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原文:時國大王。筵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捨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釋:持地菩薩無量劫中最初出家時,經常修路搭橋,助人通行,一直是默默地不計回報地為大眾提供方便,熱心於有為法中,不悟心地。中間經過了無量佛出現於世,積累了無量的福德資糧,為見道打下了極其堅實的基礎,中間也可能多次悟道,但悟得不夠深透。
直到遇見毗捨浮佛時,為佛修平路過的地面,佛摩頂加持,告訴他說:你應該平複你的心地,如果你的心地平複了,那麼世界上的一切土地就會都平複了,包括十方世界的土地。持地菩薩在佛的加持下,聽到佛的教誨,頓時心地開通悟道了,即時見到組成色身的微塵,與造就世界的微塵,都是同樣沒有差別的。這些微塵的自體性是空的,無形無相,所以互相之間沒有相觸性,互不融合,乃至於戰場上的兵器刀具對這些微塵都無可奈何,觸碰不到絲毫。
心平則地平是什麼意思呢?萬物皆由心起,不平的心見不平的地,見世界起起落落,見天地悠悠,見善惡是非美醜,如果能把心平複下來,無論見什麼都是菩提,見什麼都是七大種子的顯現,見什麼都平等無差別,無高低上下。因此平心地就能見真相,直達無上菩提。
佛講完平心地的道理之後,持地菩薩以無量劫所修持出來的無量善根和福德,以及甚深禪定,立時證入三昧之中,見自己色身中的微塵,與造就世界的所有微塵,都平等無差別,也就是構成的元素和成分都相同,同要素組成,立時證得身與世界無二。而微塵的本質又是空的,組成色身和世界的微塵由五大組成,五大無形無相,組成的微塵雖有相,相卻是空。
空相則沒有實質的微塵之說,就不能互相觸碰和組合,那麼身與身之間就沒有妨礙和障礙,也不互相重曡,不互相沖擊,猶如空與空的交融。身與世界之間,世界與世界之間也不互相妨礙和阻礙,不互相重曡和沖擊,猶如空與空的交融,了不相觸。既然如此,無量神通即可顯現,沒有障礙,身入一切境中猶如入虛空,不費須臾和絲毫。
原文: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花。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釋:持地菩薩說:我在微塵的法性上悟了無生忍,證成了阿羅漢。把心回入大乘菩薩道,聽聞諸佛宣演微妙的蓮花經,佛所具足的見地,我先證明了佛所說法,以此而為第一。佛問我修的圓通法門是什麼,我是仔細地觀察色身和法界二種微塵,都相同而沒有差別,都是本來的如來藏生發出來的微塵。在三昧中微塵從心中消散不存在了,智慧就得以圓滿,成就了無上道果,這是我的第一圓通法門。
持地菩薩的這段自述,也是修行成就的關鍵,持地菩薩聽我佛講的微妙甚深的法理之後,親身實踐,最後如實證明了佛法的真實性,而不是止步於只信受了佛所說法。信和實行,是兩個不同層次,只信還不是佛陀的真正弟子,實踐佛陀所講的法才是真孝敬佛陀,真懂佛意,是真佛子。若不修行,信有什麼用?學理學知識有什麼用?
我們知道了上述道理,身心與世界都無礙了嗎?並沒有一絲無礙,障礙仍障礙,業障仍業障,煩惱仍煩惱,無明仍無明,無濟於事,於事無補。依照此理,踏實修行,證得微塵無二之後,那些障礙才能解除,業障和煩惱才能消除,身心世界才能圓融,無量三昧、神通道力才能出現。理是用來指導實踐的,若不想實踐,理即使堆積如山,也是於事無補,知識並不能拯救一個人,而實踐實證才能救人於水火。所以以知識量為能事的人早該醒醒了,別做美夢了。知識若不能轉化為修行力,有與不有並無差別。
有人在若干年當中,一直不斷地發給我各種表格,不知是誰歸納總結整理出來的楞嚴經大綱,若干年都在大綱上做文章,都在研究楞嚴經的脈絡,從來不肯遵照楞嚴經所講的方法來指導自己實修,不肯把理論付諸於實踐。這樣的研究,最多只能當個學者,當個理論研究員,學者和研究員是個什麼呢?除了會玩弄文字,什麼都不是,即使在文字中再流轉十億年,也仍然什麼都不是。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