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楞嚴經奥義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6月30日

十三、原文: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合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釋:普賢菩薩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已經曾經為恒河沙數的如來作過法王子,十方如來都教導自己具有菩薩根性的弟子修行普賢行,這個普賢行是從我開始立名的。世尊,我能用心聽,來分別眾生都有哪些知見。如果在其它佛國土恒河沙那麼遠的界外,有一個眾生心中生起了想要修學普賢行,我當時就乘著六牙象,化現出百千萬個分身,都到那個人所在之處。

縱使那個人業障很重,怎麼也看不見我,我也要在暗中為他摸頂,以此來安慰他保護他,讓他所修的普賢行得以成就。現在佛問我修行的圓通法門是什麼,我就來說說我能修出圓通的根本原因,就是用心來聞,明了眾生內心的想法願望,能夠自在的分別眾生的心念,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圓通法門。

十四、原文: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耑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釋:孫陀羅難陀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足回答佛說:我剛出家時,跟隨佛陀入道,雖然戒律守持的很好,但是禪定不太具足,心常常有散亂的現象,所以沒有斷除煩惱,沒有達到無漏。世尊教我和俱絺羅觀行鼻頭出入息時散發出來的白氣,我最初開始在定中仔細的觀行,經過二十一天,就看見鼻子中吸入呼出的氣息像煙霧一樣,對於身心心裡都明明了了,能圓滿洞察大千世界到處都是空虛的清淨的,猶如琉璃一樣清澈透明。

這時鼻間的氣息變成了白色,心量打開了,智慧湧現,煩惱斷盡。所有的出息和入息都化作了光明,照耀十方世界。我就這樣證得了阿羅漢果,世尊授記我將來會成就佛道。佛問我圓通法門,我觀呼吸,觀察深細時把氣息熄滅了,氣息斷滅久了以後,內心的智慧就出生了,認清了鼻耑的氣息以及五蘊十八界都是空的、虛幻的,智慧圓滿了煩惱就斷盡,我以此方法為第一圓通法門。

孫陀羅難陀在最初觀氣息時,已經證得了初果或者二果,但是禪定並不是很好,心有散亂,沒有初禪定,就不能證得三果。觀鼻耑氣息以後,禪定越來越深,定力出現,觀察深細入微,就觀察到了鼻耑的氣息像煙霧一樣。定力不足就不能發現這個現象,平時看不見的空氣和氣息,這時就看見了,是非常微細的如煙霧一般,說明氣息也是物質色法,由各種四大微粒組成,只是太微細,沒有甚深禪定的人心粗不能見到。能見得到微細的法,就是大智慧,因為開啓了大智慧,就在內觀透了身心,在外洞明了世界,知道了世界身心的虛幻不實。神通出現,煩惱斷盡,成為四果大阿羅漢。

十五、原文: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獅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足之後,對佛說:我無始劫以來智慧超群,辯才無礙,為眾生宣說五蘊世間的苦空無常無我四聖諦,能深深的了達諸法的真實相。因為有這樣的大辯才,就連像恒河沙一樣多的如來秘密法門,我都能在大眾中非常微妙的開示出來,於這樣甚深的法無所畏懼。世尊知道我有大辯才,示教我充分發揚我的無礙辯才,用音聲來說法教化眾生,這樣我在佛前就能夠幫助佛轉法輪度眾生。因為我善能獅子吼,就得成了四果大阿羅漢,世尊印證我在佛弟子中說法第一,沒有超過於我的。現在佛問我修證的圓通法門,我是以我說法的聲音來降伏怨魔,消滅了一切煩惱。這就是我修證的第一圓通法門。

富樓那不僅智慧甚深,語言表達能力超強,因此無始劫以來一直幫助佛轉法輪。他斷除煩惱證得四果大阿羅漢,也能宣說如來秘密法門,因此其修證程度相當於八地以上菩薩的證量。佛的這些大弟子都是有來頭的,都是諸佛菩薩來倒駕慈航,故意示現聲聞眾,以助佛弘法。

這些大弟子都有大神通而不輕易示人,顯現與普通人差不多,甚至在飢荒時乞不到飲食,富樓那寧可吃牛糞,也不用神通變現飲食,佛也不允許目犍連他們用神足通飛到到北俱蘆洲去乞食。其實這些大阿羅漢們完全可以不吃飯,但為了表法,示現與普通出家人相同,度化這些比丘,所以都不能用神通。這也是為後世的出家眾著想,免得後世的出家眾沒有神通而被眾生譏笑,讓眾生們造惡業。

十六、原文: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無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釋:優波離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足,回答佛說:我親自跟隨佛陀,半夜裡翻越城牆去雪山出家修道。我親眼所見如來六年的辛苦修行,親眼見到如來降伏一切魔障,制伏了一切外道,解脫對世間種種貪欲的煩惱漏。我承矇佛陀的教戒,嚴守戒律,乃至於出家人應該具足的三千個威嚴的儀表,八萬個微細的梵行,心性上的惡業和過去生造作的惡業種的遮障,全部消除,心得清淨,身心得到了寂滅,成為了阿羅漢。

我在如來比丘眾中持戒第一,是比丘戒律的楷模和表率,佛親自印證我身心清淨,在持戒修身方面,大眾推崇我為第一。現在佛問我圓通法門,我是因為首先約束身體,於是色身就得到了自在,無論如何都不犯一切比丘威儀戒律。約束身行之後,再次第約束心行,於是心就通達了五蘊世間,最後我的身心對於世間一切法就通達無礙了。我是以持戒修身修心為第一圓通法門。

在佛陀在世的正法時期,持戒圓滿就能證果,直至成為四果阿羅漢,在末法時期,由於眾生根器漏劣,以及生存環境的染污,只有持戒一法是不能證果了,必須戒定慧齊修,都圓滿了才能證果。如果不遵守戒律,就更不能證果了,心地渾濁不清淨,是無法出生禪定和智慧的。

十七、原文: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須髮自落。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釋:大目鍵連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足對佛說:我第一次在路上乞食,遇見優樓頻螺、伽耶那提和三迦葉波三兄弟,他們一邊走一邊討論世尊講的因緣法的深義,我一聽馬上就悟道,通達了因緣法。是如來恩賜我四果大阿羅漢,我頓時就袈裟披身,須髮自落,內心大智慧光顯現了出來,就像洗刷污濁的水流一樣,久久施功,濁水才變得清淨了。這就是我成就的第一圓通法門。

大目犍連自我介紹的修行法門或者叫作體會,是最簡單的,為什麼這麼簡單呢?因為前世都修過了,意根都已經證過無數次了,今世的新意識在聽聞相關法要的當下,歛念須臾就證得了,不用再熏意根這麼麻煩。他的意根生來就與四果大阿羅漢相應,修為極高,沒有煩惱,智慧深利,只差意識了。

初果人再來人間,由於意根在前世已經證過了,新的意識沒有證過,再證時,要比凡夫快,但是跟阿羅漢們比,還是很慢的。因為意根證得無我的智慧還是很淺,無明還是很重,對意識的熏染就輕微,意識的無明就重。因此再接觸佛法,還需要修習一段時間才能再次證果,但比沒有證過果的人要快。事實證明,在修證的過程中,不僅意識的學習很重要,意根的薰修更是重要。後世時意根就能熏染和帶動意識,之後意識學習新法深法再熏染和帶動意根,二者互相熏染和帶動,道業進步就很快。

十八、原文: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釋:烏芻瑟摩,來到佛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對佛說:我常常回憶自己在久遠劫以前,心性多為貪婬。有一尊佛出世,名字叫作空王佛,告訴我說,多於婬欲的人所生之處常常有大猛火聚集,被欲火所燒燃。並且教導我每天在禪定中周遍諦觀身體百骸四肢中的氣息,是冷是暖全部都要觀到。在這觀行當中禪定生起,心神凝聚起來,不再外散,婬欲心滅除了,智慧心就出生了。我善於把婬欲心轉化為智慧火,從此諸佛都稱乎我為火頭。

我以證得的火光三昧力的緣故,成為了大阿羅漢。於是我就發願:在諸佛成道的時候,我要作為一名大力士,親自降伏魔怨,護持諸佛。現在佛問我圓通法門,我以深細的觀行身心上的暖觸,暖觸遍觸身心,一切煩惱漏盡,心生廣大智慧火焰,登上無上的覺悟之道。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圓通法門。

有禪定和三昧,為什麼能降伏和斷除貪欲煩惱呢?因為禪定能改變身心,讓身心有樂觸,這種樂觸非常清淨殊勝,超過於人間的婬欲之樂,尤其是初禪定和三禪定。人有更殊勝的禪定樂,自然是不再喜歡粗陋的婬欲樂了。獲得三昧以後,身心之樂更殊勝更清淨,婬欲心就變為了智慧火。所以禪定能降伏煩惱,三昧能斷除煩惱,要想解脫,二者皆不可少。

十九、原文: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捨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飢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惟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陷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釋:持地菩薩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憶在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的時候,我作為一名比丘,常常在一切比較重要的道路關口,以及田地間比較危險狹隘的地方,有什麼溝壑坑坎等等妨礙車馬通過的不平之處,我都會默默的填平。在那些地方,或者建一座橋梁,或者是親自背上一些沙土整平道路,以方便車馬通過不受阻礙。像這樣勤苦的為眾生做事,經過了無量尊佛出現在世上。

我在這麼長劫的時間裡,除了整治道路,還為人負重。比如有的眾生在非常熱鬧的地方,想要找人幫助背負重物,我就先來到他身邊,幫助他拿東西,到了他指定的地方,我放下東西就走開,不會收取他任何酧勞費用。毗捨浮佛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世間多是飢荒的,我作為一個替人負重的勞力,不管要求我背東西的那個人住處有多遠多近,我都是只收一文錢。或者是有車牛被陷在泥濘裡,我用很大的力氣,為他推出車輪,拔除他的苦惱。

原文:時國大王。筵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捨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

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花。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釋:當時國內的國王設立了齋飯來宴請毗捨浮佛,我就在那個時候,把佛應該要通過的道路整治平整,以等待毗捨浮佛的到來。毗捨如來撫摸我的頭頂告訴我說:你應當把你的心地修理平整,那麼世間裡的道路就會都平整了。我聽到這樣的話,當時心裡就開明了,明了心地與世間大地的關聯,色身與世界的關係。慧眼觀見色身上的微塵與造就世界的所有微塵都是相同的,沒有任何差別,微塵的自性是互不相觸,互不相碰的,乃至於刀兵也碰觸不到微塵。我就在微塵的法性上悟得了無生忍,成為了阿羅漢。

我現在早已經從阿羅漢回心到大乘菩薩位中,聽聞諸佛宣演妙法蓮花,開示佛的知見,我最先證明,成為眾中的上首。現在佛問我圓通法門,我是因為仔細的觀察組成色身和世界的二種微塵同等無差別,根本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微塵。微塵相在我心中消滅以後,智慧圓明,成就了無上佛道,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圓通法門。

持地菩薩在遇見毗捨浮佛的時候,為什麼聽到毗捨浮佛的一句話就能心地開明,成為阿羅漢呢?這是因為持地菩薩在無數劫中都發菩提心,廣泛的利益眾生,積累了大福德,降伏了我性,禪定也甚深,悟道的因緣已經完全具足了,所以在聽聞毗捨浮佛說平自己的心地,世界之地就會都平復了,他馬上反思,悟到了色身與器世間的微妙關係,證得了四果阿羅漢。所以修行的人應該盡量的多累積見道的福德資糧,只要具足了悟道的資糧,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就會悟道,沒有障礙。

二十、原文: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鏇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刹。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

釋:月光童子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憶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叫作水天佛,教導諸大菩薩們修習水觀,我入到三摩地中觀察自己的色身之中,水性湛然,無得無失。最初從鼻涕唾液開始觀察,漸漸周遍全身內外絲毫不漏,一直觀察到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觀察到凡是在身中循環往復的水性都是相同的。我看見水大在身中,與世界外懸浮著的寶幢王刹裡的水界,和世界裡所有香水海裡的水界,全部都一樣,沒有任何差別。我在那時剛剛修成了這個觀行,只修到了能見到身中的大水的程度,還沒有修到空去色身的境界,還有身的覺知和掛礙。

原文: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惟見清水。遍在屋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捨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釋:我那時出家為比丘,在禪室中坐禪。有個弟子就從窗戶外往室內觀看,他只能看見室中滿滿的清水,除此之外什麼也看不見。由於他還是一個孩子,對於禪修的境界還不懂,就取來一片瓦扔到室內的水中,發出擊水的聲音,左右看看沒看到人就走了。我從禪定當中出來以後,頓時就覺得心口疼痛,就像捨利弗當初碰到危害鬼一樣。我暗自思惟,我現在已經證得了阿羅漢的道果,業障已經消除了,離開得疾病的因緣已經很久了,為什麼我現在忽然間就感覺到心痛呢?我這阿羅漢的果位不會有什麼退失吧?

原文: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釋:這時童子快速的跑到我跟前,把剛才投瓦片的事情跟我說了,我告訴他說,等你下次再見到室內有大水的時候,就開門進屋,進入水裡把那個瓦片拿出去,童子答應了。我後來又進入禪定當中,童子又看見室內大水,那片瓦還在原來的地方,於是童子開門把瓦片拿了出去。我出定以後,感覺身體輕快了,與當初的覺受是一樣的。

後來又遇到了無量尊佛,一直到遇到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才把色身忘記,空掉了色身。證得了色身與十方世界的所有香水海的性質都與真空相合,與真空無二無別。現在在世尊您這裡得個童真的名字,參與在菩薩的法會中。佛問我圓通法門,我是因為觀察水性一味的流通,沒有障礙,證得了無生忍,圓滿了菩提大道。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圓通法門。

二十一、琉璃光法王子介紹自己修行證悟的體驗

原文: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

釋:琉璃光法王子馬上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的兩足,對佛說:我憶念往昔經過恒河沙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名字叫作無量聲佛,為菩薩們開示本來覺悟的妙明真心,告訴菩薩們,觀察此世界以及眾生身,都是虛妄的因緣風大的力量運轉出來的,沒有真實性。我在那時候,觀察世界的安立,觀察世間的動轉,觀察內心生起的念頭,這些動相無二無別,都是妙真如性。我這時就覺察到了這些法的動性,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沒有真實的來去,都是幻化相,在十方微塵一樣多的世界裡,所有的顛倒眾生都是同樣的虛妄。

原文: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釋:如是觀察乃至於三千大千一個世界內的所有眾生,就像在一個器皿中裝儲的一百多只啾啾亂叫的蚊子,在自己心中鼓動著發出狂鬧的噪聲。 我遇見無量聲佛不久,就證得了無生忍,立時心地開明,就看見自己到東方不動佛國土作法王子,侍奉十方諸佛,身心都發出光明,照徹一切世間沒有障礙。佛問我修行的圓通法門,我是以觀察風力無所依止,證悟了菩提心,進入三摩地中,符合十方諸佛所傳的妙心,以此為我修行的第一圓通法門。

十地以上菩薩為法王子,不久就能成就佛道,承接佛的果位。這裡介紹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是由所有眾生本覺妙明心中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所形成,根據所有眾生虛妄的業緣,產生了大千世界。眾生的色身也是本覺根據眾生個人的業緣,輸出四大種子所形成的眾生個人的色身。

大千世界的運轉是所有眾生本覺中的風力作用,而眾生色身的動轉施為、身口意行是眾生自己的虛妄業緣以及本覺中的風力作用。而大千世界的安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變化、眾生色身的動轉施為以及眾生識心產生的念想,這些動性都沒有兩樣,沒有差別。為什麼沒有差別呢?因為它們實質都是眾生本覺中的風力作用。為什麼有風力的作用呢?就是因為眾生有虛妄的業緣,有了業,因緣現前,必產生結果,結果就是動轉、流轉不止。而這個業造作出來以後,存在本覺中。風大也是本覺中的一個種子功能。

眾生沒有業,緣就不現前,本覺中的四大不起作用,就沒有世界的安立、建立和形成,眾生也不會有色身的產生。但是菩薩為了成就佛道,廣度眾生,也不能滅去一切的緣,還要留一點東西來獲取色身成就道業。

十方世界像微塵一樣多的眾生都是顛倒的,同是一種虛妄的業緣所產生。眾生主要顛倒在對於自身和外界事物的認知不正確,從而產生不正確的身口意行,然後有了業存在本覺中,遇緣而有果報。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眾生,就像在一個容器中所裝的百隻蚊子似的,嗡嗡亂叫。我們南閻浮提的眾生在地球上,也像蛐蛐一樣裝在一個盒子裡,啾啾亂鳴。其實都是在自心中鼓發狂鬧,鬧得很,亂得很。

眾生由於不肯息心,又對世界和自身產生不正確的作意思惟,內心中產生各種知見、看法、覺知、感想、意見、思想、觀念。因為都是不正確的,各有各的不正確法,於是產生分歧、分諍,這個世間就紛亂複雜,爭鬥吵鬧。這些紛爭、知見、感想、分別、妄見,都是眾生心上的浮塵,都是心上所現的影像,並不真實。

那麼這些影像是怎麼現起的呢?塵相是怎麼從心中產生出來的呢?琉璃光法王子通過修證,證知了這個理,證得了本覺妙明,獲得無生忍。之後經過深修,成為十地等覺菩薩,能夠洞徹身心世界無有障礙。他的圓通修法就是觀察風力的來源,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都是如來藏性、本覺妙明性。進入了本覺三昧定中,事與理都契合十方諸佛所傳的清淨妙心,不與本覺相違背。如果違背,就是錯悟,悟錯了。

二十二、原文: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惟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釋:彌勒菩薩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憶往昔之前的像微塵一樣多的微塵劫裡,有一尊佛出世,叫作日月燈明佛。我跟隨那尊佛出家修道,可是心裡還是注重世俗的名望,喜歡交往有聲望的大家族。在那個時候世尊就教導我修習唯心識定,修習以後,就進入了三摩地中。我從此以後,歷劫以來就用這種三昧奉事恒河沙一樣多的諸佛,追求世間名利的心才消滅沒有遺餘了。

原文:至燃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惟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釋:到燃燈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我才修成了無上妙圓識心三昧,證得了盡虛空界所有的佛國土,不管是清淨的還是污穢的,都是我的心變化所顯現出來的。世尊,我因為明了這樣的唯心識的緣故,我的識性能夠流出無量的如來,因此今世就得到世尊您的授記,處於後補佛的妙覺位。現在佛問我修行的圓通法門,我是因為仔細的觀行十方世界一切法都是唯識的,識心越來越圓滿明妙了,完全進入和依止於真心的圓成實性,不再依賴六識的依他起性和第七識的遍計所執性,於是得到了無生忍。這就是我修行的第一圓通法門。

二十三、虛空藏菩薩的修行法門

原文: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刹。化成虛空。

釋:虛空藏菩薩開始介紹自己修行的法門,他是在定光佛所證得了無邊身。無邊身的意思是說虛空藏菩薩的身體廣大得沒有邊際,虛空有多廣大,虛空藏菩薩的色身就有多廣大,所以虛空藏菩薩的色身叫作無邊身,既能包含虛空,也能包容十方世界,因此他的名字叫作虛空藏。雖然虛空藏菩薩身體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際,但也是一個色身,既然有色身的存在,就有色身的功能作用;既然叫作色身,就有手,所以說虛空藏菩薩能手持四大寶珠。

這個四大寶珠,能照明十方微塵佛刹,一個佛刹就是一個佛國土,十方就是十方世界,十方代表著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上下,加起是十個方向,微塵就是說明數量極其極其的多,虛空中有數不清的微塵,一個微塵就代表一個佛刹,代表一個佛國土,那十方世界的微塵,就更數不清了,即使是一立方米之中的微塵,也數不過來,何況十方世界的微塵,這麼多的佛刹是數不清數量的了,佛國土也是無量無邊無際之多,這表明虛空藏菩薩的神力有多麼的廣大無礙。虛空藏菩薩手持四大寶珠,這個寶珠能照明十方佛刹,無邊之多的佛國土都能夠照得到。

然後化成虛空,什麼化成虛空呢?十方微塵佛刹都化成了虛空,這是虛空藏菩薩所用的神力。為什麼十方微塵佛刹都能化成了虛空呢?因為十方佛刹也是空幻的、不實的,雖然現象界上是有,實質上是無,也是空的,也是空幻的,所以虛空藏菩薩用四大寶珠照耀十方佛國土,立時十方佛國土都化成了虛空。這裡還有特別的含義,虛空藏菩薩的四大寶珠,代表著虛空藏菩薩的大智慧,菩薩用大智慧觀察十方諸佛國土,就明了十方諸佛國土都是不真實的,是如來藏依緣所幻化出來的,也是空的。

原文: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釋:十方諸佛國土化成虛空以後,虛空藏菩薩又於自心現大圓鏡,這個自心是指什麼心呢?不管祂現什麼,這個所現的現象都從哪裡來呢?都從菩薩的如來藏裡來,虛空藏菩薩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還沒有成佛,沒有成佛時他的如來藏就不能叫無垢識,這個時候可以叫異熟識,八地菩薩以上的如來藏都叫異熟識,也可以叫作如來藏。

從虛空藏菩薩的如來藏心當中現出了大圓境,這個大圓境是用神力變化而來的,大圓境內放出十種非常微妙的、非常殊勝的寶光,十種寶光就從十個方向照到十方世界去了,十個方向就代表虛空當中的所有處所,全部是寶光相連,沒有一處沒有寶光照射,十方世界虛空無邊無際,心上所現的大圓境當中所放出的寶光,就同時照到了十方虛空,有虛空的地方,就有寶光流注。

原文:諸幢王刹。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作佛事。得大隨順。

釋:此外寶光還照到了諸幢王刹,也就是十方諸佛國土,所有的佛國土也都顯現在虛空藏菩薩內心所現的大圓境之中了,這是十地菩薩的廣大神力,無邊的神力所致。因為大圓境是虛空藏菩薩的心所現出來的,那麼十方諸幢王刹也來到了虛空藏菩薩的身體當中。為什麼呢?因為虛空藏菩薩的身體無邊無際的廣大,也是盡虛空際,虛空有多大,虛空藏菩薩的色身就有多大,那諸幢王刹都來到了大圓境內,大圓境是他的心所現出來的,也就在虛空藏菩薩的色身之內,也是在虛空之內,也在十方世界的虛空際之內。

這時候虛空藏菩薩的身體像虛空一樣,虛空是能容納十方世界,能容納宇宙器世間,能容納所有的物質色法,虛空和物質色法不相妨礙,所有的物質色法都可以到虛空當中來,都可以存放到虛空當中,都可以安立在虛空當中。既然虛空藏菩薩的身體像虛空一樣,那麼十方諸幢王刹也都來到了大圓境內,也就到了虛空藏菩薩的色身之內,虛空藏菩薩的色身就像虛空一樣,和十方世界的諸幢王刹不相防礙,沒有遮障,因為虛空藏菩薩的色身也如虛空一樣。

虛空藏菩薩介紹自己說:我身能善入微塵國土。既然十方微塵國土都到虛空藏菩薩色身當中了,那麼虛空藏菩薩的色身就能夠進入到十方微塵國土當中去,就是說十方微塵國土和虛空藏菩薩的色身互相交融,沒有障礙,互相融合在一起,沒有防礙,菩薩的神力就是這麼神妙,這樣就能廣行佛事,廣利眾生,大作夢中佛事了。虛空藏菩薩能隨順十方世界眾生的因緣,廣度無量眾生,十地菩薩的神力我們沒法想象,他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神力,因為他有極深妙的智慧,又有極甚深的禪定境界,無量無邊的神通道力就能由此而發起。

原文: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

釋:為什麼虛空藏菩薩有這樣大的神力呢?虛空藏菩薩自己介紹說:“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藏菩薩用深妙的智慧仔細的觀察、觀行,在定中生起智慧心,定中思惟叫諦觀,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才有諦觀。七地以上的菩薩念念都在定中,沒有不定時,諦觀的結果,證實了四大組成的色身,無依無住,沒有實質的色身和色法的存在,由此深妙的智慧發起了無量廣大的神通,獲得了無邊廣大的神力。

這種無邊的神力是由定和慧共同成就出來的,所以虛空藏菩薩諦觀的內容就是四大無依,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所形成的四大,然後如來藏用這個四大來廣造色聲香味觸法,廣造宇宙器世間,宇宙器世間由四大所造成,所有眾生的色身由四大所構成。楞嚴經中佛開示四大本如來藏性,實質也是如來藏,所以說四大所構成的一切法都是無依無住的,都是幻化的,沒有實質的物質色法的存在。

物質色法由如來藏的四大所生成,而四大也無所依,因眾生的妄想而生,由於眾生的妄想,如來藏依之,就隨順變造出四大組成的色法物質世界,這個妄想就是七識心的想,七識心的思,七識心的作意,七識心的作意觸受相思,於是如來藏就用四大來生成了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是四大所成,如來藏依著妄想心,依著七識心,產生了十方微塵國土。

原文: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釋:十方虛空與十方諸佛國土無二無別,都是空的,都是幻化的虛妄相,都是本心如來藏性,都是如來藏本體當中的種子功能作用,與如來藏是無二的。虛空藏菩薩證得了十方世界國土以及虛空,都與如來藏無二,都是空的,於是虛空藏菩薩就生起了甚深的無生法忍,獲得了更深妙的智慧。

由於這種深妙的智慧,虛空藏菩薩就發起了更加甚深的禪定,入到定慧圓融等持的三摩地中,就具有了以上所說的神力。然後能運用神力,身入虛空,等同虛空,融入十方世界,隨緣度眾。既然十方世界、虛空、四大都無所依,那麼虛空就能夠容納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和十方微塵世界,同時十方微塵世界也能全部都化成虛空。

虛空藏菩薩本身的虛空身是由四大組成,四大和虛空無二,都是如來藏性,是如來藏所化現出來的,虛空藏菩薩的色身就可以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虛空與佛國本同,佛國也是四大組成的物質世界,也與虛空一樣,都是如來藏所化現出來的,本質上也都是如來藏,所以佛國土的物質四大,也能化為虛空。虛空也是如來藏性,物質四大也是如來藏性,十方諸佛國土微塵世界也是如來藏性,既然都是如來藏性,它們就可以互相沒有妨礙,全部都是空,就沒有妨礙了。

十方世界可以化為虛空,虛空可以容納十方世界;無邊身菩薩的色身也可以化為虛空,也可以容納十方世界微塵佛國土,這就是定慧圓明的大神力。此大神力由虛空藏菩薩定慧等持共同所成就的,無量無邊之多的神通,都是由定慧所共同成就的,由止觀所共同成就的,缺少一個,就不能成就了。

虛空藏菩薩由於於同發明,這個同就代表無二,和誰無二,都和如來藏無二,不管是四大的物質色法,還是虛空,以及十方世界諸佛國土,與如來藏都是無二的,本質是相同的,因為本質是相同的,都是空,虛空菩薩就生出大智慧了。於同發明,所謂的發明,就是證得了、發現了、明了了、獲得了這種大智慧,明就是智慧,他悟得了四大無依,都是妄想出來的,都是生滅的。

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悟得了這一點,都是如來藏的本質,都是如來藏的空性,本質都是空,所以它們互相都沒有妨礙,虛空藏菩薩就這樣獲得了甚深的無生法忍,由獲得了無生法忍這種大智慧,就有大神力。他的大神力是無比的大,微塵一樣多的佛國土能融入到祂的色身當中,十方佛國土都能化成虛空,他的色身與虛空、十方佛國土、宇宙器世間的物質色法,互相沒有妨礙,沒有障礙,互相圓融。

原文: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釋:因為他已觀察到虛空是無邊無際的廣大,在觀察中就入了三摩地,這是由慧生定,再起神通。虛空沒有邊,為什麼沒有邊?如果有邊,就是物質色法,虛空的本質也是如來藏性,物質色法和十方世界的本質也是如來藏性,本質是空的,是如來藏性。

菩薩觀此理,就入了三摩地,三摩地是定和智慧圓融之地,表示菩薩是由智慧境界而入到甚深的禪定境界,於是就獲得了廣大的神力和無邊的智慧,妙力圓明,斯為第一。妙力就是虛空藏菩薩微妙的神力,圓滿的發明了出來,圓滿的獲得了奇妙的圓通道力。

虛空藏菩薩觀察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斯為第一。他的修行方法,一個是定,一個是慧,止觀同體,觀察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與如來藏不二,所以一切法都是空的,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那麼互相就沒有妨礙,互相沒有障礙,能夠圓融容色,他的身體能容納虛空,和虛空一樣,又能讓虛空能容納十方世界,他的身體也能容納十方世界,他還能到十方世界,隨順著眾生,隨順著佛國土,廣行佛事,這就是虛空藏菩薩的修行法門。

二十四、虛空藏菩薩的無邊身

虛空藏菩薩因為證得了物質色法、色身與虛空都是不二的,和誰不二呢?都是和如來藏不二的,虛空也是空,物質色法也是空,那麼眾生的色身與菩薩的色身也都是空。他證得了這一點以後,就生起了無生法忍大智慧,生起了甚深的禪定,發起了廣大的神通,他的色身和虛空就無礙了,和十方世界的諸佛國土也無礙了,色法和色法之間也都無礙了。

為什麼色法和色法之間都無礙了呢?因為所有的色法都是空的,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沒有實質的物質色法,在禪定和智慧都生起來的時候,就能在心裡上空卻了色法,從而大神通就顯現出來了。比如有神通的菩薩,他發起神通的時候就能穿牆越壁,非常高大的須彌山,他轉眼間就能穿越過去,須彌山那麼堅硬的物質,那麼堅硬的寶,他的色身很容易就能穿過去。為什麼能穿過去呢?因為虛空藏菩薩證得了須彌山等種種物質色法都是空的,菩薩的色身也是空的,空和空之間沒有障礙,沒有阻礙,所以虛空藏菩薩能融入到虛空當中,十方世界的諸佛國土也能融入到虛空藏菩薩的色身當中,當然這些都要依靠極深的禪定,發起大神通才能做得到,沒有禪定一事無成。

那麼十方世界的眾生色身,當然也能融入到虛空藏菩薩的色身當中,雖然色身能互相融入,但是一個眾生確實有自己的如來藏,各有各的如來藏,祂們是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用的,只是色身之間沒有阻礙,沒有障礙。這與眾生和色身上的細菌的關係不完全一樣,細菌是附屬在人的身上,和人的色身是有障礙的,不是重曡在一起的;可是虛空藏菩薩的色身和其它眾生的色身之間,就沒有障礙,是重曡在一起的,互不妨礙,虛空藏菩薩的色身和十方世界的諸佛國土的物質色法,也沒有障礙。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證得甚深空性的人,一切物質色法對自己都沒有阻礙,也可以使用神力讓物質色法對其他人也同樣沒有阻礙。釋迦佛在出生到娑婆世界之前,入母胎時,因為佛的神力無比的巨大,佛在摩耶夫人腹部的時候,可以隨意到十方世界諸佛國土去,可以隨意邀請十方世界的諸佛到摩耶夫人的腹部來聚會,十方世界的菩薩們,還有十方世界的護法神,都到摩耶夫人的腹部來聚會,那麼摩耶夫人的腹部和其它諸佛菩薩們的色身,互相都沒有障礙,這就是釋迦佛和諸佛菩薩的神力。

如果我們牢牢的執著自己的色身是真實的,是真實的物質色法,那麼這個色身就有阻礙有障礙,和其它的物質色法,和十方世界都有阻礙有障礙,那麼我們就不能夠穿越物質色法,不能透過物質色法,物質色法和我們的色身就不能無礙的融合到一起,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有障礙。當我們的心生起智慧的時候,認為物質色法是虛妄的,我們自己的色身也是虛妄的,實際上並不存在,沒有實質的物質色法,都是空的、幻化的、不真實的,加上禪定的證量,就能改變物質色法,穿透物質色法,與物質色法重曡也沒有阻礙。

當我們把色法空掉的時候,自己的色身和其它的物質色法就沒有了隔礙,沒有了障礙。當我們把色身空掉,想到另一個空間去的時候,色法的牆壁高山對我們來說,就不會成為阻礙,因為牆壁這種物質色法也是空的。修到心裡把自己的色身空卻,不知道有色身存在的時候,色身就像不存在一樣,就可以穿山越水,毫無阻礙。當四禪八定生起來的時候,就能把色身空卻,五神通現前,六神通現前,色身和其它物質色法就沒有障礙,就能穿牆越壁。這些事例證明了一切色法並不是真實的,通過修定修慧,就能空卻這些色法,自己就能不被自身色法和外界色法所拘礙了,身心都是非常自在的,最後就能像虛空藏菩薩那樣,與十方世界融為一體。

二十五、如何理解虛空藏菩薩像虛空一樣的無邊身

(一)問:既然虛空藏菩薩證得了物質色法、色身和虛空都不二,可以任意十方世界遨遊,那麼他分辨眾生的差異,分辨色法的差異,這種能力是如何的呢?是不是神通現起和了別眾生色身差異不可能同時存在?

答:虛空藏菩薩雖然身體像虛空一樣廣大,與虛空無障礙,可是他證得的畢竟是虛空身,雖然沒有形,也屬於色身,那他就同時有眼耳鼻舌身意,他就能有眼識見色,既用肉眼,也有天眼,同時也用法眼,他的幾種眼都很殊勝,都要超勝於普通人,見的更真實,分辨得更清楚。

他因為證得了法眼,大智慧要遠遠超勝於凡夫的智慧,凡夫都能分辨出一般的色法,虛空藏菩薩就更能在色法上有超強的分辨能力。他有大神通,同時也能了別眾生的差異,既能見實質,也能見表面現象,不會失去如凡夫一樣的膚淺能力。

(二)問:虛空藏菩薩所證得的色身、色法的“空”,能否作如下理解:其一是指色身色法是如來藏幻化的,與如來藏不一不二,此空可以理解為如來藏;其二色身色法的“空”就是愣嚴經中所說的“目眚,矚燈光中所現圓影”,是虛幻的,如夢中物一樣?

答:這裡的空,其一是指空性心如來藏,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非常的不實在,就像魔幻師幻化的山河大地一樣。其二義是指沒有實質,就像虛空一樣;就像燈光中的圓影,本不存在。因此物質與物質可以重曡,可以互相包容,色身可以穿牆越壁,與物質色法不相妨礙。

還可以從另一方面理解,物質色法是由四大微粒構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種子刹那刹那生滅幻化出來的,那麼物質色法就是刹那生滅幻化的,哪裡有真實的物質色法呢?因為沒有真實的物質色法,物質之間才能重曡,互相包涵,互相容納。

虛空藏菩薩的無邊身,要這樣理解,人和畜生的色身,是實質的肉身,因此功能就受到很大的阻礙,沒有神通。而鬼神道的眾生,他們的色身就不是肉身,色身是微細的物質色法,他們就不太會受到色身的阻礙,有小神通。天人的色身更是微細,因此神通就比鬼神更大一些。

那麼大菩薩的色身由於禪定和智慧以及福德非常廣大殊勝的緣故,他們的色身就要比天人的色身更加的微細,神通道力也就更加的強大。色身越微細,越沒有實質性,越虛靈,阻礙越小,德能越廣大。天人的色身比較虛靈,福德比較大,色身也就更廣大一些,那麼有甚深禪定和智慧,有大神通的菩薩的色身就要比天人的色身更廣大,更虛靈,更能容納其他物質色法。

這樣就能知道我們的修行方向是什麼,是要空心,也要空身,空一切物質色法,不要貪著色身和色法,不要把任何一種色當成實有的,這樣心就廣大了,色身也就廣大了,心能包容一切法,色身也就能包容一切色法。

二十六、大勢至菩薩圓通法門

原文: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釋:大勢至法王子和與他相同類的五十二位大菩薩,立即從座位上起立,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憶古往昔時恒河沙劫以前,有尊佛出世,名字叫作無量光佛。在無量光佛後面又有十二尊佛在一劫當中相繼出世,最後一尊佛名字叫作超日月光佛,那尊佛教我修習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具體的修學原理和方法是這樣的,譬如有兩個人不在一起,一個人一心想著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心裡並不想這個人,只想逃避,這樣的話,這兩個人也許能相遇,也許不能相遇,也許能見面,也許不能見面。如果兩個人都互相想念的話,兩個人的憶念力深,一定會見面相聚。因為這樣互相想念,從今世一直到後世,兩個人就會形影不離,不再分開了。修習念佛三昧就是像這樣的念佛,才能成就。

原文: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釋:十方如來悲憐念著眾生看護眾生,就像母親想念孩子一樣。如果孩子避母而逃,不想見母,那麼母親再如何想念孩子也沒有用,還是不能見面。如果眾生的心能夠想念著佛憶念著佛,在現前以及將來,一定能夠見到佛,離佛不遠,不用再用其它方便方法,自己就能心開見佛,悟無生忍,成就念佛三昧。就像做染香工作的人,身上常有香氣,這叫作香光莊嚴。

我原本在成菩薩之前是以念佛的心獲得了無生忍,開悟成為了菩薩。我現在在娑婆世界,攝受念佛人來歸於清淨的國土。佛問我修行的圓通法門,我沒有其它的選擇,是利用念佛的方法,把全部的六根都統攝收攝起來,心念專注憶念於佛,只一個想佛的清淨念不斷的縈繞於心,這樣就進入了三摩地,成就了念佛三昧。我是以這種修行方法作為第一圓通法門。

這裡所念的佛,寓意為眾生自己的自性清淨心,眾生自己的本來佛,無始劫以來由於無明迷失了,現在為了不再流浪生死,要找回迷失的本心佛,靠自性佛這盞明燈指引渡出生死苦海,因此眾生要時時想念本心佛,憶念本心佛,才能見得到祂,從此不再迷茫找不到歸家的路。而本心佛從來沒有離開過眾生,從來都是關照著眾生,只是眾生自己不知,如果能憶念本心佛,在佛光的指引下,一念回心,就會赫然發現本心佛一直在自己身邊陪伴著自己。從此心花開放,心有寶珠,獲大饒益。

二十七、看二十五聖所修的結果,就知道意根完全可以代替前六識,這是聖人修行的事實,他們不一定是菩薩,羅漢就可以做得到。前提條件是要具足禪定,具足三昧力。

世尊一再在楞嚴經中強調,六根本一根,因無明妄想,分為六。得道以後六消一也亡,都是本覺的功能作用。佛經當中,還是楞嚴經講得最深最透,世尊處處引導我們明心見性,認識一切法的本質,找到歸家之路。

背佛經總比背菩薩的論要好很多很多,畢竟佛經比論更可靠,不會誤導人,除非翻譯者的證量和水平所限,和輾轉流通時誤傳。而菩薩的智慧遠遠不如佛的智慧,所說都有差池,沒有完全正確的,有百分之八九十正確,都是難能可貴的。

二十八、從楞嚴經二十五聖的修行來看,過去的修道人修行都很務實,學習的理論並不是很多,他們稍微熏習了一些理論,馬上就去禪定中實際觀修,修行都是以禪定和觀行為主,修定和參究佔據了修行的百分之八十還多,修行非常踏實,所以他們很快就能證理,獲得三昧,成就的很快。古時候的修行風氣是證理的多,說理的很少。

如今的人卻相反,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都用來學理論知識,復述背誦能力強,卻沒有獨自修行的能力,不喜歡修定,心思繁亂得也修不出禪定,觀行只靠意識的情思意解,認為自己懂得多就有道了,知道一個相似的答案就是證得了,全然不知知解宗徒和說食不飽的後果是什麼。然後著書立說,廣收徒眾,絲毫不考慮會不會誤人子弟,把眾生引向歧途。這是末世眾生思想浮躁,思惟淺薄的結果,放眼望去,都是說理的說客,幾乎見不到證理的道者。眾生越不具福德,這些現象越嚴重。這些事說多了惹人恨遭人罵,想要復古遵從古人修行足跡太難太難,沒有幾個人能意識到佛教存在著很大的危機,不良現象有多嚴重。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