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0-11-29 10:29:11 阅读: 3929

第七章  修定杂谈

第一节  禅定不是真如

一、六祖对于禅定的看法

定分为世俗定和真如心本具的大定,打坐修的定,是世俗定,有出有入,有生有灭,是意识妄心入的定;而真如本具楞严大定,不用修,只要证得就行了。

有人说六祖不重视打坐修定,其实不是这样。六祖并非不重视打坐修定,六祖讲法都是围绕着真如心而讲,他把世俗法的禅定境界与真如这种禅心严格区分开来,以免众生把世俗法当作真如来误会佛法。因为众生不懂真如的体性,往往误会打坐入定的状态就是见真如,就是明心开悟。这样就把定当作真如这个禅,这个误会就大了。因此六祖在坛经中就没有着重讲打坐这种世俗禅定,直接引导众生明得真如大定,楞严大定,没有出入的那伽常定,以开发众生的大智慧。如果只认世俗的四禅八定,正定不具足,智慧不开,不能真正得解脱。

二、女子出定公案

一个女子在世尊身边入定,众人皆认为不如法。文殊菩萨就三弹指让女子出定,可女子就是不出定,文殊菩萨又把她举到天上,又举到其它佛国土,还是不出定,无论怎样做,都不能让女子出定。一个七佛之师都不能让一个普通女子出定,众人不解,问世尊怎么能让女子出定。

世尊说:在下方世界有一个网明菩萨,能让这位女子出定。于是世尊招来网明菩萨,网明菩萨在女子耳边弹指一下,女子立时出定。众人更是不解,一个初地菩萨这么容易让女子出定,等觉菩萨为什么就不能?而且文殊菩萨早就应该取得佛的果位,示现成佛了,神通定力与佛相媲美,对付一个普通女子还不如初地菩萨,这里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六祖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意思是说本心第八识常在定中,从来就没有出过定。众生也本来就在第八识中,从来没有离开第八识这种楞严大定。而众生后来修的觉知心的定,也不能离开第八识而有,依第八识才能入定和出定。世尊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性德,性德就是第八识。

女子代表五阴觉知心,网明菩萨代表无明。众生常在定中,因为无明,就能从定中出来,现起根身器界;心明,没有无明的时候,就常在定中,不出定。所以文殊菩萨没有无明,不能让女子出定,网明菩萨是初地菩萨,还有无始无明随眠没有断尽,尘沙惑没有断尽,就能让女子出定。众生世界因第八识缘于无明而出现,灭了无明,众生就回归到自性本心当中,不出定而常在定中。

三、打坐修定或者观照时,如果身体出现了轻安和舒适,这是有定的一种好现象。心得定以后,身体的状态就不一样了。如果人的心理状态都与世间人的境界相应,就没有禅定。心专一在观照当中,把世间的事情暂时忘了,就与欲界天的境界相应,这样欲界天人的色身就与人间的色身相互交织摩擦,身体的感受就非常的舒适、轻安,同时也觉得身体很高大。观照得越深,心念越是专一,定就越深,身体和心里的感受就越是美妙。

如果把欲界的欲望看淡了,那么色界的定就会现前,色界天人的色身就会出现,与人的色身交织摩擦,那个感受更是美妙,身体更是高大。那时就觉得自己是人中最快乐的,简直像天人一样的快乐。以后对人世间及欲界的五欲六尘都不再喜欢,贪欲就断了。

这种情况属于定境,不是开悟见本心的智慧境界。见本心没有境界,只是智慧的展现,是发现了一个真理,知道本心是如何运作的。很多人把自己的定境当作开悟,或者自己偶尔心静了一下,见个一无所有,就当作是开悟,这都是明显的错悟。

第二节  禅定与智慧

一、增长定慧的方法

修定比较快的方法,就是深深的思惟一个法义,把这个法义凝聚成一个点,悬挂在内心里,不要散掉,时时刻刻挂着,心就不散乱。对这个法义越感兴趣,心越专注,定力就越好。以后就能养成专注思考的习惯,智慧增长很快。我们平时要多训练自己,多动脑筋思考,把一件事思考清楚,然后再表达。如果思考不清楚,尽量不要表达给人知道,除非想得到他人的帮助。动脑筋思考的时候,就能增强禅定力,又能出生智慧。

二、如果定力不足,就不能思惟观行佛法,读书犹如走马观花,不得其要。修定时尽管去定,不用害怕定得太深,定深也没关系,出定以后再参究思惟佛法,内心清净,心思细密,观行相当得力,总比没有禅定或者定浅收益大。定越深越好,定中转变身心以后,再来参禅思惟观行,非常得力,得心应手,观行非常快,也到位。

外道修出四禅八定以后,听佛讲法当下就证果,就是受益于甚深的禅定,出定闻法思惟观行,智慧很快就能出生。没有禅定的人,明了点理就知足,观行智慧出不来,二十年还在原地踏步,道业根本无法增进。还有的人修定,贪图定的境界,在定中享受,玩感觉,以为有各种境界就是殊胜的,不知道修行为何,修定为何,这样的人纯属是玩感受,不是修行。

三、百无所思不能出生智慧

有一部分人学佛,认为安住于当下就是万事大吉,佛法就修成就了。他们不知道这仅仅属于修定的方法,而且与外道方法相近,根本不能证得佛法而出生智慧。

现在胡乱修行的人非常多,不知道如何是真正的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是各种发明创造就出来了,有的人就说:修行就是安住于当下,不起念想,就能明心见性,就能成佛。殊不知,这样就是外道的修行方法,最多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外道,但现在的人根本没有过去时的外道有定力有出离心,所以外道定也修不成,别说明心见性的般若大智慧了,连影子都见不到。

只安住于当下,觉知于当下,什么都不思惟,什么都不想,这样修行好不好?这是外道修的定,他们以为让心不起念就能解脱生死,得涅槃。但是静坐时若百物不思,就不能获得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出离生死轮回。

但是偶尔修一些无念的定,出定后身体轻松精神愉悦,减少烦恼,心思细密,借此机会正好思惟观行佛法,则此定也大有助益于思惟观行和降伏烦恼。只是不要一味的这样修,浪费宝贵的修道时间。

四、只有正定才能生智慧

能出生智慧的定是正定,是有觉知并且专一的禅定,不是灭除意识觉知的外道定。外道的定中不能出生智慧,因为外道修定都是为了压伏六识,灭除六识的作用,意识什么法义也不思惟,就是为了证得一切法都是空,把六识都空掉。意识空掉就不能思惟,没有思惟的主体和内容,意根了别不到任何法义,也就没有什么可思量的,只有执身执定境,执顽空了,那就不会出生任何无我的智慧,心中有我,我见不断,生死就不能了脱。也不能参禅,从而明心见性,获得般若智慧,更不能转识成智,究竟成佛。

在修定时,如果外道定的成分多,修定就是浪费宝贵的修行时间,到临终时就会发现自己一辈子的修行一无所是,什么智慧也没有,还是要随着生死业缘轮回不断。不少人还很自豪自己的禅定好,一入定就什么也不知了,或者什么神奇事都出现了,其实到最后这些都要消失得无影无踪,仍然什么也得不到。修定的目的是让心沉静下来,然后专心思惟观行佛法,以期能证得佛法,获得解脱的智慧。如果不能获得解脱的智慧,那个禅定就不值得追求了。

心要有正念,修出禅定以后,要专注念真如,念五阴无我,念一切法无常,心里念着佛法就是正,心念散乱就不正了。既然知道身体和识心都不是我,应该就是思惟观行的结果。观察正在想做一切事情的心不是我,这就是观行;一边做事一边问自己:这怎么能是我?如何不是我?这就是观行。定中观能深入到意根,意根参与观行,与之相应,这样修行就有希望证道。

五、如何具有自观自省的定力

意识如果能跳出自己色身之外观察自己,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就是意识的证自证分功能,是意识的反照作用,是反观力,也叫作慧力,能清楚的照见自己的心行和烦恼习气。既然叫作力,就有力度,能解开心中的疑惑,能解决问题,这是正修行。当然如果解决了问题,其中就有意根的力量,意根借助于意识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心行状态,从而决定改变自己,如来藏就帮助改变了。

那些成天盘腿打坐的人,无论怎样坐怎样定,仍然不能观察自心,不能反观,没有觉照力和慧力,仍然不知五阴无我,不能出生无我的解脱智慧,不能解决生死大事。我们应该好好按照四念住的方法修行,定会有大收获,慢慢都能如实观察到五阴的作用都不真实,都不是我。

把意识心跳出身外观自己,才能有所觉悟,与色身全部融合在一起,会失去觉照力。我们要检查自己的心行的时候,也要把心跳出来,反观自己,才能观察出自己的心行。最后观察能观与所观,都不是我,心住于舍的状态,心里泯灭一切相。要自然而然得出那个无我不真实的结论,不要生搬硬套,也不要牵强附会。

六、有人说禅定通于外道,修之系缚。但是外道享受禅定乐,学佛人用来开智慧,解脱生死苦未尝不可。譬如利刀,外道用之杀生,学佛人用之切菜削水果以利大众和自活,不能说外道用的学佛人一定避之不用,这是蠢人思想。同样事理,外道恶用,学佛人善用,岂不方便?一切法众生恶用之,佛却都是善用,学佛岂不善哉?一切事理,学好就能用好,并非是事理有碍,关键在于会用,会用以后,一切法都圆融,一切法都无碍。

七、很多人说禅定难修,心不寂静。可是有的人禅定又过深,深得没有念想,觉知微弱,身心麻木,痴痴呆呆,不出智慧,命终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如何正确修行禅定,对我们想明心见性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节  禅定与烦恼

一、压伏烦恼和断除烦恼的区别

压伏烦恼和断除烦恼,是两个概念,是修行的两种层次,二者相差很大,或者说极大。压伏烦恼只靠禅定就行,一旦禅定退失,烦恼就会出现。而断除烦恼不仅依靠初禅以上的禅定,还要有断我见的智慧,定慧结合才能断除烦恼。修出四禅八定的人,禅定都很高,好像都断除了贪欲等等烦恼,心很清净,但是禅定消失,烦恼就现前,命终以后还是处于生死轮回之中,换一个身体之后,禅定没有出现时贪欲等烦恼继续现行,然后又因为淫欲心而投胎受生,但有可能比没有禅定的人烦恼轻微一些。如果没有断我见证果,所谓断除贪欲烦恼都不是断除,而是压伏,暂时不现起,不代表以后不现起。禅定消失以后,烦恼马上就出现。

二、具足初禅定才能断除烦恼

因为在初禅定里身心感受相当的美妙,就会对欲界爱不感兴趣,这样就能降伏或者是断除欲界爱;因为在初禅定里内心有喜悦,就会降伏或者是断除嗔心。所以没有初禅的功德受用,是不能断除贪爱和嗔恚的。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必须首先要有断我见这个智慧,没有这个前提,即使修出初禅定,也是不能断除贪爱和嗔恚,只能压伏烦恼,不能断烦恼,一旦定力消失,烦恼还会出现。所以断烦恼就是在获得初禅定以后,之前一定要断三缚结。任何法的证得,都是禅定与智慧的结合,缺一不可,前提还要有福德。

三、外道也有禅定,却没有解脱的智慧和法界实相智。要想具足智慧,需要在禅定中如理思惟观行四圣谛和法界实相,正思维非常重要。

所有的禅定都能降伏意根的执着和烦恼,但不能断除烦恼和灭除执着。因为烦恼的断除,执着的灭尽,不仅需要禅定,更需要具足智慧的认知,如理思惟真理,证得真理,也就是说禅定和智慧二者兼具,才能断除烦恼和执着得解脱,成就佛道。

四、八正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思惟、正精进、正信、正念、正定。八正道修行满足,就会脱离八邪道,与圣性相应,才能证果,从而进入圣贤行列。 如果一个人奸诈、险恶、卑鄙、心术不正、不择手段、谎言欺骗,显然是不符合八正道的要求,不是正语,不正思惟,没有正念,不谋正业,心不正定,此人则没有八正道。那么讲起道理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也不能说明此人有真知灼见,不能说明此人断我见,证得初果二果了。

邪念炽盛的人,不可能有禅定。有禅定的人心念清净而正直,妄想少,攀缘少,浮躁的思惟没有了,心意端直,不可能有邪心思。因此一个人心术不正,计谋很多,说明心不在定中,没有禅定。

小乘八正道的正信,一定要信苦空无常无我。大乘八正道的正信,一定要信自身有不生灭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信因此而能成佛,信如来藏能出生五阴身及一切法。大乘正信圆满,修菩萨六度,才能明心证悟。

众生愚痴的多,总是喜欢受人笼罩,喜欢夸夸其谈之理,崇拜侃侃而谈之人,真理不是口头禅,道不在口头上,侃侃而谈者未必有道,若有道,过去的文人墨客胡适等人,个个口才朗朗,文章咄咄,佛法著作禅宗著作等身,长篇大论好不让人羡慕,可是他们并没有道。 

第四节  禅定在参禅中的作用

对于佛法的探讨,由于每个人禅定力的差别,导致人们思惟佛法的力度上也有差别,禅定力大的人思考佛法叫作参究,定力弱和没有定力的人思考佛法就是搞研究。

研究是没有定力或者是定力不足的表现,定力不足意根无法使力参与其中,只好由意识单独思惟分析推理判断,所以只能浮在法义的表面,无法深入法义之中去探索深层次的内涵,所得结果也比较肤浅,泛泛而谈,不得精髓。没有定力时,心神分散,是发散性思惟,没有力度,犹如蜻蜓点水,无法专一深入其中,去搞清楚法的来龙去脉。结果是没有实证的,给不出实证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而参究的思惟活动,是在有一定的禅定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思惟深细专一深透,先是意识用心,然后意根参与,最后以意根思想活动为主,意根的功用最大。这样用心非常有力度,直达法义深处,甚至细节都能摸清摸透,疑情都能攻克,结果深信不疑,断除思想结缚。参究的结果,他人看来无懈可击,又能给与他人修行入手处,引领他人思路,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古来搞研究者,文人墨客居多,因为文人墨客定浅情重,喜欢在文字表面做文章,对于佛法浅尝即止,不能入深潭攫取宝藏,只能在潭边掬些清水。即使想入深潭,定力不足,其思惟无法如锥尖一样猛力,无法深入法中,获得深义。因此唐宋朝时期的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佛学思想,影响带动不了佛教的发展,及至民国时期及以前的文人如胡适丰子恺等等,禅宗著作丰厚,洋洋洒洒,所说也仅为皮毛,触及不到禅宗皮里,其著作读一遍都嫌多,几句话即知其落处,对于广大学人没有一丝借鉴之处,不要说影响佛教了。

喜好研究者,定浅言多,文字丰富,思想贫乏,虽著作等身,糟糠多,营养少。参究者定深寡言,思想深透,文字虽少,精髓多。比如达摩祖师、傅大士、宝志公,还有唐宋朝时期的禅师,虽其著作有限,可是一言九鼎,一句话回味无穷,可令人参究数十年。其言符其行,其行符其言,言行永远一致,表里如一,充分体现了道者的风范。禅师著作语录,不仅体现禅师修行的历程和心得,也含藏着做人的品格和菩萨的风范,都是实修实证的成果,是佛教的宝藏,带给大众无穷的利益。

所以说要想解救自我,解救众生,带动佛教发展,只有在定中深入参究实证,证出成果,自利利他,才能推动佛教的发展。 

第五节  禅定与睡眠

一、如何让睡眠质量好一些

睡眠不好,是因为意根的攀缘重,心不空净,烦恼重,思虑较多,因此睡不安稳,身体素质不好的除外。如果禅定修得比较好,熏习佛法的力量比较大,心中都是佛法,就不会多想多惦念世俗法,就能让心平静下来、清静下来。如果精进修学佛法,心中都是佛法,睡觉的时候梦里都是佛法,心里其他的事情都装不进去,睡眠就会非常清明。多修禅定,也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不仅打坐是修定,行走坐卧都要修定,训练自己的意根不攀缘世俗事,按照四念住经修行,禅定提高的会很快,内心的攀缘都会减轻。

有个生死迫切的心,就不会在意世间法了,生活太幸福了,出离心就不强;经常观照一切法的无常性,就能有出离心,道心就坚固。因此要常常观察自己是否与世俗法脱离一些了,是否有出离心,道心增强了。多找自己不足的部分,想办法弥补上,争取早日明心和断我见,这个事情太重要了。

二、有禅定时,睡眠就少,身体不需要太多的睡眠。因为禅定本身,就能让六识少于活动,少消耗四大营养。禅定也能让意根少攀缘,减少色身的活动,减少对全身神经系统的牵动和控制,大脑神经系统和五脏六腑以及全身都能少活动少消耗四大,身体也就不疲劳,意根也就不会贪睡眠了。

禅定越深,所需要的睡眠越少,以至于完全可以不再睡眠。因为这时意根很安静,不再想有什么造作,也就不再过多的调动大脑神经系统,很少有身根活动和识心活动。意根越定,攀缘越少,调控活动越少,消耗四大越少,越不需要睡眠和吃饭。

有的人在日常工作中,工作虽然不少做,心念却很少,他消耗的就少,不需要吃那么多的饭,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睡眠,仍然精力充沛。这说明最能消耗四大能量的还是意根的心思活动,六识本身消耗的并不很多。所以六识的工作量一点也不少,意根的心念少了,活动量就减少,工作就不觉得累。

可见意根对色身的情况随时随地都能掌握了解,随时随地都能调控和指挥,祂了别得非常伶俐,意识都不知道身体的各种状况,还需要意根暗示和警觉。

三、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打坐时或者静下来时,非常慢地背诵心经或者药师咒,一边背诵一边观想,观想佛光照在头部,尤其是后脑部位,佛光是金色的,一直流入头部或者是后脑里;再观想黑色或者是灰色的业障气,屡屡从头顶排出去,修到睡眠好转,再也观想不到有黑气时,就不用再观想了。定力越好越有效果,定力比较好的用这种方法是很管用的,同时也能加强定力,得定很快。观想金色的佛光从头顶四面八方进入都可以,直射和倾斜角度都可以,定力越强,观想的范围越广,这样也能快速地增强定力。自己可以想象,怎么方便就怎么观想,身体其它部位的疾病都可以照此方法观想。也可以给别人观想,但是要替人背负业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