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五戒細則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8月11日

第一章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講解

第一節 殺戒第一

原文: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請求。以自濟度。唯願世尊哀酧我志。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

釋:我(阿難)親自聽佛這樣說,在某個時候,佛在迦維羅衛國,淨飯王來到佛的住處,頭面著地頂禮佛的兩足,合掌恭敬地對佛說:我想要請法,以求救度自己,只希望世尊慈哀我滿足我的心願。佛說:我可以滿足你的心願,隨順大王的願求。

原文: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佛言。善哉善哉。憍曇。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

釋:淨飯王對佛說:世尊您已經為比丘、比丘尼、沙彌和沙彌尼出家眾制定了輕戒和重戒,希望如來也為我們這些在家居士指出五戒當中,犯哪些戒是可懺悔的,犯哪些戒是不可懺悔的,讓我們能識別戒相,沒有疑惑。佛說:好啊好啊!憍曇,我本來心裡也念想著,早就想要為優婆塞分別指出五戒的戒相了。如果有善男子受持不犯的,以這樣的因緣將來就能成就佛道。如果有犯而不懺悔,就常在三惡道。

原文:爾時佛為淨飯王種種說已。王聞法竟。前禮佛足。繞佛而去。佛以是因緣告諸比丘。我今欲為諸優婆塞說犯戒輕重。可悔不可悔者。諸比丘僉曰。唯然。願樂欲聞。

釋:佛為淨飯王種種說法,淨飯王聽聞法要之後,近前頂禮佛足,繞佛而去。佛把這個因緣告訴諸比丘,我現在要為諸優婆塞講說犯戒的輕重,以及犯戒以後可懺悔和不可懺悔的區別。諸比丘一起都說:太好了,我們都願意聽聞。

原文: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釋:佛告訴諸比丘:犯殺戒的人有三種殺人的方式:第一種是自己親自殺,第二種是教唆別人去殺,第三種是派人(代替自己)去殺。自己親自殺,是優婆塞親自去奪取他人的生命;教人殺是用語言告訴另外的人說:把那個人抓住,綁起來殺了;派人殺是對他人(往往是下屬,從屬於自己的人)說:你認識某甲嗎?你把他抓住綁起來,然後殺掉他。當這個使者隨順優婆塞的話殺了某甲時,優婆塞就犯了不可懺悔的罪業。

這裡重點是教人殺和派人殺的區別和利害關係。教人殺和遣使殺有什麼區別呢?教是教唆唆使,最後直接殺人和犯殺戒的是被教者,教者和被教者是平等關係,但教人者罪惡更大。而遣使殺是調遣自己的使者按照自己的吩咐殺人,是代替自己而殺,主殺者是優婆塞自己,被派遣的人屬於聽從安排,完成任務,派遣者是主犯,被派者是從犯,也有罪。無論是教人殺還是遣使殺,主犯和罪魁禍首都是優婆塞自己,所以優婆塞犯不可悔殺戒。其罪業比自己親自殺還要重,因為雖然結果都是殺了一個人,但是教唆和派遣他人去殺,又唆使他人造作惡業,染汙了其心和業行,讓與人結下惡緣,種下惡業種子。

原文: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釋:又有三種殺人的方式,第一種是用自己的內色也就是身體殺人,第二種是用非內色殺,就是用身體之外的殺人工具殺人,第三種是同時用內色和非內色殺,就是用手拿殺人工具殺人。內色就是優婆塞的色身,用色身上的某部分打殺,如用手打,或者是用腳踢/用頭撞,或者用其餘的身分打殺,同時心裡這樣想:就這樣打死他。被打的人因此死了以後,優婆塞就犯了不可悔的殺人罪業。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後來還是因為被打而死,優婆塞也犯了不可悔的殺人罪業;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也沒有因此而死,優婆塞犯中等的可悔罪業。

原文:用非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鑞叚鉛錫叚。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釋:使用非內色殺人的情況,如果優婆塞是用木頭、瓦片、石頭,以及刀、長矛、弓箭、白鑞塊、鉛錫合金塊,從遠處向那個人投擲,同時心裡想著讓那個人因被投擲而死,如果那個人真的因此而死的話,優婆塞就犯了不可悔的殺人罪業。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才因被打而死,優婆塞也犯了不可悔的殺人罪業。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也沒有因此打殺而死,優婆塞犯中等的可悔罪業。

原文: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鑞叚鉛錫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釋:用內色和非內色和合打殺的情況,如果優婆塞用手拿著木頭、瓦片、石頭、刀、長矛和弓箭,白鑞塊以及鉛和錫的合金塊,或者是用木塊打殺,同時心裡念著讓那個人因此而死,那個人如果真的因此打而死了,優婆塞的殺人罪就不可懺悔。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才因打而死,優婆塞也犯不可悔罪。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也沒有因此死亡,優婆塞犯中罪可懺悔。

原文:復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為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褥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釋:還有不用內色也不用非內色,也不用內色和非內色和合殺人的情況。為了殺人而和合各種毒藥,或者是放在那個人的眼耳鼻身和身上的患處,或者是放在那個人的飲食中,或者是放在被褥中、車轎中,同時心裡這樣念著:讓他這樣被毒死。如果那個人因此而死了,優婆塞就犯不可悔的殺人罪。那個人如果沒有馬上死亡,過後因此而死了,同樣犯不可悔的殺人罪。那個人如果沒有馬上死亡,後來也沒有因此而死亡,優婆塞犯中等可懺悔罪。

原文:復有作無煙火坑殺者。核殺弶殺。作阱殺觸殺。毗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

釋:還有其它殺人之法,如設置一個沒有煙氣的火坑殺,用核殺,用捕小動物的工具殺,作陷阱殺,用殺蟲藥殺,用咒語殺,用墮胎方法殺,按著孕婦的腹部殺,推到火中和水中殺,推到坑中殺,或者把那個人派遣到某處在半路中殺,乃至於在母胎中剛剛出現身根和命根時,用各種方便方法殺。身根是指受精卵,命根是指意根。

原文:無煙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煙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釋:用無煙的火坑殺的情況是,如果優婆塞知道要被殺的人從某條路上來,就在路中提前作好無煙的火坑,用沙土覆蓋上,之後口中說:因為這個人從這條路上來,所以我設置了這個火坑。如果那個人因墮落火坑中而死亡了,優婆塞犯不可悔的殺人罪。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亡,過後還是因此而死,優婆塞同樣犯不可悔的殺人罪。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也沒有因此而死亡,優婆塞就犯中等可悔的殺人罪。

原文:為人作無煙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

釋:為別人作無煙火炕來殺人,如果是人類因墮落火坑而死,就犯了不可悔的殺罪;如果是非人掉進火炕裡死了,優婆塞就犯了中等可懺悔的殺罪;如果是畜生掉進去死了,優婆塞就犯了下等可懺悔的殺罪。

為什麼同樣一個火坑,不同的眾生掉進去死了,優婆塞獲罪卻不同呢?第一是因為眾生身份類別不同,福德不同,自身價值不同,死亡以後損失就不同,殺之當然獲罪就不同。人比非人尊貴有價值,非人比畜生尊貴有價值,殺人獲罪最大,殺畜生獲罪最小。價值是指對世間能作出的貢獻大小,對眾生的利益大小,自身能獲得的世間和出世間的成就大小。第二因為優婆塞的目的和用心不同,有心和無心獲罪當然就不同。優婆塞想殺的目標是人,對人有殺心,人死罪就重。他的目標不是非人和畜生,對非人和畜生沒有殺心,那麼非人和畜生死了屬於誤殺,罪就小。

原文: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

釋:如果是為非人作的無煙火炕,非人因此而死了,優婆塞就犯中等的可懺悔的殺罪。如果是人類掉進去死了,就犯下等可懺悔的殺罪,畜生因此而死,也是犯了下等可懺悔的殺罪。

如果是為畜生作無煙火炕,畜生因此而死,就犯可懺悔的下等殺罪。如果是人掉進去死了,非人掉進去死了,都是犯下等的可懺悔殺罪。

為非人設置火坑,是有心想殺非人,但因為非人的身份不夠尊貴,不是道器,殺死了非人,犯的是中等可悔罪,不是上等最重的不可悔罪。而如果人類意外的掉火坑裡死了,是犯下等的可悔罪,因為優婆塞並沒有想殺人,是人自己誤進火坑導致的,優婆塞只是提供了墮火坑的方便。如果畜生誤進火坑死了,更是下等可悔罪。如果是有心想殺畜生,結果不管是哪類眾生因此而死,都是下等的可悔罪,因為畜生不夠尊貴,也非道器,殺之是下等罪,而人和非人是屬於誤殺,也是下等罪。

原文:若優婆塞不定為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無煙火坑殺也。

釋:如果優婆塞並不是為確定的某類眾生設置了無煙火炕,心裡希望凡是來到火炕的一律都殺死。如果人類因此而死了,就犯不可悔的殺罪,如果是非人因此而死了,就犯中等的可懺悔殺罪,如果是畜生因此死了,就犯下等的可懺悔殺罪。如果都沒有死的,優婆塞犯三種方便可悔罪。這是說的設置無煙火炕殺罪的情況。

設置火坑是想殺經過的一切眾生,包括人類,那就是有心想殺人,人死就犯上等不可悔罪,想殺非人和畜生,非人和畜生死了,就犯中等和下等的可悔罪。三種方便是指為殺三種眾生設置了無煙火坑。

原文: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屍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故。作此毗陀羅。即讀咒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咒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毗陀羅殺也。

釋:用起屍鬼殺人者,如果優婆塞在陰歷二十九日這天,尋找到一個保留全身的死人,唸誦招鬼咒加持屍體,讓屍體站立起來,用水洗乾淨,穿上衣服,讓其手拿刀,優婆塞如果心念口說:我是為了某甲才作了這個起屍鬼。然後就讀誦咒語害人,如果他想要害的人死了,優婆塞就犯不可悔的殺罪。如果那個人入到三昧中避開了惡咒,或者是有天神照護著,或者是有大咒師來解救,使得殺害不成,優婆塞就犯中等可悔罪。這就是用起屍鬼殺人的方式。

為什麼起屍鬼能殺人呢?屍體本身不能殺人,因為身上沒有識心,不能驅使屍體有所作為。但是如果鬼附在屍體上,識心與身體和合,鬼的識心就能驅使屍體有所作為,可以拿刀殺人。人只要給鬼一些好處,比如飲食等,鬼就聽人驅使和召喚,為人服務。有些鬼也會被咒力驅使,也就是被念咒人驅使。還有一種用咒語殺人的,不用屍體和鬼,直接咒語就能咒死人。這是什麼原理呢?咒語代表人的心,人的心力如果強大,心念讓人怎樣,人就會怎樣。心力不強的話,咒語力就弱。

原文:半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咒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咒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毗陀羅殺。

釋:用半起屍鬼殺人者,如果優婆塞在陰歷二十九日這天制作一個鐵車,作成以後,再制作一個鐵人,唸誦招鬼咒,讓鐵人站起來,用水把鐵人洗乾淨,穿上衣服,讓鐵人用手拿刀。如果優婆塞心念口說:我是為某甲讀誦這個咒語。讀誦之後,如果那個人被咒語咒死了,優婆塞就犯不可悔的殺人罪。如果那個人入到三昧中避開了咒語,或者是被諸天神所照護,或者是被咒師所解救,而沒有死,優婆塞就犯了中等可悔的殺罪。這就叫作半起屍鬼殺人。

為什麼入到三昧中能躲開惡咒加身呢?因為人處於三昧中,自身的磁場非常強大,能阻斷一切外來的干擾和侵害,因此惡咒毒咒不能侵入。

原文:斷命者。二十九日牛糞塗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尋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火水中滅。若火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糞塗地。酒食著中。畫作所欲殺人像。作像已。尋還撥滅。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像滅。彼命亦滅。若像滅時。彼命隨滅。

釋:用咒術斷人命者,在陰歷二十九日這天用牛糞塗抹地面,並且把酒食放在牛糞上,點著火以後,馬上放入水中,如果心念口說地讀誦咒語說:就像火在水中熄滅一樣,如果火滅了,那個人的生命也隨著滅去。又在二十九日這天用牛糞塗地,把酒食放在牛糞上,畫上所要殺的人像,畫完像以後,馬上把畫像散滅,心念口說地讀誦咒術說:就像這個畫像滅了一樣,那個人的生命也滅了吧,如果畫像滅時,他的生命也隨著而滅。

原文:又復二十九日。牛糞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刺衣角頭。尋還拔出。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是名斷命。若用種種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釋:又在二十九日這天用牛糞塗地,把酒食放在牛糞上,用針刺透衣角邊,馬上拔出,心念口說地讀誦咒術說:就像這個針拔出那樣,他的生命也隨著拔掉了。這就是用咒術斷命。如果用種種咒術咒死人的,就犯不可悔的殺人罪,如果沒有把人咒死,就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又復墮胎者。與有胎女人吐下藥。及灌一切處藥。若針血脈。乃至出眼淚藥。作是念。以是因緣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釋:再說墮胎殺的情況,如果給懷有身孕的女人吃催吐下泄的藥,以及從一切處灌入泄瀉的藥,或者是給血管筋脈紮針,乃至於給其能流出眼淚的藥,心裡念著:用這樣的辦法讓這個女人死吧。如果女人死了,優婆塞就犯不可悔罪。如果女人沒有馬上死,後來還是因為這些藥而死了,優婆塞也是犯不可悔罪。如果女人沒有馬上死,後來也沒有因此而死,犯中等的可悔罪。

原文:若為殺母故墮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墮胎殺法。

釋:如果優婆塞為了殺害那個懷孕的母親的緣故而去墮她的胎,如果母親死了,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兒死了,犯可悔罪,如果二者都死了,犯不可悔罪。如果二者都沒有死,犯中等可悔罪。如果是為了殺害胎兒的緣故而實行墮胎法,如果胎兒死了,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兒沒有死,犯中等可悔罪。如果母親死了,犯中等可悔罪。如果二者都死了,犯不可悔罪。這就是墮胎殺法。

為什麼殺母的時候,胎兒死了,優婆塞卻犯可悔罪呢?因為優婆塞沒有殺害胎兒的心,胎兒是受母親的牽連而死。為什麼殺害胎兒的時候,母親死了,優婆塞卻犯可悔罪呢?與上述道理一樣,優婆塞沒有殺害母親的心,母親受胎兒的牽連而死。

原文:按腹者。使懷妊女人重作。或擔重物。教使車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胎者。如上說。是名按腹殺也。

釋:使外物擠壓腹部殺的方法是,讓懷孕的女人干重體力活,或者讓其擔負重物,讓她在車的前面行走,或者讓她登上陡峭的崖岸,心裡念著:讓這個女人死去。如果女人真的死了,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女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卻因此而死,也犯不可悔罪。如果女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也沒有因此而死,優婆塞犯中等的可悔罪。

如果優婆塞是為了殺害胎兒而讓其如此負重,如果胎兒死了,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兒沒有死,犯中等可悔罪。如果母親死了,犯中等可悔罪。如果二者都死了,犯不可悔罪。這就是按腹殺的方式。

原文: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惡獸飢餓。遣令往至惡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惡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餘者亦犯。同如上說。是名惡道中殺。

釋:把人派遣到半路中殺死的方法是,優婆塞事先知道那條路中有惡獸正飢餓著,把想要殺死的人派遣到那條兇險的路中,心裡這樣念著:讓他在兇險的路中死吧。如果那個人死了,優婆塞就犯不可悔罪。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還是因此而死,優婆塞也犯不可悔罪。如果那個人沒有馬上死亡,後來也沒有因此而死,犯中等可悔罪。這就是在兇險路中殺的方式。

人雖然是野獸吃掉殺死的,不是優婆塞親手殺,但因是優婆塞有心設計而導致的,也等於是優婆塞殺,這比自己親手殺還嚴重,讓無辜的野獸和那個人結惡緣,將來野獸還債的時候比一命觝一命還要慘痛得多。

原文: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迦羅邏時。以殺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餘犯同如上說。

釋:乃至於胎兒在母胎中剛剛得到二根,身根受精卵和命根,在受精卵最初的一周就開始起殺心,想方設法想讓胎兒死去,如果胎兒真的死了,優婆塞就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兒沒有馬上死去,後來還是因此而死了,也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兒沒有馬上死去,後來也沒有因此而死,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讚歎殺有三種。一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惡戒人者。殺牛羊。養雞豬。放鷹捕魚。獵師圍兔。射獐鹿等。偷賊魁膾。咒龍守獄。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惡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惡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語。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

釋:讚歎殺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對惡戒人的讚歎,勸慰其死亡;第二種是對善戒人的讚歎,勸慰其死亡;第三種是對年老病人讚歎勸慰死亡。惡戒人是不能持戒而造惡業的人,如宰殺牛羊者,養雞養豬的,放養老鷹捕魚的,當獵師圍獵兔子的,射殺獐鹿等這些惡人,還有盜賊和劊子手,以及咒龍守獄的。

如果優婆塞到了這些人的居住處,這樣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惡人,為什麼長時間地造作惡業?不如早點死了算了。如果這些人因為這些話而自殺死了,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那些人沒有因這些話而死,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若讚歎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還到語言。汝等惡人。或以善知識因緣故。親近善人。得聽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汝勿自殺。若是人受其語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釋:如果優婆塞讚歎勸慰這些人去死,過後卻後悔了,心裡想:我怎麼能誘導他們去死呢?於是就再次到他們住所,對他們說:你們這些造作惡業的人,將來也許會因為遇到善知識的因緣,親近善人,聞到善法,能夠正確思惟,得以斷除所造的惡業,你們不要自殺了。如果那些人聽受了他的話而不死亡的話,優婆塞犯中等可悔罪。

為什麼對造惡業的惡人也不能勸其自殺呢?因為佛法不捨棄一人,不管他是善還是惡,全部普度。惡人如果有機緣遇到善知識傳授善法,信受奉行,就能消除惡業,改變自心,從而改變其三惡道命運。即使遇不到善知識,也遇不到善法,也有可能反思自己的惡行,一點點懺悔,回心向善,也能改變命運。

原文:善戒人者。如來四眾是也。若到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奪命。是人因是自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殺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語自殺。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還往語言。汝善戒人。隨壽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釋:善戒人是心善的持戒人,是如來的四眾弟子。如果優婆塞到了這些人的住所,這樣對人說:你們是持善戒的有福德之人,如果死了就會享受天人的福德,為什麼不自殺呢?如果這些人因此而自殺死了,優婆塞就犯不可悔罪;如果他們不自殺,優婆塞犯中等可悔罪。如果持善戒的人這樣想:我為什麼要聽他的話去自殺呢?如果沒有自殺,優婆塞犯可悔罪。

如果優婆塞引導這些人自殺以後,後悔了自己的所說所作說:我錯了,我怎麼能誘導這些善人自殺呢?於是就回到他們的住所,對他們說:你們這些善人,應該隨順壽命活著,這樣福德還會增多,後世所享受的福德也更多,不要自殺了。如果那些人沒有因此而死,優婆塞就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人。隨藥飲食。病可得差。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釋:年老病弱者,因為四大的增減變化不調和,身體就會受諸苦惱。優婆塞到病人住所對病人說:你們為什麼要長期忍受這樣的病苦,為什麼不自殺死了呢?如果病人因此而死了,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病人沒有因此而死,優婆塞犯中等可悔罪。如果病人這樣想:我們為什麼要聽受他的話自殺呢?如果優婆塞對病人說完那些話,就心生悔悟說:我錯了,我為什麼要對病人那麼說話,讓他們自殺呢?於是就回到病人住所對他們說:你們這些病人,如果能得到良藥,或者遇到很善於治病的人,服用了藥物,調理好飲食,病就能好了,不要自殺了。病人如果沒有因此而死,優婆塞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餘上七種殺。說犯與不犯。同如上火坑。若人作人想殺。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殺。人中生疑殺。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殺。非人中生疑殺。是中罪可悔。

釋:上邊還沒有詳細講的最後七種殺,核殺、弶殺、作阱殺、觸殺、推著火中、水中殺、推著坑中殺,如果為其定罪說犯罪與不犯罪,犯哪種罪,同上邊所說的作無煙火炕殺的定罪是一樣的,自己參照對比就知道了。

如果殺的是人,並且也把對方當作人來殺,這個罪就是不可懺悔的。如果把人故意當作非人來殺,以及不確定對方是不是人,而把人殺了,都是犯不可悔罪。如果把非人故意當作人來殺,以及不確定對方是不是非人,而把非人殺了,都是犯中等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若居士方便欲殺人。而殺非人。是中罪可悔。若居士作方便欲殺非人。而殺人者。犯小可悔罪。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釋:如果居士採取一定的方法想要殺害自己的母親,而實際殺的卻不是自己的母親,這種情況就犯中等可悔罪。因為對非母主觀上沒有殺心,是誤殺。如果居士想要殺的人不是自己的母親,可是結果卻把自己的母親殺了,也犯中等可悔罪,因為他沒有殺母心,所以就沒有殺母的五逆罪。

如果居士設計一定的方便方法想要殺人,結果殺的卻是非人,是犯中等可悔罪,因為殺非人罪輕。如果居士設計一定的方便方法想要殺非人,結果卻把人殺了,犯輕微可悔罪,因為他沒有想殺人,人是誤殺的,罪輕。如果人懷了畜生胎,墮掉此胎,犯輕微的可悔罪。如果畜生懷了人胎,墮掉此胎,犯不可悔罪,因為這等於故意殺人。

原文: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

釋:如果居士設計了殺人的方便手段,結果這個居士自己先死了,之後如果有其他人因為他設計的方便手段而死了,居士犯可悔罪。如果居士想要殺害父母,心中生疑,不確定對方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確定知道是自己的父母而殺死了,就犯了五逆罪,不可懺悔。如果居士心中生疑,不確定對方是人不是人,如果心裡確定知道對方是人而殺死了,犯不可悔罪。

原文: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塹中。又眾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

釋:有一個人被人截掉了四肢,扔在了城中的溝塹裡,又有一群女人走到城裡,聽到啼哭聲,就過去看是怎麼回事,見到溝塹裡的人以後就互相討論說:如果誰能給這個人喂點藥,讓他馬上死掉,他就不會再受苦了。這群人中有個愚癡憨直的女人,立刻拿來藥漿喂給溝裡的人,那個人喝藥後就死了。這時其他女人說:你犯戒了,犯的是不可懺悔罪。愚癡女人立即在眾中發露懺悔自己的罪行。

原文: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於賊有惡心瞋恨。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

釋:如果有人捉到賊,想要把他殺了,賊得便偷跑了。如果以官家的力量,或者是以聚落部的力量追逐這個賊人,如果居士從追趕的道路的對面走來,追逐的人問居士說:你看見賊人了嗎?因為這個居士先前對賊人有惡心和瞋恨心,就回答說:我看見他在那個地方。因為居士揭發的緣故,讓賊人被抓住從而失去了性命,居士就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將眾多賊欲殺。是賊得走者。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瞋者。是罪可悔。餘如上說。

釋:如果有人抓住了眾多的賊,想都殺掉,結果這些賊人得便逃跑了。如果以官家的力量或者是聚落部的力量去追逐賊人,有個居士從追捕的道路上迎面而來,追逐的人問居士說:你看見那些賊人了嗎?因為那些賊人中可能有一個人是居士所瞋恨的,於是居士就說:我看見他們在那個地方。結果那些賊人被抓到了,如果官家把居士不瞋恨的人給殺了,居士就犯可悔罪。其餘的與前邊所說的相同,可參考。

居士為什麼犯的是可悔罪呢?因為居士的本意沒有希望那些人死的想法,那些賊人的死,是他無意造成的,所以其罪可懺悔,而如果他所瞋恨的那個人被殺死了,居士就犯不可悔罪。一切違背戒律的煩惱都不能隨順,隨順則犯戒,有惡報,有苦受,不能成就道業,生死輪迴不斷。

原文: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

釋:如果居士想殺母,卻把非母當作自己的母親而誤殺,犯不可悔罪,不是五逆罪。居士心裡想殺的是母親,實際殺的卻是非母,並沒有殺害母親,所以不犯逆罪。如果跟人玩笑著打鬧,把對方打死了,屬於誤殺,犯可悔罪。如果自心發狂,不認識對方了,而把對方殺死,沒有罪。因為無心,沒有想殺對方的心。

原文: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蟲想用者。亦犯。

釋:如果優婆塞使用有蟲子的水,或者喝或者倒掉或者澆地,導致蟲子死了,或者直接在草木當中殺蟲,都犯殺罪。如果明明知道水裡有蟲子,卻騙自己說沒有蟲子,把水喝了用了,也犯殺罪。如果明明水裡沒有蟲子,卻騙自己說有蟲子,還把水喝了用了,也犯殺罪,因為有殺心。

水裡明明沒有蟲子,非要假想個蟲子在裡面,並且還要喝和用這個有蟲子的水,結果犯了戒。這是何苦呢?並沒有蟲子,實際上也沒有殺蟲子,喝了水為什麼還算犯殺戒?因為心念不淨,有殺心。有些水裡面確實有蟲子,你不知道而喝了用了,結果蟲子確實死了,卻不算犯殺戒。因為無殺心,蟲子性命又不貴重,無心殺,就不犯戒。

原文:有居士起新捨。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為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

釋:有個居士在建造新房子時,坐在房頂上,手中拿著一根房梁,失手掉下來,砸在木匠的頭上,木匠被砸死了,居士不明白這個殺人罪是否可以懺悔,於是就問佛。佛說:你無罪。

在建造新房子的時候,由於人的力量不足,托不住房梁,結果屋頂上的一根房梁掉下來,砸在木匠的頭上,木匠死了,居士心中不明白自己是什麼罪,佛對他說:你無罪,但是以後作事要仔細點,好好用心,別再不小心殺了人。

原文:又一居士屋上作。見泥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又一居士。日暮入險道值賊。賊欲取之。捨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

釋:又有一個居士在房屋上作工,看見泥中有一條蠍子,心生害怕,就從屋頂上跳了下來,正好摔在木匠身上,木匠被砸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麼罪過,佛對他說:你無罪,從今以後作事要謹慎點,好好用心,不要再不小心殺人了。

又有一個居士在天黑以後走入危險的道路上,遇到了賊人,賊想抓住他,居士躲開賊人就跑,不小心掉墮在下邊一個正在織衣服的人身上,織衣人馬上就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麼罪過,佛對他說:你無罪。

原文: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

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

釋:又有一個居士在山上往下推石頭,石頭滾下山把一個人砸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麼罪過,佛對他說:你沒有罪,以後如果再推石頭,應當先喊一聲,告訴別人石頭要滾下山了,讓別人知道。

有一個病人皮膚生了潰瘍,惡瘡還沒有成熟,居士把惡瘡弄破了,致使病人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麼罪過,佛對他說:癰瘡還沒有熟的時候,如果破開人就會死,這是中等的可悔罪。如果弄破熟的癰瘡人死了,就無罪了。

原文: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復擊攊人令笑。

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復喚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

釋:又有一個小孩兒喜歡笑,居士抓住他撓他的癢癢,讓這個小孩因為大笑不止而死,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麼罪過,佛對他說:因為這是玩鬧戲笑,不犯殺罪,從今以後你不應該再撓癢讓人大笑了。

有一個人坐著,用衣服蓋在自己的身上,居士喊他起坐,那個人說:別喊我起來,我起來就得死。居士又叫他起來,那個人起來後就死了。居士不明白自己有什麼罪過,佛對他說:你犯中等可悔罪,如果你給他藥漿喝而死,你就犯不可悔罪。

犯可悔罪是因為沒有殺心而將對方誤殺,犯不可悔罪是因為故意殺,有殺心。犯可悔罪,因為沒有殺心,心性就不惡,不染汙,性罪輕,業罪也輕,經過懺悔,就可以減輕或者消除性罪罪業,從而免除地獄業報。犯不可悔罪,因為主觀上有殺心,心性惡,性罪重,業罪也重。因為心性煩惱的遮障,即使懺悔,也不能懺除掉性罪,業罪業不能減輕,地獄罪不免。一切罪業的輕重,都是由心性來決定的。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