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日常開示

2025年07月30日    星期三     第1示 總第4438示

咩咩的初禪和斷我見的經歷

咩咩:24年5月發起未到地定後繼續修行,6月產生了顛倒念,開始幻想初禪境界和開悟境界,結果導致定力退失。失去定力後,又很懊惱和遺憾,形成了負面循環,致使打坐無法安心。

到了7月,在抄法華經的過程中發起了四種懺悔。1,不再拿經文中看到的佛菩薩的境界當做是自己的。2,不再揣著答案請教問題。3,不再假裝懂明心見性和般若。4,願永除我慢。懺悔發願後,當晚打坐出現了善境界,晚上有吉祥夢,身心狀況得到了好轉,對於修行成果不再過分期待(有所求)。

10月,又去禮拜六祖,禮拜時比以前誠懇了很多,心裡那些小算盤消失了,不再向往一些神奇體驗,對智慧的渴望增加了。期間心裡出現壇經中的內容,大致是“若不依教奉行,何勤遠來。” 心裡十分惶恐,知道之前太過放任起心動念。

一日在寺院附近走到一顆樹前,突然產生想法:“只有把一切都當成自己的生命,才能把慈悲最大化吧,願我能究竟平等。”不幾天在寺院上晚課時,身體發生了一股震動,回去後就感覺很困,睡了接近24個小時。醒來後感覺很多後天形成的觀念都消失了,走在街上看到東西,發現全都是自己根據形狀氣味顔色用途等,給它們起的名字,那一刻明白自己一直以來分別的是自己的五蘊。

評:咩咩的整篇敘述簡潔明了,不帶“我”字,客觀平淡,像是在講述別人的事情,沒有一絲自我情緒,看不出一絲我慢和炫耀。若不是要求他介紹一下自己修行情況,他都不會公開出來自己的修行成果,沒有自我展示之心,非常低調。

他為什麼會如此低調,寧可默默無聞呢?那是真實修證過後的無我品德,是禪定斷煩惱的功德所致,當然也是他本人前世為人淡薄名利,為今世打下了良好的修行基礎所致。他與沒有修證的假悟之人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這就是德行。因為這樣的德行和修為,感召了諸佛菩薩以及護法神的加持,在每個步驟都有點化和提示,暗暗地助力他完成身心的轉變,以至於脫胎換骨,沒有走彎路和邪路,也助力他消除業障和煩惱,逐漸發起清淨的願力,逐漸淡薄我見。

咩咩:12月,阿彌陀佛聖誕那一天念佛,念到三個小時左右感覺沒力氣了,產生了想法:“願一切生命都能離苦得樂,永恒安樂,願正法恒昌盛,沒有不和。”  然後力氣就恢復了,再念時發現氣息源源不斷,我感到奇怪,於是閉氣了幾分鐘,沒有發現憋的難受的感覺。之後又念了十幾個小時,不需要換氣也沒有疲勞感。此後一段時間,感覺有什麼東西在身體裡流動,像是身體裡還有個空殼身。

25年4月,與多位同行善友徒步去拉薩,20多天後直接坐車去了拉薩。到了大昭寺看到這裡的人,把修行看的比生活賺錢還重要,很受感染,發起了心念,覺得能在這個地方一直修行也很好。然後打坐中那股震動感又出現,蔓延到了全身,全身的覺知連成了一體,並伴隨著一種愉悅的感受。隨後有一股力量好像在把頭骨向兩邊撕開,我產生了恐懼,於是退出。

後面的一段日子裡,無論走路、坐著和躺著都感覺周圍跟著一起震動,時刻有一種身心無理由的快樂。有一天在大昭寺門口打坐時產生一個疑惑:“這些人那麼努力修行還沒成,是不是因為帶著目的性啊?”這個想法產生後,心中的一個目的性消失了,就只是坐在那。這時倣佛聽到一個聲音對我說:“咩咩,你要放下心中對佛的主觀認為,對人事物的主觀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接著自己就一下子跟思維、感受和身體有了一種剝離感,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叫“五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

打坐起來後,發現之前那種有個自我的實有感消失了,找不到一個“我”了。再看周圍的環境,感覺很不一樣。之前對這一切有個強烈的參與感,而現在就好像在看畫面一樣,沒有參與到其中的目的性,也沒有什麼評判。並且這種剝離感出現之後,就輕松無比,比那種全身震動帶來的快樂輕松很多,一下子明白了觀受是苦是怎麼回事,那種樂受本質上還是種緊張(煩惱),跟這種不受的感覺沒得比。

回家之後禪定境界退失了一些,但是依然十分明白身體或者思想心念不是我。以前覺得佛法是種宗教的觀念改變了,現在充分認識到佛所講的是生命真相,從一種盲目的偶像崇拜,變成了對真理的驗證,現在對於佛法修證的信心更大了。

評:這段對他自己修出初禪境界的講述過於簡練粗略,不夠詳細,可能有一些原因,一是不喜表達敘述,二是處於禪定中描述事情比較費力,三是個人比較低調,不喜自我表現和張揚,四是可能覺得有這些境界是正常的,沒感覺太特殊等等。不管是哪種原因,他的禪定境界是符合初禪條件的,並且看他講述的修行過程和結果,顯示出是斷我見了,在禪定中的觀行智慧是自動出現的。

首先是感覺能覺知的自己,與五蘊中的色受想蘊剝離開,就是五蘊非我的意思,以及感受到各蘊都不異我,也不互存,不互相融合在一起。這是斷我見的見地。之後在出現初禪定特有的喜悅中,感受到所有的受都是苦,五蘊是苦的無我的。至此,佛法修證的第一步完成了,再踏上後續修行的第二步第三步。從咩咩修行的過程來看,修行既難也不難,關鍵是要有發心,有願力,心中有眾生,願意解救眾生苦,這樣才能完成身心的蜕變。

——生如法師開示
(佚名編輯)
上一篇上一篇

八關齋戒發願回向文

下一篇 下一篇

正確的念佛和觀呼吸境界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