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是觀察,客觀地察看,簡單來說就是專一、一心一意地看,不是想,也不是思惟,更不是分析和剖析,眼前有什麽現象就直接觀察什麽現象,沒有出現的不要想象,不要去剖析、分析,不要用學過的法去對號入座,不要代入任何理論知識,不要有任何框架束縛。明白地說,就是要打死意識,別讓祂強出頭,用各種理論顯擺,用學來的各種知識套用,然後什麽也沒觀出來就用分析得出結論了。
想象出北京的面貌,和走到北京直接觀看北京,那是截然不同的境界,可以說是天上和地下的巨大差別。後者是親見、親証、實証,前者連夢遊都不算,夢都夢不到,就開兩片嘴皮、唾沫橫飛,大講特講,理論大家的架勢擺出來了,著作也寫出來了,甚至名聲都打造出來了,實際上什麽都不是。
第一尊佛修行的時候什麽理論也沒有,什麽知識也沒學過,憑什麽就成佛了呢?憑借對各種現象界的如實觀察,現量觀察,心細如發,從各種現象界發現了背後的真理真相,發現一個真理就總結一個真理,形成了指導後人的理論。直至大小乘的空都証得了,一直空下去,不斷地空下去,空到最後,再也沒有可空的了,就成佛了。
現在是師父把法講多了,弟子們也學多了,學來學去,心裡嬾惰了,遇到問題直接套用所學的理論,再也不肯自參自証,理論變成了所知障。那些理論是你自修總結出來的嗎?既然不是,怎麽能到處用?嘴叭叭地一直動,腿卻一步也邁不動,目的地永遠也到達不了,嘴到又不算。理論是指引修証方向和方法的,不是用來顯擺的,不是用來偽裝自己的,也不是用來獲取世間空法、假法的手段。陷入理論的金潭裡,也會窒息而亡。佛法不僅是良葯,如果不會用用不好,就變成了毒葯,病上加病。
拿觀行火圈來說,如何才是如實觀察呢?仔仔細細地、專一地觀察火圈,只觀察注視著就行,用白話說就是盯著看就行,定力出現以後,就會發現火圈有點虛了,不太實在了,再繼續觀察,會發現火圈不像是火圈了,再進一步觀察,發現火圈原來是一隻火把,或者是僅僅是一隻燃燒的火柴頭,哪裡有什麽火圈?最後把火把和火柴頭也觀空了,觀沒有了,道理都一樣。
火圈還是原來的火圈,火把還是原來的火把,是觀行者的定力出現以後,心細致有智慧了,於是就發現了其中的蹊蹺和不同,心的認知改變了,空了法空了物,空了我,空了人。沒有定力時心粗,認知力低下,看到的都是假象卻不知道,被自己的視覺給騙了,就是被自己的習慣性的認知給騙了。從前那麽斬釘截鉄地認爲什麽都是實有的,自己這個人更是實有的,觀察到最後卻發現,世間沒有一個法是實有的,自己就這樣把自己騙了無量劫,是不是應該捶胸頓足?
觀呼吸、觀鼻耑白、觀胎息、觀白骨、觀花觀草,不管觀什麽,都是如此觀,都會是這樣的結果。觀察到所觀的那個法生住異滅,不真實了,虛幻了,空了,一個小目標就達成了。不要加入意識的什麽想象,什麽理論分析,不管意識分析出什麽都沒有用,路得用腳走,把意識禁閉住,別搞什麽事,用意根直觀,直接觀,單純地觀,用意根直接見道,意識無法見道。
看聖賢人實証的案例就知道,我們對其無論怎樣分析,都是相似的理解,都不是現量所見、現量所知、現量所感,分析出的境界與實際的現量境界差距極大,有時候是南轅北轍。分析出來的可能是頭頭是道,說得可能是天花亂墜,實証以後卻會說原來是這樣,顛覆了從前的想象和認知。
深處現量境中,親眼所見,親身體會,可能未必能表達清楚、準確,而在意識的非量境界中,雖然說得很有道理,卻不是那麽回事。就好像吃蘋果,未吃之前,種種分析,查資料,寫出種種論文論述,誇誇其談,句句精彩,吃過之後,就知道了原來蘋果的滋味是這樣的,感覺是這樣的,這時候才知道真味道是什麽,顛覆了從前的認知,於是一把火把論文燒了,一句都說不到點子上,空有文字。
什麽叫現量境?目前正在享受著,親身體驗著,處於三昧中,不用分析,不用思惟,不用想象,不用理解,直接感受。很多人所謂的悟,都沒有直接感受到任何一點點現量境,沒有任何親身體驗,沒有任何受用,全憑腦子想象理解。所以還是要去做功夫去實証,實証之前的種種分析理解,都不要太當回事,更不要把理解分析出來的當作是悟,二者差太遠了,不可同日而語。學的再多,思惟得再多,也沒有用,於實証無益,不如直接去做功夫,所得一切才是真實的。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