來配合處理,所以有些事完畢後,六識都不知道,也沒有覺知。意根對於自己思量的法塵,如果沒有思量完成,就不會抉擇,祂就要不斷的思量,以至於夜晚在夢中呈現出來,但是意識也不一定知道有什麽意義。

意根的這種思量性,在六識身口意造作的同時就在進行著,互相並不産生障礙,這就是身口意行無心似的造作,被人稱爲心不在焉。可是意根的這種思量卻是很深,往往是鍥而不捨的那種勁頭,不易被察覺到。有一些參禪人參話頭的用功境界就是這樣的,行走坐臥念念在玆,鍥而不捨,把一個話頭深深地懸在心念當中,深入到了意根,不是意識心膚淺的思惟分析。

動用了意根的思量性就能深悟,從而開啓智慧的寶藏。意根認可証得了,心行就會有質的飛躍,身心改變很大,比意識輕易獲得的知見要深刻明了的極多。因爲這是意根親自証得的,不是六識道聽途說得來的,不是六識得自他人和揣測的,因此就會深信不疑,内心受到了震動,心行就會發生改變,這種修行從根本上解決了大問題。

意根對於心法塵的思量,是思量六識對於六塵的了別,和了別是否已經完成,六識是否疲累了,是否需要休息,還是接續了別,六識對六塵是喜歡還是厭棄。思量過後,祂會決定是否讓六識停止造作,停止目前的身口意行。或者決定讓六識切換到另外的六塵境界上,轉移到別的對相和内容上。

意根對於自己也有思量性,這是祂的証自証分的一部分,祂會思量自己剛才的抉擇是否正確如理,是否已經完成,是否需要補充和修正。思量之後,祂也許要改變自己的抉擇,或者會堅定於自己的抉擇,一定要付諸於行動,一定要達成目標。有些人的意根慣性力量很大,被稱爲很倔的人就是這樣,意根明明知道自己剛才的抉擇錯誤,應該改變,可是卻堅持到底,不管結果如何,祂也沒有智慧思量和照顧事情的結果。所以有些人的意根有智慧,有些人的意根缺少智慧,其思量性有差別,其抉擇力不同,結果就千差萬別。

意根對第八識的思量,是緣於意識的思惟和引導才能進行,意根不能自己自動覺悟到第八識。因爲意根的無明根深蒂固,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著,無始劫以來祂就與第八識在一起,卻不識,還把第八識的功能據爲己有。意識通過學習第八識理之後,不斷地熏意根,讓意根也了別第八識的體性。意根就會思量和了知第八識的體性,如果想要尋覔証得第八識,就決定參禪。

証得第八識以後,通過意識心對第八識的觀察和思考,意根就會思量第八識出生一切法的功能,思量五隂的無我性,思量六識的無我性,也思量意根自己的無我性,就能發起大智慧,越來越認可五隂六識以及意根自己都不是真實的,這樣就能斷除對自我的執著性。也慢慢的不再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己有。意根的智慧就會越來越深,無我性越來越增大,無明越來越淡泊,心行越來越清淨平等。當意根轉識成智以後,就可以單獨思量第八識,對很多法不再迷惑爲自己所有,心行無我,平等性越來越強。

六、意根要根據六識的了別性和了別的内容來思量一些法,六識現量了別的一切法,或者是非現量了別的一切法,意根都能了知到。六識在了別當中,一邊了別,一邊把内容傳給意根,意根就同時了知了,根據六識了別的内涵,祂就思量。六識了別什麽,祂就思量什麽,思量了什麽,就可能確認了什麽,從而就要作主、作決定,採取對策,然後六識的身口意行就要造作出來了。

意根即使在沒有六識的情況下也要思量一切法,思量六塵境界,六識斷滅的時候,昏迷或者睡著的時候,意根也在思量,只要意根存在,就要不斷的思量。祂思量如何了知更多的人事物理,如何讓五隂活動起來,如何讓六識繼續了別六塵,祂好依此也能知道更多的法。

睡著無夢時,六識都滅了,意根思量不思量呢?祂照樣思量。思量什麽呢?思量的法非常多,思量五隂身休息好沒有,思量什麽時候該醒了,思量白天的事情,思量小時候的事情,思量過去生的事情,思量未來的事情。身體出現的任何情況,祂都可能要思量,然後祂就決定如何處理。白天意識了別的六塵境界,祂也可能會思量,以前沒有解決的問題,祂都可能思量。學佛以後,意識心精進,意根也就會思量意識所學習的佛法内容,因此在夢中,就會讓意識重複學習佛法或者運用佛法,那麽這樣的學佛修行,才有了一定的功效,就深入到内心了。

白天六識了別的法塵都落在意根裡,意根在睡著時也思量白天經歷的事情,祂比較固執的思量時,夢就出現了。祂還思量第八識所現起來的其它的六塵境界,雖然祂了別的智慧不夠強,但是祂還是有思量性。如果祂的智慧很高的話,不用過多和深細的思量,就能生起抉擇,就能作主作決定。因爲祂的了別慧不夠細致,思量性就要相應的增強,其中有個不斷權衡的過程。慧劣時,一時不能了別清楚,就要思量來思量去,認爲自己已經思量明白了,才會作出抉擇,才會作主如何去行動。

意根就有這個恒常的思量性,審當然是審慮思慮了。在睡眠中,意根也在思量是否到五隂身的活動的時間了,該不該醒過來。意根如果沒有審度,就不會作主不會作出決定,所以意根有審度和思量性。審度思量之後,祂才能抉擇,採取對策,作主宰,決定身口意行如何造作,這是意根的思量性和審決性。

七、離念靈知心,除了指意識無念時了別六塵的狀態,還有一個心也沒有語言和表面的思惟分析作用,卻能知六塵境界及六塵以外的法,更靈巧、更隱蔽、更深沉、更具思量性,思量的力量更大,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那就是意根。

意根不能像意識一樣的對六塵境界思惟分析,但是意根卻有自己獨特的思量方式,而且思量性非常強,衆生主要是依靠意根的思量性來作決定作主宰。如果意識的智慧不足,無法觀察和了知意根獨特而隱秘的思量性,祂思量的方式和脈搏不爲人知,也不爲自己的意識所知,所以有諸多人誤會祂,對祂撓頭燒腦。

意根單獨思量的時候也很多,比如說晚上有個問題沒有解決就睡著了,第二天剛睜開眼睛意識就知道了是這麽回事,問題解決了。有很多問題意識想不清楚沒有解決,就不管它干別的事去了,不知道什麽時候,突然間靈機一動,一拍腦門:對了,就是這麽回事!琢磨明白了,知道了解決的辦法,這就是意根的思量作用,祂暗暗地不聲不響的思量著,意識並不知道。

意識雖然暫時放棄了,不再思惟分析,意根並沒有放棄,一直在心裡記掛著、惦念著、思量著、琢磨著,意根的心所法一直在運作,祂沒有意識那樣明顯的思惟分析作用,與意識的思惟分析功能有一些差別,但是究竟有什麽樣的差別,証得無生忍的菩薩都無法了知,這個内容太深太深了。

意根思量的明顯不明顯,是相對於意識的智慧而說的,意根就那樣運作著,也沒有故意隱藏什麽,就在於意識是否有智慧觀察和發現了。第八識的心行和運作也是非常明顯的,同五識和意識的運作一樣明顯,祂並不刻意把自己隱藏起來,只是在於意識是否有很強的觀察智慧。如果意識的慧力不強,意識自己的心行都觀察不到,更何況意根和第八識的心行了。

其實,意根思量的法很多很多,範圍很廣很廣,意識所知道的只是很少一小部分。意識沒有智慧的時候對意根的思量性一點也不了解,不管意識了解不了解,意根還是有祂自己思量的功能作用,有祂自己思量的方式。比如意根解決前世的遺骨的問題,意識無論如何也不知道這樣的事,意根自己能單獨思量如何解決。再比如意根到別人夢裡,或者給人講法,或者求人某種事,都是意根單獨運作的,其中都有意根的思量性,意識並不知道。

意根在六塵上思量的法,可以讓意識知道,可以不讓意識知道,這個不是讓不讓的事,就看意識有沒有智慧了。有很多法,就是有智慧的人,也沒辦法知道意根在思量著什麽;意根思量的結果,有時候意識能知道,有時侯意識不知道,其實大多數時候,意識都不知道,智慧不足的緣故。

意根思量出結果,得出結論了:這件事很重要!重要的問題必須讓六識來執行解決,就得想辦法讓六識知道;如果這件事不重要,意根可以自己單行去解決的,祂就不去特意想辦法警覺意識知道。在意識比較遲鈍,沒有多少覺知性的情況下,意根所思量出的法得出的結論,意識都不知道。即使意識不知道,意根也照樣指揮六識去實行。

一念不生的時候,意識是不生念了,但是意根可不是,意根的念一般都不斷。一念不生時,意識突然想到一件事情,於是馬上起身出門辦事,這就是意根在意識不生念的時候,念頭轉動的結果。

八、意識已經了知的部分,就不用再思考了,需要意根自己默默的思量。意根的思量方式非常特殊,與意識的思惟有所不同。所謂的特殊,是指意識非常不容易觀察到意根的那種思量性和思量方式,所以很多人就干脆否定意根有思惟思考活動,否定意根有什麽心理活動。這些人都太魯莽輕率,太自信了。

在無有言語,心裡沉默的時候,意識是沒有思惟了,而意根正在工作著,從來沒有停止過。意識可以經常停止思惟活動,進入休息和睡眠態,意根從來不休息,連續不斷的思考思量各種問題,非常隱秘。意根思考的時候,非常深沉,難於觀察,能消耗大腦能量,引起腦波的神經波動。

所以當一個人不說話不分析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認爲此人沒有了思想,沒有了觀念,沒有了主意,心念停止,靜悄悄的。不是這樣,他的意根正在飛速的轉動活動著、思量著、酧量著、考証著,很深很隱秘。之後,他的心裡就有了一定之槼,有了主意,有了主張,有了抉擇,但是不一定要說出去,不一定要表達出來,不一定要讓人知。可是心裡確實有了力量,態度變得堅決,甚至不可動搖。

而意識通過思惟分析思考,有了結果,有了決定,心裡並不是很堅決,還是猶豫不定,拿不定主意,因爲意根不知不解,心裡必有疑,當然就拿不定主意了。

九、意識的思量性是顯性的,容易觀察得到,意根的思量性是隱性的,不容易觀察得到。因爲意識的自我反觀力比較強,獨頭意識能觀察得到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自身的一些運行行相,但不能全部觀察到,意識沒有轉識成智故。佛能全部觀察到,地上菩薩的道種智能觀察大部分。

而獨頭意識受煩惱的遮障,禪定力不足,沒有轉識成智,就觀察不到意根的運行行相,因此才不得不說意根的思量性是隱秘的,其實對於佛和轉識成智的菩薩來說,還是容易觀察到意根的行相的。隱顯完全在於意識的觀察智慧,不在於意根本身。

意根也有証自証分,有微弱的反觀能力,可以觀察到意根自己的運行行相,但是意根表達不出來,意識(就是所說的我們)就不知道。既然意識不知道意根的運行行相,那麽意根的反觀力到底是強還是弱,意識還是不知道。

對於意識不知道的事情,很多人的意識就習慣於否定說沒有或者不存在。那麽意識觀察不到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也可以說地球是靜止不動的,這樣說是沒有什麽關係,但是卻不符合事實。一般人的意識到底能觀察到多少事實和真理呢?觀察不了多少,無明太多太厚,遮障太重,而無明越多的人恰恰越不承認自己無知,越相信自己的判斷,這就無奈了。

十、滅盡定裡的阿羅漢,早已經滅除了五隂我執,否則就不能取証四果,更不能修出滅盡定。阿羅漢修到四禪定的時候,就已經不受五隂的束縛了,生死自由,想走就走,想留就留,修出滅盡定就更自在了。

阿羅漢在初禪定時,就沒有了人我執,不執受、想、思心所,不執色身,非必滅去受想兩個心所時才不執。執著與否是意根的整體心所法的功能作用,不一定是受、想、思單個心所法的功能作用。法執也是,是意根整體心所法的功能作用,比如意根在滅盡定裡有作意、觸和思心所法,都是對法的功能作用,不是單個思心所才有法執。

然而,諸佛的意根都已經滅盡了法執,其意根不僅僅有五遍行心所法,還有五別境心所法和善十一心所法,心所法有那麽多,其執著性反而滅盡了。佛的意根沒有法執,思心所仍然不斷的運行,無垢識了別意根的思心所,配合意根變現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其實如來藏能了別意根全體心所法,思心所法有抉擇的功能作用,如來藏了別之後,就按照意根的抉擇配合意根辦事,呈現給意根所需的一切法。

十一、意根根據什麽作思量和抉擇呢?一是無始劫以來已經形成的固有的經驗;二是六識傳導過來的了別結果,能夠作爲參考;再發揮本身的經驗和智慧,就能深入的思量各種法塵境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前提還是要在意根攀緣的法塵比較少的情況下,就是在有定的情況下,其判斷和抉擇都更有智慧性。定越深,意根的作用越突出,思量的越清晰越快越有效率,智慧性越高。有定能助益意根的了別和思量性,意根的識種子少於分流,集中起來,了別勢力就強大,了別慧就能增強,智慧就能完全顯現出來。証果和開悟,証得所有佛法以及世俗法都是如此。

十二、意根的思量,是否意識把一個問題思考過,就是交給意根思量?

意識把問題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以後,告訴意根這個非常重要,一定要弄清楚,然後把問題的重點深深懸掛於心,就交給意根了。意根就會不斷的思量,直到有了結果。很多時候,意識思考的同時就有意根的思量,定力越好越用心,意根參與的越多越深。而當意識沒有思考出結果時,意根不會放棄,就會單獨思量,指不定什麽時候就有了結果。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