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二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三章 如何具體觀行五蘊(2)


十四、如何觀氣息斷身見

問:修定時總因氣動而無法入深定,是否可以從氣上觀行,以求突破斷身見?                                

答:既然不能入深定,那麼觀行就不會深入和連續,無論觀行什麼法都是如此。但是如果觀行能做到一心和連續不斷,那麼禪定就會逐漸深入,定和慧、止與觀互相之間有連帶的關係,能夠互相促進。觀氣就是觀氣息,氣息也和呼吸有關,那就屬於四念處的觀行範疇了,從五蘊當中任一法入手觀行,都可以斷身見,關鍵是要有未到地定。

身體裡的種種氣是物質色法,如果觀行出氣的生住異滅,苦空無常無我,也只能斷除色蘊的我見,識心的我見還不能斷除。但能把身體中的氣觀行清楚,也是相當好的,以點帶面就能把全身的色法觀行清楚,知其來龍去脈,證其生滅變異無常,只斷除色身我見也是相當不錯的,煩惱減輕以後,再觀行識心的苦集滅道,就能容易一些了。

如何觀行氣從而斷除身見呢?俗話說一口氣上不來,就氣絕身亡,陰陽兩隔,氣對色身就是這樣的重要。氣在身體裡能夠輸送身體需要的氧氣,帶動血液的流動,氣血合起來就是色身存活所需要的養料,沒有了氣血的滋潤,色身必滅亡。氣是四大種子構成的色法,以風大為主,所以氣具有流動性和飄動性,能遍及全身而行,一旦被堵在某處不運行,某處即出現病障。氣既然是四大組成的色法,就是生滅變異的無常法,觀行氣的無常性、變異性、空性,即知是苦性,苦性即非我也非我所。氣即非我,由氣所支撐的色身同樣如此,生滅變異無常,苦空無我。從氣這個角度觀行,也可以斷身見。

十五、空能被看住嗎?

問:打坐的時候空掉自己,一心看住“空”可不可以?

答:想空掉自己,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自己,能空的心是自己,所空的法是自己,自己空掉了,就沒有能空的心以及所空的法,這樣的話,既然已經空掉了自己,那還怎麼看住空啊?還需要看空嗎?有看住空的看,本身就不空,有能看和所看,能所俱在,就不空了。你所看的那個空,也是有,這是頭上安頭。

在打坐中空掉了自己,如果起念想保持下去這種狀態,那就不空了。住於空境,或者空心靜坐,都是純粹的禪定,不能出生無我的智慧,必須在定中起觀,才能出生觀慧。這在六祖壇經裡六祖已經批駁得很清楚了,讀書的時候感覺很清楚,一到實用的時候就糊塗了。在定中沒有觀照法義,沒有觀行,沒有疑情,就不能出生智慧。比如念佛定,定得再好再深,裡面沒有疑情,沒有觀行,沒有參究,怎麼能出生智慧斷我見或者明心呢?        

什麼是觀行?比如世俗法方面,有些人和事經歷多了,慢慢就會看透了,以後就不在乎了。觀行也是這樣,看多了,就會看透了。看透了是什麼意思?人接觸時間長了,就會看明白這個人,就會有所取捨,進而決定是否繼續交往,觀察自己也是一樣的,五蘊身心時時觀行,時間長了,就會看透了五蘊,道理是一樣的。智慧好一點的,可能會早一些看透,智慧非常差的就得後世看透。但這個基礎必須打下來,功夫必須要做。

十六、心空無為有為不空

學佛修行人在人群和獨處中,應該減弱自己的存在感,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不要爭強好勝,不要事事都要第一。自己不是真實存在的,對方不是真實存在的,群體不是真實存在的,沒有第一第二,沒有最好最差,都是一個虛擬的名相。如果一個人心裡總想著我要戰勝所有人,我一定要比所有人都好都強大,總想要出人頭地、出風頭,希望所有目光都注視自己,這樣的想法,我性非常重,與無為不相應,與聖人的心不相應,很難斷我見成為聖賢人。

聖人心空無為,沒有這樣的心性。越要突出自己,心性越在人後,聖人都與此相反,沒有自我存在感,做有為事心卻無為。只有一心為大眾的人,才能有資格成為聖人。

十七、虛相假相都有虛假之用

真空,就是指如來藏,真實而性空,祂心體裡一法也無卻又能變現一切法。妙有,就是五陰十八界法的相雖然是有,可實質是無,都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虛妄法。虛妄法雖然虛妄,也不能說都不存在,因為眾生分秒刹那都在用,用五陰吃飯穿衣走路,用五陰生活,眾生活在虛妄的十八界裡,見的是假色,聽的是假聲,嗅的是假香,嘗的是假味,覺的是假觸,識的是假法。見聽嗅嘗觸識,都是五陰的作用,所以不能否定五陰表面的存在現象。

五陰雖然不是真實的存在,但還有虛妄的存在這種方式。明明眾生每天都在用五陰,卻還說五陰不存在。心裡真能認可五陰確實是虛妄的時候,那就是斷我見了,願眾生都如此。如果否定五陰的虛相也不存在,也不能斷我見,因為不能觀行五陰十八界,就不能看清五陰十八界的虛妄不實性,也就不能斷除我見,所有的無明煩惱都不能消除。

十八、一切法皆為假名

譬如國家,單個一個人,不稱為國;既然單個人不是國,多人也不是國,那麼十億人也不是國。國何在?假名也!是故一切法皆為假名,無有其實,真如除外。同理,一個頭不稱其為人,一個胳膊不稱其為人,一條腿不稱其為人,組合起來,也不稱其為人。何為人也?無人!是為假名,無有其實!一切法皆為假名,無有其實,真如除外。

何為某某其人?無某某其人,頭目腦髓都不是某某其人,胳臂腿腳也不是某某其人,思想覺知觀念受覺,也不是某某其人。和合起來,更不是某某其人,但不離此法而見某某其人。若有人罵某某其人者,能否罵到某某其人?不能!若有人打某某其人者,能否打到某某其人?也不能!某某其人空,打罵皆為空!無有其人其事。

十九、五陰為什麼是假相?

問:為什麼說尊貴的五陰和卑微的五陰都是假相?又為什麼心經裡說諸法都是空相不生不滅?

答:譬如說小孩用積木堆積房屋如何又拆掉,之後再重新堆積再拆除,反反復復不斷的堆積和拆除,房屋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生了滅滅了生,因此說房屋是虛幻的,是假相,是空相。而積木卻總存在著,不會毀壞,只要積木存在,孩子又不厭膩的堆積,房屋就會不斷的出現和存在,因此說房屋就是總存在著的空相,不生不滅。

同理,五陰是用七大種子構成的,因緣具足的時候七大種子就把五陰搭建出來了,因緣散去的時候,五陰就散去,又回到原始的七大種子狀態,因緣再具足的時候,七大種子再次搭建出五陰,這樣五陰隨著因緣業力不斷的產生和滅去,不管七大種子依有福的業種和因緣建造出的尊貴五陰,還是依無福的業種和因緣建造出的卑微五陰,都是假相和幻化相,都是空相。

五陰滅去,還剩下七大種子,然後這七大種子在因緣又具足的時候再次組建五陰,反反復復的不斷出生五陰,這樣依靠著七大種子五陰就能永遠的出生,永遠的存在下去不斷絕。那麼從這個角度和意義上來說,空相的五陰也就是不生不滅的了,眾生就會永遠的流轉下去。有七大種子有業種有因緣,能奈五陰何?

二十、如何正確認識識陰(一)

《持世經》原文:佛告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察選擇識陰。菩薩摩訶薩觀非陰是識陰。顛倒陰是識陰。虛妄陰是識陰。何以故。持世。是識陰從顛倒起。虛妄緣所系。從先業有。現在緣所系。屬眾因緣。虛妄無所有。

釋:佛告訴持世菩薩說:什麼叫作菩薩摩訶薩正確的觀察和認識識陰?菩薩摩訶薩觀察並沒有什麼陰叫作識陰者,識陰無所有。顛倒陰是識陰,虛妄陰是識陰。為什麼這樣說?持世,因為識陰是由於顛倒心而出生的,識陰是由虛妄的業緣所繫縛的,識陰是由過去世的業而生出來的,是由現在的業緣所系屬的。既然識陰是由於眾多的因緣和合才出生的,識陰就是虛妄無所有的,是空的。

證得識陰粗相的虛妄,是無生忍,證得極細相的虛妄,是無生法忍。本來無法,在無法當中,由因緣力強行建立起識陰,識陰就是虛妄虛幻無所有的。容忍這個理存在,就是無生忍或無生法忍。

原文:憶想分別起。從識而生。有所識故。名之為識。從憶想分別覺觀生。假借而有。有所識故。數名為識。以識諸物故。以起心業故。以思惟故。眾緣生相故。起種種思惟故。數名識陰。從有所識。有識像出。示心業故。攝思惟故。數名識陰。

釋:識陰是由於意根的憶想分別而生起的,是從阿賴耶識中而生起的,因為識陰有識別的功能,所以叫作識陰。因為識陰是由意根的憶想分別的覺觀出生的,是假借眾多因緣而有的,又有識別的功能作用,就墮於五陰數中,名為識陰。因為識陰能識別諸法的緣故,能生起心的業行的緣故,因為識陰能起思惟的緣故,有眾多因緣和合相的緣故,能起種種思惟的緣故,就墮入五陰數中,名為識陰。

原文:或名為心。或名為意。或名為識。皆是意業分別故。識陰所攝。識相識行識性示故。數名識陰。如是非陰是識陰,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顛倒相應緣。虛妄識故,數名識陰。

釋:識陰或者名為心,或者名為意,或者名為識,都是屬於意業分別,屬於識陰所攝受的,有識的相貌、識的運行和識的性質顯示出來,墮入五陰數中,名為識陰。像這樣的本沒有陰入的陰名為識陰,識陰其實本沒有出生,本沒有起用,本沒有什麼功能作用,但卻因為顛倒的相應的業緣,虛妄的識別諸法,就墮入五陰數中,名為識陰。

原文:何以故。是識陰從眾因緣生。無自性。次第相續生。念念生滅。是識緣不生陰相。何以故。是識陰生相不可得。決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決定相不可得故。根本無所有故。自相無故。牢堅不可得故。

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識陰是從眾多因緣和合中出生的,因此並沒有識陰本身的自體性。識陰是有次第地相續地出生的,念念都是生滅的。這樣的識的緣不會出生陰入的相貌,為什麼呢?因為識陰出生的相貌是不可得的,識陰沒有出生,也就沒有出生的相貌,識陰的決定有相也是不可得的。識陰的出生相不可得,決定有的相不可得,識陰從根本上來說是無所有的,識陰的自體相也是無所有的,識陰的牢固相也是無所有的。

二十一、如何正確認識識陰(二)

《持世經》原文:智者正觀察選擇通達。非陰是識陰。凡夫於非識陰生識陰相,以覺觀分別憶想。顛倒相應。虛妄所縛。強名為識陰。貪著是識陰。依止所識。依止識種種示思惟故。生起識陰。是人種種分別。貪著內識。貪著外識。貪著內外識。貪著遠識。貪著近識。以識相故。分別起識陰。

釋:有智慧的人應當正確的觀察、抉擇和通達,所謂的識陰本來沒有陰入自體的性和相,沒有識陰而假名為識陰,而凡夫卻對本不是識陰的法生出識陰的相貌,用自己的覺觀、憶想和分別,與顛倒心相應,被虛妄相所束縛著,強名為識陰。凡夫貪著虛妄相為識陰,依止於虛妄的識別性,依止於識陰,種種示現識陰的思惟功能性,生起識陰相。

凡夫人種種分別,貪著能識別身內塵的內識,貪著於能識別身外塵的外識,貪著於內外識,貪著於過去未來遙遠的識,貪著於現在眼前的近識。因為虛妄地了別識心的相貌,了別虛妄的識心相貌,就把這些虛妄的相貌執為識陰。

原文:是人以憶想分別。若心若意若識。假借強名是心是意是識。如是知種種心相生。是凡夫貪著識陰。為識陰所縛。心意識合故。起種種識陰。分別虛妄事故。以一相故。以決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識。能得分別愛著。

釋:凡夫人憑借憶想分別,說這是心這是意這是識,假借識心的相貌,強名為心為意為識,這樣分別以後,心中就生起了識心的種種相貌。凡夫人因為貪著識陰,就被識陰所束縛,心、意和識和合起來,才顯現出識陰,於是心中就生起了識陰的相貌。因為識陰能虛妄地分別種種事相的緣故,因為虛妄地見到識陰和合相的緣故,因為心中決定識陰有相貌的緣故,凡夫人就執為是心是意是識,並且加以分別和貪著。

原文:是人依止識陰。深貪識故。亦得過去識陰。貪著念有。亦得未來識陰。貪著念有。亦得現在識陰。貪著念有。諸凡夫於見聞覺知法中。計得識陰。貪著念有。是人貪著見聞覺知法。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以心意識合系故。馳走往來。所謂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皆識陰所縛故。不能如實知識陰。

釋:凡夫人依止於識陰,因為深深地貪著於識陰的緣故,也執於過去的識陰,因為貪著識陰,執識陰確實有,於是就執未來的識陰,因為貪著識陰認為識陰確實存在,也執著於現在的識陰。

因為貪著識陰認為識陰是實有法,諸凡夫人在一切見聞覺知的法中,計著執為是識陰的功能作用。因為貪著計著識陰為有,凡夫人就貪著於見聞覺知之法,被識陰所束縛,寶愛珍貴著能知能覺之法。因為心、意、識三者和合起來共同繫縛其心的緣故,凡夫人就在六道裡不斷地生死輪迴,生來死去,死去生來,從此世到後世,從前世到此世,都是因為被識陰所繫縛的緣故,不能如實了知識陰、看破識陰。

二十二、如何正確認識識陰(三)

《持世經》原文:識陰虛妄不實。顛倒相應。因見聞覺知法起。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或起善識。或起不善識。或起善不善識。是人常隨識行。不知識所生處。不知識如實相。

釋:識陰是虛妄的,不是實有之法,是妄見之法,與無中見有的顛倒心相應,因於能見能聞能覺能知的法而生起,在所謂的見聞覺知當中,並沒有實在的識心來見聞覺知。如果不能像這樣的如實觀察識陰,就會生起造作善法的識陰,或者是造作不善法的識陰,或者是造作善法和不善法的識陰。這樣的人心常常隨著識陰而流轉,不知道識陰所出生的處所,不知道識陰的真實相貌。

原文: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如是正觀。知識陰從虛妄識起。所謂見聞覺知法中眾因緣生。無法生法想故。貪著識陰。是諸菩薩如實觀時。知識陰虛妄不實。從本已來常不生相。知非陰是識陰。想陰是識陰。幻陰是識陰。

釋:持世,菩薩摩訶薩在見聞覺知中,能如實地正觀識陰,了知識陰是從虛妄的識當中生起的,也就是在見聞覺知的法中,由於眾多因緣生起了識陰,在本沒有法中生起了法的念想,於是就貪著識陰。諸大菩薩這樣的如實觀察的時候,就知道識陰虛妄不實,是從本以來從來沒有出生過的。也知道沒有識陰本體相貌的就是所謂的識陰,知道有心念思想流轉的想陰也是識陰,種種虛幻的陰入法就是所謂的識陰。

原文:譬如幻所化人識。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識性亦如是。如幻性虛妄緣生。從憶想分別起。無有實事。如機關木人。識亦如是。從顛倒起。虛妄因緣和合故有。如是觀時。知識皆無常苦。不淨無我。知識相如幻。觀識性如幻。

釋:譬如幻化不實的人的識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內外的中間,識心的性質也是這樣,是幻化性的,由虛妄的緣法所出生的,是從憶想分別而生起的,沒有實在的分別性,猶如設置了機關的木頭人。識陰也是這樣,從顛倒的心行中而生起,虛妄的因緣和合起來才有的識陰的作用。像這樣正確的觀察識陰的時候,就會知道識陰都是無常的苦的不淨的無我的,知道識陰的相貌是虛幻的,觀察識陰的性質也是虛幻不實的。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