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四念处经讲记(第二版)(新修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5-07-03 16:49:55 阅读: 2

第五节 观四圣谛法而住(2)

三、观苦灭谛而住

原文: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再接着来讲,诸比丘,什么是苦灭圣谛呢?对于上述那些法的贪爱已经完完全全离开了贪欲,贪爱灭尽了、舍离了,对于从前的贪爱现在已经弃舍了,从中完全解脱出来了,心已经无染了,就证得了苦灭圣谛。这是四果阿罗汉烦恼灭尽的境界,有能力摆脱生死苦,可以不再受生。复次,诸比丘,这些爱集在什么处能舍离,在什么处才能止息这些贪爱呢?在世间里有可爱乐可喜欢之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以后就不再有贪爱和喜乐。

当证得苦灭谛的时候,自然就会弃舍贪爱,从前所喜欢贪爱的法,如今都不再喜欢和贪爱了,那么贪爱就在喜欢的法处止息灭去,五蕴世间法都不喜欢了。

原文: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什么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呢?眼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以后不再出生了;乃至耳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鼻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舌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身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意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色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声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香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味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触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法尘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眼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耳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眼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耳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鼻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舌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身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意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眼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眼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耳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鼻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舌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身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意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眼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耳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鼻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舌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身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意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对声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对香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触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声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香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触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六根与六尘相触,之后就会产生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这时往往也会对五产生贪爱心理,那么灭除贪爱,也要灭除六根触六尘时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的受想行识的贪爱。如贪爱在色尘上产生的受蕴想蕴和行蕴,在修行之后要断尽,才能得解脱,在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上的受想行蕴的贪爱,也要断尽,才能得解脱。

原文:色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声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香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触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声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香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触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释:对色法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声法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香法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诸比丘,这就是苦灭圣谛。

四、观苦灭道谛而住

原文: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释:复次,诸比丘,什么是苦灭道谛呢?八正道是能灭苦的修行之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见呢?如实了知什么是苦,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集,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灭,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灭的修道方法,这就是正见。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思呢?没有任何贪欲的思惟,没有任何嗔恚的思惟,没有任何恼害的思惟,就是正思惟。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语呢?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这样的语言就是正语。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业呢?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这样的业行就是正业。

原文: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勤。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释: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命呢?诸比丘,在世间里维持生存,圣弟子能舍弃不正当的损坏他人利益的谋取生存资粮的方式,而依于正当的合理合法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谋生方式来活命,这就是正命。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呢?比丘在修道过程中,能够生起勇猛心,非常卖力地,内心精勤地关照和约束自心,让内心里还没有生起来的恶法不再生起,勇猛精进卖力地专一其心,心里精勤地照管和约束自心,远离已经生起的恶的不善法。

并且生起勇猛的精进心,心里精勤地照管和约束自心,让还没有生起的善法生起来,生起勇猛精进心,内心精勤地关照和约束自心,让心住在已经生起来的善法上,让善法不被惑乱,逐渐使其增长圆满,修习成就,诸比丘,这就是正精进。

原文: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乃至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释: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念呢?诸比丘,比丘修习正念,修习于身观身而住时,精进勤勉,具足正智正念,而舍离了世间里的贪欲和恼害;比丘修习于受观受而住时,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而舍离了世间里的贪欲和恼害;比丘修习于心观心而住时,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而舍离了世间里的贪欲和恼害;比丘修习于法观法而住时,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而舍离了世间里的贪欲和恼害,诸比丘,这些没有贪欲和恼害的心念就叫作正念。

原文: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

释:再接着说,诸比丘,什么是正定呢?诸比丘,比丘修习正定时,去除贪欲,远离不善法,内心里既有粗的寻觅也有细的等待,由于离去了欲界法而生出了喜心和乐心,就达到了色界的初禅定,止住其中。把寻觅等待的心思去除,内心安静恬淡,专一其心,既没有寻觅的心,也没有等待的心,由于具足了这种禅定而生出了喜心和乐心,这样就到达了第二禅,而止住其中。

原文: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释:再进一步舍离了喜心而住,心里具足正智正念,用身体感受乐触,只有诸圣人说,舍去了欢喜心,正念住于乐受上,就达到了第三禅,而止住其中。再以后,把乐受舍去,离开苦受,从前心里所感受到的喜乐忧愁都灭除了,只剩下了不苦不乐受,成为舍去了念想心地清净的行者,达到了四禅,而止住其中。诸比丘,这些禅定,从初禅到四禅,就叫作正定。而初禅之前的定,都不是正定。诸比丘,这些就名为苦灭道谛。

原文: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释:就像这样修行以后,或者对四圣谛法的内法观法而住,或者对四圣谛法的外法观法而住,又或者对四圣谛法的内外法同时观法而住。然后又观这些法当中新出生的法,观到把心念住于新出生的法上,然后再观行这些法当中灭去的法,心住于观灭法上,同时又观这些法的生法和灭法而住于其中。

到最后,由于观行的禅定和智慧出现,心里于观行的法念念不忘,心里总在忆念着这些四圣谛法,这时候你们应当舍掉这些念头,心不依倚这些法,住于一无所有的空的状态,心无所依,并且也不执着世间里的任何事物,就这样住着,这也是舍觉支。每种观行后面都要舍除心中所念所想,住于舍念中,最后舍念也除,才为究竟。诸比丘,比丘应该这样对四圣谛法修观法而住。

原文: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年间之念。

释:诸比丘,确实是不管是什么人,用七年时间,像这样修习四念处,就必会得到两个果中的一个果,在现世中证得解脱的究竟智慧,能趣向无余涅槃,或者证得有余涅槃,希望不再来人间,也就是三四果中必证得一个果。诸比丘,你们应当准备好用七年的时间修成四念处观,七年中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观,这样就必成就三四果中之一果。

诸比丘,确实是不管什么人,只要分别用六年的时间,或者用五年的时间,或者用四年的时间,或者用三年的时间,或者用二年的时间,或者用一年的时间,像这样修习四念处,就会得到两个果中的一个果,就是在现世中证得解脱的究竟智慧,能趣向无余涅槃;或者证得有余涅槃,希望不再来人间,也就是三四果中必证得一个果。诸比丘,你们应当准备好用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的时间修成四念处观,在这些时间里,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观,这样必成就三四果中之一果。诸比丘,应当在一年中修习成念念都是四念处观。

原文: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

释:确实是不管任何人,只要用七个月的时间,如此精进的修习四念处观,必得二果中的一果,一个是无余涅槃,在现世就证得解脱的究竟智慧,一个是有余涅槃,希望未来世不再来人间受生。诸比丘,你们应当准备用七个月的时间修习四念处,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就会证得涅槃。实际上不管任何人,只要在六个月当中,在五个月当中,在四个月当中,在三个月当中,在二个月当中,在一个月当中,在半个月当中,如此精进的修习四念处,必得二果中的一果,即于现前证得无余涅槃或者是有余涅槃。诸比丘,你们应当用半个月的时间修习四念处,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观。

原文: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释:诸比丘,确实是不管任何人,只要在七日之中,如此精进的修习四念处观,必得二果中的一果,在现世中证得究竟的涅槃解脱智慧,或者是证得有余涅槃,希望不再来此人间受苦。诸比丘,这种四念处观的修习方法,特意为众生获得清净解脱而说,为了度脱众生的忧悲苦恼,为了灭除众生的生死苦恼,为了众生证得真理,为了众生得到涅槃,唯一的趣向的修行之路,就是四念处,因此而说这部四念处经。

世尊讲完这部经之后,所有随喜赞叹此经的诸比丘们,都很欢喜世尊所说。

为何佛说从七年到七天等不同时间,精进修行四念处观都可证果?这是指那些善根深厚、烦恼轻微、遮障少、前世学佛时劫久的人,他们如果能像佛陀要求的那样去精进修行,几天至几年就能证果。而无始劫以来学佛时间短、烦恼深重、遮障重的人,就需要七年以上的精进修行才能证果。也许多数人一百年也不能证果,有的人甚至连观呼吸都观不好,心里无论如何也静不下来,更不要谈证果了。

但是也确实像佛说的那样,不管什么人,只要精进修行四念处观,能做到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心心念念都能观行,改变无始劫以来对五阴世间的攀缘习气,努力降伏烦恼和业障,证果还是不难的。难就难在业障关过不去,自己不肯下决心用功办道,散乱习气不能降伏下来。真能做到勇猛精进,做到如佛经中所说的那样修行,证果还是有保障的。

这个四念处观的修行方法非常殊胜,大家不要嫌弃小乘的修行,其实这是修行的捷径。佛说的捷径才真是真正的捷径,戒定慧具足,实修实证,不是嘴皮子功夫,不是情思意解,不是想一想琢磨琢磨就证果的那种。从佛教导给我们的修行方法中,去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实修和实证,实修过程中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理解理解明白明白,什么代价也不用付出,什么戒也不用守,什么定也不用修,有意识理解的乾慧就算证果了。我们要深信佛陀的智慧,听从佛陀的教导,对自身的修行才大有益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