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襍談(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0-11-29 10:22:57 閱讀: 336

第十二章  修行篇

一、供大家參考的修行功課

早晚各靜坐至少半個小時,坐中可以背誦楞嚴咒或者心經,要慢慢的背誦,攝心的背誦。

每天能日行一善,如果做不到,每個星期行一善也可以。每天盡量修福,最好天天能供佛。其它的法,隨緣隨力修行。每天檢查自己的戒行和心行,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時常觀照自心。讀阿含經,明了五隂十八界的概念内涵,每天觀行思惟一小段内容。讀誦、背誦心經或者金剛經,能思惟一句話也好。行走坐臥時,心能緣於一法,或者背誦楞嚴咒,或者是心經,或者是念佛。有時間就思惟觀行七個識的功能體性,再思惟第八識的功能體性。

每個人修行的内容和層次都不相同,自己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修行内容,不要空過任何一天。每天再回光返照,檢查一下内心,看看煩惱是否輕微一點了;心境是否平靜,沒有波瀾了;對世俗的追求和掛念是否減少了;是否不太喜歡享受了;是否漸漸的有了一點出離心;心地是否變得淳厚了;世俗智慧和佛法的智慧,是否增加了;對自己的修行是否信心很大了;每天心理攀緣是否減少了;内心是否清明愉悅了;處理事情是否周全了……

二、知識不等於証量,現代人知識很豐富,因爲缺少福德和禪定,不能証得,也就沒有受用,生死問題不能解決。過去人聽經聞法實屬不易,可是實証卻很容易,一但遇到真正的佛法,明心見性的法,就有能力參究,實証很快,很多人都有証量,有佛法的真實受用。菩薩修行的果位,以實際証量爲準,不以知識多少來決定。每種觀行沒有作好,即使學富五車,仍然不是相應的菩薩果位,因爲沒有証量,沒有實際証得。

相反,即使沒有多少文化和學識,沒有學過很多的佛法,可是一接觸到真正的佛法,就能思惟觀行出來,以此爲基礎,還能觀行出來更多的佛法,那他的証量就很了不得,比學富五車的人要高,生生世世都能得到佛法的受益。現在有好多人都說自己証果了,自己明心了,是否真是這樣,還是僅僅是理論上的知識,並沒有實際証得,自己應該認真仔細的檢查一下,生死大事含糊不得。

三、末法時期大多數衆生都是口頭禪,對所學的法都是理解的成分多,實証的少。定力不足,很難實証,侃侃而談也沒有用,那不是自己所有的証量。如果自己修不出來的内容,衆生不願意修的内容,都給否定掉,把菩薩六度暗暗的去掉幾條,佛法都給掐頭去尾,佛教正法滅掉的就快了,衆生就會長期處在生死火坑裡不能自拔。有的人不考慮佛陀的教誨,不考慮佛教事業的發展前途,只是一廂情願隨順自己的不正觀念,或者是爲了迎合衆生的心理,討好衆生,不能順勢引導衆生如實修証,這樣的話,魔王就高興了。

現在口頭禪還能泛濫,再發展一段時間,連口頭禪都沒有了,佛教徹底衰微。離佛法徹底滅亡還有八九千年,這麽早就把戒定慧三學去掉兩個,六度變成了四度,真讓人汗毛直竪。我們回頭看看佛教的發展歷史,興盛的時候是什麽樣,爲什麽興盛;衰敗時是什麽樣,爲什麽衰敗。有智慧的人應該能看到,符合世尊教導的,完完全全遵守世尊教導的時代,佛法必興盛。相反違背佛陀教導,斷章取義,與佛教的法不一致,甚至相對立,佛教肯定衰微。

現在的佛法並不強大,如果再違背佛陀的教導,六度只修四度,未來連四度都不能修了;戒定慧三學,只要一學,將來就有可能一學也沒有。諸位自己考慮,你是要爲佛教添甎加瓦,還是要給佛教拆甎頭。浮躁的時代,造就了浮躁的衆生,衆生的浮躁使得時代更加浮躁。可是有些人偏偏要推動衆生的浮躁,究竟爲了什麽?

中國震旦的佛法,滅就滅在狂禪裡,自以爲說的頭頭是道,天花亂墜,可是裡面沒有實質的内容,沒法實際修証到,也就沒有一絲毫解脫的功德受用,智慧方面也只是狂慧和乾慧。可是衆生不懂,大多數是外行人,只會看熱閙,認爲誰講得天花亂墜,誰就有道,跟隨著學習不管多久,也永遠是原來的那點知見,不得增進。學習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還在原地踏步的,說明你學的佛法有問題。沒有問題的佛法,學習起來日日都有進步,提升很快。

六祖之前的學人還都講究個坐禪,六祖之後的學人,手捧著六祖壇經,天天口若懸河,不再坐禪實修,不再參究佛法,好像壇經是自己講出來的一樣,好像自己都已經實証到了一樣,自己已經沒有什麽可修的,只管到處賣弄脣舌,以爲這就是道。結果呢,禪宗就這樣衰落得沒有了蹤影。這就是歷史,吸取教訓吧!記住一點:不管你學了多少佛法,讀了多少書,那些都不是自己的,不能作爲自己的談資,到處賣弄,這比乾慧還乾慧,這樣不僅能斷送自己的前途,也能斷送佛教的前途。

只要自己沒有實際証到,就不要認爲自己有道了,慢心熾盛,四處辯論,有什麽意義?應該掂量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真實的智慧,能得多大的真實受用,能得到什麽程度的解脫。能準確掂量自己,就是智慧,也是降伏自我、降伏慢心的過程。不要再去掂量別人,好好掂量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都去曲意逢迎衆生的缺陷和弱處,佛法就被搞得支離破碎;斷枝抽葉的結果,就促使真正佛法滅亡,沒有實質了。佛教的前途,也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上,不要認爲跟自己無關,而不管不顧,執意妄爲。

四、對於有些名詞概念,我們不用太用心思搞研究,執著名相,徒浪費精力和寶貴時間,只要能把名詞的真正意涵弄清楚就行,然後依義不依語,把理和事思惟透徹,講明白。那些名言詞滙的表相表面意思不用太在意,得義亡言,取其根本義,不必在文字詞滙上沒完沒了的糾結,深刻理解佛法的究竟義、真實義,是最重要的。糾結那些詞滙名言,類似於搞研究,佛法最忌諱搞研究,實証者悶頭作事修行,語言的襍枝襍葉盡量剪除,都不用去理會,修行的思路才能明了,才能快捷入道。

龍啣海珠,遊魚不顧。把重點主要的法抓住,其他的都不去分神。斷完我見,就知道後邊那些事了,何必太過研究自己目前還沒有用的事。聰明者先入門再說,在門外研究門裡事,浪費很多時間。很多人就願意扯那些語言葛藤,沒完沒了的纏縛自己,不得出離,實在是沒智慧。

五、很多自以爲有智慧的人,在禪宗公案面前,沒有辦法。也有一些人自以爲有道,講解禪宗公案,全部都落入世俗法裡,俗人倒是很喜歡讀,不知道那裡面究竟有什麽滋味。

有些人學佛法,鑽在文字殼裡,肢解文字,詞語詞滙,研究來研究去,好像明白點表面意思,就以爲有道了,然後四處粘貼,慢心大發。其實學佛修行,不是鑽文字殼,功夫在詩外,在菩薩六度上多用心修行,降伏煩惱,提高心性修養,培養福德,增強禪定,這些方面都用功修行,就能不斷完善作菩薩的條件;不是整天埋首於文字堆裡,去研究那些文字。如果學佛只是文字功夫,那麽研究生博士生,都能成爲大乘明心見性的菩薩,事實上卻不是這樣。

還有人強調不用三皈依,不用受五戒,只要認真參究文字,就能明心見性。那麽外道都是聰明伶俐的人,外道不用信佛,只要研究佛法,就能解悟佛法。然而,他們永遠不能成爲大乘實義菩薩,即使知道一些答案,也不是大乘菩薩,沒有生起智慧,沒有菩薩心性之故。聰明伶俐之人到處都是,鑽研一陣子佛法,就能明白一些表面内容,然而他們由於不具備菩薩心性,永遠不能成爲真正的菩薩,不會受到佛菩薩和護法善神的加持和庇護,因此也不能真正証悟。

六、理論也是實修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可以把學理當作非實修。學理是獲得正知見的主要途徑。有了正知見的指導,才好採取正確的方法,走上正確的方向。解脫生死依賴於正知見和正慧,成就佛道依賴於正慧。世尊在世時,只是爲弟子們講法傳法,偶爾教些禪定,並不領弟子具體如何修行。弟子們聽過法以後,都是一個人找一個清淨地方,觀行思惟世尊講的法理。思惟通了,就得法眼淨,証果了。有很多人就是在世尊講法的當下就証果,那是聽的同時就思惟。所以世尊講法前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

七、大乘佛法分爲般若系和唯識系,般若部分是六百卷般若經,還有其它一些經文,是大乘法的基礎,學到初地菩薩基本上就不用學了。大乘法最深的内容就是唯識,唯識全部學完,全部証得,就成佛。唯識上比較深的佛經都是涉及到唯識種智的,都是地上菩薩所修的内容,《解深密經》和《深密解脫經》是比較深的經典,再深的經典,娑婆世界可能就沒有了,他方世界裡肯定有。

要系統地學唯識,就要把八個識的體性都弄清楚,然後一一去証,証得以後再歷緣對境地去觀察這些識心,觀察其互相和合運作的關係,這樣智慧就能快速的發揮出來。阿含經裡把根塵識三者關係講得很清楚,三者的關係弄清楚,再懂得三者都是第八識所生,那麽佛法就有一定的基礎了。學大乘法不能輕視小乘,尤其小乘裡的觀行方法,修禪定的方法,修三十七道品的方法,對於我們修行大乘法幫助是非常大的,學好之後,入大乘見道也能很快。

八、聽到一句話,或看到一個事物,十人有十種觀點,百人有百種意見。爲什麽如此?各人識心不同,認知就不同;認知不同,感受就不同;感受不同,反應就不同;反應不同,言語行爲造作就不同。因爲識心沒有達到一致的認知,各有各的認知程度,對於一件事情,就不可能有共識,沒有共識,促成一件事的發展和成功就有很大難度。世間事很難做也在於此吧!

另一方面說,佛佛道同。爲什麽道同?因爲每尊佛的修行都已經達到圓滿了,既然是圓滿,就是極盡,都是極盡了,程度肯定是一樣的。而且是在任何一方面都是一樣的,最主要的是在智慧上相同。那麽每尊佛對於任何一件事的看法都是一樣的,諸佛之間永遠不會有分歧、有爭執。那就是說,修行智慧越高的聖人,他們之間分歧的部分越少,共同的部分越多,越能和諧默契,達到共識。

所以我們修行的目標,是增進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知見變成見地(得道以後的知見稱作見地),並且讓見地越來越圓滿,那麽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圓融無礙。

九、正確的聞思才有正確的修証

炎熱夏季,路人口渴見一水井,水清且深,找尋繩子與水罐,了不可得。無奈只能忍渴,不得清水來滋潤,雖有井水,與己了不相干。學佛者也如是,口常說空,沒有方法求証,徒喊口號,還在有中。常喊放下,不知放下什麽,怎麽放下,只能常執著了,只因沒有方便的方法和手段。懂得解脫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不然就像站在水井邊沿而口干舌燥。

佛法修行,聞思修証。首先多聞,聽聞真正佛法,爲佛所說,契合佛理。如果不符佛說,越多聞越增生死;其次是思惟,要如理如法正確地思惟,邪思邪解,更增生死。再次是修,按照佛理去修,聞的不正,思的錯謬,一修就偏,不上正路;最後是証,聞的正,思的透,修的準,時節因緣具足,才能証得真。証得真才有真實受用,空喊放下,猶如不知目標何在,盲目開槍。多積福,嚴持戒,常修定,善修慧,解脫大道就在目前。

十、如何修行一佛乘法

佛法當中實際上只有一佛乘法,即使小乘解脫道的法義,也是成佛之法,一佛乘法當中的一部分,這是成佛必須要修証的内容之一。小乘法通達,大乘般若法也通達了,才能進入初地,入如來家,成爲地上菩薩。那就是說,大根基衆生,前世已經斷我見証悟很多次了,可以直接修學大乘佛法,悟得甚深的唯識之理,同時也就能通達小乘解脫道法義,不用特意修學小乘法就能達到小乘的無學。

但是這樣的根基是極少見的,一般衆生還是應該首先修學小乘解脫道法義,把小乘解脫道的基礎打牢固,斷我見之後,再求大乘法上的明心見性。小乘斷我見以後,修到慧解脫的四果阿羅漢,徹徹底底的証得人無我時,才能通達小乘解脫之理。斷我見以後,要想斷煩惱,必須降伏五蓋,修出初禪定,才能漸漸斷除貪嗔癡慢煩惱,成爲心解脫慧解脫的阿羅漢。而降伏五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多人一輩子都降伏不了,即使斷我見和明心見性,也沒有降伏得了五蓋,一旦降伏了五蓋,就有能力入初禪定,斷除煩惱,也有能力入如來家,這是修行佛法所要走的修行路線。

十一、明理才能放下

無色界天人沒有色身,常在定中,不出定,他們的識心活動非常微弱,沒有思惟思考力,更沒有參究佛法的識心活動,心理也沒有情緒,沒有想象幻想,沒有回憶,沒有打算,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歡樂,總之,這些心理活動全部都免了。這樣的話,他們要想斷我見,要想明心,真的是沒有門路。有的人就學色界天人和無色界天人的定功,總想入定,學來學去,也只是在無明中流轉,不會斷除愚癡性,三惡道業仍然免不了。我們有色身就爲修証佛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有色身就能有身口意行,就能修証佛法,有色身不好好利用來思惟觀行佛法,參禪悟道,卻成天喊著放下色身,結果命終就給自己放到三惡道去了,好個放下,真的就放到下邊去了。

很多人手裡捧著三藏十二部經,捧著大乘經典,卻生各種邪解和誤解。讀經是爲了解經,解經以後,才能証經。有錯誤知見要及時糾正,只是不要偏執自己所解一定正確才好,就怕自己智慧不足,卻死認自己的理,不肯走出誤區,還要帶他人進入誤區。可是現實中,這樣的人非常多,打也打不回頭,當你勸導這些人時,有的人還要回頭反咬一口。從種種跡象來看,娑婆世界衆生心裡的無明,實在是深重又深重,很多人只能等他的無明減輕一些以後,才能度化。

十二、修行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過程。我們歷劫以來對於世俗法非常熟悉,念念都是世俗的五欲六塵,而對於出世間法熏習很少,很陌生。通過修行,讓我們的心從世俗法中漸漸脫離開來,減少對世間法的用心,把重心慢慢轉移到出世間法上來。在做世間法中不忘佛法,不脫離佛法,時刻與佛法對號入座,知因達果。使世間法與佛法融合到一起,打成一片。最後就能做到念念是佛法,念念是菩提,用覺悟的心觀照一切,再融化覺悟和觀照,達到無上覺,正等正覺,圓滿菩提果。

十三、七覺支當中第二個就是擇法覺支,修到這時就有擇法眼,能知道所接觸的法是否正確,所接觸的法師是否有道,然後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不會走錯路。這是証果開悟之前應該要具備的覺悟性,否則就不能証果,不能開悟,不能得道。

還沒有修到有擇法覺支,沒有獲得擇法眼時,修行還不得力,福德定力智慧都欠缺,不知師有否有智慧,智慧如何,不知法對與錯,正與邪,頭腦混沌不開,遇正法不知學,遇邪法不知避,以至於不能獲得正知見。沒有擇法眼的一些人,疑蓋不除,疑法又疑師,對於法和師都不能確定,這樣修學就不會進步和成功。疑心重不是善法,福德欠缺才如此。有能力辨別時,才能除疑,道業才能增進。

十四、真正通達唯識以後,才能達到彌勒菩薩那種程度,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基本的也得証得第八識,再以後還要配合禪定的修証,還要斷除煩惱,斷除煩惱習氣,慢慢的一切法就能都証得了,無明就能破盡。瑜伽師地論裡的所有法,都是要求實証的,基礎的法沒有証得,上一層次的法,就不能証得,再上一層次的法,更不能証得。

所以學唯識,一定要發大心要明心見性,踏踏實實地走菩薩路,内門和外門的菩薩六度,都要修行圓滿;要發願做一個真正能夠利益衆生的大心菩薩,在佛力的加持下,才能修完唯識學,到達妙覺菩薩的果位,只等成佛。學佛不是只學理論,其中還要學佛的清淨大願,學佛對衆生的慈悲喜捨的心量,學佛的戒定慧,學佛的甚深禪定,把佛所具備的一切功德都學來,都做到,我們自己才能成佛佛。

十五、世尊在世時爲弟子傳授佛法,都是把目前應該修學的法,講出來以後就不管了,剩下的事,由弟子獨立去完成。那時弟子們都是聽完世尊講法以後,自己找個安靜無人打擾處,在定中觀行思維。世尊從來沒有帶領弟子具體修行過,沒有帶領打過佛七,也沒有打過禪七,什麽七也沒有打過,都是弟子自己思惟觀行佛法,獨自修行,沒有共修過。

修學佛法,要想受益最大,就得要自己多思惟多觀行,盡量不要別人把法講得太細,如果自己觀行的少,受益就小。每個人付出多大的代價,就會得到多大的利益。多觀行,多思惟,不要怕出錯,錯了再回過頭來,往其它方向努力,各個方面都觀行到了,智慧也就生出來了。觀行出智慧,觀行是自己的事,最好不讓他人代替。要有大志氣,不要現成的東西,自己要多花費精力和心血,多思惟,自修自得,他修他得,不修不得。修行實証以後,才能獲得大智慧,得到真正解脫的功德受用。

十六、生活工作修行等等的壓力就是心的感受。心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感受苦感受樂感受不苦不樂。壓力是一種逼迫感,是一種苦受。所有的受都是根塵接觸而産生的,六根觸六塵就會有受。佛在襍阿含經中說,要去貪愛,減少受覺,或滅掉受覺,就要減少觸或滅掉觸。我們不能滅掉觸,盡量減少觸,最好的辦法是觀行六塵的虛妄和無常性。

六塵分外六塵和内六塵,外六塵我們根本接觸不到,觸到的都是内六塵,它們是外六塵的影子,是自己的如來藏所變現的假象,並不真實。既然是假象,不是實相,我們就要反過來調整自己的心,讓我們的心減少對六塵境界的執著性攀緣性,這樣把境界看淡了,心裡的苦受就減少了,壓力就減輕了。

只有修心,增長智慧,認清境界,沒有別的辦法。我們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處處是苦受,處處是壓力,只能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說服自己,認清境界,減少攀緣,這是真修行。外面的境界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通過修行改變我們自己的心,從而改變自己的内六塵,讓境界能夠隨我們的心而轉,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最起碼也不能讓我們的心總是隨著境界而轉。修行是我們生生世世的事情,不修行生生世世有苦受,每生每世,我們只抓住了業,什麽也沒有抓住,結果都是一場夢一場空。善於讓壓力變成動力,努力修行,好好遊戯。

十七、内心總是有所求而無法清淨時,要把追求世俗法的心轉向求佛法,不求或者少求世俗法,心就會清淨無襍念了,不求五隂在世間的享樂,心就能清淨下來,心地染污就能減少。多學習我們的自性清淨心,祂在一切法上都是無所求的利益五隂衆生,造作無數有爲法,心地卻無爲無漏,我們就應該多多的依止於祂的清淨性,心地就能逐漸清淨了。

我們即使有所求時,在世俗法上不能過分,夠用就好,貪求越多,越得不到佛法上的利益。即使修出很大的福報,也不要求人天福報,但求早日能得道,道業不斷增進,多度有緣。少求世俗法,佛法上的追求卻一定要有,而且還要發清淨大願,靠願力來牽引我們更快的進步。貪求世法會墮落,貪求佛法即爲善,這叫作努力精進。菩薩六度當中有一個精進度,精進度不具足,就不能得道。

十八、我們出生以後,父母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不僅一生受用不盡,後世多生都受用不盡,僅僅教給我們做飯這個本事,作爲種子存留,再做人時,一看就會做,而且做得很好,多生多世受用不盡。父母教育我們好好學習,我們下一世就會主動愛好學習,不用督促。那麽我們修學佛法,每學一點佛法,都會作爲種子存留下來。

別小看這點種子,未來世它會長成參天大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我們就不能貪著世俗法,不管怎樣,這些世俗法都會滅去的,帶不到未來世。過去無量世,我們所追求的世俗法都把我們放棄了,不是我們主動放棄它們,而是實在帶不走了。今世也如此,到臨終時這些人事物不得不別離,有個不得不的心,就要受生死輪回苦。不如把精力轉到修道中來,世俗法過得去就好。不捨世俗的利益,佛法中的殊勝利益就不會得到,我們應該善於思惟抉擇,做一個智者。

十九、我們學佛修行要踏踏實實的從腳下一步步起修,不要用高喊口號模式的,成天把口號掛在口邊。那些口號多是十地菩薩聖賢人所修証的内容,如果沒有修到相應的位階,無論怎樣喊口號,仍然無法從腳下挪動半步。比如如夢觀,是十回向位菩薩所証得的,我們現在無論怎樣高喊一切法如夢,如何理解一切法都如夢,内心都做不到看待世俗界一切都如夢幻,等到真正証得一切法如夢觀的時候,已經是十回向位的菩薩,快入初地了。

對於如夢觀的理解,如果沒有修到十回向位,無論理解到什麽程度,終究也是個理解,不是証得。這種理解也叫作慧,如果都追求和滿足於這種智慧,那成佛簡直太容易了,只要把成佛之前的各種觀行理論都拿出來,順次的學習理解,生起各種理解的智慧,那是不是說我們就有了十地等覺菩薩和佛的智慧了?

說食不能飽,真正想修行不應該採取空喊口號似的修行方式。語言說得很高大上,實際自己内心很渺劣。何不針對自己内心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切實可行的修行方法去修行,不要喊那些短時期内甚至長時期内都做不到的口號。佛法是用來實際觀行和對治調伏自心的,不是用來玩弄口舌的,不能逞一時的口舌,而不注重實際而真正的修行。

比如說如來藏的那種無住,讓我們七識心也要像如來藏那樣對一切法無所住,這簡直是太高遠了。八地菩薩才能相應一部分,也不能完全相應,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相應一些,更不能完全相應。地前菩薩和悟前菩薩只能理解,讓心不住法很難很難。說歸說,做歸做,實際沒有修行到那個層次,說與做無論如何都不能統一起來,不能一致。因爲沒有証得,就不能做得到,理解之後能說,証得之後才能做,那時說與做才能統一協調。所以我們如果遇到一些人說一套做一套,那我們就應該知道,他們沒有實際証得,不是証悟此法者。

再比如明心以後最淺的如幻觀,如果沒有很深的連續的禪定,不能有一絲絲的幻化觀感,離開禪定這種感觀不可能出現,定淺都不行,何況沒有禪定。很多人成天口頭掛著一切法如夢如幻,其實根本做不到如幻,理解的如幻畢竟不能真正起作用,事情臨頭的時候,内心覺受就一點也不如幻,更不會如夢了。我們都應該踏踏實實修行,不要玩口頭禪。那些口頭禪,作爲一個自己修行的座右銘當然很好,作爲一個追求的目標當然很好,但是還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起修,老老實實修福德和禪定,老老實實完成三十七道品,不要指望能越過三十七道品不修,就能完成大乘的各種觀行,這是天方夜譚。

沒有戒和定的慧,都是理解的慧。理解的慧,就像一個凡夫通過學習和情思意解,能講出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甚至成佛的法,實際上他並沒有走過任何一段路,卻能告訴你各段路的大略走法,細講是絕對講不出來的,除非胡說。那麽他人依著他所講的成佛之路,是否能走得很快,或者是能走否得通,都是一個問題。

而一個真正走過那段路的人,只要一指路,他人順指而行,就能快速達到目的地,不走彎路,不用繞行,沒有曲折,直線到達。

二十、正常情況下,修行是要次第修,一個階段一個修行内容,修行層次不同,修行的内容也不同。凡夫有凡夫的修行方法,賢人有賢人的修行方法,聖人有聖人的修行方法。一個凡夫絕對不能使用聖人的修行方法,差距太大了,根本使不上力。

凡夫只能觀行五蘊的生滅變異無常,觀行四聖諦苦集滅道,或者參禪以求明心。凡夫不能觀行八地菩薩所証得的境界,比如無所住無所著,比如空卻一切法,比如不取相分別,比如任運自然等等。

凡夫和悟後的賢人,正處於有心和著相修善法階段,雖然賢人已經初步破了一些相,但層次太淺。這時候就不著在相上,不在相上認知一切法,不僅做不到,還會狂妄自大,撥無因果。比如凡夫看到肉,應該想這是衆生肉,出於慈悲心,不應該食衆生肉,這是正確的修行方式。這時候不應該把肉看空看成無相,看成真如,然後想吃了也等沒吃,於是大口吃起來,同時覺得自己入到真如境界裡了,其實是入到貪欲境界裡去了,這是錯誤的修行方法。

比如說凡夫見到男相女相,不應該說我把男女相空掉,都看成真如一相,於是心裡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沒有了男女相,就無所顧忌的交往,結果定力嚴重不足,雙雙走出了軌道。這種修行方法,也可以這叫作惡取空,罪過很大。一個異性如果對自己有特殊要求,而自己卻要不執相,不著相,把對方看作空,看作真如的化身,於是就隨緣。結果菩薩戒的十重戒犯了,那麽地獄肯定是掛號的了。所謂的隨緣,你一定要具備隨緣的本事,内心証得了空,能真真正正的做到心空、不起心、不著相,沒有初禪的定力和初地以上菩薩的智慧,任何人也只是想一想,說一說而已,根本做不到,還是要老老實實的持戒修行,不能跨越修行的界限和次第。

一個凡夫想要懺悔自己過去造作的罪業,應該取相懺悔自己的惡心惡行,以期改變惡的心行。可是卻行大乘無相懺悔,強行自己認爲一切煩惱都是菩提,都是真如相,又不能証得無相,這樣認爲以後,就覺得心安了。但是心安歸心安,罪業仍然存在沒有消除,果報不饒人。這樣搞,就是惡取空,果報絲毫不爽。

我們學佛修行是有次第有章法的,不可胡來。菩薩能做的事情,凡夫不一定能做,對於異性隨緣度化不是凡夫的能力所及,那是有甚深禪定的地上菩薩所爲,凡夫也爲,必去三惡道。

現在的佛法簡直亂透了,多數人意識心都很聰明,地上菩薩以及佛陀的修行境界也能了解一些,於是就把地上菩薩應該修行的法,掛在口頭上,認爲自己也能做到,這可能嗎?你又不是善財童子,沒有善財童子的善根福德,又不肯踏踏實實修定觀行。

我們修行應該改一改口頭禪習慣,佛法要實修,然後才能實証,實修實証不是口號式的,要有實修的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如果沒有,那就不是實修,也不能實証。我們即使能講出佛所說的話,也沒有什麽用,只是喊口號而已,腳下要一步步邁步才能有所希望。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