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坐禪三昧經講解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0-11-29 10:55:50 閱讀: 478

第九章 修習四念止觀趣向涅槃

原文:世尊弟子。習學五法門。志求涅槃。有二種人。或好定多。以快樂故。或好智多。畏苦患故。定多者先學禪法。後學涅槃。智多者直趣涅槃。直趣涅槃者未斷煩惱。亦未得深禪。專心不散。直求涅槃。越愛等諸煩惱。是名涅槃。身實無常苦。不淨無我。以心顛倒故。爲常樂我淨。以是故事事愛著其身。是則卑下衆生。

釋:世尊的弟子修習五種法門,立志求取涅槃,求取涅槃的人分爲兩種,一種人是喜好修定,一直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因爲禪定能使人快樂的緣故,因此迷於禪定,定多慧少,成爲定解脫的阿羅漢;一種人是喜好智慧,因爲害怕生死苦的種種過患,不願意花時間修習過多的甚深禪定,以能保証解脫生死就好,因此智慧多於禪定,是慧解脫的阿羅漢。定多的人先學禪法,後學涅槃之理;智慧多的人,直接趣向涅槃,不修二禪至非想非非想定。

慧多定少直趣涅槃的人,在沒有斷除煩惱,也沒有証得甚深禪定時,能專心致志的系心不散,觀行五隂苦空無常無我,以求取涅槃,就超越斷除了三界愛系等等所有煩惱,故能涅槃。色身確實是無常和苦的、不淨和無我的,因爲心有顛倒想,認爲是常樂我淨,因爲這些顛倒想故,事事都愛著其身,就淪落於卑下衆生,乞討於三界。

原文:行者欲破顛倒故。當習四念止觀。觀身種種多諸苦患。從因緣生故。無常種種惱故苦。身有三十六物故不淨。以不得自在故無我。習如是觀。觀内身觀外身。觀内外身。習如是觀。是謂身念止。身實相如是。何故於此。而起顛倒。愛著此身。諦思惟念。身邊樂痛。以愛樂痛。故著此身。當觀樂痛。實不可得。

釋:修行人如果想要破除種種顛倒,就要修習四念處觀,觀察色身種種有諸多的苦患,都是從因緣而生,是無常的,有種種煩惱的,因此是苦的。色身有五臟六腑等等三十六物,所以不淨,因爲色身不自在所以無我。應修習這樣的觀行,觀察内身,觀察外身,觀察内外身,修習這樣的觀行,就是身念住。色身的真實相就是這樣,爲什麽要對色身生起顛倒想,而愛著此身?仔細思惟,原來是因爲貪著色身的樂受,因爲貪愛樂受的緣故,而貪著色身,應當觀察樂受確實是了不可得的。

原文:雲何不得因衣食故致樂。樂過則苦生。非實樂故。如患瘡苦。以葯塗治。痛止爲樂。以大苦故。謂小苦爲樂。非實樂也。複次以故苦爲苦。新苦爲樂。如擔重易肩。而以新重爲樂。非實常樂也。如火性熱。無暫冷時。若是實樂。不應有不樂。

釋:爲什麽不能因爲衣食的緣故而獲得快樂?因爲快樂過後就有苦惱出現了,這種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如身體生了瘡疤而生苦惱,用葯塗抹身體,疼痛止息就感覺快樂了。因爲經受了大苦,就把小苦當作樂,這並不是真實的樂受。再次說,因爲把原有的苦當作苦,新出現的苦就以爲是樂。如肩上擔負重擔,換個肩膀擔擔子,另一個肩膀擔上重擔就當作樂,這並不是真實的樂。就如火性永遠是熱的,沒有一刹那是冷性的,色身的苦性也如是,無暫樂時。如果有真實的樂,不應該有不樂的時候。

原文:或曰。外事是樂因緣。不必是樂。或時樂因。或時苦因。若使心法與愛相應。爾時是樂。與恚相應爾時是苦。與癡相應不苦不樂。以此推之。可知有樂無樂。答曰。無也。婬欲不應是樂。何以故。若婬欲在内。不應外求女色。外求女色當知婬苦。若婬是樂不應時時棄。若棄不應是樂。於大苦中以小苦爲樂也。如人應死。全命受鞭。以是爲樂。欲心熾盛。以欲爲樂。老時厭欲。知欲非樂。若實樂相。不應生厭。如是種種因緣。欲樂相實不可得。樂失則苦。佛言。樂痛應觀苦。苦痛應觀樂。如箭在體。不苦不樂應觀生滅無常。是謂痛念止。當知心受苦樂受。不苦不樂。

釋:有人說,身外之事都是生樂的因緣,因緣不一定是樂的,因緣有時是樂的因,有時是苦的因。如果使心與喜樂相應,這時候心就是樂的;與嗔恚相應,這時候心就是苦的;與愚癡相應,這時候心就是不苦不樂的。以此推求苦樂因,就知道心有樂有不樂。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是這樣,婬欲不應該是樂的。爲什麽如此說?如果婬欲在身内,不應該向外再求女色而得樂,如果向外貪求女色,當知婬欲是苦的。如果婬欲是樂的,樂受不應該一點點的消失,如果樂受能消失,不應該是樂,這是在大苦當中把小苦當作了樂。比如說一個人應該死去,如果能保全他的性命而接受鞭刑,他就以爲鞭刑是樂。

同理,婬欲心熾盛的人,以婬欲爲快樂,年老時開始厭離婬欲,知道婬欲並不是樂:如果婬欲確實是樂相,不應該對婬欲生起厭離心。如是闡述種種樂的因緣,說明婬欲的樂相確實是了不可得的,樂受失去苦惱就來臨。佛說,樂受時應該觀察其中的苦,苦受時應該觀察樂,無論苦受還是樂受都如毒箭藏在身體裡一樣,不苦不樂受時應該觀察受覺的生滅無常性,這叫作修習受念處。這時應當知道心裡在受著苦樂受和不苦不樂受。

原文:雲何心。是心無常從因緣生故。生滅不住。相似生故。但顛倒故。謂是爲一。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無常。觀知心空。

雲何爲空。從因緣生。有眼有色可見。憶念欲見。如是等和合眼識生。如日愛珠。有日有珠。有干草牛屎衆緣和合。於是火生。一一推求。火不可得。緣合有火。眼識亦爾。不住眼中亦非色中住。不兩中間住。無有住處。亦複不無。是故佛言。如幻如化。現在心觀過去心。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心各各異各各滅。有欲心無欲心亦如是。各各異各各滅。觀内心觀外心。觀内外心亦如是。是名心念止。

釋:什麽是心?所謂的心是無常的,從因緣裡而出生的,生滅性從不停止,於是就有一切法好像是出生了。只是由於心顛倒的緣故,認爲心是恒一永久不變的。心本來沒有,現在才出現,出現以後還會滅去,因此說是無常的。

爲什麽是空的?因爲心是從因緣而生的,有眼根有可見的色塵,有憶念的心,有想見色的欲望,這些因緣條件和合,眼識就出生了,因此眼識就是空的。如日愛珠生火器,有太陽、有凸透鏡、有干草或者是牛糞這些因緣條件和合,於是火就生出來了。一個因緣一個因緣的推求,火性是了不可得的,因緣和合才有火。眼識也是這樣,不住在眼根中,也不在色塵中住,也不在眼根和色塵中間住,沒有一個住處,又不是不存在。

因此佛說,一切法如幻如化。用現在的心,觀察過去的心,或者是苦的,或者是樂的,或者是不苦不樂的。心各各有變異,各各有滅,有欲心和無欲心也是如此,各各變異,各各滅去。觀察内心,觀察外心,觀察内外心,都是如此,念念生滅變異,這就是心念住。

原文:複次觀心爲屬誰。觀想思惟念欲等諸心相應法不相應法。諦觀其主。主不可得。何以故。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主。無主故空。

前別觀身痛心法不可得。今更總觀四念止中。主不可得。離此處求亦不可得。若常不可得。無常亦不可得。若常應當常苦常樂。亦不應忘。若常有神者。無殺惱罪亦無涅槃。若身是神。無常身滅。神亦應滅。亦無後世。亦無罪福。如是遍觀無主。

釋:複次,觀察心屬於誰所有,觀想的心、思惟的心、念著貪欲的心等等這些與心相應的法和與心不相應的法,仔細觀察這些心的主人,主人了不可得。爲什麽?因爲這些心都是從因緣而生,所以是無常的,無常就是苦,苦就不是自在的,不自在所以無主,無主就是空。

以前個別觀察身、受、心、法都不可得,現在再總體觀察四念住中,其主人也不可得,離四念住中求主人也不可得。如果常法是不可得,無常法也是不可得。如果有常法,應當是常苦和常樂,不應該苦樂都能變異轉變,也不應該忘記了苦樂受。如果常常有神識存在,也就沒有殺害和惱怒的罪,也沒有涅槃,因爲這時候神識不是變異就是滅了。如果身體是神識,無常的色身滅了,神識也應該滅了,也沒有後世,也沒有罪福性。如是遍觀察,確實身、受、心、法都沒有主人。

原文:諸法皆空不自在。因緣合故生。因緣壞故滅。如是思惟緣合法。是名法念止。若行者得法念止。厭世間空老病死法。都無少許常樂我淨。我於此空法。複何所求。應當入涅槃。最善法中住。建精進力。得深捨摩陀故(深捨摩陀者住心一處名也此土無是名)。

釋:一切法全部是空的不自在的,因緣和合時才得以出生,因緣散壞時就滅去。如是思惟因緣和合法,就是法念處。如果行者修行法念處,得到心念止息,不欲著法求法,就會厭棄世間的空法生老病死法,在其中沒有少許的常樂我淨,那麽我在這些空法當中還求索什麽,應當入到涅槃最善法中住。我現在就要精進修行,以期証得甚深奢摩他。

原文:是時得深捨摩陀。住第四法念止中。觀諸法相皆苦無樂。無樂是實。餘者妄語。苦因愛等諸煩惱及業。是非天非時非塵等種種妄語中生。是煩惱及業出生此苦。是苦入涅槃時一切滅盡。非色無色界及世界始。世界始(外道謂一切有法之初色爲世界始外道謂涅槃也以此有始能化作萬物即名造化也)等種種妄語能滅此苦。正見等八直。是涅槃道。非餘外道苦行。種種空持戒。空禪定空智慧。

釋:於是精進之後就証得了甚深奢摩他,住在第四念住法念住上,心得止息。觀察諸法法相皆是苦沒有樂,無樂是真實相,說可樂不苦等等都是妄語。世間苦因爲貪愛諸煩惱和業障而有,因爲有妄見非天非時非塵等等妄語,苦受就出生了。因爲有煩惱和業障才有這些苦受,這些苦受在入涅槃時就會全部滅盡,再也沒有色界無色界和世界的開始了,世界有生等等這些妄語不真實語的苦受也滅去了,正見、正語、正信、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慧等八正道是趣向涅槃之道,不是其餘外道那些苦行能趣向涅槃,也不是他們種種空持戒、空禪定和空慧能趣向涅槃。

原文:何以故。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譬如人立平地。持好弓箭能射殺怨賊。三法合行亦如是。戒爲平地。禪定爲快弓。智慧爲利箭。三事備足。能殺煩惱賊。以是故外道輩。不得涅槃。行者是時。作四法緣。觀緣如射博。觀苦四種。因緣生故無常。身心惱故苦。無一可得故空。無作無受故無我。

釋:爲什麽如此說?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共行,才能入涅槃。譬如人站在平地上,手拿好弓箭才能射殺怨賊,戒定慧三法和合修行也是這樣。戒是平地,禪定是好用的弓,慧是弓箭,三者都具備,才能殺煩惱賊。因爲這個道理那些外道輩不得涅槃。行者這時候緣於四個法而作觀行,觀行諸法因緣就像射箭一樣。觀行四種苦受:一切法因緣而生,所以是無常:身心有所燒腦,所以是苦:世間無一法可得,所以是空:也沒有造作者沒有受苦者,沒有一法屬於自己的,因此一切法都是無我的。

原文:觀習四種煩惱有漏業。和合故集。相似果生故因。是中得一切行故生。非相似果相續故緣。觀盡四種一切煩惱覆故閉。除煩惱火故滅。一切法中第一故妙。世間過去故出。

觀道四種。能到涅槃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人去處故跡。得脫世愁惱故離。如是觀者得無漏相似法。名爲暖法。雲何名暖。常勤精進故名暖法。諸煩惱薪無漏智火。燒火欲出初相名爲暖法。譬如鑽火初鑽菸出。是名暖。是爲涅槃道初相。

釋:觀行修習四種念處,知道煩惱有漏業是和合起來的,所以叫作集起。因爲煩惱能集起世間五隂身,未來有相似的果生,所以煩惱有漏業是未來果報的因。在實現因緣果報過程中會有一些業報的運行,所以有果出生。不屬於果報的法相續不斷的運行是果報現行的緣。把這四種法都觀行透徹,就知道一切煩惱能覆蓋自心,所以叫作遮閉。能除滅煩惱火,所以煩惱能滅。四念處觀是一切法中第一之法,所以是妙法,能讓衆生從世間法裡脫離出去,所以是出離法。

觀行的方法有四種,能達到涅槃所以叫作道,能使心不再顛倒所以叫作正,一切聖人都要從此經過,所以叫作聖跡,能脫離世間的憂愁煩惱,所以叫作離。如是觀行的人,能証得相似的無漏法,名爲暖法。

什麽叫作暖?内心能常常精進修習四念處法,所以叫作暖法。用諸煩惱的薪柴燒出無漏的智慧之火,智慧火即將要出來的時候,叫作暖法。譬如用鑽隧鑽火,剛剛開始鑽時,冒出的菸,叫作暖相。這是涅槃道上的初相。

原文:佛弟子中有二種人。一者多好一心求禪定。是人有漏道。二者多除愛著。好實智慧。是人直趣涅槃。入暖法中。有暖相者。深得一心實法鏡。到無漏界邊(鏡中像似面界邊非中故以爲喻)。行者是時大得安隱。自念我定當得涅槃。見此道故。

釋:佛弟子分爲兩種人,一種人喜樂於禪定,多修禪定,一心求於禪定的舒適自在,卻不勤求增長智慧和降伏煩惱,修行有漏道。一種人是勤求智慧,注意反觀自己的煩惱,以消除自己的貪愛,這種人能直接趣向涅槃。修行初步入於暖法中,得到暖相的人,就能証得一心的初禪禪定境界,修到斷除煩惱的邊緣。這時修行人才能得到大安穩,因爲即將斷盡煩惱,趣入涅槃了,自己知道自己一定能夠証得涅槃。証得暖相。

原文:如人穿井。得至溼泥。知當得水不久。如人擊賊賊已退散。自知得勝。意中安隱。如人怖死。人欲知活不。當先試之。以杖打身。若隱胗脈起者。知是有暖必可得活。亦如聽法人。思惟喜悅心著。是時心熱。行者如是有暖法故名爲有暖。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

釋:猶如人鑿井,鑿出了溼泥,心裡知道不久就能出水了。如人打擊賊人,賊人已經退散了,就知道自己得勝,心裡安穩了。如人害怕死亡,想知道一個人是否已經死亡,應當先試一試,用木杖擊打他的身體,如果身體脈象微動,知道身體還有暖度,必能活過來。也如聽法的人,思惟佛法喜悅心生,這時心裡感覺好像有股熱流。行者如是有暖相,叫作有暖,也叫作能得涅槃分的善根,分証涅槃解脫。  

原文:是善根法有十六行四諦緣。六地中一智慧。一切無漏法基。野人能行安隱(於無漏疏故名爲野人案梵本爾先言凡夫人非)。是名有暖法。增進轉上更名頂法。如乳變爲酪。是人觀法實相。我當得苦脫。心愛是法。是爲真法。能除種種苦患及老病死。

釋:這種善根的修持方法緣於四聖諦有十六種行相,在欲界和色界的六地中都可以生出涅槃智慧,是一切無漏法的基礎,煩惱重之人修行也能得到安穩,叫作暖法。此智慧再得到增進增長,就叫作頂法。猶如從牛乳變爲酥酪,此人觀行出了佛法的真實相是空苦無常,即發願我應當脫離此苦,心裡愛樂四聖諦法,認爲這是真實法,能除去種種苦患和老病死。

原文:是時思惟。此法誰說。是佛世尊。從是得佛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若無此法。一切煩惱誰當能遮。我當雲何。得實智慧少許明。從是得法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若我不得佛弟子輩好伴。雲何當得實智慧少許明。從是得僧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是三寶中得一心清淨。合實智慧。是頂善根。亦名頂法。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

釋:這時就思惟,四聖諦法四念處法是誰所說,是佛世尊所說,因此就得到對佛寶的清淨信心,心大歡喜。又心念思惟,如果沒有這樣的佛法,我一切的煩惱誰能來遮止降伏,我應當如何証得這樣的智慧,得到少許的智慧光明。於是就得到對法寶的清淨信心,心大歡喜。又思惟,如果我沒有佛弟子輩的好伴侶善友,如何能得到真實智慧,有少許的智慧光明。於是得到了對僧寶的清淨信心,心大歡喜。在三寶中得到一心清淨信樂,和真實的智慧,就是頂善根,也叫作頂法,也叫作能涅槃的解脫分善根。

原文:如波羅延經中說。

佛寶法僧寶    誰有少信淨

是名頂善根    汝曹一心持

雲何爲少信。於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邊爲少。於野人邊爲多。複次此可破可失是故名少。如法句說。

芭蕉生實死    竹生實亦然

騾有子則死    小人得養死

破失非利故    小人得名譽

白淨分失盡    乃至頂法墮

釋:波羅延經說,佛寶法寶僧寶,誰能對此三寶有少許的清淨信心,就是最頂的善根。你們大衆應該一心奉持,恭敬三寶。什麽稱作有少許信心?對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有少信爲少,對於與無漏善根遠的煩惱重的人有少許信爲多。此少許信心容易退失和破壞,所以說是少。

如法句經中說,芭蕉一旦生長出實心就會死去,竹子一旦生出實心也會死去,騾子生子就死,小人得到恩養和尊重也會得意而失心,恩養對小人沒有好處。小人一旦得到名譽,善根就會消失殆盡,所修得的頂法也會退墮。

原文:複次未斷諸結使。未得無漏無量慧心。以是故名少。複次勤精進一心。入涅槃道中。更了了觀五隂四諦十六行。是時心不縮不悔不退。愛樂入忍。是名忍善根。忍何等。隨四諦行。是名爲忍。是善根三種。上中下三時。雲何名忍。觀五隂無常苦空無我。心忍不退是名忍。

釋:再次,沒有斷除諸煩惱結縛,沒有得到無漏的無量慧心,因此就說是少信。精勤精進修行証得一心三昧,入到涅槃之道中,再仔細細微觀行五隂四聖諦的十六種行相,這時心不退縮不後悔不退失,心愛樂修習四聖諦法,入到忍位中,叫作忍善根。忍什麽法?隨順四聖諦法所行就是忍,忍善根分爲上中下三種。什麽是忍?觀察五隂的無常苦空無我,心裡忍可不退失,叫作忍。

原文:複次。觀諸世間盡。苦空無有樂。是苦因習愛。等諸煩惱。是習智緣盡。是名上法。更無有上。八直道能令行人得至涅槃。更無有上。如是信心。不悔不疑。忍是名忍。是中更有忍。種種結使。種種煩惱疑悔。來入心中。不能令破。譬如石山。種種風水不能漂動。是故名忍。是事得名真好野人。

如佛說法句中。

世界正見上    誰有得多者

乃至千萬嵗    終不墮惡道

釋:再次觀察所有世間都是苦空沒有樂,熏習貪愛等等煩惱是苦的因,貪習緣盡獲得解脫智慧是上忍法,更無有上。八正道能讓修行人得到涅槃之樂,因此是更無有上之法。像這樣生起對四聖諦法的信心,不悔也不疑,如是忍耐是名忍。種種煩惱結使種種疑悔都來侵襲自心,而不能破壞自心的清淨信。譬如石頭高山,種種的風和水都不能飄動石山,因此叫作忍。修成這種程度,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如佛在法句經裡說,世界上所有的正知見是最無上的,誰獲得的多,誰就多得,乃至於千萬年中,始終不會墮入惡道中。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