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四卷(四諦相)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論著講解 更新時間: 2025-07-02 19:49:15 閲讀: 0

第一章 如何明了苦諦相(2)


原文:云何觀察。園事變異。無常之性。謂先觀見。諸園苑中。藥草叢林。華果枝葉。悉皆茂盛。青翠丹暉。甚可愛樂。復於後時。見彼枯槁。無諸華果。柯葉零落。火所焚燒。水所漂蕩。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園林變異無常之性?先前看見所有園林中藥草、叢林、花果枝葉,全都是茂盛的,紅花綠葉很是可愛,又在後來之時,卻看見這些植物都枯槁了,再也沒有花果了,葉子都零落下來,或者被火焚燒了,或者被水沖倒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便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山事變異。無常之性。謂於一時。觀見其山。叢林蓊鬱。聳石巉巖。復於一時。見彼叢林。巉巖聳石。雕殘頹毀。高下參差。火所焚燒。水所漂蕩。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山川山脈變異無常之性?在某一時間裡看見山脈林木茂盛,山巖林立高聳入雲,又在後一時間看見那個叢林林立的山巖凋零殘毀,頹然欲倒,參差不齊,或者是被火焚燒,或者是被水沖倒,觀察到這些事以後,心裡便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水事變異。無常之性。謂先一時。見諸河凟。池泉井等。濤波湧溢。醴水盈滿。後於一時。見彼一切。枯涸干竭。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業事變異。無常之性。謂先一時。見彼種種。殉利牧辳。工巧正論。行船等業。皆悉興盛。復於一時。見彼事業。皆悉衰損。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河水等等變異無常之性?先前某一時間看見諸河流、泉池、井等水流波濤洶湧,甘美的水盈滿其中,在後來某一時間裡,卻見一切河流泉池全都枯竭干盡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便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所作業用的變異無常之性?在先前某一時間看見用來謀取世俗之利的辳牧業、建築科學各種技術以及世間裡正當的演說辯論,還有船舶運輸之業,都很興盛,又在後來的某一時間,看見這些事業全部都衰落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庫藏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庫藏。一時盈滿。一時滅盡。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飲食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飲食。一時未辦。一時已辦。一時入口。牙齒咀嚼。和雜涎唾。細細吞咽。一時入腹。漸漸消化。一時變為。屎尿流出。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庫藏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到種種庫藏此時盈滿,又在彼時消失滅盡,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飲食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到種種飲食,此一時還沒有做好,彼一時就做好了,此一時入口咀嚼,和著唾液慢慢地吞咽,彼一時飲食入腹消化了,然後就變為屎尿排泄出去,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乘事變異。無常之性。謂於一時。見種種乘。新妙莊嚴。甚可愛樂。復於一時。見彼朽故。離諸嚴飾。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衣事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衣服。一時新成。一時故壞。一時鮮潔。一時垢膩。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車乘之事變異無常之性?在某一時間看見種種車乘還很新、很美妙莊嚴,令人愛樂,又在另一時間看見這些車乘腐朽衰敗了,不美妙也不莊嚴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衣服之事變異無常之性?看見種種衣服,此時是新制成的,彼時變舊了、毀壞了,此時新鮮干淨,彼時就充滿污垢。觀察到這些現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嚴具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諸莊嚴具。一時未成。一時已成。一時堅固。一時破壞。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舞歌樂事。所有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舞歌伎樂。現在種種。音曲差別。異起異謝。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莊嚴之具變異無常之性?看見種種莊嚴之具,此時還沒有制成,彼時就完工了;此時堅固,彼時就散壞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歌舞伎樂之事變異無常之性?觀察正在演奏的歌舞伎樂,有種種的音聲和曲調差別,此時起、彼時滅,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香鬘塗飾。所有變異。無常之性。謂先觀見。種種香鬘。鮮榮芬馥。後時見彼。萎悴臭爛。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資具變異。無常之性。謂觀見彼。未造已造。成滿破壞。前後變異。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香鬘塗飾所有變異無常之性?現前看見種種香鬘,榮華豔麗,香氣四溢,後來又見香鬘萎黃,碎爛臭穢,看見這些現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資生之具變異無常之性?觀察資生之具先前還未造就出來,後來打造出來了,用過之後又被破壞掉了,前後不斷地變異,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光明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種種明闇。生滅變異。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云何觀察。男女承奉。所有變異。無常之性。謂觀見彼。或衰或盛。不久堅住。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光明變異無常之性?看見了種種明暗相的生滅變異,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男女互相恩愛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到男女恩愛由盛到衰,由衰到盛,不能長久,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如是一切。外事諸行。前之六種。是所攝受事。後之十種。是身資具事。以要言之。當知其性。皆是無常。何以故。形相轉變。現可得故。由如是等。如前所說。

釋:如是這一切的外事諸行,前邊六種是五陰身所攝受的事,後邊十種是身體所需要的資具之事。總而言之,這些法其性都是無常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些法的形和相的轉變,是現前可以觀察得到的,如前邊具體所說的那樣。

原文:諸變異行。現見增上。作意力故。於內外事。如其所應。以變異行。觀察一切。是無常性。由是因緣。於諸變異。無常之性。現見不背。不由他緣。非他所引。隨念觀察。審諦決定。即由如是。所說因緣。說名現見。增上作意。即由如是。現見增上。作意力故。觀察變異。無常性已。彼諸色行。雖復現有。刹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微細故。非現所得。

釋:由於有能夠現前觀察這些不斷變異諸行的增上作意力的緣故,觀察內事和外事就與變異無常之性相應,從諸行變異的角度來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由於這個因緣,對於諸行的變異無常之性,能夠現前觀察,不違背其變異無常性。現見的意思是現量所見,內外事一切法與無常性不相違背,一切法的變異不由他緣所起,不是外在因緣所引起的。

對於內外一切法無常性的觀察和確認,能夠隨著自己的增上作意力來仔細審查,最後心得決定,由於有這樣的因緣,就說現前觀察是現見增上作意。也就是說由於有這樣的現見增上作意力的緣故,觀察諸行變異無常之性以後,那些色行雖然還在,但是卻知道都是刹那生滅,滅壞無常的法。因為這些法非常微細的緣故,不是現前所觀察得到的。

原文:故依現見。增上作意。應正比度。云何比度。謂彼諸行。要有刹那。生滅滅壞。方可得有。前後變異。非如是住。得有變異。是故諸行。必定應有。刹那生滅。彼彼眾緣。和合有故。如是如是。諸行得生。生已不待。滅壞因緣。自然滅壞。如是所有。變異因緣。能令諸行。轉變生起。

釋:所以依著現見增上作意,應該正確地比度,而知色行的刹那生滅變異。如何比度呢?應該這樣認知:諸行一定要有刹那的生滅,色行滅壞了,才能觀察得到前後的變異,不是一直那樣住著保持不變才能知道變異,因此說諸行一定應該有刹那的生滅。因為是眾多的因緣和合才能出現的緣故,所以這些諸行才能出生,出生以後不用等諸行滅壞,其和合的因緣滅了,諸行自然就滅壞了。因此說所有的令諸行變異的因緣,能令諸行發生轉變。

比度也就是比量,依現量見的正比度才能有真實的結果,即比度的依據是現量見,是事實,比度的結果才有可能是事實,否則就是不正比度,比度的結果就不真實,不可信賴。

色行是色法色蘊的運行,色行雖然是現前、現量可見,但是色法的刹那刹那生滅變異,由於禪定力和慧力不足,卻不能現前而見,需要依現前如實所見的色行進行正比度。色法不斷地生滅滅壞,色法才能存在和顯現才有色行,前後變異才能有色行。如果色法不變異,就沒有行,則法不存在。所以色行的刹那生滅變異,需要在現量見色的基礎上正比度,才能證知正知。

原文:此是變異。生起因緣。非是諸行。滅壞因緣。所以者何。由彼諸行。與世現見。滅壞因緣。俱滅壞已。後不相似。生起可得。非彼一切。全不生起。或有諸行。既滅壞已。一切生起。全不可得。如煎水等。最後一切。皆悉消盡。災火焚燒。器世間已。都無灰燼。乃至餘影。亦不可得。彼亦因緣。後後展轉。漸減盡故。最後一切。都無所有。不由其火。作如是事。是故變異。由前所說。八種因緣。令變生起。自然滅壞。

釋:這是諸行變異的現象生起的因緣,不是諸行滅壞的因緣。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從諸行與世間可以現見的滅壞因緣都滅壞以後,再也不會有相似法生起這個現象上看得出來,但不是所有的法都不生起。有的諸行滅壞以後,一切法就都不會生起了,比如燒水,越燒越少,直至最後所有的水都消失不見了。

再比如三災中的火災,把器世間都焚燒了以後,連灰燼都不存在了,甚至連影子也看不見了。這也是由於因緣不斷變異,使得諸行漸漸減少,直至都滅盡了,最後一切法都不存在了。器世間都滅盡,不是由於火災的緣故而滅盡的。因此說諸行變異是由於前邊說的八種因緣,使得變異現象生起,諸行自然滅壞。

諸行生起的因緣是法的變異,不是法的滅壞,滅壞以後就沒有法,沒有諸行了。諸行滅壞也代表無常和苦。

原文:如是比度。作意力故。由滅壞行。於彼諸行。刹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得決定。於如是事。得決定已。復於他世。非所現見。諸行生起。應正比度。云何比度。謂諸有情。現有種種。差別可得。或好形色。或惡形色。或上族姓。或下族姓。或富族姓。或貧族姓。或大宗葉。或小宗葉。或長壽命。或短壽命。言或威肅。或不威肅。或性利根。或性鈍根。如是一切。有情差別。定由作業。有其差別。方可成立。非無作業。如是有情。色類差別。定由先世。善不善業。造作增長。種種品類。

釋:由於有這樣的比度作意力的緣故,從諸滅壞行上,觀察諸行刹那生滅,滅壞無常,而得出結論:諸行變異無常。對這些事作出決定以後,又對於前世和後世的諸行不能現見諸行的生起,所以應該正比度。如何比度呢?諸有情現前有種種差別是可以觀察得到的,或者有好的相貌,或者有惡的相貌;有的是高貴的家族種姓,有的是低賤的家族種姓;有的是來自於大家族,有的是來自於小家族;有的長壽,有的短壽;有的說話威嚴冷肅,有的說話不威嚴冷肅;有的根性比較利,有的根性比較鈍。

如是一切有情差別,一定是由其所作的業行有差別才可以成立,不是沒有所作業行。如是有情的色相種類差別,一定是由先世所造作的善業和不善業的緣故,增長互相之間的種種品類差別。

正比度是根據已心得決定的現見,進行對比思量,如果不是根據現見,其所比對思量為不正比度,不正比度非智慧所攝,正比度獲智慧。

原文:由彼因緣。於今自體。差別生起。不應自在。變化為因。何以故。若說自在。變化為因。能生諸行。此所生行。為唯用彼。自在為緣。為待餘緣。如是自在。方能變化。若唯用彼。自在為緣。是則諸行。與彼自在。俱應本有。何須更生。

釋:由於種種因緣,如今種種諸行的自體差別顯現出來了,諸行自體差別的出現,其原因不應該是在於自在變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如果說自在變化是出生諸行的因,以此因所生的諸行,是只以自體的自在為緣,還是還需要其他的緣,這樣的自在才能發生變化?如果是只以自體的自在為緣,那麼諸行和其自在都應該是本來而有,既然是本來而有,還需要再出生嗎?

原文:若言先有。自在體性。然後行生。是則諸行。不唯自在。為緣生起。若言自在。隨其所欲。功用祈願。方能造化。是故亦用。欲為因緣。非唯自在。若爾此欲。為有因耶。為無因耶。若言有因。即用自在。以為因者。此則同前。所說過失。不應道理。若言此欲。更有餘因。是則如欲。功用祈願。離自在外。餘法為因。如是亦應。一切諸行。皆用餘法。以為其因。何須妄計。無用自在。

釋:如果說原來就有自在體性,然後諸行得生,那麼這樣的諸行,不是只有以自在為緣生起的。如果說自在能隨其所欲,其功能作用需要通過乞求和發願才能造化諸行,那麼諸行也是以欲為因緣出生的,不是只有自在為緣。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欲是有因還是無因出現起用的?如果說是有因,是以自在為因的,這就有與從前所說的有同樣的過失,這個理說不通。如果說這個欲的出現還有別的因,那就像欲的功用一樣,是通過祈願而實現的,離開自在還有別的法作為生起的因。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切諸行都是以其他的法作為生起的因,如何還會虛妄地計著自在是因?

原文:由如是等。比度增上。作意力故。於有他世。諸行生起。獲得決定。如是略由。三種增上。作意力故。尋思觀察。內外諸行。是無常性。謂淨信增上。作意力故。現見增上。作意力故。比度增上。作意力故。於前所舉。能隨順修。無常五行。已辯變異。滅壞二行。

釋:由以上這些比度增上作意力的緣故,對於有前世和後世諸行的生起這件事,就會生起決定心和確定心。大略地由三種增上作意力,能尋思觀察出內外諸行是無常性的,三種增上作意力分別是:淨信增上作意力、現見增上作意力和比度增上作意力。對於前邊所列舉出的內外諸行,能夠隨順修習五種無常行。以上就對變異和滅壞兩種行辨別完畢。

當需要觀行前世和後世的五蘊無常的時候,需要以現世對五蘊如實現量觀行的基礎上,正比度觀行前世和後世的五蘊,以獲得證知,所比度的二法應該是同類,非同類法則不能比度。以對當前的五蘊如實現量觀行的基礎上,可以正比度觀行已經過去的五蘊,以及以後將會出現的五蘊,這樣可以獲得證知,對諸行無常能夠心得決定,得以確認。

原文:云何復由。別離行故。觀無常性。謂依內外。二種別離。應知諸行。是無常性。依內別離。無常性者。謂如有一。先為他主。非奴非使。能自受用。能驅役他。作諸事業。彼於後時。退失主性。非奴使性。轉得他奴。及所使性。於主性等。名為別離。無常之性。

釋:如何又由別離行來觀察無常性?依著內外二種別離,應該知道諸行是無常性的。依著內別離無常性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一個人先前是別人的主人,他自己不是別人的奴隸和走使,自己能完全作主,也能驅使別人作諸事業。這個人後來不再當主人了,退失了主人之性,和非奴隸走使之性,轉而變為別人的奴隸和走使之性,那麼這個人對於主人之性等等,名為別離無常之性。

原文:依外別離。無常性者。謂現前有。資生財寶。先未變異。未為別離。無常滅壞。後時為王。盜賊非愛。及共財等。之所劫奪。或由惡作。加行失壞。或方便求。而不能得。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由別離行。知無常性。

釋:依著外別離無常性的意思是說,現前有可以資生的財寶,先前並沒有發生變異,財寶還沒有別離,沒有無常變壞,後來就被國王沒收了,被盜賊盜走了,被不是親愛的人所劫奪了,成為別人的共同財產而流失了,或者是由於強力蠻力而弄壞了,或者是再想方便地求取而不能得到了。從這些現象上就應該知道,這叫作由別離行知無常性。

原文:云何復由。法性行故。觀無常性。謂即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猶未合會。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是等類。名為通達。法性無常。

云何復由。合會行故。觀無常性。謂即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合會現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現在世。現前合會。如是等類。名為通達。合會無常。彼於如是。內外諸行。五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獲得決定。

釋:如何再由法性之行來觀察無常性?對於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在現在世還沒有合會,在未來世應當出現的法性,能夠如實通達。這些諸行,在未來世應當出現的法性,像這些等類,就名為通達法性無常。

如何再由合會行來觀察無常性?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在現在世合會現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在現在世現前合會,像這樣等類,名為通達合會無常。對於如是內外諸行的五種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應該作的那樣作意修習。由於多多修習的緣故,於無常性心就獲得決定。

原文:如是由證成道理。及修增上故。於無常行。得決定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常。是無常故。決定應是。有生法性。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行。如是復於。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中。由結縛行。趣入苦行。

釋:如是由實證之理,以及修行增上的緣故,心中對於無常性已經心得決定,從此以後就會無間斷地趣入苦行的修行過程中。在修習苦行時,這樣思惟:這些諸行都是無常,因為是無常的緣故,決定應該是有出生的法性。這些諸行既然是生法,就有生苦;既然有生苦,當知也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這樣暫且由不可愛行,進入到苦行的修習階段,再在有漏的、有所取著的,能夠隨順樂受的一切蘊中,由觀察結縛行,進入苦行的修習階段。

通過觀行證得諸行無常以後,心就會無間斷地思惟三苦、八苦,趣入苦行。無間斷地趣入苦行,就是意根與意識同時對於無常法心得決定,確認諸行無常,再共同證得諸行是苦。

原文:所以者何。以於愛等結處。生愛等結。於貪等縛處。生貪等縛。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如是復於。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蘊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粗重俱行。苦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皆是。無常滅法。

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在愛等結縛處生出愛等結縛,在貪等結縛處生出貪等結縛,就會招集生老病死憂悲愁苦,一切憂惱純大苦就聚集起來了。如是再在有漏的,有所取著的,隨順非苦非樂受的一切蘊中,由不安穩行,進入苦行的修習中。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有漏有取的,隨順非苦非樂受的一切諸蘊,與粗重煩惱共同運行,是苦樂種子所隨逐之處,因為苦苦和壞苦是不解脫的緣故,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生滅法。

原文:如是行者。於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縛行。趣入壞苦。於能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苦行。

釋:如是瑜伽行者,在能隨順樂受的諸行,及樂受中,由觀察結縛行,進入觀察壞苦行;在能隨順苦受諸行,以及苦受中,由觀察不可愛行,進入觀察苦苦行;在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以及不苦不樂受中,由觀察不安穩行,進入觀察行苦。如是由觀察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穩行增上作意力的緣故,在三種受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這叫作由無常行開始作意,是為了先進入苦行的觀察中。

原文:復作是念。我於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於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或復於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復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釋:瑜伽行者又有這樣的念想:我現在只有諸根,只有境界,只有從根境相觸中所出生的諸受,只有能感受的心,只有假名的我和我所有的法,只有知見,只有假立之法可得,除此再也沒有超過於此的更多的法了。同樣地,我只有諸蘊可得,在諸蘊中沒有常恒、堅住的主宰,或者說我是我,或者說為是有情,或者再把這些法說為是生者、老者、病者以及死者,或者說諸蘊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以及異熟生。由此道理顯示出,諸行皆悉是空,其中沒有我。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原文:復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攝於四行。復以四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苦行三行所攝。一結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行。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彼由十行。悟入四行。

釋:行者又有這樣的念想:所有諸行與其自體相,以及無常相、苦相相應,諸行也都是從緣而生,所以不得自在,不自在的緣故都不是我,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進入無我行。如是行者以其十種行,攝受四種行,又以四種行明了苦諦相:無常行由五種行所攝:一是變異行,二是滅壞行,三是別離行,四是法性行,五是和會行。苦行是由三種行所攝:一是結縛行,二是不可愛行,三是不安穩行。空行是由一種行所攝受,就是無所得行。無我行是由一種行所攝受,就是不自在行。行者們由這十種行悟入四種行。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