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原文:云何偷盜樂行多作。云何樂行多作。盜已墮於地獄。此惡戒人。性自偷盜。近惡知識。若惡知識。近住之人。與彼相隨。則行偷盜。
有下中上。何者為下。謂王法等。如前所說。何者為中。非福田所。偷盜彼物。此盜為中。何者為上。佛法僧物。微少偷盜。是則為上。
釋:為甚麼有的人很喜歡偷盜並且經常偷盜?為甚麼喜歡偷盜經常偷盜之後會墮落在地獄裡呢?因為這個嚴重虧戒的惡戒人,心性就是習慣於偷盜,又時常接近與惡知識,受惡知識熏染,染上了惡習。如果是與惡知識近住的人,跟他緊緊相隨,這個人就會實行盜竊之事。
偷盜罪分為上中下三個品級,甚麼是下品偷盜罪呢?違背王法等是下品偷盜罪,就像前邊說的一樣。甚麼是中等品級偷盜罪?在非福田處(即非三寶非父母處)行偷盜事,就是中品偷盜罪。甚麼是上品偷盜罪?對於佛法僧三寶物有微少的偷盜,就是上品偷盜罪。
這裡講偷盜最嚴重的是盜取佛法僧三寶物,偷盜業中這條最重。所謂盜取,就是說屬於三寶物,不經物主的同意,自意取之,當作自己物自作主張而用。即使是非常微少之物,果報也極重,譬如紙巾、毛巾等等之類。如果盜取比這更貴重的物品,則果報更重。如果有犯者,自己應該想辦法彌補以減輕罪障。經常到寺院裡去的人,自己要多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盜取之事,包括蠅頭小利,如果檢查出來了,要及時懺悔罪業,並盡可能地彌補所造成的損失。
供養三寶能得無量福,但盜取和占有三寶物能得無量罪和無量的債。三寶是世間最大的福田,得福最大,得罪也最大。地藏經說寺院一棵草拿之都有罪,不要說比一棵草還要貴重的物品了,包括水、電、煤氣、食物、茶和各種用具。侵占也屬於盜的範圍,不僅包括飲食和物品,還包括屬於三寶的各種權利和職責,本來屬於三寶應該行使的權力和職責,他人非要擅自替三寶作主,動用和調配屬於三寶的人、財、物,欺壓在三寶頭上,這個罪更大。占有和奪取三寶的功德、地位和名聲,也屬於盜,這個罪可能就更大了。
這些戒律,我們如果能嚴格守持不犯,心自然就會清淨下來,不再想著要得甚麼,占甚麼便宜,把心收攝起來,自然就有禪定了。一個人心定不下來,肯定是心裡有事,如果把這些事都放棄,不再惦念了,何愁修不出禪定?養成不占任何人和團體的便宜的習慣就好了,有了這個好習慣,就會少欠很多的債務,少失去很多的福德,得便宜處正是失便宜處。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能占得的便宜,因為有因果存在,每占一分便宜,各自如來藏都有記錄,因緣成熟都會千倍萬倍無量倍的還回去,還的越晚,孽息越高,還的越多。
原文:彼佛法僧。若盜僧物。佛法能淨。盜佛法物。僧不能淨。若盜眾僧現食用物。墮大地獄。頭面在下。若取屬僧所常食物。則墮無間阿鼻地獄。寬廣闇等。以重福田。微少偷盜。以有心念。樂行多作。彼少偷盜。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復懺悔。不生隨喜。心中生悔。彼不定受。若偷盜人。無量方便而行偷盜。以如是故。名為偷盜。
釋:在偷盜佛法僧物當中,如果偷盜僧人之物,用佛法能夠清淨,若偷盜佛法之物,僧人不能使之清淨。如果偷盜眾僧們現前食用之物,則墮大地獄,頭臉向下。如果偷取屬於僧人所用的日常食物,則墮無間阿鼻地獄,地獄極寬極廣極暗,身體與地獄同大,刑具遍布色身。因為僧人是重大福田的緣故,即使是微少的偷盜,也是無間地獄罪。因為有心念想要偷盜,喜樂行盜,偷盜業行多,盜微少物,也會墮落於地獄畜生餓鬼道中。
偷盜之後如果發露懺悔,其他人也不會生出隨喜心,偷盜之後心生悔恨,其他人也不一定接受。如果偷盜的人以無量的方便方法而行偷盜業,因為這樣的緣故,就叫作偷盜。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