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四念处经讲记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0-11-29 21:32:37 阅读: 2693

第三章 受念处观

大念住经受念处的受都包括什么?包括六识心的感受和色身上的感受,就是身心上的感受。六识的感受是什么?是眼根上眼识的感受,耳根上耳识的感受,鼻根上鼻识的感受,舌根上舌识的感受,身根上身识的感受,还有一个就是意识心的受,意识心的受叫作心的感受,纯是心的感受。五识的感受,虽然是在五根上产生的受觉,其实也是心里的感受,五根本身没有受,是识心有受。意识心的受,大多数时候,也离不开五根,多数时候是与五识共同产生的受。心上有感受,身体上有感受,都是识心的受觉,心里的感受叫内受,心对外边色声香味触的受叫外受。

原文: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诸比丘。比丘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

释:那么,诸比丘,比丘如何观行自己的感受,而把心住在感受上呢?诸比丘,如果比丘在感受乐受,心里要知我在感乐受;如果心里在感受苦受的时候,心里要知,我在感受苦受;如果心里在感受不苦不乐受者,要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

这节世尊要教导比丘观行受念处,修行受念处观,时时刻刻都要观察自己内心里的各种感受,所有的心念都在注意感受,集中在感受上,以觉知和观行自己的感受。受分为: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五种;或者大体分三种:舒服愉快的感受是乐受,不愉快痛苦的感受是苦受,既不好也不坏的感受,不苦不乐的受是舍受。

修行受念处观,要如何观受呢?应该是身心上的所有感受,心里都要清楚的了知,就是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自己都应该知道,不知道就属于无记。无记时,就不能观行了,这时可能心里在打妄想,或者是在昏沉中,那就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没法观行,所以修行四念处观时,心里总是要有一个知,才好观行,才能出生智慧。

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自己都应该清楚感知到。如果知道自己在感受乐,那你的心念就在自己的乐受上没有散乱,没有打妄想,也没有昏沉。在感苦受的时候,你也知道自己在感苦受,知道自己现在心里痛苦、不高兴、不愉快、很烦闷,这些感受心里都要知道,清清楚楚,不迷乱,这就是定,也有慧。

自己在感不苦不乐的受,心里也要知道,不苦不乐的受不容易知道,不容易发觉,因为没有特殊的受觉,关注的程度比较轻微,不容易引起自己的注意。目前的身心状态如果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坏,如果不反观,心不细致,就不容易觉察到,往往会遗忘,不觉知。不苦不乐时,往往不会回光返照自己,就好像把色身忘了一样,而在攀缘外身的外界,把眼前事情忘了。这时应该收回心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心感受上,来观行受觉。

应该训练自己心里时时刻刻都要有个知,意念要集中,精力要集中,心不散乱也不昏沉,心里保持这个知。有这个知的人是什么状态?人很聪明,很灵敏,也细致,观察力强,如果不知,就是不聪明或者是糊涂、散乱。但是修到无心境界的人,不在此例,他们对一切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在意了,也没有多少感受,他们修行已得初步成就,其心不在世俗法上。

佛训练我们内心随时要有定,也就是要我们开启智慧。时时刻刻能够观察自己,有了定和慧,我们就会观察别人,会观察一切环境,都会观察了,就有智慧处理了。自己现在色身处于什么状况,别人的状况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很好地处理了。要想把事情处理好,精力意念都应该集中在这个事情上,把事情看明白看清楚,在这当中就有定和慧,定和慧是同时一体的。没有定,就没有慧,无此就无彼。

什么是不苦不乐的受,我们应该知道,比如自己现在坐在这里,暂时忘记了身体,不知道有身体的存在,这时候就是一种不苦不乐的受。如果身体很舒适,就会知道,能感知到,而且会贪着;如果身体很难受,也知道,之后就会想办法消除或者躲避。不苦不乐受就不是如此了,一个人到面前来,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看到就像没看到一样,心里没有什么感受,既不喜欢也不厌恶他,是一种无所谓的状态,这就是不苦不乐的受;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东西处在面前,自己对这些没有感觉,都是不苦不乐的受,既不喜欢也不讨厌,不作任何的想法,都属于不苦不乐的受。

原文:若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

释:佛说,我们在感肉体的乐受时,心里要知道,要清楚。这个乐受分为心里的乐受和肉体上的乐受。肉体的乐受是什么情况呢?比如打坐气脉通过身体的时候,身体就有乐受,身体感觉很舒服,气脉在身体里面运行没有阻塞比较畅通,色身就会很舒服,如果气沉下去到丹田了,整个身体感觉都特别好。尤其是有初禅定的时候,身体飘飘欲仙,轻安柔软,轻灵自在,如在云雾当中,心喜身乐,人间的语言没法准确形容和表达。

身体上的感受是谁感受的呢?还是身识本身的感受,肉体并没有感受,是肉体上身识的感受,就是纯身体的感受,其实也是伴随着意识心的感受,否则身体就不会有感受了。又比如自己突然被打了一下,就会觉得疼痛,这个疼痛的反应是谁的反应?是身识的反应,疼痛之后,心里感觉难受了,可能还会起嗔恨,这个苦受是谁的感受?是意识心的感受,以意识的受为主。这种受的当下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意识心上的,二者是混在一起的。心如果能细致一些,就能把二者分开。

或者身上划了个口子,感觉很疼痛,这种疼痛的本身有身识的受,疼的时候你心里感觉很苦,很不舒畅,那就是意识心的受。要完全把二者受分开必须有定,心细致了才行。肉体上有乐受的时候,自己就应该知道在感肉体之乐,肉体和精神之乐,都有意识心的觉受。一般人不懂这些名词概念,就分肉体和精神,其实肉体上的受也是识心,精神上的受以意识心为主,都是识心的受,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原文: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

释:精神的乐受,是纯粹意识心的受,我们在感精神之乐受时,心里一定要知,没有知,不是散乱就是昏沉,那就无法观行了。精神之乐受,多不多呢?很多,我们喜欢的事情有很多,不管喜欢什么,都是乐受,都是精神的感受。贪着东西的时候,都有心里的乐受,因此都是精神上的感受。不贪就不会有乐受,就会觉得一般般,不太在意。如果心里不乐不喜欢的话,也不会去贪得。我们每喜欢一样的人事物,肯定都有乐受,才去喜欢,才去贪着,不喜欢就不会去贪。

在感精神方面乐受的时候,对待人、对待事、对待某个物心里都有乐受,在精神方面的乐受主要是喜欢、高兴、贪爱、快乐,只要心里喜欢一样,就是贪,有贪爱尤其是贪欲界里的法,那就不能出离欲界,贪三界的法,就不能出离三界。只要有贪,心执著了心喜乐了就会被喜贪执著捆住被束缚,不得解脱,喜欢一样东西就被这样东西所抓住了,心不得解脱。如果心心念念都是这个东西,被束缚得就很牢固,心不能空净,那就是轮回,就是生死。感肉体的乐受时,内心应该知;感精神的乐受,心里也要知,这样就不愚于目前身心当中的任何一个法,说明内心里有定也有慧。

原文:或在感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苦受。

释:在感肉体之苦受时,心里也要知,只有知了,才能仔细地观行,从而知道这些感受都是生灭无常的,虚妄非我。肉体方面的苦受多不多呢?肯定也很多。现在冷天到外面,风吹到身上是不好受的,这就是肉体上的苦受。这种觉得外边很冷的感受,以肉体和精神的哪个受为主呢?这时是以身体的觉受为主,同时有精神上的轻微觉受。

如果是太冷了,肉体的苦受很严重,那么精神上的苦受就会增加了;身体的感受实在太苦了,心里就会非常烦恼,那时候精神上的苦受就突出出来了。什么时候以什么感受为主,是不一定的,二者不是完全的平等地呈现出来,如果是有修行人,意志坚强的,有所追求的人,就不太会在意肉体的苦受,他的精神就不会感受苦,这是因人而异的,看人的承受力如何了。

身体的苦受时间长了,会转换成精神的苦受。比如说有病了,刚开始扎针心不觉得苦,如果每天都扎针,心里就会觉得烦了,尤其是病情不见有好转,心里就有负担了,精神的苦受就多了。所以感受有时候侧重于身体的方面,有时又侧重于心理方面,也就是精神方面、意识心方面。突然被打一下,虽然身上会很疼,但是有些人心里是不反感的,那时心里就没有苦受;但是总被打,内心就受不了了,那时身苦,心也苦,心苦就比较明显了。所以身心的感受会发生变化,侧重面会转移。

自己在感肉体的苦受时,心里要知,在感精神的苦受,心里也要知。每天到外面风吹日晒,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肉体上会有苦受,回家后身体哪里都疼,都不舒服;或者有风湿时,身体感觉非常的沉重,这些都是身体上的苦受,苦受多了,心里就很烦躁,心里的苦受就强烈了,越来越多了。当身苦心也苦的时候,那是最苦的。有些人干活很累很累,累是不是苦呢?但是他心里高兴。别人打你,你也许很高兴,所以色身之苦,与精神之苦,两个未必就同时出现。

原文: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

释:感精神之苦受,就是在承受心里的苦,主要是意识的苦受,心里也要知。如果心不细致,精神心灵的苦受也不容易观察到,不容易感知。其实我们精神方面的苦受也很多,越是敏感,越能感知到种种的不如意、不如愿、不可心、忧愁、烦恼、苦痛、忍耐和煎熬。如果心里愚痴麻木或者粗枝大叶,有些轻微的烦恼就感觉不到了。修行人达到无心的状态除外,他们是什么也不在意的。

有些畜生很苦,可是牠们不知道苦,没有觉悟,为什么不知道苦呢?就是因为愚痴。我们做人是很苦的,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活一辈子苦一辈子却不知道苦呢?也是因为愚痴。因为众生愚痴,佛就要来人间教导众生,告诉众生五阴是苦,十八界是苦,三界都是苦,让众生觉悟到苦,然后发起出离心,精进修学佛法。如果众生不愚痴,就用不着佛来教导我们,佛就不用给我们讲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因为我们愚痴不懂此理,不懂苦谛,佛才来教化我们。

现在修四念处,就是让我们不愚痴,时时刻刻在感受在觉知,心里总有个知,总有个觉照,以后就会知道这个受是苦的。知道苦了以后,就会想办法把苦消灭掉,消灭苦只有来修学佛法,修行四谛理,才能灭苦。灭苦的方法,通过学四圣谛,我们就会知道了,是要灭心,心灭了,苦就灭了,就得解脱。灭什么心呢?灭贪爱心。这也喜欢,那也喜欢,什么都喜欢,喜欢来喜欢去,贪心不断,自己就被束缚在欲界,不得解脱。其实贪也贪不到什么,反而因贪造作了生死业行,那么苦受苦报就都贪来了。

贪的结果是什么?结果都是苦受,如果不贪,心就没有所求,没有贪求,就没有热恼,心里是轻松自在,没有系缚。我们再不造作生死业行,不被六尘境界所束缚,心就能解脱出来了,不会被系缚在三恶道,也不会被束缚在三界,在六道轮回里出不去。我们之所以不自在,就是因为内心里有贪嗔痴烦恼,执取一切法,造作一切生死业行,那就要受生死果报,那么苦受就来了,所以我们一切的苦报就是贪爱为根本。

知道有受皆苦的道理以后明理了,就不再贪爱,不贪爱以后,苦受就少,越喜欢越贪爱,心里越不清净,越有挂碍,一切事情越不如意,心就越苦。我们在感精神的苦受时,心里要知道,每种苦受都要知道,心里总是带着知,智慧就能生起来。我们对一切法的感受都是苦的,即使乐的时候,也是苦。懂得这个苦谛,就有智慧,以后再也不追求感受,慢慢的就会离开贪爱。

原文:或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

释:第三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身体现在的状况是不苦不乐,心里也要知道,现在的身体既不是太轻松,也不是太沉重太烦重,也不太累不太苦,比较适中,中和到很平稳的时候,几乎就感觉不到色身的存在,这就叫忘身。忘身就是偶尔不知道身体的存在,身体的感受是既不苦也不乐,舍受的时候,往往就感觉不到色身的存在。

有时心里在考虑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不注意身体,这时身体就是不苦不乐的受。这种情况是不多的。如果禅定功夫比较好的,身体的乐受会比较多。如果禅定功夫不好的时候,平时身体的苦受是比较多的,不苦不乐受有时也会出现。睡着无梦的时候,感觉不到身体,因为没有六识。有梦的时候,有时还会感受到身体的疲乏或者累。

原文: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释:身体上不苦不乐的感受时时刻刻都要知,精神上、心理上、意识心上不苦不乐的受,也要时刻知。心理上不苦不乐的受多吗?不多。说明了什么呢?不苦不乐的受是比较平和平稳的,有苦有乐的感受,心不清净,肯定是喧闹的。说明我们的心理很少有太平、平静的时候,心理上精神上不是苦就是乐,总是在喧闹着。我们玩乐的时候,好像感觉挺快乐,快乐的时候,心就不清净,曲欢人散的时候,那种落寞的感受,就是苦。乐的当时也是苦,心里不希望这个感受消失,不希望快乐过去,就想一直抓住它,那时候心是苦的。想要抓取人、事、物、理,这种抓取的心是不是很苦?凡是有所求,都是苦。

每个乐受当中是不是都含摄着苦呢?我们可以找找哪种乐受当中没有苦。苦有苦苦、行苦和坏苦三种,坏苦,是这件事情虽然让人产生了乐受,但是不能久长,这件事情终究会消失不见,当感觉乐受的同时,心里会担心失去,这就是乐受当中的苦受;当事情终于过去了,心里会产生失落感,这也是苦受。在享乐时,乐受会迁流变化,内心不希望这个乐受结束,于是心里就是苦的。而且乐受时间长了,就自然的不觉得是乐了,心里习惯下来,也就没有乐受了。

当我们升官发财的时候,亲人聚会的时候,这里都有苦受。当内心非常喜乐的时候,心就不是平静的,本身就是一种喧闹不寂静,所以乐受本身就是苦。亲人聚一起,心里是高兴,但是高兴的当中也有苦恼,一方面担心亲人会散去,一方面还要为聚会做好多准备,要做很多事情,很麻烦。聚在一起的时候,各种各样的事都需要去处理,也许还有很多的矛盾,这是不是苦受?都是苦受。过年过节做点美食,吃的很高兴,可是还要做各种准备工作,之后还要收拾,也都是苦。其实没有一种乐当中没有苦,太乐了就怕这种乐消失,而且要为这种乐付出代价,所以在这个世间里没有纯乐;行苦,经历每个人事物理时都有行苦,都有生住异灭,最后都会消失灭亡,不能长存,这就是行苦;老病死本身就是苦,是不可乐事,所以叫作苦苦。

最后是佛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所有的受都是苦受。如果受里有乐,佛就不会让我们观受是苦,并且告诉我们不要追求感受,如果受都是乐,我们就不愿意去断除感受,还会去贪求感受。因为有受皆苦,乐受也是苦,苦本身也是苦,不苦不乐中还是有苦,所以一切受都是苦。

如果刚从天上下来,来到人中,人中再乐的事,自己能感到是乐的吗?当然不能,人间天上反差太大,心里就会生出严重的失落感,别人沉浸在各种乐受中,自己就会感觉非常的苦恼,非常郁闷。因为我们在天上住过,知道天上是什么样的境界,多么地殊胜和美妙,再看人间,那就没法对比了,这两个落差简直太大了,心里能感到高兴吗?一个天女在天上是什么生活境界,到这边嫁给一个种地的农民,她会是什么感受?

一个人如果是接触过美好的事物,再接触丑陋下贱的,心里肯定会接受不了。那我们如果是从人间突然到了天上呢?由低到高的飞升,那是真快乐。所以一切的乐受,都是有相对差别的,越愚痴越容易满足,越能感觉到乐,越见过世面的人越不容易知足,越不会感受到乐。因为他经历的事物多,眼界开阔,见多识广,他就有识别好坏的智慧,不会轻易就满足,不会轻易感到快乐。

佛要我们对不苦不乐的受也要知,身体在感受不苦不乐的受,心里要清楚。比如打坐时,刚才身体一直很沉重,现在气脉通一些了,身体就稍微舒服点,感受就从苦受一点点转到不苦不乐的受,最后身体有一种乐受出来,这其中就有一种不苦不乐的受,心细一些,应该感知到。有时候我们集中精力想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把身体忘了,身体本来是苦受的,这时忘了,那就不是苦受,而是不苦不乐的受了,否则就会继续感知苦受或者是乐受。

在精神上心里上的不苦不乐受也要知,如果心里麻木就感觉不到,明明这个事情是令人很难受和痛苦的,可是愚痴人就不知道痛苦,内心麻木。修行好的人,无心的人,心里也是麻木,对于逆境和苦境,就没有苦受,对于顺境,也没有乐受,并不觉得怎么样,总是与不苦不乐受相应。定和慧是连在一起的,越有智慧,越能观察到一切受都是苦,就不会再贪着受。如果能再修出一些智慧,就能在一切苦受上,感到不苦不乐受。

所以众生的感受各个不同,这要看各人的素质和智慧程度、觉悟程度、学法的程度、聪明程度、伶俐的程度。为什么一个人一个感受呢?因为心里认知不同,智慧境界不同,同样一件事发生了,有人是这样的感受,有人却是那样的感受。比如在一个村落里,有一棵上千年的大树,非常高大,一百个人来观看这棵大树,就会有一百个观念和看法,树是一样的,人心不同,感受就不同,知见看法就不同。每个人心有差别,那么每样事物在心里所呈现的状态就不一样,然后认知就不一样;认知不一样,感受就不一样;感受不一样,身口意行就不一样;身口意不一样,造作的业行果报就不一样。感知领会一件事,圣人感知,凡夫也感知,可是认知和感受都不一样,心不同智慧境界不同所致。

佛教导我们修定修慧的方法,我们懂得各个法的概念和内涵,在作观行时,注意力都在观自己的感受上,一点杂思乱想都没有,定马上就出现了。有定时,再作观行,观行得就会越来越深细,所以是定慧同时存在,定慧等持的。

有定就有慧,没有获得禅定,观行就很困难,观慧不足,观行也很困难。如果真正想观行好,在无人打扰的时候,观行一小时两小时,注意力都在观行的内容上,就会把自己忘了,心里都是观行的法,那时身体状态,心理状态都是非常轻松愉悦的。色身的气脉打通了,身体轻松,心理感受也舒服,外面的境界再来了也是无所谓的,这就是定慧。所以修道就是好,如果不修道,心理烦乱的很。

不管哪种方法只要掌握了,道理通了,修行就不那么困难了,难易在人,当对观行的方法不熟悉时,就会觉得没有入手处,万事在开始这个阶段有些困难。熟悉了以后,就能够理解其中观行内容,然后自己下决心,找一个适当的时间和方法,努力观行,就可以入道。修行是逐渐由陌生转到熟悉,熟悉了以后,行住坐卧都可以观行,随时随地的进行观察、观行,智慧和禅定都会同时增长,身体的觉受也就好了,这就是修行。

原文: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

释:这里就涉及到内受和外受。受也分内受和外受,现在正感受身体很疼痛,这是内受;心里想起某件事情感到高兴或者是不高兴,这是内受;内心感觉苦闷、忧愁、烦恼,这是内受,围绕着自己整个内身、色身、内心的感受,叫作内受。

什么叫外受呢?就是对于外身的感受,外身就是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比如眼睛突然看见外边过来的事物,这个时候心上对色尘生起的感受,就是外受;外面一个石头砸到身上,这个时候生起的感受,就是外受,这是心和外界色声香味触接触的时候,所产生的感受,就属于外受。耳朵突然听到外面刺耳的声音,耳识和身识出现的感受,就是外受,耳识觉得非常的刺激,有苦受,就想躲避开,不想听,心里的感受就觉得苦恼不高兴,就属于外受。

内受,一个是对于自身身体上的感受,再一个是心里回忆思念时产生的感受,生起的酸甜苦辣的滋味,不接触外法所生起的受觉。其实哪里有外呢?都是内,假名为外。一接触外界,心里所产生的感受就可以假名为外受。香味来了,心里非常喜欢嗅,生起喜欢了,这就属于外受;臭味来了就觉得厌恶,马上把鼻子堵上,那也是一种感受,是对外界事物的反应,都可以叫作外受。

对色身内的、思想内的感受叫内受,其实这里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这一切都是我们五阴十八界内的,我们接触的都是自己的内相分,严格来说都属于内,方便说为外,对外界六尘的感受假说为外。小乘分个内外,大乘法就不讲内外,小乘声闻人不知道都是如来藏出生的一切法,佛就不能那么讲,于是就给分出个内外界和内外受,其实都是我们自己五阴十八界之内的法,也都是六识心的心内法。

佛要我们于内身观内受,于外身观外受。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来了,就有外触和外受。外界的触是什么?太阳光一照,风一吹,按照我们的概念来说这些法是不是属于外界?我们就会出现身体和心里的感受,这些是不是外受?其实没有外边的境界,都是心内的境界,因此都是内受。我们现在打坐时,身体感觉很舒服,这是内受;气脉通到肠胃了,感到那里挺舒服,这也是内受;喜欢打坐不愿意下座,这是内心对禅定的感受,感觉很愉悦,这都是内受。

然后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现在修行到心量比较大,定力增强了,就能同时了知内受和外受。比如知道现在身体非常调和舒适,又能感受到外面阳光的照射,使得身体暖融融的,这两种感受心里同时都知道,这时定力更高一些了,慧力也更强一些了。知道的事情越多越清楚,慧力越强,定力肯定是越高的。定慧具足时,一切的感受,内心都清楚知道,太阳光照射在身上时身体的觉受心里知道,身体内的感受也知道,对香味的觉受也知道,听到声音的感受也知道,一切的受心里都知道,定力非常强时,这一切法才能都知道。

慧强的时候,一切法分别的都很清楚。什么叫智慧呢?知,就是智慧,不知,就没有智慧,一考问,就不知道了,那就没有智慧。没有一样不知的,就是智慧,尤其是正确的知,不是错误的知,就是大智慧。没有智慧的时候,什么事情也不知,一问三不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一问也三不知,我们就不能说他聪明有智慧,根本就没有一点慧力,此人既看不明白自己,看不明白其他的人、事、物,不会作观察。所以观行时,总保持着一个知,就是定慧双修,那我们就会证得一切法。

原文: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

释:什么法叫生法,什么法叫灭法,什么法生了,什么法灭了,我们心里知道吗?哪种感受生起来了,为什么要生起来,感受上有什么变化,心里都应该知道。现在心里正是不苦不乐受,突然出来一种感受,从无到有,就是新生起来的一种感受,其实感受生起来,就是转化了,由原来的不苦不乐受,转为苦受或者是乐受,或者转为另一种苦受,这种受生起来,那种受就没有了。

现在很苦的时候,突然得到一百万,内心就不痛苦了,转变为快乐;苦受消失,乐受出生,受觉就转化了。这个转化有时是完全转化,有时是不完全转化,如果苦受是五分,转化为乐受一分,这个苦受就剩四分;转化乐受两分,苦受就剩三分;完全乐的时候,就没有苦了。其实完全是乐受的时候,还是有苦,只不过苦受很深细,不容易观察罢了。

这种受生起来了,那种受灭下去了,心里都应该知道,这种知中就有定有慧。没有定,心散乱就不能知道哪个法生起来了,哪个法灭下去了。在色身上,内受外受,也同时都知道,这时的定慧是非常强的。也许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定慧强的人,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就能把其它事情都了知到,分析清楚,并且能安排好。这方面、那方面的事情,同时都能想到考虑到,这说明人的精力非常充沛,做的事情非常多,效率也非常高,这样佛法的修行,在世间法上,就得到了应用,得到了受益。

原文: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释:当我们在观行受念处的时候,心都会住在受上,观行到最后就是这样,心心念念都是在体会受觉,那就住在受上了。这种感受的心念就是六识心,识心体会各种感受,观行各种感受的虚妄无常性,具有了一定的智慧,有智慧的识心,就叫智识。如果不知感受,也不知感受虚妄的时候也有识,但不是智识。我们观行成功,心心念念当中的各种受,自己心里都知道,这种识是有智慧的,就是智识。

智识当中全部是受觉,最后要把这种受觉也抛掉,观受也是无常,不要住在感受上,所有的受也都要空掉,受觉也是空的、假的、苦的、非我的,内心深处认识到这点,那就能断我见,心中不要再贪着受,不要执着感受,要灭掉受。灭掉受是什么思想境界呢?就像阿罗汉们一样,不认取感受为真实,不执取各种感受,不去追求各种感受,就不会再贪爱了。灭除内心的感受,也是灭生死轮回的一个环节,十二因缘里就有一个受的生死链条,修行因缘法也要把受空掉。

受念处观观行到最后,应当舍弃内心里的所有受,然后心无所依,无所依而住,心里不依任何法,任何事物也都不要去依赖,因为都是虚妄,什么也靠不住,有所依赖的心,也是生死,不脱轮回。舍弃一切受之后,内心空空荡荡的,不着一法,认可五蕴全部都是虚妄的,就能断我见。不仅受觉心里不依着,世间里任何法任何物,也不要依着,也不执着,心念就空了,到这时候就是声闻三果四果的境界了,这就是一个观受的全部过程。

佛讲这些观行很快就讲完了,但是弟子们受教修行成就时,所用时间就不等了,有修几年的,有修几个月的,有修几天的,有修几小时的,就把这些内容修完了,证个小乘声闻果位,四念处观就观修完成了。无论是大乘人还是小乘人,一个人一个根基,根基不同,修道的速度就不同。修行也看各人的福报,没有福报就没有整块时间来连续不断地观行,有福报的人就能抽出时间来连续观修,他就能很快修成。修行和福报也有一定的关系,和我们的定力也有关系,和慧力更有关系。

有的人本来心就清净,心里从来不乱想,坐下来观行,一修就成功。有的人心里的攀缘太重了,心念就不能有效的收拢,怎么修都是妄想一堆,那修行就很困难。智慧不够好的人,修观怎么用功也观行不出来,一些名词概念都弄不清楚,观行就更困难了。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修行快慢因人而异,看看每个人所具备的修行条件具足多少,条件越不具足的修行越慢,条件越具足的修行越快。有些人总是说自己没时间修行,又忙又累,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福报不具足。

为什么福报不具足呢?前世或者是贪,或者是吝啬不肯布施,或者是烦恼性障重,福德聚集不起来,消耗福报的地方非常多,烦恼现前,发作起来,肯定是有损福德的。每个人都要检查自己的心行,检查自己的六度条件,让自己福德赶快具足,多寻找自己的原因,找自己不足,然后想办法弥补不足,就得要改变自己了。一味地强调外界的原因,就是不找自己的原因,于事无济,于修行不利,应该认识到这些原因是如何造成的。

为什么如此?其实还都是自己的原因,谁让自己这么忙,这么样为生活奔波,那些天人怎么不奔波于生活呢?那些菩萨怎么会在十方诸佛国土不考虑生活问题呢呢?其他人为什么有闲暇时间修行呢?找到原因了,想办法弥补,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那就要多修福,多修慧,减少贪嗔痴,减少各种烦恼的习气,让自己少流失福德,多集聚福德,福多了,修行就快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