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经讲记(第二版)(新修改)
第四章 观心念住
接着讲第三观观心而住,四念住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心这一小段内容不长,但是其义却很深广。
原文: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
释:现在继续往下观行,诸比丘,比丘如何修行住在心上来观察心呢?对于这个问题,诸比丘,当比丘心在贪着的时候,应该要知道自己的心是贪着的。
观心就是观察心的思想行为、烦恼习气,观心上的念头念起念落。此观心的方法就是发现自己心贪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心贪了。观心先开始观心的贪相,心起贪,就要知道心贪了。凡夫的心念一般是什么?无非就是内心里的那些烦恼心所,贪、嗔、痴、慢、疑、恶见,还有一些善恶是非观念,以及心量的大小广狭,首先都通过心念的形式流露出来。自己的心念是解脱的还是有贪嗔痴烦恼系缚的,观察一切时处的心念就能知道了。把这个心行心念观察出来以后,慢慢就能够对治了,也许你会找到一些方法来对治,也许你不用刻意对治就能降伏,这就是观心的作用。
这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心贪,再一个就是知。这个知很重要,知、了知代表着觉悟觉察,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因为不知自心,觉察不了自心,有烦恼而不自知,导致自己在六道里生死轮回,流落于生死苦海中,不得解脱。自知有贪心以后,就会不知不觉地降伏,贪心就会逐渐减轻,甚至会灭去。不知是无明,知是觉悟。觉悟的是什么人?觉悟之人就是圣贤人,不觉悟的人是生死业障凡夫。所以当我们心起贪的时候,一定要回光返照,照见自己的心念和心行,能够觉察出自己的心有贪念。
什么叫作贪?贪就是喜乐于境界,黏着于境界,执着于境界,抓取于境界。对境界取相,然后再分别、执取、执着,这就是贪的行相。贪所取的范围是什么?观察一下众生都贪些什么就知道了,首先是贪色,对色生贪心,这个色的范围很广,眼所见的一切法都叫作色,包括人和物种种境界,当色尘各种境界出现时,眼根触了之后,心里就起贪着,贪爱、喜乐、喜爱,着境、执取、抓取,各种心念就出来了。
众生无量劫一直都处于这些心念之中,从来没有觉悟过,不知道这种种的心念属于贪念,是生死轮回的因,因这些贪念无量劫都堕于三恶道中。在六道轮回里为此受苦无量而不自觉知,就是因为把握不了自己的心念,以至于让不如理的心念一直泛滥下去,流转到无量劫之后的现在。现在遇到了佛法,一定要用佛法觉悟自心,对自己的心要觉知、觉照,对照佛法反观检查,然后把握自己的心念,改变心念,去除不善的心念,断除贪染心念。这样才能脱离六道轮回,得解脱。
其次是对于声起贪,各种各样的声尘与耳根相对,耳根触到了声音,对于可意声生起了喜乐之心,听到不合心意之声,就生起厌恶之心,因此贪厌之心不断地追逐着境界,黏着于境界、执着于境界,心就被声尘所束缚住了,不能脱离声尘,当然就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无量劫生死轮回的因。
因为心里认为声音是真实有的,才对声音起着喜贪心、厌恶心。听到赞扬自己的声音,心里就高兴,高兴是什么心?是取着境界的心,贪着境界的心,贪着声音的心。耳根听声音所起的贪念是造业的因,是生死轮回的因,喜欢被人夸奖被人追捧,喜欢名声名气,喜欢被人恭敬,这都属于贪心。因此贪心不能脱离境界,被境界黏住。本来是我们想去抓取境界,执取境界,结果却被境界所捆住、束缚住、拴住了,这样我们就不能脱离境界,不能脱离三界生死轮回。
那么在见色听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回光返照自己的心念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贪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心在贪,要知道心在执取、抓取境界,心在喜乐于境界,着于境界,就应该知道这种心是不应该存在的,应该断除,应该离去,这时就开始觉悟了。因此觉悟以后就能有机会有力量断除贪爱;断除贪爱以后,心就能够得到解脱,证得慧解脱,当智慧也得解脱,心不被贪爱所遮障时,才能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
贪的另一个对相是香尘,鼻根与香尘相对,不管是香味还是臭味,或者其它任何一种味道,凡是与鼻根相对的都是香尘。鼻嗅香时,观察心是一种什么状态,心念如何,是否是贪染的。我们凡夫一般都喜欢香味,嗅到香味时觉得心很舒服很愉悦,如果嗅到了臭味,就会心生厌恶,躲避厌离。不管是喜欢香尘还是躲避香尘,都属于对香尘的执取,在相上有了一种分别,执取属于贪厌心行。这个心念就是生死轮回的因,因为取了境界、执着了境界,认为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没有把心空掉,就被这个境界所黏缚住了,到临终的时候,因为心没有脱离这种境界,就被这种境界锁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当中,所以贪取香尘是生死的因。执取香尘,不得甚深的禅定,因为定里心是空的,心有物不空,就没有禅定和智慧,不能解脱。
味尘也是心贪的对相,舌尝味的时候,遇美食美味则心生贪,对于不可意的味尘生厌离,有贪有厌的心,被味尘黏缚住了,心无法脱离味尘境,被境界所系缚不得解脱。当味尘出现的时候,执取味尘相,生贪生厌,心就不得自在,不得解脱。抓取美食的时候,就被美食抓住了,美食在三界里,属于三界世间法,尤其是属于欲界的法,心就不能脱离欲界,初禅定不能成就,别说三界了,欲界都出不去。由于贪人间的味尘,欲界定都没有,欲界天都去不了,贪人间的法,不会有天上的禅定,贪欲界的东西,包括贪欲界天的境界,色界的禅定就不能有,色界天就去不了。
属于欲界的法,贪着就不能出欲界,属于色界的法,贪着就不能出色界,属于无色界的法,贪着就不能出无色界,因为心与境界捆在一起不可分,脱离境界才能得解脱。心不得脱离境界,不得解脱于境界,就不能出离三界。所以平时贪饮食贪味尘,或者贪色贪声贪香贪味都不能得到解脱。
再说贪的另一个对相触尘,先说从外界来的,比如说衣服和色身皮肤的触,接触的触,还有光的触,各种境界对色身的触,这都属于触尘(男女欲贪更不用说了)。色身身根身识着了触的境界,喜欢触尘或者厌恶触尘,这都属于贪的一部分。喜欢、喜乐都属于着境界相,当我们黏着了境界、执取了境界、分别了境界,就被这些触尘的境界所黏住、束缚住,这样的心不能脱离于触尘,和触尘在一起,就不得解脱于色界和无色界。
抓取境界的结果就是和境界在一起,境界在哪里?境界就在三界里、在生死轮回里,境界不出三界,心和五阴身就不能出三界,而境界永远属于三界的法,不能出三界。当我们贪欲界的境界时,就永远出不了欲界,有人愿意和境界锁在一起,永远捆在一起吗?当然谁也不愿意,可是当境界来了,心就执取了境界,肯定要被束缚住。境界来了先有个相,相上又安了一个名,安了一个名就是分别了,分别以后就执着抓取,这样心就被境界困住不得解脱,不能和境界分离,就不能在境界上得解脱,不能出三界。这就是不自在的生死因。
心最后贪着的一个六尘境界相就是法尘,法就是五法境界上显现的细微法相,一切境界都是法,我们把一切境界都取一个相、安一个名,生起分别,就有了各种心行,贪嗔痴慢善恶心行都有,被六尘境界束缚住不得解脱。生死链条和境界拴在一起,境界不出三界,我们就不出三界。境界不出欲界,我们就不出欲界,我们想升天享乐,想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境,想到色界天都不可能。
欲界人间境界我们抓取不断,欲界天界的境界,我们就接触不到。越抓取下层的境界,上层的境界就越接触不到、享受不到,离我们越远,越执着三界的法,我们离佛的境界越遥远。要想达到最高层次的境界,就要舍弃低层次境界。因为心是有限量的,不可能什么都抓取得到,执取欲界的法,就没有色界的法,执取色界的法,就没有无色界的法。
那我们应该要什么法?努力争取最上层次的法,那就把下面层次的法,一层一层的全部舍弃,不执取、不抓取、不黏着、不贪爱,也不厌恶。对这些境界心不着,心不着叫无所谓,因为所有境界都是空的幻化的,不应该生起分别心,不生起分别心就是不着境界,把境界当作幻化的、空的、不实在的,这样的心就是解脱的、自在的,然后生死由我们自己来把握,不被境界所扭转。
要破除无明,就要有一颗觉照的心,先觉照自己,在境界上生起了贪念的时候,一定要觉悟。修行就要先觉照自己,不要去觉照别人,或者你觉照了别人,发现了别人心贪的时候,也要回光返照自己,我有没有同样的心念。发现自己有同样的心念怎么办?就要知道这个心念是不好的,是有生死过患的,知道了以后,这个问题慢慢就能处理好。
先有个知,这是最初步的最重要的,知了以后下一步怎么办?如果贪念很严重,可以想一些办法来对治,不严重的心里知道就好办,贪念慢慢就会减轻了。对治的办法也许要悄悄的实行,心行的变化,意识最初未必能观察得出来。就像有一个窃贼,要来家里偷东西,第一步,知道他是一个贼就好办了,知道以后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看住他,这个贼知道被人发现,不好意思再偷东西,就退回去了,我们从此不再被洗劫不被盗,从而保障了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原文: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释:当心已经离开了贪,不再贪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了,自己也要知心已经离开贪着了。
当修行一段时间以后,面对境界心不贪的时候,也要有一个觉知觉照的心,心里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不贪着境界的状态,色尘出现在面前无所谓不在意,不喜不厌。声音出现在面前无所谓,不喜不厌。如果听到辱骂的声音心里很生气,这是着了境界、取了境界,把境界当作真实,被境界束缚了,其实声音这个境界不管是赞扬还是辱骂,境界本身都是空的、幻化的、不真实的、生灭的、无常的。从大乘法角度来讲,都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各种假象,因此不要对这些声尘生起贪心、喜乐心、厌恶心,尽量把境界看空,做到这点是相当不容易的。
即使不能看空境界,境界仍然是幻化的空的,心不着境界时,境界就不能拴住心,当心着境界时,其实境界还是不能拴住心,束缚不了自己,是心自附境界而已。心于境界不着时,就是自由的、自在的、解脱的,生命就有价值有意义有乐趣了。心离贪时,内心要知,表示自己有反观力,有觉照力觉察力,有禅定有智慧。
原文:又心嗔者知心嗔。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
释:当心里有嗔的时候,应当知道心嗔了。当心离开了嗔心无瞋时,要知道自己心离嗔恚了。
什么叫作嗔?俗语说不高兴、生气叫作嗔,心里生起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感受,生起一种厌怒心叫作嗔,于境界不喜叫作嗔。对六尘境界不喜之后,心起波澜,心中不平,生起怨恨、恼怒、愤怒之后,再生起违害心,都叫作嗔。嗔的对象还是色声香味触法、人事物理,其中色也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严重的嗔叫作暴怒,暴怒之后就要采取行动了,嗔心生起来首先是伤自己,其次才伤他人。嗔念生起,以及想报复的时候,心就被境界黏缚住,不得解脱,不得自在,到临终的时候,就被境界和业缘拘锁在六道里,尤其是三恶道里。
境界都是在三界当中,欲界里的境界最多,最有吸引力,众生最不容易解脱于欲界。造了嗔业,业种存下来,就要在欲界里受报,在三恶道里受报,这是业系众生的原理。所以当我们对境界起嗔心的时候,一定要生起觉照心,修行首先要有个知,知自心之后,下一步才好采取一些方便的方法措施,让心离嗔,这就是修行。如果第一步不能觉知到嗔,就不会赶走嗔心,降伏不了嗔心,就会随嗔心而流转,业行就会造作出来。
当面对令人气恼的境界而心里不生嗔,也不想报复人时,心已经离嗔了。离嗔有时指断除嗔心,有时不一定是断除嗔心,嗔心也许还眠藏着没有起现行。心不起嗔念也许是压伏着嗔念,不是断除。压伏、降伏和断除三者有层次上的差别,压伏降伏嗔是初果二果之前的人,三果以后才能断嗔。三果之前是离嗔,离有很多的含义,也许三果里也包括离,因为心里没有嗔的现行烦恼就是离。心现前没有起嗔心,可以叫作离嗔,但不一定就是断嗔。如果嗔心永远不现行,就是断嗔。一定有初禅定才能够断嗔,初禅定之前是降伏、压伏,离不一定是断。弄清楚这些概念和内涵就知道自己现在修行层次在哪一个阶段。
原文:又心痴者。知心痴。
释:佛说,如果心愚痴者,要知道自己此时心里是愚痴的。
痴的含义最不容易定义和弄清楚,更不容易检查出来,因为愚痴,所以才不容易发现自己的愚痴。贪嗔痴三个烦恼,贪欲最容易断除,嗔在其次,愚痴是最难发现和断除的,一念无明属于愚痴,对三界贪爱也属于愚痴,乃至于嗔恚也属于愚痴,先不说其它更细微的愚痴,贪嗔都必须是从三果人开始断起,四果才能断尽,而真正要断尽所有的愚痴无明,要到佛地才能断尽。愚痴也叫作无明,无论三界世俗法还是佛法,凡是心里所不懂、不知道、不明白、不会的都叫作痴,都属于无明。有无明就没有明,明就是明了,无明就是心里黑暗没有光亮。
成佛路上需要破除的无明,即使有无数台电脑一起运算也算不清,就像空中的灰尘,就像海边上的沙尘一样的多,根本无法数得清。既然如此,谁还能起慢心说自己很有智慧?即使现在修出那么一点点境界也根本不算什么,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广度观察,我们只是空中的一粒灰尘而已,只是大海边的一粒沙子而已。再从十方世界的角度观察,我们更算不了什么,十方世界诸佛和诸大菩萨有无量无边之多,其智慧极其深细和广大,我们与之相比犹如滴水与大海,所以根本没有资格生起慢心,有慢心就是愚痴,就要想办法对治、降伏和舍离。
愚痴的范围很广很微细,几乎涵盖到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对于五阴世间的认知,对于见闻觉知性的认知,对于三千大千世界的认知,都是无明。对于四圣谛理愚痴,对于解脱生死愚痴不懂,不知不证,对于法界实相愚痴不懂,对于诸法无我愚痴不懂,对于成佛之理愚痴无知。于是把接触的一切法都当作我和我的,认为都是真实的,无量劫造作了无量的愚痴业。痴的范围最广最细,断除最难,生起任何一种烦恼和习气都是因为愚痴,包括喜心和乐心,全部是因为愚痴无明。如果小乘解脱六道生死轮回的愚痴无明断尽了,就是四果俱解脱和慧解脱的阿罗汉,大乘成佛过程中的愚痴无明断尽了就是佛。菩萨还有无量无边之多的愚痴无明,尤其是成佛路上的法更多更细腻,这些法不知就是愚痴。
愚痴无明的种类,有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尘沙无明,细分种类就更多了。世俗人对于世俗法的愚痴无明就有极多,如果世俗法都通达了就是佛,只要不是佛,世俗法就不能全部通达,只有佛才能通达所有的世俗法。众生在世俗轮回了无量劫,世俗法还是不懂更做不好,做人也做不好。
如果严格定义无明,框定无明的内涵和范畴,只要有心有所求,就说明把境界当真实,把一切法当真实了,那就是无明。这些无明需要极长时间一点一点的破除,一天二六时中包括睡觉都要生起觉照,境界出现时,要生起觉照的心,明白这是空的幻化的无常的,是如来藏假借各种因缘变现出来的。一切境界不管好坏,都是幻化的,不是真实的,心不着,心不乐,空空的,不起心念,无明就破了。没有境界就没有心,没有心就发现不了自己的无明。那怎么去给它剪断?就要在境界当中剪断,尤其是在逆境当中剪断。因为逆境当中生起那个心念更多。没有逆境烦恼就隐藏不现起,菩萨的烦恼习气也不现起,深深埋藏着,智慧的剪刀就用不上了。
智慧和禅定都是剪断烦恼的剪刀,境界出现时起了烦恼,当时就应该反照,拿起智慧的剪刀来剪断烦恼。如果烦恼被压伏着没有机会现前,如石头压草一般,早晚有一天还会出现,那时草有可能就疯狂生长起来,控制不住了。所以娑婆世界是非常好修行的世界,境界多,断除烦恼的机会就多。其它佛国土都是顺境,烦恼不容易现前,智慧剪刀就用不上。智慧剪刀用得越多,剪断的烦恼习气越多,成就越快。
那么我们修行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快一些解脱,快点减除无明烦恼。那就要在历缘对境时,降伏和断除烦恼。所有的冤家都可以齐上阵,一起来都没关系,要看得空,要忍得住。起了烦恼就掐断,起了烦恼就剪除,这样所有的烦恼都会一点点破除,无明很快就能断尽。到其它的佛国土就没有这些境界,成佛很慢,可能很多劫都还在原地踏步。佛经中介绍说,其它佛国土的菩萨多劫围在佛身边快乐优哉,还有神通,可是智慧的境界却修上不去,好多劫菩萨果位都不能上升,修行不容易进步。
所以我们修到不容易被逆境转的时候,应该到类似于娑婆世界这样烦恼深重的地方来修行,在这样的世界里,接触的境界多,逆缘多,烦恼现起的机会多,觉照的机会就多,智慧剪刀用的机会也越多,掐断无明烦恼的机会就多,断除的无明就多,这才叫作真实修行。如果面对的全都是顺境,你说你修行好,好在哪里呢?逆境里修行才是最快的,但是逆境修行也容易沉沦。什么样的人容易在逆境修行中沉沦?没有觉照力的人才容易沉沦。有觉照力的人越是在逆境,修行越快,一个一个荆棘全部砍掉,勇住直前面对逆境逆缘,当这些逆境逆缘没有了以后,自己的心也全部对治完了,再也没有什么逆缘了,佛是没有逆缘的,即使有也是示现给众生看的。
原文: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释:如果比丘的心离开愚痴了,应该要知道自己的心离开了愚痴。
通过不断地在某一法上努力修行,才能对某一法离痴,但还不能对所有的法都离愚痴,只有佛对所有的法都离痴断痴了,众生的离痴是指某一方面的,对某种境界是离痴了,原来对某种事理愚痴不懂、不会、不解、不明白,现在懂了,对那个法是离愚痴了。就像小乘四谛法,原来一点也不懂,也不会修行,现在懂了会修行了,而且证到了,就离痴了,或者叫断痴。但是其它方面还有不懂的,无明非常多,尽管证了小乘的一二三四果,或者大乘的菩萨果,但在世间法上的这个痴还是有,更别说出世间法了。因为那个痴范围太广了,我们仅仅是断了某一方面的痴。原来特别严重的愚痴,现在检查时发现没有了,这叫离痴,暂时这个痴念与无明没有了。
离痴也包括压伏和断两个层次,什么叫压伏和断?比如说在五盖法上,首先降伏压伏五盖烦恼,就会出现初禅定,之后才能一点点的断除五盖烦恼,这是次第。比如说证果这个问题,证果有解悟和证悟,证悟叫断痴,解悟叫离痴;大乘明心见性也是这样,证悟叫断痴,解悟叫离痴。断了无始无明以后其它方面不懂的法还有很多,都还没有离痴,也没断痴。就算是大菩萨,对于世间法不懂不会的也有很多,还有愚痴无明,佛法方面不会也有很多。
只有等到把佛法全部证到了,世间法的愚痴也都消尽无余了。只有佛对于世间一切法全都懂都会,菩萨都不行,比如有些人证到几地菩萨,来搞一个世间法,有的也搞不好,即使有神通,有些事情也没办法。总有他不懂的,对于医学、饮食、医药、生理、心理等方面,也不是全通达,众生的心理也不是完全掌握,这都属于愚痴。
只有掌握众生的心,才能够引导众生,对治众生的烦恼,领向解脱之路,菩萨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能力完全了解众生的心念,他带领的众生也就没有智慧,这都属于愚痴。世间法的智慧和佛法的智慧是连在一起的,佛法智慧证量越高,世间法通达的越多,愚痴越少。
原文: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释:当禅定提升,观行时能做到心力集中了,心里要知心力集中了。
现在讲心的集中问题,在修学四念处之前,心是散乱的,东方的事情心着境粘着,西方的事情心也着境粘着,南方、北方、上方、下方、过去、未来,心全部都着境缚着,众生都是这样,意根的攀缘非常广,这个境界来了心就贴过去了,那个境界来了心也贴过去了,心像八爪鱼似的,其实比八爪鱼分散得还厉害,这叫散乱。现在修定观行心不散乱了,能渐渐地集中到一点上,集中在一个法上,有可能集中在两三个法上,集中不一定说是集中在一个法上,两个三个也叫集中,原来分散到十个八个法,现在集中到两个三个,范围缩小很多,也叫集中。
定力非常好的时候,同时分别三四个境界,照样心念也是集中清净的,定力也相当好,智慧也很高,这不能一概而论,要分人来看。有的人集中到一个法上,心的分别力都不够,智慧都不够好,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都做不好,定力和智慧好的人,一时间能做五个事情都能做得很好,甚至有做六样事情的,都能做得很好,那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部能够了知到,分别清楚,还能够安排好,这是定和慧都很高强的人,生生世世修定修慧的人才能做到。如果不是那样,你让他集中到一点,他也能集中,集中以后要把这件事处理好,他就做不到,这是因为智慧不够,虽然心集中了,但是智慧不够。
某一件事情出现了,心与之相对时能够集中了,稍微有些禅定识心不分散了,这个时候心里要作反观要知,有一个知的心,就是一个觉悟的心,觉悟的心就是说明你的心没有散开,心念都能抓得住,这是初步的修行。
原文: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释:当心散乱时,应该知道心散乱了。
一天二六时中,对应着境界,心是处于散乱还是集中,都要有一个觉照的心,都要知。知是意识心的回光反照,意识心的反观力。意识有反观力的时候,一个是有禅定,一个是有智慧,愚痴的人意识心没有反照力,自己做了什么都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处于哪种状态不知道,意识心的证自证分不现起。证自证分强的人,是慧力高的人,这个慧力不止包括佛法的慧力,也包括世间法的慧力,世间的聪明人自己干了什么,自己都知道。知道以后他会思惟自己做得对还是不对,错的他能够及时纠正,对的他能够发扬保持,这是世间的聪明人。
佛法上有智慧的人,更应该有反照力,自己现在起的任何一种心念,都能够反观得到,都能抓得住,能够采取一种正确有效的方法把事情做得圆满,人事物理都能处理得很圆融。而没有智慧的人意识的证自证分往往不现起,自己处于愚痴时心里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很聪明很高明。心散乱和心集中都要知道,佛告诉我们应该有这种觉照力,觉照一切时中心里起的念头,是有贪嗔痴的还是没有贪嗔痴的,是有定力还是没有定力的,心是广大的还是狭小的,是上还是下,全都要知道。
原文: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释:什么叫心广大?广是指范围,就是无量无边的法,大,一般指程度,也有范围的意思。我们的心应该缘于无量无边的法,不应该执着于眼前的小的境界。最广的心能缘于十方世界,能缘于十方诸佛的境界,不缘于眼前凡夫的那个小境界。
心里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成佛,如何行菩萨道,如何得大解脱,考虑未来世的果报,在其它佛国土的果报和道业的进展,考虑将来如何才能生生世世带领广大众生一起走向成佛解脱之道,考虑度化摄受的众生如何越来越多。心应该缘这些法,这是广是大,不是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得失。考虑未来世菩萨地地增上的境界,将来在其它佛国土要做一个法主,或者化现无数佛国土作佛度人,考虑这样的事情,心才是广大的。
心不广大,是指只考虑眼前凡夫这些小事,眼前的利益,金钱上的利益,眷属上的利益,名声上的利益,财色名食睡上的利益,这个心就狭小了。现在的心是广大的还是狭小的,遇到境界有什么样的心念,心量如何,心里都要了知清楚,了知了就知道自己的心太狭小了,只顾着眼前自己这么一点小利益,其它方面都考虑不到。
心广大以后,才能慢慢地降伏内心,或者说有意的、有措施的降伏内心,或者是无意的、无措施的降伏内心。无意的无措施的降伏就是说第七识意根在背后所做的工作,这一切是意识所不了知的,第七识意根自己在背后默默的思量着,思量通了,衪就能改变了。有措施、有意的就是让意识心采取一定的对治方法,首先要先有一个知,然后才有下一步的运作,心的运作就是指反观、觉照、采取措施、思惟、生起禅定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这都是六七识后续的工作。
表面上能看到的工作都是意识做的,是意识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思惟如何对治。意识把思考的问题传递给意根就不管了,意根就在背后思量,表面看好像是心里不再理这件事,实际上意根在背后不为人知的运作着,衪把这件事的前后利弊考虑清楚以后就会作出抉择,这时候办法就出来了,六识就要照做无误。当意根思量明白,心就改变了,境界再来的时候,就没有烦恼了。
不贪不烦恼是谁的决定?是意根决定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决定?因为意根想明白了,衪在背后一直在努力工作着。表面看意识只是知道自己心贪了,然后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其实意根一直在背后思量抉择。总结起来说,遇到境界时心是广大的还是狭小的,内心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一步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