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经讲记(第二版)(新修改)
第四章 观心念住(2)
原文: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释:如果目前心量还不是最上,还应该再增上,就要知道自己的心还应该再增上。
观察自己的心处于什么阶段、阶位,是什么心量,烦恼如何,定力慧力如何,发心是广大的还是很狭小的?回头来观察自己的心,观察在修行佛法上心的状态,是最大的还是不够大,是最高的还是不够高。比如有人发心:我要为某某众生服务,这个发心是不是有上的?是很低的,所以还有上,还应该再增长。比如有人发心说:我只要了生脱死就满足了,或者发心说:我只要断个我见,不去三恶道就行了。这个发心是不是有上的?还有上,不是高的。
最高的发心是什么?佛的发心是最高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人目标是:我只要修人天善法,命终能升天享乐就行了。这就是小心了,心还是有上。还有发心:我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了,成为十地菩萨就可以了。这个发心还是有上,直至成佛的发心才是无上的。佛的发心是什么?广度无量无边之多的众生,都得究竟的大解脱,这个发心是无上的。成了佛,佛叫无上正等正觉。佛的心都是无上的心。
那么凡夫众生的心呢?全部是有上的,即使他发心广大,但有的时侯心还不是广大,都是有上的,有时侯心念不正,或者心念就小了,是为了自己为了个人,或者为了一个小团体,或者为了稍微大一点的团体。这个心都不广大,都有上。观察自己的发心,是有上还是无上?
时时刻刻有个知,这个知就是警觉心,是警觉自己的心。反观自己的心现在处于什么状态,这是意识的证自证分,自己观察自己的心叫证自证分。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心也要发,真正的发心还是要意根同时也发心。那么观心也包括意识观察意根的心,以及意根反观意根自己,但是这非常不容易观察得清楚,毕竟意根很隐秘,观心也就不完全是意识的证自证分,还有意识的自证分和意根的证自证分。自证分是证明识心所发现的事实,发现的事实有意根的心,那叫证得意根是什么样的心,证得意根是贪心是嗔心还是愚痴的心,发现了这叫自证分。如果是发现意识自己和意根发现自己的心,这叫反观自己,反观自心,是证自证分。所以证自证分一定是证明自己的。
第八识的证自证分,一定是第八识发现、证得自己心行及运行的行相了。意根的证自证分,是意根发现了、证明了自己的心行和运行的行相。前五识也是,眼识的证自证分是眼识能够证明自己的活动。识心再观到别的识就不叫反观了,就像这个人观察别人,不叫反观,发现自己叫反观,发现别人叫观。
有些人修行不修自己,专门修别人观别人,不会回头反观自我。修行首先是反观自我,等有能力自我反观了,再照别人观别人,观到别人的时侯,再回光返照自己,对照检查,从别人身上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是警觉心觉悟的心。所以这个知,没有智慧的人,没有禅定的人,绝对没有一个知,他每天心都是散乱的,散乱的心到处攀缘,从来不回观,不把心回到自己身上来,回到自己心念上来,这就没有觉悟了。
随缘攀缘,是散乱心,对自心就不会有一个知,不知自心就不能修道,不能觉悟,不能改变自心。所以真正修行,心里时时刻刻要带着一个知,有自知之明,然后还有知人之明。菩萨不但要自知,还要知人,处于修行自我阶段的,首先要自知,有能力了再知人,知人以后能够改变别人,带领别人,这是大乘菩萨的心。
原文: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释:当自己的心广大无上了,就要知自己的心广大无上了。
佛要我们观心的无上,这个心无上是指什么?是跟自己从前相比较,从前的心都没有现在的心更高上。凡夫的心无上的时侯,就是发心非常广大的时侯,发心广大的时侯行为未必就广大,但是心已经很大了,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是很大的。观心时自己心发生什么,改变了什么,改变到什么程度,自己时时刻刻都要了知,有一个回光返照的能力,这是有觉悟性。
观察自己的心是法喜充满还是心量很广很大,通过修学佛法,现在发了大心了,心非常精进,发愿一定要精进修行早日成就,广利无量无边之多的众生,这就发了成佛的广大心了,这个时侯的心叫无上心,但是凡夫不可能总保持住这个无上。那就要检查自己的心念,时时刻刻能够回光返照,发现心无上时要保持,发现心有上的时侯,赶快提升自己,觉悟自己,敦促自己发大心,发无上心。
原文: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释:心定和心的集中有点相似,都代表定在一处,集中在一处,但它们还有一些区别。所谓集中,是心从到处攀缘散乱,渐渐地归拢到一起;心定就不仅仅是集中了,还有一个深度,心扎进去不动,定在一处。心在两处是不是定?有的人注意力非常强,精力非常旺盛,定在三处专注力也相当强,哪一处都能照顾好,大智慧大禅定的人才能如此。
没有智慧、没有禅定的人,心定在一处都做不到,做一件事都做不圆满,大智慧的人,指挥千军万马,照样镇定自若、游刃有余。心定在两处三处是不是定?有的人定在四处,照样是定,看他心念的力量如何,在每处精力是不是很旺盛,是否都能照应得过来,是否了别得很清楚,思惟力很敏捷。什么叫定?专注一个法叫定,专注两个法都叫作定。这个人能力强,能同时把十个人都看住,一个人能力不强,看一个人都看不住。什么叫定?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力,这个叫定。心很散的人心力弱,这时只能训练让心集中,无法定下来,只有定力相当好的人,才能训练把心定在几处而不散乱。
佛在这里为什么提了两个现象:一个是心的集中,一个是心的定,二者有什么区别?集中,没有深度,没有力量,它只是不散乱了;定,有一定的深度,未必集中在一处。能力高的人可以统领一个军队,当军长、当司令,能力低的人,只能当一个班长,这叫心的差别,能力的差别。
定还有一个概念,广义来说就是决定心,心对某种法,生起了一种决定性,加以认可肯定。比如修学佛法,修到十信位的时候,对佛法生起了决定心,决定要做菩萨自利利他,这就是决定心;之后对菩萨六度生起了决定心,发愿一定要修学菩萨六度,一定要明心见性,这也叫决定心;或者再生起一种决定心,要观行五蕴十八界无我,断我见,这也是决定心。决定心有两种:一个是意识心的决定,一个是意根的决定。最初起决定的是意识,最终起决定的是意根,然后就能实施了。意识决定了以后,报告给意根审批,意根也决定了,这时候意识的决定才有用,最后还是由意根决定。
任何一个法的决定,实施的时候是由意根决定的,意根决定之后六识才能采取行动。六识的决定不能落实到行动上,因为六识不是五阴身的主人,作不了主,身口意行不自在。身口意行由意根发动,意根就是领导,意识就是一个参谋,领导对于参谋的意见,可以采纳可以不采纳,采纳了就好像是意识作主似的,实际上还是由意根作主。无论是在佛法上,还是在世俗法上,如果意根作主决定了,所有的精力、注意力全部都转过来,六识就要专心地实行决定。结果和过程不仅体现了六识的智慧,也含有意根的智慧,如来藏存入智慧的种子。
定,六七识都可以有,定的实质还是意根的定,由意根的定决定了六识的定,意根无定,六识就没有定。六七识都可以发心,一个是表层,一个是深层,最终以意根的发心为根本为最后的抉择,意根发心才有行动力。心广大和狭小,也分为意识和意根的广大和狭小。
原文: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释:当自己的心解脱的时候,应该要了知自己的心解脱了。
观心的时候,当自己从某个法上解脱的时候,应该知道自己心解脱于某个法了。什么叫解脱?被一根绳锁拧个结牢牢的束缚住、捆住,不得自在不得自由,就是不解脱的,反之,打开绳结,自由自在不受束缚,就是解脱的。绳索的结喻为心结,为什么有心结?心被系住在某个法上,不能离开、不能脱离,就是结缚,也叫系缚。把心从这种法上移开脱离开,不再惦记惦念,结就打开了,这叫作解脱。众生的心结极多,接触一个法就黏在一个法上,就被一个法束缚住了,心里就多了一个结。众生着境非常习惯了,无法对境界无心,即使被束缚得很痛苦,也不知道觉悟,不知道想办法解脱出来。
心结有无量无边之多,有大有小,众生的心都在哪个法上系著结缚?在色受想行识五阴上、在六根和六尘十二处上、在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上、在我上、在人上、在众生上、在寿命上、在三界世间一切法上都有结缚。凡夫一个结都不打开,心就不解脱,见色被色缚,心于色不解脱;闻声被声缚,心于声不解脱;嗅香被香缚,心于香不解脱;尝味被味缚,心于味不解脱;觉触被触缚,心于触不解脱;知法被法缚,心于法不解脱。
那么解脱是什么境界呢?见色时不著色,不动心念,既不贪也不厌,既不苦也不乐,这是心解脱的相貌。色来和去,无忧无喜,了无挂碍,心是解脱的。声、香、味、触、法来和去,无忧无喜,了无挂碍,心是解脱的;人、事、物、理来来去去,无忧无喜,了无挂碍,心是解脱的。我们尝过解脱的滋味吗?在总体上来说,都没有尝过解脱的滋味,个别法有时心里想明白了才能解脱一下。比如说从前非常执著一件事情,可是通过思惟分析,觉得这件事执著没有用,于是对这件事情就放开不执著了,这叫对于某件事情心解脱了。有时候可能对吃穿住用稍微看开一下,心就解脱一点。
再比如对于受阴的功能作用不执著了,享受也好,不享受也好,感觉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都无所谓,既不喜欢也不厌弃,不被受觉所系缚了,不执著受,在受阴上就解脱了。最难解脱的是识阴,一定要了知什么法,心里才觉得有趣味不觉无聊,不了知就觉得很难受。通过修行对识阴的作用减少了执著,有些人事物理不再想方设法的去了知,不知道什么事的时候心里也不觉得无聊,就有一些解脱了。如果在见色闻声上心不著了,既不欢喜也不生厌,来去都无所谓,心就解脱了。对五蕴十八界心不著了,不欣喜不贪著,心就解脱了,但这还不是究竟的解脱,究竟的解脱是佛地的解脱。
原文: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释:如果心还没有解脱,就要了知自己的心还没有解脱。
在观心当中,如果发现自己对于某个法,心还是很粘着,不解脱,自己就要清清楚楚的了知。这就需要时时回光返照自己,遇见某件事情,反观自己的心是什么状态,是不是在这件事上很贪执摆不开,心里很纠结,很苦恼,或者又心喜又快乐,如果是这样,说明心被这件事所系缚住了,不是解脱的,心里要知。
比如别人欠我多少钱,我时时刻刻念着这件事情,我的心就是被这件事情系缚住了,是不解脱的,对人对事心里总念着想着,说明心被系缚住了,就是不解脱的。不得解脱的心就是苦恼不自在的,欢乐也是烦恼不自在的,特别快乐更是烦恼,心里平平静静的不起波澜,那是解脱的自在的,是最舒服的。苦受本身是苦,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有受皆苦,不著一切法就是解脱。
观心时,遇见任何事随时随地观察自己的心,检查心于法是不是解脱的,心里要时刻了知。如果对法生起了非常强烈的嗔恼和强烈的喜爱,心粘滞于境,就是不解脱的。只要有心念,就是束缚,就是不解脱的。修行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心得解脱,而且要得最最究竟的解脱,佛地的大解脱,那就要一切法都不著。
真正的解脱一个是断人我执,对于五蕴十八界不执不著,得解脱,是三四果人;另一个是断除法我执,对于一切法不执不著,得解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十地等觉菩萨;把法执断尽,一切法都不执著,就是佛了,对于一切法,全部是解脱自在的,只有佛一人。菩萨在一切法上,有一部分是解脱的,有一部分是不解脱的,心越执著,越固执,越不解脱。凡夫众生都是对五阴十八界对三界世俗法有执著,有些法还执著不了,那个烦恼还不现前,因此不能断法执,法执一定是地上菩萨开始断的。
以上讲了观心的内容,观自己的心是否有贪嗔痴烦恼,平时对某些人、事、物、理一切法,是贪念还是离贪的念,是嗔还是不嗔,是痴还是不痴,是心念集中还是散乱的,心行是广大的还是狭小的,发的心是有上还是无上的,心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是解脱的还是不解脱的,这些内容就是观心的范围。
每天能如实观察到自己的心念,心就很细致,禅定就会增强。只要能观察出来心里状态就好办,等于认识了贼看住了贼一样,先认识贼,再看住贼,最后贼没法造作什么,自己就离开了,家财就保住不被偷盗了。每天要这样观心,心里总要有一个知,这个知就是觉悟的心。有多少人是觉悟的?没有多少人,很多人都是随着六尘境界转,来了甲随甲走,来了乙随乙去,来了丙随丙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哪有缘就到哪,众生的心就是这样的散乱、攀缘、不解脱,被一切境界所执著系缚着。修行就是先认识心,再看着心,最后知道好与不好,心慢慢就转变了,把万法看空看透,就得解脱了。
原文:如是。或于内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
释:像这样观行,心或者是住在对内心的观心上,之后再住在对外心的观心上,最后心要住在对内外心的同时观行上。
观心时要观行向内缘色身的内心,观行缘于过去未来的内心,观行思惟推理判断研究反思的内心,心住在观内心上,又要观缘六尘境界的外心,心住在观外心上,再然后同时观内外心,心住在观内外心上。观行时内外心的状态都要观行到,自己心里正在动念的不接触外边六尘境界的心,是贪还是嗔还是愚痴,都要观察清楚,这个心是有上的还是无上的,是解脱的还是不解脱的,都要观察出来。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自知之明不容易有,所以观自己心是不容易的。每个人内心的结缚那么多,不会观自己的心就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改变自心。不能发现自己心处于什么状态,是善是恶都不知道,那要如何改变呢?
楞严经上佛说七识心不在色身之内,也不在色身之外,也不在色身的中间,但佛讲观心的时侯,为什么说有个内心有个外心呢?心念在色身之内方便称为内心;心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的时侯好像是出去了,其实没出去,这只是方便说法,好像是攀缘外界了,称为外心,外心是六识的向外攀缘时候的名字。
观心的时候,如果发现心在回忆回想,这是独头意识在运作,然后心再往内收摄,回头去观这个心是处于什么心理状态,是有贪嗔痴还是无贪嗔痴的,是解脱还是不解脱的。再观心对六尘境界的时侯,是有贪嗔痴还是无贪嗔痴的,是有定还是无定的,是解脱还是不解脱的,是有上还是无上的。
观出来自己的心理状态,就知道自己的心是否清净了,知道自己的心念是善还是不善的,思想是对还是不对,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了。那要如何处理呢?意根知道意识观察的情况,就会在后面思量了,何去何从在于意根,意识可以起一定的思惟作用,剩下的都是意根的事。意根思量之后采取抉择,抉择的结果就会一点点变好,一点点改正从前的贪嗔痴烦恼。意根改变的前提是意识要善思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把思惟的过程和结果传给意根,意根思量后就知道了,以后就会正确的抉择和决定,这样意根就降伏和改变了。
意识和意根两个心工作时有分工,各有侧重,和合运作完成五阴身的身口意行。修行首先是意识要有正念正见,意识要明理,意识要有智慧;再其次意根依着意识,起自己的思量才能明理,才能生起智慧,生起抉择决定心就改变自心了,心是这样改变的。无论是改变自己,改变环境,还是改变一切法,都是这样改变的,由意根来作主抉择,如来藏随顺着就改变了。
只要意根思量清楚有了抉择心就好办,只要意根比较坚定有力量就好办,我非要这样做,如来藏没办法,就让你这么做。真正有力量的当然是如来藏了,无所不能,什么也阻挡不了如来藏要实施意根的决定。当然后边还需要有因缘、业种这些条件,业种有前世业种,有现存的业种,现存的业种如果要起作用,种子的力量要相当相当的大,业种才能马上成熟现行出来,意根想做的事就能做成。如果意根没有力量,存的业种就微乎其微没有力量,因缘不容易成熟。意根越有力量,存的种子越饱满,成熟就越快,很快就能实现果报。
如果想要意根有力量,还需要有智慧,有智慧就需要禅定,智慧越大,越能存好业种善业种,修行一辈子就成,做一件事很快就成就。如果要想心有力量,定就要强,慧也要强,决定性就非常强,意志坚定。决定性不强的,业种不成熟,比如说念佛时,心里就是要一心往生极乐世界,非常坚定,极乐世界那边莲花就变造出来了,极乐世界景象也会现前。如何现前的?意根非常想念极乐世界,如来藏就把极乐世界展现出来了,意根不想就不现前。
修行首先意识做前行引导,而且是正确的引导,开辟一个正确的道路,意根才能在后面随行,如来藏随着意根出生一切法,就能成就一切法。如果意识领错路了,意根也跟着走错路,如来藏不辨东西南北,随着意根出生染污法,结果就是生死轮回苦。三能变识中,意识起这种作用,意根起那种作用,第八识起另一种作用,各有各的作用。成佛之路如何走,如何成佛,心里应该明了。意识广学多闻,选择正确道路,引导意根,意根生起决定心就走上光明大道,心改变了,修行就成就了。
世俗法也是这样成就的,意识领路,意根随后,如来藏是后备军,粮草提供足够,要什么提供什么,最后就能成就了。比如说要建房子,意根六识在上面建房子,如来藏在背后提供材料,八个识配合,房子就造好了。如来藏配合意根的前提条件是,六七识首先要配合,六识作引导,意根思量过后决定说:我如何建房子,建什么样式的,如来藏就随顺着一起建造出来了。三能变识,缺少一个都不行,谁最重要呢?都挺重要,当然越往后的越重要。
六七识在前面开好路,作决定了,后边如来藏不给原材料,不提供种子,六七识也没办法。原材料从哪里来?还是六七识共同存下来的,如来藏不会无中生有,你没有存种子,就拿不出种子来,原材料就供应不出来。六七识先存资粮,五识也参与,资粮存好以后,想做事的时候,因缘具足如来藏再拿出来。所以我们发大心大愿想成就什么法,就要先存种子,否则什么法都不能成就。如果不修福就想成佛,那是没有办法的,如来藏无法凭空产生种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一切法造作,还是自己造作的。种子放在如来藏库房里,不能放在其他生灭的不可靠之处,用的时侯才能随时随地取出来,取不出来,妄想也没有用。修行还是六七识自己修,六七识修完,六七识改变了,万法就改变,满六七识的愿,这就是修行过程。
原文:或于心观生法而住。或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
释:观心时,要观察心上的生法,心住在观察生法上;或者观察心上的灭法,然后心住在观察心的灭法上;最后再同时观察心的生法和灭法,心住在观察生灭法上。
什么是生法?我现在思考一个问题,突然有一个念头出现,想考虑什么问题,考虑问题这个法就生起来了。新出生的法如刚起一个心念,或者眼睛刚见色,心就生出来运作了,这叫生法;心里出现一个向善的心行,或者有一个贪念出来了,这叫生法;心里现在嗔心生起来了,这叫生法;现在心有定了,心定的法出现了;现在对某件事、人、物想开了,解脱的法出现了,这叫生法。原来没有,现在出现了,就是生法。
灭法就是已有的法消失不见了,比如从前的贪念现在没有了,就是灭法;从前心散乱,现在心定了,散乱心灭了,即是灭法;刚才还生气,现在不生气了,嗔心灭了,就是灭法。观察自己心念的生住异灭,心的状态全部能掌握到,了解自己之后,知道自己是什么心行,禅定、智慧、持戒,戒定慧具足证得无我时,心念转变,大智慧就生起来了,慢慢就能断除贪嗔痴烦恼了,这是自然的修行过程。比如面前有一只猴子,你看住它,慢慢它觉得不自在,就不乱动不乱跑不乱跳了,只要认识它、看住它就行了。就像一个窃贼,先识得他的面目,认识他,看住他,他就动不了手脚,被人看住了就不好意思偷东西了。自己的心就像小偷一样,认识他,看住他,后续的工作就好办了。
心里这个法生,那个法灭,同时都要观察到,这时定也增强了,慧也增强了。一开始观生,后来观灭,再后来生灭同时都观。一开始观内心,后来观外心,后来内外心同时都能观。定慧增强了,才能做得到。同时都能观,这是心住一个法还是住两个法?三四个法都住了时也是定。
所以定的概念是什么?不仅是指专注一境或者把心灭掉叫定,只要有能力把所有法弄清楚,就有定,当然也有慧;如果没有定慧,观一个法也不是在定中观,这一个法就不能解决,慧就不能出生。生法、灭法、生住异灭这么多的法全部观察到了,这个定力相当好,定浅就做不到。在这其中也有智慧出现,把所有的法都解决了。能看住一切法的出生和灭去,定慧具足,这其中有没有戒?没有那些不如法的心行就是戒,这样戒定慧就能具足了。只要每天都能观察自己,戒定慧具足,就能成就初果到四果,就怕不觉悟,心随境界散去而不觉知。这样观行了以后,最后结果是什么?心心念念有一个观心的心。
原文: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释:由智慧的认知所形成的,以及心里忆念所形成的结果,心念里都会有关于心的念头出现。你们应当不依倚任何法而住着,并且也不执着世间里的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应当像这样,在心上观心而住。
由于一直专注的观察自心,禅定和智慧都提升,这时心心念念都是自心,这是智慧观行的结果,忆念的结果。心里经常思念着自心,观察着自心,思考分析着自心,调伏着自心,但是心里有这些念,心也不清净,不能得解脱,不能解脱于心念,应当灭去心念,看空心念,心里不再有任何法,也不依着任何法而住。并且也不执著世间任何物而住,心里空空荡荡,清清净净。
什么叫智识所成?观察自心的那个心,经过不断的观行,智慧逐渐提升,一是不随境界流转,二是自心的心念观察得清清楚楚,三是自心有所降伏。没有智慧,心随境界流转而不觉知,有智慧才能觉知,这叫智识,一直观察心念的心叫智识。什么叫忆念?观心之后,心里一直回想思惟自心的状态,就是忆念,观心的整个过程,在心里回旋着反复着,知道自心所处的状态,是心念所成就的,这也叫忆念。观心最后的结果,心里总有个我,总是在忆念回想观察自己的心是贪嗔痴还是无贪嗔痴的,总是在思惟自己心所处的状态,一直思念着自心,定慧都具足。
当观行形成了牢固的心念以后,就住在观心上了,心有所住就是系缚,最后把这个心念也放空,无所住,心才能得解脱。把所观的心也抛开,无所住,心就空了。就像洗衣服,衣服洗干净以后,肥皂泡沫和水都要清除掉,衣服才能穿用,观就如肥皂洗衣粉和水,衣服就如观的对相。观心之后,心心念念都是心,内心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心,最后把思念的念也要空掉,心无所住,不住在思念上,心就空了。能观的心,所观的心,都是无常的、空的、幻化的、无所执著的,能观所观全部泯灭,心就空了寂静下来了,能观所观都是无常的,都不是我。这个所观就不是六尘境界了,而是心,能观者是六七识,所观的六识和七识全部是空的,都要无所住不执著。
四念住修完就断了我见,把心空了就会断我见了,并且能证得三四果,了知能观所观的心都不是真实的,是生灭异住的,都是生灭变化、起灭无常的,都不是我。空掉以后,心无所依,如果有个所依,就把它当真实不能断我见了。无所依而住以后,且不执著世间任何物,也不依着心,也不依着物,心里放空空的,把物也放空,世间任何一个物,心里都不著,就证空果。只要内心里有法存在,就把它空掉,不认它为真实,才能断我见断我执。
从大乘法的角度来说,如果把一切法都空掉以后,就剩下一个如来藏不空,还存在着,这是证得大乘法如来藏的境界。就像楞严经里讲的耳根圆通:能观所观都空掉,把空也空掉,所有一切的空都空掉,耳根圆通修到最后,就剩一个如来藏。圆觉经也是这样说,只要心里有个心念都应该空掉,有个空的心念也要空,能空所空全部空掉,除了如来藏,什么都不存在,然后也不执着如来藏,修学就到家,无量千万亿的化身就出来了,修到最后就是甚深的禅定和智慧的三昧境界。
修行就是要这样一路空下去,把凡是有生灭变化的法都空掉,然后不管认为什么法是空的,再把这个认为的知见也要空掉,把法空了,再把这个空也要空掉,凡是心中有物全部空掉,把心也空掉,心中的物也要空掉,能空所空全部空掉,就剩一个实在是空不了的如来藏,就究竟到家。这就不是一般的明心见性了,是究竟到家的明心见性,观音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章就是这样。四念处修到最后,也是空掉五蕴十八界,但是不一定能证得如来藏的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