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LOGO

日常开示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第1示 总第4525示

判定犯戒与否的根本是看用心

问:如果受持了五戒,像师父举例的这种盗(拿家人的东西送人)是不是也不能犯,是否也算破戒呢?这种善意的盗是否只能在持五戒之前做?

答:是否算犯盗戒,主要看是否有盗心,是否有把东西盗到自己手里享用的目的,是否损害了对方的利益,如果没有这样的恶心,反而有利益对方的善心,则不算盗。戒和因果都以心为主,善心得善报,恶心得恶报,这些问题要综合考虑,还要考虑最终的最后的结果是善还是恶,是利大还是弊大,利大的就去做,弊大的就不要做,利他的菩提心最重要,也最珍贵。如果考虑不清楚,利他之心发不起来,就严格守戒,谨小慎微,丝毫不冒犯,大小乘戒都如此。

修到一定程度的菩萨,内心都是善多,几乎无恶,不会损人利己,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所以有些事情就不在乎,只要结果是善,就不考虑过程的表面的不善。我为了修行,为了弘法,有一些小乘戒都没法守持,如果守持了小乘戒,就没法修行,大乘戒必犯,大小乘戒衡量起来,当然是大乘戒重要,众生重要,佛教的发展重要,我个人就不重要了,但是个人绝对不会有所犯戒,有什么罪报的,因为实际上是无罪而有功的。

鸠摩罗什法师从东印度来到中国震旦弘法,皇帝为了留住他,给他娶了好几个女人,如果不接受,就无法弘法,为了能顺利弘法,大师只能接受,每天与好几个女人同居。表面上看他好像犯戒了,实际上他守住了菩萨戒,菩萨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佛教的,根本目的达成,其他就没办法尽善尽美了。当然这样的事情,普通人不能学,学了就犯戒,因为修行功力不到,心行不够清净。

犯戒与否,在于心,没有犯戒的心,没有起心动念,就不算犯戒,如何能失戒体呢?要想不犯戒,必须要有初禅定,要断我见成为小乘三果,大乘果位在初地,这样根本烦恼断除,没有恶心不善心染污心,就不犯戒行。除此就难免犯戒。

优波离尊者是小乘的律师,他经常判定比丘和比丘尼犯戒,而在维摩诘居士和佛看来,有的根本就没有犯戒。佛会观察比丘比丘尼在当时的心行如何,是否生心动念,如果没有生心动念,在大乘来说就不犯戒。

对于犯了戒的比丘和比丘尼,小乘戒师会驱逐出僧团,但是佛却对一些表面犯戒实际却没有犯戒的弟子非常宽容,比如说一个比丘尼被强奸怀孕了,这在小乘来说就犯了根本戒,应该被逐出僧团,可是佛却认定比丘尼没有犯戒,还允许比丘尼在王宫中生下孩子。所以一个人是否犯戒,要有大智慧判定,甚至用神通通过现量观察来判断,观察当时的发心和用心,不看表面的行为。

如今的众生智慧极其有限,对于人和事的判断都基于情绪和肤浅的认知,根本分不清善恶是非,分不清善知识和恶知识,不会观察人的发心用心,以及做事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盲目地排斥和崇拜,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是非颠倒,非常难教化。


——生如法师开示
(佚名编辑)
上一篇上一篇

受五戒和不受五戒恶业果报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下一篇

什么情况下可以自誓受戒?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