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四卷(四諦相)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論著講解 更新時間: 2023-06-28 16:49:55 閱讀: 0

第一章  如何明了苦諦相

原文:若樂往趣。出世間道。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証得。阿羅漢果。修瑜伽師。於四聖諦。略摽廣辯。增上教法。聽聞受持。或於作意。已善修習。或得根本。靜慮無色。

釋:如果修行人樂於趣向出世間道,應當依止四聖諦境界,漸次生起七種作意,這七種作意分別是最初的了相作意,後邊的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以及最後的加行究竟果作意,直至証得阿羅漢果。修習瑜伽的行者於四聖諦理,大略涉獵,廣泛地辯証增上教法,聽聞受持,他們或者對於如理作意已經善於修習,或者証得了根本靜慮四禪八定,甚至達到無色界定。

這段文大略地顯示了從凡夫到四果阿羅漢的修學内容和次第或者是過程,衆生要想解脫世間苦,証得涅槃樂,就要修學四聖諦。在修行四聖諦的過程中,要生起七種作意,所謂的作意,是指注意、關注和用心,心所趣向,也是指觀行、觀察,作意不同,趣向不同,果就不同,最後生起加行究竟果作意,才獲得了究竟果,証得阿羅漢果,得解脫,出世間。

原文:由四種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由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爲。了相作意。

釋:修習四聖諦,從四種行上明了苦諦相:無常行、苦行、空行和無我行;從四種行上明了集諦相:因行、集行、起行和緣行;從四種行上明了滅諦相:滅行、靜行、妙行和離行;從四種行上明了道諦相:道行、如行、行行和出行。這些法合起來就名爲了相作意。

這段介紹四聖諦大略的修行内容,每一諦的修學都包括四種行,合起來就是十六行,叫作四諦十六行。

原文:由十種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爲十。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証成道理。能正觀察。

釋:從十種行上來觀察苦諦,能隨順悟入苦諦四行。是哪十種行?一是變異行,二是滅壞行、三是別離行、四是法性行、五是合會行、六是結縛行、七是不可愛行、八是不安穩行、九是無所得行、十是不自在行。這樣的十種行依靠証成道理能夠正確地觀察到。

這段介紹十種行,以十種行來觀察苦諦,才能悟入苦諦的四行,最後才能由四行証得苦諦。

原文: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說。諸行無常。又此諸行。略有二種。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世尊依彼有情世間。說如是言。苾芻當知。我以過人。清淨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廣說乃至。身壞已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門。顯示世尊。以淨天眼。現見一切有情世間。是無常性。

釋:觀察苦諦要依世尊所講的至教量之理,比如世尊所說的諸行無常之理。諸行無常即是苦,觀行諸行無常即是觀行苦諦和苦集諦。佛說諸行無常的行大略有兩種:一種是有情世間,二種是器(無情)世間。佛說:我以超過人類的清淨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廣說乃至身壞已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此法門顯示世尊以淨天眼現見一切有情世間是無常性。

從這段開始,世尊具體開示諸行無常。行,是指有生住異滅的法,凡是能生住異滅的都是行,一切行名爲諸行,諸行都是無常的,因爲有生住異滅的現象。這些現象世尊以清淨的天眼悉皆得見。佛無論見任何法,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法全部是現見,沒有非現見的比度思量和非量臆想,智慧究竟圓滿之故。衆生見法則分爲現量、比量和非量三種,佛完全是現量,衆生則不如此。器世間的無常可以參看長阿含經中的起世因緣經所講述的器世間的生住異滅。

原文:又世尊言。苾芻當知。此器世間。長時安住。過是已後。漸次乃至。七日輪現。如七日經廣說。乃至所有大地。諸山大海。及囌迷盧大寶山王。乃至梵世諸器世界。皆被焚燒。災火滅後。灰燼不現。乃至餘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門。世尊顯示。諸器世間。是無常性。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觀行者。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於一切行。無常之性。獲得決定。得決定已。即由如是。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數數尋思觀察。一切現見不背。不由他緣。

釋:世尊在起世因緣經中說: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娑婆世界這個器世間現在還能長時間安穩地住著,過了這段時間以後,漸漸地就會出現兩個太陽、三個太陽,乃至於最後會出現七個太陽,如七日經中所說的那樣,這時候器世間裡所有的大地、諸山和大海,以及欲界天上的須彌山,乃至於色界所有的器世間全部都被燒毁。火災過去之後灰塵也消失不見了,甚至連任何影像都找不到了。

世尊講的這些事情正顯示出一切器世間的無常性。聽聞世尊開示,依止世尊所說的至教量理,修習觀行者對於諸行無常的淨信得到增上,作意於諸行無常的能力增強,於是就對一切行無常之性獲得決定。心得決定以後,再由此種淨信增上作意力,不斷地尋思和觀察諸行無常性,就現見一切行的無常性,與至教量理不相違背,這樣的現見不是由於其他的因緣提示出來的,而是因爲如實觀察,自心現見。

觀察諸行無常,需要依靠淨信力,相信世尊所言諸行無常,心清淨不作他想。由於淨信,才能作意觀察尋伺諸行無常性,如果不淨信,不相信諸行無常,就不會作意觀察。觀察是自心現見,如果不是現見,就不叫作現前觀察了。自心現見也叫作現量觀察、現量所証,現是現前存在、真實存在的意思,不是思惟想象腦補出來的。修行者通過熏習世尊的諸行無常至教量理,在禪定中觀察諸行的無常性,緣熟時就會現見諸行確實無常,進而實証苦諦。因爲現見諸行是苦,於是不願再受苦,滅苦之願望就生出來了。

原文:無常之性。雲何數數。尋思觀察。謂先安立。内外二事。言内事者。謂六處等。言外事者。有十六種。一者地事。謂城邑聚落。捨市廛等。二者園事。謂葯草叢林等。三者山事。謂種種山。安布差別。四者水事。謂江河陂湖。衆流池沼。五者作業事。六者庫藏事。七者食事。八者飲事。九者乘事。十者衣事。十一者莊嚴具事。十二者舞歌樂事。十三者香鬘塗飾事。十四者資生具事。十五者諸光明事。十六者男女承奉事。如是名爲十六種事。

釋:諸行無常之性,如何不斷地尋思觀察?先安立五隂身内外二事,内事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等。外事是吃穿住用行等十六種:第一種是地事,包括城邑、部落、捨宅、交易場所等等;第二種是園事,包括種植葯、花草樹木之處;第三種是山事,包括高山、丘陵等等大小不同的山;第四種是水事,包括江河、大海、湖泊、池塘等等有水聚集之處;第五種是作業事;第六種是庫藏事;第七種是飲食之事;第八種是飲水之事;第九種是車乘之事;第十種是穿衣之事;第十一種是莊嚴具事;第十二種是歌舞音樂之事;第十三種是香花塗鬘裝飾之事;第十四種是資生之事;第十五種是光明照耀之事;第十六種是男女承奉事。

這些事都是世俗界的無常之事,這些法之所以是無常的,是因爲都是有爲造作出來的生住異滅的法,生之後念念不停留,不斷地變異,直至毁滅。衆生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做這些無常事,卻不覺得無常,修習了至教量理之後,意識很容易理解這些事的無常性,可是意根愚鈍不容易接受,所以才需要修習戒定慧,在禪定中觀行,最後証得無常性。証得就是現見,現見是現前觀察到了法的無常性,不是憑意識思惟和理解的,無常性清晰地呈現出來,不得不信服,立即接受了就是証得,並且出現三昧,内心處於對法無常的感知當中而不動搖。

原文:安立如是。内外事已。複於彼事。現見增上。作意力故。以變異行。尋思觀察。無常之性。此中内事。有十五種。所作變異。及有八種。變異因緣。雲何内事。有十五種。所作變異。一分位所作變異。二顯色所作變異。三形色所作變異。四興衰所作變異。五支節具不具。所作變異。六劬勞所作變異。七他所損害。所作變異。八寒熱所作變異。九威儀所作變異。十觸對所作變異。十一襍染所作變異。

釋:安立了這些内外事之後,又爲了能夠現見這些事,加強了見法的作意力,從諸法變異這個角度來尋思、觀察内外事的無常性,其中内事有十五種變異,有八種變異的因緣。内事都有哪十五種變異?一種是色身處於不同時期的分位變異;二種是在顯色上出現的變異,如膚色的黑白赤黃等;三種是在形色上出現的變異,如高矮胖瘦等等;四種是在色身的興衰上出現的變異,如有力氣和無力氣等等;五種是在身根肢節上出現的變異,如斷胳膊斷腿等殘缺;

六種是在勞作上出現的變異,如勞累和不勞累等等;七種是在被人所損害上出現的變異,如被人欺淩、誣陷、誹謗、損害名聲等等;八種是在冷熱上出現的變異,如發燒、畏寒等等;九種是在威儀進止上出現的變異,如色身嬾散、彎腰駝背、行動不便等等;十種是在接觸的對象上出現的變異,如接觸的人事物的變動和改變;十一種是在有襍染心所作的事情上出現的變異,如善惡業的轉變;十二種是在身體疾病上出現的變異,原來健康,現在出現病苦等等;十三種是在死亡上出現的變異,生命終了了;十四種是死後身體出現了青淤腫脹的變異;十五種是死後出現屍體消失不見,骨灰也無影無蹤的變異。

原文:雲何八種。變異因緣。一積時貯畜。二他所損害。三受用虧損。四時節變異。五火所焚燒。六水所漂爛。七風所鼓燥。八異緣會遇。

積時貯畜者。謂有色諸法。雖於好處。安置守護。而經久時。自然敗壞。其色衰損。變異可得。他所損害者。謂種種色法。若爲於他。種種捶打。種種損害。即便種種。形色變異。受用虧損者。謂各別屬主。種種色物。受者受用。增上力故。損減變異。

釋:什麽是八種變異因緣?一種是積時貯畜;二種是他所損害;三種是受用虧損;四種是時節變異;五種是火所焚燒;六種是水所漂爛;七種是風所鼓燥;八種是異緣會遇。

積時貯畜的意思是,對於有色相的諸法,雖然能放置在妥當之處保存著,但是經過長久之時,還是會自然敗壞,其色相會出現衰損變異的現象。他所損害的意思是,種種色法或者是被他人用種種的方式捶打,用種種的方式損害,於是便有種種産生變異的形色。受用虧損的意思是,各個不同的屬於使用者的種種有色物質,由於受用者不斷地使用,而出現磨損變異的現象。

原文:時節變異者。謂鞦鼕時。叢林葯草。華葉果等。萎黃零落。於春夏時。枝葉華果。青翠繁茂。火所焚燒者。謂大火縱逸。焚燒村邑。國城王都。悉爲灰燼。水所漂爛者。謂大水洪漫。漂蕩村邑。國城王都。悉皆淪沒。風所鼓燥者。謂大風飄扇。溼衣溼地。稼穡叢林。干韅革日枯槁。

釋:時節變異的意思是,在鞦鼕時節,叢林、葯草、花、葉和果實等等都萎黃零落了,在春夏之時,叢林、葯草、枝葉、花果又開始生長出來,青翠繁茂。火所焚燒的意思是,大火燃燒起來,焚燒了村莊和聚落,國城和王宮都被燒成了灰燼。水所漂爛的意思是,大水漫布,淹沒了村莊和聚落,國城和王宮都被洪水淹沒了。風所鼓燥的意思是,大風刮起的時候,潮溼的衣服和土地、莊稼和叢林,都被吹乾燥了,越來越枯槁。

原文:異緣會遇者。謂緣樂受觸。受樂受時。遇苦受觸。緣苦受觸。受苦受時遇樂受觸。緣不苦不樂受觸。受不苦不樂受時。遇樂受觸。或苦受觸。又有貪者會遇瞋。緣貪纏止息。發起瞋纏。如是有瞋癡者。會遇異分。煩惱生緣。當知亦爾。如是眼識。正現在前。會遇聲香味觸境等。是名八種。變異因緣。一切有色。及無色法。所有變異。皆由如是。八種因緣。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釋:異緣會遇的意思是,緣於樂受的觸時,應該受樂受的時候,卻遇到了苦受的觸;緣於苦受的觸,應該受到苦受的時候,卻遇到了樂受的觸;緣於不苦不樂受的觸,應該受到不苦不樂受時,卻遇到了樂受的觸或者是苦受的觸。另外還有,貪心的人卻遇到了嗔的緣,這邊止息了貪的煩惱纏縛,那邊嗔的煩惱纏縛卻生起來了,如是有嗔和癡的人,會遇到非嗔非癡的煩惱出生的緣,也是這樣。同樣地,當眼識正現前的時候,就會遇到聲香味觸的境界緣,這就是八種變異因緣。一切有色的法和無色的法的所有變異,都是由這八種因緣造成的,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什麽因緣了。

這裡的異,是改變的意思,所遇的緣改變了,因改變,果也就改變了。因緣變異大體分爲這八種,細分可能會很多。因爲緣會改變,所以是無常,因爲果會改變,所以也是無常,由因緣變異能完全充分地顯示無常。

原文:雲何尋思。内事分位所作。變壞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從少年位。乃至老位。諸行相續。前後差別。互不相似。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此内分位。前後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色身分位出現的變壞無常之性?從觀察自己或者是他人從少年位開始到年老位這段時間裡,諸行相續變異,前後的差別現象,沒有相似之處。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應該有這樣的觀念:這些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的。爲什麽會得出這個結論?因爲在色身上的内分位中,從小到老,前後的變化和差異,確實是現前可以觀察到的。

原文:雲何尋思。内事顯色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先有妙色。肌膚鮮澤。後見惡色。肌膚枯槁。複於後時。還見妙色。肌膚鮮澤。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此内顯色。前後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眼識所見的顯色上,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自己和他人原先有美妙的膚色,肌膚鮮嫩潤澤,後來卻發現膚色變壞了,枯槁了,不再鮮嫩潤澤了,過了一段時間又看見色澤美妙肌膚潤澤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便想,像這樣的諸行,其性確實是無常的。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這些身内的顯色前後不同,變異無常,現前就可以觀察得到。

原文:雲何尋思。内事形色。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如說顯色。如是形色。由肥瘦故。應知亦爾。雲何尋思。内事興衰。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先時眷屬財位。或見悉皆興盛。後見一切。皆悉衰損。複於後時。還見興盛。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興衰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在形色上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就像所觀察到的顯色那樣,形色在胖瘦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如何觀察内身事在興衰上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自己和他人從前的眷屬和財産、地位,有時看見都是興盛的,後來卻都衰損了,再以後又看見興盛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感想:像這樣的諸行,其性確實是無常的。爲什麽呢?因爲家財眷屬的興衰變異,現前可以觀察得到。

原文:雲何尋思。内事支節。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先時支節。無有缺減。後時觀見。支節缺減。或王所作。或賊所作。或人所作。或非人作。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在肢節上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看見自己或者是他人的肢節,先前時並沒有缺減,後來就看見肢節有缺減了,這個事情或者是國王懲罸造成的,或者是賊寇搶劫時造成的,或者是他人造成的,或者是非人造成的,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觀念出現:如是諸行,其性確實是無常的。

原文:雲何尋思。内事劬勞。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身疲勞性。身疲極性。或馳走所作。或跳踴所作。或趒躑所作。或騙騎所作。或作種種。迅疾身業。複於餘時。見彼遠離。疲勞疲極。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身體勞累,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自己或者是他人身體的疲勞性,身體的極度疲乏性,或者是由於快速地行走所造成的,或者是由於跳躍所造成的,或者是反複蹬跳所造成的,或者是騎馬所造成的,或者是作種種快速的身行所造成的,然後又在後來這種極度的疲勞沒有了、消失了。觀察到這些現象時,心裡就有這樣的觀念: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尋思。内事他所損害。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他所損害。其身變異。或由刀杖鞭革。皮繩矛槊等壞。或由種種。蚊虻蛇蠍。諸惡毒觸。之所損害。複於餘時。見不變異。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被人所損害,身體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由於觀察到了自己或者是他人,被人所損害,身體發生了變異,或者是由於刀杖鞭打、結實的繩子和長矛、箭等所毁壞,或者是由於種種蚊虻、蛇蠍等等的惡毒所毒害,可是後來又看見身體好了,沒有了變異現象。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心裡便有這樣的觀念:如是諸行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尋思。内事寒熱。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於正寒時。身不舒泰。踡侷戰慄。寒凍纏逼。希遇溫陽。於正熱時。身體舒泰。奮身干語。霡霂流汗。熱渴纏逼。希遇清涼。複至寒時。還見如前。所說相狀。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由於寒熱,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由於觀察到了自己或者是他人,在特別寒冷的時候,身體很不舒服,踡曲著身體渾身戰慄,寒冷逼身,希望得到溫暖的陽光。或者觀察到在特別炎熱時,身體都舒展開,全身燥熱,口干舌燥。滿身流汗如下雨一樣,又熱又渴,希望能遇到清涼。過後到寒冷時節,又看到前邊所說的現象和狀態。觀察到這些現象,心裡便有這樣的觀念: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尋思。内事威儀。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行住坐臥。隨一威儀。或時爲損。或時爲益。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在四威儀上,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由於觀察到自己或者他人在行住坐臥時,隨著一個威儀,有時候減損,有時候增益,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出現這樣的觀念: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的。

原文:雲何尋思。内事觸對。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觸對。順樂受觸。領樂觸緣。所生樂時。自能了別。樂受分位。如能了別。樂受分位。如是了別。苦受分位。不苦不樂受分位。應知亦爾。彼由了別。如是諸受。前後變異。是新新性。非故故性。或增或減。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尋即變壞。知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在觸對的時候,所出現的變異無常的之性?由於觸到了順心的樂受觸,領受由樂觸的緣所出生的樂受時,自然地就能了別到樂受的分位。就像能了別樂受分位一樣,了別苦受分位也是這樣,了別不苦不樂受的分位同樣是這樣。由於了別了這三種受的前後變異,受不斷地更新變化,不是如最初那樣的一成不變,三種受有時增加有時減少,各種受只是暫時而有,突然現前,不久就變滅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内事襍染。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能了知。先所生起。或有貪心。或離貪心。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癡心。或離癡心。又能了知。隨一一種。諸隨煩惱。所染污心。又能了知。隨一一種。諸隨煩惱。不染污心。又能了知。彼心相續。由諸煩惱。及隨煩惱。於前後位。趣入變壞。不變壞性。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心由襍染。所作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由於襍染,所造成的變異無常之性?能了知先前所生起的襍染心,或者是有貪心,或者是離貪心;或者是有嗔心,或者是離嗔心;或者是有癡心,或者是離癡心。又能了知隨著每一種隨煩惱所生出的染污心,也能了知隨每一種隨煩惱所生出的不染污心。又能了知襍染心相續地,由諸煩惱及隨煩惱,前後順次進入變壞和不變壞之性。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出生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爲什麽呢?心由於襍染所生出的變異,現前可以觀察得到。

原文:雲何觀察。内事疾病。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先無疾病。安樂強盛。後時觀見。或自或他。遭重病苦。觸對猛利。身諸苦受。如前廣說。複於餘時。還見無病。安樂強盛。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由於疾病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由於觀察到自己或者是他人先前並無疾病,身心安樂強健,後來又看見自己或者是他人遭受了嚴重的病苦,病的很厲害,感受非常痛苦,再過後卻觀察到自己或者是他人又沒病了,身心安樂強健。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内事終歿。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今時存活。安住支持。複於餘時。觀見死沒。唯有屍骸。空無心識。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雲何觀察。内事青瘀等。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死已屍骸。或於一時。至青瘀位。或於一時。至膿爛位。如是乃至。骨鎖之位。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在死亡上,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到他人當時還存活著,安穩住世,又在後來發現他死亡了,只剩下了屍體,卻沒有了心識。觀察到這個現象以後,心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内身事在屍體青淤等等位,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已經死去的屍體,在一時間出現青淤腫脹的現象,一時間屍體出現膿腫潰爛的現象,最後只剩下了一堆骨頭。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生起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内事一切。不現盡滅。所作變壞。無常之性。謂由觀見。彼於餘時。此骨鎖位。亦複不現。皆悉敗壞。離散磨滅。遍一切種。眼不複見。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如是色相。數數改轉。前後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内身事一切法都不出現,全部都滅盡了,所顯現出來的變壞無常之性?觀察身體在後時剩下的一堆骨頭也都沒有了,全部都敗壞了,消散了,磨滅了,每一種色物,眼睛都看不見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爲什麽這樣說呢?死後屍體的色相不斷地發生轉換,前後變異的現象都可以現前觀察得到。

原文:如是且由。現見增上。作意力故。十五種行觀。察内事。種種變異。無常之性。觀察是已。複更觀察。十六外事。種種變異。無常之性。雲何觀察。地事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此地方所。先未造立道場。天寺宅捨。市廛城牆等事。後見新造。善作善飾。複於餘時。見彼朽故圮坼。零落頹毁穿缺。火所焚燒。水所漂蕩。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如是色相。前後轉變。現可得故。

釋:如是,由現量所見的增上作意力,觀察了十五種内事的種種變異無常之性,之後再接續觀察十六種外事的種種變異無常之性。如何觀察地事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此地所處之方所,先前並未建造道場、寺廟、捨宅、市場、城牆等等,後來在此地新建了這些建築物,又在後來,看見這些建築物破舊拆毁了,或者零落衰敗坍塌了,或者被火燒毁了,或者被水沖倒了。觀察到這些事情以後,心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其色相的前後轉變,現前是可以觀察得到的。

原文:雲何觀察。園事變異。無常之性。謂先觀見。諸園苑中。葯草叢林。華果枝葉。悉皆茂盛。青翠丹暉。甚可愛樂。複於後時。見彼枯槁。無諸華果。柯葉零落。火所焚燒。水所漂蕩。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園林變異無常之性?先前看見所有園林中葯草、叢林、花果枝葉,全都是茂盛的,紅花綠葉很是可愛,又在後來之時,卻看見這些植物都枯槁了,再也沒有花果了,葉子都零落下來,或者被火焚燒了,或者被水沖倒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便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山事變異。無常之性。謂於一時。觀見其山。叢林蓊鬱。聳石巉巖。複於一時。見彼叢林。巉巖聳石。雕殘頹毁。高下參差。火所焚燒。水所漂蕩。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山川山脈變異無常之性?在某一時間裡看見山脈林木茂盛,山巖林立高聳入雲,又在後一時間看見那個叢林林立的山巖凋零殘毁,頹然欲倒,參差不齊,或者是被火焚燒,或者是被水沖倒,觀察到這些事以後,心裡便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水事變異。無常之性。謂先一時。見諸河凟。池泉井等。濤波湧溢。醴水盈滿。後於一時。見彼一切。枯涸干竭。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雲何觀察。業事變異。無常之性。謂先一時。見彼種種。殉利牧辳。工巧正論。行船等業。皆悉興盛。複於一時。見彼事業。皆悉衰損。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河水等等變異無常之性?先前某一時間看見諸河流、泉池、井等水流波濤洶湧,甘美的水盈滿其中,在後來某一時間裡,卻見一切河流泉池全都枯竭干盡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便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所作業用的變異無常之性?在先前某一時間看見用來謀取世俗之利的辳牧業、建築科學各種技術以及世間裡正當的演說辯論,還有船舶運輸之業,都很興盛,又在後來的某一時間,看見這些事業全部都衰落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庫藏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庫藏。一時盈滿。一時滅盡。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雲何觀察。飲食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飲食。一時未辦。一時已辦。一時入口。牙齒咀嚼。和襍涎唾。細細吞咽。一時入腹。漸漸消化。一時變爲。屎尿流出。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庫藏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到種種庫藏此時盈滿,又在彼時消失滅盡,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飲食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到種種飲食,此一時還沒有做好,彼一時就做好了,此一時入口咀嚼,和著唾液慢慢地吞咽,彼一時飲食入腹消化了,然後就變爲屎尿排泄出去,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乘事變異。無常之性。謂於一時。見種種乘。新妙莊嚴。甚可愛樂。複於一時。見彼朽故。離諸嚴飾。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雲何觀察。衣事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衣服。一時新成。一時故壞。一時鮮潔。一時垢膩。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車乘之事變異無常之性?在某一時間看見種種車乘還很新、很美妙莊嚴,令人愛樂,又在另一時間看見這些車乘腐朽衰敗了,不美妙也不莊嚴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衣服之事變異無常之性?看見種種衣服,此時是新制成的,彼時變舊了、毁壞了,此時新鮮干淨,彼時就充滿污垢。觀察到這些現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嚴具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諸莊嚴具。一時未成。一時已成。一時堅固。一時破壞。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雲何觀察。舞歌樂事。所有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舞歌伎樂。現在種種。音曲差別。異起異謝。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莊嚴之具變異無常之性?看見種種莊嚴之具,此時還沒有制成,彼時就完工了;此時堅固,彼時就散壞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歌舞伎樂之事變異無常之性?觀察正在演奏的歌舞伎樂,有種種的音聲和曲調差別,此時起、彼時滅,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香鬘塗飾。所有變異。無常之性。謂先觀見。種種香鬘。鮮榮芬馥。後時見彼。萎悴臭爛。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雲何觀察。資具變異。無常之性。謂觀見彼。未造已造。成滿破壞。前後變異。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香鬘塗飾所有變異無常之性?現前看見種種香鬘,榮華豔麗,香氣四溢,後來又見香鬘萎黃,碎爛臭穢,看見這些現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資生之具變異無常之性?觀察資生之具先前還未造就出來,後來打造出來了,用過之後又被破壞掉了,前後不斷地變異,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雲何觀察。光明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明闇。生滅變異。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雲何觀察。男女承奉。所有變異。無常之性。謂觀見彼。或衰或盛。不久堅住。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光明變異無常之性?看見了種種明暗相的生滅變異,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男女互相恩愛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到男女恩愛由盛到衰,由衰到盛,不能長久,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如是一切。外事諸行。前之六種。是所攝受事。後之十種。是身資具事。以要言之。當知其性。皆是無常。何以故。形相轉變。現可得故。由如是等。如前所說。

釋:如是這一切的外事諸行,前邊六種是五隂身所攝受的事,後邊十種是身體所需要的資具之事。總而言之,這些法其性都是無常的。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這些法的形和相的轉變,是現前可以觀察得到的,如前邊具體所說的那樣。

原文:諸變異行。現見增上。作意力故。於内外事。如其所應。以變異行。觀察一切。是無常性。由是因緣。於諸變異。無常之性。現見不背。不由他緣。非他所引。隨念觀察。審諦決定。即由如是。所說因緣。說名現見。增上作意。即由如是。現見增上。作意力故。觀察變異。無常性已。彼諸色行。雖複現有。刹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微細故。非現所得。

釋:由於有能夠現前觀察這些不斷變異諸行的增上作意力的緣故,觀察内事和外事就與變異無常之性相應,從諸行變異的角度來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由於這個因緣,對於諸行的變異無常之性,能夠現前觀察,不違背其變異無常性。現見的意思是現量所見,内外事一切法與無常性不相違背,一切法的變異不由他緣所起,不是外在因緣所引起的。

對於内外一切法無常性的觀察和確認,能夠隨著自己的增上作意力來仔細審查,最後心得決定,由於有這樣的因緣,就說現前觀察是現見增上作意。也就是說由於有這樣的現見增上作意力的緣故,觀察諸行變異無常之性以後,那些色行雖然還在,但是卻知道都是刹那生滅,滅壞無常的法。因爲這些法非常微細的緣故,不是現前所觀察得到的。

原文:故依現見。增上作意。應正比度。雲何比度。謂彼諸行。要有刹那。生滅滅壞。方可得有。前後變異。非如是住。得有變異。是故諸行。必定應有。刹那生滅。彼彼衆緣。和合有故。如是如是。諸行得生。生已不待。滅壞因緣。自然滅壞。如是所有。變異因緣。能令諸行。轉變生起。

釋:所以依著現見增上作意,應該正確地比度,而知色行的刹那生滅變異。如何比度呢?應該這樣認知:諸行一定要有刹那的生滅,色行滅壞了,才能觀察得到前後的變異,不是一直那樣住著保持不變才能知道變異,因此說諸行一定應該有刹那的生滅。因爲是衆多的因緣和合才能出現的緣故,所以這些諸行才能出生,出生以後不用等諸行滅壞,其和合的因緣滅了,諸行自然就滅壞了。因此說所有的令諸行變異的因緣,能令諸行發生轉變。

比度也就是比量,依現量見的正比度才能有真實的結果,即比度的依據是現量見,是事實,比度的結果才有可能是事實,否則就是不正比度,比度的結果就不真實,不可信賴。

色行是色法色蘊的運行,色行雖然是現前、現量可見,但是色法的刹那刹那生滅變異,由於禪定力和慧力不足,卻不能現前而見,需要依現前如實所見的色行進行正比度。色法不斷地生滅滅壞,色法才能存在和顯現才有色行,前後變異才能有色行。如果色法不變異,就沒有行,則法不存在。所以色行的刹那生滅變異,需要在現量見色的基礎上正比度,才能証知正知。

原文:此是變異。生起因緣。非是諸行。滅壞因緣。所以者何。由彼諸行。與世現見。滅壞因緣。俱滅壞已。後不相似。生起可得。非彼一切。全不生起。或有諸行。既滅壞已。一切生起。全不可得。如煎水等。最後一切。皆悉消盡。災火焚燒。器世間已。都無灰燼。乃至餘影。亦不可得。彼亦因緣。後後展轉。漸減盡故。最後一切。都無所有。不由其火。作如是事。是故變異。由前所說。八種因緣。令變生起。自然滅壞。

釋:這是諸行變異的現象生起的因緣,不是諸行滅壞的因緣。爲什麽這樣說呢?這從諸行與世間可以現見的滅壞因緣都滅壞以後,再也不會有相似法生起這個現象上看得出來,但不是所有的法都不生起。有的諸行滅壞以後,一切法就都不會生起了,比如燒水,越燒越少,直至最後所有的水都消失不見了。

再比如三災中的火災,把器世間都焚燒了以後,連灰燼都不存在了,甚至連影子也看不見了。這也是由於因緣不斷變異,使得諸行漸漸減少,直至都滅盡了,最後一切法都不存在了。器世間都滅盡,不是由於火災的緣故而滅盡的。因此說諸行變異是由於前邊說的八種因緣,使得變異現象生起,諸行自然滅壞。

諸行生起的因緣是法的變異,不是法的滅壞,滅壞以後就沒有法,沒有諸行了。諸行滅壞也代表無常和苦。

原文:如是比度。作意力故。由滅壞行。於彼諸行。刹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得決定。於如是事。得決定已。複於他世。非所現見。諸行生起。應正比度。雲何比度。謂諸有情。現有種種。差別可得。或好形色。或惡形色。或上族姓。或下族姓。或富族姓。或貧族姓。或大宗葉。或小宗葉。或長壽命。或短壽命。言或威肅。或不威肅。或性利根。或性鈍根。如是一切。有情差別。定由作業。有其差別。方可成立。非無作業。如是有情。色類差別。定由先世。善不善業。造作增長。種種品類。

釋:由於有這樣的比度作意力的緣故,從諸滅壞行上,觀察諸行刹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得出結論:諸行變異無常。對這些事作出決定以後,又對於前世和後世的諸行不能現見諸行的生起,所以應該正比度。如何比度呢?諸有情現前有種種差別是可以觀察得到的,或者有好的相貌,或者有惡的相貌;有的是高貴的家族種姓,有的是低賤的家族種姓;有的是來自於大家族,有的是來自於小家族;有的長壽,有的短壽;有的說話威嚴冷肅,有的說話不威嚴冷肅;有的根性比較利,有的根性比較鈍。

如是一切有情差別,一定是由其所作的業行有差別才可以成立,不是沒有所作業行。如是有情的色相種類差別,一定是由先世所造作的善業和不善業的緣故,增長互相之間的種種品類差別。

正比度是根據已心得決定的現見,進行對比思量,如果不是根據現見,其所比對思量爲不正比度,不正比度非智慧所攝,正比度獲智慧。

原文:由彼因緣。於今自體。差別生起。不應自在。變化爲因。何以故。若說自在。變化爲因。能生諸行。此所生行。爲唯用彼。自在爲緣。爲待餘緣。如是自在。方能變化。若唯用彼。自在爲緣。是則諸行。與彼自在。俱應本有。何須更生。

釋:由於種種因緣,如今種種諸行的自體差別顯現出來了,諸行自體差別的出現,其原因不應該是在於自在變化。爲什麽這樣說?因爲如果說自在變化是出生諸行的因,以此因所生的諸行,是只以自體的自在爲緣,還是還需要其他的緣,這樣的自在才能發生變化?如果是只以自體的自在爲緣,那麽諸行和其自在都應該是本來而有,既然是本來而有,還需要再出生嗎?

原文:若言先有。自在體性。然後行生。是則諸行。不唯自在。爲緣生起。若言自在。隨其所欲。功用祈願。方能造化。是故亦用。欲爲因緣。非唯自在。若爾此欲。爲有因耶。爲無因耶。若言有因。即用自在。以爲因者。此則同前。所說過失。不應道理。若言此欲。更有餘因。是則如欲。功用祈願。離自在外。餘法爲因。如是亦應。一切諸行。皆用餘法。以爲其因。何須妄計。無用自在。

釋:如果說原來就有自在體性,然後諸行得生,那麽這樣的諸行,不是只有以自在爲緣生起的。如果說自在能隨其所欲,其功能作用需要通過乞求和發願才能造化諸行,那麽諸行也是以欲爲因緣出生的,不是只有自在爲緣。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欲是有因還是無因出現起用的?如果說是有因,是以自在爲因的,這就有與從前所說的有同樣的過失,這個理說不通。如果說這個欲的出現還有別的因,那就像欲的功用一樣,是通過祈願而實現的,離開自在還有別的法作爲生起的因。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切諸行都是以其他的法作爲生起的因,如何還會虛妄地計著自在是因?

原文:由如是等。比度增上。作意力故。於有他世。諸行生起。獲得決定。如是略由。三種增上。作意力故。尋思觀察。内外諸行。是無常性。謂淨信增上。作意力故。現見增上。作意力故。比度增上。作意力故。於前所舉。能隨順修。無常五行。已辯變異。滅壞二行。

釋:由以上這些比度增上作意力的緣故,對於有前世和後世諸行的生起這件事,就會生起決定心和確定心。大略地由三種增上作意力,能尋思觀察出内外諸行是無常性的,三種增上作意力分別是:淨信增上作意力、現見增上作意力和比度增上作意力。對於前邊所列舉出的内外諸行,能夠隨順修習五種無常行。以上就對變異和滅壞兩種行辨別完畢。

當需要觀行前世和後世的五蘊無常的時候,需要以現世對五蘊如實現量觀行的基礎上,正比度觀行前世和後世的五蘊,以獲得証知,所比度的二法應該是同類,非同類法則不能比度。以對當前的五蘊如實現量觀行的基礎上,可以正比度觀行已經過去的五蘊,以及以後將會出現的五蘊,這樣可以獲得証知,對諸行無常能夠心得決定,得以確認。

原文:雲何複由。別離行故。觀無常性。謂依内外。二種別離。應知諸行。是無常性。依内別離。無常性者。謂如有一。先爲他主。非奴非使。能自受用。能敺役他。作諸事業。彼於後時。退失主性。非奴使性。轉得他奴。及所使性。於主性等。名爲別離。無常之性。

釋:如何又由別離行來觀察無常性?依著内外二種別離,應該知道諸行是無常性的。依著内別離無常性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一個人先前是別人的主人,他自己不是別人的奴隸和走使,自己能完全作主,也能敺使別人作諸事業。這個人後來不再當主人了,退失了主人之性,和非奴隸走使之性,轉而變爲別人的奴隸和走使之性,那麽這個人對於主人之性等等,名爲別離無常之性。

原文:依外別離。無常性者。謂現前有。資生財寶。先未變異。未爲別離。無常滅壞。後時爲王。盜賊非愛。及共財等。之所劫奪。或由惡作。加行失壞。或方便求。而不能得。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由別離行。知無常性。

釋:依著外別離無常性的意思是說,現前有可以資生的財寶,先前並沒有發生變異,財寶還沒有別離,沒有無常變壞,後來就被國王沒收了,被盜賊盜走了,被不是親愛的人所劫奪了,成爲別人的共同財産而流失了,或者是由於強力蠻力而弄壞了,或者是再想方便地求取而不能得到了。從這些現象上就應該知道,這叫作由別離行知無常性。

原文:雲何複由。法性行故。觀無常性。謂即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猶未合會。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是等類。名爲通達。法性無常。

雲何複由。合會行故。觀無常性。謂即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合會現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現在世。現前合會。如是等類。名爲通達。合會無常。彼於如是。内外諸行。五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獲得決定。

釋:如何再由法性之行來觀察無常性?對於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在現在世還沒有合會,在未來世應當出現的法性,能夠如實通達。這些諸行,在未來世應當出現的法性,像這些等類,就名爲通達法性無常。

如何再由合會行來觀察無常性?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在現在世合會現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在現在世現前合會,像這樣等類,名爲通達合會無常。對於如是内外諸行的五種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應該作的那樣作意修習。由於多多修習的緣故,於無常性心就獲得決定。

原文:如是由証成道理。及修增上故。於無常行。得決定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常。是無常故。決定應是。有生法性。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行。如是複於。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中。由結縛行。趣入苦行。

釋:如是由實証之理,以及修行增上的緣故,心中對於無常性已經心得決定,從此以後就會無間斷地趣入苦行的修行過程中。在修習苦行時,這樣思惟:這些諸行都是無常,因爲是無常的緣故,決定應該是有出生的法性。這些諸行既然是生法,就有生苦;既然有生苦,當知也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這樣暫且由不可愛行,進入到苦行的修習階段,再在有漏的、有所取著的,能夠隨順樂受的一切蘊中,由觀察結縛行,進入苦行的修習階段。

通過觀行証得諸行無常以後,心就會無間斷地思惟三苦、八苦,趣入苦行。無間斷地趣入苦行,就是意根與意識同時對於無常法心得決定,確認諸行無常,再共同証得諸行是苦。

原文:所以者何。以於愛等結處。生愛等結。於貪等縛處。生貪等縛。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如是複於。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蘊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粗重俱行。苦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皆是。無常滅法。

釋:爲什麽這樣說?因爲在愛等結縛處生出愛等結縛,在貪等結縛處生出貪等結縛,就會招集生老病死憂悲愁苦,一切憂惱純大苦就聚集起來了。如是再在有漏的,有所取著的,隨順非苦非樂受的一切蘊中,由不安穩行,進入苦行的修習中。爲什麽這樣說?因爲有漏有取的,隨順非苦非樂受的一切諸蘊,與粗重煩惱共同運行,是苦樂種子所隨逐之處,因爲苦苦和壞苦是不解脫的緣故,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生滅法。

原文:如是行者。於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縛行。趣入壞苦。於能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爲。由無常行。作意爲先。趣入苦行。

釋:如是瑜伽行者,在能隨順樂受的諸行,及樂受中,由觀察結縛行,進入觀察壞苦行;在能隨順苦受諸行,以及苦受中,由觀察不可愛行,進入觀察苦苦行;在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以及不苦不樂受中,由觀察不安穩行,進入觀察行苦。如是由觀察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穩行增上作意力的緣故,在三種受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這叫作由無常行開始作意,是爲了先進入苦行的觀察中。

原文:複作是念。我於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於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爲我。或說有情。或複於此。說爲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複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名爲。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釋:瑜伽行者又有這樣的念想:我現在只有諸根,只有境界,只有從根境相觸中所出生的諸受,只有能感受的心,只有假名的我和我所有的法,只有知見,只有假立之法可得,除此再也沒有超過於此的更多的法了。同樣地,我只有諸蘊可得,在諸蘊中沒有常恒、堅住的主宰,或者說我是我,或者說爲是有情,或者再把這些法說爲是生者、老者、病者以及死者,或者說諸蘊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以及異熟生。由此道理顯示出,諸行皆悉是空,其中沒有我。如是名爲,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原文:複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爲。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攝於四行。複以四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苦行三行所攝。一結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行。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彼由十行。悟入四行。

釋:行者又有這樣的念想:所有諸行與其自體相,以及無常相、苦相相應,諸行也都是從緣而生,所以不得自在,不自在的緣故都不是我,如是名爲由不自在行進入無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種行,攝受四種行,又以四種行明了苦諦相:無常行由五種行所攝:一是變異行,二是滅壞行,三是別離行,四是法性行,五是和會行。苦行是由三種行所攝:一是結縛行,二是不可愛行,三是不安穩行。空行是由一種行所攝受,就是無所得行。無我行是由一種行所攝受,就是不自在行。行者們由這十種行悟入四種行。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