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第五卷原文:(烏芻瑟摩)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内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爲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爲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爲第一。
釋:烏芻瑟摩回憶自己在久遠劫前,貪欲心重,空王佛告訴他說,心性多婬的人,由於婬欲多,每天就像處於猛火聚集的部落之中,燃燒自己的身心,不斷地感受著身心的焦灼,不得安寧。爲了擺脫這種焦灼,佛教給烏芻瑟摩一個對治貪婬的妙法,就是每天都觀行自己全身上下的百骸四肢當中的冷氣和暖氣,從頭到腳、從腳到頭地全部都觀行到。
這是從火大上入手觀行,火大在色身上的表現就是體溫,或冷或熱,遍布於全身上下和内外,就是百多塊骸骨和四肢當中,佛讓烏芻瑟摩把全身的冷暖都觀行到。烏芻瑟摩在觀行一段時間以後,身心出現了巨大變化:神光内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什麽是神光呢?就是精神頭、精力、注意力、心力,主要是指意根的精神力量,不僅六識的注意力不向外散了,最主要的是意根的精力也不向外泄漏宣泄婬欲了,而是向身内凝聚,都用在觀身體裡的冷暖氣上了。這股本來要宣泄出去的精力和能量就向内轉化了,轉化爲觀察力和智慧力,生出了智慧之光,心火變成了慧光。
佛教的方法不是強行壓制婬心不起,而是巧妙地轉化、轉移,同樣的一股精力和熱情,轉移到另外一處,用於開發智慧之處,用於解脫之處,這有多巧妙?壓制會引起痛苦掙紥,就像戒賭戒毒一樣難以忍受,而轉化是引火歸元,換一個地方使用。充分利用之後,火光三昧生起,身心都煥發出勃勃生機,煩惱漏盡,清涼寂滅,心得大自在,成阿羅漢。烏芻瑟摩所修的圓通法門是:一心觀行身體百骸四肢的一切冷暖之觸,身體中的火大能夠無障礙地全身流通運行,不再被婬欲所阻礙,滯留於婬欲之中,從此一切煩惱都滅除了,生起了解脫三界世間的大智慧,登上了無上覺悟之路。
從地水風空四大入手觀察也是這樣觀,都是觀身觸根塵處。貪婬歸火大,而廣泛的貪欲歸水大,可以觀身内之水界與身外之水界等無差別,都歸於空,從而滅除貪欲,煩惱漏盡。嗔恚也歸火大,同樣可以觀心火歸空,從而滅除嗔恚,得解脫。五蘊中任何一種法都可以作爲觀行所緣,都可以入道,都可以滅除煩惱漏,都可以涅槃得解脫。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