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大乘顯識經講記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1-08-04 16:47:52 閱讀: 10

第二章  阿賴耶識雲何遷身受身

第五節  阿賴耶識受後世身猶如風大吹花

原文:賢護。衆生死此。受覺法界識界。皆捨離身。識運受覺法界。受餘身者。譬如風大。吹衆妙花。花住於此。香流至遠。風體不取。妙花之香。香體風體。及與身根。俱無形色。而非風力。香不遠至。

釋:賢護,衆生於此世界死亡以後,六識的受法界、覺法界以及阿賴耶識法界,全部都離開色身,阿賴耶識又運載著受覺法界,去承受另一個色身。這種情況就像風大吹拂著衆多美妙的鮮花一樣,鮮花在此地,花香卻因風的吹拂而飄散至遠方,風體並沒有取著鮮花的香氣,香體和風體都沒有形色,但是如果不是因爲風大的力量,花香也不會飄散到遠方。

衆生死亡後,七識和阿賴耶識全部捨離這個身體,六識都滅去的時候,意根就想離身了,阿賴耶識就會離開身體。而沒有了六識就沒有受蘊,沒有了受也沒有了覺,身體無覺無知就是屍體一具。阿賴耶識再把受覺法界遷移到另一個(後世的)色身上,祂是如何遷移的呢?受覺法界滅了以後,阿賴耶識又去投胎,形成另一個色身,到一定時候,在另一個色身上又變生出六識,受覺法界就出現了,新的色身就有了受和覺,就能覺知和感受色聲香味觸法。阿賴耶識以出生六根六塵和六識的方式,把受覺法界遷移到下一世的色身上,讓下一世的色身産生受覺法界,色身就有了五蘊的功能作用。

這種現象如同風大吹過美妙的香花,風吹花的時候,沒有把花吹跑,但是祂能把花的香味帶到遠處。風比喻是阿賴耶識,香比喻爲五蘊的受藴,花比喻爲衆生的色身,阿賴耶識雖沒有把色身帶走,但把受覺法界帶走了。這只是個比喻,其實是阿賴耶識又在另一個色身上顯現出了六識的功能作用,色身就有受、有覺知,也就有了見聞覺知性,能覺察六塵了。

花香隨風可以飄到很遠的地方,五蘊身能遷到哪去呢?有可能很遠,遠到其它世界的佛國土,也可能會遷到天上或地獄,離我們人身很遠。風體自身沒有想要獲取香味,但香味還是被它帶走了,阿賴耶識自身並沒有五蘊,他只是把五蘊的種子帶到了其他色身上,又生出了五蘊,於是就有了受覺法界。

花香自身和風大自身都無形無色,同樣的,衆生的身根種子也是無形無色的。阿賴耶識含藏著身根的種子,在因緣具足的時候,身根種子就會生成另外一個色身,這是阿賴耶識攜帶的身根種子與種種因緣配合的結果,也許生起的是中隂身,也許會是投胎以後的色身。中隂身也是身,只要是由種子形成的身根,就是有形有色的。阿賴耶識好像風一樣,如果不是因爲阿賴耶識的力,五蘊以及受覺法界就不能夠遷流到其它世界的下一世色身上去。

原文:賢護。衆生身死。識持受覺法界。以至他生。因父母緣。而識托之。受覺法界。皆隨於識。亦複如是。如從花勝力。而鼻有嗅。從嗅勝力。而得香境。又如從風身勝力。得風色觸。因風勝力。香得至遠。如是從識有受。從受有覺。從覺有法。遂能了知。善與不善。

釋:賢護,衆生的色身死亡了,阿賴耶識帶著受覺法界的種子,又到下一生去了。在中隂身裡因父母的緣,阿賴耶識就托入到受精卵當中,名色産生。受覺法界都隨著阿賴耶識而遷入到下一生的色身中,也是這樣。就像因爲鮮花的殊勝力,鼻子才能有嗅聞性,因爲鼻子殊勝的嗅聞力,才能嗅到花香塵境。又比如因爲風體上的殊勝力,就得到風和花色體的相觸;再因風的強大的傳送力量,花香漂流到遠方。同樣的道理,因爲阿賴耶識才能産生受,因爲受才能有覺,因爲覺才能有法的顯現,衆生就能了知到法的善性與不善性。

阿賴耶識中含藏有受覺法界的種子,因緣成熟,輸出受覺的業種和六識種子,受覺就出現,衆生就有受和覺的功能作用。身根種子最先依著父母的因緣生出身根,然後識種子也陸續出生起用。眼耳鼻舌四根種子依著身根出生,六識的種子依著六根六塵的因緣,也開始發起功用,如此種種,受覺法界又生起了。

因爲花有香味,鼻根具有嗅覺功能,依著鼻根的聞性及鼻識的力量,使我們能夠嗅得到花的香境。鼻根攝取到了花香的味塵,根塵相觸,鼻識了別到香塵,即攝取了香塵的相,也就覺到了花的香,由鼻識和意識心的作用,取了香塵的相而得香境。有識才能得,沒有識不能得,得是取相、執取的意思。

因爲風大本身有傳送的力量,使得風色相觸,風和花一相觸,花香就飄到了別的地方。同樣的道理,阿賴耶識也有輸送種子的功能作用,人死後阿賴耶識與業種相觸,就把五蘊帶到了其他世界的下一個色身上。因爲有風的推送,花香才能飄到很遠的地方。同理,因爲有阿賴耶識,才能把受覺法界的種子遷移到另一個色身上。風大比喻阿賴耶識,花朵比喻身根,花香代表受覺法界和五蘊的種子。鼻根有嗅聞性,是因爲有鼻識的作用,我們才能聞到香,才有覺知,說明受覺是六識的作用,六識能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能在心識上顯現出來。

爲什麽六識能取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爲有色身,有六根,又因爲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把六塵傳送過來,六識依之出生,受覺就出現,塵境就顯現出來。說明阿賴耶識可以變生六塵,又可以變生六識,六識才能取得六塵。從阿賴耶識上能産生受,從感受上就會有覺知,有覺知就能現相。比如阿賴耶識把聲音傳送過來,根塵相觸生耳識,耳識聞聲有受,有受就要感覺,聲音就在耳識上顯現出來。因爲有鼻識,香塵才能被了別到,才能顯現出來。從覺有法,因爲有覺知,才有六塵法的出現,法代表六塵,覺就代表六識。

六識的覺知,就是眼識能看、耳識能聽,鼻識能嗅、舌識能嘗,身識能覺,意識能知,這叫覺。從眼識上有什麽法顯現出來?有色塵顯現出來,沒有眼識你能知道有色塵嗎?眼識取了色塵,色塵就顯示出來了。比如說有眼識才能取桌面上的盃子相,沒有眼識能不能取到這個盃子相?那就不知道有盃子了,只有眼識的出現才能了別盃子,眼識就取了盃子的相,這就是眼識取色塵。

再比如,因爲有耳識能聽到聲音,耳識就把聲塵取過來了,沒有識能取得了嗎?這個取的過程就是想的過程,一個是了知的作用,再一個是取相的作用。想就是想心所,也可以叫作想蘊。想蘊先了別,了別以後,知道這個是什麽,就是取了,分別後就是取相了,然後安上個名字,這是想的全部過程。有鼻識才能取得香塵,有身識就能取得陽光的溫暖、餓、渴、乏等這些觸塵,因爲有意識取了法塵,就能了知一切法,就知道了善惡、是非、好壞。

原文:賢護。又如畫工。料理壁板。諸所畫處。如法耑潔。隨意所爲。圖繪衆像。則工之識智。俱無形色。而爲種種。奇容異狀。

釋:賢護,又如畫工在畫畫之前需要整理壁板,先把應該繪畫的地方整理干淨,壁板上面應該去除襍物和灰塵,擺放耑正,以便於畫畫。畫布整理干淨以後,就可以隨意繪畫了,想怎麽畫就怎麽畫。畫工繪畫憑借的是想畫畫的意識心來創意和構思,有智慧的意識心是無形無色的,卻能造作出來種種有形有色的秀麗山水、人物景觀的奇容異狀,畫的意境全部都能畫出來。但畫工畫畫時能創意、構思的心,都是無形的。

原文:如是。識智無形。而生六色。謂因眼見色。眼識無形。因耳聞聲。聲無形色。因鼻知香。香無形色。因舌知味。味無形色。因身知觸。觸無形色。法入諸境。皆悉無形。識無形色。亦複如是。

釋:同理,阿賴耶識的智慧也是無形無色的,卻能生出六種塵境: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因眼根而見色,眼識是無形的;因耳根而聞聲,耳識是無形的;因鼻根而知香味,鼻識是無形的;因舌根而嘗味,舌識是無形的;因身根而覺觸,身識是無形的;因意根而覺知法塵,意識是無形的。阿賴耶識無形無色,也是這樣。

沒有阿賴耶識,六識就不能出現和了別。佛在這裡也把實相的内容揭示出來了,畫工的六識和阿賴耶識都無形無色,但是卻創造出了種種的畫境和意境。

 原文:賢護。識棄此身。受他生者。衆生死時。識爲業障所纏。報盡命終。猶如滅定。阿羅漢識。如阿羅漢。入滅盡定。其阿羅漢識。從身滅轉。

釋:賢護,阿賴耶識把此世的色身棄捨了以後,又會到下一世的色身上去,接受下一世的色身(他生就是另一生)。衆生死亡的時候,阿賴耶識被七識所造的業行業障所纏裹著,這一期的果報盡了,到臨命終時,阿賴耶識就捨棄了衆生身,與滅盡定裡阿羅漢的六識一樣,當阿羅漢入到滅盡定裡時,六識就從色身上消失了,衆生死時阿賴耶識也是從色身上不見了。

原文:如是死者之識。棄身及界。乘於念力而作。是知彼如是。我某乙生平。所作事業。臨終鹹現。憶念明了。身之與心。二受逼切。

釋:衆生死亡時也是這樣,阿賴耶識捨棄了衆生的色身和十八界,阿賴耶識捨身是隨著意根的念力而爲,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的功能作用而爲。這時亡者就知道自己這一生結束了,這一生所做的事業在臨終前的一刹那,全部都出現在腦海裡,一一都能回憶得出來,塵境清晰明了,同時身心都會感受到痛苦逼切。

在意識還沒有消失的時候,身之與心二受逼切,身和心都非常的痛苦。身體的痛苦是因爲四大分解,心的痛苦一是因爲對生命的絕望,二是因爲與親人的別離,三是因爲不能再貪愛世間了,因此身心受到痛苦的煎熬。

因爲死者一生造的業行,業種留存,臨終時阿賴耶識就會隨著業種,而轉到下一世。如果他造了畜生業,就會被畜生業所纏縛,阿賴耶識就會接受畜生色身;如果他造了餓鬼業,就會被餓鬼業所纏縛,阿賴耶識就會到餓鬼色身上去,他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結束了。命終時,阿賴耶識就會像滅盡定裡四果阿羅漢的六識一樣,捨棄色身而離開了。

阿羅漢修完四禪八定,入滅盡定時,前六識都滅,剩一個第七識和阿賴耶識,第七識的五遍行心所法,滅掉了受心所和想心所,第七識意根就沒有受的心所和想的心所,沒有了知的功能,還有作意、觸和思三個心所,還能對阿賴耶識現起的根身器界作意,色身上的狀況祂還是能作意、能觸,然後生起思心所,能作決定,比如說生起決定心,祂要想把六識現起來出定,或者祂想把色身都滅了入涅槃,這些都由意根的思心所決定。衆生死亡時阿賴耶識離身,與滅盡定裡阿羅漢六識離開的情況是一樣的。

臨死的人前六識滅去的時候,意根了知到,同時觀察色身的情況,知道是不能再用了,沒有指望了,思心所就決定離開色身,重新尋找色身,阿賴耶識也隨順意根慢慢離開色身,二者一起離開。如是死者之識把色身和十八界都棄捨了,是乘於意根的念力作用,因爲這一切作爲都是意根敺使的,受意根的思心所指揮。

之後意根還想投胎擁有一個色身,阿賴耶識隨順意根此念力,或者出生中隂身供其使用,或者是直接上天受生。意根不想滅去自己,因爲祂沒有斷除對自我的執著性,總想讓自己繼續存在,有另一個五隂身可以再次使用,阿賴耶識就隨順祂,現起中隂身,這是乘於意根的念力而作。臨命終時,意根的一切念力都消失,阿賴耶識就沒辦法再輸出五蘊十八界的種子,五蘊十八界就逐漸滅去了,意根也滅去了,就無餘涅槃了。一般凡夫衆生臨死的時候,意根也決定離開色身,念著還要投胎到下一世五隂身中,阿賴耶識也隨順現起中隂身,這是乘於意根念力而作。

衆生臨死亡時,知道自己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一輩子所做的善惡所有事業,全部都顯現出來,憶念得清清楚楚,絲毫不錯亂,這是意識心中所現起的回憶。這個時候衆生還沒有咽氣,人在要走之前,這一輩子的全部過程,像放電影一樣,快速閃過,意識心就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做了些什麽,要到哪裡去,是要生到善道,還是要生到惡道,他都知道,之後意識心就滅了。意根知道沒有什麽指望,就離開色身了,帶著對自我的執著和貪愛,於是就出現一個中隂身。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