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日常開示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第1示 總第4525示

判定犯戒與否的根本是看用心

問:如果受持了五戒,像師父舉例的這種盜(拿家人的東西送人)是不是也不能犯,是否也算破戒呢?這種善意的盜是否只能在持五戒之前做?

答:是否算犯盜戒,主要看是否有盜心,是否有把東西盜到自己手裡享用的目的,是否損害了對方的利益,如果沒有這樣的惡心,反而有利益對方的善心,則不算盜。戒和因果都以心為主,善心得善報,惡心得惡報,這些問題要綜合考慮,還要考慮最終的最後的結果是善還是惡,是利大還是弊大,利大的就去做,弊大的就不要做,利他的菩提心最重要,也最珍貴。如果考慮不清楚,利他之心發不起來,就嚴格守戒,謹小慎微,絲毫不冒犯,大小乘戒都如此。

修到一定程度的菩薩,內心都是善多,幾乎無惡,不會損人利己,所做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利益,不考慮自己的得失。所以有些事情就不在乎,只要結果是善,就不考慮過程的表面的不善。我為了修行,為了弘法,有一些小乘戒都沒法守持,如果守持了小乘戒,就沒法修行,大乘戒必犯,大小乘戒衡量起來,當然是大乘戒重要,眾生重要,佛教的發展重要,我個人就不重要了,但是個人絕對不會有所犯戒,有甚麼罪報的,因為實際上是無罪而有功的。

鳩摩羅什法師從東印度來到中國震旦弘法,皇帝為了留住他,給他娶了好幾個女人,如果不接受,就無法弘法,為了能順利弘法,大師只能接受,每天與好幾個女人同居。表面上看他好像犯戒了,實際上他守住了菩薩戒,菩薩就是利益眾生利益佛教的,根本目的達成,其他就沒辦法盡善盡美了。當然這樣的事情,普通人不能學,學了就犯戒,因為修行功力不到,心行不夠清淨。

犯戒與否,在於心,沒有犯戒的心,沒有起心動念,就不算犯戒,如何能失戒體呢?要想不犯戒,必須要有初禪定,要斷我見成為小乘三果,大乘果位在初地,這樣根本煩惱斷除,沒有惡心不善心染污心,就不犯戒行。除此就難免犯戒。

優波離尊者是小乘的律師,他經常判定比丘和比丘尼犯戒,而在維摩詰居士和佛看來,有的根本就沒有犯戒。佛會觀察比丘比丘尼在當時的心行如何,是否生心動念,如果沒有生心動念,在大乘來說就不犯戒。

對於犯了戒的比丘和比丘尼,小乘戒師會驅逐出僧團,但是佛卻對一些表面犯戒實際卻沒有犯戒的弟子非常寬容,比如說一個比丘尼被強奸懷孕了,這在小乘來說就犯了根本戒,應該被逐出僧團,可是佛卻認定比丘尼沒有犯戒,還允許比丘尼在王宮中生下孩子。所以一個人是否犯戒,要有大智慧判定,甚至用神通通過現量觀察來判斷,觀察當時的發心和用心,不看表面的行為。

如今的眾生智慧極其有限,對於人和事的判斷都基於情緒和膚淺的認知,根本分不清善惡是非,分不清善知識和惡知識,不會觀察人的發心用心,以及做事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盲目地排斥和崇拜,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是非顛倒,非常難教化。


——生如法師開示
(佚名編輯)
上一篇上一篇

受五戒和不受五戒惡業果報有甚麼區別?

下一篇 下一篇

甚麼情況下可以自誓受戒?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