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正解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12:51:36 閱讀: 636

第十六章 意根襍談

一、境隨心轉

真正能變現境界、改變境界、轉變境界的是如來藏,但是境界不隨如來藏而轉變,單獨如來藏不能變現境界,不能改變境界,不能轉變境界,祂是隨六、七識的轉變而轉變的。六識先轉變,帶動七識轉變。七識轉變以後,如來藏隨順第七識,配合第七識,才能轉變境界。只有第六識轉變,還不能轉變境界,因爲意識不是作主識,不能直接指揮如來藏輸出種子造作一切法。如來藏聽從第七識的指揮,第七識無論想要變動什麽法,如何變動,如來藏全部隨順配合,只要有業種存在,業緣成熟就行。而第七識的心轉變,業種一定轉變,境界就一定能轉變。

二、不管意識是哪種情況,意根都在活動著,都有思慮和思量。意識拿不定主意時,可以選擇愣神和發呆,說不定什麽時候,好主意就想出來了,這是意根想出來的。

意根的心行極不容易靜止,不要以爲意識靜止,意根就靜止了,意根的思想活動恐怕我們所有人都觀察不出來,太深。即使意根能暫時靜止也不能入無餘涅槃,我們對無餘涅槃要有正確的理念,只有在意根對三界世俗法貪愛全部斷盡,對自我五隂身的執著全部斷盡,對世間不抱任何希望,命終才能入無餘涅槃。

入無餘涅槃要有一個過程,必須証得一二三四果,有初禪以上禪定,斷除了所有煩惱,然後意根心念越來越少,入定非常容易非常快。命終時,色身四大分解,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減少,對三界不再作意,不再領納,不再取相,也不分別,不再抉擇,不想有任何的造作,如來藏就不再出生任何法,於是五隂身滅去,沒有中隂身,也不再投生,就入無餘涅槃了。

三、每一個人的如來藏裡,都含著意根的無明,而且無明的程度和内容不太一樣,貪嗔癡煩惱輕重程度都不同,所以每個人遇緣學佛的時劫不相同,修行成佛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無始劫來法爾就如此,無明比較少和輕微的衆生就會早遇佛法,早修行,無明越重越深陷在無明深淵裡,苦惱越多。因爲無明深重的衆生,接觸佛法也會比較晚,學佛修行也會很慢,成佛時劫就非常長久。

十方世界已經有無量無邊之多的諸佛,可是十方世界還有那麽多的細菌、崑蟲、小動物,太多太多了,一小片土地上,那些個惡道衆生都數不出來,不知道什麽時候得人身,得了人身以後,不知道什麽時候能遇到佛法修行。所以我們將來成佛了,那也是先於大多數衆生成佛的,後面還有大批衆生在三惡道裡受苦。那些惡道衆生,還是有無量無邊又無量無邊之多,真是不可想象。所以我們都應該發大願,廣度無量無邊的衆生,脫離苦海。

四、梵網經菩薩戒,是過去、現在、未來千佛大戒,從受戒得戒體開始一直到成佛爲止,所得的戒體生生世世不失,即使犯戒受惡報也不失去戒體,而其它戒都是一生一世受持,今世五隂滅去,戒體也隨之失去,下一世新五隂就沒有戒體,需要再重新受戒。爲什麽如此?

因爲梵網經所傳的是大乘菩薩心地戒,所謂的心地是指意根,受戒之後能使意根漸漸如真正的心地如來藏一樣清淨。意根代表真正的五蘊妄我,意識不能代表,因爲意識生生滅滅不可靠,又不能主宰五蘊的身口意行,因此代表不了五蘊妄我。那麽受戒時,只戒意識的心行不起決定作用,身口意行清淨與否在於意根。因爲意根生生世世不滅,一旦得到戒體,生生世世不失去戒體,那麽五蘊後世遇到惡的因緣時,因爲有戒體的護持作用,意根就能遠離惡緣,不犯戒行。

戒,主要就是戒意根,戒意識沒有實際作用,意根要犯戒,意識若無力反抗,必隨從同流合污。意根依止如來藏的清淨性以後,不用意識槼範勸導,意根自然而然就能守持戒律不越矩,心地清淨,後世生來心就是清淨的。

爲了讓意根得到戒體,在受戒道場上,就要一心專注的觀想佛光照耀自己的身心,金黃色的光芒直接從頭頂傾注到心田,全身沐浴在佛光之中。由於專注一心一意,意根發自内心願意接受佛力的加持以獲得戒體,如來藏配合,就感應到了十方諸佛灌頂加持,於是消除了宿業的遮障,得到了戒體。戒體起用就能止惡防非,不造惡業,不受惡果報,這樣在菩薩之道上就能順利前行,快速成佛。

如果在戒場上,思想散亂,不一心觀想,意根還緣其他的法,攀緣重,心就不真誠,如來藏就無法配合,感應不到諸佛的加持,那就不能得到戒體,以後遇到犯戒的緣,就沒有遮障,極容易隨緣造惡業,將來就有惡果。而受惡果報時,菩薩道的修行就受阻礙,成佛就無期了。

五、戒,先戒六識,後戒意根。守戒需要六識先守持,意根最後一起守持。六識所守持的戒都是有相戒,意根守持的戒是無相的心地戒,只有在意根變得非常清淨時,才能守持戒律。意根能自覺守持戒律時,並不在意外表外相,因爲意根對於世俗界並不感興趣,無心於世俗法,那麽在世俗法上的行爲造作就沒有心的過咎,也就不犯戒,但爲了不讓衆生生起誤會和誹謗,爲了更好的攝受衆生,菩薩還是要隨順於大衆的心理,所有外在的行爲也要嚴謹和莊嚴,要具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而其内心並不著於這些相貌,這時大乘的心地戒就成就了。

所以真正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他的内心。衆生無智慧,喜歡著於表相,菩薩有智慧注重内心。有心地戒的菩薩才能更好的隨任何緣度化衆生,而不被衆生所度,因爲不易動心故。菩薩於因緣示現種種相,可是内心深處之意根不爲相而起心動念。所以大乘戒戒心地意根,小乘戒戒外相六識。

六、外根觸外塵,内根觸内塵,不僅内外根有關聯,内外塵也有關聯,乃至於内外識都是有關聯的。六識觸内塵,在内塵上造作,外塵是否發生變化?如果發生變化,是外塵先變化,還是内塵先變化?

仔細思惟觀行可發現,意根既在内塵上作主起推動作用,同時也在外塵作主起推動作用,這就証明了意根既是内識,也是外識。比如手把書本拿走了以後,外塵的書本畢竟不在原處,他人看不見了,自己的内塵的書本位置也改變了。外塵的改變是由意根作主的,内塵的改變也是由意根作主的。比如面包吃到口裡,到胃裡,肯定是意根作主吃的,内塵粉碎了,進入胃裡了,外塵在口外進入身體裡,也是由於意根作主的。意根如果不作主不起推動作用,内外塵短時間内都不會改變。

内塵永遠依賴外塵而出生和存在,沒有外塵就沒有内塵,先有外塵,後有内塵。獨影境除外,它不依外塵而有,所以獨影境很活躍不穩定,變幻莫測,意識大多數時候把握不了,控制不了。爲什麽控制不了?意識無能力降伏意根,無能力控制意根。

既然内塵依外塵而有,那麽塵境的改變變化,一定是外塵先改變,内塵隨之才改變,其變化差不多是同步的。如果把外塵改變了,就同時改變了相關衆生的外塵,也就改變了相關衆生的内塵。如果這種改變是他人所不允許的,就侵犯了他人的相關利益。

比如把公共財産損壞了,各自的外塵和内塵都改變了,他人不許,就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毁壞和改變他人的色身,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内外相分,也改變了他人的内外相分,他人因此受損而氣憤,他人因此受益而心喜。如果毁壞自己的色身,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内外塵,也改變了他人的内外塵,自己的親人也不允許而痛苦。

如果只改變自己的内塵,不涉及他人的内外塵,就與他人無關。只有獨影境完全屬於自己的,不涉及他人内外塵,無論如何改變,他人都不知。比如觀想佛像成就念佛三昧,十方諸佛皆在面前立,其他人都不能見到這種情景,念到極樂世界出現在眼前,他人同樣不能見,否則他人也同時成就了念佛三昧功德。那麽一個人修行,所有衆生都能借光成就。

七、第七識成就報身佛,也成就化身佛,一切法都是由意根發起,如來藏成就,佛身也如是。一切意生身都是由意根發起,如來藏所化。意根是業報主,除非無餘涅槃,永遠不滅,承受各種善惡果報,無窮無盡。意根就是世俗界世間的我,如來藏是出世間的我,雖然在衆生位還不具足我性,方便說爲真我,以區別於意根妄我。報化身佛都在世間大作佛事,弘法度生。法身佛是出世間佛,非在世間,非不在世間。

世,代表流轉,流轉就涉及到時間的遷流變化;間,代表地理方位,空間位置,就是國土器間,報化身佛的存在涉及到時間和空間,就是在世間。一切法的出現,必在世間,離世和間沒有法存在,世間就有世有間,沒有世和間的法,只有如來藏一法,諸佛的法身沒有時間和空間,也不需要世間。諸佛的報身和應化身,都有世和間,有壽命有國土。

世,三世,過去未來現在,就代表時間,代表流轉。時間和空間,都是由物質色法烘托和襯托出來的。沒有物質之處,即是空。宇宙最初形成之前,一片空曠無物,宇宙物質色法出現以後,才有了器世間,時間才開始顯現出來,世間才有了依托。

由物質色法的變遷,把時間顯現了出來。宇宙器世間形成之後,三界世間成立,衆生的色身才能出現,五隂世間就建立起來了。所有這一切法,包括最初的空曠虛無,都是如來藏顯現和出生的,都是如來藏的相分,其中就有如來藏的見分。如來藏先有見,後變相分。所以除了如來藏,全部是幻化,泯去一切相,就是一真法界。

十方諸佛國土,只要有佛住世,就有登地大菩薩隨佛修學,佛就要講甚深唯識種智,比如極樂世界,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阿彌陀佛一定爲這些菩薩講唯識種智,否則那些大菩薩爲何要圍繞阿彌陀佛身邊。釋迦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也講唯識種智法,有留下的經典,也一定有沒有留下來的經典。

八、夢魘的原理

夢魘的時候,身體動不了,嘴不能出聲,是身體被控制住了,大腦勝義根被控制了,有的是意根被鬼控制住了。

當身體被控制住的時候,身體不能動,或者是不由自主的動,是鬼神意根操控的。但意識是非常清楚明白的,意根也能知道。

當意根被控制住時,不僅身體不能動,或者是不由自主的動,意識言語思惟都是不由自主的,是鬼神的意根操控的,身口意的造作都是不由自主的,意識心裡多數時候是不知道的,一旦知道,如果意根有力量,就能掙脫束縛,就能自主了。

九、意根的存在沒有開始,只要知道意根不存在是什麽情況,就能知道爲什麽意根不能後天出生,必須是無始劫以前就存在的。如果意根是後天出生的,那麽意根出生之前就是無餘涅槃境界,分段生死已了,對三界貪愛已經不存在,沒有生死輪回苦了,那衆生就是阿羅漢。可是衆生從來沒有當過阿羅漢,如果衆生當過阿羅漢,就不會再退回到凡夫,受六道生死輪回苦。衆生從來也沒有作過佛,如果作過佛,佛不會再退回凡夫衆生,否則我們學佛就沒有意義了。圓覺經中佛說過:金鑛提鍊出真金以後,不會再摻襍襍質,就是這個道理。

意根的存在沒有開始,如果有開始,在開始之前,就沒有意根,只有如來藏。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無餘涅槃狀態,什麽人能入無餘涅槃?破我執斷我見的阿羅漢能入涅槃,三果以下的人,都不能入無餘涅槃,因爲三果以下的衆生還有我執和對三界世間的貪愛。

明心見性以後滿心位的初地以上菩薩能入無餘涅槃,但是菩薩故意留惑潤生,不入無餘涅槃。但是入過無餘涅槃的阿羅漢,如來藏出生意根,阿羅漢從涅槃境界出來以後,就不是凡夫了,意根裡也沒有一念無明,沒有貪嗔癡煩惱,沒有我執,沒有對三界的貪愛,永遠不會退回凡夫境界。

但是世界上爲什麽能有無量數的凡夫呢?有凡夫衆生是不可能的,因此就說明,世界上的凡夫衆生從來就沒有當過阿羅漢,從來就沒有斷除過貪嗔癡煩惱,從來就沒有入過無餘涅槃。因此說衆生的意根從來就是存在的,無始劫以前就存在著,一直帶著無明煩惱存在著。

無餘涅槃是意根斷滅的狀態,意根斷滅還有人入無餘涅槃嗎?沒有人入無餘涅槃,涅槃裡沒有人。如來藏本來就是那樣,也同樣不入無餘涅槃,無論意根在與不在,都不在涅槃裡,也不在涅槃外,無始劫以來一直是那樣清清靜靜的心態。有我見存在,就無法滅七識,命終依然會産生中隂身。如果說是我入涅槃,内心就還有個我的存在,就不能入無餘涅槃,因爲心不空淨。所以意根的存在沒有開始,可以有終,可以不讓祂終了,永遠長壽。

十、母子連心的原理

母親在家裡做針線活,孩子在外面出事了,這時針突然紥在母親的手上,手出血了,母親馬上就感到是孩子出事了。或者母親出事了,孩子這時突然間有個感應,就知道是母親出事了。

這個原理是因爲兩個人不僅有血緣關係,而且緣分很深。這個關係實際上是兩個人意根之間的關係,緣分也是兩個人意根之間的關係。意根因爲無量劫的經歷,非常清楚兩個人的關係,所以就會互相關注,一旦一方有事,另一方馬上就能感知到。爲什麽如此?因爲意根隨著自己的如來藏無所不知,比較關注的人事當然就會一直關注著,對方一旦有特殊的事情發生,如來藏就會根據意根的心思,把那個信息發送出來,意根就知道了。然後又想辦法讓自己的意識知道,再作以處理,如果不讓意識知道,意根自己無法處理。

十一、畜生的心行是否是無記的

畜生的第八識心行是無記的,畜生的意根心行是無記的,畜生六識的心行不是無記的。六識造作的業行都要存入業種,都有果報,比如畜生聽聞了佛法,死後可以上天享福,佛經中有此記載。跟人類接近的畜生,生活在人類身邊的畜生,由於熏習了人類的法,明了人中的事情,與人相近,死後容易托生在人類中,比如貓狗之類。畜生無意中供養了三寶,將來就能得大善報,証果很快,佛經中有此記載。

畜生與人有所不同的是,畜生的意識比較愚癡,無法有深細的思惟分析,對意根出謀劃策的引領作用小,多數情況下都是意根習氣作用的顯現,因此也顯得愚癡和憨直,心機比較少,沒有虛偽性,不圓滑。這也是人類喜歡某些畜生和害怕某些畜生的原因。

畜生都處於受前世果報的籌償中,由於意識作用力小,新造業的能力就小,果報受盡,就會再投生人道中。人身才是造業最嚴重的,因爲人的心機比較大,因爲意識強大,能造新業。欲界天人的意識也強大,但他們屬於受善報階段,由於能充分享受福德的緣故,沒有必要造作惡業,善業造作的也比較少。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