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金刚经唯识深义(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03 10:49:36 阅读: 6

第十五章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2)


六度波罗蜜也是空相

原文: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释: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并不是真有一个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不是真实的相,只是把布施行的名字叫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不是真有个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也是幻化的假相,只是把忍辱行的名字叫作忍辱波罗蜜。

菩萨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若能发大菩提心,为成就佛道而行六度,则能到达涅槃的彼岸,所行六度叫作六度波罗蜜。波罗蜜是到涅槃彼岸的意思,若无菩提心而行六度,六度仅仅是善法,而无波罗蜜,则不能到达涅槃的彼岸。

六度波罗蜜中第一个是布施波罗蜜,菩萨所有的布施行由金刚心成就,由金刚心幻化和执持的,生灭、变异、无常,所以布施波罗蜜就是空相假相,不是真实相,即是非第一波罗蜜,假名为第一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行,是由金刚心幻化和成就的,没有实质属性,没有真实的忍辱相,也没有真实的波罗蜜相,因此也是空相假相,不是真实存在的相,所以也非忍辱波罗蜜,假名为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和智慧波罗蜜都是如此,都是非波罗蜜,没有真实相,都是幻化的空相假相,假名为波罗蜜。

菩萨们修行六度波罗蜜,就能明心见性,达到涅槃的彼岸。但是这六度波罗蜜是依如来藏实相而有,也依菩萨的五蕴幻身,才能修行六度波罗蜜,既然五阴身不实,是假相,那么依五阴身而修行的六度波罗蜜,当然更是假相,更是非相了。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其实只是一个个或者是无数个虚假的事相,都不是实相本身。虚假的事相是意根的心行之相,也是如来藏出生和显现出来的相,表面上是有,实质上却是无。忍辱波罗蜜的修行是生灭变异的法,不是常恒不变异的,一种忍辱行为造就出来,随后会灭去,然后另一种忍辱行为产生出来,又灭去,无数的忍辱行为,构成了菩萨的忍辱波罗蜜,菩萨依此,就能到达生死彼岸。

忍辱行为是五阴身和七识的行为,五阴本身尚是非相,七识刹那生灭变异,六识每日都断灭一次,都是虚妄不实,何况依五阴七识而有的忍辱行,更是非相,更是虚妄。所以忍辱波罗蜜,没有自体性,不是自在的,只是一个表相,一个名字罢了。

为什么忍辱波罗蜜为非忍辱波罗蜜?

原文: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为什么忍辱波罗蜜为非忍辱波罗蜜?须菩提,比如我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我在当时内心里是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的。为什么没有这样说呢?因为我在往昔被人一节一节地肢解身体的时候,如果我心里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就会心生嗔恨。须菩提,我又想起来过去在五百世中做忍辱仙人,我在那五百世中,内心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世尊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因为心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没有生起对歌利王的嗔恨心,世尊如果有我相,就会觉得我被割截身体了,我很痛苦,因为痛苦就会生起嗔恨心,世尊如果有人相众生相,就会觉得歌利王命令随从割截损坏了我的身体,引起我身体的痛触,就会对歌利王和他的随从们生起嗔恨心。而世尊当时确实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尽管歌利王把自己的身体一节一节地肢解掉了,世尊也没有生起任何嗔恨,表面看世尊在修忍辱行,有忍辱波罗蜜,实际上世尊并没有忍辱,因为世尊心里无相,也就不觉得受辱,也无需忍,那就没有忍辱,没有忍辱波罗蜜。

世尊在过去生五百世中做过忍辱仙人,专门修忍辱波罗蜜,但是却因为世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不觉得有辱,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可忍的,忍辱波罗蜜却没有忍辱相,世尊的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世尊如果心中有这些相,就需要忍辱,就有忍辱波罗蜜了。所以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这是修成了忍辱行的人的境界,还没有修成忍辱行的人,就有忍辱相,可能也会有忍辱波罗蜜。

同样的,修布施波罗蜜的人,如果心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觉得有我在布施,不纠结我布施了谁和什么钱财物品,就没有布施相,也不会有布施波罗蜜,心中是空的清净的广大的,没有挂碍,所得福最广大,无量无边。持戒者如果心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则没有我在持戒的相,没有所持之戒相,则没有持戒波罗蜜相,无戒可守可持,才是真正的持戒,没有负累,心空无碍。修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和智慧波罗蜜都是如此,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则没有精进波罗蜜相,没有禅定波罗蜜相,没有智慧波罗蜜相,没有修行相,才是真正的精进、静虑和智慧。

世尊因为智慧和禅定的证量,证得了受阴尽,身体上可以没有受觉,所以被割截身体时没有疼痛感,才能忍受住四肢被肢解了,也没有昏过去。世尊那时如果有人相和众生相,就会对歌利王很气愤,认为这个人在欺辱自己,对自己很残忍,很霸道,于是就会对歌利王生起嗔恨,并且会诅咒歌利王,想报复歌利王和手下的人。世尊那时如果有寿者相,就会奋起反抗,阻止歌利王以及杀手来割截破坏自己的身体。因为割截身体就预示着即将死亡,生命将会消失,一期寿命就会结束了。而世尊那时并没有反抗,也没有生起嗔恨,因此证明  世尊那时是无四相的。

那时世尊就是一个离四相的菩萨,在修行六度波罗蜜的菩萨,祂示现为忍辱仙人而修忍辱行,离于四相的修行已经有五百世了。

为什么菩萨发菩提心不应住相?

原文: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释:因此说,须菩提,菩萨应该离开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起成佛利乐众生之心。不应该住在色法上生心,不应该住在声香味触法上生心,发菩提心时,应该生起无所住心。如果菩萨的发心住在这些法相上,这些所谓的住都是非法住,不如理住,结果都是空幻不可得的,住也住不上。因此佛说菩萨心不应该住在色法上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像这样无所住而行于布施。

为什么菩萨应该离开一切相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是为自利利他,与众生共同成就佛道,到达涅槃的彼岸,得到寂静清凉,处于空寂境界中。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证得这样的境界,就要实证金刚心的实相,同时也证得金刚心所显现出来的一切法的空相。既然一切法相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住相发心、住相修行、住相布施都与佛道相违背,不能得证菩提。因此菩萨发菩提心,不要为了世间种种不可得的利益,比如为了得到庄严的相貌,为了得到富贵荣华,为了生天享福,为了获得神通,为了得到长生不老,为了得到众生的崇拜,为了战胜其他人,为了当转轮圣王,为了当天主等等,这些都是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了,都不能实现菩提大愿,不能成就菩提大道。

如果心有所住,住在六尘相上,着在六尘相上,那就是不如法的住,与无上菩提不相应。因此佛说,菩萨发心修行布施,不应该住在色上布施,不应该为了色法上的利益而行布施。不应该住在声香味触法上,不应该为了声香味触法的利益而行布施度,应该像金刚心一样对一切法都无所住的发心。

为什么菩萨不应该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心呢?第一,因为金刚般若心,是不住相的菩提心,祂本身一法也不住。识心若与菩提心的体性相一致才能成佛,识心如果住在六尘相上,就没有空,违逆于金刚心之体性,不与金刚般若心相应,那就不能成就佛道;第二,因为六尘相是生灭变异法,是不可久住之法,住相而修行,就会唐捐其功,不得菩提;第三,住相布施,心中有相,就有遮障,就有无明,不能彻见法界实相,心不空净,就不能到达涅槃彼岸,心中有法,就不能成就佛果。因此菩萨修行佛道,就应该无所住地发心修行。

如果菩萨心有所住行于布施,得利益的众生就少,不能普遍利益一切众生。因为其心有限量,福德有限量,智慧也有限量,就不能普遍广泛地利益所有众生。

原文: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释:如来说三界世间一切相,都不是真正的实有的相,如来又说一切众生,也不是真正的众生,没有实质的众生相。须菩提,如来是说真实语者,从来不说虚假语言;如来是说实语者,从来不妄语;如来是不打虚诳语者,从来不欺诳众生;如来也是不说两头语者,从来不说两种语。

世间一切相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的生灭变异的虚妄相,都没有自主性和自在性,没有自己的实体性存在,其实质都是如来藏性。所有一切的众生相,也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虚妄相,没有自主和自在性,没有真实的自体性,表面看起来好像有众生属性,有众生的五阴活动,实际上都是如来藏显现和幻化出来的,没有真实意义上的众生相。

如来一词,明指五蕴身佛,暗指法身佛,法身佛无形无相,是佛的无垢识和众生的如来藏,法身佛的如来,是指真如心体,是指如来藏。成佛以后,佛的七识与法身无垢识,其性德相近,灭尽所有的无明,其心性就与真如非常接近,心所法都是一样的,有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善十一个心所,八个识都是二十一个心所法。

真语,是正真之语。是现量语,意思是如来藏能够变现出现量境,没有比量和非量。都是符合实事、符合事实的,也符合众生的业种,总是如实地呈现出众生业行的原貌。实语,是如实之语。众生造业,不管是善恶还是无记,如来藏都如实记录、收存、输出,如实实现众生的业果,从来不会更改和疏漏众生的业行、业种,和业果报,该是什么业,就记录什么业,该是什么果报,就实现什么果报。

如语,一方面指如实语,真实语,一方面指心体的如如不动性,不动心思,没有心行。如来藏在变造一切法时,内心如如不动,不生心动念。没有情绪,没有情感,完全是舍受。不诳语者,诳,诳骗,欺骗,欺诈,如来藏从来没有欺诳过众生,从来没有欺骗过众生。而众生的六识却总是口业不善,语言欺诳,不说真实语,不说如实语,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不断。经常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还会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习惯于说不如实语、妄语,谎言、护短,嫉贤妒能,什么口业都造。

不异语者,异,是变异、不同、改变、另一种、别异。异语,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甲说一样,对乙说另一样,或者是此时说一样,彼时又变成另一样,这是两样语,或者是说完就改变,说了不算。这些心行都是凡夫的六识心行,六识所造的口业不善,没有口德就是如此。又不知忏愧,不知愧悔,无惭无愧,即是烦恼恶习。而如来藏从来不说二语,不说不一样的语言,不会变过来又变过去,也不会颠三倒四。祂不会收存众生的善业种,而输出恶业种,让众生受恶报;反之,也不会收存恶业种,而输出善业种,让众生受善报。祂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会发生任何变异,不会不忠实于业种和因果。

而有五蕴身的报身佛、应身佛和化身佛,也与法身佛一样,永远是真语者,永远是实语者,永远是如语者,永远是不诳语者,永远是不异语者。因为佛的七识心已灭尽一切无明烦恼及烦恼习气,已究竟转识成智了,其德无比无上,其口业尽善尽美,无有一丝瑕疵,圆融无碍,令十方世界的所有众生,无比仰慕和顶戴。

原文: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释:须菩提,如来所修出来的法,此法既不是实有的也不是虚假的。

如来究竟能得什么法呢?为什么无实又无虚呢?如来所成就的法,简单概括地说,有五蕴身的如来去除了一切染污和无明,最终证成了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了无上菩提,具足了无比庄严的三十二相,建立了清净庄严的佛国土,以接引有缘众生,共成佛道。而没有五蕴身的法身佛无垢识,最终转识成智,成为光照大千的大圆镜智,其功德性能圆满普照一切法,无一法不知,无一法不觉,无一法不照。

不管是有三十二相的报身佛、应身佛、化身佛,还是无相的法身佛,其所得法无实也无虚,不有也不无。如果说,这些法是虚,可是诸佛毕竟具有了三十二相,毕竟转识成智了,毕竟证成了佛果,毕竟广度了无量众生,毕竟可以分身无数亿,毕竟可以建立无数佛国土,毕竟圆满了一切种智,毕竟无法而不知,无事不圆明,智慧清净无余,也毕竟增加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功用和德能,达到圆满,成为了无上尊。这些法,如来都真实存在,不是虚构,不是想象。诸佛如来三大无量数劫的辛苦修道,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为众生,为佛教,付出了无尽的心血和劳苦,其功德,无数劫也说不尽,赞不完。

若说如来所得这些法是实,可是这些法毕竟是生灭变异的,由无垢识所幻化而来,由无垢识所显现出来。比如如来的五蕴身,也是因缘所生,缘灭也散,其随五蕴身而有的三十二相,也会随缘散去。缘聚,如来又会现起无数又无数的五蕴身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来为度众生所化现的佛国土,缘起即现,缘灭即散。缘聚,又会化现出无数诸佛国土,以此接纳和摄受无量又无量之多的众生。只有如来的无垢识、大圆镜智,才是永远永远不会变异的真实法,实有而不虚妄。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释:须菩提,如果一个菩萨在行布施时,心住在六尘相上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进入到一个黑暗处所,只能见到黑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如果一个菩萨行布施时,心能不住六尘相,不住任何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眼睛完好,太阳的光明也正好照耀下来,他就能看见种种的色相,不被黑暗所蒙蔽。

为什么心住相布施,就能被黑暗所蒙蔽,不见色相呢?因为这位菩萨,心目中都是色相,只认色相,就不能见到色相背后的真实法相,心就被色相所蒙蔽,其所见,都是虚妄相,不与实相相应,此菩萨被虚妄相所系缚,终究不得解脱。比如菩萨布施是为了得到外貌的庄严,为了得到富贵的果报,为了升天享乐,为了得到他人的羡慕,为了得到转轮圣王的王位和对众生的统治等等。这些都是世间有为法,缘散必灭。此等心行不与金刚般若实相心相应,心不得空净,就不能得到菩提正果。

如果菩萨布施,著在六尘相上,就不能见到六尘相的真实相,就不能证得六尘都是实相心所变现和执持的,都是实相心如来藏的功用,也就不得无生忍和无生法忍。住相布施,以有所得心,求于世俗法,其心量狭小,所见有限,其智慧不广不大,就不能成就佛道。如果菩萨心不住相布施,心无所得故,与菩提心相契、相符、相应,必能证成菩提。因为此菩萨不著六尘相,也就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内心空净,心无所得,时时能见诸法实相。其心量广大,福德广大,无生智和无生法忍智也会逐渐广大无边,就会迅速成就佛道,圆满菩提。

原文: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释:须菩提,在未来末法之世,如果能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尽心受持读诵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么我以如来所具有的清净广大的佛智慧,全部知道这些人,全部见到这些人,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为什么这些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呢?因为能够听闻到金刚经的人,知道自己以及所有众生都具足了金刚不坏心,其福德已经不可思量了。听闻之后,能够如理修行,证得这个金刚般若实相心,其福德更是不可思议。其智慧也会越来越深广,所度人天大众也会不可限量,将来就会快速成就佛道。要想受和持金刚经,必须是已经证悟到金刚般若实相心的人,否则就不能真正的信受,也不能真正地行持。

行持,就是依止于金刚实相心,来修除七识心的染污和无明,增长般若大智慧。读,就是解读、了解如来藏的般若义。诵,就是其般若义已经娴熟于心,深植于心。受,领受领纳,证得如来藏之后,就能领受、观察、观行如来藏的体性和运作。持,依止于如来藏,改变自己的心行。所以不证悟如来藏,就不能真正地读诵受持,不能广泛宣传如来藏法,不能广度无量众生。所以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回顶部