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楞嚴經奥義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2-04-24 09:05:55 閱讀: 844

第三節  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虛妄

一、原文: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襍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鏇火輪。未有休息。

釋:佛說:阿難,確實就像你所說的,由於四大和合才出現了世間種種的變化。阿難,如果四大種性其體性不是和合的,那麽諸大之間就不能混襍和合在一起,就像虛空不能和一切色法合在一起一樣。如果四大能夠和合在一起,共同變化世間,世間相就會永遠存在,生滅相續,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就像鏇轉的火輪一樣,永遠不會休息下來。

原文: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釋:阿難,就像水能結成冰,冰能融化成水一樣,你來觀察地相,粗糙的是大地,細微的是微塵,一直到接近於虛空的極細小的微塵。析分那些極其微小的色塵接近虛空邊際的色相,分成七分,再次的析分,就更接近於虛空了,這時就看出來微塵確實是具有空性的。

原文: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釋:阿難,如果這些臨近於虛空的微塵,再被析分成虛空,就應該知道虛空能出生色相。你現在說,由於四大和合的緣故,出生了世間一切的變化相。你且觀察一個臨近虛空的微塵,是用幾個虛空和合才有的?不會是因爲臨近於虛空的微塵又合成了臨虛塵。再如果說臨虛塵能進一步的析分成虛空的話,那是用多少的色相合成了虛空?

原文: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雲何合。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釋:佛說:如果色相能和合時,和合起來的只能是色相並不能成爲虛空相;如果虛空能和合起來,只能是和合成虛空相並不能和合成爲色相。色相是可以析分和合的,虛空如何析分和合?阿難你根本不知道,在如來藏中,色相的性質就是真實的空性,空的性質就是真實的色相。色和空都是本然清淨的,周遍於法界當中,隨順著衆生心所應該了知的量的大小、多少而顯現出來,衆生順著自己的業才能發現。世間人都無知,糊塗迷惑的認爲色空是由於因緣出生的,或者是自然而然而出現的。這都是衆生識心的分別和計較度量,只要衆生有所言說,不管說什麽都沒有實際意義。

這裡世尊否定了色能生成虛空,虛空能生出色。物質的色塵如果能夠細分爲虛空,那麽虛空就是由色組成的,虛空是用多少微塵色相組成的呢?如果微塵能組成虛空,虛空就不是虛空了,若如此,虛空也能組成微塵色相,那麽用多少虛空能組成微塵呢?如果虛空能組成微塵,虛空也不是虛空,微塵也不是微塵,二者就都失去了自體性。

如果微塵色相能合成虛空,虛空就是色;若虛空能合成色,色就是虛空。虛空與色相怎麽能夠互相合成轉換呢?它們之間是平等對立的關係,有此就沒有彼,有彼就沒有此。色是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形成的,是有相貌的,而虛空是由空大種子形成的,是沒有相貌的,所以色不能轉換成虛空,虛空更不能轉換成色。

色是由如來藏生出來的,不是虛空轉換合成而生從來的,虛空也是由如來藏生出來的,不是由色析分生成的。世尊在楞嚴經裡說得很明白了,萬事萬物都由如來藏生,都來源於如來藏。只要有色的地方就不空,空的地方肯定沒有色。沒有色的地方,就顯現出空來了,所以空是因色而顯發的。最後總結歸納說,都是如來藏性,所以色空不二。

色相分到最後就是微塵臨虛塵,虛空和微塵臨虛塵之間不能轉化,二者都是由如來藏出生,是如來藏性,世尊否定了二者的互相轉化關係。虛空和微塵都是由如來藏産生的,如果虛空和微塵能互相轉化,那麽虛空就是由微塵轉變來的,其出處就不是如來藏了,況且微塵根本也轉變不了虛空,與如來藏産生一切法,萬法唯識這個真理相違背。

二、原文: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爲一衆。衆雖爲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捨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

釋:阿難,火性沒有自體性的那種我性,是隱藏在各種生火的緣中,緣具足,火就會生出來。你觀察王捨城中還沒有吃飯的人家,他們要燒火做飯時,手裡就會拿著點太陽火的工具,在太陽下求火。阿難,什麽叫作和合呢?譬如我和你,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現在成爲一衆人,雖然是一衆,推究其根本,卻是各有各的身體,都有自己的家族姓氏和名字。比如捨利弗是婆羅門種姓,優樓頻螺是迦葉波種姓,乃至於你阿難是瞿曇種姓。

原文: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爲從。鏡中而出。爲從艾出。爲於日來。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雲何融泮。

釋:阿難,如果此種火性是因爲和合而有的,那麽他們那些人手拿鏡子,在太陽底下取火,生出來的火是從鏡子裡出來的,還是從艾草當中出來的,還是從太陽裡出來的?阿難,如果火是從太陽裡出來的,火既然能燃燒手裡的艾草,路途當中所經過的林木都應該被燒著了才對。如果火是從鏡子裡出來的,既然鏡子裡能出火把艾草點燃了,那麽火爲什麽沒有把鏡子燒化了呢?拿著鏡子的手連熱度都沒有,更不能融化了。

原文: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釋:如果火是從艾草當中生出來的,爲什麽還用借著鏡子和太陽的光明和合一起,才能把火生出來?你再仔細觀察,鏡子因爲用手拿著,太陽光從天上下來,艾草是大地裡生的,火是從什麽地方來到這裡的呢?太陽和鏡子相距太遠了,那時無法和合在一起的,不應該是火光沒有來處天然出現的。你還不知道在如來藏中,火性就是真實的空性,空性就是真實的火性,都是本然的那種清淨,不好發生任何變異,周遍於法界當中,隨順著衆生的心所應該了知的量的多少而出現。

原文: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釋:阿難,你應該知道,世間人在一個地方手拿鏡子,火就在一個地方生起來,如果遍法界拿鏡子,火就會滿世間的生起,並沒有什麽具體固定的出生處所,隨順著衆生的業力出現罷了。世間人無知,糊塗迷惑的認爲火是因緣性和自然性的,都是虛妄識心的分別和計著量度。只要有所言說,都沒有什麽實際意義。

三、原文: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葯。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珠。承月中水。此水爲複。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爲從月來。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釋:阿難,水性是不定的,流動和止息都是無常的。比如室羅城裡的迦毗羅仙、斫伽羅仙以及鉢頭摩訶薩多等等幾個大幻師,求取月亮裡的太隂精用來做和幻葯。幻師們在隂歷十五之前的白月晚上,手裡拿著裝水的器皿,接月亮中流下來的水。這個水是從器皿中生出來的,還是虛空中本來就有的,還是從月亮裡來的?阿難,水如果是從月亮裡來的,月亮能從那麽遙遠的天上把水流注到器皿中,那麽月亮流注水的時候,所經過的林木也都應該流出水來,林木裡應該都是水,還用等著裝水的方珠出水嗎?如果林木沒有水流出現,說明水不是從月亮流注下來的。

原文: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雲何複有。水陸空行。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磐。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釋:水如果是從方珠中生出來的,那麽這個方珠中應該常常流出水來,何用等待半夜裡去接十五之前的月亮流下來的水。水如果是從空中生出來的,虛空無邊無際,流出來的水也應該無邊無際,那麽從人間到天上都應該流水濤濤,被水侵沒,衆生怎麽還能在水陸空中活動呢?你再仔細的觀察,月光是從天上照射下來的,方珠是人手拿著的,裝水的磐子是本人拿來擺好的,水是從什麽地方流注到水磐中的呢?月亮和方珠距離那麽遙遠,和合不到一起,不應該是水精沒有任何來處就出現了。

原文: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釋:阿難你還不知道在如來藏中,水性就是真實的空性,空性也是真實的水性,二者都是本然清淨的,周遍於法界中無處不有。水性隨順著衆生的心所應該了知的量度,在一處拿著方珠接,這一處就有水生出來;如果遍法界中拿方珠,水就會滿法界生出來,根本沒有方向和處所的限制,遵循著衆生的業力才能被衆生發現。世間人無知,糊塗的認爲是因緣出生的或者是自然而有的,都是虛妄識心的分別和計較量度,只要有所言說,都沒有什麽真實的意義。

四、原文: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衆。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爲複。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複。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釋:阿難,風性沒有自體性,動靜不定不是恒常存在的。你常常在整理衣服之後才進入大衆之中,你的袈裟角飄動起來的時候,就碰到了其他人,這時候就有微弱的風吹拂到他人的臉上。這個風是從袈裟角出來的,還是從虛空裡出來的,還是從旁人的臉上生出來的?阿難,這個風如果是從袈裟角生出來的,那麽你成天就會披著風而行住坐臥,如果衣服裡有風,衣服就會飄起來,離開你的身體。 我現在正在說法,在法會中我的衣服卻是垂下來的,並沒有飄起來,你看我的衣服風在哪裡呢?不會是衣服裡有藏風的地方吧?

原文: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爲虛空。雲何風出。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曾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釋:如果風是從虛空生出來的,你衣服不動的時候,怎麽就沒有微風吹拂的現象呢?虛空常在,風應該經常生出來,這樣的話,如果沒有風的時候,虛空也就滅了不存在了。風滅了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得見,滅掉虛空是什麽狀態?如果虛空也有生滅現象的話,其它一切法就無法存在,虛空也就不能叫作虛空了。如果還叫作虛空的話,怎麽還能有風生出來呢?

如果風是從被吹拂的人的臉上生出來的,風也應該吹拂到你身上,你自己整理衣服,如何風倒吹到自己的臉上?你審慎的再仔細觀察,整理衣服的是你,被吹的臉是別人的,虛空寂然不動,風從什麽地方鼓動著到這裡來的?風性和空性不是同一屬性,不能和合在一起,風性不應該是沒有任何來處自己就存在的。

原文: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釋:你現在還不知道在如來藏中,風性就是真實的空性,空性就是真實的風性,二者本來都是清淨的,周遍於法界,隨順著衆生的心所應該感知的量度而出現於世俗界。阿難,如果你一個人輕輕的整理衣服,就會有微風生出來,如果遍滿法界抖落衣服,就會滿國土生風,風周遍世間,並沒有侷限什麽方向和處所,只是遵循著衆生的業力才被發現的。世間人無知,糊塗的認爲是因緣出生的,或者是自然而有的,都是衆生虛妄的識心分別和計較度量出來的,只要有什麽言說,都沒有實際意義。

五、原文: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刹利種。及婆羅門。毗捨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爲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釋:阿難,虛空性沒有什麽形體,借著色相才能顯示出來被發現。如室羅城,離河比較遠的地方,有刹利種以及婆羅門種、毗捨首陀種、頗羅墮種、旃陀羅種等等族人,建新房子安居的時候打水井,把地裡的土鑿出來一尺,地裡就有一尺的虛空,鑿出一丈的土,地裡就有一丈的虛空。虛空的淺深,由出土多少而定。這個虛空是因爲土出現的,還是因爲鑿子出現的,還是沒有什麽原因生出來的?

原文:阿難。若複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迥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雲何虛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

釋:阿難,如果這個虛空是沒有原因自己生出來的,沒有鑿土之前,爲什麽沒有這個虛空呢?只見得土地的阻礙,不見通達的虛空。如果這個虛空是因爲土生出來的,那麽土出來的時候,應該能看見虛空進去。如果土先出來了,而沒有虛空進去,怎麽說虛空是因爲土出才出現的?如果土和虛空沒有出入,二者的出現應該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就是相同,同出同入,那麽土出去的時候,虛空爲什麽不出去?

原文: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雲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鑿空虛實。不相爲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釋:如果虛空是因爲鑿子出現的,那麽就應該鑿出了虛空,而不是鑿出了土;如果虛空不是因爲鑿子出來的,鑿子只能鑿出土,爲什麽卻能見到虛空出現呢?你再仔細審視觀察,仔細審查仔細觀察,鑿子隨同人手運轉的方向而運轉,土是因爲地移動才出去的,虛空是因爲什麽出現的呢?鑿子和虛空一虛一實,不能互相利用,也無法和合在一起,不應該是虛空沒有任何出處的自己生出來的。

原文: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爲出爲入。爲非出入。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釋:如果這個虛空的性質是圓滿遍周法界的,本來就是不動搖的,應當知道虛空與現前的地水火風,合起來叫作五大,其性真實,互相之間圓融和合沒有障礙,都是如來藏性,本來沒有生滅。阿難,你心昏沉迷惑,沒有悟到四大本來就是如來藏。你應當觀察虛空,是有出入的,還是無出入的。你根本不知道在如來藏中,覺性就是真實的空性,空性就是真實的覺性,本然清淨,周遍法界,隨順著衆生所應當了知的量度而現前。

原文: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複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釋:阿難,如是鑿出一個井,就有虛空出現在一個井中,在十方鑿井,也像這樣,有十方的虛空現前,虛空圓滿出現在十方沒有障礙,並沒有什麽一定的方向和處所,只是遵循著衆生的業力才出現的。世間人無知,糊塗的認爲是因緣所生的,或者是自然而有的,都是衆生虛妄識心的分別計較和度量罷了,只要有什麽言說,都沒有實際的意義。

六、原文: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並太虛空。爲同一體。爲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釋:阿難,見性和覺性本身並沒有什麽知性,由於色和空二塵才出現了見性和覺性。比如說你現在在祇陀林,早晨明亮,晚上昏暗,如果在半夜的時候,在隂歷十五之前的白月就有光明,十五之後的黑月就會黑暗。這些明暗色空等相,是因爲有見覺性而分析顯現出來的。那麽這個見性與明暗相和太虛空是同一個體的還是不同體的?還是也同也不同,也異也不異?

原文:阿難。此見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

釋:阿難,這個見如果是與明與暗以及與虛空原本是一體的,那麽明暗二體是不能同時存在的,黑暗出現的時候就沒有光明,光明出現的時候就沒有黑暗。見性如果與黑暗是一體的,光明出現的時候,見就消失了,那就不能見到光明了;如果見與光明是一體的,黑暗來臨時,見就滅去了,如果見滅去,如何能見到黑暗呢?如果明暗有差別不是一體的,見性沒有生滅,三者如何是一體的呢?一體就不成立了。

原文: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三元無。雲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

釋:如果這個見精與明和暗不是一體的,你離開明暗以及虛空相,再看這個見精是什麽形相的?離開明暗和虛空,這個見精本來就與烏龜的毛和兔子的角一樣,了不可得。明暗和虛空三者都不相同,從哪個相上來確立見精呢?明暗是相背離的,怎麽能說是見與是同體呢?離開明暗虛空三者本來就沒有什麽見,怎麽能說或許是不同呢?根本談不到同與不同。分別開虛空和見,二者本來沒有邊界和聯繫,怎麽能說是不相同呢?根本談不到同與不同。無論是見明還是見暗,見性從來都不改變,怎麽能說非異呢?

原文:汝更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釋:你再仔細審查,微細詳細的觀察,光明來自於太陽,黑暗伴隨著黑月,通達無礙屬於虛空,壅塞不通屬於大地,如是見精是因爲什麽出現的?見覺無形,空而頑冥,沒有和合性,不應該是見精沒有任何來源處自己出來的吧?如果見聞覺知性圓滿遍周法界,本來是不動搖的,你應當知道,見性與無邊不動的虛空,以及動搖的地水火風都是六大之一,本性真實圓融,都是如來藏,本來沒有生滅。

原文: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爲生爲滅。爲同爲異。爲非生滅。爲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釋:阿難,你的心性還在沉沒淪溺,還沒有悟得見聞覺知本來就是如來藏。你應當觀察見聞覺知是生滅的,與塵境有同有異,還是不生滅的,與塵境沒有同異。你從來都不知道在如來藏中,見性就是真覺的清明性,真覺的見精就是清明的見性,二者都本然清淨,周遍法界,隨順著衆生的心所應該了知的量度來顯現。

比如單個能見的根,能見遍法界的色法,聽的根、嗅的根、嘗的根、觸的根,能覺觸能覺知一切法,奇妙的功德光明清淨,遍周法界,圓滿十方世界,哪裡有什麽方向和處所,衆生依各自的業力而發現。世間人無知,糊塗的認爲是因緣所生,或者是自然而有的。出現這些思想觀念,都是衆生識心的分別計較和度量的結果,只要有所言說,都沒有實際的意義。

七、原文: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捨利弗。此識了知。爲生於見。爲生於相。爲生虛空。爲無所因。突然而出。

釋:阿難,識的性質沒有來源處,借著六種根和塵虛妄的産生。你如今普遍觀察一下此大會中的聖賢衆,用你的眼睛依次觀察,眼睛就能遍觀周圍一切法。但是眼睛所見如鏡子中的像,沒有特別的作以分析。你的眼識在觀察當中,次第的標示出這個人是文殊師利,這個人是富樓那,這個人是目犍連,這個人是須菩提,這個人是捨利弗。你這個眼識的了知性,是從見性當中生出來的,還是從色相上生出來的,還是從虛空中生出來的,還是沒有什麽原因突然出來的?

從這裡看出,是先有見性,後有六識的識別了知性,在眼根上有見,在耳根上有見,在鼻根上有見,在舌根上有見,在身根上有見,在意根上有見,見之後,就有識性。而且六識的識別了知性不是從見性中生出來的,那麽見性與六識的識性是什麽關係呢?二者有什麽區別呢?見性與如來藏是什麽關係呢?如果見性就是如來藏的見,那麽如來藏見之後,還有一個意根的見,意根見之後,作主才能有六識的識性出現。且如來藏不見具體的明暗相和色空相,如來藏的見性不會落到世俗相當中,否則如來藏就有世俗煩惱了,那就不是清淨的心了。

原文: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釋:阿難,如果你的識性,是從見性當中生出來的,如果沒有明暗相,沒有色相和空相,四種相都沒有,那就沒有你的見性了。見性尚且沒有,從哪裡出生識性呢?如果你的識性是從色相中生出來的,不是從見中生出來的,那麽你的識性既不能看見光明,也不能看見黑暗。如果看不見光明和黑暗,就沒有色相和虛空,看不見明暗相,就沒有色相和虛空,識性是從什麽處生發出來的?

原文: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釋:你的識性如果是從虛空中生出來的,虛空沒有相也沒有見性,識性就會沒有色相也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就沒有辨別性,識性自然就不能了知光明、黑暗、色相和虛空的生滅因緣,見聞覺知就不能成立了。空相當於無,有相當於物,在這兩種對立的現象中,縱然能生出你的識性,你要作什麽分別呢?識性如果是沒有什麽原因的突然出現的,那爲什麽不在白天太陽下,另外識別出月亮呢?

原文: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複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釋:你再仔細的參詳,微細的詳細審查,見性依靠和承托你的眼睛才能有,色相就是你眼前的境界,有形狀可見才叫作有,沒有相就是無。可是識心是因爲什麽而出現的?這樣的識性出生的緣是什麽呢?識心是動的,見性是澄清的,二者無法和合在一起,聽性、嗅性、嘗性和觸性也是這樣。不應該是識心無緣無故沒有處所自己生出來的。

如果這個識心,本來沒有出生的處所,你應當知道,識心的了別性、見聞覺知性都是圓滿清淨安然存在的,其性不是從什麽地方生出來的,與虛空、地水火風一起都是七大之一。其性真實圓融,都是如來藏,本來就沒有生滅。在如來藏裡,什麽法也不生,什麽法也不滅。

原文: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釋:阿難,你的心粗糙浮躁,還沒有悟出見聞覺知的明了和了知性,本來就是如來藏。你應該觀察這個在色聲香味觸法六處的識心,與六處是相同不同,還是非相同非不相同,識心是空是有還是非空非有。你根本不知道在如來藏中,識性就是明了湛然的真性的知性,真覺明性就是真實的識性,微妙的覺性清淨安然淡泊,遍及一切法界,包容十方虛空,哪裡有什麽方向和處所,都是隨順著衆生的業力而出現。世間人無知,糊塗的認爲是因緣所生,或者是自然而有的,都是識心虛妄的分別和計較度量。只要有什麽言說,都沒有實際意義。

八、四大、六大、七大的概念

四大是地水火風,是形成物質色法的種子。物質色法細分,分到最後不能再分時,就是四大極微,但還不是四大種子本身,仍然是由四大種子組成的。

楞嚴經裡的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組成衆生世間的七個因素,四大以及空,組成物質色身色蘊,識組成衆生的識隂、受隂、想隂、行隂。大種性自性是指四大種子的功能,如果說六大,是指地水火風空識,不包括見大。這個見也是如來藏裡的種子,是指如來藏本身所具有的見性,名爲佛性。除去見大,這樣就可以把七大縮略爲六大。

地水火風四大種子不可再分,四大組成的物質可以分,分到最後就是鄰微塵。地也是四大組成的,水也是四大組成的,火也是四大組成的,風也是四大組成的,只是四大的比例結構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物質。

四大極微也是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分成不能再分的鄰虛塵,接近於無了。這個鄰虛塵還是由四大組成的,只是極其微細。物質細分爲鄰虛塵,不是把物質的四大種子分散分解,成爲地性部分、水性部分、火性部分、風性部分,從而使得物質就解散,消失不存在了,或者變成虛空了。而是物質本身的分割,分割成爲極微細的物質微粒。

如來藏中有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種性,皆如來藏性。如來藏中本有這七大種子,因各種緣而顯發五隂十八界和世間萬法,那麽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由七大種子和合而産生。

空性無形,因色顯發。虛空無形相,色邊無色的地方,假名爲虛空。物質當中也有空,身體當中也有空,沒有物質的地方,假名爲空,空非真實有,是因色而顯現出來的。楞嚴經中世尊舉例說明,挖土鑿井,土出,就是空,就顯出空了。循業發現,隨著業的顯現,空就現前,本如來藏。見覺無知,因色空有。見色見空,見明見暗,此個見精,從如來藏來,不從色空和明暗來,也不自出。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妙,從如來藏來才是妙,具如來藏性德,隨緣周遍法界,有緣即現。六根上的見性,從根本上來說,都來自於如來藏的見性,都是如來藏微妙的真如性,如果不執著於六識的見性,就會見到如來藏的見性,就會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見性的作用。

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六根觸六塵,如來藏産生六識。六根虛妄,六塵虛妄,六識也就虛妄地出來了。爲什麽虛妄?被如來藏生出來的,不是本來就有的,不是真實的。如來藏爲六個識輸送識種子,六個識才有功能作用,才能了別六塵。大是指大種性自性,是如來藏中的種子,如來藏依各種緣輸出種子,才出生世間萬法。

而世間相中的地等有形狀的物質,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和合而成的,地中不僅有地的種子,還有水的種子,有火的種子,有風的種子。比如石頭,裡面有地的堅硬性,敲擊它出火星,說明有火性,泥石流的發生,說明石頭有水性,石頭裡還有空間,那就是空性,有空間就有風的存在,就有風性。外界物質都是大種性和合而生成的,不是單一種性物質。

識是有情衆生特有的功能屬性,物質色法沒有,因此物質色法叫作無情物。妙,指如來藏性,這才是真妙,無形無相,卻還有那麽多的利用,一無所有,卻還能産生那麽多法出來,真空卻妙有。祂分秒刹那都沒有離開過我們,對我們永遠是不離不棄,又不相在,不混合在一起。

九、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性風真空,性空真風。

宇宙器世間的地水火風是由如來藏的四大種子組成的,所以地水火風的性質就是四大種子的性質,四大種子無形無相是空的,因此地水火風就是空性;四大種子的性質是如來藏性,因此地水火風的性質就是如來藏性,也就是妙真如性。如來藏由於含藏四大種子,四大種子能生成宇宙器世間的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就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用四大種子轉化成的,那麽如來藏就含藏著地水火風性,也有地水火風的性質。如來藏非地水火風,也即地水火風,如來藏與地水火風不一不異。

性空是指如來藏的空性,如來藏所出生的萬法,其性爲空而不實,是如來藏的一部分種子流注而生成,因此如來藏的一部分就變成了色,那麽一切色法的本質就是真實的空性心如來藏。空性心如來藏能夠産生一切色相,因此一切色相也就是如來藏性。性色真空,色相的性質本質就是如來藏,是真實的空性心如來藏性。與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略同。同理,水火風與如來藏也是這種關係。

十、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性識明知,覺明真識;性真圓融。

性覺真空,性空真覺,覺性就是真實的空性,虛空性就是真實的覺性。這個覺字是如來藏的覺,覺性如來藏能夠出生虛空,虛空是色邊色,沒有色相之處就是虛空。虛空的本性本質就是如來藏性。虛空、色相、空性心如來藏三者之間的關係,需要弄明白,兩種空能夠區分開,看經就好懂了。

性見覺明,覺精明見,見性就是清明的覺性,覺性就是清明的見性。由清明的覺性如來藏出生見性,見明見暗及見虛空,都是覺性,是如來藏性。

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六識的識性就是如來藏清明的知性,如來藏的明覺性就是六識真正的識性。識性由清明的覺性如來藏出生,因此是如來藏性。

性真圓融,總結起來說,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的性質都是真覺如來藏的性質,能互相圓融無礙,共同構成了五蘊世間一切法,使得一切法都能隨緣隨心量現行出來,本質都是如來藏一真法界。

十一、一切法都是真如實性,無一法不是真如實性。雖然現在知道了這個理,知道了這個結論,但是一定要實際証得,知道爲什麽,一定要有証據証明這個理這個結論,知其所以然。因爲這個結論是佛陀得出來的,是佛陀自己親自証明的,然後佛陀爲衆生宣說出來,成爲了真理。這個最終的結論,最終的真理,也同樣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一步一步的親自去証明,証明了以後就會知其然也會知其所以然,再也沒有迷惑,沒有無明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