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唯識深義(第二版)
第十五章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2)
六度波羅蜜也是空相
原文: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釋: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並不是真有一個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不是真實的相,只是把布施行的名字叫作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並不是真有個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也是幻化的假相,只是把忍辱行的名字叫作忍辱波羅蜜。
菩薩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若能發大菩提心,為成就佛道而行六度,則能到達涅槃的彼岸,所行六度叫作六度波羅蜜。波羅蜜是到涅槃彼岸的意思,若無菩提心而行六度,六度僅僅是善法,而無波羅蜜,則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
六度波羅蜜中第一個是布施波羅蜜,菩薩所有的布施行由金剛心成就,由金剛心幻化和執持的,生滅、變異、無常,所以布施波羅蜜就是空相假相,不是真實相,即是非第一波羅蜜,假名為第一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行,是由金剛心幻化和成就的,沒有實質屬性,沒有真實的忍辱相,也沒有真實的波羅蜜相,因此也是空相假相,不是真實存在的相,所以也非忍辱波羅蜜,假名為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和智慧波羅蜜都是如此,都是非波羅蜜,沒有真實相,都是幻化的空相假相,假名為波羅蜜。
菩薩們修行六度波羅蜜,就能明心見性,達到涅槃的彼岸。但是這六度波羅蜜是依如來藏實相而有,也依菩薩的五蘊幻身,才能修行六度波羅蜜,既然五陰身不實,是假相,那麼依五陰身而修行的六度波羅蜜,當然更是假相,更是非相了。所謂的忍辱波羅蜜,其實只是一個個或者是無數個虛假的事相,都不是實相本身。虛假的事相是意根的心行之相,也是如來藏出生和顯現出來的相,表面上是有,實質上卻是無。忍辱波羅蜜的修行是生滅變異的法,不是常恒不變異的,一種忍辱行為造就出來,隨後會滅去,然後另一種忍辱行為產生出來,又滅去,無數的忍辱行為,構成了菩薩的忍辱波羅蜜,菩薩依此,就能到達生死彼岸。
忍辱行為是五陰身和七識的行為,五陰本身尚是非相,七識刹那生滅變異,六識每日都斷滅一次,都是虛妄不實,何況依五陰七識而有的忍辱行,更是非相,更是虛妄。所以忍辱波羅蜜,沒有自體性,不是自在的,只是一個表相,一個名字罷了。
為什麼忍辱波羅蜜為非忍辱波羅蜜?
原文: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釋:為什麼忍辱波羅蜜為非忍辱波羅蜜?須菩提,比如我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我在當時內心裡是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的。為什麼沒有這樣說呢?因為我在往昔被人一節一節地肢解身體的時候,如果我心裡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就會心生瞋恨。須菩提,我又想起來過去在五百世中做忍辱仙人,我在那五百世中,內心裡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世尊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因為心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沒有生起對歌利王的瞋恨心,世尊如果有我相,就會覺得我被割截身體了,我很痛苦,因為痛苦就會生起瞋恨心,世尊如果有人相眾生相,就會覺得歌利王命令隨從割截損壞了我的身體,引起我身體的痛觸,就會對歌利王和他的隨從們生起瞋恨心。而世尊當時確實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盡管歌利王把自己的身體一節一節地肢解掉了,世尊也沒有生起任何瞋恨,表面看世尊在修忍辱行,有忍辱波羅蜜,實際上世尊並沒有忍辱,因為世尊心裡無相,也就不覺得受辱,也無需忍,那就沒有忍辱,沒有忍辱波羅蜜。
世尊在過去生五百世中做過忍辱仙人,專門修忍辱波羅蜜,但是卻因為世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不覺得有辱,也就不覺得有什麼可忍的,忍辱波羅蜜卻沒有忍辱相,世尊的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世尊如果心中有這些相,就需要忍辱,就有忍辱波羅蜜了。所以所謂的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這是修成了忍辱行的人的境界,還沒有修成忍辱行的人,就有忍辱相,可能也會有忍辱波羅蜜。
同樣的,修布施波羅蜜的人,如果心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覺得有我在布施,不糾結我布施了誰和什麼錢財物品,就沒有布施相,也不會有布施波羅蜜,心中是空的清淨的廣大的,沒有掛礙,所得福最廣大,無量無邊。持戒者如果心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則沒有我在持戒的相,沒有所持之戒相,則沒有持戒波羅蜜相,無戒可守可持,才是真正的持戒,沒有負累,心空無礙。修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和智慧波羅蜜都是如此,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則沒有精進波羅蜜相,沒有禪定波羅蜜相,沒有智慧波羅蜜相,沒有修行相,才是真正的精進、靜慮和智慧。
世尊因為智慧和禪定的證量,證得了受陰盡,身體上可以沒有受覺,所以被割截身體時沒有疼痛感,才能忍受住四肢被肢解了,也沒有昏過去。世尊那時如果有人相和眾生相,就會對歌利王很氣憤,認為這個人在欺辱自己,對自己很殘忍,很霸道,於是就會對歌利王生起瞋恨,並且會詛咒歌利王,想報復歌利王和手下的人。世尊那時如果有壽者相,就會奮起反抗,阻止歌利王以及殺手來割截破壞自己的身體。因為割截身體就預示著即將死亡,生命將會消失,一期壽命就會結束了。而世尊那時並沒有反抗,也沒有生起瞋恨,因此證明 世尊那時是無四相的。
那時世尊就是一個離四相的菩薩,在修行六度波羅蜜的菩薩,祂示現為忍辱仙人而修忍辱行,離於四相的修行已經有五百世了。
為什麼菩薩發菩提心不應住相?
原文: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釋:因此說,須菩提,菩薩應該離開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起成佛利樂眾生之心。不應該住在色法上生心,不應該住在聲香味觸法上生心,發菩提心時,應該生起無所住心。如果菩薩的發心住在這些法相上,這些所謂的住都是非法住,不如理住,結果都是空幻不可得的,住也住不上。因此佛說菩薩心不應該住在色法上布施。須菩提,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應該像這樣無所住而行於布施。
為什麼菩薩應該離開一切相發菩提心?因為發菩提心是為自利利他,與眾生共同成就佛道,到達涅槃的彼岸,得到寂靜清涼,處於空寂境界中。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證得這樣的境界,就要實證金剛心的實相,同時也證得金剛心所顯現出來的一切法的空相。既然一切法相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住相發心、住相修行、住相布施都與佛道相違背,不能得證菩提。因此菩薩發菩提心,不要為了世間種種不可得的利益,比如為了得到莊嚴的相貌,為了得到富貴榮華,為了生天享福,為了獲得神通,為了得到長生不老,為了得到眾生的崇拜,為了戰勝其他人,為了當轉輪聖王,為了當天主等等,這些都是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了,都不能實現菩提大願,不能成就菩提大道。
如果心有所住,住在六塵相上,著在六塵相上,那就是不如法的住,與無上菩提不相應。因此佛說,菩薩發心修行布施,不應該住在色上布施,不應該為了色法上的利益而行布施。不應該住在聲香味觸法上,不應該為了聲香味觸法的利益而行布施度,應該像金剛心一樣對一切法都無所住的發心。
為什麼菩薩不應該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心呢?第一,因為金剛般若心,是不住相的菩提心,祂本身一法也不住。識心若與菩提心的體性相一致才能成佛,識心如果住在六塵相上,就沒有空,違逆於金剛心之體性,不與金剛般若心相應,那就不能成就佛道;第二,因為六塵相是生滅變異法,是不可久住之法,住相而修行,就會唐捐其功,不得菩提;第三,住相布施,心中有相,就有遮障,就有無明,不能徹見法界實相,心不空淨,就不能到達涅槃彼岸,心中有法,就不能成就佛果。因此菩薩修行佛道,就應該無所住地發心修行。
如果菩薩心有所住行於布施,得利益的眾生就少,不能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其心有限量,福德有限量,智慧也有限量,就不能普遍廣泛地利益所有眾生。
原文: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釋:如來說三界世間一切相,都不是真正的實有的相,如來又說一切眾生,也不是真正的眾生,沒有實質的眾生相。須菩提,如來是說真實語者,從來不說虛假語言;如來是說實語者,從來不妄語;如來是不打虛誑語者,從來不欺誑眾生;如來也是不說兩頭語者,從來不說兩種語。
世間一切相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的生滅變異的虛妄相,都沒有自主性和自在性,沒有自己的實體性存在,其實質都是如來藏性。所有一切的眾生相,也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虛妄相,沒有自主和自在性,沒有真實的自體性,表面看起來好像有眾生屬性,有眾生的五陰活動,實際上都是如來藏顯現和幻化出來的,沒有真實意義上的眾生相。
如來一詞,明指五蘊身佛,暗指法身佛,法身佛無形無相,是佛的無垢識和眾生的如來藏,法身佛的如來,是指真如心體,是指如來藏。成佛以後,佛的七識與法身無垢識,其性德相近,滅盡所有的無明,其心性就與真如非常接近,心所法都是一樣的,有五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善十一個心所,八個識都是二十一個心所法。
真語,是正真之語。是現量語,意思是如來藏能夠變現出現量境,沒有比量和非量。都是符合實事、符合事實的,也符合眾生的業種,總是如實地呈現出眾生業行的原貌。實語,是如實之語。眾生造業,不管是善惡還是無記,如來藏都如實記錄、收存、輸出,如實實現眾生的業果,從來不會更改和疏漏眾生的業行、業種,和業果報,該是什麼業,就記錄什麼業,該是什麼果報,就實現什麼果報。
如語,一方面指如實語,真實語,一方面指心體的如如不動性,不動心思,沒有心行。如來藏在變造一切法時,內心如如不動,不生心動念。沒有情緒,沒有情感,完全是捨受。不誑語者,誑,誑騙,欺騙,欺詐,如來藏從來沒有欺誑過眾生,從來沒有欺騙過眾生。而眾生的六識卻總是口業不善,語言欺誑,不說真實語,不說如實語,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不斷。經常聲東擊西、指桑罵槐,還會隱瞞事實真相,編造謊言,習慣於說不如實語、妄語,謊言、護短,嫉賢妒能,什麼口業都造。
不異語者,異,是變異、不同、改變、另一種、別異。異語,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對甲說一樣,對乙說另一樣,或者是此時說一樣,彼時又變成另一樣,這是兩樣語,或者是說完就改變,說了不算。這些心行都是凡夫的六識心行,六識所造的口業不善,沒有口德就是如此。又不知懺愧,不知愧悔,無慚無愧,即是煩惱惡習。而如來藏從來不說二語,不說不一樣的語言,不會變過來又變過去,也不會顛三倒四。祂不會收存眾生的善業種,而輸出惡業種,讓眾生受惡報;反之,也不會收存惡業種,而輸出善業種,讓眾生受善報。祂不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不會發生任何變異,不會不忠實於業種和因果。
而有五蘊身的報身佛、應身佛和化身佛,也與法身佛一樣,永遠是真語者,永遠是實語者,永遠是如語者,永遠是不誑語者,永遠是不異語者。因為佛的七識心已滅盡一切無明煩惱及煩惱習氣,已究竟轉識成智了,其德無比無上,其口業盡善盡美,無有一絲瑕疵,圓融無礙,令十方世界的所有眾生,無比仰慕和頂戴。
原文: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釋:須菩提,如來所修出來的法,此法既不是實有的也不是虛假的。
如來究竟能得什麼法呢?為什麼無實又無虛呢?如來所成就的法,簡單概括地說,有五蘊身的如來去除了一切染污和無明,最終證成了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了無上菩提,具足了無比莊嚴的三十二相,建立了清淨莊嚴的佛國土,以接引有緣眾生,共成佛道。而沒有五蘊身的法身佛無垢識,最終轉識成智,成為光照大千的大圓鏡智,其功德性能圓滿普照一切法,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覺,無一法不照。
不管是有三十二相的報身佛、應身佛、化身佛,還是無相的法身佛,其所得法無實也無虛,不有也不無。如果說,這些法是虛,可是諸佛畢竟具有了三十二相,畢竟轉識成智了,畢竟證成了佛果,畢竟廣度了無量眾生,畢竟可以分身無數億,畢竟可以建立無數佛國土,畢竟圓滿了一切種智,畢竟無法而不知,無事不圓明,智慧清淨無餘,也畢竟增加了無窮無盡的智慧功用和德能,達到圓滿,成為了無上尊。這些法,如來都真實存在,不是虛構,不是想象。諸佛如來三大無量數劫的辛苦修道,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為眾生,為佛教,付出了無盡的心血和勞苦,其功德,無數劫也說不盡,讚不完。
若說如來所得這些法是實,可是這些法畢竟是生滅變異的,由無垢識所幻化而來,由無垢識所顯現出來。比如如來的五蘊身,也是因緣所生,緣滅也散,其隨五蘊身而有的三十二相,也會隨緣散去。緣聚,如來又會現起無數又無數的五蘊身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來為度眾生所化現的佛國土,緣起即現,緣滅即散。緣聚,又會化現出無數諸佛國土,以此接納和攝受無量又無量之多的眾生。只有如來的無垢識、大圓鏡智,才是永遠永遠不會變異的真實法,實有而不虛妄。
原文: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釋: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在行布施時,心住在六塵相上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個人進入到一個黑暗處所,只能見到黑暗,別的什麼也看不見。如果一個菩薩行布施時,心能不住六塵相,不住任何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個人眼睛完好,太陽的光明也正好照耀下來,他就能看見種種的色相,不被黑暗所矇蔽。
為什麼心住相布施,就能被黑暗所矇蔽,不見色相呢?因為這位菩薩,心目中都是色相,只認色相,就不能見到色相背後的真實法相,心就被色相所矇蔽,其所見,都是虛妄相,不與實相相應,此菩薩被虛妄相所繫縛,終究不得解脫。比如菩薩布施是為了得到外貌的莊嚴,為了得到富貴的果報,為了升天享樂,為了得到他人的羨慕,為了得到轉輪聖王的王位和對眾生的統治等等。這些都是世間有為法,緣散必滅。此等心行不與金剛般若實相心相應,心不得空淨,就不能得到菩提正果。
如果菩薩布施,著在六塵相上,就不能見到六塵相的真實相,就不能證得六塵都是實相心所變現和執持的,都是實相心如來藏的功用,也就不得無生忍和無生法忍。住相布施,以有所得心,求於世俗法,其心量狹小,所見有限,其智慧不廣不大,就不能成就佛道。如果菩薩心不住相布施,心無所得故,與菩提心相契、相符、相應,必能證成菩提。因為此菩薩不著六塵相,也就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內心空淨,心無所得,時時能見諸法實相。其心量廣大,福德廣大,無生智和無生法忍智也會逐漸廣大無邊,就會迅速成就佛道,圓滿菩提。
原文: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釋:須菩提,在未來末法之世,如果能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盡心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我以如來所具有的清淨廣大的佛智慧,全部知道這些人,全部見到這些人,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為什麼這些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呢?因為能夠聽聞到金剛經的人,知道自己以及所有眾生都具足了金剛不壞心,其福德已經不可思量了。聽聞之後,能夠如理修行,證得這個金剛般若實相心,其福德更是不可思議。其智慧也會越來越深廣,所度人天大眾也會不可限量,將來就會快速成就佛道。要想受和持金剛經,必須是已經證悟到金剛般若實相心的人,否則就不能真正的信受,也不能真正地行持。
行持,就是依止於金剛實相心,來修除七識心的染污和無明,增長般若大智慧。讀,就是解讀、了解如來藏的般若義。誦,就是其般若義已經嫻熟於心,深植於心。受,領受領納,證得如來藏之後,就能領受、觀察、觀行如來藏的體性和運作。持,依止於如來藏,改變自己的心行。所以不證悟如來藏,就不能真正地讀誦受持,不能廣泛宣傳如來藏法,不能廣度無量眾生。所以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