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金刚经唯识深义(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03 14:34:04 阅读: 2801

第十五章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相,是指三界世间一切万法,一切世俗相。金刚经里这个相,第一是指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第二是指佛的三十二相;第三,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以及三界世间一切相。离,是指离开,不对应,不具备,没有的意思。那么是谁能离开这些相、不对应于这些相,没有这些相呢?很显然,只有金刚般若心体和诸佛了。

金刚心因为能够离开这些相,不对应于这些相,所以祂才是寂灭的。如果不离这些相,那就有能和所的对待,就有能知和所知,对六尘境界就有受和想,那就和七识心一样,处于喧闹的境界,心不能寂止,就不是一颗寂灭的心了,那也就不能称其为涅槃心体了。

寂灭的意思是说,祂自己本身没有色,也不见色,所以心是寂灭的;祂自己本身不发声音,也不去听声音,所以心是寂灭的;祂自己本身,不散发香味,也不去嗅香,所以祂是寂灭的;祂本身没有味尘,也不去尝味,所以心是寂灭的;祂本身没有触尘,也不去领受触尘,所以心是寂灭的;祂本身没有法尘,也不去分别和领受法尘,所以心是寂灭的。金刚心不管六尘是如何的喧闹,祂本身就处于寂灭状态,和阿罗汉处于无余涅槃境界的寂灭状态是一样的。所以这个题目,就是在显明金刚心的体性。

原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释:这时候须菩提,听佛讲了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后,深深地领悟了这部金刚经所有的法理和义趣。因为须菩提对这部经的义理已经深深地证解了,因此他悲喜交集,感激涕零地对世尊说:稀有难得的世尊,您能说出这样理趣甚深的经典,我从古昔以来所修得的慧眼,从来没有听闻过这样义理甚深的经典。

既然说是深解义趣,就说明须菩提对于金刚经的义理不仅仅是理解,而且是深深地证得了。证悟分好多层次,有浅有深,浅的就是十住位的证悟内容,证得如来藏的总相智,稍微比较深一些的是证得如来藏的别相智,菩萨的阶位在十行位和十回向位,悟得再深一些的就具备了道种智。这里没有表示,须菩提到底是证悟了十行位,还是十回向位的别相智,但是已经表明,须菩提对于金刚经当中如来藏的宗旨,是深深的证解了,所以不是浅悟。

文中的慧眼,就是指有智慧之眼,是地前菩萨和阿罗汉辟支佛所具足的智慧之眼,还没有修到入地的法眼。智慧包括小乘法的智慧和大乘般若、唯识的智慧。小乘从断我见开始就有了慧眼,大乘从明心开始就有了慧眼,一直到第十回向位为止,再以后就有了法眼。须菩提前世就有了慧眼,那说明前世他至少是证得了小乘的果位,此世他在母胎中,就知道诸法空寂,没有隔阴之谜,他是佛弟子当中解空第一,那么须菩提在佛道当中修行,至少也有无数劫了,善根非常深厚。以须菩提久劫修行的善根,都没有听闻过金刚经这样的甚深经典,说明金刚经是稀有难遇的甚深法宝。如果善根福德不足,就遇不到这样甚深的般若经典。善根浅,福德薄,更不能在听闻之后,就证得了金刚般若心。

原文: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释:须菩提说:世尊,如果还有人在听闻这部经典以后,深信不疑,生起清净信心,能信受众生身中有此金刚不坏心常住在世,就能证得这个金刚不坏心,生出实相的智慧,知道了一切法的源头就是金刚不坏心,知道了真心如来藏就是法界实相,真实不虚,其余一切法都是虚相。那么就应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

此人的福德和智慧,都是世上第一稀有难得的。从此以后,这个人的福德就会渐增渐大,智慧就会越来越深广无边,而且能够广利无量众生,最终就能究竟成佛。所以证悟般若实相心,其福德不可思议,其智慧不可思议,世间里任何法都不能及。即使拥有世间无量财宝,与此福德也不能相比,即使精通世间一切技艺的巧慧,与此般若实相之智,也不能相比。世间这些世俗的福德和智慧,都是生灭变异之法,并不可靠,享受之时,也具足了烦恼。众生因此烦恼,而流落六道,仍然如乞丐一样,过着乞讨的流浪生活,苦恼不断。只有证悟了不生不灭的般若实相心,才能渐灭诸烦恼,心得清凉,心地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富足。

很明显,这种所谓的实相,是听闻经典的人,因为信心清净后所生起来的智慧认知,是实证智慧,证得了实相的智慧不是实相本身,实相本身的智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异,而认识实相的智慧是有生灭增减的,因此不是实相,不是本来而有的真实相,假名为实相,应该叫作实相智慧,证得实相生起的智慧。

而本来而有的实相,是无形无相的,没有任何世俗法相,没有任何六尘境界相,从来都是以无相示人,因此也是非相,把这种非相的金刚心,也取名为实相,以此名字显示金刚心的真实性,不生不灭性,让众生辨识和传颂。

在听闻此金刚经之后,能有清净的信心,净信此经,净信金刚心,并且能证得金刚心,确实是成就了第一稀有功德,也确实是稀有难得,此人善根极其深厚。实证金刚心之相也破除了,生起实相智慧之相破除了,则于佛法修证不执为实,不生我慢,遣除一切相,内心空净、寂静,就会尽快到达涅槃的彼岸。

为什么实相也是非相?

原文: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释:须菩提又对世尊说:世尊,如来所说的实相,是没有一个法相的,祂没有三界世间的任何法相,因此如来把祂的名字叫作为实相。

实,是真实,不虚妄,是真实存在义。因为祂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证得的,所以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都已经证得了祂,而且也都具足了无量无边的福德和智慧。如果祂不是实有,只是一个名词概念,只是一个名相,那证得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不能出生般若大智慧,更不能成就佛道。因为金刚般若心是真实存在的,是真实的有,体性常存,作用真实,因此众生才能参禅证得到祂,从此就成为了佛法当中的大富长者。

虽然说金刚般若心体是实相,体性真实,但是要想把祂与世间相对号入座,去寻觅祂的世间相,那是了不可得的。因为祂非世俗法,非世俗相,没有色相,没有声相,没有香相,没有味相,没有触相,没有六尘法相,因此,实相也就是非相。要想寻觅证得祂,就要离开这世俗六尘相,离开七识的觉知心相,离开五蕴相,去识得没有这些相的那个心体。

而证得祂,也要在这些五蕴世俗相里参究,实相与世俗相紧密相连,相依相靠,彼此不分离。实相依世俗相而显出自身的德能和利用,世俗相依实相才能存在和运行,才能有表面的虚假作用,二者犹如束芦,彼此相依。

原文: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须菩提说:世尊,我现在能够听闻到如是甚深的经典,不仅能够生起清净的信心,证得实相,深解其中的法理、义趣,深领其中的般若义味,还能够发心去受持和流通这部经典。我现在做到这样还不算难,因为有世尊您亲自教导和加持。如果在未来末法世的最后五百年,能有众生得遇到这部经典,听闻到如来藏之实相法门,他就是一个稀有难得的大福德之人。并且能够有清净信,正解金刚心,受持金刚经,这个人就是第一稀有之人。为什么此人是第一稀有之人呢?因为这个人已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

在佛法即将毁灭的最后五百年里,世间更加浊恶,众生的烦恼更重善根更加鲜少,这时候还能有众生听闻到金刚经,善根福德是很深厚的,听闻之后非常地信受,并且证解了金刚心,护持流传金刚经,这个人就是善根极其深厚之人,是非常稀有的久修的菩萨。证得金刚心之后,明了五蕴空理,这个人心中就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了,这些相依五蕴而有,五蕴一空,四相即消失,德相显现,即为稀有的圣贤。

在那时普遍着相的世道里,这个人却能证得无相的金刚般若心,内心离开了四相,所以此人稀有难得。此人证得实相以后,内心就没有了五阴我相,不再认五阴为我,即是断我见之人,同时他内心里也会泯去相似于我相的人相,不再认人相为真实。继而这个人就会知道,类似于我相和人相的众生五阴相,也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内心也就舍弃了众生相。再进一步,他会观察到,依众生五阴而有的寿者相,也是虚妄不真实的。众生一期一期的寿命,依幻化的五阴而存在,五阴既然是虚妄的,寿命更是虚妄不实的,因此寿者相也就泯灭了。能离此四相之人,在那末法世,实在甚为稀有难得。

为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原文: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释:须菩提说:为什么说此人能够无四相呢?因为我相不是实有的相,人相不是实有的相,众生相不是实有的相,寿者相也不是实有的相,既然不是实有的相,就能够断除四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尊佛都是离一切诸相的,离一切诸相的人,才名为佛。

为什么证得实相般若心以后,内心会没有四相、离开四相了呢?因为我相,不是一个真实的相,表面上看好像是有,其实并不真实。证得实相之人,就会观察如来藏的运作,观察如来藏是如何出生五阴我的,为什么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智慧再深之后,就会观察到五阴的一切活动都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五阴自己并没有真实地做过什么,五阴之法虚幻不实,实质都是如来藏。

比如一个魔幻师,幻化出一个五阴身,这个五阴身就会有一定的功能利用,但是这个五阴身并没有真实性,其功能利用也不是真实有,都是魔幻师所为。又比如一个木偶人,登台演戏,这个木偶人在戏台上,无论怎样表演,都不是它自己所为。所以木偶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幻化的,没有其事,实质都是后台操纵者所为。我的五阴活动也如此,因此五阴的我相,是非相的,不是真实的相;同理,类似于我的人同分的人相,也是如此,没有真实的人同分的五阴相。人类无论在世间怎样生活和活动,做种种事业,都没有真实的五阴活动,其实质都是如来藏性,因此人相就是非相。

再同理,类似于人相的众生相,也是虚妄不真实的,表面看好像是有,实质是无,实质都是众生的如来藏性。众生的五阴活动,就像是机器人在做工一样,机器人本身不是自在的,没有自主性,它还得需要人为的组合和操纵,那么机器人就不可能真实地去做什么工作,都是设计、制造、操纵者所为,机器人只是现个假相,恍人眼目罢了。所以老板绝对不会为机器人开工资,也不会奖励和惩罚机器人。因为老板清楚地知道,机器人不是人,没有人的智慧和能力,他只是一个被人利用的工具罢了,工作并不是它做的。众生的五阴就是这样的,一切事业并不是五阴做的,五阴只是一个工具罢了。因此众生相就是非相,不真实,也不实有。

那么依众生的五阴,而显现出来的生命相、寿者相,也是非相,不是真实有。众生在一个时间段之内的生命活动,比如呼吸、新陈代谢、吃喝拉撒等等,表面看好像是真实有,好像有真实意义,实际上也是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假相,是如来藏所赋予的,本质也是如来藏。这一期生命无论时间有多久,其生命的实质就是如来藏,众生没有真实的生命相,因此寿者相就是非相。

为什么说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就是非相,是不真实的相呢?因为法界实相是离一切相的,有四相就是虚相、假相、生灭相,就不是法界实相,也不是真实相。实相金刚般若不坏心,也就是诸佛法身,离一切相,没有四相,也没有一切相,所以说真佛无相,真佛也不说法。离一切相的佛,就是诸佛的法身佛,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有五蕴相的佛,是报身佛、应身佛和化身佛,是法身佛所幻化出来的佛,不是真佛。

为什么四相能够消失呢?因为四相本来就不是真实存在的相,是金刚心幻化出来的假相,因此是生灭性质的,是空的,不可得的,如果是实有的相,那是空不掉的,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让这些相消失不见。在证解了金刚心之后,在遇缘对境时现前观察到我相是金刚心生起的,人相是金刚心生起的,众生相是金刚心生起的,寿者相也是金刚心生起的,这样四相就逐渐灭尽,空相智慧越来越深入。再逐渐空去其他法相,一切法相都空尽了,就成就佛道了。

所以佛说:离一切诸相,名为诸佛。这里的诸佛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有五蕴身的应化身佛,二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本身无始劫以来一直离一切相,空无一相,无形无相,无色声香味触法相,以眼耳鼻舌身意无法得见真容。这时候应化身佛也离一切相,空一切相,不着一切相,应化身佛与法身佛心性一致,同样清净无为,才是功德圆满的诸佛。

原文: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释:世尊告诉须菩提: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如果有人听闻到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后,内心里不惊讶,不恐怖,也不畏惧,应当知道,这个人确实是很难得,很稀有的,他就是一个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

为什么世尊要这样说呢?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全部是讲大乘的空理,教导众生要离四相,离所有相,不执取一切相。而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一直是在执著四相,抓取一切相,不肯舍离。众生的内心里都是我执深重,我见深重,都是见一切相是有,不见一切相是空。

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是深深地依赖着有,这时听闻到金刚经中讲空、讲无,心里一定会很恐惧、很惊畏,害怕自己落空,变得空无,不肯把自己无始劫以来一直依赖的拐杖扔掉,不肯变得无依无靠,于是就害怕自己变得空荡荡的,害怕自己不存在了。所以就会心生恐惧和怖畏,这是善根和福德不足的人,前世修行时劫很短,才会如此。相反,听闻此经中讲无四相,离四相,而心不怖畏的人,那是已经修行了很久时劫的人,是所种善根已经很深厚的人。这样的人,听闻金刚经,不仅不惊怖,还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并且能够证得离四相的金刚般若心,可见这样的人,确实是稀有难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