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細說如來藏(第四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2日

第十一章 實證的相關問題(2)


十二、如何才能真正證到第八識

維摩詰經說: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原文的意思是第八識這個法不是可以用見聞覺知就能見到和證得的。如果你用見聞覺知的方法去了知祂,那麼這樣的話,見到的只能是你的見聞覺知,而見不到第八識,用見聞覺知的方法去知第八識,不是證第八識的方法,是不可能證道的。

原文中的法是指眾生的本體本源第八識,這個法與其他的法都有本質的區別,這個法決定著一切法,無始劫來眾生都迷失了,所以才不斷地追逐妄法和枝葉,不知尋本源。知有本源之後,才會懂得去尋找本源,回到本源那裡,返璞歸真。如何才能追溯到本源呢?不會尋找的人就會用見聞覺知的功能作用去尋找,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最後結果可能連第八識的影子都見不到,即使見到了影子,也沒有用,還是回不到本源那裡。

什麼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六識的功能作用,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知,這是六識對六塵境界的了別方式,用對六塵了別的方式,來尋找和了別第八識是不對路的,因為第八識與六塵有著非常明顯而巨大的差異,見第八識不應該與見六塵的方法相同,所以維摩詰經中說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這句話好好品味一下,特別重要。方法手段用錯了,就不能達到目的,實現目標。

經文裡的意思明顯是說:見第八識不是六識的見聞覺知功能作用。那是什麼作用?是誰見第八識?這裡明顯地把意識的功能作用否定了,不是用意識那樣的見。意識都有什麼功能作用?推理、思惟、分析、想象、整理、歸納、總結、比較等等,那就是說用這些功能作用去見第八識,根本見不到第八識本體,如果真以為見到了,那見到的只能是影子和替代品。如果有人是用意識心尋覔到了第八識,而認為自己明心了、開悟了、證道了,那都是極大的誤會,維摩大士不許。如果是大士所不許的,自己非要堅持不可,那麼後果自負,只要能負得起就行。

所以說,歸根結底,還是祖師們的證悟方法正真不虛,既不自欺也不去欺人,最起碼不辱佛教,良心過得去。還是那句話,意根主人不證悟,意識作為一個附屬工具的作為能有何用呢?主人沒有開尊口,所說一切都不算數。所以想要證得任何一個法,包括世俗法,都必須主人意根親自去證,親眼所見,才名為親證,才能有功能受用,才能轉變一切虛妄法,才能徹底究竟,才是真實不虛。

十三、腦補和想象出第八識不等於實證第八識  

有一些人原來說自己證得第八識了,現在卻改口說開悟是證真如,不是證第八識。大家說說,這些人原來所謂的悟,是怎麼回事?理解不理解第八識與真如的關係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自己當初是怎麼回事都沒有搞清楚,然後一直以聖人自居,還教導別人證第八識,這不是很愚癡可笑的行為嗎?這就說明了當初所謂的證悟第八識,純粹是想象和腦補出來的,不是實證出來的,真證得的法,不管遇到什麼因緣,不可能後來再否定掉,或者模稜兩可,含糊不清,既不敢承認,又不敢否認,抓心撓肝地苦惱著。腦補和推理想象出來的東西,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疑神疑鬼地,不敢堅持己見了,即使能堅持的,也未必不是推理出來的。

現在關於第八識的說法,簡直混亂不堪,怎麼說也說不清楚了,一塘池水從底到浮面都是渾濁的,原來底部渾濁,浮面還是清的,現在卻不是了,從底部到表面全部是渾濁的。為什麼會這樣?急功近利,不想付出相應的代價,卻急欲得大虛名,虛榮心膨脹,不分真假,只顧建造空中樓閣。所以不踏踏實實地從基礎起修,不一步一個腳印地修行,到最後基礎的法不屑於修,高層的法又證不得,高低都不成,到臨命終時會是什麼結果?腦補開悟法最厲害的,說剛剛開悟的住位菩薩,能觀察到好幾地菩薩才能觀察到的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種子功能作用。這個腦補的尺度大得驚人,任誰也夠不著這個高度,就連祖師大德再來者也無可奈何。

攪池塘水的人有大功德,把原來池塘底部隱藏的怪物給攪到水面上來了,這樣眾人就能認清,是何方妖怪沉在水底暗中禍害遊人。如果等到後世再認清怪物就晚了,何況後世還不一定有機緣認清怪物。怪物早現形早清除,流毒早認清,就早覺醒,少被禍害。

十四、真妄不分的悟就是猜測和臆想

意根統攝六識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共同運作,可以說就是八個識的和合運作,真妄心都有,缺一就不會有任何一個法的出生和運行。所以有的人說自己在某個法上悟了,但是在這個法的運作中真識妄識都有,那到底悟的是真心還是妄心,還是真妄和合體呢?如果這個極其重要的地方弄不清楚,所說的悟與不悟根本沒有區別。

有的人會說,我知道如來藏在這個法上存在著,我就是悟了。可是這個法上還有七個識也存在著,只有如來藏沒有七識,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怎麼還能運行下去呢?把七個識的功能作用也強加給如來藏,所悟的無非是八個識的和合體,這叫什麼悟?

十五、真妄分不開時不能開悟

參話頭:念佛的是誰?這裡尋找參究的是誰?是尋找如來藏,還是尋找意根,還是尋找第六識?在念佛時六七八三個識都參與其中,但卻有真念佛和假念佛之分,表面念佛的未必能念佛,不能念佛的那個有可能是真念佛。在證得甚深三昧定境時,第六識有可能不起念了,不起念就不念佛了,只有七八二識處於念佛的三昧定中。而真正能念佛的,念佛的關鍵是誰,這是非常重要的,參禪所要尋找的就是這個識心。能念佛的這幾個識心,肯定都有念心所,否則就無法念佛,不起念如何念佛?起初三個識都參與念佛,那麼三個識一定都有念心所,沒有念心所如何能念佛?

在任何一個法的運作上都有如來藏參與,有些人就根據這個特點或者說是理論,推測出在五陰十八界運作的某些法中有如來藏,推測出如來藏是這樣運作的,大致是起這樣作用的,於是就認為自己開悟了。實際上,五陰十八界任何一個法的運作都是八個識和合運作出來的,並不是如來藏單獨運作的結果。如果說自己證得了如來藏,就應該在五陰十八界的運作過程中,把八個識都找到,都能分開,明確指出哪個是如來藏,具體如何運作的,同時要否定七個識的功能作用為真,證得五陰確實無我,這樣才是真正的開悟明心,否則連解悟也不是。

實際上極大多數人並不能推論猜測出來,是到處打聽,被人所暗示的。如果暗示正確了也行,關鍵是暗示的人也沒有分清楚五陰十八界當中八個識都是哪個,都是如何運作的,都是起什麼作用的,就把胡蘿蔔和大蔥混在一起,告訴人家,這個就是如來藏的作用,知道這個就算證悟了。可是這離證悟到底有多遠的距離都無法測量,就斷然認為自己悟了,實際上是誤了,誤人誤己的誤,很可憐。這樣誤的人,我遇到一些,這些人基本的戒律不能持,基本的佛法知見也不具足,基本的禪定沒有一點,貪瞋癡煩惱重重,有可能僅僅屬於初學佛者。

念佛這一法相,是八個識共同和合運作出來的。如果說有人推測出念佛的就是如來藏,並且以此推測結果就認為是悟得了如來藏,屬於明心了,那麼如來藏到底能不能念佛?如果如來藏能念佛,那就可以把六識滅掉,讓如來藏自己念佛,把意根滅掉讓如來藏自己念佛。那樣的話,在無餘涅槃裡,如來藏同樣也能念佛,那麼無餘涅槃還是寂靜無為的嗎?還是涅槃境界嗎?顯然不是了,所以這樣得出來一個是如來藏念佛的結論就是錯誤的,不屬於明心證悟,多說是個解悟,甚至連解悟的邊也不著。如果如來藏能念佛,到臨終時不管六識和意根如何的不堪,如何的貪瞋癡,業障如何的深重,只要如來藏能念佛就行了,就能感應到阿彌陀佛,被佛接引到極樂世界去。

同樣道理,每個自認為開悟證得如來藏的人,都是因為推測出在某個法的運作上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可實際情況是,不管任何一個法,都不是如來藏單獨作用的,都是八個識和合運作的結果,裡面有真有妄,沒有把妄法否定掉,怎麼能證得真正的如來藏?真妄八個識分不清楚,哪個是妄,起什麼作用,哪個是真具體起什麼作用,怎麼能是證真如?把真妄共同作用的法全部當成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這樣也算開悟證得如來藏嗎?

如果這樣就算證得如來藏,那麼根據如來藏運行的規律,如來藏會在一切法當中運作,都參與在一切法中,只要單獨指出具體的某一法,就說這一法就是如來藏,豈不是大多數人都能證得如來藏,從而明心開悟了?全世界真妄不分的人,知道一點如來藏的體性,都能開悟了嗎?不用持戒修定,不用有多深的般若智慧,都能開悟了嗎?不用修三十七道品,不用修菩薩六度,不用斷我見,都能快速明心開悟嗎?

佛教當中的水有多深多渾濁,淹沒了多少求學者,究竟誰能知道?該如何處理,誰能知道?

十六、唯意識論是無智慧的表現

現在大多數人的修行都落在意識上,一切都以意識為主,唯意識而論,不僅分不清第八識和第七識,即使是五識也不太能分得清。可是就這樣,還是有不少人說自己悟了,所悟卻是八個識的和合狀態,或者是四個識的混合狀態,根本不是第八識獨自的運行狀態,這與不悟沒有區別。在五蘊十八界的活活潑潑的活動中,把八個識的體性都分得一清二楚,這是大智慧,如果都綑在一起說一起悟,那就沒有意義了,等於沒說沒悟一樣。

把五識、第七識、第八識都與意識綁在一起來說,離開意識就無法說清楚其餘幾個識的體性和特徵,那就說明此人只能觀察到意識,觀察不了其餘的識,智慧太淺了。如果說所有的體性都是意識的,其他識的體性是意識賦予的,這是唯意識論,此人幾乎沒什麼智慧。

唯意識論導致了滿大街是斷除三縛結和開悟的聖人,如果有人認為這件事很容易不稀奇,那一定是錯會了見道之法,臨終必後悔。眾生實在是太可憐,由於沒有修學經驗,誤信了某種不實之法,不信佛所說,結果就這樣了,這個責任不知道誰來承擔,如何來承擔?三惡道真的不是什麼好玩之處,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掂量掂量自己。如今佛法被誤解得很嚴重,即使很多人都讀經,都信佛語,也不一定讀得明白,卻認為自己看懂了,更何況是依人所說。

每個法門的修學人,都很確信自己修學的方法方向的正確性,也都很確信自己所悟的正確性和真實性,總之就是信任自己和自己所跟隨的人和法,從來不起心如理思惟,這就是眾生的業力。元音老人當他的老師拷問他的智慧證量的時候,也是畢恭畢敬的雙手捧著一個不存在的月亮,送到老師面前,意思是這個就是自性清淨心真如,不知道這個到底是哪一個,與禪宗祖師的機鋒把式一模一樣。可見很多人的悟,外表看好像是一樣,可是裡面實質內容都是什麼?眾生由於無智無慧,往往就會被外表矇蔽了雙眼,不識廬山真面目,眾生就是愚鈍,但是誰也不承認自己愚鈍,都認為自己不一般,這就是眾生的我性。

那麼多人的自信,終究是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即使業報到來,也可能認識不到這點,何況業報的緣還不熟的時候。這麼愚鈍的眾生,怎麼能在聞法的當下,意識稍微思惟一下,就斷我見甚至明心開悟了呢?怎麼能有無數人把理論整理消化一下就證果了呢?末世時代,確實可怕!

十七、死後剩下不滅的是否是真如

問:有人說到臨命終的時候,五陰(包括色身及妄心:所謂受想行識)幻滅,而中陰身未生的時候,剩下的就是真如,這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其實也可以改為參“死後是個什麼?”“死後的面目是什麼?”。這個說法對不對?

答:這個說法當然不對。死亡以後中陰身未起的時候,不是真如,而是七八二識和合體,意根絕對不能斷滅,除非四果阿羅漢。這個時候不能悟,因為沒有意識,意根沒有強大到自己可以單獨悟,必須意識和意根二者同時參究,還必須沒有業障的遮擋,才有一點悟的希望。

中陰身出生之前,有第七識和如來藏,不可認為這時只有真如,真妄和合在一起時,不可把妄也當真,真妄和合不是真如。這種悟是猜測想象的悟,與不悟沒有區別。出生中陰身之前,只有第七識與如來藏,這時候沒辦法悟,因為意根無法單獨識別如來藏,六塵都沒辦法具體了別,何況那麼隱秘的如來藏?即使中陰身出現,意識出現,也很難悟,因為意識非常微弱,辨識度非常低,如何能悟?並且中陰身這個時候是處於極特殊的時期,正是生死交替之時,業障完全顯現出來並且做了五陰身的主宰了,後世去向未明,心中極度恐慌,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保持鎮定地悟道?

沒有斷我見的人,死亡以後,中陰身沒有生起來的時候,意根是很恐慌的,祂害怕自我消失滅亡了,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出路,哪有心思理會真如不真如的事情,這時候意根的我心還是很重,怎麼能認五陰六識滅了以後的空档為真如呢?根本不可能。這樣還不如前念不生,後念不起的中間這個空档,更容易讓人悟,因為這時候畢竟有清醒的鎮定的意識的知,還在定中。在活著的時候,可以參究死後的面目,但是也比較困難,因為死後仍然是真妄和合,不是只有真,不如參究拖死屍的是誰,這個話頭還比較容易一些。至於死後要想悟道,無論是否有人開導,都極難如願,所以不要指望死後,活著時應該全身心地努力用功辦道。

十八、人死後無法開悟

問:有人認為死亡以後可以開悟。說死亡以後五陰散壞,四大分離,中陰身還沒有出生的空档就是真如。我怎麼覺得他說的這種情況就像無餘涅槃了似的。師父給仔細說說,這個人能不能是開悟的?

答:如果說五陰散壞,四大分離,中陰身還沒有出生時的空档就是真如的話,那這個時候應該除了真如,什麼也沒有了,沒有意根,沒有六識,沒有色身,只有真如,那就是無餘涅槃狀態,已經解脫三界生死苦了。如果說每個人死亡以後就是無餘涅槃狀態,那我們辛辛苦苦修學四念處觀,修學四聖諦理,斷我見求解脫,還有什麼必要了?佛陀到這個世間講解傳播阿含經教導眾生得解脫,也同樣沒有一點意義了嗎?顯然這是非常錯謬的。

死亡以後中陰身未生這個空档,色身六識都滅了,意根肯定不能滅,否則過一會怎麼還能有中陰身出現呢?怎麼還能有後世的五陰世間呢?是意根需要中陰身,如來藏才出生中陰身滿足意根所需。既然凡夫和三果聖人以前的意根不能滅,那麼這個空档裡就有七八二識,怎麼能說就是真如呢?退一萬步來說,就當這個時候只有真如,就是真如,就是無餘涅槃境界,那麼開悟是誰開悟呢?沒有六七識了,誰來悟呢?莫非真如自己悟自己嗎?顯然不是。

既然死亡以後這個空档裡還有意根,七八二識共同存在著,誰也離不開誰,這時候能否開悟呢?如果能開悟的話,也是意根單獨的悟,沒有意識的佐助,沒有意識引領意根說這個就是真如,意根自己單獨有那麼大的智慧,去識別出真如嗎?顯然不能,否則眾生死亡以後悟的概率簡直太大了,那就會有很多人盼望早些死亡,以成聖果。經過以上思惟分析,這個人悟沒悟,自己判斷,不必我明說了。

十九、急於思惟觀行的原因

問:明明知道定力不足對參禪不利,但在實際修行過程中特別喜歡觀行,修定只拿來當作是一種輔助手段,觀行的時間反而比修定的時間多,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理現象?

答:這種心理非常普遍,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數眾生學佛時劫短,善根不夠深厚,沒有發起道心,對於佛法,興趣愛好多於骨子裡的抉擇,比較膚淺,所以沒有長遠心,不願意花時間精力按部就班地修習禪定;二是觀行思惟生起的那種智慧和認知,是非常吸引人的,人都想多知,渴望知一切法,知法以後心理就得到了滿足,所以就忽視禪定;三是有急迫心理,急於知道最後結果,而不注重修證的實際過程;四是習慣於使用意識粗淺的思惟,而不習慣於意根那種深細的思量參究。

所以我講修心的部分、實修的部分、打基礎的部分,不少人都不喜歡跟著學,覺得太慢和枯燥無味,沒有耐心按部就班地修行,就給我提意見,或者漸漸退走了。但是為了眾生和佛教的長遠利益和真實利益,不能只順應大家的心理,捨棄實修這部分,只講眾生感興趣的理,讓眾生只能臨淵羨魚而不去結網。

眾生的長遠利益應該是,有個紮實的基礎,心性轉變,掌握修行的方法,以後即使遇不到合適的老師,也懂得如何自修,有自修能力,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這個能力能帶到未來世無量劫,這是再好不過的,這樣的人就是佛教的人才。當一個負責任的傳法師父,是要培養真修實學的人才,不是培養理論知識學家。人才會代代相傳,知識理論傳個一世二世就會消失了,走不遠,因為沒有真東西可傳故。

二十、見道的因緣具足才能悟道

想開悟,是一種願望,也是善願,如果沒有想,就不會有實際行動。想是前提,行是助緣,用種種實際行動圓滿開悟的因緣,具足開悟所需要的條件,最後才能促使因緣時節成熟,自然而然的悟道。只要是順其自然的想,不抱著僥幸心理,沒有投機取巧的想法,修行到相當程度的時候生出開悟的想法,就是正當的,值得鼓勵的。

二十一、迷昧空性依舊是野狐禪

問:處於斷惡修善階段的眾生,能不能直接去觀行一切惡法都是如來藏性,本質都是如來藏?有的人主張犯戒的人,可以用無相懺悔法滅罪,開悟以後戒行就清淨了。這樣做合適嗎?

答:修行是根據個人的根基和具體情況來安排,都應該次第修,不能躐等跳躍,否則容易出現惡取空的迷昧現象,再現野狐禪,導致業障更重,使得修行明進暗退。

處於斷惡修善階段的眾生,如果直接觀行惡法是如來藏性,會出現兩種不同結果:一種結果是知道如來藏是空的,惡法也是空的,所以就覺得沒有必要再造什麼惡法了,於是心就逐漸變清淨了,這是大根器眾生的觀行結果。另一種結果是不在乎造惡業,不管束自己的心,放浪形骸,因為覺得惡法也是如來藏法,不必執著惡法,隨便造惡,反正都是如來藏的空性,沒有真的惡法,皈依如來藏就沒有惡法和惡果了。這是愚癡劣根人的邪見和誤解,果報不善。

不少人都覺得自己是大根器人,實際上娑婆世界目前大根器的人極少極少,煩惱和業障都不算輕,所以在修行上該斷惡就斷惡,該修善就修善,不要越過這個階段,而忽略善惡心性的轉變,一心陷於理中,在事上卻仍然迷惑顛倒。把善惡法都當作如來藏的那種空,不斷惡也不去修善,惡業遮障,善法不助,福德不具,如何能圓滿戒定慧從而見道?把空掛在口頭上,心裡真就能空了嗎?根本不能。如果心不空,果報依然,還是不得解脫。

同樣的道理,犯戒之人用無相懺懺罪,以期於滅除罪業,這恐怕一般人都無法見實相,無法滅罪消業,而不見實相,罪業如何能消?那什麼人才可以用實相懺懺罪呢?應該是離見道不遠的人,三十七道品和六度都修得接近圓滿了,心性向善,業障輕了,這樣因緣成熟時,有佛菩薩加持,通過實相懺悔,才能見實相,從而滅罪消業。

有些人學了大乘法以後,很容易給自己的惡行找借口,說這些壞事做了也沒有真做,沒關係,都是空的,於是心安理得的,沒有慚愧心,惡心不改,善心不現。這樣迷昧於空性,依舊是野狐禪,逃不出因果的審判。

二十二、舉例說明什麼是實證

問:生日朋友來賀,甲給100元,乙給100元,丙給50元。忘記口袋裡自己原有多少錢,於是取出來數錢,發現:去掉外來的250元錢,自己原來一分錢也沒有。這種情況算不算實證自己口袋裡原來沒有錢?

答:這當然算是實證自己衣兜裡原來沒放錢了,因為這事是自己親眼所見,親手所數,實際現前觀察到了,是千真萬確的活生生的事實,任誰也無話可說,否定不了,不信不行,而不是依靠推理、想象、臆測、估算得到的。再比如做生意時,每天晚上回到家裡數錢,數完之後,就實證了自己一天的賺錢數額。這個數額不是估算、臆想出來的,不是推測、想象出來的,是實打實親手數出來的,是親眼所見的,這才名為實證親證,其餘都不是。

二十三、知而無力實行時怎麼辦?

問:在心裡比較清靜的時候,靜靜的看著整個世界,內心很多次會突然出現一個疑惑: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是個什麼?然後就想遠離世界,但又做不到。這個時候該如何辦?

答:這是意根在默默地對世界整體進行觀察和思考,進而生起疑惑,想要探究出世界的真實相貌。但是由於沒有實證,其力量不足,定慧還不具,雖然意識到了這個世界是空幻的,因為沒有實證到,意根就無法沖破這個世界,也無法棄捨和遠離這個世界。這時候就應該繼續觀察,繼續修行戒定慧,繼續準備種種見道的資糧,慢慢地把見道的因緣條件具足了,就能做得到遠離、放捨,不黏膩了。觀察和疑惑是修行的起步階段,日久功深,早晚會到實證到一切法,從而就能心空,遠離一切法,修行就到達終點了。

二十四、悟後的境界

問:“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刹那中暫令間斷否?”《宗鏡錄》檢驗開悟十個標準中的一條。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答:這段話應該這樣理解,開悟以後的菩薩,在五蘊世間的一切造作中,在一切時,在一切處,在一切法上,都應該能觀察到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沒有五蘊自己單獨的作用,全部是真如自性起用,心不落到五蘊世間的假相裡。這個智慧程度相當深,達到無生法忍的程度,分證了一真法界,證得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部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

這樣的觀行智慧地前菩薩無論如何也是做不到的,需要具足初禪以上的禪定,並且禪定不退失,能夠連續起來,具足甚深的唯識種智,否則不可能觀察得這樣細微、周全、深透,這就是真正的真如三昧。諸佛完全證得了真如三昧,地上菩薩只是分證真如三昧,還不能證得完全的真如三昧,因為還有很多法沒有證得,有些法還是落在世間相裡。

如果是檢驗沒有唯識種智的地前菩薩的悟道境界,其日常觀照應該在人無我的範疇,應該時時處處觀照五蘊無我,五蘊十八界中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功德作用,沒有真實的五蘊。要具足這樣的觀照智慧,一要確保是真悟,二要保持未到地定和或者是初禪定具足且不退,一旦禪定退失,再有外界的干擾,其觀照力就退失,見法就會落到世間相裡。生活在娑婆世界,環境熏染侵擾得很厲害,保持這樣的觀照功夫是非常困難的。一般來說,功夫是斷續的,很難連續,因為禪定容易退失不容易保持,而沒有禪定就沒有相應的觀照。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