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襍談(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1-02-27 22:28:14 閱讀: 343

第十章  法義篇

一、什麽是法

法是軌持義,只要是能在世間顯現出來的,不管有多麽虛妄,不管自己和他人能不能認知到,能不能體會到,只要有影像,就是法。

比如:人、事、物、理,不管是什麽人什麽衆生,只要存在,就是法。事,不管什麽事,吃飯穿衣走路,行走坐臥,言談語笑,花開花落,人事和合與糾紛,偉大事業和渺小事業,只要在世間存在,不管什麽時候存在,不管正在發生,還是内心想象,都是法。内心裡想象出來的,幻想出來的,都是法,只要是心裡的相,都是法,心也是法。

物,不管眼前還是背後,不管過去還是現在,不管是想象的還是回憶出來的,不管能不能接觸得到,只要有影像,都是法。

理,世間一切法則,槼律,制度,章程,善惡是非,正確與錯誤,一切的思想觀念,一切的念頭,一切佛法當中的真理觀點,只要能在心中顯現出來的,都是法。

這些法都是心中的影像,都是心中的幻相,都是衆生五蘊身運作出來的,十二處和合運作出來的,十八界裡輾轉所出生的,無窮無盡。最後最究竟的一個法,就是如來藏,不管衆生認不認祂,知不知祂,識不識祂,祂都作爲一種終極真理而存在著。

二、什麽是法

法,就是事實真相,就是真理,所以菩薩講法就要講事實真相,講真理。而每個事物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每個人從自身的角度觀察,如果觀察得準確無誤,那麽觀察出的事實真相都是相同的,也就只有一個事實真相。如果說每個人觀察得出的結論不一樣,那就說明很多人觀察有錯誤了,沒有如實觀察。沒有觀察正確的原因有很多,每個人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共同特點是觀察力不足。

既然講法是講事實真相,那麽這個事實真相,最好是自己親自証明了的,這樣講出來是最有說服力最親切的。如果講法只能引述他人的言論,那也要有相當好的辨別力,能夠辨別和証明他人的言論所說確實是事實真相才行。我們目前只能確定佛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但自己也沒有能力去實際証明,只是一種對佛陀聖言的仰信和崇信而已,還達不到正信和真信,真信是需要証量的。那麽除佛陀之外的人,要仰信和崇信就要冒一定的風險,只有正信、証信和真信才可靠。但是証信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所以末法時期的衆生大多數都是仰信、盲信和崇信,不是正信和証信真信。

三、什麽是法界

法界分爲出世間法界和世間法界,世間法界分爲十八界、十法界和三界世間。十八界就是衆生的六根、六塵、六識界,十法界就是四聖六凡法界。界,就是功能、界限、種子差別,就是分界線。不同的界,功能作用不同,六根的功能與六塵的功能不同,與六識的功能不同。六道衆生各有各的界限,四種聖人各有各的界限;十法界各有各的界限;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有界限,也可以說是法界,三界也各自有各自的界限差別。

出世間法界叫作一真法界,就是真如如來藏,祂不屬於三界世間,不在三界裡,沒有三界世間相,但也非不在三界世間。所有三界世間法以及十方諸佛國土,華藏世界以及世界海都在一真法界裡,都不出真如心之外。衆生修到妙覺位要成佛之前,要在兜率内院候補,等著因緣成熟,下生人間八相成道。等到人間的衆生根性成熟了,妙覺菩薩的成道時節也到了,就要下到人間八相成道。所以諸佛都是到人間來成就佛果的。

四、什麽是功德

功德就是智慧的受用,有智慧就消業。斷我見明心就會消除三惡道的業,智慧性的懺悔也有功德,能消業。修行過程中智慧的增長,都能消除不同程度的業,惡業盡即成佛。

五、什麽是乾慧

乾慧,乾是干的意思,沒有水的意思。乾慧就是沒有定水滋潤的慧,乾巴巴的慧。這樣的慧,沒有實際指導作用,就像土裡沒有水,不能成爲泥土,沒有泥土的粘性,不能抹牆,不能鋪地面,不能搞建築。乾慧也是,說得口干舌燥的智慧,實際上都不是從自己的胸襟裡掏出來的,不是實証的,意識學來的推理出來的分析出來的,這只是學語之流,不是真正的智慧。這是修行的最初一個階段,若只停留在這個階段,以爲究竟,那就止步不前,不能入到真寶山中。

六、所謂的正法,是能夠讓衆生趣向於破除無明,趣向於解脫的法。真正的正法,是指真如自性之法,真如是世間出世間最正的,是一切法的根,一切法都從之而出;自性又能使得衆生依之得解脫,依之証涅槃,依之成就佛道,遠離一切苦厄,因此真如自性是正法,有關真如自性的法也都是正法。

除了佛所說的法,和符合佛所說的關於解脫和般若之法,是正法,其它的比如外道法和世間的善法,不能讓衆生得到解脫和明心見性破除無明,因此都不是正法。世間的善法能讓衆生伏惡修善,做個好人和有合格的人,但最多能暫時保住人身或者生天享福,不能趣向於解脫,因此也不屬於正法。衆生即使修行了世間的善法,也不一定就能讓衆生産生出離心,産生要求解脫的心,也許還會增加生死係縛。

佛法與世俗善法並不矛盾,並不互相觝觸,相反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佛最初講法也講人天善法,講五乘法,但是最後回歸到一佛乘,都是成佛之法。世間裡的善法是很有必要的,應該大力提倡,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但是世俗善法畢竟不是佛法,不能代替佛法。如果佛門裡的善法多了,把這些善法當作真正的佛法,那就會充斥了真正的佛法,最後真正的佛法就會被沖淡和代替,佛法就會快速的滅亡,然後世俗的善法也不會存在了。

七、問:内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法處所攝色是否就是法塵?它的具體定義是什麽?五塵與這個法塵的關係,是平等、平行、還是攝屬關係?

答:法處所攝色,就是法塵,是依内五塵另外再次變現出來的法塵,也是由四大微粒組成,攝屬物質色法,與五塵和合起來,構成完整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只是色聲香味觸的一少部分内容,不是完整的五塵色法,法塵是色聲香味觸的大部分内容,合起來才是完整的色法。如:色塵與色塵上的法塵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内色塵,聲塵和聲塵上的法塵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聲塵。五塵與法塵是平行並列的關係,互相依賴的關係,法塵依五塵而出生和存在。内五塵由五識了別,法塵由意識了別。從這裡就看出,單獨的五識不能了別色聲香味觸,單獨的意識也不能了別色聲香味觸,必須是五識與意識和合起來,才能了別完整的色聲香味觸。

八、外五塵,是共業衆生的如來藏共同變現出來的生存環境,這是必須要有的,如來藏依外五塵才能變現出六識了別的内六塵。外五塵不是單個衆生所能獨自擁有的,也不是單個的如來藏所能獨自變現的。因爲有外五塵,我們自己的如來藏才能依據外五塵,在自己的後腦勝義根裡變現出與外五塵一模一樣的内五塵,内法塵也隨同内五塵同時變現出來,然後六根與六塵相觸,如來藏出生六識了別内六塵。可是衆生都以爲了別到的是實有的六塵境界,把自己六識所見聞覺知到的六塵境界當作真實,執著不已,造作各種業行,不知道都是幻化出來的,於是生死輪回不斷,苦惱不已。

九、如何証明有外五塵的存在

譬如外面的山河大地,就是外色塵,這是很多衆生共同擁有的,不是一個人擁有的。所以你能看見山河大地,其他衆生也能看見山河大地,當自己睡著昏迷死亡時,自己看不見山河大地,但是其他衆生仍然能看見。這就說明了山河大地不是一個人所擁有的,而是所有衆生共同擁有的。

再比如你家的房子,不是你一個人擁有的,你的家人也能享受到房子,也能住在房子裡。當你離開家門接觸不到房子的時候,房子仍然存在,你的家人仍然住在房子裡,房子也屬於他們的。當你們全家都離開房子的時候,其他人仍然能看見房子,也可以搬進去住,他們也可以成爲房子的主人。

沒有外五塵,就沒有内五塵,内五塵依外五塵而有,就像鏡子裡的影像一樣。我們都是活在鏡子裡的影子裡,而影子之外,還有實體,其他衆生的如來藏依那個實體還能幻化出影子,讓其他衆生了別;如果沒有實體,就沒有影子,鏡子不會無緣無故現出影子。外五塵猶如天上的月亮,内五塵猶如水中月,千江有水千江月,都是月亮的影子,而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就是外五塵之一的色塵境。

外五塵也是唯心所現,是如來藏變造出來的,虛妄不實,生滅變異,也要消失滅亡,不久住。在我們出生到地球上之前,地球就已經存在了,那麽地球是你的心單獨變造出來的嗎?顯然不是,它是共業衆生的如來藏共同變現出來的,是外五塵之一,我們死後,地球還照樣存在,爲其他衆生所用。直到所有衆生與地球緣盡,衆生都死亡後,地球就毁滅。

十、虛空與色相

虛空是色的邊緣,是一種沒有色相的色,這是對虛空的定義,這句話可能不好理解。虛空可以依色顯發,但不是依色存在,虛空的來源是如來藏,依如來藏而存在,因爲有如來藏才有虛空的顯現。色相也是因爲有如來藏,才能顯現出來,這是一切法的根本來處。它們表面上的虛假現象是,色相依虛空顯發出來,虛空依色相顯發出來,二者互相襯托。沒有色相時,虛空照樣存在。宇宙沒有形成之前,就是一片空無的虛空,沒有一點色相,那就說明了虛空不依色而存在。

十一、空間與虛空的區別

空間有時候與虛空等同,有時候並不等同,依於某坐標物而劃分。比如房間,有房子才有房子的空間,沒有房子,就是虛空。比如說中國的領空,也叫做中國的空間,有中國才有中國的領空,沒有中國就沒有中國的空間。空間也是衆生爭奪的目標之一,都想擴大自己的生存活動空間,所以就有爭奪。

人類嫌地球的空間不夠用,還要想佔領其他星球的空間。沒有地球和所有的星球,就沒有星球空間,依他而有的法就是依他起性,是虛幻不實的。外宇宙星空是第一次變現,不實如幻;依外星空而變現的内星空是第二次變現,更虛幻不實;依星空色法而襯托出來的内外空間,尤其虛幻不實。

十二、凡夫衆生的六七識都有無明,包括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還有無量無邊的塵沙惑。一念無明,就是對自我五隂的貪愛和執著,對三界世間一切法的貪愛執著。由於有一念無明,就有三界的生死輪回苦,要想斷除生死輪回苦,就要滅盡一念無明,首先就要斷除五隂爲我的我見,然後修出初禪,依次斷除貪嗔癡慢等等諸煩惱結縛,對自我五隂的貪愛和執著就能斷盡,對三界世間法的執著就能斷盡,一念無明斷盡就能解脫生死輪回苦。

七識裡的無始無明,就是從無始劫以來,衆生從來就不知道法界的實相是什麽,不知道有諸法的實相心如來藏,是祂出生的三界世間萬法,於是就執著世間萬法爲真,這就是無始無明。証得法界實相心明心見性時,就打破了無始無明。七識認識了諸法實相,有了般若大智慧,以後無始無明都斷盡時,七識的無明就滅盡,徹底轉識成智,究竟成佛,如來藏就改爲無垢識。

十三、衆生共同的部分,就是共同的業力,共同的外界山河大地、宇宙器世間,共同的生活環境,其他就不共同了,都是各自受用各自的五隂十八界和第八識。每個衆生都有自己的八個識,都不共用,所以衆生才千差萬別,心心不同,一個人一個想法,一個人一種作爲,一個人一種果報。

第八識不生不滅,本來就有,誰也不能變現祂。第八識有緣就變現萬法,無緣就不變,隨緣變現時,自己從來都不改變。

    十四、所謂的妄念,就是意根攀緣作意,意識生出的念頭和想法,有時是七個識和合起念。七個識只要存在,就要起用,七個識起用,必然有念頭的出現。八個識都有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思,就是思考、思量、抉擇、決定、造作;想就是心上取著了相,認了相,識別了相;受,就是領受、領納、接受,作意,就是引心到境上,專注於境;觸,就是識心接觸境界。第八識取的相與前七識不同,思量的内容不同,領納的對象内容不同,作意的對象不同,觸的對象不同,處處都與前七識不同。

識,就是分別,要想沒有分別,就要滅掉識,那就是眼識滅掉不見,耳識滅掉不聽,鼻識滅掉不嗅,舌識滅掉不嘗,身識滅掉不覺觸,意識滅掉不覺不知,意根滅掉不作主,這樣萬法就隨之也滅掉。但是沒有修到四果阿羅漢的境界,也不能滅掉意根。如果第八識也滅掉,萬事就都廢掉,一了萬了,佛也滅不了第八識,何況其他人。

十五、問:圓覺經講一切衆生枉認四大爲自身像,六塵緣影爲自心像,解開這個謎,佛法也就講完了,但是多生多劫的愛恨種子怎麽除去呢?

答:身心問題解決了,佛法還沒有講完,還有唯識種智問題極多極廣,需要修學。斷我見,再明心見性,具有唯識種智入初地,染污種子就會慢慢清除掉了,愛恨種子斷盡,就成佛。需要在因緣現前時,清除内心的煩惱習氣,就斷除染污種子了。

但是身心問題完全徹底究竟解決了,也就成佛了,佛法就是用來解決身心問題的,身包括内身色身,也包括外身宇宙器世間生存環境;心,就是七個識。七個識都轉識成智,身心世界就徹底脫落轉變,報身佛和化身佛都成就,世界變成純淨的佛國土。

十六、圓覺經,全部都是講佛性的妙用,講如來藏之性。不是讓見聞覺知性的七識妄心也像佛性那樣。如果把圓覺經裡經義理解爲闡述七識的作爲,那就誤會大了。就如六祖在壇經裡都在講真如自性,無數人卻誤會爲是講見聞覺知性的七識妄心,誤會真是大極了。

一切法都是如來藏,都是如來藏性,如果沒有証得這個理,就不要引經據典來印証自己的見解。引經據典印証自己的不正確的觀點爲正確的,就是誹謗佛和法,罪過不小。如果你能現前觀察到貪嗔癡性,如何就是佛性,如何是究竟覺性覺相,那麽才可以說一切婬怒癡即爲究竟覺,智慧愚癡通爲般若,否則請保持沉默。

沒有証量的時候,還是不要討論經義很深難懂的佛經和甚深法義。尤其是與自己相差過於遙遠的佛地境界,我們選擇沉默,我都不談佛地如何如何,其他人就更不要談論了,有什麽根據可談?什麽叫作高談闊論?超過自己証量和理解範圍的内容,如果要說,就是高談闊論。

十七、什麽是心不相應行法?

心不相應所行法,總共有二十四個: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心不相應行法,是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法和十一色法共同顯現出來的。比如,無常這個心不相應行法,是由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和五識共同和合運作顯現出來的,由八個識對萬法的作意、觸、受、想、思心所法顯現出來的,是在十一個色法上顯現出來的。在心法上也能顯現出無常,也都是八個識和心所法共同運作顯現出來的。這些無常法不由七識妄心所決定,不跟隨七識的認知而改變其無常性,因此叫作心不相應行法。

五隂的無常,有八識共同和合運作顯現出來的,八識與心所共同出生五隂,生起感受,生起了別,生起各種造作,在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所和合處顯現出來,在六識及心所處顯現出來。其它的心不相應行法都是如此顯現。不由我們的覺知心所決定,不管我們的心怎麽樣,如何認知,無常就是無常,不能因爲我們的貪愛,五隂世間就變爲常,這不是由心來決定的。同理,時、方、數、老等等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都是八識、心所與十一色法共同顯現出來的,不是由七識妄心所決定其存在與否。

十八、時間是依物質色法顯現出來的,物質色法的生滅變異就顯現襯托出了時間。物質色法是依心法和心所有法顯現出來的,心所有法依心法運行,心法歸於第八識。物質色法的次第遷流,幻化出與心不相應的行法時間,時間就是心不相應行法。

物質色法出現,識心出現,識心就能依物質色法來識別判斷時間和空間。沒有物質色法,顯現不出時間,也顯現不出空間。如果沒有識心,更無法識別、認知和判斷時間空間,有也等於沒有。試想,沒有太陽,沒有樹木、房屋和山林,如何能了別出時間?如果連虛空都沒有,更沒有山林河池、大海和高山,空間要如何劃分和界定。那麽依著某些法才能顯現出來的法,就是與心不相應的行法,比物質色法還要虛妄,比七識心還要虛妄。

虛空不用物質色法襯托著,與有標的的空間有稍許差別。虛空不是心不相應行法,是如來藏用空大種子生成的與物質色法不同的色法,是沒有色相的色法。

十九、推理,並不一定是証得。比如辟支佛推十二因緣或者是十因緣,推到阿賴耶識那裡,就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阿賴耶識)。雖然如此,也沒有找到和証得第八識,不是實証阿賴耶識者。實証阿賴耶識者是大乘菩薩,是大乘見道,必有大乘善根福德因緣和發心,缺一不可。如果說外道和小乘也有大乘菩薩的發心,那必是大乘菩薩,因爲不管菩薩學什麽法,都是圍繞於大乘,爲了度衆生和成就佛道。不發菩薩的心願,其行止和結果必不是菩薩,必不能見道,必不能有菩薩的果德。否則發外道的心也能成佛。佛就沒有必要強調衆生一定要發大心大願,發自利利他的菩薩清淨大願,以完成佛道的修証過程,圓滿成佛。

辟支佛盡管把生死的來源推到阿賴耶識這裡,最終還是走向涅槃滅度,畢竟沒有行菩薩的大道,而利樂衆生。這點足以証明辟支佛不是菩薩,沒有實証阿賴耶識。種子不正,根不正,如何能有正果?就如有一些人,在悟前把一切法都歸於第八識這裡,認爲其來源都是第八識,其性都是佛性。盡管持這種觀點,但畢竟是理解和推理、想象,並沒有實証第八識,不屬於明心菩薩。

禪宗有個話頭,要大衆參究: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無數人都猜測出這個一就是如來藏,萬法都歸於如來藏,都來自於如來藏。可是盡管如此,仍然不屬於大乘見道,不屬於破參,還不是真實義的菩薩。因爲仍然沒有証得如來藏,不知道一歸於何處。不知何處,沒有找到如來藏在何處,仍然處於無明之中,離証悟不知道還有多遠的路程。相似法畢竟是相似法,代替不了真實法,沒有真實法的功德受用,說食並不能飽。

有的人說阿羅漢和辟支佛都實証第八識阿賴耶識了,如果是這樣,那就都叫作菩薩好了,何必又叫作阿羅漢和辟支佛,佛法不必分爲小乘四聖諦、中乘十二因緣和大乘菩薩六度,都叫作菩薩法,都以明心見性和成佛爲根本目的就行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其中的區別很大。

十九、法法相通,沒有說學此法,不通另一個法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學好了,很多經典都會貫通。學唯識,觀行識的運作,是非常有樂趣的,既能了解自己,也能了解他人和世界,能逐漸擺脫愚癡,獲得無量智慧。一切法都落實在識上,有識就有一切法,明了識,就能明了一切法,就能成佛。

二十、略談色

色即是色蘊,是五蘊之一,有相貌、形體、色彩,包括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其中後三者就是法處所攝色。顯色是青黃赤白;形色是大小方圓長短寬窄;表色是色的形狀、姿態,身體的運動和動作、行來去止等等;無表色是色相上所顯現的美麗、醜陋、魅力、韻味、氣質、學識、修養、平靜、憤怒、開朗、熱情等等。法處所攝色是色聲香味觸上面所顯現的法塵,與意根相對,是意識所了別。色還包括衆生色,男女色相,宇宙山河大地,植物鑛物,房屋宮殿無情物等。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說要想見如來,見法身佛,見真佛,不能以色相、聲相求見,有色有聲有六塵相的不是真佛,是報身佛應身佛化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化現的有生有滅的佛,魔王波旬因爲福力的緣故也能化現佛的相貌。佛涅槃後,四祖優波鞠多就讓波旬化現出釋迦佛的身相來目睹瞻仰,波旬就真的化現出佛的色相,從樹林中走了出來,身後跟著一群弟子,優波鞠多乍一見,以爲是真正的釋迦佛,情不自禁地禮拜起來,波旬受不住禮拜就現了原形。所以要見如來不能著色相,不能從色相上來見。

二十一、每個討論的題目,相當於一篇小論文一樣,自己要有論點,然後展開論據,運用譬喻說明,或者舉具體事例。

宗,就是宗旨,就是自己的論點。因,就是証據、論據、事實,用以輔証宗旨。喻,就是貼切形象的譬喻,以說明宗旨。學會這個本事,才能登上論壇,與人辯法,沒有這個本事,就不要參與任何辯論。台下練練口才還可以。但是口才好,不等於邏輯思惟好,不等於能說清楚事實,不等於掌握了真理,不等於有大智慧。口才遠不及頭腦,不及邏輯思辯能力。

二十二、如來、慧解脫的阿羅漢與俱解脫的阿羅漢其解脫有什麽異同

佛與阿羅漢都能出離三界世間生死纏縛,都能解脫於三界,不受三界的生死係縛。而佛是究竟的解脫,不僅了了分段生死,也了了變易生死,無有一絲無明纏縛自心,因此是究竟解脫。阿羅漢的解脫還不究竟,還有無明,還有變易生死沒有了。慧解脫的阿羅漢還要等待世間因緣盡才能出離三界解脫生死,俱解脫的阿羅漢不用待時解脫,隨時能出離三界,解脫生死。

二十三、問: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無餘涅槃是三昧境界嗎?

答:三昧境界,裡面應該有主人,有入三昧境界者,將來就會有出三昧境界者。而涅槃裡沒有主人,沒有人入涅槃,阿羅漢的五蘊十八界全部滅盡了,意根也滅盡了,那就沒有阿羅漢了。既然沒有人入無餘涅槃,也就沒有人出無餘涅槃,因此說無餘涅槃不屬於三昧境界。

二十四、在娑婆世界,人們把日常生活的常識當作現量認知,可是這些所有的現量認知修到八地菩薩的時候,可能都改變了,不適用了。那時候才發現原來一切都不是那麽回事,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和法則,山可以不是山,水可以不是水,一切物質色法的虛幻性,決定了物質色法的不穩定和不可靠性。

我們認爲火有燃燒性,能燒滅一切物質色法,到八地菩薩時,就知道不一定,火的性質會改變,也許連一張紙都燒不了,何況菩薩的色身。我們認爲水有淹沒性,到八地菩薩時就知道不一定,也許連一張紙都侵溼不了,何況菩薩的色身。我們認爲石頭不能吃,不一定,大修行人完全可以用石頭煮著當山芋土豆紅薯吃。所以普通衆生那些所謂的現量認知,都錯了,都是非量,衆生不要太自信就對了。

泥人都是用泥捏出來的,但是沒有禪定,只能被捏,普通人能捏什麽?捏個生死輪回苦而已。現代人喜樂於學語,喜歡背誦,喜歡學知識,喜歡學富五車,不喜歡禪定中實証。

二十五、回向是意根願意把功德送給其他衆生,其他衆生的意根也願意接受,兩個人的如來藏就會配合做交接工作。蠢動含靈因其無力修福修慧,全靠其他衆生諸菩薩們回向,而積聚一些福德,再借這些微薄的福德之力,不斷改進其生命質量和層次,無數劫後,才能托生爲人。所以我們已經托生爲人,並且有機緣學佛修行,應該感謝那些度脫我們的諸佛菩薩和善友,至於如何感謝,應該像諸佛菩薩度脫我們那樣度脫衆生。

二十六、牢關,顧名思義還是監牢的關口。什麽是監牢?三界是監牢,五隂世界是監牢,出監牢的關口在哪裡?在斷我見和斷我執上,並且對如來藏這個我也不執,心要空淨,這是在証得如來藏基礎上才能談得到的,因此說這是禪宗第三關。能做到這點,就能出生死監牢的關口,解脫於三界,解脫於五隂身的束縛。在小乘說來,最起碼有三果的解脫功德,心是解脫的,斷除了貪愛和嗔恚煩惱,命終斷除我執,斷除一念無明,就有能力取証無餘涅槃。

禪定上要求有初禪定即可,不需要太高的禪定,當然禪定是越高越好的。但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非要把五隂身修得像木頭一樣,或者能滅掉等等,這是幾地菩薩甚至是八地菩薩才能修到的。而處於禪宗第三關前後的人,屬於十行位和十回向位菩薩,離八地菩薩還很遙遠。

二十七、心清淨與否,不在於分別不分別,不是把心滅除不用就清淨了。而是在心運行分別的過程中,無有錯謬和異想,沒有無明和煩惱。有人長年累月睡大覺,不分別不做事,但不代表他心清淨,某一天一旦睡醒了,一做事就是貪嗔癡煩惱一大堆。諸佛累劫不停止度衆生,可是其心卻是絕對清淨。如來藏是永遠清淨,可是祂從來沒有停止過運行和分別。

二十八、菩薩六度

我們學佛要想証得如來藏,明心見性,成爲真正的菩薩,那就要修菩薩應該修的法,菩薩應該修行菩薩的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第一度是布施波羅蜜,作爲菩薩一定要修布施度,一方面是要與衆生結善緣,布施與衆生所需,衆生就能信服你,跟隨你一起來學佛修行;另一方面是要修自己的福德,只有自己的福德具足了,才有機會開悟,成爲真實義的菩薩,入得佛門裡。

明心的菩薩就入到佛門裡,沒有明心的菩薩還在佛門之外,還不是真正意義的菩薩,所以作菩薩首先一定要修布施行,讓自己的福德具足;還要和衆生結緣,因爲和衆生結緣,也就有機緣度衆生,衆生會歡喜成爲你的隨學弟子,你才能夠帶著衆生,一步一步往上修行,將來成佛時,這些衆生都會在你的佛國土裡護持佛法,所以布施很重要。

第二度是持戒波羅蜜,因爲持戒,心不越矩,就能清淨下來,不犯罪業和過錯,也就不受惡業牽累。因爲持戒心得清淨,才能有禪定;有了定才能夠觀行和參禪,從而能夠明得真理,証得第八識,所以菩薩應該持戒,使心行清淨。沒有一個菩薩有犯戒的想法,如果故意犯戒,那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說明他的性障還很重,還沒有資格入得佛門裡,不能成爲真正的菩薩。所以要想當一個真正的菩薩,一定要持戒,一開始由被動持戒,變爲自動自覺來持戒、守戒,到最後就沒有戒可持。因爲心已經清淨了,沒有犯戒的心,一切的行爲造作都與自性清淨心相應,這個時候不用去主動的持戒,就變爲不持而持,時時處處身口意行都符合戒律,符合佛法,與如來藏體性相一致,這就是持心地戒。

第三度是忍辱波羅蜜,修忍辱也是要心得清淨,降伏自己的性障,也是和衆生結善緣。雖然衆生給我們很多辱境,但是心要忍伏下來,不回報於衆生,不嗔恨於衆生,那麽就和衆生化解了冤仇,也結了善緣,自己的心性、性障煩惱也能夠得到有效的降伏,這是一個真正菩薩的心行,是作爲一個真正菩薩的標志,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

第四度是精進波羅蜜,作爲菩薩,一定要在佛法上精進用功,而不懈怠。那在哪些方面精進呢?在布施上精進,在修福德與衆生結善緣上精進,在持戒上精進,在忍辱上也是精進的,在修禪定上也是精進的,在修自己的般若智慧方面也是精進的,時時處處精進修行,善法就會得以快速的增長,那麽就能夠快速明心見性,這是精進波羅蜜,能到生死彼岸。

第五度是禪定波羅蜜,菩薩一定要修禪定,心住一境,既不散亂,也不昏沉,修出定力,才能作各種觀行,然後才能証得佛法。這個定一個是四禪八定的定;再一個是心得決定的定,對於大乘法,對於如來藏法,菩薩已心得決定,確信不疑,不會退轉。對於明心見性能成爲真正的菩薩的法,能成佛的法,對於般若實相法,也心得決定。四禪八定的功夫,尤其是初禪以前的未到地定,一定要修持出來,這是觀行參禪的基礎,有了這個定才能夠很好的觀行,才能夠証得自心本性,所以禪定是很重要的。有定同時也能生福,叫做定福,最主要的是,有定就能夠增長大乘般若智慧,因此修定能到生死彼岸。

菩薩六度最後一個就是般若智慧。所謂般若是指什麽呢?就是指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祂是不生不滅的心體。般若經典主要就是600卷《大般若經》,全部都是圍繞著如來藏而宣講的,《心經》《金剛經》等還有很多般若方面的經典,都是宣講如來藏般若體性,這些内容我們要修習,要明理,明理以後,修出禪定,就可以參禪。這些六度條件具足了,才有能力參禪,時節因緣具足時,就能夠証得自性如來藏,就能明心見性。

作爲菩薩的修行,主要是修這六個方面。最後一條是般若波羅蜜,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修行内容,一切的修行都是爲了獲取大智慧,有智慧能成就一切法,依賴於智慧才能得解脫,依賴於智慧才能得度生死和成就佛道。所以我們都應該努力薰修般若智慧,薰修如來藏法。

二十九、爲什麽有受皆苦

苦有三種:苦苦、行苦、壞苦;或分爲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隂熾盛苦。行苦的行,是指運行和變化的意思,五隂身心一點點發生變化和毁壞,根本停留不住,把握不住,因此五隂就有行苦。壞苦的壞是指破壞、消散、變異,五隂也是把握不住的,因此五隂就有壞苦。一切苦的本身就是一種苦,這就是苦苦的意思。衆生不止有三苦、八苦,擴展細分起來有無量之多的苦,可是愚癡衆生身在苦中卻不知苦,還勞駕佛陀來娑婆開示苦聖諦,開示了以後,衆生仍然不能認識苦,也不能斷苦。

受分爲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不管是哪種受都是苦。即使是在樂受裡,也有行苦,樂受之後是壞苦;樂受的同時,心裡也仍然有苦,樂時不是純樂的,而且衆生還要爲各種樂受付出一定的代價,因此五隂世間沒有真正的無苦的樂受。

在無色界裡,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境界是極快樂的,但是那裡也有行苦,時間過得非常快速,定中八萬大劫很快就過去了,過去之後就是一切苦惱就現前了。衆生在快樂的時候不希望快樂消失,這種希望本身就是苦,屬於有所求的苦。衆生追求佛法時要付出辛苦代價,這本身也是苦,但是苦中卻有樂受,之後一切苦就會漸漸轉化爲樂受。所以我們要精進修學佛法,不畏困苦和艱難,修到最後都會變成樂受和捨受。不管哪種受都是無常的,無常的就是苦的,所以說有受皆苦。

三十、捨識用根,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如果沒有識心,是誰來用根,根是怎麽用的呢?除非既是根也是識的意根第七識,離開六識也可以起用,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切法都是由心來支配,沒有心識就談不到修行。我們學佛修行應該把佛法的基本道理搞清楚,才能下手起修。

所謂捨識,是把六個識都滅了不用,只用六根來修行應對一切,但是如果沒有眼識,眼根就不能見色,如果眼根也能見色,那麽死人也能見色,睡著時也能看見色,這樣人就沒有死亡也沒有睡著。六個識如果滅了,人就不能了知一切法,即使有根也不能起作用。根是接收六塵的受納器,是用來出生六識的,沒有識,根就沒有用。所以不能說修行要捨識用根。我們用的是識,一切法都是識在起用在分別,沒有識的衆生就如一塊木頭,不能思惟、分別、計劃、打算、推理和判斷。

如果沒有意識,前五識也不能存在,還是了不了根。即使能用,眼識只能見色的粗相,耳識只能聽聲音的粗相,沒有意識心的分析判斷推理思惟,什麽法也不能了別到。而眼根不能自己用自己,只能靠眼識、意識、意根、第八識和合起來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這樣,沒有識,根不能有任何的作用。如果意根自己能單獨起用,必須有四禪八定和神通,如果甚深禪定,意根還是不能了知六塵境界,也不能修行。

三十一、音樂是聲塵,是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物體撞擊發出來的聲音,是外聲塵,我們如果聽到了,是聽到的内聲塵。音樂鏇律依聲音而有,屬於五塵上的法塵,是法處所攝色。如果是看著樂譜而想象出來的音樂鏇律,就是獨影境,如果連樂譜也不看,就能憑空想象出來的音樂鏇律,就更是獨影境,都是四大組成的色法。

不同的物體撞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撞擊的力度不同,聲音也不同,撞擊的角度和時間不同,也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敲打不同的物體,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就形成了一連串不同的聲音,有節奏感,這就是所謂的音樂鏇律,生滅變異,非常的虛妄,不可執著,不可把捉,所以說喜歡音樂也是愚癡,也是貪愛,不出生死輪回。

由此想到,能量也是物質色法,四大組成,物質運動産生出來的,也能消耗和遞減,生滅變異無常,不可把捉。熱是觸塵,四大組成,是物質色法,是能量。電子運動,水的運動,都能産生能量,是物質色法,有實際的功用,能被六識感知到。聲音也可以說是一種能量,是物體的動能,屬於能量。飲食當中有能量,能夠讓身體有力量,只有物質色法才能讓身體有力量,有溫度有暖度,能改變身體。

物質形態的改變,就能産生能量,形態不同,能量就不同。水能發電,就是利用水的運動産生能量的原理。身體能量少,多運動,跑步,就能産生熱量,溫暖身體。電磁波、磁場是一種能量,能成熟飲食。

地大也是一種能量,能把人打死,就是地大能量的作用。火大也是一種能量,能活命,能燒死人。水大也是一種能量,能沖垮堤垻,能淹死人,能解渴。能量,也叫作一種力量,四大都有力量,都能形成力量。靜止的物體能起阻擋和遮障的作用,也是一種能量。沒有力量,就不能起阻擋的作用。土地也是一種能量,能承托衆生,承托物體,沒有力量,就不能承托。靜止的河水也是一種能量,能漂浮物體,托載物體。

三十二、人分成兩段,一段或者兩段都死。蚯蚓可以分成七段或更多,都能活,原因是虛空中有很多無福衆生,沒有身體,總是尋找機會投胎,蚯蚓的色身是低賤無福的,適合這些無身無福衆生,蚯蚓分成幾段後, 衆生的如來藏就馬上投到其它幾段身體中,蚯蚓的那幾段身體就都活了。一段是原來蚯蚓自己的,其餘都是無福衆生後進去的。虛空當中無身的衆生非常多,沒有身體可以依賴,都很苦惱。所以各類衆生只有遇到能投胎的緣,不管什麽胎都會投生過去,考慮不了投胎以後的命運和痛苦。

大千世界衆生太多了,三惡道的苦難衆生簡直就數不清,光是一個衆生身上的細菌就無數,何況所有衆生身上的,何況虛空當中的,何況十方世界的。所以我們已經得人身,而且遇到了佛法,應該精進修行,保住人身,不能再下三惡道了。爲那麽多的衆生著想,爲自己無始劫的父母親人著想,也應該精進修行,爲憐憫天下衆生,應該發心精進修行。一失人身,萬劫難複,有幸遇到佛法,多麽不容易,一定抓住機會修出來,以後廣度無量衆。看到那些苦難衆生,自己發大誓願,自利利他,是不難的。

三十三、衆生從無始劫以來,就有無明,心裡從來沒有明過;如果衆生沒有無明了,無明斷盡了,就是佛。衆生從來沒有作過佛,如果衆生作過佛,永遠也不會再變回衆生。圓覺經裡講過這段,世尊舉例說:譬如金鑛提鍊出真金,真金永遠不會變回金鑛。意思就是說成佛以後永遠不會變回衆生。這也說明衆生是從無始劫以來就有無明,這沒有什麽道理可講,法爾如是。楞嚴經第四卷裡,阿難也問了世尊無明從哪裡來,爲什麽有無明,世尊說無明沒有來處,沒有原因就存在著,如果有原因,那就不是無明了。

三十四、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成佛,佛是大智慧的成就者。所以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是爲了獲得大智慧,智慧解脫,智慧成佛,一切的方法手段都是爲了獲得智慧。 有智慧就沒有無明,有無明,就沒有智慧,破無明得智慧。那麽我們修布施波羅密,能獲得智慧,到彼岸。持戒波羅密、忍辱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禪定波羅密, 都能獲得智慧,到達彼岸,獲得究竟解脫。

波羅密就是到彼岸,脫離生死的此岸的意思。我們的本覺心沒有無明,沒有生死,不在生死的這一岸,也非不在。祂在沒有生死的那一岸,也非在那岸,非有那一岸,即是本覺的中道性。我們修行破除所有無明,獲得究竟智,就與本覺相應,也沒有生死,非不生死,即有佛地的解脫色。即在涅槃,又不入涅槃,就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在在處處無不自在,無不解脫。如果我們的修行方法不能獲得智慧,不能得解脫,就沒有真實的受用。我們就要重新思考,選擇正確的修行方法,以利更快地邁向佛地,獲得究竟智。

三十五、很多心理學者等等社會人士並不信佛學佛,卻能把意識和潛意識分得比較清楚。我們這些學佛學唯識的人,卻分不清二者的區別,說來真是汗顔慚愧。唯識學者唯識學家專家,其觀察思惟智慧,如果還不如一個沒有禪定和般若唯識智慧的心理學者,那還算作什麽唯識專家學家學者。不知道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甲:我是這樣理解: 有些學者,藝術家,科研人員經常會因爲常研究而日思夜想,以致定力較強常進入三摩地狀態而不覺,所以能觀察細微。

乙:對,他們有禪定,卻不是刻意修出來的,而是有極大的興趣愛好。因爲他們不執著宗教的條條框框。也不執著宗教的是非對錯。我看到好多宗教徒反而限制了自己,活在思維概念的世界。這些學者對研究探討工作有熱情,有責任心,於是就能專注一心,其他人事都不感興趣,就能發現真理和事實。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